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1)
一.引言
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开始转向对翻译文本的译者和接受者(读者和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的研究,因此,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起步于2001年的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译者主导、译者中心是其核心理念,并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它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可以表述成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
回顾20世纪以来国内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状况,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应该译成韵体还是散体”[3]。或重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或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这两种方向,既有其成功之处,又有其遗憾不足。诗律有碍达意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因形害义”;而达意又要丢弃唐诗本身的形式美,以致损害了唐诗本貌。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唐诗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原文一译者一译文”三元关系视角看[4],我们从译者居中的位置向两端审视,由此演绎出来的译论构架也有可能相对‘中和”稳定。基于这个理论视角,笔者认为唐诗英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其实质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来分析著名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双译本的异同,探讨唐诗翻译中译者的双重身份。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对生态翻译学的体现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包括了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5]。从这个意义上说,许渊冲和庞德在英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程中适应原文和译语文化生态环境、继而做出对原文的主题思想“取便发挥”,这种做法又可以解释为是两位译者适应其生存境遇的一种选择。
2.1 译者是原文的“读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具体表现为对“能力”的适应。译文产生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重点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2]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原文是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那么,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要选中的,可以说应当是诗人译者,或者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定造诣的译者论文格式模板。许渊冲先生是“诗译英法惟一人”,他用韵文来译,显示出了中国翻译家力求保持中国古诗词民族特色的诉求。美国诗人庞德改译的《华夏集》包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中国古典诗词十九首,其译文语言简练、流畅而不浮华,遣词造句富于现代气息。艾略特为此称赞庞德为“中国诗歌之发明者”[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和庞德这两位文学大师的译文得到广泛流传,说明两位译者不仅没有被“翻译生态环境”给淘汰掉(比如或审稿者“未通过”、或出版商“不出版”、或读者“不愿看”、或译评者“不认可”等等),而且其译作也做到了“适者生存”。
2.2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还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因此,在译文的产生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生态环境选择译文,“重点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2]。这时的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是真正的“主宰”。“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选择”[2]。这种选择性适应集中体现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评判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首先要看译者是否多维度地适应了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尤其要看是否做到了“三维”转换。本文从这三方面看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译本的异同。
2.2.1 译者对语言维的选择转换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7]。
在形式上,唐诗整齐、简练,信息载量丰富;英文诗中冠词、介词、连词常常是不可缺少的,这就使得在行数方面保持形似十分困难。作为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只有四行,每行七字,充分体现了唐诗布局合理,排列整齐,富于建筑美的特点。在两篇译文中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保存了原诗的这一特点,也是四行,而在音节数上是呈递减趋势,从形式上反映出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的画面,从诗的形式上与情境遥相呼应。而庞德采用了现代自由诗体译成了散文诗,他认为,翻译不应该受原语句法的限制,应该根据译语的表达需要,采用自然的、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句法表达思想。笔者认为,唐诗乃中华文化之瑰宝,有其特定的形式与内涵,所以译者在适应译语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选择和原文较为一致的形式来传达诗意。因而,就形式方面笔者认为,两篇译文中,许的译文较为突出。
在韵式方面,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友人、以及对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十分切合。在这两种译文中,许渊冲的译文保持了唐诗的音韵美,采用了aabb式的韵脚的转换,并在句数上采用了绝句的四行式排列。而庞德译这首诗时运用现代自由诗体。可见,由于两名译者的体会、判断和选择的不同,即使是对同一首诗,也会产生不同的译作。
2.2.2 译者对文化维的选择转换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1]。
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在“黄鹤楼”送行富有文化内涵。许译的第一句“My old friend has left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既交代了友人是自西向东而行,又传达出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既是传说中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也是千古登览圣地和中国诗人经常留下诗句的地方。庞德在此句的译文中保留了古风和异国情调,例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他选取“Ko-jin”代替“故人”,“ko-kahu-ro”代替“黄鹤楼”原因在于这两个词作为名字好听,和“故人”的汉音有点类似,带有一点恰当的异国情调,放在诗歌的开头和首句末显得亲切、自然,对整体意境传达起着一定的作用。
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开元盛世的“扬州”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象征着欣欣向荣,充满希望。通过对诗人写作背景的研究,可以考证当时的扬州确实是李白心之所向。许译用River Town向译文读者点出了扬州的水乡特征,有助于译文读者产生有益的联想。庞德的译文舍弃了表示目的地的“扬州”,而换成了一个新的意象: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似烟如雾的花丛随着孤舟渐行渐远,慢慢地变得模糊不清。这一意象凸现了一个动的过程,孤舟的远去,花丛的逐渐模糊与送别之人的心情交相辉映,送别之人的情感由此得到升华。
文化传递本来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诗歌而言尤为如此。两位大师在文化维的选择转换都是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生性,应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来体现两种文化的转换,都选择尽量把文化内涵传达到位, 可谓都是较为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翻译。
2.2.3 译者对交际维的选择转换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说译者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论文格式模板。诗歌在交际维层面的转换体现为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译者的桥梁作用,读者与作者在情感、思想等各方面产生共鸣,促成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交际目的的实现。因此,译文中意境的传达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是一种软信息的传达。
诗的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实际却描写的是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许译文用“theboundless azure sky”表明天空的无穷无尽,这种空间上的延续也能表明诗人送友人时的怅惘情怀。原文中的“流”这个意象,许译为“rolling”,表示的是长江的气势和浩荡,与诗人感伤的情绪形成了对比,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庞德对两个意象的英译仍然没有逐字对译,而是用“lone sail”,“blots”和“thefar sky”,将一叶白帆远去消失在天边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用“reaching heaven”将“天际流”的意境和美感白描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这一方面充分表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另一方面让西方读者可以透过诗中突出的语言意象了解到异域文化,潜移默化地领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味。这样的译诗,经过内容和形式上的“转述、改写、变形”后,在当时客观的时代文化氛围中大获成功,这是译者庞德的成功,然后才是李白诗歌的成功“出访”。在这部分译文中,两位译者对原文的处理增减恰当,将原诗中的“诗眼”和美的意境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从翻译创生性来看,两位译者是发挥其主导作用,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下实现了交际目的,堪称最佳翻译。
三.结语
综观两篇译文,通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两篇译文各有千秋。为了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各自都尽可能地跟原诗保持一致,都在不同程度上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形象。基于此,译者需要克服巨大的时空差距和文化差异,从各自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译作竭力将壮丽的画卷忠实地再现在译语读者面前。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活动。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对原者负责;同时是译文“作者”,要服务于读者,对读者负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双重”身份表明译者是翻译成功的根本因素。因此译者是翻译的真正主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选择过程。译者的素质越高,他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应”与“选择’才会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3,136,137-13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1-5.
[3]王海艳,刘秀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析中诗英译现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3):48-50.
[4]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 中国翻译,2004(5):10-16.
[5]束惠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 上海翻译,2010(2):39-42.
[6]吴其尧.庞德和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1.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2)
1、引言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1953~ )美籍意大利学者,首次提出“异化”和“归化”两个概念,并引入翻译学研究中。异化翻译是一种保持原有的“异国情调”和道德伦理价值,风俗或习惯,尽量贴近原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在国家的意识形态等。归化翻译是一种为了适应本国的价值取向或本国读者群体,而采用一种符合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伦理价值观,尽量使用本国的通俗易懂的本国语言的表达方式翻译外来作品,往往这些国家在经济、***治或***事上处于霸权地位,导致文化上也处于权利优势。这在20世纪初尤为明显,当时英美国家使用的英语语言处于话语霸权的位置,所以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从外文译成英文书籍数量之少,简直和英语译入外文的书籍无法媲美,只能是望尘莫及。这就体现出翻译中的文化霸权地位和话语权利的问题。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翻译外文时采取归化翻译策略,目的就是体现出本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让英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体现的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译者,在不同时期为了不同的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就是最好的例证。
2、翻译与伦理的关系
伦理何为?“伦理”一词在中西方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从英文词源来看,ethics来自希腊文ethos,是品性、品格以及风俗习惯的意思,内在意义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原则等。直到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研究道德品行的学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称之为伦理学。后来,西方伦理学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并加以科学化,主要研究探讨什么是好的善的,什么是坏的恶的,及关于一个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一个道德标准。对于西方的伦理,可以这样理解:“言乎风俗习惯,略近吾国所谓礼,言乎品性气禀,略近吾国所谓性;曰伦理学,曰道德哲学,殆犹吾先哲之互理学道学。”[1]在中国,伦理思想更是源远流长,伦理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到西周时期中国伦理思想正式诞生,再到秦汉时期伦理思想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以至于后来伦理学又经历了魏晋玄学、儒道佛相争,宋明理学等发展,中国的伦理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和系统。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例,从孔子提出的“仁”开始关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孟子将仁义作为道德的根本准则,提出“五伦”,到董仲舒的“三纲”等,无不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有人说中国的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伦理,所以也可以说中国哲学就是伦理哲学。
翻译是什么?许多学者曾给出翻译这样的定义。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和查尔斯R 奈伯(Charles R. Taber)将翻译定义为原语中的信息在译入语中找到最贴切的自然对等,首先是意思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论文格式范文。[2]奥廷格(Oettinger)把翻译定义为把一些符号或文字表达转换为另一些符号或文字表达的过程。[3]约翰C卡特福德(John C. Catford)则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的对等文本材料去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材料。[4] 而这些定义只是从文本层面看待翻译,没有看到翻译的真正本质特征。直到近代,许多学者发现翻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的转换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交流。翻译不仅承载着文本意义,更多的是一种伦理的价值观的问题。翻译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在社会各个要素的影响下的社会活动。在翻译过程中,承载着不同文化伦理价值的语言文字不仅仅面临着意义的转换,也必然面临着不同伦理价值体系的冲突和融合。[5]既然翻译不是简单、单纯的语言符号转化的过程,而是在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本操作的过程,包括译本的选择、译者的心理因素、出版者的干预和读者的接受与否等等因素。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会受到文本内和文本外各种因素的限制。吕俊曾就翻译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他认为,翻译活动必定包含着准则和规范,有道德和义务的要求,所以翻译是伦理的具体体现。同时翻译活动还是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交换活动,由于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地位的差异,使翻译需要伦理学的指导,也是翻译活动本身对伦理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语言本身也存在伦理因素,因为在长期使用一种语言过程中,人们的习惯和伦理的关系也必定沉淀在语言当中,既然翻译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活动,那么势必要考虑伦理的因素。[6] 伯曼认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要回答三个问题,即为什么翻译,翻译什么,如何翻译,这些问题是翻译理论史最中心的问题。[7]既然翻译是一种在语言信息甚至是文化的交流转换的活动,势必涉及到翻译什么,为什么翻译,翻译采取何种策略,什么决定译者采取何种策略等等问题,上述翻译概念都是无法回答的,只有翻译伦理可以解释和回答。由此可知翻译与伦理学关系密切,而作为翻译中的两种策略方法---异化和归化,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
3、异化和归化翻译中的伦理思想
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的两个策略,译者是翻译实施过程的主体。韦努蒂认为必须把翻译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联系,与外国文学的接受情况的具体时期相联系,或与本土价值体系相联系,才可以界定“归化”或“异化”(Venuti,1995a:272)早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译坛就逐渐分化为两派:一派是归化派,即路德式翻译传统,注重译语的通俗和流畅,以易于被大众接受为翻译标准;另一派是异化派,即浪漫主义翻译传统,注重艺术的理性探讨,坚持精英主义的立场以“诗化”和艺术化为翻译的最高境界。这个时期有许多的理论家提出的理论都涉及到这两种策略。庞德的自主性翻译论,庞德认为翻译的自主性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阐释型翻译”和“其他类型”,前者是异域文本的“伴随物”,而后者则具有一定美学***性,这里的“其他类型”是指译者完全创造出了一首新诗,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原创型的写作(Pound,2004:86-96)。又如施莱尔马赫的二元论,1813年,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发表了“论不同的翻译方法”的演讲,其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翻译论:“翻译只存在两种方法:要不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把读者领向作者;要不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把作者领向读者。两种方法可谓完全迥异,译者采用其中之一时必须严格遵守。若将两种混合,则会产生混淆,则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之后果,作者与读者可因此而终不得相见(Venuti,2004a:48)下面主要是讨论译者在这两种翻译方法中的道德伦理反映。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异化”或“归化”,译者除了受到自己的道德伦理价值思考的影响外,还受到中间人(赞助人、出版商等)和译本读者的影响。
译者是文本选择中起决定作用的重要环节。一个译者必须能够很好的判断作品;他不仅应该确定原文的文学质量,而且也应该确定它在道德上的严肃性。[8]译者本身采取何种翻译策略也与译者的伦理观息息相关。一方面,译者出于某种***治心理,一味的迎合、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归化,可以说是趋炎附势的表现,导致瓦解和消除了主体性,以主体性的灭绝为代价,寻求与译入语体系规范的一致。但另一方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归化的主体,译者面临不至于使文化或意识形态冲突表面化的任务。(孙艺凤:《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中国翻译》,2003年第3期,第3-9页)异化翻译就是保留异国情调,但是不可避免的会有些异域特色与本族语言、文化及伦理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也不符合本族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习惯以及道德习惯。这样的译者一般是处于文化劣势的地位,属于弱势文化的一方。但是为什么译者还要采取这样的翻译方式呢?而归化翻译就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愿望,用一种合乎本族道德伦理价值观和符合本族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原文会做出删除或增加,但是势必不利于本族文化、社会的发展,无法注入新鲜的活力来促进其发展。不论是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还是归化的翻译方式,一定有其目的性论文格式范文。
在我国,翻译出现过三大高潮期,即公元2-7世纪的佛经翻译;16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和19世纪的西方思想的传入。这三次翻译浪潮中都是或是采用异化翻译法或是采用归化翻译法,而译者、中间人和读者都是有什么目的呢?在这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当属译者和中间人。在这个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采用的是归化法,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盛力强的时代,对于周边的一些小国无论在***事还是文化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引译佛经完全是统治者为了禁锢百姓思想,奴役百姓意识,为了更加巩固国家的统治,采用归化法把佛经按照本国的伦理价值思想,译者完全也是按照统治者的意愿翻译佛经,达到国家机构统治民众的目的。统治者作为中间人,决定了译者的地位,按照归化的方法翻译译本,按照当时中国的道德伦理规范翻译作品,从而达到译者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愿望。后两个时期采用的是异化法,当时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或是处于外忧内患的时代,中国处于劣势地位,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挽救国家存亡,当时的道德伦理要求他们必须这么做,爱国情结激发他们运用手中的笔杆。唤醒人民大众学习西方的反抗精神,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促进国家的统一富强,他们采用异化的方法,保留原文本的异国情调,让本族的人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知识,正是引进这些异国的陌生性,让我们看到了以后的新中国。又如,当代翻译理论家严复,翻译《天演论》时,对于进化论的理解和诠释明显受制于自己个人的伦理价值影响,他认为进化论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就会“人定胜天”。他当时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启民智,救国兴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所以采用异化的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伦理价值观和理解,进行了合理的删减,增添,吸收外来异域文本中积极的精神,鼓励国民学习效仿。类似的还有民国时期的洋务派、维新派的翻译策略等等。无不彰显着不同时期的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伦理价值观。上述举例例证了无论是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我们都无法评论那种是“好”的翻译或“坏”的翻译,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伦理价值观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一定目的,或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或彰显自己的思想意识,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异化或归化翻译的好坏与否。
4、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承载着不同文化伦理价值的语言文字不仅仅面临着意义的转换,也必然面临着不同伦理价值体系的冲突和融合。[9]译者处于何种地位何种身份何种国家意识形态决定了其采取相应的何种翻译策略。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翻译,当中无不渗透出关于道德伦理的价值规范,译者或是中间人,甚至是读者,都会有不同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现。归化为了维护话语权利,国家统治稳固或文化霸权地位,异化为了彰显“异国情调”,学习外来先进思想,有什么样的道德伦理规范决定什么样的译者行为规范及翻译策略,由此采用不同的异化或归化翻译策略从而达到不同的目的。所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讨论还会继续,相信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中:《比较伦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2]E.A. Nida & C.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Brill, 1969, p.12.
[3]A. Oettinger: AutomaticLanguage Translation Lexical and Technical Aspect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to Russi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104.
[4]J.C. Catford: Alinguistics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p,20.
[5]彭萍:《伦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翻译活动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5页。
[6]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70页。
[7]Antoine Berman: The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n Romantic Germany, S. Heyvaert, Albany, tran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2, p.41.
[8]刘重德:《英国彼得纽马克谈翻译理论与技巧》,见《西方译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第15页。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3)
[中***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2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32
前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民文化需求持续增长,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之一,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它不仅肩负着传播中国社会文明,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还要扮演开拓者的角色,引进西方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文化、智慧思想,开启民智,丰富、充实国民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在专业交流领域及国际经济舞台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沟通使命。
为响应国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号召,作为西南地区***学院之一的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目前正处于教育模式的转型阶段。而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英语语言的学习者和运用者,需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灵活自如地借助英语这一交流工具达到交流目的。外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翻译技能处于最高阶段,也就是说翻译技能是检验语言学习者综合运用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因此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在2015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新增了“翻译实践+翻译报告”这一撰写方式,以此检验英语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1 . 翻译报告撰写及答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翻译报告是用学术语言对整个翻译活动的叙述和总结。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2015届毕业生以“翻译实践+翻译报告”的方式撰写毕业论文的尝试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以下是笔者在学生翻译报告撰写及毕业答辩期间收集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改进措施,希望能给以后的翻译报告撰写者、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者提供借鉴或参考。
1 . 1 选材及翻译方式单一化
本院英语专业2015届毕业生共152人,其中选择以“翻译实践+翻译报告”的方式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共109人,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2%。109人中,约20%的毕业生选择“汉译英”翻译方式,80%的学生选择“英译汉”翻译方式,而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选择的翻译材料都以文学作品为主。
由此可见,毕业生选择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以“翻译实践+翻译报告”为主,基本和学校转型期的转型理念相吻合;而以“英译汉”为主的翻译方式正好反映了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汉英翻译技巧或翻译策略的运用,对汉英文化差异的洞悉不透彻等特点;以非文学翻译材料为主的现象也暗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内容及翻译实践较少涉猎非文学翻译领域,以非文学材料为主的翻译能力比较弱,这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相悖,也与目前人才市场需求脱轨。
1 . 2“翻译报告”用“Translation Report”还是“Reflections”?
笔者在答辩过程中发现,部分指导教师或学生(以下也可称作“学生译者”或“翻译报告撰写者”)认为“翻译报告”应使用“reflections”一词。翻译报告是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客观描述译者的整个翻译活动过程,包括源文的选取、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翻译理论或技巧处理具体的翻译问题以及译者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等等。对此,笔者查阅了以下词典: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对“reflection”的解释为:“Reflection is careful thought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牛津高阶双解英汉词典》(第四版)对“reflection”的解释为:“(spoken or written expression of an idea)arising from thought, memory or consideration.”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对“report”的解释为:“a written document describing the findings of some individual or group.”
《牛津高阶双解英汉词典》(第四版)对“report”的解释为:“spoken or written account of sth. heard, seen, done or studied etc.”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4)
一、引言
2007年,***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这一专业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口笔译人才,提高译者的专业化程度,使翻译逐渐向专业服务演变。这里所说的专业化程度是指翻译现在已***成为一门学科,译者可以靠并且仅靠翻译来谋生,且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专长。对于MTI毕业的研究生来讲,翻译将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并非一种单纯的技能。催生翻译成为***学科的原因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经济日趋全球化,国与国之间交往频繁,人口的流动性增大,翻译也愈发显现其作用,助推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仍面对的是翻译人才稀缺、翻译质量低下等严峻现状。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09年的数据,全国翻译职业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专业翻译公司有3000多家,但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员很少,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大约只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我国翻译人才缺口高达60%。此外,翻译能力的薄弱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急需解决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目前中国严重缺少中译英高级人才,真正合格的高级中译英定稿人才少之又少。
二、MTI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40所MTI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基本上沿用了教指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而利用自身师资特长和地域市场特征形成的特色课程不多。[1]没有明确专业方向和相应系统科学的课程作支撑的MTI项目很难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性的翻译硕士来。[2]《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由于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者都可以报考MTI,这给原来几乎全部招收外语专业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学校、教师是否有能力因材施教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3]翻译硕士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招生对象是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士(不一定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这就意味着,入校的学生有可能是毕业于数学、机械、自动控制等专业,他们的英语功底主要在四、六级。而一些培养单位的课程重点放在了与翻译相关的课程上,而对学生英语能力的现状和提高这一因素考虑不多。[4]
报考英语MTI专业硕士的考生分为英语专业生源和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生源两大类。一般说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凭借良好的英语基础比跨专业考生在笔试和面试中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分数。相比之下,跨专业报考该专业的考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他们经过短期的备考却要与英语本专业的考生共分一杯羹,这无疑是他们选择这一专业的很大障碍。本专业和跨专业学生共同培养的不合理之处在于,MTI课程设置下的不少翻译理论课程以及基础课程,英语专业学生在四年本科阶段就已耳熟能详或有所涉猎,而其他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却不甚了解。无论是迁就跨专业学生从基础学起,还是迁就英语专业学生直接进入拔高阶段,都无法双方兼顾。此外,翻译专业硕士MTI的培养周期一般为2-2.5年,其中还有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用于撰写各种小论文及毕业论文。培养周期短且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这既无法让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相关知识,也无法让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到满足当今翻译市场的高、精、尖人才需求。
英语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接受两年或两年半的MTI学习后,继续从事翻译工作的也大多分布于专业性不强的领域,而无法胜任当下翻译人才稀缺领域的翻译工作。而具有这些专业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虽在大学期间进行了相关英语专业课程学习,但没有接受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当下的MTI课程设置比较零散,对跨专业MTI学生的学习没有针对性,因此他们毕业后也很难马上在实际翻译中胜任。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大学的翻译硕士课程就较为合理地考虑到了翻译能力培养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平衡,这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取MTI专业硕士的学生和跨专业考取的学生分开培养,这样才能落实《方案》中“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生源报考”的相关规定,解决当下市场翻译人才稀缺和翻译质量低下等问题。
三、 改进之处
(一)英语本专业生源注重专业化培养
全国范围内,大部分翻译学校和机构都缺少专业领域的翻译课程,比如法律和医学文献、术语管理、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等。[5]专业领域翻译课程的缺失导致英语专业背景学生无法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仅靠来自互联网及各种其他渠道的即时学习往往在翻译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而且会犯一些令业内人士啼笑皆非的错误。英语本科毕业生的MTI学习应该更加专业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专注该领域的专业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可分为前期纯粹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和后期中英对照学习阶段。前期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由一个门外汉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内行人士也非一朝一夕工夫。同样,后期的中英对照积累也不容忽视,我们都知道,很多专业领域使用的词汇和平常日常英语的词汇表达有时候有很大差别。但英语专业学生有语言优势,在前期专业学习上速度虽慢,但后期的中英对照学习阶段速度相对较快。
(二)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生源注重翻译理论和技巧培养
其他专业背景学习MTI课程的学生侧重点应放在本专业英语学习上。按照当下的MTI课程设置,他们的专业优势并未得到发挥,往往是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接受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等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真正与本专业接轨的翻译学习可谓少之又少。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提到的“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是对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生源学生专业性的极大肯定,同时也反映了英语译员在从事翻译过程中专业性不足的现实。仲伟合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缩写MTI为本专业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很多空间,即可以具化到很多方向的翻译硕士,如“国际会议传译翻译硕士”、“文学翻译硕士”等。[6]
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不能扔掉他们原先的专业,反而去浅显地涉猎别的专业,这样的做法就违背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招收他们的初衷。和英语专业背景学生不同的是,这部分学生已经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缺乏的只是英语方面的锻造和锤炼,以及与之相关的翻译实践。因此,对于他们的培养侧重点应放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上。
(三)培养方向依照市场需求和院校特色而定
不同区域的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各培养单位的MTI具体培养目标不应该完全雷同。再加之不同的师资构成和办学特长,各培养单位的MTI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有区域性特征并保持自身的特色,而自身特色的体现便是设立MTI特色专业方向。[7]对于本科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讲,考取外语类院校或一些外语专业突出的综合类院校MTI应当做首选。外语类院校外语师资雄厚,外语教学成熟,硬软件都对他们提高英语翻译技能和理论水平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北京某大学MTI教育中心拥有一支理论水平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包括通晓中外翻译理论与翻译历史的著名学者,以及国内外权威翻译机构的高级资深翻译专家。这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帮助非常之大。而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选择考取综合类或理工类的MTI,这类院校专业性强,学生可到各专业学院进行相关专业学习。
四、未来发展展望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最终会平分秋色,甚至专业型硕士所占比例会更高。在专业型硕士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MTI培养计划尤为重要,既关系到翻译市场的明天,又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MTI课程设置需要智慧和艺术,也需要广泛的借鉴和参考,更需要自省与反思。[8]处于发展雏形期的MTI专业学位培养难免会存在不完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这就要求业内及广大对翻译了解的人士集思广益,为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精、尖翻译人才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 曾立人.翻译产业需求与MTI课程设置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2] 王晋瑞.关于开设MTI特色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设置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3] 孔令翠,王慧.MTI热中的冷思考[J].外语界,2011(3).
[4] 文***,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4).
[5] 黄友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J].中国翻译,2010(1).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5)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2.2 英语学习规律的要求
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翻译要求准确、透彻的理解,学生做翻译时的理解率就应该比一般阅读要求高,通过译文,教师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效果远比一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好。另外,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考虑,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都是他们最实用的外语技能之一,尤其是专业翻译和应用文的翻译。笔者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以前,曾从事过建筑工程翻译,旅游及商贸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然而,做好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不经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本无法胜任。
在英语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翻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看下面学生作业的例子: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because the earth is pided into twenty-four time zones,one hour apart.
学生将之翻译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你旅游的时候。因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一个时区。
出现上面这种翻译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他们往往遵从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这句话可以改译为:你乘船旅行时,时间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因为地球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为一个时区。
当然,除了英汉语言对比,还有翻译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而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而这些知识和技巧决不是在精读课堂上能够一带而过的,学生也不可能在精读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必须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有计划、有目标而系统地学习。 转贴于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学习翻译是勉为其难。据了解,在08年四川省大学英语年会上,外研社社长说,进入08年全国CCTV杯前三名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敢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谁还敢说他们就没有学好翻译的基本条件?近几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在进入大学后,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达到翻译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较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略低,但经过两年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一样可以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
4. 措施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落后,但却可以奋起直追。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首先,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另外,就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而言,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亚于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潜力方面甚至更强。这从近几年进入CCTV杯最后决赛的选手大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不要认为只有英语专业才能开设翻译课程,大学英语当然也可以开设翻译课程。
其次,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可以先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既然要开设翻译选修课程,就必须要先编写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就是要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然后是编写适当的翻译教材。翻译教材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反应时代的特征。另外,翻译选修课程的每个班的人数要有限制,最好是不超过40人。因为翻译课程需要多练,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如今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实践能力。在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缩短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时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课程。
第三,师资的培训。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为数不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任教。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希望学校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加假期开设的翻译培训班,如《中国翻译》杂志社举办的“暑期高级翻译研讨学习班”。也可以选拔英汉语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鼓励他们到其他院校去进行在职进修或专门学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进行师资的储备。
结语:
要改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翻译教学局限在外语专业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但是,90% 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和技能,如果没有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就不可能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而我国学翻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中往往感到缺乏科技知识。这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灯塔软件(成都)有限公司的实例中就得到了证明。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在中国,80% 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都是由科学、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罗选名,2002)。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本身起步晚,可以考虑把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教科书,让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未来的翻译人才。这不仅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6)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PAN Qin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dissertation is not so satisfying.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choosing the topic and the related materials, the lack of logic in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the lack of fluency in using the language and the inconsistence of the forma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from the viewpoint, material, and the form and suggests tha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work of the authorities,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 staff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Key wordsEnglish major students;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其学业成绩,其主体实践者是学生。从论文的选题,可以考察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创新能力,从论文的结构,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论文的写作,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毕业论文也是考察教师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是最为直观的检测教学成果的方式。
毕业论文是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早在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就已经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对于毕业论文,“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也指出“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今后数年摆在英语专业面前的主要任务。”
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历时长,跨度大,包括选题、申报、开题、初稿、修改、定稿、评阅、答辩、归档等环节,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如选题鲜有新意、材料拼拼凑凑、结构不甚合理、语言错误百出、格式不一而同等问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除了语言因素,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欠缺,仍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围绕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造成毕业论文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一个原因。没有心得,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最后的结果是,毕业论文成了他人观点的堆砌和拼凑。对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成了没有办法、仓促应付的环节。而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论文成了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教学环节。这不符合《大纲》中关于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精神。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
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第三稿)中,学生的毕业论文被划入到了检验教学效果下的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栏里。可见,毕业论文不该只是资料的整理和重排,而应该反映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一定的***见解和创新。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创新。论文所讨论的“相关问题”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这是创新。从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来讨论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创新。毕业论文写作中使用实践中新发现的材料,这同样也是创新。
不仅如此,毕业论文在形式上也可以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新模式是对课程改革的延伸。以翻译方向为例,翻译课改的直接好处是学生参与大量的翻译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而毕业论文形式上的创新正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形式,***学位办[2007]78 号文件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有以下规定,MTI 学位论文除了研究论文形式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等形式。项目主要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 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 字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 字的实验报告。
那么,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也可以借鉴以上的两种形式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英语专业的高年级段开设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口译、实用翻译等翻译方向课程,翻译课程已形成体系,而且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课和口译课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此外,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还有短学期做翻译大型练习的传统,每年有“翻译大赛”, 暑期有全省英语纠错活动,高年级的同学还成立了翻译社团,积极参与翻译社会实践活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毕业论文新模式的尝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3 实现创新的举措
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反思:有些同学学习成绩不错,但毕业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要实现毕业论文的创新,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学管理者、论文指导教师、学工人员的联动配合。
3.1 从教学管理者层面
首先,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大纲》要求,合理制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及专业实践设置。课程设置可以针对培养目标进行拓展,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设置要以课程为基础,可以针对各个方向课程设置短学期大型作业或者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允许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其次,要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拔,推进导师制的实施,并且严格控制指导学生人数,保证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建议在大三年级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学科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及相关课程上予以指导。第三,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拓宽视角,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2 从教师层面
授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倡导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采用开放式、合作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论文指导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熟悉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创新。
3.3 从学工层面
学生工作管理者要积极配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成为老师的教学助手、科研助手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把课外实践、研究、创新等活动纳入综合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除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推进学生毕业论文创新,还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动员、组织和指导工作。各院校的英语专业要设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细则,完善规章制度,解决疑难问题。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论文进程,尽量减少学生的考研、专八考试、实习、求职等对毕业论文的影响,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找资料,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选取自己感兴趣而又切实可行的方向或选题。为避免毕业论文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还要严把选题关。可以公布近几年的学生论文题目,要求学生不得重复选题,在此基础上,再请指导教师、学科方向负责人等把关,督促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创新。除此之外,对论文的评定也要做到科学、合理。要注重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把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论文写作和修改以及答辩情况等纳入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以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创新。
4 结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创新,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所在,为此,广大外语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无论在视角上、观点上、材料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四者联动,缺一不可。在强调毕业论文创新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时也会面临各种困惑。比如“如何衡量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创新能力与语言能力哪个更为重要”。要解决这些困惑,需要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为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08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7)
Contents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毕业论文概述 毕业论文的选题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的格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 毕业论文的评审
一、毕业论文概述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本专业中的某一对 象、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后而 撰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时间运 用价值的文章 文体: 文体: 议论文中的学术论文 字数: 字数:3000以上 以上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含义: 含义: 1、选择的课题,即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 2、论文作者所选定的论题,即论文所要 、 写的具体问题, 写的具体问题,是论文的具体写作内容 ,从选择课题到选择论题是确定论文具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写什么 的过程。 ”的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 目
一、 商务英语类 1.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2.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异 3.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4.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5.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技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商务合同及信函中常见误译解析 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企业对外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探讨 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用原则及其运用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 的方法 商务英语阅读技巧初探 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析商务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 浅谈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比较特色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浅谈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简论商务英语email的写作 简论商务英语 的写作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浅谈国际商务英语在交流中的特点 浅析广告语篇的人际意义 现代商场中的商务英语特点分析 商务英语语篇特点分析与运用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浅谈经济贸易活动中汉语与商务英语的契合 浅论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usiness Negotiation On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 o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⒈ Fax ⒉letter ⒈ Personification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English in Business Etiquette Analysis on the Risk Protection of L/c Export Credit Operation Language Ar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ultural Barrier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Vocabulary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Cross-cultur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Role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tiquette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二、 语言类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浅谈交际英语委婉语言现象 浅论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 浅说英美英语词汇差异及其应用 浅谈英汉典故的比较与文化渊源 浅析英语笔译与口译的异同 浅谈英译汉时汉语成语的使用 浅谈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习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信”的原则 浅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51. 52. 53. 54. 55. 56. 57.
浅谈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的关系 英汉习语互译技巧初探 试析汉语语言结构与英语语言结构的 差异 试论英汉思维区别对写作的影响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对 比研究 浅谈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 小议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
三、 文化类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中英文在生活习语中的差异 中英文化的背景差异 文化与外语学习 中西方文化比较 网络时代如何学好英语 肢体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浅谈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简析中国商业文化及其语言特点 浅谈中外商业文化之比较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在英语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浅谈中西方礼貌异同及其根源 浅谈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浅谈商务交往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小议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及其对策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四、 翻译类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对外贸易单证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商标名称的翻译和策略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浅议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英语翻译探索 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语篇体裁与翻译策略
92. 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93. 谈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94. 英汉句法对比和翻译 95.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 96. 英语否定句的翻译 97.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 98.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99. 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100. 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商号、商标、 101. 英汉翻译中的外来词译法 102. 分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103. 浅谈菜单翻译
小议翻译中的词性转化 105. 中式菜单的翻译 106. 外来词语翻译的语用原则 107. 商标翻译与文化的传达 108. 数字翻译中的“信”与“不信” 数字翻译中的“ 不信” 109. 英语广告文体翻译的语言特征 110. 修辞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11. 色彩词汇的翻译及其联想意义 112. 套译法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运用 113. 委婉语在报刊英语中的应用 114. 汉语四字词语的翻译 115. 翻译中的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 116. 语篇翻译策略初探 117.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 of Business letter 118. Numbers Translation in Trademark 119. On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120.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104.
三、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概念和意义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思路等, 思路等,以书面的形式向论文指导老师 作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目的: 目的: 1、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研究 、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材料及参考 书目等) 书目等) 2、听取他人意见,理顺思路 、听取他人意见,
二、开题报告的构成与撰写
1、论文题目,即论题 、论文题目, 注意两点: 注意两点: 1)准确、规范,准确的把研究的对象和 )准确、规范, 问题概括出来 2)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20 )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 个字, 个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选题的研究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1)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 )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解 决 2)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有 )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第一是研究的相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即根据什么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第二通过 分析本地实际, 分析本地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 题,研究的价值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 、 现状(文献综述) 现状(文献综述)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 的成果。 的成果。包括国内外学者对本选题曾经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属于未开拓的 领域, 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研究过的基础上进 行深层次的研究, 行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寻找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4、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重点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其特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研究难点在何 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 处?如: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对英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 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等
5、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引言:提出问题, 2)论点:分析问题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大 )论点: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论证问 题的解决方法, 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实际来阐述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利用实际数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3)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4)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中 )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6、研究方法 、
包括: 包括: 实验 调查 文献分析等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 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论文写作的步骤 、
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 束都要有规定。 束都要有规定。论文进行的主要步骤和 时间安排包括: 时间安排包括:整个论文写作过程拟分 为哪几个阶段; 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 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如: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修改,终稿结束等。 修改,终稿结束等。
毕业论文的格式
一、标题 20字左右, 字左右, 字左右 论… 试论 浅析 浅议 ……初探 ……初探 ……之我见 ……之我见 ……思考 体会、 思考、 ……思考、体会、方略
二、署名 摘要Abstract 三、摘要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200-300字 字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能***成文 英文翻译,不超过250实词,用现在时, 实词, 英文翻译,不超过 实词 用现在时, 常用被动 关键词Key Words 四、关键词 3-5个 个 中英文
五、引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交代课题的 由来、 由来、意义及其结论 1、引言的内容 、 1)课题研究的目的、范围及其他人在相关领 )课题研究的目的、 域的研究概况 2)课题的研究过程、 2)课题的研究过程、方法及其理论与实验依 据 3)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 2、注意事项 、 1)开门见山,简明扼要,200-300字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 简明扼要, 字 2)顺序井然、条理清楚 )顺序井然、 3)介绍文献时,要用自己的语言 )介绍文献时,
6、正文 、 1、论点表述要准确、简洁 、论点表述要准确、 2、论据要典型、准确 、论据要典型、 3、论证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依据灵活地使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 论点论据的高度统一
7、结论 、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对全 文概括、总结、 文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的作用 8、致谢 、 参与指导的人员 采用***文和数据的提供者 提供经费和物资支持的单位等
9、注释与参考文献 、 作用: 作用: 1)便于作者校对论文内容 ) 2)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观点资料 ) 3)便于论文答辩小组了解论文作者 ) 阅读资料的深广程度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出版年 份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8)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9)
开题报告是作者将自己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思想等,以书面形式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和听众作一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写开题报告目的:一是作者能将所选课题的内容框架、研究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和创新点、文化结构、主要引征材料及参考书目作一总体思路的勾划,作者对该选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有序的组合清理,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好充分准备。二是作者能广泛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顺论文思路,使其结构更趋完整,内容更趋翔实。
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1、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用中英文撰写,汉语在前,英语在后。目的是限定毕业论文的大致范围和方向,即论题。应力求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作过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属于未开拓的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
4、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
提出本选题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选题?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选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本选题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英语教学会起什么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本选题是否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动向,使人们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5、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观点,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何处?怎样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是否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研究中的空白?
6、本选题的撰写框架
框架可用提纲形式表述,一般构成如下:
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论点:分析问题与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来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做法。另外,利用实际数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如何?对人们在英语教与学中有何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研究的?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一般是英文参考书在前,中文参考书在后,以字母拼音顺序排列。
7、研究基础
作者在选择该题之前作过哪些方面的学习、研究或写过什么文章?说明能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理由。
8、研究方法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描述、实验、实证、文献、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测量、量化、行动研究、表列、***示、内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实验的方法就是对英语教学班级进行实验对比;调查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
9、撰写步骤及阶段任务
包括:选题及开题报告初稿、正式开题报告及提纲、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何时论文答辩等。
开题报告中文范例
标题: 英语隐喻汉译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1)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经。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队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贡献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
难点:怎样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创新点:研究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理论及其方法。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 引言
2.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2.1 隐喻的定义
2.2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书语
2.3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3.1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3.1.1 习用性隐语
3.1.2 新生隐喻
3.2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3.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译汉译
4.1 翻译的标准
4.2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4.3 日常用语中隐语汉译的过程
4.4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5.1 直译法
5.2 意译法
5.3 转译法
5.4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4) 参考书目
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 in Metaphors. ( College English Jan, v50 pp 89-94), 1988.
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aryknoll of N.Y. Orbis Book, 1981.
…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陈文伯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10)
英语翻译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独特性和时代的需要要求大力加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高等教育层次,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许多高职院校为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步开设了英语翻译课程。
一、培养高职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1.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
在高职教育兴起的同时,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渐渐成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我国目前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除了应该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外, 还要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从事一些具有一定生产、服务技能的工作,而当今社会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 与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英语口头和书面交流的基本技能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比如学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机电、文秘等专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难免会处理英文材料, 诸如产品介绍、广告、说明书、电子邮件、业务往来信函等,这都需要英汉互译的能力。翻译是进行交流的重要方法,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2.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与学习习惯的迫切要求
高职学生有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的,也有从技校、中职毕业来的,其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又习惯了中学时的为升学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把老师给的参考答案视为唯一正确的,一直都采用“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模式,所以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是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正因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加强翻译教学。
二、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1、词汇学习作为英语翻译教学的铺垫
在实际英汉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的关键环节在于从汉语或英语中选择并确定恰当的译词,来表达原作中的词义。在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不同的词义和语用中选择最确切、最适合的一个是理解原文的基本环节。
一般说来,词义的理解和选择,要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有时还要根据词类、词的搭配、特定句子的结构及词在句子中的功能等因素来确定; 有时还要将词义适当地延伸,即根据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从意义上、习惯上、逻辑上引伸出能表达该词的内在含义的新词义。因此,将高职英语精读课的词汇学习与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翻译能力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翻译技巧的训练反过来又可以巩固英语精读课的词汇学习。
2、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承载并反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文化差异是我国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在语言的学习和翻译中,很多问题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增强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敏感性,使译文最大可能地符合原文的风格和意境。
对高职教师来说,英语翻译教学是一个从语言到文化到交际的教学实践过程,文化的融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使教师能够更加生动地释义文本内容,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把文化的学习穿插在每一节英语课中,将历史背景、生活环境、、礼俗规范等作为文化渗透的内容,从而做到翻译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同步。通过这种方式的进行,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意境。
3、根据学生实际调整翻译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翻译教材虽种类繁多,但大多偏重理论。高职英语翻译课尽管不回避翻译理论的重要,但却更重视翻译技巧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际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炼和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岗位工作尽可能紧密结合。
实际上,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外贸专业的单证、商务信函、报关业务涉及的翻译; 工程技术专业的英文产品说明书、操作规程的阅读和翻译; 酒店管理专业的服务约定与承诺、电话预约等等,都可以作为最好的翻译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尽快接触岗位工作,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看出,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工作岗位涉及的英语既不是文学翻译,也不是纯粹的科技翻译,内容比较杂,又有大量的科普和商务方面的翻译。在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大量引用工作中的实列,以增强针对性、实用性,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极大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4、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篇(11)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努力与翻译活动密不可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史从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翻译的发展史。回顾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历程便可发现,***府即组织开展了中国文学的翻译与海外推介工作,《中国文学》杂志的创办便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的第一步。《中国文学》(1951-2001)的英文版和法文版分别于1951和1964年问世。20世纪80年代,在杨宪益先生的主持翻译下,“熊猫丛书”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系列丛书正式发行。丛书翻译出版了107种外文***书(英、法语为主,少量日、德语),其中包括《诗经》、《离骚》、《聊斋志异》等6部古典文学作品,以及《鲁迅文集》、《女作家作品选》等上百部现当代作家、诗人作品。《中国文学》代表了当时国内文学外译的最高标准,发挥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窗口代言作用。
21世纪以来,在文学作品出版的市场化潮流之下,一方面,我国文学外译工作吸取既往经验,采取***府牵头、学术界实施的模式。由知名高校主持召开外译、翻译会议,共同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途径,并组织翻译优秀当代文学作品,发行作家集册,扩大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影响。例如,200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与2009年的“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均采用该模式。另一方面,海外汉学家仍然是目前我国文学作品外译的主要倚重力量。例如,《中国文学》于1985年刊登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后,即引起了海外汉学家的注意,在葛浩文的推动之下,莫言的作品得以陆续译介到英语世界,也为其最终获得诺奖创造了可能性。当代中国经济的崛起赢得了西方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日益关注,通过与国外出版社、研究机构合作的模式,许多当代作家,比如莫言、余华、韩少功、毕飞宇、严歌苓等的作品得以在海外出版,进入西方大众读者视野。
2.毕飞宇作品在英法世界的译介与接受
当代文学作品承载着当下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因此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简单的文本翻译,更担当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使命。文学作品的“译”和“介”是同等重要的两个部分,“译”是基础,但“译”的目的是为了文学作品在译入语世界得到更好的推介与传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美国社会学家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2013:1)曾提出著名的传播学“5W”理论,即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这一理论运用到文学作品译介的分析之中,则推论出译介模式中的五大要素应为“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以及“译介效果”,对这些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探索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鲍晓英,2013:62)。
2.1毕飞宇作品在英法世界的译介过程在5W传播理论之下,要考察作品的译介过程,首先需要分析作品的译介主体与内容。译者作为译介主体,承载着作品的翻译,译者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译本的质量。若想追求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最佳效度,西方汉学家群体仍然是最理想的译者,这从莫言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可见一斑。他们“既熟悉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又了解海外读者的需求与阅读习惯,同时还能使用母语进行文学翻译,并擅于沟通国际出版社与新闻媒体及学术研究界”(胡安江,2010:11)。毕飞宇的作品首先被译成法语,3位法国译者均为母语为法语的法籍汉学家。在目前出版的6部法语译本中,除《雨天的棉花糖》和《推拿》之外,其余四部《玉米》、《青衣》、《平原》以及《上海往事》均由克劳德•巴彦(ClaudePay-en)翻译完成。巴彦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翻译家,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巴彦自1965年开始学习汉语,正逢中国时期,于是当时中国发行的报纸、作品以及《语录》都成了他的学习材料(克劳德•巴彦,2010)。这一段独特的学***历加深了他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时期的中国农村的了解,因而毕飞宇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对他而言并不陌生。之后,巴彦先后在人民警官大学和对外贸易学院任教,这段工作经历也加深了他对中国现状的认知。因此,他是一位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式思维习惯的优秀汉学家。在法译本出版之后,有着“中国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之称的葛浩文接受了英国TelegramBooks出版社的邀约,与夫人林丽君女士(SylviaLi-chunLin)联合翻译了《青衣》和《玉米》,成为毕飞宇作品英译本的译者。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下,文本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文化场域成为翻译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是按字、句翻译即可,也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而这多出来的一种情绪正是文学性与作者的风格(高方、毕飞宇,2012:50)。毕飞宇的作品将深厚的传统戏剧文化、特殊的时代背景都糅合进了他所刻画的角色中,因此,如何将异域独特的文化传达给读者便成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书名的翻译为例,巴彦在翻译时依照作品内容对名字进行了意译的处理,以期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兼顾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小说《玉米》讲述了“”时期一个普通山村里,不同性情的三姐妹玉米、玉秀、玉秧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玉米作为三姐妹的大姐,也是小说首先展示的人物,翻译时,若直译为mas(玉米)自是不妥,但如若选择用拼音,西方读者看到时,也会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巴彦将其翻为Troissurs(三姐妹)(Bi,2005),清楚地将小说结构内容传达给读者,可谓简单传神。而《青衣》则以中国传统戏剧作为框架,以戏剧角色来映托人物性格,因此被翻译为“月亮戏剧”(L’Opéradelalune)(Bi,2003)。这样的译法一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文中京剧《奔月》的翻译。《奔月》作为筱燕秋的成名作,和她命运紧紧相连,以该戏剧作为小说名,既关照了中国文化特色,又暗合文中的核心内容,可谓匠心独具。巴彦对《青衣》、《玉米》名字的翻译精炼传神,法语版本发行后的其他译本也受其影响,比如葛浩文所翻译的英译本《玉米》(ThreeSisters)、《青衣》(TheMoonOper-a)在译名上与法译本采用了相似的译法。
2.2毕飞宇作品在英法世界的传播途径在确保好的作品与译本的基础上,译介途径便成为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国不缺乏好的文学作品,但一部作品外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海外出版商。如葛浩文所言:“很多时候一部作品能不能翻译,还得看出版社的意思”,许多翻译好的优秀作品,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出版社,只能滞留在译者的抽屉里(季进,2009:47)。中国作品在海外出版社发行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经由任职于高校的汉学家翻译之后,依托学校资源,由高校教育出版社发行出版。这类译本质量优良,但作为非盈利性出版机构,资金有限,针对作品所做的宣传较少,在普通读者中的知名度较低,因而受众群体多针对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汉学家以及汉学专业学生(季进,2009:51)。第二个途径则是由国外商业出版社选中文本后,组织翻译出版,在此过程中职业作家经纪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家经纪人会将自己作家的作品推介给出版社,并代为洽谈版税等相关事宜。作家经纪人就像一条纽带,一头连接作家,另一头连接的就是市场(朱波,2014:13)。在中国作家存在语言障碍、不熟悉海外出版市场的情况下,海外人是理想的媒介。可以说,寻找到优秀的海外经纪人,作品海外译介就迈出了第一步,一些作家例如莫言、阎连科等都是经由经纪人帮助联系合适的出版社,毕飞宇也不例外。在法国出版社担任策划的陈丰博士担当了毕飞宇的海外经纪人,帮助他的作品打开法国市场,继而传播到美国、德国等国家(高方、毕飞宇,2012:51)。毕飞宇和法、英出版社的顺利接洽和合作,可以说其海外人功不可没,正如作家自己坦言:“中国文学向海外输出的最大问题不在翻译,而在缺乏职业的文学人。”(高飞、毕飞宇,2012:51)毕飞宇作品法译本分别由南方文献出版社(ActesSud.Coll)与毕基埃出版社(EditionsPhilippePicquier)出版发行。其最早翻译的作品为《雨天的棉花糖》(Bi,2004)是经南方文献出版社主编、法国汉学家何碧玉(IsabelleRabut)翻译出版。1997年开始,何碧玉开始担任该出版社中国丛书的主编,翻译出版的作品包括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池莉的《烦恼人生》等。正是在池莉推荐下,她阅读了毕飞宇的中篇小说,并首先开始翻译了其早期作品《雨天的棉花糖》(Delabarbeàpapaunjourdepluie)(何碧玉、毕飞宇,2011)。然而,2003年,当两家出版社争夺其作品出版权时,毕飞宇最终选择与毕基埃出版社签约合作,其中原因引用其原话是因为“他们喜欢我的作品,并且承诺,哪怕亏,也会一本一本出我的作品”(高飞、毕飞宇,2012:51)。毕基埃出版社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这样的承诺。该出版社创办于1986年,正是外域文化引进热潮在法国悄然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毕基埃出版社的成立可以说是顺势而动。创办人菲利普•毕基埃(PhilippePicquier)(2012:86)称:“当法国文学界正专心于形式的研究时,我则视亚洲为另一股新鲜的气息。”汉学研究在法国历来源远流长,2004年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之后,在整体翻译作品出版量减少的情况下,中国文学出版量却是逆势而上(Jean-YvesMollier,2007:252)。毕基埃出版社对毕飞宇作品的坚持出版一方面是对毕飞宇作品的认可,另一方面正是预测到中国文学在法国的巨大前景。近年来,毕埃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当代多位作家的作品,莫言、韩少功、余华、阎连科等均在其列,出版有“毕基埃青少年丛书”、“毕基埃袖珍丛书”系列以及“中国系列丛书”等。在与毕飞宇的合约上,毕基埃出版社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先后翻译发行了《青衣》、《推拿》、《平原》、《玉米》以及《上海往事》五本书,使法语成为海外出版毕飞宇作品最多的语种。毕飞宇作品在法国的出版推动了其他语种的发行。在人的推荐下,英国TelegramBooks出版社在阅读毕飞宇法语作品后,看到了其作品潜在的商业价值,决定出版发行英译本。2007年,《青衣》英译本在英国TelegramBooks出版社发行之后,2009年,美国HoughtonMifflinHarcourt出版社顺势而动,将其作品引入到美国。这两家出版社均为英美主流商业出版社集团,在作品的出版发行上采用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毕飞宇作品归为学术化、小众化作品,而是纳入到主流***书商业运营,展示到普通大众读者面前(吴赟,2013:94)。
2.3毕飞宇作品在英法世界的接受效果评价作品海外传播的效度,应当从译介受众与译介效果这两方面着手。一般而言,译介受众分为三类,即学术权威、文学批评家与读者大众。学术界权威和知名批评家会关注作品的学术价值与文学地位,而读者的接受度则决定了作品是否流传(王宁,2000:57)。只有综合分析这三者的情况,才能得出作品在译入语世界的真实接受情况。与老舍、巴金等所著的现代中国经典作品相比,毕飞宇作品海外译介始于2003年,时间较短,因此文学界尚未对其作品进行深度研究。相比较之下,时效性更强的新闻媒介很快地做出了反应,众多主流媒介的文学评论家均对其进行了品评推介。2007年《青衣》英文版在英国出版发行后,《泰晤士报》以“男人与男性抗争,而女人一生是与自己抗争”(Saunders,2007)来评论文中筱燕秋的命运。2010年,《玉米》在美国发行后,美国***书馆协会刊物《书单》(Booklist)称《玉米》展现了“年轻女性的奋斗”(Hooper,2008:31)。2010年,毕飞宇凭借英译版《玉米》荣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成为第三位荣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①,也说明了主流评论界对其作品的认可。然而,主流媒体的认可只是考察作品海外传播效果的一个方面,中国文学“走出去”归根到底是要让读者大众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文化。事实上,长期以来,外国普通读者阅读中国翻译作品的人数极为有限。借助Amazon、Goodreader、TheCompleteReview等读书网站,我们可以得到西方普通读者真实、直观的阅读感受。在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读者群中,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以《青衣》为例,从法、英亚马逊读者书评中可以看到,读者首先关注的是一位女性因戏剧而沉浮的人生际遇,是自我挣扎,自我***的故事,反应的是人性中的共性,是超越国界,是人人可能面临的问题。同时,读者往往被作品的浓郁中国特色所吸引,跟随着筱燕秋,读者进入到京剧的世界,探索中国文化中艺术与商业的内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读者大多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因而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所展现出的文化差异。然而,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广泛外国读者来说,中国作品想要打开市场尚有一定难度。近年来,虽然中国文学海外发行量逐年增加,但总量依然微不足道。在英美,每年中国文学译本的销量只占总体出版量的3%左右,即使是知名度比较高的莫言,他的《生死疲劳》发行量也不过几千本,其他中国作家译作的发行量可想而知(季进,2009:51)。据《中国统计年鉴》近十年来我国引进和输出的***书版权数据显示,外译的中国作品与译入的外国作品在数量上相比处于大幅逆差地位①。中国文学在海外遇冷的困境,中国处于文化逆差的现实,固然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所致。然而,究其根本原因,更是由于中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承载者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边缘文化”去挑战西方“主流文明”,文化上的弱势决定了其文学作品接受度也较低。因此,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中华文化扩大其海外影响力。
3.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对策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翻译文化维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中国文化走出的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毕飞宇是中国当代“走出国门”的作家中较为成功的一位,从其作品外译的历程中,可以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3.1从“中国文学走出去”到“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是国家历史传统与当代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学界所热议的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从国家的层面看来,其本质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文学外译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文学出版发行以及版权服务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熊正德、郭荣风,2011:18)。然而,中国文学在国外普通读者中影响力依然有限,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家软实力战略的实施效果。黄友义先生曾指出:“做翻译工作,表面上看翻译的是文字,实际上是在翻译文化,是翻译文字背后深刻的思想。”(徐豪,2012:78)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无论是背景设定,还是书写习惯上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脱离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文学很难真正被海外读者所接受。正如毕飞宇作品正是借着法国“中国文化年”的东风,打开了在海外的市场。因此,在追求高质量译本的基础上,可辅以相关的文化宣传活动,一方面吸引读者注意,扩大作品知名度;另一方面借宣传对读者进行文化“培训”,向读者普及中国文化,帮助其了解文学作品,使文化传播与文学译介相辅相成。
3.2培养高水平的本土译者“汉学家模式”仍是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要倚重力量,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一模式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精通中国语言文化的海外汉学家数量稀少,过分依赖于这一模式,则决定了中国文学无法大规模海外传播;同时,海外汉学家更热衷于运用“归化”、“改写”等翻译策略,初时能减弱外国读者阅读时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击,帮助中国文学扩大海外读者群,但同时无疑制约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被海外读者熟悉与接受。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若想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我们必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本土译者。然而,目前国内翻译市场惨淡,翻译市场不规范,从业人员薪资待遇差,导致专职文学翻译人才极度缺乏。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优化翻译市场机制,提高翻译人才待遇,培养通晓本国文化历史、熟练掌握目的国语言的高水平本土译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