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范文1
教育是人与人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品德、学识和心理素养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家庭幸福与工作状态,还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区域教育的质量与发展。目前,因教师心理问题引发的教育事件频发,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启动为期三年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采取科学测评―分层反馈―整体规划―分层改进―效果验证的推进模式,建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监测与促进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建立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发展数据库,基于标准化测评和科学诊断,从区域、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全面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一、构建教师心理监测与促进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和谐人际环境
1. 监测、提升教师心理品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由于教育教学工作复杂而艰巨,教师时时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和个人发展的压力,心理负担重,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从1994年~2011年的18年间,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尤其体现在抑郁、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上。海淀区作为首都教育大区和教育强区,必须基于科学分析,全面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才能全面设计、部署区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稳步提升师资水平。
2.监测、分析教师心理动态是科学决策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反映的是个体心理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关系态势。因此,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周围环境和个人特点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
海淀区中小学约有两万名教师。总体来看,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但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他们在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幸福感等方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影响教师职业压力以及倦怠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教师保持工作热情和职业幸福感?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监测,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严谨的数据分析,才可以探索现象与问题背后的原因,为相关***门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监测、干预教师心理是预防教师突发事件的需要
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发展监测,建立全面的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和预警系统,实时了解、有效干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师生的心理需求,促进教师心理发展与潜能开发;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有潜在或现实心理问题的教师,及时给予关怀和辅导,通过提供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避免出现严重教育突发事件。
二、科学论证监测指标,保证教师心理监测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通过心理健康的定期测评了解教师心理发展状况,帮助教师始终保持最佳心身状态,是减少师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国际国内并没有成熟的教师心理健康监测指标可以参照,使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的探索过程充满挑战和困难。为保证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系统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协调北京市大学和教科研院所的研究资源成立专家组,综合分析心理健康内涵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和国家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策与国家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领域的探索,从教师心理健康主要问题入手,根据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需求,从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相关促进因素两大方面选取十个测评指标,开展标准化心理测评,为区域教育***策决策和教师自我提升提供客观支持。
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主要通过教师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感受和行为表现来评估,本项目主要关注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工作压力程度、压力来源、职业认同感和倦怠感等指标。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因素主要从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遭遇困境时的复原力(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评估,这些促进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保护因素。一个具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弹性和良好社会支持的教师,即使遇到压力,处于困境,也能很好地调节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因此,通过标准化心理测量来考察教师的心理促进因素,既可以全面了解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又可以为开展各种教师心理干预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三、 网络测评、分层反馈,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
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为全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远程登录的电子化测评平台,教师可依据自己意愿参加测评,项目组依据教师测评结果,分别撰写、生成不同层级心理健康反馈报告,提供给不同阅读对象。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心理测评反馈报告可划分为三类,分别是区域总报告、学校报告和个人报告。区域总报告提供对全区教师群体的分析,包括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群体教师的对比分析和特殊群体的具体分析;学校报告批量生成,每个参评学校都可以获得本校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群体状况的对比分析和后续工作建议;教师个人报告也是批量生成,每个参评教师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跟体检报告类似,心理报告中会客观呈现、分析教师的各项测评结果,并依据测评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三类报告依据阅读群体的需求各有分析侧重点,互相印证、配合,供教委各行***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阅读、分析,为教育决策、学校发展及个人心理调适服务。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极其重视保密原则,相关工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不随意泄露和使用测评结果。反馈报告设置阅读权限,避免测评信息泄露。三种层级报告分别设置不同的阅读权限,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报告只能教师本人登录、***,其他人无权查看;学校报告只能学校领导及其授权的相关负责人登录、查看,且只呈现学校教师总体信息,不涉及教师个体测评结果;区域反馈报告只呈现区级层面的分析信息,不显示教师个人和学校具体信息,不给学校排名。
坚守保密原则可以保护教师个人隐私,在全区营造安全、可靠的测评环境和测评文化,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培养教师通过参加心理测评,了解自我、关爱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习惯。同时,这种安全、和谐的测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作答的真实性、有效性,帮助教育行***部门和学校领导全方位了解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育决策服务。2014年,海淀区中小学教师首次组织全区规模的心理测评,80%以上的教师登录网上测评系统完成测试,项目组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分析教师测评结果,撰写区域反馈报告、学校报告和教师个人报告,供不同部门和教师阅读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区域联动,协同改进,全面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区校两级共同探索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区域双层载体,点、面结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采取这种工作模式,加入个人因素,既自上而下,加大区域引领力度,重点突破,协同发展;又发挥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不同层级协同发展,共同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在区级层面,项目组协同不同部门,共同参与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一是分别召开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反馈会,深入解读、分析测评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各教育行***处室依据测评结果和海淀教育发展特点,将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融入教委各项工作之中。二是为重点学校提供实地指导,帮助学校解读测评报告,结合观察、访谈等研究手段,具体分析学校教师心理需求,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指导。三是为每位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同时统计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教师个案,开展个别化的调研、访谈,评估其心理健康程度与风险,整理归类,制定干预及转介计划,进行及时性的跟进与辅导,防患于未然。四是协调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等三个区级心理平台资源,通过心理讲座、团队训练、个体辅导、入校实地指导等心理服务、支持工作,拓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目前,海淀区在区级层面已经系统形成了测评、分析、反馈、改进的闭合化网络,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海淀区教师的心理状况,完善教师心理维护及预警工作,为区域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持续推动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在校级层面,项目组鼓励学校通过仔细阅读学校反馈报告,结合学校测评结果和具体情况,制定改进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和管理创新,通过科学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升教师心理调节能力的校本培训、关注压力较大的特殊群体等活动,为教师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个人层面,教师心理测评和结果反馈过程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信息,帮助教师了解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区域、学校、社会机构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心理素养,提高生活质量。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心理亚健康评估;青少年;自伤行为;意外伤害行为;预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7-02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伤害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心理病理症状不但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与自伤、意外伤害行为存在密切的关系[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并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随访,对自伤与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省10个城市的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抽取其中的20162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生10102例,女生10060例,年龄在13-24岁之间,平均(16.5±7.6)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对受检者基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而后展开为期9个月的随访,统计受检者自伤、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对比男生与女生的伤害报告率,统计受检者基线心理病理症状个数与自伤、意外伤害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2.2评估方法采取“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受检者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共包括39个条目,涉及有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这3个维度,采取6级记分法进行统计,1级:没有或者是持续不到1个星期;2级:持续1个星期以上;3级:持续2个星期以上;4级:持续1个月以上;5级;持续2个月以上;6级:持续3个月以上。症状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赋值为0,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者赋值为1,计算每个学生评估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得分,总分不低于1分者视为存在心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总数超过8个以上者视为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2]。
1.3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受检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形式表示,在对比过程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取Χ2检验,在P
2结果
2.1伤害报告率经统计发现,本次调查中男生自伤报告率为19.4%,意外伤害报告率为62.2%;女生自伤报告率为19.9%,意外伤害报告率为53.0%。显然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男生意外伤害报告率较女生发生显著升高(P
2.2不同心理病理症状数与意外伤害报告率的关系研究中将受检者按照心理病理症状数分成了0个组、1-7个组和≥8个组,并对各组受检者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0个组中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7.0%3427,1-7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32.0%6452,≥8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1.0%。显然随着症状数的增加,意外伤害报告率随着升高(P
3讨论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与青少年伤害已经成为全球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近期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伤害发生情况的关系研究不断深入,曾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对伤害行为的发生进行预测[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10个城市的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和伤害发生率统计,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无明显差异,而意外伤害报告率则表现出男生高于女生,经分析可能是由于男生性情好动、活动频率较高范围广、喜欢刺激性游戏和冒险行为,又加之家长与老师对男生的教育方式和保护方式不同,从而导致男生意外伤害发生率较女生高。
研究中对统计的20162名受检者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并对不同心理病理症状个数者的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随着心理病理症状个数的增加,学生意外伤害报告率逐渐升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证实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可以对青少年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预测,值得对其给予一定的关注。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会对青少年自伤、意外伤害行为进行准确的预测,因此社会以及家长应对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进行及早识别,并开展积极的心理干预,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减少伤害行为的发生,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朝辉,屠春雨,何炳福,等.绍兴市青少年伤害相关因素心理易感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2):1420-1422.
[2]姜新峰,孙业桓.我国学生伤害的现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03):365-366.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范文3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大多数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如张秋菊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对河南省5个地区87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9.68%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77.80%的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有2.52%的学生需要接受重点咨询 [1];汪颖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北黄石地区500名高中生做了调查,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顾建华等(2006年)同样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张家港市5091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3];张枫等(2006年)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了无锡市1215名中学生,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达22.14% [4];刘红(2006年)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问题的占9.29%~29.47% [5];侯振成等(2006年)对北京市1379名中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发现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什么问题。如吕若然等利用PHI对北京市不同类型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呈正态性分布,PHI量表各项得分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只有少数学生存在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7];岳颂华等(2006年)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8];叶苑等(2006年)采用SCL-90对西安市的9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SCL-90量表的9个因子上平均分均低于3分,认为表明其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基本良好 [9];张岗英(2006年)运用SCL-90量表对西北地区农村5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好的。[10] 还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一问题,范会勇等认为,得出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健康或严重的结论是来自比较的常模的不同,如果是以中学生常模为标准,则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并非不健康。[11]
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男女生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侯振成等人(2006年)的研究中,女生组的SCL-90量表总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各因子上也是如此;张晓玲等(2004年)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调查了494名初二和高二学生,发现在恐怖倾向分量表上女生检出率比男生的高。[12]
但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发现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甚至有研究指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刘万里(2005年)发现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在10项心理症状及其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13];张静(2001年)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安庆地区420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男女均无显著性差异。[14] 不过,李彩娜(2005年)的研究发现,在强迫、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15];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6个分量表中得分低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差异,如牛晓丽(2007年)发现城市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16];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北京私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普通和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中学的学生又要差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总的看起来,不同研究结果是有较大差异的。在高中生中,无论男女,无论年级,无论哪类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但发生的比例有所不同,这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各省(市)自治区都颁布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制订了开展工作的规划,发达地区的高中大多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或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很多,开展最多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团体活动、专家讲座等。不少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办学的特色,如浙江武义一中、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实验中学,都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吴发科等人从管理的角度,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有机结合,探索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东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7]
不少从事教育、心理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呼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通过***治课、体育课、语文课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广泛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档案制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要来开展教育活动。
针对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者也提出了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不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是应付社会舆论要求,装点门面,或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其次,受制于这些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表现为专职人员少,安排时间少,并且得不到保障,这些时间随时有被借用的情况。再次,学校教师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一般只要学生的问题不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教师很少会主动联系心理教师。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但内容不一定好。对具体教育过程关注不多,评估工作开展不够,从各学校的宣传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运用最多的包括以下几种: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极盛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周步成修订)、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以及自编问卷等。其中,有60%的研究选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
研究类型上,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横断研究的类型,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不同年龄组的高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规律。在测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同时,不少研究也对相关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工具方面,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问卷调查为主,鲜有访谈、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很少有详细报告取样和施测等详细过程,问卷得到数据的真实性值得考虑。另外,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单独调查还比较少,多是和初中生的调查结果混在一起,而我们知道,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不同。
2.在量表的使用上,研究者普遍存在很大的误区
首先,量表只能测量它所能测量的东西,每个量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如SCL-90主要的功能在于发现心理不健康的人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不是区别健康与否 [18];MHT主要以焦虑为核心,那么一些不以焦虑为症状的问题就很难被发现,如人格障碍。单纯的以一个量表的分数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其次,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认识不同,在划分健康水平的时候所持的标准不全相同,比如同样是用SCL-90做调查,有的研究者用总分大于160分作为筛选条件,有的按超过2个标准差来区分,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一个标准,而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3作为筛选条件。相同的量表姑且如此,使用不同量表得出结果的差异可想而知。
3.大范围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研究很少
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报告都是学校教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调查,大范围的比较研究还没有。范会勇利用元分析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地域的差异。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不好”,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确实越来越差。以SCL-90为例,均分越来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是在下降?这一问题需要科学的纵向的比较研究来解决。
4.教育效果的评估研究欠缺
现有心理健康状况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但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各学校工作总结式的汇报,唯一可见的公开发表的资料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课题组做的评估,但评估过程也很不严谨。开展和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没有差异,在高中阶段何种形式的教育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比较好,还是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好,等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研究。
5.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没形成
尽管诸多学者、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但这些方案不是太笼统,覆盖面太大,如吴发科等人设计的广东模式,针对的是整个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带有很大的个别性,如辽宁实验中学、山西太行中学的做法。对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没有研究,对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具体指导。
五、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1.利用更丰富的研究手段
除了利用量表测查,可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丰富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对常用量表要及时更新修订其常模,并且在量表的使用和解释时再谨慎一些。
2.加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有效的并且易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模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教育研究,同时还应注意其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基础必须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存在,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办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在逐渐减小,希望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能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应急的举措。
【注: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课题的资助,项目编号:GH-08017。】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
参考文献:
[1]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3).
[2]汪颖.黄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职业时空,2007(21).
[3]顾建华,陆惠琴.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1).
[4]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5]刘红.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7).
[7]吕若然,段佳丽.北京不同类型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9).
[8]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9]叶苑,邹泓,李彩娜,等.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6).
[10]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11]范会勇,张进辅.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5(6).
[12]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4).
[13]刘万里.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14]张静.安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15]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16]牛晓丽.银川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范文4
根据中国台湾《健康食品管理法》[2]第2条,健康食品“系指具有保健功效,并标示或广告其具该功效之食品。保健功效,系指增进民众健康、减少疾病危害风险,且具有实质科学证据之功效,非属***、矫正人类疾病之医疗效能,并经**主管机关公告者”。在中国台湾,健康食品是一个法定名词,不完全等同于保健食品(***1)。在台湾《健康食品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卫生署”为健康食品的最高主管机关;在直辖市为直辖市***府;在县(市)为县(市)***府。在“卫生署”中,具体承担健康食品相关业务的机关为“食品药物管理局”。“食品药物管理局”为“卫生署”下属机构,主要负责食品、西药、管制药品、医疗器材、化妆品管理法规、***策的拟定与执行,产品查验登记、审查与审核,业者生产流程的稽查与辅导,产品检验研究与科技发展,产品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产品安全监视、危害事件调查及处理,以及消费者保护实施的推动[3]。“食品药物管理局”设置风险管理、企划及科技管理、食品、药品及新兴生技药品、医疗器材及化妆品、管制药品及研究检验等7个业务组,3个区域管理中心,5个行***部门,以及科技中心、管制药品制造工厂及国会公关室等3个以任务编组方式运作。其中,与健康食品管理相关机构为食品组、研究检验组以及财团法人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食品组:内设6个科。第一科为食品安全评估,第二科为食品输入管理,第三科为食品查验登记,第四科为食品营养,第五科为食品业管理,第六科为餐饮卫生。主要职责包括健康食品法规***策、评估方法的增修订;健康食品查验登记;查验登记食品上市后卫生安全事件管理及通报措施的规划与推动;食品标示与管理;健康饮食规划与推动等。研究检验组:内设6个科,与健康食品相关的为第一科食品化学检验和第二科食品生物检验,主要负责健康食品查验登记的化学检验和生物检验。财团法人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中国台湾保健食品与含药化妆品等生物技术产品为辅的医药产业辅导及生产技术、药效评估、临床前试验等相关技术研究开发、技术移转与人才培训,包括健康食品相关检验方法的研究与建立。另外,中国台湾各县(市)“卫生局”主要负责市售产品卫生安全管理、市售产品标示及广告管理、辖区工厂的管理。
2中国台湾健康食品管理制度建设
中国台湾是以“卫生署”1999年实施的《健康食品管理法》作为规范健康食品的最基础法律依据。依据《健康食品管理法》,中国台湾还陆续制订了有关子法及公告,包括《健康食品管理法施行细则》、《健康食品申请许可办法》、《健康食品查验登记审查原则》、《健康食品安全性评估方法》等。另外,还依据《食品卫生管理法》、《食品卫生管理法施行细则》、《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用量标准》等相关法规协助管理。
2.1《健康食品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
中国台湾“卫生署”于1999年2月3日公布实施《健康食品管理法》,此法案所规范的内容包括:立法的目的、健康食品的定义、成为健康食品须符合的要件、健康食品健康功效的表达方式、主管机关、许可证申请、安全卫生管理、标示及广告、稽查及取缔、附则等。《健康食品管理法》自施行后,已进行了四次修订,修订公告时间分别1999年12月22日、2000年11月8日、2002年1月30日和2006年5月17日。主要是更正错误文字、配合***府组织架构调整及修正用语以符合《行***程序法》的规定等。《健康食品管理法》主要有两大特色:保障合法与严惩非法[4]。保障合法,即不先设定某类食品是否具有某种生理功能,而是由厂商提供科学依据,并由“卫生署”进行审查,审查后取得许可证的食品才可以在标示或广告中宣称为健康食品及具有该功效。严惩非法,是对违规者施以重罚,最高可处罚100万元的罚金,甚至可处以最高3年的有期徒刑。《健康食品管理法施行细则》是对《健康食品管理法》的补充说明,于1999年8月1日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已经过2次修订,时间分别为2002年7月2日和2006年10月30日。
2.2健康食品查验登记制度
中国台湾“卫生署”于2007年5月17日修订《健康食品管理法》,开始推行健康食品双轨查验登记制度[5]。第一轨的健康食品,必须以产品经科学实验证实其保健功效;第二轨的健康食品,只要产品成分符合“卫生署”所定的健康食品规格标准,并有学理确定产品保健功效即可,亦即产品为具传统长久供饮食经验安全无顾虑,其成分与保健功效的关系明确,且其成分检验及规格清楚,无需进行保健功效评估试验[6]。个案审查(第一轨)的作业流程[7]为:生产厂商准备文件“卫生署”初审(行***审查)“健康食品审议委员会”复审(专业审查)“卫生署”评定审查结果(通过、补件或驳回)通知产品送检(由“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检验确认功效成分)核发许可证(符合规定者)(***2)。整个审查流程约需180d。规格标准审查(第二轨)的作业流程[7]为:申请厂商准备文件“卫生署”审查(规格审查)卫生署评定审查结果(通过、补件或驳回)通知产品送检(由“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检验确认功效成分)核发许可证(符合规格标准者)(***3)。申请手续及办理时间比第一轨简便,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健康食品的选择。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台湾已经审核发放健康食品许可证共301件,其中第一轨健康食品共269件,涉及已公告的13种保健功效;第二轨健康食品共32件,仅限于鱼油和红曲两类,功能仅限于调节血脂。
2.3健康食品安全卫生管理
中国台湾于1999年6月21日实施了《健康食品卫生标准》。《健康食品卫生标准》[8]规定:(1)健康食品原子尘、放射能污染之安全容许量标准准用现行食品卫生标准;(2)健康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准用现行食品卫生标准;(3)健康食品残留农药安全容许量标准规定其使用之原料均须符合现行《残留农药安全容许量标准》及《禽畜产品中残留农药限量标准》;(4)健康食品卫生标准要求如下:①性状标准:应具原有之风味及色泽。不得有腐败、变色、异味、污染、发霉或含有异物。②细菌限量:病原菌不得检出。③重金属:最大容许量为20ppm(以铅计);砷最大容许量为2ppm。为加强健康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管理,中国台湾在1999年7月2日又实施了《健康食品工厂良好作业规范》。该规范对厂区环境、厂房与设施、设备与用具、人员与训练、卫生管理、制程管制、品质管制、检验与量测、包装与标示管制、仓储与运输管制、申诉与成品回收的处理、记录与报告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4健康食品标示及广告管理
中国台湾《健康食品管理法》第六条规定“食品非依本法之规定,不得标示或广告为健康食品”。健康食品为法律名词。食品未取得“卫生署”健康食品查验登记许可证,而宣称为健康食品或具健康食品的保健功效,则依违反《健康食品管理法》第二十一条处办。《健康食品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健康食品应以中文及通用符号显著标示下列事项于容器、包装或说明书上:(1)品名;(2)内容物名称及其重量或容量;其为两种以上混合物时,应分别标明;(3)食品添加物之名称;(4)有效日期、保存方法及条件;(5)厂商名称、地址,输入者应注明国内负责厂商名称地址;(6)核准之功效;(7)许可证字号、‘健康食品’字样及标准***样;(8)摄取量、食用时应注意事项及其他必要之警语;(9)营养成分及含量;(10)其他经**主管机关公告制定之标示事项。”健康食品的标示或广告不可有虚伪不实、夸张及超出“卫生署”核准的内容,也不可涉及任何医疗效能。任何食品如非符合《健康食品管理法》的规定,便不可标示或广告“健康食品”字样或保健功效。食品标示或广告具有特定保健功效者,也按《健康食品管理法》的规定办理。转播业者不可为未取得许可证的食品刊播为“健康食品”。
2.5健康食品监督管理
2.5.1稽查及取缔
假如有科学研究质疑某种经“卫生署”核准的健康食品的功效、其原料成分、配方或生产方式,“卫生署”会重新评估该食品。重新评估后认为不合格,“卫生署”会通知有关厂商限期改善。逾期不办理的,会被撤消许可证。此外,“卫生局”会定期派人检查健康食品从业者的处所设施及有关事物,并抽样检验及查扣纪录。任何怀疑会危害人体健康的健康食品,须将食品封存,等候实验室报告后再作处理。(本文来自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简介详见.)
2.5.2举报或缉获违反《健康食品管理法》个案的奖励办法
[10]凡举报违反《健康食品管理法》个案的,一经缉获,举报者可获得该案件所处罚金额度的5%作为奖金。该笔奖金由“卫生局”编列预算支付。假如个案由两人以上联名举报,其奖金便由全体举报人共领;两人以上分别举报案件而有相同部分的,其奖金须发给最先举报者;无法区分先后时,则平均分发。缉获违反《健康食品管理法》个案的,则由“卫生局”于行***上给予适当的奖励。
2.5.3惩罚
任何制造、输入、标示或广告未经“卫生署”许可的健康食品从业者,最高可被罚新台币100万及撤消营业或工厂登记证。若1年内再犯,则被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及罚款新台币100万以下,并撤消营业或工厂登记证。其他如刊播涉及虚伪、夸张及含医疗效能的标示或广告;或妨碍或拒绝向“卫生局”提供有关资料的,均会被处罚。
3中国台湾健康食品非预期反应通报系统
为保障民众食用健康食品的安全性,2007年中国台湾“卫生署”开始规划建立台湾民众食用健康食品后产生非预期反应的通报系统。该系统刚开始只涉及经认证的健康食品,后来扩大到锭胶剂型的一般食品,并正式更名改为“健康食品及胶囊锭状食品非预期反应通报系统”。通过“健康食品及胶囊锭状食品非预期反应通报系统”,使台湾医事人员、厂商、民众、经销商、消保团体、消费通路等发现健康食品及胶囊锭状的保健食品的非预期反应时可实时通报。由通报个案的收集、分析及汇整,建立保健食品安全疑虑评估研究机制,旨在发现保健食品潜在可能引发公众健康危害的非预期反应,作为主管单位的***策参考。该系统是中国台湾健康食品管理的特色,有效建立了健康食品安全问题的反馈机制,保障健康食品安全,同时也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健康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大大提高了监管效力和民众参与度。
4结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范文5
>> “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信息传播与利用”专题导语 浅谈传播与心理健康素养 健康传播与公众媒介素养教育 伪健康传播与公民媒介素养 论健康传播中媒体人的健康素养 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与制度战略研究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调整辽宁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 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家专利战略研究 基于物流合作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战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宏观***策与战略研究 大众健康传播中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 科学训练、健康传播与奥运的平民化战略 国家形象及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研究综述 健康门户网站―医网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卫生部长《“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 新时期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和发展战略研究 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调查与健康教育需求研究 报纸健康传播的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MLA,What Is Health Information.Literacy[EB/OL].[2015-07-25]..
[7] 姚志洪.电子健康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 12( 11):4-6.
[8] ***:医疗对健康只起8%作用[EB/OL].[2015-07-25]..
[20] Berkman, N. D., et al. Literacy and health outcomes[J].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04,1(17):1-7.
[21] Nielsen-Bohlman, L, et al(Editors).Health literacy: A prescription to end confusion[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4:19-330.
[22] Vernon, J. A., et al. Low health literacy: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policy[EB/OL]. [2015-07-30]..
[24]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EB/OL].[2015-07-30].http:///gzdt/2008-02/05/content_884068.htm.
[25] 国家卫生计生委.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EB/OL].[2015-07-30].http:///xcs/s3581/201405/218e14e7aee6493bbca74acfd9bad20d.shtml.
[26] 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EB/OL].[2015-07-30].http:///Topics/newsview/1/2647/.
[27] 2013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EB/OL].[2015-07-30].http:///xcs/s3582/201412/971753f8b9504caba6e081cb88cf6a58.shtml.
[28] 沈菲飞.高校学生电子健康素养[J].中国健康教育, 2012 ,28 (1):75-77.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 精神卫生;行为,成瘾;;***作品;学生;城市
【中***分类号】 R 395.6 R 1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674-03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Psychological Addiction Behavior Among Urb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Henan Province/LIANG Zhen-shan, HE Jian, YANG Bian-sheng, et al. Henan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Zhengzhou (450016)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rate of psychological addiction behavior among the urb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s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for investigation of psychological addiction behavior among 12 710 urb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Henan province by using stratified an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Results The addiction rate of playing video games was 4.9% , and it was 7.9% for male and 2.1% for female. Th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ate was 2.4% , and it was 3.8% for male and 1.1% for female.The rate of playing gamble was 13.5% , and it was 20.5% for male and 7.1% for female. The rate of watching sexual information was 15.2%, and it was 25.4% for male and 5.8% for female(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Behavior,addictive;Cambling;Erotica;Students;Cities
青少年精神成瘾行为正在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玩电子游戏成瘾、网络成瘾、、黄色书刊成瘾等[1]。精神成瘾行为有以下共同的症状和表现形式:(1)有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慢性的形成过程。(2)会产生各种生理性的、心理性的依赖。心理性依赖表现为一上网就会感觉愉快和满足,一下网就感到不快;强烈否认过度上网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前途产生危害。生理性依赖表现为自主神经紊乱现象,如胸闷、心跳加快、头晕等。(3)一旦该行为被中断,可产生戒断症状,强烈渴望立即回复到原来的行为状态。随着科技进步,电子游戏的技术、设施越来越新颖,不仅有大型游戏厅,而且还渗透到手机、网络游戏等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受“黄、赌、毒”诱惑和影响,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引发青少年暴力事件。为了解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精神成瘾行为状况,引导青少年培养健康、良好的行为,笔者开展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4个省辖市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将各省辖市市区内中学按照类型分为普通中学(含初中、高中)、重点中学(含初中、高中)、职业高中,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学校,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所选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12 860名,获得有效问卷12 7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8%,其中男生6 107名,女生6 603名。调查对象年龄在13~19岁之间。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影响青少年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青少年精神成瘾行为是其中一部分调查内容。由经过培训的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班级教师不在现场,允许学生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予填写,并声明对学生填写资料进行保密,整个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应用Young[2]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其判定标准为:(1)过去7 d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2)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3)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4)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5)上网时间经常超过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干脆逃学;(8)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老师或家长发生冲突;(10)借上网以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 根据Young 使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结合本次调查实际情况,将(2)~(10)指标中出现4项及4项以上者定为网络成瘾行为倾向,将出现(1)和至少(2)~(10)指标中的4项者,称为网络成瘾[1]。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运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电子游戏行为 被调查的城市中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玩电子游戏(包括游戏机、掌上游戏机、手机、计算机/上网游戏等)的报告率为47.0%,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9.0%,女生报告率为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632,P
城市中学生在过去7 d内,平均每天玩游戏时间为1h的报告率为8.6%,2 h的报告率为6.4%,3 h的报告率为3.0%,≥4 h的报告率为4.9%。城市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成瘾行为的报告率为4.9%,其中男生报告率为7.9%,女生为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066,P
2.2 网络成瘾行为 被调查的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2.2%,男生为18.8%,女生为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395,P
网络成瘾行为中,最高的前3项依次为“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分别占 34.9%,24.7%和23.6%。见表1。
2.3 娱乐性行为 被调查的城市中学生曾参加过以金钱、代币或其他物品为赌注的娱乐性活动报告率为13.5%,其中男生为20.5%,女生为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437,P
2.4 观看***信息行为 被调查的城市中学生在过去的12个月里,看过***书籍、音像制品(包括电影、录像、VCD、***片等)的报告率为15.2%,其中男生为25.4%,女生为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377,P
3 讨论
调查发现,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成瘾行为的报告率为4.9%,低于广东佛山市(11.4%)[3]和全国(8.3%)的平均水平[1]。适度玩电子游戏对青少年开发智力、缓冲学习竞争压力、丰富课余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过度迷恋则会对青少年心理、个性、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故玩电子游戏成瘾又被称为“电子***”。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2项指标来描述网络成瘾,能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中学生群体网络成瘾行为的特征。网络成瘾报告率虽然仅为2.4%,但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高达12.2%,说明网络成瘾行为作为精神成瘾行为之一,对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的危害还是相当高的,值得重视。
河南省城市中学生曾有娱乐性行为的报告率为13.5%,与辽宁省中学生14.4%的报告率相接近[4],明显低于四川省42.7%的报告率[5]。自青少年阶段就沾染恶习,使人形成欲行又止、欲罢不能的强迫性成瘾行为,会严重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研究结果显示,15.2%的中学生曾经看过***信息,低于深圳市中学生39.2%的比例[6]。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生理性性成熟与社会性性成熟之间存在一个漫长的“性等待期”,这个时期青少年性的自然性与性的社会性存在矛盾,青少年观看***信息正是这一状况的反应,也是我国青少年性知识的主要来源[7-9]。
研究显示,性别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玩电子游戏成瘾、网络成瘾、、观览***信息等精神性成瘾行为男生报告率均明显高于女生。男、女生成瘾行为差异可能与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不同有关。男生是精神性成瘾行为的高危人群,是精神性成瘾行为的主要干预对象[10-12]。
精神成瘾行为对青少年心理、个性、情绪、行为等不良影响隐蔽而深远,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迷恋电子游戏、网络成瘾、荒废学业、出现品行问题等深感忧虑。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状态上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可塑性强,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采取干预措施,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2-144.
[2] YOUNG KS. Addition to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 Rep,1996,79(3 Pt 1): 899-902.
[3] 粱筱健,黄祖星,张珊珊,等. 佛山市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三):电子游戏网络成瘾和等成瘾.中国校医,2008,22(3):245-248.
[4] 解学魁,宇广华,范会弟,等. 辽宁省高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07-408,411.
[5] 孙莉,朱鸿斌,张成云,等. 四川省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69-1072.
[6] 孙江平,马迎华,陈虹,等. 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一):艾滋病及的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02-204.
[7] 杨再励. 影响学生性健康的心理因素.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0):926-927.
[8] 王瑛,吴擢春. 青少年的现状、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中国健康教育,2002,18(9):568-570.
[9] 张忠勤. 加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思考.中国健康教育,2004,20(4):356-357.
[10]谢雯,方东玲,李晓驷,等.合肥市男女高中生上网情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05-207.
[11]江光荣,胡姝婧, 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