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论文篇(1)
英语是一种语言,蕴涵着其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英语语言的根本目的是用于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过多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把有限的课堂用于语法的讲解和文本的解读,一味地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工具人”。为了完成既定的授课目标,教师往往忽视文本之外的文化内涵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过多地引导学生训练答题技巧,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难以锻炼其英语思维。此外,英语四、六级考试、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压的学生和老师都透不过气来,这无形中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错误的价值导向,导致一些学生只顾埋头苦背单词和语法,一些老师专门研究试题的出题规律和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律,却忽略了语言的文化特征和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态,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意义,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生命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主张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师生借助语言媒介分享人生体验,升华生命感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然而,当今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课堂学生人数过多,已经超过了系统资源的承受力,致使学生和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双重增加,这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导致了课堂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个体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机会不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此外,大班教室空气浑浊,难于管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班上课有一种“闲散”的感觉,继而出现课前预习准备少、课上注意力分散、无故旷课等现象。而对于教师而言,控制一堂大班英语精读课程的压力相应变大,授课和批阅作业的体力消耗也随之加大,从而使教学变得费力低效。由此可见,当今大学英语大班型课堂设置阻碍了师生生命的健康发展,也严重破坏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三)课堂主体角色异化
夏晋祥教授对“生命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他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也就是说,生命化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堂活动或话题讨论,积极评价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学生应该在习得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英语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讨论,获得生命的启迪。课堂教学理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术的掌握,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涵义。现代知识本位教育禁锢了中青年学生的思想,忽视了生命的需要与激情,“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使人成为被功利所驱动的‘工具’,放弃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4]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各种考试达标为中心,把书本知识机械地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记住大量所谓的“标准”知识和“正确”答案,使学生成为了只知道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单向度的人,这使得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将学生生命发展中宝贵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销蚀了。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生成者”异化为知识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习惯于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泯灭生命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
二、生命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目标全面化:从知识传授到生命体验
生命化的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情感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其发展是生成性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任其发展,就像荒山上的树苗,杂乱无章,东倒西歪,终究成不了参天大树。因此,教育承担着引领生命航向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递挖掘人的潜能,唤醒人的创造力和生命意识,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语言技能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它更应该是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当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力争完成课前预设好的教案,更重要的是在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寻求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或表达方式交流个人思想,分享其个人情感。比如,在讲授《全新主题大学英语4》第三单元A课文Mars:AWaterWorld?(火星是有水存在的世界吗?)时,笔者在引入课文前首先让学生以小组课前展示的方式回顾了我国在太空探索事业当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以***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和外形***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欣赏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有关“机遇号”火星探测在火星上工作的实景录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想课文内容,熟悉专业术语和词汇;课后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Isitworthwhileformantoexplorespace?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仅对人类太空探测的轨迹和火星探索的新发现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而且对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和太空竞赛的意义有了更为理性的沉思。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从文本译解到生活感悟
教育与生活是血脉相连的,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为教育提供养料,教育源于生活又创造着生活,因此,与生活断裂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英语教学同样需要与生活相融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6]语言来源于生活,它描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英语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英语的教学只有与生活相关,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一门外语的欲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语言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文本话题为中心,激活教材,超越教材,扩展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以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语境,预设多样的情景,将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三)教学方式动态化:从单线交流到多向互动
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共享经验和人生的价值,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与阳光。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摒弃传统的单线交流的对话关系,即师生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授受知识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控者或是唯一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多向交流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英语学习者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多向互动而建构知识,习得语言。而所谓的多向互动出了包括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师师之间的协作研讨之外,还包括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动以及师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人本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例如,当前国内基于语料库和“云”资源“句酷批改网”,已在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试用。通过笔者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到这一网络资源的便捷。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定期内在该网站完成作文提交,立刻会收到自动的批改反馈,以及具体的批语。学生依据批语可以反复修改并反复提交,直至取得满意的成绩为止。这些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无疑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大班型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团队合作。教师在大班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二是在分组时提倡异质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锻炼机会,促进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三是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并应经常轮换角色,以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发展的机会,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修养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
,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 four day 6000 mile odyssey ended in mgadishu.(经过四天6000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 their stories are powerful accounts of spiritual 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 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 herculean 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 herculean 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
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西方文论的鼻祖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诗的理论。他认为诗(主要是悲剧)的作用是通过对一个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配之悦耳的语言,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希腊文katharsis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即“宣泄”或“求平衡”。由此可见,艺术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指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质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这当中应当经过一个审美教育的阶段。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观照到了自己的“巧妙智慧”,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文学的境界确实是一种观照的境界,是一种离开了时空束缚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对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大有好处,而且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结合课文设法给学生补充一些名著欣赏,讲解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语言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风俗习惯、语言背景与地理环境、语言背景与历史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语言习惯和方言,等等)。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r. searle: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r. r. k. 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教学研究》, 1985
[4]顾嘉祖: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修养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
[1] [2] [3]
,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 four day mile odyssey ended in Mgadishu.(经过四天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 Their stories are powerful accounts of spiritual 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 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 Herculean 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 Herculean 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4)
一、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朗读与背诵是古人学习语文最常用、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一贯倡导多读、熟读,通过大量、反复的朗读与背诵培养出语感。语感(LinguisticSense)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语感是语言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综合运用所自然产生的激活效应,是对语言熟练掌握而自然生成的,不假思索的语言敏感性。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性越强,就越能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语言学习与一般知识学习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机制。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的各种要素如语音、词汇、句型、语法及语篇等都不可能是单一、***、分割开来的,相反,它们以错综、交叉的形式形成综合性网状结构。
在英语学习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既不是语言逻辑的推理和演绎,也不是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训练,而是通过语言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语言直觉与敏感,即语感。语感越强,就越能加速学习和吸收语言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后天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而生成,通过语言学得(LanguageLearning)而发展的。所以,培养语感必须通过习得与学得两条渠道,既要保证足够的语言材料输入,又要强化语言实践。朗读是综合性的、高效率的语言实践练习。朗读英语时,读者本身既是言语的发出者,又是言语的接收者。生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专家把言语的发出到言语的接收过程看作是一个言语链(SpeechChain)。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大脑中的活动是思想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一旦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这种形式即刻转化成某种指令,从大脑中以脉冲的形式沿着运动神经传到舌头、嘴唇、声带等发音器官。神经脉冲引起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产生振动,产生声波。接着,言语声波通过空气在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传播,到了听话人的耳朵里,言语声波作用于听话人的听觉器官,并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到听话人的大脑,从而被听话人理解。这样就完成了言语链的全过程。因此,朗读英语时眼盯词句,口读音调,耳听读音,脑思语义,口、耳、脑并用,调动了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大脑神经(动觉与感觉神经)等各个神经系统来积极参与,构成了综合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建立起英语词形声符和语义内涵之间的联系,使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形成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系统,直接促使英语语感的形成与发展。
二、朗读有助于增强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即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保持则是信息贮存的过程;而再认和再现便是信息的输出过程。输入、储存、输出是记忆语言材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又都是影响语言材料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识记阶段,根据识记材料之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识记又包括意理识记和机械识记。意理识记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识记,其前提是对材料的理解。根据艾宾浩斯实验,识记12个无意义的音节,需要重复16.5次才能重现;而识记包含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只重复不到8次就能成诵。所以机械地背单词,却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单词之间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乏必然的联系。实践证明:把单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大声朗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天才H.修得曼精通许多国家的语言,他常常仅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能学会一门外语,而他主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他每天都要大声地反复地朗读外语文章。在储存阶段,根据保持的状态和久暂,记忆又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中,运动编码的记忆叫做运动记忆。当我们朗读英语时,口腔和喉头的肌肉都在脑子的统一指挥下运动,口腔肌肉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要做一连串的运动,舌头的升降进退,嘴唇的张开闭合,口腔及喉头肌肉的各种振颤等等,构成了多种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单词发音对应于不同的某一个组合,经过多次的重复,对应于这个发音的运动组合就会形成牢固的“运动记忆”。研究记忆机理的科学家认为,人对于肌肉运动形成的“运动记忆”特别深刻,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甚至终身不忘。曾一度风靡全国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就提出学习英语是“体力劳动”,不只是“脑力劳动”,倡导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地朗读英语,直至“脱口而出”。超级秘书网
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听是一种输入过程,而朗读既是输入过程,又是一种输出过程,因此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过程;另外朗读时若能正确处理好连读、失爆、缩略、弱音,语句重音、辅音连缀、浊化、音变等语音问题,多次反复之后,听觉就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在听力训练和测试中遇到它们时,就能辨认出来。如果没有朗读过或朗读时没有注意这些语音问题,是听不出来的。因此,重视并经常朗读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朗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需注意以下事项:
(1)材料题材、体裁宜广泛多样,语言标准地道,难度适中,且信息量大;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是最佳首选。
(2)朗读时要尽量做到准确、流畅,并溶入感彩。每读一段文字,先应发准单词语音,再追求句子语调、句子重音、意群切分等的准确,逐步达到流畅和带有感彩的程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先听所选材料的标准录音,把握好基本语音、语调、重音和感情基调,然后模仿朗诵,加强训练。如果不先输入正确的发音,盲目追求所谓的流畅,会使错误的发音得到强化,从而影响言语输入的质量。
(3)朗读训练最终应达到眼到、口到、心到之境界。诚然,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英语学习亦是如此。朗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也要持之以恒。只有不断地、大量地输入地道的英语材料,才能为相应的输出做好准备,才能把握语言的奥秘,最终应用自如。
参考文献:
[1]梁仪.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5)
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王永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并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张萍认为,加大英美文化教学力度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唐美莲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习英美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大学生具备一定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晓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张舍茹阐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使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如专题介绍法,讨论法,媒介视听法,自主阅读法等。
这些努力都对文化教学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忽视或轻视文化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妒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中国古时代,人们把龙( dragon)和凤(phoenix )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语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是最杰出的代表,许多出自《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成语和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如“wise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地智慧过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等。它们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英语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如cyberspace(网络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价格听证会)等,它们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读者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6)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 four day 6000 mile odyssey ended in Mgadishu.(经过四天6000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 Their stories are powerful accounts of spiritual 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 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 Herculean 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 Herculean 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西方文论的鼻祖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诗的理论。他认为诗(主要是悲剧)的作用是通过对一个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配之悦耳的语言,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希腊文Katharsis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即“宣泄”或“求平衡”。由此可见,艺术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指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质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这当中应当经过一个审美教育的阶段。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观照到了自己的“巧妙智慧”,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文学的境界确实是一种观照的境界,是一种离开了时空束缚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对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大有好处,而且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结合课文设法给学生补充一些名著欣赏,讲解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语言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风俗习惯、语言背景与地理环境、语言背景与历史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语言习惯和方言,等等)。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R. Searle: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R. R. K. 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教学研究》, 1985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7)
1.理论认知的缺失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课堂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关系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往往去指责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策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从一个更大的环境影响中、相关关联中去寻求原因。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课堂是其实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无法克服教学中出现的效果不理想的“怪圈”。也正是对于生态课堂理论认识上的不清楚,给生态外语教学的深入推进带来了较大的思想障碍。
2.教学方法定位不准
回顾英语教学的历程,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运用了诸如听说法、任务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有关教学方法的探讨更多的是脱离了教与学的具体环境与条件,并且在教学现实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大量出现使得教师往往陷入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难题,这主要是与我们对每一种方法的定位把握不准,对方法进化理念的理解不深直接相关。还有就是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思维上,总是运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寻找一劳永逸的确定方法。这些都给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方法体系带来了制约。
3.进化机制的缺乏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遵循的还是一般的单向的过程机制。也就是把英语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根据教学大纲落实课程内容的过程,而课程内容的落实又仅仅是作为权威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客观上抑制了课堂中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本身的发展,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使原本活生生的课堂失去了活力。而这正是缺乏使课堂达到协同进化的有效机制保障的结果。高效进化机制的缺乏,使得我们无法很好解决课堂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可预见性的内容,进而导致课堂生态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
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对策
根据生态外语教学对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内在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面临的生态课堂构建难题,要做到把英语教学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对待,真正构建起英语教学的生态课堂,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构建大学英语的生态课堂,首要的就是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在审视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时,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地剖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观念。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强调师生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关注课堂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并把正确处理因素之间关系作为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始终坚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课堂教学,等等。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为构建生态课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注重生态课堂环境创设
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与自然、物质、社会与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生态课堂特别注重环境的影响,犹如生态环境对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也是生态外语教学情境性特征的现实表现。所以,在构建生态课堂时,要特别注重课堂环境创设。当前,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就是要营造师生、生生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与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的虚拟应用环境,以及真正为了语言理解、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
3.整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
生态课堂构建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典型的“后方法时代”的方***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提倡多元化,强调方法的动态演化、方法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生态课堂的方法构建上,要把握生态原则,要以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效果为关键,统摄教学中其它因素,从总体上整合包含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在方法体系的整合中,注意把握每种方法的“生态位”,确立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自身价值,并在不断丰富整合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创新。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8)
[中***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18-02
在目前我国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中,词汇、语法依然是教学的重点,英语文学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英语文学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课时少,英语教师资源有限,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现在的英语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英语学习方法,忽视语言的应用环境而孤立地去学习一门语言,结果便是学生还是不会在真实的语境中自由地使用语言,也无法真正了解西方语言的文化,以至于出现一些中国式的英语表达,更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英语公共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交流与表达情感的工具,而文学则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文学作品是对一门语言精华的高度融合与总结。所以,学习语言不能把语言当成编码,仅记住它使用的原则,这种方法根本不能学习到语言的精华,也不能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之处。
英语文学作品可以向学生展示英语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老师,所以学习英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发现英语文学的美妙之处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之一。所有的语言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中处处含有美,英语和汉语一样,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这种美既体现在朗读和听力上,也体现在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上。语句的节奏、节拍、高低、升降都是一门语言独特的魅力,其中音调是最能传递感情的载体,从抑扬顿挫的表达中感受英语语言的气势美;在情感的表达上,无论是诗还是小说,经典的文学作品都会用最美的或是最朴实的语言掀动人的情感世界,使读者产生共鸣,融入文学作品的角色之中,这样学习到的英语不再是靠机械地记忆与背诵,而是真正将语言融入脑海。
英语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文学,大量输入英语文化知识。作为大学生学习使用的英语文学作品应该从世界名著开始;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多,所以选材时要特别注意,要先从历史背景少、文艺性较强的作品出发;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的表达跟现代英语有很大差异,学生要理解很困难,所以学生应该先读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学生通过对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可以掌握英语语言的变化与发展,掌握其结构与模式。只有大量地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才能对英语的美感,对使用英语国家的历史、人文,乃至社会的群体思维有很好的了解,在使用英语时才会自觉地采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我国大学生公共英语课程的灵活性较大,使用的教材都为中国人自己编写,虽然教材内容中会出现部分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内容,却没有深入的文化和思维解析,因而教材的使用率不高,大多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在教学设计上,大学公共英语课虽然不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知识,也会推荐给学生一些英语文学作品来课后阅读,但是由于没有强制性,所以收效甚微。要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将英语文学融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之中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措施,在原有的英语技能的基础上,从英语的整体性和语言的文化背景出发,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语言,了解西方的文化特点。
二、大学生英语公共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可行性
把英语文学融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之中,在理论上是有必要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其可行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教材和教学设计以及教师条件上。
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只是实际运用能力不强。大学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老师灌输式的讲课及学生机械的记忆,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讨论和分析。对于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而绝不是为他们提供准备好的英语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信息接受者而要成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由此,在教师的帮助下,大学生具备深入学习英语的基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都会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且每个环节所占比重不同,阅读占据大片江山,但对说和听的关注越来越多。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仍然是对语言单项技能知识的灌输,重点在对于语言功能性的关注。大学生英语教材的改革已经走向轻语法,轻词汇,注重引导性阅读和讨论的方向,将英语文学引入讨论和阅读之中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讨论部分可以提供导向性的文学作品阅读,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内文章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搜集学习资料,扩展学习视野。
在将英语文学融入大学生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对教师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自己要对英语文学有一定的积累,对景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赏析能力外,还要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将英语文学成功地融入大学生公共英语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启发。此外教师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力、回答学生问题的技巧、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都会影响融入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并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的英语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能够很好将英语文学引入公共英语教学,这本身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改进。
由此,将英语文学融入大学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在各方面都具备相当的可行性,它能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提供新的、有效的学习渠道,这种氛围不是刻意创造的,而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无意识产生的,这也体现了在大学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会对学生产生自发的学习效应。
三、大学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的成效
英语文学在大学生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效应可以与一个心理学概念――内隐认知挂钩。内隐认知即指知识、感知或记忆等无意识影响对人们行为的改变,尽管人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这种影响。传统的英语教学显然是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记忆,这属于“外显认知”,这种认知只能形成对语言表面含义的理解而不能深入地理解并思索语言的深层文化。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学不好英语,甚至花了很多时间去记单词,记语法也还是效果欠佳,尤其是在实际运用能力上很欠缺。
实际上,无意识的学习状态往往在忽视学习目的的同时,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学习反应。就像人们在学习母语的最初阶段,我们在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能流利地说出来,我们不能准确地说出汉语的语法规则,但我们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这就是在母语的环境中无意识地学习到的。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外语,显然缺少一个天然的无意识学习环境,只能有意识地去学习英语的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形式背后的内涵文化。如果能够在大学生英语公共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就能改善这种学习局面,摆脱枯燥的对语言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掌握语言的内在规则。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很容易受自身人生阅历的影响而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社会经验会变得更丰富,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会使他们对英语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哲学理念,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对英语文化的这种深入感悟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东方文化不同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将英语文学融入大学生英语公共教学之中更能适应大学阶段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学生会更加渴求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而不是语法知识和阅读能力。
将英语文学融入大学生英语公共教学之中的教学方式在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推广,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有效率地学习一门语言进而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推广面临的阻碍还很多,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其成效也不能立竿见影,但其作用却是巨大的,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应该要逐步加快这种教学方式的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方凡.论英语文学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2] 尤佳,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8(2).
[3] 刘莉.将英语文学教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之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5).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9)
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在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能力已经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多重视语法和阅读而轻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纲领,造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与人交流时却听不懂说不出,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困惑的现象。而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摆脱“聋哑英语”,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外语学习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由于社会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造成冲突和故障。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在语言上有着直接的体现,并深刻地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则更为重要而迫切。
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目标语言国家文化差异的了解。仅仅了解一两个目标国家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对异国文化采取理解和容忍的态度。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与宽容来源于换位思维能力的提高。即一旦我们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对异国文化感到奇怪或者觉得不可思议。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有多种方法。文化的导入并不是仅限于简单的背景知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必须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兴趣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空洞、抽象、不好理解。教学中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并加以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积累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听说方面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外语交际能力。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自己设想的英美文化情景中,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短剧等方式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做跨文化交际的表率。作为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其个人素质特别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课堂中,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尽量体现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在教学中把更多的异国文化融入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中,引导学生以一种宽容的心理对待外族文化,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心理上接受外族文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别人的交际习惯,不要将自己的交际习惯强加于人。从而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调动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低层到高层,循序渐进。也就是说,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开始,进而端正他们对异国文化差异的态度,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最后再训练他们处理异国文化差异的技能和技巧。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这三项任务不能看成是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应花相当一部分精力于介绍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交际规则等语言本身之外的东西。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融入文化因素,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背景输入、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组织课堂活动等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提高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方法上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参考资料:
[1]杜英秋.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3]黄志福.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化差异.韶关学院学报,1994,(1).
[4]盛一英.试论如何加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10)
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形成语言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对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英语学习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认识英语,而应兼及文化意识。从文化意识出发去认识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的实质。
一、英语文化意识
1.文化
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耕种”(cuhura),这也是为什么英语中至今仍然保留ag.ricuhure,hotriculture等词汇的原因:经过发展,这一词汇出现了转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下了以下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先后被众多学者所定义,顾嘉祖、王斌华提出如下几种分类:
第一,功能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现象的系统表现。英语教学中对文化的掌握和了解是指让学生有意识地习得英语本族人无意识中掌握的文化知识;第二,行为主义认为,”文化”指的是行为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习得者主要学习的是各种表现的行为及模式。第三,符号学认为,”文化”是符号和意义的动态系统。英语教学要考虑学习者当前的知识水平以及目的文化的当前状态。
2.英语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是指英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语言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英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良好的英语文化意识意味着英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英语本族人进行交谈的过程当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
二、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把文化意识纳人大学生语言教学的框架,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文化知识倾斜,使两者从分走向合,这是以大学生语言教学的整体目标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在一定的文化规约指导下的语言交际。因此我们必须把语言和文化作一个整体看待。我们所说的整体性原则就是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做到纵横结合、点面结合。
2.差异原则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长的,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其一言一行必然带有此种文化的印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碍,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种文化完全一样。因为有差异,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对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来说可能感很奇特,甚至很难理解,这是因为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将不同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才能知道它们的差异。
3.实用性原则
文化学习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能有选择的传授给学生。具体地说,应着眼于英语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优先传授给学生的应当是对学生交际作用较大的现代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因为人们的交际是与现代的、占主流地位的普通人的交际。
4.层次性原则
在大学生文化意识学习过程当中应注意区别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而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又有交叉的层面。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区分层次,理清主次,对与学生英语学习有较大积极方面进行重点教授。
5.阶段性原则
我们的语言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文化教学也应相应地分阶段进行,根据不同阶段的英语水平,按照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原则适应地进行文化教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如果不分阶段,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文化教学,如在学生英语水平还处在基础阶段时就涉及文体、修辞等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内容,对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三、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1.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第一。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死板的教学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抹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变得思想呆板,懒于创新,影响了教学效果。大学生英语文化交际的培养目的,就必须把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换成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课堂形式更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例如在《交际英语教程》中学习Unitone”GettingToPlaces”这个单元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英国的地理情祝,紧接着介绍他们的城乡公路、铁路、飞机、地铁情况,最后介绍他们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并把英国人的交通工具与中国人的交通工具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些工作完成之后,组织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Whichwayisthebestoneforpeoplegtransportation9.”,启发学生根据己有的认识,列举出各自的理由,让他集思广义,每人都参加到讨论中来,最后老师作总结。学生既对英国国情有了初步认识,又对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情况以及关于”transportation”的各种表达进行了实际练习,课堂形式非常活跃,基本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二。讲解过程贯穿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讲解需与学生的英语发展水平相一致,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用英语讲,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始主要用母语讲,逐步加大英语讲授比重,例如:以《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第一册第五课为例,在做文化背景介绍时,可以把西方的Chirstmas和中国的春节作一番比较,使学生对于西方圣诞节和我国传统佳节都能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第三。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英语文化的角色,有意引导学习运用目的语的文化规则。如:”见面寒暄谈论天气””ALoveday,isnIit?”;使用有别于汉语的询问或寒暄语,如”Howareyou?””Howareyoudoing?””Howiseve―rythinggoing?”等。在扮演角色的过程要尽量创设和利用真实情景,如:一组学生去进行社会实践,学生扮演者去采访他们,询问”Whatgyourname?””Whichschoolareyoufrom””Whereareyougoing””Whatareyou doingfor?”等,又如见到某学生打扮的很漂亮,使用恭维语”Youlookbeautifulinyourdress”,这样既练习了语言形式,又使得学生身临其境,一举两得。
第四。反复练习
除了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教授外,还应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反复的练习。因为文化是呈自然的,本族对民族的文化往往习而不察。这种文化已根植于它们的潜意识中,因此在学习英语时,人们往往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干扰。所以,在使学生熟悉、了解英美文化并意识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可以让学习编写对话,或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设想自己的角色,设想自己充当的角色应该说什么话、谈什么事以及怎么说,从而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2.英语课堂外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第一,举办文化知识讲座
大学生对英语文化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可以不定期的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文化背景知识讲座,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文化规则及其文化内涵,不仅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例如可以邀请着名的英语专家为大学生进行系统讲座,选取《西方语言的宗教特色》、《中西行为语言学比较》和《外语中的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因素问题举办讲座,可以增加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们理解力。
第二。语言实践
给学生创造运用英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的机会。建立英语学习角;与本校外教多交谈;与来华英美友人亲身进行交流、交际;寻找作向导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从而道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不断提高交际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利用MSN,ICQ等工具与英国人或美国人进行语音谈话;利用WIKI,GOOGLE搜索等工具查阅文化背景知识;***英文电影、美剧、英剧(例如:{Friends}、(PirsonBreak})等电视节目以了解当今欧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另外,还可以浏览《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英文网站,以便于学生从西方的视角看世界、看中国,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积累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能够弥补课上积累的不足。
3.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调整课程设置
大学的英语课程设置,除了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系统地传授知识文化外,还应增设语用学、国情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并且大学教师应带领学生适当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搜集大量例证,作系统的文化对比,并将这些学科和我国的实际结合,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第二。使用原版教材
使用一些较为系统的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的原版教材,原版报刊杂志,特别是一些音像材料,如:《读者》(ReadergDigest),《泰唔士报》(Times),《听力人门》(Stepbystep),《新概念英语》(NewConceptEng―lish),《走遍美国》(FamilyAlbumUSA),《捷进英语》(DirectEnglish)等脍炙人口的英文教材配合多种英文原版电影,DVD等,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场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英语使用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第三。阅读与讨论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内容的书籍,通过阅读自己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如谈到西方的教育问题时,先让学生阅读英美概况中英美教育的内容,在学生们对英美国家的教育状况,教育体制及学校设置有了大致概念后,再分组进行教育问题的讨论并且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讨论”高考现象”在中西国家的异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4.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应具备很强的英语文化意识,这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文化知识,不能只限于熟知所教的课本,应大量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能力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教的每一堂课中,都无不包含着文化意识内容,应在备课时精心准备,除了教授正常的单词、句子、章节外,要着意挖掘每节课内容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意识,对此应着重介绍,渗透于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巧妙而又不失趣味地培养学生对这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而要做到以上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对自身的知识系统、职业技能和专业信念进行不断提升。
第一,大学教师知识系统的提升
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系统的提升在于提高英语文化知识。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教师英语文化意识的培训,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短期的出国访问,为教师提供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可以请相关学者利用假期时间举办一些培训班,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本身而言,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就要厚积薄发。平时要多做积累,利用互联网、电视、书籍等媒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化敏感程度,并结合与同事的探讨研究,这样才能完成对自身知识技能系统的有效提升。
第二,大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
传统的功能语法限制大学教师对文化意识相关知识的讲授,教师对相应的文化意识培养方法也不是特别了解。建议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自己学习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文化讲授法、文化旁白法、文学作品分析法、文化对比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展课上与课下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方法。
第三。大学教师专业信念的提升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11)
一、引言
在语言研究的历史上,维柯、康德、博厄斯、洪堡特、魏斯格贝尔都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萨丕尔在1929年的《语言学作为科学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以下假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导引”,通过它可以检索文化表层的方方面面。语言是通往“社会现实”的向导,“人并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也不仅仅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独自生活在社会活动之中,而更大程度上承受着已经成为社会交际工具的那种语言的支配”(Edward Sapir,1949:162)。这就是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假说的核心在于探讨语言对思维、文化具有决定作用。甘柏兹认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概念是:“文化通过语言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影响我们对经验世界的分类。”(Gumperz & Levinson,1996)徐杰认为“语言地位的变化经历了从作为思想和经验的表现工具到语言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最后到语言作为本体的确立。语言具有建构文化的功能,语言继承和保持着传统的文化”(2011:61)。语言的决定性地位让语言学习回归了语言本位论,语言的使用者应充分认识到语言本位的作用。作为英语专业大学生必须通过各种类型的笔头考试,比如: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因此在写作中有必要确立语言本位观,在自我英语知识能力基础上,拓宽自己的跨文化认知,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二、英语写作与跨文化认知
语言决定论对跨文化交际而言,就是要求跨文化交际者能够对语言本身的文化基因进行了解与掌握,以便能够推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英语专业大学生是跨文化交际者的典型代表,他们不仅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而且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与写作。作为英语专业大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认知英语语言的文化蕴涵,进而学会如何使用英语语言,这牵涉到诸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都需要同时提升,其中,多写、多练才能够达到学生英语能力整体提升的要求。如何才能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自主学习一种不可废弃的重要途径。就英语写作能力而言,学生应该从提升跨文化认知入手,通过英语语言文化的认知,掌握其文化背景,真正体会到寓语言学习于文化之中的意义。这样做不仅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理解能力,使他们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对语言的掌控与使用,在写作过程中大大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的错误,并能够随心所欲遣词造句,从而提高写作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认知是一种跨文化意识基础上的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认识、理解与掌握。正如法国最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强调指出:“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最好的窗口。”从一种语言可以窥探到它所属文化的思维方法、价值系统及伦理观念。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民族文化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它们能够最大限度、最直接、最敏感、最迅速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镜像(邢福义,1990:108)。据此看来,就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将英语语言本身作为重点研究掌握对象,包括提升对谚语、文化负载词、惯用语和英语新词的认知,透彻了解英语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谚语的认知与引用
英语谚语认知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中长期积淀的语言精髓与宝藏。谚语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谚语内容覆盖面极为广阔,包罗万象。透过英语谚语这一特殊语言文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民族在其社会、文化、心理及哲学思辨等方面所独具的风采与魅力,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学习英语谚语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及西方国家民族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因此,英语谚语的学习探究不容忽视。谚语的类别众多,有与“行动”有关的谚语:“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与“美丽”有关的谚语:“Virtue is fairer far than beauty.”(美德远远胜过美貌),“Beauty lies in the love’s eyes.”(情人眼里出西施);与“朋友”有关的谚语:“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君子之交淡于水);与“阅读”有关的谚语:“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精明);与“理想”有关的谚语:“Great hope make great man.”(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物);与“逆境”有关的谚语:“Adversity leads to prosperity.”(穷则思变);与“恒心”有关的谚语:“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与“学习”有关的谚语:“A man becomes learned by asking questions.”(不耻下问才能有学问);与“勤奋”有关谚语:“Nothing seek,nothing find.”(没有追求就没有收获);与“自信”有关的谚语:“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与“团队”有关的谚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众人拾柴火焰高);与“诚实”有关的谚语:“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做人诚信为本),等等。
以上习语是在作文中引用比较频繁的一部分。当然还有更多其他类型的谚语,就不一一呈现。谚语的形式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在写作中适当引用能够为文章增添色彩。在使用这些谚语的同时,需要注意并不是谚语堆砌越多越地道,而是需要精心挑选,并放置于合适的情境下才能产生较好的共鸣与效果,从而加深文章的渗透力与说服力,提升文章的语言水平和层次,达到提高自我写作的目标。
四、文化负载词的认知与使用
Leech(1983:23)将词义分为了概念、意义、风格、情感、折射、搭配和主位意义。这七个意义层次中,词典中提供的多为概念意义,其他六项都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及语言集团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体现为词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是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2004:10)。正如拉铎所说:“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和影响,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Lado,1957:71)
根据奈达(张培基,1980)的分类,文化负载词可分成五类:l)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文化负载词在各类型中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与个性。如:1)与“生态文化”等的文化负载词:west wind(等同于汉语的“春风”和“东风”)等。2)语言文化负载词。如:英语中则用chicken- hearted,pigeon-hearted来与“胆小”,而汉语用“胆小如鼠”来形容。英语文化中婚礼的颜色是“白(white)”,丧礼的颜色是“黑(black)”汉语却用“红白喜事”表达,“红”指婚礼,“白”指丧礼。3)宗教文化负载词。英语文化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很多与此相关的文化词汇:如:Achilles’heel(致命弱点),Pandora’s box(无尽的灾难)等。4)与物质文化的负载词,如:sandwich,the Great Wall,china(瓷器)等。5)社会文化的负载词:blue- collar(蓝领),另外,“dragon”在英语中的含义等同于“魔兽,妖兽”,而其在中国被称之为“龙”,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在汉语中地位非同一般。
在写作中,文化负载词的学习和使用要注意避免过于片面地理解和无条件地接受英语国家对某些文化负载词的诠释。如:“dog”在英文中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那不意味着“狗”在汉语里它就没有地位或者是贬义,那得视情况而定。而且文化负载词的内涵也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因为没有任何词汇的含义会一成不变。
五、惯用法的认知与使用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包含着该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民情特色。因此,一种灿烂的民族文化必然有丰富多彩的习惯用法。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语言,惯用法与表达丰富多彩。如:take the chair(当***),in the trade(内行,行家),take air(传播,泄露),out of question(没问题),out of the question(完全不可能)等。英语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还吸收了众多的外来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内容。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所涉及的习惯用法,其范围可以说是比较广泛的。有时候客观上的同一种事物或现象不一定会导致主观上的认同。中国的“紫竹”,英国人要说“bleak bamboo”,中国人称“红眼”,英、美人说“green-eyed”;中国人称“红茶”,在英、美人嘴里却变成“black tea”,等等。在时空概念上,英、美人也有自己传统的习惯与达方式。中国人说“前后”,英语却说“backward(s) and forward(s)”。中国人邀请对方先上车、先走时,通常说“您先请”,而英、美人却习惯说“After you”。以下惯用句子的表达颇有趣味,如:I am dying to see you.(我非常想见到你。);You are always trying to get my coat.(你是想惹我发火。);I can’t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forever.(我不能永远这样过分地消耗精力。);She turned the table.(她反败为胜);He is wearing two hats.(他身兼两职)等。
惯用与达法能够让文章看起来非常地道。惯用法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本族语人们特有的习惯,而且很容易通过惯用表达法看到一个民族的民情风俗,而这正是学生们所应该多体会和学习的文化内容。惯用法的表达可以通过专门的惯用法词典或者经典小说、散文中去寻找和学习。惯用法的灵活使用与学生个人的阅读量成正比,也就是说,学生阅读的英文材料越多,惯用法的表达就掌握得越多、越熟练。但是惯用法只能够在对语言极其熟练的基础上才能够灵活运用,切忌错用、滥用,以免授人以柄。
六、新词汇的认知与使用
语言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特别是近两个世纪,现代英语词汇的发展与扩充最为明显,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和高端技术的进步,使得新词汇的产生于使用日新月异。新词汇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1)科技新词:space shuttle(运载火箭),Divine Vessel V(神舟五号),black hole(太空黑洞),soft landing(软着陆),divert(呼叫转移),auto answer(自动应答),GPS(全球定位系统),cyber chat(网络聊天),net shopping(网上购物),hacker(电脑黑客),flesh search(人肉搜索),clone(克隆 ),test-tube baby(试管婴儿),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Ecommerce(电子商务),等等。2)***治、经济新词:Watergate(水门事件),mortgage slave(房奴),anti-dumping(反倾销)等。3)社会生活新词:naked wedding(裸婚),sub-health(亚健康),Microblog/tweets(微博),diamond bachelor(钻石王老五),new-new generation(新新人类),see-through dress(透视装),等等。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每天可以毫不费劲地获得全球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大部分都是伴随着一些新词汇的出现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新词已经深入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有些时尚词汇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节奏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在新世纪发展变化的印迹。掌握新词汇,就等于把握住了世界变化的脉搏。适当地多使用一些新词汇,将会使自己的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时代感。
七、结语
萨丕尔的语言决定论昭示了语言本身的魅力与影响。这种影响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写作中除了一些基本技巧外,最主要的是对语言本身的了解、掌握与使用。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通过自主学习以提高自我写作能力,也就是需要加强对语言的跨文化认知,结合谚语、文化负载词、惯用法、新词汇的学习与掌握,再辅以自我激励与鞭策,就能将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步步提高。
参考文献:
[1]Edward Sapir.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Culture and Personality[M].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162.
[2]Gumperz,J.J.and 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 Leech,Geoffrey N.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 (2nd edition)[M].Penguin Books,1983:23.
[4]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71.
[5]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