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1
【关键词】消费理论 维度 重构
一、什么是消费理论的维度
维度,又称维数,是指***参数的数目,通常用来说明对事物进行考察的角度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是一套复杂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
消费理论就其内在逻辑来看,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力学维度、主观维度进行剖析;就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从制度维度进行剖析。时间维度是按照经济现象发生的时间对消费进行考察;空间维度就是以消费发生的空间范围为考察维度;制度维度是研究不同社会制度环境下的消费现象;力学维度强调消费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力量的相互影响;主观维度是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分析消费问题。
但是,仅仅从不同维度对消费理论进行考察是远远不够的。在从不同维度对消费理论进行考察之后,有必要对不同维度进行综合,对消费理论进行多维度的新构建。
二、消费理论的时间维度
莫迪利安尼将个人生命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考察消费,提出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认为,消费是与人的一生的收入成比例的。人们在一生的收入既定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终身消费规模。
萨伊、约翰・斯***亚特・穆勒将社会再生产划分为若干阶段,从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考察消费。马克思的《资本论》也采用了同样的时间逻辑体系。他的研究出发点是商品问题,中心是资本问题。就全书的总体结构而言,首先研究的是生产过程,然后研究流通过程,最后再研究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加在一起的生产总过程。
马歇尔则对即期享受与长期享受做了区分。马歇尔认为,人们进行消费的目的是获得效用以满足需求,选择在不同时间进行消费会获得不同的效用,要使效用最大化就必对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做出抉择,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弗里德曼关注即期与远期的区别,并由此提出“持久收入假定”,其观点与马歇尔有相似之处。持久收入假说将消费与收入分别按持久性与暂时性划分,并认为只有持久性消费与持久性收入存在正比关系。
三、消费理论的空间维度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材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的体系。微观经济理论从个人偏好与效用出发,确定消费者在一定收入水平下的最优选择。然后探究收入变化与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的影响。宏观经济理论对消费的讨论集中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讨论短期与长期中总需求的变动。
古典经济学家从个人与企业的角度,对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进行的区分。麦克库洛赫认为,“所有的商品不是用以满足直接需要,就是用以增加产品生产者的享用,换句话说就是用以再生产比它们自己有更大价值的产品。”萨伊认为,生产性消费“既不给消费者带来心满意足的感受,也不会导致消费者欢愉,而是使投机商拥有新产品的价值,不仅补偿了前期消费产品时损失的价值,同时还让他们获得了预期的收益”;而非生产性消费“常常是用来满足某种欲望而不是价值再生产”。
四、消费理论的制度维度
马克思精辟的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消费理论的分析,离不开对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环境的分析。这其中,既包括社会根本制度,也包括于此相联系的消费环境、消费文化、风俗习惯、广告文化等等因素。
马克思从社会根本制度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不足与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认为,消费水平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资本家拥有奢侈的物质生活,工人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资本家试***将工人的工资与消费水平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消费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与维护阶级不平等的重要工具。
凡勃伦首先从制度主义的立场对消费问题作了重大的突破。凡勃伦认为,劳动阶级消费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有闲阶级的消费则根本上脱离了维持基本生活的范围,他们消费的主要动机是借助消费来显示其在金钱上的卓越成就,满足其虚荣心和自尊心的需要。
五、消费理论的力学维度
流动性约束强调收入的作用力。流动性约束又称信贷约束,是指居民从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取得贷款以满足消费时所受到的限制。根据流动性约束理论,只要消费者受到流动性约束,其当前消费都会减少,其消费路径不再是平滑的。
古典经济学家往往强调生产的作用力。他们认为,生产相比消费更加重要,因此强调生产,倡导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尤其重视生产的作用力。马克思指出: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的自身,也支配着其它要素。
马歇尔的需求理论突出了价格的作用力。按照马歇尔的观点,商品价格的递减同时表现为商品销售数量的递增,只要价格水平能被消费者接受,消费者就愿意并可能按既定价格水平来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使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突出了收入的作用力。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虽然凯恩斯也列举了一些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如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奢侈等,但他认为它们只是在长期内慢慢发生影响,而在短期内,它们对总消费支出的影响要比实际收入变动的影响小得多。
六、消费理论的主观维度
萨伊认为,个人消费与消费者个人的品行和情感密切相关,个人的品质,如高尚、卑鄙、、虚荣、豪爽、等等都会影响消费行为。
边际学派从商品的边际效用价值出发,解释消费行为。边际效用价值论以消费者的欲望为基点,探究消费行为对消费者效用水平的影响,解决了“钻石与水的悖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石。
希克斯的主观价值理论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也是《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的出发点,这一部分被西方经济学家称该书的杰作部分。希克斯采用了几何方法,用无差异曲线***说明自己的主观价值论,用“边际替代率”概念取代了“边际效用”概念,又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取代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七、消费理论的维度综合与体系构建
本文认为,对消费理论的考察,应当以时间与空间作为基本的维度。时间维度划分为历史、当代与未来;空间维度划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模型以当代维度与中观维度为基本出发点,综合考虑其他维度对消费行为的制约。
历史维度突出国家、企业的历史发展情况、个人的消费经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当代维度则选取了典型的国家为代表,涉及典型的国家中的国家制度、企业生产、个人及家庭消费、金融机构业务;以现金流与实物流沟通各个部分。由于制度演进、技术演进、行为演进、需求演进,当代维度最终将进入未来维度。
微观角度以个人、家庭、金融机构为出发点。家庭分为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购买商品市场的低廉性消费品;高收入家庭购买商品市场的奢侈性消费品。个人的消费一定程度上从属于以家庭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其消费行为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与制约。金融机构向家庭提供贷款。
中观角度以企业为出发点,符合生产决定消费的基本理念。企业向市场提供商品,包括生产用商品、消费用低廉品、消费用奢侈品。企业也会作为消费者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原料及劳动力。同时,企业向家庭支付劳动报酬,成为家庭、个人消费的物质基础。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使得企业可以在长期与短期之中取得联系。
宏观角度以国家为出发点。国家以三种身份出现。其一:为满足国家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商品;其二:国家对企业与个人进行指导,实施宏观调控;其三:国家以***出现在国际社会,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或战争。宏观层面还应当考虑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文化氛围对消费行为的制约。
文章认为,以这种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消费理论,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一体系,拓展消费行为概念、弥补宏观微观断层;以商品生产为出发点、避免主观主义;将“理性人”还原为“社会人”;突出制度维度的考量。
本文提出的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宏观微观分离的问题,将消费理论建立在微观、中观、宏观的空间维度上;区分了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避免了简单化的倾向;将消费理论建立在生产基础之上,避免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潭;将时间维度引入消费理论,使得消费理论从静止走向连续;将消费者置于群体中,由个人理性发展至群体决策、群体影响;考察不同家庭类型,将均衡发展至非均衡;考察制度、生态对消费的制约。在基本模型及基础上,下一步将对连续时间、消费心理、不同制度比较进行完善,以期对模型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2]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武玉宁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170.
[3]迈克尔・曾伯格.弗兰科・莫迪利安[M]S秀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年.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9.
[6]麦克库洛赫.经济学原理[M].郭家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20页.
[7]萨伊.***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8]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M].薛蕃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2-19页.
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2
消费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所影射出的一系列动作。人类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人类心理活动也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即当人处于消费行为旺盛的人群中时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也会趋向于旺盛。下面将在两方面对人类消费的欲望和文化做出探究。
一、影视文化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关系
影视文化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短期的购买行为(微观) 和长期的消费文化(宏观 )。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短期购买行为影响
迪士尼与漫威联合出品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Big Hero 6)中小神童阿宏携伙伴机器人大白,与一伙生拉硬凑的菜鸟团队组成“超能陆战队”联盟,协同作战抗击罪恶。自从这部电影开播后,网络上就出现了一大批以大白为原型制作的玩具和模型。这说明,影视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近年来,广告创意人们都购买行为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权,许多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人也看到了这一商机,纷纷将电视剧、电影广而告之。而广告商对此也乐此不疲,通过电影、电视的加入,为广告作品创造了更大的认同度。加之电视演员们的明星效应,广告的宣传效果大大提升,人们对主打商品的购买行为也随之增加。尤其针对追星显著的大学生一族,具有明星效应的广告对此类人群诱惑力十足,大学生市场迅速提高了市场商品的购买力度。
(二)影视文化对消费文化形成的影晌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大众审美开始出现,国内原有的传统文学逐渐退出人们的文化认知,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更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于是一些电视剧《雍正王朝》、《情深深雨蒙蒙》等更贴近人们的普通情感、普通生活的电视剧应运而生。观众在观看此类节目愉悦心情的同时又无形中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思考,刺激这人们对生活的新的期待和探索。
二、影视文化对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
(一)影视文化的间接激发影响
影视文化对人隐藏消费欲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营销学的角度上,比如象征消费、情感营销等,通过最原始的消费层面,推动人们购买简单的消费品,这是一种间接满足消费需求的渠道。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对人的意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归为四类阐述:本我意识、自我意识、超我意识、非我意识。
影视文化对消费文化的直接影响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消费文化体现出了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个人的社会生活层次。在影视文化植入并发挥作用的时代中,外来文化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媒体、影视等传媒手段产生影响,如进步与自由、成功与成就、实用与效率、物质与精神等,通过影视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消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完全消费主义者提倡消费者沉溺于消费行为中,享受消费的乐趣,在消费中享受自我,追求生活的快乐。影视文化多种多样,如电影、纪录片、预告片、综艺短片等,如2014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对消费主义者的影响非常大,通过“虚拟环境”的制造,使得大众文化传播深入人心。
三、影视文化之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当代大学生是在影视文化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影视文化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是一把双刃剑,优秀的影视文化传递着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信息,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高雅、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某些影视作品价值观的迷失和价值取向的偏离,对仍处于形成和稳固时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的正面价值观教育。
(二)从众心理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的购买行为和其从众心理息息相关。更多相关心理要从三个角度讲解:第一,由于大学生在心底里都希望获得物质上的优越感,便极易陷入攀比的风气中。很容易扭曲消费观。第二,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在消费行为中往往会产生较多的自卑感,该类学生容易遭到他人的取笑或忽视。拥有自卑心理的同学更多地会倾向购买好的物品来弥补心理上的空缺。该种消费往往会向畸形发展。第三,由于年龄的限制,许多大学生在心理上并未完全成熟,其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倘若购买某种商品的人够多,大学生往往会茫然从众,不能够理智消费。
四、建议与措施
(一)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大学生时期的青年正处在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在该阶段的青年学生其思想常常会出现波动,该波动或许是由某个令人震惊咋舌的事件引发,也可能是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通过播放教育视频、视频播放相关事例等让大学生们切实体会到拥有正确的消费价值观的重要性。此外,校方还可以选取正面明星人物向学生宣传,为学生树立榜样。校方老师更应当以身作则,师生共同进步。
(二)加强电影电视剧文化管理,倡导健康消费文化
随着电视剧电影的普及,许多大学生成为观看电影、电视剧的主要人群。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方将电影的主要观影者投向了大学生们。于是诞生了许多青春励志剧、青春偶像剧。剧中的许多消费方式也逐渐在学生群里流行。譬如,一些电视剧中的年轻人崇尚类似贷款、分期付款等的“超前消费”,这种消费方式便在大学生总开始流行。可以看出,影视文化对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影响十分大,这便要求制作方对消费方式等体现在电视剧中的价值观念严格把关,切忌让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跑偏。
(三)加强网络舆论规范管理,抵制错误的消费观念
近几年来,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加入了网购的团队中,成了帮助马云电子商务成功上市的一把梯子。其实,正是以马云为首的电商们对大量的舆论宣传,将互联网购物推向了潮流浪尖。而热衷于网络的大学生们、工薪白领们必然会选择这样更加方便的购物方式。然而,互联网购物舆论的导向并不是全然正确的,大学生们还应当学会辨别对错,抵制不良信息,避免传递不良信息,端正自身的价值消费观念。
(四)家长社会共同参与,营造大学生健康消费环境
大学生在端正自身消费观念的同时,还应当受到来自家长、校方以及社会的保护。在当下繁杂的社会环境中,有关方面应当在影视文化方面积极监督管理,为全体社会人民创造文明有利的影视文化环境。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
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3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综述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体现出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深入思考。马克思阐述消费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当前的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消费理论为主线展开研究,主要涉及到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渊源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及含义界定的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代意义研究以及马克思消费理论本身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渊源的研究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马克思消费思想是其在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包括消费在内的经济问题进行剖析并对资产阶级的消费理论进行尖锐批判中诞生的。 董升认为,“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没有把消费作为重点,然而古典***治经济学家虽然也有专门论述消费的,但都是在研究生产的情况下附带一下。” 随着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凸显,消费才逐渐成为引起重视的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认识不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真正原因所在,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去认识消费问题,力***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进行辩说,陷入了对当时社会消费问题认识的误区,这就不能科学地对消费运行加以把握。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包括消费理论在内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和批判,从而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消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悦书认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体现了他对消费现象的一种综合思考,即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展现出消费现象的多种深层内涵”,“而马克思的这一研究首先是从对已存在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以及到那时为止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的有力批判开始的。” 王彩琴也提出了对此的认识,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庸俗消费论,不能仅仅看到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是起点环节,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环节,分配和交换是整个生产运行的中间环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这样来理解消费是“浮浅的表象”,因为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尤其是要重点分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李雨燕认为,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消费进行批判之后,马克思对理想性消费进行了构想,并把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环节之一,而消费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内容及含义界定的研究
魏红霞研究指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清晰且深刻地论证了消费和生产的对立统一性,指明了消费环节在社会再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蒋和胜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是从属于马克思确定的***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在马克思看来,消费是一种受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制约的行为,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马克思依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中的消费问题,形成了其完整的消费理论体系。 黄立研究指出,马克思为了对消费进行更好的区分,对消费依据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加以分类,这在《***治经济学批判》中有着清晰的描述。马克思说在《资本论》中说到:“这种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产品当作活的个人的生活资料来消费,而前者把产品当作劳动即活的个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来消费。因此,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的结果是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 刘小怡也对马克思消费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马克思从需求的角度,也对消费需要加以了分类。根据需要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把消费需要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需要,另一种是精神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表现为不同的需要层次,这就可以把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从需要的性质来看,处理消费的需要之外,马克思还提到了另外一种需要,即占有的需要。占有又包括两种:以消费为目的占有和纯粹以占有为目的占有。 邹升平在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逻辑内涵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对消费的内涵界定:“从广义讲,消费这一范畴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另一种消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马克思谓之个人消费的生活消费,它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或最终目的。”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生产消费属于生产因而很重要,生活消费也并非仅仅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耗,因而是消极和无足轻重的。相反,生活消费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 刘建***在研究中认为马克思在研究消费问题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并非仅就消费研究消费,而是把消费放在一个更大的经济体系中加以研究,尤其是联系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来揭示消费的性质、特征及其作用。此外还给出了马克思的消费和生产的关系:“生产的消费”与“消费的生产”;消费与生产是直接同一和直接对立的。“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消费和生产相互媒介。 王瑞华给出的定义是:在消费经济理论中,消费是与生产相对的概念,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从形式上看,消费是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的使用和消耗,以满足其各方面需要的行为。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上看,消费则是与生产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创造的运动。 南京大学唐正东认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从资本统治模式的复杂性的角度揭示了消费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下生产的发展性角度阐明如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过程所滋生的观念拜物教。
三、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代意义的研究
孙世强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是原生性的指导理论和认识方法,不仅仅从历史和逻辑演化角度展现消费伦理演化规律,而且为现有消费伦理、内容和实现机制的正确性、方向性研判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和原则性平台。 吴薇的《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一文,研究了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消费理论,探讨了马克思消费经济理论的时代意义,指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理论的形成,在当前改革开放进程中可以用来引导经济建设,升级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和谐,意义重大,因此要针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展开研究,重视消费经济理论的研究,关注消费实践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桂云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的基本原理,对任何社会的经济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而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更有首直接指导意义。” 马桂云分析了马克思消费理论,认为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就需要更好地认识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赵洵观点认为,在马克思阐述消费理论的相关著作中,《詹姆斯・穆勒一书摘要》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一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在其中表露出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当中,对于认识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研究了穆勒《***治经济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穆勒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吸收,发表了对消费的深刻认识。在穆勒的这个文本中,消费被分为“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前者是生产的手段,后者则是目的。 蒋建国的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病,有利于人们清醒看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历史根源及其弊端,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的消费文化,要对马克思消费思想加以深刻认识,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的消费文化现状,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本质要求,构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消费文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个维度推动消费文化的发展。 王瑞华从消费观的角度也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进行了研究,他在其文章中指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系统化的广义的大消费观,这就要区别于那种就消费论消费的狭义的消费观。从这种消费观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消费理论对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消费问题,比如消费主义的渗透、生态环境的危机、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等问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孙世强认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消费规律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和警示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要注重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指导作用,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并在坚持马克思消费理论根基的前提下,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方法加以发展,从而对现实的中国消费问题能够加以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转换研究对象,将研究视角从资本主义制度转向社会主义制度。”
四、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发展研究
邢玉升、褚良子认为,依据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关于生产必然经历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化,进而带动消费的转化理论,必须针对当前我国的具体消费实践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及发展趋势寻找扩大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 魏红霞认为,要进一步挖掘马克思消费理论,深刻认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把握这两个维度的辩证关系,有利于科学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消费内需的不足,规导和抵制当前消费领域中呈现的消费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赵安东、杨春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结构性矛盾,就要依据马克思关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重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规范收入分配,平衡收入差距,引导消费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孙国志、丁长青指出,根据马克思消费思想,我国当前应妥善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生产上要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理念上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消费和谐。 李彦和认为,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以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消费思想和以***为代表的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几代领导核心的消费思想。而伴随着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首先表现在消费思想的核心上。消费思想的核心概括地说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市场经济,主要以市场配置消费资源,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在差别消费中走向共同富裕。” 杨宏认为,马克思、列宁在其经典著作中阐述了消费理论的核心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消费经济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实践采取了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理论,进入21世纪,又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消费理论,这些新的理论成果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已有研究就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具体内容及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也尝试着从各个角度和方面去解读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现实消费的重大指导意义。同时这些研究可以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我国的消费现状及应该发展的方向。但是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认识不是仅就消费研究消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把消费放在更大的经济体系中研究,即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中展开思考。所以,对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还有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系统的地方。例如相当多的研究侧重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研究,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整体研究还待提升,理论研究上还需要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深度也还有很大空间,具体内容的分析也还可以深入,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的探讨也可以联系实际给予更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社会消费发展的指导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研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消费理论,科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发展战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2-6.
[2]董升.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75-76.
[3]董升.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75-76.
[4]李悦书.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与人的发展[J].学术研究 ,2002(7):53-56.
[5]王彩琴.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2):24-26.
[6]李雨燕.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兼论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之创新[J].求实,2011(10):12-15.
[7]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02):124-127.
[8]***、蒋和胜.马克思消费理论探讨[J].天府新纶,2013(1):48-54.
[9]黄立.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福建省委***校学报,2000(5):21-24.
[10]刘小怡.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消费理论:比较与综合[J].经济评论,2007(6):17-1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12]邹升平.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史文苑(学术版),2007(8):29-31.
[13]刘建***.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3(7):11-15.
[14]王瑞华.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合肥学院学报,2006(3):42-43.
[15]唐正东.“消费社会“的解读路径: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观的方***缺陷谈起[J].学术月刊,2007(6):58-64.
[16]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6):89-95.
[17]吴薇.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07(11):10-13.
[18]马桂云.马克思《〈***治经济学批 判〉导言》中的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消费导刊,2008 (6):22-24.
[19]赵洵.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校学报,2002(6):11-13.
[20]蒋建国: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及其当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3):31-33.
[21]王瑞华.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合肥学院学报,2006(3):43-44.
[22]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6):89-95.
[23]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视角的我国扩大内需分析[J].求实学刊, 2010(6):47-51.
[24]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02):124-127.
[25]赵安东、杨春.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9(7):34-37.
[26]孙国志、丁长青.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实践价值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50-54.
[27]李彦和.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思想研究[J].宁夏***校学报,2006(5):10-13.
[28]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其中国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8.
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 文化营销 文化渗透式营销
文化是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和认识没有统一,但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受文化的影响已成为共识(Hofstede,1993;Tseetal,1988)。近年来,文化对消费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Soares,Farhangmehr & Shoham,2007)。本文系统梳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得出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结论,提出了“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概念,并提出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研究的一些建议。
20世纪50-70年代对文化的早期研究阶段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Kotler,1989,1994)。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注意到文化环境因素与营销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是市场营销理论的起步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也处于启蒙阶段。1955年Levy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了产品的价值,他认为顾客在选择产品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带来的实际利益,产品的心理利益也很重要,顾客最终的选择结果是实际利益与心理利益之和,而心理利益由品牌形象(Brand Image)提供(Levy,1955)。Levy的品牌形象理论是市场营销学对文化进行研究的“启蒙”,20世纪50年代的另外一位对文化研究的启蒙学者是Smith在1956年提出了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和消费群体这些具有文化意味的概念,并指出市场细分的标准就是消费者价值观念、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进入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并明确的将文化因素引入到市场营销研究当中。1967年,Howard和Sheth提出了消费行为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文化因素被列为影响消费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排在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之前),之后众多与文化有关的因素和概念引入到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1969年Levy和Kotler提出了“扩大的市场营销”的概念,认为市场营销不仅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组织、***府等,而且与意识形态有关,这里的意识形态属于文化的范畴。
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man开创了社会营销的理论。他们较多地将文化与营销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他们认为文化(包括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Ries和Trout在1972年提出的定位理论中开启了人们对广告文化和品牌形象的深入研究。Hall(1970)开始将文化的分析引入到跨文化营销中。
此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1963年,William. Lacer从心理学中把价值观的概念引入市场营销中,提出了生活方式(VALS―value and Life style)的概念,到1973年Rokeach将价值观念分成两大类:关于行为方式的价值观,为“手段价值观”(means values)或“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开始成为市场营销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基础。
在这一阶段,文化作为“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已经进入市场营销研究者的视野,但由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丰富,学者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文化进行操作化的定义,因此这一阶段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的学者们要么将文化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来考虑,要么就使用“价值观”代替文化的概念来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消费行为和营销问题。他们的研究更没有触及到文化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机理,这一缺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以弥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
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丰富起来。原因是Hofstede(1980)发表了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他历时两年通过对IBM公司全球员工的调查,得出了“文化”构念的五个维度,并将其应用到跨文化营销当中。对文化的这一操作性的构念使营销学术界摆脱了对“文化”这个宽泛概念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后人在他的文化构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消费者行为、跨文化营销问题的研究,使得跨文化营销问题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热门的市场营销研究领域之一。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全球营销或者跨文化营销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更加促使了人们对文化营销和跨文化营销问题的重视,Levitt提出了“消费多元化”(the pluralization of consumption)的概念(Levitt,1988)。按照他的观点,全世界是包括有多种偏好异质消费者的一个大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化与科技***的共同作用下,文化问题在市场营销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体现出来,对跨文化营销的研究在顶级的营销期刊上随处可见。Nakata (2003)统计发现,1990-1995年间,在国际营销顶级杂志上25%的国际营销是关于文化研究的,然而1995-200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44%。对文化的研究,也从认为“文化是静态的”演变到“文化是动态和不断演变的”,营销策略必须跟随文化的演变而改变(Yaprak,2008)。
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不仅包括文化对新产品的采用、广告诉求的确定、价格感知、消费者卷入和消费购买决策风格的影响(e.g.,Nakata,Sivakumar,1996;Aaker & Maheswaran,1997;Aaker & Williams,1998)。还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其区分为文化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的层面,以及这些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上。
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品牌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Aaker,1991;Keller,1991;Smith和Park,1992;卢泰宏,吴水龙等,2009)。品牌科学中对文化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卢泰宏等认为品牌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品牌、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和品牌关系(卢泰宏,吴水龙,朱辉煌,何云,2009),每个阶段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营销理论的热点是全球营销以及品牌理论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营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加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研究了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策略、品牌选择的作用机理,因此比前一阶段的研究有较大的提升。但这一阶段对文化研究的前提假设仍然是:文化是消费者稳定的一个行为上的倾向,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本身是一个演变和动态的特性,更没有对此提出操作性的营销建议。直到21世纪,诸多国际品牌跨文化营销的成功实践加速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
21世纪的“文化渗透式营销”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营销理论界对文化进行了持续和深入的研究,文化这一概念从纯粹作为营销的外生变量和研究的客体,变成了企业可以运用的营销手段,文化渗透式营销(或者叫文化式营销)的理念呼之欲出。文化渗透式营销是将文化作为一种营销战略,通过对某种商品或服务附加某种特定的文化意涵,再通过宣传与这种文化意涵相一致的诸如“时尚”、“流行”、“现代”、“品位”的概念来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而这些概念和文化意涵均来源于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这里的文化渗透,不仅仅包括宏观层面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渗透,还包括微观层面对消费者个体和消费者细分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的相互渗透。此时的营销学者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测量消费者的固有价值观念,他们尝试通过营销上的努力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甚至通过改变消费者所在地的文化来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Hong(2001,2003,2009)提出了“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The Dynamic Constructive Model of culture),将文化视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享的知识体系,其关注焦点在于文化是动态的,一些特定的文化知识会在特定的刺激下被激活,从而指导人们在脑海中构成特殊意义(Hong,2009)。这一理论为“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研究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依照Hong“动态文化”的逻辑,部落营销、文化营销、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等概念相继出现,文化渗透式营销得到快速发展。
Marshall.Sahlins首先把人类学上的***腾崇拜概念来分析消费,他认为被生产的物体是现代社会中的***腾,而消费者群体就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的部落。在市场营销中,后现代的部落不同于原始部落,它的特点是不稳定、短暂、小规模和情感的,并且不为任何现代社会已确立的参照标准所固定。他们是通过共享的情感和热情而聚集在一起的,而且也只以通过符号和仪式来表明其成员承诺的形式而存在(王长征,2006)。部落消费是为了建立与社会或社区的联系,建构社会的认同,从而在参与消费或者集体事件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它以集体参与、互动、情感分享为特征,目的是为了在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里找到一个社会性存在的感觉。在营销实务界动感地带和哈雷摩托成为部落营销的典范。
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认为文化营销就是激发产品的文化属性,构筑亲和力,把企业营销缔造为文化沟通,通过消费者及社会的文化共振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王建国,1999)。他认为文化营销是把商品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对物质和精神个性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
Holt(2002,2003,2004)首次将标志(icons)的概念引入到品牌的研究当中,提出了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有译偶像品牌)的概念,他认为标志性品牌就是具有一定文化标志性的商业品牌(Holt,2003,2004),提出了文化式品牌的塑造方法。McCracken和Grant(1986)系统研究了文化是如何传递到商品上,再从商品传递到消费的过程。McCracken和Grant的文化传递过程理论和Hong提出“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给“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研究启示和展望
本文分三个阶段对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在市场营销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营销的中心是消费者,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第一阶段市场营销研究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是“理性人”。在第二个阶段对文化的研究中,无论是跨文化营销还是品牌营销,都是基于与顾客保持良好关系来提高企业绩效,因此,这一阶段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可以概括为“情感人”。而在21世纪的第三阶段,市场营销中对消费者的假设是“文化人”。即消费者是具有特定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而且消费者的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可以通过营销的努力来改变,企业不仅要顺应消费者文化的转变,更要抓住和引导消费者文化的转变,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Hong、Holt、Sahlins等文化的动态演变、文化式品牌塑造、部落营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仅仅以Hong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还显得单薄,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总体来说,对“文化渗透式”营销的研究还极为缺乏,从个体对文化的接受方面来说,文化渗透与消费者认知系统的对接问题还未深入研究。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成功必须与消费者的认知系统进行对接,目前的互动导向理论强调与顾客互动来进行文化渗透,但互动的途径、互动的理论依据等仍然有待探索。此外,文化渗透式营销在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层面应该如何操作的问题还亟待研究。
参考文献:
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5
[关键词]艺术设计 消费观 消费主义设计
一、引言
自从进入到第三次科技***时期,人类的消费观念开始了跨越性发展,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时候,消费与设计开始了理论性的结合,这就导致“消费主义设计”理论的产生。这个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由美国著名广告人卡尔金斯在《失聪的广告巨人》中提出的“消费者工程学”而逐渐形成的消费理念,其根本要求就是“促进浪费,创造浪费”,突出特点就在于“消费主义”。自此以后,这一理论就是席卷世界各国,一直影响到今天,如今的艺术设计就是以该理论和理念来指导的。
二、现代艺术设计关于消费上的理论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以艺术化的形式来将规划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在经济、***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表现出来。不仅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也符合人类追求美丽的审美功能。所以说,艺术设计是人类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活高品质的要求,是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
根据郭青春在《艺术概论》中的概述,艺术设计从学科上分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版式设计等,从专业上可以分为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
作为引领时尚的前沿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当中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积极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促进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消费主义设计”理论下的产物。为了促进企业的销售业绩,提高其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追求产品设计更新,通过产品的视觉效果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与消费主义的完美结合,从根本上刺激消费,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这一理论本来一开始在二战前后的美国工业设计中兴起,其中代表观点还有厄尔的“有计划设计废止制”,还影响到其他艺术设计领域。面对现在甚嚣尘上的各种产品的消费形式,作为艺术设计者,我们应该与新形势下的消费理念相结合,通过艺术设计的形式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三、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跟生产、分配、交换一起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消费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所以,现代社会的人类在传统上倡导积极消费,正是因为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物质水平逐渐提高。那么,现代的消费观念以积极消费为基础,有着稳定的消费环境和社会消费心理,可分为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以及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现代社会对人类的消费要求是适度、理性的消费,但是实际上人类的消费观还是深受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消费观的演变史来看,消费观是从理性消费、感觉消费,发展到感性消费的,一直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类积极消费、超前消费,但是如今却导致了过度消费,致使人类对资源的耗费大大超过自然的承受力,现在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建立一个积极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观。
四、艺术设计和消费观的互相影响
无论是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无论是适度消费还是超前消费,人类消费的目的都是要满足自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这一切都是设计者进行艺术的责任。那么艺术设计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如前所述,从美国工业设计所引起的“消费主义设计”无疑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公司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扩大化和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对产品的设计花样不断更新,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一种暗示,那就是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满足自身的欲望。这实际上是在纵容人们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所购买的物品,因为公司所设计的产品永远都在变化,人们沉醉在艺术设计的美轮美奂之中。为了争夺消费者的眼球,不断创立新品牌,尽管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是在纵容人们无休无止的欲望,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设计者在原料的采用和设计中是不计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所以,为了减弱这种消费欲望,艺术设计者应该改变原来的以“消费主义”为主的“消费主义设计”理论,把设计方向转向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设计的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密切结合,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样就可以顺利引导人类的消费观向科学、健康、积极方向转变。这才是艺术设计应该散发出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是追求个性、时尚、前卫,对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都起到导向的作用,而这种导向作用对人们消费观念的树立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人们为了追求完美,追逐新奇事物,所以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消费观也会反过来影响艺术设计的创新,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和喜爱程度的不同,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才有现如今斑斓多彩的商品出现。人们对产品的花样、形式的不断喜新厌旧,促使了设计者大胆创新,乐此不疲地追求设计的不重样。随着人们消费观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会随之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再再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对消费观有着引导的作用,反过来,消费观的发展也在促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制约的。
五、结语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我们的消费观念;同时,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刺激着艺术设计的创新。二者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天白.《“消费主义设计”的困境与出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120.
[2] 于伊华 秦岁明. 现代消费观念下商品包装设计的特征[J].艺术探索.2007.4:2
[3] 赵琛.现代广告设计.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4] 陆家桂.《设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40页.
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实现;物质主义,炫耀性消费
一、研究背景
在后工业社会,大学生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认同的表达比较急切,更多地关心自我、追求时尚和个性。他们的消费行为已不再是获取物品,而是在消费中彰显出预期社会身份的符号价值。此时的消费意识是自我实现,是一场为寻求某种符号价值而进行的斗争,通过斗争,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
当前很多大学生被狂热的消费行为所误导,追求感官刺激与精神***,出现信仰、信念的混乱以及价值迷失。炫耀性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导致大学生的思想退化和意志消沉。影响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自我实现、展现自我个性和追求时尚等都是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自我实现和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炫耀性消费相关研究
Mason(1981)对炫耀性消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试***从个人虚荣心及社会经济视角解释炫耀性消费。Frank(1985)的研究对阐释炫耀性消费有重大意义,他认为炫耀性消费因商品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卢丽等(2006)认为,炫耀性消费实际上是消费者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认同的愿望,也是人们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而不应该简单地将炫耀性消费与“奢侈品消费”和“过度消费”完全等同。
戚译和李文娟(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炫耀性消费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体现自我身份和满足个人享乐。姜岩(2010)对青少年炫耀性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青少年的炫耀性消费动机主要有拥有面子、自我享乐和追求独特三个维度。
(二)自我实现与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
Shostrom(1963)采用形容词描述法来区分自我实现者和非自我实现者,结果发现自我实现的人具有负责的、民主的、宽容的、投入的、有动力的、关心的、幸福的等诸多优秀特征;非自我实现的人则是偏见的、固执的、不履行的、恐惧的、自我中心的、谨小慎微的、敌意的、岩傻牡取V=:纭⒒葡Mィ2004)对自我实现的结构和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马斯洛概括出的自我实现的15个人格特征进行了研究。
学者们对物质主义的定义大多研究沿用了Richins和Dawson(1992)的定义,把物质主义看作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Richins(1998)的研究证实,高度物质主义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设计、美感以及其他的外在特征更感兴趣,因而高度物质主义者的炫耀性消费欲望更强。Wong(1998)的研究同样表明,物质主义的消费者通常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以展示自己的成功或唤起他人的嫉妒。Rassm(2000)认为阶级意识和物质主义的盛行产生了炫耀性消费,高物质主义者常以个人的消费与生活方式来衡量他人与自己的价值。因此可以说物质主义的盛行是导致炫耀性消费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模型
根据以上论述再结合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李震宇,2012),本文提出研究模型如***3-1,自我实现采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物质主义沿用Richins和Dawson(1992)的定义。
(二)研究假设
1.自我实现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关系
自我实现是人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实现自身的愿望和价值。Campbell(1987)认为,消费是为了实现自我,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对物的欲望而是对快乐和梦想的满足,从本质上讲就是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现代消费中,炫耀性消费行为正好契合了自我实现的最直接和显著的途径。林志坚(2007)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炫耀性消费行为的主要动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自我实现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自我实现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自我实现和物质主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价值观。物质主义是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对生活的重要性,与幸福成正比。后物质主义的产生,使消费者在追求物质享受之外,也注重个人自身价值的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人只有在满足了生存、安全、情感、归属、尊重等需要才会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然而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不会像在社会上通过地位展示、名誉等来实现情感和归属、尊重的需要,他们最多的是通过物质占有来显示自己比别人更有价值、更能吸引他人的注意、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进而提升自身价值。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自我实现对物质主义具有正向影响。
3.物质主义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关系
Richins和Dawson(1992)指出具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尤其重视获得财富和物质,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经济安全,而非人际关系上。物质主义强调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将物质占有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注重生活享乐,而炫耀性消费行为恰好能迎合物质主义对财富和物质的追求,并能为消费者提供身体或精神上的满足感。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四、问卷设计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
本文问卷的设计采用Likert 5级量表,1-5反应被调查者对问题从“非常不认同”到“非常认同”的评价。自我实现量表参考前人的研究,题设倾向于对消费行为的描述;物质主义量表主要从个人物质主义来考量;炫耀性消费行为量表参考了Marcoux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对个体炫耀性消费行为的测量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
本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对象主要为18-25岁的大学生,调查方式采用网络通信工具发放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回收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53份,问卷有效率为90%。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证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调查样本做描述性统计、信度检验;接着,对问卷数据进行效度因子分析;最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其中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 α系数衡量法;效度检验主要是利用巴特勒球形检验和KMO检验法,利用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因子分析。
五、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次调查中,男生67人,占43.8%,女生86人,占56.2%。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对品牌手机、品牌服饰和时尚电子的追求。其中品牌手机占76.7%,品牌服饰60.19%,时尚电子57.28%,其他产品2.91%。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用得最普遍的方法是L. J .Cronbach所创的系数衡量法。Cronbach α系数取值范围为0~1之间,一般而言,当Cronbach α系数大于0.7时则为高信度,小于0.35则表明信度过低。本文通过SPSS计算,得出总体问卷Cronbach α系数值为0.932。然后对各二阶因子的信度分析发现,Cronbach α系数值均大于0.7(表5-1),表明这三个量表的选项设计比较合理。
2.效度分析
为了使本文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在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前,首先需要确定各变量观察值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而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巴特勒球形检验和KMO检验法。本文借助SPSS统计软件通过对炫耀性消费量表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5-2所示,KMO等于0.896,说明样本充足度高,所以本文数据满足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表示本文的研究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5-2 炫耀性消费量表的KMO和Bartlett检验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度量。\&0.89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393.349\&df\&28\&Sig.\&.000\&]
(二)假设性检验
通过自我实现、物质主义和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相关矩阵分析可以发现(表5-3),三者之间显著正相关。
注:(**)表示.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自我实现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关系
根据自我实现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回归分析发现(表5-4),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p
3.自我实现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从自我实现与物质主义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表5-6),显著性系数p
注:R2=.779(调整 R2=.775),因变量:炫耀性消费行为
六、研究结论及讨论
本文以物质主义价值观为中间变量,借助SPSS软件证实了本文的三项基本假设,即自我实现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自我实现对物质注意具有正向影响;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当代大学生将物质的占有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和人生目标的追求,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希望通过自身价值的展现和提高而达到更加美好的生活状态。大学生在自我实现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作用下,更加崇尚炫耀性的消费方式,因此,自我实现和物质主义的观念越强,炫耀性消费行为越强烈。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表面上看是个人行为。但它对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必须发挥高校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和消费行为的引导,使其摈弃炫耀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首先,丰富和充实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和充实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其次,拓宽对大学生科学消费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摈弃炫耀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但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多管齐下,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Opcass A., McEwen H. Exploring consumer status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2004,4 (1): 25-39.
[2]Clinton G. Gudmunson. Ivan F. Beutler Relation of Parental Caring to Conspicuous Consumption[J].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December 2012,Volume 33(4): 389-399.
[3]彭r敏.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原因探析[J].教育论坛,2008,25(4):116-119.
[4]吕金城,许斗斗.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袁少锋等.面子意识地位消费倾向与炫耀性消费行为[J].财经论丛,2009(05):81-86.
[6]许璐.炫耀性消费的动因分析[D].浙江大学,2011.
[7]高宏利.“90后”大学生消费观及教育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3(02):47-51.
[8]王新新,陈润奇.价值观及其对消费者行为和品牌管理的影响研究综述[J].未来与发展,2010(01):54-58.
[9]李静,郭永玉.物质主义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37-643.
[10]郑玉香,沈洁.身份焦虑视角下的炫耀性消费动因分析[J].商业时代,2011(08):22-23.
作者简介:
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新时期 大众体育 消费行为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众体育运动已成为一项时尚运动,在国内被称为“朝阳产业”。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大众对健康及体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体育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行为的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及生活质量提高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以大众体育健身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从而为体育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目前,我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个人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劳动负荷逐步下降,但劳动强度特别是脑力劳动强度加大,社会的竞争力加强,此时大众体育文化意识、家庭体育消费逐步成为大众体育消费合理化的主要趋势。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结构和体育消费状况,研究大众体育消费行为与大众体育休闲价值观、社会互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休闲体育的大众心理学的综合构架形成,有利于引导大众建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创造和谐文明社会,扩大内需,提高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武汉市高知人群和白领成功人士。
2.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五年来《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及其他体育刊物,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进程。
(2)调查统计分析法:根据在武汉市部分高校高知人群、白领成功人士、部分小区居民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研究。
(3)小样实验法:在部分学校和社区进行大众休闲类体育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2007年12月开始对该课题进行理论研究,课题规划到2009年2月完成经调查分析、研究,实验取得了很好的理论研究效果。
1.基础人群体育消费现状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大众体育媒体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发展,高知、白领、机关干部等消费人群的价值观念、消费意识都较以往有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体育消费作为一种集健身、娱乐、精神愉悦及社会交际于一体的体育文化行为已经逐步成为他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普通社区的中低收入人群里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主要原因是体育健康意识差、体育文化知识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经济型体育场馆少,投入健身时间少。
2.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新热点
体育消费行为是一种在满足人们的基本消费之后以追求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一系列活动。是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更高层次的消费行为,大众体育消费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面对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大众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教育是新热点。
(1)个人体育消费行为
个人体育消费行为包括体育商品消费和自然消费,所谓体育商品消费是指通过体育市场,利用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各种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以满足体育消费需求。所谓体育自然消费,是指在体育市场以外,不借助买卖行为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给大众体育消费注入了非常强大的商机和比较久远的体育文化影响力。奥运会的契机不仅仅是体现在体育商品的消费,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大众体育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新时期的大众体育消费行为一定是体育文化与社会经济的构成,体育文化是刺激大众体育消费的重要方面。
(2)社会公共体育消费
所谓社会公共体育消费,广义地可理解为社会有组织的消费。包括体育事业、国际和部级大型体育赛事以及由***府提供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如学校、社区、公园、体育中心、体育场馆等社会体育公共产品,事实上,国家***府机构是最大的体育消费集团。根据分析,社会公共体育消费仍然是推动大众体育消费的最大能量。由于大众体育消费的发生是在社会体系中进行的,社会的互动结果进一步了增强个体对大众体育消费机会的认知,当休闲机会的认知度增加时,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估就会提高;参加体育消费的人群就会增加。
3.加强体育文化教育是提高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重要举措
大众体育文化包括了体育知识、体育意识、基本内容与形式、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经济等几个方面。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的新时期,也正在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作用,以积极健康向上、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体育运动项目影响、教育大众,增强体魄,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风尚、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应该是重点。
4.大众体育项目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体育消费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大众体育主要有:个人发展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象征功能、社会组织功能、经济功能;总结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我国的大众体育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应该依据客观实际从基本项目推广出发达到应用的目的
(1)大众休闲体育项目是基本的体育消费群体。如广场健身;小区服务社团;普通体育俱乐部;民间体育社团;各种小型娱乐体育比赛;企业、学校、媒体等体育活动。
(2)高档体育类休闲项目适应特殊人群提高消费。如健身馆、私人教练、各类室内球馆、游泳馆、高尔夫运动等体育项目。
(3)集体体育活动的组织与进行是推动大众休闲体育的基础。如学校体育、机关企业职工体育、部队的***事体育等。
四、结论
随着奥运经济后续效应的不断展开,大众体育产业必将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伴随居民闲暇时间的拉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和体验式消费需求的增强,大众体育消费也将成为城市居民的新宠。因此,如何拉动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行为,保持体育经济的持久竞争力、不断创促进消费手段,建立大众体育的健康消费观念是我们还必须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结论: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行为有新的增长和新的热点,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有所更新。但是消费人群还存在差异,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大众体育文化教育宣传工作,加大体育经济市场的开发,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服务项目、运动形式和方法,提高服务价值,扩大内需,取得大众体育消费经济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冰.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7).
[2]梁利民.当前休闲体育研究若干问题论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8
关键词:生态消费;校园消费;生态经济
1.生态消费的内涵
对于生态消费的定义,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见解。胡江(1999) 指出生态消费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能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符合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邱耕田(1999)认为生态消费模式应该是绿色的或生态化的, 这种消费模式既能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相平衡, 又不与生态生产相矛盾;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 又不影响生态环境。徐长山(2001)指出生态消费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是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它倡导适度的消费规模、合理的消费结构和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 使环境友好型商品和服务被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购买。李贯岐(2002)认为生态消费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前提下的,在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 使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需的能量降到最低,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的同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并且提高生活质量。刘新新(2004)提出生态消费是一种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理性、绿色消费。
从以上国内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结论, 生态消费突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生态消费具有适度、可持续、协调的特点,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环境、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国内外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2.1 国外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在研究生态消费之前,首先研究的是普通消费问题。国外学者研究消费问题起步较早,也己经取得了较多成果,现在普遍认为生态时代的开始是以卡逊在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上世纪70年代的绿色生态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学者讨论的热点一直集中在人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上。波德里亚(1999)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引起不可遏止的消费欲望根源,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艾伦.杜宁(1997)提出要修正人们的消费观念,必须从需求的培养和文化建设两方面来进行。
消费观念问题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主要针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而对生态消费的研究还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1987年英国《绿色消费者指南》首次提出了绿色消费的概念;而可持续消费的提出则是在1992年联合国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
2.2 国内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我国研究消费问题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尹世杰(1993)强调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应与生态需要的满足相结合;万后芬(2000)从营销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困难和机遇以及对绿色消费群体的影响;柳树滋(2011)、曹凤中(2010)等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流通、绿色产业的建立和发展、绿色消费观念的创建和增强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就成为了当前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也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康忠辉(2007)总结了我国当前消费模式现状的不合理性,包括非理性消费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没有规范的绿色产品市场流通机制、未建立健全生态相关法律法规、生态消费的观念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高校生态消费教育未见成果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从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基础上研究生态消费,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加强群众生态方面的思想教育;生态产业、生态物流、生态产品市场、生态消费人群有机结合;建立支撑生态产业的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等。
3.我国高校学生消费现状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口相对较密集、消费量大且高度集中的场所,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8%(中国统计年鉴,2012)。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消费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大学生不合理消费的消费行为包括依赖消费、超前消费以及失衡消费也已日渐突出。
3.1 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分析
3.1.1 依赖消费行为
当前父母及其家庭的收入成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来源,因此依赖性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这种消费没有事前计划,属于极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他们没有理解和接受生态消费,社会责任感依然薄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3.1.2过度超前消费行为
消费主义文化在大学校园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过度和超前消费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这种超前消费的行为更加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这些奢侈消费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通过不正确的方式来营建社交网络增加友谊、恋爱的消费;购买高档的电子产品,使大学生自己享受到智力产品的好处,也带来了娱乐、轻松的消费体验。这些偏离了正常轨道的消费方式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但是在道德和精神上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1.3 失衡消费行为
大学生不同性别之间消费的不均衡性也是问题之一,男生和女生在个人喜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学男生用于恋爱和购买高科技产品的费用占到了日常消费的绝大部分;而女生则更多地倾向于休闲娱乐和购买服饰。
3.2 在高校推进生态消费遇到的困难
个人的偏好需求是大学生的消费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优先选择能够实现个人利益的商品,对于现在倡导的生态消费,部分大学生没有基本的认识。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素质教育普及不够,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注重课程成绩,很少或没有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第二,社会风气的渲染,使得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倾向于购买昂贵的、品质高的商品;第三,存在事不关己的态度问题,对生态和低碳的消费行为不以为然。这些都是限制大学生消费模式良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4.未来大学生生态消费的展望
4.1 培养大学生生态消费理念
4.1.1 开设生态消费有关课程
建议把生态消费的相关内容纳入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开设消费经济、消费伦理、和生态伦理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在其他专业课授课的同时可以将生态消费的相关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消费中自觉意识到生态消费的重要性,并主动加入到生态消费的群体之中。
4.1.2 利用现有校园生态消费群体
通过高校内生态消费意识强的人群,利用媒体、个人宣传的方式,强调我国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充当的重要角色,使更多大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推动大学生的生态消费意识观的建立和加强。
4.2 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大学生生态消费
4.2.1 日常生活中实践生态消费
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体对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与一般产品做出对比,指出铺张浪费的各种坏处,鼓励大学生选择生态的产品和服务,抵制挥霍、奢华、铺张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4.2.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大学生组建生态消费宣传队伍,深入社会,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和普及生态消费理念,使生态消费理念为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为了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消费的理解,应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的建设,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学习。
4.3 完善校园生态消费制度
4.3.1 建立约束性制度
将水电定额管理落实到高校所有寝室、学生;抵制铺张消费、浪费水电资源。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研发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探索生活用品的循环使用办法等。
4.3.2 创建大学生消费考评制度
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导师评价、院、校总评等方式,将学生的消费方式与课程综合评定分数结合起来,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年度评优、评奖和入***等的考评指标之一,让学生真正树立生态消费观念。
4.4 推进大学生生态消费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推进大学生生态消费需要全社会来给予支持,高校应构建大学生生态消费的支持体系,将思想教育和物质奖励制度结合起来,在鼓励大学生学习有关绿色、生态消费模式的同时设立各种奖励制度,帮助大学生尽快转变消费方式;生态消费还必须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的消费观由不健康非理性消费转为理性和合理消费。
参考文献:
[1]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45-47
[2]徐长山.消费方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J].社会科学,2001(3):40-46
[3]李贯岐.对生态消费问题的探讨[J].理论学刊,2002(6):69-70
[4]刘新新.论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6):33-35
[5]汪秀英.绿色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规则界定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8):6-10
[6]李顺兴.生态消费观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02-106
[7]姚永利.生态消费问题研究[C].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24-26
[8]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8.
[9]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6-120
[10]艾伦.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113
[11]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11-113
[12]柳树滋.通向21世纪的绿色道路[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55-57
[13]Samuel Paul.An exact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 6611:81-95
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9
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
王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长期以来,在传统社会学话语中,生产被赋予了重要地位,而消费往往被看做是一个从属的角色,以往的社会学家并不怎么考虑消费。然而,伴随西方国家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以消费为主轴的逻辑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消费的探讨逐渐引起了众多社会学家的兴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一些著名学者尝试对“消费”领域进行探索,这种努力最终促进了
化了对当代中国农村的认识,开辟了农村研究中的动态的、可操作的研究视角,也回答了开篇所提出的两个问题。由于中国乡村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广阔,有些作品在历史与现实逻辑的统一上存在些缺陷,这也说明当前农村研究中的任务与目标依然艰巨,需要学人在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继续探索。评注释
〔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1999。
〔2〕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贺雪峰:《行动单位与农民行动逻辑的特征》,《中州学刊》2006年5期。
〔4〕贺雪峰:《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谭同学:《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合中的工具性圈层结构――基于桥村田野经验的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8期。
〔7〕吕德文:《“差序格局”的拓展性理解》,《江海学刊》,2007年4期。
作者单位:郑州市社会科学文化所消费社会学的大力发展。其中有探讨消费社会与象征价值的鲍德里亚〔1〕,思考社会区隔与阶层品味的布迪厄〔2〕,关注消费供给方式与社会分化的桑德斯〔3〕以及探讨消费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坎贝尔〔4〕,其实这里的名单还能列出很长。可是,这些西方消费社会学理论能够充分解释中国的现实情况吗?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那么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王宁先生的新著《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下文简称《消费者社会》),或许它对你理解中国近60年来的消费变迁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本书为什么会去关注消费现象?正如该书序言中所讲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制度安排与思想观念,都同消费问题有关。可以说,离开了消费问题,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反思就不够全面和完整。从消费问题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可以发现许多在表面上不相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5〕可以说,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借助社会学视角从消费领域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以往的著作更多探讨的是与生产领域相关的话题,比如劳动***策的变化、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等。因此,《消费者社会》对消费现象的关注不仅可以让我们对以往历史有新的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一个与西方学界关于消费研究不同的理论框架。
对于消费领域的探索,与经济学、心理学和***治学等研究视角不同,社会学强调从整体性角度来把握不同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勾勒出一个可以解释消费现象的分析性框架。《消费者社会》正是从这个角度对新中国60年以来消费***策变迁进行理论分析。它以消费***策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关注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消费***策、劳动激励与国家合法性资源之间的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大致来说,这种逻辑在三个时期有不同的展演,分别是市场改革开放之前,市场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及90年代末至今三个大阶段。《消费者社会》借助消费***策、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这三个关键词建构出一个对不同时期消费***策变迁进行分析的概念框架,那就是劳动激励与消费***策之间关系变化的背后其实与国家合法性资源在不同时期的此消彼长有着密切联系。
市场改革前,国家在消费***策方面执行的是抑制私人消费、倡导集体消费的消费***策,劳动***策方面采取的是神圣化激励方式,新中国由于***效应拥有充分的***权合法性,而集体消费制度的推行为***权合法性提供了新的源泉,国家在这些制度方面的安排主要是想通过抑制私人消费从而为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原始资金。伴随后来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开展和经济发展的停滞,***权合法性受到质疑,国家后来在这段时间对消费***策的改革(提高私人消费比例)以及在劳动激励方式的转型(采取世俗化激励方式),对于提高当时***权合法性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后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私人消费比例的逐渐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遵循合理性逻辑开始对集体消费品采取商品化改革,希望借此为***府卸掉沉重的财***包袱,然而这种市场化改革不仅削弱了***权合法性,同时也损害了经济发展的合理性,那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商品化改革使得老百姓更不愿意拿出钱进行消费,扩大国内需求至今仍是困扰***府的一大难题。显然,如何提高集体消费的比重显然成为当前***府提高***权合法性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以上这些论述的亮点在于作者不是只呈现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出了哪些消费***策,而是力***把这些消费***策内容的变化同其他制度变迁结合在一起思考,从而构建出一个关于消费***策变迁的分析性框架。这样的做法帮助我们跳出消费领域来看待***策变化背后的制度逻辑。
如果说上面的叙述是作者在重构中国消费***策变迁的制度逻辑,那么对于不同时期人们消费行为的讨论则成为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关于制度与行动关系的探讨历来是社会学传统中争论不休的话题。对此,《消费者社会》从关注人们的消费行为到思考消费***策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尝试性回答,那就是宏观制度转型与微观主体结构转变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因此,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人们在以前是如何勤俭节约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你也会察觉到消费主义观念在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大行其道。在过去你如果穿戴稍微过分就会被别人“污名化”,说你是小资情调;在现在如果你不跟紧潮流的话也会被“污名化”,别人会说你这人真“老土”。在不同时期,人们的消费行为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假如把这些只说成是经济发展导致的结果显然流于表面,问题的关键是宏观制度在背后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来形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王宁先生曾用“消费行为的制度嵌入性”〔6〕来指称这类现象,即消费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安排组合在一起来共同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这样的说法无疑强调了宏观制度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但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或推进制度的变迁。比如在我国消费制度变迁的几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人们以前消费行为所导致的社会后果累积起来,才使得国家不得不对当时的消费***策做出相应的调整,结果反而是促使了消费制度的变迁。就拿这本书来看,在市场改革之前,正是长期抑制人们的私人消费,这才使得***权合法性受到负面影响。这样的讨论跳出了以往所强调的一边倒――要么制度优先要么行动优先,而是力***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看待消费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无论是对消费***策变迁逻辑的探讨,还是对不同时期人们主体结构转变的思考,我们可能会发现国家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这同样也成为本书重点关注的内容。与西方学者强调市场资本机制、社会攀比机制不同,《消费者社会》在对消费***策变迁思考的时候把国家放在了一个关键性位置。在我国消费***策变迁过程中,忽略了国家力量就等于没有认识到消费***策变迁的主要因素。市场改革前,国家作为普通民众意义供给的唯一提供者,借助神圣化激励方式来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采取户籍、单位制等***策来降低居民的私人消费比例从而为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生产的资金积累,而且还通过提高人们的集体消费比例增强了民众对***权的拥护。市场改革后,意义供给来源的多元化虽然使国家在这方面的力量式微,但它作为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从来就没完全消失过,只是此时的国家力量以更加隐秘的方式来影响人们,例如国家实施的一些***策会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谈到这里,我想到了两位西方社会学家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探索:一位是韦伯与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注的是新教伦理是如何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选择性亲和”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7〕;另一位是坎贝尔与他的《浪漫伦理与消费主义精神》,从消费领域来探讨浪漫伦理是如何影响人们当时的消费观念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4〕,这两本书堪称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姊妹篇。《新教伦理》指出了在塑造人们精神气质的同时,无意识地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浪漫伦理》从消费角度考察了浪漫伦理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进而通过消费促进了生产。与他们的论述不同,虽然在市场改革之前,中国并没有像西方社会基督教一样的宗教制度,但国家却掌握着提供神圣生活意义的渠道,这塑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观念,同时这也成为当时神圣化激励得以可行的制度保障。伴随后来意义供给多元化和世俗意义逐渐占据上风,世俗化激励成为影响人们劳动、消费的主要因素。如果说韦伯和坎贝尔是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来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论题的话,那么我国6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为人们认识中国现实提供了全貌。市场改革前是由国家主义来影响人们的精神观念,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建设和建设初步的工业体系;市场改革后则是由消费主义来为人们提供生活意义的来源,通过消费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国内学者对西方社会学理论观点的认识经过了学习、吸收到创新三个阶段,由此衍生的话题是社会学如何才能实现本土化。关于这个讨论,我想需要从本体论层面〔8〕和方***层面〔9〕来共同考量。前者指如何认识中国的现实情况,如何寻找、分析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后者则是如何借鉴西方学界规范的研究方法来从事研究,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这种说法对于建设转型中国的消费社会学同样有益。对中国转型社会的思考,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现有的消费社会学理论(当然也并不是盲目排外)。说具体些,国家在当代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比西方要重要得多,消费领域也不例外。如果单纯从金融学或市场营销角度来考察消费者行为,那么这只是在考虑如何推出新的金融工具或刺激居民消费,但居民的私人消费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则与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有密切联系。换句话说,国家在其他领域的职责将影响人们的消费,进而刺激国内需求。例如近年来***府在住房领域内的改革使得不少人不得不压缩其他方面的消费,而将有限的收入投入住房消费领域。从短期来看,由房地产拉动的其他行业发展是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从长期来观察,国民消费比例的失衡将极大制约国内消费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来讲,这里的国家在市场改革尤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更是产生了明显分化,中央***府与地方***府在功能分化和利益诉求方面都有差异〔10〕,这些差异同样也会影响居民消费行为。
《消费者社会》一书探讨的消费***策变迁论题本身就包含着国家力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市场改革前后以及分税制改革前后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市场改革之前的国家把居民消费全部纳入控制之后,实行“票证社会”〔11〕的话,那么市场改革之后的国家则是通过***策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例如,当前人们热议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面临着国家应该在这场改革大潮中有什么作为,两级***府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是不是需要在财权与事权两个方面确定新的责任,这些讨论说到底都没有脱离对国家的重视,而对中央***府与地方***府的区分也是关注中国很多社会现象的重要理论视角。这里之所以说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是因为它构建了普通民众的社会安全网络。用《消费者社会》一书的话来谈,当国家在保障人们的集体消费之后,人们在没有后顾之忧之后才愿意把钱从银行拿出来进行消费,这些年来***府一直在谈的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策才真的是落到了实处。
中国转型社会有自身独特的情况,比如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人们认识中国现实的重要考虑因素,这个社会结构为我国学者建构、检验各种理论观点提供了有利条件。《消费者社会》是一位长期从事消费社会学教学研究的学者对我国消费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王宁先生在全面检讨西方社会学理论观点的同时,面向当代中国社会展开深入调研,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将会与西方消费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形成对话,在丰富消费社会学学科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人们对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理解。评注释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tledge, 1984.
〔3〕Peter, Saunders, Social Theory and the Urban Question (2nded.), London: Routledge, 1986.
〔4〕Colin, Campbell, 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7.
〔5〕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王宁:《消费行为的制度嵌入性――消费社会学的一个研究纲领》,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7〕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8〕叶启***:《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王宁:《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与出路》,载《社会》2006年6期。
〔10〕张闫龙:《财***分权与省以下***府间关系的演变――对20世纪80年代A省财***体制改革中***府间关系变迁的个案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