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规划范文1
【关键词】青海旅游 旅游规划 注重的问题
中***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带动,以及对文化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环境多样、地里地貌复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的旅游发展得到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重大战略部署并开始全面打造“大美青海”旅游精品品牌,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重要战略,青海省旅游业也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省掀起了旅游发展的热潮,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达到90.57亿元,同比增长30.1%;接待入境游客51692人次,同比增长10.5%,旅游外汇收入2658.5万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高点起步,良好开局①。
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规划,我省自始至终都在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积极构建青海省旅游规划体系,截止2011年底,先后有100余项旅游规划成果通过了省级评审,实现了全省所有8个地(市、州)和46个县(区、市、行委)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有相应的旅游规划可依②。已完成的规划也囊括了旅游规划的各个阶段,总体发展规划有《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2020)》、《青海省环西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旅游区规划有《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年保玉则景区旅游整体策划》、《青海省坎布拉旅游区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有《青海省乡村旅游规划》、《青海省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青海省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日月山旅游区修建性详规》《互助北山修建性详细规划》《黄河源头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等。这些诸多旅游规划的完成实施,同时也是我省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对应写照,体现出了旅游发展的速度,规划视野的广度以及规划研究的深度。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③。笔者作为省内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一份子,对省内的旅游规划工作也小有研究,现提出在我省旅游区规划中需注重的几点问题,供探讨:
一、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境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一时很难恢复。为此,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故此,笔者认为在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注重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尽量避免规划大体量的、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尽量做到适度开发,避免旅游区的大拆大建;尽量顺应自然生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且应该限定大众观光游客活动区域,科学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不过度依赖传统大众观光旅游市场;再者,旅游设施设计建设应突出生态化、集约化,充分保证规划建设项目的原生态型和高度体验性,既节约建设资金,也将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二、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
青海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一些项目的落实来之不易,旅游业又是新兴产业,可争取的项目资金更是有限,因此,在旅游规划当中,要有整合项目的全新思路,大胆创新,突破产业传统边界,走项目整合之路,让旅游项目“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大力延伸产业领域,深度拓展涉旅要素体系,强调旅游业与城镇建设、农牧、交通、文化、林业等其他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项目,还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也是实现低碳节能的有效手段。整合项目,是借力发展,也有利于与其他项目形成合力,对项目本身有更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三、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昆仑文化到石器文化,从卡约文化到热贡文化,从民族文化到宗教文化,无不彰显出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青海省委省***府也实时提出了建设高原文化名省的战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文化是旅游的活力源泉,在旅游规划工作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凝练,做到生态景区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努力升华景区文化精髓,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景区规划时对文化的把握至关重要,规划注重提升文化的同时,所规划建设的项目也应该是彰显文化、弘扬文化最好的现实载体,民族文化的体现、宗教文化的表现、历史文化的展现,都需通过规划建设项目来传达,故此,规划中注重文化、深挖文化,实现文化旅游,彰显旅游文化,才是“文化活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双赢之举。
四、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发展、和谐是以人为出发点、以质量为基准要求、以文明为基本要素、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那么在我省的旅游规划过程中注重细节,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游客为中心,满足各种层次的游客在旅游全程活动中的需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创新,促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旅游是游客与景区的互动,其活动的核心是人。坚持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要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周到、安全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结合我省景区实际情况,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是体现注重细节规划的典型案例:
1、供氧设施规划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大多景区海拔较高(如青海湖湖面海拔近3200米),内地游客易出现高原反应,为此,在旅游规划时,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旅游区需规划建设吸氧室、氧吧或车载氧吧,此类设施还应按照应急服务半径配备,要具备在突遇游客高原反应时能够及时救治。
2、观景、摄影平台的规划
青海广大的三江源地区及柴达木盆地,地势广袤,一望无垠,景观对象有组合多、尺度大等特点,如果只是“身在此山中”,断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故此,在此类地区需考虑选址建设观景、摄影平台,才能让游客“大块朵颐”、“大饱眼福”。
3、寺院规划
青海省世居的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30%,全省各地也是佛教寺院林立,此类宗教文化资源也是绝好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在对寺院的旅游开发时,尤其要注重规划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寺院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布局建设旅游厕所、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打造佛教“净”地;二是做好寺院内部的游览组织,游览线路尽量多的串联各个殿宇,既不走回头路,又能实现顺畅游览;三是寺院的电力线、电信线等线路尽量规划为地下敷设,以消除摄影时的视线干扰。
4、标识系统规划
青海省多数景区出行旅游线路较长,地处偏僻,不易到达;近几年来旅游市场逐步趋于成熟,自驾车、自助游客增多,青海省作为自助体验式旅游目的地,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特色化、个性化的标识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细节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穿至旅游规划中,就能够通过旅游产业开发,促进旅游景区的宜游性,提高本地人民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落实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凤***.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陈放.中国旅游策划[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10)。
[3]网络资料
《青海省旅游统计2011》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2
Abstract: Tourism in Antu County has become the pillar industry. But Autu County is a small-medium city, its tourism planning consciousness was weak for a long time. It has rarely mentioned planning in their master planning and leads to a weakened effect of tourism on the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rough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u County tourism planning and the master planning, it draws up the tourism planning strategy in Antu County.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ourism planning design and master planning design of Antu County and other small-medium tourist cities.
关键词: 安***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Key words: Antu County;master planning;tourism planning
中***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0 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 安***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1所示。首先,安***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 安***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 规划目标
安***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 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 空间布局规划
安***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 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 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 旅游路线规划策略 安***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18).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3
关键词:旅游规划;问题;解决
随着经济社会中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越来越重。从1980 年到2000 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和总从业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旅游业必须从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化,进一步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但是透过辉煌的关于当今旅游规划的几点思考有哪些?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旅游繁荣背后的阴影,旅游规划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国际和国内的旅游规划迅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规划范围内的旅游规划必须在其实际情况下,规划和设计具有其特色的代表。无论是旅游景点或旅游文化,都应符合现状特点。
一:问题指出
目前为止,我们在对旅游景点进行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几点的问题:
1:旅游景点不够吸引。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零散但精致的景观,或者一个地方的传说痕迹,在其镇或乡中很出名,但是由于旅游景观单一,无法承担或代表县、市中的大的旅游景观或旅游文化的特色。
2:旅游景点重复建设严重
全国旅游开发中较为普遍就是景点重复建设,这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出于求大、求高、求全的心理,旅游企业常把一些旅游资源等级品位低,吸引辐射范围小的旅游区,企***完全通过资金投入、人工建设建成全国、全省最好的旅游地,结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求大、求全的旅游规划开发现象在我国旅游中相当普遍,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我国旅游实行综合、协调发展的桎梏,阻碍了我国旅游建设的升级。
3:文化景观粗制滥造。
在旅游景观改造或恢复中,炮制景观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或者是技术不够好,造成旅游景观 “四不像”的感觉,相关部门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配套设施落后,垃圾遍地,环境变差。
部分或大部分的一些较小的旅游景点在开始或几年之内,其相应的配套设施没有相应的建设起来,游人进入景点,垃圾乱扔,树枝乱折,甚至秋季时乱扔烟头在杂草中。因此在对景点进行规划时,应当将其相应的配套设施纳入成果中。甚至在对景观进行改造时,也应当对其配套设施进行建设。
二:问题解决
对上述问题应当逐步破解:方案演化的过程就是毅力博弈与平衡的过程。
一个完美的旅游规划的形成,其过程应当是完善和平衡的关系,在对规划方案进行完善的同时,对于旅游规划中的所有内容进行平衡调节,使之达到平衡状态。那么规划的规划要点又哪些呢?
1:上位规划协调及区域带动
项目应该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对于区域发展起到触媒作用,带动相邻土地的升值,提升整体区域环境品质。
2:开发模式与空间结构
对于 “旅游+地产”此类的项目,应满足圈层式发展的基本开发模式,即:核心吸引物、旅游度假圈层、城市功能圈层等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依据项目自身的空间环境,形成其具体的空间布局形态。
3:文化核心吸引物的塑造
文化核心吸引物的品质和稀缺性决定着项目的吸引力,因此必须着力重点研究和突破。多学科共同启发,相互激发灵感是天津北石林项目所采用的方法。
4:经济平衡
调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建设精品项目的根源在于经济的收益。应保障开发企业在文化景观及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在地产类项目的预期收益至少达到平衡。这种平衡应该立足区域和长远,做到大平衡和长期平衡,这需要规划师进行艰苦的协调工作。
5:加强旅游规划立法,促进旅游规划法制化。旅游规划立法是旅游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规划立法使整个旅游规划过程和旅游规划评审实现监督和反馈法制化,同时也要建立旅游规划的保障体系,制订旅游环境保护法、旅游资源保护法、旅游土地法等相关法律,从而为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向法制化轨道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在国家总的旅游规划法的引导下,各地区还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相应的旅游法规、制度,进一步增强法规的可行性,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三:小结
一个优秀的旅游规划的项目的完成,应当满足下列三个要求:
1:要保持经济可行。
2:做好文化景观空间塑造。
3:重在空间意境的追求。
通过以上对旅游规划的思路与思考,我们应当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必然有更多更好更优秀的旅游规划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人们繁忙的工作时间里,多了一抹休闲的彩色。
参考文献:
[1] 佟玉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非零和对策[J];经济经纬;2002年01期.
[2] 刘峰;旅游系统规划―― 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1期.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4
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府和__旅游局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旅游业提档升级和’2014中国•____菜花旅游节的举办等工作,认真筹备,有条不紊地推进落实各项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__景区提档升级工作进展顺利,景区土地流转基本到位,为景区全面启动提档升级工作奠定了基础。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开始启动。李中水上森林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中国•____菜花旅游节成功举办。菜花旅游节期间节庆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共举办了10项主要活动及一系列策应活动。__景区内游人如织,场景火爆,盛况空前。据统计,’2014中国•____菜花旅游节共接待游客84万人次,同比增长5.5% ,实现旅游总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19%。今年,通过立体化的宣传和扎实的营销基础工作,取得了各地旅游市场的大力支持。其中,北京、青岛开通了赏花旅游专列,上海及江苏、山东共30个地级市开通了旅游直通车,新开拓的安徽、河南、河北地区共7个地级市开通了旅游直通车。上海、山东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自驾游数量大幅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旅游业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通过上半年旅游节的举办,规划的滞后的问题不断暴露,诸多旅游景点整体策划设计不合理,旅游交通、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和餐饮等基本配套设施不到位,旅游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互动,乡村旅游景点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指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市旅游产品的打造和资源的整合。
2、旅游景区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我市主要的__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景区、金东门等旅游资源在体制、机制上没有统一,国有、私营的体制、机制造成了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不足,在资源的发展道路上面临各自的难题,难以协调整合发展。
3、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体联动不够。我市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存在整体联动不够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文化景点划归文化部门管理,宗教文化景点划归民宗部门管理,在旅游规划、旅游宣传营销等诸多方面不能统筹运作,联动不够,无法形成整体旅游效应。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围绕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下半年,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做好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旅游总体规划修编事关我市旅游发展总体走向,是旅游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本次旅游总体规划修编涵盖面广,主题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将对全市旅游发展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下半年,我局将进一步明确全市旅游主题区域布局,以科学、合理、特色、长远的原则认真修编全市旅游总体规划,推动全市旅游发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落实各项工作,促进旅游业做大做强。
2、充分发挥__景区引擎作用。__景区作为我市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核心,是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将加快景区提档升级步伐,着力编制好__景区旅游规划,做好景区提升策划方案,向外拓展,整合平旺湖、观音山、百果园和农家乐形成联动效应。坚定不移地做好__景区秋季万寿菊产品的种植工作,整合生态养殖和旅游资源,认真策划“金秋品蟹赏菊”旅游产品,编排水乡特色美食套餐,制定合理的优惠价格吸引游客提高人气,打造秋季旅游小高潮。同时,加强与__其他旅游景点的联系,尤其是生态和文化旅游景点的互动,编制推出__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和套票***策,激励旅行社组团来兴。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5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发展历史;发展前景
中***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06-020 引言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顾问谢贝洛斯.拉斯碦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并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确认与采纳,从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尽管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有这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可以总结为:旅游地受人类干扰破坏很小的地区,当地居民、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旅游本身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发展,并且对旅游者和当地的社区起到环境教育作用。
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思想方法的研究,则主要借鉴和参考的旅游规划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原则进行。目前,国内外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方法有:门槛分析法、社区法、可持续发展思想。
1 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立旅游事业的管理单位,同时出现了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等。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成为共识,旅游规划出现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区点规划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全面的迅速发展。如刘忠伟等(2001)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并且从旅游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二者的综合层次方面考虑;钟林生(2004)系统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领域;杨尚(2008)以河南省淇县金牛岭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景观资源进行生态旅游阻力评价,构建生态旅游地分区规划的新模式。
2 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生态旅游规划是为生态旅游服务的项目,所以在设计规划之前,有必要搞清楚生态旅游的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旅游规划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态旅游规划代表了当前规划的方向,是现代规划思想的集中反映与体现,它既是对于传统的旅游规划方法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又与之存在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具体的特点。
2.1 协调性 为了保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就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共同效益去考虑,使得他们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注重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平衡发展,实现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其附属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
2.2 自然性 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其自然的特性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游客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大多数生态旅游区域都是相对原始,并且地方文化浓郁的地区,游客也比较愿意到那些受人类干扰较少的,野生自然保护区去旅游活动。
2.3 生态性 生态旅游强调对于旅游对象的保护,明确反映出保护自然的要求和责任。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引用生态学规律,并且合理的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一般来说适合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自然保护区纷纷对外开放,进而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热点。但因为生态旅游规划的不完善,不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破坏。国际上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圣约翰岛的珊瑚礁因大量潜水者的光临而面临解体;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近50万游客,使旅游业成为该国超过了咖啡和香蕉生产业的第一大产业,导致该国的森林正以每年的速度遭到破坏,成为世界上森林破坏率最高的国家;澳大利亚举世瞩目的大堡礁,也因为每年的游客游览数量太多,植被和珊瑚礁都受到了破坏。
3 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步骤
3.1 确定目标和保护对象 旅游规划的定位至关重要,首先研究清楚究竟这个区域以后将以什么核心项目为卖点。定位关系到整个规划水平的高低,也是对整个生态旅游区域的合理配置的先前条件。
3.2 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包括从定性和定量上去分析,旅游资源本身的情况。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比较和机遇挑战分析。生态旅游去本身资源的好坏,是完成好的规划的基础之一,如果本来的旅游自然环境资源就不尽如人意,那么无论如何再好的规划也是出不来的。
3.3 生态旅游市场与产品的策划的分析 生态旅游产品的策划分析应该注意以下设计原则:
①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下的生态保护原则。如果开发与生态保护产生矛盾,生态保护对开发有否决权。制定开发规划时,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开发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及时调整开发计划。对自然生态区要充分尊重生态规律,文化生态旅游区则要尊重当地文化特色,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生态保护。
②生态效益为首原则。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经济目标的实现要以不损害生态效益为原则,短期经济利益要服从生态效益。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长久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旅游景点规划范文6
国家旅游局12月26日《“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制定带薪休假细则,重点打造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将把旅游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记录范围,及时旅游失信行为信息记录。
职工带薪休假细则将出台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预计到20xx年,我国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各地***府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加强监督检查。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旅游环境监测建预警机制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施绿色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标准体系,推行绿色旅游产品、绿色旅游企业认证制度,统一绿色旅游认证标识,引导企业执行绿色标准。
同时,我国将建立旅游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达到最大承载力的旅游景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完善旅游预约制度,建立景区游客流量控制与环境容量联动机制。
在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对旅游项目实施类型限制、空间规制和强度管制,对生态旅游区实施生态环境审计和问责制度,完善旅游开发利用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
打造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
到“十三五”末,我国***旅游消费支出占旅游消费支出20%以上,4A级以上景区将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同时,我国将继续推动研究旅行社、导游收取“佣金”、“小费”法律适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京津冀旅游城市群等五大跨区域旅游城市群。其中,京津冀旅游城市群将发挥京津旅游辐射作用,构建城市旅游分工协同体系,推进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此外,我国将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
亮点
不合理低价游将依法打击
国家旅游局表示,“十三五”期间将全国旅游秩序指数,建立重点地区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完善旅游纠纷调解机制,健全互联网旅游企业监管体系。
同时,我国将建立健全旅游从业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信用体系,将旅游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记录范围,及时旅游失信行为信息记录,推进旅游失信行为记录和不文明行为记录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开展联合惩戒。
此外,全国将依法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或变相强迫旅游消费、虚假广告行为,集中处理典型案件,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和从业人员。
景区经营建负面清单制度
根据规划,我国将建立景区旅游开放备案制度、景区旅游建设与经营项目会商制度、景区建设经营负面清单制度等。推动景区旅游实现特许经营管理,推进经营决策、劳动用工、薪酬制度等去行***化改革。完善景区建设经营活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景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景区预约预报预订机制。
此外,我国将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旅游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应急值守制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国家旅游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推动建立***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推进国家旅游紧急救援基地建设。
相关阅读
到20xx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规划指出,20xx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荣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规划明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xx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4A级以上景区将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期末,***旅游消费支出占旅游消费支出20%以上,4A级以上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
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制定实施细则
规划提出,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各地***府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加强监督检查。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重点打造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
规划提出,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
新建、改扩建10万座旅游厕所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10万座旅游厕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中西部地区旅游厕所建设难题得到初步解决。
推动简化签证手续缩短签证申办时间
规划提出,推动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简化签证手续、缩短签证申办时间,扩大短期免签证、口岸签证范围。
全国省会城市至少开通1条旅游观光巴士线路
规划提出,完善旅游观光巴士体系,全国省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至少开通1条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至少建成一条自行车休闲绿道。
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建成生态停车场
规划提出,开展绿色旅游景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创建500家生态文明旅游景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建成生态停车场,所有新修步道和80%以上的旅游厕所实现生态化。
实现高等级景区退出机制常态化
规划提出,强化A级景区复核和退出机制,实现高等级景区退出机制常态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旅游景点规划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