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风格论文篇(1)
虽然目前具有很多关于领导行为风格和企业文化的研究,然而却很少关于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的协同性的研究。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之间是否具备一定的协同关系,这种协同关系如果存在,将会如何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上述的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究。如果企业的绩效会由于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协同关系而受到影响,这时候如果企业确立合适的领导风格,并且将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好,这样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1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的理论假设
第一种假设:发展导向企业文化会受到变革型领导的影响,领导风格具有越来越强的变革程度,就会对企业文化的发展产生越强的影响。
第二种假设:经济导向企业文化会受到交易型领导的影响,领导风格具有越来越强的交易程度,就会对企业经济的发展产生越强的影响。
第三种假设:如果企业在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较强的协同性,那么员工就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相反,如果企业在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较弱的协同性,那么员工就会产生较低的满意度。
2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的实证研究
2.1实证研究设计
为了能够对上述的假设进行验证,本文采用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的员工满意度、领导风格和文化维度等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领导风格两维度和企业文化两维度之间的关系,对企业中领导风格两维度和企业文化两维度的组合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对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间的协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2.2实证研究的样本统计
研究人员共计收回300份问卷,其中有240份有效问卷。依据5级制,研究人员对文件实施了编码处理,并且在计算机中输入相关数据,再由其他与该课题无关的相关人员核定载计算机中输入的问卷和数据,统计和分析确定无误后的数据。
3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3.1研究结果
3.1.1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之间的协同性
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文化的两维度和领导风格的两维度之间的协同性非常明显,变革型领导的企业的经济维度分值明显低于其文化发展维度的分值;交易型领导的企业的发展维度的分值明显低于其企业文化经济维度的分值。除此之外,通过比较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交易型领导而言,变革型领导具有明显要低的经济文化维度分值;相对于变革型领导而言,交易型领导具有明显要低的发展文化维度分值。相对于双低型领导而言,变革型领导具有较高的变革维度,企业文化在这两种领导下在发展维度方面具有的差异非常显著,而在经济维度中则具有不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文化的发展维度会受到领导风格变革维度的影响,发展导向企业文化与变革型领导之间存在着协同性。
3.1.2经济导向企业文化与交易型领导的协同性分析
与双低型领导相比较,交易型领导具有较高的交易维度,在经济维度方面这两种领导的企业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显著。变革型领导与双高型领导相比,变革型领导具有较低的交易维度,双高型领导具有较高的交易维度,在经济维度方面这两种领导的企业文化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然而在发展维度方面却具有不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企业文化的经济维度会受到领导风格交易维度的影响,经济导向企业文化和交易型领导之间存在着协同性。
3.1.3员工满意度受到的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之间协同性的影响
企业领导风格的某一维度具有较高的强度,同时企业受该领导风格维度影响的文化维度也具有较高的强度,这就表明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的领导之间具有较高的协同性。首先,员工满意度会受到发展导向企业文化和变革型领导之间协同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满意度会受到企业文化发展导向维度和领导风格变革维度之间协同性的显著影响。如果两者具有较好的协同性,那么员工就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反之,员工就具有较低的满意度。其次,员工满意度受到的企业文化和交易型领导之间协同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满意度会受到企业文化的经济导向维度和领导风格交易维度的显著影响,如果两者具有较好的协同性,那么员工就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反之,员工就具有较低的满意度。
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满意度会受到企业文化和领导风格之间协同性的显著影响,如果两者具有较好的协同性,那么员工就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反之,员工就具有较低的满意度。
3.2结论
企业文化和领导风格之间具有一切同性,企业文化的发展导向维度会由于企业领导风格的变革维度而受到影响,如果领导风格具有较强的变革维度,那么企业文化会形成较强的发展导向维度;企业文化经济导向维度会受到领导风格交易维度的显著影响,领导风格具有越强的交易维度,企业文化就会形成较强的经济导向维度。员工满意度会受到企业文化和领导风格之间协同性的正向影响,两者具有越好的协同性,员工就具有越高的满意度。
4结语
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在对领导人进行更换的时候存在着原有企业文化核心和新的企业领导人之间出现冲突的问题,使企业的有效运作和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领导的风格和方式进行充分考虑,将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设计和塑造出来,从而形成良好的员工认同感。
参考文献:
工业风格论文篇(2)
2) 在企业的创业初期或企业面临巨大风险与挑战时,魅力型领导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魅力型领导;情境领导理论;心理契约理论;企业文化
1 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和领导风格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一直被学者们所研究,最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学者们就开始了对领导行为和风格的研究,直到今天最佳领导风格及其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与战争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都是突出重围取得胜利,在激烈的斗争中走向成功或走向衰败。
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几位著名的战争领导人的基础上,得出魅力型领导的最优情境。
魅力型领导: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并利用魅力型领导理论来研究社会***治领袖,本文运用魅力型领导来研究***事领袖也与此极为相似。1977年,组织行为学家罗伯特•豪斯将魅力型领导理论引入到商业组织中,并据此提出了魅力型领导者的行为。从以往的文献研究可知,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魅力型领导进行了研究:一是从个体自身的特征与行为来研究魅力型领导【1、2】( Bass,1990;House,1997 ) ;二是从下属的角度来研究魅力型领导【3】( Kanungo & Conger ,1992 ):三是从情境因素来研究魅力型领导【4、5】( Cell,1974; Willner,1984)。并且在研究魅力型领导对下属的影响时发现,魅力型领导者对追随者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等有正向领导作用。一些学者在研究魅力型领导对下属的影响时发现,魅力型领导风格对追随者的绩效、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等有正向影响作用。例如,De Groot【6】等( 2000) 经过研究发现,魅力型领导与员工工作绩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31,且与组织绩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49; Bass ( 1985 ) 【7】 和Wang 等( 2005) 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有助于提高团队绩效。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2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2.1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House认为魅力型领导的关键在于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必须有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信仰。需要经历一个“愿景描述――获得认同、期望――自尊自信、价值观表达――展现实现远景的能力和信念的过程。魅力型领导理论超越了早前特质理论的范畴,包括了领导特质、领导行为、影响过程及情境变量,融合了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的特点。魅力型领导出现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追随者意识到不能接受目前的状况,危机即将或已经发生,从而产生变革的需要。魅力型领导者被视为一个组织的变革者,通过改造其追随者以实现其理想化目标。
Conger和Kanungo概括出魅力型领导者的下述特征:1)他们反对现状并努力改变现状;2)设置与现状距离很远的目标前景(vision);3)对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充满自信;4)能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想下级说明自己的理想和远大目标,并使之认同;5)采取一些星期违背常规的行为,当他们成功时,会引起夹击的惊讶和赞叹;6)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并采取果断措施改变现状;7)经常依靠权利和参照权利,而不仅只用合法权利;8)经常突破现有秩序的框架,采用异乎寻常的手段达到远大的目标;9)被认为是改革创新的代表人物。
魅力型领导者能够引导追随者形成与他一致的价值观(values),对企业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产生巨大影响,有助于心理契约的形成。组织中的契约是联系组织和员工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态度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对组织的情感投入等等。“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心理契约对于组织中形成良好的雇佣关系,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改进聘用手段及激励手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2007,王雅楠)。爱尔德弗ERG理论指出人有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的需要。根据这个理论,可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生存的需要对应交易型心理契约,相互关系和成长的需要对应关系型心理契约。魅力型领导能够带领追随者实现伟大愿景,所以给下属带来成功需要的满足,更有助于与下属建立心理契约,提高企业绩效。
从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八年胜利,建立新中国,我们可以看出魅力型领导对追随者的巨大导向和激励作用。希特勒,一个战争狂魔,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个魅力型领导,煽动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这种转嫁民族危机的价值观一开始就是错的,在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下,追随者不可能会取得成功。由此我们得到启示,魅力型领导对企业的影响不见得都是好的,他也有不好的方面(Dark Side),如果魅力型领导者的价值观是错误的,那企业在错误的、不道德的企业文化下,一个企业不会拥有光明的未来。所以在当代企业中,魅力型领导者一定要有正确的、道德的价值观,这样才会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带领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辉煌。所以企业文化在魅力型领导和企业绩效之间起着调节因素的作用。由此,我们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1:魅力型领导者自身的正确价值观对企业文化影响很深,有助于在组织中形成心理契约,对员工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更显著;
假设2:道德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2.2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保罗•赫塞(Paul Hersey)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了“情境领导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在领导一个公司或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的领导风格。
这种理论是基于领导者的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之间的曲线变化来研究领导方式的。根据情境灵动理论,当下属成熟度提高时,领导行为也需相应的变化,从工作为主逐渐转变为关系为主。最后需要重视起自主性。可概括为下***
在企业的创业初期,下属刚刚接手一项陌生的工作,他往往感觉自己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尴尬地位。当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时,员工对企业的未来感到担忧与迷茫,并对他自身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这两种情况下,下属都是处于员工成长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没能力,没意愿,并且很不安。这时需要魅力型领导为下属设置一个伟大的愿景(vision),并详细陈述实现该愿景的可能性,并通过自身魅力的影响,使追随者对企业未来充满信心,有意愿为了企业而奋斗,通过魅力型领导的魅力,下属来到了员工成长过程的第二阶段:没能力,有意愿且对为企业充满自信;但他们却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安,这就是员工成长过程的第三阶段;接下来,魅力型领导通过精神激励,即通过愿景与理想的目标激励下属;智能启发,即激励下属的创意与创造力;领导魅力或理想化的影响。即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塑造下属积极向上的角色;个别化的关怀,即对下属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和关心来提高下属的信心和能力,使下属对组织产生信任,对自身产生实现自身价值、为企业做出贡献的自信。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在企业的创业初期和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时魅力型领导风格风格为最佳选择,可以带领企业在艰难时期度过困难,再创辉煌。
这就给新成立的组织和面临挑战的公司选择那种领导风格提供了依据,魅力型领导风格为最优风格。由此,我们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3:在企业的创业初期或企业面临巨大的危险挑战时,魅力型领导发挥的作业更为显著。
3总结与应用
在本文中,按照研究框***,根据情境领导理论分析了在企业创业初期和遭遇巨大挑战时的最优领导风格――魅力型领导风格。企业文化在魅力型领导和企业绩效之间作为调节影响因素,调节影响领导风格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3个假设。本文特点是将战争中的的领袖――,和战争狂人――希特勒行为用领导风格来诠释,并辅以心理学的知识来研究领导者的性格,然后应用到企业竞争之中领导者最佳领导风格的选择,为企业的在领导方面带来了启发和参考。(作者单位:山东大学2010级工商管理实验班)
参考文献:
[1] BASS STOGDILL. handbook of leadership: Theory,research &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M]. ( 3rd edition) The Free Press,New York,1990.
[2] HOUSE R J. A theory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M].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Carbondale,1977.
[3] KANUNGO R N,CONGER J A. Charisma: Exploring new dimensions of leadership behavior [J]. Psychology and Developing Societies,1992 ( 41) : 21 38.
[4] CELL C P. Charismatic heads of state: The social context [J]. Behavior Science Research,1974 ( 9) : 255 305.
[5] WILLNER A R. The spellbinders: Charismatic political leadership[M]. 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84.
工业风格论文篇(3)
中***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价格认证机构是调解价格矛盾、处理价格纠纷、承担价格裁定任务,做好有关价格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部门,是物价部门的一个重要窗口。它在公共事务中行使涉案、涉税、涉纪财物价格行***认定管理职能。特别是在刑事案件中,价格鉴定直接关系到犯罪量刑的轻重。涉案物品价格鉴定是新兴发展行业,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涉案物品价格鉴定过程中会出现价格鉴证风险,价格鉴证风险是指价格鉴证机构和人员在价格鉴证活动中因出具了价格鉴证结论而可能遭受损失的一种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分析涉案物品价格鉴定过程中的风险成因,及时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针对风险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摆在价格鉴定机构面前的紧迫问题。
一、涉案物品价格鉴定过程中产生风险的原因
涉案物品价格鉴定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目前这些风险主要有:价格鉴定机构和人员的声誉受到损害,相关人员承担经济责任、行***责任甚至刑事责任。这些风险成因主要来自两方面:相关制度机制和鉴定机构内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格鉴定基础理论不够完善。价格鉴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许多领域的价格鉴定理论还很不完善,一些特殊的物品的价格鉴定甚至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价格鉴定机构出具的价格鉴定意见相差甚远。对于一些涉案的特殊物品的价格鉴定,很大程度上决定罪犯的量刑定罪。由于价格鉴证基础理论不够完善,导致在价格鉴定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鉴定结果很不稳定,不仅会影响鉴定机构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司法部门的公正性。
(二)价格鉴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价格鉴定作为一个新世纪发展起来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的的并不是十分完善,许多方面的价格鉴定并没有相应的法律相支持,个别价格鉴定法律领域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这导致许多涉案的物品在进行价格鉴定的时候并没有法律作为支持,使得案件的判定缺乏有说服力的鉴定依据,导致案件的判定出现一定的争议。
(三)价格鉴定人员主观因素造成风险。1.价格鉴定人员责任心不强。价格鉴定人员由于缺乏责任心,导致许多鉴定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而且往往责任心的缺乏导致许多失误的发生。一些价格鉴证人员有时存有私心,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价格鉴定,或者在为了讨好上级故意迎合领导的心意,从而做出有失偏颇的鉴定意见。
2.价格鉴定人员业务能力不强。一部分价格鉴定人员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格的业务能力,鉴定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不够多,花在学习业务知识方面的时间不够长,不具备过硬的价格鉴定业务能力和技术操作水平,导致他们进行的价格鉴定出现许多问题。
(四)鉴定过程中的违法因素造成风险。价格鉴定需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流程,程序上的违法往往造成涉案物品价格鉴定过程中的风险产生。主要包括:
1.鉴定主体的不合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不具有法定资质,或者鉴定人存在应当回避的情形而没有进行回避,导致鉴定主体存在不合法性。
2.鉴定材料的不合法。鉴定检验材料的来源、取得、保管以及送检不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的要求,鉴定材料与相关提取的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不相符,检验材料不够充足、可靠导致鉴定结论不具合法性。
3.鉴定程序不合法。鉴定的过程和方法不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超出该鉴定机构业务范围、技术条件,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不够完备,缺乏提起鉴定的事由、鉴定委托人、鉴定机构、鉴定要求、鉴定过程、鉴定方法、鉴定日期等相关内容,还有的鉴定结果没有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并由鉴定人签名、盖章,严重影响鉴定结论的合法性。
二、防范涉案物品价格鉴定过程中发生风险的有效措施
基于涉案物品价格鉴定过程中发生风险的危害性,我们应当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规避。
(一)加强***治、业务素质以及管理制度建设。价格鉴定执业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治业务素质。鉴定机构应该定期开设思想***治理论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业绩观,加大力度鼓励员工不断加强学习,跟随***的方针***策,让员工从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做起,坚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价格鉴定规程开展价格鉴定业务,杜绝业务人员办人情案和一味的追求金钱,以保证每件鉴定报告的高质量。
(二)严抓质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对于每一个案子的价格鉴定工作都要严格把关,提高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的质量。同时要定期的对价格鉴定执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丰富执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提高执业人员价格鉴定的业务操作水平和职业素养,促使价格鉴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鉴定机构整体鉴定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规范价格鉴定程序,提高鉴定质量和服务质量。鉴定机构要提高物品的鉴定质量和服务质量,坚持内部审议、两人签字、法人审核、过失追究等制度,规范程序,有效地提高鉴定质量。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价格鉴定工作,保证对每一件涉案物品都能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作出价格鉴定。
(四)鉴定的过程一定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要求。鉴定程序要符合法律、有关规定,同时鉴定的过程和方法也要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鉴定意见应当具体明确,同时开具的鉴定意见要与案件待证事实有关联性,鉴定意见要依法及时告知相关人员,争取让当事人对鉴定意见不存在异议。
工业风格论文篇(4)
一年来,我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治业务学习教育活动。进行自学***治理论和税收业务,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着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加强了***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的十七大精神,深化了对***的十七大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夯实理论基础。二是深化了税收业务学习。业务知识的不断夯实基础与提高层次,是提高工作水平和为服务纳税人、服务基层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在业务学习上,一方面,积极参加区局的税收业务知识、行******学习和税收全面质量管理一个大纲四个范本的学习;另一方面,我参加了2次合肥学院的会计专业函授学习,深化对税收业务理论的学习。三是在八月份,参加了中央纪委北京培训中心组织的为期十天的纪检监察业务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了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树立作好纪检监察工作的信心。
二、工作求真务实
在区局***组的正确带领下,我与分管股室的同志一起,以***风建设月活动为切入点,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为抓手,紧紧围绕税收全面质量管理,大力开展***风廉***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系统监督制约机制,推进了我局作风建设、***风建设、***风廉***建设的开展。
(一)、积极组织开展作风教育月暨***风建设月活动。
一是按照省、市局有关作风教育月活动的部署和要求,扎实开展作风教育月各项活动。组织广大税干集中学习有关文件和规定读本。组织税干观看正反教育片。组织系统税干进行作风教育演讲比赛。征集廉***格言、警句。组织召开特邀监察员和***风监测员会议。
二是在开展作风教育月活动的基础上,按照区委区***府的要求,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先后开展了“效能建设大家谈”征文、“提升效能与深化***风建设”调研和“效能建设,地税先行我带头”演讲比赛等活动。
(二)、强化***风廉***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一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进一步筑牢广大地税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强化***风廉***建设责任制和部门责任,详细分解了***风建设和***风建设的各项任务。三是认真抓好警示教育工作。使广大干部职工警钟长鸣,不断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四是组织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贯彻落实各项工作要求,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切实堵塞漏洞,杜绝不正当交易行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全面推进地税系统廉***文化建设。
按照市局和区纪委对廉***文化工作的要求,组织制定了《全区地税系统廉***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及主要任务分解表。要求形式多样,立足创新。第二,拓展了廉***文化建设阵地,通过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系统网站设廉***文化专栏,通过短信平台编发廉***短信上千条等。第三,制作廉***文化宣传专栏,举办廉***文化书画展,组织系统人员每人征集一条廉***格言警句等。第四,拓宽廉***文化创建领域。以廉***文化为引领,以各分局的办税服务厅为阵地,建立以廉***画廊、廉***台历、廉***屏保、廉***档案、定期述廉的廉***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第五,健全廉***文化建设制度。结合系统的警示教育活动和作风教育月活动,建立健全规范、系统的规章制度。
(四)、组织协调了其他工作。按照工作职责和***组的安排,负责了dy分局办公楼工程筹建工作,根据工程基建规定和程序,严格按照程序,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组织招、开标活动。现在已经开工建设;负责信访工作,组织开展了信访集中整治活动,安排了重要会议期间的信访稳定工作,有效化解了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协调了所联系分局与所在乡镇办事处的工作和其他的工作。
三、廉***身体力行
工业风格论文篇(5)
管理风格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性上的差别,即只有适应企业管理环境的管理风格才更为有效。根据佐佑公司的分析模型,一个组织目标的达成必然与组织的理念、业务、“人”三方面密切相关。这三者构成了企业的管理环境,因此,我们也将从以上三个要素入手对企业的管理风格进行分析。
一、组织理念与管理风格
组织理念的不同必然会导致组织管理风格上的差异。而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细胞,其组织理念的形成必然受到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的影响。1998年对中西方企业管理风格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的管理风格植根于各自的社会文化中,也就是说,社会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企业管理风格上的差异。
东方的文化注重看人情,讲关系,强调“以治家的方式治国”;西方的文化则更多的是本着既定的规则办事,秉承“以治国的方式治家”的原则。如果我们关注东西方的管理哲学发展史,就会看到,东方其实在很早以前就一直宣扬“人尽其才、知人善用”的管理理念;而反观西方的管理学家们,直到今天仍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对工作管理的精细化。
因此对于中西方的企业来说,在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东方企业的组织理念更侧重于“感性、亲情”,而西方企业的组织理念则更侧重于“理性、规则”。从管理风格来说,东方企业大多关注“人”;而西方企业则更多的侧重于“工作”。
目前很多东西方企业也都意识到了,仅仅偏重于某一方面的企业文化都是有问题的,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成功的中国企业却往往采取严格的类似***队化管理的管理风格;而与此同时,西方企业则越来越推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二、组织业务发展阶段与管理风格
根据企业的成长周期理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体将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稳定期、衰退期。组织业务的发展必将经历这四个阶段,并呈现出如“春、夏、秋、冬”四季般的循环更替,大体如下***所示: 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其所适合的管理风格也不尽相同。
业务初创期:企业具备规模小、尚未定型、低速发展、缺乏目标与标准等特征。此时,企业的管理者自身缺乏经验积累,无法制定出明确的长期目标及相应标准;同时,由于组织处于萌芽状况,未来的发展态势并不明朗,企业对员工的有形吸引力不高。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当采取以亲和型为主的管理风格,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家庭般的组织氛围、加强组织的无形吸引力上;同时由于组织整体经验的缺乏,管理者应当鼓励员工采取灵活自主的开拓行为,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以探索出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
业务成长期:企业具备方向基本确定、高速发展、标准逐渐建立等特征。此时,企业的管理者经过创业期的摸索,已经逐渐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从而对员工进行过程控制有了必要的依据;同时,组织成长步入加速期,未来发展态势良好,企业规模急速扩张,新员工数量剧增。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当采取以教导型为主的管理风格,给予员工长期的工作目标及相应标准,并增强对新员工的培养力度,使之能快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工业风格论文篇(6)
一、价格鉴证执业风险的概念
价格鉴证执业风险是指价格鉴证机构和人员在价格鉴证活动中因出具了价格鉴证结论而可能遭受的损失。目前这些风险主要有:价格鉴定机构和人员的声誉受到损害;失去大量的业务,取得新业务的难度加大;承担经济责任;承担行***责任;承担刑事责任。
二、价格鉴证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价格鉴证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因素
制度缺陷是造成价格鉴证行业现状的根源所在。制度原因造成的风险是价格鉴证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表现在价格鉴证责权不明确、外部监督不规范、内部制度不健全等。
(1)责权不明确
价格鉴证机构是价格主管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大多是二级法人机构,由物价部门指派,拿行***工资,吃“大锅饭”,无明显的奖惩措施,不能充分调动价格鉴证人员的积极性,人员流动性大,无相对固定责任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2)外部监督不规范
目前对价格鉴证机构和人员的监督主要是价格主管部门的行***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纪律监督以及检察、法院的司法监督。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外部监督往往隔靴搔痒,找不到科学监督的切入点,造成外部监督的空泛。
(3)内部制度不健全
内部制度是价格鉴证机构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保障。内部制度的健全,是保证价格鉴证结论公正的基础,价格鉴证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严格,价格鉴证机构对业务质量、工作程序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必然会大大增加执业风险。如价格鉴证机构的公章被随意使用,无统一的价格鉴证报告书格式,没有内部审议讨论制度等。
2、法律因素
法律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法律依据不足、法律不够完善、部门规章不透明、部门规范冲突等方面。
(1)法律依据不足
首先,价格鉴证作为价格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能,是价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没有法律、法规对此作相应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作为价格方面的母法,对价格鉴证只字未提,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其次,根据近十年来的价格鉴证实践,部分省、市、区相继出台了涉及价格鉴证的专门性、地方性法规或以***府令形式的行***命令,对价格鉴证行为进行法律规范。由于实践经验不够,涉及面广,法律、规章不可能规范详尽,而配套规章未及时出台,法律不够完善。
(2)部门规章不够透明
虽然从理论上讲,行***性规章或地方性规章并不是法律。但大量的具有指导性的行***性规章或地方规章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实际上,它们填补了中国法律的许多空白,这些规章是价格鉴证人员在执业中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考虑的***策。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这些规章并不是全部公开发行,大众获取困难。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文件的内容,变化很快,价格鉴证人员无法及时获知这些变更的***策,仍使用过时的、无效的规定处理案件,使得价格鉴证机构和人员面临巨大的风险。
(3)部门规范冲突
在我国,不同的业务范围归不同的管理部门管辖,有国资部门,有国土部门,有商务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文件互相冲突,标准各不相同,甚至价格鉴证结论相关管理部门互不承认。
3、技术因素
技术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无统一的鉴证规范、概念模糊、方法误差等方面。
(1)无统一的鉴证规范
从事房产和土地的价格评估,有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可依,操作起来很规范。全国价格鉴证机构从事价格鉴证工作十多年了。但一直没有全国统一的操作规范。不管是鉴证技术路线、技术过程,还是鉴证文书格式,各地没完全统一,随意性较大,影响价格鉴证结论的统一性、准确性,影响整个价格鉴证系统的形象。
(2)概念模糊
由于价格鉴证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人员经验不足,价格鉴证理论研究不够,一些概念没有定论,价格鉴证人员在工作中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去理解,造成价格鉴证结论的偏差。
(3)方法误差
价格鉴证的技术方法分为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3种。3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各不相同,技术路线完全相异,做出的结论亦有差别,价格鉴证人员在鉴定中只能根据委托目的、标的物特点,做出判断,适当选择一到两种方法,按照方法规定的技术路线,做出结论。
4、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产生鉴证机构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鉴证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差、故意行为等方面。
(1)责任心不强
价格鉴证工作对于维护司法、行******的公正,维护国家利益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刑事案件中的涉案物品价格鉴定,鉴定结论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实现。价格鉴证的工作性质要求价格鉴证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敬业精神。有的价格鉴证人员工作中敷衍塞责,马虎了事,做出的鉴证结论书错字连篇,漏洞百出,评定估算工作不到位,价格鉴证结论扭曲严重,风险难以估量。
(2)业务素质差
价格鉴证机构是物价部门的下属机构,有的地方的物价部门把价格鉴证机构作为安排子女和其他亲属的地方,没有公开、公正地选拔人才,有的人员素质很差,根本不能承担价格鉴证工作的重任,让其从事价格鉴证工作,必然导致风险。
另外,按照有关规定,从事价格鉴证的人员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条件,而近几年来,由于机构改革等原
因,造成价格鉴证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大,鉴定人员不固定,很多价格鉴定人员刚刚经过业务培训取得上岗资质,很快就被安排到别的岗位,又调来新的人员从事价格鉴证工作,而这些人员既没有经过培训,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业务素质很难保证,做出的价格鉴证结论难免出现差错。
(3)故意行为
价格鉴证人员为谋求不正当利益,违反职业道德,不遵循客观公正原则,任由委托人或当事人摆布,投其所好,无原则地高估或低评。或者听命行***干预,造成鉴定结论失真,损害国家和有关当事人权益,给价格鉴证机构和人员带来风险。
5、程序违法因素
程序违法导致价格鉴证结论不可采信,造成巨大风险,也是价格鉴证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表现在一人办案,未到现场查验或未进行市场调查,审签程序不到位,违规受理等情况。
(1)一人办案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从事任何一宗价格鉴证业务,必须要有两名以上有资格的鉴证人员参与,事实上。有的价格鉴证机构特别是县级价格鉴证机构,经常没有保证两人同时参与,违反程序,造成价格鉴证结论不合法。
(2)未到现场查验或未进行市场调查
对标的进行查验和进行市场调查,是价格鉴证工作必不可少的程序,有的价格鉴证人员为了省事,未查验实物,不进行市场调查,难以保证价格鉴证标的与委托标的一致性,致使价格鉴证结论严重偏离实际价格。
(3)审签程序不到位
按照规定,价格鉴证结论报告书应由价格鉴定人员签字,价格鉴证师、法定代表人签发后再盖章发出,有的价格鉴证机构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真正履行程序,就发出了价格鉴证结论书,造成风险。
(4)违规受理
大多数省市的地方性法规规定,从事刑事、行***案件的价格鉴证,价格鉴证机构应受理同级机关的委托。有的鉴证机构没有按照规定办理,下级机构越权受理,或上级机构直接受理下级行***区域相关机关的委托,或者该做复核鉴定的却做了重新鉴定,程序违法,结论无效。
6、其他原因
(1)与其他中介机构结论冲突
社会中介价格评估机构很多,他们依据不同管理部门设立,有国资部门的,有房产部门的,有国土部门的,与价格鉴证业务交叉,加上缺乏统一管理,各个价格鉴证机构鉴证标准不一,导致价格鉴证结论相异。
(2)外部因素干扰
有的委托人或当事人,为了获得不正当利益,要求鉴证人员作出不切实际的鉴证结论,他们有时提供不实的证明材料。诱导鉴证人员;有时采取行贿手段,诱惑鉴证人员;有时甚至调动所有的社会关系,打招呼、施压力,干扰鉴证人员的工作。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给价格鉴证机构和价格鉴证人员造成执业风险。
三、价格鉴证执业风险管理与防范的若干对策
价格鉴证风险是可以识别、估计、评价和控制的。价格鉴证人员要善于识别风险,掌握风险规律性;要敢于面对风险,控制风险的危害性。既不能无视价格鉴证风险的存在,也不能因为价格鉴证风险的存在而怯于承接业务。要具备化险为夷的能力。有效地加强风险防范,是价格鉴证机构及其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工作。
1、强化风险意识,是防范风险的开始
强化风险意识,是降低价格鉴证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价格鉴证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对价格鉴证工作人员的作用和期望也随着提高,价格鉴证工作的责任范围和潜在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价格鉴证工作者应认识到价格鉴证风险的广泛性和危害性,强化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严格按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价格鉴证工作,拟定科学的价格鉴证计划,采用正确、恰当的价格鉴证程序和方法,制作全面规范的价格鉴证报告,才能减少价格鉴证风险。首先,从受理程序开始,就要有风险意识,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业务,坚决不予受理;可受理的业务,签订鉴定业务合同时应明确业务范围,明确签证基准日。明确报告的目的和报告许可接受人,还应尽量限制任何第三方使用报告中的结论。第二,在进行具体价格鉴证工作时,要有风险意识,充分认识按程序办案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规定办理每宗业务。第三,价格鉴证人员在撰写价格鉴证结论书时要有风险意识,应当考虑当事人或委托人出现欺诈或提供虚假信息时应承担或解除的责任。第四,对于价格鉴证过程中难以把握的或价格鉴证人员认为可能存在风险的事项。价格鉴证人员有责任在报告中披露其不确定性或所面临不同后果的可能性。
2、改善执业环境,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快立法进程,解决法律依据不足和法律不够完善问题。其次。要增加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透明度,让鉴证机构能及时准确地执行国家相关***策,正确处理鉴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第三,要加强价格鉴证职业的社会教育,使各级领导、当事人、司法机关、行***执行机关和社会公众理解价格鉴证工作的职责、工作内容和应承担的责任。杜绝对价格鉴证执业的干扰,给价格鉴证机构一个***、客观、公正的执业环境。
3、完善各种制度,是防范风险的保障
(1)价格鉴证人员的公开选拔和培训学习制度
价格鉴证过程的主体是价格鉴证人员,价格鉴证人员的素质与风险息息相关。首先,要公开、公正地选拔价格鉴证人员,让一批优秀人才进入价格鉴证队伍,有利于价格鉴证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价格鉴证人员资格的获取和培训也非常重要。它能确保价格鉴证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胜任价格鉴证工作,第三,价格鉴证人员仅有价格鉴证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与之相关的经济、法律、财务知识等,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价格鉴证业务,第四,对已取得价格鉴证资格的从业人员,应不间断地开展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是提高价格鉴证人员素质、保持其执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各价格鉴证机构和人员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进行自我培训。后续教育应摆脱那种为教育而教育的形式主义,应针对当前价格鉴证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有目的地进行,既可采取聘请名师讲座的形式,也可采用价格鉴证人员相互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后续教育切实为提高价格鉴证人员水平服务。
同时,价格鉴证人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刑法第229条、第305条对中介组织的人员、刑事案件中的鉴定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和虚假鉴定、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严重不负责任有重大失实等作了明确处罚规定。触犯这两条的案例很多,如前所述,我们干的是司法鉴定的工作,直接为诉讼服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因而受刑法的调整。应对照刑法规定约束、检查自己,不干违法的事情。
(2)价格鉴证纪律约束机制
价格鉴证人员要有诚信、勤勉的精神,要有严谨、踏实的作风,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价格鉴证业务,要严格按照***的价格鉴证准则进行,遵循执业规范规定的程序和方法。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办事。对于主观随意,违规操作,马虎了事等现象,价格鉴证行业要有纪律约束。
(3)工作责任制度
工业风格论文篇(7)
斯蒂格利茨对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与罗斯柴尔德(m.rothschild)在70年代早期合作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论文《递增风险:定义》(1970)中,首先对风险的传统定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定义方法。他们认为,人们通常用四种定义来说明一个随机变量(y)较另一个随机变量(x)具有更大的风险(假定二者均值相同),即:(1)随机变量y等于随机变量x加干扰项z(均值为零的噪音);(2)每一个风险规避者更偏好x,即对一个凹效用函数而言,eu(x)≥eu(y);(3)与随机变量x相比,随机变量y的概率密度函数在其尾部具有更大的权数;(4)随机变量y的方差大于x。通过对随机变量的偏序进行检验,他们指出前三种定义是等价的,而第四种定义则与之不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风险的含义,他们还对“更高的风险”给出了一个正规的定义,即如果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是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加上一个“保持均值不变的差”(mean preserving spreads),则该随机变量具有更高的风险。其中,“保持均值不变的差”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分段函数。斯蒂格利茨与罗斯柴尔德的这一定义,成为大多数论述风险问题文献的分析基础。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递增风险:经济影响》(1971)论文中,进一步对递增风险的经济影响及其具体应用进行了论述,分别就不确定性对储蓄收益率的影响、资产组合选择问题、厂商的生产问题和厂商多期计划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其主要结论包括:(1)均方差分析方法一般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相关函数的凹行或凸性条件可以用阿罗-普拉特的相对和绝对风险规避概念进行表述;(2)厂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产出总是低于确定性条件下的产出,厂商对递增风险的最优反应是削减产量而非价格(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这些发表于70年代早期的论文,奠定了斯蒂格利茨的学术地位、并部分地奠定他的研究方向和风格。有人曾经形象地指出:斯蒂格利茨的学术生涯,就是他关于风险和不完全信息的基本思想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不断传播的过程。
二、委托-和道德风险、信息甄别、不完全竞争等理论
斯蒂格利茨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研究,直接导致了他对委托-及道德风险、信息甄别、不完全竞争等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是它对前述分析工具和基本思想的理论应用,又构成了他对各种具体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立足点。
1.委托-和道德风险。斯蒂格利茨利用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对委托-及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反映在其与阿诺特合著的《对道德风险的基本分析》(1998)、《道德风险与非市场制度》(1991)等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等认为,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会引起委托-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和行为动机可能不一致、且存在非对称信息,因此,人的行为可能不符合委托人的利益。他们指出,即使发生这种情况(对委托人而言,人的行动并非最优秀的),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人参与其中的结果、而非没人参与时的情形。例如在刑事审讯中,杀人嫌疑犯可能更偏爱雇用一个人(律师)所产生的结果(定罪为过失杀人)、而不是没有人时的结果(判处死刑)。当然,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结果(无罪释放)可能通过人的其它行动(例如向法官行贿、做伪证等)取得。由于委托人不能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完全推断人的真实行为,因而他对人的能力、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的程度等无法获得准确的了解。因此,斯蒂格利茨等将委托-关系的特征描述为:委托人由于部分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而具有的风险的情形。
将努力函数引入分析模型,使得双方签订的合约对双方的偏好集和机会集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并使得市场活动更趋复杂。据此,阿诺特和斯蒂格利茨(1988)针对意外保险指出:“即使预期效用函数、努力程度与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的关系等基本函数是相当良好的,无差异曲线和可行集却也未必:无差异曲线不必是凸的、可行集必定不是凸的;价格-消费线和收入-消费线可能是不连续的;努力程度一般不是保险***策或商品价格等参数的单调函数或连续函数”。显然,不连续性将削弱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自信。此外,他们认为非市场因素会使得道德风险问题进一步加剧。为此,阿诺特和斯蒂格利茨(1991)所得出的结论是:“当发生明显的市场失灵时,非市场因素至少部分具有克服市场缺陷的强烈动机”。
2.信息甄别模型。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和斯彭斯-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分别对逆向选择的机理和信号传递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斯蒂格利茨则提出了信息甄别模型和保险市场模型,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界对逆向选择和信号理论的研究。
斯蒂格利茨在其所发表的《“信息甄别”理论、教育与收入分配》(1975)论文中,以“受教育水平”作为市场信号,对信息甄别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而在《质量依赖于价格的原因和后果》(1987)论文中,则考察了价格水平充当市场信号、并具有信息甄别作用的情形,尤其是对信息甄别问题给出了更一般的分析。斯蒂格利茨认为,价格水平除了传统经济理论通常所描述的作用外、还具有充当市场信号的功能-它传递信息并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在存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价格的变化具有两方面的效应:在信息不变的条件下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以及信息的变化引起的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例如,在保险市场上,愿意支付较高价格的投保者,往往具有更大的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保险公司可根据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将投保人甄别开来、并使不同类型的投保人选择不同的保险合同。
斯蒂格利茨的这类模型,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1)许多结论依赖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假定;(2)所有模型均包含某种信息不对称;(3)当存在信息甄别时,某一市场价格上的供给和需求可能不会相等;(4)即使对于完全相同的商品,也会出现多种市场价格,即市场价格是一个分布、而非单一值。在信息甄别模型中,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可能使得市场失灵,使得市场均衡偏离最优水平。它们在劳动市场、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上的应用,则为新凯恩斯主义对自由放任的质疑态度提供了微观基础。
3.不完全竞争。对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是斯蒂格利茨的另一项重要学术贡献。他在一系列相关论文中均将厂商模型化为面对风险(产出依赖于随机变量)、市场结构(行业中的厂商数量)内生地决定及采用博弈论思想(进入战略和退出战略等)的生产单位。
斯蒂格利茨在其与迪克西特合著的《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性》(1977)论文中指出,外部效应、规模经济和分配公正,是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主要原因。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个针对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模型,对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与社会最优的关系进行了对比。他们首先将规模经济问题巧妙地转换为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减少产品种类、增加每种产品的产出数量,能够降低企业成本、节省社会经济资源;与此同时,产品种类的减少将使得消费者产品消费种类的减少,从而引起社会福利损失(消费者更偏爱消费的多样性)。由此,他们将规模经济问题变为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问题,且其社会福利性质依赖于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形式(因为效用函数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种类多样化的偏好状况)。
为了反映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在消费者效用函数中的作用,并体现产品替代对消费者效用、从而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后被人们引申为d-s生产函数,在现代内生增长理论、尤其是品种增加型或质量改进型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分别对固定替代弹性、可变替代弹性和非对称情形下的效用函数及其市场均衡同社会最优的对比进行了讨论。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固定替代弹性的情形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市场均衡和约束最优完全一致,即具有相同的企业数目、同样多的产品种类和产量;无约束最优拥有比市场均衡和约束最优更多的企业和更多的产品种类,但仍没有企业达到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因此,社会最优并不是将产出扩大到穷尽全部规模经济的情形。此外,他们还在固定替代弹性情形下,第一次严密地推导出了人们熟悉的张伯伦dd曲线和dd曲线。
三、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于保险、金融和劳动力等特定市场分析之中,是斯蒂格利茨对经济理论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在斯蒂格利茨的研究中,这些市场均具有下述显著的特点:(1)每种市场的产出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至少一方的市场交易者面临风险问题;(2)市场面临非对称信息;(3)每种市场均充满了委托-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这些市场一般不会出清,其产出往往偏离最优水平。
1.保险市场。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1976)等论文中,斯蒂格利茨等人对非对称信息和不完全竞争下的保险市场进行了研究。在这类保险模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非对称信息。保险合同是在非对称信息下签订的,如果双方都知道合同后果,那么至少有一方将拒绝该合同。斯蒂格利茨将意外保险的消费者分为两类:高风险的消费者和低风险的消费者。市场双方对消费者的类型存在非对称信息:消费者了解自己的类型、保险公司则不知道消费者属于哪一类。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不仅要进行价格和数量决策,而且还必须就它提供的保险合同进行决策。
斯蒂格利茨和罗斯柴尔德(1976)指出,在竞争性的保险市场上,市场均衡是这样一组保险合同:“当消费者为最大化其预期效用而选择合同时:(1)在均衡集合中,不存在获得负预期利润的合同;(2)在均衡集合之外,不存在如果提供将获得负利润的合同。”由于高风险和低风险的消费者不会购买同样的保险合同,因此,不论市场是否是完全竞争的两类消费者不会联合起来。不过在不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能够通过消费者的需求数量对消费者进行甄别。此外,由于消费者能够通过一定的措施、控制其发生意外的可能,因而保险市场上充满了道德风险。阿诺特和斯蒂格利茨在《道德风险的基本分析》(1988)论文中表明,保险市场中的非市场因素(例如家庭或社会对事故受害人的援助或捐助)能够抑制消费者对避免意外的措施的采取,从而导致一个更差的结果。
2.金融市场。斯蒂格利茨沿两种思路对金融市场进行了研究:一是对企业财务结构的论述,一是信贷配给模型。其中,第一种思路直接与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相联系,第二种思路则突出了斯蒂格利茨的研究特色---对非对称信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的强调。斯蒂格利茨在《对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的重新考察》(1969)一文中,对一般均衡情形下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的条件进行了概括,并在不使用风险等级概念的情况下,揭示了企业财务结构与企业价值的无关性。
在与韦斯合作的《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1981)等论文中,斯蒂格利茨沿着与mm定理不同的新思路,对金融市场进行了分析。在这里,企业的财务***策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的约束。他们提出了一个存在非对称信息和逆向选择问题的信贷模型:企业知道其投资行为所蕴含的风险,银行则不了解借款企业的风险状况。风险较大的企业愿意以更高了利率借款,而利率的提高将使得低风险的企业退出该市场(产生逆向选择),从而使得银行放款的平均风险上升,并减少银行的预期利润;与此同时,利率和合同条款的变化,可能诱使高风险的企业从事风险更大的投资项目(成功的可能很小,但一旦成功则获得高额的回报)、进一步降低银行的预期利润(道德风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将宁愿选择在较低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企业的借款申请。于是,就产生了信贷配给现象,它是市场信息甄别、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相结合的必然结果。金融市场上的信贷配给现象,说明了价格(即利率)调整的不充分和资源配置中数量约束(即信贷配给)的必要性。这一市场特征构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
3.劳动力市场。在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中,斯蒂格利茨突出了非对称信息(雇主对雇员生产率水平的不完全信息)在市场信息甄别、隐性工资合同和效率工资中的关键地位。斯蒂格利茨《欠发达国家的效率工资假说、劳动力剩余和收入分配》(1976)及其与夏皮罗合作的《作为工人纪律手段的均衡失业》(1984)等论文,是斯蒂格利茨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甄别和效率工资问题的重要论文。其中,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1984)从非对称信息的角度、对劳动力市场上效率工资的分析,以“夏皮罗-斯蒂格利茨模型”而具有相当的影响。其基本含义是:由于在雇员是否偷懒问题上,雇主和雇员之间存在非对称信息,因此,为诱使雇员不偷懒,雇主倾向于提供一个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偏离瓦尔拉均衡)。
在斯蒂格利茨对劳动力市场的各类研究中,呈现出下述共同特征:(1)工资水平高于“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品价值的假设”,从而存在失业现象;(2)由于雇主-雇员关系涉及非对称信息和委托问题,工资缺乏灵活性;(3)市场上会出现多重工资;(4)劳动力市场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些特征构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它为***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市场效率与微观基础
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而言,斯蒂格利茨对风险、非对称信息(委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和不完全竞争等市场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市场本身缺乏效率的可能;他对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特定市场的分析,则直接构成其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市场效率与***府作用。在与格罗斯曼、纽伯里、格林沃尔德等人合作的一系列论文中,斯蒂格利茨等人对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80年表的论文),揭示了非对称信息和信息成本等的存在如何导致了帕累托效率的缺乏。例如,斯蒂格利茨在与纽伯里合作的《理性预期下的技术选择和市场均衡最优性》(1982)一文中指出,“在一个存在竞争市场的世界中,保险市场分配分配风险、产品市场分配产品;但在缺乏保险市场的情况下,仅存的产品市场不得不承担起这两种功能。……重要的一点是,只有在非常特定的情况下,市场配置才能在非常弱的意义上,实现我们的有约束帕累托最优概念中所隐含的最优性”。
对市场的这种判断,必然导致斯蒂格利茨对***府作用采取新凯恩斯主义的态度,强调适度***府干预的必要性。斯蒂格利茨在《***府的经济角色》(1986)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斯蒂格利茨认为,信息不完全问题既遍及私人部门又遍及公共部门,因此,我们在承认***府干预经济、克服市场失灵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府干预的不足之处和公共失灵现象。斯蒂格利茨将“公共失灵”归结为五个方面: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是市场失灵的一个来源,同样普遍存在于公共部门;与***府强制力紧密相关所再分配,不仅会导致不公正。而且会产生寻租活动;当前***府带给未来***府的有效合同的局限性,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费;公共部门中产权让渡的其它缺陷,将限制有效的激励结构的构建;公共部门缺乏竞争,会削弱人们的积极性。
2.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对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格林沃尔德和斯蒂格利茨曾在《对可供替代的宏观经济理论的考察》(1988)一文中作出了扼要的总结:“新凯恩斯主义理论通过多种方式,修改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假设。不同的修改,可依据它们所关注的市场进行分类。对于劳动力市场,有三种理论方法,分别集中于隐性合同、搜寻和效率工资。其它方法集中于产品市场,试***依据菜单(调整)成本或不完全竞争解释价格刚性。还有一些理论针对资本市场,它们强调信贷配给和资本配给的作用。”
工业风格论文篇(8)
分类号B848.8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
认知风格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智力与人格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人作为一个整体,其人格与智力两方面始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观察一个人、分析一个人的时候,也应当将人格与智力结合起来考虑。于是,智力与人格的研究者在寻求它们之间联结的界面。心理学家看到了将智力与人格结合起来的必要,认知风格就恰恰提供了一种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中间变量,它在智力与人格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
过去我们仅仅将能力作为对学业成就进行预测的指标,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两个智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却表现出不同的学业成就。例如,由于学生的认知风格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同的兴趣或偏好,会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表现。Kagan发现,一个具有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可能由于他的马虎、不认真的倾向而导致较低的学业成绩,这种情况超出了智力或能力所能解决的范围。Witkin认为,一个场***性差的孩子,可能由于他不能将自己与知觉的环境分离开来,这样他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障碍。另外,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偏好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风格,将对教学更为有利。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相匹配,也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正确评价[1]。
由于认知风格不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且***于人格特质,它能较好地预期人们的兴趣、学科偏好及成绩,并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兴趣。本文将对认知风格理论的发展研究进行综述。
1早期理论
认知风格,作为人的成绩方面一个具有个体差异的变量,已被研究了很长时间。早在100多年前,Galton和James等心理学家就注意到有的人主要以言语符号的形式表征和加工信息,有的人则偏爱借助***形表征和加工信息。这可称为西方认知风格研究的前奏[2]。认知风格这一术语是Allport在1937年首先使用的,而对认知风格的研究是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60年代非常盛行,50年代末到70年代之间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和模型,到70年代初期到达顶峰,以后逐渐趋向衰落。其原因是因为这一领域有了大量的研究,其次也因为缺乏内部交流[3]。另外人们研究兴趣的转移,也并非是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不重要,而是人们开拓了更多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认知风格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大量的研究文献可看出认知风格家族中成员众多,Messick曾经区分出19种认知风格,而1991年,Riding和Cheema回顾了这一领域在文献中出现过的30种风格[4],如场依存―场***、沉思―冲动、跳跃―渐进、发散―辐合、言语―形象、复杂认知―简约认知、具体认知―抽象认知、冒险―谨慎、整体式―分析式、宽容―非宽容……。我们先来简要介绍90年代之前几种较典型的、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类型。
1.1场依存―场***型(Field dependence-independence)
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研究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Witkin和他的同事Asch合作进行了有关视觉定向的传统实验研究。他们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即场***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5]。用隐蔽***形或镶嵌***形测验可以有效地测量场***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
1.2沉思―冲动型(Reflectiveness-Impulsivity)
沉思―冲动型认知风格又称为概念化速度,是Kagan等人于1964年提出的,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作出决定有速度上的差异。这一认知风格类型可以通过匹配相似***形测试(MFFT)加以评定。在这个测试里,先向被测试者出示一幅有关物体的***画,要求他从大量其他***画中选出与某幅***画完全相同的***画。利用这种认知作业,Kagan认为被测试者可被分为两种类型:认知冲动型的人能够简洁而迅速地作出选择;而认知沉思型的人在选择前仔细考虑,对每一次选择都花较长时间仔细思考。
Zeliniker等人的研究发现,沉思型的人在需要细节的作业中做得更好;而在要求整体性的作业中,两种类型的人做得一样好。与冲动型的人相比,沉思型的人更加倾向于场***。
1.3同时性―继时性(Simultaneous cognitive style -Successive cognitive style)
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和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6]。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风格,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解决问题的风格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同时性加工方式。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
2综合理论的出现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在认知风格的研究领域又有了新的兴趣点。这一兴趣点通过两种类型的研究得到证明。
一种是先前关于认知风格研究概念上的合并,第二种是针对不同风格组成关系的实验研究。关于概念合并,有三项研究最受关注。第一个是Curry关于风格测量的三层“洋葱”模型。第二个是Riding和Cheema的二维认知风格模型。第三个也是最近的一个,是Sternberg关于风格研究的三种观点概念的合并[7]。
2.1“洋葱”模型(Three-layer Onion Model)
Curry根据研究提出,人格、认知风格和行为风格是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他把这三者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洋葱”,处于最深层的人格类型,是人最稳定、最不易改变的特征,它是个体改造和同化信息的倾向,不直接与环境相互作用,但它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维度,在观察个体行为时只有通过许多学习材料才能发现。中层是信息加工风格或认知风格,它受人格因素的制约,受环境影响可以改变,该层比最外层稳定,但仍能被学习策略加以修改。它处在基本人格水平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交叉上,是个体处理信息的加工方式的特征[8]。
2.2二维认知风格理论(Model of Two Style Dimensions)
英国心理学家Riding等人对前人提出的各种认知风格进行综合考察后认为,所有的认知风格都可以从两个维度上加以分析:整体―分析和言语―形象。
(1)整体―分析型(Wholist-Analytic)
Riding等人认为,整体型的人倾向于领会情境的整体,对情境能够有一个整体的看法,重视情境的全部,对部分之间的区分是模糊的或者不区分部分;倾向于将信息组织成整体。相反,分析型的人把情境看作是部分的集合,常常集中注意一两个部分而无视其他方面,可能曲解或夸大部分,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轮廓清晰的概念集[9]。
整体型的人的积极一面是他们考虑当前情境时,看到了整体的“***景”,他们对整体有均衡的看法,能够在整体中理解情境。其消极一面是他们将信息划分成有逻辑的部分时有困难,对***形和言语形式的信息去隐蔽能力都较差。对于分析型的人,其积极面是他们能将信息分析成部分,并善于找出相似性和差异性,这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地进入问题的核心。其消极面是他们不能形成整体的均衡的观念,将信息整合成整体时有困难。他们或许注意了一方面特征而不顾其他,并且以不适当的比例夸大这一特征。
(2)言语―形象型(Verbal-Imagery)
心理学家Paivio提出了长时记忆信息如何被加工存储的理论,即双重编码说。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视觉表象和言语表征两种形式存储的。Riding等人认为,大多数人能够利用视觉表象和言语表征两种形式,但是,有一些人具有或用视觉或用言语一种方式的倾向。那些倾向于以视觉表象的形式思维的人被称为形象型的人,倾向于以词的形式思维的人被称为言语型的人。
许多研究表明,言语型的人在言语作业方面做得更好;形象型的人在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形象性的作业上做得更好。当言语―形象方式与呈现的学习材料不匹配时,获得的成绩往往也较差。Riding和Dyer还考察了言语―形象方式和内―外向之间的关系,发现言语型的人往往是外向的,形象型的人是内向的。Riding等人认为这两种认知风格是彼此***的,个体在一个认知风格维度上的位置不影响其在另一维度上的位置。其他各种认知风格都可以在这两个维度里加以分析[10]。
为了考察一个人认知活动的主要方式,Riding和Taylor最初提出了形象编码测验。1981年,Riding和Calvey进一步发展了形象编码测验,增加了评估形象编码和言语编码的问题,使测验更加有效。但是,由于这种测验实施和计时都比较困难,1989年Riding等人设计了一种计算机呈现的言语―形象认知风格测验。最近,Riding等人还发展了一种新测验――认知风格分析(CSA)[11],可以对这两个基本的维度加以评定。这是一个由计算机呈现的测验,包括3个分测验:第一个分测验类似于1989年所提出的计算机呈现的言语―形象认知风格测验,主要用来评定言语―形象维度。包括48个是非型题目,其中一半是关于概念分类的,另一半是关于题目的外在特征的。他假定言语型的人对概念分类的题目做得快,形象型的人对于具有外在特征的题目做得快。后两个分测验用来评定整体-分析式维度。一个是由计算机呈现成对的、复杂的几何***形,要求个体判断相同还是不同。对这一作业完成快的人是整体型的。后一个分测验是比较简单的几何***形和复杂的几何***形,要求被试说出简单***形是否包含在复杂***形里。这一测验所考察的是个体对包含在复杂***形里的简单***形的去隐蔽能力,是从Witkin的镶嵌***形测验发展而来的。它假定分析型的人在这一作业中做得更快。可以看出,认知风格分析的确提供了一个简单、快捷、方便有效的新方法,以评定个体在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上的位置。由于它具有计分客观、准确,适用的被试年龄范围广泛(从儿童到成人)和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小等优点,而被广泛运用。
2.3心理自我管理理论(Theory of Mental Self-Government)
Sternberg认为现有的风格模型和理论可以分为三种[12]:以认知为中心的,以人格为中心的和以活动为中心的。以认知为中心的风格观点和能力最接近,而且像能力一样,这些风格已经通过回答“对”、“错”的最高成绩的测试进行了标准化。其中研究最多的是Witkin的场***和场依存模型和Kagan的反思―冲动型模型。以人格为中心风格的传统观点和人格特质最相似。而且这一传统的风格通过典型的而不是最高成绩的测试来进行评价。比如采用这一观点的是Holland的职业类型理论(也被称为人格类型)和Gregorc的以具体/抽象和序列/随机两个维度所有可能的组合为基础的风格类型。以活动为中心的传统强调把风格的概念作为由认知和人格方面出现的不同活动形式的调节者。
Sternberg在总结前人的关于风格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维风格的概念和心理自我管理理论(Theory of Mental Self-Government)[13]。按照Sternberg的观点,思维风格是指人们所偏好的思考方式。一个人的思维风格是兼具认知和人格结构特点的。该理论把人的思维和国家的管理相类比,认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治国方式,不同的人也有自己的一套自我组织和管理的“思维风格”,它们体现在一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心理自我管理包括功能(创新、执行、审评优劣)、形式(秩序分明、一时一事、平分秋色、随心所欲)、水平(偏重全局、偏重细节)、范围(内在、外在)和倾向(开明自由、保守)五个方面。一个人的自我管理方式是多种思维风格的组合。
在心理自我管理功能方面有三种不同风格,包括:立法型风格(Legislative)、***型风格(Executive)和司法型风格(Judicial),具体说,立法型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和提出计划,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做事,喜欢自己做出决定;不喜欢执行由他人建构好的任务。***型风格的人喜欢按给定的结构、程序和规则做事,不是特别喜欢创造;他们很高兴去做别人要去他们去做的事情,遵循常规。司法型风格的人喜欢分析和判断已有的事物和方法,喜欢对规则和程序进行评价。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三种功能中的一种是占主导地位的。
心理自我管理形式包括专制型(Monarchic)、等级型(Hierarchic)、平等竞争型(Oligarchic)和无***府型(Anarchic)。专制型风格的人思想简单,在一个时间内只能处理一件事物或一个方面,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处事时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等级型风格的人可以同时面对多种事物,并把要处理的事物按重要性进行排序,有很好的秩序感,处事有条理。平等竞争型风格的人常常面临多种有冲突的目标,但不能对事物按重要性排序,因而不能很好地分配时间、资源等而感到有压力或无所适从。无***府型风格的人会极其灵活地、随心所欲地工作。他们在无结构的、没有清晰程序可遵循的环境下表现得最好。
心理自我管理的水平主要有两种:全局型(Global)和局部型(Local)。全局型风格的人喜欢处理大的、整体的、抽象的事物,忽视细节。他们喜欢概念化的、观念化的任务。局部型风格的人喜欢处理具体的、细节的事物。他们比较实际但看不到全局。
心理自我管理的范围可分为:内倾型(Internal)和外倾型(External)。内倾型风格的人是任务导向的,他们喜欢***工作,对人际问题不敏感。喜欢将自己的智能应用到***于其他人的工作中。外倾型风格的人是人际导向的,喜欢与他人一起做事情或在团体中完成工作。他们对人际问题比较敏感。
心理自我管理的倾向包括保守型(Conventional)和激进型(Liveral)。保守型风格的人喜欢任务和情境适于按已有的程序和规则做事,喜欢做熟悉的工作,避免模糊与变化的情境。激进型风格的人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情境,超出现有的程序和规则,对变化的容忍力高。
以上就是Sternberg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中的13种思维风格。Sternberg认为,并非每个人只具有其中的一种风格,每个人具有的都是一系列的思维风格。这13种思维风格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只是各种风格的强度不同。而且,人们在某种思维风格上的强度会随着任务和情境而发生变化。
Sternberg等人编制了一系列测量思维风格的测验,其中既有由学生作答的,又有由教师作答的[14]。主要有以下四种测验:(1)思维风格问卷(MSG Thinking Style Inventory):该量表是一个自我报告式的问卷。(2)教师思维风格调查表:该调查表是用来测量教师在教学中所偏好的思维风格类型。(3)由学生来完成的一系列与思维风格有关的任务,这是用来测量学生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风格。(4)由教师来评价学生的思维风格。
其中思维风格问卷是最重要的一个测量工具。该量表由13个分量表组成,每一个分量表代表一种思维风格。共有104道题目,每一道题目是一句陈述,要求被试在一个利克特式的七点量表上评价每一句陈述对于自己的符合程度。最后将得出被试在13种思维风格上的分数,每种风格上的得分在1~7分之间。
关于思维风格问卷和教学思维风格问卷操作化的研究在香港、大陆和美国进行。研究的被试包括香港和美国的中学生和中学老师,以及这三种文化中的大学生。研究结果得到了关于两个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充分数据,并且两个问卷的使用在三种文化教育背景中都得到了评估。简要总结一下这一研究的结果。首先,学生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和学习环境而在他们的思维风格上有所不同。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得到证明的思维风格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教学经验以及学校环境而不同。第三,如果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他们老师的相匹配的话,他们更倾向于在学业上获得好成绩。第四,学生的思维风格对他们的学业成绩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超过了通过自我评定和成就测试所评估的能力所解释的贡献[15]。
总的来说,心理自我管理理论是一个关于风格的一般性理论,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是适用于不同人群的而且因为它包括了所有三种风格研究的观点。这一理论中的风格在观察事物的风格上(比如,司法型和全局型等)是认知的并且和使用能力的偏好是相一致的。但是这些风格使用的是典型成绩,而不是最高成绩,因此它们和以人格为中心的观点是相似的。最后,这些风格与以活动为中心的观点相似,因为它们可以在活动的背景下进行测量。
3总结与展望
以上我们对认知风格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总的来说,认知风格研究将人类行为的诸个研究领域,尤其是人格与智力统一起来,同时也对风格与能力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因此在心理学领域以及教育实践中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注意到其研究不仅仅在教育领域中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在职业领域中也很重要。一个人的认知风格与职业所需要的风格相匹配,他的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Wooten对工作环境偏好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思维风格的人偏好不同的工作环境,同时特定的工作环境也塑造了特定的偏好[16]。在人员选拔中,我们不仅要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合该职位的行为风格。在团队的组建当中,要使团队中成员的认知风格达到最佳的匹配,才能使得这个团队发挥出最大的效率。人们的职业选择过程就是一个寻求个人风格与环境所要求的风格相匹配的过程,人们要么是寻求适合自己的环境,要么是调整自己的风格以适应环境的需求。另外Russell在研究中发现,认知风格对在职培训的效果有很大影响[17]。不同风格的人工作满意度有明显不同,他们对工作中的卷入程度,上级支持,自主性、任务的清晰性、工作压力、控制、创新性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应该将个人的风格与工作的要求匹配起来。当风格匹配时,就能使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在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率。当风格不匹配时,或者需要通过工作再设计使之适应工作者,或者对工作者的风格进行干预,使之适应工作。但是目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硬的经验数据尤其是纵向追踪数据还不甚丰富,需要进一步积累;在应用领域判别认知风格的方法、程序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Lifang Zhang. Thinking styles: University students′ preferred teaching styles and their conceptions of effective teacher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138(3): 233~245
2 张大捷. 中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创造力发展关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1999
3 Jones A E. Reflection-impulsivity and wholist-analytic: two fledglings? or is R-I a cucko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 17: 65~77
4 Riding R, Cheema I. Cognitive styles-an overview and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1, 11(3,4): 193~214
5 Witkin H A. Origins of cognitive style. In: Sheerer C. (Ed)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Promise.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1964
6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Lifang Zhang. Are thinking styles and personality types relat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 20(3): 271~284
8 Curry L. An organization of learning styles. Theory and Constructs. (ERIC Document 235). 1983
9 Riding R & Caine T. Cognitive style and GCSE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English Language and French Eduational, 1993, 13(11): 59~67
10 李寿欣,宋广文. 西方认知方式研究概观. 国外社会科学, 1999, 1: 19~24
11 Riding R. On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styl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 17(1,2): 29~50
12 Sternberg R J, Grigorenko E L. Are cogntive styles still in sty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 52(7): 700~712
13 Sternberg R J. Mental self-government: a theory of intellectual styl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1988, 31: 197~224
14 Sternberg R J, Wagner R K. Thinking styles inventory. (unpublished test), Yale University. CT: New Haven. 1992
工业风格论文篇(9)
中***分类号:J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的飞速发展,现今的工业产品不仅仅只是基本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具有功能性的物质载体,而是逐渐变成了满足人们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文化传承性等多重需求及多重含义的载体,艺术设计产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设计者乃至使用者的喜好、思想内涵及品位。设计的艺术性和文化附加值进一步加深。艺术设计作为国际竞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反映及影响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更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敢于打破常规体现某种特定的程序原则的艺术学校,该原则的理念就是研究工业时代的外在学习条件并且确定其内在的主要规律,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主张以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本文以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对包豪斯艺术设计思想的形成、发展、意义、影响,以及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与我国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标准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时代已经过去,但其对随即而来的信息化社会仍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天的艺术设计中继承和发展20世纪艺术设计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引领者世界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世界经济格局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逐渐庞大起来,其工业产品占据着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中国在工业发展及国际分工中扮演的是“制造工厂”的角色,但是其自身的工业设计发展确实落后于自己的生产的,目前中国的工业生产产品很像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的状态,仅仅局限在大生产当中,至于工业设计层面的例如产品的功能性、审美性都处于模仿欧美和日本的工业设计的阶段,在国际中竞争力差,给人盲目模仿、价格低廉的印象,以至于造成当前中国的设计无法满足生产水平,无法满足人们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于产品艺术性的逐渐增长的需求的现状。
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工业设计的民族文化体现是必然趋势,工业产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竞争,而工业设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工业设计理念和风格的竞争。
20世纪初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对德国产品品质的影响、构建和提升并使之形成世界领先的态势,这一事实表明,对设计理念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不仅是设计学科自身不断完善的基础,而且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发展前景。包豪斯时代距现在近一个世纪之遥,然而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那么,时至今日,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对当今的工业设计是否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我国的工业设计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实现大的突破,这也是包豪斯工业设计对今后工业设计的价值所在,也是研究包豪斯理论的价值所在。
1 研究现状
根据查找和分析后,发觉当年关于包豪斯的研究数量不小,但是多数研究多是针对包豪斯历史的著述和包豪斯单个成员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或者是仅仅对包豪斯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的介绍,很少有文献从美学专业角度分析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的论述,更谈不上将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联系,从中汲取对于中国艺术设计有知道意义的理念精华。
2 研究要求
要想全面系统地研究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包豪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研究其历史背景。其次,包豪斯艺术设计的内容及其特征是什么?这一部分我们所要了解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及艺术设计理念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最后,研究我们应该如何从包豪斯艺术设计你理念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这就要求研究分析中国艺术设计理念的发展现状和包豪斯艺术设计与我国的艺术设计关,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有何启发性。
3 研究方法
(1)资料广泛收集与重点标注:通过广泛收集和阅读包豪斯的相关著作,理清资料的类别,从中筛选出符合自己论文要求的信息标注,为自己的论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分析研究:在对其他资料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加深理解,提炼出对自己的理论有论证意义的思想精华。
4 研究目的
以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对包豪斯艺术设计思想的形成、发展、意义、影响,以及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与我国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如何结合当今的社会状况从包豪斯艺术设计中吸收精华,为我所用。
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主张以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中国在当今社会状态下,只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合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精华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创造产品,才能构建即符合当代艺术设计发展需要,又符合我国民族工业特点的艺术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 杨先艺.设计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奥夫相尼柯犬,拉祖姆内依.简明美学词典.冯中,译.知识出版社,1982.
[4] 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 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6] 卡梅尔·亚瑟.包豪斯.颜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 钱竹.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陈江峰,李晓隽,译.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0.
[8] 约翰·伊顿.包豪斯基础课程及其发展——造型与形式构成.曾雪梅,周至,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9] 王建柱.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大陆书店,1982.
[10] 许沛君.走近大师——康定斯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1] 梅琦.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包装世界,2003(4).
[12] 钱安明.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浅谈(设计***).
[13] 阿德里安·海斯.西方工业设计300年.李宏,译.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工业风格论文篇(10)
摘要:价格鉴证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价格鉴证过程中风险产生的根源,并进一步探讨了价格鉴证过程中风险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 :价格鉴证;风险;防范对策
中***分类号:F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51-01
价格鉴证是物价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可有效延伸“价格认证”在司法领域中的辐射区域,不仅直接关系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着“罪刑判定原则”的落实程度。所以,如何积极防范价格鉴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不断提高价格鉴证人员的业务水平与道德水准,确保价格鉴证高质量、高标准地进行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价格鉴证
价格鉴证是指各级***府价格主管部门下设的价格鉴证机构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相关的财物与服务项目进行价格方面的认证、鉴定以及评估,主要涉及到三个环节,分别是价格认证、价格鉴证、价格评估[1]。其中,价格认证是对各类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合法性、各种商品价格水平的合理性进行的公证性认定;价格鉴证是指国家机关及仲裁机构在办理各类案件中涉及财物或者其它标的价值进行的鉴别和认定;价格评估是指对生产、流通领域的财产进行的估价。
(二)价格鉴证中的风险
价格鉴证中的风险主要指在价格鉴证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出具了不合理的价格鉴证结论而可能导致的损失。价格鉴证中的风险种类有四大类,分别是:***治风险、对象风险、方法风险以及结论使用风险。
二、剖析价格鉴证过程中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制度缺陷、法律不够完善
首先,制度缺陷是价格鉴证风险的主要根源,具体表现在制度不健全、责权不明确、监督不到位。不少价格鉴证机构的管理制度与奖惩制度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价格鉴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行***监督与司法监督等制度的空泛,造成了这些价格鉴证机构对业务质量缺乏有效的控制,执业风险大幅度提升,一些如:公章随意使用、价格鉴证报告书格式混乱、内审制度漏洞百出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价格鉴证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虽有一些省、市、区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但实践经验匮乏,法规配套的规程并不健全。而且少数边远地方的价格鉴证机构仍然采用过时、无效的***策处理案件,这将对价格鉴证工作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鉴证规程不统一、方法存在误差
价格鉴证机构中存在相当一部分这样的鉴证人员:他们鉴证方面的业务经验不足,有时只是凭主观思想去理解,这极有可能导致价格鉴证结论的偏差。同时,国家对于房地产以及土地颁布了规范的标准,但对于其他商品价格鉴证过程中的技术路线并没有完全统一,操作的随意性也直接影响了鉴证行业的社会形象。
(三)意识不强,鉴证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有部分鉴证人员对于价格鉴证的认识不足,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价格鉴证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缺乏价格鉴证方面的宣传与培养。
另一方面价格鉴证机构在聘用与选拔鉴证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多种原因而没能很好地保证鉴证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这将带来诸多隐患。如:鉴证人员责任心不强,评估不到位,造成结论偏差;鉴证人员为了私利而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导致鉴证结论失真等。
三、价格鉴证过程中风险的防范对策
价格鉴证过程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价格鉴证机构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从自身加强鉴证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执业水平,努力将鉴证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一)完善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树立并强化风险意识
***府应不断完善并颁布鉴证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价格鉴证机构应制定健全的制度,不断加强鉴证的内审制度,进一步明确每位鉴证人员的工作职责。当今,鉴证人员在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因此鉴证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行业素质与职业操守,严格根据鉴证业务规程进行业务处理,选择合理有效的鉴证技术方法,出具规范的鉴证结论报告。
同时,应注重价格鉴证的社会教育,不仅让鉴证人员,而且应该让全社会群体都能认识到价格鉴证的特殊性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客观、公正的价格鉴证执业环境。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鉴证人员综合素养
价格鉴证结论应该是科学结果,是大量公式计算后进行合理取舍的结果,这就要求鉴证人员应该具备优良的业务水平与职业道德。价格鉴证机构应严格把好鉴证人员的聘用关,加强现有鉴证人员的培养与审查,对鉴证结论实行“两审制”,回避与鉴证项目存在利益关系的人员,加强监督。
(三)适时适用拒绝鉴证、合理采用终止鉴证
价格鉴证机构并不是接纳所有的价格鉴证业务,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用拒绝鉴证,如:委托方的行为存在违法的现象;鉴证机构***性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一些存在高风险的价格鉴证业务等。另外,在鉴证过程中一旦发现委托方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鉴证机构也可以终止鉴证。
四、总结
综上所述,价格鉴证在我国还算是较新的行业,想要不断促进价格鉴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对该行业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与防范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要完善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而且还需加强执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价格鉴证工作的最大职能,保证价格鉴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工业风格论文篇(11)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点,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风景园林设计总是敏感的反映着这种当地文化思潮、思想体系、社会生活需求以及经济技术条件,这样风景园林设计就会具有某种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往往就引导着当地风景园林出现其独特风格而又包含其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也就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风景园林。
1对场所精神的的表达
20世纪末,随着工业的逐步萧条,景观设计也慢慢开始转向后工业景观,北京798艺术区改造就是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工业厂房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对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1]。
后工业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一种新的景观形式,伴随着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而兴起,这种工业文化的独特表达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认可,也为后工业国家生态修复做好了铺垫。这种趋势很好的反应了城市更新理念对工业历史的追寻以及对现代艺术的表达。
波尔多植物园是一个以分类为主题的植物园,风景园林师通过运用当地的乡土植物和普通的自然生境来展现不同植物景观的特点,将全园划分为水花园、生境走廊、耕作田、植物林荫道等几个部分,以表现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景观艺术变化,较好的展现了城市历史及园林师对艺术的追求。
2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挖掘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巴西著名设计师布雷•马克思将巴西当地的地域特征与他的风景园林作品完美结合,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艺术天赋。布雷•马克思早期主要受巴西本土文化和当地自然植物景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时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先锋艺术并没有把他完全给淹没。布雷•马克思发挥他独特的艺术天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通过丰富的***形,夸张的色彩打破了那种完全模仿自然的设计方式,同时也与世界其他的现代主义思潮划分界限。他对民间艺术和抽象、立体主义很感兴趣,创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灵感来源极其丰富,陶瓷贴面、花岗岩废料构筑的景墙和铺地,像绘画一样的设计平面,利用棕色、黑色、白色等马赛克组合形成有机线形的***案以及富有动感的铺装效果,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1]。正如布雷•马克思所说:“一个好的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件艺术品,对比、结构、尺度和比例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首先它必须要有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对场地文化传统的深层挖掘[3]。只有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够体现出出色的艺术特质,也才能够很容易让大众接受。
3科学、艺术、文化的融合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途径和方法,发挥艺术构思,才能体现结合场地特征。而L.麦格哈格的设计方式就是这3个方面的完美结合。L.麦格哈格在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书中直观的揭示了景观设计与环境后果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叠***分析法。麦格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指出,“西方的傲慢与优越感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以牺牲人的个性而取得”,似乎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由于人类的行为正成为景观可持续性、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在自然与人之间,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人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生态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必须坚持。
4结语
风景园林发展到今天,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完美的结合了场地规划设计,而现代化城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得人类更加注重结合场地的风景园林设计。地域性的表达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最求的目标,如何将科学、艺术、文化完美的融入设计是风景园林发展不变的主题。
5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