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制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公务员,福利制度,货币化改革
一、公务员福利制度是***府改革的重点之一
从我国加入WTO后,改革开放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世首先意味着***府的人世,因为WTO新规则带来的冲击首先是针对***府的,而***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就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所说:“***府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这种发展能否持续下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追求集体目标上,***府对变革的影响、推动和调节方面的潜力是无可比拟的。当这种能力得到良好发挥,该国经济便蒸蒸日上,但若情况相反,则发展便会止步不前。”所以一个有效的***府,对于经济、社会乃至***府自身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改革的关键动力还是人。事实上为了适应***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府的竞争能力,***府必须充分重视***府人力资源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有效***府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争取一流的人才。***府部门的人力资源也即公务员,他们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府的管理能力,他们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府管理水平。所以要充分发挥***府的职能,就需要建立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公务员制度。只有具备高度发达的公务员制度,才可以从社会中吸收入才、留住人才,并通过对人才的激励和培训,使之在***府部门迅速成长。因为,“无论是制定***策、提供服务还是管理合同,有效***府的生命力都在于公务员的精明强干和积极主动”。
现代公务员制度,正是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产生的,也是现代国家***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公务员制度作为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为现代***府建设一支精干的人才队伍提供了保证。没有现代公务员制度,就没有现代高效率的现代***府。但我国公务员制度起步却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府才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是我国转轨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事业。
公务员福利是公务员取得收入的一种方式,公务员福利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公务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公务员福利作为薪酬制度的一个必要补充,能解决公务员的生活负担、共同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保障等问题。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公务员福利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可以较完整地涵盖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各种要素,并且使公务员收入的差距具有合理的依据。因此本文认为,公务员福利制度应该单独作为一个课题被我们所关注和探讨。
二、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的历史发展
公务员的福利制度和工资制度是同时包含在公务员薪酬制度中的两个子系统,所以探究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的历史沿革势必要和工资制度的历史发展一起来看。我国公职人员的工资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供给制、职务等级工资制、结构工资制等阶段,直至现行的职务级别工资制。在供给制时期,是我国在新民主主义困难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供给制,即对部队和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生活必需品实行免费供给。供给的必需品包括伙食、服装、津贴三部分。这时的福利制度就是典型的救济式福利,只是为调节和补充生活温饱问题。建国后直到1956年3月,是以供给制为主,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时期。
1956年,国家对整个工资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实行直接统一按等级规定工资标准的制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少数企业的国家工作人员,统一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物价水平,把全国划分为11类工资区。但此时的福利制度也只能称作补救式福利,即实质上还是对长期低工资的必要的补充之一。换言之,离开了福利而靠工资来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与服务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哪怕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对于他们也只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自1985年7月起***在全国进行了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这次工资改革是实行以职务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把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本人实际担任的职务、责任和成绩结合起来。这次工资改革,明确了工资报酬与本人的职务、责任和成绩相结合的改革方向初步理顺了某些明显不合理的工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打下了基础。
在这种模式下,公务员不仅能通过所在的国家机关获得工资性收入,而且通过就业获得诸如住房、教育、生活福利及享受集体福利设施等较全面的福利待遇,与就业或收入相关的福利制度客观上起到了改善并提高公务员生活质量的作用,而不再仅仅是维持社会救助水平的最低福利待遇。
1993年的改革总结和吸收1956年和1985年两次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了新的工资制度和运行机制。在此次改革中把一部分福利性补贴逐步纳入工资,调整了工资收入结构,使公务员收入工资化、货币化,增加了透明度。但由于国家机关的福利实质上由中央相关部门一手负责,所以公务员理所应当地将其享受到的各种福利看成是国家赋予的权益而非对职工的激励,并最终造成这种福利制度不仅未能有效地刺激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构成了滋生惰性和盲目攀比的重要条件。
三、我国现行的公务员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公务员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公务员所在单位为满足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制度。主要包括工时制度、探亲制度、年休假制度、产假制度、福利费制度、冬季宿舍取暖补贴和交通费补贴等制度。
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践也不成熟,因此,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与问题。正确认识和阐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我们完善和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公务员福利制度。因为多数福利制度都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已经显现出与现实要求不相协调的地方,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表述较笼统和原则化,没有详细具体的法律规定。因此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从而影响了公务员福利制度的执行效果,阻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从实践的角度看,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福利在公务员劳动报酬中所占比重过大,实行的是“低工资、多补贴、泛福利”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相当一部分劳动报酬如住房、教育、文化设施等,是以物化形式提供给公务员的,而不进人工资,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公务员的薪酬不能充分体现公务员的劳动价值,还有可能导致行***机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滋生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
第二,生活性的福利水平的不平等、不确定。在我国,各级***府部门是公务员生活利的主要提供者,各个部门的经济状况就直接影响到公务员所享受到的生活利的水平。由于目前行***单位预算的刚性约束不强,行***机关与下属的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状况的差别悬殊,也就导致了公务员福利水平的不平等性、不确定性。
第三,福利形式过于社会化。我国公务员的部分福利是通过建设集体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来体现,而这些设施——如食堂、车队、幼儿园、体育设施等本来都可以通过社会化的服务获得的,将有限的福利资金投入到这些社会服务化的设施中,既增加了国家财***的负担,也不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简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福利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机关办社会”的现象比较突出。
第四,公务员福利的资金投入高,浪费严重。从我国公务员现行福利体制来看,社会福利资金几乎都来自国家财***,一方面造成国家财***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支出不均衡,公务员满意度普遍偏低。
第五,补贴的发放不规范、不统一。目前我国对其他的福利补贴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制定项目、标准进行发放,这也是导致我国公务员津贴制度混乱的原因之一。
因此,公务员的低工资、高福利分配模式,对于在保证国家积累的同时保障职工生活,灵活机动地调控消费,曾起了积极作用,但也付出沉重的代价,即违背了按劳分配原则,导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盛行,各种矛盾冲突逐步积累和强化,改革势在必行。
四、我国公务员福利货币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公务员福利货币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福利制度的实现通常有两种形式,即实物性和货币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府对人们的住房、医疗等的分配是非货币化的。福利实物配给助长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同时,福利实物配给又造成分配不公,一部分人从传统的住房、医疗等分配体制中得到的各种收入,远远超过了***府对其住房、医疗等的扣除。传统福利性实物配给的基本标准是“官本位”,福利以官本位的方式进行分配时,成为一种特权的象征。每个人在这种非市场化的选择面前,个人利益面临着巨大的不公平。
就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而言,福利制度改革的趋势是货币化。“经济人”假设理论对于建设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具有一些重要的启示作用。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基于人是没有私欲这一逻辑假设而展开的,在这一逻辑假设的推衍下必然是国家作为权力主体,剥夺了公务员的部分私欲的权益,而强调公务员的无私奉献。
“经济人”假设理论指出,人是在追逐私利的基础之上而利他的,只有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人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其他人的需要。这一点表现在国家公务员的管理中就要求首先承认人的自利本性,人是有自身需求的,不能够否定人对私利的追求,而片面地强调公务员的无私奉献,强调精神激励的作用,忽视了物质激励。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激励的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尽管物质激励的作用也不能被“神化”,但是市场的逻辑和竞争的逻辑要求必须满足人对私利和物质利益的满足。这种激励取向也正是马斯洛的最低需求层次的要求。
如果公务员这方面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这种需要也会通过其它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追求***府规模的扩大化。因为扩大***府规模可以获得更多的预算,提高部门的经济能力;同时***府规模越大,个人晋升的机会也就越多。另外,部门支出增加的同时,对部门活动并不进行成本约束,为公务员留下了空间,从而出现了“权力寻租”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视为公务员追逐私利动机的表现方式之一,也是我国公务员自利动机长期受压抑造成的后果。因此,对于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而言,首先要保证公务员收入水平能够满足公务员最基本生活的需要,也就是注意保健因素的需求。当然不能一味通过增加公务员福利来激励公务员提高工作效率,还应该注意其他激励因素,如通过精神激励满足公务员对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正如德鲁克(Drucker,Peter.F.)所提出的,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资源,它具有自己的特点:有效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
(二)公务员福利货币化改革的具体思路
实现福利货币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参照国外住房、医疗、交通以及公务等保障制度方面的经验,以市场为配置福利资源的主要机制,把以平均主义无偿福利制分配转变为体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原则的货币工资性分配。把住房、医疗、交通以及公务等方面的补贴,由过去的暗补改为纳人工资的明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住房、医疗、交通以及公务等保障货币化模式,逐步形成一整套福利制度由实物性向货币化转变的***策变革。其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在住房保障形式上,把直接分配实物住房的形式,改为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与此相适应要尽快建立房地产市场,使市场价格接近居民购买力。在住房保障渠道上,把***府和企事业的行***性分房,纳入市场流通渠道,让公务员户自主选择住房,切断其对***府和单位的住房依赖。建立由市场决定住房资源配置的体制,变***府决策的体制为公务员户自主决策的体制。把公务员工资中只包含少量住房消费补贴,改为公务员工资性收入中含有一定的住房消费,并逐步增加工资中的住房消费含量。
第二,把直接提供医疗保健的形式,转变为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医疗保健消费,公务员需要医疗保健服务可以直接用货币工资向市场购买。与此相配套,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市场。在保障渠道上,把***府和企事业单位直接的行***性医疗保健服务,转变为医疗保健服务是一种商品,让公务员自主选择医疗保健服务的项目。把公务员工资中只包含少量医疗保健消费补贴,转变为公务员工资性收入中含有一定的医疗保健消费,并逐步增加工资中的医疗保健消费含量。
第三,公务性车辆由直接提供车辆保障服务转变为按贡献或所承担的任务直接提供交通费,公务员需要交通服务保障可以直接面向市场,用货币形式对社会提供的交通服务进行消费,与此相配套,要建立健全交通保障市场。把***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行***通服务保障,转变为交通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纳入市场流通渠道,让公务员根据自己的有效需求自主选择交通服务方面的保障项目。
第四,把公务性保障由直接提供公务保障转变为按贡献和所承担的任务提供公务保障费,消费者需要公务保障可以直接面向公务保障市场,用货币形式对社会提供的公务保障进行消费。把***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性公务保障转变为公务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纳入市场流通渠道,让公务员根据自己的有效需求自主选择公务方面的保障项目。把公务员工资中只包含少量公务保障消费补贴,转变为公务员工资性收入中含有一定的公务保障费,并逐步增加工资中的公务消费含量。
(三)公务员福利货币化改革中相关立法问题的处理
公务员福利货币化改革,必将涉及一系列的立法相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将影响到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的效果。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推动我国***治制度改革和***治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正在向着高素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全国500万公务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已达到62%。当时我国实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属于行***法规范畴,像我国这样一个在世界上公务员人数最多的国家,用行***法规来规范公务员制度显得法律效力不高,不够权威、科学。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性法律,《公务员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此前施行了十多年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公务员法》在公务员的范围、权利义务、奖惩、任用和管理等方面,新意颇多。本法旨在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公务员法》中明确表述关于公务员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提出通过科学制定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障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以立法的方式,建立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明确国家、单位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制度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务员的权益。同时,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以财***预算的方式,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整体滞后,造成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分散和改革无序,由于没有相应的立法对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地方***府及产业部门权力与利益的制约,导致了以部门利益为目标的不同改革模式的冲突,而各自为***的试点改革进而又加剧了这种利益冲突。不仅阻碍了统一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更加剧了原有体制造成的所有制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别,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责权利的不平等。因此,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府机构的改革,需要从立法的角度,进一步明确推进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实施步骤,这既是公务员福利深化货币化改革的前提,也是完善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目标。
五、结束语
货币制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信用货币 风险性 货币本质
本文想研究和说明的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的风险性质和风险来源。传统的货币理论是建立在金本位制时代的,它把货币当成了一种真实价值的资产,本身是其他资产的价值尺度,而且尺度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作为价值尺度的信用货币,其本身就不再是一把标准尺子。这把尺子自己在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货币自身的价值风险问题。这个问题对整个货币理论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是一种风险资产
1、传统货币与货币理论
传统的货币理论可以追溯到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之后不久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剑桥方程式。在这些理论里面货币认为和一般商品是一样的。本身的货币价值受供求关系影响。
到了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提出了人们持有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他的理论基本就忽视了货币本身的风险因素(当然在那个时候金本位制下货币风险可能是很小的)。他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其中有个凯恩斯陷阱。凯恩斯陷阱认为当利率极低,债券价格极高时,认为无论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持有在手上。如果是在信用货币时代这个理论是否成立,可能需要重新考查货币本身了。现代信用货币本身具有风险,某些时候货币可能比债券的风险更高,这样的话人们在流动性陷阱里面愿意不愿意持有货币就很难说。后来鲍莫尔的平方根公式和惠伦的立方根公式也是发展了凯恩斯的三个动机,也并没有考查货币风险本身。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数量问题。该理论把货币当作一种资产(财富)的一种形式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但是该理论也没有把货币的风险性拿出来做为一个因素来考量。
萨缪儿森在1958年对现代货币提出其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但是从消费借贷模型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理论。华莱士等经济学家在后来对该理论进一步发展并提炼出叠代模型。这里考虑到了货币去其他资产的收益的问题。但是没有去论述货币本身有没有风险。
但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风险确实是存在的,为什么这些理论都把该因素忽略了呢?以前可能是金本位制下,货币风险小。但是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用现代货币的性质来重新考查我们的传统的货币理论呢?正是这个想法,我想先论述下现代货币的风险性质为以后的研究做准备。
2、现代信用货币的资产性质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开始世界进入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时代。现代信用货币与金属货币具有不同的性质,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信用货币已经具有了风险性。信用货币不在是像金属货币一样的无风险资产,而是一种有风险的资产。货币一开始就是一般等价物,其购买力来源于自身,是由其本身的价值所保障的,无需求助于任何外在因素。其购买力随着其价值变动而变动,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实质上就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
纸币时代的货币与其购买力保障彻底分离,货币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以金本位为基础的纸币发行中,与金属货币等值的部分是具有购买力保障的,其保障就是国库中的金属货币。所以货币在退出流通,执行储藏功能时可以转换为金属货币。国家以强制力一方面保证纸币的流通,一方面保证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兑换。所以原则上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的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库中金属货币的价值来保障的。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
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本质仍然和以前的一致吗?恐怕是不一致的。本文认为货币从中央银行进入信用领域之后它已经变为了一种资产(中央银行的债权债务凭证)。但是由于它本身不具备价值(或则说它的价值与自身的购买力不匹配)因此信用货币的购买能力不再由自身价值决定而有可能出现购买能力的大幅度的变动,从而信用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风险性。实质上信用货币就是一种风险性资产,只是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它有国家信用做保证而风险性比较低。
二、信用货币的风险来源
现代信用货币作为一种风险资产,它风险来源主要是在造成它购买能力变动的因素。本文认为信用货币的风险来源主要两个:一是来自中央银行的货币***策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二是来源于***治风险的退市风险。
1、通货膨胀导致信用货币购买力水平变动是信用货币的主要风险
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人们最关心的是它购买力水平的变动,因为信用货币一般有信用作为保障,而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无风险资产。但是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和欧洲,经济危机不断,各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增长而实施宽松的货币***策。这种世界性的货币宽松***策也导致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货币的购买力的变动。以中国为例,十年前的一元钱的在国内购买力在现在可能贬值了50%以上。如果在国内把人民币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储备或投资的时候就已经有明显的风险性。
当前有些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变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关键是人们的收入是否随着价格上涨进行增加,也就说是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价格上涨是否影响到人们的实际收入购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当前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甚至被认为一种无风险资产的时候,原有货币存量有增值保值的要求。收入增长也许是赶上了通货膨胀的增长水平,但是原有货币存量的购买力却发生贬值。这样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就已经贬值。
有些观点会认为在市场条件下利率水平高于通货膨胀率的时候,货币可以实现增值保值从而没有发生购买力的变化。但是这种观点本文认为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利息一般被认为是人们让渡货币使用权的时间成本,而不是对货币风险的补偿。其次市场化的利率水平下也不可能保证市场利率总高于通货膨胀率。所以只要有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就是一种有风险的资产。
2、信用货币具有因信用变动而导致货币购买能力变动的风险
一个国家的货币可以认为是中央银行对人们的负债,这种负债是用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一旦国家信用产生问题的时候,货币就有贬值的风险。国家信用跟很多因素相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一个国家的***治稳定性等都是国家信用水平的影响因素。第一,一旦一个国家发生***治动荡,作为信用的货币资产就面临贬值甚至退市的风险。这种风险比通货膨胀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低但是一旦发生,货币资产的损失概率很大。第二,经济危机作为一种经济常态可能会持续存在,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欧债危机又开始兴风作浪,这种经济上的动荡是的世界主要评级机构纷纷降低欧洲各国甚至美国的债务评级。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该国对人们的负债,实际上该国的货币资产的风险因为债务评级降低而上升。意味着该国的货币购买力有可能不能得到国家的全额保证。从而货币资产因为信用变动而具有风险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现代的信用货币存在购买能变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货币本身价值变动引起的,而是货币的外部风险引起的。所以得出货币资产是一种风险性资产。
三、信用货币的风险度量
1、通货膨胀率是信用货币风险度量的直观指标
从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频繁的经济危机让人们经历了频繁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人们已经慢慢对信用货币的风险与货币的购买力水平变化作为信用货币的风险度量手段。其中通货膨胀率是最直观的指标。现代货币学派认为货币***策是有效的,宽松货币***策是能够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是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因为发行了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同时通货膨胀的发生改变了原有货币存量的价值,所以人们原有的货币资产在未来的购买水平发生变动的大小就是通货膨胀水平。这样人们会把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资产风险大小的直观指标。
2、真实利率水平是对信用货币风险实质指标
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利息是让渡货币使用权的时间成本,这种观点忽略了信用货币的风险性。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利息不再完全是人们出让货币使用权的时间成本,同时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补偿。所以利率水平也是信用货币风险度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里说的利率水平是指实际利率水平即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真实利率。不同国家和地区信用货币因为本身具有的风险性大小不一样,所以各国的实际利率水平的差距不一样。这和有些观点认为的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各国利率水平的观点不同。生产力水平只是影响信用货币风险大小的因素之一。还有其他因素如上面分析的会影响到信用货币的风险大小。利率可以当作货币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跟他的风险大小是相匹配的,这也符合现资学的观点。所以真实利率水平是信用货币风险度量实质指标
通过上面分析,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货膨胀率是信用货币度量的直观指标,而不能从根源上反应货币资产的风险。而真实利率水平是对货币风险综合性度量,这才是货币资产风险性的实质指标。这也能过解释各国真实利率水平的差异性。
四、结论与后续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两个主要的结论,一、货币资产不是无风险资产而是一种有风险的资产。二、利率是对货币资产风险的补偿。
这样货币作为一种风险资产的存在将改变原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的观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建立的时候,特别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建立起来之前,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本身是一般等价物存在。现代信用货币本身已经没有了价值,而是一种信用保障下风险资产。传统经济学把货币一直作为一种无风险资产来考查,其经济理论会有很多不能解释信用货币时代下的经济现象。
后续研究希望在信用货币作为一种风险性资产的条件下重新去考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比如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以及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进而去研究现代信用货币下的财******策和货币***策的有效性,希望为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找到制度上的根源。
【参考文献】
[1] 张金云:货币基本问题的重新梳理[D].吉林大学,2006.
[2] 陆凯旋:论货币的本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2).
货币制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需求;数量方程;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理论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11-04中***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9
[作者简介]何海峰(1970-),男,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策;冯静(1974-),女,广西柳州人,教师。
一、引言
“货币流通速度”一词的英文表述有两个:“Velocity of Circulation”与“Velocity of Money”,两者都是指“the rate of turnover of money”(货币的周转率)。例如,克拉默(Cramer,1992)在《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就使用前一词,而米什金(Mishkin,2002)在《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中则采用后一个。
理论研究的历史表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关注是建立在人们因何需要货币(从而导致货币流通)的前提之下,因此,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一直从属于货币需求理论,对货币流通速度是否稳定、可测的回答直接影响着货币需求函数的内容,并最终决定了对“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究竟怎样”这一货币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近十年来,随着货币***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国内学术界也日益重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一方面,它可以直接为货币***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国经济的一些典型现象,如货币“超供给”(也称货币“超需求”)等提供解释。而事实上,西方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尽管实证研究还在继续,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研究已基本停滞。是什么导致西方学者不再从理论上关注货币流通速度?其原因对国内当前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有何借鉴和启示?本文试***通过梳理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源与流,并总结出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规范来回答。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缘起与早期研究
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随着近代数量论而正式进入理论研究的范围的,这与货币数量方程(quantity equation)分不开。
(一)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流通速度的缘起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往往把货币数量方程误认为货币数量论。必须注意的是,货币数量方程是一个恒等式,而货币数量论是关于价格、总收入以及流通速度决定的理论。
一般地,货币数量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Y)MVPy(1)
其中,M是货币存量,V是货币在融通交易过程中转手的平均次数,Y是购买商品支出,P是商品的平均价格,y是交易商品的数量(也代表了经济中的收入)。
根据对商品交易(方程右边)和支付媒介(方程左边)的不同关注,公式(1)可以变化为四种形式,分别界定涵义不同的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法的数量方程
(Y)M・VMyPy・y(2)
这里,VMy就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income velocity),它等于YM。
()交易法的数量方程
M・VMTPT・T(3)
这里,VMT就是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transaction velocity)。
()分解货币的数量方程
D・VDy+C・VCyPy・y (4)
这里,VDy代表活期存款的收入流通速度,VCy代表通货的收入流通速度。
()用基础货币表示的数量方程
B・VByPy・y (5)
这里,VBy代表基础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经济学家们在研究货币流通速度时,往往根据问题的背景、性质与侧重点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数量方程,并演化出不同的理论范式。
(二)近代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深入认识是与货币需求的研究密不可分的。从历史顺序和理论逻辑上看,20世纪初面世的近代数量论是货币流通速度最早的理论范式,它包括交易说、收入说和现金余额说(弗里德曼,1992)。
()交易说
欧文・费雪(1911)提出的交易说最为著名:
M・VMT=PT・T(6)
或
D・VD+C・VC=PT・T(7)
费雪的数量论有两个要点:其一,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是稳定的;其二,在均衡状态下,外生货币供给通过支出导致价格的按比例变化,该机制后来被称为货币***策的直接传导机制(direc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收入说
收入说的形成从时间上晚于交易说和下面的现金余额说,代表性的观点来自詹姆斯・安吉尔(James Angell,1936)。
由于交易说需要度量所有的中间交易――尽管它们都是具体可观察的实际交易,但这在实践上是做不到的。因此,经济学家开始选择用国民收入交易(即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付)来表示货币数量论:
(Y=)MV=PNy=Py'(8)
这里,N代表人口,y代表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y'代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所以,最常见的一种货币流通速度就被定义为(米什金,2002):
从交易说到收入说,货币的职能(即人们需要货币的原因)已经悄然发生了转换。前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转移支付,而后者突出的是货币的财富贮藏。
()现金余额说
倡导现金余额说的著名学者包括庇古、马歇尔和早期的凯恩斯,其中,庇古(1917)应该是最早的提出者。其创造性贡献在于,他从个人保存财富的动机和行为出发,刻画了人们对货币余额的需求,进而又站在货币供求均衡的角度得出了著名的剑桥数量论:
MdY=k(r) (10)
M=(Md=)k(r)Y=k(r)Py(11)
这里,r代表投资内部收益率,k'(r)
V=1k(r)=YM (12)
显然,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利率。因此,在庇古的数量论中它不是一个常数,而且在均衡状态下与货币供给无关。但是,剑桥学派习惯于把k视为一个常数,这样,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成了一个常数。
需要注意的是,现金余额说中,货币需求已经被认为是既来源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也来源于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这些原因后来被凯恩斯发展为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简言之,近代数量论的研究范式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或流通速度函数稳定),当中不重视或忽视利率的影响,但持币动机已经被关注。
三、现代经济学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凯恩斯理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代表了现代经济学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最主要的观点;但是,上世纪70年代之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研究就退出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
(一)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我们知道,大危机时货币流通速度极不稳定的“反常”现象,促使了凯恩斯从货币需求稳定性上开始了伟大的思考和分析。
简要地说,凯恩斯在持币三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经典的货币需求函数:
以利率为自变量的货币投机需求是不稳定的,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就是不稳定的。从公式(15)可以看出,与事实相契合,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常数。具体地,凯恩斯提出了两个理由:首先,利率的顺周期性必然通过货币需求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性;其次,人们对正常利率水平预期的变动将(通过投机需求)导致货币需求的变动,从而进一步使顺周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动幅度。简言之,货币流通速度是与波动剧烈的利率正向相关的变量,这就是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的重要意义。
二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尤其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鲍莫尔(Baumol,1952)、惠伦(Whalen,1966)、米勒(Miller,1966)、奥尔(Orr,1966)和托宾(1958)等人。简单地说,他们的研究更精确地阐释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常数的命题依然成立。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弗里德曼(1956)应用资产需求理论建立了新的货币需求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他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这里,rb和re代表债券和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代表通货膨胀率,w代表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比, 代表永久性收入,u代表个人嗜好。
当货币供求均衡时,就可得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主要取决于收入;而永久性收入又相当稳定,因而它是稳定的。这样,货币流通速度就是稳定和可预测的。他的观点与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相对立,但20世纪60年代之后,得到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认可。
以上历史和理论的进程表明(包括早期数量论),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是货币需求研究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必然地在逻辑上支持着后者,从属于货币需求的范式――这些范式在不同经济学家那里又有很大差别。而且,货币流通速度是事后概念和实际变量,体现了货币供求均衡及变动。这两个基本要求构成了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规范。
(三)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研究的淡出
从历史上看,20世纪早期货币流通速度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然而在现代经济分析中,并没有V这个的位置;20世纪30年代是它的全盛期,人们曾对它有些兴趣”(……this V has no place in modern economics.Its heyday was in the 1930s……)(克拉默,1992)。
这种状况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上世纪70年代之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需求函数稳定并具有解释力。但是,1974年之后,风云突变,原有的货币需求函数不再稳定。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经济学家进行了各种复杂的努力,试***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目前较多地应用了单位根、协整和误差校正技术,但结果始终不令人满意。这样,在获得了一些基本结论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就失去了理论研究的吸引力;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理论研究陷入了停滞,期待着新的理论范式。所以,80年代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只存在一些实际验证工作。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在美国,1982年之后,M1流通速度波动剧烈,而M2比较稳定,美联储于是在1987年放弃M1目标,集中关注M2;90年代初期,M2流通速度也不再稳定,美联储于是又在1993年7月宣布全面放弃所有货币量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策的功用性下降了。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们逐渐失去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兴趣。
四、货币流通速度的经验研究
货币流通速度的经验研究(empirical studies)依然体现着货币需求的大主题,一方面验证着货币理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货币***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具体的决策支持;而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应属于经验研究的范畴。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国际经验
首先,从国外的研究看,货币流通速度经验研究的一个方面是用来检验有关的货币需求理论。米什金(2002)按照公式(9),以名义GDP代替名义收入,计算了美国1915-1999年间M1和M2的流通速度。他分析了这两个流通速度的历史变化规律,以“货币流通速度是常数吗”的自问题,在货币需求的理论范畴内,对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和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进行了对比。实际上,公式(9)是实证中货币流通速度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事后的不同货币统计口径对应的流通速度;然后,再根据不同货币口径对应的经济活动意义进行分析。此外,还必须提到的是,塞尔登(Selden,1956)在《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文中以现代数量论的立场详细地分析了美国1839-1951年间的货币(收入)流通速度。
其次,这种经验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为货币金融当局(当然也包括理论界)提供货币(交易)流通速度的具体统计方法和数字。基于实践意义,人们更关心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流通速度,因此,这方面研究遵循了公式(7)(D・VD+C・VC=PT・T)的货币流通速度。关于Vd(以年计,包括金融交易和货币市场),加维(Garvy)和布林(Blyn)(1970)指出,美国从1919年不足30增长到1929年的35,然后一直下降到1945年的不足15。二战后,开始长期上升,1965年达到50,随后狂升,1984年达到400以上。至于美国Vd大幅提高的原因,学者们一般认为在于银行业务和技术创新(克拉默,1986)。此外,克拉默(1981)计算过英国的净Vd(不包括货币市场),博伊斯乔坦(Boeschoten,1982)和法塞(Fase,1984)计算过荷兰的净Vd。VC(以年计,不包括货币市场)计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由劳伦特(Laurent,1970)设计,他主要借助回笼率计算得到,美国从1875-1890年间约为30,然后在1928年上升到顶点120,随后陡降至1945年的32并一直延续。第二种方法由费雪(1909)创立,他通过银行取款(或存款)额与平均付款回路(loops of payments)长度相乘来计算现金付款数。采用费雪的方法计算得出,英国1960-1978年间VC约为常数18.5。如果结合两种方法,可以得出荷兰1965-1982年间VC约为常数15.3。所以,一般认为,现金流通速度是一个介于15-20的常数。
(二)国内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最新动态
理性地讲,对比国内、国际在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水平或成果没有太大意义。国内研究节奏上的滞后,是由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实际进程决定的。
国内有学者(耿中元、曾令华、张超,2005)总结和评价了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他们认为,90年代以来的进展,主要有四方面内容:货币流通速度的规律性和稳定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原因或影响因素、收入流通速度与交易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宏观经济***策。同时,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和实证分析偏少是国内研究的不足。笔者基本赞成他们的看法,并简要评述新世纪以来的研究进展。
何运信(2006)强调,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应该统一在一个基于微观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的框架下进行,这是现代经济研究的规范。他的观点鲜明、正确,但可能不会引起足够的注意。王曦(2001)遵循规范框架,强调了制度转型对货币需求的意义,建立了计量模型,并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该文相当重要,尤其是其对中国制度因素的引入和考量。艾洪德、范南(2002)进一步运用了协整计量方法,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文的结论对货币***策有效性具有启示意义,其实证技术规范符合国际趋势。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是基本的事实,而施锡铨、夏国忠(1999)通过时序模型的建立,全面计算和检验了各种货币流通速度数量特征,得出了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呈对数线性递减的结论,并分析了下降的原因(但货币化是主要原因的说法存有争论);孙健、辛然(2002)则比较详细地探讨了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可能原因。陶江(2003)通过对弗里德曼数量论逻辑的置疑,对比分析了交易速度与收入速度,提出交易速度更真实也更有价值;伍超明(2004)确认了交易速度的复归倾向,他通过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分析,研究了交易速度与收入速度差异的表现与决定,提出了一个新货币流通速度公式。夏斌、高善文、陈道富(2003)以黑箱理论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理论与实证充分结合,具有较高的货币***策意义;戴金平、阮君(2000)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策的制约作用,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最后,王有贵、丁宁、张黎(2002)通过微观主体持币时间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的统计表达,并指出,货币流通速度并不由制度和技术决定,而是由理性消费行为决定。
按照学者们的共识,目前中国经济同时面临着发展与增长、市场与调控等主题。一方面处于转型中的经济快速增长,金融经济日益发达,金融制度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经济中微观主体基本行为(如消费、储蓄等)的规律和特征难以准确界定;另一方面,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深化和完善,货币***策和宏观调控均无现成模式或经验可援。这样的国情和背景,对于中国的货币经济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五、结语
西方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始终在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的框架中进行,这是理论研究的基本规范。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形成了一些基本结论。汉达(2000)说过,它在长期内变动,而在短期内波动。不管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具体是多少,它们的增加都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由于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失去以及仍在进行的重建,也由于对货币***策参考意义的降低,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流通速度不再重视。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在构建凯恩斯理论微观基础、批评弗里德曼逻辑缺陷时指出[斯蒂格利茨、格林沃尔德(Greenwald),2002],货币流通速度理论上可以无穷大,而利率可能出现反周期性,所以现代货币***策应充分重视信贷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货币***策在超越货币量、利率中介目标的同时,也在说明货币流通速度甚至货币需求的意义在降低。
国内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正在重视研究规范;但是,不存在与国际相比先进或落后的水平问题,因为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以及背景差别很大。转型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不断加强的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货币***策的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和有效性问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一段时期内,中国仍然需要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纽曼,米尔盖特,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弗里德曼,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汉达.货币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沃什.货币理论与***策(第二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斯蒂格利茨,格林沃尔德.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6]史密森.货币经济学前沿:论争与反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费雪.货币的购买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9]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弗里德曼等.货币数量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以往国内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批判[J].上海金融,2003,(6).
[12]耿中元,曾令华,张超.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研究述评[J].经济界,2005,(2).
[13]Mishkin.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M](影印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Pigou,The Value of Mone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32, November 1917.
[15]Goldfeld,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money[J],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3(1976);
[16]Garvy and Blyn,The Velocity of Money[R],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1970);
[17]Cramer, The volume of transactions and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4(1986);
[18]Laurent, Currency transfers by denomination(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1970);
货币制度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对欧、美、非三种区域货币合作的动因、模式、汇率制度等方面的比较后,得出启示:区域货币合作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重点,宏观经济***策协调是区域货币合作稳步推进的保障。
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货币合作已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尝试性实践,其中欧盟的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最引人注目。与区域货币合作直接相关的理论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简称OCA理论)。本文介绍了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对迄今为止几个影响较大的区域货币合作案例进行剖析,通过对欧、美、非三种货币合作的比较后,认为区域货币合作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重点,宏观经济***策协调是区域货币合作稳步推进的保障。
一、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最优货币区(OCA)是这样一种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1961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问题,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汇率和货币区,开创了观察汇率问题和货币区的全新视野,触发了有关“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大量文献。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所以有人将他的OCA理论称为要素流动论。
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之后,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密切关注,也引起了更多经济学家对有关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学者们对最优货币理论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最优货币区的构成条件上,这些讨论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 (R.I. McKinnon )提出了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又一评价标准,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率。1969年,彼得·凯南 (P.B. Kenen) 在《最佳货币区:一个折衷的观念》提出,经济高度多样化的国家是货币区的更为理想的参与者。詹姆斯·英格拉姆(J·C·Ingram,1969)指出,为了达到货币区的最优化,有必要考察经济社会的金融特征,并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优货币区标准的观点。哈伯勒 (C·Haberler,1970)和弗莱明(J·M·Fleming,1971)分别提出把“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即通货膨胀率接近的国家更适于达成货币一体化。1976年,爱德华·托维尔 (E·Tower)、托马斯·维利特(T·Willet)和弗莱明强调把“货币区成员国之间的***策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但是,以上这些研究也不可避免带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这些标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有些标准难以量化,缺乏实际上的可操作性。第三,这些理论在强调组成货币区的正面效应时忽视了一国加入货币区的成本问题。加入货币区在给一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特别是,货币是一国经济主权的象征,加入某一货币区即意味着该国对其主权的放弃。因此,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对一个考虑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而言,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展。传统的对最优货币区的研究视角是短期的、静态的,侧重于现实约束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滨田宏一 (Hamada,1985)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理论加入了私人部门的自由选择权和自由放任思潮。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 & Obstfeld,1998)也对该理论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提出了通过GG一LL模型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实世界一体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的增强,各国宏观经济***策的重点逐步从相对孤立的宏观经济稳定转移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上,汇率制度本身越来越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工具。新的研究不仅放宽了对于价格和市场竞争性的假设,综合了各种关于最优现实标准的探讨,而且提供了从动态视角阐释”最优”的研究思路。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对称性的动态联系,成为主导最优货币区成本一收益判断的主要因素,对于区域货币合作前景的判断,从关注成本——收益的现实约束状态,放到关注区域货币一体化发展和实质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同区域内部对称性增强之间的动态前景上,研究的视野更加宽广。
二、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实践
1.欧洲货币一体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的前身)就开始了进行货币一体化的尝试,一直到2002年1月1日起欧元正式流通,成为欧元区各国惟一的法定货币。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是世界货币史上的一个创举。正如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杜伊森贝赫所说,欧元是欧洲人民联合的象征。
随着欧元区资本市场不断一体化发展,欧元区国家投资者,尤其是***府部门更愿意在欧元区而非国内市场借债,单一货币欧元为在国际市场融资带来的优势,同时投资银行费率的降低和投资者倾向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也带动欧元区的主权债券发行的增长。以欧元发行的国际负债额已经远远超过以美元发行的国际负债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发行比重。伴随着欧元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巨大的具备较强流动性的金融市场的形成,欧元拥有了挑战美元作为最大储备货币的潜力。由于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尤其是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将外汇储备多元化时越来越青睐于欧元。2006年末,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降至约64.7%,而与此同时,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从1999年17.9%升至2006年底的25.8%。随着近年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水平屡创新高,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也会不断提高。
2.拉美国家美元化。拉美国家货币美元化的内涵,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替代”现象 。“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在经济易发生动荡的拉美国家,为寻求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美元化***策,使美元具有和本国货币同等的法定货币资格,由此形成了特有的美元区域化现象。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策制定者早就提议在西半球建立美元集团,NAFTA的贸易伙伴们在许多贸易中已经大量使用了美元。 根据统计,已经有包括阿根廷、秘鲁、乌拉圭、厄瓜多尔、墨西哥、多美尼加等多个国家已成为高度或中度美元化国家。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拉美经济“美元化”的重要动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拉美国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加强区域内联系与合作,以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美洲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协作体的建立,就是这种合作的体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贸易一体化推动了货币一体化。当贸易关系加强时,同主要的经济伙伴分享一种共同货币自然会带来利益,因为利用汇率差别转移资本的成本会变得更高。2005年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了拉美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市场的贸易联系,并加速了这个地区的“美元化”。
3.非洲区域货币合作。非洲的货币合作最早起源于殖民地时期,法属殖民地和英属殖民地的各类国家群体联合进行了共同的货币制度安排。当时实行的货币制度安排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英属殖民地国家的货币钉住英镑,并由英镑支持,当地***府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殖民行***当局凭借在英国***府储备投资的利息而获得领地特权收入;而法属殖民地的法郎也是钉住宗主国法国的法郎,且殖民地的货币发行最终是由法国***的可兑换性保证和对***府借贷融资幅度的限制来支持的。
非洲法郎区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货币、经济和文化区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融合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真正的地区性货币体系。非洲法郎区货币合作的模式是在原法属殖民地的法郎联盟逐渐扩展基础上组成了非洲法郎货币联盟。该种模式的特征是:从技术层面上讲,法郎区是一个具有内外联系的货币体系。从***治层面上讲,法郎区则是各成员国***府所支持的合法组织(张延良、木泽姆,2002),它以一种国家责任的方式实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不发达金融合作体系的典范。
三、区域货币合作给我们的启示
货币制度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货币替代;替代弹性
中***分类号:F8326;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1005608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自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疲软并伴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及美联储退出宽松货币***策,造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2014年人民币即期汇率贬值27%,这是人民币自2005年汇率机制改革以来首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年度贬值。从供求面来看,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减少和商业银行结售汇出现逆差,均表明人民币外汇市场供求格局正在出现深刻变化:市场对于人民币需求在不断下降,而持汇意愿随之上升。当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已初步完善,人民币已经逐渐告别长期以来单边升值预期模式,进入了双向波动预期的“新常态”。未来随着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度的提升,当人民币面临贬值预期压力时,容易导致人民币大规模被美元替代,造成人民币国际化逆转并引发货币危机。因此,基于“新常态”背景来进行人民币货币替代研究,对于中国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防范货币替代风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关于人民币货币替代(人民币被美元替代)的研究大多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关于货币替代的动因研究。这类研究多是从交易成本、汇率及汇率贬值预期、国民收入、通货膨胀、货币和金融资产利差等因素来研究对货币替代的影响,如范从来和卞志村[1]认为,人民币被美元替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民币贬值、国内通货膨胀以及本外币利差等。李富国和任鑫[2]认为,人民币货币被美元替代的决定因素还包括国民收入水平和一些制度性因素。岳意定和张琦[3]基于Koyck适应性预期理论构建了人民币货币替代模型,研究了国民收入水平、本外币名义利差、本币实际汇率水平以及制度性因素等对于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机制。第二,货币替代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于货币替代对人民币有效汇率及央行货币***策有效性的影响两方面,如巴曙松和吴博[4],张荔和张庆君[5]等认为货币替代率会显著影响着当地货币的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造成本币贬值并容易引发货币危机。还有学者如陶士贵[6],何国华和袁仕陈[7]等认为货币替代容易造成国际通货膨胀传递至国内,从而显著影响国内货币***策实施的***性和有效性。
现有人民币货币替代研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陷。第一,缺乏人民币货币替代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第二,缺乏人民币货币替代趋势研究。国外关于货币替代形成机制的研究相对成熟,代表性研究包括货币服务理论(Money Services Approach)和资产组合理论(Portfolio Balance Approach),这两种方法基于不同的假设前提来构建货币需求函数。其中,货币服务理论认为,货币替代的产生通常由于公众出于交易支付和结算等目的将持有的本币置换为外币,从而外币在货币职能方面部分地取代本币,如Corrado[8]基于货币服务理论构建了小型美元化开放型经济中的货币替代模型,研究了乌拉圭和柬埔寨美元化趋势及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投资者抵抗当地通货膨胀风险,货币服务水平也就越高;但是高货币替代程度导致公众对于持有本币的信心不足从而容易导致汇率风险。Heimonen[9]基于CES货币服务模型研究了爱沙尼亚地区欧元替代美元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存在货币网络外部性和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等因素,短期欧元对于美元的替代存在刚性;而从长期来看,欧元对美元的替代进程是可逆的。而资产组合理论将货币作为公众手中持有的一种资产,认为公众为了使自身财富或效用最大化,对持有的本外币货币资产进行组合从而引发货币替代,如Civcir [10]基于资产组合理论构建了实际货币需求函数,研究了土耳其利率、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和预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货币需求方程中,通货膨胀率及实际收入对于实际货币需求的短期影响小于长期影响,而汇率预期对于实际货币需求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说明土耳其市场存在明显的货币替代问题。Freitas等[11]基于个人投资者不能持有外币债券的假定,构建动态最优化模型研究了拉美地区的美元化现象,其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替代和资产替代难以区分,因此在本币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中,汇率贬值预期的符号为检验货币替代存在与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验方法,其研究结果表明,哥伦比亚、多米尼加等国存在显著的货币替代现象,而巴西和智利的货币替代则不明显。Adom等[12]同时考虑到了资本流动和货币替代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基于资产组合理论通过构建实际货币需求协整方程研究了非洲八个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并通过检验协整方程中汇率变量的系数及显著性来判断货币替代是否显著存在。
在上述货币替代机制的研究基础之上,一些学者通过测算货币和其他流动性资产(准货币或外币)的替代弹性来研究价格对于货币替代的影响机制,如石建勋和易萍等 [13]、石建勋等[14]分别基于贸易和投资视角将人民币作为强势货币,估计了东亚地区的人民币货币Allen替代弹性(AES),比较了人民币在不同国家之间货币替代程度的差异,从货币替代视角就人民币区域化战略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 Blackorby和Russell [15]认为,AES不能明确解释货币需求比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因此基于AES测算货币净替代弹性时往往显得不足。Koetse等[16]认为,Morishima替代弹性(MES)能够有效考察单一要素价格变动所导致的相对要素需求的变化,属于单价格两要素弹性,而Sharma等[17]将MES应用于货币替代的研究,通过构建McFadden函数测算了亚洲六国货币、准货币与美元的MES,研究认为MES可以充分描述货币需求比对货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可同时从质与量两方面评估货币价格比变化所导致的货币需求份额的变化,其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六国的本外币存在Morishima互替关系,并且本外币价格变动对于本外币相对需求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波动造成了货币替代程度的上升。同样,Sharma等[18]测算了瑞士货币和准货币的MES,研究表明,瑞士的货币和准货币资产存在互替关系。类似的研究还包括Drake和Fleissig [19]基于傅里叶灵活函数(Fourier Flexible Form)并采用半非参数(Semi-Nonparametric)方法估计了欧元区公众持有的欧元货币、准货币资产和英镑之间的MES。其研究结果表明,下降的交易成本和欧元区***策趋同是导致货币替代的重要原因。Jones等[20]测算了美国货币市场上各种货币资产的MES,其研究结果表明,联邦基准利率的调整会显著改变公众对于各货币资产的使用成本,而受到联邦基准利率变动的影响,交易型货币资产及储蓄存款对于定期存款的替代程度要高于其对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替代程度。Serletis和Feng [21]采用半非参数方法估计了加拿大货币市场中美元和加元的MES,其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市场上美元和加元是MES互补关系,并且加拿大应当继续实行浮动汇率机制,而不是和美国形成一个货币区。Fleissig和Jones [22]研究了1991―2012年美国商业扩张计划(Retail and Commercial Sweeping Program)对于各货币资产的MES变动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基于扩张计划会调整货币存款的类型,而基于调整过后的数据得到的货币、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之间的货币替代弹性要远高于调整前的替代弹性。
本文借鉴Sharma等[17]和石建勋和易萍 [13]、石建勋等[14]的研究思路,根据流动性不同将人民币分为货币和准货币,对2001―2014年人民币货币、准货币和美元的货币替代弹性进行测算,并基于替代弹性对人民币货币替代趋势进行研究。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货币替代弹性的影响机制有着更加清晰的理解,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策,积极预防和监控人民币货币替代风险,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测算货币替代弹性对人民币货币替代趋势进行研究,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指标法难以对境内实际外币需求做出精确估计这一难题,大大提高货币替代趋势研究的精确度。第二,根据货币流动性不同将研究样本扩大为人民币货币和准货币,研究了不同流动性的人民币和美元相对价格变动对货币相对需求变动的影响机制,其研究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同时也是对当前人民币货币替代的研究进行了验证和补充。第三,本文在估计系数矩阵时采用了特征值限定,保证了货币成本函数对于价格的全局凹性,这种方法更加简洁并便于操作。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本文基于货币服务理论,通过构建人民币和美元货币需求函数对人民币货币替代弹性进行测算,研究货币价格对于货币替代弹性的影响机制,并对人民币货币替代趋势进行研究。
首先,根据货币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将人民币分为货币和准货币,其目的在于研究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货币资产的替代机制及替代趋势。假定境内货币服务y是货币资产mi和交易技术指数T的函数:
y=f(m1,m2,m3,T)(1)
其中,m1表示人民币货币,m2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m3表示人民币准货币。T表示交易技术指数,以反映货币交易的制度性成本。货币使用量越大(mi越高),交易制度性成本越低(T越高),货币提供的货币服务也就越高。由于要素成本函数对偶于支出函数,根据Shephard引理,货币成本函数对货币价格求偏导可以得到货币需求函数。本文借鉴Diewert和Wales[23]的研究结论,假定货币成本函数采用广义对称McFadden函数形式:
C(P,y,T)=12×P′SPθ′Py+y∑3i=1biipi+∑3i=1bipi+∑3i=1biipi+Ty∑3i=1bitpi+btT∑3i=1αipi+byyy2∑3i=1βipi+bttT2y∑3i=1γipi (2)
其中,货币成本C是价格向量P、货币服务y和交易技术指数T的函数;价格向量P=(p1,p2,p3)′,pi表示货币资产mi的价格;系数矩阵S=(sij)3×3是一个对称半负定矩阵,且对于S任意第j列(j=1,2,3),∑3i=1sij=0,这样的限定是确保成本函数对于货币资产价格是一个全局凹函数。对货币成本函数关于价格求偏导,可以得到各个货币资产的需求函数:
mi=C(p,y,T)pi
=12[(∑3i,j=1pipjsij)(yw)]/pi+ybii+bi+Tybit+btTαi+byyy2βi+bttT2yγi(3)
其中,w(θ,P)=θ′P=θ1p1+θ2p2+θ***3。由于矩阵S=(sij)3×3是一个3×3的对称半负定矩阵,可改写为:
S3×3=s11s12s13s21s22s23s31s32s33
=s11s12-s11-s12s12s22-s12-s22-s11-s12-s12-s22s11+2s12+s22(4)
借鉴Sharma等[17]的研究结论,假定bt=btt=byy=1,因此人民币货币、准货币和美元的需求方程组可以简化为:
m1={s11[p1-p3w-θ12(p1-p3w)2]+s12[p2-p3w-θ1w2(p1-p3)(p2-p3)]
-s22[θ12(p2-p3w)2]}y+b11y+b1+
b1tTy+α1T+β1y2+γ1T2y(5)
m2={-s11[θ22(p1-p3w)2]+s12[p1-p3w-θ2w2(p1-p3)(p2-p3)]
+s22[p2-p3w-θ22(p2-p3w)2]}y+b22y+b2+b2tTy+α2T+β2y2+γ2T2y(6)
m3={-s11[p1-p3w-θ32(p1-p3w)2]-s12[p1+p2-2p3w+θ3w2(p1-p3)(p2-p3)]
-s22[p2-p3w-θ32(p2-p3w)2]}y+b33y+b3+b3tTy+α3T+β3y2+γ3T2y(7)
其中,w(θ,P)=θ′P=θ1p1+θ2p2+θ***3,表示价格向量和伴随向量的内积;m1,m2,m3分别是三种货币的货币需求方程。基于货币需求方程组可以估计出三种货币需求的MES:
MESij(y,p)=ln(mi/mj)ln(pj/pi)
=eij(y,p)-ejj(y,p)(8)
其中,eii为货币资产mi的自价格弹性,eij为mi和mj的交叉价格弹性。当eij0时,mi和mj互替。MESij为资产mi和mj的Morishima替代弹性,当MESij>0时,说明mi和mj存在Morishima 互替关系,即mj的价格变动使得mi和mj的相对价格pi/pj上升,导致mi和mj的相对需求mi/mj下降。同样,如果MESij
2数据说明
本文收集了境内外相关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时间跨度是从2000年1月至2015年6月。数据来源为央行数据库、iFind数据和美国***网站等。具体来看:
(1)使用GDP当季值(单位:万亿人民币)来表示货币服务y。由于GDP当季值存在较为严重的季节性因素,本文采用X12季节调整法消除GDP序列的季节要素。此外,GDP当季值只有季度数据,由于自由度的原因,本文对GDP序列进行Quadratic-Match-Average处理将其变成月度数据。
(2)使用狭义货币供给M1来表示人民币货币m1;使用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表示中国对于美元的需求m2;采用广义货币供给和狭义货币供给之差M2-M1来表示人民币准货币m3。其中,使用外汇储备表示美元需求是因为中国采用强制结售汇制度,外汇储备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对外币的需求,而且美元占了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比例,因此,笔者认为外汇储备变动可以有效反映中国对美元的实际需求。m1、m2和m3的单位均为万亿人民币。
(3)使用趋势项来反映交易技术指数T。交易技术指数越高,货币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的制度性成本也就越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制度易成本会逐渐降低,因此用趋势项反映技术指数是合理的。
(4)使用货币名义利率来反映货币资产的价格:
pit=11+rit(9)
其中,rit是货币资产mi在t期的名义利率(单位:%)。r1为隔夜浮息基准利率,反映人民币货币名义利率;r2为经过汇率调整的3个月美债平均收益率;r3为3个月浮息基准利率,反映人民币准货币的名义利率。名义利率越高,货币资产价格越低,因此,pit还可以看成持有货币mi在第t期的机会成本。
(5)伴随向量θ=(θ1,θ2,θ3)可看成是货币需求方程中三种货币资产的比重,本文假定伴随向量中的元素θi为货币资产mi的样本均值E(mi)。
综上,相关变量具体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表1各变量统计信息
变 量均 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偏 度峰 度
y7940 18568 2128 4649 0479 1845
e7335 8267 6038 0870 -0146 1302
m117030 35610 4468 10050 0390 1635
m211518 24822 1290 8125 0176 1500
m335307 97730 7465 26047 0841 2449
r12264 6641 0814 0794 1158 7506
r21805 6356 0011 2004 0849 2305
r33697 6454 1380 1214 0157 2151
三、经验分析
1货币需求方程组系数估计
由于方程组各方程间的残差可能会存在异方差和同期相关的问题,所以本文采用似不相关回归(SUR)来估计方程组的系数。SUR将所有变量全部作为内生性变量进行联合估计,一定程度克服了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保证了估计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而对于系数矩阵S对称半负定的限定,Sharma等[17]的做法是对估计出的系数矩阵进行检验,对不满足半负定条件的矩阵做Cholesky分解,并重新估计系数矩阵,处理过程相对繁琐。本文在估计方程组系数的同时加入了特征值限定,使矩阵S满足半负定的要求,从而保证货币成本函数对于货币价格全局凹性,这种方法相对简洁并便于操作。用特征值限定系数矩阵,采用SUR可以估计出货币需求方程组的系数及标准差,具体如表2所示。
基于方程组的估计结果可以测算出人民币货币、准货币和美元的货币需求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下文列出了三种货币需求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的最小值、平均值和最大值信息,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2001―2014年m1、m2和m3三种货币资产的自价格弹性均为负且绝对值小于1,说明三种货币均缺乏弹性:货币价格上升1%导致货币需求下降的幅度小于1%。从弹性均值来看,|e11|=0062说明人民币货币对于价格变动缺乏弹性,这可能是因为狭义货币M1的变动主要是因为企事业单位存款变动所致,而中国实行利率管制,因此压制了真实的人民币货币价格,使得货币需求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e22|=0036,说明美元价格变动对中国持有美元的需求影响很低。这可能是因为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由于内需不足,国内生产不能被国内货币消费能力吸收,导致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引发了中国对于外汇有着持续的需求,因此,中国持有美元的需求对于美元名义利率变动的反应很迟缓;|e33|=0012,弹性近似为0,说明人民币准货币对于其价格变动不敏感,这可能是因为央行广义货币投放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态势,从2001年13750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13334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近10倍,存在一定的货币超发现象,导致广义货币需求持续增长。
本文还估计了三种货币资产的交叉价格弹性。从弹性均值来看:e12=0041,e21=0055,说明m1和m2是互替关系,m1价格上升会导致m2的需求量上升,反之对于m2也是一样;从绝对值来看,|e12|
2Morishima替代弹性分析
本文对于三种货币需求的MES进行了估计。如果货币资产mi和mj的MESij>0,则mi和mj是Morishima互替关系,说明mj与mi的相对价格上升,导致mi与mj的相对需求上升;如果MESij
从MES均值上看,MES12和MES21的值最高,分别为0077和0117;MES13和MES31的值略低,分别为0033和0078;而MES23和MES32值最小,分别为-0007和-0031。MES的均值说明m1与m2,m1与m3都是Morishima替代关系,且m1与m2的替代程度最高;而不同的货币价格变动导致m2与m3产生不同的替代关系:p3变动导致m2与m3是Morishima互补关系,而p2变动导致m2与m3是Morishima替代关系。下面将对人民币货币、准货币及美元的Morishima替代弹性及替代趋势进行逐一分析。
(1)m1与m2的Morishima替代弹性及替代趋势分析
从***1可以看到,MES12和MES21的值均为正,说明m1与m2是Morishima互替关系。从2000―2010年12月间MES12MES21,说明2010年12月后,美元价格(美元利率,人民币汇率)对于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这也意味着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人民币货币替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国际市场上冲击(美元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变动)的影响,并将冲击传输给国内货币需求。当国内货币市场存在持续的不稳定的货币需求时,容易增加货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 人民币货币和美元的MES趋势***
此外,从***1中m1与m2的MES趋势可以看出,2001―2015年间人民币被美元替代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第一,2001―2015年间MES12先减小后增大,从2000年1月的0090下降到2005年11月的0033,再上升到2015年6月的0110,说明由美元价格变动导致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特别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MES12上升迅速,意味着由于2013年下半年的美元加息预期和人民币汇率贬值等原因,人民币被美元替代趋势上升迅速。第二,2001―2015年间MES21也是先减小后增大,说明人民币价格变动导致的货币替代趋势先下降后上升,并且同样从2013年6月起人民币被美元替代趋势上升迅速。第三,MES12变化的拐点出现在2005年11月,说明2005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可能对于美元价格变动导致的货币替代趋势变化有着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冲击,导致同样条件下(美元价格变动等因素)人民币被美元替代的程度越高;而MES21变化拐点出现在2013年6月,说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于人民币价格变动导致的货币替代趋势变化的影响不明显。
(2)m1与m3的Morishima替代弹性及替代趋势分析
从***2可以看到,2011年6月前MES31和MES13的值为正,说明m1和m3是Morishima互替关系。而2011年6月之后,MES13的值由正变负且保持在0附近,而MES31的值仍然为正,说明2011年6月开始,货币价格变动导致m1和m3是Morishima互替关系,而准货币价格变动导致m1和m3的Morishima替代弹性为0,即当p3下降,导致m1和m3的需求同比例上升,所以m1和m3相对需求没有变化。从2001―2015年,MES13
***2 人民币货币和准货币的MES趋势***
(3)m2与m3的Morishima替代弹性及替代趋势分析
从***3可以看到,2008年2月之前MES32的值为正而MES23的值为负,说明美元价格变动导致m2和m3是Morishima互替关系,而人民币准货币价格变动导致m2和m3转为Morishima互补关系:当美元名义利率上升时,则p2下降,导致m2需求上升,m3需求下降;当人民币准货币收益率上升,则p3下降,导致m2和m3需求同时上升,且m2需求的上升程度高于m3,准货币利率上升不足以降低人民币被美元替代的程度。***3中2008年2月之后,MES23和MES32值均为正,说明m2和m3是Morishima互替关系。此外,2001―2015年间MES23
***3 人民币准货币和美元的MES趋势***
从***3中人民币货币和美元的MES趋势还可以看出:第一,从2000―2014年,MES23存在逐渐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1月的-0050上升到2015年6月的0002,说明由人民币准货币价格变动导致的货币替代趋势由Morishima互补变为Morishima互替,并且替代程度逐年上升。第二,从2000―2015年,MES32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由于美元价格变动导致的人民币和美元的替代趋势先下降后上升,特别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MES32有一个明显大幅度的上升,意味着由于美元加息和人民币汇率贬值等原因,引发了人民币被美元替代程度大幅上升的现象。第三,MES32变化的拐点出现在2005年11月,说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可能对于美元价格变动导致的货币替代趋势变化有着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而汇率***策变化对于人民币价格变动导致的货币替代趋势变化影响则不明显。
四、结 论
本文基于货币服务理论,通过构建货币需求函数估计了2000―2015年人民币货币、准货币和美元的Morishima替代弹性,并根据货币替代弹性的测算结果对人民币货币替代的趋势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货币替代弹性可以视为经济下行甚至货币危机的先行指标,特别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面临经济下滑压力,人民币被美元替代弹性值上升迅速,上升的货币替代趋势会扩大经济下行的严重性与持续性,加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其次,2008年之后,境内人民币货币、准货币与美元存在Morishima互替关系,且相较于人民币价格,美元价格对于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变动起主要作用,人民币货币替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于国际市场冲击的影响。从2000年开始到2015年,人民币被美元替代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元走强及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人民币被美元替代程度上升迅速。最后,2011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货币价格变动导致人民币货币和准货币存在Morishima互替关系,而准货币价格变动导致货币和准货币的Morishima替代弹性近似于0,这是因为准货币价格变动导致了货币和准货币的变化程度相同,其相对需求变动不明显所致。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策建议:
第一,稳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保持有效汇率基本稳定。当前美元强势,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可以借此契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着力用好汇率中间价的调节功能。由于外汇价格(外汇利率,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于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变动起主要作用,所以随着人民币汇率步入双向波动预期的“新常态”,稳定的汇率波动预期有助于减小跨境资金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从而有效抑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造成的货币替代趋势大幅上升出现的可能性,从而降低货币替代风险。
第二,将货币替代纳入货币***策制定的考虑范围。当前人民币货币替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于国际市场冲击的影响,因此当面临较大外部冲击时,人民币货币替代程度极有加剧可能,从而影响央行对于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降低货币***策的***性和有效性。央行应当从人民币货币替代弹性及趋势的分析中考虑***策取向,在制定货币***策时随时考察境内外经济金融领域中结构性变化对于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引导货币替代朝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提高货币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宏观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 范从来,卞志村中国货币替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8):53-58
[2] 李富国,任鑫中国货币替代模型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46-55
[3] 岳意定,张琦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替代主要成因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5-12
[4] 巴曙松,吴博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货币替代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8,(30):1-10
[5] 张荔,张庆君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货币替代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2):68-75
[6] 陶士贵人民币跨境交易纳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的初步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11):62-66
[7] 何国华,袁仕陈货币替代和反替代对我国货币***策***性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7):4-10
[8] Corrado, GAn Open Economy Model with 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Real Dollariz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08, 35(1): 69-93
[9] Heimonen, KSubstituting a Substitute Currency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8, 175(1): 66-84
[10] Civcir, IBroad Money Demand and 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Turkey [J]Ekonomick asopis, 2003, (7): 823-841
[11] Freitas, D, Miguel, L, Francisco, JVCurrency Substitution,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and Money Demand[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Conomique, 2006, 39(3): 719-743
[12] Adom, AD, Sharma, SC, Morshed, AK M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Selected African Countries [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009, 36(6): 616 -640
[13] 石建勋,易萍东亚区域内人民币替代弹性的实证研究――基于货币服务生产函数的理论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1,(11):70-75
[14] 石建勋,易萍,李海英东亚区域内人民币替代弹性的实证分析――基于“货币需求资产组合理论”模型的扩展研究[J]经济经纬,2013,(1):63-67
[15] Blackorby, C, Russell, RRWill the Real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Please Stand up? A Comparison of the Allen/Uzawa and Morishima Elasticit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79(4): 882-888
[16] Koetse, MJ, De, G, Florax, RCapital-Energy Substitution and Shifts in Factor Demand: A Meta-Analysis [J]Energy Economics, 2008, 30(5): 2236-2251
[17] Sharma, SC, Magda, K, Chaisrisawatsuk, S 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Asian Countries [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5, 16(3): 489-532
[18] Sharma, SC, Kandil, M, Chowdhury, A, Parker, TSubstitution between Money and Nearmonies in Switzerland [J]Journal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 2006, 4(1): 133-154
[19] Drake, L, Fleissig, ARSemi-Nonparametric Estimates of Currency Substitution: The Demand for Sterling in Europe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12(3): 374-394
[20] Jones, BE, Fleissig, AR, Elger, T, Dutkowsky, DHMonetary Policy and Monetary Asset Substitution [J]Economics Letters, 2008, 99(1): 18-22
[21] Serletis, A, Feng, GSemi-Nonparametric Estimates of Currency Substitution between the Canadian Dollar and the US Dollar [J]Macroeconomic Dynamics, 2010, 14(1): 29-55
货币制度论文范文6
关键词:货币***策 传导机制 货币因素 信贷因素
一、引言
所谓货币***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运用货币***策工具,来操控中介指标比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而达到调控微观经济组织,最终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由原来直接对微观经济组织的直接干预,逐步过渡到运用货币***策等市场化的手段和工具来间接调控,事实证明,通过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货币***策的传导机制,对提高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市场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反应灵敏程度,对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及加强宏观调控效果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货币***策调控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直接影响了货币***策的调控效果和宏观***策协调,这里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货币***策传导机制中存在梗阻现象, 比如中介指标反应不灵敏,或者究竟是哪一个指标对下一个传导指标作用更大的问题存在争论。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1.古典货币数量论
严格意义上的货币***策传导机制理论是从货币数量论开始的,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和英国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两者尽管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关系,货币数量的变动只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对实际产出没有显著影响.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当现金M0变动时,存款货币M1及存款货币总额均发生变动,并且由于商品交易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假设是一个常量,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最终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运动。
2.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策传导理论
凯恩斯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他在1936年发表了其重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货币***策传导机制是货币***策—市场利率—投资—产出与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凯恩斯认为如果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策和财******策,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使市场利率趋于下降,市场利率下降,使融资成本降低,全社会投资增加,带来产出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后使物价水平上升。凯恩斯认为整个货币***策传导机制的核心是利率。弗里德曼是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策传导机制上面并不起重要作用,他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货币***策传导机制上的重要作用,货币学派作了如下分析:当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策和财******策,引起货币供应总量的增加,当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市场利率的下降,使社会融资成本降低,引起投资增加,投资的增加如果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后会引起物价上升,包括金融资产价格上升,同时引起货币需求增加,引起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新增加的货币需求抵消了货币供应的影响,如果两者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均衡,那么对物价将不会产生影响,如果不均衡,那么产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近代的货币***策传导机制理论
目前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策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货币渠道;另一个是信贷渠道。
(1)货币渠道主要包括利率途径和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
利率途径类似于凯恩斯货币***策传导机制,一国货币当局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市场利率下降,引起投资增加,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主要包括托宾的Q理论和财富效应理论。托宾提出了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主要指股票价格)除以企业资本的重置价格,得到一个值用Q表示。当Q大于1时,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重置价格,新的实物资本相对便宜,企业更愿意扩大对新的机器厂房设备的投资,托宾的理论作了如下描述:当一国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市场利率下降,引起债券价格和银行存款收益下降,居民和企业增加对股票的持有,使得股票价格上升,Q值上升,导致直接投资支出扩大,产出扩大。财富效应理论的基础是生命周期收入理论,指出经济产出的增加是由总的消费支出决定的,而消费支出是由包括股票在内的终身财富决定的。财富效应的货币***策传导机制认为,一国扩大货币供应量,引起市场利率下降,金融资产价格上升,社会财富增加,引起消费支出增加,引起经济总产出增加。
(2)通过信贷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途径
该理论认为,假设借款人在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上融资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由于金融管控等因素,企业又很难在证券市场上融资,这样他们就只能依赖银行贷款渠道进行融资,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融资存在额外成本,比如担保、监督、合同成本,这样的话银行贷款渠道就有了影响货币***策的作用,其货币***策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增加银行可贷款总量,投资增加,产出增加。
4.国内外在货币***策传导机制实证方面的研究
从理论上面的研究还不足以直接论证上述理论的准确性,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量经济学在货币***策传导机制领域的研究,1980年(c.a.sims)将向量自归模型(Var)引入到实证经济学中,此后,Var模型便被广泛运用于货币***策研究中,Bernanke(1986年)运用Var模型对美国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因而信贷渠道在美联储的货币***策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运用计量经济学来解释经济现象的历史还不长,20世纪90年代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简单的回归分析,2000年以来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盛朝晔(2006年)研究了我国1994年-2004年货币***策主要传导机制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在货币***策传导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楚尔鸣(2007年)对2000年-2005年我国货币***策传导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很难引起利率的变动,从而说明我国货币***策利率传导渠道存在梗阻。
三、我国的货币***策传导机制实践
在计划经济时期,财******策在经济运行调控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巨大的调控作用。但那时银行却是财***的附属品,无足轻重,更不用说相对***的中央银行和货币***策,更谈不上货币***策的调控机制作用了。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才有货币***策传导机制。
第一阶段是1979年~1983年。在这一时期,货币***策仍然是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因为国家处于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模式下,货币和银行的作用被削弱了,直到1984年我国才成立中央银行并开始执行货币***策。因此,此阶段的各项经济指标处于计划体制之下,价格的制定及货币投放量以及经济增长完全由***府控制,没有所谓的货币***策传导机制。
第二阶段是1984年~1992年。这一时期的货币***策有了很大发展,最突出的是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间接的货币***策工具开始使用,但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仍是主要的调控手段。
第三阶段是1994年~1997年。在结束了1990年~1992年三年的低通货膨胀期后,1993年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在当时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策。货币***策依然以信贷总量控制为主,以存款准备金和利率调整为辅的货币***策。
第四阶段是1998年~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自1998年1月起取消了信贷规模管理,货币***策的作用范围和影响力度得到空前提高。1998年在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加大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业务、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策传导机制,这一时期,中央银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灵活调控基础货币;取消贷款限额控制,使货币***策传导机制服务宏观经济目标的效果得到增强。
第五阶段是2008年至今。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到多方面严峻考验,经历了国内自然灾害和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降低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多种货币***策工具。
四、实证方法及数据处理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单位根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从2003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期间的货币***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找出M2和GDP以及LOAN和GDP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为我国的货币***策传导机制提供一些建议,分步来看,先对M2、LOAN、GDP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再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分析M2和GDP以及LOAN和GDP之间的的相关关系,然后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M2和GDP以及LOAN和GDP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判定究竟是M2还是LOAN对GDP的影响更大,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市场利率对货币***策传导机制有一定影响,但我国的市场利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仍只在较小的波动区间,所以本文对市场利率对货币***策传导机制作用不作阐述。本文中M2、LOAN、GDP是指从2003年到2012年各季度累计数的变量,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五、实证分析过程
1.单位根检验
因为各变量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在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前,首先对所有变量取对数,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或者说需要检验各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本研究采用ADF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2.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一个变量是否有助于预测另外一个变量,如果有,则一个变量能以格兰杰因果关系使另一个变量发生。本文中基于VAR模型的检验,对各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检验结果与滞后期有关,因此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滞后期。下面结果表明,在5%的水平上,LGDP能格兰杰引起LLOAN和LM2,LM2能格兰杰引起LLOAN。在10%的水平上,LM2能格兰杰引起LGDP。其余检验结果均不拒绝原假设,即两两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六、结论与建议
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5%的水平上,LGDP能格兰杰引起LLOAN和LM2,LM2能格兰杰引起LLOAN。在10%的水平上,LM2能格兰杰引起LGDP。其余检验结果均不拒绝原假设,即两两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广义货币M2决定信贷总量LOAN,信贷总量并不能决定GDP,也就是说信贷渠道在货币***策传导机制中对产出的影响并不明显,真正对产出产生影响的是广义货币M2。也就是说我国的货币***策是通过货币渠道而非信贷渠道影响总产出的。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宏观调空中应该更加注意货币供应总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蒙永亨,曾青春.对完善我国货币***策传导机制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2]何慧刚.我国股票市场货币***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刘积余.利率在货币***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货币制度论文范文7
关键词: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区域非对称性效应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099-07 中***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有关货币***策统一性和差异性的争论由来已久。统一或单一货币***策的理论前提是经济的均质化(Homogeneity)和经济周期的一致性(synchroniza-tion),货币***策在货币区内有着一致性的效应。但是货币***策传导是一个有着众多环节、渠道和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各个地区由于在经济和金融结构等方面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导致单一的货币***策在传导过程中产生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如何协调货币***策的统一性及其***策效应的区域差异性,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对的难题。
一、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一)货币***策区域非对称的内涵
宋旺、钟正生(2006)认为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是指对于以地区经济发展有差距,尤其是地区差距比较大的国家而言,实行单一的货币***策会在***策效果上产生差异,甚至会对部分地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进而损害整体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是从货币***策非对称内涵中分离出来的。Cover(、1992)在其发表的论文《正向和负向的货币冲击的非对称性效应》中最早提出的货币***策非对称效应的概念,之后为理论界所普遍接受。随着货币***策理论研究的深入,货币***策非对称效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逐渐丰富。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不一致,具体细分为三方面:其一,货币***策的非对称效应(asymmetric effect)――经济衰退阶段的扩张性货币***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小于经济过热阶段紧缩性货币***策对经济的减速作用);其二,货币***策效应的时间非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在***府与公众的动态博弈过程中,由于公众行为导致***策环境改变,***府最初制定出的最优***策,在执行阶段可能会失去最优性,为了避免损失,***府不会真正执行原来的***策,而是采取相机抉择的策略,重新选择最优的***策);其三,货币***策效应的区域效应(Re-onal Effects),或称空间非一致性,与时间非一致性相对应,主要是指同一货币***策作用于不同经济区域会产生的不同***策效果。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前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的时间相对较长,而第三个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正式开始,这一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已有一些成果,但也仅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评述主要针对第三方面即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来展开的。
(二)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理论基础
1.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直以来,欧洲经济运行结果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在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所以对加入货币区后单一货币***策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中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也采用了同样的理论基础。
(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蒙代尔(Robea Mundell)于1961年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Theory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根据《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一个最优货币区可以定义为“有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的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者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具有可兑换性,其汇率在对内进行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对外则统一浮动,以求在总体上达到宏观经济***策的最优效果,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但是,如何判断最优货币区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单一标准。蒙代尔(Mundell,1961)提出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划分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麦金农(Mckinnon,1963)提出以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产消费中可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重,作为决定衡量最优货币区的评价标准;凯南(Kenen 1969)提出了产品多样化作标准;英格拉姆(Ingram,1973)提出金融市场一体化标准;哈伯勒(Haberler,1970)和弗莱明(Fleming,1971)提出通货膨胀的相似性标准。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受时代的经济环境特征影响,也就可能带有难以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其基于工资的“货币幻觉”和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假设前提,反映出鲜明的凯恩斯主义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理性预期被应用到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中,为最优货币区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策可信度、时间非一致性和***策规则等方面对货币联盟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重新评价。格劳威(De Grauwe,2004)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巴罗――戈登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各国是否选择加入货币联盟。该模型采用了理性预期假定,认为只有不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才会影响失业率。理性预期下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为中央银行***性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实行统一货币***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2)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缺陷
首先,就蒙代尔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划分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来说,早有学者指出这种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连蒙代尔本人后来也承认这一点。麦金农等一批经济学家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判断标准,但是这些评判标准除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外,而且某些标准之间还有相互替代彼此矛盾或存在交叉和因果关系以及内生性的问题,所以我国学者张晶(2007)认为最优货币区本身评判标准存在问题,与最优货币区理论所强调的货币区内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可以抵消冲击的观点不符合。
其次,最优货币区理论明显的是建立在货币非中性、货币供给外生性的二分法的前提条件下的。而国内学者(陈宇峰,王有光)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于是以这样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货币***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就会存在现实性和前提性的不足。
因此,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货币***策区域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存在现实性和前提性的不足,地区经济结构差异不能有力地解释我国货币***策产生的区域效应差异问题。
2.货币***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策传导机制是指一定的货币***策手段,通过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货币***策目标的传递过程。简而言之是中央银行货币***策工具的实施到实现货币***
策最终目标的中间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传导,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构成要素很多。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货币***策实践的日益丰富,货币***策传导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依据货币***策的不同传导渠道,货币***策传导机制可以分为利率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信用传导机制(主要指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和汇率传导机制等。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利率渠道、汇率渠道、信贷渠道。
(1)利率渠道
利率传递机制是最古老的货币***策传导机制理论,维克塞尔的累计过程论中就有所涉及。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资本费用说(1935)使得利率传导理论成为整个西方现代货币***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以后相继出现的信贷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等都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利率传导机制在西方货币***策传导机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与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最直接的利率渠道理论是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策影响经济活动的传导过程是经由利率和有效需求的变动完成的。其基本机理是:在一定程度的价格黏性条件下,货币供给量的下降导致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上升,实际利率的上升使资本的使用成本增加,由此减少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从而使总需求下降(M -r-IY)。
产业的很多因素都会对利率弹性构成影响,如产业发展阶段、规模报酬因子、技术水平、市场结构、产品的需求因素、要素密集度等。因此货币***策通过利率渠道产生区域效应的非对称性,体现在各区域产业结构对利率敏感性的不同。戴金平(2005)从基于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两部门例子出发,说明了由于行业自身的异质性,每个行业对同一货币***策冲击的反应各异。接着利用E-G两步法、ADL模型和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95年后中国六个行业对货币***策冲击的反应。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房地产业对利率***策冲击反应明显,第三产业、餐饮业和批发贸易零售业反应较小。因此,如果一个区域具有较高利率敏感性的产业(主要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较大,则货币***策冲击对该区域的影响就相对较大。此外,如果一个地区有较高的资本产出比,那么货币***策在该地区具有相对较强的影响力。因为高投资地区对于利率的变化更加敏感,即使微小的利率变动都将较大地影响到投资进而总需求的变动。
(2)汇率渠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汇率这种特殊的资产价格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麦金农(1985),奥伯斯特费尔德(1996)等逐渐将汇率因素纳入了货币传导研究中。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动是货币***策变动引起资产收益率变动进而影响实际产出的又一渠道。未预期的名义货币增长率上升(下降)首先导致短期实际利率的下降(上升),总需求的上升(下降)导致资产账户及经常账户的恶化(改善)。这种变化会引起名义汇率(E)的上升(下降)。本币贬值(升值)刺激(抑制)出口(Nx),抑制(刺激)进口,导致产出和就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下降)。汇率变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强化货币***策效应取决于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与外国实际利率差异的敏感程度。以未预期的名义货币增长率上升为例的传导机制可表示如下:MrENXY。由于出口额占地区产值的百分比反映出该地区出口部门的重要程度,所以出口部门在各区域重要性的差异就是产生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具体表现,即如果各地区出口部门重要性不同,货币***策通过汇率渠道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就会不同。
(3)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银行信贷渠道(The Bank Lending Channel)和资产负债渠道(TheBalance Sheet Channel)。
银行信贷渠道强调银行信贷的特殊性和银行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银行在货币***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的作用。Kashyap和Stein强调了银行规模的重要性,认为银行的规模可以很好地解释它们的融资能力。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策时,小银行寻找替代资金来源所受到的限制要比大银行所受到的限制更大,因而小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更小。因此,小银行提供的资金比重较高的地区,受到紧缩性货币***策的冲击比较大。
资产负债表渠道也被称为金融加速器,它强调借款人获得贷款的数量受制于它可以抵押资产的价值。紧缩性的货币***策提高了利率,企业的资产价值就会下降,那么企业的借款能力也下降了。与大企业相比,由于信贷市场的不完美性,小企业和银行打交道时会被认为具有较高的信息成本f Informa-tion Cost)和交易成本(Transanction Cost),因此它们在进行外部融资时的成本更高。而大企业除了银行贷款渠道以外,还有其他的外部融资渠道,所以受到货币***策冲击的影响就小。因此,小企业比重较高的地区受到货币***策冲击的影响比较大。
3.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的观点
货币学派从货币供应量这个总量出发,通过研究货币量对收入的影响,进而收入对需求的不同影响来分析货币***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货币学派主要是运用圣・路易斯方程的简约式模型进行研究,试***证明的是国家内部的各个地区和整个国家一样,其商业周期的波动也是由货币和货币***策直接导致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就是Beare(1976)的文章;圣・路易斯方程的简约式模型如下:
其中,Y代表名义国民收入;M代表恰当货币总量的过去值和现在名义值的向量;G代表恰当财量的过去值和现在值的向量;z代表其他自变量的向量。但是,圣・路易斯方程简约式模型依然存在以下缺陷:一是难以反映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由于同时存在许多关于同一问题的竞争性经济理论,因此模型选择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三是模型中变量关系是单向的,模型无法反映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动态互动反馈关系。
国内外有关货币***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研究在规范和经验研究两方面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学派采用了不同的理论基础,但是所有的研究都表明货币***策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不对称效应,而且对其中的原因分析都集中在货币***策传导机制方面。
二、货币***策区域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货币***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两方面:一是否存在货币***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货币***策的区域效应非对称性。而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常用方法是有两种:一种是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另一种是结构向量自回归模(sVAR)。
(一)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Model,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
用VAR方法估计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由西姆斯(sims,1972,1980]首开先河的。从二元(西姆斯,1972)到三元(西姆斯,1980),再到越来越大的系统,利拍、西姆斯和查(1996)对该方法的发展,以及理论文献中所给出的经验发现进行了总结。对于一个n维随机向量服从P1阶向量自回归过程,记为VARfP),其数学表达式为:
yt=A1yt-1+A2y1-2+……+Apy1-p+Btxt-1+……+Brxt-r+εt。
其中,yt是m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A1,…Ap和B1,…Br是待估的参数矩阵,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分别有P和T’阶滞后期。εt是随机扰动项,其同时刻的变量可以彼此相关,但不能与自身滞后期和模型右边的变量相关。同时,为了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在做VAR模型前,一般首先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有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检验法和PP(Phil-lips-Perron)检验法。实证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保证模型中的变量是同阶单整(Itergration)。
VAR模型的显著优点是:1.避开了结构建模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函数的建模问题。应用样本可以确定一个多变量VAR系统的参数,从而得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因而VAR模型是分析多变量时间序列的有力工具。2.VAR模型不需要相关理论假设条件,无需区分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与宏观结构模型相比,VAR模型在数据使用上比较节省,只需要研究相关变量的数据。
而脉冲响应函数是检验货币***策区域效应存在性的核心工具。它是建立在VAR模型基础上的,是VAR模型检验中的一种。它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用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动态影响。如何从脉冲响应函数来判断货币***策是否存在区域效应呢?研究文献中一般通过观察脉冲响应产生的驼峰曲线的差异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变量对冲击的灵敏程度、最大的响应效应出现的时间、累计响应效应的大小、冲击的长期影响等。
但是,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的缺点在于模型中变量顺序的不同会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为弥补VAR模型的缺点,可以先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哪些变量对其他的变量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依据变量对其他变量影响力的大小作为VAR模型中变量的排列依据。此外,还可以使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GIRF)。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最早由Pesaran和Shin(1996,1998)等人提出的,这种方法消除了VAR模型中变量排序对分析结果的干扰,而且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可以不考虑变量的排序问题而得出唯一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这种方法在其他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因此,也可以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货币***策区域效应问题。
(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Autoregression Model,SVAR)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是为了解决VAR模型中存在的没有给出变量间的当期关系且模型参数过多等问题而被提出来的。SVAR是一种通过对参数空间施加约束条件从而减少所估计参数的一种方法,并能有效地消除模型中的干扰。可以根据经济理论中经济变量和结构冲击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关系,从而建立模型的短期约束和长期约束。一种常用的短期约束方法是由Sim提出的,又名Cholesky分解法。Carlino和DeFina(1998,1999),陈安平(2007),杨晓等(2007)等的做法就是通过假设变量当期之间的关系矩阵为下三角矩阵来识别模型。由于Cholesky因子的决定与VAR模型的变量次序有关,因此模型中变量顺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长期约束的方法最早由Blanchard和Quah于1989年提出,通过对VAR模型施加基于经济理论的长期限制性条件,从而减少了模型的待估参数。曹永琴(2007)基于货币***策不影响长期真实产出的假设,对SVAR模型施加了一个长期约束以识别模型。
三、国内外货币***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货币***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等大国。在这里,本文列举一些近几年有代表性的文献以供参考。
1.对欧元区的研究
Elbouren和Haan(2004)对欧元区各国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所使用的各种VAR方法进行了回顾,估计了10个欧元区国家的43个VAR模型,并对价格和产出的反应大小进行了稳健性排序。认为这些VAR模型估计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样本期间的选用、额外变量的加入、递归、长期以及结构性识别方法的采用所导致的。证实了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存在。Barran,Couclea和Moion(1996)的研究发现紧缩性的货币***策在德国对产出的影响时间长,而在法国的时间短。Huchet(.2003)的研究特色在于区分了两类货币***策冲击的非对称性效应: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货币***策冲击对各国产出水平的非对称性影响和积极与消极货币***策冲击,对各国产出水平的非对称性影响;Toolsema et aI(2002)的实证研究显示六国在货币***策冲击的初始效应和长期效应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而且没有指标显示这种差异有缩小的趋势。同时,随着加入欧元区的国家越来越多,特别是经济和金融结构差异更大的中东欧国家(CEEC)的加入,单一货币***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也有可能进一步放大(Paczynski,2006)o
2.对美国及一些大国的研究
Caflifio和DeFina(1998)采用VAR方法分析了在1958年到1992年间货币***策对美国48个州个人真实收入的影响,其中有两篇关于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方面的重要文献。并且还从SVAR估计结果进一步得出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联邦基金利率在预期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州人均真实收入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收入水平的最大化效应发生在***策冲击后的第8个季度,各个州对于货币***策的反应有差异甚至一些情况下存在巨大差异;在此之后,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基本采用了VAR模型、SVAR模型以及对VAR进行其他形式修改后的模型。Giacinto(2002)对VAR模型进行专门
的改良,建立SVAR模型并通过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技术把地理信息纳入到了模型形式中;Ivo J.M.Arnold和Even B.Vrugt运用VAR模型和IFR实证检验了德国1970-2000年利率冲击对地区产出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德国货币***策不同的区域效应与产业的组成结构相关,而和企业规模和银行规模不相关;Webe(2004)分析了澳大利亚的地区经济差异,发现作为小型开放经济的澳大利亚,汇率渠道是其货币***策区域效应的原因。
(二)国内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货币***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实证研究,很多学者主要采用的计量模型是VAR和SVAR这两种。而研究的内容也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的:一是否存在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货币***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本文将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对近几年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一总结:
宋旺、钟正生(2006)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证实我国货币***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并从货币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得出:从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来看,目前我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当前我国应该减少对劳动力流动的制约,改变银行信贷资金纵向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状况,实现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同时应该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向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应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产品多样化;应该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同时对目前单一货币***策对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潜在不利影响要及早防范,有效化解。经济同质性的提高将使我国实行单一货币***策的合意性相应提高。
张晶(2006)采用2004年4月至2005年12月期间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通过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货币***策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监管货币***策对三大经济区域的影响方向相同,但是在影响程度以及滞后期的表现上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及产值构成等方面的差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解释。
丁文丽(2006)基于菲利普斯――罗利坦的动态滞后模型,并运用协助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两种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货币***策效力的区域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其检验结果证实中国货币***策效力存在区域非对称性,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各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的非对称性。强调为实现货币***策的有效性,必须实现区域之间货币***策效应的协调,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与金融的发展。
杨晓,杨开忠(2007)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货币***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其中东部地区对货币***策的敏感程度高于中部、西部。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可以在统一货币***策的基础上,实行某种程度的灵活的区域货币***策;王满仓,王里(2006)同样指出,为降低区域差异对货币***策有效性的影响,就必须实行货币***策区域化策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质确定哪些货币工具可以进行区域化操作,从而熨平区域间经济差异对货币***策操作的影响,实现统一的货币***策目标。
胡振华,胡绪红(2007)运用VAR模型从进入结构差异的角度,结合我国中部六省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了货币***策的区域效应。结果显示中部六省货币***策的区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差异,并提出为促进中部六省经济协调发展,可以考虑在中部地区建立区域证券交易中心。
蒋益民,陈璋(2009)运用S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经济区的实证检验表明,存在明显的货币***策区域非对称效应,而区域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是影响货币***策区域效应的长期因素。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区域,可能收到货币***策的冲击效应越大,并指出区域金融结构相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对货币***策区域效应的影响力更有实际意义。
耿识博,谢士强,董***(2005)以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为基础(乘数货币***策效应不对称理论),在乘数不对称和经济非均质性条件下,通过构建和比较货币区内不对称效应和区间不对称效应模型,推导出地区i在t时期权重为∞货币***策产出的平均乘数:K*it=pi[(ωi1-ωi3)Kmit+ωi2Krit],揭示了货币***策对区域经济的不对称影响。而何晓夏(2010)在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金融结构因素对我国货币***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影响,首先用我国区域金融机构主题指标(金融相关率(FIR)和金融市场化指标(REMR),实证分析金融结构因素对pi(表示对地区i货币***策产出乘数的调节系数)值的影响;其次,作者在不同视角(上市公司数量,股票市值,银行贷款期限结构,证券机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和股本结构,居民资产)比较我国各区域的金融结构差异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其对Kmit(i地区t时期的货币量乘数)和Krit(i地区t时期的利率乘数)的影响。作者强调实行差异化地区货币***策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不断优化落后地区的金融结构,不断缩小区域金融差距来缓和货币***策区域不对称效应。
实证研究显示,无论建立不同的实证模型,或选取不同的代表变量,还是采用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都证实了我国货币***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非对称性,主要结论认为货币***策对东部地区的作用强于中、西部。而在引起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因素的分析中,主要从货币***策传导机制(利率渠道、汇率渠道、信贷渠道)的差异,金融结构差异,以及经济结构差异等研究角度出发的。就我国而言,国内学者更多地沿袭从货币***策传导机制的差异角度展开研究的,而从金融结构地区差异,经济结构差异角度研究也呈逐年增多趋势。分析货币***策对银行、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的影响将是我国货币***策的区域非对称性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计量模型及检验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VAR模型是目前研究货币***策的区域非对称性的常用计量方法,虽然优点显著,但是其依然存在缺陷:其一,VAR模型分析结果受模型中变量顺序的不同而导致分析结果差异较大;其二,VAR模型忽略了变量间的当期关系。针对上诉缺陷,专家学者通过对参数空间施加约束条件(长期和短期约束)来建立模型。由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不考虑变量的顺序问题,因此还可以使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GIRF),消除了VAR模型中变量排序对分析结果的干扰。
(二)区域划分问题
从国内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区域划分标准并不确定,有把中国区域粗略地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也有把中国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八个综合经济区)的。由于区域划分标准的不确定最终导致VAR和IRF的检验结果出现大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区域划分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三)货币***策指标的选择问题
理论上,准备金总量、货币供给量、利率等都可以作为货币***策的衡量指标。从统计角度看,货币***策指标选择的差异本身就会造成货币***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国外学者通常采用利率作为衡量货币***策的指标,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也没有市场化,因此信贷或者货币供给量更适合我国货币***策的衡量指标。
五、综述总结
货币制度论文范文8
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最优货币区(OCA)是这样一种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1961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RobertMundell)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问题,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汇率和货币区,开创了观察汇率问题和货币区的全新视野,触发了有关“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大量文献。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所以有人将他的OCA理论称为要素流动论。
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之后,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密切关注,也引起了更多经济学家对有关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学者们对最优货币理论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最优货币区的构成条件上,这些讨论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R.I.McKinnon)提出了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又一评价标准,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率。1969年,彼得·凯南(P.B.Kenen)在《最佳货币区:一个折衷的观念》提出,经济高度多样化的国家是货币区的更为理想的参与者。詹姆斯·英格拉姆(J·C·Ingram,1969)指出,为了达到货币区的最优化,有必要考察经济社会的金融特征,并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优货币区标准的观点。哈伯勒(C·Haberler,1970)和弗莱明(J·M·Fleming,1971)分别提出把“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即通货膨胀率接近的国家更适于达成货币一体化。1976年,爱德华·托维尔(E·Tower)、托马斯·维利特(T·Willet)和弗莱明强调把“货币区成员国之间的***策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但是,以上这些研究也不可避免带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这些标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有些标准难以量化,缺乏实际上的可操作性。第三,这些理论在强调组成货币区的正面效应时忽视了一国加入货币区的成本问题。加入货币区在给一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特别是,货币是一国经济的象征,加入某一货币区即意味着该国对其的放弃。因此,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对一个考虑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而言,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展。传统的对最优货币区的研究视角是短期的、静态的,侧重于现实约束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滨田宏一(Hamada,1985)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理论加入了私人部门的自由选择权和自由放任思潮。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Obstfeld,1998)也对该理论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提出了通过GG一LL模型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实世界一体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的增强,各国宏观经济***策的重点逐步从相对孤立的宏观经济稳定转移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上,汇率制度本身越来越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工具。新的研究不仅放宽了对于价格和市场竞争性的假设,综合了各种关于最优现实标准的探讨,而且提供了从动态视角阐释”最优”的研究思路。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对称性的动态联系,成为主导最优货币区成本一收益判断的主要因素,对于区域货币合作前景的判断,从关注成本——收益的现实约束状态,放到关注区域货币一体化发展和实质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同区域内部对称性增强之间的动态前景上,研究的视野更加宽广。
二、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实践
1.欧洲货币一体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的前身)就开始了进行货币一体化的尝试,一直到2002年1月1日起欧元正式流通,成为欧元区各国惟一的法定货币。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是世界货币史上的一个创举。正如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杜伊森贝赫所说,欧元是欧洲人民联合的象征。
随着欧元区资本市场不断一体化发展,欧元区国家投资者,尤其是***府部门更愿意在欧元区而非国内市场借债,单一货币欧元为在国际市场融资带来的优势,同时投资银行费率的降低和投资者倾向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也带动欧元区的债券发行的增长。以欧元发行的国际负债额已经远远超过以美元发行的国际负债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发行比重。伴随着欧元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巨大的具备较强流动性的金融市场的形成,欧元拥有了挑战美元作为最大储备货币的潜力。由于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尤其是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将外汇储备多元化时越来越青睐于欧元。2006年末,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降至约64.7%,而与此同时,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从1999年17.9%升至2006年底的25.8%。随着近年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水平屡创新高,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也会不断提高。
2.拉美国家美元化。拉美国家货币美元化的内涵,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替代”现象。“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在经济易发生动荡的拉美国家,为寻求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美元化***策,使美元具有和本国货币同等的法定货币资格,由此形成了特有的美元区域化现象。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策制定者早就提议在西半球建立
美元集团,NAFTA的贸易伙伴们在许多贸易中已经大量使用了美元。根据统计,已经有包括阿根廷、秘鲁、乌拉圭、厄瓜多尔、墨西哥、多美尼加等多个国家已成为高度或中度美元化国家。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拉美经济“美元化”的重要动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拉美国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加强区域内联系与合作,以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美洲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协作体的建立,就是这种合作的体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贸易一体化推动了货币一体化。当贸易关系加强时,同主要的经济伙伴分享一种共同货币自然会带来利益,因为利用汇率差别转移资本的成本会变得更高。2005年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了拉美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市场的贸易联系,并加速了这个地区的“美元化”。
3.非洲区域货币合作。非洲的货币合作最早起源于殖民地时期,法属殖民地和英属殖民地的各类国家群体联合进行了共同的货币制度安排。当时实行的货币制度安排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英属殖民地国家的货币钉住英镑,并由英镑支持,当地***府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殖民行***当局凭借在英国***府储备投资的利息而获得领地特权收入;而法属殖民地的法郎也是钉住宗主国法国的法郎,且殖民地的货币发行最终是由法国***的可兑换性保证和对***府借贷融资幅度的限制来支持的。
非洲法郎区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货币、经济和文化区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融合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真正的地区性货币体系。非洲法郎区货币合作的模式是在原法属殖民地的法郎联盟逐渐扩展基础上组成了非洲法郎货币联盟。该种模式的特征是:从技术层面上讲,法郎区是一个具有内外联系的货币体系。从***治层面上讲,法郎区则是各成员国***府所支持的合法组织(张延良、木泽姆,2002),它以一种国家责任的方式实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不发达金融合作体系的典范。
三、区域货币合作给我们的启示
从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和以上实践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宏观经济***策协调是区域货币合作稳步推进的保障。欧洲、非洲单一货币的实践使区域货币合作由汇率合作上升到了统一货币管理的阶段。区域货币稳定的前提是经济趋同和***策协调,这是货币联盟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欧元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最大启示。从欧洲货币联盟的运行机制上看,它具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完全没有的强有力的、超国家的宏观经济***策协调权(分别由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承担),这是以欧元为中心的统一汇率制度运行的基本保证。亚洲货币合作必须借鉴其经验,建立具有国际主义精神、能牺牲各个国家局部利益从而确保全局利益的超国家机构,制定、执行统一的货币***策和区域结构***策,协调、监督各国的宏观经济***策。
2.欧元的出现,纠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分强调全球性货币合作而忽略了区域性货币安排的弊端,它启示我们,全球范围的货币合作可能从区域货币合作和货币一体化迈开实质性步伐,从而为全球货币的统一奠定基础。区域货币合作可以有效地抑制投机资金的冲击。欧元的产生突破了以往国际货币合作仅限于汇率合作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使创新后的货币体制更富有效率。而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看,法、德两大主要国家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必须有几个主要国家的支持,这对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亚洲货币合作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亚洲在推进货币合作进程中,应该加强该地区两个经济强国——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发挥主要国家的作用。
3.美元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预示着国际货币体系将成为以美元、欧元等少数货币的新格局,以致汇率风险主要集中在美元与欧元之间。其次,它导致了货币这一传统的国家要素从国家中分离出来。再次,它暗含着经济全球化的归宿终将为两极化或三极化而非多极化。
4.非洲区域货币汇率合作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项国际经济、金融制度安排,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治问题。一项制度协议即使在经济上合乎逻辑且能够带来共同利益,成员国的***治实力和意愿也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是否能够正常而有效地运行。换言之,如果缺乏***治意愿并相互协调与配合,在现实中就很可能会出现囚徒困境,即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博弈最终将导致非最优甚至是糟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第3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货币制度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汇率与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主要内容分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的分类、特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固定汇率制度的退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汇率的监管原则。
一、汇率及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互折算的比价,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两种表示方法。汇率可分为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实际汇率是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的物品和劳务与另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易的比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
经济学家采用了很多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汇率是如何决定的,这里只介绍纸币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预期名义汇率的近似值,为评价和选择汇率制度提供依据。该理论根据的是单一价格规律,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种通货的一单位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的物品。一种物品如果不以同样的价格在各地出售,就存在着未被利用的利润机会,由于套利的存在,总有商业行为会从价格低的A国购买该物品到价格高的B国出售,从而使B国该物品价格下降,直至两国价格相同。由此,一种通货必然在所有国家都具有相同的购买力或实际价值。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购买力平价描述了长期中决定汇率的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告诉我们,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
如前所述,名义汇率等于外国物价水平与国内物价水平的比率,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差别。当物价水平变动时,名义汇率也变动,而任何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的调整会使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平衡,因此,名义汇率取决于物价水平也就取决于每个国家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当一个国家的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并引起物价水平上升时,就会引起该国通货相对于其他通货贬值。理论上,要想测算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的变化趋势,就要对两国的物价水平进行评估。如果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给增长较快,造成国内物价水平上扬,美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则很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贬值而不是升值。而实质上,我国的外汇市场是由银行间外汇市场和柜台结售汇市场组成,由于我国实行强制结售制度,商业银行和企业结售汇周转头寸以外的外汇收入必须进行平盘,由中央银行进行买入或卖出的交易。新晨
二、汇率制度及其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