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1
1、读正语音,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就是人说话的声音。语言首先是通过声音来帮助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英语学习中很好地掌握正确的发音,不但有利于从声音方面来表达思想,而且还可以提高朗读水平。读正语音就必须认真读好48个音素,记住48个音标符号,能根据音标正确拼读出单词的读音,这是学习英语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朗读好课文的基础。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要努力说得一口纯正的语音。只有多听、多模仿、多朗读。
2、读准语调,发音纯正,读准了单词,语调不对,不但听起来不舒服,英美人甚至难以听懂言者的意思;相反如果语调正确,个别单词读不准,听起来像英语调子,英美人还能从语调上猜出言者的意思,所以语调比发音更重要。语调是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蘑的配置。英语语调主要表现在句子重音和声调上。语调不同,表达意思也各异。
3、把握节奏,英语的节奏是指英语诸音节在语流中强读和弱读的规律性。它以“步”(foot)为基础,每句话都有若干“步”,就好像音乐中的“小节”(bar)一样,每段乐曲都含有若干小节。乐曲中每个小节都以强拍开始;英语中,一般说来每一步的第一个音节都是重读音节。有的步单独一个重读音节组成,有的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上若干非蓖读音节组成。在朗读中,有的步有时也能以非重读音节开始,就如乐曲中的小节以休止符开始一样.这个步的非重读音节前也有个休止符,称为silent beat。现在,我们用“/”表示步与步之间的界线,用“一’表示休止。
4、掌握语速,语速是指朗读时的快慢程度。慢读与快读都有一定标准。慢渎,重在读准词、词组、短语、意群和句子基础上,进而注意语言速度。即慢中求准,慢中求快。因此,慢读的速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快读,即以每分钟148个音节左右的正常语速朗读,或根据文章内容上的需要(如为了刻画人物,表达感情)朗读。语速影响听的效果,所以语速不可太快或太慢,否则都达不到“让人听清楚”的目的。读速过快会造成句子重音、意群和节奏方面的错误,还会造成发音不到位、加音、吞音、误读以及移行时的突然中断,影响意思的表达。所以要力求读准,发音清楚、正确。当然,朗读并不是越慢越好。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和朗读技巧的掌握,读速可以逐步加快。朗读应力求流利(nuentlv o流利即快而清楚,通畅。但一定要注意,流利并不是“速度过快”(very‰t o有些学生在朗读时速度较快,但时而停顿并不通畅,仍不能让人听清楚。这里应明确的是读得流利、说得流利是我们的目标。
(来源:文章屋网 )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2
[论文摘要]节奏,是一切事物均匀而有规律地交替进行,它源于希腊语phtmoc,其原意是表示程度,程序、均匀的活动,反映了自然与生活一切现象所固有的有条件、有顺序的交替运动,在曲调中,节奏常常是音乐的源泉,它时音乐艺术来说永远是特别重要的,它是曲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声乐美学中,声乐曲的节奏美就明显地体现出来,同时,还显示出它有着***存在的审美价值。
节奏是生命的基础,无论是昼夜的交替还是四季的变迁更或是潮水的起落中,我们都能看到它。我们都能亲身体会到每当我们呼吸的时候能感觉到节奏,在我们心跳的步伐中也有它的存在。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会有节奏伴随。作为音乐形式的载体,声乐节奏则是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有机结合,在语言节奏的基础上,借以创造旋律,通过音乐化的组织,扩展了语言节奏的变化幅度,并使其产生了艺术化的效果。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础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等变化处理上,形成了多样统一的辩证法。
一、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上的体现
节奏美自然包含于旋律美当中,节奏是旋律构成的基本骨架,实际上旋律的句法、曲式结构则是节奏的扩大。根据生活、情感与物质运动的节奏规则,音乐以音响的长短、强弱与快慢的组织交替与变化,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自然的节奏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一定句式的节拍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艺术的组织与发展节奏的音响表现,展示出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形态,以特有的节奏美来增强旋律美的艺术表现。
声乐作品是声音要素组合成的整体,其创作的目的在于寻求其组合美,即是整体的和谐美。作为节奏,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就如脉搏的跳动、季节的变化等。节奏往往意味着有序,但音乐中的节奏则不同,比较特殊。
1、表现出无规律的是音长节奏。
音符,是用来记录音的高低、长短,其时值长短是有所不同的。音长节奏,就是这些长短不一的音符组合。一个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是由许多个不同长短时值的音符排列、组合而成的。在很多时候,这些音符的规律性并不是很强。
例1:《我捕捉小鸟本领高》(选自莫扎特歌据《魔笛》——捕鸟人帕怕盖诺之歌)
以上这段旋律则可看出,音符长短规律并不强,其排列参差不齐,不符合一般节奏的规律。
2、表现出节拍规律的是音强节奏。
当你和着音乐拍手或者跺脚的时候,你就是在对它的节拍作出反映,节拍是有规律的不断循环的搏动,它把音乐分做很多长短相同的时间段。节拍,也就是音强节奏,它是音的强弱规律性的反复交替。
这两种节奏是对立而统一的。虽然前者的疏密造成听觉的缓与急:后者的强弱则造成听觉的重与轻。然而,音长节奏则是在某种音强节奏基础上千变万化的自由运动。赫拉克利特说:“差异的东西相结合,从不同的因素中产生最美的和谐。”这也使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中得到体现。
正是这种节奏的形式,使音乐高度组织化。它是音乐的“骨髓”,可脱落开旋律、和声单独存在,但旋律、和声却不能脱离节奏而单独存在。对于声乐艺术作品而言,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则是在节奏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不是这样,作品的演唱就会呈现混乱。因此,节奏美在声乐组织形式上,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声乐节奏在基本特性上的表现
声乐的节奏无论从长短疏密、强弱力度以及快慢速度,都可以根据内容与情感表达的要求,进行音乐化的处理,从而使它在旋律的表现中,发挥音乐节奏特有的功能。
1、声乐节奏的疏密:
节奏的疏密,是在同一时间内,音响所表现出的音值长短的结构性,一定音值正是一定音乐时间的具体表现。在音乐中乐音的长短是以音符来表示的,音符可以等值的划分成多个等分,根据各种音符在乐节中密集的程度,而显示出节奏的长短。由于表现特征的差异,也就负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其音符的时值短,节奏表现较为密集,使得旋律富有激越、热烈的情绪,结合歌词来看,正好反应了歌词的语言特点,更突出了与朋友聚会时的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表现出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3《送别》
此曲,则利用疏松声乐节奏,表现了不同的情绪内容,使歌曲富有婉转、哀伤、忧伤的歌唱性情境,细腻地抒发和描绘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倾诉了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由此,声乐节奏长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诗化语言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所谓“长吁短叹”完全是语言、语势的音乐化结果,充分发挥了音乐中长短音符用于舒展、紧缩的有力手段与技巧,深化了语音在音长上所力不能及的作用。
优秀的声乐作品善于艺术地处理长与短在节奏上的变化与协调,做到长中有短,短中有长,既有长或短的基本节奏,又在不影响这种艺术节奏的基础上,灵活地发挥在对比中的统一。
2、声乐节奏的力度
节奏的力度,是指音响运动中显示出的强弱变化。“音乐的声音既不能是无停顿、无定性的单纯的持续,也不能是许多杂音的拼凑:它既要有时间段落,又要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人的内心生活并不是无定性、无停顿的持续存在,它必须随情感变化,在各种情感节奏中表现出强弱的顿歇和间断。节奏的力度体现出一定运动形态强弱的特点与对比,在强弱对比中发挥不同的节奏内容。
如一拍子,常常在戏曲音乐中出现。它的节拍以强音的循环为基本规律,这类唱腔在体现激昂、强劲的情绪上由特别的效果。再如,三拍子,它以“强、弱、弱”为循环反复的律动方式,由于强弱结构中,弱拍出现时值长,强拍出现时值短,不仅力度趋于柔和,且由于基本乐节的不对称性,为旋律提供了造形条件。
一切节奏内涵都有强弱的力度表现,作为声乐艺术的节奏也就必然要在强弱的力度变化中进行艺术的组织,使它成为有规律的强弱力度的和谐统一体,使音量的强弱轻重得到艺术的合理调节。
转贴于
3、声乐节奏的速度
节奏的速度,是指音响运动所表现出的音速快慢的有机性。在一定程度上,速度显示着音乐的“生命”。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音乐速度在情感、动态、性格、形象的具体表现上是有着缜密细微的变化的,在声乐中如果划定出快速、中速、慢速、自由变速等类型的话,那么它可以表现出细微的速度级进序列,生动地展示出速度的各种节奏特征以及在旋律表现中的审美作用。
声乐中的音速,是建立在语言中的语速基础上的。诗化语言的语音速度,同样是情感动作与语言动作的集中体现,以特定情感表达为目的。音速丰富了语速的表现力,根据音速的有机协调,它既表现了生活或语言的速度情绪,又展示了音乐特有的速度魅力。
节奏的疏密、力度、速度是声乐节奏美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节奏构成的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节奏变换的艺术处理,创造出短长结合或长短结合的节奏型,把长时值节奏与时值节奏进行有机结合,短中见长,长中见短。
三、声乐节奏与情态活动的对应关系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本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的变化处理上,有着多样性与统一性。它的外在音响节奏形式,正是内在心理情感节奏的生动体现。
从情态运动时间特征的体验与音长的感觉之间所具有的联觉关系而言,两者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由于情态活动中,包含节奏的特征,因此,以相同或相似的节奏为中介,各种情感体验便与音乐有了发生联觉对应的可能。
1、能够表现出空间的延伸感:
人的空间延伸感包括了对空间大小的认识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受。音长节奏的长、慢、疏就能够表现空间的长、宽、开阔,体现由此带来的舒畅的感受:音长节奏的短、快、密则能够表现空间的短、挤、狭窄,体现由此产生的局促的心理感受。
2、能够表现出物体特性的大小、轻重:
从人的情感活动心理感受而言,物理体积大的和重的感觉可使用长的音符、慢及疏松的节奏来表现;而轻的和小的物理特性则是使用短音符和快及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2、能够表现出事物的运动特点:
事物的运动本就有快慢、动静、变化与不变的区别,因此,其本身也具有节奏的特征,我们只需运用相应的节奏进行对应即可。
4、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人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本身具有两面性,因此用音乐节奏来表现也是非常合适的。长、慢、疏的音长节奏就能够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开阔、大、开放的特性;而短、快、密的音长节奏则能够表现出狭隘、小、拘谨的特性。
5、能够表现出人的情感与态度:
情感、态度的表现则是与人物性格的表现有所不同。抑制、平和、安静是由长的音符、慢而疏松的节奏来表现:兴奋、急躁、激动则是由短的音符和快而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6、能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
如果要表现端庄的、稳重的、有礼貌的交往行为,则可使用长、慢、疏的音长节奏来表现:如果要表现随便的、轻佻的、无理的行为,则使用短、快、密的音长节奏来表现。
人的精神活动的时间特征与外显行为的时间特征具有一致性。因此,只有掌握音乐的节奏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歌词的情感表现,更加有助于声乐作品的整体性把握。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 四级快速阅读 略读 速读 技能技巧
我们都知道,英语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译。而“读”是外语学习中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那么外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掌握“读”的一些基本技能。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大量的英语资料的一种科学学习方法。快速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也已经在很多的考试中出现,它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所给出的文章,进行快速的阅读并且能在最大限度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得完成与文章相关的的试题。学会英语快速阅读,对于扩大英语阅读范围,增加英语词汇数量,丰富英语语言知识,增强英语语感都大有裨益。其实英语快速阅读除了阅读的快速性,还包括阅读的无声性、阅读的科学性等要素,这里就介绍一下英语快速阅读的技巧,以使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及英语考试中能“游刃有余”。
1.按照文章体裁、基本架构迅速定位文章的脉络,确定主题
一般情况下,英语文章多是按“总―分―总”这样一个思路写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就要根据其体裁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快速阅读,正确理解。
(1)结构。文科文章:现象解释型、问题解决方案型、结论解释型。理科文章:现象解释型、成果性、实验型。
(2)体裁。记叙文往往一开始就交待人物(who),时间(when),地点(where)及事件(what),然后再详细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why)。要注意故事结尾处作者的点评。议论文中,作者先提出一个论点,再对此进行分析,或举例加以论证,得出结论。要注意目的、结论和观点。说明文中,作者首先提出说明对象,然后从时间、空间、用途、方法、步骤等各个不同侧面加以说明。要注意定义、概念、数据、细节。
例如,结论解释性的文章,结论为主题所在。一般首句是个判断句或是表示作者的态度时就时常是结论,尤其是首句之后紧跟较长的例子或细节时;现象解释性的文章,解释为文章主题所在:一段首末的问句等于现象,文科文章的问句出现在一段的末句;理科文章出现在一段首句。回答就是解释,即主题;问题解决方案性的文章,解决方案为问题主题。
2.利用主题句迅速定位文章的各段讨论的重点
(1)主题句的确定。主题句是整个意群(sense group)的概括和总结,找到主题句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整篇文章。通过这些主题句,我们就可以对文章的主要意思有一个整体了解,从而在做练习时能够全面把握,快速准确地作出选择。
主题句具有总结性,一般位于文中三个地方:全文首句;一段末句,一段末句出现转折或结论时常出现主题;二段一二句,二段对一段进行总结或否定时常出现主题。
另外,表观点、进行评论的句子;而提供事实的句子往往不担当主题句;主题句一般用现在时表达。
(2)有主题句时,与主题句相对应的为正确答案。
(3)文中没有主题句时各段首句相加,其中共有的词汇为本文的主体词,必须出现在主题题型的正确答案中。
(4)主体词的特征。一般为名词或名词词组、出现频率较高和一般位于段落首句。
3.戒除不良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1)摆头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的视线在阅读材料上从左向右每移动一行,其整个头部也跟着从左向右摆动一次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依赖视线的移动来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而头部的摆动对阅读根本没有任何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只会占用阅读时间、减慢阅读速度,影响阅读的整体效果。再者,随着阅读者阅读水平的提高,其视幅(即眼睛在阅读材料上的注视范围)也随之加宽,其视线的移动已不仅仅是从左到右,而更多的是从上到下地移动。可想而知,头部的摆动只会妨碍阅读的速度。
(2)有声阅读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材料中的每个单词都轻轻地读出声来的阅读习惯。有研究表明,有声阅读的速度只是视觉阅读速度的一半。因为有声阅读是通过语音转录而到达理解,视觉阅读却是通过视觉加工直接到达理解。显然,通过视觉通道加工信息的速度要比通过语音通道加工信息的速度快得多。尽管阅读者在阅读水平较低的时候,通过语音转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随着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有声阅读会大大影响阅读的速度与效果。
(3)默读或唇读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虽然不读出声音来,却利用舌头、喉咙甚至嘴唇的动作来辅助阅读。实际上,在这种阅读过程当中,阅读者只是把有声阅读变成了在内心深处的默默发音,虽然别人听不到其声音,但其发音器官却介入了整个阅读过程。因此,默读或唇读其实就是一种听不到声音的有声阅读。它与有声阅读一样影响阅读的速度与效果。
(4)回读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每读完一行或一句后,又将视线移至刚刚过目的文字,回过头来再读一遍。这不是为了确认所读内容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回读,而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性的动作。养成这种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阅读者对自己的阅读能力缺乏信心;另一方面在于阅读者在阅读时精力不集中,致使大脑对文字的反应与视线的移动不合拍,从而造成了从最初的有意识回读,逐渐养成了无意识回读,大大限制了阅读速度,分散了阅读的注意力。
(5)过分依赖词典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每遇到生词必查词典的阅读习惯。这样读读停停,边读边查,不仅降低了阅读速度,也使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破坏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过分依赖词典的习惯,还表现出阅读者没有养成根据生词所在的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词义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表现出阅读者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信心不足,从而逐渐养成了只信词典、不信自己的阅读习惯。
4.快速阅读的训练
关键是用特殊方法,使眼肌能灵活自如,达到视角、视幅、视停、视移等视觉最佳状态,使视线如行云流水般地快速阅读。训练方法主要有按手指法(即目光随着手指左右、上下移动,头不要摇动)、***谱法(如点、圆、抛物线等***形目光沿着***形而快速移动)等基本功训练。
当眼肌能训练适应之后,可采用快速阅读初级方法之一的跳读法。所谓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这个过程眼球按“凝视一跳跃一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的运动。
训练适应之前:
People often confuse a culture with its temporary cultural expressions.
稍加训练适应之后:
People often confuse a culture with its temporary cultural expressions.
当跳读练习熟练后,可进行练习扩大视力识读文字的单位面积的训练。首先进行五个单词的练习,练习时主视区应放在中间,也就是主视中间的三个单词,两边单词用余视力扫视。如:
People often confuse a culture with its temporary cultural expressions.
在练习五个单词达到熟练之后,就可加宽视区练习,如一下看六七个单词,甚至达到九个单词。逐渐加宽视区范围,延长目光移视长度,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5.掌握一些快速阅读方法
(1)快速泛读(fast extensive reading)。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要求读得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要确定一个明确的阅读量,阅读量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实可行。
(2)计时阅读(timed reading)。平时要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计时阅读每次进行约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计时快速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时先记下“起读时间”(starting time),阅读完毕,记下“止读时间”(finishing time),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速度。随手记下,长期坚持,必定收到明显效果。
(3)略读(skimming)。略读又称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如同乘飞机时,飞机掠过城市上空,我们快速鸟瞰(bird’s-eyeview)地面上的明显标志一样,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也就是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要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阅读时,先把文章粗略地浏览一下,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工作和学习需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和信息,然后确定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细读。在查找资料时,如果没有充分时间,而又不需要高度理解时,就可以运用略读技巧。“不需要高度理解”并非指略读时理解水平可以很低,而是说略低于一般阅读速度所取得的理解水平是允许的。一般阅读的目标是在保持一般阅读速度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高的理解水平,通常达到70%或80%。略读时,理解水平略低一些是预料之中的事,平均理解率达50%或60%就可以了。
(4)寻读(scanning)。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熟练的读者善于运用寻读获得具体信息,以提高阅读效率。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他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读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文字符号,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如同在车站、机场从几千人中寻找自己要接车、接机的人――对无关的信息“视而不见”,将注意力锁定在相关信息上,在***书馆查找书刊的目录,在文献中查找某一日期、名字、数字或号码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作为一种快速寻找信息的阅读技巧,寻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寻读的准确性。具体地说,寻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的答案。因此,可以把整段整段的文字直接映入大脑,不必字字句句过目。视线在印刷符号上掠过时,一旦发现有关的内容,就要稍作停留,将它记住,既要保证寻读的速度,又做到准确无误。
6.注意转折词,揣测作者意***
英语文章中转折词往往是快速阅读的标志词,作者往往先叙述或介绍常人的观点、他人的态度、看法,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或与之不同的观点,即作者本人的意***或事实真相及本文的主旨。两者之间常用but,however,yet,in spite of,though,although,even though,even if等连词,或用but,in fact,on the contrary,in contrast等短语连接。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转折词:accordingly,as,as a consequence,as a result,admittedly,because(of),cause,consequently,due to,eventually,for,for this reason,hence,in order to,it follows that,in other words,in that case,leads to,owing to,since,so,so that,thus,therefore,thereby,then,under those circumstances,the reason why。
表示不同点、对比常用转折词:although,alternatively,but(then), compared with, despite, even though, however, however much...,in contrast,in spite of,instead of,nevertheless,nonetheless,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or else,otherwise,rather,though,whereas,yet,while。
表示顺序常用转折词:after this/that,afterwards,earlier/later,first(ly),following this/that,initially,next,second(ly),thirdly,to begin with,then,first of all,in the first place,to start with,besides,furthermore,moreover,what is more,the last,lastly,last but not the least。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 语音修辞 韵律 节奏 音节 语调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作为信息的载体和符号,正是借助语音,才使得内部信息以声音的形式发出和传递。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因素,在教师的口语表达中,一些辅的、非语词方面,如声音的大小、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停连、语调的升降等副语言,虽不是言语本身,却作为言语表达的一部分参与到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同样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在语音方面有显著的特点:汉语的音节结构简单、清晰,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的韵母多为元音,元音是乐音,在音节结构中占主要地位,这就使得汉语音节的声音响亮悦耳;汉语语汇里有很多双声叠韵、两两相对的词语;汉语是声调语言,有阴阳上去四声的变化,等等。这些特点都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配合和调整语音形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语音修辞,就是自觉地利用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这个要素,通过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调整、音节的配合等手段,使语言通畅顺口,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具体说来,教学中的语音修辞,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韵律:和谐自然,悦耳动听
韵律一般用来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在汉语古典诗歌中,平仄、排偶、押韵等都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押韵、对偶、回环等手段,使教学语言听起来气韵顺畅、和谐自然、悦耳动听,以语言的韵律美打动和感染学生。
押韵的语言会让听者感受到语言的回环美,好听易记,儿歌、谜语等都能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例如语文中的生字教学,教师如能运用儿歌、字谜等帮助学生记忆,就能极大地强化识字效果。有的教师结合字形、字义给“默”字编了这样的字谜:“一只黑狗,不叫不吼”,朗朗上口,易记好懂。
口诀(顺口溜)作为教学语言使用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掌握概念和解题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有的老师在讲完“因或分解”内容后,运用修辞的谐音“同字”格,编成口诀,总结解题方法:
“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方式要合适,各种方法反复试,结果必是分解式。”[1]
教师运用口诀,使学生在解题时方向明确,解题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记得清,记得牢。
运用对偶、回环等辞格,也会使语言产生韵律美。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用韵语对童蒙进行教育,而学习对偶(即对对子)就是常用的方法。对偶音节匀称齐整,节律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非常切合汉民族语言的特点和诗文阅读写作的需求。有的老师非常注重有意识地以对偶的语言形式进行教学。钱梦龙先生教《捕蛇者说》,在比较分析本文与《苛***猛于虎》篇立意相同的基点上,让学生进行对偶形式的言语训练,最后归纳出这样的对偶句:苛***猛于虎,赋敛毒于蛇。这种以对联艺术形式概括课文单篇或双篇的做法,既完成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又让学生实际感受了汉语之美。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的语言磕磕碰碰,平淡生涩;有的教师的语言则如山中流泉,涓涓有声。好的语言,如音乐回荡,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文字,似低回、舒缓的旋律回荡在读者的耳际,用的是重字叠音的语言形式。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拟声词。双声的如:空旷、滔天、悠远……叠韵的如:明星、、缥缈……叠音的如: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红彤彤、绿油油……拟声的如:沙沙沙、咚咚咚、乒乒乓乓、稀里哗啦……古人云:“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取其婉转。”王国维说:“双声宜促节,叠韵宜荡漾。”教师在选择词语时有意识地选用前述这些词语形式,有助于形成口语表达的韵律美。
二、节奏:疏密相间,快慢适宜
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被视为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当音乐节拍的强弱或长短的交替以一定的规律出现时,就会形成节奏感。
教学语言同样要有节奏,长短结合、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快慢适宜、有板有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语言运用中的节奏变化,能不断保持声音对人听觉器官的刺激,容易使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随着教学语言的声音节奏变化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相反,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缺少节奏的变化感,总是在一个平面上滑动,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节奏具有表情的作用。一般说来,紧促的节奏,传递的感情强烈、高亢、兴奋、激昂;舒缓的节奏,传递的感情沉静、从容、悲伤、凝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通过句式的选择、语速的快慢、话语的停连、声音的大小等调节变化,控制节奏。比如:讲到重要的地方加大音量放慢语速;讲到快乐的地方语气轻快愉悦;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低沉缓慢;讲到愤怒的地方激昂高亢……
影响节奏的因素有:语速、停连、句式等。
语速指的是朗读或说话时的快慢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单位时间内所表达的音节数量判定语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说出的音节越多,节奏越快,反之节奏越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情感表达等实际需要合理决定自己的语速。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语速要放慢些,甚至反复讲解;对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部分,语速可加快些。若教室大、学生多,教学节奏可以放慢些,音量可以提高些;反之,可以适当加快节奏,放低音量。讲述庄重、严肃、悲痛的内容,情感沉重、悲伤,语速要慢些;叙述或描写紧张、急剧变化的事情或场面,表达急促、轻松、愉快、活泼的感情,语速可快些;话语内容和情感没有明显的变化,客观地说理、平静地叙述,这时的语速就要保持中速,不快不慢。
停连即词句间的停顿和连接。停连是控制语速、调整语句节奏的重要手段。
恰当运用停连会造成话语节奏的变化,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除语法停顿外,根据内容需要,在某些必要的地方作一些带有目的性的停顿,也可以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一个短暂的悬念,形成一种听觉期待,使他们对下文产生特别注意。同样的话,一口气匀速直线地叙述和中间作适当停连,在学生的听觉和心理上所产生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例如,有的老师在导入《荷花淀》时有这样的节奏处理:
在现代文坛上,小说出现了/三大流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派”,以欧阳山为代表的//“岭南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荷花淀派”的突出特点是//语言/简洁鲜明、朴素细腻、自然隽永,具有/诗的意境,散文的自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的代表作//《荷花淀》[2]。(斜线表示停顿,其中“//”表示停顿时间稍长,“/”表示停顿时间稍短)。
这样的开场白,如果完全按照语法停顿处理停连,那么显然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会使学生连哪三大流派及它们的代表人物都来不及听辨清楚。但是教师做了上述的停连处理,话语快慢适度,节奏富有变化,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在客观上对所讲内容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句式的长短、紧松、整散的变化会影响到话语的节奏感。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是要注意不同句式的交替使用,二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句式。以句式长短为例,句式的长短指的是每个句子所包含的音节数量。一个句子包含的音节越少,节奏越快,反之,节奏就越慢。长句表意严密周详、准确细致,短句表意简洁明快、活泼有力。教学中,应根据表达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三、音节:匀称均衡,严密工整
汉语的词汇丰富多彩,从音节角度划分,可分为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词三类。在组词成句的过程中,适当地讲求音节的组合搭配,会使音节匀称整齐,使语流听上去顺畅悦耳,使语言表达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对称均衡之美。例如: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这一句中“宽、窄、缓、急”就是利用单音节词构成了音节匀称整齐,如果把其中的某个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就不会有这种匀称整齐的美感。
音节匀称整齐要在音节的搭配、排列、对应上下工夫。搭配协调:一般情况下,单音节与单音节词配合,双音节与双音节词配合,多音节与多音节词配合。排列协调:在句子内部,音节连接要匀称稳定,不可忽长忽短。即单音节靠近单音节,双音节靠近双音节,先单后双,先多后少,依次排列。应对协调:在对应位置上安排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形成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整齐句式。
例如,在一次歌咏比赛中,有一个班获得全年级倒数第一,学生很失望,情绪低落。这个班的班主任说了这样一段话:“名列第一,当然欢乐;名落孙山,当然痛苦。欢乐有欢乐的滋味,痛苦有痛苦的思索,都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我们会品尝欢乐,还要学会品尝痛苦。多一份经历就少一份平庸。无止的欢乐使人浅薄,忍耐痛苦使人深刻,深刻就会有所突破。我们再不要沉着脸,叹着气,皱着眉,把这次倒数第一作为一种体验,让我们在痛苦中奋起,让我们在向过去告别的时候新生!我们要在最后较量中微笑!”[3]
这样的语言,音节匀称整齐,气韵生动,令听者动容,比起那些干巴巴的说教式语言,说服力自然强得多。
四、语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语言中的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可以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在口语表达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讲话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变化,形成语调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它可以避免用语的单调刻板,是增强语言生动性、体现语言情感的主要因素,使教师的口语表达有一种抑扬美。
语调会影响教师口语表达的含义和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作文之道,语调要富于变化则是讲课之道。平淡而低沉的语调易使听者产生沉闷之感;声音过大,语调高而尖利,易使学生烦躁或厌倦。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自然起伏,教师语言要有真情实感,语出自然。悲伤的语调应该低沉哀婉,激昂的语调应该高亢明亮,欢乐的语调应该活泼轻快、讲解重点、难点可慢些,语调高些,遇到关键词发音的力度和强度要加大……
在教师口语运用中,影响语调的因素主要有:句调、声调、轻重音、语气词、儿化韵等。
普通话句调大致有升调、降调、曲折调和平调四种类型。讲课时,教师要注意语气的变化,注意区分和使用各种不同的语气,选用不同的句型。首先,语气要运用准确,肯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否定什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其次,要交叉运用升调、降调、曲折调和平调等语气类型。表惊奇、疑问等用升调,表肯定、感叹等用降调,表惊奇、含蓄等用曲折调,表平淡、庄重等用平调,切忌一味地平铺直叙,否则课堂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和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通过对某种语调适度的变异和夸张,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如一位老师讲力学中的摩擦力时的课堂讨论:
师:把一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下,一只蚂蚁能否推动它?
生:(笑了,齐声回答)推不动。
师: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
生:也推不动。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铁球太重。
师:因为铁球太重?(此句话老师在语调上做了夸张的上扬)
(忽然有同学醒悟过来,站起来响亮地回答)
生: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量,主要是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4]
在这段对话中,对学生开始的回答“因为铁球太重”,教师没有直接做出评判“不对”,而是用了一个语调夸张上扬的句子。一方面,它暗示了答案的错误,另一方面起到了引起学生特别关注的作用。
声调是指一个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是高平调,发音时高而平直;阳平是中升调,发音时直线上升;上声是降升调,发音时先降再升;去声是全降调,发音时高起低收。普通话四个声调在调值上有明显的区别,声调本身就有抑扬顿挫的变化,使得现代汉语具有独特的音乐美。但要注意的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普通话声调以连续形式出现,音节声调之间相互影响,会带来声调的变化,如上声的变调、轻声、“一”和“不”的变调等。这是掌握普通话腔调的难点,要多加练习,培养普通话语感。否则,说出来的普通话怪腔怪调,就谈不上声音的抑扬顿挫之美。
轻音和重音是普通话语音的重要韵律特征。教师的口头言语表达应有轻有重,通过轻说或重说,显示出语调变化。轻音和重音的恰当运用有重要的修辞功能:传递感情,确定语义,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恰当地使用轻重音可以传递出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例如,“盼望”,在词语中,“望”应重读,可是,在朗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散文《春》)这句话时,“盼望着,盼望着”应轻读,传递出春天到来的那种企盼、惊喜、轻快的心情。轻重音还有确定语义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对话语的错误理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术语、关键的字词,皆应用重音表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其思考和重点记忆。
儿化韵是普通话的重要语音特色,它可以表示一定的感彩,可以表达小巧、细微、喜爱、亲切等感情。如果再配合语气词的使用,就可以使老师的语言多一些口语化少一些书卷气的色彩,显得亲切、自然。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运用同样是艺术,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才会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镜清.运用修辞知识改进数学教学的尝试.修辞学习,1997(4):47-48.
[2][4]骆宝臻.关于教学语言中的突出和强调.山东教育,1998(Z4):41-43.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语言 示范动作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相差不大,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相同,但教学效果截然不同。这就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巧的问题。有的教师讲解动作要领、作示范动作或是战术配合时有声有色,学生听起来如沐春风,通过教师精确的语言讲解和准确的示范,特别是通过直观(示范)教学,很轻松地记住了很多东西,获取了有关信息,再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概念和认识,这样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较快较好。而有的教师剖析问题、讲解动作要领没有什么层次,即使是体育基础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也难以把握教师所讲的“要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时间里,也只能按照教师示范的大致方法去练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和示范动作是为了准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讲解的语言简明、有节奏感
体育教学课与其它课堂教学在语言上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在室内课中阐明某一问题,往往反复讲述,直到学生完全理解。而室外课则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学习动作,反复练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强调精讲多练的原则。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明。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加上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表达,学生对某项技术动作会产生生动的印象。在这方面,广大体育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在羽毛球的挥拍动作中可以用“引拍、转肩、发力、收拍”来表达,不仅能概括动作的全过程,而且能简明又便于记忆。
我们在注重教学语言简明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语言的节奏感。这也是教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不同之处。在教学中语言节奏快是不可取的。教学语言要慢,而且要有明显的节奏感。有时还要有停顿,要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理解。但放慢讲解的速度也不是无限制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掌握教学语言的速度和节奏。要让学生围绕着教师的讲解去思考问题,领会要领,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教师的语言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要具有准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和组织严密、完整的语言程序,使讲解具有思辩性和逻辑性,富有说服力。第二,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技术动作的形象,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视听效果。第三,语言的朴素性。讲解时要做到简明扼要,容易理解。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第四,声音要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的需要,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
二、教学中语言的灵活与求实
体育教学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应具备较大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组织教学形式去讲解,并用较灵活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体育课中,一般都有30―40名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不可能用同一种语言来讲解和说明问题,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完成动作的能力予以区别对待。如:对性格内向,平时参加活动少的学生,语言应缓和一些,多以鼓励为主,讲解时应更细致。对性格外向,特别爱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语言可专业化一些。除了对学生个体语言上要有一定灵活性外,对教材的处理也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如:对新教材和复习教材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所不同。在初学阶段应以讲解动作的顺序过程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动作产生概念,掌握动作的外部结构;在复习巩固阶段,应逐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作的内容环节及完成动作的节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细心观察,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教材特点,创造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语言除了要丰富、灵活、有创造性外,求实也是十分重要的。对问题的阐述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用真心的话、实实在在的语言取得学生的信任感。
三、讲解的教法技巧
讲解的形象技巧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手势等各种变化,在向学生讲解内容时的形象演示。它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良好的形象演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情绪,反之,则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和疑惑。为了充分发挥教师讲解的形象演示感染作用,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备好课,对自己的仪表、语言等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构思;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要有一定的了解,做到一开始讲解,就给学生展示高雅、干练的形象,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示范的教学技巧
鉴于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动作示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从示范的整体过程看,它应包括教师的示范体形效应、示范方法运用、示范速度选择和示范方位确定等几个方面。
1.发挥形体效应的技巧
这里所的形体效应就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衣着、姿态、表情展示给学生的印象,它对示范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重视塑造自己的良好体形,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形体的塑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着手。在主观方面,包括表情、形态和风度等。在这方面,教师除了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修养外,还必须根据职业需要,加强体型的训练,练就一副匀称的体育教师职业体型,让形体发挥应有的效果。在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服饰和衣着等。这个问题常被教师忽视,应该引起重视,服饰和衣着的配备要按照课的任务、教材特点、运动项目要求而定。
2.示范方法的运用
示范方法的运用是与教材内容、课的任务、项目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根据它们来确定示范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在运用技巧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即在每一次示范时,该示范什么?怎么示范?要让学生看清示范动作中的什么问题?示范的重点在哪?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要合理结合。即在教新课时,一般应先用完整示范,给学生整体的要领,然后根据技术动作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局部的幅度、速度,用力的快慢、大小等要求,分解为相应的若干部分示范,让学生了解动作结构和运动形式,达到尽快地掌握完整技术动作的目的。
(3)正确示范和错误示范要恰当地结合。即在纠正错误时,恰当地用正误动作对比法进行示范,让学生及时地知道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区别,及早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
(4)教师示范和学生示范要适当结合。即有的示范可以师生结合的方法进行,使示范更加完善。
3.示范速度的选择
不同速度的示范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示范速度,也是示范的技巧。
(1)正常速度的示范由于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相适应,学生能感知技术动作的完整形象,形成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因此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常用的示范方法,适合于初学阶段和收尾阶段,也常用于新教材的完整教学。
(2)快速示范比常速示范稍快些,其速度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师的示范意***而定。它能使学生产生快速和熟练的感觉,可用于学生缺乏快速意识和动作不连贯的教学,是常示范的补充。
(3)慢速示范能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细节看得真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各个环节和用力情况,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用于技术动作的改进和提高阶段。
4.示范方位的确定
教师的示范,不但要让学生看得清楚,还得让他们看得真切,因此,示范方位的确定是示范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确定示范方位时,必须根据以下几个因素而定:
(1)学生人数的多少和队形的大小。人数多的、队形排列宽的示范位置要远些。反之则近些。
(2)根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来确定示范方式。有的项目适合用正面示范,有的适合用背面示范,有的则需要镜面示范等。
(3)根据技术结构和示范要求来确定。如技术结构较复杂,且要完整掌握的技术动作,则各个方位都要示范;如结构较简单,或要求掌握某一部分技术的,则示范方位可简单些。
(4)根据场地设备和安全情况来确定示范的空间范围和区域距离。如果教师在确定示范方位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并在示范过程中辅以一定的应变措施,示范效果一定很好。
参考文献: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跳远起跳 技术动作 运动表象 应用
合理的跳远起跳动作常常以快速、有力、协调的姿势,给人留下美的享受。这是由于运动员在起跳中能体现起跳动作的外表形式,能领会起跳动作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能将起跳的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付诸行动。因此,在跳远起跳教学中能准确地将起跳的运动表象及其动作概念传授给学生,使起跳动作的外表形式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使动作符合规则和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此,特就在教学中建立运动表象问题谈点看法。
体育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要想形成运动表象,一方面要依靠教师正确的讲解和示范,另一方面还必须让学生实际去反复练习。教师通过讲解,建立技术动作的听觉表象,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技术动作的视觉表象,同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技术动作,建立多种多样的起跳形象,从而使学生建立明晰的技术动作表象,对加快学生跳远起跳技术的掌握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一、讲解与示范
使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来感知起跳形象,即用耳朵听技术动作的讲解,用眼睛看技术动作的示范。首先向学生简述起跳动作的概念,讲解起跳完整技术:下压蹬挺,前摆带髋,顶头、提肩、拔腰。对身体的位置,动作的力量幅度,方向速度都要结合技术动作进行讲解。
在讲解时要特别强调整个动作是一个完整的、快速的技术过程,即在快速、协调、熟练中完成起跳。在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中要充分利用直观的特点,并结合***像进行讲解,把髋、膝、踝伸直程度和摆动腿位置,上体动作,方向,路线,以及制动位置,要让学生观察清楚,从而帮助学生在了解起跳整体技术动作的基础上了解起跳的每一个部分与整体结构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感到不是机械地知觉,而是理解地知觉。
二、练习
在学生建立听觉和视觉表象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起跳时肌肉本身、肌腱关节表面所形成的感知觉。方法有:
(一)徒手或利用器械的起跳模仿。感知提肩、摆臂、拔腰、顶头时肌肉紧张程度,上肢关节的空间位置和制动感。
方法一:两脚成自然直立,在起跳腿开始登伸时,同侧臂屈肘向前,向上摆动,异侧臂后引,当两臂摆至肘关节稍低于肩时,摆臂动作突然制动。
方法二:动作同方法一,外加小球悬于头上方。放的位置不宜过高,要使练习者能触到球。
(二)原地换步跳积极向前送髋的练习。感知起跳时向前送髋,髋、膝、踝、趾肌肉的伸直程度和摆动腿的位置,上、下协调感。
方法:预备,两脚成直立。一拍时,起跳腿向后由弯屈状态成伸直状态,当起跳腿着地时,摆动腿向前抬起于水平位置,上体姿势同练习一。二拍时,成一拍姿势,作短时间停留。三拍四拍还原。要求学生短时间回想此练习的感觉,重复数次。
(三)行进中连续起跳练习。慢动作感知起跳在时间上进行的空间位移过程,建立四肢的协调感。
方法一:二脚前后站立。动作开始时,摆动腿蹬地,起跳腿由后向前迈步,模仿积极向下放脚的踏板动作,全脚掌滚动着地,落地缓冲和蹬伸跳起。同时两臂配合两腿的动作积极摆动,要求身体各部分协调配合,起跳腿迅速蹬直,身体重心迅速前移。在行进中连续进行,可作多步练习。
方法二:慢跑起跳腾起后,摆动腿落在跳箱面上。
(四)短程助跑用手、头、脚触高悬物练习。在快速中感知起跳技术在位移过程中肌腱、关节表面所行成的感知觉。动作同练习一、三。
方法一:快速起跳腾起,以摆动腿落入沙坑,顺势前跑。
方法二:快速助跑,起跳腾起时,用头触高悬物。用起跳腿异侧臂向上伸触高悬物。用摆动腿屈膝向前上方抬起触高悬物。
练习中,教师首先讲解、示范,提示感知要点和部位,适时对学生练习进行积极帮助,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并“体验到”所做的动作形象。
三、学生用语言表述所做动作的表象
练习者不能说出所做动作,就证明他没有关于这些动作的表象。教师精炼的讲解,准确的示范,积极的帮助,在这一系列的起跳刺激物作用下,学生通过练习,划分出下压蹬挺,前摆带髋,顶头,提肩,拔腰的运动感觉,运动知觉所形成的表象,并且和语言结合,才能表达出更生动、更形象的起跳表象。如起跳时要像踏在烧红的钢板上一样,迅速起跳。又如下压蹬挺要像弹簧等。学生对重要细节都得到了相应的语言表示,才能获得明晰的动作形象,起跳的形象才能在学生的记忆中巩固下来。
参考文献: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7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的成绩是比较优秀的,但在口头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常常语无伦次,或答不到点子上;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心里有数,但就是里嗦地答不准确,本来可以得全分的,最后却被扣了分。假如,我们不把他们的表达能力培养出来,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
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十分频繁,如何准确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假如语无伦次,表达不准,不仅使对方无法了解你的信息,而且可能引发各种误会。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点个人体会。
一、老师做好示范、发挥表率作用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而在各种教学技能中,语文表达的技能是相当重要的,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物理教师的表达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新世纪的教师语言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并具有逻辑性、准确性。除此以外,教师的语言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科学性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要求物理老师的语言要严谨、规范、科学。特别是对某些教学难点的分析,更要严谨。比如,很多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理解不清,教师要做好严谨的辨析。否则,很多学生认为运动的物体有加速度,那么它的速度一定会增大,或者认为,加速度增大速度就增大。那么教师如何科学地辨析给学生听呢?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辨析: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增大可能是速度增大得快、也可能是速度减小得快,则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可能减小,如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减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越来越大,而速度(在反向之前)反而越来越小;同理加速度越来越小,可能是速度减少得慢,也可能是速度增大得慢,如正在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总之,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增减取决于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与加速度的增减无关,做加速运动的物体不管加速度怎样变化,速度一定增加,而做减速运动的物体不论加速度怎样变化,速度在反向之前都一定减小。所以,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可能增大或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可能增大或减小。
2.表达要精练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只需要老师的语言必须精练,不允许东扯西拉。假如教师的语言不精练,学生也听不明白,不知所措。尤其在讲授物理知识、原理时,更需要老师精练的语言,否则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物理知识、原理。比如,高一学生对时间与时刻两个概念模糊,教师可以作如下讲解:(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如“第2秒末”、“第1秒初”等;(2)时间是指两个时刻间的一段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如“第2秒内”、“前5秒内”等。要严格区分时间和时刻,如“第2秒末”、“第3秒初”均指的是时间轴上t=2秒这一点(时刻)。“5秒内”、“前5秒内”、“后5秒内”、“第5秒内”均指时间而非时刻。“5秒内”、“前5秒内”、“后5秒内”的时间长度均为5秒,但“第5秒内”的时间长度则只是1秒,即从第5秒初(也就是第4秒末)到第5秒末(也就是第6秒初),在时间轴上九是从t=4秒到t=5秒这一长度为1秒的一段。若教师语言很冗长、很嗦,学生就不能领会时间与时刻这两个概念。
3.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节奏
假如教师教学用语很单调,学生听了会昏昏欲睡,教学效率较低。如果教师的语言,快慢结合、高低结合,时而风趣、时而抑扬顿挫,在讲到难点的时候,稍作停顿或声调提高,或拉长尾音,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4.板书要工整
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留影,也是引领学生思维的标记。如果老师的板书很随便,学生不仅不容易理解物理知识、原理,而且会影响到他们作业的质量。很多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字体,老师板书的字迹潦草,学生的作业就会写得潦草、马虎,这就是所谓的坏样易学好样难学的道理。
从总体来讲,老教师的表达能力要比年轻的老师好些。这也说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只要老师努力,做事业的有心人,教学用语的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的。
二、提倡学生多读书本
多读书,就能从课本上多吸取文学知识,这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生活中,我们也很难发现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说出智慧联翩、幽默生动话语来,如果学生能喜爱读书,就能善于表达。当然,光让学生读书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教育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好笔记。书读多了,笔记记厚了,在表达物理问题的时候,自然就容易了。否则,很多学生心里知道,但说不出来、写不出来。长时间下去,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对学生进行物理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追求考试的分数,而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获得物理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物理语言的表达力是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物理概念或原理是整个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算是实验,也是探究或验证物理知识与原理的。如果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势必对他们的物理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呢?
首先,要挖掘教材。物理新教材的本身就是很好的语言标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感悟教材上的语句。看看教材是如何表达物理原理、规律的,或者是怎样描述物理变化过程的。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8
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助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应根据朗读教学的要求,朗读教学的规律有的放矢的从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方面来考虑,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这对学生本人,乃至对整个班级、整所学校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把朗读吟诵做到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技巧是关键。
“读”虽说在传统教学中把它依附于“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设计谈一些浅见。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那么,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民在民族***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4、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地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作用呢?
二、朗读的设计
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 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 朗读的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⑴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⑵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⑶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例:“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美的秀发。”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语调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
平直调,全句语势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
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上昂,用来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励、号召等类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
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多端,用来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怀疑等语气,常用于疑问句。
降抑调,由高到低,语势渐降,用来表示祈使句。
如朗读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守卫家乡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语气的不同,在朗读时,前四句采用直调,而后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则应用扬上调。如此就能够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⑴快速,常用来表现紧张危急的场面,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异的心情。⑵慢速,常用来表现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谐、沉着的性格,宽慰、沉痛的心情。⑶中速,常用来表现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6-12段写的是作者夫妇对落潮时海景的欣赏,这时大海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静的、这部分适宜用慢速度来朗读;文章的14-17段描绘的是一幅从海睡到海醒的画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由“恼怒”到“愤怒”,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像千***万马混战了起来,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与快的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谈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安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意,发展的节奏。”萧蕴也说:“读、吟、诵及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两位大家都极其关注读甚至吟诵,他们的独到见解不无道理。同样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和停连等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周振甫 《论诵读》
朱自清 《论诵读教学》
叶绍钧、朱自清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林炜彤 《听说读写必须并重》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9
有描述新事物的新词汇, 有为便于输入而形成的缩略词, 还有走向世界通用的符号语言。这些英语新词汇具
有词义通俗易懂, 生动贴切, 简洁易记, 输入快捷的特征, 还具有一定的隐喻性。网络英语新词的语义呈现和
更新速度快、数量多。
关键词: 因特网; 英语; 词汇; 特征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Internet, Engl ish thereupon develops and changes as main language in
Internet. Newvocabulary of English on Internet has a new vocabulary which either describes the new things, or the newly formed
abbreviation for easy inputting, or the common symbolic language of the world. Newvocabulary of the English has the character of
easy- to- understand, vivid and proper, succinct and easy to remember the meaning of a word and swift input. It also has certain
metaphor nature. The semanteme of the English neologisms of network appears and upgrades fast and in large quantity.
Keywords: Internet; English; Vocabulary; Characteristic
21 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 因特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有力的推动者, 推动着人类
社会走进一个新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土壤。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普及, 英语
作为因特网上的主要语言也随之发展变化。
一、因特网上的英语新词汇
自因特网产生至今,大约生成了1000 多个英语新词汇。这些词汇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 描述新事物的新词汇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 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事物。这些新事物
与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 描述这些新事物的词汇在网络中产生并开始被广泛应用, 如knowbot,
mailbot, infobahn, coopetition, E- mail, infwindow, Internet, internet, download, netspead 等。这些新词汇的
构词法有混成词, 如interpedia, Telnet 等; 也有复合词, 如multimedia, homepage, componentware 等。
在对新事物的描述过程中, 有时旧词直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使其词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成为新
词中的一大类。如mouse 原为“ 老鼠”, 在计算机技术中表示“ 鼠标定位器”; flame 原为“ 火焰、激情”, 计算
机技术中表示“ 不良信息”; antivirus program原为生物学中的“ 抗病毒素”, 计算机技术中指一种“ 反病毒
程序”。
( 二) 为便于输入而形成的缩略词
因特网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沟通的方式也主要以文字为主。网络沟通的这一特点, 使
输入速度成为影响人们沟通的一大问题。在网络聊天或发送电子邮件时, 为了加快打字速度节约交
谈的空间和时间, 出现了许多新的英语缩略语和不规范拼写。
缩略语是因特网语的一种主要的构词手段, 它们具有造词简练, 使用简便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生
命力。缩略的语句一般为常用的起衔接作用的短语, 即使初次触网的人不明白其含义, 也不会对理解
对方的意***影响太多。这些缩略语通常很快就会被广大网民所接受。这些词语的缩略方法主要有以
下几种:
1. 同音借用缩略法
英语重形, 汉语重意, 而因特网语重音。根据词汇或句子的读音进行简化改写成为因特网语所特
有的一种构词方法, 如IC 表示I see , Y 表示Why, U 表示You 等。还有一种就是词组仅按照发音来描述, 而不再有一一对应的替代字母。如ICQ( I seek you) 中seek 的尾音k 和you 结合在一起用发音
相同的字母Q 来代替。
2. 开头字母缩略法
开头字母缩略法用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通常大写) 进行组合来取代该词组或短句, 是因特
网语中最为常见的, 也是最令初上网者费解的。其中, 既有一个字母代表整个单词的, 也有一个字母
代表部分单词的缩略词。如IOW( In other words) , LOL( Laughing out loud) , BTW( By the way) , TLA
( Thanks in advance) , ASL( Age Sex Location) 等。
3. 截短缩略法
为了输入方便, 网友们有时还会截去词尾、词头或者去掉元音, 写出了一些新的缩略词。截词尾
的如hang on a sec=hang on a second, rep=reputation。有的单词甚至截至只剩第一个字母, 如
P=Pardon、G=Grin or Giggle。截词头的如cause( 或cuz) =because、m=am, 截词头在因特网语中似乎比
较少见。去元音是指去掉词语中的元音字母, 只保留辅音中发音突出、外形明显的那些字母。如
“ MSG”表示MESSAGE“、PLS”表示PLEASE“、PPL”表示PEOPLE“、THX”表示THANKS 等。这有点类
似汉字输入法中智能ABC 中的联想输入。
4. 借用数字缩略法
因特网英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缩略形式, 即用数字替代重复字母或同音数字代替某一字母, 可以
把它称之为数字缩略语。这是缩略语的一种新动态, 也是因特网英语的新事物。例如B2B(商家与商
家, Business to business)、3W(万维网,World Wide Web)、4P's(4p 营销策略。电子商务中的一种营销术
语, 包括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 4C's ( 4c 营销策略。电子商务中的一种营销术语, 指
consumer's wants and needs, costto satisfy wants and needs, convenience, communication) 、3A( 3A 服务,
anyone, anytime, anywhere) 等。
( 三) 走向世界通用的符号语言
伴随因特网发展, 还生成了一些具有英语特征的象形词, 如用“ {}”表示拥抱“, $- )”表示贪婪,
“ X=”表示希望成功“, XOXO”为拥抱和亲吻“, ZZZ”即无聊或在睡觉等。由字母构成的符号语言通常
是表意的, 但在某些大型正规的聊天室的配置下, 一些单个字母也可表达情感。如在hotmail 中, 上网
者键入一个左括号, 一个特定字母和一个右括号,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象效果出现。例如, 键入
“ ( R) ”, 就会出现一朵玫瑰花( 因为R 是rose 的意思) ; 键入“ ( G) ”, 则会出现一个礼物盒子( 因为G
是gift 的意思) 。日本人也创造了一些此类词汇, 并在互联网上得到了认可, 如用“ @^- ^@”表示脸上泛
红。这些词汇首先在英语网络中出现, 逐渐被网民所接受, 成为一种特殊的没有读音的符号语言, 形
象地表达着人们的思想。
当然, 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表达力非常有限, 且与不同的聊天室的设置相关, 因此, 在这里就不做
进一步讨论。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 很可能会出现统一的字母表情符号。
二、因特网上英语新词的特征
语言的动态发展过程满足人们交际需要, 也体现了语言与社会、认识与交际的密切关系。网络
英语正是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日益丰富、逐渐发展起来的, 并体现着媒体的普及和科
技的进步。网络英语是网络文化的产物, 符合了语言的发展规律。网络新词的语义具有生动贴切、简
练明确特点, 在网络交流中更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观点, 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 一) 词义通俗易懂, 生动贴切
网络交流毕竟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 交流者交换信息只能凭借文字, 不能借助身体语言, 这就要求网络英语新词汇必须是通俗易懂的。它的构词法应该是大家所熟悉的, 即使阅读者以前没有接
触过的词汇, 大部分也可以根据熟悉的词汇推测出来。网络英语的通俗性主要反映在其构词方式大
量地使用派生和合成, 使得上网者只需了解词缀的意思, 便可推断出并掌握由此派生出来的大量的
新词, 如cyber 来源于希腊语, 意思是舵手, 可理解为“ 电脑、网络”或音译为“ 赛博”, 由cyber 派生出
来的词有cyber activist、cyber addict、cyber attack、cyber cop、cyber brain、cyber surfing 等。网络英语中的
合成词数量丰富, 种类繁多。许多新词都是由普通单词与具有特定含义的单词组合而成的, 其新的
语义同样通俗易懂, 极易理解记忆。如web 原意是“ 蜘蛛网”, 引申为网络, 其合成的词有webmaster、
webster、webzine、web site 等。
网络上人们除了使用一些副语言符号来表示语调和情感外, 还常借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一些非
语言行为, 如描述网民的动作、情感和体态等。人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 用语言来描述网民的动
作、情感和体态, 有着纯文字无可比拟的作用, 可以使网络更具人情味, 更为生动和吸引人, 更接近
实际的交流。如“ haha”表示笑“, LOL”表示大笑“, Smile”表示微笑“, Rose”表示送上的玫瑰“, ROTFL”
表示笑得打滚“, //jump”表示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在聊天室里蹦蹦跳跳“, //think”表示歪着头想了一
下“, //praise”表示对大家说“ 果然高明, 佩服, 佩服”等。
( 二) 简洁易记, 输入快捷
很多新颖别致的网络词汇是利用常用的词根及词缀, 按构词法规律, 进行创造性重组构成的。
这类词汇具有言简意明, 易于解读, 便于记忆的特点。简洁、易于记忆的网络英语使网民们无须记忆
冗长繁琐的术语或行话, 有效提高键盘输入信息的速度, 利于网络信息的传播。
网络英语的简约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上涌现的大量的缩略词汇上, 缩略构词法造词简练, 使用简
便, 比较口语化, 不太正式, 缺乏被社会其他领域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但由于其通俗易懂、简单明
了、易于记忆和传播, 因此, 这类缩略语在网际交流中被网民一致认可并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些词汇
的共同特点是形式简洁、词义单一, 没有丰富的联想意义。
缩略语的使用不仅可以简化文章, 节约印刷空间和阅读时间,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
从而适应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 为了提高输入速度, 网络英语还经常会忽
略首字母的大小写。
( 三) 隐喻性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理查兹( Richards) 曾经说过“, 隐喻是人类‘ 语言无所
不在的原理’”。P.F'ontanier( 1830) 对隐喻的认知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指出隐喻就是将某类
事物看作另一类事物。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体现了隐喻特征, 任何一种以一类事物去体会另一类事
物的方式都叫做隐喻, 网络语言自然包含其中。网语的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
一范畴的事物, 无论是数字范畴的数字网语, 还是符号范畴的符号网语以及网民自创的网络语言都
体现了其隐喻性, 体现了网民认识世界的通常的认知形式。
网络新词汇常依赖人们熟悉的词汇, 借助词汇的比喻意义, 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彰显出新
旧事物或观念的相似点或相关性, 赋旧词以新义, 创造出形象生动、喻意丰富的描写新事物、新观念
的词汇。网络英语中包括许多专业的网络技术词汇和计算机词汇。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科技
语言, 所以, 网络英语也就具有了隐喻性的特点。一般来说,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 创造
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我们发现, 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不断通过
隐喻手段来创造新词或新概念。普通的词汇通过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 原词义加以引申、扩展, 从一
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它, 便具有新的含义。如computer virus 中的virus 原指生物学中的病毒。而在计算
机领域中, 是指由程序员设计的隐藏在计算机程序中, 意在破坏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其紊乱或丢失数据等的秘密程序。类似的词汇还有gopher、archive、menu、memory、run、path 等。
由此可见, 在隐喻的作用下,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复杂的含义简单化, 科学的术语通俗化, 很好地
加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沟通, 使一个学科从另一个学科中得到启示。正是因为从已知的概念
来认知未知的概念, 从已知的语域往未知的语域映射, 网络英语技术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词汇非
常接近, 既简洁生动, 又易于记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发展和普及。
( 四) 新词的语义呈现和更新速度快、数量多
计算机的高速发展, 网络的广泛普及, 导致了网络新词的大量出现, 这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网络
英语新词。这种新词呈现和更新速度之快, 数量之多是任何一本辞典也难于收录过来的。所以在网络
英语新词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 了解其构成及语义特征, 有助于知识的积累, 开阔我们的视野。
当今, 网络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因此, 加强对网络英语新词
的研究, 掌握它们的构成及语义特征, 对人们熟悉网络, 学习英语以及日常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辛斌,张雪梅.英语因特网语的形式与功能[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2] 杨金菊.网络英语词汇特点初探[J].嘉兴学院学报,2002(3).
[3] 乐勇.网络英语缩略语[J].中国科技翻译,2002(1).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