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营销论文例1
(1)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查阅国内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大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雷同,缺乏特色,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上缺乏整体性。一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二是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三是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具体市场环境的设定,基本上停留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能力、必备能力培养,没能很好地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体现差异性。四是课外培养环节欠规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少文化氛围的建设和支撑,对课外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的培养。
(2)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来看,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前后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各自***,导致不同实践课程之间内容上有横向的交叉重叠现象。认知实习、市场调研等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性的营销策划、组织实施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偏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和实验项目在制订与设计上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制定和设计,没有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应用人才的作用。
(3)校企合作实施欠规范。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校企合作的模式收效甚微。实习基地只能起到保证实习场所的作用,就目前的市场营销业务实习来看,主要是配合企业做产品的销售,很难从分析、研究市场开始介入企业,也无法从调查分析到制订策略、策略实施、营销控制等营销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营销实践。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上,管理定位不明晰,缺少专门、明确的建立和管理部门。实践基地有的是院系领导联系企业建立,有的是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联系企业建立,有的是指导教师自行联系企业建立,而且大多凭借私人关系,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也不能达到规范管理、资源共享。实践基地建立之后也没有专门人员进行保持和管理,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实施。
(4)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教师起着很大作用。目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欠佳,缺乏营销实践经验;二是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实践培训。这就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更难开展,进而导致实践教学整体效果欠佳,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另外,实践教学的管理和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教学过程中缺乏考评机制和保障机制,实践效果的考评机制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大,不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等。针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是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而是没有从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进行整体实践教学设计、实施和管理。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系统化设计和组织实施,才能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状况,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
1.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运用,进行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根据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及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特定营销能力。首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分析每项能力的形成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及实现路径,从而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验)教学大纲。其次,在实践教学设置中突出针对性,突出技术领域,满足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群的需要,重在培养能够在生产工作现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在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根据对营销人员职业能力的分解,安排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最后,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体现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新的学科知识取代旧的学科知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更要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为着眼点,要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渗透到实践教学中去,体现出先进性和适应性、科学性,如当前的电商营销、微信营销。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加强营销实战氛围,可以利用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
2.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真正懂得市场运作,尽管目前与企业合作还存在很多困难,但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相结合,一方面校方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界人士来校为学生作报告,了解企业对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并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进行实践教学设置的调整。另一方面在专业能力培养环节可以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指导完成,专门针对某企业的某方面开展特定的营销活动,如产品促销、市场调研、市场销售等,请企业人员参与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能通过实习了解企业产品知识和相应的营销技能,更容易适应营销岗位工作,在市场上增强竞争力。同时,学生在实习中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某些营销问题和经验借鉴,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提供信息来源。
本科营销论文例2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特别是本科生的科研氛围不太浓,学生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特色、差异及适用条件,更不熟悉这些方法的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现实中,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错用或乱用等导致相当数量毕业论文的结论难以成立。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也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早就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给出了“标准化”建议。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本科生是高校的主体。本科生科研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石。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更高层人才的前提。高校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氛围的营造,鼓励学术研究,讲究大胆创新。特别是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一门必修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尽量让每一个本科生都懂得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同时,要严把毕业论文的质量关,不让学生浑水摸鱼。要降低毕业论文的过关率,迫使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把毕业论文撰写当成本科生毕业前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来看待,与学分挂钩,与学位挂钩,与毕业证挂钩。
(2)加强本科生对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认识
鼓励大学生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平时就要向本科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特点及适用范围。要在平时教学中,训练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如观察、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文献综述、数量分析、实验、比较、实证等。教师可以将自己科研项目中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交由本科生来完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科研项目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借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J].管理世界,2014(12):99-108,145
[2]蔡鸣龙.谈谈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1-53
[3]***卿.营销研究方法[J].管理观察,1998(1):26
[4]李仁意.中外营销学研究方法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6):153-153
[5]肖代柏.试析国际营销研究方法的新趋势[J].北京社会科学,2009(3):21-24
[6]邸承奎.市场营销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几个特点[J].当代经济研究,1998(S1):8-9
[7]王雪冬,董大海.实证与案例研究方法在中国营销学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12(2):55-60
[8]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100-105
[9]宋永高.国外营销学研究方法介绍[J].嘉兴学院学报,2001(6):43-46
[10]于立.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J].经济管理,2013(12):172-180
本科营销论文例3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日 期:20××年×月~20××年×月
目录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ⅰ
(空一行)
一、我国对外贸易***策概述 ………………………………………………………1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策
(二)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策的主要特征
(三)入世后对外贸易***策的走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确定的***策制约 ………………………………………8
(一)美国对华贸易的***治经济动态分析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贸易战略的影响
(三)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
三.结论……………………………………………………………………………15
(空一行)
参考文献……………………………………………………………………………16
(空一行)
志谢…………………………………………………………………………………18
3.内容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总结,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介绍论文的核心内容,篇幅300字以内。小四号宋体,行距1.25。
摘要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论文
所研究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以及结论的意义。
■关键词(主题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一般每篇论文的关键词可控制在3~5个之间。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最后一个关键词不使用标点符号。
韩南地区旅游营销策略简论
张同文
内容摘要
汉南地区拥有多处天然温泉,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为扩展旅游市场,温泉游憩业者如何依据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而拟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已成为温泉游憩经营管理之重要课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汉南市温泉游憩区游客之消费行为,以五类游憩行为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及心理学变量来进行调查,并通过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以生活型态变量来进行市场区隔。研究结果显示温泉游憩区游客的消费行为可以旅游动机、信息来源、评估准则、活动特性与事后态度等方面给予解释。此外,可将整体温泉旅游之消费群划分为三个相对***的市场,并对此三个市场研拟有效的营销策略。本研究之结果可为旅游从业人员有益的信息,对旅游主管部门也有一定之参考价值
关键词:温泉旅游 消费行为 营销策略
4.正文
(1)字号:
论文主标题:黑体小三号字居中。
正文内各标题:黑体小四号字。
行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25。
(2)层级标题
一.(一) 1. (1) ①
正文范例:
一、东盟简述及我国与东盟合作现状
(一)东盟简介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nations, asean)的简称。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入盟,成为东盟的第十个成员国,。至此,东盟便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成为拥有450万平方公里国土,5亿人口和超过70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李大勇,《东盟与中国》上册,北京,国际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2页。]
(插入***表)
***1.1 汉南地区气温对旅游人数影响***
本***来源:2003年国家旅游年鉴,第1007页。
(3)表格
■表格一般都要有一个阿拉伯数字编号和标题,论文中表格的编号应按顺序统一编号,方式是表1、表2…;
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同一
行,放在表格的上端,表格编号后用冒号同标题分开。
例:
表10: 韩国的出口补贴,1958-1970年(%)
直接补贴 税收减免 关税减免 信贷补贴 总计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0.00
0.00
0.00
5.89
7.94 0.00
0.00
0.00
0.00
4.53 0.00
0.00
0.00
0.00
3.58 2.30
2.53
1.85
0.75
0.66 2.30
2.53
1.85
6.64
16.54
资料来源:
在正文中插入表格时,表格顶
部和底部同正文应保持2行的距离,也就是说,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正文下的第3行,正文应从表格底部最后一个注释下的第3行开始。
■应使用居中格式放置表格。
当表格的列太长,而行又较短
时,可以将表的列平均分开,然后将两部分并行排列,中间用双竖线开:
表8: 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的增长率(%)
年份 出口 进口 年份 出口 进口
1979 40.2 43.9 1991 15.8 19.6
1980 33.8 24.7 1992 18.1 26.3
1981 20.4 12.6 1993 8.0 29.0
1982 1.4 -12.4 1994 31.9 11.2
1983 -0.4 10.9 1995 23.0 14.2
1984 17.6 28.1 1996 1.5 5.1
1985 4.6 54.1 1997 21.0 2.5
1986 13.1 1.5 1998 0.5 -1.5
1987 27.5 0.7 1999 6.1 18.2
1988 20.5 27.9 2000 27.8 35.8
1989 10.6 7.0 2001 6.8 8.2
1990 18.2 -9.8 2002 22.3 21.2
资料来源:吴念鲁,陈权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修订本),中国金
融出版社,2002,58-62。
■作者应注明表中数据来源。方法:在表的封底线下左端用“资料来源”:第二行应采用齐头格式。
(4)脚注
脚注通常包含四个方面功能:
陈述正文中一个具体观点、事
实、数据和引文的权威来源;
作为文献的相互引证;
■当对正文中讨论的内容进行评论、拓展或进一步证明会打断论文的思路时,宜使用脚注;
可用于致谢。
脚注的格式:
■论文中的脚注应按顺序,用阿拉伯数字1、2、3…作为标识,脚注编号一般为上标。word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按序排列的脚注格式。
■脚注不得使用双标的方式(如1,2)。
■每篇论文都应该有脚注。援引他人的重要的观点、重要数据出处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都应该用脚注。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目录放在正文之后,应
另起一页,列出论文的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打印成黑体小
三号,置于此页顶端居中位置。
参考文献目录用宋体5号字.行
距1.25。
■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应分别列出,首先列出中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林梅:《跨国公司营销战略》,华五南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3] 摩根索:《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徒贤:《战略管理初论》,上海,人民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6] 王霞:《我国国际观光资源开发之探讨》,北京,《旅游》2000年第1期,第15-第16页。
[7] 肖君:《旅游文化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网,
(阅读时间:2003年12月8日)
中文文献按作者的姓的汉语拼音排序,学术杂志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第6条的格式,缺一不可。
二、英文部分
[1] amit, raphael, and schoemaker, paul j. h.,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 no.1, 1993, p.33-46.
[2] andersen, p., and 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cy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9, no.10, 1993, p. 1261-1264.
英文文献按作者的姓排序,姓在前,加逗号,再加名。
本科营销论文例4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48.02
市场营销学是以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曾说:“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乃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本文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基础体系。
1市场营销学诞生的学科背景――经济学
20世纪初市场营销学以经济学分支的形式出现,市场营销理论的诞生与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经济学直接影响了市场营销学的起源和发展。
1.1市场营销核心思想的经济学基础
古典经济学对市场营销学影响深远,亚当・斯密给“市场”下的定义被早期的市场营销学广为采用,他提出的许多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理论经济学对市场“交换”内涵的揭示,为市场营销学提供了深刻的行为基础,所揭示的需求理论使市场营销学获得了准确的理论和功能定位。
消费者的理性人假设为市场营销学中的基本概念――交换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理论的信用概念应用于销售策略;地租理论用于解释营销机构的位置和布局;产品差异化理论被用于解释定价、品牌、广告和服务战略;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观点营销学者提出***府干预市场营销活动的理论等。
1.2营销战略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理论和需求理论为市场营销的S-T-P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STP战略的实质是为不同的细分市场构建不同的需求曲线,通过产品差异化制造出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形成一个“小的垄断”市场,不同的企业就可以定位于不同的目标市场上进行非价格竞争。“市场导向”营销观念的提出,受到产业组织经济学中“可持续竞争优势”概念的极大影响。具体如表1所示,左边是从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中借鉴来的思想,右边是这些思想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最终目的都是取得较高的绩效。
1.34P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4P营销组合理论,是从20世纪30年代罗宾逊和张伯伦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直接延伸而来的。
(1)产品策略借鉴了“偏好”和“效用” 理论。微观经济学中“偏好”和“效用”的概念启示营销人员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营销学者考虑经济学中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商品分类,研究产品需求变化和购买模式变化,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线策略、包装策略和品牌策略中。
(2)信息非对称性和价格竞争理论对于价格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借鉴经济学的需求弹性理论,营销学者提出差别定价法;根据信息经济学中“价格――质量”效应原理,企业将创立品牌与高价策略相结合,力求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高价高质形象;另外,博弈论为企业价格竞争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价格歧视也是营销定价中常用的经济学概念。
(3)“分工和专业化”思想与交易费用理论成为分销渠道研究的经济基础。中间商通过大规模分销产品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其经营的品种较多,范围经济效应十分明显。在考虑建立自己的垂直一体化销售渠道还是借用别人的渠道时,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其提供了工具。
(4)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非价格竞争理论为促销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交易费用理论是公共关系决策的重要参考;福利经济学家有关市场营销的评价对测定广告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看,促销的功能有两个:提供信息,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产生影响,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2市场营销学的历史性飞跃――向管理导向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正式把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转入管理学研究,使这门学科获得了新的活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霍华德最早使用“营销管理 这个词,在《市场营销管理:分析与决策》一书中用管理学观点重点研究了营销的应用性,标志着营销管理时代的来临。
2.1营销管理概念对管理思想的借鉴
在营销学发展的“金色的50年代”(菲利普・科特勒,1987),产生了许多遵循管理逻辑的营销思想,如市场营销组合、产品生命周期、品牌形象、市场细分、市场营销观念等,这些思想对世界营销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管理学引入市场营销领域的概念还有:科学管理、任务、职能化管理、科学方法、简单化、多样化、标准化。管理学提供了一个框架以确认市场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满意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确立、营销组织的设置都反映了管理思想的发展,明确营销学属于管理的范畴,是营销活动得以成功的基础。
2.2管理过程论为营销管理提供立论依据
亨利法约尔创立的五要素论和管理过程论是现代营销管理的立论依据,管理职能的研究途径成为现代营销学最通用的研究方法。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强调管理的综合职能以及过程性和普遍性。市场营销过程就是管理职能的实现过程,具体表现在:营销计划是营销活动的首要职能,涉及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包括营销活动编排、产品、价格、分销方法、推广决定;营销组织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包括订立目标、计划、决策、建立模型;指挥体现在企业领导营销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营销过程中;协调是企业以整体营销策略去适应变化的环境的重要职能,也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要素的力量能集中起来的重要保证;控制包括营销活动控制、销售及成本分析和营销审计等。
2.3营销研究方法对管理学的借鉴
管理科学对市场营销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管理科学的某些模型在市场营销活动(如新产品开发、竞争性订价、广告预算与媒体选择、推销时间分配以及营销组合规划等)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描述性模型主要应用于沟通(传播) 、解释、预测等营销活动,包括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排队模型和模拟三种基本形式。决策模型主要应用于通过评价不同决策所导致的不同结果,来寻求一个最佳决策,与市场营销密切相关的决策模型有微分学、数学规划、统计决策论、博奕论(对策论) 四种基本形式。
3行为科学给营销管理注入灵魂
行为科学为解释消费者和组织购买行为提供了基本概念和方法,上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学更关注顾客的行为及其关系,应用行为科学的比重上升。
3.1行为科学是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
行为科学正是基于古典管理理论中对人的因素和作用的忽视而提出的一门新型管理学科。行为科学的基本观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把人看作是“社会人”。现代营销观念的确立正是体现了以“人”(顾客) 为中心的思想,而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贯彻在整个营销管理过程中。从这一点讲,市场营销学体现了行为科学的核心思想,行为科学成为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依据。受行为科学的影响,营销管理把企业目标与满足消费者需求结合起来,企业可以在获得消费者满意的同时,实现各项经营目标;受行为科学研究组织的启发,营销管理既研究营销组织机构本身的功能,也重视公共团体对营销的影响。
3.2市场分析对行为科学的借鉴
市场分析特别是消费者行为分析广泛吸纳了行为科学的理论概念。首先,促销策略、广告策略中借鉴了约翰・B・华生的“行为主义”概念,其基础是行为来自刺激,行为可以学习并习惯化。其次,格式塔学派认为人们的需求和行为受到社会群众的压力和影响,以至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商品需求、兴趣、爱好、购买方式、购买习惯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营销人员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哪些人对哪些产品最具有影响力,以使这些人在最大限度和范围内施展其影响。再次,威廉・莱泽关于价值观与生活方式(value and lifestyle)的思想引起了营销学者们的注意,营销学者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实质,就是关注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即消费方式。随后,约翰・霍华德和杰迪逊・西斯提出了著名的“买方行为理论”,对生活方式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另外,马斯洛(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消费者行为分析也有重要的意义。
3.3行为科学促进了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
行为科学认为,用户对产品的购买行为是由其购买动机和消费心理直接决定的。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心理规律的研究,以制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劳特朋针对4P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C营销策略,该理论认为,市场营销不仅仅是企业提出承诺,单向劝导顾客,更重要的是追求企业与顾客的共同利益,培养忠诚的顾客。
(1)Custom(顾客) 是针对“产品”而言的,认为消费者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企业重视顾客要甚于重视产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创造顾客比开发产品更重要,②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比产品功能更重要。
(2)Cost(成本)针对“价格”而言,要求暂时忘掉固有的定价策略,从消费者所需付出或肯付出的成本着手。
(3)Convenience(便利性) 针对“地点”或“渠道”而言,要求忘掉固有的地点、渠道,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便利性着手,并且便利原则应贯穿于营销的全过程,售前、售时、售后、处处、时时让顾客感到方便。
(4)Communication(沟通)取代促销,强调企业应重视与顾客的双向沟通,以积极的方式适应顾客的情感,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新型企业――顾客关系。
美国营销学家舒尔茨(Don E Schultz)又提出了更新的4R策略:与顾客建立关联(Relevance)、提高市场反应速度(Response)、运用关系营销(Relationship)、回报是营销的源泉(Reward)。强调以竞争为导向,着眼于企业与顾客的互动和双赢,积极适应顾客需求的同时,主动创造需求。
本文只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了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基础体系,实际上在不断地吸纳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营销学才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组织框架,发展成为一门***而又成熟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郑锐洪.西方营销百年理论发展重心的转移及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2,(1).
[2]李会太,何青,张文杰.美国市场营销发展的七次浪潮[J].经济管理,2002,(5).
[3]刘洋.浅谈市场营销理论的演进与扩展[J].现代商业,2009,(12).
本科营销论文例5
[中***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05-03
市场营销的思想起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迄今已有百年历史。随着20世纪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从孕育、成长到日趋成熟,迄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初期的消费者市场营销到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市场营销,70年代的社会营销,80年代的服务营销,到90年代的关系营销和整合营销,市场营销研究的重点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综观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适应企业赢利需要而提出或拓展开来的。在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文化、人才等资源的区域化乃至全球化流通以及“产业集聚”不可避免地将各个国家带入一场激烈的竞争之中。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竞争优势,国家也需要运用营销思想和方法来进行规划和运营。为了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术界开始重新认识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因此,运用营销的理念和方法来支持国家发展引起了广泛重视,逐步产生了国家营销命题。
通过对国家营销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回顾,有助于我们追溯理论渊源,扩展理论视野,深入开展国家营销的理论研究。
1 国内外国家营销理论研究综述
1.1 国外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
国家营销的实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业已出现。当时,一些国家意识到营销***策的重要性,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使他国接受本国的目标和理想。但国家营销理论则发端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90年代。
1.1.1 国家营销命题的提出
菲利普・科特勒[1](Philip Kotler,1997)在《国家营销――创造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中首次提出国家营销的概念。科特勒将宏观经济***策和微观厂商与消费者行为紧密结合,运用营销战略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创造国家财富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框架。科特勒所提出的国家营销理念侧重于分析国家形象对一国产品与服务以及投资、商业、旅游的影响,并且评估了营销战略管理对于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
1.1.2 国家营销理论的拓展
约翰逊,约翰尼・K [2](Johansson,JohnyK;1998)对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理论作了阐述和评价,同时对科特勒的理论进行了补充:①国家营销不只是营销的战略思维视角在国家层面的运用,更需要一种全面营销、顾客导向的观念;②国家营销的客体除了国外投资者、旅游者、企业,还有国内输出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外的最终消费者;③在国家营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以宏观层面的营销战略为指导,更需要辅之以具体的营销策略(4Ps)。斯特坎普[3](Steenkamp,2001)研究了文化因素在国家营销中的角色作用,强调从民族文化架构视角来分析国家营销所面临的环境。他指出民族文化是国家营销的一个核心因素,并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测度民族文化对于国家营销战略选择的影响。
1.2 国家营销理论命题的关联性研究
国家营销理论就本质而言属于宏观管理理论的研究范畴,融合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软实力思想与国家形象理论等领域的理念,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征。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瓶颈和***府社会管理的无效率,迫切要求***府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4]。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国家宏观管理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体现在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满足其需求。此时,国家充当营销主体的角色,而公民则是其顾客,营销理论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基于国家的经济人假设,国家营销理论延伸了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国家的服务对象及其供给,国家作为营销主体,所面临的需求不仅仅囿于国内,更表现为国际范围内的需求,其供给则为包含了***治、经济、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国家形象。
1.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5](Michael E.Porter,1990)将竞争理论从传统的企业视角提升至宏观的产业组织和国家层面,试***基于国家的视角来解释如何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基于对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以企业生产率为出发点,波特首次对国家竞争优势思想给出了理论解释。波特从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拓宽了管理理论的视野,为管理理论的宏观化提供了指导思想。
1.2.3 软实力思想
约瑟夫・奈[6](Joseph Nye,1990)在《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软实力的思想,把软实力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概念并视为一种战略思维工具。奈的软实力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国家的形象建构是建立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相互增长的基础上的;②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治议题的能力。奈的软实力思想提供了一种分析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的重要思路,它引导人们关注那些抽象和非物质性的权力因素,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认识。
1.2.4 国家形象
肯尼斯・鲍尔丁[7](Kenneth Boulding,1959)基于国际体系的视角来研究国家形象及国家的公共关系。鲍尔丁对国家形象做了系统性的研究:①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②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
1.3 国内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
国外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国家营销的概念,而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家营销的话题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但是鲜有学者对这一概念及其应用做出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文献不多,主要集中于国家营销概念的解读以及如何运用国家营销理念提升国家形象。
1.3.1 国家营销内涵解读
国家营销概念的产生与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密切相关,包含国家硬实力营销和国家软实力营销两个方面,并表现为作为营销主体的国家塑造国家形象及其价值,而且向营销对象国家进行传递与影响,以实现综合国力最大化的行为与过程(聂元昆,张海***;2012)[8]。国家营销是国家整体层面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对外宣传的过程(郭国庆,2010)[9],其终目的是为该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助推力量。
1.3.2 国家营销策略与基本路径
国家营销属于宏观层面的营销模式,其实施策略包括:①基于营销定位塑造国家品牌;②组建国家营销支持机构,强化国家营销活动;③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④树立和谐、共赢的国家形象。从国家营销的主体来看,存在三条基本的国家营销路径:***府路径、组织路径、公民路径(聂元昆,张海***;2012)[8]。
1.4 国家营销理论的相关研究
1.4.1 国家形象建构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张芜,2011)[10],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实力或权利,其主要表现为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治、经济、社会、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国家形象兼具价值和工具,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是一种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国家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使之得以内外兼顾、名利双赢的国力运作过程。
1.4.2 国家公共关系理论
国家是构成世界格局的基本单位,国与国之间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并为国家利益而进行国际博弈,国家公共关系则是维护世界格局平衡的基础。国家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府管理职能,国家之间通过公共关系建立并保持相互的交流、理解、认同与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来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张芜,2011)[10]。作为国家营销对象的国家形象基于国家公共关系并作用于国家公共关系。
1.5 国家营销、国家形象、软实力相互关系研究
国家营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表现出交叉的相互作用: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是核心,软实力是灵魂,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国家营销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基本手段(汪涛,邓劲;2010)[11]。
2 对当前国家营销理论研究的评述
2.1 国家营销理论的背景
2.1.1 现实背景
“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将注意力从***事和***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了,国家竞争的目标也从***治转移到国家财富上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全球出现了六大趋势:全球互相依存、保护主义抬头和区域经济组织盛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策冲突和民族冲突凸显、技术进步加速、环境意识增强。这些趋势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全球化的蔓延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要求国家***府在发展问题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全球合作,谋求共赢,探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1.2 理论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府再造、新公共服务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寻找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这些理论突破了微观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将管理理论提升到国家主体层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宏观化拓展。在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下,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营销理论进行了重大变革,市场营销从概念到内容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营销观念日益凸显。
2.2 国家营销及其相关文献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于国家营销的理解,对推动国家营销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国家营销的提出丰富了营销理论的内涵,促进了传统的交易营销理论向宏观营销理论方向的拓展与延伸,为营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以科特勒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国家的经营管理领域,不仅拓展了市场营销的研究领域,也为国家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国家竞争战略、国家形象构建、软实力等方面的研究拓宽了国家营销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
2.3 国家营销及其相关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
(1)国家营销研究在国外不足20年,在我国则起步更晚,目前的国家营销理论尚在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需要深入探索。国家营销理论的综合,客观上可以从现存的营销理论体系中寻求支持,同时联系实际进行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2)目前除冠以国家营销理论命题的研究外,相关研究还有国家竞争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国家形象、和谐营销等***治学、传播学的成果,对国家营销的理论研究皆有积极的作用,需要高屋建瓴地进行理论梳理与综合。
(3)现阶段的国家营销理论研究多偏重于规范研究和定性研究,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尤其缺乏关于国家营销维度的分析和效度的测定。
3 研究展望
国家营销理论最初由世界著名营销学家、美国西北大学国际营销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拓展了营销理论研究的领域,目前的研究仍然处于深入探索和不断发展之中。
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既存的世界秩序的变革,甚至引发战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奉行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不会也不需要采用争霸或损害别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国家营销是宣传国家形象、倡导和平崛起、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1世纪以来,我国通过孔子学院、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家形象宣传片等一系列国家营销行为,有力地展示了我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
我国日益丰富多彩的国家营销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和挖掘素材,综合***治学、传播学、文化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提炼与升华,丰富国家营销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3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
[2]Johansson,Johny.K.The Market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148-151.
[3]Steenkamp.The role of national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1,18(1):30-43.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改革***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Joseph Nye.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1.
[7]Kenneth 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13(2):120-131.
[8]聂元昆,张海***.论国家营销的五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商贸,2012(8):24-26.
本科营销论文例6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
3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ONTHEMARKETINGABILITYOFREALESTATEENTERPRISESABSTRACTWiththecompetitionoftherealestatemarketincreasing,itiscriticalfortherealestateenterprisestoenhancetheirownmarketingability.Itrequiresenterprisestoevaluatetheirownmarketingcapacityaccuratelyandfindtheweaklinktoimprove.Inordertoanalysisthemarketingcapacityoftherealestateenterprises,thepaperapplies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totheevaluationofthemarketingability.Thepapertrytoestablishacomplete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marketingcapacityoftherealestateanduseAHPtodeterminethetargetweight,finallyUse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toevaluatethemarketingabilityoftherealestateonthebasisofthe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alestatemarketinginthecaseoftherealestateenterprisesinxian.Themainelementsasfollows:ChapterI,Introduction.Themaintopicsofthispaperarethebackground,purposeandsignificance,thestudyathomeandabroad,thethoughtofthepaperandthepossibilityofinnovation.ChapterII,Thebasictheoryoftheevaluationoftherealestatemarketingability.Thechaptermainlydefinestheconcept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alestatemarketingandtheimplementationstepsoftheAHP,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thelawandtheDelphimethod.ChapterIII,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realestatemarketingcapacity.Thischaptermainlyintroducesthepurpose,principles,thelogicalframeworkandthebuildingmethodsoftheevaluationindexsystem.ChapterIV,TheanalysisoftheXihuacomapy.Throughfieldresearch,collectinginformationontheXihuarealestateenterprises,thechapteranalysistherealestatecompany''''smarketingsituation.Chapterⅴ,Theimplementationprocessof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ontherealestatemarketingability.Thechapterdescribestheapplicationof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themarketingcapacityofrealestatetakingXihuaasanexample.ChapterVI,TherecommendationstoenhancethecapacityofmarketingofXihuacomapy.ThechaptermainlytellesthesuggestionstoenhancemarketingabilityoftheXihua.4Thepaperpresentstherealestatemarketingcapacityevaluationindexsystemandaquantitativeevaluationofthemarketingabilityoftherealestateenterprises.Italsoprovidesacomplementarytooltoimprovethebusinessefficiencyanddecision-makingrealoftheestateenterprises.
KEYWORDS:Therealestate,Themarketingcapacity,Evaluationsyst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5
目录第一章导言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1.2.2研究的意义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综合
1.3.1国外研究动态
1.3.2国内研究动态
1.3.3关于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4文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5研究的主要内容
1.6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的基本理论
2.1房地产企业营销相关概念界定
2.1.1房地产营销
2.1.2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
2.2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综合评价法介绍
2.2.1层次分析法
2.2.2模糊综合评价法.
2.2.3德尔菲法.
第三章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3.2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3.3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
3.4指标构建的方法
3.5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的设定
第四章西华房地产公司营销状况分析
4.1公司的基本概况
4.2项目概况
4.3公司营销战略分析
4.4项目的营销环境分析
4.5项目的定位
4.5.1该项目的市场细分
4.5.2项目的定位
4.6项目的营销策划
4.6.1产品策略
4.6.2价格策略
4.6.3营销推广策略
4.7项目的营销实施保障
4.8该公司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房地产营销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实施过程
5.1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的权重
5.2建立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集V
5.3构造模糊综合判断矩阵
5.4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5.5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5.6结论分析
5.7影响该企业营销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六章提升西华公司营销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6.1选择合适的营销发展战略
6.2提高营销策划的实施能力
6.3培养企业文化
6.4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
6.5塑造优秀的营销组织团队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第一章导言
1.1选题背景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国***府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范和整顿,以控制房价的快速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在***策的冲击下,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中小房地产企业更是进入举步维艰的地步。面对激烈的竞争,房地产企业提升自身营销能力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营销能力进行准确评价,以及时发现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营销能力研究作为企业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理论和实证两个研究方向。前者从企业品牌的培育、营销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市场定位、营销网络建设、促销宣传、营销队伍建设、改进和加强市场服务等方面对企业营销能力进行讨论,是一种横向的研究方式;而后者则在考察企业营销流程各个阶段的基础上,建立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来探讨提高营销能力的途径,是一种纵向的研究方式。两个方向相互借鉴,并且有融合的趋势。我国对营销能力评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学者已经尝试着将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应用到营销能力评价中,但关于房地产营销能力评价的理论指导仍存在空白,导致实践中房地产企业在评价营销能力时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房地产营销市场已进入全程营销阶段,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尚不能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科学的衡量企业的营销能力,仅仅依靠财务指标片面地判断企业的营销能力,不能及时发现营销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进。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从总体趋势和国家的***策导向来看,已经进入科学正规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决策引领和指导。鉴于此,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以西安一房地产公司为案例详细说明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评价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中的具体应用。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本文在分析房地产营销能力各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并以一定的案例为依托,设计评价房地产营销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房地产企业科学的评价企业营销能力提供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参考。
1.2.2研究的意义
(1)尝试建立完整的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引入到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中,填补目前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的理论空白。
(2)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是在房地产全程营销实施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企业开展营销的战略、实施策略和营销保障等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为企业决策提供一种辅助工具,有助于改进企业经营效益,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水平。
(3)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企业的不足之处,或潜在的问题,通过科学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对以后开展营销工作将起到调整、改进的作用,增强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综合
1.3.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对企业营销能力的研究是以企业能力的研究为先导。正式提出这一命题的是菲利普·萨尔尼科,他于1957年最早使用企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企业能力或特殊能力。在此之后,学者将企业能力称为企业竞争力、组织竞争力、组织能力或企业动态能力等。20世纪80年代,黑特和爱尔兰德亦曾研究了公司独特竞争能力与战略产业和绩效的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风靡一时。波特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新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相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波特的理论从基本战略到价值链,提示了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C.K.Prahalad和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企业能力研究的热潮。随着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营销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慢慢地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Moller和Antilla在1987年和Broderick、Hooler.Saunders、Piecy在1998年分别对营销竞争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在他们的研究之后,以Graham.Hooley和John.Fahy为首的一批学者将他们两者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综合,得出了初步的营销竞争力多层次模型。Grant对营销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划分与Webster和Day有所不同,他从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构成入手,对营销竞争力的构成进行垂直细分,得出另外一个营销竞争力多层次模型。在这个模型中,Grant认为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培育是在多种层次上发生的,个人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2]。
1.3.2国内研究动态
由于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企业处于粗放型增长过程中,企业营销工作急功近利,营销能力理论研究滞后。随着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关于市场营销的研究才有所发展。国内对营销能力评价的研究是在借鉴国外营销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早期“职能式”营销理论强调的是企业销售能力,以“4P理论”为核心的“策略式”营销理论为代表,它强调的是企业的短期营销能力,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新3形式下企业的营销能力,刘玉来[3]在2005年,在综合理论界对营销能力的概念厘定的基础上详细的提出了营销能力的概念和内涵。之后,很多学者投入到企业营销能力的评价中,企业营销能力评价逐渐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林映光,孙岚在《企业营销能力综合评价》中将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品市场竞争力,销售活动能力,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市场决策能力[4];罗孝玲,刘欢在《医药商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将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为销售业绩指标,营销基础要素指标,营销决策能力指标,营销执行能力指标;杨瑞、杨烨在《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研究》中将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为营销观念、营销信息、营销战略、营销决策、营销执行、营销业绩6个方面;瞿国忠,李海延、周君生在《企业营销能力模糊综合评判中》将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为营销理念、营销组织、营销业绩三方面[5];宁振宇在《浅析我国企业营销能力现状及衡量指标》一文中将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设定为市场预测、销售渠道、售后服务、营销水平四个方面;杨瑞等人在《制造型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中将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为营销效益、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创新能力、营销组织6个方面。此后,翟国忠,林晓光等将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到企业营销能力评价中,为定量研究企业的营销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林媛媛将指数平滑模型运用到企业营销能力评价中[6]。陈成程最早将营销能力评价的方法运用到房地产企业中,并结合房地产营销所固有的特性建立了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进***地产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7]。当前国内很多关于营销能力的研究文献仍然把营销能力简单地等同于产品创新能力、分销能力、促销能力等营销工作表面层次的能力,或者把营销能力理解为理念、战略、品牌、质量、成本、技术、推销和网络等能力,而没有将营销置于核心战略的高度看待其能力的发展,没有探求到营销能力真正的持续内涵和其内在要素结构以及各要素的作用机理,很难真正引导企业的营销实践工作长远的发展[8]。
1.3.3关于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对企业营销能力评价的研究比较系统、全面,走在营销理论研究的前沿。我国的学者对营销能力的研究更多是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与我国的实践结合。目前对企业营销能力的评价研究正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过渡,国内对企业营销能力的定量研究尚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虽然部分学者在理论上提出了企业营销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设立了评价模型,但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具体操作上仍有局限性。
1.4文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从介绍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入手,结合房地产全程营销的特性和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房地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4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设立评价模型,定量分析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
1.4.2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形成过程中,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1)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阐述房地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以西安一房地产公司为案例,从实证的角度阐述房地产营销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应用。
(2)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相互交织,贯穿全文。在定量研究方面,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以进***地产企业营销能力的定量评价分析。在定性分析方面,除了使用标号段落以外,对于层次和逻辑联系特别紧密的内容,使用了表格的形式以显示其内在关系。
(3)比较分析法本文通过对评价结果与设立的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的评级集的对比分析,从而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营销能力等级。
1.5研究的主要内容
(1)阐述房地产企业营销能力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德尔菲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2)阐述房地产全程营销中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逻辑框架、指标体系确定的方法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衡量因素。
(3)根据多层次分析法确定房地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选定公司的营销能力进行评价。
(4)根据营销能力评价的结果,分析该企业营销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企业营销能力的具体措施。
本科营销论文例7
营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通过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很多代表性学派,例如消费者行为学派、商品学派、职能学派、管理学派、社会观营销学派。纵观国内外营销学术成果,消费者行为研究居多。研究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需求,制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策略是营销活动的出发点。中国营销学者应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华文化特点,抓住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行为研究作出贡献。
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和方法
(一)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
维度是借以对事物进行概括、描述和评价的手段、指标。营销理论的维度是指营销理论的一些特性是有范围的,并可以将其分类并分析。营销思想或理论可以借助五个维度去测量:知识维度(intellectual dimension)、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空间维度(space dimension)、科际维度(interdisciplinary dimension)、精神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
知识维度指这门科学的研究质量和整个理论体系中相关知识完整结合的程度。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消费者行为学知识体系越来越成熟。2005年6月至2013年9月,《营销科学学报》共刊登中国营销研究文章315篇,其中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210篇,占67%。
时间维度指这门科学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理论创新演变与管理实践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国营销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据吴建安教授(2002)的论述,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可分为:启蒙阶段(1978-1983),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广为传播阶段(1984-1994),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深入拓展阶段(1995-2000),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大,***在***府文件和报告中强调营销管理工作,以及硕士、博士等高层次营销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自我创新阶段(2001-2011),自我总结和自我创新成为中国营销学研究的新需要;向西方水平看齐阶段(2012-)。中国营销学者进入全新的消费行为研究领域,提出新方法、新理论。
空间维度指这门科学的总体理论对于不同实践所体现、代表、反映和涵盖的程度。在分析营销理论时,必须考虑国别特性、地理环境和地域条件。
科际维度指这门科学所包含的源自其他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程度。消费者行为研究受消费者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影响,形成学科的交叉。
精神维度指这门科学理论与这个世界中的精神力量相一致程度。人类生活的日益精神化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商业活动的精神效益。绿色营销、非营利组织营销、社会营销、关系营销、口碑营销、客户观念、顾客满意、服务补救等成为营销研究主流,这说明营销科学研究由消费者行为转化为消费者行为的根源――精神。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
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路线和阐释主义路线。消费者购买过程可以分阶段研究,对消费者感知、认知、学习、态度、决策反馈过程进行切分式研究,对消费者个体的研究适合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消费者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不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律,只能把消费者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才能理解消费者行为特征,对消费者生活环境研究适合采用描述性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在理论上学习和借鉴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方法上寻找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本土化的方法。实证主义把消费者理解为完全理性的人,忽略消费者深层次的无意识张力;阐释主义强调个体特征,忽略消费者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目前消费者行为研究方***缺陷:缺乏横贯不同层面的系统整体研究方***。要突破目前研究误区,必须选择新的研究视角和哲学方***。
从中国“天人合一”系统哲学看:消费者是整体人,不是纯粹的认知人、经济人、情感人;消费者行为是有机整体过程;消费者气质是统一系统整体;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系统整体。总之,消费者是整体,消费者行为研究要遵循系统哲学观、动态全息方***。
20世纪80年代,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消费信贷方式和支付手段,已经扩展到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研究发现,信用额度增加,消费者负责立即明显增加,流动性限制有约束力;透支余额和利率增加,换卡概率增加;消费者用信用卡作为额外现金,以扩大流动性。自21世纪开始,中国网购成为时尚:随时随地、“碎片”时间购物、更显个性化、更显诚信、更多互动性、对价格更敏感。消费者借以实现行为的载体发生改变,但是消费者行为本质没有改变。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大数据营销迎面而来。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
(一)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概况
消费者行为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组织动力学派、消费者主义学派、购买者行为学派、宏观营销学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成果颇丰。20世纪80年,消费者行为学传入中国,深受中国营销学者的欢迎。经过30年多的发展,中国营销学者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学术成果形式多样,数量很多,质量不断提高。
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对我国藏书量前9位的***书馆进行检索,国内学者以中文编著的***书目录合计964条,去掉重复部分得到有效样本390个,其中中国学者专著106部。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得到结果5255 条。其中论文数量情况如表2所示。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关键词,对中国两个最大的中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结果201条,整理得到有效题目185条。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上述3个表的数据表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发展迅速,硕果累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
(二)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知识维度
中国营销学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经历引进、消化、创新3个阶段,逐步建立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我国营销学科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营销科学学报》 为中国消费行为研究学者提供很好的平台,有效推动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思想交流。通过对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专著、博士论文、核心期刊论文研究分析,中国消费行为理论正形成体系。统计结果如表4、5所示。
表5说明,中国营销学者不仅消化了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且提出了中国特色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网络营销方面和大数据营销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同步;在方***方面,创造性提出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结合模型研究方法,这不仅对消费者行为研究,对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三)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时间维度
1981年,吴世经在《经济与管理研究》发表《市场研究的方法与销售经营的战略》,揭开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中国传播序幕。1986年,林德金编著《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分析》,这是中国营销学者第一部原创。1999年,易建华编著《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是第一部中国博士生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毕业论文。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发展情况,如表6所示。对每个阶段的成果求年平均值,如***1所示。
表6、***1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情况:启蒙阶段(1978-1983),中国营销学者只创作少量消费者行为期刊论文;广为传播阶段(1984-1994),中国营销学者积极翻译西方消费者行为著作,创作大量消费者行为期刊论文;深入拓展阶段(1995-2000),***书、期刊论文不断增加,博士毕业论文、会议论文出现,学术交流活动异常活跃;自我创新阶段(2001-2011),学术成果急速增加,学术活动空前红火;向西方水平看齐阶段(2012-),学术成果增长缓慢,学术交流活动减少,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遇到了瓶颈,需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方法、新理论。
(四)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空间维度
中国营销学者对西方营销理论坚持“洋为中用,不断创新”原则。以卢泰宏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于对西方消费者行为进行横向分析,以郭国庆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于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纵向分析,以符国群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将中国消费者行为与西方消费者行为进行横向分析,新生代营销学者侧重于对小范围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如表7所示。
(五)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科际维度
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吸取消费者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精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继承西方研究思路,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信息科学的精华。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消费者行为学术成果颇丰,理论依据各异,研究方法多样。如表8所示。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涉及9个以上学科,充分利用已有科学研究方法,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六)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精神维度
消费者行为学在中国很受欢迎,改变中国营销学者研究行为和广大消费者消费观念。新的营销观念广为传播,中国营销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中国消费者的精神世界,如表9所示。表9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产品质量表层的研究,而是更关注消费者的精神需要。这说明营销科学研究由消费者行为转化为消费者行为的根源――精神。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展望
(一)现有的创新成果
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也是折中主义的领域,营销学者在学科、目标及方法各方面各有不同,如表10所示。第一,解析取向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消费及其意义做深入了解。第二,传统取向建立在认知消费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努力发展理论与方法来解释消费者决策与行为。第三,营销科学取向以经济学与统计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它通常涉及构建与测试数学模型,来预测营销战略对消费者选择与行为的影响。
作为宏观社会环境的主要方面,文化对消费者有普遍影响。营销人员可以采用内容分析、人种研究、价值观的衡量。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顾客感知以及消费者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西方存在价值观差异、信仰差异、思维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中国消费行为研究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营销学的发展呈现“人本化趋势”,显示个性化、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特征。营销学核心概念从交易转向关系,从“商品为中心”演变到“以服务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基于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网络营销、直销营销、关系营销成为21世纪主流,营销学的创新呈现“技术导向性”特点。
基于文化因素与技术因素,本文提出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新取向――系统取向,如表11所示。消费者行为受多个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构成复杂的系统,一个整体。要了解中国消费者行为,揭开中国消费市场的规律,为企业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研究者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中国营销学者需要继续吸收西方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消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把握消费市场的最新动态。消费者行为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需要定性描述,也需要定量分析。多种研究方法同时并用,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实用。中国消费者行为理论必将自成体系,为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二)有待突破的研究课题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洋为中用、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一是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从中国营销实践中提炼有价值的知识,为中国营销创新提供条件。二是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通过对中国营销实践的系统梳理和提升,对西方营销理论或理论的假设前提做出修正或补充,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架构。三是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科研项目有待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郭国庆.营销理论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http://222.29.89.8:8081/jms/CN/column/column320.shtml(营销科学学报)
3.孔繁任,熊明华.中国营销报告(绪论1).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4.吴建安.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市场营销导刊,2002(8)
5.杨晓燕.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经济经纬,2003(1)
6.罗纪宁.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评述:方***和理论范式.山东大学学报,2004(4)
7.胡少华.信用卡市场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综述.新金融,2005(10)
8.廖卫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14)
9.马国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管理世界,2004(12)
本科营销论文例8
一、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日常生活的经济交往中,营销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也同样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许多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市场营销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之间不仅存在着紧密联系,还存在相互作用并对经济活动甚至社会活动产生转变。
二、科学技术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在营销的过程中,营销者和消费者是这个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主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这两个主体也构成影响。那么,下面从营销者和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从营销者的角度
从营销者的角度分析,首先要了解市场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4P营销理论。4P是营销学名词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大营销组合策略即为4P。4P中的每个要素都受科学技术的影响,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产品(product)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本身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因素,提高了产品自身的功能。不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本身功能的提高对于销售产品、满足消费者方面都降低了阻力。
2.价格(price)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价格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从理论上讲,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率逐步提高,这样就节约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格也就随之降低。这对于营销者而言,价格的降低也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优势。营销者认识并加以正确发挥这一优势,最直接的益处就是竞争力的加强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获取利润。
3.渠道(place)
销售渠道是指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具体通道或路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用户。中间环节包括各种批发商、零售商、商品服务机构,如经纪人、商、交易商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营销者也已是到科技对营销渠道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时下比较流行的网购,就是买家通过互联网寻找自己心仪的商品,与卖家联系,通过网上支付来完成交易。并通过物流来运输商品。
4.促销(promotion)
科学技术对促销有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促销方式、手段、成本等方面。还包括产品的宣传、广告、产品成本的降低等等。
(二)消费者角度
从消费者的角度讲,需要涉及到4C理论。4C是当代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比较侧重于需求和服务的理论。包括顾客(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4个因素。
1.顾客(customer)
顾客是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主题,在营销中对其活动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在这个因素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产品和服务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从质量、功能和性价比各个方面都与往日不同。人们的消费欲望也急剧膨胀,这也促使企业采取更高新的科技手段开发、研制新的产品和服务。
2.成本(cost)
科技的发展对成本的降低是显而易见的,在4P的价格中有所体现,故这里不再重复。
3.便利(convenience)
科技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是从消费模式的多样化,还是产品、服务的质量和形式都有多方面体现。比如信息技术、网络的发展等。
三、科技发展给营销带来的弊端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营销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弊端。
(一)产品更新速度过快,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二)科技发展迅速,给企业和营销人员带来知识冲击;
(三)消费者对产品、服务不了解,进入消费误区;
(四)运用高科技欺诈、造假的不良行为屡见不鲜。
四、解决对策
(一)生产者要有良好的预见性,对产品进行合理评估;
(二)对营销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及时充电;
(三)企业和营销人员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在产品宣传的过程中给予易懂的产品信息,避免误导消费者,造成纠纷;
(四)加强法律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士舫,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本科营销论文例9
二、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根据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结合由***高教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和***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提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要体现情商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营销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并对培养目标做进一步的分解。我们根据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由***高教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介绍,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体描述如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济、管理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智商和情商水平得到协调发展,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为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新品牌)、开拓新区域(行业)市场的营销方案进行策划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知人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4)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策略和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上述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描述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之外,特别围绕市场营销工作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情商水平,即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知人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四、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支撑,满足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除了开设相关的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课程之外,还要开设与提高情商素质相关的特色课程,如情商专题课程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设计与规划、人际交往、演讲与口才、商界名人奋斗历程的专题课程或讲座等。通过开设以上课程,一是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情商的理论和认识到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择业困难或工作中遇到压力时能够从容应对,能够正确调控自身的情绪,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商界名人为榜样,热爱营销职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他们主动提高情商素质的动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营销技能,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情商素质。(1)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课时。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安排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有效训练学生的演讲与口才、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商素质。(2)集中实践环节强调专业技能训练与情商培养并重。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一般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企业管理沙盘实训、商务谈判实训、市场营销调研实训、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内容,还可以增设素质拓展、挑战极限等潜能的培训,着力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
(三)创新创业体系
根据***的相关文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应该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情商培养的核心内涵基础之上,科学设计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体系。(1)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一是开设《创业基础》课程,根据***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该门课程成为公共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二是开设创业所需的理论课程,如《合同法》、《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法》等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是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三是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类课程,如《创业营销》、《小微企业管理实务》等课程。(2)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衔接。一是把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课程相结合,例如《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等实践类课程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课程;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借助校内外实践基地,支持学生将创业计划项目进行孵化实践。(3)创业创新教育与情商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上述(1)、(2)的分析,创业创新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素质。总之,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有效整合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多层次、立体化地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素质。
五、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
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之后,要实现培养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的目的,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围绕情商培养进行教学改革,从而真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营销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企业对高校市场营销毕业生的需求特点,高校必须创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作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育人的重要任务。其中,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培养应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担任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往重视智商教育忽视情商教育的观念,深入调查了解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状况,切实把握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培养的着力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量渗透情商教育,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的培养实效。
(二)整合三个课堂,系统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
虽然我们认识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的重要性,但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强调第一课堂(课内)的知识传授与灌输,忽视第二课堂(校内课外)、第三课堂(校外课外)对提升情商素质实践训练的作用,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与质量。为了系统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素质,我们必须有效整合“三个课堂”。第一课堂主要围绕开设的情商课程或与情商相关的课程进行以渗透观念意识为主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认识到情商培养的重要性;第二课堂要营造以系统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为目标的校园氛围,开设沙盘模拟和推销课程模拟销售管理的现实场景,设置情商训练型课程融入社团活动;第三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设置情商体验应用型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情商培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特别是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情商素质,也为学生的情商培养提供良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一是通过使用幻灯片、投影、视听设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专业性的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片供学生观摩、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二是将课前激励、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心理测试、营销模拟实践等方式引进课堂,营造训练与培养学生情商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中有更多机会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熟悉自我和激励自我。
(四)倡导个性化教学,开发学生的情商潜能
为了开发学生的情商潜能,我们要积极倡导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商培养,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分为急躁型、活泼型的、温顺型、冷静型、沉默型等多种类型,善于从情商的视角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情商优缺点,同时要让学生认清自身情商培养的方向,并采用相应的情商培养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情商水平。
(五)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科学测试学生的情商素质
在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有鉴定、导向、激励、监督的作用,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情商,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情商素质。但我们传统上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学生大多靠记忆就可以通过考试,考试形式单一且缺乏科学性,很难测试学生的情商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情商素质。为了科学测试学生的情商素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市场营销专业情商素质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知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构建情商培养测试体系,其主要内容有: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情商素质测试的内容,科学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情商评价量表,根据评价量表注重学生工作干部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任课老师的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要把情商的评价渗透到课程考核的环节中,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外,作为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观察、与学生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情商状况,还应把课堂研讨、案例分析、营销活动情景表演、模拟训练等过程中的情商表现和情商改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
本科营销论文例10
中***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98-02
一、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内涵与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区别于营销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营销研究型人才和营销技能型人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把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营销人才称为营销研究型人才,把专科及以下层次的营销人才称为营销技能型人才。作为处于中间层次的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应该具备博雅的思想,有较高的大学人文素养,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二是应该具备较系统的营销专业知识且能够应用专业知识专业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具备一定的营销操作和管控技能。
(二)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专业学习,成长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具有现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经济、计算机和法律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从事工商企业的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管理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专业能力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分“学科平台、专业教育”两阶段进行。在学科平台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在专业教育阶段,学生要系统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多学科融会复合与校内外实验实践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专业能力体系分为三大能力体系:基本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包括思想素养、经济与法律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人文科技修养等。专业应用能力可分为六大能力模块,具体如下:第一,管理基础应用能力。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掌握管理学一般原理和企业管理全貌知识,具备对相关管理方案和过程进行开发、设计、管理、运用、评价的能力。第二,市场营销基本能力。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营销管理一般过程,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第三,市场分析能力。熟悉现代市场调研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方法,具备组织和实施市场调研活动的能力。第四,销售管理能力。能够运用市场营销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分析不同行业市场营销的普遍规律和策略技巧,树立市场营销的专业思维框架,具备运用销售战略规划、销售管理以及销售团队建设的能力。第五,客户管理能力。具备根据消费者行为活动规律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沟通工作,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能力。第六,营销策划能力。系统掌握营销策划的方法和技巧,能对企业的营销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制定相应营销方案的能力。
三、基于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能力体系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目标
教学设计的总目标是建立强化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能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协同教学系统。
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点值得我们重点强调的子目标:第一,要强化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念。在全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晰认识自己所面对的职业层级,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观、职业态度。第二,要建立和企业全面接轨,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培养方案。长期以来,专业教学和企业需求结合不密切,从而导致了系列问题,市场营销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全方位强化产学合作。第三,要全面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环节。强化培养专业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必须要求重新审视现行的培养方案,以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不能单纯是理论讲授,更要把一线企业的管理技术或管理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同时又深切感受到实践的鲜活。同时把课堂教学、校内实验或实训、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把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结合起来,把产学研结合起来,实行全方位立体教学。第四,要建立以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考试评价模式。把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考试作为激励和促进手段的地位和作用;把对人才考评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上来。
(二)课程设计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即立足企业的营销需求,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趋势为导向,培养专业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擅长营销策划和营销运作的应用型高层次营销管理专门人才。我们围绕此目标“走出去、引进来”,即一方面加强对企业营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加强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定期调研,根据企业需要更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将企业引入专业建设,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吸引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和论证人才培养途径,使学生从独特的专业教育体系获得保障其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和职业生涯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后发优势的知识模块和能力结构,成为能够迅速适应企业需要和市场发展变化,勇于开拓创业和营销创新,有效支撑和完成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策划、营销运作、销售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结合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构架,本专业可开设如下主要课程:第一,管理基础应用能力:工商管理学科导论、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第二,市场营销基本能力: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商品学、战略管理、物流概论。第三,市场分析能力:统计学、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学。第四,销售管理能力:销售管理、分销渠道管理、零售管理、网络营销学等。第五,客户管理能力:服务市场营销学、顾客资产管理、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第六,营销策划能力:广告学、营销诊断与策划、企业形象设计、促销设计。
(三)教学环节与教学进程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根据前述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教师的早期导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专业教师才导入,这有诸多弊端,新的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导入专业教师(导师),对学生专业认知与职业观念的树立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而且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层次递进的梯次结构,比如:见习、单元实训、综合实训、实习等(见***1)。
其中理论教学采用“知识点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团队提交解决方案”的模式进行;实践教学采用4Ps的模式进行:(1)提出问题(Problems):以案例、课程讨论、专业热点等提出课程实践问题;(2)做好流程(Programs):实践设计流程、执行流程和考核流程及整体流程;(3)依托专业实践组织(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以市场营销协会、青年经济学会、模拟市场管理委员会、大学生技能协会、专业教研室等;(4)策划项目(Projects):以现实公司、模拟公司等为素材设计项目,并进行立项和论证,最终形成策划方案,有条件的项目还要进行方案的执行和评价。
(四)教学效果测评体系设计
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测量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是否具备各项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如下手段进行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测评:第一,通过课程学习、项目训练形成和测评学生的能力构成,最终培养学生的各种专项能力和三大能力,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通过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体系考核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第三,英语与计算机过级率。第四,毕业学生就业率、考研率。第五,毕业学生追踪调查。第六,学生专业认知调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