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论文大全

知行合一论文篇(1)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希伯来文学教授ReuvenTsur是较早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评论的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就已开始认知诗学(cognitivepoetics)的研究项目。其工作以俄国的形式主义及法国的结构主义为基础,并把研究延伸到认知科学的方向。可以说,在认知语言学还未发展之时,Tsur就已经提出采用认知的范式来对文学进行研究。他主要将自己所发展的认知诗学理论应用到押韵、声音象征主义、诗歌韵律、隐喻、诗歌与改变的意识状态、原型模式等。②原为著名精神分析流派的文学评论家NormanHolland于1988年提出要把从认知神经科学中涌现的“更有力的心理学”运用于文学评论研究当中,发展“文学的认知方法”的计划。③他的方法是将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信息理论、神经解剖学,甚至包括人工智能的研究,与美国的读者接受理论结合起来,为理解阅读过程和作者同一性提供新的方法。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阅读和写作过程的控制论模型。EllenSpolsky则于1993年提出了文学阐释中“认知不稳定性”理论。④其研究基于两种认知理论:一种是偏好模型理论,另一种是由JerryFodor提出的心理模块理论。Spolsky研究了由不同的大脑功能(模块)当中的裂口与不可通约性而引发的心理的内在认知不稳定性。MarkTurner是马里兰大学的英文教授,于1991年提出其“认知修辞学(cognitiverhet-oric)”⑤的计划。他指出,认知科学将最终“需要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因为文学作品是人类心智最关键的产品,文学创作是心智最关键的活动。他认为,人文学者至少应当成为认知***的领***人物当中的一个。在文学研究中,对于叙事的最有影响的认知研究可能是MarkTurner的《文学的心智:思维和语言的起源》(1996)。在其中,MarkTurner集中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微型叙事与概念整合之间的关系。他将认知神经科学和文学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文学的心智”就是日常思维的基础,而诸如寓言等结构对于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①近年来,有一些文学评论家开始采用认知理论来分析经典的文学作品。Crane研究了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中的“男性孕育与认知渗透性”,她根据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从《一报还一报》中引导出一个主题、语言学和意象结构背后的“认知渗透性”模型。②Crane的著作《莎士比亚的大脑:用认知理论来阅读》则利用认知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语言学以及概念类别理论,综合出文学研究中认知理论的应用的版本。③Minchin的研究《荷马与记忆资源:应用认知理论分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将荷马学者关于《荷马史诗》的研究(特别是帕利和劳德的程式化语言的理论)、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探讨史诗文本中以记忆为基础的策略的痕迹。她主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诗人所利用的情节记忆、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和空间记忆资源等。

二、认知科学视野中的文学评论

1994年,《斯坦福人文评论》杂志的编辑组织了一场圆桌探讨,主题为《在裂口上架设桥梁———当认知科学遇上文学评论》,希望这两个在研究的对象与方***上似乎完全不同的领域,能建立互动的交流。认知科学的领***人物西蒙(HerbedSimon)作为这场探讨的主角,在《文学评论:认知的方法》一文中提出,“要充当一个大胆的当代认知科学的传教士”。他认为,“文学评论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其中的意义以及被它所激活的意义。认知科学关注的是思维,人的思维和计算机的思维,以及意义的提取与激活,而阅读与写作也要求有思维。因此,在文学评论与认知科学之间有广大的共同点。”⑤事实上,在认知科学领域,也不乏把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尝试者。斯坦福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的JerryHobbs于1990年出版的《文学与认知》,将人工智能的研究视野(特别是关于自然的语言加工的研究),带入了文学理论当中。Hobbs提出语篇阐释理论,指出有四种一致关系:场合、评价、***形—背景和延伸以及组成隐喻的阐释。他还和PatriziaVi-oli一起将人工智能开发的分析语篇结构的工具与经典的符号学框架结合起来,来分析密尔顿的诗歌,并说明GérarddeNerval的小说《Sylvi》的意义。⑥认知心理学家RichardJ.Gerrig和DavidW.Allbritton对文学人物的建构提供了认知心理学角度的观点。他们以IanFleming的《007》系列小说为范例,指出读者在构筑人物时,应用了现实生活知识和经验。⑦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RaymondW.Gibbs,Jr.主要从实验的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文学研究。Gibbs认为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是由“诗学”的加工而形成的,诸如隐喻、讽刺、转喻等修辞,可以看成是将各种不同经验水平进行概念化的基本策略。⑧DavidC.Rubin于1995年出版《口语传统中的记忆:史诗、摇篮曲和计数韵中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被誉为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结合的“里程碑”。Rubin总结并提炼了认知心理学中关于记忆的实证研究传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对诗歌和叙事形式的研究的相关性的个案。他指出,那些能流传保存的口语传统本身包含着“记忆方法”,这是我们的大脑保留它们的自然能力;文学研究中的某些传统分类———叙事与主题、押韵、意象和节律,已经被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和神经解剖学当中的最新进展所证实。这些分类反映了特殊的认知功能,并且与大脑当中的特殊位置相联系。⑨KeithOatley是多伦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他认为认知科学需要研究文学,并从文学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其假设和分析。Oatley致力于将精神分析与认知科学的研究相整合。他和Gholamain尝试将精神分析的认同和内化投射等概念与对小说阅读的认知说明进行调和。①Oatley和AlisonKerr认为,精神分析是研究情绪的,却没有发展出关于情绪的功能的理论,认知科学是关于知识如何心理表征并使用的,却很少将情绪研究包含在内。他们的研究是要将这两个领域的理解进行整合。②JeffreyL.Saver是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神经病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认知功能的神经底质的研究。他与文学评论家KayYoung一起研究了叙事中的神经学。他们认为,叙事是人类经验的不可避免的框架。尽管我们训练为通过几何***形、声音模式、诗歌、运动、演绎等来进行思维,但构成我们意识的根本是用故事来理解自我和世界。他们指出,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表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叙事的创作是通过区域分布的神经网络作为媒介而进行的。

三、从对话到整合:认知文学评论范式的涌现

曾被称为“裂口”的认知科学和文学评论之间,已经由应用认知科学理论的文学评论家和将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科学家共同努力,架设了桥梁。进入21世纪,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之间不仅仅停留在对话的空间,而是呈现出整合的潮流。认知诗学、文学认知主义和心理叙事学可以说是这一潮流的代表。

(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Tsur于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最近几年,通过Peter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引》(2002)和Gavins与Steen的《认知诗学实践》(2003)的出版而得到广泛关注。PeterStockwell为认知诗学给出了简单的定义:“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阅读的所有事物。认知与阅读中涉及的心理过程有关,而诗学则关注文学的技巧。”Stockwell建构的认知诗学研究范式有:***形和背景、原型与阅读、认知指示词、认知语法、脚本与***式、语篇世界与心理空间、概念隐喻、寓言与投射和文本世界。④认知诗学以认知的身体体验理论(embodimenttheory)为背景,将文学研究与人类的认知联系起来,并与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的研究相联系。Gavins和Steen则指出有两种类型的认知诗学:一种是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牢牢相关的,而另一种则面向认知科学。⑤与以往的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对话不同,认知诗学关注的不是对某一特定的文学作品的研究,而是致力于创建一种适应各种作品的研究范式。但Stockwell提出的研究范式并不一定能真正涵盖文学研究的广泛领域。

(二)文学认知主义

文学认知主义(LiteraryCognitivism)代表了文学评论与认知科学的整合的另一种潮流,其倡导者是PatrickColmHogan。Hogan曾是荣格原型评论理论的代表人物弗莱的学生,近年来致力于促进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整合。Hogan(2003)提出了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文学的三个阶段:第一,根据信息加工来形成问题;第二,界定研究问题的认知结构,包括三个主要成分:结构、过程和内容;第三,以算法式序列(algorithmicsequence)来提出对问题的分析。文学认知主义以作者、文本、读者的框架来构建研究范式,注重研究作者的创造性认知、文本当中的隐喻与叙事以及读者的情绪和共情。Hogan区分了四种不同水平的认知理论与分析:第一类为纯粹的意***主义(intentionalism),关注我们的主观经验本身;第二类是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和实证的研究;第三类为联结主义学派(connectionism),是对大脑神经结构的简化,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建模;第四种则是神经生物科学(neuro-biology),研究大脑的结构。在这四种水平的理论和分析之上,则是元水平的建构———进化论。⑥Hogan提出的文学认知主义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并没有规定封闭的研究范式,而是致力于发现认知科学当中能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内容以及文学能为认知科学的研究带来怎样的新领域。Hogan自身的研究背景涉及从精神分析到荣格和弗莱的原型评论,再到认知的转向,为文学研究的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知行合一论文篇(2)

2、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点突出,语言通顺流畅,表现出作者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专业基础知识,论文符合规范化要求。本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达到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要求,同意该生参加论文答辩。

3、该文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4、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关于行***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5、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分析xxx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xxx,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6、该文以xxx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xxx个大部分。首先对xxx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xxx-。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xxx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7、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8、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xxx为例,重点探讨xxx。该文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9、全文以xxx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0、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xxx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1、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12、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3、本文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14、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5、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16、本文选题的角度较为新颖,文章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基本观点明确。文章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没有完全深入和消化所查找的资料,论据不够充分有力。

17、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xxx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xxx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18、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xxx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xxx的问题,然后分析xxx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xxx。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19、本文以xxx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xxx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xxx-,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xxx。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20、以x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xxx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1、本文以xxx为题,首先对xxx-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xxx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22、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出xxx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23、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本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xxx。选题符合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xxx,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5、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26、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7、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8、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9、研究x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知行合一论文篇(3)

文学圈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此组成一个讨论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深刻讨论经典文学的形式。通过文学圈可以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并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进而学会批判思考。同时可以促使多元化的观点呈现,使学生可以透视文学的多面层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用文学圈的合作学习组织策略,进而引导学生完成语文阅读任务。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文学圈活动,以“中国文言文阅读”为主题,首先明确阅读范围为《谏太宗十思疏》《归去来兮辞》《琵琶行》《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多篇古诗文,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人阅读兴趣进行分组,以9个人为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发现可供组员探讨的问题,随后每2个人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为背景调查组、生字词解释组、难点与有意义段落收集组及全文翻译组。分好组后予以学生相应的时间进行阅读并解决小组任务,同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引导与帮助。最后选好时间进行文学圈交流会,让学生进行组内汇报并相互谈论,最后进行汇报和评价成果,如可以写成文书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与其他同学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已知―想知―已学”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应用

“已知―想知―已学”是指由教师设计表格,表格包括“已学知识”、“进一步想了解问题”及“已学到”三部分,并组织学生就表格内“已学知识”项目回想自己所学和所掌握的知识,在“进一步想了解问题”项目展开小组探讨与交流,并在“已学到”项目总结自己进行交流后学到的知识,并就这两个环节的内容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合作学习组织形式。这种合作学习组织策略常应用在复习与总结环节中。例如,高中教师可以按照文言文阅读方式总结方向设计“已知―想知―已学”表格并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首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完成“已知”项目,即对文言文阅读已知的知识与已知阅读方法进行思考并实现组内分享。然后进行下一个“想知”项目进行组内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进行全部小组分享。最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就文言文阅读方法进行分享与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多种文言文思考方式与阅读方法。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生构建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间的联系,进而建立文言文学习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反思与总结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思维与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思考―交流―共享”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应用

知行合一论文篇(4)

0.引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仅体现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综合状况,而且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及其个人综合能力,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更是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中不仅写出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是在设计出毕业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论文阐述说明的。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可以是纯理论性的论文也可以具有设计性的论文,如果是设计性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做出设计,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程序代码与论文描述,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复杂而综合能力的体现。作为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能够成功做出毕业设计要求的内容,但对于体现文笔功能撰写论文却显得匮乏,所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势在必行。

1. 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必需的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全面检验、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大学毕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

本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安排毕业论文(设计),首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校规定的论文规范格式进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科学性及规范性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1]。

2.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现状及常见问题

2.1盲目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而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特点和偏爱方向按照已给定题目进行选题,选定题目后,联系指导教师进行开题,在开题报告中分析选题的意义,确定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列出论文总体安排进度及其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

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切忌盲目选题。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学生选题不慎重,导致对题目分析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指导教师出题有时也有片面性,会导致学生在选题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个人综合能力。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涉及软件、硬件及其设计性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会选择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或论述性较强的题目,而不是考虑到尽可能大的体现个人基本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的题目。

2.2对论文投入时间不够

学生在修读完规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之后,接着就要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同时,有些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有些学生在准备考研、有些学生在准备其他与工作相关的考试,这样,学生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充分,并没有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专心撰写论文。应该注意,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与以往的上课不同,在校上课都是学校安排了课程的学习、考核等固定模式,学生只需听从学习安排即可。而论文的撰写全靠学生的自觉性,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自己控制时间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努力完成。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撰写论文时放任时间,自己管不住自己,不能严格按照论文计划进度进行。自我时间控制不好,到最后写论文只能是赶时间进行拼凑,导致论文的质量不高。

2.3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即使有了适合自己的题目,并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但有些学生还是感觉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设计有种种困难,分析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积累的知识相对匮乏,缺乏创新意识。

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本科生在校主要是学习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而对于写作、科研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很少,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的爱好和个人发展,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平时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文字组织等能力培养[2]。有些学生能够根据论文题目将论文(设计)做出来,但因文字、语言组织等方面的欠缺,而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当前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所困惑的问题。所以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应该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努力的结果,并且要教师和学生经过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3.1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该严格结合学生课程设置,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综合素质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高校都是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情况和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来出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应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与自己的偏好或自己的发展前景。有了适宜的毕业论文题目,首先仔细分析题目,建立协作思路,搜索相关参考资料,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有目的的进行撰写。

3.2全心全意投入时间撰写论文

选定适合自己的题目后,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时间跨度大、活动地点变化大,毕业论文(设计)需要调研,到***书馆查阅文献,需要到实验室调试程序等,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应该严格按照最初列出的论文进度计划进行撰写[3]。

撰写论文的一个关键部分是联系指导教师进行论文的监督和指导。论文的撰写思路要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尤其是在论文开题,初稿,中期等几个重要的阶段应及时联系指导教师,并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格式进行撰写。

3.3合理应用综合能力

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明确目标,努力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及前沿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更侧重于设计,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容易实现设计部分,但是还应将完成的设计对应到撰写论文中,这时,有些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了,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组织及写作能力。当然,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醒撰写学术论文的思路、方法及其技巧,应强调完成论文后进行最后论文答辩注意事项及其技巧[4]。

4.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是体现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以上从计算机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得出选择题目、全心全意投入时间、合理应用综合能力这三方面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最佳对策。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之前还应进行必要指导教育,使学生重视并充分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学校或师生之间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过程监控,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总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学习任务,不仅反映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而且反映出学校及教师的综合教学情况。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学生和教师日积月累地学习和不断地进取。

参考文献:

[1] 谢雅.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讨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0卷第1期.

[2] 黄继蓉 陈光喜. 提高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的思考和策略[J].高教论坛.2007年第2期.

[3] 王玉锋 刘保旨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1期.

知行合一论文篇(5)

一、个体合理性与集体合理性

科学合理性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家们针对科学哲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议题,围绕合理性提出各种模型,试***通过对合理性的论证来达到对科学与真理的说明。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合理性在于逻辑的合理性,逻辑可以将世界的一切形式表达出来。逻辑实证主义之后,证伪主义者波普尔则将科学看作是一个通过否证而达到真理的过程,这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达到真理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历史主义者库恩在解读科学时,认为人们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要依赖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将这样的一种信念灌输到对科学的理解中,即“科学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变化的过程,科学的领域是没有边界的,科学的合理性绝对没有先验的和一开始就永远确定的基础,不存在着普遍有效的、永恒不变的评价标准,合理性同科学自身一样具有自己的历史并将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的真理观从此受到了置疑。自库恩的开创性言论之后,科学哲学研究力***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科学合理性描述道路。例如,劳丹就将合理性与价值问题联系起来,将科学的目的与标准合二为一,在他看来,合理性不在于合乎理性,而只是合乎某一标准,这个标准在他那里就是能够解决问题,引导科学进步。

总体而言,以理性主义为标准的传统科学哲学弘扬的是一种个体合理性标准。“基础主义的合理性模型是一种超越时间、超历史的合理性模型,它力***建立一种永恒的、普遍有效的合理性模型。这个模型的主要标准是一套认识论原则和知识评价标准。一旦这样的合理性模型建立起来,科学研究就成了个人事业,个人完全可以按照既定的合理性标准和原则***从事科学研究,***检验认识结果,别人的存在是无关紧要的。这样,主体合理性最终划归为个人合理性。但是,这一标准的存在也将科学一人类共有的事业转化为个体的研究,从而理性主义的合理性模型也内涵了一个大前提,即不同主体的心灵是同一的。或者,至少人们在对待理性这一问题时,心灵是同一的,相应地观察语言也是中立的,所有人对自然界的反应都是一样的。这样,科学知识便被看作是思想与外界单纯的二元关系,最终导致忽视不同个体心灵之间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随着人们对科学审视的不断深人,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科学事业与科学知识做社会学考察的倾向,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应运而生。科学社会学将科学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看到科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比科学社会学更为深人,将从前“黑箱”内的科学知识也放置在社会学框架内考察。在这样的研究中,科学知识社会学不同于传统科学哲学认识论中将科学合理性划归为个体合理性的倾向,而是提倡一种集体主义认识论和集体合理性:“科学知识社会学是试***建立一种关于科学的集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把科学家集体看作科学认知组织的相关单元,强调‘认知共同体’的集体认知或社会认知的突出地位。个体合理性在科学知识社会学这里也就不再适用,原有的科学合理性的内涵必须改变,认知共同体的作用得到强调,科学合理性中展现了集体认知的合理性。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信念考察

针对理性主义模型所要求的人类心灵同一性问题,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汉森的“观察负载理论”以及库恩的“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等,都提出了质疑。而且,在库恩之后的科学哲学研究中,人们也意识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意识到“鸭一兔***”所表达的格式塔式鱿变化是个普遍现象,虽然人们目前还无法对人类大脑的认知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已经开始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同时,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观点说明了语言的非同一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也对人类语言使用的多元性给予说明。为此,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指出,既然语言对于每一个人不同,由语言表述出的自然***景相应地也不可能是相同的,这必然导致对纯粹的、单一内涵的科学真理、客观性与合理性的深度怀疑。所以,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需要对社会因素进行考察,“在他们(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确立知识的本质,不能单纯地只靠对孤立个体的行为和信念进行哲学的或心理学的分析,还需要考虑科学中的集体的和社会的认知行为。

其实,科学合理性在科学哲学史上发展到现在,其内招I已经演化为理论选择与接受标准之间的理性关系,而它的外延则体现在人类的信念和行为之中。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信念一方面是随自然及文化规范而变的,另一方面是与个体感觉经验相联系的。这就一方面进入到对认知领域的寻二究,另一方面则必不可免地涉及到观察语言的情境性。信念是知识论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研究的时候必定要涉及到各种信念。巴恩斯( B. Barns)指出,人们对不同的信念不能够一视同仁,对流传下来的理论和知识形成了思维定势,同时,认为行为者自身(持信念的认识主体)也理所当然不需要解释,而其他人的不同信念则当作是反常的和有偏见的。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没有任何一组特定的关于自然的信念可以看做是合理的或者是惟一的真理,“不过,通过证明可以合理地持有某些信念,包括科学信念,人们仍有可能声称它们具有特殊的地位。人们也许会用科学活动的合理性来证明科学信念的可靠性。尽管对这个世界总应当从某种初始的观点来探索,尽管‘事实’并不仅仅限于直接的感觉印象,人们还是有可能声称,某些特定的理论,由于参照它们局部界定的经验而通过了检验,或者根据这种经验得到了合理的完善,或者合理地与其他理论进行了比较,因而这些理论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比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些过程的理论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更值得信赖。选择那些不太可信的信念体系恐怕是不大合理的,而且人们可能会认为,如果这样做就需要加以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正是倡导以这种姿态而持有的合理性信念,但是这种合理性不是一种约定的合理性,而是一种适时的合理性,这种适时合理性的构成所依据的就是在前面所说的文化规范与经验的情境性。由此,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合理性的疑问,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放弃什么是合理的,而要放弃的是那种可以作为知识衡量标准的惟一合理性。因为,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关于自然信念变化的原因,也能够正确理解信念所要表达的真实意***。

科学知识社会学提倡的是一种适时的合理性,就像标准是在不断改变的一样,合理性是与情境性相关联的,他们否定一种惟一的合理性或有效性,是要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多元的合理性。先前科学哲学研究的科学发展模型中,理论的生产者基本上不用去负责理论的评价问题。而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模式中,理论的生产者不仅仅是生产者,还是理论的评价者,也就是说二者的身份是同一的,科学家的生产者身份在对理论评价时必然发挥作用。因此,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既要关注行为者自身因双重身份而具有的相对性立场,更要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科学合理性受到的冲击。

三、实践、文化与科学合理性

对科学合理性的认识论信念考察,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性研究所讨论的问题更加细致,深入到了科学知识产生的微观过程,表明了科学受到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更加丰富了科学合理性的内涵。

著名的科学知识建构论的主要代表诺尔一塞蒂娜( K. Know一Cetina)就认为:“科学成果从与境方面说是特定的建构。这些建构带有创造科学成果过程的境况偶然性和利益结构的标志,没有对这些建构进行分析,就不可能充分地理解这些科学成果。科学研究程序中,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选择是当地的,依赖于具体的研究境况,科学知识的产生以及接受被内化到实验室的细枝末节中,实验室这个微小的单位已经将科学知识体系细致地描述出来。在诺尔一塞蒂娜的后期研究中,她转向了对实验室文化的研究,她将这种实验室文化的研究称为“认知文化”。认知文化比前期的科学实践考察视野更广泛,以前对科学实践的考察只是关注与实践相关的科学家事务、实践规则和科学家活动,而基于认知文化的实验室生活世界则将视野拓宽至参考情境以及关于情境的世俗的、本体论的和空间的等结构。诺尔一塞蒂娜指出,“认知文化聚焦于不同的以知识为导向的生活世界,不同的关于经验的意义,参照物(知识客体)的特殊建构,关于仪器的独特的本体论,认知主体的特殊模型。在我们看来,诺尔一塞蒂娜对科学知识的实验室考察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科学合理性模式怎样改变,但是她所提倡的科学实践分析模式则隐含着人类合理性在科学研究中的演变)也就是科学合理性不是文化无涉的,而是受到多种认知、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与诺尔一塞蒂娜的研究方式相近的另一位人类学家特拉维克通过对HEP(高能物理学)社区的考察,描述了物理学家的文化取向和物理学界文化,以及日本和美国各自的HEP社区文化和民族文化等等。这种实践性研究采用大文化的视角,把科学当作整个人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被看作一种信念或文化现象。在科学认知中,科学合理性必然要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人类科学理性的形成过程因而具有了更多的文化色彩,这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那里早有论述,巴恩斯认为“科学是亚文化的集合”,科学的不同分支有着潜在的文化内聚性。他指出,科学在逐渐被当作是一种有着相当不同的社会控制系统、相对自主的文化。马尔凯(M. Muikay ))也对科学做了文化意义上的分析和解释。他指出,在对科学知识做社会学的分析中,文化资源同科学家们所使用的认识或技术资源同样重要,科学知识作为科学文化成果,应该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接受社会学的分析。因此,科学合理性的内涵中就不可避免地融人了文化等因素。

知行合一论文篇(6)

一、引言

作为文化载体、语言精华的习语大都形象鲜明且具有隐喻义。汉英语言中存在的大量植物习语在很大程度上都需通过隐喻得以解读。关联理论以动态的语境观来解读隐喻的理解,认为隐喻理解是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获取语境效果的一个动态过程。而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汪少华,2001:38)。隐喻并不仅仅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简单的单向映射,还是多个心智空间中的概念结构相互映射的***整合过程。关联理论虽对隐喻的认知阐释具有重大的启示,但却停留在理论建设方面。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分析方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对关联理论却是很好的补充。本文试***在关联整合模式的视角下,探讨汉英植物习语的隐喻认知过程及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同质性、异质性植物习语隐喻义现象。

二、关联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含义

(一)关联理论的基本含义

Sperber 和Wilson (1986,1995)提出的统辖人类认知和交际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认为人类的认知和交际以关联为总则,言语交际过程就是在动态的认知语境中寻求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的平衡,以获取最佳语境效果,改善认知环境,进而改善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李丛禾,2003:26)。该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人类言语交际进行研究。关联理论认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严格意义上的字面表达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的交际目的不是字面意义的真实而是寻求最佳关联(,2010:87)。关联理论提出了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和两大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是指人类认知倾向于与最大关联相吻合;而交际原则是指每一个明示刺激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D.and Wilson,D.1995:260;转引自,2010:87)。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含义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又称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智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能理解言语,是因为人类具有跨越心智空间的联想能力和整合多个空间概念的能力。该理论中的“概念合成”,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onceptual packet)(Fauconnier& Turner,1996:113;转引自王文斌,2004:6)。在最基本的概念合成网络模式中存在一个四空间模型——两个输入空间(InputⅠ)(InputⅡ),一个合成空间(Blend), 以及一个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概念合成富有活力的结构性原则就是部分的跨空间映射、对合成空间进行部分并有选择性的投射,并在合成空间中产生新显结构(王文斌,2004:7)。合成空间中的信息只有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才能形成新显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的阐释主要依赖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空间映射。两个输入空间(Input mental spaces) 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里;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房红梅、严世清,2004:10)。由此产生新显结构,形成对隐喻的正确阐释与隐喻意义的构建。对隐喻意义的构建如下:

根据***1,我们对“他就是一只猴子”进行隐喻义的分析。首先,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分别为“他”以及“猴子”。认知者在两个输入空间里分别提取信息——如“猴子的调皮”“猴子的聪明”“猴子的样貌”以及作为一个人的性质等信息进行跨空间映射。这样便会解释出“他像猴子一样调皮”;“他像猴子一样聪明”;“他长得像猴子一样,全身是毛”等等。也就是说,在合成空间内会形成意义的构建组合,但是究竟在这些组合中选择哪对意义组合,仅根据概念合成理论无法进行全面的解释。因此,在构建隐喻意义时,应结合关联理论,在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对若干对意义组合进行选择,从而获得正确认知。

三、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过程解析

(一)关联整合理论

关联理论下的隐喻阐释主要强调最佳关联的构建,并由此激活人类的认知语境(关联理论所指的认知语境主要有三类: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以及词汇信息),提取相关信息。而概念合成理论主要强调跨空间映射,数个空间信息的整合以及新显结构的形成。关联理论相当于总的原则,而概念合成理论则是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案。隐喻理解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整合新旧信息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识和理解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李丛禾,2003:29)。植物以其对人类强大的实用价值及其独特的形态特点和习性,唤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借植物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情。本文中植物习语的隐喻理解过程就是一种寻求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在此期间,植物词汇形式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并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并进行跨空间映射,形成新的概念结构以达到认知效果。

植物习语的认知过程可以表现如下:

当输入植物词汇之后,会结合相关概念,寻找最佳关联语境,发现词汇与相关概念的共有特征,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映射,在合成空间形成新显结构,即对该植物词汇在该语境中的理解。新产生的隐喻经过不断使用便会规约化,变成固定用法——植物词汇便会演变成植物习语。***2显示了人们对植物词汇——植物习语的隐喻认知过程。

(二)汉英同质性植物习语隐喻义的认知构建

“既然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础,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种相似性”(王广成、王秀卿,2000:49;转引自王文斌,2004:37)。虽然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但是共同的思维能力、共同的认知规律以及相同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汉英植物隐喻习语的隐喻义出现了同质性——同一种植物可用以表达同一意义。

本文所选取的植物词汇是“桂树”与“laurel”,因为这两种植物在汉英民族的思维中一样,均象征着胜利与荣耀。

从表1中发现,“Laurel”与“桂树”在汉英语言中的隐喻意义大致相同,被视为“胜利”和“辉煌成就”。古人用桂枝编冠戴饰,叫“桂冠”;而英美人也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戴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桂树便渐渐成了荣誉和成功的象征。以下用关联整合模式对其中的两个习语进行分析——“蟾宫折桂”以及“Win one’s laurels”。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应具有最佳关联,并由此激活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当人们谈及某人“蟾宫折桂”时,听话人会联想到“蟾宫表示月宫、月亮”“折桂表示折了桂花树枝”“桂树有表达胜利、荣耀之义”。如果正在谈论一个刚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听话者便会联想到“成绩优异”“前程似锦”这样的信息。这两部分信息都成为概念合成过程中输入空间的内容。“在月宫攀折桂枝”与“考上大学的学生”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是认知者通过概念合成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及彼,便可得出在此处说话者意欲表达对该生的赞叹之情,为其胜利、成功而欣喜。一旦该词约定俗称并长期使用,便会逐步规约化而形成意义固定的习语。

“Win one’s laurels”中的“win有“赢得、赢取”之义,“laurel”表示桂树,往往用来献给杰出的勇士或诗人。如在竞赛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可以称之为“Win one’s laurels”。

(三)汉英异质性植物习语隐喻意义的认知构建

植物习语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必定会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植物习语虽然会因为人类的共识形成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对汉英民族而言,其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也必然反映到植物习语中,从而形成了汉英植物习语的差异性。

从表2中可以发现,“palm(棕桐树)”在英美人心目中是“胜利”的象征,有习语如“bear the palm(获胜、夺冠、居首位)”;“yield the palm to(承认输给别人、承认不如别人好)”;“in sb' s palm days(在某人的全胜时期)”等等。对于汉民族而言,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棕榈树为何物。“荷花”在汉民族看来是美的化身,曹植将荷花比喻为洛神;李白则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荷花的清新脱俗;周敦颐赞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荷花(lotus)”在英语中表示一种忘忧树,指吃过之后便可忘记一切的忘忧果。

汉语中的“梅、兰、竹、菊”隐喻义异常丰富。“梅”——梅花在严寒冬季绽放,其奋发顽强的品格深得中国人喜爱。“兰”——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自古就把兰花比作“佳人”和“君子”(张燕琴,2006:63)。“竹”——高直挺拔,冬夏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等特征,常用表达“高风亮节”的品质并象征“正直”“有骨气”等高尚品格。“菊”——凌霜耐寒,表现了坚贞不屈的骨气。清香怡人,是“清雅、淡泊”品质的代表。而对于英美人而言,这些植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涵义。

汉英两种语言中,植物的不同隐喻义现象举不胜举。本文仅对“菊老荷枯”以及“lotus-eater”进行隐喻义的认知分析。

当认知者听到“菊老荷枯”时,会提取“凋零”“荷花枯老、残败”等信息。认知者会寻找最佳关联,并激活其认知语境,提取以上信息,之后对此时谈论的目标——人物,进行信息提取“人老了,容颜不如往昔”。这两者都作为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对两者的共有信息进行提取之后进行概念整合,形成新显结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老了,容颜就如同凋零、荷花枯老一样,不如往昔。

当认知者听闻“He is a lotus-eater”时,首先提取的是“lotus——可比喻为忘忧果”“eater——吃东西的人”等信息。然后,认知者会试***寻找最佳关联,并将“他的为人、品行等”作为输入空间的内容与“吃忘忧果的人”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的内容进行整合,映射到合成空间,进而形成新显结构。经过一系列的映射及概念整合之后,语义便可推知“lotus-eater”是表达“醉生梦死,不负责任、贪***享乐之人”等语义。

四、结语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产生了丰富的植物习语。本文试***综合关联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关联整合模式对汉英植物习语隐喻义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关联理论强调寻找最佳关联,认为隐喻理解是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获取语境效果的一个动态过程。而概念整合理论对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认为,隐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理空间在概念上的合成,并且主要是诸心理空间中各相关语义要素的合成,由此在业已合成的空间中产生新显结构(王文斌,2004:8)。关联整合模式对植物隐喻的认知过程解读是:一种寻求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植物词汇形式的输入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并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从而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并进行跨空间映射形成新的概念结构以达到认知效果。通过对汉英植物习语隐喻义的认知解读,我们发现,两种语言基本均遵循这一模式,但汉英植物习语的隐喻义存在同质性及异质性。人类一般经验的相似性使人类对自身及客观世界有了种种共识,而这些共识体现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间表述的一致性,存在植物习语隐喻的同质性也无可厚非;而异质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9-12.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87-88.

[3]李丛禾.论隐喻概念的关联复合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6-30.

[4]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2001,(3):37-43.

[5]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6-12.

[6]王文斌,姚俊.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36-40.

知行合一论文篇(7)

一、四理论的基本概念

言语听辨轨迹理论是从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大主题――语言理解中而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先后通过声音记录仪、声音摄谱仪、电子肌动记录仪、电子记波仪、摄影摄像技术等来记录声音的动态变化,从而建立言语听辨的理论模型,以此预测解释更多的言语听辨现象。通俗来讲,就是听者利用言语发音知识来帮助听辨。对外语学习者而言,用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更加有效。听者利用感知知识,从音素、词、句子三层次上依次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理解。而轨迹理论则强调听力理解是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与听力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即用听力材料来扩大大脑记忆,用不断丰富的大脑记忆来辨别听力材料。

***式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式是指已知事物或者信息存储在人脑中形成的知识架构,它能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存储在长期记忆里,当人们处理新信息时,总会把新信息与脑海中已知的旧信息相连通,从而给认知提供依据。***式理论认为,听者的听力由三语言***式、内容***式和修辞***式来决定。语言***式指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和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内容***式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是指对听力材料主题和内容范畴的了解程度,可以弥补听者在语言***式上的不足,提高话语分析能力;修辞***式指的是材料的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如果听者能够了解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各类应用文如信函、通知等体裁的语篇结构特点,那么听者可以按照不同体裁的篇章结构去辅助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即学习者在丰富的情境之中,通过主动探索和协商合作,从而建构意义、创造知识。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与促进下主动建构知识。它的三个主要特征就是: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在元记忆基础上提出的,是指认知主体对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调节的过程。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两部分,前者是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后者是对认知过程的思考。其中元认知策略又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是在元认知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元认知策略实现对自我学习的思考和调整。

二、听力理论的有效应用方法

国际上关于听者英语听力的研究理论有许多,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初中学生的听力提高上呢?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单从听力方法入手,还应该结合这些理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并将其在实际的听力学习中实践起来,最后通过多次训练巩固理论的应用效果和习惯,达到英语听力的有效提高。

首先,师生共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或者进行多项理论的糅合,从中组合成适合自己的听力理论。传统的“听听力―判对错―对照原文”的听力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提高听力也没有太大作用。学生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不妨先从了解听力理论开始,思考其中适用于自己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式理论中,认识到内容***式相对于语言***式的优越性,那么学生就可以着重丰富自己的内容***式,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多涉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丰富自己的见识,保证在面对听力材料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度,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各种题材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哪些需要重点听,哪些只需粗听,在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像庖丁解牛般,把握文章脉络,指导文章的行进方向,从而用这种听力技巧渡过听力难关。老师也可以从这些理论中发掘提高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剖析言语听辨理论,老师从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相互关系出发,帮助学生实现四者之间迅速转换,即能迅速听音写词、看词辨意,帮助学生系统性训练,克服在语音、词汇方面的听力障碍。

其次,在实践中熟悉理论,感受理论带来的提高。如,师生将言语听辨理论与***式理论结合起来,首先开设英语语音课加强语音教学,要求学生能读准音标,辨别单词中的长短元音、辅音,并学会和辨认出语音中的重读、弱读、爆破和语调等,做好提高听力水平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式和修辞***式的训练,师生课下多阅读各体裁多行业的文章,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同时分析英语材料中各体裁文章的规律,发挥主体作用,自行总结,加深印象。接下来,教师发挥自己的辅助作用,传递相关听力技巧,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在学生正式进行听力训练时,先听一段相关材料进行热身,唤醒学生脑海中已有的***式知识,降低听力中的焦虑感,提高听力学习的成就感。在实践时,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自己结合理论在这次听力练习中听到的部分,互相分享、交流听力练习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并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是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听力的学习方法。

最后,老师通过多形式化训练,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学生听力理论应用的习惯和能力。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采取精听、泛听相结合的训练,也可以打乱听、说、读、写四种形式的训练,实现视听训练、听读训练、听说训练和读写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听力反应速度和准确率。具体来讲,教师通过让学生看视频片段回答问题、听短文进行个人的口头重复、跟读录音稿、完形填空和项目排序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听力考查形式的适应性,提高训练强度,并结合元认知策略,在听前、听中和听后的三个阶段不断反思、总结听力理论应用的情况,并进行自我调整、提升。

总之,国内外关于英语听力的理论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都应用到,教师需要发挥好辅助、指导作用,挑选合适的理论,在学生了解的情况下选择适合个人的理论方法,进行独特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训练。

知行合一论文篇(8)

Abstract: With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ll oer the world are increasingly frequent,educational departments in countrie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ating peo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applies case study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improe practical skill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king up for the disad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hich emphasizes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ase stud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pply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案例教学法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部分已达成一定共识。Lustig 和Koester认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1]即跨文化能力包括知识、动机和行动者三个要素。

“案例教学法”首次应用在1910年哈佛商学院的管理教学中。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启发性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理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2]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被视作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国内教育界在九十年代以后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

现阶段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基本停留在语言和文化等理论知识的输入上,忽略了知识只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创设跨文化的情境。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中,能够弥补以往纯理论的课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

㈠准备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综合考虑案例应具备的特点: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案例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和课堂,教师适时对案例进行调整。案例的有以下几个来源:⑴新闻案例。新闻是学生了解外界世界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当下国外文化现象知识,从中体验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围绕美国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引起中美教育方法大讨论的新闻,让学生分析中美教育的不同。⑵文学作品案例。文学作品营造了具体生动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社交场合,有利于间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Jane Eyre的一个对话中,mikye的这句话“the old jacket, god damn it”,学生可以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别,中国人习惯在姓氏前加“老”表示尊重,而在这儿“the old jacket”却有老妖怪、老不死的意思。⑶影视案例。以《老友记》为例,从主角们与父母亲的对话中,学生可以体会美国家庭中朋友式的亲情观。⑷生活案例。教师可以邀请外籍教师参与到课堂中,模拟真实社交情景,让学生体验与异文化人交流的过程。有机会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外籍教师家里做客或到外企实习,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活案例,真正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突况的能力。

㈡实施案例

案例实施可以分为四个个阶段;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案例,撰写案例报告。⑴呈现案例作为课堂实施案例的开端,它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案例、学生、教室等情况,综合考虑如何呈现案例,调动学生的热情,顺利引入课堂讨论。⑵分析讨论案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营造自由讨论争辩的氛围,引导学生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⑶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对学生在讨论时的表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掌握讨论所得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技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⑷为了检测学生在讨论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案例报告,总结课堂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可以将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到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合包含许多未知因素,尽管有不少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和技巧,在具体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时,依据不同场合要迅速做出恰当的判断。

结语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一统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局面,而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努力,才能上好一堂课。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可以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互助合作,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知行合一论文篇(9)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应用于生活当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正体现了学习迁移理论的精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也要广泛使用学习迁移理论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总体而言,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迁移理论可指导教学的有效性。掌握学习迁移理论的实际运用规律不但可帮助教师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保持教学过程的严谨性,而且还可帮助教师将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迁移至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上,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并帮助学生快速消化所学知识。

(2)学习迁移理论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其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论,同时也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教学模式当中就可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知识网,使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地利用所学知识。

(3)学习迁移理论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可将所学知识、经验或技能等进行概括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同时也是使能力、品德及态度得以形成的重要方法。学生进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正需要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迁移的方式并加以改造,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才能真正用于处理实际问题。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将学习迁移理论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实际效果,为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存在一定内在联系,使两种教学内容具有合理、科学的逻辑关系。其次,要合理安排两个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第三,要将具有迁移价值的知识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通过迁移知识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学《暮色中的炊烟》时,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但为何题目是“暮色中的炊烟”,此时教师就可引入《祝福》一文,文中祥林嫂也是有着悲剧命运的女人,且文章开头、文中及结尾都提到祝福,因此,文章标题为“祝福”。由此学生就会发现《暮色中的炊烟》一文在开头及结尾都有重点描述暮色中的炊烟,由此也就能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

(2)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学习迁移理论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两种学习之间必然存在相同点或是相似点,亦或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联系,学生才能在第一时间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人生三境》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飘》和《平凡世界》,这两本书都是关于思索人生意义的,与《人生三境》有着同样的主题,由《人生三境》就可帮助学生更易于理解《飘》和《平凡世界》。

知行合一论文篇(10)

毕业论文是由毕业生提交的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可对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检验,同时也是训练学生从事专业研究的基本技能。本文分析了钢琴专业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使钢琴专业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质量有所提升。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艺术学科中,音乐专业属于一个分支,而钢琴专业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具有较为薄弱的写作能力,进入高校前,文化课成绩相对不高。学生往往只重视训练演奏的技巧与技能,在学习《音乐教学法》、《中西方音乐史》和《艺术概论》时,不具备较高的学习热情;导致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具备扎实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文字训练的功力欠缺;在写作毕业论文时,觉得难以驾驭。而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方式,又使学生在平时没多少时间去练笔。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又主要采用灌输式,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欠缺写作能力。

二、提高钢琴专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毕业论文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进行检验,进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由于钢琴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重视训练技能和技巧。如果一个人不会用文字去表达,而只会演奏,他就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科研工作者或者是音乐教师。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并非是简单的写作,而是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对资料的利用、整理、搜集和使用,学会***书馆中文献资料的检索,作为一个系统的实践机会,能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更好的了解。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进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结合实际,对选题合理选择

对文章的价值和内容起决定性的关键环节,就是选题是否合适和正确,它对于论文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应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这样才能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其次,要遵循适中的原则来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在学校期间,学生仅仅是掌握钢琴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但在深度和知识面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样题目的选择上,宜窄不易宽、宜小不宜大,需要尽量与本专业的实践和相关知识相结合,对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性予以体现;最后,学生所确定的研究领域,应是自己感兴趣的,有强烈研究欲望的,这样就容易获得写作上的成功。

(三)夯实专业基础,使写作能力获得提升

钢琴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培养人文素养知识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钢琴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进行启发,有意识的讲授科研知识。同时在一些欣赏课、教法课和音乐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如对观点的阐述,对问题的论证、对论据的运用和对材料的组织等。同时,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能对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并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强化,主观能动性增强,进而使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对“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进行开设,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针对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论文时实践经验和写作技巧欠缺的现状,应对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进行开设。对钢琴论文从选题、整理和搜集资料,论文提纲和初稿的撰写以及修改和答辩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讲授。使学生能对论文撰写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的掌握,对答辩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能够灵活的解决。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使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就是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师生结构、职称、学历和年龄相对合理,能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其次,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从论文题目的审定,相关参考资料的阅读和搜集、题目的确定、提纲的拟定以及写作初稿和终稿,都要发挥促进启发、监督指导的作用,使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钢琴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既是检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理解水平,也是大学生初步尝试研究实践和工作设计的过程。为了使钢琴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获得大幅提升,就要对学生论文写作技巧提供有效的指导。学生应高度重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既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锻炼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这样会对论文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初昌雄,周辉.大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2]郑琳.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04).

[3]黄春梅.本科毕业论文不宜取消――对武汉四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知行合一论文篇(11)

一、应用型转型对毕业论文提出的新要求

传统的法学教育主要采用学术教育为主,通过向学生讲授基本的法学原理和现行法律规范为主,而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摸索实践。关于毕业论文的考核也主要是通过选取某一理论知识进行规范的基础研究,写作方式单一,社会联系性较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要求改变现行的法学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念,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加大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学生眼观、耳听、动手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其相适应,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考核方式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就毕业论文选题而言,应选取既有理论研究意义,又与职业训练或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题目;就写作方式而言,也应由传统的规范研究方式向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讲,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四毕业前的最后阶段,此阶段学生大都处于实习、找工作、考研期间,心情比较浮躁,很难专心进行科学研究,加之学生在校期间缺少相关科研经验,使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中可能会出现较多问题,将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可以有效的缓解相关问题。

二、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提高学生论文的前沿性

“应用型”转型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能够应用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轨。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能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关键,选题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符合课程设置方向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来说,教师科研大多是该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由老师针对科研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选题,首先可以将现实问题拿到理论研究中,符合了毕业设计的要求。其次,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了应用型需求。最后,对社会现实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二)可以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的科研水平

毕业论文所考核的是学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会结合具体情况分配小组或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对教师而言,研究工作初始,学生因缺乏相关研究经验,对研究方法、过程会感到生疏,指导教师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合理分配时间、任务,指导学生完成文献收集、分析整理、开题报告撰写、大纲梳理等工作,这对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生而言,因为很多研究与教师相结合,所以要求其更深入、规范、准确的完成资料收集、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等各个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以及归纳、总结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

(三)可以加强指导力度,提高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科研初始阶段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基本资料有一定了解和掌握,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能更好的把握所需文献和研究方向,合理规划、指导学生的阶段性任务,对论文提出更细致的修改,并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可以转化科研成果,也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可以提高论文质量。

三、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基本能够按照培养目标,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将所学的基本知识运用到论文写作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观点不突出,创新性不强。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集中体现的问题为论文写作观点陈旧,很多问题的提出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简单重复或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重复论述,没有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写作过程中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也使其从选题开始就失去了理论研究的价值,更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2.写作态度不认真,抄袭严重。学生写作态度不认真,论文写作安排在大四的最后阶段,本意是这一阶段理论知识已经讲授完毕,加之学生通过实习、工作等实践可以更好的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更好的完成论文写作,但实际情况却是在这一阶段,很多学生已经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加之就业的现实压力,使一部分学生无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没有端正写作态度,很多论文的完成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将他人文章重新排列组合,这样的文章完成后就会出现文章整体逻辑不顺,观点前后矛盾等问题,更有甚者抄袭后为防止文章重复率过高,将文章胡乱颠倒语句,使文章整体不知所云。3.学生理论研究能力较弱。毕业论文的写作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还要考察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的学习,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于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论文写作过程需要掌握的技能仍然不是很熟练。

(二)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提供选题不适宜,导致研究困难。学生论文选题大多从教师集中提供的论文题库中选择,而题库中的选题常存在题目更新少、老旧题目不删除、选题过大或过小超出学生研究能力范围等问题,这给学生论文写作增加了困难。2.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写作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指导论文都倾向于选择理论研究的形式,这也限制了学生论文写作的形式选择,限制了学生主动调查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写作的机会与动力。

四、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完善路径

(一)鼓励学生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相结合,提高创新性

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多经过前期精心准备,选择社会前言问题进行论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较强的实用性,将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选择课题中的某一个方向进行集中了解研究,在教师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可以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安排,锻炼研究方法。

(二)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强化论文写作态度

从学生自身能力方面来讲,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研究,对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科研大多有一定的高度,这对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当中,这也是对学校应用型转型成果的一个考察。因此,将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二者相结合。从学生写作态度来讲,加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意味着将来需要收获一定的科研成果,这提高了论文质量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端正写作态度,认真完成论文写作从收集资料到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而不能像之前一样将文章东拼西凑。

(三)精心选择科研题目,加大指导力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知行合一论文大全

学习

家庭消费论文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消费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家庭消费调查论文范文,如何写家庭消费结构的论文。二、研究方法和数据(一)数据本文使用数据全部来自北京大学“985”项目资助、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微观调查

学习

大学消费观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消费观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论文600字,消费观论文1000字。消费理论就其内在逻辑来看,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力学维度、主观维度进行剖析;就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从制度维度进行剖析。时间维度是按

学习

地质勘查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地质勘查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地质勘查论文集,地质勘探论文怎样写。2对刻槽样品的采集方法及其适用性进行基本分析判断地质矿层历经了数亿年漫长岁月的演化,在固体矿产实际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地质环境复杂多样、千奇百怪。因此,

学习

重阳节发言稿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发言稿集锦,内容包括重阳节发言稿100字六篇,九九重阳节职工发言稿。大家好!飞火流霞迎盛世,欢歌笑语贺华章。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九九重阳节。在此,我谨代表xxx社区***,向在座的老年朋友表示节日祝贺和慰问,

学习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模板,内容包括美丽乡村建设的后期管护思路,怎样写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总结。二、工作目标力争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村民代表会提出的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

学习

组织部挂职锻炼总结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部挂职锻炼总结集锦,内容包括挂职锻炼总结报告ppt,到组织部挂职锻炼表态发言。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的十和五四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活跃基层团的工作,创

学习

精神文化论文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精神文化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关于党二十大精神的论文,精神文化素养论文1000字。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文化精神(一)现代文化的含义。通常意义上提到的现代文化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不断建构和发展的优秀文化。这种现代

学习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声乐教学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大学声乐实践教学内容,声乐教学方面的论文。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一)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对以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和变革发展,可以

学习

国际科技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科技论文大全,内容包括20大科技论文范文,现代科技论文精选10篇。2.2中小型科技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要求基本素质指标为敬业爱岗、英文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办公自动化使用技能、信息获取及筛选能力、应变创新

学习

合同工作要点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合同工作要点集锦,内容包括合同相关知识点培训,合同整理总结。推进合同农业工作,关键在于规范合同签约行为,重点在于提高合同履约率,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选择重点涉农龙头企业进行帮扶,是做好合同帮农工作的基础,制定推广切实

学习

生态责任论文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责任论文大全,内容包括生态保护论文范文模板,生态问题论文范文。作为担当关键角色的***府如何把生态责任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这就涉及到***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所谓***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是指在生态文明时代

学习

在工作总结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在工作总结集锦,内容包括工作总结标题集锦,营业员试用期工作总结集锦9篇。2009年9月5日,谷歌(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宣布,自己在任满4年后将离开谷歌。作为谷歌中国的创始人,李开复在给自己这4年的工作总结中说:

学习

消防演练发班群总结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演练发班群总结集锦,内容包括消防演练简短小结,学校消防演练总结简短精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园消防宣传工作,推进我园消防宣传专项活动的开展,提高师生消防安全素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我园开展了开学消

学习

公司月度工作计划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月度工作计划集锦,内容包括公司的月度工作计划,实用的公司年度工作计划合集7篇。公司目标不能得到有效传递,最多只能传递到部门;部门对公司的目标不能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进行有效细分;部门不能把目标有效传递到班组和个

学习

家庭消费论文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消费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家庭消费调查论文范文,如何写家庭消费结构的论文。二、研究方法和数据(一)数据本文使用数据全部来自北京大学“985”项目资助、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微观调查

学习

大学消费观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消费观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论文600字,消费观论文1000字。消费理论就其内在逻辑来看,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力学维度、主观维度进行剖析;就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从制度维度进行剖析。时间维度是按

学习

地质勘查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地质勘查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地质勘查论文集,地质勘探论文怎样写。2对刻槽样品的采集方法及其适用性进行基本分析判断地质矿层历经了数亿年漫长岁月的演化,在固体矿产实际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地质环境复杂多样、千奇百怪。因此,

学习

精神文化论文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精神文化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关于党二十大精神的论文,精神文化素养论文1000字。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文化精神(一)现代文化的含义。通常意义上提到的现代文化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不断建构和发展的优秀文化。这种现代

学习

职业打假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打假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职业打假检测报告范文,关于职业打假的报告文学。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至今的十六年中,人民法院在审理职业打假案件时的思维也有了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显现出了差别。1.上海市法院曾对“

学习

视觉文化论文大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视觉文化论文大全,内容包括视觉艺术论文范文参考,怎么查阅关于视觉传播文化的论文。面对新的视觉文化,我们该作何思?该作何应对呢?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电影在视觉文化转型中经历了什么变化?第二,为什么视觉文化僭越话语

学习

地形测量论文大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地形测量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地形测量论文,地形测量学习心得范文。①正方形样地:将全站仪分别架设在方形样地3个角点,通过测距和测角测量出方形样地4边,架设仪器3次,观测4个角点的棱镜点一般需要6次。②圆形样地:将全站仪架设在圆

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大全,内容包括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论文格式,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集。2.系统性原则这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这种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是由历史学科知识的结构性、逻辑性特征决定的。它要求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