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论文大全

企业投资论文篇(1)

企业发展需要注重无形资产特别是商标、品牌价值的保护和提升,而企业中所有人力资本的存量是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一、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意义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下去,最离不开的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即—创新型人力资本,而人才的获得和利用同企业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密不可分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即发现市场非均衡,使市场恢复均衡的能力。他们的创新活动往往会突破既定技术或制度瓶颈和约束,引起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或生产函数的上移。从企业家、管理创新人员到技术创新人员,都是企业的人力资本,这些资本使企业在发展中明确了发展的轨道,整合了企业的生产要素,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如何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投资的资本存量,在各种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和富有远见的。舒尔茨列举出五种主要的人力投资形式:1.医疗和保健,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精力和生命力的所有费用;2.在职人员的培训;3.正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厂商组织的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些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5.劳动力适应于就业机会的迁移。后来又增添了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及提高企业能力方面的投资。舒尔茨把教育投资看作是整个人力投资最主要的一部分,指出:人们自我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而学校教育乃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教育的作用远远超过被看作是实际价值的建筑、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的资本。对企业而言,企业不应该将对人力资本管理看成一项成本,而是一项创造价值的活动。由于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资本视为由投资而形成的,因此,就要考虑人力投资的效益,计算不同程度不同种类人力投资的收益,并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较。在企业的信息和价值创造的循环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人。在一个循环中,一个阶段的信息可以返回影响前一阶段或几个阶段。价值增值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分解到各单元并最终落实到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活动——人力资本管理。(见表1)

在循环第一阶段,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效率会导致费用降低和循环时间减少,报酬激励计划和培训项目也能影响收入薪酬支出。在第二阶段,人力资本在不同业务单元被运用于各种任务和过程,产出表现为客户服务,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生产力的提升,这些都是以单位成本加以衡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确定这些收益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人的活动。第三阶段,侧重于改进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并最终导致企业目标的实现。透过这个持续循环过程,发现很多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可以得到改进。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及其产生的价值,在实际运用中就可以得到考察。

(二)目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1.对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越来越关键的决定作用认识不够,对人才的重视不够。如山东省锅炉工刘宝敬,取得了3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25项获得国家专利,可是应得的待遇却迟迟没有落实,家居危房,债台高筑。2.企业中缺乏合理的机制,对于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来后难以留住。一位大学老师感叹道:“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跑到国外去了,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中国花高代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国外,给国外企业搞科研,然后这些外国企业再来到中国利用其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3.根据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难于找到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合格劳动力是生产经营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三)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对策

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创新,必须将核心竞争力保留在企业中,人力资本只有存在于企业之中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先留住人才。所以,针对前面讲的企业存在的问题,1.应当解决对人力资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人本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解决好如何把培养的人才留住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1)目标激励。要求企业各级主管让员工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明确职责权利,帮员工制定个人目标,重点使他们理解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对员工进行适度的授权以便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通过实现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2)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完善专利制度。诺斯对专利制度给予高度评价,“一套鼓励技术变化、使从事创新个人的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系统的激励机制,随着专利制度的建立终于被确立起来”。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在明朝中后期,欧洲在14、15世纪,大体一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我国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其原因之一是西欧在资本主义初期颁布了一部保护发明者权利的法规,刺激了当时人们的创造力。(3)提高凝聚力,树立企业理念。这需要企业更多地关注:目标的共识度、明确的责任、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威望、严明的纪律、员工的参与度、对人的责任与尊重、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状况、企业绩效的增长、员工的理想追求和思想境界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理念的贯彻实施,提高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树荣.论创新型人力资本[J].经济科学,2001(5).

[2]安妮·布鲁金,赵洁平.智力资本应用与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第105页.

企业投资论文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投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是资本的缺乏,因此,外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高新技术进行投资的一种金融行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从运作方式看,是指由专业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机制从本质上讲,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投入资本并进行有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它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化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催化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风险投资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企业融资体系和优化资本配置、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财富。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由于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以及,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存在,需要***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给风险投资提供一定的待遇和发展环境。中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经验,但需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常被称为风险资本、创业投资,关于风险投资基本定义的界定,目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研究风险投资之前对其内涵须有一个正确认识,这样才有利于引导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发展。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2000年指出,风险投资企业是由专业投资者提供资金投资并参与管理的一种投资形式,该投资的投资对象为高速发展并蕴藏着有望成为某行业重要公司的潜力新兴公司。经合组织(OECD)1996年定义风险投资为对常被大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忽略,具有高风险和规模较小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资,并提出风险投资亦可指那些对未上市的初创公司投资并参与管理的资本。我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则指出,风险投资是指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以上几个概念区别在于:投资领域是否仅限于高科技领域及是否采用参与管理的投资方式。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潜力的行业或中小企业的并参与其管理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融资行为的股权投资。这样的定义突出了风险投资的股权投资性质及参与管理,并且将其投资领域扩大至高科技领域之外。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可以股权投资形式,比如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短期的财务利润,而为了企业进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权转让获取一次性的中长期高额回报。

2.风险投资有利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一个企业时,首先考虑投入高增长的行业,同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要在本行业里发展,必须要能够不断挖掘新的机会,这就需要在管理人员方面也要有很好的配置。可能企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当这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就要考虑找好的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注资中小企业之后,出于把握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参与管理。因为专业投资公司、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管理方面必然有着独到见解,对经理人员的聘任、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议、财务体制的架构等将提供各种有效措施及策略。风险资本在提供资金和增值服务的同时,将自己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理念注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提供一种完善治理的机制,还有后续服务的机制。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介入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窄,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府财***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等,主角主要是***府,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建立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

2.资本有效供给不足,风险投资规模偏小

风险投资是创业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由于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不足,出现了诸多弊端。一是由于规模较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应;二是力量有限,无法形成投资组合,从而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三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于涉及高金额、高风险的项目,因而也就无法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3.融资难度大,而且所能筹到的资金总量也很小

在我国,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经常会对一些大企业争贷,而对中小企业却不愿借贷,并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也很短,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样,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金不足,风险投资业一开始就会面临融资难度大、壁垒多、融资量小等问题。

四、加快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资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大公司资金,国外资金等,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网络,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府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并积极鼓励居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家,在退出机制方面,可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2.建立有效和便捷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提供风险资本融通渠道的,入口与出口,无疑是近期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应尽快采取如下措施:

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确保创业板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已有专家指出,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主要障碍不在技术面、不在基本面,而在认识层面。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决策层之所以不及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是因为担心我国创业板受NASDAQ、香港创业板市场低迷的影响,担心出师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前景将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其次,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强烈需求将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第三,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科技板块市场是不乏炒作基础的。鉴于此,决策层不必过多考虑推出创业板的时机,一旦制度建设与技术准备到位,应在年内最迟在明年初推出创业板市场,充分发挥其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推器作用。

3.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个人魅力。风险投资天生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意识,所以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管理、金融、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风险投资发展中,要注重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4.加大***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

***府通过财***资金投资:***府财***资金的投入要明确投资方式、管理办法并做好投资评估。其中,在投资方式上可采取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供R&D资金。在这方面国家财***还应保持并加强。这种资金主要投放在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它可以以***策为导向。事实上我国1986年开始实施的,863计划,和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由***府投资于种子期的风险投资计划。第二种方法是提供投资担保。如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均设有各种,投资担保计划。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府在操作中应控制投资方向。第三种方法是直接投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均有过***府直接投资风险投资资本的方式。这种投资与第一种方法不同,它应按市场型为导向。从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府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应限定投资领域、投资阶段。***府不要直接操作风险投资基金而应委托投资管理公司操作。另一方面,***府对其直接投资部分应加强监管、评估。对管理***府投资的操作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类似于美国审慎人的评判规范。

5.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在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难题时,必须广开投资渠道,做到:争取***府投资。即***府有计划地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助金转变为风险投资主体的股本,然后由风险投资主体利用这笔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实际投资;争取商业银行的风险性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以筹集社会游资;在技术创新活动开始前,向保险公司担保,借助保险机制,分散投资风险等。其中我国***策性投资主体的大部分资金应由***府通过财***拨款、发行特种债券以及向国外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来解决,其余部分可以运用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筹集。商业性投资主体的资本金则毋需国有资本占主体,大可由社会公众广泛持股,国有资本进入其中不过是为了寻觅一处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银行贷款。原有的银行科技贷款仍要继续发放,使之成为风险资本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吸引民间资金。要创造条件,吸引总量超过8万亿元的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业,使民间资本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引进国外资本。注意引进外资和国内信贷之间的时间、风险和权益的权衡。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所引进的外资,大多数都是属于扩张期的投资,即属于后期投资。这个时候风险投资所经历的高风险差不多都已经过去,只是等待秋收果实了,若这时国内的一些银行能够准确地瞄准时机,那么这颗硕果就不会与外国分享了。如深圳,金蝶,到了成熟期,外国人来投资了,也就是采摘熟果实了,如果当时国内的银行能给,金蝶,提供贷款,分享果实的就是国内银行了。所以,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使之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以便也能分享风险投资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努力改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外资在创业期的投资,使之收益与风险相均衡。

参考文献:

[1]田超:利用风险投资发展中小企业[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9,(10)

[2]姚长辉沙重九:对我国风险投资现在问题与相关策略分析[J].经济科学,1998,(4)

[3]张***谢冰:企业改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J].企业改革,1999,(4)

企业投资论文篇(3)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多个项目的决策,企业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排序,以此确定项目的投资次序。这种决策方法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项目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均衡。因此,我们在多项目决策,即决定资源如何在项目间分配时,不仅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风险特征,还需要衡量各个项目以及新项目和企业现有业务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在确保投资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

鉴于项目投资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坚决杜绝决策程序的随意化和形式化,要深入的考察和权衡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将项目纳入到企业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考量。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项目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做了简要的思考,并对企业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备注】

【1】许世刚,茅宁.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1:65-69

【2】陈海芳,宋平.管理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0

【3】郭百钢,韩玉启.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科学管理研究.2004.2:73-76

企业投资论文篇(4)

笔者曾经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就是提起跨国投资,然后观察人们的反映,大多数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什么可口可乐,麦当劳的;提到外资,更多的人关心的是如何引进和利用外资,很少有人将这些同中国的企业联系到一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缺乏的确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殊不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中国加入WTO,赢得了国际化的资源配置环境,大多的中国企业都应该走出国门,为自己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跨国投资是公司为了获取预期未来收益而将资本投放到国外的活动,是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实现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以资本增殖,生产力提高为目的的国际跨国投资活动是科学进步,国际分工细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投资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国际跨国投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大踏步发展,十多年来跨国投资金额超过了10000美元的大观。在过去的9年中,全球的跨国投资保持了极高的增长速度,投资金额从1995年的3311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0750亿美元,2000年更是超越了12700亿美元。统计资料显示,到1999年底,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总数超过了60000家,拥有30万个海外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占全世界对外国投资的70%以上,占全世界总产出的1/4。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有51个是跨国公司,其余49个是国家,也就是说,有些跨国公司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中等发展中国家。时隔五年,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势头,不难想象其规模和力量。大量的事实证明,跨国投资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中国企业而言,尽早地加入国际竞争当中,显得尤为迫切。

按照国际资本输出的规律,各国吸收国外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1.44,即每吸收1美元外资,对外投资可达到1.44美元。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0.43,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为1;0.26左右,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多一点。随着我过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工业门类的齐全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的大量积累,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应该并且已经达到快速对外输出资本的阶段。他指出,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目前中国人均收入虽只有1000美元多一点,但是由于地区差异,上海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000美元以上了,而江苏、浙江、广州等沿海地区人均收入都远在2000美元以上。因此,到国外投资是万事俱备,只差行动了。

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很多领域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很容易让人想起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即产业升级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和技术的转移,一是沿海到中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就是向国外此产业仍然处于比较优势的地区,尤其是了解国外市场的企业,向资本缺乏而劳动力密集的地方转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指出:中国对外投资应该选择那些市场程度比中国慢半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一方面有着充足的经验,一方面对这种转型中的市场有超强的适应能力。他将之成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早半拍”准则。早半拍准则可以在国际贸易的需求偏好相似说中找到影子。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oe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这对跨国投资同样适用。林德认为,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似,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交往也就越密。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其选择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就较低,因为他们要让有限的收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掌握生产技术,也只能选择通用的技术,简单的资本设备,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刚好相反。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最好走这条路。徐滇庆教授根据他的早半拍准则得出结论:中国资本输出最佳的地区是东欧地区,并切举了丰佳集团的例子加以说明。其依据是这些地区国内市场化程度,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都远不如中国,而其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和中国类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一、这种理论只能解释水平上的跨国投资问题,却忽视了垂直跨国投资问题。二、这种理论只丛经济发展程度角度入手,而忽视了***治等其他的条件。以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为例,其投资环境存在以下的问题:1、法律烦琐,透明度低,且优惠***策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2、经济困难,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期望值较高,反过来受其限制也高;3、***局尚未完全稳定;4、处于美俄争夺激烈,经济不稳定,麻烦事多的灰色地区;5、腐败、、行贿受贿严重,投资风险大,成本高,等等。丰佳在那里的成功不能把这些一下都抹去。三、这种理论引导的资本流向的产业基本上是一些低级产业,不利也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我要指出,“早半拍”准则倒不如归结为一种跨国投资战略,即打发展程度的时间差,利用这种时间差取得良好的走出去效果。但是并不足以指导资本的主要流向。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树立多元化的发展观念,不应该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地区和产业,更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在深入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投资市场和产业有所取舍,以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

实际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原因如下:1、这些国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治环境稳定,虽然竞争激烈,但也为投资者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2、这些国家有着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我国企业“练兵”和“取经”的最佳场所,能对我国国内企业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推动和提高;3、这些国家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较新,可以是企业对前沿技术和管理有较快的反应能力,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后起者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欧元美元作为硬通货,币值坚挺,汇率风险小而增殖能力强;5、目前欧美国家都实行鼓励外来投资***策,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另外已有的工业基础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产业支持,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国资本投向正是这些地区。

解决了区位选择问题,那么下一步就是怎样走出去了。一个模糊而又完美的建议无外乎考虑企业自身状况和国外的投资环境。在此问题上,也没有完全适用的法则,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深练太极之道,将中华武功的精髓思想运用到走出去的战略中来。

对付强者,避实就虚,攻敌弱点。我国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对比相差悬殊,所以不能硬来,应该采取迂回的策略,发挥灵活的优势,攻击敌人薄弱的环节。从大型相关产业的公司涉足不深的地方,推广自己的国际化品牌。

以己之强攻敌之弱,发挥比较优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跨国经营可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占领国外市场,中国的很多产品(劳密型)占据世界大量的市场分额,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慌,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进行内部化的交易,可以有效的减少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进而发挥劳动成本低廉的威力。

以静制动,发挥后起者优势。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比较优势的战略适用的是贸易领域,虽然能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贸易利益,但容易使我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固化。在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来提升产业结构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发挥后起者优势,敌未动我不动,敌动,我动在先。具有选择的使用国外在付出巨大代价才获得的支持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这样就可以跳国许多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甚至在其基础上进行研发实现企业质的飞跃。如首钢集团收购美国MastaEngineer公司70%的股份,获得了650套设计***纸,46个设计软件包,从而增强了首钢集团设计和制造重型冶金设备能力,扩大了中国钢铁工业作为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2年9月TCL集团控股的TCL国际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与德国施耐德达成收购协议,利用巧劲,达到了利用其已有的融资和销售渠道。

企业投资论文篇(5)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描述,过度自信的定义是:人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往往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外部客观因素如运气、机遇等的作用。人们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但这种判断与客观标准存在偏离(Hayward&Hambrick,1997;Hiller&Hambrick,2005)。过度自信发生时,个人对自己决策预期的肯定性会超过预期本身(Hilary&Menzly,2006;Klayman,etal,1999;Si-mon&Houghton,2003)。认知心理学实验证明,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人士都可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尤其是在律师、投资银行家、工程师、***府官员、艺术家、企业高管等社会精英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企业各项经营与财务决策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Kahneman,Slovic,&Tversky,1982)。最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Rol(l1986),他认为,过度自信是大部分企业并购的原因,大部分并购活动是由于经理人过于乐观和骄傲自大促成的,如果并购成功,经理人就会受到奖励,使其产生控制幻觉,高估控制能力,低估风险,即“狂妄自大假说”(HubrisHypothesis)。Heaton(2002)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认为在不考虑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时,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他通过构建模型对研究思路进行了推演,证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发投资扭曲,一方面造成投资过度,另一方面造成投资不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高估企业价值,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偏好于内部融资,当公司现金流短缺时,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使得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增强,因而会放弃一些好的投资项目。另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还会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投资一些实际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从而引起过度投资。Malmendier和Tate(2005)对企业管理者存在的过度自信倾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规模产生了正向影响,在做项目决策时,管理者高估项目回报,低估项目风险与成本,乐观地预期项目前景,从而对不该进行投资的项目投入资金。台湾学者Lin(2005)以台湾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盈利预测与实际结果的偏差作为判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依据,实证检验了过度自信与投资的关系,发现高管过度自信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显著正相关。Ben-David、Graham和Harvey(2006)通过比较实际盈利水平是否达到盈利预测来衡量企业CFO的自信程度,发现CFO过度自信会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产生影响,如投资规模、投资金额、投资频率较大,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较高,较少发放现金股利等。Glaser、Scehers和Weber(2007)对2001~2005年德国400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企业整个管理层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其投资水平较管理者理性的企业投资水平更高,而且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也更高;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在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企业并购活动方面,过度自信、过度乐观也是并购活动频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Malmendier(2005)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进行的并购活动比理性管理者更频繁,大部分兼并活动都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关,经理人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容易受过度自信心理的影响,相信并购能挽救经营不善的目标公司,实现管理协同效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公司投资规模、并购频率上与理性管理者的差异最终也会反映到公司绩效和企业价值上。学者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利于公司绩效、企业价值的提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出现过度投资的概率增大,对公司绩效、企业价值会产生不利影响。Gervais、Heaton和Odean(2005)认为,谨慎规避风险的管理者可能会放弃增加企业价值的投资项目,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投资风险大、收益也高的项目。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能够带来高回报,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做出的资本预算更有利于股东利益,薪酬契约的激励作用也更为明显,可以增加企业价值与管理者的薪酬。Goel和Thako(2008)研究发现,谨慎、理性的管理者容易造成企业投资不足,从而降低公司价值,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减少投资不足的情况,增加公司价值。CEO过度自信与公司价值之间并非是线性关系,过度自信的程度不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也不同,中等程度的过度自信管理者通过投资会提升公司价值,而高程度的过度自信管理者投资过度会贬损公司价值。与上述研究结论不同,Rol(l1986)等认为,过度自信管理者的并购活动不仅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反而会降低企业收益。Doukas和Petmezas(2007)证实,自我归因偏差是管理者过度自信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并购次数越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也越高,而并购绩效却逐次降低。Malmendier和Tate(2008)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比理性管理者进行多元化并购的可能性更大,但对企业价值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外部市场能够识别过度自信管理者的并购公告,股价也会降低。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非理性心理。郝颖、刘星等(2005)研究发现,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大约有1/4的高管具有过度自信倾向。与适度自信相比,高管过度自信心理与企业的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且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这一观点也为叶蓓、袁建国(2008)所支持,他们采用联立方程模型进一步研究了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发现管理者适度自信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正向影响,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而自信超过一定限度即过度自信后,则对企业有不利影响。姜付秀、张敏等(2009)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的总投资水平、内部扩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企业拥有充裕的现金流时,这种正相关性程度更高。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下的并购战略会增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非理性心理会对企业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通过投资规模、投资频率等方式体现。对于过度自信下的投资行为是否会降低企业价值,目前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的衡量方法进行改进,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及企业绩效的影响。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司最重要的财务决策———资本性投资,一般是指内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项目投资。资本性投资是一种战略投资,它可以改变公司的规模、结构、经营方向和发展趋势等。错误的资本投资决策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会拖累企业至破产境地。因此,企业在进行资本性投资之前,必须对投资方案进行评估,然后做出选择。项目可行性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这两种方法的原理相同,即都是对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量计算现值方法的运用,必须正确估计投资方案运营期间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各时期的折现率。采用净现值法存在两项人为的估计,即运营期间产生的现金流量和折现率,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这两项的估计可能存在较大偏差。事实上,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包含了公司高管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对自身管理能力的估计以及对经营环境的分析。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评估项目时,一方面高估收入、低估成本费用,另一方面产生控制幻觉,高估自己掌控局面的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容易采取积极冒进的投资策略,导致企业内部投资规模、投资水平以及对外投资频率较高的问题。投资项目的折现率是由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来确定的。如果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程度很高,那么折现率就会相应提高;反之,折现率就会降低。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是一个主观判断的过程,折现率的确定也是一个估计的数值。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由于存在控制幻觉、证实偏差等认知偏差,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在选择折现率时采用较低的折现率。在投资项目评估阶段,管理者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过度自信对决策产生的影响路径如***1所示。可见,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要么高估投资项目的未来净现金流,要么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并采用较低的折现率,使得NPV增大。遇到不具有投资价值、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若估计出NPV大于零,其还是会采取投资行为。因此,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有投资扩张的冲动,从而导致企业投资规模、投资水平更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有待检验的假设。假设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与管理者理性的企业相比,其投资水平更高,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水平正相关。投资行为无疑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高效率的投资会提升企业绩效,低效率或无效率的投资会降低企业绩效。当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对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时,该投资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可能在投资规模、投资频率方面高于其他企业,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导致的投资行为将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对此,我们需要利用回归分析来证明该命题。从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最为关键的变量是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的交互项(Overcon*inv),即从交互项的符号可以判断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对企业绩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前所述,本文预期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的投资水平较高,但投资效率不高,从而可能降低企业绩效。假设2: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通过投资行为影响企业绩效,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增加投资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变量界定、样本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界定1.管理者过度自信(Overcon)。国外学者提出的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衡量方法多达七种,但适用于我国的主要有四种:管理者持股变动(Malendier&Tate,2005)、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余明桂,2006)、上市公司年度盈利预测超过实际水平(Lin,2005)、CEO相对薪酬(Hayward&Hambrick,1997)。第一种衡量方法需要使用股权激励数据,但目前实施管理层股份激励的公司数量较少,采用该方法会缺失很多样本,无法全面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真实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企业家对其所在行业或宏观经济整体情况做出的预期,与管理者对企业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企业景气指数是分行业的,在反映管理者个体差异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例如,在余明桂等人的研究样本中,企业景气指数值都在100以上,均值为127.31,最小值为120.26,这意味着所有企业均存在过度自信倾向。因此,用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来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仍有待商榷。本文以盈利预测是否超过实际水平作为首选指标。一般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近期的发展趋势倾向于乐观向上的估计,他们在财务报表报告期结束前做出的盈利预测一般是等于或高于实际完成数的,且公开盈利预测也都经过高管授意并审核,与高管的个人心理认知最为贴近,所以,该指标既能从心理层面衡量管理者的认知偏差,也能充分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个体差异。2002年9月27日,证交所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2年第三季度季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报告中预测公司全年的经营业绩。自此,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披露开始规范化。因此,我们的样本选取了2003~2010年期间披露盈余预告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选取过度自信样本的具体做法是,将数据库提供的盈利预告信息分为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定性描述一般包括乐观预测(预盈、预增、略增、续盈和扭亏为盈)、悲观预测(预亏、预减、首亏和微亏)、较大幅度变动等模糊表述,2003~2010年共有3339个定性描述样本。如果乐观预测不能实现,即预测业绩与实际业绩不一致,则视公司的管理者为过度自信管理者。定量描述是公布预测全年业绩的具体数额或增长、降低比例,2003~2010年共有2048个定量描述样本。若上市公司样本期内实际的盈利水平低于其披露预测的盈利水平,则将该公司的管理者定义为过度自信管理者。2.企业投资(INV)。按照投资方向,企业的资本性投资可以分为内部投资和对外投资。内部投资(Nbtz)是指企业把资金放在企业内部,购置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产的投资活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投资。对外投资分为两种,即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由于对外证券投资的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机性强,本文对此不做考察。我们主要考察对外直接投资(MA),即直接投资于其他企业,并以企业并购来衡量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本文的企业总投资是指对内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和。(二)样本选取本文以盈利预告数据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指标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所以研究样本的时间窗口选为2003~2010年。本文所用的公司治理数据和财务数据来自于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AR公司治理数据库,盈利预告数据来自于锐思数据库,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数据来自于CCER数据库。我们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执行了如下筛选程序:(1)为了消除IPO的影响,剔除了2002年12月3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2)由于金融类公司性质特殊,参照同类文献,剔除了该类样本;(3)剔除了财务数据与公司治理结构数据不全的样本。经过上述程序,我们最终获得的样本数为10885个公司年。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的是Stata11.0软件。(三)模型构建为了检验研究假设,本文建立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水平、企业绩效的多元回归模型。根据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理论及文献(叶蓓,2008;姜付秀、张敏和陆正飞,2009),我们在模型中添加了公司治理与财务层面控制变量: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CF)、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JR)、***董事规模(Ddsize)、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性质(Nature)、资产负债率(Lev)、公司规模(Size)、公司成长性(Growth)。同时,我们还控制了宏观经济因素(年度)和行业因素的影响。各变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见表2。1.假设1的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因企业并购(MA)、总投资(Inv)、资产负债率(LEV)、企业成长性(Growth)的标准差较大,需进行极值调整,我们采用Winsor命令在1%分位上缩尾调整。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总样本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样本数为623个公司年,未过度自信的样本数为4065个公司年,即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的比例为13.28%;国有上市公司占总样本的63.59%,说明国有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14.17%,说明约有15%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独董人数占了董事会人数的35%,即董事会每10人中有3、4人是独董,这基本上达到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要求。从连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企业内部投资(Nbtz)的均值为6.6%,即每年的内部投资额占总资产的6.6%;并购投资均值为2.14%,总投资均值为7.4%;所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53%左右,这样的资本结构比例是较为合理的;公司成长性的均值为22%,即营业收入增长率保持在22%左右;企业规模即总资产经过自然对数标准化后的均值为21.3。(二)单变量分析表4给出了管理者过度自信样本与管理者未过度自信样本在公司投资行为(Nbtz、MA、Inv)、公司绩效(ROA)以及控制变量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公司成长性等方面的***样本检验结果。从表4中可以看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与未过度自信公司相比,其投资行为的均值差异都是显著的(P值均小于0.1),这初步证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的投资水平显著高于未过度自信的公司,但中位数检验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最低要求;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显著低于管理者未过度自信的公司,ROA的均值和中位数检验都证明了这一点;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的现金流均值高于未过度自信的公司,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另外,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在过度自信与未过度自信组间的比较也显示出统计上的差异;公司成长性在过度自信与未过度自信公司的均值T检验和中位数Wilcoxon检验中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4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者未过度自信样本主要变量的T检验(三)相关性分析为了验证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首先对主要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表5中可以看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行为(内部投资、并购投资、总投资)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会使公司内部投资、并购投资的投资规模更大、投资频率更高;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的业绩也较差,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现金流CF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显著正相关,即现金流越大的企业,管理者越容易过度自信;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人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较高,在6%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产权性质nature变量与过度自信变量显著负相关,说明非国有企业过度自信的倾向更明显;规模越小的公司越容易发生管理者过度自信,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LEV和公司成长性Growth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正相关,但不显著。(四)实证结果分析本文关注的是管理者过度自信给企业投资带来的影响,而企业投资也会影响管理者的自信心,若投资成功,管理者就会对自己的决策和判断更加自信,可能会加大投资规模、投资力度,以期获得更大的回报。因此,这里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相比于OLS回归方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可以控制非观测效应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对于究竟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我们进行了豪斯曼(Hausman,1978)检验。其思想是:Hausman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k的χ2分布,当H大于一定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时,就认为模型中存在固定效应,从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表6为Hausman检验结果,它拒绝了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我们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作为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回归模型。表7列示了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在控制了不随时间变化的行业固定因素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显著为正,即管理者越过度自信,企业内部投资、并购投资和总投资的规模就越大,假设1得到了充分验证。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指标来看,该变量在内部投资和总投资方程中都是显著正相关的,说明企业投资项目的资金有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该变量在并购方程中是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并购投资的特殊性有关,大型的并购除了依靠自有资金外,还常常依靠换股合并、资产交换、外部融资等多种方式实现。公司治理层面的控制变量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几乎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有***董事规模变量在并购和总投资方程中是显著负相关的,说明***董事比例高的公司,董事会在做出重大投资决策时会让独董参与其中,提出意见建议,审慎地做出决策。产权性质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规模和投资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资产负债率与企业投资行为显著负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投资行为受到的限制越多,投资水平越低。公司规模变量与企业投资也是显著负相关,即小规模的公司,投资比例越高,投资规模越大,因为规模小的企业有积极投资的冲动,希望通过扩大投资来做大做强。表8的回归结果验证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绩效存在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会降低企业绩效。内部投资、并购投资、总投资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这与投资规模的有效扩大会带来规模效应、提高企业利润的观点是一致的。关键变量交互项Over-con*nbtz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进行内部投资对企业绩效是有损害的,但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交互项Overcon*MA的统计结果是显著负相关,其系数为-0.076,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并购投资中与未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相比会降低7%左右的企业绩效。交互项Overcon*inv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通过投资行为使企业绩效降低了3%左右,假设2在企业并购投资和总投资领域均得到了验证。控制变量两职合一和***董事规模都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产权性质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得到了验证。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破产风险越大,因此,必须合理控制企业的负债水平。公司规模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的公司业绩越好。公司成长性越高的企业,绩效也越好,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企业投资论文篇(6)

企业在识别自己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

实际现金流量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分别为费用和效益,应依据收付实现制,按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记入其实际发生的年份,也就是说,项目费用和效益的计量不受权责发生制的影响;二是指如果在预计项目寿命期中,与项目有关的价格和成本将发生持续上涨的情况,估算未来现金流量时就应考虑通货膨胀对费用和效益的影响。

增量原则又称相关原则、边际原则或有无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与投资决策相关的现金流量(决策中应考虑的费用和效益)应是增量或边际现金流量,即仅仅因投资项目而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或者说,是没有该投资项目就不会发生的费用和效益。因此:

项目的CFt=企业的增量CFt=企业有项目的CFt-企业无项目的CFt

式中CFt表示项目t年的现金流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项目的实施,企业现有经营活动的费用和效益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需仔细加以分析鉴别。下面,我们根据这些原则,通过案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需考虑的问题。

东风电子公司过去几年的效益一直很好,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销售和利润,公司的计划和销售两部门共同提出了利用目前拟出租的一间闲置仓库,批量生产已投资150000元研制的一种换代产品的设想。为此,公司花费50000元聘请了一家咨询公司帮助调查新产品的市场前景,结果表明市场前景良好。目前,公司领导层正在考虑是否值得投资,正式推出该种新产品。

与销售和生产技术部门研究协商后,公司的财务部门估计,生产设备(包括设备购置、运费和安装工程)投资需2635000元,使用寿命5年,其间每年的维修费用为300090元,寿命结束时残值为165000元。新产品的单位外购原材料投入为80元,外购燃料动力成本为25元,销售单价为150元,第1年至第5年的销售量分别为41000单位、43000单位、43000单位、43000单位和40000单位。此外,新设备的运转需操作工15人,其中5人需新聘,职工的工资及福利为每人1200元/月。

据市场预测,新产品投产上市后,现有的一种同类产品的销量将受到影响,估计销售额(减去经营费用中变动成本节约额后的销售额)将下降800000元。因此,财务部建议公司部分停止该种产品的生产,变卖这部分生产设备可获得现金收入650000元,但这些设备的账面价值为900000元。

另外,公司财务部门还提出:①提取项目销售收入的1%来负担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②项目融资成本为10%;③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折旧;④厂房出租每年可获租金收入(市场价格)预计200000元;⑤项目流动资金投资为年销售额的8%。假设该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

案例中列出了涉及东风公司项目的各项收支,其中有些不属于增量费用和效益,在判断和识别时,应对以下问题进行详尽分析。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在正式投资决策作出之前,已经发生而又没有其它用途的成本。我们知道,企业在实施具体的项目前,总是要发生一些涉及拟投资项目的费用,如本例中的50000元咨询费(包括为可行研究和其它项目前期工作支付的费用)和150000元研究与开发费用。这些费用的特点是,它们在投资决策完成之前已经发生,而在项目遭到否决的情况下一般又没有其它用途。按照增量原则,沉没成本不是相关成本,不应记入项目未来的现金支出,因为无论有无项目,它们都已发生。

机会成本

如果某些资源在不搞项目的情况下能为企业创造现金收入,当项目使用这些资源时,必然要放弃这些收入,这些放弃或损失的收入就是项目的机会成本。有时,企业的投资项目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厂房、仓库、土地等。在此种情况下,应考虑这些资源是否有明确的其它用途,如有它用,就应计算因此而放弃的现金收入。机会成本是相关成本,但并不涉及企业目前的现金收支,尽管如此,我们不应因其不作为交易事项在企业入账而将其忽略。本例中,对于项目计划利用的拟出租闲置仓库,应把预计放弃或损失的200000元租金收入视为机会成本,记入项目未来现金流量中的现金流出,例如记入项目的增量经营费用。

分摊费用

像许多企业一样,东风电子公司也是把公司的管理费用分摊到各个生产和业务部门,包括拟实施的项目将要分摊的份额(项目销售额的1%)。但是,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并没有因项目而增加,实际上,无论有无项目,公司均需负担同样数额的管理费用。因此,根据增量原则,这部分分摊到项目的管理费用不属于相关成本,不应记入项目的现金流出。

经营费用

就工业企业而言,经营费用是指不包括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的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动力、人工成本和维修费用。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如果分析的是扩建项目,项目投产后可能会利用企业一部分现有的富余职工(如本案例中的情况)或闲置的公用设施;如果是技术改造项目,则可能会降低现有生产活动的原材料或燃料动力消耗,或者,提高现有职工的工资。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经营费用发生增减变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认真进行有项目和无项目的对比分析,判断企业经营费用的增量变化,准确识别项目的增量经营费用。

销售收入

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或性能而推出换代产品时,或者为了增加花色品种而增加同类产品的产量时,由于市场的总容量有限,企业现有产品的销售收入可能会受影响而下降。因此,增量销售收入(项目效益)应是项目本身产品的销售收入(第1年为5150000,2-4年为6450000涕5年为6000000)减去企业现有产品销售收入的损失。在本案例中,预计销售收入应是项目产品每年的销售额减去现有生产活动损失的销售额(80万元)。此时,这种损失类似于机会成本。但是,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往往较复杂,应谨慎对待,因为下降可能是由于市场竞争因素造成的。企业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在同一市场上推出新产品,新的生产者也可能会加入竞争行列,其结果可能是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下降。此时,损失的销售收入类似于沉没成本,不属于相关成本。为了便于区分上述两种情况,在分析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无项目的情况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预计企业的销售收入将会下降,损失的收入就是无关成本。

折旧费用

折旧费用不是现金费用,不涉及任何现金支出,因而不属于投资项目的相关费用。然而,折旧费用虽然与项目的税前现金流量无关,但却会对项目的税后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在计算项目应支付的所得税时,折旧费用可以从应税收入中扣除。

税金

项目本身需要支付的税金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金是项目的相关费用,应记入项目的现金流出。在预测项目的现金流出时,可根据现行财务和税收制度,分别估算上述税金。但是,由于项目而使企业现有经营活动增加或减少的税负,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比如,本案例中在处置现有生产设备时,将会发生650000元的现金收入,而这些设备的账面价值却是900000元,两者相抵有250000元的账面亏损。这样,如果企业的边际所得税率是33%,当年就会少交82500元(250000×0.33=82500)的所得税。企业节约的这部分所得税现金支出是增量现金流入,属于项目获得的效益,因为在没有项目的情况下,就不会发生这部分节约额。同样,如果企业因项目而处置现有资产时发生账面盈利,也将相应地增加所得税支出。在实际计算项目现金流出时,可用这部分节约额抵减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融资成本

企业投资论文篇(7)

1引言

创业投资体系主要涉及三方当事人,即投资者、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创业投资企业通过公募或私募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然后经过项目筛选将资金投入到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创业企业中去,创业企业高速发展后,创业投资企业退出创业企业,将其持有的股份变现后偿还给投资者。在国外,很多创业投资企业在向创业企业进行资金投入时选择了联合投资方式,即几家创业投资企业联合对一家创业企业投资,每家机构只投入很少一部分资金,累积效应使得利益一致的创业投资企业占有了相对多数的股权,而每一家承担的投资风险却没有增加。这是因为国外许多的创业投资基金都对创业企业有最高投资限额、最高控股比例以及最低项目个数的风险控制制度。一般规定,对一个创业企业的投资不能超过某一创业投资企业创业资本总额的20%,若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创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大于创业投资企业所能供给的额度时,那么领头的创业投资企业会联合其他创业投资企业共同向某一创业企业投资,从而实现创业企业的资本需求和创业投资企业之间的风险分担,增强创业投资运行效率。联合投资按照创业投资企业区域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内联合投资、中外联合投资、国外联合投资。

2从亚信看中外创业投资企业联合投资的意义

留美博士田溯林等于1994年在美国达拉斯创建“亚信”公司,1995年公司总部迁往北京,经过几年的经营扩张,公司在Internet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领域、大型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都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到1996年,作为国内快速增长的高科技企业,开始被一些创业投资企业所青睐。美国忠诚集团创业投资基金、华平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国创业投资基金三家具有优势互补性的投资公司达成协义于1997年向该公司联合投资1800万美元创业资本。获得投资后,亚信很快便在美国成功上市。

从上可以看出,中外创业投资企业联合投资具有特殊的意义:

(1)中外创业投资企业联合投资弥补了各自在企业增值服务上的不足,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实力整合。凭借国外创业投资基金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联合投资后,亚信改组了董事会、明确了公司目标、规范了公司决策过程、建立了财务监控机制、调整了激励***策,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忠诚集团创业投资基金作为著名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集团(忠诚集团)附属的创业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了如指掌,为亚信上市融资提供了必备条件;中国创业投资基金的优势在于非常熟悉中国的投资环境与信息产业发展***策,与***府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为亚信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由于IT产业丰富的产品开发和市场经营方面的优势,华平创业投资基金为亚信提供内在的技术支持。

(2)弥补了单个投资在创业资本规模上的不足、实现了投资规模经济化。首先,各个创业投资基金的专业化程度和资本实力不一,确定各自合理的投资规模便产生了差异。因此,对一个具有高增长潜力与高风险的亚信来说所需资本很有可能超出了某一创业投资基金所能承担的上限额度,各个创业投资基金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自主决策,以达到自身最佳的投资规模。其次是实现了投资规模经济化,对每家创业投资企业而言,联合投资形成了数量规模,降低了每个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保持了创业资本的流动性和快速变现能力,而且规模效应的实现导致管理成本与成本都大大减少。

(3)更好地主动控制风险,使风险得到有效分担。首先,通过三个创业投资基金对亚信的共同的审查、股权安排、分阶段投资与监控等,弥补了单个创业投资企业在风险鉴别能力上的局限性,减少投资决策造成的风险。其次,可以加强对被投资创业企业的控制。一般来说创业投资是不倾向于控股的,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单个创业投资企业自身的资本实力与股权比例局限下所导致的决策权不足,联合投资可能使得利益一致的创业投资基金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有更多的发言权。

3我国创业投资企业的中外联合投资模式探讨

由于我国创业投资还处于初期,创业投资机构创业资本额有限、管理经验不足、创业投资机构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再加上行***色彩的干预、利益集团的安置、专业人才的匮乏,根本上无法满足创业资本的高效率的运行,如果采取国内联合投资的话,起不到强强联合的作用,反而会由于各自利益而相互扯皮。而对于国外的创业投资机构来说,首先由于创业投资发展时期较长,具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投资理念和哲学,具备了相对有较完整的项目评价体系与风险控制手段。其次往往具有比较完整的决策程序与流程,从项目筛选、尽职调查、投资安排、价值评估到合同签订、投资后的增值服务与监管等,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健全的机制与规范化的管理。最后就是国外创业投资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较高,善于调动外部专家的智慧,如与技术、财务、法律、***府等部门建立战略关系。所以,采用中外创业投资企业的联合投资对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尤其重要。下面通过案例分析我国创业投资企业进行境内外联合投资模式的必要性。

3.1境内外创业投资企业联合投资的模式研究

随着中国创业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境内外创业投资企业之间“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变,由于***策和法律的限制,境内外创投企业之间的合作尚处于摸索阶段,他们之间的相应合作模式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以随着我国***策的逐渐宽松,研究境内外创投之间联合投资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这里通过两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分析我国现实模式选择。

案例一:广东风险投资集团和台湾和通投资有限公司的联合投资模式

2002年8月,广东风险投资集团和和通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了广州冠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境内和境外分别募集两个基金。双方联合采取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思维模式:项目评估整合,投资决策分开。但这个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只负责项目的评估、推荐和投资后的管理,真正的决策权还是由各自的基金掌握。在一方决定向一创业企业融入创业资本的情况下,另外一方也没有必要一定跟投。所以冠通公司并不是这两个基金严格意义上的管理者,它也不负责这两个基金的短期运作。这种模式的优点:双方通过这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但同时又保留了个体决策的空间。缺点:境外创业投资企业一般缺乏大陆投资经验和投资关系网络,而且我国产业升级的***策目的和外资纯粹的商业目的之间往往是不相容的,这些都制约着联合投资的发展。

案例二: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和软库发展有限公司的联合投资模式

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与软库发展有限公司的联合采取的是美元与人民币基金模式双方各出资100万美元注册成立创新软库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新投资集团募集1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并将其放在境内,软库发展有限公司在境外募集与1亿人民币等值的外币基金放在境外。这两个基金交给创新软库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如果投资的项目需要人民币背景,就用境内的基金进行投资,将来在境内退出;如果投资的项目需要海外控股的背景,则用境外的基金进行投资,将来通过海外上市或并购实现退出,投资后所得的收益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在双方之间进行分配。

这种模式为外资涉足境内人民币项目提供了机会。双方共同进行项目评估、投资决策,本质上来说就是重新组织了一家创业投资企业,其优点就是通过这种制度设计,外方得以广泛地参与中国境内人民币项目的投资,而中方除了借鉴外方的管理经验外,还获得了海外退出的途径。但是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虽然表现出良好的意愿,但在使双方效用协调一致时,尤其是在境内和境外基金投资收益有差别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地安排利益分配,是这种合作模式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的两种模式,由于***策法律的限制,直接的联合投资模式还行不通,双方通过以上两种间接的方式进行联合有可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双赢,以上两种模式很多程度上的设计实际上是局限于法律***策而做出的权宜之计,是我国联合投资模式的一个现实选择,对我国创业投资中外联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2联合投资的注意事项

企业投资论文篇(8)

张诚认为,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分割性、不易储藏性和异质性,将导致其很难标准化和规模化许多学者也始终质疑服务业国际化的可能性。然而,服务业跨国投资化毕竟已成为全球新趋势,也逐渐表现出不同于制造业的国际化特征。近年来逐渐丰富的服务业投资研究中,以下几类投资动凶最受学界的关注和认同。

(一)基于市场寻求的投资动因

服务业国际扩张的初始阶段,服务贸易国际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类跨国投资大都集中于金融、保险、零售等与市场贸易直接相关的行业,其国际经营与市场需求量密切联系,因此最初服务业投资以市场寻求为主要动因。李和莫西仁(LiandMoshirian)对美国保险业吸收外资活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从东道国视角分析跨国投资动因。保险业跨国公司通过FDI来规避由国际交易市场不确定性引起的投资风险,同时提高海外投资者意向。李和莫西仁构建了保险业吸引外资的东道国因素体系,包括国民收入、相对资产成本、相对工资率、保险服务总贸易额、汇率变动、银行业FDI、保险业市场规模和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证实与保险市场直接相关的国民收入、总贸易额和市场规模对FDI有显著正影响,而起辅助支持作用的银行业FDI和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对FDI也有影响。而钦科陶等人(Czinkota,etal)则通过美国高校MBA项目的国际合作来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海外投资,认为影响因素包括商学院规模、跨国经营经验、产品差异化、潜在市场、合同风险等。

近年来,市场动因理论虽然受到了学界的肯定,但因服务业投资已不仅仅集中于传统贸易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联的服务业越来越成为跨国经营主体。许多跨国公司倾向于将其非核心环节如人力资源、物流管理与市场咨询等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运营,因此作为服务于制造业的专业公司,随着制造业跨国经营也逐渐纳入国际化轨道,原本的市场导向型FDI也开始向其他动因转移。

(二)基于竞争优势的投资动因

服务业跨国公司逐渐表现出其特有的竞争优势。郑琴琴认为,这来源于:(1)对特殊专用技术以及跳跃性知识的关注;(2)竞争重心由关注产品向关注服务过程转移,以服务过程和质量决定竞争优势;(3)关注经验积累的关键作用。跨国公司为发挥和转移其竞争优势,常常会选择高控制进入的投资模式。近年来基于竞争优势的服务业投资动因研究已逐渐增多,其视角主要集中在资产专用性、资产组合模式、东道国区位优势等方面。当然这类投资动因往往集中于企业资源特色较为明显的服务业,如对专有资源和资产组合有较高要求的知识密集型与生产业等。

1.资产专用性视角。此类研究主要源于TCA理论,加蒂尼翁和安德森(GatignonandAnder-son)认为,低资产专用性的企业倾向于以合资模式进入国外市场,而高资产专用性企业则倾向于全资模式。厄拉米里和饶(ErramilliandRao)运用logistic回归对TCA模型在服务企业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认为资产专用性高的服务企业倾向于在国外直接投资,而它又受到资本密集度、服务不可分割性、文化距离、东道国风险和企业规模等凶素的调节作用。

2.不同的资源匹配和资产组合。赛奇和格里菲斯(SeggieandGrifith)肯定了从竞争优势视角探讨服务业国际化理论价值的方法,并发现基于资源匹配的资产组合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对服务业海外投资具有直接影响。他们认为,服务业在国内市场为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资产组合将同样对国际经营有效,即独特资产组合能构建国际化竞争优势,其中包括金融资产、有形资产、法律资本、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组织和信息资本组合等。跨国公司将选择进入那些能将国内市场的资产组合优势推广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国外市场。

3.东道国区位优势,以***策倾向性的影响更为显著。程(Cheng)发现,中国台湾服务业投资动因主要为获取海外人力资源,同时利用本土***府对海外投资的***策优惠。曼格(Manger)通过研究智利服务业外商投资,不仅肯定了服务业贸易总协定(GATS)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积极作用,而且明确了影响投资的区位因素还包括双边投资条约、优惠贸易协定、不完全竞争及***策管制力等。

(三)基于效率寻求的投资动因

研究效率寻求动因的学者多从宏观和微观两大视角切入。前者重点探讨上游***府和宏观***策倾向对服务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穆勒和拉伍洛克(MuellerandI,ovelock)以中国电信服务业为例主要研究国内***策和国际经济协议对引进外资的刺激作用。他们运用博弈模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出于获取国外资本和技术的动机,并借此提高国内行业竞争效率。而这类FDI会受到来自国内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外部压力两方面的影响,这正是***府作为中国电信业上游机构而发挥的宏观影响力。此外,他们还探讨了中国***府开放程度不同时(没有FDI,“N”;有限额开放的FDI,“H”;完全开放的FDI,“Y”),中国电庸信盈利战略I;增长战略G)、国内竞争者(退出E;竞争C)和国外投资者(没有投资X;非股权投资I;股权投资Q)可能的战略组合。而史密斯(Smith)以公共卫生服务业为例,认为其FDI作为支持本国卫生防***系统的服务性经营活动,不仅受到下游机构即国民医疗体系运作和商业化程度的直接影响,同时,上游***府的行***管理力度也将产生重要作用。

其他学者则积极关注微观管理运营效率对服务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格鲍尔和弗雷奇(GebauerandFleisch)以制造业服务部门的对外投资为对象,肯定其动因为克服跨国投资的管理风险,并证实管理风险规避和效率提升对服务部门投资的决定性影响,即只要服务部门能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战略机会,合理设置战略目标,避免过度激进和随意的管理活动,就必然会选择对外投资。

上述学者主要探讨单个企业对外投资,而近年来投资理论研究开始呈现跨组织边界的发展趋势,尤其体现在价值链运作视角上。拉格曼和弗比克(RugmanandVerbeke)认为,服务业跨国投资动因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处于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各自单独经营的灵活程度,二是从市场需求考虑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影响程度。前者从企业特定优势视角,说明跨国公司与上下游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灵活性将决定其是否对外投资;后者则从区位优势角度,说明东道国市场是否具有跨国公司所提供服务的特异需求,这将直接影响其投资决策。拉格曼和弗比克根据这两个维度将服务业跨国经营战略分为4种,如***1所示。

(四)基于距离论的投资动因

马库森和马库斯(MarkusenandMaskus)发现,FDI应当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实体(dis-similareconomics)之间发生,但其主要探讨劳动力素质差异的影响,即FDI遵循从高劳动技能地区向低劳动技能地区流动的趋势。直到纳伽和查希尔(NachumandZaheer)才直接肯定海外经营由“距离”(distance)所导致的成本差异是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里的“距离”已被扩展到地理、文化、经济以及***策等多个维度。

研究中部分学者重点关注“制度距离”的影响作用。塞尤姆(Seyoum)认为,制度差距与外商投资间存在负相关,两国制度距离越大,其间的直接投资就越小。一般来说,资本会流向制度更完善规范的地区,因为制度可为社会个体的准确定位和行为规范提供稳定支持,而跨国公司会在不完善制度的不确定性面前犹豫不决。此外文化距离也是另一重要因素。不少学者认为,跨国公司会最先投资在文化相似或心理距离较近的国家,再逐渐向心理距离较远的地区转移。而企业生命阶段对跨国公司文化敏感度亦有影响,处于起步期的跨国公司会对文化接近的国家有明显偏好,进入成熟期后则对文化或心理距离的敏感度逐渐降低。

近年来距离动因研究开始尝试从整体环境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桑切斯和巴伯(SanchezandBar-ber)对西班牙660家服务业跨国公司2002年的国际化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东道国与母国的环境差距是影响其海外投资的主要因素,包括东道国宏观环境、市场需求和企业行为三方(其具体变量如***2所示),它们在不确定性下的变动情况共同构成了影响服务业投资动因的环境距离模型。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投资动因研究

随着服务业跨国投资的日益深入,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将逐渐从投资客体向投资主体转移,相关研究也开始备受关注,它与传统制造业投资有联系也有差异。“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从竞争优势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投资问题,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济轨迹和市场运作环境决定了其投资活动的特异性。部分学者认为,流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大都为克服非关税壁垒,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大都为获取廉价劳动力及其他比较成本利益。牧野等人(Makino,etal)构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经济单元的投资决策模型,它通过3个维度衡量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即东道国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及投资主体战略导向。若新兴工业单元以获取战略性资产为目标,它会选择投资到经济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发达国家,该决策也须以自身具备学***验和技术资产为支持。若其致力于获取劳动力或市场资源,则它会选择投资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并以自身具备充足生产能力为前提。

这类关于发展中国家投资动因的研究,一方面肯定了国家制度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发掘企业战略取向的微观作用,但多以制造业为例进行研究,对服务业投资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与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密切相关。

三、服务业投资动因的行业差异研究

除国别差异外,不同类型服务业在投资决策方面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针对整体服务业的投资动因研究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行业差异对投资动因的影响。

对于服务业类型学界存在不同分类方式。桑切斯和巴伯、拉格曼和弗比克认同前人以资本密集与知识密集的分类方式,并认为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往往呈现市场化与规模化特征,以及类似制造业关注市场的运营特色,因此在国际投资时更关注市场和效率寻求动因;而知识密集型往往属于专业服务业,他们需要专用性资产作为运营基础,在投资决策时更考虑竞争优势动因。具体来说,桑切斯和巴伯发现,影响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因素包括国家风险、文化距离、需求变动和市场营销;而知识密集型则为国家风险、文化距离、技术诀窍和企业规模等。纳伽和查希尔则认为,信息密集型服务业集中于知识和效率寻求,以增加其无形资源价值,许多专业服务业属于此类;而信息不密集者则更注重市场寻求和对低出口成本的平台寻求(lowcostexportplatforms),如零售、酒店等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服务业。

此外,也有许多学者从生产性和消费性视角来划分服务业,前者指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服务部门,如运输、通信、金融、资产管理、市场咨询等,它们作为制造业的上下游环节为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其国际化必然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因此,效率寻求和竞争优势动因将占主导地位。后者指直接向消费市场提供服务的行业,其经营运作与市场规模、需求变动和营销活动等直接相关,因此更倾向于市场寻求动因。汤姆林(Tomlin)建立了基于不确定性的投资决策模型,探讨汇率变动、单位劳动力成本以及沉没成本对日本服务业向美国投资的影响程度,运用整体服务业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日本服务业FDI分为可贸易型和不可贸易型,上述因素都与其投资成正相关,其中对不可贸易型生产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而科尔斯塔德和威兰杰(KolstadandVillanger)对全球57个国家1989-2000年的服务业对外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对金融、运输等服务业而言,一国GDP和相关行业FDI规模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而对贸易行业来说,GDP和***治风险影响更大,但管理制度质量和民主程度比一般***治风险更具影响力。科尔斯塔德和威兰杰进一步肯定服务的不可贸易性决定了大部分服务业投资基于市场寻求,而生产业则因与制造业相关联而呈现效率寻求动因。

四、启示与展望

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其对外投资活动也由最初的简单出口和销售贸易逐渐向更为复杂的企业扩张转移,因此服务业国际化研究不能简单参照制造业模式,也不能进行整体而概括性的研究,而应当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背景服务业的投资模式差异进行研究。如今,许多学者在研究服务业投资动因方面已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仍然存在理论框架不够系统,研究结论只能针对整体服务业,未能体现服务业行业差异和企业个体差异,未能从微观战略层面剖析投资动因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还存在极大的理论空间,学者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继续探索,以期获得更全面的理论成果:(1)针对环境距离、技术距离等国别差异因素对服务业投资动因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更全面的环境距离指标体系。(2)从微观层面探寻不同战略模式或不同生命周期服务业企业的投资动因差异。(3)探寻行业差异、价值链运作、跨国联盟等跨组织因素对投资动因的影响。(4)探寻不同投资动因对服务业投资进入模式、区位和战略选择等的影响。(5)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服务业在跨国投资中的独特角色和动因差异等。服务业投资动因研究不仅要与以往的制造业投资相结合,同时也应把握新时代服务业的专有特色,体现并构建适合于服务业投资活动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张诚.服务业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6.

[2]11Donghui,F.Moshirian.InternationalInvestmentinInsuranceServicesintheUS[J].JournalofMulti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2004,(14).

[3]MichaelR.Czinkota,DavidA.Grossman,RajshekharG.Javalgi,NicholasNugent.ForeignMarketEntryModeofServiceFirms:TheCaseofU.S.MBAPrograms[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09,44(3)-

[4]郑琴琴,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张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H.Gatignon,E.Anderson.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DegreeofControlovcrForeignSubsidiaries:AnEmpiricalRestofaTransactionCostExplanation[J].JournalofLaw,Economics,andOrganization,1988,(4).

[6]M.K.Erramilli,c.P.Rao.ServiceFirms´InternationalEntry-modeChoice:AModifiedTransaction-costAnalysisApproach[J].TheJournalofMarkcting,1993,57(3)-

[7]StevenH.Scggic,DavidA.Griffith.TheResourceMatchingFoundationsofCompetitiveAdvantage:AnAltcrnativePer.spectiveontheGlobalizationofServiceFirms[J].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2008,25(3)-

[8]Shu-juAdaChcng.RethinkingtheGlobalizationofDomesticScrvices:ForeignDomestics,StateControl,andthePol-iticsofIdentityinTaiwan[J].GenderandSociety,2003,17(2).

[9]MarkMange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greementsandServicesMarkcts:LockingInMarketFailure?[J].WorldDevelopment,2008,36(11).

[10]M.Muellcr,P.Lovelock.TheWTOandChina´sBanonForeignInvestmenthlTelecommunicationServiccs:AGame-theoreticAnalysis[J].TclecommunicationsPolicy,2000,(24).

[11]RichardD.Smith.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radeinHealthServices:AReviewoftheLiteraturc[J].SocialScience&.Medicine,2004,(59).

[12]HeikoGebauer,ElgarFleisch.An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BehavioralProcess,Motivation,Invest-mentsintheServiceBusinessandServiceRevenue[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7,(36).

[13]AlanM.Rugman,A.Verbeke.ANewPerspectiveontheRegionalandGlobalStrategiesofMultinationalServicesFirms[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2008,(48).

[14]J.R.Markusen,K.E.Maskus.DiscrirrunatingamongAlternativeTheories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J].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2,10(4).

[15]LilachNachum,SrilataZaheer.ThePersistenceofDistance?TheImpactofTechnologyonMNEMotivationsforForeignInvest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5,(26).

[16]BelayScyoum.UStradePreferencesandExportPerformanceofDevelopingCountries:EvidencefromtheGeneralizcdsystemofPreference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6,15(1).

[17]EstherSanchez-Peinada,JosePla-Barber.AMultidimensionalConceptofUncertaintyandItsInfluenceontheEntryModeChoice:AnEmpiricalAnalysisintheServiceSector[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6,(15).

企业投资论文篇(9)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存量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是迅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按照人力资本的价值和独特性,人力资本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结合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特点,企业在与员工的博弈过程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模式和组合模式做出相应选择。人力资本组合投资方式是企业依据组合效用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预算约束在人力资本投资动态化过程中选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博弈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投入,增加与企业工作有关的人力资本投资客体的各种技能水平的一种投资活动。过去企业是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种成本来计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能带来比物质投资更高的收益。在此前提下,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模式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并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众多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有关现代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已表明,增强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灵活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关键,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则是增强企业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 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究竟应采取何种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根据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应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混合投资模型,科学而经济地选择投资方式,将会有助于企业形成独特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式。 二、企业人力资本的分类 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并不是所有的员工对企业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对组织内不同人力资本进行划分将有利于企业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进而对不同的人力资本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考虑到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的双重纬度来进行划分。 人力资本的价值可定义为“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该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利益。”在该纬度上,我们可以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分为高价值和低价值。若员工能帮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 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性。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影响到交易成本,并直接影响该人力资本能否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而独特性因素将影响投资模式的选择。由于独特技能更多的是一种适用于某一特定环境的技能,换句话说,企业不可能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这样的技能,对这些人力资本实行外部化将是不可行的或者将导致更多的成本,所以独特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内部开发。相反,适用于广大企业的普通技能,很容易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依赖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将是一种有效机制。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员工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过雇佣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也就是说,该类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核心技能。第二类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员工拥有的技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也就是说,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第三类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第四类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对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作用。 三、企业人力资本组合投资模式 1.一般投资模式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与员工之间为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博弈。一般认为,高价值、高独特性的人力资本要经过特殊

企业投资论文篇(10)

目前,我国很多研究都集中在设备、工艺等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方面,而忽视了人才招聘、人才开发等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问题。其实,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可以指导人力资源投资决策,有利于减少在人力资源上的盲目投资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机会成本,保证企业全部投资的经济效果,因此,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与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是同等重要的。通过反复研究,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可以采用企业改扩建投资项目评价的“有无”增量法来间接计算和评价。

一、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的基本要素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是指企业由于人力资源投资而增加的有关收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和回收流动资金收入。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包括新增主营业务收入和新增其它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是指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在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的收回额。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和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其中,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包括人力资源离职管理费用和使用管理费用,离职成本主要是离职补偿成本,使用成本包括基本工资等人力资源维持成本和奖金、奖励等人力资源激励成本;其中,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招聘、寻求等)投资支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深造等)投资支出和人力资源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投资支出,它又可分为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和固定资金投资支出两种类型。

二、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内涵

若按照投资项目评价的一般理论,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应直接进行预测和计算,即应直接预测新增企业业务收入、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等基本要素。但是,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总收入是企业中包括新的和原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而共同创造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接受人力资源投资后所新创造的收入是难以计量的,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是在原有人力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把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创造的业务收入准确地区别和分离开来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以准确地区分,其工作量和难度往往超过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本身。除非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全部用于新建一个地区销售分部,那么,这个新的地区销售分部的销售收入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但是这种情况不具有代表性和一般性。另外,由于企业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收益性支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混合性的,把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产生的管理费用准确地区分开来,也是非常牵强和困难的。由此可知,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和收益性支出是不能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的。

尽管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与收益性支出难以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但我们可以利用"有无"增量法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由于人力资源投资和企业改扩建投资均是在企业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业务收入难以分开,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难以分开,所以,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由于企业改扩建投资经济效果评价采用的是"有无"增量法,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也可以采用"有无"增量法。"有无"增量法是用"有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减"无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得出增量净现金流量,对增量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根据增量净现值大小来判断改扩建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方法。

三、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量分析

根据“有无”增量法的基本原理,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的过程为:首先,预测并计算“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的现金流出量与流入量;其次,计算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与流入量(增量);然后,计算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最后,根据净现值大小判断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

企业投资论文篇(11)

由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组成,因此,本文拟主要运用现代审计理论,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入手,试对环境风险、预测风险、决策风险、招聘培训风险、配置使用风险、风险、流失风险等方面的审计展开探讨。

一、内控制度评审

对内控制度测试和评价,确定审计的重点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因此,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审计也应先以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评审为突破口。所谓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持续经营的需要,保护人力资本投资的安全完整,确保投资信息正确、可靠,协调投资经济行为,控制投资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组织、措施、方法和程序的总称。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评审时,应首先取得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并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健全性评审应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审查人力资本投资管理部门是否健全;责权利是否明确;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分工能否起到应有的相互制约作用。

2.审查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会计信息及相关的经济信息、簿记、报告制度是否健全;其信息记录、传递程序是否都有明确的规定;有无审核和定期核对制度。

3.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严格的人力资本投资经济责任制;责任是否落实;是否严格执行了奖惩制度。

4.审查企业是否对各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有无清晰的流程***交由有关人员严格执行。

5.审查企业各项人力资本投资业务循环中的各关键控制点是否都设有控制措施;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符合***和国家的方针、***策、法令制度;是否经济;是否切实可行。

6.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内部审计监控制度;内部审计监控对查错揭弊、改进投资管理、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是否发挥了作用。

通过上述几方面评审,评审人员应发现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齐全,每项制度的内容是否完善,有无较强的内部控制功能等,并对其作出总括性评价。

然后,根据健全性评审结果进行有效性评审,如果决定全部或部分的信赖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还必须对有关的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审查,确定每项具体控制程序是否被严格执行,执行是否有效。

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审,审计人员就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潜存的风险有一大概认识,并确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实际业务是采用抽样审计还是采用详细审计。

二、环境风险审计

企业环境变动会导致风险。如宏观***治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法律法规***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转变、科技重大突破、行业前景、行业竞争性、突发灾害事故等,都会使原来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贬值和过时。审计人员针对该种风险应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审查:

1.审查企业是否对宏观***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本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策的最新变化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根据这些最新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进行适当调整。

2.审查企业是否对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最新技术进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根据跟踪结果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作出适当调整。

3.审查企业是否识别、计量和跟踪本企业产品的衰退和过时风险;研发部门是否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及时采取措施排除该风险;该措施是否有效。

4.审查企业是否对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变化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了解现有产品的销售趋势;是否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针对消费需求变化和现有的销售趋势而适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该措施是否有效。

三、投资预测风险审计

人力资本投资预测风险对企业影响巨大。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人力资本投资需求预测是否建立在现有人力资本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是否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发展中内外环境变化和总体战略要求;企业是否满足预测模型的假定条件;预测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根据预测的对象、任务、内容和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预测方法和技术。

四、投资决策风险审计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失误所致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审计人员可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审计:

1.审查人力资本投资目标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

2.审查投资决策所使用的假定是否合理;所使用的基本数据是否是最新的、完整的,其来源是否可靠。

3.审查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决策标准是否客观。

4.审查人力资本回报和成本数据是否真实。

5.审查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决策是否客观和理由充分。

6.审查所放弃的人力资本投资方案是否可行。

鉴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与物质资本投资决策基本相似,因此,审计中也可借鉴物质资本投资决策风险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五、招聘、培训风险审计

在进行人力资本招聘风险审计时,要重点审查:企业是否具有全面的职务(工作)分析报告;是否有合理的招聘计划;招聘计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划;是否对应聘者的背景进行调查;有无科学的人力资本评价制度和试用制度;新增的人力资本是否符合该评价制度和试用制度;是否与被录用人员签订“对履历真实性保证协议”、“服务期限约定”等,被录用人员是否适合企业文化和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

对于人力资本培训风险,应重点审查:企业是否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培训计划是否健全,短期和长期计划是否有效衔接;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是否按时对申请培训员工的条件进行摸底,培训对象的选择是否有客观公正的资格认证标准、制度,并能予以严格执行;是否与将要参加培训的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合同中是否对培训期间培训费用的承担和担保、接受培训员工的工资、福利、培训后的服务期限以及违约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培训项目是否实行专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在选聘专家或教师前是否对其以前的施教情况、个人业绩以及在原单位的表现有所了解;培训方法和途径是否灵活多样而有效;是否针对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确定是否既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技能的全面要求,又符合市场化需要和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培训经费有无保障;培训效果是否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或方法,并能利用该评价指标或办法予以严格的考核和评价;对考核合格的是否给予恰当的安排,不合格的又如何处理;培训前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执行;培训后的员工能否严格地按规定的职级、任务、责任和权利履行其职责。

六、配置使用风险审计

人力资本配置不当、使用不充分也会带来风险。审计时,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审查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是否匹配

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是企业人力资本配置的首要环节。审计时,审计人员应从了解岗位的具体要求,应完成的任务,以及岗位处理的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入手,审查员工能力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具体审查时应主要审查:本岗位工作是否适合员工的技能和专长爱好,岗位人员是否了解所在岗位的工作条件,是否掌握本岗位所需的资料和知识。对于员工能力低于岗位要求的,应审查对这些员工是否有调整计划和培训计划;对于员工能力超过岗位要求的,应审查对这些员工是否有扩充职务、加重担子的计划。

(二)审查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

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审查工作完成后,应接着进行人力资本配置的核心环节-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的审计。审计时,应重点审查:企业人事部门制定的定员计划是否按劳动效率、设备和生产岗位等依据正确计划和编制;超计划的增员是否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导致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超计划减员是否确实是实际生产需要,有无导致生产设备的闲置。审查劳动定额是否处于正常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多数员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或超过的水平;定额水平是否随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对于超额完成定额的员工,是否及时给予适当的激励;而对于没有完成定额的员工,有否进行相应的处罚。

(三)审查人力资本结构和分布

合理安排人力资本结构和分布也是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本结构的审查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人力资本分为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五类。对此应重点审查非直接生产人员,如后勤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等是否存在超编过剩,人浮于事的情况;生产工人配备是否齐全;管理人员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清楚(陈思危,2002)。生产工人内部各种工人的人数、比例是否符合生产要求;技术人员内部各专业人数比例是否合理;管理人员内部经营、营销、***工人员的比例是否恰当。同时,还要将各类人员的实际结构与计划结构,与上期和历史某一时期结构或与同类企业结构比较,审查其变动是否合理。就年龄结构而言,应重点审查企业员工年龄结构是否老化,有无后继乏人的倾向;有无因徒工或新招收人员过多而出现员工素质低下,急需大量培训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应按员工的技术级别或技术职称结构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人员配备是否称职,是否有高级或高职人员从事较简单的工作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低级或低职称人员从事难以胜任的复杂工作而影响工作质量的现象(陈思危,2002)。

一个企业,即使各类、各年龄段、各专业、各级员工结构合理,但分布不合理,也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因此,还应对人力资本分布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应审查生产、管理、服务部门、各车间、各科室的员工人数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有无某些部门人浮于事,而另一些部门人手不足的情况;另外,还应重点审查科技人员、高层次员工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部门对此类关键人员不需要但却抓住不放的情况。

(四)审查员工工作时间的利用情况

员工工作时间利用情况,主要包括工作日利用情况、工时利用情况、工作效率等。审计时,应重点审查员工有无非正常缺勤、计划外停工和在班内从事不必要的非生产性活动;对此,企业是否制订过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措施;对于工作效率的审查,应主要审查员工是否完成了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审查影响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的各种人为的因素以及企业对该因素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将本期劳动生产率与上期(过去某时期或历史最高时期)、与同类企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审查它们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降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途径。

七、风险审计

对于经营者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员工偷懒行为所致的风险是最难控制的风险。审计人员对此风险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应重点审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员工考核标准和制度,考核制度内容是否科学、完整,考核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根据员工考核结果设计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设计的激励机制是否体现多劳多得和按能力分配原则,是否建立了明确的员工报酬制度和人力资本利润分配制度,不同等级、不同岗位、不同情况、不同贡献的员工报酬和人力资本利润分配差距是否合理,分配***策、程序、要求和内容是否公开透明;激励机制是否体现未来原则,是否把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直接挂起钩来;激励机制是否体现市场化原则,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激励率是否高于同行业市场平均激励率;是否设计能激发员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事业心、社会地位与价值、个人荣誉等非物质性激励;激励机制的设计能否达到员工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员工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理想境界;员工有无偷懒行为,经营者有无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其程度如何?企业是否对此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内外部约束机制,该约束机制是否带来良好的效果;对于效果不理想的是否及时予以改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企业投资论文大全

学习

酒店领导工作思路大全

阅读(75)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领导工作思路大全,内容包括酒店主管每周工作汇报怎么做,酒店主管工作思路与规划怎么写。二、精雕细刻抓管理,勇闯市场求效益,把各项工作统一纳入效益开发管理范围,经营管理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商务酒店面对一些不利局面,全酒

学习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大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大全,内容包括古建修缮工程施工方案怎么写,古建筑修缮工程分项进度表范本。2.管理方法创新性。古建筑修缮工程需要经历和其他新工程一样的立项、规划、设计、监理、招标、现场施工涂覆竣工交付程序,同时

学习

初中半期考试总结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半期考试总结大全,内容包括初中生半期考试总结与反思家长版,初中孩子半期考试总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通过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

学习

征兵工作方案大全

阅读(107)

本文为您介绍征兵工作方案大全,内容包括秋季征兵启动仪式方案,征兵工作实施方案。(二)体格检查阶段(11月1日至11月15日)。11月1日至11月15日。主要完成征兵体检站开设和体格检查、心理检测、特种条件兵的身体复查工作。(三)***治审查阶段(11月1

学习

教师节对联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对联大全,内容包括教师节送给老师的对联,教师节对联书法作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此联把事业、品德、理想、追求,都重笔浓缩于纯朴的联语中。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他

学习

企业专项整治方案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专项整治方案大全,内容包括企业专项整治方案怎么写,怎样写好公司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一)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督察工作。一是重点检查*年以来各级***府及其有关部门实行取缔关闭、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等行***处罚以及限期改

学习

年度个人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年度个人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个人年度总结和来年工作计划,新闻记者个人年度工作计划。3、以银行为课堂,明年我们将举办更多的银行结算办法讲座,增加人们的金融知识,让客户多了解银行,贴近银行从而融入到我行业务中。4、主动加

学习

消化内科护士工作总结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消化内科护士工作总结大全,内容包括消化内科个人工作总结,消化内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1.2方法以2016年4月为节点,在之后的病房管理工作中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设定层级。由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副主管护师

学习

客房管理系统设计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客房管理系统设计大全,内容包括酒店客房管理系统app推荐,客房管理系统完整的体系。1.1客房的管理系统一般客房的管理系统分为3层构架,即客户端、服务器和数据库。这样的构架可方便、快捷地使用户在多个客户端登录,进行点餐、

学习

残联就业创业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残联就业创业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中国残联就业创业平台,中国残联残疾人创业就业。二、依据街道为平台,更加全面地为辖区残疾人服务根据现有掌握的我街区残疾人各方面的信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更大的耐心、更多的诚意、更

学习

飞行员辞职信大全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飞行员辞职信大全,内容包括航空公司辞职信范文,机场辞职信范文。与李涛同去的还有两名辞职飞行员,他们此前在山东航空公司是同事,但联系不多,各自提出辞职以后,在与山航的一次次对话中,在去法院一次次询问情况的过程中,才渐渐熟悉

学习

生活用水调查报告大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用水调查报告大全,内容包括城市生活用水调查报告范文,生活用水状况调查报告。寒假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与概况1.调查对象:大学生2.调查方式:实地走访为主,参考资料为辅3.调查内容:大学生对寒假生活的安排二.调查内容及结论寒假,对

学习

篮球比赛总结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篮球比赛总结大全,内容包括个人篮球比赛总结大全,篮球比赛活动总结范本10篇。但是这次活动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由于裁判判罚尺度不一,比赛中难免出现失误,造成个别球员对裁判的不满。在比赛过程中还出现了球员对裁判

学习

项目管理总结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管理总结大全,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课程心得体会总结,项目管理中存在不足和总结。20__年__分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有关项目管理制度却不多,管理集约程度不高,执行力不够,项目成本管理意识欠缺,质量、安全意识淡薄。2、过

学习

酒店领导工作思路大全

阅读(75)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领导工作思路大全,内容包括酒店主管每周工作汇报怎么做,酒店主管工作思路与规划怎么写。二、精雕细刻抓管理,勇闯市场求效益,把各项工作统一纳入效益开发管理范围,经营管理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商务酒店面对一些不利局面,全酒

学习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大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大全,内容包括古建修缮工程施工方案怎么写,古建筑修缮工程分项进度表范本。2.管理方法创新性。古建筑修缮工程需要经历和其他新工程一样的立项、规划、设计、监理、招标、现场施工涂覆竣工交付程序,同时

学习

初中半期考试总结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半期考试总结大全,内容包括初中生半期考试总结与反思家长版,初中孩子半期考试总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通过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

学习

征兵工作方案大全

阅读(107)

本文为您介绍征兵工作方案大全,内容包括秋季征兵启动仪式方案,征兵工作实施方案。(二)体格检查阶段(11月1日至11月15日)。11月1日至11月15日。主要完成征兵体检站开设和体格检查、心理检测、特种条件兵的身体复查工作。(三)***治审查阶段(11月1

学习

教师节对联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对联大全,内容包括教师节送给老师的对联,教师节对联书法作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此联把事业、品德、理想、追求,都重笔浓缩于纯朴的联语中。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他

学习

企业专项整治方案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专项整治方案大全,内容包括企业专项整治方案怎么写,怎样写好公司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一)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督察工作。一是重点检查*年以来各级***府及其有关部门实行取缔关闭、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等行***处罚以及限期改

学习

年度个人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年度个人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个人年度总结和来年工作计划,新闻记者个人年度工作计划。3、以银行为课堂,明年我们将举办更多的银行结算办法讲座,增加人们的金融知识,让客户多了解银行,贴近银行从而融入到我行业务中。4、主动加

学习

中原文化论文大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原文化论文大全,内容包括中原文化论文模板,有关中原文化的论文题目。“sin”一词为基督教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原罪”,也就是原本就有的罪。许多人都知道《圣经·旧约》中耶和华上帝创造人类以及世间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