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论文例1
(一)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的硬件——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是基础设施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它不但是西部地区内部之间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的前提,而且还是西部加快和外部沟通的重要桥梁。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①交通运输路网密度低。2000年,全国交通线路综合密度为1585.41公里/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只有834.91公里/万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东部的18%。交通运输网密度低,最终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延缓了西部发展的进程。②道路通达水平低。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尚有680多个乡镇未通公路,占全国未通公路乡镇总数的85%,滞后的交通成为阻碍西部地区信息勾通,要素流动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瓶颈。③道路等级低,质量差。2000年,在西部地区53.3万公里的公路中,等级路为43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0.7%,而全国平均为85.6%;西部地区高速公路总里程数仅为东部地区的42%,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只占全国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的21%。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道路的质量差。④出海条件差。一个地区离出海岸的远近和出海成本是成正比的。按各地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到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运输距离计算,东部和中部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67公里和909公里,而西部则高达到2052公里,分别是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2.3倍和2.3倍。除内蒙古以外,西部地区离出海口的距离都在1300公里以上,其中重庆、四川、云南、青海和***的距离则超过2200公里。⑤建设资金不足。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地区间的分配来看,西部地区远远小于东部地区。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只占全国总投资规模的18%左右,同时国家对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策性支持力度也明显不足。⑥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实施沿海开放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一直作为东部地区的资源供应地,市场化程度很低,大部分省区的自我发展机制还未形成,自身投入的资金也明显不足。
(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的软件——文化、教育、卫生方面建设滞后
表一: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软件的比较
地区高等院校大专教育平均文盲卫生机构人卫生机
/十万人率(%)员(万人)构/千人
全国104149506.72559.14.3
东部49756815.8251.24.7
西部201293813.1116.62.2
注: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有关数据整理
由表一可见西部地区在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软件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东西地区,这不仅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当前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表二可见,西部城市在供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实有房屋建筑面积、供水能力、铺装道路面积、用电量等指标上都远远低于东部城市的水平。城市竞争力是衡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基础。西部地区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难以使城市化的极化作用和辐射作用有效发挥,从而无法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主要的根源是投入的不足,建设部门2000年的统计,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不含电力和通讯)投入1437.5亿元,其中西部十省区总计为185.5亿元,占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12.9%,抵不上一个上海市(194.3亿元),与广东省基本持平(181.6亿元)。
表二:东、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比较
项目东部西部西部为东
部的%
城市供水量(亿吨)134.947.8923.60
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吨)91.974.781.28
实有房屋建筑面积(万m2)38.4629.6577.09
供水能力(万吨/日)1.130.7557.69
铺装道路面积(万m2)9.215.9464.5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有关数据计算。
(四)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表三:东、西部地区农村乡镇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覆盖率比较(单位:%)
项目全国东部西部
供水站覆盖率20.732.38.2
汽车站覆盖率33.241.632.7
发电站覆盖率22.721.824.6
电话装机容量覆盖率93.499.187.9
程控电话覆盖率84.297.370.1
文化站覆盖率76.886.365.6
***书馆覆盖率15.227.77.7
影剧院覆盖率32.842.425.2
小学覆盖率76.872.088.5
中学覆盖率85.797.270.2
职业技术学院覆盖率17.925.511.8
通电村97.4102.189.5
通邮村91.6100.875.5
通电话村48.475.819.3
通公路村88.793.179.8
通自来水村17.733.59.2
注:按行***村委员会数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173页、177页和第179页。
由表三可见西部地区农村乡镇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覆盖率也低于全国和东部的水平,西部地区要发展,占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村的发展是前提,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农村现有基础设施现状难以适应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改善西部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格局显得尤为迫切。
(五)西部地区环境的基础设施滞后
表四: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污染强度比较
项目东部西部全国
工业废气排放量(立方米/元)35.93.6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亿元)363968478
工业烟尘排放量(吨/亿元)196812352
工业废水排放量(吨/亿元)508760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吨/亿元)1.54.72.4
注:污染强度按单位工业GDP的污染强度计算;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西部地区在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的都远远高于全国水平和东部地区,使得西部地区的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严重影响到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西部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在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加大对污染的治理、环境的改善,是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整个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快西部开发的应有之举。
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明显滞后的西部基础设施显然难以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加快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
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对策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延缓了西部经济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瓶颈。我们要充分认识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在速度上不是越快越好,在规模上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同经济发展相协调,并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协调发展。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双重的问题:既滞后,又盲目上马、重复建设。因此,我们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发展。
(一)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理顺的关系
针对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出现的争投资、争项目,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的一些情况,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实施科学管理。当前要正确处理以下六对关系:
1.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促进经济发展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不能将二者本末倒置,而要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既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也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目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了非对称格局,一方面是原有的基础设施的水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是西部大开发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地方又出现了盲目上马的过热现象,如车流量小、经济落后的地区热衷于建高速公路。因此建议:(1)有关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使基础设施建设在速度、效益、规模上同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规模相协调;(2)完善项目审批手续,合理把关,科学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应成为***绩工程,而应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2.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要防止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片面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也要防止相反的倾向。当前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倾向:一是在项目论证中存在着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二是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着过分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如高速公路在论证时多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即使车流量少、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上马,但一旦投入运营就追求投资效益,提高收费标准。由于收费标准提高,导致了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减少,投资回收期延长,而为了缩短回收期,再提高收费标准,结果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为此建议:(1)在项目论证时,除***事等涉及到国家安全的特殊基建项目外,各种基础设施项目都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即使公益性项目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否则会变为“公害项目”。要计算出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收期。(2)基础设施的收费标准调整要依据《价格法》,经过价格听证会的论证,兼顾基础设施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并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力。
3.已建项目与拟建项目的关系。一是要考虑二者的协调发展问题,拟建项目要与已建项目相配套;二是要考虑在充分利用己建项目的基础上,上马拟建项目。当前在西部地区存在着已建项目未充分利用,又盲目上新项目的现象。如有些地方已建的机场未充分发挥作用,又新建机场;有的地方高速公路的密度大,利用率小。为此建议:(1)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效益评估制度,对已建项目的利用程度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考虑新建项目;(2)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构,加强规划与协调,统一决策,改变目前***各部委、省市各厅局分头决策和多头管理带来的弊端。
4.基础设施建设内部各类项目之间的关系。既要协调基础设施中的硬件项目水电路、邮***电信与软件项目文化、教育、卫生之间的比例关系,又要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的关系,同时还不能忽视公益性环境治理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为此建议:(1)建立基础设施项目体系制度,从总体上把握各类项目之间的内在比例关系,实行科学管理;(2)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明确将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以及其他公益性项目列入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的范畴,加大投资力度。
5.基础设施建设中各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应多元化,同时应协调好各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府投资多,民间投资少;中央***府投资多,地方***府投资少;内商投资多,外商投资少。因此建议在基础设施建设主体方面加大“三个比重”:(1)划分***府与民间的投资范围,加大民间投入的比重;(2)划分中央***府与地方***府的投资范围,加大地方***府的投入比重;(3)划分内资与外资的投资范围,加大外资投入的比重。
6.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与一般投资领域之间的关系。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必须处理好重点与一般,近期与长期的关系。在近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应包括:(1)水电路:水资源开发、水利设施及江河湖海的治理,电网、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公路(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航空港、海港与码头:(2)教育、文化、卫生设施重点项目;(3)农村基础设施、农田草牧场、生态环境项目;(4)城市设施建设、开发区建设;(5)原油、天然气、核电等能源开发项目;(6)饮水工程、天然气管道、污水与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公益性项目。
(二)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1.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但西部地区由于自身条件较差、实力薄弱、历史欠账较多,仅仅依靠民间的资本和西部地方***府没有实力解决这一问题,因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来完成。国家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资领域应包括:跨省际的公路、铁路干线;大江大河的治理及重大水利工程和饮水工程;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骨干通道;非盈利、非商业性开发与经营的重大公益项目;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项目;重点机场和口岸建设。
2.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1)根据陕西的成功经验,对部分基础设施实行股份化集资,商业化运营。既拓宽资金来源,也提高运营效率,减轻***府负担;(2)鼓励地方集资搞基础设施建设,如地方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等;(3)放宽外资的准入条件,采取优惠***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多地引进外资。
3.合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适当调整盈利性基础设施的收费标准。基础设施中盈利性项目收费标准低,影响了地方与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价格听证会的论证,对其中的一部分提高收费标准。二是推进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建设,如设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加快基础设施行业企业的上市。
4.进一步完善价格运行机制,采用支持性价格***策筹集建设资金。一是继续允许西部地区修建二级收费公路,鼓励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入西部公路建设;二是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扩大以收费权为核心的经营权质押***策的实施范围,鼓励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向西部地区;三是积极疏导西部电网电价矛盾,鼓励对西部的电力投资;单独核定西部地区各电网输配电费用,鼓励电力生产企业与用户直接签订购电合同,降低用户电费负担,适当降低东西部地区之间骨干电网联络线的输电费用,鼓励“西电东送”;四是对新建的水利工程供水项目,实行补偿成本、合理回报的水价***策;五是对没有征收污水处理费的西部地区城市,要求尽快开征污水处理费,对已经开征的城市,要求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尽快达到补偿合理成本略有盈利水平。
5.坚决贯彻和落实“受益者负担、投资者受益”的原则。把中央***府、地方***府、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中央***府将适当放宽限制,允许外资和私人投资开发原材料和能源,特别是鼓励他们加快西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国家将重点矿藏资源划定保护范围,将那些保护范围之外的矿产资源的开发经营权下放地方,调动地方***府和群众的积极性。
[1]杨萌凯:解决西部交通建设落后的途径[J].《西部大开发》,2001(11),P44-46。
[2]谢晚霞: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P60-64页。
基础设施论文例2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较薄弱,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城市基础设施仍明显不足与滞后。未来20年,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文章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改革趋势。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与世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生产要素竞争优势缩小,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自然成为我国广大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并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本身已造就一批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如网络、通讯、卫星传送等。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东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优惠的国家***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0-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70%一85%,东部地区则是全国平均值的110%-125%,中部地区则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密度低、通达深度浅、等级低)、自我投资能力很差,同时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较低。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1.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原则就是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府宏观指导协调、企业自主投资、银行***审贷;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公平竞争,***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共利益。其核心是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市场化、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府调控法制化及中介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持续、健康发展,减少财***负担,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2.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了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符合我国国情要求的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和分工,建立***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充分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改革投资审批制度。经营性项目的投资,***府在严格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充分放权,鼓励和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对于价格、收费机制没有到位或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经营性项目采取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投资者合作建设。
(2)开放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市场,大力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领域,为集中***府财力建设公益性项目以及***府退出经营性项目创造条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
(3)规范和完善***府投资体制。改变***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实行投资、建设、运营相分离,逐步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专业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府投资决策的责任约束,以合同为纽带,实现规范化、市场化的项目实施。引进代建制,积极创新投资和建设模式。
(4)加强***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和服务。***府从以行***审批为主,逐步转向备案、核准和审批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模式。不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5)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及经营体制的创新。改变基础设施行业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组、改造原由的经营机构,使之成为***核算的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融资多元化体系。充分利用一国际金融组织(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外国***府等机构)的贷款,这类资金具有贷款期限长(20年左右)、资金供应量大的特点。我国也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基础设施类股份公司己经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投资基础设施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集中大规模建设资金。
3.改革的进程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也沿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一工作80年代。该阶段的主要改革内容是国家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基础设施融资的稳定渠道。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开始以拓展筹资渠道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化进程;对向外商和国内经济组织转让国有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做出明确规定,吸收外资及国内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可操作依据。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以加入WTO为主要标志,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开始按照国际规则扩大开放程度,允许外资
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投资,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市场化进程加快。
四、结语
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作用、性质与特征;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投资建设与发展水平、行业管理体制两个角度研究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改革进程的发展历程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鞠齐.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2006,(6):44-46.
基础设施论文例3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由于国家长期推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使得国家财***基本建设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投向了城市,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虽然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策以来,国家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来,***中央、***强有力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极大地减轻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负担的同时,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财***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试***剖析在当前财***紧约束条件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策选择。
一、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成因
1.公共财***观念树立的滞后,导致***府投入不足
依据公共财***的基本理念,***府的基本职责就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是***府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府并没有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自己的基本职责范围,***府仍然把对农业生产的支出看作是不同的经济体系之间的支援关系,这可从财***支出科目中的“支农支出”反映出来。***府在财***预算安排中并不会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优先地位,而是作为支援来看待,象征性安排一点,随意性很大。一些***府部门和官员甚至把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看作是对农民、农村的施舍和恩赐。在这种“支援论”思想的支配下,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由农民自己完成。农民交税以后并没有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有***府提供基础设施的权利,这是导致***府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基本原因。
2.责权划分不清,各级***府投入责任难以落实
2002年修订后的《农业法》第十七条虽然规定各级人民***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法》第六章也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作了原则性规定,但仍没有一个与《农业法》相配套的《农业投资法》来具体规范中央、省、市县、乡镇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责划分。由此,在落实各级人民***府农村基础建设职责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中央请客、地方掏钱”,中央与地方利用建设项目“相互钓鱼”的现象经常发生。
3.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使决策偏好显示机制缺失,决策难以有效反映农民的意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效率低下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数量、种类基本是由基层***府在没有农民参与的情况下决定的。农村居民往往是只能被动接受***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同时被动的承担相应的费用,农村居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真实需求难以体现。这种基础设施“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忽略了广大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导致现行农村基础设施供应中出现过剩与不足共存的现象。
4.财***农业支出资金管理紊乱
(1)财***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财***支农资金除由各级***门拨付外,县以上各级农、林、水等主管部门也层层下拨到县级对口部门,形成资金来源渠道多、投入分散的状况。县级管理、分配财***支农资金的部门有计委(发展局)、财***局、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局、林业局、水利(水务)局、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气象局、国土局、交通局等10多个,时常出现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管理。目前,最突出的是国家***、科技部、***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支农资金在分配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2)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支农资金到位率低。资金与项目随意性强,投资决策科学水平低,项目确定执行、资金支付、监督管理三者合一,责权不清,且集于一身,给各种违规违纪现象留下很大空隙。只要从财***渠道拨付的各类来自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都是被挤占的对象。国家财***支持“三农”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各级农口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搞农业吃农业”的现象较严重,使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为减少,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财***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规范。
(3)***府投入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交通主干道等农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而没有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府财***支出在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严重缺位。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过去主要依赖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劳,农村税费改革后,各地取消了“两工”,农村村办公益性建设要实行“一事一议”的***策。但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一事一议”很难实行,即使中央和省级的大中型水利和道路工程修到了“家门口”,但是由于“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效益仍然体现不出来,农民实际上仍然不能受益。
5.“一事一议”制度实际上是把责任推给了农民
“一事一议”的实质是维持历史形成的城市与农村不同的基础设施供给形成机制,农村基础设施仍然由农民自己承担。因此,“一事一议”的制度设计实际上是把责任推给了农民。在现行行***体制下,如果继续由基层***府替农民决策,那么,“一事一议”将有可能演变成基层***府向农民集资摊派的***府依据,在基层***府财***越位的内在冲动没有彻底得到有效抑制的情况下,将会使各地方***府制造各种***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行为得以延续,从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重的问题。
二、财***紧约束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策选择
1.树立公共财***观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体制要求,调整财***支出分配结构,奠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财***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稳健财******策下,财***处于紧约束状态,财***支出增长受约束较强。在此前提下,唯有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体制要求,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本的公共产品纳入***府预算内对待,才能通过调整财***支出分配结构,在财***基本建设投资适度从紧的同时,严格落实《农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确保县级以上各级人民***府财***每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财***总支出比例。
2.制定与《农业法》配套的《农业投资法》,依法明确界定各级***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法定责任
《农业投资法》一是要明确规定各级***府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要依法承担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定责任。事实上,让***府承担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应该是加快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以工补农”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要明确规定各级***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职责的划分,应该体现出基础设施的自然属性、经济特点和社会意义。一般来说,全国性的、跨省(区、市)和跨流域的、外溢性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起主导作用,地方***府主要负责外部效应较小、受益范围较窄的农村基础设施,社区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应由当地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地方受益的其他各类水利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部门和受益单位共同投资兴建。三是要建立各级***府“一把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责制”,实施各级***府“一把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票否决制”。
[NextPage]
3.合理定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近、中、长期目标,分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期目标是对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修复、更新和巩固,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村地区乡村间的简易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通讯设施建设;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难的问题,加快完成改水改厕工作。中期目标是完成对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对小流域的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和信息交流基础设施,提高乡村道路的硬化率和油路率,完善农村道路交通体系;提高自来水普及率,确保农村饮水质量和安全;建立健全乡间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远期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所需的发达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之间在生态与生活环境方面的高度协调一致。
4.建立充分体现农民需求的偏好显示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基础设施供给决策机制,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根除自上而下的供给型决策失败造成的有限投入的损失
(1)改革现行的乡镇***府领导人产生办法,使乡镇***府领导人和村组织领导人都由本辖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通过选举约束辖区领导人真正对本地区选民负责,把增进本地选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建立需求表达机制,在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辖区内的基础设施供给进行投票表决,使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多数居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偏好得以表达。
(3)建立专家听证制度,对于较大型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在县乡人民代表大会决策过程中要举行专家听证会,在此基础上再由县乡人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
5.理顺财***农业支出资金管理体制,强化财***支农资金监督管理
(1)建立一元化的财***农业支出资金管理体制。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应该确定各级人民***府农业部门作为财***农业支出资金管理的主管部门,将其他***府机构的农业支出资金管理权统一归并到***府农业部门,由***府农业部门统一行使财***农业支出资金管理权限,强化财***农业支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根除财***农业支出资金管理上***出多门导致的紊乱,提高财***农业支出资金使用效率。
(2)强化财***农业支出资金监督管理。一是严格落实强化财***农业支出资金管理责任制,***府农业部门统一行使财***农业支出资金管理权限后,就应相应承担财***农业支出资金管理责任。二是***门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方式,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门帐户,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6.合理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资金结构
根据财***紧约束的现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资金结构的优化一是要在保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规模适度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对农村生活服务性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在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资金安排中,近期应主要投向小型农田水利、乡间道路等小型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项目。
7.恰当选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资金支出方式,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不同的优势,最大限度放大财***资金的效用(1)财***补贴。财***补贴的方式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基本的支出方式之一。通过财***补贴的方式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利用有限的财***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调动投资主体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财***补贴又可分为直接补助(如配套资金)、财***贴息、税费减免等形式。
(2)以工代赈。以工代赈即***府提供做工的机会代替直接救济或者是以工业品等作为劳动报酬来鼓励群众投劳。以工代赈在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可以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缓和城市化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工业品需求。
(3)以奖代拨。以奖代拨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如土地改良率、道路硬化率等),对各地自主投资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衡量,使得上级***府在以奖代拨支出方式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性,防止地方利用建设项目“钓取”财***资金,鼓励地方真正将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益。运用以奖代拨方式,可以由企业先垫付资金进行建设,然后通过上级以奖代拨资金支付企业工程建设款项,可以有效减轻基层***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负担。
(4)一事一议。一事一议的支出方式,是社区内的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的一个选择。一事一议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统筹安排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体现农民所需、尊重农民意愿、照顾农民利益。但一事一议需要有完善的议事程序、明确的议事范围和合理的上限标准,否则,一事一议有可能成为面向农民的制度化的集资方式,加重农民负担,或者由于意见难以统一,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一事一议的支出方式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充分尊重农民的民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方式,还可以采取国家投资参股、资本金投入和担保等投资方式,也可以在项目建成后用资产租赁、转让和出售等方式来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同,其支出方式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方式时,应该注意***策措施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相关***策措施的整体效益。
8.放开市场准入***策,完善税收优惠***策,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搞好市场化运作。对新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开始就实行“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等办法,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各界人士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对一些受益主体明确、可以实行经营性管理的小型基础设施,如小型水库、泵站等,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将经营管理权甚至产权明晰、量化到自然人或法人,有偿使用,以实现其经济价值。
(2)塑造社会集资机制,有效引导社会捐资、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弘扬中华民族修桥补路、积德行善的美德,尊重捐资的意愿,鼓励社会捐资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应从***策上限制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流向城市,严格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资金只能用于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恢复农业发展银行的***策。农村邮***储蓄资金应该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来源。
(3)有效运用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种投资主体将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在增值税中,对企业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项目的购进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允许全额进行抵扣。对于企业将自制、委托加工和外购的货物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为,可以考虑不再列为视同销售行为加以征税;在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法规中,可以考虑对企业使用国产设备,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允许将设备的全部投资款在企业每年的新增所得税额中进行抵扣。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关人员的工资、薪金支出,不再按计税工资标准,而是按实际发生数进行扣除。对企业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取得的收益,可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在个人所得税的有关法律、法规中,可以规定对于个体从业者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取得的相关收入,可以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9.因地制宜确定各地区不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策,建立各地区不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分担机制针对不同地区发展实际,制定各地区不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策,建立合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担机制。从大的区域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基本呈递减之势,对中央、省级财***依赖程度递增,加上各地区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情况不尽相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策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县乡财***比较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央财***和省级财***相应承担的比例要多一些。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财***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县乡财***状况的好转,可以逐步将一些领域的发展职责让渡给市场调节和县乡***府。东部地区地方财***财力较强的市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主要由市县财***负担,东部地区地方财***财力较弱的市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主要由省财***负担。作为***策引导,中央财***对于东部地区应给予适当补助。
参考文献:
1.王朝才,傅志华。“三农”问题:财税***策与国际经验借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基础设施论文例4
根据浙江省财***厅《2001年度养老、失业基金决算情况》通报反映,嘉兴市本级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为15.1个月,高于全省9.9个月和全市13.4个月的水平。从市本级2001年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情况分析,在社会保险扩覆不开展的前提下,如果从2001年存量资金中留出15000万元作为2002年的收不抵支部分,留出投资国债和定期存款未到期部分10000万元,还有20000万元可以用于其他投资。
(二)社保基金增值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根据2001年度嘉兴市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反映,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度利息收入774万元,年综合利率2.23%。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在积极的财******策完全淡出前,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走势预计在三、五年内仍将维持现有水平,目前存货款利率差在加大。
(三)***府资金经营需要拓宽投资领域。目前,***府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投资性公司向商业银行贷款并以贷款利率支付利息,另一方面则将大量的社会保障基金存入银行,以银行存款利率得到利息。按照现行存贷款三年期年利率进行测算,存款利率3.24%、贷款利率5.76%、差额2.52%,如按5亿元社会保障基金存款进行测算,年基金少收入利息1250万元。
(四)依法参保意识的提高和行***推动力度的加大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近年来,省市人大、***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险工作的领导,地方***府、职能部门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制意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社会的监督力度,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基数三个不到位的状况正在加强或改善。社会保险参保扩覆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参保企业不到位的状况,使当年社会保险基金达到收支平衡并有结余,使存量资金增加。这就有必要考虑社会保障的投资方向和较大限度增值的问题。
二、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对中央***府而言,选择适宜的模式入市至关重要。从允许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市的国家看,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途径为社会保障基金——基金公司——证券市场,即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基金公司,再通过基金公司投资于股市。而对地方***府而言,将社会保障基金拓宽投资领域,除按照规定安排好支出所需的资金和购买分配的国债以外,投资于地方***府承担最终兜底责任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地方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投资方向可以确定为:市本级的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出资部分,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模式,在现行***策制度不作调整的前提下,地方***府可以从以下三种形式中选择:
——委托贷款项目模式。根据商业银行当前的委托贷款制度规定,资金所有者将银行存款指定对象和项目,由商业银行根据规定手续与贷款方和委托方签订三方合同,并由商业银行办理贷款和结算手续,按规定收取手续费,但不承担委托贷款资金风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从社保基盘管理本身来说,其资金反映在银行存款科目中,因而不违反国家现行对社保基金管理的制度,同时有利于基金的增值;缺点是银行不承担风险,同时要向银行支付手续费。
——直接投资项目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众多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中。选出发展潜力较大且稳定的项目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对象,由***府组织对项目的***府责任的论证。对于必须由地方***府承担最后兜底责任的项目,可以确定为社保基金投资方向,由市财***(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办理基金投资手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基金增值的同时节约了手续费;缺点是超越了国家现行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
——投资开放式基金模式。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不固定,基金单位可随时向投资者出售,也可按投资者要求买回的运作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投资收益高于国债和储蓄、低于股票;缺点是投资风险高于国债和储蓄,同时需支付手续费,而且国家至今末规定可以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模式比较,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模式较为合适。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利息收入,同时又不违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三、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方式拓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领域,笔者分析是可行的。
——从***策角度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可能。(1)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策,其基金结余的投资方式除储蓄和购买债券外,还有以下几种:一是投资于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其回收期稍长但收益较稳定可靠,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兼顾社会效益。二是投资于股票市场。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国内或国外股票,以获取股息收益或股票增值。三是投资于不动产及各类贷款,如抵押贷款、商业贷款、住房贷款、个人贷款等。(2)在我国,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规定,“基金结余除根据财***和劳动保险部门商定的、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而在按照规定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后,剩余资金则存入银行。
综观上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式,按照风险和收益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储蓄、***府债券、基础设施、公司债券、股票和不动产。总的来看,各国对社会保障基余的投资营运都控制得非常严格。储蓄和购买***府债券是所有国家都认可的投资方式,而对基础设施、股票、不动产和贷款等风险大的项目,有的国家是严格禁止的。不过,从一些国家的统计分析来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在各项投资项目中是最高的,因此,不少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解开禁令。
——从投资对象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空间。“九五”期间,***府对本级范围内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形式,投入40多亿元兴建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十五”期间,还投入巨资兴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均将逐步到达还贷期和贷款期,而已经建成项目目前尚未具备还贷能力,需由***府财***给予支撑,待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启动,这些因素均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的拓宽提供了方向。
——按投资项目分析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投资收益。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府承担最后兜底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项目,可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同时,可以增加较多的利息收入,如按照三年期存货款年利率计算,社会保障基金年利率可在目前2.52%的基础上提高到5.58%.如按3亿元资金量进行测算,年度利息收入可从存款的756万元提高到委托贷款的1674万元。
四、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意见
基础设施论文例5
二、简约式计量模型和变量
(一)基本回归结果
我们首先分析***府公共基础设施率和居民消费率之间的简约式回归结果,基本回归采用双向(two-way)固定效应模型:hconsmpit=α0+α1pubinvit+βXit+vi+vt+uit(1)其中,hconsmpit是第i个省第t年居民消费率;pub-invit是第i个省第t年***府公共设施投资率;Xit是一组协变量,包括地方***府财***收入占GDP比重、地方人均GDP(万元)及其平方项、地方贸易开放度(进出口总额/GDP)、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vi和v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的固定效应;uit是***同分布的残差项;α0,α1,β是待估系数。在这里,如果***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率与居民消费率是负相关,则α1应为负。下面讨论引入的协变量。本文用地方***府财***收入占比来控制***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率对居民消费率的直接“挤出”效应,这一点可从GDP恒等式得出。C/Y+G/Y+I/Y+(X-M)/Y=1(2)其中,C/Y代表居民消费率,G/Y代表***府支出占GDP比重,I/Y代表私人投资率,(X-M)/Y代表净出口额占比。通过控制G/Y,回归方程(1)中的α1即衡量了***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率对居民消费率的间接效应。然而,地方***府财***支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央***府的转移支付,如2008年地方***府支出总额为4.92万亿,而地方***府收入总额仅为2.86万亿,两者之差即为中央***府的转移支付。如果中央***府的转移支付更多用在非资本项目上,如社会医疗保障,那么该省的居民消费率就会提高。由于地方***府的财***收入与当地经济情况联系更紧密,因此***府收入占比所带来的“挤出”效应更明显,故在本文的基本回归中用***府收入占比代替了***府支出占比,在后面的分析中也会用***府支出占比来进行稳定性检验。加入地方人均GDP及其平方项是基于李稻葵等(2009)的结论:劳动收入份额随经济增长呈U型曲线,而劳动收入份额越高,居民消费率也越高[7],因此地方人均GDP对地方居民消费率也应有二次项的影响。此外,由于我国出口是劳动密集型,因此,贸易开放度越高的省份所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越多,劳动收入份额也越高,居民消费率也应越高。最后,地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也对该地区的居民消费率有影响:一方面,第二产业是资本密集型,其从业人员比例越多,则劳动收入份额越低;另一方面,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更高一些,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也会更高。在基本模型的回归中,可以验证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关系。表1是本文使用的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对于回归中可能出现的反向因果及联立性问题,其中,贸易开放度及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这两个控制变量不太可能出现联立性问题,因为这两个变量衡量的是一个省份的经济结构,与居民消费没有太大关系。而人均GDP及***府收入这两个变量则可能受到私人消费影响而出现反向因果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并不严重:首先,正如传统消费理论的研究认为,居民收入决定居民消费,因此将收入视为先于消费决定的变量更合理些。同理,地方***府收入与地方GDP及税收联系更紧密,也是一个先验的控制变量。其次,即使这两个变量中存在与消费相关的因素,也可以被回归模型中的省份及年份的固定效应所控制。另外,由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来源于***府收入,因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率也没有严重的联立性问题。对于可能出现的遗漏变量问题,基本回归模型采用了含省份和年份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表2给出了简约式计量回归结果。表2中第1列给出了基本计量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所有待估系数都是统计上高度显著的。其中,***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率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为负:***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率提高1%,居民消费率将会降低0.13%,这符合我们的假设。更有趣的结论是,由于样本中平均的***府收入占GDP比例为0.066,因此***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例提高1%,意味着***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率(占***府收入的比例)提高15.15%,那么,回归的结果表明居民消费率将会降低0.132*15.15%=2%,即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下降的幅度是***府投资占GDP比例的2倍。表2还显示,***府财***收入对居民消费会产生负向作用,***府收入占比每提高1%,居民消费率则下降0.465%,正如前面的分析,这一系数衡量了财***收入对消费的直接“挤出”效应,从GDP恒等式出发,回归的系数小于1,表明***府财***收入还存在其他途径来补偿居民消费,如中央转移支付等。此外,人均GDP对消费的影响呈现出了U型关系,即一次项系数为负,两次项系数为正,这符合了李稻葵等(2009)的结论。进一步,贸易开放度越高,居民消费率越高,这也符合关于我国的出口是劳动密集型的假设。虽然这一影响很微弱:贸易开放度提高1%,消费率仅提高0.036%,但由于我国的出口地是高度集中的,沿海省份几乎贡献了全国总出口额的90%。因此,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使沿海省份的居民消费率增加更多。最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越高,则居民消费率也越高,这表明第二产业对消费的后一种效应更加显著,即第二产业有更高的工资待遇,使得居民劳动收入提高,带动了居民消费。
(二)稳定性检验
在表2的第2-4列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模型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在第2列,将所有的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模型可能出现的联立性问题,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产生滞后的影响。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设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从而影响消费,而这些影响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生。计量回归的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影响与原模型基本一致。在表2的第3列,将基本模型中的***府收入占GDP比例替换为***府支出占GDP的比例,更直接的表示出对消费的直接“挤出”效应。虽然此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率的系数仍然为负,但已不显著。并且***府支出的影响小于基本模型中***府收入的影响,这表明中央***府的转移支付的确促进了地方私人消费。因此,***府收入占比是控制直接“挤出”效应更合理的变量。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一直研究的是***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消费产生的影响,但并未检验私人投资是否也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在表2的第4列,我们用私人投资率代替***府投资率,重新回归了原模型。结果表明,私人投资率并未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降低居民消费水平的投资确实是来源于***府部门,我们的基本假设是成立的。
三、结构式计量模型
我们通过回归结构式计量模型来着重研究***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在此,本文提出一个先验的假设:***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经济中更资本密集型的部门即第二产业的发展,而更庞大的第二产业部门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减少,最终使得居民消费水平降低。我们通过以下的关联方程组来表明这一影响渠道。其中,laborshareit是第i个省第t年的劳动收入份额(劳动收入/GDP),secondaryit是第i个省第t年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vi,v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的固定效应,u为随机残差项,X为一组协变量:其中方程(3)中并未包括任何协变量,因为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会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定性影响;方程(4)中包含的协变量有***府收入占比、人均GDP及贸易开放度。这里人均GDP对劳动收入份额没有U型关系,且若包含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易产生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方程(5)中包含的协变量有***府收入占比、人均GDP、贸易开放度及私人投资率。之所以加入私人投资率,是考虑到无论是***府投资还是私人投资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表3给出了SUR和3SLS回归的结果。首先,SUR的回归中,主要变量的待估系数均为高度显著。方程(5)表明,***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越多,第二产业比重越高,验证了前面的假设。并且***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第二产业的经济影响力很大:***府投资率每增加1%,第二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提高0.21%。***府财***收入对第二产业产生了负向影响,原因可能是由于较高的***府财***收入要求更高的税收,因而削弱了工业部门的发展。此外,人均GDP、贸易开放度和私人投资率均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在方程(4)中,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54%。而***府收入占比、人均GDP及贸易开放度均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向影响。方程(3)中,劳动收入份额增加1%,居民消费率增加0.64%,即劳动收入越高,居民消费也越高,这验证了白重恩等(2009)的结论。表3中3SLS的回归结果和SUR大体一致,主要变量的待估系数符号均相同。不过,方程(4)中,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更大,但人均GDP和贸易开放度这两个协变量变得不显著,这可能跟方程组的三个残差项的协方差矩阵有关。
基础设施论文例6
随着一系列开放性决策的制定,特别是***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得到了全面的支持和鼓励。尽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民营企业尝试性的涉足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但面对相对陌生的基础设施产业,面对有成有败的实际案例,该不该涉足?如何涉足?也许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困惑的问题,也是妨碍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障碍之一。本文试***立足基础设施产业及民营企业的特点,为民营企业解除困惑。
一、基础设施产业概述
1.基础设施产业的界定
广义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泛指所有基础性结构或系统,包括***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事各个方面,包括***事基础设施、***治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为居民生活和经济生产所服务的永久性基础性工程、设备、设施等,它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以及其他交通运输等。社会基础设施则主要包括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还包括福利住房等。(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2005)本文所指的基础设施主要是经济基础设施。
《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提出了“经济基础设施”的概念,该报告把经济基础设施定义为“永久性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他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三个方面:(1)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和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2)公共工程:公路(道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渠道工程;(3)其他***门:城市和城市间的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路、以及机场等。
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本文所指的经济性基础设施行业主要包括行业分类中的3个大类:D类—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F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业;N类—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有行业。基础设施产业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资金流动性差、沉淀资本大、利润稳定、退出门槛高等特点。
2.基础设施产业特性的再认识
(1)基础设施产业的自然垄断性
基础设施产业被广泛的认为属于自然垄断产业,应该由***府或国有企业来进行垄断经营。但我们需要来进一步认识基础设施产业的自然垄断性。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企业成本函数的弱增性(subadditivity)(Sharkey和Baumol1982)。如果一家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以较低的成本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或多种产品的一定组合,则存在成本的弱增性,即使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在成本弱增的产出范围内,为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应该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当产出超过成本弱增范围后,就应该允许新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并非天生垄断,某些领域,民营企业是可以进入以提高产业效率的。
(2)基础设施产品的公共品性
尽管基础设施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但基础设施产业的产品不完全是公共品,或者说并不完全具公益性。公共品理论以是否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作为判断公共物品的标准。物品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一人不能独占该物品,不能排斥(或需很大代价才能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享用;物品的非竞争性(Non-realness)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都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是私人产品;只具备其中一种特性的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城市基础设施的产品和服务既有纯公共产品如城市街路、公园休息地;又有私人物品,还有准公共物品如收费的高速公路。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许多基础设施产品已经由公共产品向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转换。因此,民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基础设施产品的供应主体。
(3)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的区分
项目区分理论按照是否有收费机制(资金流入)及其投资价值回报机制,将基础设施项目区分为: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是指产出服务无偿提供给消费者,不仅没有盈利,甚至日常经营费用和维修费用也要从外部补充;经营性项目具有较好地投资盈利,能全部收回投资,而且能产生一定的资本积累;准经营性项目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有收益但不能补偿投资或只能部分地实现投资回报。显然,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是适合民营企业来经营的。
二、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理由
1.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
(1)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运行顺畅与否而且更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决定着一个地区、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对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基础设施要不断出现,旧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是无穷的。
(2)基础设施产业利润稳定
民营企业选择投资方向的首要影响因素当然是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问题,也就是说项目能不能带来盈利。从基础设施产业本身的特点来看,虽然基础设施产业的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但大多数行业具有明确需求稳定的用户,因而基础设施产业资金流稳定,利润稳定。也正是由于基础设施产业风险低、现金流回报稳定的特性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稳定的收益,因而受到了稳健型企业的青睐,也是上市公司和各种投资基金追逐的对象。
另外,如前所述,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可以分为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民营企业可以选择经营性和准经营性的项目。目前有些经营性项目产品价格低,是我国***府长期价格调控的结果,***府在吸引民营企业进入中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以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美国允许基础设施产业自主定价,使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市场一般利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础设施产业的利润比较有保障。而且,就目前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行业普遍采取的BOT方式来看,协议期大多在15年以上,这意味着进入该行业的民营企业可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
(3)基础设施产业的稳定性有助于融资
融资难一直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设施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使得民营企业一旦进入基础设施产业,就成为银行竞相扶持的对象。例如,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于2002年8月,与民营企业福禧集团签署银企合作协议,由工行提供100亿元授信额度;同月,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业分别与茂盛、农凯等6家民营企业签署171亿元的授信额度协议。
(4)***府对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鼓励和支持
为缓解基础设施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产品供不应求、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国家正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吸引民营企业的引入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再加上各种开放性***策的制定,都为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带来了好的契机。相对外资来讲,民营企业更具优势,一方面民营企业更了解国情,另一方面,我国法律规定,港口、码头等设施不允许外商独资,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必须由中方控股。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面临着利好的环境。
(5)有成功经验在先
首开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先河的是1994年泉州刺桐大桥的建设。当时,泉州市15家资金雄厚和社会影响力大的民营企业发起建立了泉州市名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和市***府授权投资的机构按60:40比例出资,依法设立“泉州刺桐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全权负责大桥项目前期准备、施工建设、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营期限为30年(含建设期),期满后全部设施无偿移交给市***府。环保业最大的BOT项目是2002年安徽国桢环保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参建广东江门的龙泉污水处理厂;首开民营企业参与大型水电站项目建设的BOT项目是2003年北京华睿集团筹建金沙江中游云南金安桥电站。
目前,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产业的涉及面已经相当广泛,既有竞争性项目,也有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既有商业性项目,也有***策性项目。已有的这些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产业的案例,为其他民营企业的进入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2.民营企业具有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优势
(1)民营企业具有投资基础设施产业的需求
我国的民营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产生于那些资金需要量小、技术要求低、进入壁垒低的竞争性产业领域,比如商业零售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而随着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的扩大,以及这些原有产业竞争的日益激励,民营企业对于拓展产业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府对处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令人难以容忍,当***府为缓解基础设施产品供需矛盾而允许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行业时,民营企业获得了扩大发展空间的有利机会。
(2)民营企业具有投资基础设施的资本规模
我国的民营经济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体制之内,被看作是体制外的一种新生事物。因此,民营经济长期以来受到“次国民待遇”。这种次国民待遇表现在市场准入方面、银行贷款方面、赋税和法律方面以及观念方面。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民营企业经历了多年不断发展和调整,经过优胜劣汰,积累了必要的经营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相当的经济实力。
(3)民营企业具有参与基础设施产业的经营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投资能力强、经营管理机制先进的现代企业。尤其是一些实行股份制的民营企业,他们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实现了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公司治理结构。他们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形成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中心,集团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自我发展机制,他们已经具备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能力和条件。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民营企业具有强烈的获利愿望。这种强烈的获利愿望促使企业提高运营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开展创新活动。
三、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不利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见,民营企业具备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从实践来看,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客观上制约了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步伐和效果。
1.与***府的合作存在风险
任何行业在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都具有风险,如市场风险、商业风险、财务风险,外汇风险、技术风险、***治风险等,基础设施产业也不例外。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大型部级项目大多需要较长的建设时间,而在建设一个大型项目从提出、立项、预可、工可、初设,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增加了民营企业的风险。不过,基础设施产业最突出的风险莫过于与***府合作的风险。市***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决定了其与***府之间存在着更紧密的联系。尽管市***公用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时间长、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但是投资回报稳定,相对来说市场风险较小。投资企业最担心的就是***策风险,即***府信用风险。
***府失信的事件时有发生。2002年汇津中国与长春市当时的***府签订协议,参与投资长春污水处理厂,为此***府还专门制定了《长春汇津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而新一届***府单方面废除了该办法,汇津中国长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将长春市***府告上了法庭,一审汇津公司败诉。又如前例的“刺桐大桥”,按照相关规定,除了车辆通行收费权以外还有公路沿线规定区域内的饮食、加油、车辆维护、商店、广告等服务设施的经营权,但后一部分的经营权尚未得到批准,尽管刺桐大桥建桥时已预留了两个对接口,原来***府许诺的刺桐大桥与相距300米远的高速公路桥对接的事后来也没有了消息。***府许诺有变化,那么投资者的收益将有极大的风险。
***府失信的风险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市场化进程的障碍之一,***府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的制定,就有利于规范***府行为,减少投资者的担忧和风险。
2.体制的障碍
从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障碍不是资本规模上的障碍,不是民营企业经营能力上的障碍,而是体制上的障碍、市场准入上的障碍。有些领域虽然允许民间资本的投资,但体制导致明显的不公平竞争。许多基础服务行业由于长期的行***性垄断(非自然垄断),已经形成非正常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口头上欢迎民间资本进入(迫于改革压力),背地里却合力抵制。在一些行业,从设计、施工到经营管理等,都有行业管理部门自己的事业单位与公司,表面上脱钩了,实际上藕断丝连、利益关系当断不断。另外,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产业还存在着较强的行***垄断,存在着过多的行***干预和不合理的收费,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苛刻。
3.民营企业自组织能力差
尽管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其中一部分具有相当大的经济实力,但基础设施通常需要巨大的投资,且投资周期长,这不是一家民营企业能***承担的。如前面的刺桐大桥BOT案例中,名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15家民营企业牵头建立起来的。但民营企业的自组织能力差,如果没有***府出面牵头的话,民营企业很难自己组织起来。名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市委统战部牵头组织的泉州名人俱乐部。如果民营企业能够自发的组织起来,将更有实力进入基础设施产业。
四、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主要方式分析
民营资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的性质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1.管理合同和购买债券
管理合同即***府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按照法定程序,通过竞争选定一家民营企业并与之签约,由这家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或原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其经营管理过程受到***府的监督。这种方式中,民营企业不需要投入自己的资金,而只是为基础设施产业提供了经营管理才能。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算真正地进入到基础设施产业,不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民营企业积累基础设施产业运营的经验,以便今后的投资。与此类似的是购买基础设施产业的债券,由于其并未真正投入到基础设施产业的运营中,所以也不算真正的进入基础设施产业。
2.直接或合资并购模式
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途径之一就是将现有的基础设施企业通过整体出售、部分出售、公私合资、承包等方式将其私有化,这是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途径之一。如2002年5月,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国有股股权溢价转让于威望迪公司。威望迪公司以20亿元现金(超过资产评估近三倍的价格)购买股权,并承诺对合资公司1582名员工不进行裁员,保证提供优于现有标准的优质自来水,保持***府统一定价的条件。
3.契约式(特许经营)
《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指出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这种制度是以合同的签订为基础的,因此又叫契约式。***府同民营企业签订合同,让渡某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权,在合同期限内由民营企业***开发经营并收回成本,合同期满***府将无条件接收项目经营权。
BOT是典型的契约性质的投资方式,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运营—转让方式,是***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给***府。BOT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常见的方式。BOT还发展了很多衍生模式,如TOT、BT、BLT、BOO等。
4.直接投资模式
直接投资模式又叫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私人主动融资”,就是指利用私人或私有机构的资金、人员、技术和管理优势进行供公共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与经营。***府确定投资项目及建设标准,私人公司按合同进行设计、筹资、建设,项目竣工后出售或租赁给***府及相关部门;或者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直接为公众提供服务或由***府购买服务。如2002年9月,由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独家投资的广州亚太生活垃圾有限公司与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2004年将投资2.8亿元,在广州建立起一座日综合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的垃圾厂。
五、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建议
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民营企业应该:(1)分析宏观***策走向,结合自身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开展适当的基础设施项目;(2)认真研究***府的各种法律法规,保持与***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3)吸引和培养懂得项目管理和BOT等相关知识的人才,积极推动与***府间的项目谈判,提高项目谈判能力,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的规范化;(4)积极规避风险。规避风险是企业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注意的问题,前面提到与***府合作的风险是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主要风险。***治风险的主要管理策略是投保,向商业保险公司或其他***机构投保***治风险,也可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引入多边机构,达到风险合理分担目的;(5)服从***府部门的监管。基础设施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民营企业不能只追求利润,还要履行保证产品质量和提供普遍服务等责任。
基础设施产业是利国利民的基础性产业,民营企业的进入会为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也为自身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相信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民营企业灵活机制的发挥,基础设施产业能获得双赢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俊豪:***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5~79
[2]陈家涛: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剧锦文韩晓芳等:民营经济、民间资本与经济***策[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4:2~3
[4]王丽娅: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62~163
基础设施论文例7
Abstract:Thisarticlefirstlyproposesthesignificanceofinnovatinginvestmentoperationalmodelofruralinfrastructure,thendoesadetailedanalysisontheproblemsandthereasonsofrural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China.Finally,inaccordancewiththeactualsituationofruralareasandthemethodoftheurbaninfrastructure,thearticleputsforwardinbuildingastablegovernmentfinancialinputaccumulationmechanism,atthesametime,implementingBTmodel,PPPmodel,themodelof“oneprojectonediscussion”onfinancingmoneyandlabor,thefranchiserightsandmanagementmodel,andsoon,thediversifiedinvestmentandoperationmodeloftheruralinfrastructure.
Keywords:CountrysideinfrastructureInvestmentoperationalmodelofruralBTpattern
1.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的重要意义
1.1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一个基本的保证。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6个中央“一号文件”,谋求解决“三农”问题,我国的农村改革已进入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结构性改革的新阶段。我国是一个拥有八亿多农民的大国,要使我国人民真正的富裕和国家强大起来,就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2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作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性物质条件,与经济产出一般保持着同步增长,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会增长1%。在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没有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工业、农业和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的持续增长[1]。在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使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将会引起成倍数的农村生产能力的增加,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进而使农民增加收入,与此同时,提高了农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也能节约农民的交易费用,扩大分工网络,最终实现农村经济内生地增长。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鲜祖德(2006)披露:全国有一半的行***村还没有通自来水;60%农民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7000万户农民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村还没有通公路;2%村还没有通电;6%的村还没有通电话;1%的乡镇没有卫生院;60%以上的县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场等。当前,困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主要是资金不足和效率低下,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与需求巨大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投资运营模式。因此,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在借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创新适合我国市场化、社会化和多样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迫在眉睫。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指导下,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目标,各级***府积极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努力实施公共财***覆盖农村的财******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3~2007年,中央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达15060亿元,相当于前10年(1993~2002年)的总和[2]。千百万农民开始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烧上清洁气。全国农村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使农村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方便广大农民群众看病就医。乡镇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的顺利实施,不断增强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再加上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弱,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现状并不乐观,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大多数农村地区,道路条件相对于城市还很恶劣;教育设施落后;农田基础设施、农村通信设施等均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结构失横、老化严重,这与我国农村拥有八亿农民和承载着全国近70%人口的现实极不相称。
2.1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力薄弱。农田水利改建扩建、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难以有效展开,大部分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新建和更新改造投资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普遍存在着前期工作跟不上、工程管理制度及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覆盖面很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依然任重而道远。现有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不能有效支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服务性基础设施执行力软弱。我国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差、范围广、规模大,投入仍明显不足。在教育方面,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超负荷运行,失学率依然较高。2003年,我国对义务教育的总投入只占当年GDP(117251.90亿元)的1.54%。在医疗卫生方面,疾病预防救治体系不完善、卫生保健水平低。一些乡镇医院医疗设备陈旧,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很难应对突发的公共***情。2002年我国平均每个乡镇拥有的卫生院数只有1.2个;平均每15个村才拥有一个乡镇卫生院,农村每千人拥有的病床只有0.79张,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9%和36.1%。2003年,城市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10819元,农村为27417元,前者是后者的4倍[3]。
2.3社会性基础设施安全力脆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因没有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无公害食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的科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及监测检测体系,而导致农产品的环保、消费安全标准难以保证,不能适应发展订单农业特别是出口创汇农业的需要。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经费短缺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体系、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等也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
3.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条件差、投资风险较高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成型的投资运营模式。投资运营模式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还决定了资金来源。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方式主要有:***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方式;***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方式;财***投融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即BOT方式。而我国投资主体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投资,对基础设施主要采取***府垄断型体制模式,它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弊端:
3.1投资运营模式非产业化。非产业化是传统的***府垄断体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导致了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缺乏均衡机制。它首先割断了基础设施部门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从而缺乏经济效益目标;其次剥夺了基础设施内部积累自我发展的权利,与之相应的无偿提供和低价格***策,加重依赖于***府行为和财力供给能力。这种管理模式很难将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融合到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发展的轨迹上,形成均衡能动机制。
3.2投资运营模式非市场化。非市场化也是***府垄断体制模式的特征,它导致了价格机制失效和投融资渠道难以拓展。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供给价格方面,在基础设施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行无偿使用,如大多数地区的道路、桥梁等。其次体现在***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严格管制上,***府担心企业尤其是外商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垄断基础设施而操纵国计民生,不利国家安定和经济发展。
3.3投资运营模式非社会化。非社会化也是***府垄断体制模式的特征,它导致了***企不分以及缺乏内部约束机制和管理效率。由于所有者的单一性、投资经营垄断性对主体竞争的扼杀,导致投资经营效率低下和建设质量低劣。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与短缺的现状,弥补财***投资不足、渠道单一、运行低效等问题,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迫在眉睫。
4.创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
在许多城市和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国家相关***策的鼓励支持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也受到激励,不断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没有成型的投资运营模式,但我们可以借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和经验教训。建立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投资运营模式将是增加供给总量、弥补财***资金不足、提高运行效益、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与短缺的现状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最有效方式。
4.1***府主导投资——项目管理人建设经营模式。根据农村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对于部分具有明显公共产品性质、外溢性很大以及无收费机制和资金流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应由各级***府提供,并纳入财***渠道[4]。鉴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特殊属性,部分在城市中可以由个人或企业来提供的基础设施,在农村也必须由***府来提供,并按***府管理模式运作,辅以税费加以保障,其权益也归***府所有。
实践证明: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微观经济活动,市场机制比***府更为有效率,***府组织的性质决定它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对项目进行动态和全程的投资管理。所以对于该类基础设施可以由***府直接投资,却不必直接参与建设和经营,实行BT模式。所谓BT模式(BuildTransfer)是指***府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现有企业法人作为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法人代表,然后***府与该项目法人签订项目建设管理合同,明确项目法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利用管理合同建立一套对项目法人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的一种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BT模式有利于投资控制,减少建设管理费用支出,避免挤占挪用建设资金和减少招投标决策上的失误,适用于大型的防洪防涝工程、水土流失等财务收益效果不明显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2特许经营权管理模式。特许经营方式是一种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和外资介入问题,并提高这些项目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带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业整体竞争力上升,有力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
中国-4.2.1BOT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是一种特许经营权经营管理,这种模式是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种依靠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和建造的项目管理方式。农村基础设施实行BOT运营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筹集国内外资金,缓解由于***府资金不足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形成的制约;而且有利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质量和经营效率。但BOT模式只适用于一些盈利性较强、能够对使用收费的大项目,如农村电网、通信等工程建设。
4.2.2TOT模式。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经营—移交,是为了克服BOT的局限性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运营模式,指***府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受特许人进行一定期限的经营;***府凭借所移交的基础设施项目未来若干年的收益,一次性地从企业融得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项目公司再将项目无偿移交给***府。与BOT相比,采用TOT模式投资者购买的是已经投入运营的基础设施资产的经营权,从而规避了基础设施的建设风险。相比之下,TOT模式对民间资本更具有吸引力,筹资更容易。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实践中已有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
4.3“公私部门伙伴关系”模式。“公私部门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即PPP模式,由英国的Reymont(1992)最先创立,它是指公共部门通过与私营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合作模式[5]。该模式支持***府与私营部门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契约约束机制”督促私营部门按***府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公共品生产,***府则根据私营部门的供给质量分期支付服务费。PPP模式的实质是以双赢为合作理念,通过合作公私部门实现共享投资收益、共担投资风险和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近几年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中也开始运用,PPP模式同样适用于具有混合公共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对于正外部性较弱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供水和小型水利设施等,可选择特许经营PPP模式,由***府将垄断经营权授予某私营部门,让他在***府的价格管制下负责该领域的建设、营运和提供服务;对于正外部性较强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等,可选用合同承包的PPP模式,由***府出资将该项目中的一项或几项承包给私营部门建设和管理。
4.4“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模式。由于部分农村基础设施直接为一定社区内的农民服务的,国家不可能全部包办,应考虑推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模式,由社区内的农民承担一部分费用。所谓“一事一议”是指对村内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村级道路与桥梁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或劳务,遵循群众受益、民主决策、财务公开的原则,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使用的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管理模式[6]。“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方式,使村民自治从民主选权扩展到经济决策,在充分考虑村民偏好的情况下,又考虑村民的收入预算约束,对于弥补财***资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采取财***贴息、项目补助等办法,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逐步建立起以农民“一事一议”为基础、以国家财***支持为引导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
4.5私人“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模式。对于一部分具有较强竞争性和排他性、有收费机制和稳定的现金流入的基础设施,可以借鉴私人产品的投资运营模式。投资主体可以是国营企业,也可以是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等),通过公平公开的竞争,其融资、建设及经营均由投资方自行决策,所享受的权益也理应归投资方所有。当然,鉴于农村基础设施所具有的特殊经济属性,***府应对整个运营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并给予适当的补贴或***策优惠。
4.5.1BLO模式。BLO(Build——Leasing——Operate)即私人建设—***府租赁—私人经营,***府将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权通过特许协议交给私人部门开发,由私人部门进行融资建设,然后***府租赁该投产的特许项目,通过特许权协议安排,***府将所租赁的项目委托私人部门运营[7]。在BLO融资方式中,由***府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项目投产后,***府租赁有助于解决私人部门不愿意经营的问题;通过第二次特许权协议安排,委托私人部门运营,可以避免***府经营的低效率问题。BLO项目可以使***府无需大量投入资金,便可起到经营杠杆作用,达到对基础设施产业的调控目标,适用于大型的、使用费偏低、资金回报率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如农村排污、垃圾处理等设施。
4.5.2BOO模式。BOO(Build——Own——Operate)即私人建设——私人拥有——私人运营模式。在该模式下,私人企业依据特许权投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拥有该项设施,对其进行永久性经营。当然特许权的获得也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接受***府在定价和运营方面的种种管制。长期所有权为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了重要的财***上的激励。
4.6基金管理运营模式。基金投资运营模式是指通过建立投资基金,组建各类基金机构,制定基金的投资经营策略并组织实施,选择并委托基金投资托管人对基金资产进行投资运作和托管,并对投资运作和托管情况进行检查,在规定的范围内对基金资产进行直接投资运作。基金托管人都是专业的人才,因此在项目的建设、经营和管理能达到安全、高效的运行。例如,交通、能源等行业可迅速组建自己的基金机构,还可向国内外广泛筹集资金。由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一般投资巨大,中小投资者很难单独参与,成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将愿意投向这一行业的中小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再由资金管理机构按照章程和董事会的决定将资金投向建设项目进行经营。
参考文献
[1]张锋.郊区型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问题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3]***财***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从绩效出发确保农村公共产品高效供给[J].经济研究参考,2008,(3)
[4]何寿奎.基础设施建设BT模式投资建设招标管理探讨[J].建筑经济,2005,(4)
基础设施论文例8
在交通设施建设中,全国主要路、河、桥,由***府投资建设。***府把修建路、河、桥,作为各级官员的职责,顺治元年、雍正三、七、八、十三年、乾隆十五、十六、二十六、二十九、四十一、四十五、五十五年、嘉庆四年,分别下达修理、维护的谕令。【2】(卷932《工部·桥道》)道光八年重申:“各省要路桥梁,间有损坏者,地方官查勘应修之处,详报督抚奏明修理。”【3】(卷146,道光八年十一月乙巳,P.242)由于当时所建道路多为土路,修理起来较容易,各地官员大都能较好地完成。“惟良有司知道路、桥梁,皆王***之大,以时加意,无令病涉,庶有济焉。”【4】(卷19,《津梁》)康熙十四年,黄梅县受到洪水灾害,道路被损坏。知县李成林向黄州府申请修路,获得批准。府下拨银谷,李成林同县丞楼自新“分头督率,惨淡经营,仍捐赀,并设法募助,四阅月,工乃告成。”此役“共雇募人工四万有余,约工价一千二百两有零”。为使官道无坑陷之患,李成林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令民“运沙一斗,给粮一升”,不到一月,百里官道铺沙完毕。李成林得到***府奖励,纪功一次。【5】河道的疏挖,在道光年间是十分繁重的工程,当时黄河经常泛滥,堵塞运河、淮河,严重影响了***漕运,商品流通的运道,以及农业生产。“近年例拨岁修抢修银两外,复有另案工程名目。自道光元年以来,每年约共需银五、六百万余两。昨南河请拨修堤建坝等项工需一百二十九万两。又系另案外所添之另案。而前此高堰石工,以及黄河挑工耗费,又不下一千余万之多。”【3】(卷145,道光八年十月乙未,P.226~227)
各地区的道、河、桥则基本上是民间(包括官员以个人名义的捐助)捐资修建。民间修路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公买义路”;“捐地为往来通衢”;【6】(卷之10,《人物》)或捐廉、捐银修筑,并在道路旁边设有茶亭、路灯等设施。【7】(康熙五十七年七月十三日贵州巡抚黄国材奏,7辑,P.390)【8】(卷11,《风俗志》)以陕西省桥梁为例,雍正时期共修建30座,其中官建只有一座。知县等各类官员修建的有11座,这中间可能包括官员用公款建筑,即***府出资的情况。即使把11座桥梁都算作***府出资,在全部桥梁中也不占多数。而民间投资自建、修建的桥梁占绝大多数。【9】(卷16~17,《关梁一~关梁二》)“与明代相比,清代民间捐修的数量明显增多。”“民间捐资恐怕已成为地方交通事业的主要力量。”【1】在各地方志中,普遍反映出这种情况,有的占该地区总数的一半以上。②
***府规定在各地的河流沿岸设立渡船,“以渡南北往来文报、差使”,史书称为官渡。渡船、渡夫、修船经费由地方***府支付,如有损坏,也由地方***府修补。乾隆“六年,更造一次,由司库给领银一百六十余两。嘉庆十八年,改由阳曲等十县摊捐。”【10】(卷39,《工制·水利五·通省官渡处所》)民间捐建的渡船,在一些地方志中称为“义渡”。四川万县“湖滩上义渡,乾隆初年张灿若募设。”“黄连咀、陈家坝、担子坝三处义渡,嘉庆年间陈大方、大中、杨学儒等捐设,历数十年就废。道光年间陈光烈、光***等,倡募置业,三渡复兴。”【11】(卷12,《地理志·义局》)因此官渡、义渡均不收渡钱。江西“至渡钱一项,除向系官渡、义渡不取钱文者仍照旧外,其余民渡,凡内河小港准取钱一文。”【12】(卷1,《渡船条规》)乾隆八年湖南也规定:“官渡渡夫不许需索钱文、米谷,民渡小船亦不许多勒渡钱。”【13】(卷2,《兵律·关津》,《江河渡口无论官渡、民渡,不许冒险多载。凡遇空手过渡,每人止许取钱一文,挑负货物、行李,每人取钱二文,多索从重治罪,刊刻禁约,竖立渡口》)对民营渡船,***府限定渡价、载人量,进行管理。从目前笔者见到的史料看,广东的情况与大部分省不同。广东全省的渡船,都向乘客收钱,***府向渡户收取渡饷。乾隆时详定章程:“各府州县所属地方,设立渡船。……征收渡租谷,咨报充饷。如有应设之处,先由该管州县勘明该地方实在情形通详,候奉批准。示召年力壮健,熟识风色、水性之人,承充渡户。一面取具供结,并铺户、渡邻保结。由州县加结申府,转缴藩司详院,饬府给帖开摆。不准一人兼承数支,网收渔利,及霸埠批租,私顶私摆情弊。”【14】(卷3,《户例下·税饷·各省渡饷》)有时也让附近村民摊纳,如靛行渡,“昔被豪右占踞。雍正元年,奉抚宪禁革,勒石永为官渡。其渡饷,归附近乡村摊纳。”【4】(卷19,《津梁》)
在交易设施建设中,设置市场进行交易,需要征收一定的商业税,因此城镇市场多为***府设置。集市也以***府设立为主,民间捐助设立为辅。各地乡村中的集市,有部分是前代遗留下来的,也有相当部分是清代建立的,大概是先有民间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后由地方***府承认,并对其进行管理,征收商品交易税。也有由***府强制官员捐资建立的集市,这类集市应视为***府行为。但与修建路、桥等设施不同,如果集市只占地而没有店铺等设施,也就不需要投资了,“在北方,村镇的定期市都是在道路上,或者和道路相连的广场上举行,为此特别建筑房屋,似乎都是没有的。”【15】(第3卷,P.96)“北方市集各有定期,边境之人络绎趋赴,各赁坐地,陈货于左右,交易者权其值而与之。”【16】(卷之1,《地舆志·集市》)
民间自行设立,或者由某人捐资购地设立的集市,被一些地方志称为“义集”、“义市”,但这些义集、义市并非全都是民间的捐助行为,也有地方***府的***行为。③民间设立集市,有一人、一姓独自设立的,广东四会县牛皮墟,乾隆四年由“邑人龙彬业创设”。【17】(编2下,《墟市》)道光年间揭阳永兴市,由“桐坑乡林姓辟建”。京溪园墟由“长滩乡陈姓辟建”。下乡市由“林姓乡人建”。【18】(《实业志》6)也有一族人同共设置的,据《邹氏族谱》记载:“乾隆戊戌岁之十一月十八日始议,一唱百和,众心一齐,而十九日即起一墟,赴集如云。”“胜公子孙曾侄孙礼崇公子孙御祖”,“为本乡之水口新起公平墟,老少欢悦,但各齐心踊跃,各出自己粮田以作墟场,其建造店宇并小庄,皆照八股均派。”嘉庆七年又规定,“各人自造之店屋,各人自己递纳地租交众,及小庄租钱交众。”【19】还有居民共建的,琼山县永都市,“乾隆初年由永都西堡十七村居民,购地创建。”会文新市,“道光七年坡口屯、徐家屯、圣鹿都公建”。【20】(卷5,《建置志六·市》)民间设置市场要经过县、府两级***府的批准,“场市例不许轻设,如果该处为乡民贸易之要地,自应该约地方人等公同报勘”。【21】(P.201)如果民间设市取利,则属违法,***府禁止这类行为。【22】(雍正七年十二月初八日刘师恕奏,15辑,P.258~259)
货栈、铺房,基本上没有***府无偿投资建设的,地方***府作为经营者,或建铺房出租;或出租土地供民间建铺房。“查得张家口堡旧有市圈房屋,商贾贸易其中,岁征课银向供抚赏,于是檄行道臣程绍孔备查。该堡原额官房一百九间半,除披塌外,现在房一百四间半,每间岁该课银陆两,共银六百二十七两,见今催征。”【23】(顺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冯圣兆揭帖,A2,B1009)乾隆年间,巴县有租官地置铺房,缴纳地租状纸四张。某人租“官基空地,进深一丈,自置铺房,每年纳地租银陆两叁钱”余,按季缴纳。【24】(P.295~296)
民间出租铺面房屋,属于经营性,如乾隆二十八年,巴县城内临江出租铺面房四十一间,租银七百三十七两五钱;通远坊出租铺面房四十四间,租银一千零二十九两九钱;洪崖坊三十间,租银六百八十八两二钱;定远坊二十八间,租银七百九十二两四钱;临江厢二十二间,租银二百五十四两一钱;定远厢九间,租银三百零六两四钱。【24】(P.316~318)也有民间捐助的铺房。“齐齐哈尔官房二十间,墨尔根官房二十间,皆康熙雍正间兵力捐建,商贩僦居称便。”【25】(第1帙,上,西清《黑龙江外纪》)此外,还有亭、廊等作为交易用的建筑。广东顺德县悦来墟,“康熙四十七年,里人陈德送出己地建廊。”【26】(卷5,《建置略二·墟市》)乾隆初吴启贤在琼山县雷虎市,捐地“并建约亭。”【27】(卷5,《建置六·市》)嘉庆七年,南海县九江“填塘建亭,摆卖丝斤。”【28】(卷13,《建置略五·墟市》)。
旅店的开设,主要是民间的经营行为,捐助的情况很少见。***府对京师开设旅店的地点有严格限制,“奴才看得,九门之内地方,甚为綦重,且外紫禁地方,所关更加綦重,因天下各省之人来者甚多,于外紫禁城内外地方开下榻之店房者皆有。开店之人一心***利,不计善恶,只要见钱,即准留居,遂不辨不肖行恶之人,风气甚劣。奴才愚以为,凡人随意栖止,似属无益,且九门外关厢之地开店者甚多。内外相距又不远,若外紫禁城内外店房皆予查禁,闲荡之人、零星商贩皆令于城外店房下榻,则城内风气似可改观,且良恶之人亦不可妄加栖止。”【29】(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六日赖温奏请查禁店房以端城内之风折,P.1008)
在保安设施建设中,地方***府设置巡船、巡役,保护往来行旅的安全。雍正十年,清***府命各省在“江河中流要处,一例设立巡船,官兵往来游巡。……遇有盗案,照海洋行船被劫例议处。”【2】(卷632,《兵部·绿营处分例》)乾隆时期规定,商人可以雇巡役,巡役由州县管束,并添给鸟***。“巡役工食仍照例听该商给发”。【30】(《户例》乾隆17年)商人“雇募巡役,携带鸟***”,随行保护。【31】(卷200,乾隆八年九月甲午,P.571)乾隆年间,江西“赣河一带塘汛亦已设有巡船,为卫护商船。”【32】(卷14,《文檄》,《禁乘危抢货檄》乾隆七年八月)湖南在沿河各属设立巡船,“大州县捐备小船四只,中小州县捐备小船二只。各派干捕二名。……水手、捕役饭工之费,令于州县自理词讼充公项内拨给。如有不敷,自行捐给。”【13】(卷8,《兵律·关津》,《近河各州县设立巡船分地拨役巡缉各章程》;卷4,《兵律·关津》,《衡耒交界河路设卡拨役巡查》,《郴属河道设立卡房拨役巡查》)嘉庆四年浙江订立“酌拟兵船乘便护送商船,以免盗劫”的章程,地方***府“出示晓谕,如有商船由乍浦、宁波出口,赴温、台一带销售者,即在各海口会齐,随同定海兵船南至海门收口。再俟黄岩兵船往南巡捕,随带至温州。其有欲赴闽省者,即由温州兵船送至北关山,俟闽省舟师巡哨至彼随同前往。南来者亦候过北兵船相随同行。”【33】(卷7,《臬***》,《浙省办理海口营务缉捕各条章程》;卷8,《臬***》,《缉捕章程》道光元年)道光四年,“孙玉庭等奏,酌设卡巡一折。江苏淮徐等属由桃源至邳宿一带,通京湖路,多系旷野荒郊,自应择要设卡巡防,以安行旅。”上谕“著照该督所请,(委员派兵巡防)……所有弁兵薪水等项之用,均准于骆马湖充公租息款内照数动给。”【3】(卷65,道光四年二月辛酉,P.33)。巡船大部分由地方***府强制各基层官员捐俸设置,应该看成是***府行为。巡役的雇用和保镖,主要由民间的经营。官民自愿捐助的情况很少。
航行标志由官员、民间捐资建设的较多,在一些河段,还有少量滩师、梢公营业。救生桩、救生船,多由***府出资建立,民间捐建的也有,唯独没有***府或民间建造救生船取利的情况。乾隆四十年,在长江三峡江岸,忠州刺吏甘隆滨,沉铁治滩,并在折桅滩南岸的崖璧上,凿刻了“对我来”三个大字,导引舟船过滩。【34】(卷之1,《地舆志·山川》)乾隆五十六年,清***府谕令“各省州县刊刻新旧险滩名目,在两岸插立标记,俾免冒险行走,以昭慎重。”【35】(卷1,《地舆志·险隘》;卷8,《***典志·救济》)早在康熙年间,长江三峡所在的归州就设立了救生船,“康熙丙辰年分巡道李会生、知州邱天英设立……每处觅水手六名。每遇覆溺全活甚多。后又添……,水手工价照给。”【35】(卷8,《***典志·救济》)江西也设了救生船,“星子县康熙二十二年捐置田租,”供给水手、舵工工食,不敷“公项动支”。“雍正六年间议详,所有救生船水手、船头等工食,并添置家伙,与遇修造船只、奖赏闰银,……与南康府同知巡湖哨船水手工食,并各船所需铜锣、鸟***、火药等项,请于解司地租银内拨给。……按年将支过银数造册报销。”乾隆时在“江湖最险之处添设救生船一十三只,其旧有船只,一并改造,于司库公项内动置。”【12】(卷1,《救生船条规》后《附载工食奖赏修造等银两运用支销款项》)雍正十三年,***府谕令四川省在奉节等县,“各设救生船”。【2】(卷939,《工部·船***》)同年湖南湘阴、巴陵、华容三县公款设立救生船,对所募舵工、水手,“动支三分公项银两,按季给发工食。”如果他们救出落水人,地方官就进行“捐赏”,如果不实力抢救就被处罚。【13】(卷2,《兵律·关津》,《设立救生船只》)乾隆元年***府又令四川设立救生船,“以防商民意外之虞。其所需经费准于正项内报销。务令该地方官实力奉行,毋得草率塞责。”【31】(卷30,乾隆元年十一月丙申,P.617)四年谕令南方各省设立救生船,“南方号称水乡,长江大湖,洪涛巨浸,每遇风浪骤发,人力难施,向有设立救生船之处,每年颇多救济。但恐经费不足,则为数无多,而稽查未周,则为善不力。”并“永远遵行”。【31】(卷90,乾隆四年四月乙酉,P.391)北方山西河津县禹门渡、陕西韩城紫阳两县、甘肃的一些县也都设立了救生船。【2】(卷939,《工部·船***》)
总之,清代前期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是***府与民间共同投资建设的。以下的实例说明了这一点。四川忠州神溪渡,在州城西南岸,为州与外部联系的大道。“神溪渡乃一郡之通津也。向有渡船,悉民间私置,各占日期,既需索行人于当下,复指派升斗于秋成。且或去或来,任其自便,渡者苦于守候,非一日矣。”“渡船皆系附近居民造设,以博蝇头,重载多装,不能早晚时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响应刺史的号召,捐资建立义渡。“南北两岸各泊船一只,每船用夫一名,常川守候。当令其丰衣足食,得专司其事。”渡船与渡夫的经费来源,用共同捐资的二百千钱买田,每年租谷九石来支付;另一方面州***府“又拨花林驿官基一所,每年有课银四两二钱。查废寺田地两分,每年租谷七石,共收租谷十六石,课银四两二钱,以此分给两岸渡夫。”义渡建立之后,州***府认识到,“尚如概禁民间小船,则义渡居奇,亦必肆行勒索。是未收其利而转受其害。”于是规定管理章程:“令义渡停泊两岸,往来渡者不得过八人,载一牛马,即减去二人,不许分文需索,亦不许拥挤迟延。或此船装载不了,暂候彼船再渡,以防不虞之虑。”对民间经营性小渡船,并不禁止,但规定:“止许每人索钱一文,每船载人二、三。如小船多索,许义渡扭禀,义渡违禁亦许小船告官,立法无弊,可垂永远。”【34】(卷之1,《舆地志·山川》,《张凤诰神溪渡义田记》乾隆十五年)
二
如上所述,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体是***府和民间。***府投资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国家***治、***事、财***的需要。其次是稳定社会,减少和避免民间冲突。如地方***府对市场设立的地点十分关注,民间申请建立市场,地方***府核查实情,给予批准。若因设立市场而发生争端时,***府就不批准了。【15】(第3卷,P.98)这说明地方***府是把安定社会放在首位,发展商品经济在其次。当然有时亦有为商贾、行旅服务的目的,但是应该说其在***府整体目标中占极其次要的地位。康熙四十三年,山西汾河淤滞,只可纤行小船通行。皇帝上谕:“若疏浚河道,则于商贾、民人有益。”于是,山西巡抚噶礼遵命勘查河道,疏通淤滞,并“照习行湖广省、四川、辰州等河浅滩之鳅船、马羊船式样造小船,复行验试,必令通行。”【29】(康熙四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山西巡抚噶礼奏报小船已经制造完毕折,P.334)如果说***府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制订了某些***策,并投资进行建筑、维护、管理的话,其目的很难说就是为商品流通,为民众利益提供服务。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府投资的结果是建设、修筑了路、河、桥、救生等设施,这些设施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利用,自然也起到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作用,所以又不能说***府没有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尽管其没有为民众提供服务的意识。在清代,中央集权是国家***权的形式,专制体制是国家***权的本质。***府则是专制体制下执行权力的机构。清代的***府以皇帝为首,由朝廷中央各部大臣、及各地方官员组成,行使国家权力,其职能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定。***府为了达到***治、***事、财***目的,制订制度,提出***策,进行建筑,维修管理,都很难离开经济。尤其一些***策落实的结果,则体现在经济方面。***府的各种职能又是相互关联的,经济作用很难与***治、社会和***事作用分开。这些基础设施无论为了什么目的都是需要建设的,不然,***府就无法达到其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因此,***府在这方面的***策、具体建设与管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例如:渡船服务供不应求,私人垄断局面时有发生,多数地方***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服务、私人捐助和民间经营的方式。这些地方***府行使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不仅为商人经营活动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而且还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人都能得到服务,缩小不同人群收入所存在的差距,以达到社会安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的***府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尽管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但是许多设施都不是由***府独家提供的。***府对治理河道的投入比较大,“估计康熙年间正常的河工费用支出,每年总有一二百万两。”乾隆三十一年河工岁修银380000两。【36】据汤象龙统计,清代前期的四种河工费用支出每年在320万两左右。【37】(P.187~230)另据百濑弘研究表明,***府对水利投资占财***的十分之一。【38】(P.743~846)应该说,治河经费还不能完全算作是***府为商品流通服务设施的投资,因为治河也在农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而且这个统计也不能完全反映各级***府在这方面的开支,因为一些地方***府支出的经费,是强制基层官员从俸禄中捐出的,并没有统计在内。应该说,***府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是不够的,因为专制体制下的***府为了达到其统治目的,形成了为自己服务的资源配置,这是专制体制下***府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府的某些制度产生缺陷,使社会资源配置产生浪费。例如:各地方渡船制度不统一。应该说,在地方***府财***有困难的情况下,完全实行官渡船免费制,可能难以做到,对乘者合理收费也属正当。然而,广东***府对渡户收取渡饷的做法,从制度上看,就是地方***府介入经营领域,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也为官员贪污创造了条件。(这里涉及到制度问题,将专题论述。)
从民间投入来看,人们的目的各种各样,有的为追求利润,建筑一些设施赢利,如民间出租铺面房,自造渡船,开设旅店经营取利,这种行为主要受市场机制的控制和影响。有的是为了作善事,得好名,或得到特殊好处等潜在利益,因为地方***府会为其树碑立传,留名青史。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那些自愿捐资的人们多少会受到被***府倡导的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这就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强调的道德基础是“仁”和“义”。“仁者爱人”,即以善之伦理道德,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事物。“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私利私欲行为,以达到仁的境界。在当时的中国,儒家、佛教、道教(也有一些佛教僧人、道教人士进行捐助活动),这些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精神价值观,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一部分官员、士绅、富商、宗教人士,比较忠于这种伦理观念,甚至达到了信仰的程度,以此为标准进行道德自律,把捐资、捐助看成是完善个人道德,达到“仁”、“义”最高精神境界的一种行为。因此,无论人们为了个人利益,投入资金的动机有多么不同,而他们捐助的结果是建设或修筑了路、河、桥、船、集市、货栈、铺房、旅店、航行标志、救生船等各种基础设施,而这些设施无疑又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服务。所以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看重人们的动机,他们捐资、捐助的过程与结果应该比其目的更重要。个人捐资,是个人收入的转移,是个人从自己腰包里拿出一部分收入,进行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又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配置。这种普遍性的官民捐资、捐助情况,应该属于诺思提到的意识形态作用,它“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39】(P.48)可见,意识形态并非仅仅能起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而且它还有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建青.清前期的公共事业经费【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4):118~132。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Z】,商务印书馆,光绪34年(1908)。
【3】清宣宗实录【Z】,中华书局,1986年。
【4】(清)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Z】,康基田增刻本,乾隆27年(1762)。
【5】柏桦.从“令梅治状”看康熙年间的县***【J】,史学集刊,1997,(1):19~27。
【6】(清)厉秀芳纂修.武城县志续编【Z】,道光21年(1841)刻本。
【7】宫中档康熙朝奏折【Z】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六十五年(1976)。
【8】(清)札隆阿等修,程卓樑等纂.宜黄县志【Z】,道光5年刻本,台湾: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3月影印本。
【9】(清)刘於义等修,沈青崖纂.陕西通志【Z】,雍正13年(1735)刻本。
【10】(清)安颐总纂.晋***辑要【Z】,光绪13年(1887)本。
【11】(清)张琴修,范泰衡等纂.增修万县志【Z】,同治5年(1866)刻本,万川书院藏版。
【12】西江***要【Z】,江西:布***司藏本。
【13】湖南省例成案【Z】,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据缩微卷还原本。
【14】粤东省例新纂【Z】,广东:藩署藏版,道光26年(1846)。
【15】(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16】(清)吴山凤修,黄文莲纂.河间县志【Z】,乾隆25年(1760)刻本。
【17】(清)陈志喆等修,吴大猷纂.四会县志【Z】,光绪22年(1896)刻本。
【18】饶宗颐纂修.潮州志【Z】,汕头潮修志馆铅印本,民国38年(1949)。
【19】转引自陈支平、郑振满.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2):93~109。
【20】徐淦等修,李熙等纂.琼山县志【Z】,民国6年(1917)刻本,琼山学校藏版。
【21】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主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Z】,下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22】宫中档雍正朝奏折【Z】,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68年(1979)。
【23】明清档案【Z】,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档案。
【24】清代巴县档案汇编【Z】,乾隆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
【25】(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Z】,光绪17年(1891)。
【26】(清)郭汝诚修,冯奉初纂.顺德县志【Z】,咸丰3年(1853)刻本。
【27】(清)李文烜修,郑文彩纂.琼山县志【Z】,咸丰7年(1857)刻本,雁峰书院藏版。
【28】(清)潘尚楫等修,邓士宪等纂.南海县志【Z】,同治8年(1868)刻本。
【29】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0】上谕条例【Z】,国家***书馆藏部分雍正、乾隆朝档案。
【31】清高宗实录【Z】,中华书局,1985年。
【32】(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Z】,培远堂藏版,道光7年(1827)。
【33】治浙成规【Z】,浙江:藩司藏本。
【34】(清)吴友箎修,熊履青纂.忠州直隶州志【Z】,道光6年(1826)刻本。
【35】(清)余思训续修,陈凤鸣续纂.归州志【Z】,同治5年(1866)刻本。
【36】陈锋.清代财***支出***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J】,江汉论坛,2000,(5):60~70。
【37】汤象龙.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财***制度【J】,中国近代财***经济史论文选【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
【38】(日)百濑弘.清朝の異民族统治に於おける財***經済***策【J】,東亞研究報,1943,20號;见郑永昌译文.清朝的财***经济***策【J】,财***与近代历史论文集【C】,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39】(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基础设施论文例9
2007年4月美国全面爆发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并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次贷危机还导致全球股市震荡,中国股市也出现了巨幅震荡和急剧下滑,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2008年l1月,***提出2010年底之前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10项措施。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隋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国内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实行扩张型的财******策,会为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一个有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够进一步拉动更大的投资需求。根据世界银行最近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投资需求系数将达到3.1~3.8,即***府对于基础设施每投入1美元,就能拉动社会投资需求3.1~3.8美元。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比重,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还能将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水平。通过这种轮番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全面增长,为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保证。
2.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克服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助推地区经济起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地区开发获得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年未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某些地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仍未消除。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这些地区实现新的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
3.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市化水平还较低,目前仅有3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70%~90%的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45%的水平。这种状况导致城市发展缺乏后劲,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利用水平的低下,束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连接,进而充分发挥市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4.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变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中,如高速铁路、通信网络等建设,就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产品,配套研发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让更多的技术更新换代,这将促进高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领域转化的步伐,从而也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领域分析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许多方面,为此,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实际需要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重点发展一些关键行业。
1.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业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对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间、各国间的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表明,铁路干线对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极强。如日本的北海道干线,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干线法国的巴黎一里昂线,我国的哈大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会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这是被客观历史证实的经济规律。进入“十一五”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加大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2.通信行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大力发展通信行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的今天,各类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各界对信息交换的需求俞加旺盛,发展通信行业有利于促进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3.电力行业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尤其是电力行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火、电比例失调,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不合理。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国家电网线路停运330多条、输电杆塔倒塌196处,导致我国南方大面积断电,同时致使国内南北铁路电气化大动脉的中断。加大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行业结构调整,既可弥补电力行业薄弱环节,拉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又可增加电力供应,促进城乡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与城市相比,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显薄弱。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要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对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资金筹措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分析发现在现阶段宜采取如下途径来进行资金筹措。
1.由当地***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
美国有许多州早已采取***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资金筹措办法,而且施行多年实践检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发行债券,可以筹集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投资额。同时,由于其具有追索偿还权,还会激励当地***府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实行B0T融资方式
通过BOT融资方式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完成,而且由于在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在一定期限内由外方来经营并由其自身来承担经营中的风险和损失,这样就可以迅速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
3.鼓励私人进行投资
研究表明,未来私人投资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国外,私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一般占全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12%~18%。在阿根廷,私人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则高达70%;在香港特别行***区,一直有私人参与除供水之外所有基础设施部门投资的传统;在菲律宾,私人投资也高达40%。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作法,放开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筹措限制,鼓励私人参与投资。
基础设施论文例10
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演进时,***治经济中心正从“生产”转向“发现、发明和创新”。知识正在成为创新的核心。网格技术将带来知识管理的***,知识网格将成为知识创新服务的大平台。网格(Grid)这一名字,第一次出现在90年代中期,为高级科学工程所描述的分布式计算永久性基础所用术语。LanFoster和CarlKessman的著作《TheGrid:BlueprintforNewComputingInfrastructure》中第一次对网格作了解释。他预见到未来的网格将是全部计算资源,而目前WWW只是包含信息的文献。网格用户能在他们的分布式高性能计算机上访问和处理存储装有TB数据的全球数据库,通过适当工具来控制资源。
目前,Grid在美国引起***。加里福尼亚州最近投资3亿多美元在圣地亚哥附近成立了“加州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的所长是“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中心”(NCSA)的前主任,元计算(MetaComputing)的发明者LarrySmarr.NCSA在历史上曾参与了因特网、Mosaic测览器、计算可视化等多项重要发明,也是目前美国网格项目的一个重要中心。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开发新型的信息网格技术来构造一个“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很多通过因特网互联为一体的服务器将与公路上的传感器和汽车中的电脑无线地联为一体,从而更有效地控制交通。
美国目前的民用计算网格已含有一百余个结点,每个结点有几十亿到几千亿次的计算能力。最近,美国开始了STARTAP计划,试***将网格扩展到全世界。目前加入STARTAP计划的有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和中国台湾;即将加入的包括巴西、俄罗斯、北欧、法国和亚太一些国家。信息网格(InformationGrid)是中国21世纪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亚于电网、交通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亚于两弹一星。
一、说到网格为大家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能不了解网格的基本组成。
1、网格的构成与功能
网格是因特网的后继,它是一组一体化的共享资源,将计算机、网络、软件、数据库、仪器和人通过公共的分布式服务连起来。网格实现统一软件标准,互操作环境(COE);服务层能提供无缝的基础设施,形成用户希望的问题求解环境;网格像电力网一样向用户提供计算和服务能力;网格提供巨大的合作机会。网格体现出4大特点:自优化、自组织、自修复、自保护。
网格由6个部分组成,即网格结点、数据库、贵重仪器和设备、可视化设备、宽带网和网格软件。主干网将所有网格结点联成一体,其带宽可达GBPS量级。网格软件提供单一系统映像、透明胜、负载平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网络系统中的网格操作系统层提供网格的底层管理功能;为编程和使用环境提供用户接口,使一般应用和专门为网格开发的应用能方便和有效地利用网格资源。网格结点、数据库、设备、主干网和网格系统软件构成了一个网格平台。
国家计算网格可提供下列功能:
①广域的高性能计算环境,不仅支持远端的高性能计算浞掷酶咝阅芗扑阕试矗欢铱山魍窠岬愕淖试葱鞴钩闪霞扑慊肪场?lt;BR>
②在Internet/Web上,数据和计算资源零散地分布在各个网络站点。而网格中,资源得到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门户(Portal)之类的技术透明地使用整个网格上的资源。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逻辑门户上的若干与自己相关的频道,而不必在成千上万个网站中去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
③网格操作系统提供目录和缓存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网格信息查询和浏览速度,减少网络流量。
④用户、管理员和系统软件协同将零散的原始数据组织成一体化的信息和知识。
⑤网格结点是地理上***的计算和信息中心,根据计算能力和使用方向分为两类:以科学计算为主的结点和以海量信息处理和服务为主的结点。以科学计算为主的网格结点配备有不低于每秒100亿次的计算能力。以海量信息处理为主的网格结点配备有可扩展到TB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查询和计算能力。
2、网格技术对知识管理的挑战
实现网格应用的关键在于网格管理软件。网格的服务包括文件消息、计算、信息内容、事务处理和知识服务等,因此网格可大致分为计算网格、信息网格与知识网格。
网格管理软件在操作系统之上,可以看成是一种中间件。网格管理软件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网格操作系统,其核心技术饕且惶寤男畔⑵教ǎǖヒ幌低秤诚螅⒂镆逋荆emanticWeb)、智能(Agent)和知识本体(Ontology)技术等。
·计算网格:提供原始计算能力,高速宽带和数据处理。完成上述功能,必须是与网络连接和具有浮点计算和逻辑数据处理能力。
·信息网格:采用接口连接主要的信息资源,允许同质对非同质分布信息进行访问。信息网格也需要高级分析以减少得到各种形式的信息所带来的技术的复杂性。
·知识网格:使用基于知识的方法学和技术学。包括知识工程工具,智能软件,数学建模,模拟,计划等。知识网格也应对决策制定(从控制室到目标思想者)和假设产生提供智能指南。存储在知识网格中的信息资源应允许支持低层信息和数据的挖掘。
二、传统知识管理模式的缺陷
传统的信息管理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将文献与科技结合;60年代,重点研究信息处理基本技术,提高传统***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效能;70年代,重点研究信息处理自动化,***书馆管理自动化、联合编目,计算机检索系统;80年代,重点开发联机检索系统、区域网络化、现代情报分析研究与决策支持;90年代,重点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出版、内容开发技术、竞争情报和全球网络化。
传统文献管理方法或是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标引,以提供检索点,或是按文献的学科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法,或是按文献内容的主要对象选取主题词——主题法。这些方法,在以手工方式为主来组织文献的年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运用计算机进行文献管理的最近几十年中,应该说也还是在继续应用***书情报学的这些传统的成果与方法。但是,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对这种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方法提出了质疑,而把目标定位在知识管理上。传统的情报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应该突破传统的专业角色和视野来总结和发展情报学,并提出了建立“知识体系科学”的建议。
“知识组织”这个概念早在1929年英国著名的分类法专家H·E·布利斯就曾使用过。198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知识组织学会”(ISKO);1996年,ISKO华盛顿年会决定将ISKO秘书处移至哥本哈根皇家***书馆学院。此外,自1993年1月1日起,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国际分类法》(IC)更名为《知识组织》(KO),由ISKO主办。时至今日有关研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方法的改进上。但方法毕竟只是工具,不断改进工具不能作为某一学科的目标和研究领域。
80年代初,著名的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提出绘制“认知地***”的任务。他尖锐地批评了当前在***书馆界和情报界流行的分类法和主题法,认为这两种传统方法组织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载体——文献,以此组建的检索系统只能提供文献线索,而不能提供情报用户真正需要的知识。美国情报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斯摩尔(H·Small)提出用思想“网络***”揭示重大发现。用学术思想“网络***”来表述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
“情报组织”往往被局限在情报存贮与检索系统领域,从信息、知识和情报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污染和知识存贮无序化的角度来看,“情报组织”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信息社会乃至知识社会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情报科学的发展。布鲁克斯指出:“情报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和组织客观知识。”而现有的组织知识方式(如题录、索引、文摘、文献数据库等)有两大缺陷:其一,组织的是知识载体——文献,而不是知识本身;其二,检出的文献只含已有的知识,未能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为产生新知识提供营养土壤。
如果说在手工操作时代,要想对海量的文献信息管理深化到“知识单元”层次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的话,那么,网格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技术手段上为人类的这一梦想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现在的障碍在于,传统的***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能否对人类迄今的全部知识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组织,构建起“知识体系”的框架,并确定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认为,***书情报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应该突破传统的专业角色和视野来总结和发展情报学,朝着建立“知识体系科学”的目标发展。
四、知识网格对知识管理的***
知识存在生产、管理、利用过程,要采用知识链标引与检索。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要解决信息与知识变换。知识网络将由哪些要素构成?一般的,知识网格是知识链路组成的知识网络***。知识网格是由“知识结构”、“知识单元”、“知识元”采用关联和链技术组成的层次知识链网状知识关系***。“知识元”构成了知识网络的最小单位,是求解问题的证据,是知识网络的核心。知识元具有***性,封装性,继承性,被消息通讯性等特点。知识网络通过网格计算实现知识动态调用,达到知识动态利用。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元的抽取与知识元的对象化关联。
·知识的组织排列:把文本中的知识点看成“知识元”,一个文本中的“知识元”不是孤立的,“知识元”之间必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知识元”之间的逻辑依存关系,把这种关系用“知识链”表示。分析“知识链”的构成规则,由知识链构成一个文本的“知识单元”。建立“知识元”与“知识单元”之间的对象关联关系。
·知识检索:利用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对象关联关系,建立检索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单元”对象与“知识结构”对象存在部分与整体关系,同时知识元对象与知识结构对象存在继承性关系。
·以对象理论建立知识链对象关系模型。解决知识利用的自然性和有效性。
对于知识管理而言,借助知识网格,我们可以预见到:
·对知识管理技术的要求:应用网格技术建立知识链与知识网络结构,达到对单元知识的任意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