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篇(1)
长期以来,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诊断标准。而在第69届美国糖尿病学会的年会上,由美国糖尿病学会、国际糖尿病联盟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共同组成国际专家委员会决定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新指标与新手段,这一决定将对糖尿病的诊断更具有科学依据以减少误诊。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过去主要是了解3个月内糖友血糖控制水平好坏的依据,而新的***诊断标准为糖化血红蛋白≥6 . 5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为了防止误诊,需要重复检测一次,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症状比较明显,并且血糖水平≥11.1毫摩尔时则可不必再测而明确诊断。
这一新的***诊断标准的确定主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传统的空腹或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检测,不能完整地反应病人血糖的真实情况,因为血糖本身受昼夜饮食、运动、情绪等的影响,存在生理性的波动,另外受外伤、感染、药物等也可引起病理性的血糖波动。另外,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是近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比空腹或餐后血糖更能说明血糖的具体水平,比空腹或餐后血糖更能说明血糖的具体水平,同时精确度较高,在体内的变异性较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这也是临床医生为什么要求糖友要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原因。况且,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不需要空腹,因此,世界权威糖尿病专家提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新的***诊断标准是有科学根据的。
作为糖友,为了控制血糖和预防合并症的发生,一定要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便于对自己的血糖控制好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从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5.7%~6.4%之间的空腹血糖增高或糖耐量受损等所谓的糖尿病前期的预备队员或后备***,在临床上过去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病人,在这次学术年会上更名为糖尿病风险增加种类范畴。对这类人群,虽然尚未戴上糖尿病的帽子,但是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或空腹血糖增高或糖耐量受损等人群,应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限酒进行干预,并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才有可能摆脱糖尿病的阴影,尤其是肥胖、超重、酗酒及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群更要警惕。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9240万糖友,而上面说到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估计约3000万人,而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定期体检与全方位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编辑/谭明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2)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s a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Pan lin
(Dazhu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635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lycated hemoglobin value a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diabetes. Study the past 2 years to our hospital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and 286 patients with HbA1c checks.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OGTT confirmed diagnosis of diabetes was 70%, specificity of 82.5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90.32%.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the curve connecting points more meaningful
【Key words】glycosylated hemoglobindiabetes
1对象
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意义,我们收集了就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研究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到我院为确诊糖尿病而进行OGTT及HbA1c检查的就医者286人。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26例。年龄56±11.78岁,32岁-82岁。
诊断标准:血糖标准按照1997年ADA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2方法
受检者于晨空腹进行OGTT。先收集空腹静脉血浆标本,随后口服葡萄糖75克,2小时后再次收集静脉血浆标本,分别测定空腹葡萄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和HbA1c值。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采用胶***增强免***比浊法。
3统计学处理
根据1997年ADA诊断标准发现病例数,再以HbA1c≥6.5%及≥6%两切点,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
4结果
286例受检者进行OGTT,其中单项FPG≥7mmol/L者15例;单项2hPG≥11.1mmol/L者19例;FPG及2hPG均达到诊断标准者166例。未达到诊断标准者86例。
经OGTT确诊为糖尿病200例患者中,再按HbA1c≥6.5%为切点,符合者112例;未达到诊断标准者86例。未达到诊断标准者86例,仍以HbA1c≥6.5%为切点,符合者7例。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发现其诊断敏感性为56%,特异性为91.86%,阳性预测值为94.11%。再以HbA1c≥6%为切点,诊断符合140例。86例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中符合19例。对糖尿病诊断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55%,阳性预测值为90.32%。
5讨论
糖尿病的诊断近30年来巳经历了3次大的变革。1979年美国糖尿病数据组(NDDG)基于血糖值与糖尿病明显代谢失调及糖尿病症状的相关性,提出了以FPG≥7.8mmol/L,2hPG≥11.1mmol/L的血糖值为诊断标准。随后,由于对血糖水平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深入研究,专家委员会在总结分析了几宗大型流行病学的研究后,发现某个血糖值水平以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低,这些数据显示了血糖和DR的风险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从而提出了替代以前把发生有症状的糖尿病的风险的血糖什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的观念。1997年由ADA提出将以往诊断糖尿病空腹的血糖值降为7mmol/L,餐后血糖值未作变动。
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能更好地反映长期血糖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能更好地反映长期血糖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由于HbA1c检测的稳定性,可以随时取血,不受空腹与进食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基于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专家委员会选择HbA1c的切点为≥6.5%,需要二次测量以确认。对于切点问题,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专家组认为6.5%>HbA1c≥6%可以作为糖尿病高危性的标志。把在我院经OGTT明确诊断的糖尿病与同期检测的HbA1c的值进行比较,发现若以HbA1c6.5%为切点,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为56%,特异性91.86%,阳性预测值为94%。以HbA1c6%为切点,则敏感性为70%,特异性82%,阳性预测值为90.32%。
结论,血糖与HbA1c相比,用血糖值诊断糖尿病以某“一点”对糖尿病进行诊断,似有不足之处且血糖在体内代谢中波动较大。而采用多点联合诊断价值较大,故以前以OGTT,连接几点的曲线进行诊断意义更大。若能联合FPG、2hPG共同诊断糖尿病,将更加全面及准确。特别是在临床有症状,而HbA1c<6.5%时,更应该多查几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以减少漏诊。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不同的诊断标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前后,临床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及母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采用新标准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17.44%)较旧标准发病率(6.81%)明显升高。但妊娠期糖尿病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机率、初次剖宫产率、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新标准组均低于原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虽致发病率大幅升高,但通过孕期积极的规范化干预,明显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母儿结局
[中***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00-02
[作者简介] 刘婕(1973.7-),女,湖南邵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妊娠期糖尿病方面研究,邮箱:liujie-73@hotmail。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二种情况,其中80%以上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常见并发症,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外学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意见存在分歧。随着国外多中心大样本关于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关系研究(HAPO)结果出台,修订了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这一标准迅速在学术界达成共识[1-2]。该研究就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前后其患病率,母儿近期妊娠结局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及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正规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初产妇,分别为94例和280例。2009年孕妇年龄平均(30.7±3.7)岁,2011年孕妇年龄平均(31.1±3.4)岁。
1.2 方法
将2009年按原标准诊断[3]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2011年按新标准诊断[4]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b组,两组患者孕期均规范化予以糖尿病宣教、医学营养***、适当运动、必要时予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情况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
2009年共分娩1512例,诊断妊娠期糖尿病103例,其中初产妇94例,a组发病率为6.81%。2011年共分娩1 732例,诊断妊娠期糖尿病302例,其中初产妇280例,b组发病率为17.44%。二者间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母儿妊娠结局
a组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例,剖宫产35例,巨大儿/大于胎龄儿21例,新生儿低血糖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例。b组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6例,剖宫产64例,巨大儿/大于胎龄儿24例,新生儿低血糖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提示采用新标准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大幅升高至17.44%,此与近年来生活方式改善,育龄妇女中肥胖和2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以及2011年ADA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血糖切点下降,新标准中仅需1项值异常而非二项就可明确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有关。众所周知,孕期严重的血糖升高可导致流产、胎儿畸形、胎死宫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及母儿生命。然即使是轻度的血糖异常,通过孕期血糖的管理,该研究证实也可明显降低母亲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此与HAPO研究结果一致,且大多数并发症无风险阈值[5]。
目前提出的健康与疾病胎儿起源学说,认为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发生的影响因素作用始于孕前配子的生长发育环境(配子质量取决于其祖父母的营养健康状态),孕期(胚胎,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母体的多方面影响)和生后2年内的快速生长阶段(营养供给和生长环境因素产生的作用),且可持续至成年[6]。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呈“U”形关系。胎儿暴露于高血糖,营养供给过剩,脂肪组织堆积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我国孕期营养缺乏明显减少,但营养过剩对胎儿乃至成年健康的影响值得重视。
鉴于妊娠期糖尿病日趋增加的发病率及对母儿健康的严重危害,一方面应加强对育龄及孕产妇宣教,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更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孕期营养管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规范化的诊治,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Diabetes Care,2011,34 (1):13-60.
[2] 杨慧霞. 推进循证依据在妊娠期糖尿病诊治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93-195.
[3] 乐杰. 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4.
[4] Metzger BE, Gabbe SG, Persson B, et a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e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 , 2010, 33:676-682.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4)
[中***分类号] R714.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0-0117-02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 smellitus, 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发现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包括一部分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但未曾获得诊断而仅此次妊娠期被发现的糖尿病患者。GDM可影响妊娠结局,并可引起孕妇和胎儿多种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与GDM异常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密切相关[1,2]。2010年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根据全球妊娠期糖尿病大样本多中心研究结果而制定出了GDM的新诊断标准[3],关于这一新标准的实用性和合理性,目前尚有不统一看法。根据2011年7月ADA指南,2011年12月我国卫生部实行GDM的新诊断标准,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比探讨了新、旧诊断标准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12月采用旧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漏诊的妊娠期糖尿病、而采用新GDM诊断标准确诊为GDM的孕妇120例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给予运动、饮食及胰岛素、降血糖***,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其中观察组孕妇年龄18~34岁,平均(26.81±7.39)岁,孕周27~39周,初产妇52例,经产妇8例;对照组孕妇年龄18~33岁,平均(25.21±8.12)岁,孕周28~40周,初产妇54例,经产妇6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另选取采用旧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的糖耐量试验(OGTT)3 h 血糖出现异常的孕妇30例定义为A组,年龄20~32岁,孕周28~40周;并同期选取采用新妊娠期糖尿病标准OGTT试验血糖正常的孕妇40例定义为B组,年龄20~33岁,孕周27~40周,A组和B组患者均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妊娠结局的差异。
1.2 诊断标准
旧GDM诊断标准[4]:两次或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可诊断GDM;24~28周行糖筛查试验:空腹口服 50 g葡萄糖1 h后测血糖水平,≥7.8 mmol/L 为糖筛查阳性,应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异常可诊断GDM;空腹血糖正常再进行糖耐量试验。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口服 75 g葡萄糖,1 h、2 h、3 h后测血糖,上限值分别为空腹血糖5.6 mmol/L、1 h 10.3 mmol/L、2 h 8.6 mmol/L和3 h 6.7 mmol/L,其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可诊断GDM,仅一项异常诊断为糖耐量异常。新GDM诊断标准[3]:在24~28周采用OGTT试验,空腹、1 h、2 h上限值分别为5.1 mmol/L、10.0 mmol/L、8.5 mmol/L,任何一项超过上限值即可诊断为GDM。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旧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不同处理后妊娠结局的比较
观察组孕妇发生子痫前期和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33%,而早产、胎儿发育异常和新生儿低血糖等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67%和1.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旧标准糖耐量试验3 h 血糖异常组与新标准糖耐量试验3 h 血糖正常组患者妊娠结局的比较
A组(旧标准OGTT 3 h血糖异常)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及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等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3.33%、3.33%、3.33%和0,与B组(新标准OGTT 3 h血糖正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长期以来,妊娠期糖尿病在国内外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对于GDM患者是否需要给予干预措施也还存在争议。我国2007年的GDM诊断标准主要参考乐杰主编的第 7 版《妇产科学》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4],使用此标准常常忽视了空腹血糖正常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高危孕妇,容易导致漏诊和耽误有效干预的最佳时机,引起孕妇和胎儿严重不良反应。杨慧霞[5]等研究认为除妊娠前已经确诊合并糖尿病的孕妇外,其他孕妇特别是高危孕妇均应行孕早期空腹血糖监测,尽早诊断,对于妊娠24~28周的孕妇可以采用OGTT试验进行筛查。
有研究报道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合并先兆子痫的发生率可高达30%以上,GDM孕妇发生先兆子痫、妊娠期高血压和早产等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6]。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微血管病变,并发肾病或微量尿蛋白阳性或慢性高血压,此类患者先兆子痫的发生率可高达54%[7]。因此对此类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漏诊,并尽早给予干预措施。本研究发现,采用新诊断标准确诊而采用旧诊断标准漏诊的60例孕妇,给予干预措施后,孕妇和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子痫前期和妊娠期高血压、早产、胎儿发育异常和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明显降低,与未干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魏玉梅等[8]研究认为新GDM诊断标准诊断的孕妇多为轻型,此类孕妇正是旧GDM诊断标准容易漏诊的,给予合理恰当的干预和管理,可显著降低胎儿和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GDM孕妇血糖升高多发生在妊娠中后期,仍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其中引起巨大胎儿的可能机制是血糖通过胎盘渗入,导致胎儿高血压,胎儿胰岛β细胞被过度刺激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加,继发高胰岛素血症,加速胎儿蛋白质合成和氨基酸摄取,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在胎儿体内的沉淀,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过度[9]。国外有研究还发现GDM孕妇产后6周~28年内约有2.6%~70%患者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10]。
新GDM诊断标准省略 OGTT 第 3小时血糖检测,只对其中两项指标检测即可诊断GDM,目前国内也有学者对此方法进行验证,而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同时检测孕妇空腹血糖和OGTT 1 h、2 h、3 h的血糖[11]。因此,对于是否可以省略 OGTT 第 3小时血糖检测,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本研究比较了采用旧标准糖耐量试验3 h 血糖异常患者30例和新标准糖耐量试验3 h 血糖正常孕妇40例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发现两组孕妇的不良结局包括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及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等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省略OGTT 第3小时 血糖检测对 GDM 诊断影响不大,与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无显著相关性,这与杨慧霞[12]等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新GDM诊断标准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合适合理,可增加GDM的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保障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Hollander MH, Paarlberg KM,Huisjes AJ. Gestationaldiabetes: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guidelines[J]. Obstet Gynecol Surv, 2007,62(1): 125-136.
[2] Sun Y,Yang HX, Sun WJ. Risk factors of pre-eclampsia in Chinese pregnant women with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J]. Int J Gynecol Obstet,2008,99(7):714-717.
[3] Donald R. Coustan,Lynn P. Lowe,et al. The 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HAPO) study: paving the way for new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2010,202(6):654.
[4]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4.
[5] 杨慧霞. 妊娠期糖尿病新诊断标准应用后面临的问题[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13(3):161-162.
[6] 杨黎,乔玉环,刘伟靓. 血糖控制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6): 101-103.
[7] 刘睛,刘陶. 妊娠期糖尿病病因研究进展[J]. 中国医刊,2008,43(12):27-28.
[8] 魏玉梅,杨慧霞. 妊娠期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适宜性的比较[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8):578-580.
[9] 杨慧霞.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6):1-3.
[10] Kim C,Newton KM,Knopp RH. 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J]. Diabetes Care, 2002, 25(18):1862-1868.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5)
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与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特别是“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差别较大。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为:空腹血糖值为6.1~6.9毫摩尔/升(此项下限明显高于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7.8~11.1毫摩尔/升(此项与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相同),而且一般不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值。我国现行“糖尿病”诊断标准基本与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相同(但很多时候不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值)。根据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2007年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发生率为15.5%,两者合计为25.2%。简而言之,新的调查采纳了美国标准,比中国现行标准更严格,因此把更多的人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患者,而糖尿病患病率则相差不大。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6)
【中***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38-01
心血管和脑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致命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主动脉,***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的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导致缺血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和损伤,造成大量ET的释放,血管收缩和扩张不协调,血小板凝聚,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高血糖,红细胞膜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血液中糖,高胆固醇,高血粘度,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指数上升。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包括***动脉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脑血栓,脑出血),糖尿病性心肌病(可导致心脏衰竭,心脏节律异常)。糖尿病患者的3.5倍,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非糖尿病人的死亡率,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病人,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1岁;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眼底检查明确)21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人,糖尿病肾病10人,糖尿病并高血压病4人,未检测出病变10人。
1.2 空腹血糖(FPG)用干燥管抽取晨间静脉血2ml,在2h内完成测定,HbA1c均用EDTA-2K管抽取静脉血2ml,提取红细胞测定HbA1c。
1.3 试剂与方法:
1.3.1 我院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采用日本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DTA-K,抗凝应用胶***增强气度比浊法。试剂为罗氏诊断用品公司提供。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直接测定总Hb中HbA1c的百分含量的方法,正常参考值范围4.2%~6.0%。
1.3.2 我院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采用日本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上海科华提供,禁食10h-16h静脉血,正常参考值范围3.9-6.0mmol/L。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实验数据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格示HbA1c与FPG真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排除因年龄差异而导致的各项指标变化。
3.讨论
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糖尿病诊治中的重要检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红细胞的自由醛基和非酶在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自由基,糖化血红蛋白合成只与血糖相关的葡萄糖糖化缓慢凝结产品可以明确地反映体内2 Marchthe平均血糖水平的检测,反映了很长一段时间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是基于观察糖尿病的***和预防。
氧气糖化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糖尿病微血管。研究发现,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8%,将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9%,表明持续的高血糖患者可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的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恶性肿瘤并发症等。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国内报道糖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是一个显着的线性相关性是一致的,这表明糖尿病的诊断测试血糖前二至三个月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方案或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应定期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同时测定。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治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诊断以FPG检测筛查DM,但FPG反映即刻血糖有片面性,而且受抽血时间,应激反应及是否空腹,是否用药等外界因素有关,有一定局限性。而检测HbA1c时生物学变异小,分析前性质稳定,无须空腹或限时标本,相对受血糖水平急性变化干扰小(压力或疾病状态),能反映过去2~3月血糖浓度,其结果可作为糖尿病管理和***监测的标志物。亦可作为筛查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指标。所以,临床上将HbA1c检测作为DM诊断判定疗效,制定***方案的“金标准”,定期检测HbA1c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贾文波,许继取,宋方方,等.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反应[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7):769-771.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7)
一、HbA1c在体内和体外均很稳定。受生物变异、饮食和分析前的影响比葡萄糖测定要小。
二、HbA1c升高水平与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程度有一致关系,便于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
三、HbA1c水平可反映患者近2个月的血葡萄糖平均浓度,而不仅是测定当时的浓度,这对了解糖尿病的***效果非常有用。
四、可随时取血测定,患者无需空腹,且可不采静脉血。
用血中HbA1c测定来诊断糖尿病的要求是:
一、如测定结果升高应于另一日重复测定来确定,除非患者已有明显症状或血葡萄糖高于11.1毫摩尔/升。
二、测定应在中心实验室进行,不能用即时检验(POCT)仪器,因后者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尚有不足。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8)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的症状,其原因是:(1)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糖尿病症状。有人发现,只有在血糖高于15.0毫摩尔/升并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下,临床上才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可是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要远低于此值。(2)对高血糖的反应不敏感。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对高血糖不那么敏感,虽然血糖已很高,临床上还没有什么感觉。如有些人肾糖阈升高,都已是糖尿病患者却因尿糖不多,而没有什么感觉。(3)缺乏糖尿病知识。有些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虽然已有“三多一少”症状却没有认识到,还以为是“能吃能喝身体好”,“有钱难买老来瘦”。这些情况很容易漏诊,以至贻误病情。
没有糖尿病症状
要不要***?
有的患者认为没有糖尿病症状就不需要***了,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目前的***目标已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糖尿病的症状,而是尽可能让患者的血糖接近正常,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及时早期诊断糖尿病。
很多患者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来监测血糖,但一测血糖却很高。要把感觉和平时的监测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血糖水平。
什么是血糖增高阶段?
指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情况。主要包括3种情况:(1)空腹血糖受损。英文代号为IFG,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又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也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2)餐后血糖受损。是指餐后半小时、1小时血糖升高,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状况,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3)糖耐量受损。又称糖耐量减低,英文代号IGT。糖耐量试验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9)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尿中蛋白排出增加是糖尿病肾病的特征之一,根据蛋白排出量,可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肾病期和临床肾病期。微量白蛋白尿是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早期肾病期,也叫微量白蛋白尿期,即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微克/分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蛋白逐渐增多,尿白蛋白排泄率超过200微克/分钟,也就是超过300毫克/24小时,相当于尿蛋白总量超过0.5克/24小时。
微量白蛋白尿用常规的方法基本不能查出,临床上多采用免***化学技术测定,所以仅仅检查尿常规是不能发现尿中微量白蛋白的。
目前有研究证实,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进行综合***可能给肾脏带来康复的机会,早期诊断、早期***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时,尿样的留取方式有三种:
①定时留尿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尿白蛋白排出率。通常的作法是留取临睡前至次晨这一时间段的尿样本进行检测。临睡前排尿、弃去此次的尿样本,并准确记录时间(分钟),以后每次夜间排尿均留取尿样本,存于样本收集容器中,清晨排尿、留取样本、准确记录时间。将容器中的尿样本混匀,准确记录尿量,取出一杯尿,送检。检测者将根据尿白蛋白的浓度、尿量及留取尿样的时间(分钟)计算出每分钟的尿白蛋白排出率。因此,准确记录留尿的时间和尿量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是很重要的。
②随机留尿法:随机留取一次尿样本,同时检测尿中的白蛋白及肌酐的浓度,用肌酐比值报告尿白蛋白排出率。
③24小时留尿法:留取24小时的尿样本,同时可计算肌酐清除率及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
目前一般采用过夜尿标本测白蛋白排泄率,但有研究认为随机留尿法计算白蛋白/肌酐比值较单纯白蛋白测定更具早期诊断价值。
是不是一旦检测到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增高,就可以诊断糖尿病肾病呢?一般来说,6个月内做尿液检查,有2~3次尿白蛋白排泄率在20~200微克/分钟之间,就可以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但同时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的原因,如患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泌尿系统感染、运动、心力衰竭等。
糖尿病肾病的其他检测方法
从目前众多的研究来看,以尿微量白蛋白预测糖尿病肾病最可信,多种指标的测定更能反映糖尿病肾病的改变。
对于常规方法测定尿蛋白持续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5克,尿中白蛋白排泄率超过300毫克/天者,排除其他可能的肾脏疾病后,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期。
肾小球滤过率对糖尿病肾病分期有帮助。肾小球滤过率可通过内生肌酐清除率计算得到。血肌酐、尿素氮浓度测定可反映肾功能。
肾活检具有早期诊断意义,且由于其他的肾病也可引起蛋白尿,因此,糖尿病患者若有蛋白尿,并非100%为糖尿病肾病,肾穿刺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明确诊断。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10)
中***分类号:R587.1 R255.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4.024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4-0429-0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早期诊断和预防极为重要[1]。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病人出现肾损害的早期标志,对糖尿病病人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检测,有利于早期干预***并评估***效果[2]。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能快捷、准确地反映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状况,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比较有相关性和一致性好而误差较小的优点,已经用于糖尿病病人门诊的筛查和随访[3]。近年研究发现,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和β2微球蛋白(β2-MG)均是反映肾小球疾病的敏感指标,两者优于常规的尿蛋白和肾功能检测,在对肾脏疾病的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4,5]。目前血α1-MG和β2-MG在多数医院已经成为常规肾脏检测指标,但对于其联合检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应用ROC曲线[6]评价血清α1-MG、β2-MG及二者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3月―2013年9月于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154例,年龄20岁~81岁(54.82岁±11.27岁);其中男82例,女72例。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24 h尿蛋白定量≥0.5 g/L,或尿常规检测蛋白阳性,或肾功能异常者;有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结石病史,或有尿路感染或血尿等影响尿白蛋白检测因素者;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严重伴发疾病者;妊娠期妇女。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空腹8 h后采血测血清α1-MG、β2-MG,并留晨尿测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BECKMANDXC800生化仪测定,计算ACR。血清β2-MG、α1-MG使用罗氏ROChP800生化仪测定。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的ACR为诊断糖尿病早期肾病的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早期肾病组(ACR 3.39 g/mol~33.9 g/mol)74例,其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56.09±12.01)岁;对照组(ACR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为偏态分布,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ACR为金标准,取血清α1-MG31 mg/L、β2-MG2.4 mg/L为异常界点值,对血清α1-MG、β2-MG用四格表计算其单独及联合诊断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用ROC曲线评估血清α1-MG、β2-MG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价值并估计诊断界点,计算其诊断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P
2 结 果
2.1 两组血清α1-MG、β2-MG的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早期肾病组血清α1-MG、β2-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尿蛋白排泄异常是其最早和最为重要的临床征象[7]。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8]。近年ADA推荐的ACR因与UAER有较好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因为其操作方法简单和更小的误差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由于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干预对糖尿病肾病的病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即便是ACR也会因干扰因素使其临床诊断价值受到限制,因此探索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检测指标对其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
血清β2-MG是体内有核细胞(包括淋巴、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产生的小分子球蛋白,分布于血浆、脑积液、尿液中,正常人血中β2-MG浓度很低,可自由通过肾小球,在近端小管几乎全部(99.9%)被重吸收。血中β2-MG浓度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在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方面,血β2-MG升高比血肌酐更灵敏,在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80 mL/min时即可出现,此时肌酐浓度多无变化。血清α1-MG是肝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有游离和蛋白结合两种形式,游离的α1-MG才能经肾小球滤过,滤过后原尿中α1 -MG 99%由近端小管重吸收分解,而尿中微量。血清α1-MG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比血肌酐更灵敏,在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本研究比较糖尿病合并或不合并早期肾病病人的血清α1-MG、β2-MG水平,结果显示血清α1-MG、β2-MG在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两项指标单独对糖尿病早期肾病进行诊断,其灵敏度一般,特异度较高,两者通过ROC曲线估计的诊断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界点均小于实验室正常参考范围上限,提示当血清α1-MG、β2-MG水平接近正常参考范围上限时病人可能已经出现早期肾损害。当血清α1-MG和β2-MG两个指标联合后,其灵敏度得到显著提升,明显优于各单项指标,提示临床可通过血清α1-MG和β2-MG的联合检测早期发现糖尿病肾损害的病人,以利于提高检出率,并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 李飞,刘玉梅,李光迪,等.联合检测肾脏早期损害指标对糖尿病肾脏早期损害的诊断[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7);718-719.
[2] Houlihan CA,Tsalamandris C,Akdeniz A,et al.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A screening test with limitations[J].Am J Kidney Dis,2002,39(6):1183-1189.
[3] 刘丹,唐菊英,刘珊,等.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白蛋白排泄率检测的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8):1367-1370.
[4] 严蓓蓓.三项指标联合监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4):371.
[5] 贾利敏.吴迪.β2微球蛋白检测在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5):1116.
[6] Zweig MH,Campell G.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plots:A fundamental evaluation tool in clinical medicine[J].Clin Chem,1993,39(4):561-577.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urine mAlb and α1MG in diabetic patients and to evaluatc their diagnostic value for renal injury. Methods Urine mAlb and α1MG in 60 healthy people and 60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assayed by immunological transmission turbidimetry ratio. Results The contents of mAlb and α1MG in diabetes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contents of mAlb and α1MG can be used as sensitive biomarker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diabetic renal injury, 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nitoring the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Key words】 albuminuria ; alpha1microglobulin; diabetic nephropathy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第三大疾病。如何才能尽早发现,从而早期***,使患者获得治愈康复的机会,这是医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联合检测尿液微量清蛋白 (mAlb)、尿α1微球蛋白(α1MG)来研究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糖尿病组:糖尿病肾损伤诊断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及1992年全国肾脏病诊断标准[2],确诊有肾损害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6~77岁。健康对照组:来自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体检者60例,年龄18~75岁,排除急慢性肾损伤的各种因素和疾病。
1.2 方法
留取早晨中段尿,在2h内送检。采用日本奥林巴斯AU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免***透射比浊法检测。mAlb、α1MG试剂由深圳晶美公司提供。在室温下2h内检测完毕。正常值标准:mAlb<30 mg/L,α1微球蛋白<20 mg/L,超出上限者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按性别分组后,糖尿病及对照组各项检测结果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的尿液2项指标均小于正常值标准的上限,而糖尿病患者mAlb、α1M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小球基底膜是一个具有微孔的负电荷屏障,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肾小球滤过膜的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使血浆蛋白经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受损后,重吸收蛋白质减少,肾结构的破坏又使得组织蛋白的释放增加,均可使尿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升高,形成蛋白尿。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微血管病变,主要是肾动脉、肾小球动脉以及肾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肾小球硬化。糖尿病时由于机体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障碍,可通过不同途径损害肾脏,这些损害可累及肾脏所有的结构,从肾小球、肾小管直到间质,可以有不同的病理变化。
糖尿病早期由于唾液酸和硫酸肝素的减少[3],其阴离子电荷减低,对带阴离子的mAlb的排斥能力减低,mAlb可以透过屏障,从而在尿中发现,在尿常规蛋白定性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尿中可检出高于正常的mAlb.任何引起肾小管基底膜通透性改变的病变,均可导致mAlb的排出,其数量可反映肾小球的损伤程度,因此,mAlb增高是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标志[4],既往研究表明,mAlb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密切,病程越长,mAlb阳性率越高。尿mAlb随病程延长而呈上升趋势,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如果尿mAlb阳性则糖尿病肾损伤至少进入糖尿病肾病期[5],如能早期诊断,就有可能阻止或延缓临床糖尿病肾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期的进程。本研究的结果与以往文献相似,糖尿病组mAlb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α1MG是由肝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分子量约为26~33kD的糖蛋白,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约99%被肾小管吸收并分解,在尿中含量极微。在肾小管损害早期,α1MG就部分或全部不能被肾小管摄取,尿液中的α1MG含量升高。糖尿病常常累及肾小管,导致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损,使得尿中α1MG浓度升高。尿α1MG的出现常常作为肾近曲小管受损的指标之一[6]。糖尿病时肾小管对α1MG重吸收障碍导致尿α1MG增高,可以反映肾脏早期病变。
肾脏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肾损伤最可靠的方法,但技术要求高,具有创伤性,不易推广。尿蛋白检查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而尿蛋白标本易收集,患者无痛苦,可作为糖尿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有利于糖尿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从而有利于早期***,延缓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 征,高彦彬,钱和海.糖尿病中西医综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
[3] 刘国良, 纪 新, 张 峻.糖尿病肾病唾液酸变化的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 17(6):3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