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1
市民幸福感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为了解XX年成都市民的幸福感状况,成都市社会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在XX-XX年连续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选择侧重市民个人幸福感的各项指标,制定出了测评体系,包括五方面十大指数内容:
市民的生存状况(如收入满意度指数)
市民的生活质量(如居住条件满意度指数、健康信心度指数、家庭生活幸福指数、交通出行便利指数等)
市民的身心状况(如精神状态指数)
幸福感对比(如生活质量方面与过去的对比、对未来的预期)
人际关系及城市认同(如人际交往和谐度指数、城市认同感指数等)
调查方式:采用了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对18周岁及以上、在成都市五城区及高新区居住超过3个月的居民(包括成都户籍的本地人和长住成都的外地人)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报告表明,XX年市民的幸福总指数(3.54)与XX年(3.50)基本持平,幸福感自我评价指数(3.67)较XX年(3.48)上升0.19分;对XX年生活感到幸福的比例(56.8%),较XX年(46.1%)上升了10.7%。而市民对成都的认同感指数(4.03)较XX年(3.97)上升了0.06分。其中,市民对成都的留置意愿指数(4.61)和喜爱度指数(4.29)最高,分别有近九成受访市民表示喜欢成都和想继续在成都生活,各项指数均达到较高分值。
八成多市民:家庭生活“幸福”
在涉及到市民幸福感的十大具体指数中,较之XX年也发生了变化,最高的是家庭生活幸福指数(4.13),最低的是收入满意指数(2.97),除交通出行便利指数较XX年降幅较大外,其它指数均较XX年上升或持平。其中尤以社会治安满意度、收入满意度、人际关系和谐度、生活质量提升、家庭生活幸福五大指数较XX年有所上升。
社会治安满意度指数:3.50,较XX年的3.43上升0.7分。57.6%的受访市民认为XX年成都的社会治安好,仅11.5%的受访市民认为不好;
收入满意度指数:从XX年的2.91上升到2.97。34.2%的受访市民对目前的收入感到满意,32.8%的受访市民表示不满意;
人际关系和谐度指数:3.89,较XX年的3.83上升0.6分。72.8%的受访市民感到和周围的人相处“愉快”;
生活质量提升指数:从XX年的3.14上升到3.43,42.5%的受访市民认为生活质量与XX年相比“提高”了,53.5%的受访市民认为未来生活质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或“有所提高”,仅有3.3%的受访市民认为“会有所下降”或“较大幅度下降”;
家庭生活幸福指数:从XX年的4.0上升到了4.13,81.5%的受访市民觉得家庭生活“幸福”;
生活总体满意度、居住条件满意度、健康信心度和精神状态四大指数:与XX年相比保持稳定;
交通出行便利指数:较XX年降幅明显。分析认为,这与私家车增加,重要交通要道如人民南路改造、地铁施工等因素有关。随着XX年我市交通缓堵***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如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投入运行,以及重点路段改造的完成,地铁和轻轨的陆续建成,在成都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届时,该指数将得到提升。
15种职业人群家庭主妇最幸福
调查报告对15种职业人群的幸福感作了对比,其中家庭主妇、公务员、离退休人员、企业公司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五类职业人群幸福总指数高居榜首,而又以家庭主妇“感觉最幸福”,幸福总指数达3.9。相对而言,企业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员工及工人的幸福总指数较低。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2
最近,一份名为《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中国七成半人感到幸福。在被调查者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4.9%,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为59.2%,两项相加为74.2%;有13.6%的人做了介于幸福和不幸福之间的选择,9.8%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的人选择了“不幸福”,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为12.3%。
这一调查报告一经公开,即引起轩然***。不少人纷纷发表看法,称自己“被幸福”。这似乎是一个“幸福悖论”。
应该说,这项由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开展的调查是客观的、可信的。它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资助,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领导的课题组,课题组在2010年8月中旬,抽取来自全国发展水平不一的24个城市的4800名居民进行调查。由于作为***的第三方,我们主观上也没有数据造假的动机。
当然,超过七成人感到幸福,也只是一个总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例如,我们的报告显示,从不同年龄段看,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高的是61―70岁组,最低的为31~40岁组和41-50岁组。此外,30岁以下的青年人倾向于回答不幸福的比例最高,而7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无人认为自己“不幸福”。这显示出很重要的信号:年轻人的幸福感不高,除了与幸福周期(即不同年龄段的幸福程度天然的不同)因素外,也与“现在就业前景不明朗、房价水平相对较高有关”。
又如,在我们设定的19项影响居民幸福的因素中,重要性评分最末的为“社会管理参与”,其次是***府行***、社会交往。但是受访者回答“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至少为60%,回答“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比例最多为16%。这恰恰说明,我国刚刚开始迈向小康社会,生存和发展还是主题,公民社会尚未形成。但今后,“社会管理参与”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研中也发现了这一潜在的规律。从调查结果来看,中等收入以上的群体,对“社会管理参与”、“***府行***”等方面均较为重视。同时,对这些因素,学历越高重视程度越高;城市规模越大,赋予的分值越高。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府行***服务的要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大城市。
(评《南风窗》2011年第7期《2011:去敲幸福的门》)
人大代表的职责
储建国(武汉大学***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3
春节前后,地方两会基本“收官”,作为一年一度我国***治生活中的大事,今年地方两会与以往相比有一个更加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幸福”成为一个热词,一种以幸福为导向的执***潮流正在形成,地方领导纷纷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的幸福观,探寻幸福区域施***新途径。
:3千万条幸福中“只取一瓢饮”
常常领风气之先的广东省委书记,是一位明星官员,也是一个网络高手,经常通过网络向民间问计。在2011年1月6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用现场办公用的iPad电脑在百度上搜索“幸福”,结果有30600000条,但书记“只取一瓢饮”,那就是“幸福广东”。当天,在作《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报告时,首次系统提出“幸福广东”。广东在全国省市中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建设幸福区域的施***目标,并已纳入了广东“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成为“十二五”广东***治的主旋律。接下来,在多个场合纵论“幸福广东”,并于1月20日在《南方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幸福广东”的战略部署。
什么是幸福广东?将转型升级与幸福广东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有机整体。这其中,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二者统一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建设幸福广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在此次报告中共40次提及“幸福”,他还创意性地用股市术语牛市和熊市来说明GDP与幸福的关系。指出,少数干部重物轻人,甚至为了短期经济增长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出现了干部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牛市”中陶醉,群众却在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熊市”中埋怨的怪现象。
如何实现幸福广东目标?在参加2011年广东两会小组讨论时用中国传统作春联的方式谈幸福,三副对联分别是:“加快转型升级***府是关键,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最为特别的是,做的三副“幸福”联横批都是“共建共享”。解释说,幸福在老百姓的眼中像花儿一样,******府要创造花儿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提供阳光、空气、土壤。当然,群众也不能闲着。群众要除草、浇水和松土,还要打虫子,幸福广东是共建共享的过程。对于幸福广东的具体施***措施,特别强调改善民生,着力健全公共财***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如何衡量幸福广东?提出,要研究和推出评价幸福区域和发展状况的新指标体系,并转化为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监督进行督促检查考核;从2011年开始,广东各市县都要在年初公布改善民生办实事的计划,年末请统计局调查队调查统计,可以考虑由群众来投票、社会来评选。在2011年广东两会上,广东省***府负责人透露,广东省正在进行幸福指标体系的建立工作,还在征求意见,不久后将出台。1月17日,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广东省居民个人生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广东省居民幸福感得分75.3分,属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吻合。但《报告》调查也发现,当前广东仍存在着住房、看病、就业等方面不足,是影响居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幸福不只是吃红烧肉、
穿漂亮衣服
重庆市委书记是倡导幸福的另一位明星官员。从专项“打黑”行动到干部大下访,再到户籍改革和公租房模式,留给人的印象是铁腕柔情。他的铁腕是“打黑”,而柔情是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他到重庆的3年多时间,一直规划民生幸福指数,希望通过“五个重庆”建设以及十件民生大事,彻底改变重庆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的局面。将“幸福”列入地方的施***纲领,他的步子迈得甚至更早。2010年6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3000多字的《决定》要3000多亿的总投资,平均下来,1个字1个亿。在重庆市刚刚推动的“十二五”规划里,“幸福指数”明确载入,并在全国率先将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提出将基尼系数由0.42降到0.35。最近,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揭晓,重庆以其多年来持续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让老百姓大大提高了幸福感,从而成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组委会给予重庆的颁奖词写道:嘹亮红歌暖热千万心。面貌重整,效率提速。重重迷雾散尽。热辣之都,民生之城。
如何衡量一个城市的幸福感?有他的独到见解: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取决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还取决于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等。尽管重庆目前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比较低,还远远落后于某些大都市,但如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得法,也完全可能在较短时间后来居上。这包括环境、住房、安全、祥和等诸多因素,如果做得到位,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有主人的感觉,这个城市百姓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强调,一个城市的发展既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城市的发展需要精气神,需要精神振作,而且需要扶正祛邪。改善民生并不只是吃红烧肉,穿漂亮衣服就够了,健康的精神生活也很重要。从2008年6月以来,重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唱读讲传”活动,通过奏响主旋律、弘扬***正气、传承***理想,从根本上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以及干事创业的精气神。2009年以来,重庆开展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说,一个地方要实现科学发展,有大出息,必须走正道,维护公平正义,把“流氓经济”、“无赖经济”彻底清理掉,营造科学、民主、法制的发展环境,让百姓安居乐业。重庆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重庆人的生活满意度(幸福度)达到88.8%。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2.5个百分点。在今年重庆两会上,在会见港澳地区***协委员、台湾地区特邀***协委员以及在渝台商代表时指出,重庆市委、市***府正在建设“五个重庆”,实施“民生十条”,探索一条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的发展之路。
同时,幸福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指出,“不求经济增长最快,但求百姓生活改善最明显;不求高楼大厦盖得最多,但求百姓过的最幸福”;并提出两个50%(即要求各级干部50%的精力抓民生,财***支出50%用于民生),进而努力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还坦承,改善民生,不仅不扯经济发展的后腿,还会有力、持久地推动经济发展。倘若一个家庭,有房住,能就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环境优美,兴趣爱好能够施展,精神生活有所寄托,即使城市GDP不算高,家庭成员也会处于幸福之中。为此,2011年重庆市***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民生十条”,具体民生实事包括:阳光公正地搞好公租房申请审核、摇号配租,实现50万人入住;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区县,适时提高养老、医疗、低保等待遇水平;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补助与物价波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实现8900个村电视户户通,新建30个街道文化中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2个;新增交巡警平台200个,建立数字化城市应急指挥防控体系;完成450个社区标准化菜市场整治改造。
***: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在今年陕西两会上,一个好消息就是,陕西首次跨入GDP“万亿俱乐部”。但陕西并没有沉浸在GDP的冲动中,又提出一个令人兴奋的目标,那就是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要跑赢GDP增幅。具体目标是: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左右。就在陕西两会召开前夕,陕西省统计局的居民幸福指数社情民意调查报告揭晓,该省居民综合幸福指数达80.11。这说明,陕西省大部分居民都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这些与陕西省委书记***的“幸福”情节是分不开的。***在此次陕西两会上参加讨论时指出,要扭住发展第一要务,贯彻以人为本、执***为民,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其实,***早在2010年陕西两会上就提出了幸福指数概念。他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一切工作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富裕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生活,加强社会管理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使全省人民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在今年陕西两会上,***从群众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阐述提高幸福指数的途径。一方面,要满足群众物质需求,继续加强农村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积极探索群众增收致富途径,制定鼓励就业、创业的***策措施;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租赁房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深化平安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法治环境,使群众健康愉悦地工作生活。
新当选的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如果我的工作能够得到群众的首肯,没有让人民失望,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所以,要问我幸福不幸福,首先要问陕西的人民幸福不幸福,陕西人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我一定会尽职尽责,勤奋工作,一心为民,让陕西的父老乡亲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赵正永还用加减法来说明如何改善民生,目前,与全国平均水平比,陕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发展,努力提高群众的工资性、经营性和财产性等收入,做好“加法”;另一方面要加大惠民***策的强度,通过实施“蛋奶工程”、药品“三统一”、老龄补贴等多项惠民制度,减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做好“减法”,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话题背景:幸福指数体系的十大要素
国民幸福指数简称GNH。在2011年广东两会上,有***协委员提出,科学的幸福指数体系应具备10大要素:一是经济收入、日常消费等物质生活;二是包括家庭生活、文化需求等在内的精神生活;三是包括***府的服务能力、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等在内的社会环境;四是包括居住环境、生态环保等在内的自然环境;五是人与家庭成员、同事、朋友、陌生人等之间的人际关系;六是工作环境;七是健康问题;八是包括医疗条件的客观评价在内的医疗保健水平;九是合理的***治诉求;十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话题背景:多省“十二五”规划提幸福指数 全国暂不推出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4
调查自今年3月起至6月结束,从北京市16区县随机抽样20~79岁人群。结果显示,很幸福、一般幸福和不太幸福的比例分别为2.5%、22.8%和56.4%,而非常幸福的仅为0.08%。此次幸福指数概念重点关注的是人内心感受而非外在客观条件,人内在的幸福感往往会通过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反映出来。因此,在调查中设计了众多问题,答案分值范围为0~48分,分为五段,低于9.6分为很不幸福,随着分数增加依次为不太幸福、一般幸福、很幸福和非常幸福。
八因素影响家庭幸福感
对家庭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八个,从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经济收入低、住房太小、居住环境差、身体差、工作不理想、子女教育、夫妻不和睦和夫妻性生活不和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40~70岁间,幸福感反而下降。
此外,北京市居民目前的心理压力来自于食品安全、经济状况、社会变化快、子女教育、自然灾难等。食品安全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给现代都市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最直接且最具冲击力。
提高幸福感应双管齐下
提升幸福指数可从外部条件和自身两方面改变。其中,***府应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尽可能提高收入水平,完善医保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咨询和推荐机会等;同时,居民自身也应培养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多看有益健康的书、做好人生规划,在生活中锻炼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报告解读
1.年龄因素:年龄对家庭幸福指数影响较大,20~29岁最幸福,随即走低,60~69岁幸福指数最低。
解读:就20~29岁年龄群体幸福指数较高而言,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刚参加工作,对未来有美好憧憬且雄心勃勃的青年人多有人生目标,对即将进入的工作有一定信心。而40岁以上的群体创业压力大,有一定生活和工作的烦恼。50~59年龄段幸福指数最低则与子女教育有关。工作10~20年后,随着结婚生子,职业倦怠感将达到最高峰。
2.健康因素:身体健康情况与幸福指数成正比。
解读:健康是人类的财富,身体健康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指数。调查发现,非常健康的人幸福指数可达到22.5,一般健康、不太健康和很不健康的幸福指数则由22递减至21.5(满分23)。
3.家庭收入:家庭收入高,幸福指数并不随之走高。如果收入等级分为6级,则第5级的人幸福指数最低。
解读:家庭收入的高低与幸福指数有关,但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幸福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除了房子、居住环境、工作、收入等外在硬件条件外,人际关系、子女教育、夫妻和睦程度、朋友数量等都构成了影响幸福指数的综合因素。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5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年5月12日在武汉了《中国农民社会文化状况报告》(《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社会文化卷》)。这是“中国农民状况报告”系列成果之一。此次报告通过对分布在全国各省的3382个有效农民样本进行分析,内容涵盖农村医疗、农民养老、教育、幸福感、环境等诸多要素。调查把样本农民的职业分成务农、务工、做生意、教师及其他五类,研究显示,务农农民的幸福指数最高,务工农民幸福指数低于务农农民。该项调查涵盖农民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幸福信心等方面,包括30项指标。
报告数据得出了农民社会生活、文化教育方面的新变化。报告得出结论:中国农民的幸福指数为0.5578,属于中等水平。其中,东部农民的幸福指数高于中西部农民,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收入是影响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中年农民的幸福指数低于青年和老年农民;务工农民幸福指数低于务农农民。农村医疗条件正在改善;农村社会养老正逐步普及;农民子女教育的每年户均总支出为9606.44元。此次报告的数据还提出了诸多学术问题,如“因教返贫”的农户究竟算不算困难户,以及为何受教育程度与幸福感呈反比等。
此次报告还触及当今社会环境下的新问题。相比养老、医保,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亟待解决。被访对象中有一些家庭本处于小康状态,然而一旦子女考入大学,便会背负巨大的财务压力;“因教返贫”问题突出,而且在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状下难以解决。此外,农村重大疾病保险方面缺位,大病报销依然在考验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中国农民幸福感分析
在东部沿海某农村地区生活的老王,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孙子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虽然没有豪车奢衣,但是每天恬静充实的生活却也过得悠然自得,自己经营种植的葡萄园里景色盎然,葡萄颗粒饱满,每年来采摘的游客很多,葡萄也有很好的销路。每天日出之时,老王便和儿子一起去葡萄园劳作,午饭后,老王和老伴儿在村头的大树下一起和邻居打打麻将,儿子则在网上为自家的葡萄拓宽销路,一家人生活得充实满足。
老王的生活目前并不罕见,近年来随着惠农***策的出台,随着公众观念的转变,“幸福指标”已经不能仅仅靠经济指标来衡量了。而是应该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社会因素,还包括生活的乐观和内心的安宁满足。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分析,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即将面临拐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难的问题,加速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农民工选择就地就近工作,更容易照顾家人,生活成本更低,子女上学也不存在问题,自然从主观上更容易满足,
在早些年民工潮之初,农民工为了改善家庭收入,必须远走他乡打工,而这样的收入是农民工用在城市里忍受夫妻分居、亲人分离的苦痛换来的。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产的机械化和科学化程度不断提升,大量的惠农***策相继出台,务农农民的幸福感自然不断增强,“一增一减之间,折射了中国社会特殊的时代变迁”。
与老王形成对比的是河北省某县一位25岁的农民,他进城务工已经10年,在10年的农民工生涯中,他对待进城的态度也已经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的满足到现在的焦虑,心理发生了巨变。我们了解到,他15岁时就已经进城务工,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与现实的差距的过大,在这10年中,他觉得融入城市生活越来越困难,最近几年农村***策优惠显著,他已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显不如生活在农村的同龄人。
中国农民未来幸福走向
抛去经济、环境、医疗等硬性指标,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家庭幸福感高低都面临这几方面的问题:家庭和睦与否,家人的健康,团聚的时间等等。今年初,国家卫计委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京举办了“2014国际家庭日中国行动――聚焦城镇化与中国家庭幸福”论坛。该论坛报告称,当前城镇家庭的幸福感水平总体略高于农村家庭。人口流动中,保证家庭完整至关重要。养老担忧、社会信任、安全问题是城乡家庭的共有困扰。
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调查显示,无论城乡,在回答“您认为影响家庭幸福的最重要的5个因素是什么”时,“夫妻和睦”“家人身体健康”“儿女懂事”“长辈通情达理”“生活有保障”以及“家人团聚的时间多”等,都是比例较高的选项。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这些基于心理因素的软性指标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大。
健康以及保障是幸福的本钱。目前,农村重大疾病保险方面缺位以及养老保障的缺位正考验着农民群体的幸福感,根据统计,家庭主要成员有残疾、家族遗传病或者重大疾病的农村家庭占比为4.4%,稍高于城镇家庭3%的水平。养老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养老担忧成为城乡家庭共同困扰。27.29%的农村家庭对养老保障不满意。陕西省某县的55岁农民肖大妈,在被问及生活幸福感时谈到,感觉目前农村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策的支持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房子盖了、路修了,但是目前困扰她的就是疾病问题,她患有癌症,目前没有重大疾病方面的保险,庞大的医药费用的压力让她苦不堪言。
未来提高农民群体的幸福感,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尤其是建立合格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此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指出,家庭幸福大厦的构筑需要和谐的家庭关系作为基石,也离不开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身体健康和养老保障的砖瓦。这要求***府制定***策时,应同时考虑提高收入水平和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富差距对公众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完善医疗保险体系,让农民不再畏惧疾病,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扩大养老保障的范围和水平,强化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支撑能力,这些是我国今后农村工作的关键。
链接
幸福与幸福指数
幸福
经济学界研究幸福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他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是由效用(物质的有用性)和人的欲望的实现与否来决定的,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传统经济学理论假定,高收入会产生更高的效用和个人幸福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还发现,同时提高所有人的收入,幸福水平保持不变;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幸福感反而降低了,这就是伊斯特林悖论。也就是说,收入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幸福感的增加。面对伊斯特林悖论,新兴的幸福经济学家赛利格曼、卡内曼和克鲁格等人给予了新的解释,并提出相对幸福假说。他们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和同层次其他人生活状况的比较,而不是其实际生活水平的高低。不管收入的具体数字是多少,较之“绝对财富”而言,“相对财富”的增加才是幸福感增加的真正原因,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拿相近和相识的人的生活状况同自己的境况进行比较。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6
《报告》覆盖了全国一、二、三、四线共计20个城市,调研收集超过2000份样本量,最后结果显示:在各省市幸福感排名中,辽宁省居民生活最幸福,其次是天津市及山东省。“辽宁省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社会保险能够带来的保障力度相较其他地区更有信心;而天津居民不论老少,均感觉生活幸福,是幸福感最无年龄差异的城市。”《报告》同时显示,北京居民在居住成本、物价水平、就业、社会发展预期和社会保障力度方面的评价很低,成为我国“幸福感洼地”。此外,上海市最“与众不同”:男性的幸福感普遍高于女性。
在城市排名中,如烟台、丹东等体量不是很大的中小城市排在幸福感前列;性别上,女性相比男性感觉更幸福;普通人的收入与幸福感成正比,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而年龄上,45岁以下的幸福感高于年长者,“中年人要承担更多赡养老人与抚育孩子的压力,这个结果同国际趋势是一致的。”何建新分析。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幸福感的一面是人的生存状态,另一面则是对社会价值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心态。
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幸福感?哪些因素会拿走或增加幸福的砝码?调查显示,中国人增加幸福感的砝码非常一致,如“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而最不增加幸福感的则是“帮助他人”。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中国人不是以个体方式存在,而是生活在家庭和人际之中的。“多少年过去,这种状况没有太大变化,家庭仍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和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何建新认为,这种特征反映在生活里是中国人表现出的非常矛盾的价值取向,“对待他人中国人显得有些冷漠:不能扶老人,不愿募捐;但同时对亲人和朋友又非常充满温情。”
“一些文明和教育程度更高的国家,选择做义工,帮助他人是许多人一生都要从事的职业。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人都是自己,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何建新表示,每个社会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中国人会慢慢通过全球化融合,逐步学习和补充这些元素,学会帮助他人。
虽然20个城市居民幸福感受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自身健康和未来的风险持担忧态度。从幸福感来源的评价来看,中国城市居民在财务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幸福感偏低,说明中国城市居民有保障性依赖的倾向,有一定的不安全感来自社会环境的变化。更有高达七成的被访者认为赡养老人的资金开支较大,近八成被访者认为目前子女教育的费用很高。
“正是由于对城市生活环境、个人发展预期、家庭财务收支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焦虑,一线城市处于幸福感的低谷。”何建新分析,二、三、四线城市生活得相对更坦然,也与这些城市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有关,比如人们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较低的通胀水平、相对合适的城市拥挤度等,都会让人心生满足感。“目前已经开始出现逃离一线城市的倾向,二、三、四线城市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是一个很好的迹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城市居民在普遍享受着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福祉上升的同时,也在普遍承受着社会发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给自身的相对压力。
“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思考的问题,所以关于幸福感的讨论并不陌生。但是最近几年开始不一样,对幸福的研究开始从哲学层面落实到国家具体行动的层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说。
曾经,GDP数字的高低,一直被视为衡量经济绩效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但是,随着GDP代表的社会经济进步与个人的生活感受之间产生反差,人们开始反思,是不是GDP这一衡量标准出了问题?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2008年2月,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奇决定设立经济绩效与社会进步评估委员会,由国际三大知名经济学家担纲研究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最后出台的报告从GDP标准的缺陷、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三方面,建议主要国际组织和各国***府调整GDP的算法,用“国民幸福总值”(GNH)取代“国民生产总值”(GDP),纠正GDP社会发展的误导。
类似的反思和行动国内也在进行中。去年开始,广东、山东、河南等地相继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写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在中国,关注幸福感,提升幸福感是一种社会进步。多少年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没有这个理念,只有一个发展的理念。”在孙立平看来,发展主要是数量的概念,如果仅追求数量的增长,社会缺乏良好的理念、价值和方向,发展就会出现偏颇。“现在已经到了提出幸福感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7
1 德昂族及其所受到的扶持简介
我国的德昂族主要分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原叫潞西)、瑞丽、盈江、陇川、梁河等县市以及保山市的隆阳区潞江乡、临沧地区的镇康、永德、耿马等县,分布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人口数为17935人,被列为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其中居住在德宏州的德昂族人口约占其总人口的75%,以芒市最为集中。
为集中力量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步伐,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国家采取特殊***策措施,积极开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从农村经济发展、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推进。截至2010年,德宏州共有55个德昂族自然村列入上海对口帮扶范围,投入帮扶资金5960.008万元(其中上海投入2526.908万元、云南省民委配套1549.5万元、县级整合资金217.9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算1665.7万元),积极开展村内道路、人畜饮水、电力、安居工程、农村能源、农田水利、种植、养殖、文化、教育、科技培训等项目,解决了德昂族人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等基本生活困难,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2 德昂族的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及分析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主要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通过帮扶,德昂族地区的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缩小了与其他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现状本身,而是人们对现状的感知。为此,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德昂族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来探知德昂族人民是否因此而体验到幸福,从而为今后有关扶持***策的制订与实施提供实践依据。
2.1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以德昂族非常集中的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的勐丹、出冬瓜、允欠等村的德昂族村民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收回50份,有效回收率为91%。其中男性20人,女性30人,共50人;18岁及以下的有2人,19~35岁的有21人,36~59岁的有25人,60岁及以上的有2人。
所用《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等信息。第二部分为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查的相关性为0.52。第三部分为人脸量表,该表由Andrews和Withey于1976年编制,是一种非言语性的幸福感量表。国外有研究报道,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调查过程中,主要由被调查者自行完成问卷,当场收回。由于有几位德昂族老人不识字,研究者便把题目念给他们,并记录他们的回答。数据录入后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处理。
2.2 德昂族人民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
表1 德昂族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统计表
注:Campbell幸福感量表测验中,得分越高表明越幸福;人脸量表测验中,得分越低表明越幸福。
由表1可知,三台乡的德昂族人民比较积极乐观,绝大多数人都能在生活中感到快乐、充实、有价值,并且对生活总体感到满意。在性别方面,男性德昂族在生活中的幸福感受程度要略高于女性德昂族,但女性德昂族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略高于男性德昂族。总体而言,女性德昂族的幸福指数要高于男性德昂族。在年龄方面,Campbell幸福感量表测验结果表明,36~59岁年龄段的德昂族无论是对生活的幸福体验程度,还是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在四个年龄组中都最高,说明他们感到最幸福。其次是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德昂族。人脸量表测验结果表明,35~59岁年龄段的德昂族感到非常幸福,其次是60岁及以上年龄段和18岁及以下年龄段的德昂族。
3 讨论
3.1 德昂族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表明,三台山乡的德昂人民大都对生活感到满意,幸福体验很深刻,这与国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密不可分。由于地处偏远、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历史原因,三台山德昂族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2006年德宏州启动了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项目,55个德昂族自然村列入上海对口帮扶范围,并制定了《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德昂族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2010年)》和《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项目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等规划,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文化及卫生等社会事业及促进经济发展等项目,使三台山德昂族乡全乡经济和社会的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台山德昂族乡处处都是新道路、新房子、新家园和新生活,每一个村民的脸上自然都会露出幸福的喜悦。
3.2 德昂族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情况分析
在性别方面,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女性德昂族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要深刻于男性德昂族。通过近几年的帮扶,德昂族人民告别了又黑又暗又矮的茅草房,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实现了居住瓦房化、道路弹石化、能源沼气化、生活现代化,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变化都是显而易见,并且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而女性的感性思维又比男性强,因而德昂族女性的幸福体验较之男性会更加深刻些。
在年龄方面,本研究的调查发现,在“18岁及以下、19~35岁、36~59岁和60岁及以上”四个年龄阶段中,36~59岁年龄段的德昂族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最高,幸福感也最强烈。这个年龄段的德昂族大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中经济来源的创造者。通过启动上海市民宗委对口帮扶等活动,村民得到了养猪、橡胶和茶叶种植、沼气使用与管理等多项科技培训,学到了许多种植、养殖等技术,就业和创业的渠道也得以进一步的拓宽。家庭经济收入明显增长,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幸福感自然就会流露于表,体验深刻。
参考文献:
[1]海日.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46-48.
[2]王鑫.德昂族人口发展调查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07,5(4):11-15.
[3]张永华.对凉山彝族毕摩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6):61-64.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8
本文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我院重症监护室护士进行了集中调查,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49名重症监护室女性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护士人员均为随机抽查,不存在任何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1.2方法 调查共分为两个部分,即基本情况调查和幸福指数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护士年龄、民族、护龄、婚姻状况、学历、编制情况、家庭所在地、、体质量、身高。幸福指数调查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认证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作为调查工具[1],该量表共有33个条目,可分为6项基本内容:对生活满足或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健康的担心、愉快或忧郁的心境、松弛或紧张、精力。各个分项与总量表的相关度为0.47~0.79,得分越高表明幸福度越高。调查量表整体信度为0.89,能够客观全面反映被调查者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整体幸福感。本次研究均在无提前告知情况下进行,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者统一组织、宣讲相关事项。共发放问卷49张,收回有效问卷49张,有效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果
经过调查分析,编制情况、婚姻状况以及护龄是影响ICU护士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年龄、民族、学历、家庭所在地、、体质量、身高组间对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护理科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是救治危、重、急患者的基本保障,对护士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护士不但要具有专业化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超强的体力和精神承受能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3]。处于重症监护室工作环境的人员往往具有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这些问题又能够作用于护士的工作中,影响护士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4]。幸福指数是目前较为客观反映人类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指标,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发现,对于ICU护士幸福指数造成影响的因素较为多样,限于量表设计以及测评范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编制情况、婚姻状况和护龄能够在不同方面对护士的心理感受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护士的整体幸福度,而年龄、民族、学历、家庭所在地、、身高均不构成影响要素,这一结果提示在关注ICU护士时要抓住重点,不但注意到工作自身要素还要注意到护士个体情况以及生活状况,并通过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尽可能低缓解护士的心理症状,使其能够真正以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覃健凤,张敏.重症监护室护士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02):166-168.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9
【Abstract】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well-being poor college students by analyzing their gender,grade,single-parent families,families living and explor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well-being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Methods: Affecting Factors Inventory of Well- be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conducted on the poor students in the survey。Results: ①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verall well-being of men and women.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P
【Key words】 Happiness;Poor students;Influence factors
1 前言
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心理健康的一项衡量指标,反映了个人的生活质量[1]。关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是诸多幸福感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生力***,他们的幸福感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是了解大学生心理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的幸福感将会影响几年后社会主流工作者的幸福感,虽然幸福感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还是有一定的联系[5]。医学生的未来是肩负者救死扶伤的任务,他们的心理状态直接感染者患者,而贫困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中的特殊部分,本文欲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状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实证的教育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七年制11至14级贫困生共259名为研究对象。
2.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城乡居住地,是否单亲家庭等。(2)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调查表[2] ,该量表由7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自我意识、学校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工作与社会适应、家庭环境和休闲活动。
2.3 数据管理与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管理,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一般情况描述
按照要求剔除填写资料不完整的问卷后,有效问卷共250份,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50人;一年级92人,二年级58人,三年级59人,四年级41人;来自农村的185人,城市的65人;单亲家庭学生35人,非单亲家庭学生215人。
3.2 贫困生幸福感的性别特征
针对不同性别的贫困生其在幸福感的分析见表1,男生在工作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幸福感与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3 不同年级贫困生幸福感的分析
表2显示,休闲活动方面的幸福感在年级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05),相对来说,大一、大二贫困生在休闲活动方面的幸福感比大三大四贫困生的高。在恋爱方面的幸福感不同年级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6),随着年级的增加幸福感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他方面的幸福感差异则无显著性。
3.4 不同家庭居住地及类型的幸福感比较分析
由表3分析可见,在自我意识方面,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城市的贫困生的自我意识比农村学生的强。城乡贫困生在幸福感总分上存在差异(P=0.032),城市学生的整体幸福感强于农村学生的幸福感。
是否为单亲家庭的贫困生幸福感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5 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以总幸福感得分为因变量,性别,年级,不同家庭居住地,是否为单亲家庭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只有家庭居住地一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可得影响学生总幸福感得分的因素为生源地。
4 讨论
幸福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一方面,它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主观上有所感知。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的总幸福感的差异不明显,可以间接说明在当今社会男女地位基本平等,但在工作与社会适应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男女生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有关,说明男生在从事挑战性职业和面对竞争时更容易适应,从而在工作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幸福感较强。其他方面的幸福感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
调查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的贫困生的幸福感比农村的强烈,这可能与城市的孩子从小的环境培养了***自主的个性,所以能够获得在自我意识方面较强的幸福感。调查同样也显示出,城乡贫困生在总幸福感方面也是有显著性差异的,城市的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还是会比农村的好。重庆调查通过对大学生幸福生活标准的统计数字发现,51.1%的大学生认为有很多钱是幸福的。这与当前的大环境和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有关,但有的大学生能正视贫穷,通过各种渠道缓解经济贫穷,并把改变贫穷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强劲动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家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体验产生多大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解决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3]。
调查显示,各幸福感因子以及总幸福感在是否为单亲家庭的影响下的差异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这说明在当今社会单亲家庭不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看出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只有一个家庭居住地,说明城乡居住地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也反映了家庭的经济水平对幸福感的不容忽视。
5 建议
对在校大学生必须要注重幸福感的培养和建立。真正的教育是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要帮助大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幸福,领悟生活和幸福的真正涵义[4]。
学校也要注重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教育方式的调整,及在自我评价方面的正确引导。对来自农村的学生应给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来展示他们的才华,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张益荣.大学生幸福感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30-31.
[2]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418-423.
[3] 陈鹏,陈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7(27):178-180.
[4]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168-174.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例10
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经合组织“统计、知识和***策”第四届世界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表了“幸福观”。他表示,“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没有GDP,一定不会幸福”。
这让人联想到一句电影台词,“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是的,如果连人的基本物质需求都满足不了,妄谈“幸福”就是自娱自乐。
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幸福程度和经济发展呈正相关。2010年“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显示,全球155个国家的幸福排行中,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荷兰等幸福感最强的国家,都是人均GDP达3万美元的高福利发达国家。中国的幸福指数排在125位,是幸福感较差的国家。
这样的排名显然有异议。看看电视新闻和幸福调查就知道,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这种幸福还有旁证,据《环球网》转述朝鲜中央电视台消息,该国的国家幸福指数中,中国以压倒性的100分,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朝鲜排名第二,美国则名列榜尾。
是的,尽管我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经济增速却常年领先,远非美、日等发达国家可比。若以GDP总量做依据,中国可能真是“最幸福”的国家。不过,若比照人均GDP,个体的幸福感倒不见得乐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全球排名第89位。
归根结底,一个国家幸福指数高低,还在于老百姓幸福不幸福。如果非要把幸福和GDP扯上关系,那也要看人均GDP,看与老百姓有关的GDP,而不是看总量。如果老百姓不能分享GDP增量的成果,GDP与老百姓的幸福就无关。
9月1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了《2011中国薪酬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不升反降。
该报告引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比9.2%的GDP增幅少了0.8个百分点。同时,上年全国公共财***收入增幅为24.8%,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为20%,增速远高于居民收入。
过去几十年,我国GDP总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均收入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依然处于中下水平。***府财***收入用于公共卫生和教育的开支占GDP比重,也处于世界落后水平。
中国素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说,通俗的讲,就是幸福不在于GDP的多少,而在于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当然,这种说法也许稍嫌偏激,但当前社会中不少矛盾,都源自贫富差距过大。目前,反映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5的警戒线,收入最高10%家庭的人均收入是最低10%家庭的65倍。这种“不均”,已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