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科技论文篇(1)
2机械电子技术科技创新的方法
2.1研究市场开拓科技创新
当今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年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只是维持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模式,仅仅只靠国家去销售由生产部门生产的传统的产品,缺少对于市场的管理,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缺乏市场意识,那么企业就会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慢慢的落后,并且不能生产出适合市场的产品,那么最后就只能灭亡。所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改变以前的发展模式,还必须要充分的分析、研究和开拓市场,从客户的调查和市场的调查中分析对于产品需求的要求,然后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以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及做好产品生产计划,从而保证企业的竞争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速度,使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2.2技术开发手段科技创新
在机械行业中技术开发的手段也要不断地科技创新。老式落后的技术研发手段主要就是按照以往的经验设计或者是模仿以前的方法,已经不适合发展的需要。初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主要在改***、编制明细***表和绘***等几个方面,但是对于三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信息与电子技术、有限元分析等方面在当代的机械技术产品研发中使用的频率依然很少,从而致使企业中机械产品的结构形式传统化、产品种类单一化,由此导致此类的机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状态,就必须改变以前的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企业产品的研发方式要不断的科技创新、提高和加强。伴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逐渐发展并在研发产品中的逐渐应用,设计的方法、理念和形式都整体的面貌一新,将会开辟出一条以产品开发模式———数字化产品设计的崭新道路。从而迎来一个现代化工程机械产品的时代。
2.3资源科技创新
产品的研发和对产品成果产业化的保证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而对于新产品的研发的保障也是要有充足的资金和高科技人才以及大量的及时的信息的获取。所以,为了资源能够科技创新,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我们要加大对于科技研究的投入,并且主要用于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其次,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产品不断出现的时代,能及时获得大量的有关信息对于产品的研发起到促进的作用。第三,大量的高科技高水平的人才是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钥匙。在现代企业中最被需要,也是最受欢迎的两种复合型人才就是擅长管理的(企业家)和具有高超专业技术水平的(工程师)复合型人才。企业对于这种人才不仅会加大培养力度,而且会为了留住他们而提出一系列的优惠条件。所以在今后我们应该极大提高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方式方法,使高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为了企业的长、短期目标的发展,应该建立产品的研发体系,对人才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培养,并且对经费和项目进行管理。
机械科技论文篇(2)
[1]孙珏.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相关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
[2]牛伟.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4).
[3]尹明,雷坤.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6).
[4]徐云龙.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4,(11).
参考文献:
[1]罗子儒.基于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4(18):82.
[2]胡涵光.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農机,2015(02):38-39.
[3]张岚.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价值[J].科技展望,2015(04):227-228.
[4]于世光,陈伟,臧传尚.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139.
[5]高瞻.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12):141-142.
参考文献
[1]刘南松.谈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对机械的需求[J].河北农机,2016,04:22.
[2]郭宝海,周宇超.谈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的机械深松[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6,05:79-80.
[3]柴跃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机械[J].当代农机,2007,04:42-44.
[4]郑丹彤.深松技术在玉米保护性耕作中的运用[J].河北农机,2016,03:14.
参考文献:
[1]李春明.相对运动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2014,21(z1):277-278.
机械科技论文篇(3)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
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从整体角度来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如***1所示。
1.1制造程序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原材料直接制作成半成品,处理重点是对原材料的材质及材料的利用率进行规划。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就一定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提升机械制造工艺原材料的利用方式,才能真正降低生产成本。
1.2零件定位
在零件定位中,可以运用多种定位方式,而技术人员采用何种定位方式也会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为了提升零件质量,技术人员要结合定位方式与零件的加工需求,按照标准开展零部件的加工工作,这也是增加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销量的主要手段。
1.3技术程序
这一步骤是将制造工序中已经获得的半成品直接加工成符合客户要求的成品,技术程序的加工要求更精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更高。
1.4加工精度控制
技术人员在对零部件进行粗加工后,还要对半成品状态下的零部件进行细加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加工的精度要求在于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及表面质量等因素,为了真正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技术人员需要利用误差控制措施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提升产品的精度。
1.5装夹
对零部件进行装夹是将零件直接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在零件的装夹操作中,技术人员要保证零件固定位置的准确性,在确定好位置后,技术人员还要利用相关设计对零件进行深层次的固定工作。
2机械制造设计工艺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
从本质层面来说,合理化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属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二者本身所属类别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就产生了工作中的误差。基于此,技术人员要将综合性作为整个机械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总结传统机械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将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制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机械设计的整体质量。
2.2整体性
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要先对机械设计的方案进行制定。在制定机械设计方案时,技术人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机械制造工艺的整体入手,在确保各个部件合理的基础上,制定多个机械设计方案,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机械制造的最终设计方案。
3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措施
3.1提高设计标准化
制造工艺的核心是机械设计标准化,也就是在相对统一的设计标准中,保证技术人员设计的机械零件结构、规格达到高度统一,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机械制造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质量,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机械零部件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实现标准化设计,以提升机械零部件产品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性能,只有提升机械生产企业与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3.2运用绿色制造工艺
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设计时,要不断尝试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改进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真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机械设计与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人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绿色材料的使用方面,从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共同保证机械制造与设计的系统化发展。
3.3提升加工精度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客观差异是一定存在的,技术人员应尽量减少客观差异,以提高机械产品的精准度为准则,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确定机械制造中存在的潜在因素,以降低差异,提高防范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精度。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关键在于对夹具进行调整,技术人员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降低误差值,确定误差产生的原因。目前,机械零件产品出现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内部应力、热变形及系统应力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内部应力和热变形两大因素。提高加工精度的流程如***2所示。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关键在于要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分析,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这两方面的分析都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合理化要求有关,因此,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机械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机械制造工艺的实际需求,系统性地分析各制造工序的注意事项,改进设计方法,根据工艺水平合理选择机械技术,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丰.机械制造工艺课考核方式的探索[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3.
[2]说明[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3]胡迎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探索[C]//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4]关于印发2008年《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有奖征文获奖论文名单及证书的通知[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5]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6.
[6]张志恒.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C]//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2007.
[7]叶文华,马万太.双语CAPP中机械制造工艺语言机器翻译研究[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8]王文,***升.一种新型车床回转夹具[C]//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1.
机械科技论文篇(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298
国内刊号:11-1964/S
邮发代号:2-36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机械科技论文篇(5)
机械安全需要设计、制作、安装、运行以及操作岗位的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由于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成果较少,在该领域的安全文化推广速度慢、方式少、范围窄,很多与其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机械设计、制造等过程中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未能从本质上提高机械安全,导致各类机械在先天上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使用过程的操作人员,安全文化素质低,不能很好地按照操作规程和条件确保运行,导致机械故障或事故等问题频发。我国的学科设置及国家标准已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我国目前开设安全工程技术的高校很多,培养了无数从事安全工作的专职人才,并建设和发展了安全科学技术方面的学术团体,其权威组织———中国劳动安全保护技术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并有多部建设成熟的安全学术期刊,用于安全领域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传播。但是,机械安全作为安全技术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引起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还没能单独凝聚成一个***的分支内容。
此外,我国专门从事机械安全研究的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令人满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当前大学里的安全专业几乎还未开设专门的机械安全课程,绝大多数的安全专业毕业生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真正从事机械安全工作的人很少,真正从事机械安全教育或科学研究的专业教师或学者也不多。即使有为数不多的机械安全研究人员,也尚未形成合力,还处于各自为***的单打独斗状态。力量的分散,导致机械安全学科发展缓慢,迄今为止还没能真正意义上形成机械安全学科,这从根本上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国机械安全的健康发展。行业的发展需要***策的引导,机械事故虽然令人心痛和反思,但机械安全的标准性要求,尤其是引导性或规范性的***策、法规却及其不健全,导致该领域的研究及建设一直无法引起足够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该领域内少数工作人员个人向前推进的。而对于机械安全的建设,多停留在口头,很难附着以实际行动。
加上***府的支持不够,研究与建设的经费缺乏,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机械安全的复杂性决定的机械充斥着社会行业的各个领域,其种类多、性能广、系统复杂。对于机械,不同种类功能不同,操作方法随之改变,导致安全性难以把握。虽然对工人实行岗位安全培训或安全操作说明,但日常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心理的人数较少,因此,机械安全要靠机械自身的本质安全来保障。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而言,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都无法从根本上屏蔽机械设备自身的危险性,加之机械设备功能越来越先进,仪器越来越精密,复杂性带来更多关于安全的挑战。
机械科技论文篇(6)
1 机械自动化技术简介
自动化是指的机械设备或操作系统按照操作指令自行进行工作,通过自动检测、分析判断、信息处理、操纵控制等方式来达成预期目标的过程。机械自动化指的是机器设备通过预定的机械方式来实现自动化控制的过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机械制造业的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自动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生产方式有效的结合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能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因此,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机械设备的制造水平。
2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发展并不均衡,工业发达的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就我国而言,因为正处于发展中阶段,所以在借鉴发达国家技术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看是否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应当保持相关技术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求国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各相关院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来培养较高知识结构体系的专业人才。作为企业也可以适时提高现有员工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方面
可以说在我国的各大院校中都有机械专业的开设,尤其是农业院校更是偏向于机械自动化的研究,现在社会对农业产品越来越重视,这也给农业机械自动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其一,实现农业生产机械的部分自动化或自动操作控制。部分自动化的生产装置可以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使得操作环境更为舒适。自动操作主要涉及农业耕作、灌溉及收割等方面,可以大量的节省人力,实现了自动运转,减少了重复作业现象的产生。其二,在农业生产中精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精准机械自动化包括精确地进行水果采摘、修剪羊毛及GPS定位、室温控制等方面,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2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工程施工方面
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中,很多地区的建设工程都处于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情况。而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的位置识别进行精确的路线移动,一旦出现偏离的情况,能够自动复位。机械设备能够自行接受信号操作,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情况下,使各种机械有效配合最终实现工程施工的快速有序的进行。
今后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施工领域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具有高精度感知功能的传感元件,能够自行确定最优工作路线的系统,深水作业无人施工技术研究等方面。
3.3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工业方面
3.3.1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食品包装方面
在食品行业中,食品包装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产环节,实现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可以大幅度全面提升其劳动生产率,能够极大的提升食品包装业再生产过程中的高精度、高效率,从而实现产业的最大利益化。
3.3.2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煤矿生产方面
在煤矿生产行业中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于进、开采、提升和运输等领域。在煤矿生产掘进工序中要保证其液压系统与机械自动化系统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掘进工序的机械自动化、提升掘进的工作效率。在煤矿开采中大量的应用了电牵引采煤机,该种设备能够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指令实现井下自动采煤作业,同时该种设备又有着设计结构简单的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应用自动化技术的矿井提升机,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机器设备的煤炭提升效率,而且还可以使人身安全得以保障。自动化的煤炭输送,可以实现无人化的煤炭输送,不仅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所降低,而且还极大的提升了煤炭输送的效率。
3.3.3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机械制造方面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主要在柔性自动化、智能自动化、集成自动化、虚拟自动化等方面应用了机械自动化。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在柔性生产的前提得以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善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管理,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柔性自动化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变能力。
智能自动化技术是人工智能以及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两者的相互结合能够通过机械制造技术自动的完成较为复杂的生产活动,并且能够进行自我完成监测运行,对产生的不良情况能够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集成自动化包括信息统计、制造、计算机辅助计算、数控加工等多领域的技术自棕化。集成自动化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整体优化,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等。在现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中越来越多的融入了先进制造工艺(CAD)和计算机技术。这对传统的人工作***技术有了加大的改进,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作***的质量水平和效率。而CAD技术能够快速的进行技术创造,并且能对错误情况及时的进行修正。虚拟自动化是符合市场需要的,通过对机械制造活动的仿真,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促进了产品种类的增加。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具有较大的技术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会被各个生产领域广泛的应用。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也逐渐的渗透到各个生产领域,目前,我们应当根据实际国情,在借鉴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探索出自己的高质量、高效益的机械自动化发展之路。
5 参考文献
[1]甘明天.浅析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A].2016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6
[2]黎宾.关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研究[A].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3]张弓剑.关于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探讨[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
[4]石俊.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A].软科学论坛――企业信息与工程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5
机械科技论文篇(7)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是符合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所以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技术的推广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在机械工程生产的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技术能够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原材料的流动速度。通过自动化技术来改善传统生产模式,以促进机械自动化生产的大力发展,还能够促进整个机械制造的连续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自动化技术正在全面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正在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还仍然需要不断的改善技术,以提高自动化生产技艺,本文就相关的机械工程自动化生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应对社会自动化趋势发展。文中通过对机械自动化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执行自动化生产技术同仁具有借鉴作用。
1.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研究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经济也在快速的增长,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的问题,从我国的机械化发展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在生产和管理方面。首先我国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机械制造的上所产生的效率非常低,而且管理阶层管理素质不够,造成了企业的发展缓慢,其主要表现在当前的管理人才具有充分的理论性,但是其实用的技术水平则显得不足。其次是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生产工程技艺不精细,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因此现在国家在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层面上主要是对复合加工技术进行技术的探讨和运用,为我国的自动化技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由于我国的自动化生产仍然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所以在很多的设计上都是进行生搬硬套,不存在着技术的创新,而且在进行设计时,还会出现科技成果不能够有效的转换,造成了设计水平不到位,影响企业机械自动化生产。
2.我国自动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概述
2.1 人才匮乏急需改善
人力资源对于每个企业和单位是最基本的资源,因此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我国在进行机械自动化生产上出现的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使得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相对落后,而且相应的自动化技术人才在应用范围上所涵盖的范围不够。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具体情况,使得我们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的理论知识很充分,但是其实际的操作能力却不够,所以对于人才匮乏的现状,应该从教育做起对其进行技术和理论的双向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人才格局的改观。
2.2 企业创新不够传统理念深厚
对于企业的发展,采用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科技发展的需求,从自动化发展来看,创新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再到当前国内机械制造自动化基本情况的认识,采取先进的理念,从管理和经营模式上下功夫,以实现整个技术的革新,我国现在所采用的自动化技术更多的是数控系统的一种传统封闭式体系,因此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管理的改革,才能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生产的飞越。
2.3 我国自动化研究投入不足
由于自动化生产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而且在运用上存在着局限性,所以国家对此种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对于自动化技术的科研和相应的管理策略存在着疑惑,但是为了加强企业的自动化发展,改善生产落后的面貌就需要对其进行***策和资金的投入,从***策上加强鼓励,从经济上激发动力,以此来促进我国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发展。
3.解决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探究
3.1 注重高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发展
通过自动化的道路发展来促进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按照相应的机械自动化方向来实施教学提升,将人才发展放在第一位,培养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从基础教育做起,国家出台相应的***策,积极鼓励学校培养自动化科技人才,不论是才技术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应该对其进行加强。从发展的角度为我国企业输送合理的人才,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国家***策的支持,势必能够获得良好的成功,为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3.2 认准自动化发展方面加强思想建设
从思想意识的角度来加强我国自动化建设脚步,认准自动化发展促进国家富强,因为自动化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升的转变,从传统到创新的形势发展,因此在发展自动化的过程中要认准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坚定信念始终以自动化发展道路作为兴邦强国的渠道。
3.3 合理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的机械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仍然是处在了自动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正在全面的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对于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显得非常合理,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到发展的需求,以及自动化工艺的成熟度,以此来加强对整体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对于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要从现实出发,考虑其使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对机械工程设备,工艺操作的程序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此来实现自动化的合理执行,否则一旦使用不当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4.总结语
机械自动化生产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因此在加强自动化生产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根本出发来加强整个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实施,以不断提升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制造作为其技术发展的目标,将我国的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生产推向一个新的世界高度。
参考文献:
[1]孙建亮,吕顽凯.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信息系统工程,2013,(5):131-132.
[2]马玉典.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机械科技论文篇(8)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是符合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所以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技术的推广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在机械工程生产的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技术能够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原材料的流动速度。通过自动化技术来改善传统生产模式,以促进机械自动化生产的大力发展,还能够促进整个机械制造的连续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自动化技术正在全面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正在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还仍然需要不断的改善技术,以提高自动化生产技艺,本文就相关的机械工程自动化生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应对社会自动化趋势发展。文中通过对机械自动化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执行自动化生产技术同仁具有借鉴作用。
1.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研究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经济也在快速的增长,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的问题,从我国的机械化发展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在生产和管理方面。首先我国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机械制造的上所产生的效率非常低,而且管理阶层管理素质不够,造成了企业的发展缓慢,其主要表现在当前的管理人才具有充分的理论性,但是其实用的技术水平则显得不足。其次是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生产工程技艺不精细,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因此现在国家在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层面上主要是对复合加工技术进行技术的探讨和运用,为我国的自动化技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由于我国的自动化生产仍然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所以在很多的设计上都是进行生搬硬套,不存在着技术的创新,而且在进行设计时,还会出现科技成果不能够有效的转换,造成了设计水平不到位,影响企业机械自动化生产。
2.我国自动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概述
2.1.人才匮乏急需改善
人力资源对于每个企业和单位是最基本的资源,因此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我国在进行机械自动化生产上出现的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使得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相对落后,而且相应的自动化技术人才在应用范围上所涵盖的范围不够。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具体情况,使得我们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的理论知识很充分,但是其实际的操作能力却不够,所以对于人才匮乏的现状,应该从教育做起对其进行技术和理论的双向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人才格局的改观。
2.2.企业创新不够传统理念深厚
对于企业的发展,采用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科技发展的需求,从自动化发展来看,创新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再到当前国内机械制造自动化基本情况的认识,采取先进的理念,从管理和经营模式上下功夫,以实现整个技术的革新,我国现在所采用的自动化技术更多的是数控系统的一种传统封闭式体系,因此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管理的改革,才能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生产的飞越。
2.3.我国自动化研究投入不足
由于自动化生产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而且在运用上存在着局限性,所以国家对此种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对于自动化技术的科研和相应的管理策略存在着疑惑,但是为了加强企业的自动化发展,改善生产落后的面貌就需要对其进行***策和资金的投入,从***策上加强鼓励,从经济上激发动力,以此来促进我国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发展。
3.解决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探究
3.1.注重高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发展
通过自动化的道路发展来促进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按照相应的机械自动化方向来实施教学提升,将人才发展放在第一位,培养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从基础教育做起,国家出台相应的***策,积极鼓励学校培养自动化科技人才,不论是才技术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应该对其进行加强。从发展的角度为我国企业输送合理的人才,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国家***策的支持,势必能够获得良好的成功,为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3.2.认准自动化发展方面加强思想建设
从思想意识的角度来加强我国自动化建设脚步,认准自动化发展促进国家富强,因为自动化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升的转变,从传统到创新的形势发展,因此在发展自动化的过程中要认准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坚定信念始终以自动化发展道路作为兴邦强国的渠道。
3.3.合理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的机械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仍然是处在了自动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正在全面的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对于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显得非常合理,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到发展的需求,以及自动化工艺的成熟度,以此来加强对整体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对于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要从现实出发,考虑其使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对机械工程设备,工艺操作的程序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此来实现自动化的合理执行,否则一旦使用不当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4.总结语
机械自动化生产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因此在加强自动化生产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根本出发来加强整个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实施,以不断提升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制造作为其技术发展的目标,将我国的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生产推向一个新的世界高度。
参考文献:
[1] 孙建亮,吕顽凯.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信息系统工程,2013,(5):131-132.
[2] 马玉典.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机械科技论文篇(9)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机械学科的内涵,使传统的机械学科与其他学科如信息学科、材料学科、管理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互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此,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全面改革。为了切实了解现代社会发展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用人单位就机械专业改革进行了调研,并对全国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经验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机械专业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对机械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实际需求。主要调查项目包括:(1)用人单位今后对各学历层次人才可能的需求情况;(2)用人单位目前最急需的人才类型;(3)现在及未来机械专业本科生最需加强的专业知识;(4)现阶段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最需加强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学历层次按照专科、本科、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统计,比例分别为16.6%、68.3%、15.1%;对最急需的人才类型按照经营管理型、工程技术型、创新应用型统计,比例分别为10.1%、29.6%、61.3%;该专业本科生最需加强的专业知识占前三位的分别是计算机类35.3%、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28.5%、现代制造技术15.6%;该专业本科生最需加强的能力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动手及创新能力39.3%、组织管理能力28%、语言表达能力17.4%。总体来看,机械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要求学生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创新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山东省及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先进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和管理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应用技术,具备较强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在现代机电企业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组织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地方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我国的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大类[6]。研究型高校主要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以技术创新研究和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为主的创新型人才;教学研究型高校兼有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其中研究生教育占较大比重,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教学型高校分技术应用教学型和技能教学型两种,技术应用教学型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以技术应用研究为主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技能教学型高校则主要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作为地方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学校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德州学院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机械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及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基于此定位,机械专业本科教育要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革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革以专业的适应性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心。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增强专业社会适应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适当的对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在一个专业基础上设置机械CAD、机电控制技术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三个方向,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及课程优化整合
高等教育中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是整体优化知识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7]。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机械专业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公共选修课模块。
公共必修课模块使学生具备了必要的人文素质能力。专业必修课模块构成了机械专业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具有了机械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为学生继续深造和进行机械方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公共必修课模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策、大学英语及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专业必修课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模块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技术、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等;专业课包括机械工程材料、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机械测试技术基础等课程。教学计划中,第一到第六学期完成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的学习。
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公共选修课模块是具有职业背景的柔性模块,其课程设置可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及时调整,不断更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选修课原有专业限选课基础上增设了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两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其中,专业限选课包括PLC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辅助绘***、专业英语及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模块包括三维实体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及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包括机电设备故障与维护、CAM软件应用基础、数控编程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特种加工。教学计划中,第七学期进行职业教育模块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机械专业对原有部分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适当的减少理论课时数,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留出空间。如增设了计算机辅助绘***、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专业英语等课程。同时将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两门课的内容融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根据实际需要,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由72学时压缩到54学时。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及改革
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专业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其中专业课程设计仍然按照传统,在相应专业课程结束后校内集中安排,本次主要在实验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两方面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调整及改革。
1实验教学的调整及改革
实验教学是机械类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和深化理论知识[8-9]。因此,开好实验课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十分重要。
目前机械专业实验课课时偏少,受实验课时的限制,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居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鉴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改革。第一,通过理论课程的优化整合,增加实验课课时,提高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数量及比例。如表1所示,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机械测试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实验课时都增加到12学时,同时,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明显提高。第二,开放实验室。除传统的实践教学外,机械专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在校内建立实践基地,将现有的专业实验室,例如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材料热处理实验室、机床实验室等,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对学生开放。对于基础性实验,实验室在任意时间均对学生开放,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学生可自主进行;而对于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学生应提前写出实验方案和步骤,经老师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实验。第三,建立创新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的闲置设备开设创新实验室,由机械创新学会的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学生可自行设计完成实验及发明,老师进行定期指导。通过不断地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为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的调整及改革
机械专业实习种类较多,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由于受实习条件的限制,实习人数众多但专业实习指导的师资明显不足,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针对这一情况,机械专业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革。第一,采取校企联合的措施。一方面聘请对口企业的高级工程人员或退休技术工人担任实习的指导教师,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机械专业先后与格瑞德集团山东德通实业有限公司、山东华宇电力材料有限公司、德州天宇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德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山东中大空调集团和德州中泰工控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学生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均可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校内实习资源的不足。第二,采取多层次实习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地说,由第三学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到第四学期两周的金工实习,由第七学期七周的专业方向实习到第八学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程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专业改革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题来源于实习或就业的工厂,联合工厂技术人员攻克难题,完成论文(设计);另一种是学生分组后自主选题,自拟题目,完成实物。
四改革效果
学生就业和大赛实践对学校的教学效果具有检验和反馈作用[10]。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德州学院机械专业不仅保证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两年来,学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2010级学生2011、2012两年在省级以上各类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山东省特等奖6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19项。作为地方院校,德州学院将继续进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着力培养能够切实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会.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0(1):50-51.
[2]王妍.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3):189-190.
[3]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EB/OL]. http:///20030113/3075759_2.shtml
[4]刁其君.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12.
[5]贺廉云.自动化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142-145.
[6]杜彦良,江舒.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4-07-09.
[7]吴云助.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5):48-49.
机械科技论文篇(10)
1.从现象上解释机电一体化,认为机电一体化只不过是将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及仪表构成的成套设备或罕统。
2.从产品应用技术的割析上理解机电一体化,认为机电一体化只不过是在_机械系统.中引入了电子技术,或者是辛电子设备电引入了精密机械抜术。
3从技术的综合应用上解释,机电一体化,认为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抅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等方面引进了啤子技术,并把机械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软技术有机结合枚成系统技术的总称,或者说成是机&、信息处理、接口和软件等麥分在电子技术支持下,用系统的观点进行综合而形成的新型系统。
以上三种看法,只能或多或少地戽映了电子机械学科的某些侧面,第三种看法可能来源于日本名古屋大学电子机械工程课、北'海道大学精密机械工程学课及电通大学的第二机械工程学课(实际上,西德的伍培尔大学及这累姆斯达特大学等工学院也设置了电子机械设计课程)。但是著名科学家镯学森曾提到过: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科学体系及结构的划分方法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其基础理论、技术、工程系统组成的完整体系。.因此本文将对此学科的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二、电子械工程及应用拄术
自197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以后,计算机进入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机时代,其发展速度异常迅猛,目前全世界微机的年产量以百万台计,微处理芯片则以亿万片计,各式各样的专用微机芯片也不断涌现,以价廉、可靠、功儀完善、使用方便灵活等优势进入各个f域瘆透到各行各业。显然,具有“海棉#特%的机械工业则大量“吸取”,同时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光其是与精密机槭的结合,又复合出质量髙、效益大的鬼子机械产品,例如日本控制世界市场的磁带录象机便是极为典型的实例。概括起来,由电子机械工程实现时机电一体化产品可分为以下几大部类:
'1.:由机械技束芨电宇技术有机地复合而成的台式机械产品。如录象机、收录机、计算机外部设备,办公机械',信息处逝机械,直至各#高挡的电子玩具等。
2各种智餹机械、智能仪表、仿生机械智能机器人是电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现本科交叉综合中最典型的电子机械产点。
3.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的各种系统机械设备,如各种数控机械:设备直至柔性加工系统。
4.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各电子工业用的自动化的工艺设备。
分柝上述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和产品特征,可明显地看出,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硬件和软件双方把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完全融合起来的技术。如果不作这样的融合就会使其完全失掉功能(如第1、2部类)或者退化回到原有的功能水平极低的地位(如第3、4部类)。
尽管各种电子机械产品的功能各异,结构组成有别,?我们可以用以下框***示意(见***1)。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
1.机械木体部分卩屯子机械的坫本机械结构,它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工艺性好。S前以钢铁为主的材料仰合成的非金属为主的材料发展,要求析械本体的静、动态刚性及热稳定性高,精密运动的机构及良好的表面加工质量。并要求结构上便于维修、保养及故障寻查等。电子机械的机械本体应是广义的,它可以包括光、磁或流体系统等组成的机械本体。
2.传感检测部分一一即电子机械的传感器官,以它检测传输外部环境的有关信患,传感器或由它复合而成的各种编码器是电子机械工程中的非f重要的逮成部分。因为它体现了机、电、光、磁、热、流体及其它各种技术的交叉和融合。
3.信息处理部分一-相当电子机械的大脑,即利用微机或专用的芯片去处理电子机械的信息。
4.接口部分一它解决电子机械与外部环境的接口内部信息接口及人机的接口问题,将传感器信息、控制指令以及各种编码、译码信息的转换及传输,人机的接口可以是机械的(几何的)或物理的(光、磁、能源等)。
电子机械的以上四个棊本组成部分是有机的组合,是不能分割而去掉任何部分的。这种不可分割的特性可用***2的包围层次表示。
例如机电一体的电子机械技术的结晶智丨龙机器人,用它的机械手来说明这一问题,机械手利用其视觉、触觉传感器与外部环境相联系,传感器的信息经接U变换及传输给微机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息再经接丨:丨变换
成对执行器控制指令厂从而驱动手作期望的动作,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显然撤去***2包围层次的任一部分,均会使它丧失功
传统的机械工程,就其实质也是综合使用了各种技术,移植了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形成了今天以机械加工制造为主休的机械工作,并由此而派生出航空、船舶、机车等制造工程以及核工业的机械工程等等。形成目前状态的原因是工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在计算机已广泛渗透各行各业及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电子机械工程应运而生,也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机械工程不应当停留于机械加工制/它重点应转栘到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它贬当移植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系统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传统的m械技术,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因而电子机械工程系统的功能可用***3示意。
支持电子机械工程的技术主要有以个方面:
1.系统化技术--电子机械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单一的参数或变量,不是对傳雇技术、控制技术及电子技术简单移植和择凑,而是将多种因素加以综合、协调和权衡,不是分割的孤立的解决系统的静态问题,而是要系统地解决其动态特性问题,它要求发展分析及综合机电一体化的方法及理论。
2.信肩处理技术一电子机械的各单
元之间、各伺服系统与传感器及执行器之间必须有相互匹配信号,其动作及工作质量又必须受到整个指挥中心和数据网络的控制,因而需要编码、译码及各种信号的处理技术。
3.软件技术即构成电子机械所需计算、判断、信号处理整套原理和规则的计算程序,构成一系列的程序库,.并能方便地补充删改,使电子机械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4.传感技术--支持电子机械工程的重要环节,它解决电子机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涉及的技术领域也极为广泛,应是研究电子机械和发展电子机械的关键问题。
三、电子机械学科结构问题
电子机械学科应具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及分折与综合的基本方法,以此为指导,移植相应的应用技术去支持各种电子工程系统的发展。即电子机械学科应由基础理论、技术及工程系统组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笔者提出了***4所示的层次结构。
电子机诫学科是门多重交叉复合的学科,电子机械学科基本理i;仑首先要解决建立电子机械系统统一模型的问题,即电子机械模型,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
1.小数学的方法
把电子机械实际的物理系统的四个组成
部分用相应的学科理论建立的数学模型,再统一建立系统模型,利用数学子段建立一座“机”与“电”彼此相通的桥梁,互相渗透、互相加强。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有机联系。重点研究系统不同部分的联接的数学模型,不同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研究复杂的电子机械系统的解耦理论,在电子机械模型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组成部分的特征。
2.函信息方法
任何复杂的物理系统都可以看成信息系统,利用信息论的观点建立电子机械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的模型。
在建立了统一的电子机械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就要解决分折与综合的理论,用系统的方法处理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在国外有关处理电子机械系统的?一体化分析方法,存储工程系统的建模方法,各种系统动力学、键合***法、机械链(网络)法,计算机***形学等专著已大量出现,它们均可以用于机械系统及电、光、磁、热多种交叉系统。在目前的电子机械系统如机器人、计算机外设中,已经移植了系统论、信息论及控制论的基本理论去分析问题,应用电路理论、网络理论、系统实时仿真和信号处理理论分析电子机械系统,应用经典力学的拉格朗日方程于电子机械网络'的模拟等。
电子机械系统分析方法匕初步形成,而也子机械系统的综合和设计的方法还没形
成统一的模式,怎样根据电子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要求.从电子机械模型出发,综合和设计最佳的系统以及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是电子机械学科的主要目标,只有以此理论为指导,才能最佳地利用相应支柱技术设计出优良的电子机械工程产品。
笔者认为电子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雏型正在逐步形成,预计它将从以下儿个方面发展,求得自身的完善。
1.动态系统分析的发展方向
电子机械学要求分析研究机电一体化的多学科交叉系统,因而存在这种系统一体化建模方法,要求这种模型能够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继而应当发展这类模型的分析方法,系统的综合方法,以及复杂的机电一体系统的解耦理论。
2.广义性及综合性的发展方向
电子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向更广泛的处理机、光、电、磁、热交叉系统的宽度上发展。目前国外流行的一些“系统动力学”及“键***”专著便体现了这一方向。
3.信息处理功能的发展方向
在电子机械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信息处理机械,或者是信息处理系统的执行机构,因为应当重视信息理论的移植工作。
4.提高电子机械软件效能的发展方向
如何高效率地发挥电子机械系统所用微
机(单板机、单片机或专用芯片)作用是取决于电子机械软件研究工作的,例如开发或发展机器人H:j工作能力,软件的研究是促进电子机械智能化的有效手段。
四、结束语
机械科技论文篇(11)
中***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7-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大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机械大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我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我院机械大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了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我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1 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于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意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构建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的选学课。
(4)高素质的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有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人,中级职称占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1)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
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2)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的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3)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大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4 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大类专业实践快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进而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