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年终总结大全

基金年终总结篇(1)

对员工适用性的考虑。年终奖励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HR应明确其制订的是全员适用的统一方案,还是针对不同人群设计的子方案。例如:某公司规定该年度的年终奖可以发放给正式员工与当月离职的员工,但是不发放给工作未满六个月的员工、实习员工和劳务派遣员工。

对发放时间的考虑。年终奖一般在春节前发放。如果个别年份的春节赶在一月份(如2014年),企业来不及为HR提供相关数据时,也可以考虑在春节前预发80%的奖金,假期结束后再次结算,并进行多退少补。如果企业需要考虑对资金周转和人员流动的控制,也可选择在其他时段灵活发放年终奖。

对方案可行性的考虑。年终奖方案的可行性,主要从如下几点考虑:

1.公司的支付能力。一般需要分别考虑和比较当年和去年的年终奖总额、总人工成本(平时工资总额+年终奖)、人工成本占产值或销售额的占比等数值,以估算公司当年支付年终奖的能力。

2.人均年终奖的额度。当年公司的人均年终奖额度一般不会比去年的人均奖金额度低。如果今年公司的效益比较差,导致人均年终奖额度下降,HR则要考虑将下降幅度控制在员工可接受的范围内。

3.部门之间的奖金额度比较。在制订年终奖方案时,HR需要考虑各部门和各职级的年终奖额度在总额中的占比是否合理,同时也要考虑部门之间的人均年终奖水平差距是否合理,并考虑向某些重要岗位做出适当倾斜。

年终奖方案的多选题

年终奖发放形式五花八门,总结下来大致有如下选择:

按月工资的倍数发放。按月工资倍数计算年终奖时涉及到基数和系数。

计算公式为:年终奖标准=发放基数×系数

年终奖的发放基数可以是月工资或月基本工资,一般将1-3个月的基本工资作为基数,发放系数需要视当年的公司效益和市场行情而定。此处的基数和系数都需要HR事先弄清年终奖总额、人均年终奖数额等

几个关键数据的合理性后再进行测算。测算年终奖总额时需要与往年公司规定的数额进行比较,一般以总额的持平或增加作为当年的测算原则。总之,HR对数据的精确分析,对公司的效益、行情以及支付能力等信息的掌握,是其合理制订年终奖方案的基础。

补发约定的年薪差额。民企在引进人才时,如果出现与应聘者约定的年收入高于内部其他员工年收入的情况,HR应采取年薪差额的措施。如:某企业与刚入职的部门经理约定年收入为12万,平时的月工资和公司原有的部门经理一样,按税前6000元/月发放,剩余4.8万的年薪差额会作为年终奖在年底发放。

销售人员的奖金提成结算。一般来说,销售人员的年终奖的计算需要以其在年初签订的各种考核方案为依据,由HR在年底时进行集中结算。

计算公式为:提成=基数×提成比例

奖金提成的计算涉及到基数和提成比例。基数一般为合同额和销售额(开票额、发货额);如以毛利作为基数,则需要在销售额中剔除基准价;如将净利作为基数,则需要在销售额中剔除基准价和其他费用及人工成本。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需要HR与销售、商务、财务等各个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并向上级领导汇报和核定疑难数据的剔除、拆分、合并方法。

发放红包。有的公司并未制订比较规范的年终奖发放标准,年终奖是老板直接或授权部门主管发放的红包,奖金数额一般视员工的岗位职级而定。企业发放的红包一般从企业的税后利润中提取,是经过公司财务处理的税后奖金。

例如:浙江某民营公司在招聘部门经理时与应聘者约定,其年终奖主要由两个月的月工资、两万元的总经理奖励和两万元的董事会奖励组成。月工资在春节前发放;如果公司效益较差,该年的总经理奖励和董事会奖励则会分次发放;公司效益好转时会合并在一起,在春节前与月工资年终奖一同发放。

股权的分红。上市公司、未上市的股份制公司的年终奖还包括股权分红。分红与红包的最大区别就是分红事先有分配规则,可进行明确计算。

股权分红的计算公式为:

分红总额=每股分红金额×总股数

个人分红=每股分红金额×对应股数×(1-税率)

例如:某上市公司董事会讨论决定,当年分红的规则定为税前0.1元/股。公司总股份5000万股,分红总额=0.1×5000=500万元。某部门经理所持原始股为20万股,应扣税10%,其税后到账的分红=0.1×20×(100%-10%)=1.8万元。

不发年终奖。一些公司并未设置年终奖,每月发给员工的工资即为年收入;有的公司因为效益不好,经研究后决定今年不发年终奖。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员工或子公司发生严重安全事故、质量事故、违规事件等时,也可能会被取消当年的年终奖发放资格。这对HR来说是最省心的情况,但容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因此,公司领导层需要慎重考虑是否选择此种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针对计件工人、技术工程师等个性化的年终奖发放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年终奖与考核

年终奖与考核的相关关系一般由公司来定。最简单的一种根据考核计算年终奖的方法是对员工出勤进行折算。

计算公式为:年终奖=年终奖标准×实际月数/12年终奖=年终奖标准×(1-缺勤天数×年终奖对应的日标准)

针对相对复杂的考核体系,HR应根据企业本年初时制订的考核方案,通过对月度、季度数据的积累和采集,测算出考核年终奖的额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测算类型:

以个人业绩为基础:考核年终奖=年终奖基数×奖励系数P

例如:某公司年度的考核,将各部门业绩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等级:A为优秀,B为较好,C为一般。员工业绩考核结果分为五个等级: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需改进,E为需淘汰。如表1所示,表内相应的数据即为奖励系数。员工的业绩越好,获得的奖金就越多。

以个人和公司的业绩为基础:考核年终奖=年终奖基数×奖励系数P×公司业绩奖励系数Q

员工的年终奖额度,除了受个人和部门业绩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公司业绩影响。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奖励系数P的操作同上,公司设计的业绩奖励系数Q参见表2。通过P×Q的计算,公司业绩越好,分发给员工的奖金就越多。

在使用上述两种年终奖计算方式的过程中,HR应事先控制好奖励系数和测算比例,使奖金总额的加权系数在1.00左右(以0.98-1.02范围内为最佳)。例如:某公司规定,员工考核等级的奖励系数和测算比例如表3所示。计算每列的加权系数M=比例L×奖励系数P,得到合计的加权系数为1.02。这意味着该方案设计的奖励系数的高低和对应的比例是事先设定基数总额的102%,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如果加权系数超过基数总额正负范围的5%,则要考虑重新调整比例和系数,以避免考核年终奖总额超出预算。

引入奖金竞赛机制,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奖励系数

如果企业希望奖金的发放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质,则可以引入奖金竞赛机制,对分公司之间、部门之间、或部门员工之间的考核分数进行比较,并使用相对系数确定奖励系数,以分配年终奖总额。

计算公式为:考核的年终奖=年终奖总额×奖励系数P

在这个公式里,奖励系数P有两种计算方法:

1.P=考核分/∑考核分。这种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员工的年终奖基数有高低,如果简单用除法计算,可能会造成奖金的分配不公。

基金年终总结篇(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全国各高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家税务局将高校教师列入了重点监管的高收入行业之一,高校教师的个人所得税成为国家税务总局监管的重点,无形中给教师个人带来了负担。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就引起了人们特别是高校教职工的广泛关注。如何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通过筹划,减轻税负,做到“该交的税一分钱不少交,不该交的税一分不多交”就值得探讨。

一、高校教师工资奖金的构成内容

目前高校教师工资奖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基本收入、上岗酬金和超工作量酬金。基本收入由每位教师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补贴等组成;上岗酬金是学校根据教师的应聘级别(主要由职称来体现)来确定的,级别越高,上岗酬金越高。上岗酬金的高低主要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每位教师的上岗酬金是其在相应级别里一年需完成的基本工作量所获得的报酬,包括一年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如果教师完成了规定的基本工作量,就可获得相应级别的上岗酬金;如果未能完成基本工作量,则从上岗酬金中进行相应的扣减;如果教师一年完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超过规定的基本工作量,则可获得超工作量部分的酬金。这里的上岗酬金和超工作量酬金就是我们所说的奖金,可以将奖金分为月度奖金和年度奖金,奖金方式不同,其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也不同,个人所纳的税也不同。

二、工资奖金发放方式的个人所得税筹划

2005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范了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征税:将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将其单独作为一个月的来计算。如果取得的是半年奖、季度奖,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计算。按上述规定,奖金在年终一次性发放,还是在每月多次发放,会直接导致个人纳税额的很大不同。由于工资薪金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指把纳税人的全部课税对象按规定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计算应纳税额,收入越高,所适用的税率也越高,负担也越重;年终奖金虽然是根据每月的奖金来确定适用税率,一旦每月奖金超过某一限额,则年终奖金全部采用较高一级的税率进行计算,它的速算扣除数只能用一次。因此,在筹划时关键是要将奖金合理确定为月度奖金和年度奖金,使工资、月度奖金的税率与年终奖金的税率有效的协调,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最低。根据现行高校的工资制度,年工资奖金所得超过10万的教师很少。因此,现仅就年薪5万以上10万以下的教师的工资奖金进行筹划,对于低于5万元收入的教师,由于所适用的税率较低,所纳税就较少,税收筹划的空间很小,所以筹划的意义不大。如果对每个人工资奖金进行逐一测算筹划,显然又是不现实的。在这里将收入分四个档次:年收入10万,8万,6万和5万,用不完全归纳总结法对不同的发放方式进行筹划最终选择最佳的发放方式。在确定发放方式时,不是随便选择,而是依据工资税率和年终奖金税率的临界点来选择。

(一)第一档次:教师甲年收入10万,采取以下几种发放方式

(1)每月平均发放

(3)年终发放52 000元,每月发放4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4 000-2 000)×10%-25]×12+

52 000×15%-125=2 100+7 675=9 775元

(4)年终发放6 000元,每月发放(100 000-6 000)/12

=7 833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7 833-2 000)×20%-375]×12+

6 000×5%=9 500+300=9 800元

(5)每月发放2 500元,年终发放70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2 500-2 000)×5%×12+70 000×

20%-375=300+7 375=13 925元

(6)每月发2 000元,年终发76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76 000×20%-375=14 825元

比较以上情况,第(2)种情况纳税最低,第(6)种情况纳税最高,二者相差6 150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超额累进税率,每月工资奖金发放不同,适用的税率就有差异。

第(1)种情况,每月工资最高税率达到20%,没有将年终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来算,没有充分运用国家的***策。

第(2)种情况,这时充分考虑到超额累进的级差税率,使其每月的所得额限制在5 000元以下的15%税率,年终奖金的税率刚好满足10%的税率,这时的所得税最低。如果年终奖金数平均每月为2 000元到5 000元范围,对奖金数则按高税率15%征收,此时每月的平均工资所适用的税率为10%或15%,总体税收负担比第(2)种情况高,如第(3)种情况。

第(3)种情况,年平均每月工资适用10%的税率,年终奖金适用较高的15%税率,由于奖金适用的是全额累进税率,结果比第(2)种情况高出1 100元。

第(4)种情况,年终奖金适用较低的10%税率,但平均每月的适用税率较高为20%,结果比第(2)种情况高出1 125元。

第(5)种情况,平均每月的适用税率较低5%的税率,年终奖金适用较高的20%税率,结果比第(2)种情况高出5 250元。

第(6)种情况,平时每月工资不纳税,但年终奖金适用较高的20%税率,结果比第(2)种情况高出6 150元,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最高。

通过比较得出,对于工资奖金年收入为10万的教师,应采取第(2)种方式进行发放,年终发放24 000元,其余每月平均发放,使每月工资的税率保持在15%,但年终奖金的税率保持在10%的基础上,这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最少。

(二)第二档次:教师乙年收入8万,采取以下几种发放方式

(1)每月平均发放

(3)每月发放4 000元,年终发放32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4 000-2 000)×10%-25]×12+

32 000×15%-125=2 100+4 675=6 775元

(4)年终发放6 000元,每月发放(80 000-6 000)/12=6 167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6 167-2 000)×15%-125]×12+6 000×5%=6 000+300=6 300元

(5)每月发放2 500元,年终发放50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2 500-2 000)×5%×12+50 000×15%-125=300+7 375=7 675元

(6)每月发放2 000元,年终发放56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56 000×15%-125=8 275元

比较以上情况,第(2)种情况所纳个人所得税最少,第(6)种情况所纳的个人所得税最高,比第(2)种情况多纳税2 600元。

通过比较得出,对于工资奖金年薪8万的教师,应采取第(2)种方式进行发放,即年终发放24 000元奖金,其余平均分配,这样使每月工资的税率保持在15%,但年终奖金的税率保持在相对较低的税率10%的基础上,这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最少。

(三)第三档次:教师丙年收入60 000元,采取以下几种发放方式

(1)每月平均发放60 000/12=5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5 000-2 000)×15%-125]×12=3 900元

(2)每月发放4 000元,年终发放12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4 000-2 000)×10%-25]×12+12 000×10%-25=2 100+1 175=3 275元

(3)每月发放2 500元,年终发放30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2 500-2 000)×5%×12+30 000×15%-125=300+4 375=4 675元

(4)年终发放6 000元,每月发放54 000/12=4 5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4 500-2 000)×15%-125]×12+6 000×5%=3 000+300=3 300元

(5)年终发放24 000元,每月平均发放36 000/12=3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3 000-2 000)×10%-25]×12+24 000×10%-25=900+2 375=3 275元

(6)每月发放2 000元,年终发放36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36 000×15%-125=5 275元

从上面比较可以看出,第(2)和第(5)的结果一样,所纳税最少3 275元,第(6)种情况所纳的个人所得税最高5 275元,比第(2)和第(5)种情况多纳税2 000元。第(2)、(5)种情况工资和奖金每月比较均衡,都适用的是最低税率10%。在筹划时要尽量避免使年终奖金运用高税率,如第(3)和第(6)种情况。

因此,对于年薪60 000元的教师来讲,最好选择年终奖金和工资奖金的税率都是10%的税率,此时所纳的个人所得税最低。

(四)第四档次:教师丁年收入50 000元,采取以下几种发放方式

(1)每月平均发放50 000/12=4 167元

(2)每月发放4 000元,年终发放2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4 000-2 000)×10%-25]×12+2 000 ×5%=2 100+100=2 200元

(3)每月发放2 500元,年终发放20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2 500-2 000)×5%×12+20 000×10%-25=300+1 975=2 275元

(4)年终发放6 000元,每月发放44 000/12=3 667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3 667-2 000)×10%-25]×12+6 000×5%=1 700+300=2 000元

(5)年终发放24 000元,每月平均发放26 000/12=2 166.67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2 166.67-2 000)×5%×12+24 000×10%-25=100+2 375=2 475元

(6)每月发放2 000元,年终发放26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26 000×15%-125=3 775元

从上面比较可以看出,第(4)种情况最低2 000元,第(6)种情况最高3 775元,比第(4)种情况高1 775元。

因此,对于年薪50 000元的教师来讲,应充分运用年终奖金的最低税率5%,即年终奖为6 000元,其余为分摊到每个月发放。如果年终奖高于6 000元低于等于24 000元,奖金的税率就上升到10%,工资虽然有可能下降为5%的税率,如第(3)种情况,但是最后总的纳税增加了。总之,在确定年终奖金时,要避免使年终奖金运用高税率。

结论: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工资奖金不同的发放方式,其所纳的个人所得税有很大的不同,年收入越高,纳税的差异也越高。在筹划时,遵循的原则是年终要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并且要使每月的应税工资奖金和年终一次性奖金比较均衡,即所用的税率基本相同,如第三档次的第(2)和第(5)种情况;如果没有办法使二者的税率一样,一个税率要高,另一个税率要低,不能选择差异较大的两个税率,应该选择相近的两个税率,并且以相对较低的税率作为年终奖金的税率,将奖金的数额确定为该税率级次中的最大值,如第一、二档次中的第(2)种情况,即使每月工资的税率为15%,年终奖金的税率为10%,并且奖金数是10%税率所对应的最大值点24 000元,这时所纳的税是最少的。第四档次中的第(4)种情况,使每月的工资的税率为10%,年终奖金的税率为5%,并且年终奖金数是5%税率所对应的最大值点6 000元,这时所纳的税是最少的。

总之,在确定年终奖金时,要充分注意每月工资和年终奖金税率的级距临界点。

三、工资奖金发放方式的实施

高校教师工资奖金的最终发放是由学校财务处实施的,但是每月发多少、怎么发则是由学校人事处负责处理,另外,教师的工作量主要又是各二级单位和教务处负责管理。因此,工资奖金的筹划不只是财务处的事情,而是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和各二级单位几个部门共同完成的事情,在对教师工资筹划方面,几个部门要多沟通协作。一般来说,在每一学年末,学校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下达下一学年总的工作量,各二级单位会根据每个教师的情况将工作量分配下达给每位教师,教务处再把每位教师的工作量报给人事处。人事处在确定发放工资奖金方式时,就可以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情况进行统筹的安排,匡算出每位教师在一年的工资奖金总额,然后在相应的范围内选择最佳的发放方式,从而达到合法将教师的税负降到最低的目的,避免学校由于发放工资奖金方式的不同而使教师多纳税。按照前面的分析,对于每位教师,在年终发放24 000元或者6 000元后,其余平均发放这种方式教师所纳的所得税是最少的。由于月度奖金和季度奖金要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计算,因此学校应将每位教师每月的基本收入发放以后,再把每月平均发放部分扣除基本收入后的差额部分以月度奖金形式来发放,以这种方式来发放工资奖金,教师所纳的个人所得税是最低的。

四、在筹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按月均衡发放工资奖金不是最优的纳税方法

学校如果将教师的工资和奖金平均,按月均衡发放每月工资奖金,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此种方式下教师所纳的税都不是最低的。因此,学校不能以平均每月工资奖金形式来发放,而不发年终奖金。因为全年一次性奖金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月来计算,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税负的效应。其实目前许多学校都采取的是均衡发放这种方式来发放工资奖金,他们只考虑了要将工资奖金均衡,避免超额累进税率中较高税率的使用,但是没有考虑年终奖金的运用。

(二)应将工资和奖金进行合理组合发放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工资和年终奖金的组合方式不同,其纳税数额也不同,有时还相差很大。学校在发放工资奖金时,应将工资和奖金进行组合发放,尽可能使二者的适用税率接近,不能选择一个税率太低,另一个税率又太高的情况,如果工资和年终奖金的税率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高一个低的情况,就需要将相对较低的税率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并且将奖金数确定为该级次的最高数额。另外,在组合时,学校不能每月只发2 000元的工资,其余的全部以年终奖金来发放,从前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年收入5万以上的所有情况,如果采取这种方式,纳税人所纳税是最多的。所以工资只有与年终奖金科学组合搭配才是降低税负的最佳选择。

(三)要注意年终奖金临界点的适用税率的运用

由于年终奖金采用的是全额累进税率,一旦每月奖金超过某一临界点,则奖金全部采用较高一级的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在级距的临界点处,可能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现象。因此学校在确定年终奖金发放数额时,要特别注意临界点税率的变化。

比如,某教师上年年收入为80 000元,现在年收入增加1元,为80 001元。假设学校年终发放24 001元,其余平均发放,此时奖金适用的税率为15%而不是10%,教师应纳税为:

由于年收入增加1元,年终奖金发放的是24 001元,仅比24 000元多1元,但是,此时应纳的所得税就增加为 6 775.15元,比年收入80 000元、年终奖金只发24 000元、其余平均发放的方式纳税5 675元多纳税1 100.15元。这就出现了总收入只增加了1元,而个人所得税却增加了1 100多元的不合理现象。因此,每个单位在发放年终奖金时尤其要注意临界点税率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海斌,李芳林.年度奖金个人所得税筹划优化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1).

基金年终总结篇(3)

1 问题提出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虽然各国***府纷纷采取各种宏观调控***策力***使经济恢复,但是至今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可见,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深化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那么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怎样?本文基于***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金融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及其产业关联状况,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2 理论基础

2.1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其他产品的直接消耗量与全部间接消耗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表示直接消耗系数(下同),即某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其他产品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由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到即B=(I-A)-1-I。bij的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说明j部门对i部门依赖度越高。

2.2 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

1)中间投入率:在产生过程中,各产业部门消耗与使用所有原材料、能源等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占该部门总投入的比重,中间投入率越大则该部门的附加值率就越低,计算公式为 。

2)中间需求率:反映各部门的总需求(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中各产业的原材料需求所占的比重,中间需求率越高则说明该部门的生产服务型性质越强,计算公式为 。

一般把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产业定义为生产服务业,小于50%的产业定义为最终需求型产业;把中间投入率大于50%的产业定义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力”产业,小于50%的产业定义为“高附加值,低带动力”产业。

2.3 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1)感应度系数: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某个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其值越大则该部门的供给推动作用越大,其他部门对该部门的依赖度越高。当其大于1时则该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

2)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某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拉动效应,影响力系数越大则该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越强,当其大于1时有该部门的需求拉动超出社会平均水平。

其中,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所示:

,其中bij为完全需求系数,即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总产品的需求量,可由完全消耗系数求出。

3 ***金融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分析

3.1 金融业投入结构分析

3.1.1 金融业的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

2007年***金融业的总投入为206.47亿元,其中用于42个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为23.40%(中间投入率),最初投入比例(增加值率)为76.60%。除了房地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外,***金融业的中间投入率比其他产业都低,并且比全国金融业的中间投入率(31.05%)低出近8个百分比,这些数据金融业在生产过程几乎不与其他产业竞争原材料、能源等[1]。相反,较高的增加值率反映出金融业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强,这与***金融业的产业贡献率为4.39%、居42个部门产业贡献率第7位的情况相符。

3.1.2 金融业的盈利能力较高,劳动密度较突出。

***金融业2007年的产业增加值为158.16亿元,在***金融业的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营业盈余所占的结构比例分别为25.07%、46.23%、4.82%、23.88%。其中,***金融业的营业盈余占比最高,劳动者报酬占比次之,说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盈利能力水平较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性质比较突出;而固定资产折旧的比例最低,这直接证实了金融业的物质装备与技术水平更新速度慢,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基本情况。

3.2 金融业产出结构分析

3.2.1 金融业的生产服务性强。

在***2007年金融业的总产出中,中间使用为127.46亿元,中间使用占总产出的比例(中间需求率)为61.73%,最终使用所占的比重为38.27%。由于中间需求率超过50%,说明***金融业生产的产品用于生产过程的数量大于作为生活消费品的数量,金融业具有生产服务型行业的明显特征。

3.2.2 金融业的中间产品分配第三产业居多。

从产业的角度看,***金融业产品在各个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分配给第一、二、三产业中间使用的产品价值依次为2.87亿元、4.76亿元、7.70亿元,各个产业占比依次为2.25%、37.38%、60.37%,可见第三产业消耗金融业产品的数量远远多于第一、二产业。具体来看,***金融业提供给第三产业产品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及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这三者生产中消耗金融业产品占第三产业消耗金融业产品总量的80.44%。

由上文中的计算结果可知,***金融业的中间需求率为0.62,而中间投入率较小仅为0.23,可见依据钱纳里(1995)[2]的产业群划分标准,***金融业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处于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4 ***金融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4.1 金融业的依存关系分析

4.1.1 金融业对第二、三产业的需求依赖度高。

由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可知,***金融业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各产业产品的完全消耗总量为0.57,其中对第一、二、三产业产品消耗量依次为0.02、0.26、0.29,结构比例依次为3.50%、45.62%、50.88%,这表明***金融业生产单位最终产出的投入主要来自二、三产业。具体来看,金融业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排名前10位的如下表1所示,其为金融业单位最终产出提供的产品投入之和为0.38,占产品投入总量的66.15%。同时由表1可得,第三产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表明金融业对该产业的依赖性最高;同时,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住宿和餐饮业等4个产业的产品及服务供给对金融业影响也较大。第二产业的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5个产业对金融业制约作用也比较明显。

4.1.2 第二产业对金融业的需求依赖程度突出。

2007年***各产业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金融业产品的完全消耗总量为2.91,其中一、二、三产业对金融业的完全消耗量占比依次为0.7%、70.8%、28.5%,可见第二产业对金融业的需求依赖程度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这与***经济发展以工业为背景(产业贡献率将近50%)的现状相符。具体来看,表2中给出了对金融业依赖程度较高的前10个产业,这些产业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对金融产品完全消耗量之和达1.49,占金融业完全消耗总量的50.70%。其中,第二产业的废品废料行业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最大,其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要消耗近0.6个金融产品,而其他9个行业对金融业最终需求依赖程度相对较小。总体而言,金融业为下表中的10个产业发展提品与服务,是各个产业向前发展的瓶颈。

4.2 金融业的波及效应分析

4.2.1 金融业的前向需求拉动作用明显不足。

根据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可得金融业的影响力为1.57,即金融业增加1万元最终产品需求,使得各个产业部门增加1.57万元的总产出。在***42个产业部门中,金融业的影响力排名40,仅高于研究与试验发展业(1.45)、房地产业(1.52),表明金融业对***经济的需求影响程度明显不足。同时,金融业影响力系数为0.65,与全国各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平均水平相比金融业明显偏低,反映出金融业在***经济出现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极其微弱。这也与上文分析得到的金融业具有基础型产业特征相呼应。

4.2.2 金融业的后向供给推动作用十分显著。

相反,***各产业部门增加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对金融业产生的波及效应十分显著即金融业的感应程度高。通过计算可得金融业的感应度为3.92,即各个产业部门均增加1万元的最终产品时,将拉动金融业3.92万元的总产出。同时,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61,在42个部门中排名第9,可知其感应度水平超出社会平均水平且对经济的后向推动力较大。因此,在***经济整体发展较好的前提下各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金融业的发展。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通过运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及投入产出法中的相关指标,从投入产出角度探析了金融业在***产业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金融业是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力的生产服务型产业,具有中间产品基础型产业特性;(2)***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依赖程度最高,与第二产业的互赖度高;(3)***金融业的前向需求拉动作用明显不足,而后向供给推动作用显著;(4)***金融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在增加值中所占比例偏低。

5.2 建议

为了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结合上文得到的结论,进一步发展***金融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从产业性质角度考虑,虽说金融业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但是其属于***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在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金融业的增加值率高,对经济资源消费少,劳动密集程度比较突出,足见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可以带动就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则在现阶段可以适度加大各项投入发展金融业,积极带动***的经济发展。

(2)从产业关联角度考虑,一方面金融业对第二、三产业的依赖度高,其前向需求拉动作用不大,但后向供给推动作用显著,在经济整体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发展其他产业,如第二产业的废品废料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第三产业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从而带动金融业的发展。

3)从金融业的增加值构成比例考虑,金融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比例只有4.82%,与其他三个结构比例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可见增大对金融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力改善其物质设备水平与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基金年终总结篇(4)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75-02

在个人理财规划的教学中,购房规划由于计算公式较为复杂,计算过程较为烦琐,导致学生望而生畏,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清晰阐述各计算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计算便捷且可扩展的计算模型来解决上述问题,利用Excel丰富的函数与强大而灵活的计算功能可以建立便捷、实用的购房规划教学模型。

一 购房规划内容及原理

1.购房支付能力规划

购房支付能力规划是指根据计划购房时的时点、房屋面积及购房者的经济能力等,测算个人或家庭可负担的房价。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核算方法是年收入概算法,计算模型如下:

可负担首付款=目前年收入×收入中负担首付和房贷的比率上限×年金终值系数(n=距离购房年数,r=投资报酬率或市场利率)+目前净资产×复利终值系数(n=距离购房年数,r=投资报酬率或市场利率)。

可负担房贷总额=目前年收入×复利终值系数(n=距离购房年数,r=预计的收入增长率)×收入中负担首付和房贷的比率上限×年金现值系数(n=贷款年限,i=房贷利率)。

可负担房屋总价=可负担的首付款+可负担房贷总额;可负担房屋单价=可负担房屋总价÷需求面积。

2.购房筹资规划

对于多数人来说,购房的开支太大,不能一次性付清购房款,需要向银行贷款,从而涉及另外一个重要问题――购房筹资规划。购房筹资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从而确定每期偿还金额,与购房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行比较,以此选择一种最合适的还款方案。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多的两种购房还款方式是: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本金还款法。等额本息还款指在每一期期末以相等的金额归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等额本金还款是在还款期限内按期等额归还贷款的本金,同时支付当期未归还的本金所产生的利息。

等额本息还款法下每期偿还金额的计算模型为:

等额本金还款法下每期偿还金额的计算模型为:

每期等额还款额=贷款本金÷贷款期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期利率。

二 购房规划模型设计

1.购房支付能力模型设计

案例:王先生年收入为10万元,预计的收入增长率为3%。目前资产15万元,储蓄首付款与负担房贷的上限为40%,打算5年后购房,投资报酬率10%,贷款年限20年,贷款利率为6%。

第一,建立基本数据模板。如***1所示,在Excel工作薄的sheet1工作表的A1∶D9的区域建立基本数据模板,在模板中输入模型的基本数据。

***1 购房支付能力模型基本数据模板

***1中的基本数据主要根据上述案例进行录入。为便于数据操作,在预计收入增长率、收入中负担收付和房贷的比例上限、投资报酬率和贷款利率的位置建立滚动条控制项,在距离购房年数和贷款年限的位置建立微调按钮控制项。以预计收入增长率滚动条控制项的制作为例,制作过程为:假定增长率范围为0~100%,先在“C3”单元格画出一个滚动条,然后通过右键点击滚动条,出现设置控件格式对话框,将对话框中的当前值设为3、最小值设为0、最大值设为100、步长设为1、步页长设为10,单元格链接设为A3,再选择C3单元,输入公式“=A3/100”,最后将C3单元格式变为百分比格式。

第二,建立计算与分析结果模板。如***2所示,在Excel工作薄的sheet1工作表的A11∶B14区域建立计算与分析结果模板。

***2 购房支付能力模型计算与分析结果模板

相关公式输入如下:(1)可负担首付款。在B12单元格输入计算公式:=C2*C4*FV(C7,C6,-1)+C5*(1+C7)^C6,其中,FV(C7,C6,-1)是年金终值函数。计算结果显示,本例中王先生可负担的首付款最多为48.58万。(2)可负担房贷总额。在B13单元格输入计算公式:=C2*(1+C3)^C6*C4*PV(C9,C8,-1),其中,PV(C9,C8,-1)为年金现值函数,其完整表达式是PV(rate,nper,pmt,type),参数意义同年金终值函数。计算结果显示,本例中王先生可负担的房贷总额最多为53.19万。(3)可负担房屋总价。可负担房屋总价等于可负担首付款加上可负担房贷总额,在B14单元格输入计算公式:=B12+B13。计算结果显示,本例中王先生可负担的房贷总价最多为101.77万。

2.购房筹资模型设计

案例:接上例,王先生向银行贷款53.19万,贷款利率为6%,贷款年限20年,银行提供了两种还款方式:一种是按月等额本金还款法,一种是按月等额本息还款法。

第一,建立基本数据模板。如***3所示,在Excel工作薄的sheet2工作表的A1∶D6的区域建立基本数据模板,在模板中输入模型的基本数据。

***3 购房筹资模型基本数据模板

***3中的基本数据主要根据上述案例进行录入。其中,滚动条控制项和微调按钮控制项的制作方法前面已经涉及,这里不再赘述。本例中,银行要求按月还款,因此每年还款次数为12次。总还款期数等于贷款年限乘以每年还款次数,在单元格C6输入计算公式为:=C4 *C5,本例总还款期数为240期。

第二,建立计算与分析结果模板。如***4所示,在Excel工作薄的sheet2工作表的A8∶K14区域建立计算与分析结果模板。

***4 购房筹资模型计算与分析结果模板

相关公式输入如下:

等额本金还款法:每月等额偿还本金等于贷款本金除以总还款期数,在B10单元格内输入计算公式为=C2/C6,计算结果显示每月等额偿还本金为2216.25元。

数字1~240:本例中表示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直至第240个月。由于篇幅所限,***4中只显示了部分月份。

月还款额:在B12单元格内输入公式为= $B $10+( $C $2- $B $10*(B11-1))* $C $3/12,然后用填充柄进行复制,将公式一直复制到第240个月。$是绝对引用符号,当因插入、复制等原因引起行、列地址的变化,公式中的绝对引用不会随公式的地址变化而变化。结果显示,第1个月还款额为4875.75元、第2个月还款额为4864.67元、第3个月还款额为4853.59元……第239个月还款额为2238.41元、第240个月还款额为2227.33元。

等额本息还款法:等额本息还款法利用了已知年金现值求年金的计算公式,在B14单元格输入计算公式:=C2*(C3/C5)*(1+C3/C5)^C6/((1+C3/C5)-1),计算结果显示本例中每月还款额为3810.70元。

三 结论

基于Excel的购房规划教学模型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当基本数据模板发生变化时,计算与分析结果模板的数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教师分析购房规划相关计算要素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分析方法,同时,也解决了购房规划计算工作量大、计算过程烦琐的难题,使得学生对购房规划的学习更感兴趣,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该模型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只考虑了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本金还款法,未考虑其他还款方式;模型主要考虑了财务方面的因素,没有考虑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如房屋的属性、购房者的心理感受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今后将继续展开研究,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本文构建的模型,使其更具有教学和实用价值。

基金年终总结篇(5)

年终奖的发放额度和形式一般由企业自己根据情况调整。好的年终奖办法要有较好的考评指标、评价方法、发放规则等等相应的各项制度,可以有效激励员工,增加企业凝聚力。

企业年终奖分配的几种方案

实践中,企业在设计年终奖金分配方案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组织、团队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贡献和绩效来设计奖金分配系统。即基于组织、团队整体绩效及个人绩效的年终奖金分配方案。奖金分配方案有两种:封闭式和开放式。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封闭式年终奖金分配方案

步骤一:确定企业奖金包

根据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确定可以发放的奖金,常用确定公司奖金包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方式是采取企业的利润为基数,在组织和员工之间分享总利润的一定比例。

举例:某公司年终的利润额为1000万,按照规定提取10%的比例作为员工的年终奖金发放。

第二种方式是采用累进分享比例的方法,即规定若干个利润段,在不同的利润段采用不同的分享比例,利润越高提取比例也越高。

举例:某公司规定利润额的达标值为300万,300万利润以内分享比例为6%,在300万到800万之间分享比例为12%,800万到1500万之间的分享比例为16%,1500万以上的分享比例为22%.

第三种方式是采取按照利润率分段来分享的一种方法,即规定若干利润率段,利润率越高表明公司盈利的能力强,利润率分段越高则提取的净利润比例也越高。

举例:某公司利润率在2.5%以内的,则不发放奖金;当公司的利润率处于2.5%~5.0%之间时,则提取净利润的8%来发放奖金;当公司的利润率处于5.0%~7.5%之间时,则提取净利润的10%来发放奖金;以此类推。

步骤二:确定企业各部门战略贡献系数和部门绩效系数

部门战略贡献系数是表明企业各部门对企业的战略贡献的差异,需要企业对各部门的战略贡献能力进行评价。考虑到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团结,尽量不要将各部门战略贡献系数差别太大。比如:通过对各部门的战略贡献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将组织内的各部门战略贡献系数界定在[1.2~0.8]之间,战略贡献系数变动单位为0.1.通常各部门的战略贡献系数跟企业所处的商业周期、企业战略、企业经营重点、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营销模式、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等因素有关。

举例:某企业各部门战略贡献系数。

部门战略贡献系数

战略规划部0.9

总经理办公室1.0

信息中心(1级部门)

软件开发部1.0

系统维护部0.9

项目部1.1

行***部0.8

财务中心(1级部门)

会计部0.9

资金管理部0.8

成本中心1.0

营销中心(1级部门)

市场部1.2

企划部0.9

销售计划部1.0

销售部1.2

国际业务部1.2

国际客户服务部1.2

国内客户服务部1.2

人力资源中心(1级部门)

招聘部0.8

人才管理部1.1

工资福利部0.9

生产中心(1级部门)

制造一部0.9

制造二部1.0

制造三部1.0

制造四部1.0

制造五部1.1

技术中心

设计一部1.1

设计二部1.2

设计三部1.1

设计四部1.1

设计五部1.0

国际技术认证部1.0

……

我们可以定义各部门的绩效等级,并将部门绩效等级对应部门绩效系数。部门考核等级界定如下表,部门绩效系数界定为:[1.4~0.7]之间,部门绩效系数变动单位为0.1.

部门考核等级部门绩效系数

超出期望1.4/1.3

完成期望1.2/1.1

基本完成1.0

需努力0.9/0.8

需改进0.7/0.6

战略贡献系数、部门业绩系数权重分配比例

战略贡献系数权重部门绩效系数权重

40%60%

步骤三:确定部门奖金包

举例:假如某部门A对公司战略贡献系数为1.2,部门绩效系数为1.1,计算得出部门A的奖金系数。

战略贡献系数战略贡献系数权重部门绩效系数部门绩效系数权重部门奖金系数

部门A奖金系数1.2×40%+1.1×60%=1.14

将部门所有人员的月基本工资之和乘以部门奖金系数,根据下面的计算公司便可得到各部门的奖金金额了,计算公式如下:

部门i奖金包

步骤四:确定员工岗位绩效系数

1、根据定量与定性考核指标,得出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结果;

2、我们可以按照20%、70%、10%的比例来界定员工绩效等级比例;

3、管理层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超出期望的员工,岗位绩效系数为1.3/1.4.

岗位考核等级岗位绩效系数绩效等级建议比例

超出期望1.3/1.420%

完成期望1.1/1.2

基本完成1.070%

需努力0.8/0.910%

需改进0.6/0.7

(岗位绩效系数变动单位为0.1)

步骤五:将部门奖金包分配到岗位,

将员工岗位绩效系数乘以员工月基本工资(也可以根据职位价值评价点数来计算),汇总

开放式年终奖金分配方案

实践中,假如某公司是一家集团公司或者公司含有多个事业部/多个业务单元,我们同样可以从公司、事业部/职能部门、岗位三个层面来考虑年度奖金的分配方案。

职等职位/资位公司绩效权重事业部/职能部门绩效权重岗位绩效权重目标奖金

年薪的%比例月工资倍数

企业在考虑员工个人收入跟公司经营绩效、事业部经营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相关联,可以根据员工的职位等级、对公司承担责任的程度,来分别确定不同的绩效权重比例和收入比例。目标奖金率可以根据设定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市场平均水平来确定,同时具有市场竞争性。

1、对于公司总裁,是承担公司业绩主要责任者,其个人表现和决策对公司的总体业绩产生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其个人绩效结果将会全面体现在公司的整体业绩结果上。

2、对于业务单元级管理人员,其个人工作表现直接影响该业务单元运营结果,同时将其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总体业绩挂钩以加强业务单元的团队合作。

3、员工级别越低,其个人表现与决定对业务单元与公司的业绩影响越小,而其对个人绩效结果所负的责任越大。同时个人承担部分公司绩效结果将促进员工参与意识,提高员工奉献精神,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步骤一:确定公司绩效系数;

步骤二:确定事业部/职能部门绩效系数;

步骤三:确定员工个人岗位绩效系数;

步骤四:员工奖金系数=公司绩效系数×公司绩效权重+事业部/职能部门绩效系数×事业部/职能部门绩效权重+岗位绩效系数×岗位绩效权重

步骤五:员工个人年度奖金=员工年薪×目标奖金率×员工奖金系数

步骤一:确定公司绩效系数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由董事会和公司总裁在制定预算时根据不确定收入的风险大小,设定对集团整体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并按超额累计计算:

示例:某公司绩效系数确定。

利润指标(亿)公司绩效系数

1.0

1.20.8

1.51

1.81.2

步骤二:确定事业部/职能部门绩效系数

根据部门的KPI指标的考核结果确定部门绩效系数,当部门的业绩超出组织期望时,部门绩效系数就大,如表所示:可能会是1.2/1.1;当部门的业绩未达标时,部门绩效系数则为0.9/0.8.我们可以将部门绩效系数界定为: [1.4~0.7]之间,部门绩效系数变动单位为0.1.

部门考核等级部门绩效系数

超出期望1.4/1.3

完成期望1.2/1.1

基本完成1.0

需努力0.9/0.8

需改进0.7/0.6

步骤三:确定员工岗位绩效系数

1、根据定量与定性考核指标,得出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结果;

2、按照20%、70%、10%的比例来界定员工绩效等级分布;

3、管理层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超出期望的员工,岗位绩效系数为1.3.

岗位考核等级岗位绩效系数绩效等级建议比例

超出期望1.3/1.420%

完成期望1.1/1.2

基本完成1.070%

需努力0.8/0.910%

需改进0.6/0.7

(岗位绩效系数变动单位为0.1)

步骤四:员工奖金系数=公司绩效系数×公司绩效权重+事业部/职能部门绩效系数×事业部/职能部门绩效权重+岗位绩效系数×岗位绩效权重

示例:假设某部门经理A的月基本工资5000元,公司绩效系数为1.2,事业部绩效系数为1.3,岗位绩效系数为1.1,则个人年度奖金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公司绩效系数公司业绩权重业务单元业绩系数业务单元业绩权重个人绩效系数个人业绩权重员工奖金系数

部门经理A1.2×20%+1.3×60%+1.1×20%=1.24

步骤五:员工个人年度奖金=员工年薪×目标奖金率×员工奖金系数

示例:员工个人奖金计算:

A员工基本年薪目标奖金率员工奖金系数员工个人奖金

A5000×12×15%×1.24=11160

基金年终总结篇(6)

由于高等学校行***化的特点,多年来奖金分配一直受到员工的诟病,特别是高校内部教师与行***人员的奖金分配更是矛盾重重,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造成行***与教师的不团结。本文将以高校实际分配数据为例,对高校年终奖金财务分配进行合理性研究。

一、A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院奖金分配数据分析

1、奖金来源

该校经济管理学院有教师55人,行***人员29人,其2010年度奖金来源构成如下:按学生学费的4.5%由学校下拨到学院一份;按全院教师上课学时每节课22.16元下拨一份;按每个学生100元下拨一份;按职工人数每人1000元下拨一份。

以上四部分总计收入1728491.86元。去掉各种规定留成及外聘教师课酬等费用后,实际分配金额为1412438元。

2、奖金具体分配如下

参与分配教师共55人,总计金额952259元,每人平均数为17313.8元;参与分配行***人员29人,总计金额460179元,每人平均数为15868.2元。具体分配情况如表1、表2,分配完成后,相比行***人员的分配情况,教师对此有较大的意见,一是认为行***人员拿的比教师多,二是认为分配方法不合理,因此造成教师队伍的极大不稳定,影响了院系的团结、人员关系的和谐以及工作的开展。

3、奖金分配数据分析

把教师和行***人员分成两组,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其标准差,并分析其标准差系数,通过标准差系数来判断分配情况的合理性。教师序号代表每一个具体的教师个人,为消除不利影响和维护个人隐私而隐去真名。

(1)根据表1计算教师收入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

教师收入标准差:

?滓===8848.35

教师收入标准差系数:

总体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公式为Vσ=σ/x ,式中Vσ为标准差系数;σ为标准差;x为平均数。

(2)根据表2计算行***人员收入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

行***人员收入标准差:

行***人员收入标准差系数:

总体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公式为Vσ=σ/x,式中Vσ为标准差系数;σ为标准差;x为平均数。

从计算可知,教师收入标准差为8848.35元,标准差变异系数为0.511,而行***人员收入标准差为5734.79元,标准差变异系数为0.361,两个指标同时说明行***人员收入具有代表性,其差别很小;而教师收入差异变化很大,说明教师收入不具备代表性,教师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收入。

4、分配结果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和分析,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年终奖金分配中行***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位员工的工作绩效。第二,行***人员收入多少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技术级别、工龄长短。第三,教师的工作属于技术等级很高的工作,在奖金分配过程中,与技术等级低的行***人员按人头平均分配,没有体现技术级差,导致高级别的教授副教授只能取得和低级行***人员一样甚至低于他们收入的结果。第四,在分配中没有充分执行学校核定工作量标准。教师核定的工作量是一年252个学时,只要教师完成252个学时,应该等同于行***人员从事管理工作一年,其结果是教师要完成多于核定工作量才能基本取得、甚至低于行***人员收入的结果。第五,教师要承担大量的论文写作、课题申报、课题研究、专业建设等科研工作,而这些工作量在分配中没有计入,造成教师大量的工作量无法计入而不能参与分配的结果。

二、A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院奖金分配合理化建议

鉴于该学院在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教师与行***人员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奖金分配模式。

第一,建立全体员工年终考核制度,年终奖数额分配的多少与员工个人所得的奖励基数的多少直接相关。

第二,员工的年终奖奖励基数由以下部分组成:工龄基数:按工龄的长短区别收入的多少;年度绩效基数:教师以工作量(超工作量),行***人员以考核结果来区分绩效得分;全年满勤基数:教师以基本工作量(全年完成252学时),行***人员以出满勤(以学校工作日历为准)为基本基数,获基本得分;奖罚基数:制定各种奖惩条例,按奖惩条例决定每位员工的得分;职务基数(技能基数):按技术与行***级别决定每人得分;其他基数:其他临时发生的教学与管理事项,如教学获奖、竞赛获奖等。

第三,具体标准基数分解如下:其一,工龄以高校教龄为标准,以5年为1,每增加5年系数增加0.2,不足5年按5年算;其二,年度绩效基数:教师以超工作量,行***人员以考核结果来区分绩效得分;其三,全年满勤基数:教师以完成基本工作量记1分,行***人员以出满勤为基本基数记1分,不足基本工作量按比例计算扣减;其四,奖罚基数:制定各种奖惩条例,按奖惩条例决定每位员工的得分;其五,职务基数:行***人员以正科级为1,其他可按0.3比例增减,具体系数如表3,教师以讲师为1,其他可按0.3比例增减,具体系数如表4;其六,其他基数:其他临时发生的教学与管理事项,如教学获奖、竞赛获奖等可以按具体奖金发放。

第四,年终奖基数计算。个人年终奖金基数=1+2+3+4+5

+6。其中第二项可以不列入分值单独计算。根据全院加总得分,计算分配率,再按每人得分,计算个人奖金数。

【参考文献】

[1] 杨周、施建***: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谨: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建议[J].高等教育财会,2005(4).

[3] 李永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及实现路径[J].财会月刊,2006(14).

[4] 赵丽洪:对高校资金运作中财务风险管理的设想[J].会计之友(下),2007(1).

基金年终总结篇(7)

如今,基金定投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理财潮流。很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再热衷于成为“月光族”、“年清族”,而是为了购房置业、结婚生子,踏踏实实地开始理财规划。小谢也是“基金定投”理财大***中的一员,每个月从工资卡中扣掉1000元做华夏稳增基金的定投。五一过节闲暇之余,小谢想看看自己的基金投资已经累积了多少收益,可上网一查,赫然发现自己的基金定投业务从2月份就被终止了。“一定是基金公司出问题了!”小谢情急之下,拨通了华夏基金的客服电话。

客服人员耐心听完小谢的描述,帮助他进行了业务查询,发现从去年12月起,小谢连续3个月因为账户余额不足而扣款失败,因此他的基金定投业务被自动终止了。在客服人员的帮助下,小谢回想起当时因为回家、朋友结婚等事情,多次从自己的工资卡中进行过大额支取,没有注意要在账户中留下足够的钱进行定投。

经过沟通发现,小谢每月5日发工资,但基金定投的扣款日设置为每月25日,中间间隔时间较长。客服人员提示小谢,基金定投的扣款日期最好为工资发放后的两三个工作日。在客服人员的耐心帮助下,小谢又重新开通了华夏稳增基金的定投业务,将扣款日设置为每月8日,再次坚定踏上了基金定投的理财之路。

启示一:动态的“长期持有”基金

客户于总是个企业高管,本身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研究股票,2007年初他来到华夏基金理财中心咨询。与一般初识基金的客户不同,于总从一开始就非常认同“长期持有”的投资观念,希望通过投资基金来分享证券市场的长期增长,坚决不进行短期操作。

基金年终总结篇(8)

公共养老保险制度除了具有应对长寿风险的保险功能和强制储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选择现收现付制的融资方式实现代际收入再分配,甚至通过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缴费率或养老金计发办法来实现代际内的收入再分配(Aaron,1966;Diamond,1977;Atkinson,1987;李绍光,1998)。对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收入再分配从经济学理论看可以这样理解:个人通过参加公共养老保险得到退休后获取养老金的权益,形成养老金财产;但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养老金水平是由各个时点的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决定的,因而个人一生中得到的养老金的精算现值与本人一生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精算现值不一定相等;这其中的差额,即反映个人一生的缴费与受益关系的养老金纯受益就是通过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收入转移。如果养老金纯受益为零,则不存在收入再分配,如果养老金纯受益不为零,则认为存在收入再分配。这样只要估计出某种公共养老保险体系下不同群体的养老金纯受益就可以描述该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的收入转移状况,考察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在完全的基金积累制下,个人一生中得到的养老金的精算现值与本人一生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精算现值相等,即养老金纯受益为零,养老保险制度中不存在收入再分配;而在现收现付制或部分积累制下,则有可能存在收入再分配。理论上,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收入再分配,不仅有可能改变各代人的消费和劳动供给行为,通过资本储蓄影响未来代际的收入水平;也可能会扭曲资源配置,影响个人的参保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性。因此,对某种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收入再分配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不仅可以为考察该种养老制度的储蓄效应和劳动供给效应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同时也可以为学术界讨论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或融资方式以及抉择机构确定今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为1997年《决定》)中,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目标,并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养老金计发办法。①在向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保费收缴率逐年降低以及养老金收不抵支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引发了经济学者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注,出现了不少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②对产生“空账”的根本原因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即中国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时,没有采取专门方式处理转轨成本,而是期冀通过提高新制度下的保险费率的方式逐步将其消化。在这种融资方式下,新制度的参保人的缴费不能完全形成本人的养老金资产,有可能一生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精算现值大于一生中领取的养老金精算现值,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引发收入转移,实现收入再分配。

赵耀辉和徐建国(2001)指出养老保险中存在的收入再分配会影响人们加入新制度的动机和缴费积极性,主张以建立完全的基金积累制来形成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不过该文没有对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收入再分配进行具体的定量分析。任若恩等(2004)利用代际核算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包括事业机关在内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代际分配状况,发现未来代的代际账户值比2002年新出生一代高66%到102%。但要考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为今后的***策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显然还需要来自微观角度的验证。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反映个人一生的养老保险缴费与受益关系的终生养老金纯受益这样一个微观角度,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到底有没有收入转移?如果有,不同群体间收入转移的程度是多少?并以此来定量考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③国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从这种微观角度估计养老保险制度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收入分配效应的文献(HurdandShoven,1985;Nelissen,1987);近年来,又有Feldstein和Liebman(2002)、Borelia(2004)分别估计了美国和意大利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④这些研究构成了本文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的思想基础。

继1997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2005年12月***又公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为2005年《决定》)。该决定坚持了1997年《决定》的部分积累制的目标,但对个人账户的比例和养老金计发办法等做了调整。最新改革方案下个人从养老保险制度中获得的养老金纯受益势必与1997年方案不同。那么2005年《决定》的调整,到底是增加了个人的养老金待遇还是减少了养老金待遇呢?本文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回答人们关心的这个问题。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分别估计个人在1997年《决定》的改革方案下和在2005年《决定》的改革方案下的养老金纯受益,并比较分析不同改革方案下的收入转移状况。本文的第二部分将介绍分析方法和使用数据;第三部分描述定量分析结果,分析1997年和2005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产生的代际代内的收入分配效应;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

要估计个人从养老保险制度中获得的终生纯受益,需要知道个人的终生养老金和终生保险费。如果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运行几十年,制度趋于成熟,那么就应该存在个人从开始缴纳保险费到开始领取养老金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的数据。利用这样的数据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个人终生养老金和终生保险费的现值,得到养老金纯受益额,并以此比较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收入转移,考察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不过10来年,还不存在反映个人一生的缴费和受益关系的数据。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虽然有这样的数据,但很难提供给研究者使用。所以国外的研究文献在分析养老保险中的收入转移时,一般是利用一年或几年的个人收入调查数据,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进行估计。本文也是利用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住户调查数据,根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估计个人养老金纯受益额,并以此讨论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

本文的具体估计程序如下: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城市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估计个人的工资收入函数,之后根据函数的估计结果得到个人工资年收入的预测值,并在一定的工资增长率和利息率的假设条件下,估计出每个人一生的工资收入分布;再根据养老保险制度对缴费和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规定,计算出每个人的终生养老保险费、终生养老金纯受益额等变量,讨论代际内和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效果。

(一)工资收入函数及终生工资收入

我们以个人工资收入的对数值为被解释变量,以个人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个人特征为解释变量来估计工资收入函数。

根据上面的工资收入函数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由(2)式得到个人在某一时点的工资年收入的预测值。但这样得到的工资预测值只反映了年龄—收入效应,而没能反映工资收入的年龄群体效应(CohortEffect)⑤,因此在计算个人一生的工资收入的(3)式中,我们加入了每个时点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

(二)终生受益与终生缴费

我国在1997年《决定》中,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了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对改革前退休的人员即通常所说的“老人”按改革前的规定计发;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即“中人”,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时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即“新人”,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现实中,人们参加工作和退休的年龄有所不同,因而“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划分与年龄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但如果作为一种标准模式,假定人们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的话,则2002年时65岁以上的人属于“老人”,26岁至64岁的人属于“中人”,25岁以下的人属于“新人”。本文选取的样本是2002年年龄在20-59岁之间的就业人员,因而“中人”最多,有少量“新人”。本文根据上述***策规定和假设计算个人的终生养老金受益,即“中人”的终生养老金受益额为退休至死亡期间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总和的现值;“新人”的终生养老金受益额为退休至死亡期间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总和的现值。这样,根据1997年《决定》的有关规定,我们可以分别由(4)、(5)、(6)式求得个人一生中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在2005年《决定》中,由于调整了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和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所以个人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7)、(8)式进行计算。

1.基础养老金(1997年《决定》方案

4.基础养老金(2005年《决定》方案)

下面我们介绍个人终生养老保险缴费金额的计算方法。1997年《决定》规定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是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为本人缴费工资的3%,以后逐年提高至8%。由于企业缴费部分对企业来讲也是雇员人工费用的一部分,从经济学含义来看这部分成本最终也是由受雇人员承担的。所以本文在计算个人的终生养老保险缴费时,设定企业负担的部分按个人工资水平所占份额分摊给个人,保险费率按本人缴费工资的28%计算。另外,私营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等的保险费率,根据2004年9月***公布的《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策》白皮书,为本人所在地的社会平均工资的18%。在2005年《决定》中这一比率调整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0%。同时,1997年《决定》和2005年《决定》都对保险费的缴纳设有上下限,即缴费工资超过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300%的个人,其缴费上限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00%;缴费工资低于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60%的个人,按60%计算。这些规定都反映在本文对不同职业和不同工资收入的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计算中。

(三)数据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2002年对全国进行的城市住户调查。该调查涉及住户成员个人特征及收入、家庭资产等内容;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个人在2002年的工资年收入、年龄、开始工作年龄、就业状态、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和行业等信息。本文选取了代表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辽宁、广东、四川的样本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三省合计样本数为26072人,实际用于本文的工资收入函数估计及养老金纯受益估计的样本为20-59岁的就业人员,共计8576人。

三、主要估计结果

利用上面介绍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到了工资收入函数的估计结果(见表1),(12)并以此得到样本人员8576人一生中各个时点的工资收入预测值的贴现值以及终生养老保险缴费额的贴现值、终生养老金领取额的贴现值,从而可以计算出每个人的终生养老保险纯受益额,描述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收入转移状况。我们首先用终生纯转移率(终生养老保险纯受益额除以终生工资收入额)这一指标来测度代际间的收入转移程度。

注:1.*、**、***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2.省略变量分别为女性、高中、个体/私营、一般职员、批发零售餐饮业、广东。

3.下行为HCSE(heteroscedasticityconsistentstandarderror)。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年住户调查数据。

***1给出了在1997年改革方案下的辽宁、广东、四川三省分年龄的终生纯转移率的分布,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所有样本的终生纯转移率的平均值,横轴表示2002年时的年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省都在35岁左右与横轴相交,也就是说35岁左右的人员,一生领取的养老金和一生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基本持平,比35岁年轻的人员则缴费贡献大于养老待遇。这意味着这些年代的人员的养老金内部收益率低于资本收益率,通过养老金制度他们一生工资收入的1%-10%左右被转移给其他人员。从保险精算公平的角度看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对35岁以下的人员的待遇设定不合理,他们逃避加入改革后的养老保险是一种合理的经济行为选择。

***2是对1997年方案和2005年方案的比较。由于从***1中我们已经知道三省的分布趋势是相同的,所以这里我们只选取了辽宁和广东两省作比较。***2的结果表明:第一,与1997年方案相比,各代人的终生纯转移率都有所提高,即在2005年方案下各代人都能领取更多的养老金;但养老金的边际增长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第二,在2005年方案下,一生领取的养老金和一生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基本持平的年代变为30岁左右的人员,缴费贡献大于养老待遇的年代的人员,被转移出去的收入也有所下降,为一生工资收入的1%-3.5%左右。概括起来讲,与1997年方案相比,2005年方案增加了年轻一代的养老

金待遇,但同时加大了中老龄年龄组的收入差距。

表2显示了工资年收入的十等分组的终生纯转移率和终生纯受益额在不同年龄分组中的分布情况(1997年方案)。20-29岁的年龄组和50-59岁的年龄组,按每5岁分组和按10岁分组的结果趋势相同,所以表2中这些年龄段只给出了10岁分组的结果。从表2中我们看到:终生纯转移率的变化趋势三省都是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终生纯受益额则在不同年龄组显示出不同的结果,即比30岁年轻的人员和70%的30-34岁的人员的终生纯受益额为负值,40岁以上的人员为正值;终生纯受益额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年龄组也不同,比45岁年轻的人员,终生纯受益额与终生纯转移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但45岁以上的人员,其终生纯受益额则基本上是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在1997年改革方案下,在45岁以上的年龄组中存在着由低收入向高收入转移的逆向收入转移倾向,但在比45岁年轻的人群中则没有这样的逆向转移,养老保险制度发挥着由收入高的人向收入低的人转移的再分配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的现收现付制下存在的收入逆向转移的倾向(宋晓梧,2001),通过制度改革得到了改善。

***1分年龄分省份的终生纯转移率

注:(1)终生纯转移率=(终生养老金领取额-终生保险缴费额)/终生工资收入额×100。

(2)终生养老金领取额等为2002年时点的贴现值;年龄为2002年时点的岁数。

***2分年龄分省份的终生纯转移率比较

我们还根据2005年《决定》的规定作了同样的分析,发现与1997年方案相比,通过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逆向收入转移的年龄段降低了,由原来的45岁以上变为40岁以上,而且逆向转移的程度加大了。***3显示了两种方案下逆向转移程度的不同。另外,本文还按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的终生纯转移率的分布情况,发现按1997年方案估计的话,在国营企业和三资/股份企业工作的35岁以下的职工以及在集体企业工作的30岁以下的职工,其终生纯转移率为负值;而私营/个体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终生纯转移率在各个年龄组均为正值。只是这样的估计结果是在以下前提条件下得到的,即该人员从1997年起直到退休,一直都按制度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从而可以按制度规定获得各项养老金。如果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话,不能领取到基础养老金,则他们一生的养老负担与受益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我们又按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计算了终生保险费率(终生养老保险缴费额除以终生工资收入额),发现在35岁以下年龄组的私营/个体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终生保险费率为30%-40%,也就是说这些人员为了老后领取到全额养老金,必须把一生工作收入的三到四成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种状况在2005年方案下也同样存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扩大覆盖面,让城镇各类企业职工都在养老保险的覆盖之下。但从以上分析结果看,如果没有其他再分配制度的辅助,私营/个体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就会发生生活困难,可能即使想参加养老保险也无法参加。

***3(a)工资年收入的十等分组的终生纯受益额比较

***3(b)工资年收入的十等分组的终生纯受益额比较

四、主要发现和结论

基金年终总结篇(9)

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前,应根据***门或主管部门的决算编审工作要求,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款项、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年终清理结算,在此基础上

办理年度结账,编报决算。年终清理结算的主要事项包括:清理、核对年度预算收支数字和各项缴拨款项、上交下拨款项数字。年终前,对***门、上级单位和所属各

单位之间的全年预算数(包括追加追减和上、下划数字)以及应上交、拨补的款项等,都应按

规定逐笔进行汪理结算,保证上下级之间的年度预算数、领拨经费数和上交、下拨数一致。为了准确反映各项收支数额,凡属本年度的应拨应交款项,应当在12

月31日前汇达对方。主管会计单位对所属各单位的拨款应截至12月25日为止,逾期一般不再下拨。

凡属本年的各项收入都应及时入账。本年的各项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应在年终前全部上缴。属于本年的各项支出,应按规定的支出如

实列报。年度单位支出决算,一律以基层用款单位截至12月31日的本年实际支出数为准,不得将年终前预拨下年的预算拨款列入本年的支出,也不得以上

级会计单位的拨款数代替基层会计单位的实际支出数。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面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

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事业单位年终应及时同开户银行对账,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应用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核对相符。现金账面余额应同库存现金核对相符。有价证券

账面数字,一般应同实存的有价证券核对相符。年终前,应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汪理盘点。发生盘盈、盘亏的,应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作出处理,调整账务,作到账实

相符,账账相符。事业单位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进行年终结账。年终结账包括年终转账、结清旧账和记入新账。年终转账。账目核对无误后,首先计算出各账户借方

或贷方的12月份合计数和全年累计数,结出12月末的余额。然后,编制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后,再将应对冲结转的各个收支账户的余额按年终冲转办

法,填制12月31日的记账凭单办理结账冲转。结清旧账。将转账后无余额的账户结出全年总累计数,然后在下面划双红经,表示本账户全部结清。对年终有余额的账

户,在“全年累计数”下行的“摘要”栏内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再在下面划双红线,表示年终余额转入新账,旧账结束。记入新账。根据本年度各账户余额,编制年

终决算的“资产负债表”和有关明细表。将表列各账户的年终余额数(不编制记账凭单),直接记入新年度相应的各有关账户,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

以区别新年度发生数。事业单位的决算经***门或引级单位审批后,需调整决算数字时,应作相应调整。

第四部分会计报表的编审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是***门和上级单位了解情况、掌握***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各单位财务部门必须认真做好会计报有的编审工作。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报表格式及说明详见本制度附件《事业单位会计凭证》、《事业单位会计账簿》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对于有专款收支业务的单位,应根据***门或主管部门的要求编报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报表格式另定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要做到数字正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一、各单位应当加强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报表的数字要根据经审核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汇总,切实做到账表相符,有根有据,不得估列代编。

二、会计报表要层层汇总,上级单位要在编制本级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根据本级会计报表和经审查过的所属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汇总会计报表,并将上下级之间的对应科目数字冲销后,逐级汇总上报。上报上级单位和同级***门的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审阅签章并加盖公章。

三、国有事业单位应按本制度规定的格式、内容和期限,向***门或主管单位报送会计报表。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厅(局)可根据工作需要增设会计报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的特殊会计报表,由单位自行规定。

四、会计报表分为月报、季报和年报(决算)三种。月份会计报表应于月份终了后三日报出;季度报表应于季度终了后五日报出;年度会计报表应按***决算通知规定及主管部门要求的格式和期限报出。年报应抄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第五部分附件

附件一事业单位会计凭证

一、原始凭征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书面证明,是会计事项的唯一合法凭证,是登记明细账

的依据。事业单位原始凭证主要有:

1.收款收据;

2.借款凭证;

3.预算拨款凭证;

4.各种税票;

5.材料出、入库单;6.固定资产出、入库单;

7.开户银行转来的收、付款凭证;

8.往来结算凭证;

9.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经过的凭证和文件等。

二、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的,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凭证。事业

单位的记账凭证主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

1.记账凭证参考格式见格式一、格式二和格式三。

格式一

收款凭证

出纳编号_______

制单编号_______

借方科目:年月日

───────┬─────┬─────────┬──────────┬──

对方单位│摘要│贷方科目│金额│记账│

│├────┬────┼──────────┤│

(或缴款人)││总账科目│明细科目│千百十万千百十元角分│符号│

───────┼─────┼────┼────┼┼┼┼┼┼┼┼┼┼┼┼┼┼┤

││││││││││││││││││附

││││││││││││││││││凭

││││││││││││││││││证

││││││││││││││││││

───────┴─────┼────┴────┼┼┼┼┼┼┼┼┼┼┼┼┼┼┤张

│合计金额│││││││││││││││

─────────────┴─────────┴┴┴┴┴┴┴┴┴┴┴┴┴┴

会计主管记账稽核出纳制单

格式二

付款凭证

出纳编号_______

制单编号_______

贷方科目:年月日

───────┬─────┬─────────┬──────────┬──

对方单位│摘要│借方科目│金额│记账│

│├────┬────┼──────────┤│

(或领款人)││总账科目│明细科目│千百十万千百十元角分│符号│

───────┼─────┼────┼────┼┼┼┼┼┼┼┼┼┼┼┼┼┼┤

││││││││││││││││││附

││││││││││││││││││凭

││││││││││││││││││证

││││││││││││││││││张

─────────────┼────┴────┼┼┼┼┼┼┼┼┼┼┼┼┼┼┤

│合计金额│││││││││││││││

─────────────┴─────────┴┴┴┴┴┴┴┴┴┴┴┴┴┴

会计主管记账稽核出纳制单

格式三

转账凭证

出纳编号_______

年月日制单编号_______

────┬─┬─────────┬───────┬──────────┬──

对方单位│摘│借方│贷方│金额│记账│

(或领│├────┬────┼───┬───┼──────────┤│

款人)│要│总账科目│明细科目│总账│明细│千百十万千百十元角分│符号│

││││科目│科目│││

────┼─┼────┼────┼───┼───┼┼┼┼┼┼┼┼┼┼┼┼┼┼┤附

││││││││││││││││││││凭

││││││││││││││││││││证

││││││││││││││││││││

││││││││││││││││││││张

────┴─┴────┴────┴───┴───┴┴┴┴┴┴┴┴┴┴┴┴┴┴

会计主管记账稽核出纳制单款人

2.记账凭证编制方法

(1)事业单位应根据经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归类整理编制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的各项内容必须填列齐全,经复核后凭以记账。制证人必须签名或盖章。

(2)记账凭证一般根据每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当天发生的同类会计事项可以适当归

并后编制。不同会计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合并编制一张记账凭证,也不得把几天的会计事项

加在一起作一个记账凭证。

(3)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到几张记账凭证的,可以把原始凭证附

在主要的一张记账凭证后面,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结账和

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但应经主管会计人员签章。

(4)记账凭证必须清晰、工整,不得潦草。记账凭证由指定人员复核,并经会计主管人员签

章后据以记账。

(5)记账凭证应按照会计事项发生的日期,顺序整理制证记账。按照制证的顺序,每月从第

一号起编一个连续号。

(6)记账凭证每月应按顺序号整理,连同所附的原始凭证加上封面,装订成册保管。记账凭

证封面样式见格式四。

格式四

(单位名称)

记账凭证封面

──────┬──────────────────────────

时间│年月

──────┼──────────────────────────

册数│本月共册本册是第册

──────┼──────────────────────────

张数│本册自第号至第号

──────┴──────────────────────────

会计主管装订人

3.错误更正

事业单位会计填制的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不得挖补、涂抹、刮擦或使用化学药水消字,

应按下列方法更正:

(1)发现未登记账簿的记账凭证错误,应将原记账凭证作废,重新编制记账凭证;

(2)发现已经登记账簿的记账凭证错误,应采用“红字冲正法”或“补充登记法”更正。

采用计算机做记账凭证的,用“红字冲正法”时,以负数表示。

附件二事业单位会计账簿

一、会计账簿种类

事业单位会计可根据需要设置以下账簿:

1.总账。作为核算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结余的总括情况平衡账务,控制和

核对各种明细账。总账格式通常采用三栏式账簿,按照会计科目名称设置账户。

2.明细账。是用以对总账有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的账簿。明细账的格式一般采用三栏式或

多栏式。主要设置:

收入明细账。包括财***补助收入明细账、事业收入明细账、经营收入明细账、拨入专款明

细账、附属单位缴款明细账及其他收入明细账。

支出明细账。包括拨出经费明细账、拨出专款明细账、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账、事业支出明

细账、经营支出明细账及对所属单位补助明细账等。

往来款项明细账。包括应收账款明细账、其他应收款明细账、应付账款明细账、其他应付

款明细账等。

会计账簿格式见格式五、格式六。

格式五

三栏式账簿

本账页数会计科目:_________

本户页数户名:_________

余额

凭证号摘要借方金额贷方金额

年月日借或贷金额

格式六

多栏式账簿

明细账

明细科目或户名:_________第页

凭证号摘要借方贷方金额借(贷)方余额分析

月日

说明:各种收支明细账可采用本账格式。本账作支出明细核算时,“借(贷)方余额分析”

栏以借方为主。本账作收入明细核算时,“借(贷)方余额分析”栏以贷方为主。

二、账簿使用要求

1.会计账簿的使用,以每一会计年度为限。每一账簿启用,应填写“经管人员一览表”和

“账簿目录”,附于账簿扉页上。

账簿经管人员一览表和账户目录样式见格式七、格式八。

格式七

经管人员一览表

────────┬──────────────────────

│财***机关名称││

├────────┼──────────────────────┤

│账簿名称││

├────────┼──────────────────────┤

│账簿页数│从第页起至第页止共页│

├────────┼──────────────────────┤

│启用日期│年月日│

├────────┼───────┬────────┬─────┤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

├────────┼───────┴────────┴─────┤

│经管人员│经管日期移交日期│

├────────┼──────────────────────┤

│接办人员│接管日期监交人员│

────────┴──────────────────────

格式八

账户目录

科目编号和名称页号科目编号和名称页号

2.手工记账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书写,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红色墨水除登记收入

负数使用外,只能在划线、改错、冲账时使用。账簿必须按照编定的页数连续记载,不得隔

页、跳行。如因工作疏忽发生跳行或隔页时,应当将空行、空页划线注销,并由记账人员签

名盖章。

登记账簿要及时准确,日清月结,文字和数字的书写要清晰整洁。

3.会计账簿应根据已经审核过的会计凭证登记。记账时,将记账凭证的编号记入账簿内;

记账后,在记账凭证上用“√”符号注明,表示已登记入账。

4.各种账簿记录应按月结账,求出本期发生额和余额。

三、错误更正

账簿记录如发生错误,不能挖补、涂抹、刮擦或用化学药水除迹。应按下列方法更正:

手工记账发生文字或数字书写错误,用“划线更正法”更正,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

章。

由于记账凭证科目对应关系填错引起的,应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附件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格式九)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本表按照“资产+

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公式设置。左方为资产部类,右方为负债部类,左右两方总

计数相等。

2.事业单位应先编出本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然后与经审核无误的所属下级单位汇总的资产

负债表汇总,编成本部门总的资产负债表。

格式九

资产负债表

编表单位:年月日单位:元

科目编号资产部类年初数期末数科目编号负债部类年初数期末数

一、资产类二、负债类

201借入款项

101现金202应付票据

102银行存款203应付账款

105应收票据204预收账款

106应收账款207其他应付款

108预付账款208应缴预算款

110其他应收款209应缴财***专户款

115材料210应交税金

116产成品负债合计:

117对外投资

120固定资产三、净资产类

124无形资产301事业基金

资产合计:其中:一般基金

投资基金

302固定基金

303专用基金

306事业结余

307经营结余

五、支出类净资产合计:

501拨出经费

502拨出专款四、收入类

503专款支出401财***补助收入

504事业支出403上级补助收入

505经营支出404拨入专款

509成本费用405事业收入

512销售税金409经营收入

516上缴上级支出412附属单位缴款

517对附属单位补助413其他收入

520结转自筹基建

支出合计:收入合计:

资产部类总计:负债部类总计:

二、收入支出表

收入支出表(格式十)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收支结余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收入支

出表的项目,应当按收支的构成和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

收入支出表的附表主要是事业支出明细表(格式十一)和经营支出明细表(格式十二)。支出

明细表的项目应按“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列示。在事业支出明细表中,对于用财***拨款和预算

外资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应按***门的要求分别列示。

格式十

收入支出表

编表单位:年月日单位:元

收入项目累计数支出项目累计数结余项目累计数

财***补助收入拨出经费事业结余

上级补助收入上缴上级支出1.正常收支结余

附属单位缴款对附属单位补助2.收回以前年度事业支出

事业收入事业支出

其中: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中:财***补助支出

预算外资金支出

其他收入销售税金

结转自筹基建

小计小计

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

销售税金以前年度经营亏损(一)

小计小计

拨入专款拨出专款结余分配

专款支出1.应交所得税

2.提取专用基金

3.转入事业基金

4.其他

小计小计

总计总计

格式十一

事业支出明细表

编表单位:年月日单位:元

项目合计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备注

列次12345678910111213

事业支出

其中:

1.财***拨款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合计

编表说明:

1.“财***拨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补助收入安排的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预算外资金收入安排的支出。

3.在“财***拨款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中对于***门指定用途的,应按指定的用途填列;对于没有指定用途,按本表所列项目分别列示。

4.本表按“款”填列,每“款”填一张报表。

5.各事业单位对于上述两项支出可根据核定预算和实际使用情况,采用统计方法填列。

格式十二

经营支出明细表

编表单位:年月日单位:元

项目合计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备注

列次12345678910111213

经营支出

1

2

合计

补充资料: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应填列以下成本费用的补充资料:

未结转到经营支出的成本费用:

其中:基本工资:职工福利费:设备购置费:

补助工资:社会保障费:修缮费:

基金年终总结篇(10)

我国的国家出版基金创立于2007年,由“重大出版工程专项基金”发展而来,旨在鼓励和资助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国家出版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府财***拨款,同时也依法接受社会组织的捐赠。国家出版基金的具体运行机制可从管理结构、审批机制、资金资助体系和监管机制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委员会制下的复合式管理结构

基金管理委员会是国家出版基金的领导机构,成员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等部门。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负责相关的日常工作。具体的管理结构如***1所示。

国家出版基金委员会作为一个委员会制的组织团体,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委员会制结构模式,内部以直线型组织架构快速有效地传递组织信息,外部引入专家库,在整个基金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可以起到决策、咨询、合作与协调相结合的目的。

从组织结构角度来看,基金管理委员会采用明显的委员会制的结构模式,构成了出版基金的管理层,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保证了国家出版基金在贯彻***策方向上的正确。复合式的组织结构使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范围较为广泛,资助内容十分多样,资金项目分布更加合理,解决了小众公益性项目出版难的问题。在执行层面,采取了垂直式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执行的效率。在项目立项过程中严格遵循“自愿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原则,按照出版单位自主申报、省级主管部门初核、基金办复核、基金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审议、基金委会签决策、向社会公示公告等规范程序进行。基金办作为基金委下属负责日常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机构不参与发表意见,不负责项目和资金分配的前期设定,不具有决策的职能,其主要工作是组织专家评审、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为项目责任单位和专家提供服务。这种基金会组织架构十分有利于集思广益、沟通交流以及开展集体性的审议与判断,以最终真正做到“专家客观评审”“基金委民主决策”。

二、规范的审批机制

国家出版基金在每年申报开始之前都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主要包括“指导思想”“资助重点”“申报要求”“申报程序”四大部分,并通过组织召***家出版基金管理工作座谈会对出版单位设计及申报项目等给予具体指导。尤其自2012年起,国家出版基金会开始将每年出版基金的资助范围与资助重点明确在几个具体的大类当中,如2012年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文化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对外交流等七类。基金还明确地列出了概不受理的几种情况。这主要是为了对获得基金资助的项目单位的资金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更好的监管,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提高项目运作效率,高质保量地完成资助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基金不资助已获得中央财***资金(基金)资助的项目,以避免重复资助和资源浪费。除此之外,基金会还开始实行分级申报制度,以800万元为分级点,依照申请单位的实力对其申请资助项目的数量进行限制,结合之前对于资助项目申报机构在社会信用、管理水平和出版业绩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申请提交材料的规定,以及工作内容和所要承担责任的详细界定,国家出版基金委员会能够对申报机构完成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做出初步筛选,以保证其出版内容的高质量及完成的高效性。

目前,国家出版基金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科学的项目申报审批流程,如***2所示。其中,评审队伍是出版基金发挥职能的关键,专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优劣。因此,从2008年开始,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就在项目申报与审批过程中积极发展专家评审这一关键环节,建立起了科学的专家评审制度,在专家选拔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推荐遴选具有较高学术专业水平、在学科行业内具有较高威望和影响的人才,最终建成包括学术专家、出版专家和财务专家的高素质专家队伍。到2014年明,入库的评审专家已达2000人,其中学术专家约占总人数的2/3。

在项目评审过程中,基于《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暂行办法》《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细则》及专家两年轮换制度,基金办会从专家库中兼顾学科和地区随机抽取各方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团,对申报项目统一进行专业、科学、规范的评审工作。其中,初级评审中按专业择取学术专家,复评过程中则遴选出学术、出版等方面专家,终评中的专家主要以出版和财务专家为主,进行初评、复评和终评三轮评审,最后,基金办根据专家评审将排序后的合格项目与拟资助状况一同汇总上报基金委,进入公示阶段。跨年度资助项目需每年接受年检,所有项目均需进行结项验收,每年国家出版基金还会对评审和结项验收专家进行考评,其中表现突出的出版、质检和财务专家还会得到通报表扬,并记入国家出版基金“认真履职专家档案”,对不负责任或有失信行为的专家清出专家库,并进行通报批评。

三、合理的资金资助体系

自2007年***批准设立国家出版基金,特别是***的十确立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来,中央财***逐年加大对国家出版基金的投入,基金规模从初期的每年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5亿元,资金来源全部为中央财***拨款。

从国家出版基金网站披露的信息来看,2010年至2014年末,向基金会申报的项目单位和项目数量总体呈逐年递增态势,如***3所示。这意味着国家出版基金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关注度、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为基金会多中选优、优中选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审批占比来看,2012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虽然审批项目数量总体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2012年对申报重点的细化以及分级申报的首次实行使得该年度申报项目数量出现下降,总体趋势较为平稳。

从2007年发展至今,国家出版基金已经具有完备的项目资金资助体系,以资金项目完成时间为标准来划分资金拨付比例,并结合考核管理方法、预留款项保证金等机制,基金会能够有效保证资金在项目各个完成阶段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避免出现资金拨付不到位或者资金运作不合理的局面,如表1所示。在这一过程中,资金必须专项用于出版项目中直接成本支出,包括项目出版物的人力费用和材料费用等方面,以便于资金流投入方向的确定与控制。

经过七年的发展,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单位在地域上已经基本达到全面覆盖。从国家出版基金网站披露的数据信息可以得知,2010年至2014年末,国家出版基金一共资助了1141个项目,其中中央各主管部门组织申报427项,占37.4%;地方主管部门组织申报714项,占62.4%。其中,上海、湖南、江苏、四川的项目审批数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列,这些地方具有较为良好的经济基础,***书出版市场发展极为迅速,是出版基金主要流向的地区。至于北京审批数量不突出,究其原因应该有两点,一是北京地区出版项目被分流,一部分选择从中央各主管部门渠道进行资金申报,二是北京地区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数量较多,出版项目在寻求资金资助时可以有更多的可选择对象。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宁夏和内蒙古五个自治区发展势头良好,在全国项目申报数量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表现出国家出版基金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鼓励与引导,体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公益性特点。资助地域分布如***4所示(2013年未披露项目具体资助地,2014年仅公布了五个自治区数据)。

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家出版基金也在逐渐加大对中小型出版项目的引导与支持,如***5所示。2014年在获得审批的317个项目中,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为14个,占4.4%;50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项目为81个,占25.6%;而100万元以下的项目则多达222项,占70.0%。资金支出规模结构总的来说较为合理。

从出版形式上来看,***书依旧是国家出版基金主要的资助对象,占比基本保持在90%左右,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出版项目相对占比较少。另外,在出版内容方面,国家出版基金涵盖范围较为全面。不过,国家出版基金的投入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6所示(2014年信息披露不完全),哲学社会科学类和科技类始终保持较高占比,同第三大类文学艺术类合并总和基本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这是因为国家出版基金作为一个国家层面的组织机构,更多地要体现导向性的作用,对于服务***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出版项目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与此同时,国家出版基金还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大力支持推进科技进步的前沿性学术著作,并致力于深入挖掘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不过也应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类仍然只占很小的一个部分,虽然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审批项目数在近些年增幅很大,但真正以展现少数民族文化为内容的项目数量还未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国家出版基金应该在兼备公共性的基础上重新回归公益,积极引导、鼓励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少儿读物等出版内容的传播与发展。

四、严格的监管机制

在基金资助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出版基金已建立起一套以绩效管理贯穿全程的项目管理机制,在法律法规的明确框架下,用科学严格的制度来规范项目管理,实现了从项目立项、年检、结项,到成果使用的全程绩效管理。其中,基金办对所有项目实行结项验收,按严格规范的程序,对全部项目成果进行把关。对申请结项的项目,由基金办及时组织专家或委托省局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在整个过程中,基金办要求相关专家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对项目成果质量、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层层把关。对个别不符合验收要求的项目,根据相关管理规定,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整改后,再重新组织验收。对于委托各省局结项验收的项目,基金办根据各地报送的材料,认真检查、核验评分,对把关不严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数,并及时与省局沟通,提出改进措施。具体流程如***7所示。其中,检查、评定、验收过程通过专家评审、层层考核、专人管理、严格验收等―系列具有明确规范的流程标准,结合建立预审、流程管理、考评、责任机制,从项目申报、项目建设、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四个方面严格把关,使国家出版基金的项目资金资助监管体系日臻完善。

基金年终总结篇(11)

中***分类号:F2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038-05

一、引言

资本结构决策一直是公司财务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Llsv[1]提出的终极所有权概念为研究资本结构决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一些学者对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公司资本结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得到的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Du和Dai、孙健以及Bany-Ariffin等研究发现终极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正相关[2~4];而肖作平的研究却发现终极股东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水平显著负相关[5]。不仅如此,虽然Du和Dai、孙健以及Bany-Ariffin等得到基本一致的研究结果,但他们给出的分析也不尽相同,Du和Dai[2]、Bany-Ariffin等[4]主要从终极股东维系控制地位的角度出发解释公司的高负债率,Filatotchev和Mickiewicz、Faccio,Lang和Young以及孙健主要从利益侵占角度进行解释[5,6,3]。由此可见,关于终极股东的资本结构决策研究尚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把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动机分为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两种,并分别根据两种动机提出研究假设,特别是本文考虑了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两种动机交互作用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本文的贡献是将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结合起来分析终极股东的资本结构决策,揭示出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两种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交互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控制权防守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

Du和Dai(2005)对东亚9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与资本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偏离程度与上市公司负债比率正相关,他们认为终极股东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债务融资不会稀释控制地位,从而选择有利于维护自身控制权的资本结构[2];Bany-Ariffin等以2001~2004年马来西亚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终极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具有高负债的特征,认为产生高负债的主要原因是终极股东为了保持对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4]。以上研究体现了终极股东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的控制权防守动机。为此,从终极股东控制权防守动机出发提出假设1:终极股东控制权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2.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

Filatotchev和Mickiewicz发现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债务融资规模往往会大于实际需要量,他们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控制性大股东试***通过扩大债务融资获得更高的控制权私有收益[5];Faccio、Lang和Young发现在资本市场制度相对较差的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被终极股东控制的公司具有较高的负债率,负债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这种高负债有助于终极股东对负债资源进行利益侵占[6];孙健也认为终极股东选择债务融资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各种途径掏空上市公司获得的债务资源[3]。因此,从利益侵占动机分析,提出假设2:终极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1.模型及变量界定

为检验以上假设,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式(1)中,根据假设1和假设2,预测β1的符号为负,β2的符号为正。模型所涉及变量的具体界定见表1。表1变量界定

变量分组变量名称代码变量解释被解释变量资本结构LevM有息负债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权益市场价值)LevB有息负债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权益账面价值)解释变量终极股东控制权Vote采用终极股东投票权衡量,投票权用终极股东控制链中最低持股比例表示,如有多条控制链,则将各条控制链最小持股比例加总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DevD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其中,终极股东控制权计算同上;终极股东现金流权是通过将控制链中每个链条的持股比例相乘得到,如有多条控制链,则将各条控制链计算得到的现金流权加总DevS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控制变量股东制衡Con上市公司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终极股东控制权董事会***性Inde***董事人数/董事会人数投资者保护Law采用樊纲、王小鲁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法律制度环境指数公司规模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盈利能力Profit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总资产,公司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折旧+摊销成长性Grow托宾Q值,(负债账面价值+权益市场价值)/总资产账面价值有形资产Tang(固定资产+存货)/总资产非债务税盾Shield固定资产折旧/总资产所属行业Indu样本共包括21个行业(其中把制造业C按二级代码划分),以A农、林、牧、渔业为基准,引入20个哑变量,属于某一个行业取1,否则取0年度Year以2002年为基准,引入7个哑变量,属于某一年取1,否则取0(1)被解释变量

资本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方法有很多,如总负债/总资产、长期负债/总资产等。Rajan和Zingales注意到采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资本结构会得到差异很大的实证结果[7]。因此,本文在选择衡量资本结构指标时主要参照国内外学者近期普遍采用的主流衡量方法(Cook和Tang[8]、姜付秀等[9]),即有息负债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权益市场价值)和有息负债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权益账面价值)两种方法衡量资本结构。其中,有息负债总额=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短期债券+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权益市场价值=年末流通股数×流通股的年底收盘价+限制性流通股股数×年末每股净资产。

(2)解释变量

终极股东控制权采用终极股东投票权衡量,投票权用终极股东控制链中最低持股比例表示,如有多条控制链,则将各条控制链最小持股比例加总;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一般采用控制权/现金流权、控制权—现金流权和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比较的哑变量等来反映,本文主要采用前两种方法。

(3)控制变量

根据国内外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研究(Titman和Wessels[10]、Wu和Yue[11]、孙铮等[12]、肖作平和廖理[13]、戴亦一等[14]、沈艺峰等[15]、王跃堂等[16]),本文运用了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资产有形性、非债务税盾、行业特征以及投资者法律保护等因素。

2.样本选择

根据CCER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提供的统计资料,选择2002~2009年在沪、深主板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样本筛选经过以下步骤:①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②剔除控制权低于20%的上市公司;③剔除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④剔除交易状态为ST、PT的上市公司;⑤剔除资产重组、退市或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共计1720个民营上市公司混合横截面数据(Pooled Cross Section)。这些样本的年度分布是:2002年131家、2003年178家、2004年220家、2005年235家、2006年242家、2007年240家、2008年237家、2009年237家。

3.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主要财务数据等来自CCER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和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反映投资者保护程度的法律制度指数来自樊纲等(2010)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度报告》[17]。样本公司2002~2006年的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等数据通过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提供的《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数据及定期报告汇编》光盘获得;有关2007~2009年样本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等数据通过手工查询各公司年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获得。其他数据利用巨潮资讯网提供的公司年报资料补充获得。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主要变量分组描述性统计

按照控制权、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两权偏离度的中位数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组,把控制权大于中位数的样本归为高控制权组,低于中位数的归为低控制权组;把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度大于中位数的样本归为高偏离度组,低于中位数的归为低偏离度组(H、L分别表示组高、组低)。根据样本分组情况对资本结构、控制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制权组中小于低控制权组,在高偏离度组中大于低偏离度组,初步表明控制权与资本结构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两权偏离程度与资本结构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由表2还发现:衡量控制权的Vote在高偏离度组中小于低偏离度组,衡量两权偏离程度的DevD在高控制权组中小于低控制权组,DevS在高控制权组中大于低控制权组,这些结果初步表明控制权高低与两权偏离度高低存在不一致性,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资本结构就成为一个有趣的问题。

2.控制权防守、利益侵占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单重影响

控制权防守、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影响的回归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终极股东控制权Vote与衡量资本结构的LevM、LevB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1得到证实。这表明,终极股东控制权越小,终极股东控制权防守动机越强,在资本结构的选择上,终极股东偏好债务融资。同样,终极股东控制权越大,牢固的控制地位降低了权益融资对其地位的撼动。因此,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可以采取权益融资。

衡量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DevD和DevS两个指标均与资本结构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2得到证实。这表明,终极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度越大,终极股东利益侵占动机越强。因此,终极股东倾向通过负债融资扩大控制资源,为进行资源转移做好准备。

另外,方程中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股权制衡Con、董事会***性Inde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Law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与沈艺峰等(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

3.控制权防守、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交互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控制权防守、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交互影响,构建如下两个回归方程。

LevM or LevB=β0+β1Vote+β2Vote×DevG+β3Con+β4Inde+β5Law+β6Size+β7Profit+β8Grow+β9Tang+β10Shield+20j=1+β10+jInduj+7k=1β30+k+ε (2)

LevM or LevB=β0+β1DevD+β2DevD×VoteG+β3Con+β4Inde+β5Law+β6Size+β7Profit+β8Grow+β9Tang+β10Shield+20j=1β10+jInduj+7k=1β30+k+ε(3)

式(2)考察两权偏离度对控制权与资本结构敏感性的影响,DevG为哑变量,等于1代表高偏离度组,等于0代表低偏离度组;式(3)考察控制权对两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敏感性的影响,VoteG为哑变量,等于1代表高控制权组,等于0代表低控制权组。两个方程的回归结果见表4。

4.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根据DevS中位数对两权偏离程度进行分组,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选择控制权比例至少达到30%的样本进行检验,结果也与前文一致。篇幅所限,因此不再报告具体检验结果。稳健性检验显示,主要结果无明显的变化,因而结果是稳健的。

五、结论

本文以2002~2009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1720个观测值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单重影响和双重交互影响,结果发现:高控制权减弱了两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的敏感性,低控制权下两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更敏感;高偏离度减弱了控制权与资本结构的敏感性,低偏离度下控制权与资本结构更敏感。这表明:终极股东控制权防守和利益转移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产生交互影响。本文进一步揭示了终极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机制,提高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对终极股东控制下的资本结构选择行为的认识,丰富了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利益侵占动机,进一步提供终极股东负债资源转移行为的经验证据,也可以进一步探讨终极股东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等问题。

参考文献:

[1]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 Journal of Finance,1999,54(2):471-517.

[2]Du J L, Dai Y. Ultimate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apital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East Asian Economics[J].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5,13(1):60-71.

[3]孙健.终极控制权与资本结构的选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科学,2008(2): 18-25.

[4]Bany-Ariffin A N, Nor M F, McGowan Jr C B. Pyramidal Structure, Firm Capital Structure Exploitation and Ultimate Owners’ Dominanc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10,19(3):151-164.

[5]Filatotchev I, Mickiewicz T.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d Debt Financing[R].SSRN Working Paper,2001.

[6]Faccio M, Lang L H P, Young L. Deb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R].SSRN Working Paper, 2001.

[7]Rajan R G, Zingales L. 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 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 Journal of Finance,1995,50(5):1421-1460.

[8]Cook D, Tang T.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0,16(1):73-87.

[9]姜付秀,黄继承.市场化进程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管理世界,2011(3):124-134.

[10]Titman S, Wessels R.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 Journal of Finance,1988,43(1):1-19.

[11]Wu L,Yue H. Corporate Tax,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Bank Loans: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9,33(1):30-38.

[12]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J].经济研究,2005(5):52-63.

[13]肖作平,廖理.公司治理影响债务期限水平吗?[J].管理世界,2008(11):143-156.

[14]戴亦一,张俊生,曾亚敏,潘越.社会资本与企业债务融资[J].中国工业经济,2009(8):99-108.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基金年终总结大全

学习

上半年妇幼工作总结大全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上半年妇幼工作总结大全,内容包括2021年妇幼保健个人工作总结,2021年妇幼保健院工作总结。3、5岁以下儿童死亡4例,死亡率1.29‰,婴儿死亡3例,死亡率0.96‰,围产儿死亡2例,死亡率0.64‰。4、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二、重大公共卫生

学习

航空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航空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航天航空论文范文参考,航空航天发展史论文。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能服务于航空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来源和依据:一是

学习

航空世界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航空世界论文10篇,内容包括航天航空论文范文参考,航空航天发展史论文。泛美航空公司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在1991年宣布破产。这也是一直没有人出来对“914号航班事件”进行澄清的原因,这个事件似乎“死无对证”了。翻阅1955年和1

学习

高一英语期中总结大全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英语期中总结大全,内容包括高一期中英语试卷,英语期中总结。1.探索牛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2.结合2004中考英语题型的变化,认真抓好初三年级的英

学习

组织自我总结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自我总结大全,内容包括一个组织的年终总结怎么写,组织总结感言。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不断增强管***治***意识、落实管***治***责任。严字当头、从严要求,我在工作中坚持树立立***为公的事业心和勤***为民的责任心,辛勤工

学习

大班学期教师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学期教师大全,内容包括幼儿大班教师随笔通用15篇,大班教师总结大全。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了班级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保育

学习

航空医学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航空医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航空生理基础知识论文,航空参考文献10篇。1.2研究方法一、二级指标参照《***队院校教学评价方法》(2010版)及总参、总***《***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指标体系,从教学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

学习

民法硕士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民法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法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民法硕士论文。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现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国内学术界对此都有大量论述。在实践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各国***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以

学习

安全法律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法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安全法律论文,安全法律法规的论文怎么写。③肉类食品的安全问题仍然严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一方面,有病、因病致死或其他问题动物源都堂而皇之地走进了百姓的餐桌;另一方面,违规添加瘦肉精等激素

学习

费用预算论文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费用预算论文大全,内容包括费用预算论文,关于预算费用方面的论文。(五)费用预算考评。费用预算考评指企业对费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的考核和评价。费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二、费用预算管理制度

学习

本科法学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法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本科法学论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几篇。一、构建法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一)法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契合时代要求,深化法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根据***的有关规

学习

公司年会舞蹈编排大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年会舞蹈编排大全,内容包括公司年会舞蹈编排,年会舞蹈编排节目策划。舞蹈编导创作原创舞蹈,或者重新演绎原有舞蹈。他们在剧院、舞蹈学院、舞蹈和影像工作室以及时装秀工作,也为机构评审舞蹈演员。由于大多数舞蹈规则不能

学习

法律实务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实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案例论文范文大全,法律论文范例大全。(一)概念:何为民事审判模式《现代汉语词典》言,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本文所讨论的民事审判模式,指在民事诉讼中法

学习

法学本科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几篇,法学论文写作指导。一、构建法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一)法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契合时代要求,深化法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根据***的有关规

学习

上半年妇幼工作总结大全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上半年妇幼工作总结大全,内容包括2021年妇幼保健个人工作总结,2021年妇幼保健院工作总结。3、5岁以下儿童死亡4例,死亡率1.29‰,婴儿死亡3例,死亡率0.96‰,围产儿死亡2例,死亡率0.64‰。4、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二、重大公共卫生

学习

高一英语期中总结大全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英语期中总结大全,内容包括高一期中英语试卷,英语期中总结。1.探索牛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2.结合2004中考英语题型的变化,认真抓好初三年级的英

学习

组织自我总结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自我总结大全,内容包括一个组织的年终总结怎么写,组织总结感言。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不断增强管***治***意识、落实管***治***责任。严字当头、从严要求,我在工作中坚持树立立***为公的事业心和勤***为民的责任心,辛勤工

学习

大班学期教师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学期教师大全,内容包括幼儿大班教师随笔通用15篇,大班教师总结大全。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了班级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保育

学习

大学数学文化论文大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数学文化论文大全,内容包括数学文化论文题目大全,大学关于数学的论文。本论文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衔接研究”(20122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论文也是三峡大学教务处2013年教研项目“用多元

学习

五年级科学论文大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科学论文大全,内容包括五年级科学论文素材有哪些,科学小论文小学五年级范文。对2011年全年共6期《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各栏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出每一个栏目的基金文章比。研究方法为了便于统计,本文将各种基金按级

学习

志愿部部门总结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志愿部部门总结大全,内容包括志愿部月总结汇报,志愿部的工作职责如何写。二、活动扉页及总结我们时刻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发扬志愿者精神,不断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南财学子对社会、对母校的挚爱。先后为公益事业、安

学习

感恩致谢词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致谢词大全,内容包括中秋感恩致谢语短句,感恩致谢话语。另外,我必须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作为他们的孩子,我秉承了他们朴实、坚韧的性格,也因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