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案范文1
一、热情鼓励,树立信心
香菱到潇湘馆请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欣然应允:“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四十八回,下同)其实,香菱学诗先求的是主子薛宝钗,谁知被宝钗说成“得陇望蜀”。林姑娘则不仅没耍小性儿,还表现了霁月风光般的襟怀,她的热心与宝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大大激发了香菱的学诗热情。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此言一下子打消了香菱对作诗的神秘感和顾虑,使她树立了信心。黛玉介绍了诗的平仄后,随即又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些话简单明确地指出了作诗的要领,为香菱打下了理论底子。黛玉指出作诗要以“意”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这启发教师应关注立意、内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黛玉接着鼓励香菱:“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话暗示了香菱的潜力,使她倍受鼓舞,把学诗动机转化成了巨大的学习动力,致使香菱学诗到了“茶饭无心,坐卧不宁”的痴迷程度。如果黛玉也像宝钗那样说香菱“呆头呆脑”,那么香菱就会望诗却步,垂头丧气了。可见,学习动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情感的介入对学习多么重要。
二、自学范文,提出问题
当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黛玉当即指出:“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眼光高明,深知阅读对写作的作用,范本的选择非常重要。阅读经典,取法乎上才能有较快的进步。黛玉根据自己的经验,为香菱挑选了诗作:“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黛玉列举的都是名作名篇,读王维,体会诗情画意禅理;读杜甫,品位沉郁顿挫;读李白,培养个性和想象力。要学就学一流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极有益。同时,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效果不言而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名句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但书不可滥读,黛玉进一步给香菱安排自学任务:“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这既为香菱缩定了学习范围,又放手让她自学后提出问题。这启发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自主思考,提出问题。黛玉让香菱先读诗打写诗的底子,无疑是遵循了写作规律:注重基础,重视诵读和感悟,这也是语文学习的规律。经过黛玉的精心指导,香菱逐渐进入了诗歌王国,“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三、师生研讨,答疑解难
黛玉认为学习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这正是教学的精髓。香菱读完圈定的篇目后,很快进入了“愤”“悱”状态,迫不及待地向黛玉谈起自己的感受: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这句问话是考察香菱对范文的学习情况,可见,黛玉是在了解香菱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当香菱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诗句为例分析诗歌用词之妙时,作为老师的黛玉适时点拨,说:“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此处,黛玉趁势让香菱了解诗句的源流变化。在学习过程中,黛玉作为教师,不是灌输,而是与香菱处于平等地位,学生谈学习心得,老师精要点拨,从而引导香菱畅所欲言。
四、反复练习,批改评价
火候到了,就要反复练习,选择练习题须符合学生特点。黛玉给香菱出了关于“月”的题目。这个题目浅近,源自生活,适合初学者。香菱作的第一首诗,通篇只说了“月亮很亮”一个意思,宝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这个评论固然正确,却使香菱感受不到成功的希望。黛玉看完用鼓励的口气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黛玉先肯定,再指出不足,然后告诉该怎么去做。她的真心赏识与热情鼓励增加了香菱的勇气,“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真是如痴如迷,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放开胆子,易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创作灵感。艺术想象是作诗的灵魂,大胆的想象可使平常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惟如此,才能写出好文章。
香菱作好第二首后,宝钗笑她走题了,黛玉却说:“自然算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宝钗带有嘲笑的意味,黛玉却真诚面对香菱的失败,继续给予鼓励。香菱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连做梦都在喊:“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达到了“呆”、“疯”、“魔”的程度。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最终寻出了佳句,作出了“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诗。在黛玉的慧心教育下,香菱成功了。
综观黛玉的教学,一位高妙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她耐心细致,从激励信心、理论指导、推荐范文,到命题限韵、研讨习作、指点门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感悟,强调自学、探究、实践,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真正是循循善诱。同时,黛玉对香菱的指点,虽寥寥数语,却次次一针见血,这是做老师的高明之处。批评多了,学生根本记不住,倒不如鼓励中指出要害,使学生易于接受、改正、进步。可见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对学生平时的写作,要多改精改,教育学生不怕失败、大胆创新,才能成就佳作。
以上只是黛玉教诗的技法,还不是根本。那么,她教学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教育理念如何先进或教育方法多么巧妙,如果没有优秀的业务素养、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知识基础做后盾,都不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黛玉之所以教香菱作诗胜任愉快,是因为她本色是诗人,具有好诗才。刘姥姥到潇湘馆,看到一房间里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垒着满满的书,就以为一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没想到竟是黛玉的屋子,她感慨道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上等的书房还好。从黛玉给香菱所开的书目也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爱书好学,学识积累又是何等深厚!曹雪芹似乎特别偏心地将“天地灵秀之气”凝结于黛玉一身,洛神的飘逸、仙子的轻盈、谢道韫的敏捷、李清照的清新,黛玉娇俏聪慧、风流飘逸的诗人气质,处处流露出飘然出尘的风韵。她“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寄人篱下的境遇和多愁多病之身更加引发了她的诗意诗情。黛玉在诗社表现出色,《葬花吟》、《咏菊》等撼人心魄,大观园里论诗才,她的水平是数一数二的。在黛玉孱弱的躯体里跳动着孤傲卓绝的诗魂,她有着丰富的内部精神世界,敏感的心灵,“心较比干多一窍。”因此,黛玉传授给香菱的都是自己亲自学诗之后的真经。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2
一、开放的教学设计
真正的课堂,学生的个性是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所以,不能只设计一种可能,而应更深入地去设计多种可能和多种预案。教学如同一枚硬币,正面是科学,背面是艺术,教育智慧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克服传统教学中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模式,而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互问互答,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解决,这就是“活”备课,课堂也会因此而动态生成。在教学《香菱学诗》(九年级上)时,“文章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通过一教一学,请分析黛玉、香菱的性格特征?”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红楼梦》中,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但在本文中我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深厚的学识。”“黛玉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她讲诗提纲挈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学诗的要领。”“香菱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小遭灾难,被拐卖,又被薛蟠霸占,沦为侍妾,受尽和折磨。后进了大观园接触到像黛玉这样的才女,就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好学乐学,善学苦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讨论从课内到课外,学生越讨论兴趣越浓。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发挥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求知的精神,调动了学生***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到方法,教学由此变得生动而有弹性。
二、开放的教学时空
要有活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和锻炼,教师就要舍得将课堂教学中三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通过讲故事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看法。“爱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既敏感又朦胧的话题,结合现实,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探讨生活中的和课文中的“爱情”,从而领悟到“真正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教师要能够充分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除小组活动、同桌互动形式外,教学的空间还应该得到更广阔的延伸。直观形象远比书面文字更能带来吸引力。不断的教学实践让我真正领悟到,知识从书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是不能没有这两个世界的沟通的这句话的含义。
三、向多学科的开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总认为语文课无非是把住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脉络,却没想到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因此,对“学科进行整合”“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来就不敢苟同。新课改后,这种观念逐步得到了转变,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尝试着沟通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从尊重学生的生命整体出发,适时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展示他们的个性才能,使学生通过多种学科渠道学会学习。
四、开放资源,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活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即:课堂教学低效化,教学形式过于追求活动化,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到位,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互动等。因此,初中教师急需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一、制定导学方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重点,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制定相应的导学方案,最后让学生根据导学方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冯骥才《俗世奇人》一课中,教师首先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为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领会文章人物的精神风貌;情感目标为让学生深刻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能力目标为让学生认真精读文章,品味文章语文的特点。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具体的预习任务。即了解冯骥才的生平及写作此文的背景,并且对《俗世奇人》的全文进行相应的了解;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的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深刻体会文章中小人物的大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课后练习题,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在这样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语文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使得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应有的
保障。
二、创设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初中阶段不但是他们生理变化的时期,也是心理的成长时期,各种各样的烦恼接踵而至,假如调整不好,极易使得学生产生叛逆厌学的心态。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适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便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情境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香菱学诗》一课中,由于《香菱学诗》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电视剧版《红楼梦》的一个片段,使得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作者写此文的真正意***所在,即作者写香菱写诗,就是为了抬高香菱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一来,当香菱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得悲剧性更为强
烈了。
再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雨果的《就英法联***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中,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离学生较远,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映相关的影像,把当时圆明园被英法联***破坏的故事重现,学生便很快地进入特定的环境,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就是说,通过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三、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应把学生引向“问”之源头,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读出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等,这样一来,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能生成问题,会问才会学。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关于“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恐龙的灭绝和地球的构造有无联系?对于“被压扁的沙子”一文,教师可以紧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恐龙又和压扁的沙子有何联系?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本质,而且可以让学生懂得不同的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可以互为见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再如:老师在讲解鲁迅《藤野先生》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即作者写自己在东京的经历目的是什么?又为什么写在仙台的一些生活情况?写藤野先生的缘由是什么?写本文的真正意***是什么?这与后文作者放弃医科学习有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问题,通过教师适当地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而且使得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导学方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此外,还需要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呼啸.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郝小柱.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现代阅读报,2013(2).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4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较好地贯彻并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即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渗透。本文结合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名著阅读题,对各种题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作简要的解析。
一、 文学常识积累与辨别
题型透视考查名著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作者信息、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典型语言和主要故事、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常以填空或选择形式出现,其容量小,覆盖面大,便于对零散知识点的考查,但是难度并不太大。
真题回放(2010年安徽卷)运用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 根据《水浒》的叙述,梁山好汉议事的大厅,原来称“___________”,宋江任寨主后改为“___________”。
(2) 高尔基的《童年》用第___________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家中的生活历程。
答案(1) 聚义厅;忠义堂(2) 一;外祖父(或“外祖母”)
备考方略考生必须要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做好知识积累,准确有效地识记一些基本名著常识,应考时方能得心应手。
二、 人物形象介绍或分析
题型透视这类考题要求考生把握名著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及相关故事情节。注意:人物、性格与情节必须吻合。其命题形式较为灵活。
真题回放(2010年江苏盐城卷)阅读古典名著,回答问题。
(1) 下列与宋江相关的两个情节是()
A. 三顾茅庐 B. 三进大观园
C. 三打祝家庄 D. 三碗不过冈
E. 三败高太尉 F. 三英战吕布
G. 三入死囚牢 H. 桃园三结义
答案C和E。其它故事跟宋江无关。
(2) 那怪一闻此言,丢了钉耙,唱个大喏道:“那取经人在哪里?累烦你引见引见。”行者道:“你要见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观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今日既是人与他做了徒弟,何不早说取经之事?”
选文中“那怪”指:,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一个故事名称:。
答案猪八戒,示例:八戒大战流沙河,高老庄取亲
备考方略名著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用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片段,考查人物形象和相关的知识,不仅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考生要熟悉相关内容,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答好题。
三、 故事内容或情节概括
题型透视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片段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或概括某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概述故事情节,要紧扣试题提供的名著片断,要能抓住主要内容,语言要高度凝练。
真题回放(2010年浙江东阳卷)名著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
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表现的情节是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可以看出香菱的性格是___________。
答案《红楼梦》;香菱苦志学诗;香菱目标坚定,潜心钻研
备考方略作品内容或情节概括题,要求学生正地走进名著,同时还得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因为要求概括的往往不能从选文中找到的原话,避免考生不动脑筋就能给出答案。需要考生对名著相当熟悉,巧妙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迁移能力。
四、 作品的理解及评析
题型透视这一类考题大多回放一个精彩片段,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或人物形象,对作品的意义与阅读价值做出评价。答题时一要联系原著,不要以偏概全;二要选准角度,不要泛泛而谈;三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要求。
真题回放(2010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
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哪一个情节?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
答案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罗刹(即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曾经与孙悟空结拜过兄弟,所以称她为“嫂嫂”:她的儿子是圣婴大王红孩儿,曾与孙悟空几次交战,后来被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所以称“夺子之仇”。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5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各学科之母,语文教学很杂很泛,这是难点,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一般的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象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应用,却不容易有机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像学习戏剧经典作品《窦娥冤》、《哈姆雷特》等,完全可以把荧屏精彩对白用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古今中外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也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循环往复,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单一的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无意活动向积极主动的有意活动方向转化,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型”变成主动的“需要型”。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使信息发送和接收两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换,而不像电视、广播那样,人们只是被动接收节目内容。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内容。让学生参于多媒体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途径之一,又是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小说片断时,安排了学生上网搜索《水浒》中有关鲁提辖的故事情节,以及像拳打镇关西这样血腥暴力的场面描写,让学生自由评价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明白了现实生活中做事不能头脑发热,要按照法律做事,维护法制社会的尊严。在教学《香菱学诗》的小说片断时,通过安排学生上网搜索香菱、林黛玉的人物介绍和香菱各个阶段的诗作,不但让学生领略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精深典雅,还动手试着学写古体诗歌,体会到了古代文人写诗的不易。通过利用多媒体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使之积极参于语文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增强了法制观念。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多媒体教学的这种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就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的观点,学生理解未知的抽象知识是在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相互作用下,通过主体活动逐步建构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向内部转化的过程。因此,知识的理解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采用动态***像演示,让静态知识动态化,既展现了知识呈现的过程,又清晰形象,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现在中考试题中,几乎都考诗歌鉴赏,其实诗歌鉴赏一直就是中考的考点、热点,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再现的,如果借助音乐、***片等多种手段则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例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给学生放《二泉映月》等二胡音乐,再回头讲解诗词意境时就清楚多了;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怎么体现钱塘湖初春优美的自然风光?钱塘湖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该只是个遥远的传说,除了偶尔电视见见,其他也只是想象,结合课文提示,我通过网上搜寻等渠道剪辑了一组专门介绍钱塘湖自然风光的***文,最后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6
作文,是语文教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考的“重头戏”。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一说起创新作文,人们往往关注的是这方法,那技巧,到头来学生创新写作水平并没有多大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策略不对,犹如在沙滩上盖高楼大厦,必然要轰然倒塌,归于起点。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循序渐进,科学训练才是必由之路。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让学生想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知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陶铸在《思想?情感?文采》一文中说:“只要你是有心人,对社会主义的事物有高度的热情,对事物经常接触,时刻注意,那你就可能发现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陶铸的这些话中的有心人,即是对事物感兴趣的人。从而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1)了解学生思想,出题使之愿为表达心声。譬如:我了解到最近一段时期,学生对某一科作业过重特别反感,可对这一科老师又敢怒而不敢言,此时,我抓住时机,针对这一现实,我就出一个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并声明为学生保密。这样,学生的思想大门被打开,聚集了多日的感情岩流便喷薄而出,披入情,言为心声,各个写得掷地有声,表情达意痛快淋漓。(2)设置情景,使之跃跃欲试。一次,我班王喻晓同学在浴池拾到一根金项链,费九牛二虎之力,想方设法找到了失主。失主十分感激,写了一封表扬信。我就在班里读了这封表扬信,并让喻晓同学谈了对这件事的体会和感想。当时,我注意到五十多双凝目而视的眼睛,肃穆的表情,以及给喻晓那经久不息的掌声。我随即出一个作文题目《闪光的不仅仅是——》。题目一出,立时,学生伏案挥笔,班里只有写字的唰唰声。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如果学生能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写作,那么作文的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其次,让学生相信能写
信心是作文的动力。要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就要打破作文的神秘感,营造轻松、自然的作文环境。告诉学生:谁会说话,谁就会写作文。其实作文就是说话——在纸上说话,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天天都在作文,只是你没用纸和笔,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我们回家,向父母讲述哪天哪节课上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在写记叙文!父母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你向同学介绍它的颜色、款式、质料、价钱、卖家以及穿在身上的感觉,这就是说明文!你对周围人和事的评头论足,这就是议论文!经我这么一说,学生异常的兴奋,明白了作文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对作文信心大增。
再次,让学生随意写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因受兴趣、爱好、阅历……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的看法就会千差万别。作为老师,出了题后,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写,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翅膀自由的飞翔,写出有自己特点,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一次我出一个题目《粉笔》后,没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写,结果令人鼓舞。就粉笔这个题目,单就体裁而言,就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小说、寓言、童话故事等。就每一种体裁而言,写法又各不相同,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正写出了各自对粉笔的理解和感触,使学生思维在自由的天空任意飞翔,激活了思维,发挥了创造性。
同时,让学生会写
孺妇皆知的《红楼梦》,其中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作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先不讲做诗的道理和方法,只叫她自己去读著名诗人的作品,你看黛玉是怎么指导(教学的)。她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谈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黛玉的要求,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诗句不仅熟读成诵,而且也学着做,香菱在黛玉引导下进步很快,不到半年,诗就做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趣”。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他们摸索到一种方法技巧,这比单纯去给他们讲什么“作文要起承转合”强得多。但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鼓励学生探法、悟法的同时,给学生以基本的创新方法指导是必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香菱学诗教案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