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1)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2)
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国有着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中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如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11年12月30日,由国家***、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教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界定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6个方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国家***2008年修订,亦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论从对师德的概述和分类阐述的内容看,虽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德内涵有所区别,但本质性的内涵是共通的,那么可以师德的共通性内涵来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特殊性内涵来探讨具体到某一层级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从师德的共通性来讲,教书育人是核心内容,教书育人需要“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与学生一瓢水”。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共同构成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既需要在学识上成为能够以广博的修为来满足教给学生和教会学生的需要;亦需要在德行上能够以良好的修为。若教师在学识修养和德行修养上处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状态,又怎么能培养教育出品德高尚学识厚成的学生呢?“正人必须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语都可用来说明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代表个人的德行状况,黑必将与他们的学生的德行养成质量联系在一起。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其一,弱化于“无形”。“形”指什么,指形成教育模式或规范。从高等师范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对比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潜在的“无形”教育,专业课教育属于明显的“有形”教育。所谓“无形”是与“有形”相对比而言的。专业课教育的“有形”可见学校有明显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有课程、实习、设备等作保证,而职业道德教育则缺乏这样的保证,处于说起来重要,体验到实际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匮乏,处于缺乏“抓手”的运行状态。其二,僵化于“作业流程”。高市学校普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例行公事”的层面,没有做到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缺乏内容、方法、载体方面的创新,没能结合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结合高师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摸索出适合高师院校的方法或方式,形式主义、课程主义思想严重,教育内容你改体现不出时代性,教育方法单一僵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僵化于完成一种作业流程。
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善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4)
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一到考试就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请人代考。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日渐泛滥,甚至日趋常态化,不少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严厉打击仍难收成效。
2.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不少大学生缺乏契约意识,恶意拖欠,甚至不还助学贷款等。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策,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拖欠贷款,甚至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甚者,恶意拖欠学费,夸大家庭贫困程度,以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在简历上编造工作经历、涂改学习成绩、伪造获奖证书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等。还有少数大学生缺少诚信观念和契约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心猿意马,个个签约,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毁约,全然不顾学校和个人信誉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
3.日常交往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有些大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日常交往中心口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功利思想严重,入***、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动机不纯,虚荣心强;虚报班级出勤情况。在网络交往中,有些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互相传播虚假信息,制造病毒,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走上网络犯罪的歧途。有鉴于此,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如何加强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德育,确是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公民诚信教育问题。2001年,中共中央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列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的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其中,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诚信教育的效率低下也难辞其咎。伦理学是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任何德育理论都必须建基于对道德的正确理解之上。高校的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提高效果必须正本清源,以对道德的正确、全面的理解为基础和前提。由于传统的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将德性和规范作二元对立式理解的局限性,建基其上的德育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这是高校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在当代伦理学的视域中,德性和规范作为道德的二维,不可或缺。高校诚信教育也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既重视个人诚信品德的培养,也注重以制度规范、惩戒个人的失信行为。
二、道德的二维视域:德性和规范
伦理学史上存在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两种基本形态(规范伦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本文中的规范伦理都是指狭义的规范伦理)。德性伦理又称美德伦理,曾在古代伦理学史上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它以行为者为中心,探讨“人是什么?”和“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其基本观点是,人的道德行为出于德性,有德之人的行为自然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以其为指导的德育实践以人为中心,以培养受教育者健全、高尚的德性为目的。德性伦理的优点在于以人为中心,落实到德育实践中也就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可以充分体现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但是,在当代社会,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1.德性伦理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高尚的德性,但哪些德性是高尚的德性
或者,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德性呢?换言之,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这既是德性伦理探讨的主题,也是以其为指导的道德教育必须明确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群体对这类问题往往不可能有一致的回答。
2.德性伦理指导下的高校诚信教育往往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
德性伦理一般认为,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健全德性。而任何德性总是以具体人格为其载体,凝结在不同文化传统的理想人格典范之中,诚信品德也不例外。相应于此,高校诚信教育往往采取榜样示范的办法,试***通过榜样的道德力量产生以德服人的效果,从而达到感化学生,使学生努力效仿的目的。在这种德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又一个践行诚信之德的榜样和模范,如古代的曾子、商鞅,当代的诸多诚信楷模等。此外,我们树立的诚信榜样往往产生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道德情境有相当的距离。当代大学生们即使受他们的感化,但在面临具体道德情境,需要作出选择时,他们仍会感到无所适从。规范伦理一般认为行为的正当与否与德性无关,只要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它就是道德的行为。在“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上,规范伦理一般保持沉默,它们认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人、包括社会都没有权利干涉个人的这一权利;与此相应,伦理学也就没有必要去关注和研究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更不应当为所有的人提供某种共同的、普遍的道德品质的模式。”相对于德性伦理,规范伦理的道德观和自身定位显然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的现状,因此,近代以来,规范伦理逐渐取代德性伦理成为占据主流的伦理学形态,功利主义和义务论都属于规范伦理学。
3.规范伦理学指导下的高校诚信教育往往表现出智育化的弊端。
规范伦理以行为为中心的道德观落实到高校诚信教育实践中必然导致对教育主体———人的忽视,并进而导致诚信教育智育化问题。因为,如果“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是私人问题,社会和他人无权干涉,那么诚信教育自然也不应该涉及此类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容将仅局限于教会大学生知道、理解当今社会的诚信规范,诚信教育也就蜕化为规范教育或规则教育了。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规范或规则又总是以既定的“知识形态”出现,教师和学生都难免将对规范的理解、记忆与其他课程的知性内容相混同,诚信教育的智育化也就不可避免。智育化的高校诚信教育只能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真正考察这些诚信原则的内化程度怎么样。概括言之,这种诚信教育是重知而轻行的。因此,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考试中对诚信的意义、内涵等讲得头头是道,但这些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对日常生活却基本没有影响。德性和规范作为道德不可或缺的二维,并不是彼此排斥的,也非彼此悬隔,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要克服德性论和规范论的缺陷,仅仅对二者作调和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的方法和道路在于将道德作二维理解,而不是二元理解,即将‘德性’和‘规范’均理解为道德本身蕴涵的维度,而且这两个维度不是分离互竞的关系,而是互生互成的辩证关系,是道德的一体两面。”德性和规范之间互生互成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离开规范来谈德性,这样的德性只能是无内容的、空洞的。传统德性伦理在“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上从未达成一致,其原因就在于离开规范来谈德性,使这一问题成为一个完全抽象的、空洞的问题,对它的回答也必然是形而上的和独断论的。此外,德性虽然是内在于人的,但又必须表现为外在的德行,正如杨国荣先生所言:“如果德性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总是既凝于内,又显于外。”德性之外化为德行便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规范。另一方面,规范若不能内化为德性,规范就是外在于人的,非道德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现代社会的两种主要规范形式,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法律规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是外在于人的;而道德规范则不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要求人的自觉遵守。只有以内在德性为保障,个人的行为才能自觉地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其对道德规范的了解和熟知,更进一步要求个人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德性。道德规范如果不能内化为德性,那它就和法律规范没有区别了,其本身就是非道德的了,不能称之为道德规范。
三、道德二维视域中的高校诚信教育路径
伦理学史上出现的这两种形态的伦理学理论对道德的理解各有偏蔽,这是建基其上的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的深层次原因。有鉴于此,不少研究者指出,指导当代高校诚信教育的应该是一种突破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各自局限的一种新型伦理学。如肖群忠就认为:“单方面地依靠‘自我限制伦理学’的‘规范伦理’或‘自我实现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均是不行的。”还有研究者指出:“(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这种明显的不同并不表明二者互不相容,事实上它们表达了良好道德秩序建构和传承所需要的相辅相成的两条思路,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教化必须融通二者,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在道德二维的视域中,诚信既是一具体的德目,是个人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表现为一系列遵守诚信规范的行为。因此,诚信教育的展开应该是一个“化德性为规范”和“化规范为德性”相结合的双向过程。“化德性为规范”意味着受教育者必须将其内在的诚信之德外化为符合现代社会诚信规范的行为;“化规范为德性”则意味着诚信教育必须以培养受教育的诚信之德为目标。只有通过这一双向的过程,个人的诚信行为才能获得稳定的担保,个人也才能得到提升和完善。
(一)“高校诚信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为目标
无论从个体还是社会的角度看,诚信教育如果只是使社会成员停留在熟知、遵守规范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的维持需要社会成员对规范的自觉遵守,但个人对规范的遵守既有可能出于内在的德性,也有可能是出于某些外部的功利的原因。在后一种情况下,规范仅仅以外在于人的形式存在,其现实的作用本身往往缺乏内在的担保,是不稳定的,社会也难以达到完善的道德秩序。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对他们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成为诚信的楷模和典型,为社会其他群体树立榜样,为推动社会诚信之风的建设做出贡献。从这一意义上讲,高校诚信教育也不能停留在使大学生熟知相关和遵守诚信规范的层面。只有当他们将外在的诚信规范内化为德性,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它才能“作为存在的一种规定”而存在。因此,高校诚信教育必须以“化规范为德性”为目标,只有这样,个人的诚信行为才能获得稳定的担保,个人也才能获得道德上的提升和完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高校诚信教育应该充分借鉴、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避免单纯智育化的教育和考核方式,既重言传更重身教,让诚信教育真正进入大学生的灵魂深处。身教的关键在于大学教师能否切实践行诚信之德,以自身体现的道德光辉来感染学生。教师的示范一方面使得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并具有比理论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和大学生生活于同一时空中,对学生而言是一真实、鲜活的存在,比较那些不同时代树立的“高、大、全”的偶像来说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更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诚信教育不仅仅是专职思想***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事情,也是学校管理层和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事实上,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达到对诚信的认同,却因为其他课程教师的一句话而前功尽弃。甚至,某些教师受当前恶劣、浮躁的学术氛围的影响,本身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就存在很多的不诚信行为。如某些教师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强行据为己有。这些行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社会层面,也是任何正面教育都难以消除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努力遵守诚信规范,做诚信的榜样,创造大学校园的诚信文化氛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感化、引导学生。
(二)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体系,规范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道德教育是实践性的学科,培养德性正如锻炼身体,必须德行合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大学生也只有行诚信之事才能成为诚信之人。诚信之德的养成不可能是纸上谈兵式的,而必须通过个体真切的诚信实践。诚信之德并非天生,而是在后天习得。当大学生的诚信之德还没有完全养成之时,通过各种规范、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范导是必需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才能养成习惯,最终达到习惯性境界。目前,大学生对于哪些行为是诚信的行为,哪些是失信的行为在认知上是能够明辨清楚的,问题是知而不行。其外在原因在于,我国高等学校关于大学生诚信方面的监督制度并不健全,对大学生违反诚信的行为,学校与社会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学校的不良记录无法影响其长远利益,所以大学生就容易铤而走险。而一旦获利没有受到惩罚,又会强化这种意识,致使周围诚信意识比较强的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就成为诚信缺失的俘虏。因此,建立与完善大学生诚信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失信惩罚制度。
惩罚是保证一个制度能够具有刚性约束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要根据其情节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记过、警告,乃至开除学籍等,对于触犯法律的失信行为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绝不能护短、隐瞒。通过这些惩戒措施,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从而既可以实现对违约者的惩罚,又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作用,促进大学生信用观念的提高。
2.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收集、管理制度。
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诚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对大学生个人诚信资料的建档、记录和保管,保证大学生个人诚信资料的准确、完整,而且要能够实现资料的及时收集进而方便汇总与查询。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起到长期的警戒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档案对有过失信行为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对于某些程度不是特别严重的失信行为,在惩戒之后,如果学生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再犯类似的错误,可以通过社区服务等方式而将其记录予以取消。
3.大学生信用评估制度。
各高校应成立专业部门对学生诚信档案中的记录、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大学生的个人信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最终获得对有关个人的总体信用评价。这个总体信用评价将作为大学生将来就业时用人单位判断该生是否值得聘用的重要依据。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5)
环境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责任不是最大限度地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而是学会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地球生态环境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关,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与美丽是人类对自然所负的责任和义务,这无论对地球生态还是对人类自身都是有利的。
1.2激发生态意识,培养理性生态人格
生态良知进一步升华就形成了生态意识(或称环境意识),它是人们对自然关系的认识、态度、观念和行为取向等的总和,表征的是现代人的一种道德素质、道德人格。从根本上说,生态意识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来确立、内化和普遍化的问题。哲学层次的生态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是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它包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和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3理性生态人格的建构
环境道德教育就是要培育越来越多的具有理性生态人格的各类道德主体,以使他们在各类环境道德实践活动中,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不仅需要一个人的终生努力,甚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培养个体形成环境道德品质、进而形成理性生态人格就是环境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理性生态人格的建构过程与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是具有一致性的。
2.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2.1学校环境道德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这一阶段的思想对青年人一生的生态行为习惯、对全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高等教育要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及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学的全过程。要用“绿色伦理”思想培养人才,大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人才,将基础的环境教育课程列为必修的公共课;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贯穿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追求双重目标(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校园”。
2.2***府环境道德教育
正规、系统的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主要的,但它不能涵盖环境道德教育的全部,为此,就需要学校以外的机构、场所来进行补充。***府在环境道德教育实施中主要进行***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阐释,为个人的生产、生活行为确立指导思想、理念和规则。比如颁布多部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提出和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思想、“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因此,***府更多的是充当总揽全局、统筹人和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推动者。
2.3社会环境道德教育
社会应以最大的努力来培养和维护公民的环境道德素养,以正面的宣传教育影响公民,避免负面影响。比如大众媒体应多出版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电视纪录片、综艺节目、期刊专题、***书画册;社会环境保护组织多开展环保运动,加强环保宣传力度;社区可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丰富生动的社区活动,加强社区居民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文化程度(尤其是农村地区),因为公民的环保知识和环境意识是成正比的。同时避免宣传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的生活、生产行为,比如对奢侈品消费的推崇、对满桌野生动物的高档酒店的称赞等。以此来共同洁净我们的社会环保风气,形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潮流。
2.4家庭环境道德教育
家庭是个人接受教育最早、最久也是最稳定的场所,因此也是最能配和环境道德教育终身性特征的场所。在家庭环境道德教育的初期,也就是孩子的儿童时期,家长应潜移默化地以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引导孩子,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并且个体在儿童时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对于其人格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意义。家长可以以童话、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警示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在从小的生活细节中规范孩子的环境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环境道德意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环保知识的补充,强化孩子的环境道德意识,最终使孩子形成稳固的良好的环境道德品格。而在家庭环境道德教育的中后期,由于孩子接收到了更为广阔和新颖的环境知识,家长在这时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者。家长要谦虚地向孩子请教不熟悉的环境知识和思想,这样才能使环境道德教育在家长和子女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共同提升双方的环境道德素养。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6)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7)
【中文摘要】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思想道德领域的深刻变化,同时,也为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向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才能在新时期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学习和借鉴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世界各国各学校德育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基础。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代高校道德实践某一方面进行探讨的产物,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各有千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高校又呈现出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趋势。比较研究中国与外国不同高校的道德教育,其理论意义在于它可以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的内容,有助于深化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有助于引起广大学者关于“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探讨和争鸣。其现实意义在于适应了我国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唤起全社会对高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关注和支持,能为高校道德教育构建长效机制的目标模式提供帮助。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方面为导言,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及创新等。第二方面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概念和关系的论述;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特点概述;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二、三、四、五部分为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比较:通过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对比,分析各国道德教育目标的特点与重点,找出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异同;通过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对比,分析各国道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找出中外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异同;通过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方法上的对比,分析各国道德教育方法的类型和特征,找出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异同;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环境上的对比,分析各国道德教育环境的侧重点,找出中外学校道德环境的异同。第三方面则在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教育环境建设趋同性和差异性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和特点,针对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确立、内容确定、方法运用和环境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在教育目标上突出***治性和国家性,即强化基本要求,充实道德教育内涵,强调知行统一;在内容设置上注意层次性和连续性,即弘扬优秀成果,丰富德育内容,完善德育体系;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注重熏陶和践行,即创新德育方法,开拓德育的途径;在环境建设上实现主流参与和意识内化,即综合建设道德教育环境,构筑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从而进一步推进当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发挥道德教育在我国高校培养社会上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inevitably brings the profound chang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domain, and has provided the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also sets the new reques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How to complete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new time is a question which urgently waits to be solved. An important way is to study and model various countries school moral education experience.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They are the products of school current moral educations. Each of them has a certain aspect of the research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refore both of their existence has special background and important value of study. Mor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ducation all the tim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differs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society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trend of harmony with the developing of economy and the opening of society. Under the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t’s beneficial to draw on the enri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education , the reorganization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of Marxism ,the argue on theoretical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and , the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its the current requests of intensify. It could help constitute the objective model ,call the grasp and support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laborates his view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In the first part, having discussed the necessities of paper, conditions of study, methods of study, thoughts of writing, etc.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novates of moral education comparison have been discussed.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five units. In the first unit, having compared the implica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schools, comparis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features and tendenc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etc. In the second unit, having compared the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with that in foreign higher schools, in the third unit, the author find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er schools, in the forth unit, the author find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er schools, in the fifth unit, the author find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er schools.Having made so many comparis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here in this chapter draws a conclusion 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n he gives some relative proposals to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tting of teaching aims, the selecting of teaching content, approaches and the surroundings. namely, that politics and nation should be specified in moral education,the arrangement and the continuance of the conten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the methodology of engrafting and infiltration should be executed in teaching,edification and practice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s,and in practice,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should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ies,in the meantime,the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deepened. In this way,the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 colleges can be improved for the Purpose of exerting more important role of morality education.
【中文关键词】 高校道德教育; 中外比较; 研究
【英文关键词】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Schools; Sino-foreign Comparison; Study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1
导言 12-18
一、选题意义 12-15
二、研究现状 15-16
三、研究方法 16
四、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16-18
一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18-25
(一) 相关概念和关系的界定 18-22
1. 道德和道德教育 18-19
2. 德育和学校德育 19-20
3. 高校德育和高校道德教育 20
4. 思想***治教育和高校德育 20-21
5. 比较德育学和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比较 21-22
(二)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特点 22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22-25
二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分析 25-32
(一)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 25
(二)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 25-27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27-32
1.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趋同 27-29
2.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 29-32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32-38
(一)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32-33
(二)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33-34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34-38
1.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趋同 34-36
2.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 36-38
四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 38-46
(一) 中国高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法 38
(二)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38-40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 40-46
1.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趋同 40-43
2.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 43-46
五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环境的比较分析 46-53
(一) 中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环境 46-47
1.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4 6-47
2.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学校环境 47
(二) 外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环境 47-49
1.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47-48
2.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学校环境 48-49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比较分析 49-53
1.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趋同 49-51
2.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 51-53
六 国外高校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53-59
(一) 强化基本要求,充实教育内涵,强调知行统一 53-54
(二) 弘扬优秀成果,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完善层次体系 54-55
(三) 创新德育方法,开拓德育途径 55-57
(四) 综合建设道德教育环境,构筑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 57-59
结束语 59-60
注释 60-62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8)
中***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92-02
20世纪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出现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发展生态理论和实践”遂成为全球共识。而生态道德教育是其中的基础性环节。当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当前,部分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出现了不少残杀动物、污染环境、超前消费、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要积极面对当今社会生态道德缺失这一新的挑战,通过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来探索解决新课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高校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是要求大学生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情感、行为习性和人格,这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具体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针对大学生污染校园环境和喜欢“涂鸦式课桌文化”等不良习惯,展开环境保护教育。作为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教育强调人类不能无节制开发、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从正面来看,高校生态德育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去亲近自然,感受校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生态美。从反面教材的警示效果出发,高校生态德育应该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的巨大社会危害,认识到部分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真切地体会到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观念。
第二,关于生态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生态法规的教育。生态道德规范和法制教育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社会更迫切地需要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来规范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加大高校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关于生态道德体验和生态道德情感的教育。生态德育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情境和生态情境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生态美和生态的价值和意义。生态美是丰富和充沛的生命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和谐所展现出的美。“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环境和睦相处之大美。人对这种大美的体验,必须由主体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及和谐的情景中去,和生命整体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2]生态德育教师需要帮助大学生学会体验、享受生态美,从而拓展他们的生态道德体验,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
第四,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生态道德习性的养成教育。生态德育教师要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通过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性和德性;要让每一个大学生意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
二、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生态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是主体在教师的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生态德育内容的过程。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环节理应成为这个过程的首要构成部分。
第一,将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各科课程的内容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教育等构成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这三大板块。在价值观、人际道德和法制教育这三个点上它可以和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则教育实现对接。目标与内容的相通性使我们完全可以在本门课的教学中挖掘出与生态德育相关的资源,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整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内容的三个部分都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以第一章为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实践观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起源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离不开自然界,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而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看,自然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因为如此,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界。通过实践,人将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人改造着自然,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类本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先烈们为了民族***和国家尊严进行的奋斗与奉献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热爱社会主义及拥护祖国统一的深厚情感和道德体验。
第二,立足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和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意义上优化生态道德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的生态德性养成。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高校生态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依托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整体效应。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规律和生态发展的认知水平;二是通过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养成珍惜资源、不盲目超前消费的环保意识、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三是建设校园生态环境,让学校的一花一草、师生间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风景线”,以此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第三,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从而巩固和发展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展的生态知识、意识和德性品质。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追求为纽带,为满足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娱乐需要、成就需要而结成的同辈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3]。高校生态德育可以通过扶持德育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相关社团来培育自身的教育资源。比如,生态德育教师可以考虑吸收优秀的社团成员参与教师负责的生态德育科研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生态德育老师可以通过社团骨干成员的培养、社团的发展来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再如,生态德育老师可以利用社团的力量组织各种校外实践活动:在地球日、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特殊日子里,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来组织学生开展改造周边环境的亲身体验和社区服务活动,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其次,生态德育老师可以联合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等部门,合作举办校园生态文化节。在校园生态文化节等活动中,理论学术类社团的生态知识普及和志愿服务类社团的社会服务活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高校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使生态价值观辐射全体高校师生,强化他们对“生态和谐”这一共同理想和价值信念的认同,从根本上巩固课堂教学环节中生态德育成果。
第四,利用高校和相关***府部门、文教事业单位等在环境利益和目标上的共同点,建立高校生态德育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高校生态德育必须立足于校园生活,面向学校周边社区乃至全社会来拓展。学生的生态道德人格和生态道德共识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场合综合形成的社会环境中展开的:“个人的道德在家庭里、学校里以及社会中形成……现代社会令道德教育难以施行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道德学习的上述三场所之间丧失了道德共识”[4]。因此,建立实习基地、与所在城市和社会接轨是高校生态德育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社会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生态道德教育的成果顺利地转化为大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能力。比如,高校可以联合环保部门共同建立生态德育的网络课堂,选派优秀的学生到环保部门参与他们的生态法制法规宣传、***策宣传教育等活动。所有这些对外交流和宣传的实践活动都能够扩大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影响力,提升其社会形象,从而取得更好的协同放大效应。
因此,生态德育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能够使高校思想***治教育的积极成果畅通地反哺社会,从而为它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它是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获得良性循环发展的动力源,是整合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学科优势、教学与管理优势、社会资源的有效切入点之一。
总的来说,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需要积极探索生态道德教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需要融入大学生生态道德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报,2005(4).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9)
***校在重视***校学员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校教师和学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使***校学员的道德素质建设同步进行,要努力改善学员的学风。学风对***校学员的学习十分重要。同志指出:“所谓学风问题,实际上就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的工作态度问题。”从中可以得出,说学风与思想路线、思想作风德关系最为密切,最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那么***校的学风是***校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如果学风不正,那么***校教育的成效就无从谈起。
一、***校提高教师和学员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立足于思想***治工作,提升***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水平。
思想***治工作是开展***校教师和学员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途径,***校领导应当将思想***治工作作为***校教师和学员管理的首要任务,提升***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水平。首先,在思想***治工作中,要培养***校教师和学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校领导要调动广大***校教师和学员参与***校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做好***校教师和学员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面对利益调整时摆正心态,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让他们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校领导要主动关心***校教师和学员的心理、生活状况,从实际情况出发为***校教师和学员排忧解难,消除本职工作的后顾之忧。***校要营造用心留人、安心敬业的文化氛围,为***校教师和学员道德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二)开展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校要始终将师德建设作为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关键性工作。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师表、师品、师能、师智四个方面。在把握师德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师资培训、***治学习等方法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具备以下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坚持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观念,坚持正确的原则,增强自身责任感和职业光荣感,使自己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其次,教师要有严谨治学的精神,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用严于律己的治学态度,追求学术的不断创新并且教书育人;再次,全面践行素质教育,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素质教育。最后,教师还要主动关心学生生活、品德、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状况,以德育教育优先,坚持育人为本;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为学生做出榜样。
二、***校教师提高学员道德素质的方法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生力***,而***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德育和智育的双重责任,在重视***校学员学业完成的同时培养***校学员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一)加强学员的思想***治教育,提高学员的思想素质。
在思想***治教育中,以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为主,引导和帮助***校学员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校要将思想***治理论课纳入到重点课程建设范围内,始终秉承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提升***校学员思想***治水平,促进***校学员身心健康发展。
校风学风建设是塑造师生人格、陶冶师生性情、展示师生精神风貌的必然选择。校风学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反映,加强校风学风对于规范师生道德行为、提高师生道德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将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爱国敬业、勤奋务实作为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宗旨,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优良教风;通过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学生行为规范和准则,确保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而营造奋发向上、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在大力开展校风学风建设的校园氛围中,可以促进师生在道德素质建设方面共同进步。
(二)职业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规范学员道德行为。
学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职业道德建设不具备强制性,所以为了使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行为约束的作用,就必须运用制度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从而提高职业道德建设成效。新时期,学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既要依靠***治思想教育这一有效途径,又要依靠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在职业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应遵循引导与制约、教育与管理的原则,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治思想教育,通过树立先进模范弘扬学校良好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学员的行为。学校应当杜绝将职业道德建设停留在口号、文字上,而是要将其渗透到学校管理中,使学员成为教书育人的践行者,良好职业道德的推动者,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总之,对于***校教师和学员而言,应当从加强思想***治工作、师德建设、制度建设着手,提升***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水平,规范***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行为;对于***校学员而言,应当从思想***治教育、日常养成教育、情感教育着手,提高***校学员思想素质,培养***校学员道德习惯、完善***校学员道德人格。***校学员的道德素质已经成为***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必须重视***校学员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为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滨.试论提高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种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2).
[2]贾少英.试论优化思想***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几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1).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10)
***的十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关乎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以实际行动维护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大学生作为接受不同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的成长体,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意识,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和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及其教育培养目标来看,高校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培养道德高尚、知识过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性人才,这一过程,理应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列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生态科学普及、价值观念教育、伦理道德规范的动态教育过程,是发挥及完善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生态德育需要提高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意识
据相关研究指出,当前高校一部分学生存在生态道德教育缺失及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情况,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然缺乏敬畏和爱心,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2、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水浪费、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等等。3、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物品、有害物品,随地乱丢塑料袋或垃圾污染环境等等。①从以上情况来看,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确实亟待提高,许多大学生仍然没有树立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来说,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积极纳入其思想***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挖掘大学生的道德资源,当前生态环境的退化虽然有种种缘由,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生态价值认知、日常规则意识不合理而导致的生态道德缺失所致。
如何让大学生更加文明地对待自然,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好生态环境,首先需要提高其生态价值观念。当前大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获取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接受德育培养,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意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价值观念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道德资源,积极扩大高校德育功能。另外,从高校思***教育实践层面来看,生态价值观念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善待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身边的物质条件,积极树立生态价值平等意识,在遵守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善待生物,不断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合理消费的价值观念。与具体知识的完善不同,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的提高及完善,需要调动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与约束机制,并使之形成由内而发的日常行为规范。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去看,诸如对于各种浪费、随地丢弃垃圾等行为,许多大学生对此并非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但是究其以上种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许多大学生不乏完备的生态科学知识储备,只是无法使生态知识与自身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统一协调,达成指导及规范自身活动的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生态知识储备,除了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社会公德观念的宣传指导以外,还需要进行大学生“养成教育”,对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作风进行指导教育。
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教育应该作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思***教育工作的实践出发,高校应结合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相应理论,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提高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构思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 《21 世纪议程》,其中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培养是我们进行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同一般的思想***治教育不同的是,“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教育。”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在高校公德教育中被边缘化,并且保证在大学思***教育中实现常态化的推进,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为此提供一系列的教学管理保障。
1、生态德育的课程教学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书育人,进行理论的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必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通过理论教学不断加强大学生自然生态理论知识,以树立学生良好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生态德育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自然生态知识,进行生态伦理、生态法律法规等理论教学。高校德育理论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自然知识及思想***治教学体系,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不断完善教学课程设置。目前我国许多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环境工程专业,其中有大气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等课程,此类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向本校学习不同专业及学科的大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对于其他文科类的院校则可以开设类似以上的选修课程或是开设环保教学课程,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不断完善高校德育理论的教学。
2、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
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完善的理论教学作为重要基础,完善的理论教学可以为高校德育环境的改善和大学生生态观念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成长条件。除此之外,良好的社会舆论也可为高校从事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高校生态德育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宣传将生态价值观念及生态道德观念延伸为社会的整体知觉和道德意志,利用良好的环保舆论教学不断地影响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其具体行为,为高校的生态德育建设提供重要的社会指导。在教学方法上,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的宣传及教育,及时了解动态化的社会环保宣传信息,将一些重大环保事件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把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环境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生态德育的教学延伸
良好的家庭环保氛围也会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节水节电、绿色消费等具体环保细节可以为大学生环保行为提供具体的操作示范。然而,当前许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宠溺孩子,往往造成孩子吃苦能力欠缺,生活上铺张浪费严重,奢侈思想严重,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针对这样的大学生,学校需要在生态德育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延伸,除了积极进行家庭生态道德的理论教学以外,还要积极寻求必要的教学载体,诸如以校园寝室、团学组织为依托,通过创建校园文明寝室、***员文明寝室、生态文明寝室,组织社团等活动进行生态德育宣传与教学,通过“社会家庭”的“正能量”影响及规范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具体行为。此外,通过组织群体性的校内外社会实习实践、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扩展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范围及内容。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生态德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内容,是否需要解决或如何解决所谓的“德育实效性问题”,诸如某些教育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一个让人困惑的现实是,青少年在调查和问卷中所表现出的较高水平的道德意识与觉悟和现实中的道德价值模糊乃至行为失范的强烈反差和冲突,以至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我们还不得不进行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和基本的道德行为训练。”③就生态德育的状况来看,高校显然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既让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忧患意识、生命体关怀意识等生态价值观念,又需要他们切实保证其科学的生态观念用于指导自身的日常生活,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但如何避免说教式的、呆板的、机械的知识灌输,乃至让科学生态观念真正成为且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这不仅仅是德育认识问题,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具体操作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在积极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社会的重要系统,高校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道德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说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质量与社会生态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诸多高校往往专注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同时,虽然也将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但是涉及大学生的生态德育状况却差强人意,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不重视自身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具体表现为校园生态的人为破坏、教师人员的不良示范、教学楼及***书馆等校园场所水电浪费严重、奢侈风尚盛行等等。更为遗憾的是,当前众多大学在积极寻求建立“绿色校园”的同时,以上种种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所以说,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仅仅通过生态知识的教授、生态道德意识的宣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高校生态道德意识的行为示范,须知高校师生共同的生态道德践履是维护良好校园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生态道德实践是生态意识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生态道德实践要求高校师生遵守生态法则和社会公德,不随便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浪费水电等资源,杜绝奢侈之风,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需要加强生态道德修养,在理论教学及生活实践中,努力争做生态德育的道德楷模,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断地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以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生态德育考评及奖惩制度,将教工生态道德考评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将学生生态道德考评纳入学分管理,以制度化的规范保证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篇(11)
引言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其培养目标与育人准则涵盖着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内容,德育工作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优秀的德育工作对高等教育航向的发展至关重要。做好与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育环境下,就必须将两者成功融合起来。以语文教育为载体,利用隐性和外在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此才能真正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绩效,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增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魅力、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语文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
(一)语文教育和高校德育互为支撑
语文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通识性和基础性课程,具有普及性,高校的各个专业都需要文学的陶冶和性情的培养,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而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高校学生思想***治品德的提升。在古代时期,语文教育与德育就表现出了严密的同一性,儒家学派即通过语文教育手段将其核心价值理念传授给公众,实现伦理道德的广泛传播,以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平。在现代,高校语文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蕴含着德育的内容,语文教育中承载着德育。我们知道,我国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文化、理想、道德、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由此可知,德育过程中也包含着语文教育。各国高等教育理论界也普遍认为,语文教育正是德育所需要的形式载体,德育也是语文建设所需的内容载体,语文教育能够在理论与方法上都能给予德育以辅助与引导,德育的实施与实现能够彰显语文教育的意义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与德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高校工作者若能两者之间彼此结合相得益彰,语文教育便能拓展高校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活力。
(二)人文教育与德育的内涵相通
德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承担着道德培养、思想引导、行为改造、素质提高等任务,既有外在的言语、行为教育,也有内在的精神熏陶,其人文教育色彩很浓厚,体现着语文教育的宗旨。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看,高校德育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彰显着人文教育的宗旨。德育注重对人在生活意义的指导,促使人们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同时高校德育也尊重人发展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创造性,重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为了促进人文修养的形成,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自我完善。据此可见,人文教育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三)人文教育与德育的教育要素相融
在教育内容上,语文教育也涵盖了部分德育内容,例如语文知识教育、语文精神教育都与德育内容存在一定的交际,利用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文学人物形象的穿透力实现德育内容的展现。教育要求体现着教育对人的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和德育都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注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法律意识为辅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追求。
二、高校语文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这片净土受到了社会功利主义的冲击,高校功利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学者和公众所诟病,人们仅从教育与外界的关系去寻求教学目的,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人”的价值,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经过功利化的筛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理性的空洞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许多高校教师采用***治化、功利化的标签来理解人物形象,给人物进行归类,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变得狭隘而肤浅,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功利化的德育不仅不利于语文教育,还损害了学生的感情,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现实脱节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有事物和人类构成的生活世界。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语文教育存在与现实的脱节现象,在德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高校语文教育或多或少地在逃避现实,回避现实生活世界里的矛盾与丑恶现象,这就使得学生的认识会出现偏差,缺乏全面性,在道德判断力上出现问题。正如罗杰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任的人,我们必须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1]语文教育回避社会现实问题是无法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二是当前高校语文德育的内容较为陈旧,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目前来说,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德育内容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部分文章思想内容滞后于时代精神,甚至与其相违背,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缺乏现代精神,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降低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学科个性丧失
学科个性是考察学生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探讨语文德育活动之前必须对语文学科个性有一定的了解。目前,语文教育下的高校德育存在许多弊端,如德育内容的生搬硬套、德育动机的外显化、德育方法单一等等。究其原因,忽视了语文学科与德育的相互关系,使得文与道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协调起来。[2]具体来说,表现为三个方面:1.忽视语文教育动机的内隐性。内隐性是指不通过主观意识努力而发生作用。在语文教学的德育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远远胜于苍白的理论说教与强制的德育干预。2.忽视语文教育内容的情感性。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情感性的渲染,将文学中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细腻的情感性剥离掉,抽出干巴巴的条筋来解读,使得语文教学支离破碎,失去德育的灵魂,也使得语文课堂缺少生气。3.忽视语文教育方法的灵活性。考察目前的语文教育德育现状,“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盛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缺乏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
三、高校语文德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强化认识,形成协同能动的意识和观念
首先,高校领导作为高校的决策层,应重视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更新教学管理观念。高校领导层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的管理方式及其效果,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在专业课教育中渗入语文学科知识及语文教育手法,打破学科之间的学科屏障,因利势导,如此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大学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融合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语文教育教师队伍作为语文教育的实施主体,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强化教育责任意识,充分发挥高校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语文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树立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教育观念。作为大学生受众来说,要积极参与语文教学中来,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不断探索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适时适度改革高校语文教育现行制度
一是在全校通选课设置上,将语文素质教育基础课列入其中,加大语文课程量,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二是将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而不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性情来随意选择,增进语文教育的系统性和稳定度。三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开设语文素质基础班,针对一些对人文学科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学生,通过一定程序的选拔进入基础班学习。四是完善高校语文教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对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文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实现对教师工作科学合理的公平总结与评定,有利于语文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积极开展。
(三)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构筑语文教育大环境
高校语文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重,难度高。如果仅仅依靠高校努力是不够的,从结构论的角度来看,高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应该协同合作,齐心协力做好大学生的语文教育工作。正如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所言:“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事,也不仅仅是一般学校教育的事,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事。除了学校课堂教育之外,社会上的各种讲座、文化活动,出版的各种书籍杂志,以及网络媒体,都可以承担语文教育的责任。”[3]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在三者之间的融合中贯穿语文教育,实施德育活动,将有助于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对大学生德育的隐。
结语
语言文字和思想道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文字能够表达思想道德,思想道德也蕴含于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高校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文本的感染力,自发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内隐和外化的言语与行为教育方式,强化德育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深化。语文教育下的高校德育在于导人向善,在道德追求过程中需找生命与个体的意义,完善自我,塑造人格,形成尊重与和谐的意义世界。语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