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安全课程范文1
关键词:小组协作教学 食品安全课程 学生 主体地位
在“民以食为天”的当今社会,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府、产业界和广大公众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难题。为此,在高校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理解食品安全问题、辨识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大有裨益。同时,这些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能力后,将成为未来具有食品安全素养的消费者,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大***。为此,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分析判别能力和理解认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给予学生主动权,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负担学习责任,完成任务。笔者从2004年开始,探索在学校公共选修课《食品安全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完成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与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相比,学生在参与小组协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结束后的收获更多,成就感更强,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一、食品安全课程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内涵
协作教学模式就是教学协作与协作学习,这个模式的重心在于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它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基于食品安全课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笔者将贯穿于食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一些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精选和解析,并让学生将其概括成为身边发生的食品安全现象,再将其变为一个调研课题,从而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分析、归纳、提炼和思辨的过程。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惑,笔者不仅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科学性、争议点以及正确态度,同时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新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就公众对“新技术对食品安全影响的态度”提炼出调查题目。从而实现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提出学习任务,而不是由教师给定,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此外,学生在小组里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问卷设计、调查、总结过程中各司其职又融洽合作,在相互讨论中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在彼此交流中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形成。
二、小组协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第一次课即公布协作教学活动的规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主题,调查问卷设计,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到某些现象或结论。
1.合理分组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因此每一组的小组成员应来自不同的院系或专业,这样既可增加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使不同专业得到交叉融汇,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交叉成组可以达到优劣势互补的效果。
2.调查主题的确定
调查问卷主题的设计十分重要,各小组可以充分根据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围绕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确定调查主题。比如有的小组的主题为“大学生外出就餐食品安全问题调查”、“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和认识”、“小月河附近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等。可以看出各小组主题的着重点和角度是不同的,人、事、地点都可以成为问卷调查的主题。这就是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使主题的多样性达到最大化,而不是永远跟着教师的思路。
虽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学生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教师的引导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小组欠缺问卷调查经验,主题的确定容易偏大或偏小,导致调查困难或结果不可信。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某些不恰当的主题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主题更有可执行性。
3.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主体问题的设计则需要紧有条理地密围绕主题进行。可以从横向或纵向或横纵结合进行考虑,但一定要有逻辑性,不能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各小组在课上将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说明其调查目的、调查的对象和方法,为何要设置这些问卷选项,等等。其他小组可对其调查问卷的设计合理性予以分析和评价,提出建议。
4.问卷调查的实施
所有小组成员都应发挥各自的长处,充分参与到调查中。有的小组利用同学和老乡关系分发调查分卷,以增加被调查者的代表性;也有的小组利用组内成员的专业背景,进行不同专业之间在对待同一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态度比较。
5.调查结果总结和报告
调查结果总结应全面,有逻辑性,得到某些规律性结论。由各组形成调查报告,并选派代表进行结果陈述。其他组的同学可进行提问和质疑。
三、协作教学模式下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1.项目任务的设计与安排,是小组协作活动的起点。因此,在制定任务时,应尽可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点燃其对所承担任务的热情之火。
2.采用小组协作模式的班集体人数总数不宜过多,否则小组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工作较难进行,活动就很难驾驭。应让小组内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通过专业上的互补和搭配,例如社会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组,既能发挥社会学在社会调查方面的优势,又能使调查问卷内容的科学性得到保证。
3.教师在整合活动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合理性、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调查数据的可信性、调查结果分析的客观性,等等,从而避免小组的调查研究方向出现重大偏差。
4.评价机制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学生能否真正落实小组协作,不走形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对整个协作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评分标准,使学生在各环节的贡献都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小学安全课程范文2
ABR记者刘宝华
有必要将儿童交通安全课程引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成为学校必修课的一部分吗?当《汽车商业评论》记者面对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安全童行”项目时,不由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实际是很多人共同的疑问。讲到交通安全,大家的第一个反应,会觉得道路出行安全其实很简单,不就是一些交通规则吗?国际权威的非营利教育机构——JA 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项目经理张静芬博士则澄清了这样的疑问。
“安全童行”进入中国
“小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后在马路上是否一定会有正确的交通行为?”她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答案常常是否定的。
“他们的注意力常常没有集中在信号灯和车辆上,原因在于6到10岁的儿童,跟成人的注意力是不一样的,他们会非常关注在他们感兴趣的点上,比如说马路上是否有孩子在玩耍,是否有一只猫走过等等。”
张静芬认为,小学生实际上在认知和行为之间是有断层的,“这些东西你不让他通过做一些游戏去体验的话,他不会意识到。他可能第一个回答会告诉你,我过马路一定看红绿灯。可是到真正去做的时候,他未必能做到”。
为此,2012年4月28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驰中国”)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JA 国际青年成就等合作伙伴,把“安全童行”项目引入中国,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渠道帮助6~10岁的中国小朋友学习如何在不断变化的道路环境中实现自我保护。
“安全童行”项目起源于德国。早在2001年,戴姆勒集团邀请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开发完成了儿童道路安全教育的整体性方案,并以教材的形式推广。过去10年间,该项目已在德国、意大利、以色列、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推广,走进多个学校、家庭,使130万儿童受益。
引入中国的“安全童行”采取“两个课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方面,将原版“安全童行”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引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中,作为一门课程增强孩子们的交通安全知识。在社会实践方面,奔驰中国提供了长期性的、与课本内容匹配的课外互动体验场所,同时建立网上互动社区,开展学校日、体验日等主题活动,形成面向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
2012年到2015年,是“安全童行”项目的第一个三年规划。在这一阶段,“安全童行”课程将以校本课程的形式首先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200所小学。在北京,为“第二课堂”提供专业道路安全教育的公众体验中心——“安全童行”道路安全教育星愿基地、国内最大的儿童交通安全体验馆也于2012年4月在北京蓝天城正式揭牌。
作为三年规划的开始,“安全童行”项目在2012年以瞩目成绩取得良好开端,课程本土化、教师培训、试点教学都获得参与各方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奔驰在华推出的这个最新CSR项目,具有深广意义,堪为近年来中国车企CSR的经典作品之一。
本土化、二课堂、网络化
“安全童行”项目全程参与者、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陈征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仅课程的本土化改造就耗时近5个月,借助了国际青年成就等专业NGO组织、邀请了国内50名教育专家,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
德国版课程已经是相关领域专家的权威之作,而且经过10年、多个国家的实践检验。但之所以要进行如此严肃的改造,原因在于中国道路状况复杂得多,引进方奔驰中国希望改造后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符合中国儿童需求,既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又适合中国国情。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奔驰中国选择了国际青年成就(JA)作为合作方,JA多年来致力于开发从小学到大学的系列课程,在改编教材方面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经验。
课程本土化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德国交通法规、道路标识与中国不同,需要作出相应变化。
其次是授课方式的不同,德国小学课时短、形式活泼,更像是做游戏,而中国以老师讲授为主,课程开发需要考虑这种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保留德国版课程的互动性和启发性,也要让中国儿童易于接受。
更为复杂的是,课程的本土化不仅仅是改编为一个版本,因为各地教育体制的不同,往往需要各地区不同的版本。比如北京小学一个课时为45分钟,而上海一个课时为40分钟,如何按照区域特点分配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个问题。同时整个教材分为三大模块,分别在三个学年内教授,每个模块分为8个课时,怎样把相同的内容分配到不同课时中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对已经受到“安全童行”培训的小学生来讲,作为“第二课堂”的交通安全体验馆既能够让他们巩固知识,又能够体验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奔驰中国在这个25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模拟了真实的道路场景,同时设置了Moki(“安全童行”形象大使和吉祥物,蓝色小超人)学校、Moki讲堂等区域。孩子们既可以在模拟驾驶中切身体验真实驾驶感受,又可以在互动游戏中体验日常交通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不仅可以通过暗室、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教材中涉及的游戏学习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日常交通环境,还可以穿越时空隧道,畅想未来交通。
体验馆中放置着一辆大卡车车头,每个小朋友可以进到高高的驾驶舱,坐在驾驶员位置上观察路面状况。这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让他们直观理解了一个小小身躯是多么容易被司机忽略,也明白了哪些位置是大卡车的盲区,也就是小朋友的危险区域。
有些环节是同时针对小朋友和家长的,比如在实验中家长可以了解到不同天气让小朋友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最容易被辨认——晴天穿什么、阴天穿什么、大雾天气穿什么、沙尘暴穿什么最容易被首先发现。
这种知识并不是简单地以讲授方式告诉小朋友,而是模拟不同天气环境,让家长和小朋友自己观察哪种颜色的衣服最显眼,这样得出的结果也更容易被小朋友记住。
相对于第一课堂,体验馆里的课程全部以体验和游戏表现。比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说教,而是让小朋友们扮演不同角色,比如开车的、骑自行车的、行人,道路上还设置了小猫小狗在旁边吸引注意力,最终让参与者自己判断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应该是怎么样的。
道路安全教育基地以“模拟真实世界”为宗旨,除了安全教育环节之外,还比照真实社会设置了各类小游戏,小朋友可以扮演银行职员、消防队员等不同职业,但这些游戏中都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让大家在游戏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外,“安全童行”的第三个渠道——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中。除出***课堂等内容外,也设计了交通标识连边看、安全侦察兵、Moki拼***等***游戏,让孩子在玩耍间加深交通安全意识。
上海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张阳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课程不仅仅是教会了小朋友要做到什么,而且还要求他们建立这种安全的意识、生命的意识、规则的意识”。
“以交通安全为切入点,教学生遵守规则、尊重生命,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北京史家小学主任陈纲同意这种说法,“这么一个小的切入点,一个小的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安全教育了,已经上升为对学生责任、公民意识的一种教育。”
主动性、立体化、体验式
在完成课程本土化改造后,项目组于2012年9月率先对北京、上海的25所学校授课教师进行了培训。10月,北京、上海两地首批25所小学正式开始试点教学。
陈征说:“进入校本课程说明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发本书、发份资料,已经成为一堂课了,我们要确保它的质量、确保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我们先选25所小学做试点,希望通过试点结果去调整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师培训和试点教学中,学校和老师激发出了很大积极性,老师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延展和丰富教程,连形象大使Moki都被老师们扩展成了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的Moki家族。
这也给项目组带来了惊喜,陈征说:“大家的力量更大,我们希望奔驰可以做一个引领,让一线的老师们来自主丰富这个课程。”
上海新虹桥小学校长胡静波没有想到课程竟然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一般而言,孩子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80分钟对于一个8岁的三年级孩子已经很长,但实际上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80分钟里20个孩子没有一个走神,从头到尾跟着做下来,甚至到下课的时候,学生会追着说,老师,我们下节课学什么?原因在于活动贯穿课程始终,有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让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渴望。
胡校长主动将“安全童行”这门课纳入2012年年秋季的校本课程。她说:“虽然我们学校只有17个班级授这门课,但是我是要求所有76位专职教师全部参加安全课程的培训,因为这是全校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著名公益人士才让多吉在《汽车商业评论》杂志社主办的“2012中国汽车业CSR沙龙”上说:“现在不少厂商在做儿童安全训练营,但问题是什么?训练的都是有钱人的孩子,这些孩子每天车接车送不需要交通安全训练,真正需要的是北京农民工的孩子,他们天天坐公交车上学放学,他们才最需要交通安全训练。”
“安全童行”走出了这个误区,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上海25所小学试点和改进之后,项目将在2013和2014年进入四个城市的200所小学,其中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学和打工子弟小学,覆盖约7万名小学生。
奔驰中国规划,未来“安全童行”将与奔驰快乐音乐教室联动起来,让“安全童行”走进现有的300所快乐音乐教室,也就是300所希望小学,把安全教育送给最需要的人。
因为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远不如城市学校,“安全童行”课程正式进入打工子弟小学、希望小学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反馈和完善。同时,2012年暑假期间,奔驰中国为打工子弟小学组织了夏令营专场,让小朋友们在蓝天城的安全体验馆体验。
戴姆勒东北亚及梅赛德斯-奔驰(中国)集团公关事务及媒体传播副总裁王燕说:“我们在与学校合作的时候,并不是把‘安全童行’作为精英教育的一部分。它一定是多层级的,我们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好学校能够帮助我们起到示范带头引领作用,我们要汇集更多层级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小学安全课程范文3
以前说教式的课堂,教师泛泛地讲解安全知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同学们被动地听,根本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实际技能的培养,加之自身素质不高,未经过专门培训,掌握的消防知识有限,内容局限、单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生动的案例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授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学生的安全常识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所提高。一旦发生险情,大多数学生就会像无头苍蝇,盲目逃生,最后总还是酿成悲剧。这节课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学习方式转变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收集资料、交流故事案例的过程就是掌握安全知识的过程,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实践演练的过程就是形成安全本领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内化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强化消防意识的观念。比如,学生在演练中惟妙惟肖的表现,以及体现出的积极主动的意识、镇定自若的神情、互助合作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等,都令人超乎想象、赞叹不已。
二、学生家长的支持是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条件
学生还小,搜集资料、准备案例故事是要家长参与的,课后笔者私下了解到,那些在课上发挥出色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家长比较支持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不仅是帮助孩子完成学习过程,也是一次亲子的过程,更是给孩子学习上的安全感的过程。与此同时,也给了家长一次向孩子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三、改进小学消防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1.学校应承担起消防安全教育职责
大多数学校能按上级要求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但由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组织架构、教学检查、师资培训、活动开展、设施配备,有的对课程的内容以及授课效果不管不问,有的是安排了课时但被其他课程或活动占用。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消防安全教育课的时间、内容、形式,避免授课的随意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举行灭火疏散逃生演练,建立消防文化长廊等;实事求是地结合城乡生活环境、当地火灾特点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不失时机地结合“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日”“119消防日”等进行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2.教师应肩负起消防安全教育的重任
消防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是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实施者,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才能达成消防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上好安全教育课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是把消防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的根本。教师要增强消防安全课的计划性,做好充分的前置性准备;要顺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实操的本领;要架起学校、家庭、学生三方的桥梁,凝聚家校的合力,让消防意识从小根植在孩子们心中,伴随孩子们的终身成长,让惨剧不再重演。
3.社会应履行好消防安全教育的义务
小学安全课程范文4
所谓“全实践”就是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这种“全实践”的课程理念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突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1]一种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观念需先行,特别是在知识和方法的取舍上,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全实践”理念以既有课程为前提,作为新的课程群的整合基础,更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实践”理念的关照下“,全实践”课程的整合变为可能。“全实践”理念下的课程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群落。因此,我们引入了课程群的概念。所谓课程群是为实现某一培养目标而以某门课程为基础,由3至6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子课程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2]“全实践”理念下的课程群主要包括小学教育专业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小学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全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实践要素诸方面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在理念上要全息浸透,在课程体系上要全面统整。[3]全方位的融通和整合是“全实践”课程群建设的途径,也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发展的有利途径。
二“、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性质
实践证明,完善的实习课程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教育实习实效。鉴于当前存在的实习课程管理不足等问题,我们建议构建全程性、系统化、分阶段的实习课程管理模式。
(一)全程性
全程性是建设实践课程群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在实践课程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具体的、不间断的实践科目,才能保证实践课程的连续性。复杂性科学中的融贯论告诉我们,要坚持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式[4]。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微观来考虑实践课程的具体科目应设置哪些,还要从宏观综合上考虑实践课程的全程性。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全程性实习课程应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实践课程安排,包括第一、二学期每学期至少两次教育见习或者教育活动;第三、四学期每个月到实习基地见习一次;第五、六学期每周到实习基地见习一次;第七学期开始教育实习,在校内实习一个月,即教育实习的准备阶段,在实习单位实习两个月,同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及研究工作。如玉林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进行的就是这样一种全程性的教育实习模式,成效显著。
(二)系统性
系统性是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性质,也是贯穿“全实践”理念课程始终的基本原则。系统论认为人们综观全局、立足整体,把整体与部分、系统整体与周围环境辩证地统一起来[5],从而为系统地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基于全程性,再将各种实践课程的具体科目进行系统安排,对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因此,在安排全程性教育见习实习工作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考虑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的系统性。除了安排师范生必修的公共课与必修课外,可适当开设如下课程来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例如,在第一、二学期安排如何听课评课的讲座或专门开设“课堂研究”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专门研究小学教材的小学教材解读课程;第五学期开设各科教学策略课程;第六学期开设微格教学课程,等等。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保证了教育实习全程性的有效实施。
(三)阶段性
全程性、系统化的实习课程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阶段进行的。实习课程内容的实施是由简单到复杂,实习时间由短期到长期分阶段进行,只有在成功完成了上一阶段的实习课程与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实践课程群的系统性和全程性,更要注意课程实施的阶段性。首先,这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刚步入大一的的学生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完成角色的转换,直到大二或者大三再进一步要求学生继续进行角色转换,以免造成学生的角色冲突,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其次,这是由实践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实践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课程的开设意义并不大。而且实践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其基础阶段上的,没有前期的教育见习作为准备期,也就很难较好地实现良好的实习。
三“、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群模块
对基于“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可具体分为5个模块,它们既相互***,又相互支撑、协同作用,达成小学教育专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培养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认识实践课程模块
认识性实践课程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的耳濡目染,以及亲身体验获取对教育各种现象的认识的实践过程。认识性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后期更好地进行相应的高层次的实践训练;最重要的是认识性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遵循了认知的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循序渐进发展的。因此,可以在第一、二、三学期进行认识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小学教师职业意识。如聘请优秀小学校长、优秀小学教师到校开讲座,或组织学生到小学去观察学校的各种活动,在感受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
(二)管理实践课程模块
班级管理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管理实践课程模块的确立有其充分的存在价值。第三、四、五学期进行专业性实践,配合开设教学与课程论、小学德育原理、班级管理等课程。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当教师的助手,或是听课、指导小学生课外活动,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更深刻地体会教师职业。
(三)教学实践课程模块
教学实践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师范生花费时间最多的部分,甚至部分师范院校把教学实践作为师范生实践课程的全部。教学实践固然是最重要的,也直接关乎师范生就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学实践融入整个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群当中,保证教学实践的全程性、系统性和阶段性,那么教学实践课程模块则会在有序的实践课程群中实现,学生的教学技能也会随着整个实践课程体系的顺利构建而得以保证。因此,除在第六、七学期继续第三、四、五学期的实践内容外,应配合学科教学法课,训练学生进行备课、评课教学实践,和微格教学训练。
小学安全课程范文5
关键词 信息安全 能力 教学方法 突出问题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58
E-commerce Security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Enhancing Core Competencie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TANG Dequan
(IT (network monitoring) Department, Hu'nan Police Academy, Changsha, Hu'nan 410138)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complex, forward-looking and innovative type of ability,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start from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proposed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e-commerce security teaching methods. This method focuses on the basic skill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s encountered during train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classroom practice three outstanding issues, the teaching method has achieved outstanding result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great promotional value.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capacity; teaching methods; outstanding issues
0 引言
目前,电子商务在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处于重要地位,而在电子商务体系,安全问题是我们所需考虑的首要条件,因此培养具有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人才显得至关重要。怎样建立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才能保护信息安全,是目前电子商务安全研究的热门话题。①目前企业急需各类跨学科、具有实践经验、全面掌握电子商务安全专业技术人才。
电子商务安全课程是目前新出来综合性课程,综合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一门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②电子商务安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课堂理论,学生对课堂知识感到抽象枯燥,教学目标很难达到、收效甚微,而且学生对目前电子商务安全课程方法、技术没有完全理解,实践操作不够理想。每次课堂上有实践操作的相关演示,但是到实际上机操作时候不能实际操作或没有达到实验目标。③因此,电子商务安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亟需改革,有必要将理论主导教学的教育方式改变成适合电子商务安全课程未来建设的新模式,本文提出基于信息安全核心能力背景下电子商务安全课程教学方法。
1 基于信息安全的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内容
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完整性、保密性、一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在电子商务实际应用中主要包括如何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及个人信息的泄露等问题。电子商务系统必须基于信息安全基础上并达到电子商务安全的要求的网络商务系统。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安全,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最低层的信息服务,计算机网络层是用户将信息传输到上层的基础及用户与计算机网络接入的基本交互式服务手段。网络服务层必须有相关安全机制,如:入侵检测、安全扫描、防火墙等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另外,为了在应用层电子商务系统使用安全,必须利用网络加密技术和数字认证技术和电子商务安全协议,即构建安全的电子交易数据体系结构。其中,电子商务安全协议是加密技术和安全认证的综合运用和完善。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指标,用户对所信赖的电子商务安全肯定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在人才培养是就需考虑建立一个完善的基于信息安全核心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个电子商务安全知识体系,在考虑如何达到课程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满足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实际需求。④在信息安全基础上电子商务的安全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服务层、技术加密层、身份认证技术层、电子商务安全层、安全应用层。其中,上层主要以下层为基础的服务,同时下层为上层提供技术支持,整个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并且在不同的信息安全技术控制下实现电子商务的安全模式。
2 电子商务安全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缺乏主动理解和接受,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因此要对现有以教学大纲为主要目标的方法进行改革,能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主动思考问题,具有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⑤本文提出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在课堂讲授的进行:教师准备阶段,学生准备阶段,小组讨论阶段、集中讨论阶段和总结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法的五个阶段中,教师准备阶段和学生预备阶段是教学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准备是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为明确教学目而准备,是有序进行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础。明确教学目标后,就应选择合适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应且具有高启发性素材,并且满足教学目标切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对选择的教学案例或素材还需要对及进行典型化处理,最后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介绍学生学习相关资料,如***1所示。
***1 教师准备阶段 ***2 学生预备阶段
学生预备阶段:课前让学生阅读典型化处理相关学习资料,老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课前主动准备课堂讲授知识的信息,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法,学生预备阶段的流程如***2所示。
***3 小组讨论阶段 ***4 课堂展示阶段
小组讨论阶段:首先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3到5人小组,然后在小组范围内自行组织讨论,再确定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最后形成小组在课堂上展示方案,小组讨论阶段的流程如***3所示。课堂展示阶段:在时间控制在半个课时以内前提条件下各小组派代表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对解决方法进行互动式提问和回答,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课堂展示流程如***4所示。老师总结阶段:老师总结出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针对重点问题组织大家集中讨论,并提出引导性建议扩展深化学生对有疑虑问题的理解。
3 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实践
传统的电子商务安全课程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对实践操作课程和技能的要求不高,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在现行教育模式中,用人单位也很难选择到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⑥为此,本课题对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安全课程特点及开发合适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如何建立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以学生就业为宗旨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电子商务安全课程特点,将信息安全未来发展的创新技术运用到电子商务安全教学方法中,建立较为全面的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的创新环境和教学模式。另外,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理论和实践联系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通过实践环节设置,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安全加密技术及使用技能;了解电子商务邮件和数字签名的联系及作用;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安全协议的设置;掌握PKI的应用及数字证书的申请、安装和使用流程;熟悉基本的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本课程的为实现实践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具体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商务安全实验项目一览表
4 结论
本文充分考虑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电子商务安全教学内容。以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实训、练习等关键环节。以理论为引导,重点针对“怎么解决问题”为目标,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商务安全的相关知识涉及信息加密/解密、认证技术、网络安全协议、防火墙的构建、黑客病毒的防治等范围相当广泛的问题,需要我们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结构。
基金项目:湖南警察学院2014年度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警院教(2014)9号);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理念及实战能力培养研究XJK013CXX012)
注释
① 朱建明,李洋.《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建设的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9):239-240.
② 王志伟.关于信息安全专业《电子商务安全》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193-194.
③ 王伟***,甘春梅,刘羹,段钊.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
④ 唐德权.电子商务安全(第1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2.
小学安全课程范文6
关键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微课程制作
教育培训强基础,隐患排查保安康。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围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全面、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工作,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职工安全知识培训教育,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各种培训平台和软件应运而生,也在快速更新中,微课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安全教育电子手段。
一. 网络智能化背景下的微课程简介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智能化载体发展下的新型学习方式。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微课程”的教学模式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微课程,即微型课程,是指在学科范围内针对某一概念或主题设计的课程。这种课程不是根据系统的学科知识,以及逻辑体系来划分的,而是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的兴趣以及工作安排、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制作。
从内容上看,微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它要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管理环节、某个具体操作等***主题。从核心价值来看,微n程在于“微”――微内容、微故事、微问题、微研究;讲授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关注“小故事、小现象、小策略”; 讲授主题突出,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关注直白的教学成果,更有利于信息迅速传播。
二.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制作
1.微课程教学设计要考虑受众选择与教学时间
微课程设计前首先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差异,如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在室内、案头工作,微课程学习时间在30-45分钟为宜;一线员工现场工作繁忙,关注移动平台时间不宜太长,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比如,某石油公司为了提高新入职加油员的培训效率,制作了时长仅5分钟的“加油十步法”教学短片,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极大地缩短了培训时间、降低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效率。
2.微课程教学设计要做到主题明确和内容精练
微课程主题选择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内容难易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教育主题的广泛性。太难的教学内容不太适合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带有复杂计算公式的专业课题、涉及多门学科的学术性论题等,这些都无法在5-10分钟内讲清;科普性、直观化的普及式内容更适合微课程主题。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微课程教学内容要简单清晰,因为学习主体是在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学***验,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微课程的观看、模仿和实践掌握其要领,达到一学就会、一会就用的教学目的。
3.微课程教学设计要做到简短精练和结构完整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既要简短精练,也要完整有序,教学过程必须包括问题的提出、解释和论述、结论的延展与运用、重点与难点、课题小结等必要环节。(1)序言与主题。需要序言来引领受众进入主题,同时因时长所限,又必须快速新颖地引入课题,才能吸引学员,关注后续内容。(2)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进入课程讲授环节,必须遵循主线清晰的原则,围绕一条线索展开讲解,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层次递进,逻辑上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中国石化用火管理规定》微课中,按照用火范畴、用火原则、用火级别、审批流程、防范措施等工作步骤讲授,每步讲清重点,剪掉针对性不强的例证,语言准确明了,避免产生歧义的模糊描述。(3)高度概括,凝练收尾。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总结可以对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员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例如,为了便于学员掌握用火作业范畴,在叙述用火作业规定内容后,再配以“用火包括各种焊,切割喷灯烧烤锻,爆破临电非防爆,统统要把火票办”的口诀,这4句话即便不能倒背如流,也可对用火范畴涉及门类一目了然。除此之外,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要做到对多样资源进行统筹设计;要完善脚本,做到专业与趣味并重,等等。
三.结论
微课程短小精悍的形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都极其适用于当前紧张繁忙但是安全管理要求日趋严格的生产管理,虽然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是它能够满足员工对工作中不同知识点的按需选择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学习的需求,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与当前广泛使用的社会化软件一样,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方面微课程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吴亚楠.企业生产与安全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2]陶勇,李涛.简论现代企业安全教育工作的手段[J].企业教育.2014(12).
[3]陈朝霞,曾建***.论企业安全教育的战略意义[J].煤矿安全研究.2013,(9):178-180.
[4]黄建***,郭绍青.企业安全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世界研究.2014,(10):169-173.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小学安全课程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