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决定一个城市园林建设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但吉林市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长远性、科学性、系统性。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往往出现脱节,各相关利益方在利益的驱动下,在建设过程中随意改变绿地系统规划,调整建设用地性质,从而使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滞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
2.生态意识不够强
仍停留在表面美化阶段,有些着重强调草坪,忽视了高大乔木植被,或是乔木种植过于集中,违反了树木的生长习性。但是理论认识上众多的不足和有限的实力之间的差距致使城市优化及改造难以深层次化,必须要提高生态意识,认真分析城市水文、地质、格局和气候,按照景观生态格局的分析方法统计计算,结合整体的绿化用地性质来确定。还需要大量进行相关技术和科研分析手段的运用,例如生态过程分析方法、物种搭配选择等。
二、强化园林绿化管理的对策
1.规范管理园林绿化***,依法管理绿化
城市绿化园林管理工作必须向着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制绿、依法制绿,有关部门要加快立法,出台切合园林绿化行业特点,利于园林绿化行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便于操作的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使园林绿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地方***府需要及时制定同城市环境法律相配套的地方性园林绿化条例,保证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以法律形式克服人为因素或权力干扰方面的非法律法规影响,抵制非法侵吞或者占用绿化用地。
2.强化建设园林绿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强化建设园林绿化管理,将当前以突击整治和应急管理为主的管理手段转变成长效跟踪管理方法,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充分掌握全市土地和水源等生态环境现状,协调统一绿化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建设,以适应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同城市发展的内在互需关系。管理体制需要创新,首先,要完成管理重心的下移和管理权利的下放,通过各个职能配置的科学调整,实现职、权、利三者挂钩。其次,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机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广,任务多,操作复杂,是必须在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与相互协作下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管理体制更为重要的是形成***府多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体系,应对高强任务量且宽广涉及面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制定完善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
3.从实际出发保证生态平衡,科学合理规划
城市绿化规划日趋向生态性、区域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规范城市绿化规划,是提升园林绿化管理的关键一步。部门***府要以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据,因地制宜,科学组织城市园林规划,既要与城市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又要对广大民众以及社团、法人等各方面的利益给予充分考虑,使园林绿化规划整体更趋于生态化、合理化和具体化。园林绿化管理规划要想做到科学合理必须严抓四大要素:第一,实事求是,把握当地实际的土质、水文、气候及地形特点,因地制宜;第二,全面考虑,综合统筹,相关规划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产业;第三,平稳发展,均衡分布,以点带动面;第四,严格依据城市规划设计的程序完成工作。在规划设计时,要遵照有关规范原则,并且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利用规划出的绿化面积,合理安排布局,提升管理者管理园林的规范意识,同时,还必须考虑对原生态进行充分保护。
4.提高园林绿化管理者水平,推行人本思想
作为直接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实施者,管理者的水平高低与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能力、质量的体现有着直接关系、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方法与手段的学习与利用,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对于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要积极借鉴,并通过与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转化为适应本地园林绿化发展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同时,广大园林工作者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刻意模仿,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而是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更新规划设计理念,坚持探索与实践。
5.提升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多用乡土植物,合理搭配乔、草和灌木
城市园林绿化需要重点把握园林植物多样化种类建设,形成季相的目标,此外依靠不同植物不同的习性和形态更能形成多层次、立体且多彩色景观,提供人们多姿多彩的自然空间。只有多样化的园林绿化才能够引来多样化的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继而形成彩蝶飞舞、鸟语花香的意境,整个生态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2
庐城镇系安徽省庐江县委、县***府所在地,总面积163km2,其中城区面积8.7km2,总人口14.36万人,是全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庐江县委、县***府始终坚持“规划造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挖潜补绿”的园林绿化方针,不断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小区、学校层出不穷,使全县园林绿化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庐城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庐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庐江县于2006年荣获安徽省省级“园林县城”的称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针***策,巩固和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庐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谈一点认识。
1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表现特点
1.1园林绿化现状
自2003年以来,庐江县逐渐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城区绿化面积达356hm2,树木品种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05个,行道树木总量达1.6万余株,地被植物面积从零增加到12.15hm2,庐城的绿化覆盖率增长到29.9%,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8.37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绿树环绕、绿草成茵、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1.2园林绿化特点
(1)规划标准高。庐江县以创建部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规定绿地占建设用地面积要达到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
(2)地方特色鲜明。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庐城镇河网纵横、面湖(黄陂湖)背山(冶父山)的特点,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山体河道、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
(3)园林景观全面。园林景观建设有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区,如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汤池部级风景旅游区、周瑜墓园等;有城市生活特点风景风貌区,如环碧公园、绣溪公园等;有沿城市干道两侧绿化的景观轴;有沿县河、东大河、黄陂湖沿岸、移湖水库四周的滨河景观带;有各种街心小游园、小广场、园林小品,以及城市入口景观等不同等级的绿色生态景观节点。
2庐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绿化思路
自2006年以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庐江县共完成种植乔木树种5695株、花灌木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小游园1590m2,投入绿化资金53.3万元。但绿化树种较少,树木规格偏小,绿化项目少,绿化部位小,而绿化的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一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走“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可进入的休闲空间,又可节省大批的管护费用。
2.2强化建管力度,丰富园林景观
2007年庐江县虽然投资1300万元对庐城的绣溪公园和环碧公园进行了新建和改造,但由于管养力度不到位,导致人为破坏严重,需要及时补充绿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城区周边绿化、城市入口景观美化等;改造***二西路和文昌路的绿化带,因为原来的绿化树种多数已濒临死亡,而且病虫害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而且还为病虫害扩散蔓延提供了种源。2.3开拓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而城市空间却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取相当大的面积。下一步要搞好单位专用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条件时,还要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活动为抓手,提高庐城绿化率和绿化水平。
2.4突出绿化指标,实现自然协调
园林绿化至少要突出绿量、自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大绿量则是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第1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自然化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2.5合理选择行道树,形成较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立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损坏大,受建筑物庇荫、水泥路面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角度讲,应该择“春华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
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广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
3建议
(1)创建园林绿化城市,必须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正确选择和应用树种资源、培育健康的园林树木。
(2)行道树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方便路人行走和车辆行驶为第一准则,结合景观效果要求,确定适宜的树种、品种。
(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乡土树种,也要有引进树种和归化树种。积极开展地带性植物资源调查,以抗风、浓荫、耐旱为城市骨干树种的选择标准,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乔木为主,选择出一批优良乡土树种和已归化的外来树种,适地适树,扩大种群规模,应用于主要道路、公园等绿地。
参考文献
[1]赵荣园.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黑河科技,2003(4):53-54.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3
为了正确理解土壤退化的概念,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认识:土壤退化的原因:土壤退化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引起其退化的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包括破坏性自然灾害和异常的成土因素(如气候、地形等),它是引起土壤自然退化过程(侵蚀、沙化、盐化、酸化等)的基础原因。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不和谐即人为因素是加剧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土壤退化的本质:就是土壤资源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土壤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随着土壤退化的不断加剧,土壤数量逐渐减少,土壤质量也在不断的降低。
2城市园林绿地的分布
城市园林绿地的土壤呈斑块状不连续分布,散布于公园、花园、庭院、道路两旁等地域上。这些地域并存着不同时代类型的土壤,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异性,相邻的土壤在发生上可能毫无联系,因此城市园林绿地土壤往往呈现地带性微域分布。其分布范围是人为主观划分出来的,包括公园绿地土壤、隔离带绿地土壤、街道绿地土壤、居民区绿地土壤、单位环境绿地土壤等。
3城市园林绿地退化的特点
土壤生态退化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恶劣自然环境条件的作用或二者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破坏,调节功能衰退,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生产力下降及土壤荒漠化、干旱化、板结化、酸化、盐碱化、养分亏缺与失衡等一系列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和现象,被称为“宁静的灾害”。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土壤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或者各个子系统之间不协调发展的结果。由于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内唯一执行自然“纳污吐新”的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城市土壤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遭受到城市活动和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压力,造成城市绿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土壤质量降低。这些变化往往影响到树木、花草的正常生长,从而极大地影响绿地质量和绿化效果。
城市园林绿地土壤受工业快速发展、人口高度密集和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虽然其六大功能并不会完成转变或彻底丧失,但在遭受强烈人为扰动和重新堆积后,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的原有性状被破坏,并伴随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从而形成了城市园林绿地土壤不同于其它土壤类型的特点:自然层次紊乱,成分复杂、侵入体多,物理性质不良,有机质和养分缺乏,污染因素增多,PH值偏高或异常,扎根条件限制。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的这些特点会不同程度地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如土壤污染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污染物积累,造成土壤环境容量减小和“化学定时炸弹”等诸多危险,所有这些特点如果超过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阈限,必然导致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的生态退化。
4土壤退化的后果
土壤退化对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其直接后果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遭到破坏,土壤生产力和肥力降低;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诱发土被破坏、水系萎缩、和气候变化;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而化肥的报酬率和利用率递减,环境污染加剧;人地矛盾突出,生存环境恶化。
5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的生态恢复与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土壤退化的危害及其严重性的认识,同时要制订有关***策,制止助长土壤退化的行为。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化肥,调节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和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耕作土壤退化。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应是依作物的不同类型和生长期,选择合理的灌溉方法、水量和时间以及使用无污染的灌溉水。
减少土壤的农用化学品投放量。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养分比例失凋、作物养分中毒及地下水的污染;使用农药和化学除草剂所带来的生物链破坏、对土壤的污染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农产品污染。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壤的退化,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和健康。采用抗性较强的植物品种,做到适时施用农药;适当耕作除草,减少除草剂的用量。
增强环保意识,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效,防止土壤的化学污染。不同绿地类型的恢复实施措施,针对不同绿地的的退化的恢复措施
生产用地。由于常年有产品输出,在起苗时常带走一定量的肥沃表土,根层土壤肥力下降,地力消耗很大。要适当补充养分,施肥改土以增加有机质,才能达到输出优质苗木的需要。
公园、广场、小区绿地。由于人流量大,人为干扰很强烈,行人践踏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对于退化公园、广场绿地的恢复可以通过加设绿地围栏等防护措施,设置围栏后可改变地表结构及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自然含水量,有利于有机质和养分进入良性循环。小区绿地可以将植物凋落物归还土壤,用以熟化土层,土壤性质和肥力就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道路交通绿地。土壤前期受机械压实,后期人为践踏相当严重,树木凋落物被清走,土壤难以进入良性循环。不透气铺装道路,人行道树木生长易受阻,筑路时的渣砾、石灰较多,PH值增高,树木受害,汽车尾气污染等也使土壤难以进土良性循环。可以通过改善人行道不透气铺装,铺装透气砖,增加透气性,加速养分转化,提高供肥能力;逐年减少土壤中的砾质含量,改善其物理性状;在施工中注意熟化土的保存,避免生土覆盖熟土;防止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如汽车尾气含量限制在排放标准之内,尽量排除废渣等碱性垃圾,改善PH值。
针对不同的退化特点的恢复措施:城市绿地土壤的PH值。土壤PH值太高可以用有机物或硫化废物进行改善;PH值太低就可用石灰进行改善。还可以选择一些对酸有较强抗性的植物来改善土壤性质。
重金属含量太高。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可被生物富集。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其自然净化和人工治理都非常困难。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以用有机肥通过吸附作用加以改良,也可以施加抑制物(如石灰、磷酸盐、硅酸钙等)使之成为难溶化合物,以暂时降低重金属的转移。此外通过生物改良措施,种植一些吸收重金属的植物,也可达到目的。如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能力。
盐分太高。可以采取灌溉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改善,也可以种植植物。它们能从土壤中吸收超量盐分,并在叶子中富集,当它们分解后释放出的盐可以阻碍其它植物生长。但是如果配合干扰行为,即在这些植物开始分解前将其清除,那么这种植物的种植就有助于改善盐碱土壤。
营养缺乏。最切实有效的方法是种植豆类植物,利用其固氮作用来增加营养;另一种方法是施用有机肥料,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逐渐恢复退化土壤的含磷量。
城市绿地土壤是绿化植物的直接载体,土壤质量是城市绿地质量的关键。改良和培育土壤,保持“地力常新”,提高土壤质量,是一项具有战略地位的重要工作。城市绿地的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绿地土壤的质量问题。现在,城市绿地土壤处于一种退化状态,后果严重,城市绿化的主管部门应及时地根据城市绿地土壤的分布和退化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退化的城市园林绿地土壤恢复到健康状态,做到根据绿地植物的生态要求,选择适宜的土壤;根据土壤的肥力特征和生态特性,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的功能,使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作用、游憩作用、景观作用和灭灾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曹勇宏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生态对策
[2]钱乐祥、朱鹤健福建土地退化灾害研究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强,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致使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不少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长远规划,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树木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出现,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如大片的牡丹、桃林、国槐林、杨树林等,色彩单一,给人枯寂无味的感觉,绿化美化效果不尽人意。园林树种配置形式上,所采用的植物模式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列植、垂直绿化等其他植物应用模式少。
(3)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倾向性。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重名贵品种轻乡土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造成引种失败和病虫害大发生。
(4)管理水平低。忽视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粗放养护管理,技术含量低。该修剪而长期无人修剪、该除草而长期无人除草,致使花园、绿地杂乱无章,病虫害无人防治,并且许多该间苗的苗木因没有及时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树木严重生长不良。单位、居民法制观念淡薄,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着如城市园林***队伍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5)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经过引种,外来物种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程度。如今,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如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已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另外,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害虫与寄主、天敌在长期进化中,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打破了这一比例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外来生物无天敌,致使病虫害严重发生和蔓延。
(6)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等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而地上部分城市空气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以及人为破坏严重;地下部分往往是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园林植物病虫害容易暴发成灾。此外,气候异常导致的冻害、抽条、旱灾、涝灾、烟尘、酸雨等自然灾害,会使林木生长势减弱,导致病虫害暴发成灾。据国家林业局报道,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2003长春大面积树木死亡以及2008年发生在云南省、贵州省等地的冻害,都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的。
(7)园林植物检***环节薄弱,外来病虫害猖獗。随着国际、国内植物的频繁交流,由于进货方式不同,园林植物检***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致使侵入型病虫害不断传入我国的不同地区。这些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如近年从国外传入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严重危害我国100余种花卉植物,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黄斑星天牛原先发生在华中地区,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蔓延到我国十几个省份,对我国杨树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这些都是由植物检***环节薄弱和引种不当引起的。
2发展对策
(1)城市园林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城市因气候、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植物种类也不同。因此,依据城市类型,对各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性、生存、生长发育规律,提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
(2)规划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
(3)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种草、种花、种果、种药,还可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养鱼、养鸭,在林中养鸟,并引进天敌,使人、动物、植物、鸟类、鱼类、微生物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园林规划设计不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能只顾眼前的效果,还要有长远发展目标,要从城市长期发展考虑,留出基础设施用地,避免栽了砍、砍了栽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转变,要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防护功能和观赏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
(4)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选择的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包括有花植物近30000种、树木近8000种,可扩充造景材料。树种配置时要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还要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养花、植树。为增加“绿量”,应多种叶大浓荫的大乔木,增加乔木比例,乔木下面种草皮,并适当点缀灌木,搞复层立体绿化。此外,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5)加强宣传教育和园林绿化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保证,特别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广泛的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评比和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强,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致使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不少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长远规划,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树木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出现,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如大片的牡丹、桃林、国槐林、杨树林等,色彩单一,给人枯寂无味的感觉,绿化美化效果不尽人意。园林树种配置形式上,所采用的植物模式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列植、垂直绿化等其他植物应用模式少。
(3)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倾向性。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重名贵品种轻乡土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造成引种失败和病虫害大发生。
(4)管理水平低。忽视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粗放养护管理,技术含量低。该修剪而长期无人修剪、该除草而长期无人除草,致使花园、绿地杂乱无章,病虫害无人防治,并且许多该间苗的苗木因没有及时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树木严重生长不良。单位、居民法制观念淡薄,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着如城市园林***队伍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5)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经过引种,外来物种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程度。如今,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如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已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另外,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害虫与寄主、天敌在长期进化中,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打破了这一比例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外来生物无天敌,致使病虫害严重发生和蔓延。
(6)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等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而地上部分城市空气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以及人为破坏严重;地下部分往往是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园林植物病虫害容易暴发成灾。此外,气候异常导致的冻害、抽条、旱灾、涝灾、烟尘、酸雨等自然灾害,会使林木生长势减弱,导致病虫害暴发成灾。据国家林业局报道,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2003长春大面积树木死亡以及2008年发生在云南省、贵州省等地的冻害,都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的。
(7)园林植物检***环节薄弱,外来病虫害猖獗。随着国际、国内植物的频繁交流,由于进货方式不同,园林植物检***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致使侵入型病虫害不断传入我国的不同地区。这些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如近年从国外传入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严重危害我国100余种花卉植物,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黄斑星天牛原先发生在华中地区,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蔓延到我国十几个省份,对我国杨树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这些都是由植物检***环节薄弱和引种不当引起的。
二、发展对策
(1)城市园林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城市因气候、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植物种类也不同。因此,依据城市类型,对各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性、生存、生长发育规律,提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
(2)规划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
(3)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种草、种花、种果、种药,还可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养鱼、养鸭,在林中养鸟,并引进天敌,使人、动物、植物、鸟类、鱼类、微生物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园林规划设计不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能只顾眼前的效果,还要有长远发展目标,要从城市长期发展考虑,留出基础设施用地,避免栽了砍、砍了栽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转变,要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防护功能和观赏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
(4)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选择的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包括有花植物近30000种、树木近8000种,可扩充造景材料。树种配置时要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还要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养花、植树。为增加“绿量”,应多种叶大浓荫的大乔木,增加乔木比例,乔木下面种草皮,并适当点缀灌木,搞复层立体绿化。此外,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5)加强宣传教育和园林绿化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保证,特别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广泛的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评比和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6
1产业化和权益平衡
1.1城市绿化是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
(1)绿化的环境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许多城市和社区出现了“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的连锁反应,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繁荣了经济。有的城市计算建设投入与产出之比达到1∶5的高值。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走上了环境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有远见的建设者、开发商,为了适应当今人们注重环境选择“择绿而居”的时尚,自觉地投入土地、资金兴建绿地,成为决策的热点。因为有了绿色的环境而房价上升,楼盘热销,绿化与物业市场出现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波澜”。
(2)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波澜”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绿化建设,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进行“拆房建绿”,对国家和建设单位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绿化建设所形成的经济动力,涉及许多经济领域。首先是提高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地区的物业价值,改善了居住条件,造福人民;拉动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搬运市场等。除了投资者直接受益以外,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只要进行综合核算,其经济效益将大大超过投资额。由于经济效益的诱导效应,提高了投资主体的“绿化觉悟”,推动了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1.2权益的平衡问题值得探讨
城市绿化所形成的环境效益,不受疆域的约束,无论投资者还是非投资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间里均衡地得到享受,由此形成了环境效益普遍性的特点。市民作为纳税者,享受绿化的环境效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当某些经济实体因城市的绿化环境使他在经济活动中受益时,他不需要通过市场付出代价,又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对那些没有依法负担应有的绿化建设任务或没有达到法定绿化数量的单位来说,实际是他们占用了社会的环境资源。对这类单位应该以环境评价、计量为标准,他们应该向社会做出补偿。把外部化的经济成本转向内部化,才能从利益驱动的高度,调动其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样,某些依法进行了环境绿化建设达到或超过法定指标的单位,他们投入了土地、资金,对城市绿地系统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城市环境质量的生产者。***府对这类单位在税费负担方面给以优惠才比较合理。
但是,目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还处在有认识无评价或有评价无计量的状况。多数单位对绿化的效益还停留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现在有一些先行单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计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绿化管理法制化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绿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增加“依法治绿”迫切性,需要以法制保障绿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应该清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城市绿化条例》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策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修改与市场经济和“入世”不相适应的法规、条例。至少应该研究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面对绿化事业社会化的特点,确立绿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社会各方的职责和权益;
(2)面对绿地面积增加、质量提高的现实,确立全社会发展绿化和维护绿化的法律保障;
(3)对新兴的、发展中的绿化产业,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相应的中介机制、监管机制。3管理策略
3.1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绿线”的划定是实现绿化规划的前瞻措施,维护“绿线”比划定“绿线”更重要。当今实施的“拆房建绿工程”,对当代人来说是个大成就,但需要以数倍、数十倍的投入进行环境重塑。前车之鉴不容忽视,以多少无奈吞下历史的苦果,不要因现在的宽容给后人留下隐患。应该严守规划,从法制出发,像维护“红线”一样,维护“绿线”的严肃性,控制建筑物、构筑物的新建,制订土地转让、土地借用、房屋拆建等的法制措施。
3.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协调绿化发展
当今,城市绿化是涵盖城乡的系统工程,近郊、远郊都纳入了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是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的基本措施。回顾人类的生产历史,绿化、植树从来就是谋求生存、富民强国的手段。为农业生产者开辟生产致富的道路,是发展绿化的必由之路。在法制建设和绿化管理中,应该研究解决资金投入、合作经营以及土地使用、农业税收等方面的扶持***策。
3.3养护管理法制化
城市里的一切绿地、树木,不论所有权属于谁,都是绿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做好所有绿地、树木的养护管理,使其茁壮生长,是发挥绿化效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巩固绿化成果的关键,与发展具有同样意义。我国法律、法规已经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损坏树木、侵蚀绿地。绿化事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把绿地、树木、养护、管理列为所有者的责任。国外在城市绿化管理中,不乏这方面的先例。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把养护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市民中去,建立赏罚法规。同时,兴办绿化养护企业,开发绿化养护市场,实行集约化经营,为社会绿化养护服务。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7
1.1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由于适应性强、易成活、栽培管理成本较低等特点,本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在绿化中,一些单位或施工方不重视规划,个别专业人员设计水平有限;一些施工单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求速度不计生态习性,私自简化施工和管理,降低规格和质量,使乡土植物不能科学配置,浪费了植物资源。因此,东北地区城市绿化必须在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乡土植物优先原则,使乡土树种真正成为东北地区绿化的当家树种。
1.2绿化植物的优化配置行道树或庭园树可选沈阳桧、青扦、白扦、银杏、水曲柳、刺槐、梓树等,因其生长较为稳定且易成活,抗性也较强;景观树可选白腊、栾树等,因其形态可鞠,更适于沈阳地区土质;观赏树可选山桃、稠李,以其挺拔的姿态、粉白的花朵、黄褐的树皮等特点颇具观赏价值;观果造型树可选茶条槭,其红色秋叶造型效果不亚于女贞;传统果树品种可选桃、杏、李、梨等,可使绿化景观更加富有灵活性和趣味性;景观群落如油松攀附地锦———丁香或金银木———剪股颖或白三叶,再视季节配以时令草花,可以极大地丰富景观层次,提高绿化生态效率;林下栽植玉簪等耐荫花卉,或者群植、芍药等,或在乔木群落中混入珍珠梅、榆叶梅、连翘、金银木及绣线菊类、丁香类、藤类等,或者灌木类沙棘柠条、紫穗槐等;京桃、山杏等小乔木与榆叶梅、紫丁香、红刺玫、黄刺玫等或花期长或有香味或适应性强树种配植,乔灌花草的结合,互补有无,优化配置。大型群落景观一般选株高30~60cm且色彩鲜明或花期较长的植物来营造,能够产生丰富的色相和季相变化,使生态效能与绿化、美化、香化、人性化相结合,达到自然生态和美学艺术的高度和谐统一。
2东北地区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除了植物选择和配置的问题以外,园林树木的病虫危害也是导致东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常见的病虫害有美国白蛾、槐树溃疡病、杨柳树腐烂病、丝棉木金星尺蠖、白纹羽病等。
2.1美国白蛾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主。防治方法主要是:(1)人工防治。在幼虫3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并集中处理。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定期定人集中处理。(2)利用生物和化学药剂喷药防治。药剂首选生物防治:0.12%藻酸丙二醇酯(藻盖杀)、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剂1500倍液,Bt***剂400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油1500倍液喷雾,均可有效控治此虫危害。
2.2槐树溃疡病东北地区栽植了很多国槐,尤其是在街道和景观大道的两旁,其枝繁叶茂的美景能够给人极大的视觉享受,但是国槐容易发生槐树溃疡病,造成树干和枝条枯死。针对槐树溃疡病,通常采取如下防治措施:(1)对新栽培的国槐,要进行树干涂白处理;(2)对于已经在城市生长多年的国槐,如果曾经爆发过槐树溃疡病,刮掉发病树干和枝条的病斑,然后在刮皮处涂抹40%的福美砷50倍液,或者用植物油25份+1份70%甲基托布津液,以避免病虫害再次复发。
2.3杨柳树腐烂病杨柳腐烂病在华北、东北等地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杨、马氏杨、北京杨、青杨、毛白杨、合作杨、柳树等树木的树皮,严重时造成树木枯死。防治方法:加强树木肥、水等养护管理,增强树势,增加抗病能力;特别是新移栽的树木,要保持好苗木水分,适度修剪,及时浇水养护,促使树木快发芽。树干涂含油量5%蒽油***剂,或10~20倍的20号石油***剂,或涂白(生石灰5kg,硫磺粉1.5kg,食盐2kg,水36kg),防止病菌侵入并有杀菌作用。对较大病斑可在病斑上涂蒽油原液,或砷平液,或不脱酚洗油,或3倍的碱水等***。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强,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致使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不少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长远规划,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树木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出现,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如大片的牡丹、桃林、国槐林、杨树林等,色彩单一,给人枯寂无味的感觉,绿化美化效果不尽人意。园林树种配置形式上,所采用的植物模式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列植、垂直绿化等其他植物应用模式少。
(3)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倾向性。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重名贵品种轻乡土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造成引种失败和病虫害大发生。
(4)管理水平低。忽视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粗放养护管理,技术含量低。该修剪而长期无人修剪、该除草而长期无人除草,致使花园、绿地杂乱无章,病虫害无人防治,并且许多该间苗的苗木因没有及时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树木严重生长不良。单位、居民法制观念淡薄,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着如城市园林***队伍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5)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经过引种,外来物种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程度。如今,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如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已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另外,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害虫与寄主、天敌在长期进化中,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打破了这一比例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外来生物无天敌,致使病虫害严重发生和蔓延。
(6)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等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而地上部分城市空气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以及人为破坏严重;地下部分往往是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园林植物病虫害容易暴发成灾。此外,气候异常导致的冻害、抽条、旱灾、涝灾、烟尘、酸雨等自然灾害,会使林木生长势减弱,导致病虫害暴发成灾。据国家林业局报道,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2003长春大面积树木死亡以及2008年发生在云南省、贵州省等地的冻害,都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的。(7)园林植物检***环节薄弱,外来病虫害猖獗。随着国际、国内植物的频繁交流,由于进货方式不同,园林植物检***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致使侵入型病虫害不断传入我国的不同地区。这些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如近年从国外传入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严重危害我国100余种花卉植物,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黄斑星天牛原先发生在华中地区,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蔓延到我国十几个省份,对我国杨树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这些都是由植物检***环节薄弱和引种不当引起的。
二、发展对策
(1)城市园林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城市因气候、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植物种类也不同。因此,依据城市类型,对各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性、生存、生长发育规律,提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
(2)规划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
(3)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种草、种花、种果、种药,还可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养鱼、养鸭,在林中养鸟,并引进天敌,使人、动物、植物、鸟类、鱼类、微生物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园林规划设计不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能只顾眼前的效果,还要有长远发展目标,要从城市长期发展考虑,留出基础设施用地,避免栽了砍、砍了栽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转变,要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防护功能和观赏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
(4)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选择的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包括有花植物近30000种、树木近8000种,可扩充造景材料。树种配置时要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还要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养花、植树。为增加“绿量”,应多种叶大浓荫的大乔木,增加乔木比例,乔木下面种草皮,并适当点缀灌木,搞复层立体绿化。此外,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5)加强宣传教育和园林绿化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保证,特别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广泛的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评比和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9
比如庭院的园林绿化工程,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型的绿化施工工程。对于此类工程,表现出的最大问题是开工前没有详尽的规划设计方案,对现场存在的一些限制因素不能很好地把握,大部分规划设计仅有效果***。简单的设计***不可避免地使绿化工程中的元素材质、单元规格等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规划设计师和具体的施工人员在前期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没有对园林景观思维及整体效果统一理念。恰恰因为这种随意性和不统一性造成园林工程监理员缺乏管理上的依据,只能临场应变,从而导致绿化施工体现出来的效果与规划设计所想表达的景观理念产生较大差异,严重的会导致返工,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1.2大多数园林绿化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我国多数从事园林绿化施工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和业务操作上缺乏经验,在园林绿化施工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纸进行绿化施工,导致规划设计***成为摆设,由于工程施工人员看不懂设计***纸,或者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最后使园林绿化施工的效率降低。此外,由于园林绿化工程较多,施工季节集中在春季,园林工程施工队伍又多为临时组建,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缺乏相互配合的经验,很难保证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保持一致。因此由非专业施工队伍进行的施工无法达到合格标准,导致多数的绿化工程植物成活率较低,或者生长态势不好,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的标准。
1.3园林绿化施工的管理人员水平低下
由于对园林绿化施工队伍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不高,只是为了丰厚的行业利润,对员工专业技能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使得工程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很高的返工现象。返工又会拖累工程施工的整体进度,影响工期,造成了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1.4没有严格按照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人员水平不高、施工人员素质较低,不严格按照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施工,造成了绿化施工的整体效果不符合要求。例如,在施工时忽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的地理位置都有自己的小气候特点,而不同植物栽培时所要求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差异,栽培不考虑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不能使二者相互进行统一,导致绿化植物生长过程中长势不好,生命力较弱,产生一些病害和虫害,严重的会逐渐死亡。其原因也可能是由于设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不了解植物生长的习性,盲目追求美观效果,达不到适地适树的要求。此外,在绿化施工时对地形不加以处理,对土壤质地不进行改良,也影响绿化工程的质量。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土地要进行整理,在实际的施工中为降低施工成本,加速施工进度,不按照要求来施工,同样会使植物生长状态不佳。特别是对局部换土和全面换土的地方,没有进行换土,或换土不到位使土壤的理化性质恶化,尤其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存在大量的石渣或混凝土残渣,造成土壤透水能力差,根本不具备植物生长基本要求,最后导致绿地内植物生长状况不良。
1.5绿化植物的后期养护工作管理不到位
园林绿化施工的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也是常见的现象。例如:对于树冠较大、树木较高的植物不设支撑或支撑不合理,极易造成树木的倾斜倒伏;后期管理中不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导致绿化地带的杂草丛生;不按时进行浇水、施肥,造成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不足;管理不当也会使土壤发生板结现象,绿化植物产生各种缺素症状,植物抗性降低,病虫害严重,影响绿化景观的效果。
2解决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2.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提高现场施工管理能力
充分掌握规划设计***纸的意***并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绿化栽培植物的生态习性,对于设计中不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区域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尽早提出,根据设计***纸对现场进行复核,并提出修改建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施工期的确定,清理好施工现场中的垃圾,平整土地,为施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注重植物对土壤环境的要求,对不适宜栽培的土壤进行换土,建设垃圾较多的往往碱性较强,必须要调节好土壤的pH值,使土壤pH值在6.5—7.5之间。采集各方数据来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做好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现场施工管理首先是对施工队伍管理,绿化项目能否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和施工队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管理上要安排施工期间必需的生活设施,如食堂、宿舍、厕所等。对工人的管理要做到有松有弛、赏罚有度,提高与施工工人的亲和力。管理人员多去施工现场,认真了解、听取工人们的建议和方案。施工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减少或避免由技术原因而产生的错误。如发现施工中的违规、违章事件要及时纠正,避免因违反施工操作规程及现场施工规定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2.2严格按设计***纸施工,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规划设计的要求艺术地种植植物,通过植物的搭配展现其独具特色的生态美。因此,设计是园林绿化工程的灵魂,离开了设计,绿化工程的施工将随意种植,不严格按***施工,不能体现出整个规划设计的理念,最终影响绿化、美化的效果。因此要求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共同了解掌握和沟通绿化设计的意***,并严格按***施工,保证施工后达到设计的理念要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效果好坏,决定于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目前,大部分园林绿化工程多以承包的形式进行,施工队伍基本是临时组建。他们在苗木栽培方面的技术较低,不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栽培,致使许多种植苗木不合理,达不到技术上的要求,最后造成许多苗木的死亡。作为绿化工程的施工方,要求施工队伍必须具备扎实的园林绿化专业功底、基本的职业操守,这样才能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在园林绿化行业中,有“三分设计、七分施工”的说法,不言而喻说明了施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在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并掌握园林树木的种植技术,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其次,加强施工管理,明确生产岗位责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有效分工,各司其职,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科学、合理、实效,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完成。
2.3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严把采购苗木的质量关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投入材料的质量,也是决定绿化施工质量的关键,如栽培土壤质量、种植苗木规格、需要的各种管线、铺装材料等,如不能严格控制绿化材料的质量,就不能保证整个绿化施工的工程质量,因此,严格控制绿化施工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绿化工程质量的前提。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苗木的栽植工程最为重要。苗木的规格、质量和生态适应性将直接影响着绿化施工的质量。绿化工程所需要的苗木种类较多,品种和规格比较繁杂,栽植时间相对集中。施工时本地区苗木有时供应不及时或无法满足需求,必须从外地调运补充,这就要求所调运的苗木不能存在病苗、弱苗和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苗木,以免造成苗木的质量下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使绿化工程的成本大大提高。
2.4加强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
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园林绿化公司从工程竣工到工程移交需要2年的时间,因此在2年期间内必须保证栽植绿化苗木的成活率,生长状况较好。后期养护管理最重要的是水分管理、苗木的施肥管理、苗木的病虫害防治以及进行苗木的修剪等。植物的水分管理除了在苗木定植时浇透水外,在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过程中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及时补充水分。在植物枝叶萌动、生长旺盛和干旱的季节要适量、适时地进行灌溉,保证种植的树木随时都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另外,夏季炎热,灌溉时要注意避开正午时段,一般选择在上午9—10点和下午4—6点左右时进行灌溉;也可配合叶面施肥进行叶面喷水,通过植物的茎叶吸收养分和水分。在降雨量较大的雨季要适当排涝,避免因积水过久而使植物死亡。苗木在定植前、定植时和定植后期,要适当施用一定的肥料。施肥的方式有基肥、种肥和追肥。基肥的施用一般在定植前使用,原则上以长效的有机肥料为主,能满足苗木一年内营养需求,施肥量占整个施肥量的50%左右;种肥的施用结合栽植时进行,主要满足前期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施肥量在10%左右;后期施肥为追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满足植物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施肥量占整个施肥总量的40%左右。由于苗木本身的原因,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影响,园林植物不可避免还会发生病虫害,因此,在后期养护期间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有病虫害发生要及早***。绿化苗木容易发生的虫害有天牛、介壳虫、木虱等;易发生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一旦发现有病虫害产生,又不能够确定其病因,要及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鉴定和防治。在整个防治过程中除了用药物防治外,还要经常清理染病的枯枝枯叶,并注意保持清洁和通风透光。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例10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化体系对于城市建设十分重要,制定适宜的城市绿化管理体系,对城市规模大小、城市类型以及城市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长久稳定发展的城市生态绿化环境体系。按照城乡发展状况,如果实行城乡统一管理,就必须提高对城乡统一管理的绿地系统要求,严格监督管理城乡区域分布格局,统一管理生态绿化环境以及城乡公益绿化设施等。以前的绿地结构主要是由城区内部环境绿化、农村森林以及城市郊区几部分组成,并且以城市为中心组成一个同心圆结构,而城市的环境绿化和城市林业没有进行结合管理,只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区域[1]。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如今对于城市绿化体系要求更高,不但要求管理好本身的绿化区域,各个绿化结构还应该相辅相成,构成新的绿化体系。而城市结合部,城市组团以及城市近远郊都应该合理地使用绿地系统,相互融合,进而构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绿化体系。城市园林和城市林业两者各有其特点,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一体化体系,进而实行统一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效益。
2城市园林绿化环境和城市林业的主要特征
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环境绿化指数,提高城市绿化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景观,供给市民良好的休闲场地,为城市建设提供防护以及避灾场所。然而,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
2.1建设尺度和研究不同
城市园林建设主要是以平方米作为尺度,以庭院,苑囿等类型为主,建设空间较为密闭。而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主要是以亩作为尺度,建设空间较为开放,且具有城市环境绿化服务性。城市森林的林地建设主要以公顷为尺度,建设面积较大,具有城市防护性。
2.2绿地组成类型不同
城市园林绿化环境主要组成类型是居住区绿地、公共林地、生产性绿地、城市防护绿地以及风景林地。城市林业森林主要组成类型是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以及道路防护林、城市化环城绿林、林地、果园、苗圃、森林公园,以及速生丰产林和自然风景区。由此可以得出,城市园林绿化环境的城市防护绿地,风景林地以及生产性林地和城市林业中的森林公园、苗圃、防护林以及自然风景区在一定程度上有交织。
2.3城市功能不同
对于城市园林来说,根据园林不同的重要性顺序排列为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城市休闲场所、城市绿化环境;而城市绿化顺序是城市景观、城市休闲场所、城市绿化环境,城市文化;城市林业顺序是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避灾防护、生产、城市景观。
2.4衡量指标不同
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面积覆盖率、城市人均绿化面积作为城市环境绿化的基本指标;城市林业的主要指标是深林覆盖率。
3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一体化的措施
3.1实行统一化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相关部门主要有:城市林业行***部门、城市环境绿化行***部门以及环境绿化委员会。为了实行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城市林业统一管理,就必须加强对相关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从而确保相关部门管理一体化。引用优秀绿化城市以及国家的经验总结,将有关部门统一综合管理,相互融合,从而建立城市环境绿化市***管理,并且建立指导监督委员会,从而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比模范城市绿化建设,从而制定出适合的实施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城市绿化稳定持续发展,应该加强对城市绿化区域管理,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绿化区域规划。根据植物的主要特点,确保植物正常生长时可以采取多样式,进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绿化标准。加强城乡远郊和近郊的城市绿化建设,可以增强对城市边林以及环城林带的建设,处理好城乡间的绿化环境建设。在乡镇地区,增强对植物以及农田网的建设,并且可以组织绿化示范村活动,从而提高农村绿化建设。对于城乡绿化规划,通过城市带动乡镇,乡镇协助城市,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建立城乡绿化统一管理体系。
3.2生态绿地对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加快速度建立,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绿化计划,城乡一体化环境绿化规划应该以城市区域性生态绿地系统为中心,将城市绿地和城市林业区域进行改变。加强对城市经济、文化、***治、城市远近郊的统一管理,将各个领域特点进行融合,从而提高环境绿化质量。城市郊区对调节城市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绿化坏境,进而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2]。根据绿地提高环境质量效益数据表示,北京近郊区的区域、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以及石景山等近郊区区域绿地产生的环境质量效益比重较高。因此得出,近郊对于城市绿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环境质量效益。而远郊区域较大,产生的绿化效益更高。因此,为了城市的长久发展,应该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确保市民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3成立一体化管理平台和体制策略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差异。在城市绿化中互相结合,共同为城市环境绿化进行服务,因此,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从而为城市环境绿化做出贡献。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统一管理,那么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在同平台上研究,有利于城市环境绿化的建设。因此,根据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城市林业发展趋势进行了以下几点研究讨论:3.3.1对城市绿化网络体系进行研究讨论。对于城市绿化来说,应该要保障城市绿化体系结构中的廊道、中枢以及节点结构的规划规范,必须达到城市绿化网络体系的要求,可达性、相互流动性、相互渗透性、结构设计均匀性以及资源节约性和绿化效益最佳性[3]。3.3.2对城市中的废弃场所进行合理利用。对城市中的垃圾填埋场所、废弃采石场以及废弃采矿场等,通过城市绿化,将这些场所进行生态环境绿化,从而提高城市绿化效益。3.3.3加强对城市绿化的货币化计算研究讨论。城市绿化过程中,加强对土地的利用、房地产增值以及环境改变的研究讨论,提高对树木交易、设施以及土地拍卖等货币化计算研究讨论。3.2.4对城市绿化的潜在植被进行研究讨论[4]。对乡土植被群落进行研究讨论,潜在植被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绿化效益,进而保护城市绿化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城市园林绿化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