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1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090
老年人长期全口无牙, 可明显增加消化不良、颞颌关节疾病发生几率, 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针对全口牙列缺失的老年人, 行正常有效的全口义齿修复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就全口义齿修复对老年人口腔健康的影响展开探讨, 旨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现将相关资料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本院230例行全口义齿修复的老年患者, 其中男116例, 女114例, 年龄53~91岁, 平均年龄(72.6±7.2)岁。纳入标准:①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 可按要求完成随访工作;②符合全口义齿修复***指征;③可理解调查内容, 无认知障碍。
1. 2 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 由问卷调查员就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对患者加以说明, 征得患者同意后, 对口腔健康及满意度状况、基本信息进行记录。由患者回答问卷内容, 调查员代其填写。
1. 2. 2 测评量表 针对患者日常生活受口腔健康问题的影响程度, 采用OHIP-14[1]测评, 此量表包含7个维度, 14个条目。具体为:①生理性疼痛(吃东西均不适, 有明显疼痛感觉出现体验);②功能限制(味觉变差、影响发音);③心理不适(他人面前感到紧张不安, 觉得不自在);④心理障碍(有过尴尬时候, 无法较好休息);⑤生理障碍(对饮食不满, 进餐中停止);⑥残障(认为什么事均干不了, 对生活不满意);⑦社交障碍(难以完成日常工作, 易对他人发脾气)。此量表为5点量表, 自我评价含5个层次且对应计分, 具体为:从不, 按0分计;很少, 按1分计;有时, 按2分计;经常, 按3分计;总是, 按4分计。对“经常”或“总是”选项选择, 即为对患者有负面影响。对14个条目进行分值统计, 总分56分, 分值越高, 提示受口腔健康影响程度越大, 生活质量越差, 列表描述调查结果。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量表得分 修复前OHIP-14总分(22.02±14.03)分, 功能限制(3.76±2.31)分, 生理性疼痛得分为(3.82±2.20)分, 心理不适(3.97±2.32)分, 生理障碍(2.80±2.31)分, 社交障碍
(2.18±1.21)分, 残障(2.39±2.19)分, 修复后分别为(4.03±
2.02)、(0.82±0.64)、(0.99±0.25)、(0.45±0.17)、(0.89±0.16)、(0.38±0.13)、(0.23±0.4)、(0.29±0.06)分;修复后OHIP总分及各领域得分优于修复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修复前后各条目负面影响情况比较 修复前负面影响率依次为: “吃什么东西均不适”98例(42.6%)、“对自己的饮食不满意”90例(39.1%)、“影响发音”86例(37.4%);修复后比例分别降至8例(3.5%)、4例(1.7%)、2例(0.9%);修复后负面影响率低于修复前(P
2. 3 修复前后患者口腔状况满意情况比较 修复前对口腔状况满意率为14.8%, 修复后3个月满意率为91.3%, 修复后6个月满意率为100.0%;修复后3、6个月满意率高于修复前, (P
3 讨论
老年人中全口牙列缺失较多见, 除致进食困难, 引发生理障碍外, 还可影响到患者人际交往, 使其有心理障碍产生[2, 3]。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指患者口腔健康状况对生活质量产生的具体影响, 是对临床收治的患者社会活动、生理及心理功能等所受影响的全面评价。在众多标准量表中, OHIP-14较全面, 应用也最为广泛, 按等级表示社会影响和功能紊乱, 属特异性表达口腔疾病的量表, 主要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测评, 量表应用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估方法, 即对全口牙列缺失的老年人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价, 除可从患者角度对无牙列对健康的影响理解外, 还可了解全口义齿修复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4-6]。
本次研究结果示, 老年人受全口牙列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集中表现在口腔功能限制、生理障碍、生理性疼痛方面, 实施修复后3个月, 上述部分条目负面影响降低, 实施修复后6个月, 所有条目均无负面影响, 表明全口义齿修复后6个月, 明显改善了老年人口腔健康及相关生活质量, 曹建波、张晓聪等[7, 8]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修复***后3个月, 7个维度评分明显降低, 随访6个月, 进一步降低, 且患者满意度居较高水平, 表明经适应, 老年人面容、发音、咀嚼能力明显改善, 心理压力同时得以缓解, 明显提高了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大幅提升了满意度。
综上所述, 针对老年人牙列缺失患者, 重视全口义齿修复工作的开展, 可避免因牙列缺失引发的功能限制、生理障碍、疼痛等系列口腔功能问题, 改善老年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辛蔚妮, 凌均桀.《口腔健康影响量表(OHIP-14)中文版》与《老年口腔健康评价指数(GOHAI中文版)》的比较研究.口腔医学研究, 2014, 30(3):252-257.
[2] Zhou Y, Zhang M, Jiang H, et al. Oral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Older Adults in Central China. Community Dental Health, 2012(29):219-223.
[3] 丁丽, 张玉梅, 冯艳.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应用与进展.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18):3592-3594.
[4] Wong MC, Lo EC, McMillan AS. Validation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ral Health Impact Prfile(OHIP).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2002, 30(6):423-430.
[5] 陈沐, 王大为, 吴丽萍, 等.固定矫治对错(牙合)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9, 44(7):416-420.
[6] 高祯, 蔡蔚. 全口义齿修复对老年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10):554-556.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2
【中***分类号】 R 395.6 G 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种工作压力、人际与家庭关系和物质环境,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会角色冲突等[1-3]。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取代表性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3] 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4]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6]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
[7]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37-42.
[9]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14]邓为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6):78-81.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3
根据***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区心理辅导站的引领作用,也为了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课题组设置问卷着手调查本区各中小学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3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发现本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不甚理想,与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制订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培养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F状分析
1.凸显的优势
第一,兼职教师学科来源丰富,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除了13位专职教师外,其他教师任教心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及心理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有利于阶梯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教师35人,占总人数的49%,专职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收力强,工作热情,愿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74中学的校园心理剧,82中的校园绘画心理辅导,建新街小学的绘画与心理故事辅导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这批教师均已选定主要发展方向,为梯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固然存在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失衡。全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8%,兼职教师58人,占总人数的82%。专职教师中10人为心理学专业硕士或本科毕业,3人在职进修了心理学本科学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兼职教师则无一人为心理学专业毕业,且没有任何专业培训和进修经历。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别较大,这也是二七区提出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梯级培训小组的原因。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均。在71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仅有11人,占总人数的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外,还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关。我国每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少数,但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男性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会进入教育领域;从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看,对本学科的误解和偏差认识也造成很多在职男教师不愿意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这也提醒我们,做好全体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教区域不均衡。我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56人(部分为在职进修),本科以下9人,这就形成了枣核型教师结构。其中大学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有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8人在城区中学任教,1人在农村任教,1人在城区小学任教。这样的教师分布形态造成了区域内城乡心理学科教育的失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法开展系统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应对策略
根据现状分析,在继续发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制订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筑造坚实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区各中小学都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功能定位、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还有欠缺。学校应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合理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表现优秀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2)固定岗位设置
调查发现,虽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岗位不够固定,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甚至将这些工作作为重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要稳定专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尽量保证专人专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和专业提升,避免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研组,专职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和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队伍内涵
加强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
(1)专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依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学专业毕业以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的专业培训。因此,为专职教师队伍制订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参与到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设置系统培训课程,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等,同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案例督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及时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提炼成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组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沙龙活动,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主题的沙龙成长体验课程,一方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和体验者的反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志愿者团体内部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课程,通过不断研磨和修改,形成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2)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我们将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学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划分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教师包括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但他们深处教学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班会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品质,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区域层面与专职教师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区开展心理学系列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鼓励和支持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区域层面培训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校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课堂观摩、体验式沙龙、主题研讨、读书会等,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及个体咨询会谈技术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训练的示范练习,让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成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心理辅导站应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多个研究小组,引领教师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如组建校园心理剧、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家庭心育、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研究团队,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固定时间集中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兼职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能力分析,选择专项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这种提升既是专业知识上的,又是个人心灵成长上的,使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刻不容缓。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学校的重点工作去做,积极为全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区域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2]叶小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范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7):4-6.
[3]蔡海平.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轮驱动”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7):29-30.
[4]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29-30.
[5]R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18-20.
[6]康菁菁.在主题探究中引领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互动发展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7-10.
[7]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4
二、讨论
1.乡镇社区居民生活事件应激水平较高,有待改善本研究采用修订版LES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乡镇社区居民的生活事件应激水平为0~266分,平均为(87.34±79.68)分,较郑严平等研究结果高;3个维度中家庭生活方面的应激水平得分最高,社交及其他方面次之,工作学习方面最低。考虑可能的原因为研究者在质性访谈及专家咨询基础上对杨德森等的生活事件问卷进行修订,分别于家庭生活、工作及社交3个维度增添条目,例“与各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家庭责任、购房、居家环境等”“工作变迁、职业安全防护、福利保障等”“自身压力的宣泄、本人及家庭成员就医及养老、担心环境污染及自然灾害等”。该类条目均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转型期所凸显并加大人们生存压力、诱发不良心理卫生问题而切实存在的现象,进而导致本研究中居民生活事件处于较高应激水平。此外,本研究所选择的是经济竞争力较为落后的4个乡镇社区,其中在家庭中承担较大责任的50岁及以下社区居民占89.3%(746/835),无固定工作的农村居民及自由职业人员占55.6%(464/835),因而调查结果为家庭生活方面的应激水平最高,工作学习方面的应激水平最低。
2.乡镇社区居民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是影响其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主要因素,可解释的总变异为27.9%。家庭生活方面受婚姻状况、年龄及居住地区3因素的影响,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12.1%;工作学习及社交方面分别受性别、文化程度差异的影响,可解释的变异量为5.0%、6.0%。方差分析结果还显示,50岁及以下居民所受生活事件应激较大,可能由于中年群体作为家庭或社会群体的中流砥柱,受到涉及事业、经济、婚姻、人际关系、侍奉老人、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压力较为集中,所遭受到的生活事件多,应激随之加大。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对文化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较高,并随着转型期***策体制的改革,既要面临完成工作任务所需各种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还要应付工作及家庭生活所带来人际关系方面的冲突,更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而文化程度较低居民较易满足于自身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趋于平稳,生活事件的应激较小。此外,农村地区居民,尤其无工作的务农人员所受生活事件应激量较城镇居民高,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信息化步伐加快,农村居民的生理、心理需求与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产生冲突,为满足其消费需求,在迫切融入于大城市中面临更多文化再适应等应激事件,而应对方式的不完善导致其心理症状的出现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其他婚姻、性别方面的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乡镇社区居民的生活事件应激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正相关生活事件的应激越大,居民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不良,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一致。居民生活事件应激与SCL-90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显示,SCL-90总分与居民的家庭生活维度相关性最高(0.823),社交及其他维度次之(0.651),工作学习维度最低(0.562),这与各维度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排序相一致。自20世纪30年代Selye提出“应激”概念以来,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原影响身心健康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尤其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躯体及心理社会紧张反应的影响较大,而好事或中性事件则影响较小。以上提示可通过对个体生活事件的测量来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以修订版LES进行调查,高分组占38.0%,尤其家庭生活方面得分最高,即乡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应受到关注,相关人员需考虑采用相应护理***措施来予以改善。此外,本研究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维度与生活事件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即个体能否恰当处理与社交人群的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的维护有重要影响。WHO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状况”作为健康定义的重要组成内容,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与研究也从传统单一身体模式转变为身体-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因而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来改善乡镇社区居民社交关系的处理对减轻其生活事件应激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5
【关键词】 亚健康 量表 信度 效度 因子分析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却过早表现出疲劳增加,活力、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1]。1998年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40%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 [2]。国内不少学者运用自制问卷调查表测量大学生健康状况[3-5],但缺乏心理测量学检验,降低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项研究在国内现有量表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初步建立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4月在广州大学城收集到的521份大学生亚健康问卷,占回收合格问卷的4295%,亚健康大学生的一般情况详见文献[6]。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1]和其他文献[7]制定亚健康诊断标准:(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2)无重大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3)尽管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减退无因果关系。纳入标准:符合亚健康诊断标准;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大学生;愿意接受调查。排除标准:严重器质性疾病;全部问题的缺失和漏填超过5%;问卷内容前后矛盾;不愿合作者。
1.2 测量指标根据天津康复医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的亚健康状态自评表,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3-5],建立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修改的条目主要有:(1)“对城市的污染、噪声、拥挤非常敏感,实在难以忍受,渴望清静”修改为“感觉宿舍环境嘈杂、拥挤,难以忍受,渴望清静”;(2)“因性欲减退,对配偶的亲昵动作无动于衷,暗自怀疑自己的性能力”改为“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苦恼”;(3)“感到事情变得很糟糕,且看不到改善的征兆”具体为“感到将来的就业很糟糕,且看不到改善的征兆”;(4)“配偶和孩子对自己不满意,自己很伤心,也很内疚”修改为“辜负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自己很伤心,也很内疚” 。
修改后的量表有31个条目,包括躯体症状、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5个方面。根据症状出现的频率和程度统一划分为“没有”、“偶尔出现”、“有时出现”、“经常出现”、“经常出现而且很严重”5个等级。
1.3 观察方法调查表发放前告知学生调查表填写要求,进行无记名填写,集中发放,当场回收并核查。每次收集30~60份调查问卷。调查者采用结构访谈式,包括中医舌诊、脉诊及健康状态判断等内容。问卷的填写时间平均为20 min。调查人员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1.4 统计学方法将问卷中的原始数据输入SPSS 110 软件中的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 α”系数法测量,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测量。
2 结果
2.1 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KMO统计量为0912,适合因子分析[8]。用主成分分析抽取公因子,最大方差旋转后的结果显示:5个主成分分别代表学习、心理、社会适应、躯体症状、人际交往等方面,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各个条目的因子载荷量见表1和表2。表1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旋转后主成分贡献率,表2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旋转后的各因素矩阵(略)。
2.2 信度检验应用Cronbach α系数法测量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的结果表明,心理、学习、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及躯体症状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07 2、0786 6、0748 5、0640 9、0643 3,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3 6。
3讨论
在现有的量表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特点,根据临床专家意见修改、制定的亚健康调查问卷更具有针对性,不同于通用的生存质量测量量表,属于亚健康大学生专用的量表。但作为一个***的测量工具,还应该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心理测量学评价。心理测量学评价是在临床流行病学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两大部分。
心理维度、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在08以上,表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学习维度、社会适应维度、人际关系维度、躯体症状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均超过06[8],符合制作调查问卷的信度要求。
总体来看,修改后的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而暴露出的一些不足有待在今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协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朱寒笑.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2 (3):72.
[3]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
[4]李勇杰,苟定邦,严欣,等.我国七所重点高等学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第四***医大学学报,2008,29(4):334.
[5]陈叶坪,麻晓鸽.某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55.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6
Interactive Effect of Perfectionism, Self-Efficacy on Mental-Health among Undergraduates of Normal University. Gao Xiaofang, Wang Xiaobo.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fectionism, self-Efficacy and mental-health of undergraduates in normal university. Methods Using undergraduate perfection questionnair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we investigated perfectionism, self-efficacy and mental-health of undergraduates in normal university. Results Perfectionism, self-efficacy and mental-health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 and there is an interactive infection on mental-health. Conclusion Both of perfectionism and self-efficacy effect mental-health, and i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by school mental-health educators during their practice.
【Key Words】 Mental-health; Perfectionism; Self-efficacy; Undergraduates of normal university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完美主义倾向。一个完美主义者,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上进心,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对自己要求都很高。然而完美主义只是意识当中的一种愿望,必须跟个体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否则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实际能力又与主观的正确认识和推测有关,即自我效能感的情况如何相联系。过分的完美主义会使期望与现实出现落差,一般的人可能会修正自己的期望,完美主义者则缺乏这样的弹性。特别是大学生,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心里都有一种优越感,自我感觉更良好,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或是人际关系更容易出现尽善尽美的期望。这种高标准可能是自己施加的,也可能是外界因素通过内化形成的,最终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调节个体的心理平衡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师范类本科生420人,发放问卷420份,回收419份,实得有效被试396人,有效率为94%。
1.2 工具
1.2.1 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共50个项目,4个维度: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北京大学研究者訾非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对Frost完美主义问卷(FMPS)进行修订,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1]。适合在大学生人群中使用。项目采用5点量表方式,得分越高表明完美主义倾向越严重。
1.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个项目。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和他的同事1981年编制[2]。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3],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采用4点量表形式,量表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也越高。
1.2.3 一般健康问卷(GHQ-20):共20个项目,3个分量表:自我肯定量表、忧郁量表和焦虑量表,Goldberg编制,清华大学李虹等人修订,其信度或满意或可接受,效度良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0.60≤α≤0.82[4];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0.32≤r≤0.67[5]。20个项目以“是”和“否”记分,将忧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记分进行反向转换后与自我肯定量表分合成,形成心理健康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1.3 方法 采取团体测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和匿名填写方式,对所获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见表1。
由表1可知,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三者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即完美主义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r=0.308,P
2.2 高、中、低不同水平的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健康总分上的差异比较 将396名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总分由高至低依次排序,高分段33%为“高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组”(H组),低分段33%为“低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组”(L组),中间的33%为“中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组”(M组)。分别对三组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F检验,结果见表2。
表3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显著(F(15.581,18.218)=2.759,P
3 讨 论
3.1 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研究显示,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两者在总体上呈负相关,即完美主义心理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说明积极调节完美主义心态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的途径之一。从具体指标上看,在完美主义的维度中,担心出错、条理性和父母要求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变量。个人标准维度与心理健康呈弱相关,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个人标准的影响不是太大。可能是因为它们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不太大。在心理健康的维度中,自我肯定、抑郁和焦虑三个因子都是完美主义的影响变量,其中,焦虑因子与完美主义的相关最强,说明焦虑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完美主义倾向。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完美主义的关系,本研究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的自信心会使个体更可能以乐观、求助和问题解决等积极的认知或行为方式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减少焦虑情绪,产生良好心态。这个结果启示教育者培养大学生积极自我效能感也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3.2 不同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显著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都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但二者相互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不同。高自我效能中完美主义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其次是高自我效能低完美主义者,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中、低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不大,且与高自我效能感相结合,中等水平的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积极。这也表明并非所有完美主义的影响都是消极的,特别是一般程度的完美主义。这与杨宏飞,张小燕[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是自我效能低而完美主义心理高的人。这就提示我们,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时,要从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等多方面去分析探讨,学校教育者应更加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设计和选择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措施和手段,扩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方新,钱铭怡,罗珊红,等.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的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613-616
[2]Schwarzer R, Aristi B.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d Psychology, 1997,3:177-190
[3]Zhang JX, Schwarzer R. 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Psychologia, 1995,38(3):174-181
[4]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5-79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7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62-01
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要提质增效,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发展转轨,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但总有许多高职院校更多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其质量效益不高、受众面不广也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境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其实施方式单一狭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局限在心理咨询、讲座、选修课渠道,加之这些方式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时常不通畅、质量效益得不到保证。如心理咨询在场所布置、人员配备、制度建立等方面尚不完备,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工作是有名无实的。又如,选修课方面,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但并未把选修课纳入必修课的管理,学生出勤率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随意性相对较大,其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实施方式的单一导致许多学生处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通过选修课、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便是在其本身质量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其受众也相当有限,绝大多数学生也不能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这种情况与高职院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是分不开的。
结合这些实际情况,顺应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要进一步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扩大其受众面,必须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用系统思维统领其工作开展,又好又快地开发出相对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 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热线电话等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宣传,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并懂得当靠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如何寻求帮助。
2.高水准化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要求高职院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等,使他们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高职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哪类个性特点的高职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怎样救助等。学校应制订培训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较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与学生联系密切,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在高职学生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3.心理健康档案完备化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学校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矫治,仍可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来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还可以筛选出高危人群,对这些可能发生或正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8
一直以来,国内研究与此有关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中。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在此阶段的人们其实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倾向者占30%~40%,其中,较严重者占10%。亦有文献报道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0.23%。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查明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时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显得极为迫切。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以及心理健康四个心理学因素,探讨大学生群体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旨在为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心理指导和援助,也为今后开展心理咨询和***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校2007级的8个班共390人(男262人,女128人)为测查对象,剔除无效答卷44份,余346人(男228人,女118人),平均年龄为19.62±0.78岁,均为非独生子女。
2.研究方法。
(1)心理健康水平评定。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10个因子分量表,其中因子10不作为本次统计之用。测查采用1~5分的5点评分,每一项目的自评分值越大,说明症状越严重。以被试者对每一项目的自评分值等于或大于3分为确定中度及以上痛苦水平的标准。
(2)自我效能评定。自我判断调查表(Self-Estimate Inventory,SEI),该量表由北京大学钱铭怡根据Bandura的有关理论观点编制而成,主要用于测查被试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总分越高,表示被试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越强。该量表间隔半月重测信度为0.52。
(3)自尊评定。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最初由Rosenbery编制,由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该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1~4分的4点评分,总分值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经适当修正后间隔半月重测信度为0.62。
(4)自信水平评定 以Shrauger编制,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为测查大学生自信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共54个项目,采用1~4分的4点评分,总分值越大表示自信程度越高。该量表经适当修正后间隔半月的重测信度为0.59。
3.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采用 t 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二)结果
1.大学生总体SCL-90测查情况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达到中度及以上痛苦水平(各项目自评分≥3) 的人次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32.42%。经排序发现, 大学生群体中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依次是人际敏感(8.65%)、强迫(5.75%)、敌对(4.62%)、抑郁(4.15%)、偏执(2.32%)、焦虑(2.28%)等。
2.大学生总体自信、自尊、自我效能的测查结果。大学生总体自信、自尊、自我效能的总分分别是136.68±16.42、30.62±4.28、18.25±4.65。
大学生进校后,进入了人生特殊的心理适应期。有学业的压力,有离家的孤独,有不同于中小学生的教学方法,人生选择、价值取向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等诸多问题,大学新生比中小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冲突,因而会产生更多的痛苦和焦虑。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达到中度及以上痛苦水平的人次高达32.42%,已经远远超过全国12.6万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率20.23%的水平。结果同时表明,对大学生群体的正常生活、学习等造成困扰最大的就是人际关系,如异性同学关系、恋爱关系、舍友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与父母的关系等等。这可能与大学生的交友观、恋爱观等尚不成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理想化有关。
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是个体自我认知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以及社会对自己的学识、地位、能力等认可的程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也正是互有差异的自信、自尊和自我效能水平才最终使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区别于其它人。此外, SCL-90的各因素均与社会支持因素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两倍。社会支持水平低下者心理健康水平相应降低。说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应付应激事件,从而起到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密切相关。消极应对方式是阻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心理科学,1998.21(6):489
~493.
[2]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1(5):276~277.
[3]耿耀国.体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有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86.
[4]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553~555.
[5]王淑兰.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1993,47(4):14.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9
【中***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75-01
推进健康教育事业离不开人才的保障,分析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形势,需求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健康教育人才素质的发展对策,将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确保健康教育工作高效、优质地向前发展。本文就专业技术人员的医德教育、继续教育、品质培养,自我培养等内容进行归纳,寻求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新途径。
1 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才面临的形势
健康教育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匀自觉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1]。健康教育具有普惠性、公平性,投入低,效果好的属性,位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第二项,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2]。但是,从卫生部宣传新闻中心资料显示,2009年在编人员中,有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6906名,省级592人,地市级1994人,区县级4320人。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研究生只占2.77%;专业技术资格以初级(34.40%)和中级(37.70%)为主,高级占11.34%,为更好地发挥健康教育在新医改中的作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2 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提高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2.1 热爱健康教育事业。职业精神首先是要热爱自己的专业,这是培养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前提。健康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要高,服务要求高,平凡而辛苦,如果没有对本专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是很难胜任健康教育工作的。所以,专业技术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渗透到工作中,对健康教育事业保持高昂的激情。对患者充满同情心和爱心,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健康教育服务。
2.2 加强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
要做到爱岗敬业,就必须注重自身修养。健康教育工作者每天与患者接触,面对着忍受痛苦的患者,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受影响,尤其是遇到不配合的患者,如何取得患者的信任、配合、支持和理解,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医德修养,要能够保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同情患者,体贴关心患者,为患者提供精细的健康服务,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健康教育的工作之中。
3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继续教育
3.1 提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
为建立健全适应新医改要求的健康教育服务网络,需要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更好地执行《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3],增加各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机会,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和合作。笔者认为,提高学历结构,提高高级技术人员比例要引起主管部门重视,①通过继续教育形式,提高在编人员学历层次。②开展多种教育形式的教育培训,完成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③主管部门要按照《规范》要求,制定健康教育队伍五年培养计划及人才建设长远计划,并组织实施。
3.2 加强人才队伍的管理,探索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健康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健康教育机构应结合现行人才评价体系和模式,研究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实施方案。①与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考核相结合,加快普及《规范》教育的开展。②加快在职人员健康教育规范化知识培训,探索建立健康教育规范化教育的长效机制。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建立关于健康教育培训信息的电子网络平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4 注重自我培养
新医改后,随着国家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的管理,除“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教育”两项功能外,其余各项功能的开展均在90%以上,接近于100%,健康教育的任务繁重。因此,我们需要①增加专职公共卫生人员的数量,缓解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压力[4]。②对公共卫生人员进行系统的慢性病知识培训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 方法的培训。③调动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注重自我修养很有必要,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修养应做到四多:“多读书”,拓展知识面,适应健康教育服务的需要;“多思考”,通过思考消化吸收所掌握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多总结多归纳”。健康教育内容多,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加深、完善、经验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多实践”,健康教育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5]。作为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只有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担负起新医改后健康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候纪湘 健康教育在输液过程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2(48).91-92
[2] 严丽萍 魏南方 2009年省市县三级健康教育机构资源配置现况调查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5(总287期)358-360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例10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89-02
一、问题提出
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作出执行或停止[1]。自我控制作为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体验起到调节和完善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自我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2],作为自我意识主要组成成分的自我控制可能也对心理健康有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但社会交往水平仍然是相对单调和狭小的,在此情况下,他们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容易产生差距和冲突。如果个体不能有效调控这种差距带来的矛盾感,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是思想***治教育都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心理情况,健康的心理能保证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个人成长。
目前,国内虽然已经有关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也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但是还没有相关研究来系统地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文章以此为出发点,率先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索,以期能够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枣庄学院理科生和文科生,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在对全部问卷质量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收获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为92.22%。其中男生40人,女生126人;理科81人,文科85人。
(二)研究工具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
该量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共10因子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采用五点记分法。此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3]:各分量表α系数在0.73~0.86之间。各分量表与总分的相关在0.705~ 0.910 之间,其中有8个分量表相关系数在0.8以上;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在 0.490~ 0.824之间,说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结构效度也比较好。
2.自我控制量表修订版[4]
采用屈智勇(2005)等根据Grasmick的自我控制问卷[5]修订而成的自我控制量表修订版。包括3个维度(共16个题):自我情绪性、简单化倾向、冲动冒险。采用5点计分。总分代表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总体水平,得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χ2/df=3.96,GFI=0.94,TLI=0.81,RMSEA=0.06),各项目因子载荷在0.3以上。三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64、0.64和0.59。
(三)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施测,在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学统计资料包括学号、性别、学院和专业。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以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维度的平均分为因变量,学院和性别为自变量做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第一,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主效应不显著(F(2,164)= 0.45,P>0.05),总均分均小于2,表明两类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别不大并且总体上看是健康的;第二,在性别上,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主效应不显著(F(2,164)= 1.35,P>0.05),这说明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别不大;第三,学院与性别交互作用不显著(F学院×性别=0.27,P=0.99)。
(二)研究对象自我控制能力情况的基本情况
以自我控制能力总均分以及其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学院和性别为自变量做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一是研究对象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理科和文科的学生中主效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学院(1,164)=0.94,P>0.05)。这表明两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别不大。二是性别上,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性不存在显著性性差异(F性别(2,164)=0.84 , P>0.05)。这表明,男女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别不大。三是学院与性别交互作用不显著(F学院×性别=0.84,P=0.47)。
(三)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情况和自我控制的关系
为探讨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做自我控制总均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维度两者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控制能力的各维度和心理健康的各维度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19~0.46之间。
(四)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线性回归分析
自我控制的三个维度和总均分上都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回归分析,探讨自我控制各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注:*P
以自我控制总均分为预测变量,对SCL-90总均分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著。(详见表1。)由回归方程可见,自我控制总均分Beta值显著。这说明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能够解释SCL-90总均分21%的变异。
以自我控制的三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对SCL-90总均分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著。(详见表2。)回归方程2中,简单化倾向以及简单化倾向和冲动冒险的联合作用的Beta值显著,简单化倾向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为19%,简单化倾向和冲动冒险性的联合预测力为22%。
四、讨论
从结果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在学院和性别两个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均分都低于阳性水平。这说明枣庄学院的男、女生以及各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这可能是因为:同学们善于合理地安排生活,能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作用;大一新生的适应期已过;大四的学生外出实习。
自我控制能力数学学院和中文学院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个结果与之前研究发现的文科和理科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相符合[6]。自我控制能力在男生和女生之间同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说明,枣庄学院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总体上相同。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文科生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有所改善,文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有所减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规划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相关分析和归回分析发现,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各维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显著的影响心理健康情况,并且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能力来推测心理健康情况:自我控制能力越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好。这与自我意识影响心理健康的观点相吻合[2]。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大学生能积极的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准确地认识和了解自我,以一种开放和接受的态度来面对自我的发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根据自我的发展来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那么这样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
参考文献:
[1]宋美荣,郑莉君.自我控制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09,(3).
[2]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
[3]杨雪花,戴梅竞,大学生SCL-90信度及效度检验[J].中国校医,2000,(4).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心理健康研修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