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管理论文大全

证件管理论文篇(1)

【Abstract】Strictcomplianceisafundamentalrulepeculiartothesystemofletterofcredit.Thisarticleanalysesthesubstantivecomponentandtheproceduralcomponenttobefollowedintheapplicationofthestrictcompliancestandard.Italsoexaminesthesetwocomponentsbasedonsomewell—knowncases.Thus,itwillbeofreferencevalueforjudicialpractice.

[KeyWords]1etterofcreditstrictcompliancesubstantialcompliance

procedureofexaminationcasestudy

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中,只有当受益人提交的单据表面上与信用证条款的要求严格相符(strictcompliance)时,开证银行才有义务向受益人付款。因此,严格相符便成为制约信用证双方(即开证行和受益人)权利义务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大约50%跟单信用证下的单据因与信用证不符或表面不符而被拒收,这降低了跟单信用证的效力,对参与有关商品贸易的各方产生财***影响,增加了成本,减少了进口商、出口商和银行的利润。有关跟单信用证的诉讼案激增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①由此可见,准确理解和掌握严格相符的含义及条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本文认为,在具体理解和掌握严格相符原则时,必须遵循实质和程序两方面的条件。以下将对这两类条件分别加以论述。为了更好地说明一些新发展,本文还将对《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现行文本(下称《UCP500》)和1983年文本(下称《UCP400》)进行适当的对比。

一、严格相符的实质条件

《UCP500》和《UCP400》都没有使用“严格相符”这一用语。《UCP500》第13条a款只是规定:“银行必须合理谨慎地审核信用证规定的所有单据,以确定其是否表面与信用证条款相符。”这里首先需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即要求银行合理谨慎地审核单据,与银行究竟依何种具体标准作为衡量单据与信用证相符的尺度完全是两回事。

《UCP500》或一些立法本身虽未明确规定检验单据与信用证是否相符的具体标准,但有关的判例法和银行业务习惯则包含和认可了严格相符这一标准。也就是说,严格相符是检验单据的唯一标准。例如,美国绝大多数涉及这一问题的判例都确立了银行审核单据的适当标准应是严格相符标准。然而,抽象地谈“严格相符”毫无意义,只有将其具体化并分析它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才能理解“严格相符”一词的实质含义。

首先,严格相符不应等同于绝对的“字面相符”(abso1uteliteralcompliance)。例如在“Tosco诉F.D.L.C”一案中,②备用信用证要求任何兑付汇票必须写明:本汇票是依据C1arkesville银行的“105号信用证”(LetterofCreditNumber105)开具的。但交单兑付的汇票上写着它是依“1etterofCreditNo.105”开出的。由于受益人没有将英文中的信用证第一个字母“1”大写为“L”,而且还使用了“Number''''’的缩写形式“No.”,开证行决定不予付款。该案中所提交的单据确有一些细微的不符,但是这些不符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它既不会影响开证行的利益,也不影响其它当事人的利益。美国法院对本案银行试***使用这种纯文字上的严格相符来判定单据表面相符没有予以支持。英国学者的观点与上述判例是一致的。例如,英国著名银行法专家指出:“严格相符标准……不能扩大适用于信用证或单据中的“i’s”和“t’s”这些省略形式中圆点位置的差异,或明显的印刷错误。”③

其次,严格相符也不等于“实质相符”(substantialcompliance)。因为有些不符点从表面上看是无关紧要的或非实质性的,但在实际中则会产生重大歧义。例如,信用证要求提交的单据应注明发运的是“无核小粒葡萄干”(driedcurrants),而银行后来收到的单据则说明发运的是“葡萄干”(raisins)。对此,银行必须拒绝付款。因为在贸易过程中,一般的葡萄干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无核小粒葡萄干,而银行怎么能知道所发运的到底是哪种葡萄干呢?银行既不是商品交易商,也不是生产商。如果银行可以确定议付单据上所写的葡萄干(raisins)就是信用证上所载明的无核小粒葡萄干(driedcurrants),那么银行也许会按照“实质相符”去付款。但是,不可能要求银行按照生产商的专业水准去培训自己的员工,或要求银行在作出审单决定时先征询其客户的意见。因此,实质相符既不可靠,又会拖延信用证审核的时间。

严格相符通常被界定为介乎于绝对的字面相符与“实质相符”之间的一种相符。科佐拉奇科教授曾正确地把严格相符概括为:“一个合理的银行家,其对信用证的实践和术语的知识使他能够判断哪些是真正无关紧要的不相符,而且他能够***自主地判断是否相符。在作出这种判断时,他完全是根据受益人交付的单据,而不是依据对基础合同项下交易的了解,也不应考虑客户是否愿意或有能力支付。”④

二、严格相符的程序条件

虽然《UCP500》对严格相符的实质条件没有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但却对确定严格相符的程序作了较多规定。例如,《UCP500》第13条、14条规定了银行在审核和处理单据时应遵守的程序规则。这些规则构成信用证各方当事人在解释和执行严格相符原则时应遵守的程序条件。

1.单据的初步审核规则

对单证是否相符的审查,《UCP400》第16条b款规定,开证行“必须以单据为唯一依据,确定究竟接受单据或拒收单据,并宣称单据表面上不符合信用证条款”。《UCP500》第14条b款也作了相同的规定。

从上述条款的规定来看,它明确禁止开证行超出单据本身的范围去决定是否相符。这一规定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仅以单据为依据”的重要含义在于银行决定单证是否相符时,不得以单证以外的理由或因素为依据;也不得与其他任何人,尤其是开证申请人商量或征求其意见,而应自行作出判断和决定。事实上,如果信用证中没有明确要求,开证行甚至没有义务通知开证申请人它已按照信用证作出了支付。因为从《UCP500》第3条来看,信用证项下开证行的付款义务不同并***于开证申请人的付款义务。⑤在“FiveStarParking诉PhiladelphiaParkingAuth”一案中,美国一联邦地区法院判决指出,银行“除另有约定外,在支付信用证之前,没有默示的义务去通知开证申请人本银行即将作出支付……。”⑥

但是,当开证行确定了单据表面上与信用证条款不符后,《UCP500》第14条c款新的规定则允许银行可以与开证申请人联系,请其撤除不符点。由此可见,新规定允许开证行与申请人联系的前提条件是开证行已自主确定了单证不符,而且此种联系的目的仅限于劝说申请人“放弃拒付”,而不是与申请人共同对单据继续进行挑剔或共谋拒付的理由。也就是说,开证行在尚未确定单证是否相符的情况下,仍不应与申请人联系和商量。否则,一旦作出的“单证不符”决定错误,受益人可能会主张银行的拒付不仅违反了合同,而且构成了侵权行为。在此情况下,受益人提讼后,银行除承担补偿性赔偿(compensatorydamages)责任外,还可能承担惩罚性赔偿(punitivedamages)责任。美国的很多诉讼是以侵权而非违约为由提起的,这已成为普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侵权是主张惩罚性赔偿的前提条件。

2.审核单据的期限规则

《UCP500》第13条b款规定:开证行应在合理的时间——不超过从其收到单据的翌日起算第七个银行工作日,审核单据以决定是否接受或拒收单据,并相应地通知从其处收到单据的一方。这里将不超过七个银行工作日作为“合理时间”,实际上是协调的产物。因为此前《UCP400》只规定了“合理时间”,而没有具体限定期限。这样一来,各国或其银行对合理时间的规定或解释各不相同,三天、七天、三十天或更长时间都有。《UCP500》关于七天的限定则有利于规范运作,消除随意性。

很显然,银行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审核完单据应视具体业务情况而定。例如,银行在审核商业信用证项下复杂的运输单据所化费的时间,要比审核一份清洁的备用信用证项下的简单汇票所化费的时间长得多。但无论何种单据,最长不得超过七天。这就意味着银行须在“合理时间”——不超过七个工作日内完成两件事:一是审核单据;二是决定接受或拒收单据,并通知递单人。

3.拒收单据的程序规则

《UCP500》第14条d款规定:如果开证行决定拒收单据,则拒收单据的开证行必须不得延迟地以电讯方式,如不可能,则以其它快捷方式通知递送单据的银行,或如果直接从受益人处收到单据,则通知受益人。

从《UCP500》第14条的进一步规定来看,此种拒收通知须说明两点:一是写明银行凭以拒收单据的所有(着重号为本文所加)不符点;二是要指出开证行是否“留存单据听候处理”,或已将单据退还交单人(可能是递单行或受益人)。拒收通知中的这两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通知递单人单据中不符点的目的是使他在信用证到期前有机会修改这些不符点;而通知递单人银行对单据的留存或退单则是为了保证递单人对其财产的控制。

另外,拒收通知还必须“不得延迟”地向递单人作出。关于“不得延迟”的规定,过去常常给开证行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麻烦。例如,开证行一旦审核单据后认为不符,它可能与开证申请人联系,请其放弃这些不符点并接受单据。开证行通常不会告知递单人,它已与开证申请人进行联系。假如开证银行打电话给开证申请人,劝说他放弃不符点。开证申请人则要求考虑一天再答复。第二天开证申请人打电话通知开证行他拒绝放弃不符点。开证行这时才通知递单人不接受所提交的单据,并在拒付通知中说明了不符点。那么,开证行是否作到了“不得延迟”地通知递单人?如果递单人发现开证行为了知道开证申请人是否会放弃不符点而等了一天才通知他,递单人会因此认为推迟的这一天构成了开证行违反“不得延迟”地通知义务。为了避免上述这类麻烦,现行的《UCP500》对“不得延迟地通知”进行了修改完善。按照《UCP500》第14条c款和d款规定,无论开证行是否劝说开证申请人撤销不符点,如果决定拒收单据,则不得迟于自收到单据之翌日起第七个银行工作日通知递单人。

4,对不当拒收的惩罚规则

《UCP500》第14条e款规定:如开证行及/或保兑行(如有的话),未能按照第14条的有关规定办理,及/或未能留存单据听候处理或将单据退还交单人,开证行及/或保兑行(如有的话)则无权宣称单据与信用证条款不符。该条款的规定与原《UCP400》第16条e款的内容基本相同。

这一条款要求开证行必须小心从事,否则将无权以单据与信用证条款不符为由拒收单据或拒付。美国法院对“Kerr—McGeeChemicalCorp诉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一案的判决,有助于人们很好地理解和适用这一惩罚规则。

该案的基本案情是这样的:开证行向受益人(Kerr—McGee)开出了信用证。信用证本身规定了本信用证受《UCP400》约束。信用证写明货物的销售价款为1,002,000美元。虽然买卖双方后来将销售价款涨到1,014,590.53美元,但信用证上没有作相应的更改。受益人向银行提交的即期汇票和货物发票上都写明价款为l,014,590.53美元。由于信用证上的价款仍为1,002,000美元,因而第一次递单后形成单据与信用证明显不符。开证行给受益人第一次拒付通知中仅说明了汇票上的价款金额与信用证开出的付款金额不符。受益人获悉了这一不符点后,在第二次递单时重新向银行提交了一份价格改为1,002,000美元的汇票。由于开证银行给受益人的第一次拒付通知中没有指出发票上的价款金额也与信用证上的金额存在着不符点,受益人第二次递单时仍将写明价款为1,014,590.53美元的原发票提交给了银行。需要指出的是,受益人是在信用证到期之前将修改后的汇票和原发票递交给了开证银行。

信用证到期后,开证行又一次通知受益人它拒绝付款。这一次拒付的理由是发票上的价款金额不仅与信用证不符,而且与汇票也不相符。受益人对开证行的第二次拒付提讼,要求开证行支付损害赔偿。

法院在其判决中首先概括指出了本案争议的法律问题,即银行在第一次拒付后,能否再以第一次拒付时已存在但未通知受益人的其它不符点为由进行第二次拒付。

本案双方当事人对受益人第一次和第二次提交的单据内容均与信用证不完全相符没有争议。而双方所争议的问题是:银行第一次寄给受益人的拒付通知的效力如何。在本案第一次的拒付通知中,银行显然没有说明单据与信用证之间已经存在的所有不符点。在此种情况下,银行第二次审单时,能否援引第一次拒付通知中遗漏的不符点作为拒付的理由呢?

法院判决认为,银行无权援引其在第一次拒付通知中遗漏了的不符点拒付。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著名的法官鲍威尔(PowellF.Lewis)指出:“本条款(即《UCP400》第16条e款)规定得很清楚,如果一家银行在其第一次拒付通知中没有列出某一拒付理由,则该银行以后便不得援引该遗漏的理由拒付,否则就违反了禁止反言(estoppel)。”⑦

开证行第二次拒付的理由是受益人的单据中存在着两项不符点。第一项不符点是发票上记载的价款金额(即1,014,590.53美元)与信用证不符,即单证不符。然而,这一不符点在受益人第一次递单请求兑付时就已存在,不幸的是银行在给受益人的第一次拒付通知中没有列出这一不符点。第二项不符点是更改过的汇票价款金额l,002,000美元与发票(仍然是原发票)的价款金额1,014,590.53美元不符,即单单不符。对第一项不符点的遗漏银行无法否认。但银行辩解认为第二项不符点在第一次拒付时尚不存在,是一项新的不符点。也就是说,即使第一项不符点不能成为第二次拒付的理由,银行仍然可以援引第二项不符点作出第二次拒付。针对银行的辩解,法院分析指出,如果第二项不符点在第一次递单要求兑付时的确不存在,那么银行就有权现在提出这一新的不符点进行拒付。而事实上,第二个不符点在第一次受益人要求兑付时就已经存在了。法院认为,很明显在第一次兑付审单时,货物发票的价款金额就已存在着问题。但银行没有将这一不符点作为拒付的理由进行通知,银行现在就不能以发票金额与更改后的汇票不符作为新的、单独的理由拒绝支付。

这一判例对开证行的启示是很明确的,即开证行在第一次审核单据并将不符点通知递单人时必须准确、全面;银行不能援引一项在作出第一次拒收或拒付通知时就已存在,但却被银行疏忽遗漏了的不符点进行第二次拒付,即使银行能够证明受益人在第一次递单兑付时知道这一不符点的存在。

综上所述,在理解和适用严格相符原则时,必须同时严格遵循上述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即使明显不具备严格相符实质条件的承付请求,如果未按严格相符的程序条件加以拒付,开证银行仍将丧失援引严格相符原则主张不符和拒付的权利。

*西北***法学院国际法教授,吉林大学国际法学士,中国***法大学国际法硕士。

**西北***法学院国际法副教授,中国***法大学法学硕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国际法硕士。

①中国国际商会编译,《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②T23F2d1242(6thCir.1983).

③GutteridgeandMegrah,TheLawofBanker''''sCommercialCredit(7thed.,1984),p120.

④Kozolckyk,“TheEmergingLawofStandbyLetterofCreditandBankGuarantees”,(1982)24Ariz.L.Rev.P.319.

证件管理论文篇(2)

中***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档案数据库是以档案的本体管理为基础,兼顾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发展的需要,将包括档案实体信息、管理信息、应用环境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按照特定数据模型进行组织的数据集合。在长期实践中,数据库以其独特的优点已经证明它是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共享的最佳方法,在数据冗余度、管理效率、数据完整性控制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事实上,档案数据库是各类档案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组件,是档案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

一、档案分类理论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从管理学上讲,任何管理活动,抛开其最终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或者基本要求都是要使被管理对象有序化,档案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档案有序化,包括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有序化。将数量庞大、内容形式复杂多样的档案有序化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即“对档案总体进行分割、划分,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部分或门类、种类、类别,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门类、类别等实施分别管理。”“这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所有管理活动乃至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

笔者将档案分类作为影响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直接影响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方向。在档案理论界中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得到普遍认可。逻辑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根据档案的一般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和依据,根据严格的形式逻辑进行划分的分类思想,比如按照保管期限、密级等进行划分。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按照事物的现实存在状态与界线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强调根据事物的现状进行把握,尽可能接近事物的真实状态,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分类思路。历史主义方法在档案实体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全宗原则,在分类时首先按照档案所属的全宗进行归类。逻辑主义分类思想有助于从某一具体特征进行划分,便于对档案进行多角度的灵活定位;历史主义则强调了档案来源属性这个根本特征,有助于完整理解档案内容,这也是档案数据库区别于其他文献数据库的关键要素。事实上,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这两种分类思想都是需要的,彼此是不可取代的。

二、全宗原则及其理论发展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认为档案的实体管理必须维护和尊重档案的本质特性,必须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遵守全宗原则,这一思路对于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全宗为基本单位建设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单位的历史记录,保证了档案数据具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这是单纯地依靠逻辑分类方法所达不到的。

其次,采用全宗原则指导建设档案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因为全宗作为一个***组织或个人形成档案的全部,是一个不可分散、不可打乱混淆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持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信息在管理组织上独树一帜、不同于***书、资料、情报等文献的根本原因。档案数据库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服从这一更高的管理目的。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将全宗原则的诸多思想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实现,包括全宗内部管理层次、管理联系等。像文书立卷工作中要求的“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成套性原则”等思想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设计得以体现。

第三,依据全宗理论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者、管理者、拥有者、维护者是统一的,数据库建设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有助于保证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动力、资金以及作用的发挥。

三、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为档案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提供营养

电子文件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电子文件是信息化环境中业务过程和业务成果的真实记录,因此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保管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对电子文件生命全程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应当前置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包括对其运动全程的状态记录。档案数据库在电子文件管理环境中如何发挥作用,需要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提供支持。

与传统档案进行事后管理不同,现代文件档案管理倡导的前端控制原则要求将整个文件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规则等进行系统分析,将需要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功能尽可能进行整合。这就要求对文件数据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整个文件管理活动的需要,实时收集需要进行前期控制的数据元素,为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长期可读提供保障。换言之,档案数据库不能像传统方式那样,在档案文件接收完毕、文件的真实性有案可查的情况下开始数据建设,而是要在第一时间规划完毕,伴随文件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将各个环节需要记录的数据各就其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条,为该文件的描述、利用、验证、保存等提供信息。美国当代著名的电子文件管理专家戴维·比尔曼指出“必须根据文件保管系统的功能需求、文件种类以及业务活动的证据性需求,提前界定著录信息。在电子文件环境中,对元数据予以明确规定,有助于设计和实施在文件生成之际自动截获元数据的系统,确保文件在转载、传输过程中相伴产生的元数据的完整。”②

紧接着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用于描述的元素,元数据理论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what)、覆盖范围(where, when)、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who)、数据的提供方式(how)等信息,是数据与数据用户之间的桥梁。元数据通过描述信息资源的属性,用于识别、评价、追踪资源,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一体化的组织和有效管理。根据对电子资源管理的需要,元数据可以分为描述型、管理型、技术型和使用型、保存型。事实上,电子文件是多种不同类型信息的一个集合概念,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形式,其描述、管理、保存方式都具有不同的属性集。元数据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数据元素集定义资源对象的各类属性,这些属性的大量实例可以表达为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或者以XML等形式进行置标,从而能够利用数据库系统或各类应用软件进行管理。可见,以元数据为中间对象,可以利用数据库实现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证件管理论文篇(3)

案例研究方法属于典型的经验型研究法,原理在于通过对事物、案例、经验的分析,来研究和描述它的现象,同时得出诸如它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原因等结论。案例研究法借助丰富经验去对事件规律进行探寻,旨在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殊性,求得自己想要的结论来论证命题。目前,案例研究法已经被引入并应用到了工商管理中,为工商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对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中的理论构建过程及方法作详细论述。

一、案例研究法的概述

案例研究法是三大研究方法之一,引入工商管理领域后为工商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案例研究法由于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所以被学术界看做不入主流的研究方法,甚至还有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持批评态度,认为案例研究法不应被用到工商管理领域,破坏工商管理的秩序。但无论如何,案例研究法本身具有的价值不会改变,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并为其做出的贡献不会改变,本文现以事实来证明案例研究法的存在价值,打破框架限制,强调案例研究法完全可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得到大量的推广。

案例研究法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一,情景因素。案例研究法的应用要借助具体实例,或者说案例,尤其是在应用管理学中,管理人员应用案例研究法对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时都会有一个特定环境,加之所研究的事件会产生社会情绪影响,所以研究内容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事件本身,二是事件背后的环境因素,这是其他研究方法都不具备的优势;二,更加突出过程。案例研究法分析事件时更加注重对事件发生原因、发生过程的分析,这一举措能获得更多的新理论和新观点;三,重视关系研究。案例研究法比其他研究法更具哎重视关系,实际研究时要求先收集数据,且这些收集的数据都会与研究事件有所关联,数据收集齐全后,研究者会在分析过程中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在结论中对其关系做出诠释;四,案例分析重视事件的来龙去脉。案例研究法在分析时更加注重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求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或资料对事件进行还原,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举措是其他研究方法不会实施的。

二、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条件

尽管仍有少数专家学者对案例研究法持不认同意见,但当前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却很广泛,尤其是在国外。相对来说,我国工商管理对案例研究法的应用频率比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商管理领域中,案例研究法的应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案例研究必须要对“为什么”、“怎么样”等事件原因问题进行回答,且案例研究过程要具备极强的逻辑性,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和描述;二,案例研究要构建适宜的框架和模型,利用框架模型来验证和求取结论;三,应用理论来验证结论与事件时,如果验证过程中突发了意外事故,或者理论验证行不通,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时,案例研究法便是最好的答案。

三、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的理论构建过程

1、前期准备

工商管理领域利用案例研究法对事件进行管理与研究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构建一套相应的研究理论。而前期准备作为案例研究法理论构建工作第一步,它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后期工作行为,所以必须慎重对待。

案例研究法理论构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制作一份内容详尽的说明书,为后期理论构建工作提供指导;做好相关文件资料的搜集,为理论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2、案例的选择

正如在假设试验研究中,人的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把人定义成为一系列的统一体,研究样本是既定的。同样地,适当人口的选择控制着与之无关的变体形式,并且帮助限定了一般性结论的限制。

3、重要因素和草案的制定

理论建立的研究者门通常会结合多个数据收集的方法。然而,采访,观察和档案数据都特别相似,归纳研究者们不会受这些选择的限制。一些调查者仅仅用这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或者他们可能增加其他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基本原理与在假设测验方法中运用的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多重数据收集方法而形成的三角测量给概念的制定和假设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4、案例数据分析

一个主要的步骤是案例内部分析,案例内部分析的要点是它被一个现实的案例研究所驱动,一本摇晃的数据册子。案例内部研究典型的包括为每个案例场所写的细节案例研究。这些细节描写通常是纯粹的描写,但是他们以一代的洞察力为中心,因为他们帮助研究者用大量的数据册处理分析进程。然而,这样的分析没有标准模式。

5、建立假设

建立假设的一个步骤就是概念的精简。这包括两个方面,概念界定的改进以及测量每个案例中的概念的证据的建立。这个步骤与从假设检验研究中多种指标里建立一个概念相似。那就是研究者们用多种资源的证据来建立概念的测量方法,此方法可以改进现有概念并使它与其他的概念相区别。实际上,研究者正尝试建立概念的有效性。不同的是,这种概念的定义和测量方法都来自他自己的分析过程,而不是某个问题上的详细研究。另外一个不同是没有如因子分析这样有用的技术来把多种指标融合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测量方法。

6、结束案例收集

这个步骤中有两点很重要:停止增加案例的时间以及停止理论与数据反复对比研究的时间。在第一种情况中,理想条件下,研究者们可以在理论饱和状态下停止增加案例。在第二种结束收集案例观点中,何时停止理论与数据的反复对比,理论饱和性同样又是重要的观点。即对理论的改进效果很小时,反复对比的过程既可停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研究法不同于其他研究法,它探究的是事件的整个过程,应用时必须弄懂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根据对事件发生原因和发生过程的分析做出管理决策。当前,案例研究法在已经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仍然存在不支持的声音,但案例研究法本身价值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参考文献

证件管理论文篇(4)

Abstract: Jenkinson put forward the idea to respect the primitiveness and the nature of evidence of archives. He think that records are the byproduct of ***istrative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original evidence of ***istrative activ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affairs, so that there can’t be human intervention of post processing trimmer. Although the applicability of some ideas is poor in contemporary, the theoretical value is absolute exist. Especially in the era of electronic records, how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of electronic records have become a diligent direction of the archivists, so the meaning of emphasize the nature of evidence is prominent.

Keywords: Scared evidence view; Core cont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temporary value.

詹金逊是20世纪西方档案学界杰出的思想家,是古典学派的集大成者,对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他的思想却备受以谢伦伯格为代表的现代档案学派的批判。然而,笔者认为,詹金逊的思想,尤其是其“证据神圣性”的观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代,都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因此,笔者尝试对此论述,就教于各位档案界前辈。

1 詹金逊的“证据神圣观”的核心内容

在其代表作《档案管理手册》中,将档案定义为:“是在某一行***管理或行***事务(无论为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实施过程中所拟就或使用,成为该事务过程的组成部分,事后由该事务过程之负责人或其合法继承者保管以备不时查考的各种文件。”[1]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詹金逊认为档案是在社会事务中积累下来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文件整体,保存档案的目的在于“查考”,作为凭证,且否认了鉴定的必要性。不难看出,他对文件价值的认识和定位,都是后来谢伦伯格所说的文件的“第一价值”,即对其形成者的价值。詹金逊的“证据神圣观”在这一定义中已经显而易见。

1.1 文件是行***管理无意识的副产品。在詹金逊看来,文件是自然形成的,是在行***管理活动中自然累积下来的,是行***活动和事务处理的原始证据。而文件转化为档案,也没有明显的转折点,文件一经办理完毕便成为档案,无需整理。而我们现在认为的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是必须经过整理。

1.2 要保持档案的完整性,不主张档案人员参与文件鉴定。詹金逊认为:“档案是由文件形成者产生的一个文件有机整体,从该整体中抽取任何一份文件都违背了档案基本原则。”[2]因此他不主张对档案进行鉴定,因为鉴定就加入了后加工管理者的人为干预,档案人员在鉴定中必然会受到个人利益、自身知识范围、随意性判断等有意或无意因素的影响,会损害文件的原始证据性。

在詹金逊看来,不进行任何鉴定,保存所有的文件是最完美的。这一观点在面对中世纪的少数文件时毫无阻力,但是在面对情况更加复杂的现代文件时却往往会导致一种四分五裂、效率低下的档案管理。因此他不得不同意对档案进行鉴定,但声称要让行***官员成为选留和销毁文件的唯一人。詹金逊认为:“档案人员在鉴定中必然运用的‘个人判断’,不仅将玷污档案作为证据的神圣性,而且会妨碍实现保存档案的目的――满足历史学家或其他研究者对档案的实际或预期利用。档案人员的职责是保管,而非制造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在英国被称为‘保管者’。” [3]虽然在这一措施中,詹金逊担心行***官员会把握不好文件销毁的度,也许销毁过多,也许销毁过少,但他始终觉得这是在不能保存全部文件的条件下,最好的一种解决办法。

1.3 提出“档案组合”概念。在整理和编目领域,詹金逊提出“档案组合”概念。他将“档案组合”阐释为“一个自身结构完备的行***机构在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整体”。主张要保持文件形成的原始顺序,确保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档案组合所形成的是一个“闭口”的文件系列,所针对的仍然是中世纪和早期文件。档案组合既符合英国国情,又继承了来源原则的思想精华,是对来源原则的灵活运用和重大发现。

综上,“在詹金逊看来,证据的神圣性是最本质的”。正如库克所总结的那样:“他提出的档案作为公正证据的道德捍卫,档案人员是证据保护者的观点,已成为档案专业‘嘹亮的号角’。他曾在书中不下四次这样写道:‘档案人员的职业是一项服务性职业。他(她)的存在是促使其他人有可能开展工作……他(她)的信条是证据的神圣性不可侵犯;他(她)的任务是保护每一个证据;他(她)的目标是不带偏见、不加事后思索地满足一切希望了解知识工具的人们的利用需求……一个优秀档案人员也许是现代社会中真理的最虔诚信徒。’”[4]这个论断深刻地展现了詹金逊对档案工作者的身份和职责的定位,而且这种论断即使在现代社会看来,也是非常适用的。

2 “证据神圣观”的提出背景

考察某一理论是否合理,首先要将其置身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地加以分析。詹金逊于1882年11月2日出生于伦敦,1961年3月15日在塞撒克斯郡逝世。他所生活的80年间,英国频繁进行社会改革,法人观念形成,以及詹金逊自身丰富的职业经历,都对其“证据神圣观”的提出产生了影响。

2.1 机构设置简单且稳定。詹金逊生活的时期,机构数量少且比较稳定,机构之间的协同工作较少,产生的文件数量有限,很容易界定文件的产生机关,因此不存在保存超负荷文件的压力,完全有能力将所有文件不经鉴定地加以保存。即使是到了早期的现代社会,文件数量的激增,相对于现代社会不计其数的文件,也是有限的。

2.2 法人观念盛行。英国的社会改革带动了英国机构法人文化的发展,各种社会团体法人成为英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主体。这些法人团体不断增强了保存自身行***记录的意识,且由于法人观念的束缚很少考虑自身活动所产生的文件对他人的用途。此时行***官员的***治色彩也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詹金逊时代,行***官员保存档案,主要是为了日后自身工作查考的需要。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自己日后利用的目的会对行***官员的保管和鉴定工作产生一定约束。而现代社会行***官员产生和保管文件,则更多是为机构和社会留存记忆,更多地考虑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已与维护档案的原始性大相径庭。

2.3 詹金逊的职业经历。詹金逊于1905年进伦敦公共档案馆工作,在此期间,他将工作的重点集中于中世纪和早期的国家文件,尤其是法庭文件或类似的司法和财***文件上。1932年参与创办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并于1943年出任英国陆***部档案顾问,参与指导意大利和敌国战区的档案抢救工作,在65岁时兼任皇家历史手稿委员会的高级专员。他的各种职业身份,都促使他更加关注历史档案的保存与维护,而不是如何鉴定档案。

可见,在机构数量少且比较稳定、文件数量有限的中世纪和早期现代社会,詹金逊的“证据神圣观”具有绝对的真理性。那么,在机构数量繁多且变动不定、文件数量骤增的现代社会,詹金逊的观点又是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呢?

3 “证据神圣观”在当代的理论价值

首先,虽然面对数量繁多的现代文件,将其全部保存作为档案已经不能实现,但是减少文件数量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更有效地保存反映社会活动过程的档案,留存社会的记忆。因此,我们才会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摸索并提出一系列档案鉴定的原则与标准,才会有从迈斯奈尔的年龄鉴定论到詹金逊的行***官员决定论、从卡林斯基的职能鉴定论到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及其后继者的利用决定论、从布姆斯的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到塞缪尔斯的文献战略,又到库克的宏观鉴定战略的发展。鉴定是在文件数量繁多的压力下被迫进行的,因而一代代档案学者才会跟随实践的发展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鉴定方法。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而后再用于指导实践的。鉴定并不是为了减少文件的数量,而是为了将有价值的文件挑选出来,如果将所有的文件都加以保存,那么那些有价值的文件势必会遭到埋没,也会得不到在保管资源上的重点分配。按照詹金逊的观点,他并不反对挑选档案,而仅仅是反对档案人员挑选档案,主张应将经过文书人员挑选的文件都保存下来。因而,在现代社会,在众多的文件中挑选出更具代表性和相对价值更高的文件,相对于中世纪而言,已经更加有必要。如果文件数量本身就很稀少,都很珍贵,那么对文件的挑选就更要谨慎了。我们现在对于“历史档案”秉持鉴定从宽的原则,正是因为历史档案数量少,即使在现存馆藏中“无类可归”,也比干脆不保留要更能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

其次,詹金逊仅让行***官员参与鉴定是一种“直接鉴定”,基本上是依据内容标准进行的微观鉴定。虽然没有档案人员的参与,没有宏观鉴定理论的指导,没有考虑社会的整体职能,但是詹金逊的鉴定仅是在机构内部进行的。行***官员作为文件的直接形成者和社会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理所当然地更熟悉文件内容,更了解每一份文件的内容重要程度和现行价值。因此其保留下来的文件定是对该机构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文件,每一机构最重要的“文件精华”所组成的也一定是整个社会的相对重要的文件。行***官员只负责考虑文件的现行价值,至于文件的历史文化价值则留给时间和后人慢慢发现。客观地说,没有人能够精准地预测哪些问题和方面是后人关注的焦点,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来源于它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行***官员、历史学家或者档案学者都不能创造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詹金逊将维护档案的证据神圣性放在第一位是无可挑剔的。现代的各种宏观鉴定方法,仅仅是在鉴定的第一层面上加以运用,确定哪些机构哪些职能活动下产生的文件要予以保存,第二层面仍要对每一份文件进行逐一鉴定。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档案数量冗杂,不能从一开始就浪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逐一鉴定的应对方法。

最后,詹金逊的观点在电子文件时代的理论指导意义更加凸显。正如库克所言:“他所强烈捍卫的档案基本原则和他所强调的文件证据性观点,如果在电子社会中能做适当修改,对我们仍有启发。”[5]目前电子文件饱受争议的原因就在于证据性不足。电子文件时代,档案是在受控的条件下产生的,故而经鉴定留存下来的电子档案也是在受控状态下实现的,档案不再是“伴生物”和“无意识的副产品”,在这种环境下,档案的真实性和证据性大打折扣。现在我们所研发和使用的电子文件处理系统,保证文件不瞬时消失和及时归档,仅仅是在技术上对其加以控制,但这不应是档案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技术上的问题应由软件专家、计算机专家等专业人士来考虑,而且也最终会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和处理过程中如何强化档案的真实性和证据性才应是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完全倒向了技术层面,则电子档案不再是“档案”。大众媒介上承载的档案是不是档案,如何对档案进行再确认,已经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由信息法的普及,以玛格丽特・诺顿为代表的“新詹金逊学派”在北美兴起。他们以文件形成机关为关注焦点,继承了詹金逊的基本观点,“强调档案的司法和证据作用,以提供形成机关和社会所要求的行***、法律和历史可靠性”。“新詹金逊学派的继承之处表现在,他们强调档案人员不能充当形成者或历史学家,档案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并非为后代而生成。……新詹金逊学派的发展之处表现在,他们承认档案人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干预文件的形成,特别是在电子环境中,这样才能确保记录机关职能和责任的文件确实能够生成和保存。尽管档案人员的职责仍然是顾问、协调者和保管员,要发挥这些作用,需要实行更多干预。”[6]

综上所述,虽然詹金逊的观点历来受到现代档案学派的诸多诟病,但它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绝对的真理性。虽然他的有些观点在当代已经不具有适用性,但其强调尊重档案真实性和证据性的主张所具有的理论指导意义是永存的,档案工作者理应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和信条。尤其是在电子文件时代,适当修改詹金逊的思想,如“新詹金逊主义”正在迸发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档案出版社,1983:17

证件管理论文篇(5)

随着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前端控制的思想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前后十年,档案学界长期基于纸质文件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基础理论受到电子文件的强烈冲击。前端控制思想(也有学者在论述中将其称为前端控制原则)是档案学界针对电子文件的出现所带来的档案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变化而做出的理论回应,体现着新的管理环境和网络环境下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一、 档案学前端控制的学术渊源和研究历程

为应对电子文件的出现及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档案学界在重新审视相关基础理论的同时,对前端控制的思想不断进行梳理并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外档案学界起初是并没有明确提出“前端控制”的概念,只是在理论的发展中体现着这一思想。

前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局长詹姆斯·罗兹在其198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文件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文件的形成阶段、文件的利用和维护阶段、文件的处理阶段和档案管理阶段。”[1]他进而认为,“一个综合文件管理系统将与一个组织的文件在其完整的生命周期的每一件事情有关。”[2]

日本学者作山宗久(Munehisa Sakuyama)在《文件生命周期》一书(1995 年出版)中提到,“与其当办公室内文件太多时烦恼不堪,不如在文件产生的前期就加以控制更有效果。”[3]

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制订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草案)将对电子文件的“干预时机”确定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将原来纸质文件管理系统中的许多“后控制”手段提到最前端,并主张“在文件形成前就采取行动”。[4]这体现出该委员会对档案馆参与前端控制的重视。

国内以冯惠玲、刘家真、刘越男等为代表的知名学者紧跟时代步伐,几乎与国际档案界同步关注电子文件这一新的文件形态的出现对档案学界的影响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当时国际档案界对相关问题与现象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前端控制思想进行着积极的研究和梳理。

冯惠玲指出,“在系统设计阶段即考虑作为档案保管的要求,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纳入系统之中……强调前端控制并不意味着一切依赖于设计,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维护阶段还有许多事要做,以弥补系统设计的缺陷,监督系统的运行和使管理活动得以延续,保证电子文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受到严密的控制。”[5]

刘越男指出,“档案界将文件和档案看成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阶段由来已久……直到电子文件时代,在很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档案界才肯定地说应在文件阶段就施加控制, 即前端控制。”她进而提出,“‘前端控制’并不是电子文件时代全新的思维,其萌芽产生于电子文件出现以前,我们认为前端控制思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档案界不懈努力的结晶。”[6]

二、档案学前端控制的产生背景

档案前端控制的提出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技术背景。电子文件的产生、文件数量的激增和文件保存的困难性加大使档案学界意识到传统的档案学理论在应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时明显力不从心,于是开始有意识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别寻求突破,主流的档案学传统理论都开始针对电子文件的内容、载体、特性等进行理论的拓展和升级。如果我们仅从档案学专业自身来看,前端控制的提出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2.1 文件形态的变化

电子文件有别于纸质文件的的最大特点是记录信息的方式和载体的不同,其主要特点为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系统依赖性、信息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信息的易变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和信息的可操作性等。[7]

“在手工文件保管系统中,不管是文件格式还是整理顺序的变化都能实实在在的反映出来,但是在电子系统中的格式和顺序只是逻辑概念。在电子文件保管系统中,针对文件系列的著录可能是软件、数据表结构、系统体系结构的逻辑电路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没有包含在电子文件系统之中。”[8]文件的特征是内容固化和形式稳定。对于纸质文件而言,其内容、背景和结构是同时固化在同一载体(纸张)上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在纸质载体上表现出来。只要保存纸质文件的完整性,其文件本质(即凭证价值)就不会损坏。而电子文件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电子文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运行过程中,其内容、背景和结构三个要素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改变且不受载体的制约,关键的问题是电子文件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轻易无法察觉这些变化,除非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从管理与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这是由电子文件的“信息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这一特点所决定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引用前端控制思想从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开始“干预”。

2.2 文件数量的激增

证件管理论文篇(6)

Abstract: HSE is a kind of advance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idea, with the enterprise quality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occupation safety and health consciousness constantly improve, HSE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en set up and carry out the system, played a very good role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and management level. Discusses the enterprise establish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S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the effectiveness of HSE management system

中***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HSE是英文health、safety、environment的缩写,即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作为控制健康安全环保问题的系统性载体,其先进的理念、规程、方法已在杜邦生产现场得到了体现和验证,也得到了石油石化企业及员工的广泛认同和应用。

意义

HSE一体化体系是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在企业生产中有效实施HSE管理,必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其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从而达到改善企业安全、健康和环境业绩的有效管理。

一、 绪论

1.1本论文主要内容

本论文开头主要是对HSE管理体系预审核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况总结,进而引出HSE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和讨论,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最后结论部分,HSE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1.2本论文的结构

介绍HSE管理体系预审核的目的、要求、文件审核、现场审核的内容和方法、审核结论与报告和管理体系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HSE管理体系

2.1HSE管理体系预审核

2.1.1.预审核的目的

(1)了解受审核方HSE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

对体系文件和实施情况做初步的审核,对申请方HSE管理体系形成初步了解,确认体系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受审核方应按期进行整改,只有在整改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式审核。与受审核方的有关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现场情况,对受审核方的管理权限、活动领域和现场区域,收集有关HSE管理的信息等,预审核还应确定审核范围。

(2)确定认证审核的可行性

重点是了解受审核方的重要危害因素的识别是否充分和正确,HSE状况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度,为能否按期进行认证审核提供信息。

(3)确定认证审核的重点。

了解HSE管理体系的控制重点,以确定认证审核的重点,为认证审核的策划提供依据。(4)现场审核

预审核的现场审核没有严格的首、末次会议等固定形式,各认证机构可自行规定。但审核组进入受审核方现场后,应向受审核方的有关人员说明整个审核的程序和方法(包括预审核和认证审核)、预审核的目的和范围,预审核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现场审核应按审核计划进行,包括:

(1)审查HSE管理体系文件与HSE有关的证明资料。

(2)与管理代表交谈了解有关体系的整体运行情况;

(3)查阅体系运行的有关记录;

(4)现场调查(如生产现场、施工作业现场和环保设施现场)了解企业的主要危害因素及其影响。如注意各类健康、安全与环保风险、高风险设施及设备与安全设施及设备。危险性作业安全控制措施,作业环境与个人防护设备,实地测试,通过现场抽样证实内审的可靠性、现场确认审核范围。

在现场审核结束前,审核组长应与受审核方沟通,通报预审核的结论,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的要求;确认审核范围;确定认证审核的条件和具体事宜。(5)审核报告

预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长负责编写审核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现场审核的实施情况与总体结论、发现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1.2.预审核的要求

(1)审核组长要负责组织预审核工作,通过审核可以了解受审核方HSE管理体系的概况,以便安排认证审核的事宜。

(2)预审核不必对审核准则的所有要素进行审核,而是有侧重点的审核。在有限时间内,应详细审核侧重的要素和/或活动。

(3)在预审核中发现并确定的不符合,一般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出现,纠正情况可以在认证审核时验证。(4)预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长应编写审核报告。

(5)在以下特定情况下,预审核可不进行现场审核:

①受审核方组织规模及现场范围很小,且危害因素简单、明确;

②审核组长已充分了解受审核方的现场及其危害与影响因素,认为具备认证审核条件;

③审核组有充分的资源保证,在受审核方的配合下,可确保一个阶段的审核能满足审核准则的全要求。

2.1.3.文件审核

现场审核前,审核组长应组织审核组成员对受审方提交的HSE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背景材料进行审查。背景材料一般有风险辨识评价报告,“三同时”验证报告,以往事故记录、相关法规、厂区平面***、工艺流程***等,文件审核时间在认证机构决定受审认证之后,初访前进行。1.文件审核的目的(1)审查受审核方的HSE管理体系文件是否满足SY/T6276—1997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而确定能否进行现场审核。如达不到标准要求,交受审核方澄清或补充。只有通过文件审核后,才能开始现场审核工作。

(2)通过体系文件了解受审核方的HSE管理体系情况,以便为后续审核活动作准备。2.文件审核的要求

(1)审查文件的符合性,即文件是否满足HSE管理体系标准和有关HSE法律法规的全部要求。(2)审核文件系统性,即文件是否包括了企业全部HSE管理活动的控制要求和标准规定的应形成程序的文件,但这些程序不一定要与标准的要素一一对应。

(3)审查文件的协调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层次文件之间或不同层次文件之间在职责、要求等方而否一致,不同层次的文件是否连贯和对应;二是逻辑关系的要素之间是否衔接和对应,如承诺、方针、目标和指标、HSE计划书等。

(4)审查文件的有效性,即文件是否现行有效、符合文件控制要求。

(5)审查文件中的名词术语是否符合SY/T6276—1997标准的要求。3.文件审核(1)审核人

文件审查通常由审核组长进行,也可以由审核组长委托的审核员进行。(2)审查内容

在进行体系文件审查时,应首先了解企业的体系文件结构,然后再依据企业的文件层次逐级进行审查。每一层次的文件都应从文件的内容和格式两个方面来审核。文件内容的审查是审查文件的符合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文件格式的审查是审查文件的有效性和统一性,包括文件的版面格式、编号方法、章节编排、版本控制等。

文件审查应按制定的“文件审核检查表”进行,对照标准作出判断,如有不符合或需改进之处,应提出审核意见,最后应形成审核结论。

HSE管理手册审查,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的承诺、方针和目标是否与企业的经营规模、风险的特点相适应,是否反

相关方的要求,是否体现对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以及持续改进的承诺,方针目标是否合理,目标是否量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②组织机构的设备,职责的分配与接口是否明确,并逐层次、逐部门得到落实。

③是否清楚的描述了HSE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其层次,结构及相互关系。④要素描述是否完全覆盖标准的要求,体系包含的要素是否完整,不应回避或遗漏。这是手册审查的最主要的内容。

⑤体系要素规定的各项活动是否明确了责任部门和相关部门。⑥每一要素与其对应的程序是否给出了索引路线。

⑦承诺、方针和目标、HSE计划、运行、监测、纠正措施等有逻辑关系的要素之间的接口关系是否描述清楚。

⑧是否提供了主要危害和影响因素清单,法律法规清单。

⑨是否描述手册的管理要求,包括手册的批准、分发和修改、受控标识、版本控制等。

程序文件审查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标准中有些要素明确要求建立并保持程序。企业的程序文件中,是否满足了这些要素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反映在一个程序中,也可以反映在多个程序中。

②第一程序是否阐明了目的和范围、职责、程序和方法、需引用的其他文件。

③有逻辑关系的程序之间的接口是否明确描述。

④与其他相关文件是否协调。

⑤程序文件的内容和结构是否合理和完整,是否明确“5W+1H”的要求。

(3)文件格式审查:

无论是手册还是程序,文件格式审查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文件是否为有效版本;②文件是否经过审批;③文件是否按规定控制方式标有控制标识;④文件的日期和版本变更情况;⑤文件的编号方法是否一致,编号是否正确;⑥文件是否经过修改,修改标识是否正确;⑦文件格式是否统一。(3)审核结论文件审查应得出的总的审查结论,结论有如下两种:(1)一是合格,即体系文件符合标准和控制的要求。(2)二是局部不符合,尚需修改。第二种结论应指明需修改之处,并规定修改期限,视文件修改的程序由审核组长决定文件复查是在现场审核前进行还是在现场审核中进行。如果文件在符合性方面不够充分,则要求受审方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修改,直至通过审查才能进行后续的现场审核工作。

2.1.4.现场审核的内容和方法

审核组在与受审核方的有关人员接洽后即开始按审核计划进行现场审核。1.现场审核的内容和方法在现场审核中,需通过与受审核方有关人员的面谈,查阅有关的文件和记录,收集和评审有关的信息以及现场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的HSE管理体系进行初步的评价。1)了解企业情况与受审核方管理者代表和HSE管理部门的人员交谈与沟通,了解企业的相关情况,包括受审核方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产品、活动或服务的流程与特点,生产(或服务)活动的现场分布情况,产品、活动或服务提供过程中原材料、资源、能源消耗情况,化学品的保管和使用情况,重要HSE控制点设置情况等。2)对体系文件进行补充审查在对文件复查的基础上,在现场对程序和作业指导书进行补充审查,考察其完整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及合理性(企业最好有一份程序与标准要素的对照表)。特别是对文件审查中有疑问之处,可在补充审查中查证。文件的补充审查既可以在办公室进行,也可以在活动现场进行。3)收集评审有关信息通过收集并评审以下信息,获取对受审核方HSE管理体系整体情况的了解,判断其HSE管理体系总体策划的合理性及体系是否已被实施。(1)组织的承诺、方针目标是否得到了实施,并传达到全体员工。(2)目标指标的确定是否合理。(3)遵守HSE法律法规的情况。通过查证有关的证明资料,验证企业HSE法律法规符合性,如风险评价报告、监测报告等。同时对法律法规获取、识别程序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评审。(4)危害与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的合理有效性以及是否被执行,重要危害因素清单是否包含了组织应识别的危害与影响因素(5)重要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否合理和完整。重要危害因素将作为认证审核的重点,了解其控制方式,明确认证审核的线索。(6)HSE管理方案是否明确,并有具体的实施措施。(7)内部审核的信息。包括内部审核程序、审核计划、审核报告,并对审核的有效性进行评价。(8)管理评审的信息。了解管理评审实施程序和方式,查看评审记录。管理评审应包括对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9)组织是否与外部相关方进行沟通,评审信息交流程序的执行情况。4)评价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后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日常监督的实施情况来评价受审核方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机制是否有效。应查核最近12个月(或体系建立以来)所发现的不符合及针对不符合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关资料。5)现场调查通过对现场的调查,了解产品、活动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危害与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的程度如何,为确定认证审核的重点做准备。一般应关注以下内容:(1)作业现场的各类危害与影响;(2)作业环境与个人防护设备;(3)高风险设施及设备与安全设施及设备;(4)危险性作业与安全控制措施;(5)通过现场抽样证实内审的可靠性;(6)现场确认审核范围;(7)确定认证审核方案和审核重点。

2.1.5.审核结论与报告

审核组在完成现场审核后,应对审核记录汇总和整理,讨论得出审核结论。

审核组长在与受审核有关人员沟通时通报审核结论,并负责编写审核报告。1.审核结论

受审核方的HSE管理体系在审核范围内是否符合审核准则的要求。主要从文件是否完整并覆盖了标准的全部要求,组织结构和职责是否合理和明确,目标和指标是否明确,HSE管理方案是否具体等方面综合考虑。(2)受审核方的HSE管理体系是否具备认证审核的条件。主要从危害因素识别是否全面,重要危害因素是否识别清楚,以及针对重要危害因素制定的控制方法是否确定等方面考虑。

2.2 HSE管理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2.2.1.HSE管理体系的文件内容可操作性比较差 很多企业在建立体系时,文件内容会大量引用国家法律法规条款或相关标准要求,使得体系文件的内容比较生硬,不仅难以理解,而且难于操作执行。比如,某企业HSE管理体系有一条规定:“公司所有特种设备必须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仅仅只有这么一条,执行起来就有很多难度:特种设备安全检查主要检查什么内容?有没有检查表?由谁来组织?检查人员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检查需要配备什么工具?检查时间是设备运行期还是停产检修期?检查发现问题如何整改等等。只有把体系的每一条款写得清楚透彻,体系才有可操作性。此外,体系的可操作性还表现在体系的规定必须合理可行,否则也难于落实。比如,某公司的体系规定“不准在海洋石油生产设施上使用手机,带上设施的手机应交给设施指定人员保管,人员离开设施前返还所有者”这一条规定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实际很难做到。因为手机保管需要专人、专柜,而且手机一旦丢失,容易出现纷争。经过讨论修改为“不准在海洋石油生产设施上使用手机,一旦被安全监督发现,将按照公司奖惩制度处理”。修改后的条款不仅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而日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因此,在体系的持续改进过程中,要高度市视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认真审查体系文件中每一个条款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落实的?公司有没有配备相应的资源?执行过程有没有困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体系才有可操作性,才有生命力,否则再好的体系也只能成为摆设。2.2.2.HSE管理体系文件的编排方式不便于查阅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生产经营业务的增加,HSE管理体系的文件也会与日俱增。目前很多公司的体系文件(指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没有进行分类编排,体系文件大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收录排列,有的公司文件编号可以从001排到100。由于文件数量较多,这种编排使各类制度、规定混杂在一起,假如要查找某个设备的管理规定,就需要从体系的第一个文件找起,十分不便;另外,这种编排方式也很难看出体系的整体结构。体系建设可以分为综合安全管理类、作业安全管理类、设备设施物料安全管理类、环境保护管理类、职业健康管理类和交通安全管理类。综合安全管理类收录安全奖惩制度、安全会议制度等;作业安全管理类收录高空作业规定、放射性作业规定等;设备设施物料安全管理类收录起重机械管理规定、锅炉压力容器管理规定等;环境保护管理类收录废弃物管理规定、污水处理管理规定等;职业健康管理类收录公共卫生管理、员工体检管理等;交通安全管理类收录车辆安全管理、船舶安全管理等。这样一来,原本杂乱无章的文件编排就变得十分有序,不仅便于查阅使用,而且能清楚了解体系的结构,有利于日后对体系文件进行持续改进。2.2.3.HSE管理体系难以实现全员参与建立HSE管理体系的理念就是要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目前大部分公司在体系文件中规定了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人员的职责,即在制度上实现了所谓的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但是,大部分公司在实际中很难做到全员参与HSE管理。一方面这与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如何才能让全体员工从一本厚厚的管理体系文件中找出自己的职责,然后去执行,也是很多公司面临的难题。为了使公司全体员工都能读懂HSE管理体系,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建议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职责分解工作。该项工作就是把厚厚的一本体系文件分解到公司各个部门,各个部门进一步把相应职责分解到每个员工身上,最后公司全体员工人手一册薄薄的HSE管理体系(只记载本人应履行的职责),实现了体系由厚变薄的目的,这样既便于每个员工对体系进行学习、执行,也便于体系内审过程中对每个员工进行考核。

2.3增强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对策2.3.1.加强岗位培训,熟知体系文件要求,明白岗位风险(1)开展岗位培训、强化技能考核。培训上,管理岗位以程序文件、综合管理类作业文件为主,掌握本岗位主管、相关程序文件要求,严格执行体系程序。操作岗位以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管理规定为主,知道“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明白“规定动作”。强化岗位培训的技能考核,提高操作技能,按照规范正确操作。(2)在岗位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对作业过程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定期进行识别,评价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补充作业指导书中的岗位风险极其处置措施。(3)专项培训中加强案例分析互动,增强培训效果。在典型案例分析中,创造人人参与的气氛,让员工分析事故原因,明白事故后果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风险识别技能。(4)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时,要对照相关文件规定指出违规,说明整改的方法,增强员工对具体规定的理解。同时下达纠正和预防措施单,分析具体原因,验证措施的有效性,防止同类问题重复发生。2.3.2.建立激励员工主动参与岗位风险识别的机制风险识别是员工的岗位职责,树立每一位员工都是风险管理人的理念。在人才价值观上,把能够发现岗位风险的人,视为优秀人才并给与重奖,奖励和鼓励事前发现风险,激励员工主动查找岗位风险。将事故事件管理的驱动方式由事后处罚,转向以人才价值取向引导、事前奖励和鼓励相结合2.3.3.加强体系运行过程指标的管理管理中,重点检查体系规定的风险识别、例行检查和分析等定期的、有频次要求的过程性指标的执行情况,突出日常管理过程的考核,推动管理者HSE责任落实。2.3.4.加强统计数据的应用分析(1)HSE事故、事件的统计数据,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分类分析,进行趋势判断,抓住控制的重点方面。(2)关注细节问题。细节不但反映仪器设备状况,同时也反映员工对标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习惯性违章等。从细节入手实施改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2.3.5.完善现场管理制度和标准(1)引进推广的新设备、新技术,结合实际运行状况、安全分析结果,及时修订完善操作、维修保养规程。

(2)开展工作循环分析。检查设备和关键过程有无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检验已有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是否适用,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对无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的设备、关键过程及时制定规程和标准,对不适用的及时修订,保证操作过程和技术标准与设备相适应,岗位操作有依据。

三、原油储备库HSE推进情况

3.1 原油储备库概况

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原油储备库座落于天津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占地252254平方米,始建于2010年3月,2011年1月份投产。

原油储备库总库容100万方,可储存进口及国内原油,根据原油性质可采用常温储存或维温储存(最高维温能力60℃),密度按不大于950Kg/m3进行设计。库内原油罐区设2个罐组,101罐组设6座10×104m3原油储罐,201罐组设4座10×104m3原油储罐,预留2座原油储罐的位置,均为外浮顶罐。库外设置原油储备库至大港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原油罐区的1 根长约2km 的DN500原油输送管道(正反输送),1 根DN300蒸汽管线,1 根DN150凝结水管线,一根DN200新鲜水线,一根DN200污水线。

储备库储存原油自天津港通过汇鑫油库至大港石化公司原油罐区的输油管道入库,或经大港石化公司原油罐区中转入库。原油主要供大港石化公司,必要时可通过大港石化公司原油罐区返输至汇鑫油库外运。

3.2 HSE总体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努力完善HSE制度体系,强化培训和绩效考核,提升安全执行力,努力建设以行为安全为基础、以工艺安全为重点、以生产受控管理为核心的HSE管理体系,实现“不损害健康、不发生事故、不破坏环境”的本质安全目标,培育特色鲜明、永续传承的安全文化,努力实现安全清洁科学发展。

3.3 HSE工作原则

坚持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坚持以我为主、符合实际,学习杜邦经验借鉴而不照搬,对杜邦专家依托而不依赖。

坚持以生产受控管理为核心,有机融合杜邦管理理念。

HSE体系建设坚持理念先行、文化引导、体系为纲、执行为本。

专项工作推进坚持重点推进、全面推广、循环改进。

3.4安全文化建设框架

通过工艺危害分析(PHA)、新设备质量保证(QA)、机械完整性(MI)、技术和设施变更(MOC)、投用前安全检查(PSSR)和工艺安全信息(PSI)等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确保本质安全,夯实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

深入开展安全经验分享、行为安全审核、行为安全习惯培养、安全建议、作业许可、上锁挂牌、四有一卡、工作安全分析、工作循环检查、目视化管理等工作,营造浓厚氛围,约束员工行为,改变员工习惯,确保全面受控,使安全文化外化于形。

深化属地管理,落实直线责任,强化专业管理,优化培训与绩效管理,实施通用安全和工艺安全审核,并以实践指导制度修订,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使安全文化固化于制。

结合工作实际持续开展理念宣贯、HSE研讨,特别是深入解读九项原则、六大禁令,积极推行有感领导,广泛开展安全活动,确保全员参与,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行为和制度上升为文化,使安全文化内化于心。

3.5工作进展情况

3.5.1营造浓厚氛围,转变员工观念

结合工作实际解读集团公司HSE管理原则、安全禁令,并由直线领导逐级宣贯落实。新的安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员工观念明显转变。

领导带头践行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带头推进HSE工作,让员工切实看到、听到和感受到公司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广泛开展安全活动,每季度开展安全明星、安全文化贡献奖评选等多种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

组织开展“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您放心”大讨论。广泛征集安全格言警句、家庭安全寄语,启动实施了家庭安全健康行动计划。实现了全员参与和安全工作向家庭延伸、向8小时之外延伸。

3.5.2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安全管理

安全责任和义务明确划分,体现谁主管、谁负责。落实安全是我的责任,安全管理是各级主管的责任。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到我们要安全。

3.5.3狠抓行为安全,控制工作风险

强化员工主动安全意识,事故可以避免,遵章确保安全是全体员工讨论确定的安全理念。我们通过生动的事例、鲜明的***片教育,引导员工重视行为安全,强化主动安全意识,牢牢记住时刻将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领导带头进行安全观察与沟通,列入日常工作,并认真填写安全观察与沟通指导卡,编制了安全观察计划。

3.5.4强化工艺安全,确保生产受控

严格“四有一卡”制度,规范巡检管理,开发投用电子巡检系统。

为使确保现场操作受控,开发了生产受控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移动掌上电脑(PDA),搭建无线信息平台,实现操作步步受控。

在实施JCC的同时实施JSA;现场观察、模拟操作,验证和分析可能对工艺、设备和人的危害,并确定风险大小、风险概率;

结合工艺危害分析,实现炼化装置工艺安全风险和操作过程风险的全面识别和控制。

建立设备档案,制定设备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定期参加设备月度例会,进行管理和技术交流,研究解决设备问题。

3.5.5重视培训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一是转变培训方式,变大班为小班,变被动为互动,变灌输为探讨,变说教为说服,保证培训效果,二是识别各类培训需求,编制了培训需求矩阵,实施一岗一单培训,三是完善综合培训管理模式。

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导师带徒相结合,脱产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并保证操作人员每年脱产培训天数不少于27天/年;

3.5.6突出HSE绩效,落实安全责任

一是完成了岗位职责重新描述,明确了各岗位的HSE职责,二是车间定期进行安全工作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月度奖金考核,三是强化HSE激励,在发现隐患和避免事故奖的基础上,实施了事件报告奖和安全文化贡献奖,四是实施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和家庭安全健康行动计划,作为个人的安全承诺。

结论HSE管理体系运行以人才价值取向引导,奖励和鼓励事前发现风险,调动员工主动查找岗位风险的积极性,主动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不断消除风险,由于HSE管理体系引入国内时间还不长,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只要不断学习,不断取长补短,及时解决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能保证HSE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最终实现体系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云胜《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规手册》2008年

[2] 曹晓林《HSE管理体系标准理解与实务》2010年

证件管理论文篇(7)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以及及博士后流动站。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验室建设及模拟实验平台是基础,实证研究方法是手段。现如今国内具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基本都购置必备的实验软件及数据库,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中的运用。实证研究平台建设有利于我校研究生培养紧跟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实证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可由多个学位点共享,通过购置实验软件,可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多个学位点使用,充分提高实证研究创新平台的利用效率。

1.2可行性

随着实证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国内已有许多销售教学实验软件的公司,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单位专门提供实证研究所需的农业经济学、农业***策学、生态经济学、土地管理学等数据库,而且以上软件及数据库受到学术界的认可而得到广泛运用。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着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证研究方法也成为日常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为实证研究平台的规范建设提供了前期准备。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实证研究水平高的相关院校建立了相互交流关系,为实证研究创新平台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建设思路与内容

2.1项目建设思路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依托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改善教学研究条件,丰富教学研究资源;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及其相关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对项目任务进行明确分工,院内组织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检查,边建设,边完善,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经济实用、功能齐全的集专业实验室和专业数据库及***(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等于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

2.2项目建设内容与预期目标

2.2.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证研究的基础是对调研方法和数据分析的掌握。一是在学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原有实验平台上,补充购置相关统计与计量分析实验软件包,便于更好地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统计作***、建模分析、预测与模拟等功能,使研究生在熟悉实地调研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最新研究方法分析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实证研究技能。二是结合***(兵团)农业发展实际,引入土地整理规划、农村调查与计量分析、农业***策分析、农产品期货等方面的实验课程,购置相关软件包,根据本学科各类研究生的需要适时开设,满足分类培养的要求。通过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经过对各类实验软件及程序学习与应用,提高研究生实地调查、数据处理、定量分析及***策评价等方面的技能,尤其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实践能力。

2.2.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数据库建设。一是在现有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建议大学***书馆或与其合作购置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外文文献数据库,方便研究生随时***、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掌握国外最新研究动态,为其论文选题、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支撑,推进研究的创新性。二是购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统计与案例数据库,为研究生的论文撰写提供充分的论据,推进实证研究的开展。如购置国家农业经济与***策数据库、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以及反映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瓜果、蔬菜、畜禽等特色农产品信息的网站账号等。通过专业数据库建设,逐步丰富农林经济管理各类专业文献、数据资源,为教师和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从创新性、规范性、论据充分性等方面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增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区内外影响力。

2.2.3***(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一是***(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文献数据库。通过与校、院***书馆合作,组织人员全面收集***(兵团)“三农”问题相关文献资料,在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法与软件,打造特色文献数据库。二是***(兵团)农业经济特色统计数据库购置。加强与***(兵团)统计局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设法购置统计局农村(场)固定观察点数据,或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借助其调研力量或合作调研,获取本学科研究所需微观层面数据,支撑研究生实证研究。三是***(兵团)农村(场)固定观察点建设。整合学院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及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的力量,依托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多方筹集经费,通过在全疆(兵团)范围内合理选择样本村(连),着力建设本学科的农村(场)固定观察点。通过组织本专业教师、研究生和绿洲三农学社成员定期赴各点调研,收集和整理统计数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统计数据库。在满足本学科师生实证研究需要的同时,适时进行商业化运营,以此使特色专业数据库建设迈入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自我良性发展。通过***(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推进***(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尤其是微观组织层面数据资源调查、收集与整理,在培养研究生实地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等技能的同时,促进研究生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开展研究,进一步凸显学科培养特色,提升本学科在国内的地位。

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建设预期效益

通过3~5年努力,可以初步搭建起集专业实验室、专业数据库及***(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等于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实地研究平台,进一步改善教学研究条件,丰富教学研究资源,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本学科培养特色和优势,提升本学科在区内外的影响力。

3.1将成为本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训练的重要平台

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和运用主流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增加实证研究尤其是实地调研方法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比重,提升博士研究和学术性硕士研究的学术功底和科研水平,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和公开质量,最终提高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将为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及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条件

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本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研究生培养对师资的要求。

证件管理论文篇(8)

中***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7-009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15

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明确“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策”、“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田、水、路、林、村建设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土地整理内涵以来,我国土地整理制度及其管理方式经历了实践探索、逐步规范,并不断深入的发展历程,截止至2006年底,国土资源部和***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以下简称“一般项目”)8批2320个,建设规模162.6×104hm2,规划新增耕地面积37.3×104 hm2,预算投资总额297.9×109元。2006年后,土地整理内涵和国家层面的项目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土地整理内涵上,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提出土地整理要注重从项目实施向制度设计转变,使农村土地整治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并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府工作报告,形成了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动力的“整合各类资金,整体规划、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项目管理方式上,进行了由国家审批向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批转变;由国家总负责向国家监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总负责转变;由国土资源部门推动向地方***府和部门共同推动转变。国家则集中部分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重点支持经***批准、实施效果明显、补充耕地规模大的土地整治项目,即中央支持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并于2008年底开展了首批重大项目的试点申报工作。与前期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的一般项目相比,重大项目具有规模大、投资多、周期长、风险高、区域影响强烈等特点,加强重大项目实施前的评估论证,科学进行决策分析尤为重要。从实现重大项目规划目标、确保实施效果出发,本文在划定重大项目评估论证阶段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立项决策指标体系与评估论证指标体系,并就评估论证综合评价进行了讨论,以期为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提供参考。

1 重大项目评估论证程序

根据重大项目的内涵与特点,借鉴一般项目的管理经验,中央主管部门重大项目评估论证主要围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等技术资料展开,其中对项目建议书重点进行立项决策评估,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则强调评估论证分析。各论证阶段具体内容如表1。

2 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综合性、系统性、代表性等指标选取原则,从重大项目内涵出发,本研究建立由立项决策评估与评估论证二个层次评估论证指标体系,其中立项决策评估由门槛指标和评估指标共同组成,评估论证由评估指标组成。

2.1立项决策评估指标

2.1.1门槛指标

门槛指标指满足立项决策评估所必须具备的指标,若其中任一项不能满足,则项目无法立项,不再进入下一阶段评估过程,指标见表2。

2.1.2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指根据重大项目实施目的、要求及国家相关***策,所筛选的能够反映影响重大项目立项决策的各类指标,包括规划目标、整理条件、生态环境、实施保障等四个层次,具体因素集见表3。

2.2评估论证指标体系

评估论证是在立项决策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阶段的任务、要求及国家相关***策,从工程建设方案、工程项目布局、项目估算、效益分析、实施方案、实施管理等六方面筛选出各类评估论证指标,具体因素集见表4。

2.3评估论证综合评价

根据重大项目的特点,其综合评价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划分评估论证阶段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在评价步骤上,首先,进行评价指标标准化转换。各评价指标因为性质不同,具有不同数据类型和量纲,各指标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在综合评价前必须把这些指标按某种效用函数归―化到某―无量纲区间。数据标准化通常采用向量归―化法、线性比例变换法、极差变化法、标准样本变换法等方法。其次,确定指标权重。从数学变换的角度,评价对象是由评价指标组成的高维空间点集,综合评价模型就是一种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评价过程要求这种映射尽可能的反映评价对象在原高维空间中的分类和排序信息,而指标权重的合理确定是这些信息的具体反映。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包括基于决策者的经验与偏好,通过各指标属性进行比较而赋权的主观赋权法(如Delphi、AHP等)和基于各方案相应各属性的数据而确定权重的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物元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等)。最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作为评价函数求取综合评价结果。

证件管理论文篇(9)

中***分类号: TN915.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5)13?0121?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tide of informatization has made the traditional artifici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s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 working posi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has become significant increasingly.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graduation thesis, which includes topic selection, choosing each other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graduation thesis modification, was all done by hands. It results in more workload, and prone to error.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theses information is realized by using and AJAX technologies. On the basis of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 management system uses SQL Server 2005 as back?stage data engine, takes web page as representation mode. Workload of teachers and managers is reduced effectively. Meanwhile, the system can realize the statistics of thesis various data conveniently, and has good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Keywords: C#; thesis management; SQL; Web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使得传统的人工信息管理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开始选择系统化的管理工具。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高校工作必不可缺的一环,从论文选题,导师和学生互选,毕业论文修改等过程,都有大量繁杂的工作要做。本文基于C#编程语言,以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引擎,以Web页面为展现方式,使用,AJAX技术实现对学生论文信息的管理[1],有效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利用该系统可方便的实现论文各项数据的统计,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1 C#技术

C#是第一个面向组件的编程语言,它是由微软推出的一种基于.NET框架的、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语言[2]。C#可以引用组件,非常方便创建网页或Web服务,同时C#又由C语言和C++派生而来,继承了其强大的性能,它的源代码的可移植性非常强,这对于那些已熟悉C和C++的人来说学习C#就相对简单。

C#以.NET框架类库作为基础,拥有类似Visual Basic的快速开发能力,能快速和高效的完成对网站的功能逻辑的实现[3]。.NET框架给网站的开发者提供了很多数据展示控件,例如:GridView,ListView和TextBox。在后台,用C#开发语言,利用.NET框架中提供的控件接口完成对Web页面上显示的数据的逻辑处理。

2 需求分析

2.1 系统所涉及用户及需求量分析

论文管理系统面向的对象是毕业生、导师和管理员。对于管理员来说,可以利用论文管理系统管理学生、导师信息,还可以通过它毕业的相关消息,使学生和导师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导师则可以通过该系统管理自己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论文选题、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择、实现系统化的管理;而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论文管理系统管理自己的信息,还可以浏览导师信息,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及学习方向的导师,这样的“因材施教”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2.2 系统功能需求

该系统所涉及的功能模块有[4]:

(1) 用户身份验证模块。本系统所面向的对象是毕业生、导师、管理员,用户身份验证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防止重要信息的泄露,比如毕业生的论文、个人重要信息。

(2) 导师信息管理模块。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导师信息的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论文选题,更改个人信息,修改密码,查看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和论文,选择学生。

学生信息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或者导师的论文题目进行单个添加、删除或是批量导入、导出。

4 系统测试

系统开发完成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以学生信息管理功能为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学生身份验证

①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用户名:1070410014014,密码:123456,验证码:hicm。

② 输入错误的用户名、密码和正确的验证码。用户名:107041001401,密码:763542,验证码:hicm。

③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和错误的验证码。用户名:1070410014014,密码:123456,验证码:hjnk。

(2) 学生修改信息或密码验证

① 输入正确的信息,比如:照片符合格式所限,新密码与确认密码一致。

② 输入不符合要求的信息。

(3) 学生选择导师与论文题目功能验证

① 先选择一位导师,然后在出现论文题目的页面再选择论文题目。

② 按照(1)再选择一次。

(4) 学生毕业论文功能验证

① 选择论文文件并点击上传***片。

② 未选择文件,点击上传***片。

③ 在成功上传论文的前提下点击******片。

④ 在没有成功上传论文的前提下点击******片。

5 结 语

本文基于C#编程语言,以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引擎,以Web页面为展现方式,使用,AJAX技术实现对学生论文信息的管理。

测试结果证明该设计方案运行良好,可以满足现实毕业论文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ROHILLA 专业项目实例开发[M].陈君,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 王华杰,李律松,孙一波,等.C#数据库开发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攀建+项目开发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JONES A 从入门到精通[M].高春蓉,谷宇,阎隽,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2.

[5] WORLEY 技术内幕[M].王文龙,刘湘宁,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证件管理论文篇(10)

[分类号]F204

1.引言

随着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由国家财***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数量日益增多,作为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失信”和“失用”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提高基于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的科研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控制力、证据力和服务力已成为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就管理主体而言,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涉及科研主管部门包括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部门、科研项目依托和承担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及文件管理专业人员等多个权益相关方,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复杂性的特点;就其管理过程而言,涉及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和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等多个管理活动领域,科研活动流、文件活动流和知识活动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其管理客体对象而言,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长期可用性直接影响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积累、共享与交流,影响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生值、保值与增值。

文献调查揭示:长期以来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管理主体各自为***、缺乏统一管理的机制,管理活动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缺乏统一管理的规范,管理客体相互矛盾、叠加重复、缺乏统一管理的法规等问题。

如何构建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是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解决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无统一的管理法规”和“无统一的管理规范”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式选择

2.1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现状研究

本文采用包括档案的大文件概念,对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规范及其最佳实践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文件指“组织或个人在履行法定义务或进行事务活动过程中或为实现其目的而形成、接收和保管的作为证据或(和)资产的信息,不论其载体、形式或格式如何”。文件管理指:“对文件的形成、接收、维护、利用及处置进行高效和系统控制的管理活动,包括捕获并保存业务活动及事务处理的证据和信息的过程”。

2.1.1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南京大学科研档案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文件材料接收归档的管理办法》、《清华大学科研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科研课题档案建档规范》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得出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特点:科研文件被看成是科研信息资源和国家科技储备手段,强调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项目启动计划管理同步、与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同步、与科研项目结题与成果验收同步,重视科研文件的归档保存、保密和利用限制。

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存在以下不足:①采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周期阶段管理模式,多为被动和静态管理;②对电子文件管理实施纸质与电子双套制与双轨制,缺电子科研文件形成、保管与利用的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重复劳动,但科研文件可靠性和可用性缺少质量管理;③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与科研文件管理过程相分离,缺少连贯和一致的管理规范,电子科研文件大量生成,但管理手段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或以手工方式管理,缺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自动化的管理规范;④科研文件跨部门和跨领域共享与再用困难重重,管理活动低效率、低效果和低效能。

2.1.2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文件规划:如何做指南》、英国国民健康服务基金委员会制定的《科研项目文件的文件管理》、英国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制定的《科研机构原始科研数据和文件的管理》、《科研文件管理指南》。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制定的《科研数据和文件管理的方针》、美国加洲大学制定的《数据管理:科研文件》;美国能源研究与发展部制定的《文件保管期限表》、英国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制定的《BTI科研文件保管指南》。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美国文件档案管理署针对科研文件制定的《战略方向:鉴定方针》。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国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经验:①国家科研项目文件被看成是国家公共资产;②多采用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将科研文件看成科研活动过程的有机组成,强调基于证据的科研项目治理,遵从并符合学术规范与档案管理要求,管理规范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③强调科研活动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方有义务管理好科研文件,对科研文件形成、鉴定、移交、保管与销毁,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数据共享与利用,科研文件质量保证,科研文件信息化管理与电子文件管理负有共同责任,多为主动动态管理;④各部门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并得到法律授权,档案管理部门对科研文件的处置与销毁、永久保管与利用负有法律授权的重任,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对文件的质量保证及其管理有合法合规的义务。

2.2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模式SWOT比较

综合分析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从科研文件管理的主体来看,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四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面向档案管理部门的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客体及其微观管理对象质量控制,重视文件的保存与知识的保值,对提升文件的控制力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是一种末端的静态被

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法规依据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

・第二种:面向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的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活动及其中观管理活动过程控制,重视文件的形成与知识的生值,对提升文件的证据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动态应对的科研项目治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规范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

・第三种:面向科研主管部门或基金来源部门的知识生态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宏观管理服务控制,重视文件的再利用与知识的增值,对提升文件的服务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主动适应的知识资产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构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

・第四种:面向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体系及其复杂系统综合集成管理,重视文件多种多样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动态适应的信息资源与知识资产集成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制的条件下,很难实现科研项目文件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管理。

四种模式的SWOT分析及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

2.3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分析与选择

对上述四种科研文件管理模式分析比较,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是涉及管理主体最多元、管理客体最多层次、管理过程最复杂,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最佳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为服务目标,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理论、文件全生命期管理理论和知识生态管理理论为指导,融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文件管理和科研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受益为一体,以满足共同的期望和要求为基本方针和原则,集成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管理活动内容和要素,科研治理、文件质量管理和知识资产风险管理优势互补,有利于发挥不同管理部门和各种学科领域的优势,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复杂管理体系。SWOT分析如***1所示:

3.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型构建

3.1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概念模型与分析模型

从完善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宗旨出发,采用综合集成管理最佳实践模式,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期理论和知识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是指导和控制一个科研项目与文件相关的活动的管理体系。概念模型如***2所示:

分析模型如***3所示:

3.2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规划模型

***4是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的规划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搭建了三类管理活动联动的工作网络。微观层整合管理对象,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保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控制能力;中观层优化管理活动过程,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生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证据能力;宏观层创新管理体系,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增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服务能力。

3.3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实施模型

国内外最佳实践经验研究揭示,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最佳实践均遵循以下8项管理方针和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合规性:科研文件产生、保存和提供利用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学术规范、研究者职业道德规范等科研业务要求。

・第二,规范化:采用国际标准和遵循国际最佳实践惯例,以系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作为科研信息资源以及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文件。

・第三,全员参与:科研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可用性保证是所有科研活动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集中统一管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作为国家知识资产,其处置与归档,永久保存与利用应合法合规,集成统一管理是法定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全程管理:从开题到结题的科研活动全过程和从文件产生到销毁或永久保存及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中,每一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都应该得到适宜和有效的处置。

・第六,集成管理:面向利益相关方共同的目标和受益,将科研流、文件流和知识流集成,融管理主体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客体控制为一体,实现服务满意、过程高效、结果质量保证。

・第七,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保护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八,安全与保密:严格执行信息安全法和国家秘密法等法律和科学技术保密相关规定,确保国家科研秘密和本单位的科研秘密等不受损害,科研文件在动态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可以持续再用。

***5提出了实现上述管理原则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实施模型,从管理的责任分工与合作、管理的思想与方法、管理的任务与目的、管理的内容与要素构成实施框架,建立了管理主体问合作联盟的工作机制。

3.4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评估模型

***6提出了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评估模型,为管理目标和受益的实现,管理方针和原则的实施提供了连贯一致的评估目标、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

4.结论和建议

按管理主体、管理活动过程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来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相关活动中存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科研知识生态管理模式和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四种管理模式。SWOT分析揭示,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最适合我国目前“三无”管理的现状,最适宜解决“三失”问题,对提升国家科研项目的“三力”影响力最大。

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了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的构建模型。规划了所需建立的目标、过程及预期的结果,明确了其实施的管理方针、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提出了根据目标实现、方针和原则实施过程进行的监测和测量,针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持续改进的综合集成管理解决方案。对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证件管理论文篇(11)

物证,是指能够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位置以及状态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物品、物质或痕迹。物证作为证据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在刑事、民事、行***诉讼及行***案件中均广泛存在,在诉讼、行******等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在司法证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在现代司法程序中,物证已经成为证明案情的重要手段,在各种事实证明方法中居于首要地位。

物证作为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记录客体,在各类案件中均广泛存在,通过对物证储存信息的正确解读,可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物证具有比人证更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即使鉴定结论出现偏差和错误,还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甚至重新勘验现场等措施来纠正,可以说,物证是查明、证明案件事实的基石。物证对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物证技术专家来识别、检验和鉴定,才能提取出丰富的案件信息,为司法和行***办案服务。而识别、提取、固定、鉴定物证的技术手段,即为物证技术。

物证技术,是对案件中各种物证所进行的识别、记录、提取、保管、检验和鉴定的科学技术的统称。长期以来,公、检、法、司等部门及学者从各自角度对解决专门性问题的技术进行命名,如“刑事技术”、“检查技术”、“司法鉴定”或“法庭科学”等。笔者认为物证作为案件中普遍存在的证据类型,各个领域都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来识别、提取、保管、检验、鉴定各类物证,这类技术在科学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不应由于使用主体的不同而改变。因此,笔者认为上述可统称为物证技术。

物证鉴定结论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提供的一种科学的判断,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和可信性,但同时,由于受到送检材料、技术能力、设备条件、主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其科学性、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存在虚假性。因此,办案人员应当认真审查鉴定结论,查明事实真相,正确适用法律。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专门问题的鉴定,凡是要求由法定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必须由相应的法定鉴定机构进行,其他专业鉴定部门无权鉴定。送鉴材料是鉴定的前提和对象,也是鉴定结论形成的基础。如果送鉴材料不充分,则难以作出鉴定结论,或只能得出不准确的鉴定结论。

如果送鉴材料不真实,则只能得到错误的鉴定结论。对于违法获取的物证,鉴定机构有权拒绝鉴定。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解决专门性问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具体可以从鉴定人所从事的专业教育,从事鉴定的年限、专长、经历以及专业技术职称、鉴定成效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来考察。审查物证鉴定结论的论据是否科学、充分,推论是否合理,是以一定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的。正确的物证鉴定结论应该与在案的其他证据之间相互协调、呼应,若有矛盾就应重新审查、核实鉴定结论和其他证据。因此需要与案件的其他证据结合起来,进行对照分析和比较,作出正确判断。必要时可进行复核鉴定、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

二、物证技术在工商行***管理***办案中的应用

(一)工商行******领域中常见的物证

1.商品物证。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内的商品质量,各种商品都有可能成为物证。如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涉案商品是否属假冒、伪劣商品等。

2.文书物证。在经济违法案件中,常常需要鉴定涉案合同书、决议书等文件中印章、签名的真伪;显现会计资料中的被涂改字迹,鉴定印章与签名的顺序等。

3.视听资料和电子物证。视听资料作为一种动态证据,可以直观重现案件的全部及部分事实,具有其他证据不可比拟的优点。然而,视听资料同时具有易变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发生改变,从而可能丧失证据的作用。如易被当事人篡改、易受电磁场的影响而消磁等。网络虚拟经济日益发展,网络经营主体及经营行为还需规范。网上商标、广告行为的监管需要有效识别、跟踪各类网络信号。视听资料和电子物证的检验,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鉴别视听资料是否被篡改、恢复受损的数据、来源追踪、模式识别技术等。

4.生物、化学物证。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实施,食品安全成为工商行***管理机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定期进行食品质量抽查及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都需要对相关食品进行检验。

(二)工商***人员获取物证的途径、方法依据法律的规定和办案的实践,工商机关获取物证的方法和手段一般包括:

1.当事人提供。在行***裁决案件或其他类型案件中,为了自身的权益,当事人往往会主动向工商机关提供有关物证。

2.主动调取。工商机关认为某人或某单位可能保管有关的物证,可以主动向有关人员或部门调取物证,有关人员和部门应当配合。

3.现场检查、勘验。对于存在现场且有勘验价值的案件,必须及时、全面、细致、客观的进行现场勘验、检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固定、记录物证。如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工厂进行检查时一定要注意提取、固定违法产品、原料、包装物及商标等物证。现场勘验、检查是获取物证的最主要途径。

4.扣押、登记保存。对于在现场勘验、检查中发现的物证,根据法律的授权,可以采取扣押或登记保存的手段获取物证。扣押、登记保存往往与现场勘验、检查结合进行。***人员在实施扣押、登记保存措施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定要有见证人在场并签字。一定要由当事人签字或注明不签字的原因,才能保证物证的关联性和真实性。

(三)工商***办案中的常用物证技术工商机关作为行******机关,承担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查处违法广告、商标侵权案件等职责。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经济违法行为日益科技化,违法手段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案件查办难度不断加大,过去办案中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的经验式监管逐步向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现代化监管转变,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科技工商”,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民主进程,公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物证技术为***办案服务,提高***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工商***办案工作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工商***办案中的常用物证技术包括:

1.商品质量、真伪鉴定。在商品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常常需要对涉案商品是否达到一定标准或商品、标示的真伪做出鉴定。工商机关应当委托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2.食品安全检测。目前,《食品安全法》已公布实施,工商机关作为重要***机关之一,依法监管流通领域内的食品安全。必须对流通领域食品的质量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测。主要技术手段有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实验室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验技术等。

3.文书检验。在经济活动中,文件被大量用来记录事实、证明身份等。

因此,文件常常作为证据在案件中使用。当涉案文件被伪造、编造,而需要确定真伪时,就需要运用文书检验的手段对涉案文件进行检验,以查明案件事实。常用技术有笔迹鉴定、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形成时间检验等。

4.物证成分、含量鉴定。如流通领域中的食品中是否有违禁添加剂及其含量。各种商品中甲醛的含量是否超标等。

5.商品制作工艺鉴定。工商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某些商品制作工艺进行鉴定。如对涉嫌拼装的套牌汽车进行鉴定等。

6.电子物证技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网上交易、广告等经济行为日益普遍。网络经营违法活动也日益增多,使得电子物证技术成为必然。工商机关承担网络交易进行规范、监管的职责,必须了解电子证据的提取、固定及鉴定技术。所谓电子物证技术,就是对在利用电子载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的各种证据进行收集、固定、审查和确认,它包括涉案计算机现场勘查、搜查与扣押、网络监控、邮件监控、技术鉴定等多种活动技术的总称。

(四)物证技术对工商***办案的作用

1.对物证进行分析、检验,为查明案件事实,重建案件现场提供客观依据。案件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办案人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那些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只有通过各种证据来查明或重建案件事实。物证是查明事实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物证进行分析检验,可以提供有关案件事实信息,如案发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涉及的人或物等,为***人员确定案件性质、深入推进案件调查、结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可以提取、记录、固定、保管物证。工商机关办理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中可能存在物证。但由于***人员缺乏物证意识和未掌握物证技术手段而未能及时提取、固定,致使案件查办工作难以进行甚至陷入僵局。有时即使提取了物证,但由于提取的物证缺乏代表性或未达到一定的数量或保管不当腐败变质而失去鉴定的条件。因此,工商***人员必须增强物证意识,掌握基本的物证技术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做好***办案工作。

3.可以鉴定物证,提供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定证据。物证是“哑巴”证据,其携带的案件信息需要专业人员通过分析、鉴定来解读,才能充分发挥证明作用。工商***人员不仅要自己查明案情,完成自向证明,在行***诉讼程序中还要用证据向他人证明案件事实。一般而言,行***程序中的各种物证材料就是诉讼中的法定证据。通过物证技术手段对涉案的物证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鉴定结论,可以为案件的顺利进行提供具有较强说服力和证明力的证据。

4.可以审查、印证其他证据。一起案件中往往存在多种证据,由于物证的可靠性更高,证明力更强,物证在***活动中往往可以作为审查和印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的真实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物证意识,实施“科技工商”战略

(一)工商行***管理机关物证技术的现状

1.目前,工商***人员普遍缺乏物证意识,对物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基本的取证、检验手段。表现在对物证的认识仅限于较为明显的物品等,现场勘验、检查中仅仅提取看得见的物证,缺乏深入勘查现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使得本应提取到的物证没有提取,可能使案件查处工作陷入僵局。部分***人员在办案中以“人证”为核心,过分依赖调查访问和证人证言,有时可能侵犯当事人的人权,甚至变相对当事人逼取证言。不仅可能由于非法获取当事人陈述而被法院排除,还严重损害***和***府的形象,与法制文明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有相当部分***人员认为物证鉴定应属质检等部门的事,工商机关只需提取检材送交检验,完全依据检验结果对案件作出相应处理,而根本不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判断。有些工商***人员随意提取、保管检材,致使检材缺乏代表性或未达到一定的量或者腐败变质而导致失去鉴定条件或导致产生错误的鉴定结论。

2.缺乏技术专业人员、经费和设备。目前,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的工商机关配备了食品安全检测车,并招录了技术人员,专职从事食品物证检验、鉴定工作。北京海淀区工商局还与某物证鉴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工商机关没有任何物证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更不可能获得实验室认可。

3.法制建设仍需加强。作为规范行******基本法律的行***程序法的立法工作也进展维艰。有关物证及物证鉴定的规定也很不完善。

(二)实施“科技工商”战略是实现工商行***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工商”,就是要在工商行***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工商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其中涉及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证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工商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改变着管理模式,而且改变着***人员的思想观念、监督方式、服务观念,提升了办案能力和***人员的素质。

工商***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增强物证意识,牢固树立“科技工商”战略的理念。

但是,目前工商***人员普遍缺乏科技意识,没有运用先进的物证技术调查取证的意识。一些***人员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本身具有排斥心理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最重要的因素是有些***人员的“科技工商”意识不强,只有提高他们的物证意识,才能更好地实施“科技工商”战略。实践证明,实现工商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工商”

之路。这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呼唤,也是工商行***管理工作的历史性选择。

首先,领导要做“科技工商”的领头人。科学技术在工商工作的应用,涉及各个领域、各部门,涵盖工商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级工商机关的领导按照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工商”战略的伟大意义。要经常深入基层组织调研、检查、指导和督促“科技工商”战略的落实,从组织上提供有力的保障。领导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带头应用科学技术,做“科技工商”的领头人。

证件管理论文大全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证件管理论文大全

学习

村委会议总结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村委会议总结集锦,内容包括村委会会议总结范文模板大全,村委会工作总结会议记录。4、支委会和支部***员大会由支部书记或副书记主持。开会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或一团和气,也不搞个人说了算;要善于听取***员的不同

学习

未来生活想象作文汇编八篇

阅读(30)

未来生活想象作文汇编八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未来生活想象作文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

学习

新增长理论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新增长理论论文大全,内容包括理论论文范文参考,论文理论大全。后人对古典贸易发展理论进行许多开拓性的研究,使之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发展:首先,受古典贸易发展理论的影响,后来的经济学家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基

学习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文范文,商务方面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众所周知,商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让参与商务活动的各方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

学习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档案扫描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档案工作计划模板集锦8篇,档案管理月度工作计划。3.面临外包与内包的选择。外包就是把档案扫描工作委托给专业的***文公司;内包就是依靠档案室现有人员自已的来完成。外包公司有专业设备、有操

学习

文化贸易论文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贸易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国际文化贸易论文选题,中国文化贸易的论文题目。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现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直

学习

高二语文学期总结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语文学期总结集锦,内容包括高二语文期末总结800字左右,高二语文教学期末总结范文。另一方面: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对大屏幕教室、微机室的公务保护和卫生维护。每个班的安全委员上课前到教务处领取《教学设施使用

学习

医生职业发展计划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医生职业发展计划集锦,内容包括医生职业规划标题及内容,医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长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

学习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统计分析论文大全,内容包括金融统计分析论文题目大全最新,金融统计分析课程论文怎么写。(2)金融统计分析重点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银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金融统计分析中,关键银行数据是统计分析的重点,通过对关键银行数据

学习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集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面试个人发言材料集锦,内容包括面试官总结范文大全,面试个人发言。2.文献综述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语言测试设计者逐渐放弃了结构主义语言测试的体系,进而转向于交际语言测试体系,因此,真实性问题就成了语言测试里的一个最常见

学习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大全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软件硕士毕业论文大全,内容包括软件研究生毕业论文,软件硕士毕业论文算法一章范文。(1)完全***型:将软件工程彻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离出来,作为***的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综合计算机、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偏重于数

学习

副院长述职报告集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副院长述职报告集锦,内容包括副院长年终述职报告,卫生院副院长述职述廉报告。

学习

酒店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阅读(26)

酒店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一年工作已经到年尾了,这一年也将成为过去,在这一年中有什么得失吗,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吗,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年终总结,就是在准备做年终总结吧。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年终总结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酒店的年度

学习

志愿服务活动总结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志愿服务活动总结集锦,内容包括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总结,学***志愿服务活动总结。2、在公共场所建设体育志愿服务基地。在人口密集区域等公共场所建立体育志愿服务基地,为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二、大力加强

学习

新增长理论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新增长理论论文大全,内容包括理论论文范文参考,论文理论大全。后人对古典贸易发展理论进行许多开拓性的研究,使之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发展:首先,受古典贸易发展理论的影响,后来的经济学家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基

学习

文化贸易论文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贸易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国际文化贸易论文选题,中国文化贸易的论文题目。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现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直

学习

训练管理论文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训练管理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管理激励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培训管理论文题目。四、导法,训练归纳概括导法,就是指导学生掌握运用抽象语言的方法,具体说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归纳段意、概括中心、讨论写作特点的方法。往往有这种情况,尽管

学习

电视艺术论文大全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艺术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关于影视艺术方面论文范文素材,电视艺术论文讲解。上篇:电影学研究综述一、中国电影史研究随着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到来,一系列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丛书、论文相

学习

音乐舞蹈论文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舞蹈论文大全,内容包括中国古代舞蹈论文,舞蹈毕业论文日志20篇。第一学年教学重点:芭蕾基础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针对学生现状,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难度适中的、动作多样的组合练习,如:站立的姿态、手臂的舒展度、腰

学习

管理经济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经济论文大全,内容包括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经济与管理论文。我们不妨再换个角度来看一下今天的教育。随着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教育活动本身已经逐渐成为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的生产性活动。特别是

学习

中华教育论文大全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华教育论文大全,内容包括最新中国教育论文,教育论文10篇。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长应讲究方法1.立成于幼,潜移默化。中国古代家教非常重视少儿早期品行教育,讲究立成于幼。《颜氏家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

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大全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大全,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以下是两节关于《荷花》一文的教学。案例一: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描绘出一幅幅未开、待开、盛开的荷花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并配极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