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文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韩语教学;跨文化教育;学习兴趣
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也越来越多,“韩语热”激起了人们学习韩语的高潮。了解韩国的文化,如韩国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等,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韩语的兴趣,这种跨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高校韩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首先分析高校韩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针对目前韩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几条具体的建议,以期提高高校韩语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高校韩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语言教学中,深入了解语言文化的背景对于学习该语言有很重要的作用。高校韩语教学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这种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跨文化教育中能够了解韩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等,从而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应对自如。学生在了解了韩国的文化后,很有可能产生学习韩语的欲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韩语,学生的韩语领会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一旦某高校的韩语教学仅仅关注教学生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语句等,而不去扩充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但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造成学生基于文化背景差异的交流障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教育在高校韩语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韩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1.进一步提升韩语教师自身文化素质
任何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高校韩语教师在学生学习韩语过程中扮演着传授者、监督者和管理者的重要角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方法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韩语教师增强自身专业技能的渠道有很多,比如为了增强自己韩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或者与韩国朋友交流,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深入体会韩国最地道的语言交流方式,通过去韩国留学、旅游等方式体验韩国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加韩语的知识储备量。这样高校韩语教师在教授韩语时能够较轻松地进行跨文化教育,学生也能够因此了解更多的韩国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韩语学习。
2.转变与创新韩语教学模式
教学观念对教学实效的影响非常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低。韩语教学应该践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接受韩语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举例来说,高校韩语教师在实际跨文化教育教学中可以采取“韩语采风”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了解更多的韩国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韩语和应用韩语。同时高校韩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韩语相关的才艺表演,使学生在准备节目与欣赏节目的过程中自主感悟韩国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等,以此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热情。这种韩语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3.促使学生增加课外韩语阅读量
学生韩语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学生能够在大量的材料中了解到韩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例如:引导学生经常去***书馆借一些有关韩国文化的书,也可以推荐一些有意义的韩国小说和电影电视剧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韩语知识,还可以借助剧情加深对韩国文化的深刻体验。大量的课外书刊和影视剧能够让学生了解韩国人的日常生活,掌握交流方式和交流技巧。为了强化跨文化教育的教育效果,不仅需要韩语教师掌握大量的韩国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阅读大量的有关韩国文化的内容。
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了解该国的文化背景,对于学好该国语言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韩语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教育,适当增加学生对韩国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主动学习中了解更多。高校韩语教学越来越注重跨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者和学生来说是双赢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会因为学生的主动而更有动力和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学生会因为文化教育能够更轻松的学习韩语,减少因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障碍。
参考文献:
[1]李耀宗.“发霉的奶酪”和“填不饱肚子的维C”――评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场争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1(9).
韩语文学论文范文2
在韩国,最先引进汉语的时期可追溯到古朝鲜。但因缺乏历史史料,在韩国,能作为依据的汉语普及史料应该是从朝鲜时代开始的。根据记载,1393年在韩国首次成立了司译院,以此向人们进行汉语等外国语教育。汉语教育是从1945年国立首尔大学成立中语中文学系后开始的。开设正规中国语教育课程的早期大学有韩国外国语大学(1954)、檀国大学(1954)、成均馆大学(1955)、高丽大学(1972)、淑明女子大学(1972)、延世大学(1974)、岭南大学(1976)等等。
自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设了中语中文学系,90年代与中国语相关的学系纷纷进入韩国各大学。 就此韩国的关于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二、韩国学会以及论文
目前,韩国的学会有韩国中语中文学会 、韩国中国学会、中国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化研究学会 、中国语文研究会、 中国语文学研究会、 中国语文学会、 中国人文学会、中国学研究会、 韩国中国小说学会、 韩国中国语言学会、 岭南中国语文学会等等。
各界学会都纷纷发表学术论文,关于汉语特殊句式的“把”字句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最早时期为九十年代,从论文的题目中,可感知韩国的研究。学位论文有:《“把”字句研究》(朴建榮 1994 博士论文);《“把”字句研究》(裵得成 1994 硕士论文);《高等学校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教授-学习方案》(刘信惠 2005 硕士论文);《“被”字句和“把”字句的比较以及转换研究》(金株珍 2006 硕士论文 );《关于韩国语格助词+名词句转换为现代中国语“把”字句的研究》(李昌延2006 硕士论文);《现代汉语“把”字句和宾语前置文的比较研究》(郑姬卿 2006 硕士论文);《“把字句”研究》(张志勋 2007 硕士论文);《现代中国语“把”字句使用条件研究》 (周希丰, 2007 硕士论文 );《<红楼梦> “把”字句研究》(郑周英 2008 硕士论文);《现代中国语“把”字句研究》(郑香彩 2008博士论文);《“把”字句形成和类型》(柳贤姬 2008 硕士论文 );《第七次教育过程中高等学校汉语教材中的“特殊句型”分析》(郑贤颖 2009 硕士论文);《高等学校汉语教材中的“把”字句教授方
案》(金来源 2009 硕士论文);《现代中国语“把”字句的客观性,主观性研究》(赵卿焕 2009 博士论文);《韩国高中汉语教育特殊句型与指导方案》(车正镇 2010 硕士论文);《“把”字句技能和意义研究》(白秀珍 1993 中国学);《“把 NP”的活用意义》(以“把”的主题表识 技能为中心/張泰源 1996岭南中國語文學會);《汉语处置句和动词的结合样相(1)》(李鎭英 1997 中國人文科學);《汉语处置句的起源》(漢語處置文의起源/李鎭英1997 中國學論叢);《汉语处置句变迁(2)》(李鎭英 1998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通过<训世评话>看汉语语顺:以“把”字句为中心》(李義活、朴鍾淵 1998 假托利大學校外國語文學硏究所);《汉语处置句和动词的结合样相(2)》(李鎭英 1999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中国方言中出现的处置句现象》(李鎭英 1999 中國人文科學);《汉语处置句变迁研究》(李鎭英 1999 中國人文學會);《“把”字句历史演变研究》(把字文历史演變硏究/張泰源 2000 韓國中語中文學會);《<老乞大>中出现的“将/把”字句的语法化研究》(金光照 2002 中語中文學);《轻动词假设与汉语“把”字句的语用结构分析》(金光照2003 中國言語硏究 );《语义分析的“把”字句再考》(申芝言 2003中國言語硏究);《“把”字句小考》(崔载永 2004 外大中國硏究所 );《“把”字句信息结构中 NP2的地位分析》( 金艳姬 2005 中國硏究所 );《<老乞大>处置句的“把/將字”研究》(李秀珍2006 中国学);《具有“把”字句功能的“将”字句考辨》(具有“把”字句功能的“将”字句考辨/赵春利、梁万基 2007 中語中文學);《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状况分析》(林載浩 2007 韓國中國言語文化硏究會);《科技翻译中“把”字句处理机制》(朴在胜 2007 中國硏究);《否定成分后置式“把”字句小考》(趙恩瓊 2009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把”字句信息结构研究》(金世美 2009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这些论文出处是韩国最有知名度的“国会***书馆”“国立中央***书馆”“韩国教育学术情报局”等网站。不能说是十全十美的,但目前为止的“把”字句主要论文都呈现在此。
三、结语
韩语文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韩语 中文 发音 教学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4-01
一、韩国语与中文的差异
1.中文发音
在中文中,影响发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声母、韵母以及声调。普通话共分为22个声母,其中三个为双唇音,三个舌尖前音,四个舌尖后音,一个唇齿音,三个舌面音以及三个舌根音。韵母共有39个,主要类别有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前鼻韵母以及后鼻韵母。中文的声调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以及去声。
2.韩国语发音
和中文不同的是,韩国的语言没有声调,辅音和元音是韩文两大组成部分,此外“辅音+元音+收音”的形式也是韩文的常见形式。在韩国语言文化中,当没有收音节时,我们称之为开音节;当有收音节时,我们称之为闭音节。处于礼仪的需要,韩国语言中有很多对人的敬称呼,成为敬语。针对不同的对象,所采用的敬语也各有差异,通常在谓语中体现。此外,韩语中采用的是拼音音节文字,只要能说出来就能把文字写下来,韩国人书写文书时都要留一个空格,这和英语的表达方式类似。
二、韩国语言发音纠偏
在韩国语中,轻唇音f[f]是不存在的。对于韩语的初学者,往往会感到发f[f]很别扭,这也是由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所导致的。很多人会将f发音成为双唇音送气清塞擦音p[p’],主要原因在于韩语中也有一个音类似的音色。部分韩语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和中文相同。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韩国语言中不存在所谓的双唇和齿唇等两套声母,此时,很容易将p和f混淆。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f和p是韩语学习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之一,曾经困扰到许多学生,对此,也成为韩语教学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
从教学经验来看,发音误差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知道发音位置,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其二是知道发音方法,但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无论是哪一种误差,都会导致韩语发音不准。
三、韩国语发音教学方法及其措施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韩语和中文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因素来源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来源于日常习惯中的潜移默化。然而,无论怎么演变,想要学习韩国语的第一步便是学会正确的发音方法,先读准字音,再在交流和沟通中体会韩国的语言文化。为此,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由于韩国语是母语之外的第二门语言,受到母语的影响,学习韩语时难免出现混淆的现象,形成“不土不洋”的尴尬局面,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混乱状态是制约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瓶颈,不仅仅是在韩国语言中表现,在其他外语的学习中也有体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学生离不开对教师发音的模仿,一般采取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地发音,纠正学生在模仿发音中的位置误差和发音误差,教会学生正确的发音。建议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以及相应的***片来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舌位以及唇形。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进行韩语发音,还应该注意母语的迁移。将韩国语和中文相互对比,解析两者的异同点。在学习的顺序方面,建议从与韩语发音相似的韩国语发音学起,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开始较快的接受新知识,在和汉语的联系中找到学习韩语的乐趣。然后,再教导学生发较难的音。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部分学生受汉语影响不能准确发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3.和一般的教学不同,韩语的发音教学更多的注重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有主有次,把握有度。可以在较快的时间内将所有的语音都讲述一遍,学生则采取跟读的形式。对于学生发音不准的词语,教师可以重读,通过反复纠正,不断练习的方式,对韩国语发音逐一突破。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仅仅短暂性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注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在每一次教授新单词之前,巩固以往的学习内容,查漏补缺。
4.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会发音,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语言是为运用语言而服务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还应该练习听音和辨音,将语言的用处以及用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简答的说,即听、说、读、写等步骤要同步进行,听是为了听懂对方的意思,说是为了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传达给对方,读是为了了解对方更深层次的文化,写则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交流,从而在反复练习中不断加强自身的韩国语言水平,真正达到学习韩国语言的目的。
小结:在语言学的大力发展下,韩语教学蓬勃发展。随着对外语教学的深入研究,我们找到了韩语和中文之间的异同点。汉语的学习可以对韩语发音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干扰作用,关键是寻找一个平衡点。对此,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中韩文化的异同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练习,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交流和沟通中,从而在实践中补充理论的不足,在理论中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自身的韩语水平更上一层楼,而这也是广大学生学习韩国语言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艳敏;汉韩辅音系统对比及韩语语音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李得春;韩国汉字音韵母系统的几个特征[J];东疆学刊;2011年01期
韩语文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韩语教学;文化参与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附。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认同以及社会传统等。因此,人文性和教育性知识的输入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里。在中国,韩语教学应注重对韩国文化的导入,增加教学中的文化参与意识,避免由本族语言所带来的干扰,以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意义。
一、韩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可以理解为非物质领域,即“精神世界”领域。简单的说,文化是在漫长时间中形成、发展,并追求情趣涵养和精神愉悦的行为领域。韩国和中国是地理上毗邻的两个国家,两国在五千年来的历史进程和持续的交流过程中互相给予了巨大的影响。韩国从两千年以前开始,从中国传入了文字和书籍,并引进了思想、文化和技术。所以韩国社会和中国社会之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形成了相互共同的文化意识,这是两国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产物,这一产物是经过独特和悠久的岁月形成发展的。
(一)韩服:
韩国传统服装-“韩服”融合了直线和柔和曲线的特点。女装由短上衣和宽松裙子组成,显得十分优雅,男装由上衣和裤子组成,大褂和帽子更加衬托其服装美。作为白衣民族,韩服基本色为白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身份其着装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结婚等特别日,平民也穿贵族们穿的华丽颜色的韩服和装饰品,婚礼服由粉红上衣加深红色裙子组成,上面再加披肩,披肩是由五种颜色组成的华丽的服装,这是参照了东方的阴阳五行色,最近国内出现了融合韩服优点并添加了实用性的改良韩服。
(二)韩国文字:
大概550年前韩国开始拥有自己的文字-韩文。世界上大 多数其它的文字是通过修改仿制他国的文字而形成的,虽然韩文的历史很短暂,但它具有自己的独创性。由于韩文的出现,韩国的文盲率不到百分之十,其文化教育水平很高。1443年,世宗大王为了让大众更容易掌握和记录文字,开发出了一套简单的文字,这就是韩文的由来。当初韩文被称为(训民正音),正如这个词组所包含的意思那样,韩文的构成非常简单,很容易学会使用。该文字的24个记号(14个子音,10个母音)能表示出所有的发音。韩语文字的独创性及其科学的构成,在当今高科技时代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三)泡菜:
韩国人是一天三顿离不开泡菜的民族。吃辣泡菜历史是自从1700年代引进了辣椒之后开始的。泡菜种类大致分为辣白菜、萝卜泡菜、小萝卜泡菜、黄瓜泡菜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其种类也很多。泡菜是一种发酵食品,需要腌一段时间,才会有真正的味道。最近又发现其有抗癌效果,震惊世人。味道较熟的泡菜含丰富的酵母菌,所以促进增长效果,还有丰富的纤维,能较好的预防便秘和成人病。此外,泡菜的主要调料辣椒含维他命C, 其含量为苹果的50倍,橘子的2倍,所以在韩国自古以来,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可以吸取丰富的维他命C。在日本,自从泡菜认定为健康食品开始,55%家庭主妇把韩国泡菜摆上了其饭菜。
二、韩语教学中韩文化参与的方法
(一)开发新教材,注重对辅助资料的利用。目前,国内各大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行开发的,另一种是韩国原版教材的译本。国内自行开发的教材较注重语言和文学方面知识的介绍,其中韩国文化的比例并不充足。而在教材中添加形象的、具体的插***来介绍韩国文化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新教材的开发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灵活地运用***片、影像资料以及韩国文化产品来介绍韩国文化,对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大有裨益。
(二)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中心的。我们应该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韩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其就自己习得的内容在课堂进行讨论。
(三)为学生提供体验韩国文化的机会。现阶段,韩语专业的学生很少有体验韩国文化的机会。他们接触和了解到的韩国文化大部分来自课外书籍和在各个电视合播放的韩剧。对韩国文化的体验可分为校内体验、校外体验和国外留学。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设置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课程。如教授韩国传统乐器、带领学生学唱韩国歌谣、练习韩文字书法、过韩国传统节日等。值得注意的是,实施这些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韩国***府和韩国有关民间组织的支持与帮助。校外体验即通过见习、参观国内的韩国民俗村、韩国饭店以及到韩资企业实习来了解韩国的企业文化。国外留学则会使学生亲身体验真正的韩国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鉴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在韩语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参与的必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韩语语言教学应将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知识的导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技能的掌握,帮助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邢锡范.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导入[J].辽宁教育研究,2004, (4 ).
[2]石英.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
[3]周瑞珍.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教育探索,2007,(12).
[4]哈红光,向晓萍.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
[5]满江红,马玉梅.试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职业时空,2007(9)
韩语文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朝鲜语专业;课堂;参与意识
0 背景
课堂活动一直以来是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面对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很难展开课堂教学环节。有点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师互动,甚至有的班级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有的学生可以用韩国语夸夸其谈,有的学生连韩国语的发音都不会。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得寻求克服他们学习韩国语的恐惧和放弃心理,从课堂组织上寻求改善。对于语言课堂活动的研究方面,许多教师已经做了具体的阐述,有的是从课堂活动的理论高度进行探讨的,也有的提出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等等。但这些研究多以教师的角度出发,而在语言的教学活动里我们究竟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又如何设计安排学生自己的课堂活动,笔者认为主要因素不单是站在教师的角度研究课堂活动是不够的,同样在织课堂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看法,也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出发。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如果在组,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例子,对激发朝鲜语(韩国语)专业学生的课堂采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1 课堂采用的方法
对于零基础的朝鲜语(韩国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如何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韩国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国外的教学理念,得出几点启示,认为可以试用到朝鲜语(韩国语)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1 模仿表演
这种方法可以练习语法句型,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练习对话的好方法。每一次新课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学习新的单词和语法句型,但是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录背诵,没有达到真正的使用的效果。这一方面,主要是课堂练习较少,课后复习不够造成的,模仿表演正是以小组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后学习练习。首先根据新课的主题,利用学习过的语法和句型,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小组活动进行练习,之后进行3-5分钟的表演。我们以《韩国语教程1》延世大学韩国语学堂编著的■第三课,《您想吃什么》为例,课文内容主要是询问对方吃什么?喜欢吃的料理种类,三餐吃的食物进行询问,在此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拓展介绍中韩料理的种类,比较中韩的饮食文化等等,在课堂学生活动上表演上丰富内容。下面列举一组对话:
1.2 课堂发表
在平时的课堂中,课前发表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效果很明显,能够非常好的调正课堂气氛。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而学习的侧重点是语法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很欠缺,站在讲台上发表或是演讲总是过分紧张,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是十分需要的。课堂发表的形式一直以来是韩国高等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再依附教师的讲授,而是激励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课堂发表就是首先根据所学课文的主题思想进行拓展延伸,拓展发表对主题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意见。如《韩国语教程5》中的■第十四课,《韩国风俗》课文中,涉及到许多韩国风俗文化:周岁宴、见面礼(媳妇向公婆行的礼)、花甲宴、吊丧和婚礼五个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阅资料,对某一种主题或者某一现象进行发表。也可对中韩两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下面是有关在韩国婚礼中,新郎为什么带着大雁来迎娶新娘的原因进行发表:
1.3 视听练习
根据记忆的规律,用的感觉器官多的话,记的知识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久。笔者发现学生在背诵单词上遇到问题较多,机械地抄写词组和句子背诵,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常常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式的学习,为了解决这样问题,使学生回忆单词、句型等用法,我们采用视听练习的方法回忆学过的单词、语法和句型的知识。视听练习是在上课之前的课堂组织上,播放一段韩国的电视广告、新闻、广播等视屏,让学生在观看后复述其内容,可以边看边记录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这种轻松娱乐的方式学习,对加强学生的听力与翻译上有很大提高。下面列举一组韩国公益广告的台词:
1.4 利用歌曲导入
许多韩国语初学者因为喜欢韩国饮食、韩国明星、韩国歌曲等,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唤醒学生学习韩国语的动机和兴趣。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在课前播放韩国的儿歌,学生容易理解听懂的歌曲。使学生边唱歌,边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也便于教师组织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影视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常出现的一首受韩国大众喜爱的儿歌《牛奶歌》:
1.5 以复习方式导入
对于韩国语高年级学生来说,笔者认为传统的课堂活动比交际性课堂活动更有效。高年级的学生注重语法练习、阅读输入与背诵。这些课堂参与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有效的参与到课堂。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加强知识的积累与灵活运用。例如《韩国语教程6》■第60课 《历史中的人物》1.申师任堂的内容:
1.6 讨论式导入
课堂前讨论,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得到好的效果,讨论话题应该符合课堂内容。在组织进行课堂讨论之前,首先教师发掘课文内容,并明确课文中哪些部分可以组织课堂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师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需与本节课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有关,同时也要贴近学生生活, 另学生有感而发。讨论话题要与学生已具有的知识或者相应的经验为基础, 避免对于课文的细枝末节使学生讨论。讨论得话题不大,但是不能超出学生知识的范围。讨论话题难度要适中, 接近学生的发展区,可以使学生无需合作就能***完成, 也不能令学生难到触不可企及。讨论任务如果过于简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里情绪;讨论内容过难则会另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总之,讨论的话题需要融趣味性、开放性与思考性于一体,另学生的讨论既有过程的体验, 同时又有成果的展现,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讨论过程中发现、思考最后解决问题。
2 课堂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目标明确
韩国语课堂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要基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知识为了一时的娱乐,而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的提高韩国语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之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新的知识。
2.2 活动新颖
无论是情景模拟表演,还是课堂发表,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不断地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是学生能够融入信息的交流,真实的体验语言的交际能力,加强成功感,最后可以进行投票选出每周的人气之星,给予小奖励,进一步来开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3 遵守规则
任何活动都有其规则,在课堂组织之前,教师需向学生明确发表的过程,让学生正式面对这项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应按照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避免发生因不想参与而旷课,或者团队没有组织商量好发生争执等事项。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所以教师在每学期的学期喀什,就要和学生沟通交流,共同制定规范合理的课堂守则,使学生明白在韩国语课堂上,应该怎样学习,如何才能更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活动是展现学生的平台,所以教师制定的课堂活动规也应该是实用、合理、有效的。对于已经制定好的规则,需要坚决果断的执行。同时,应该公平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韩国语课堂学习习惯。
2.4 参与性强
一位教育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包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们培养与教师成长,这样课堂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调动学生课堂参与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这些课堂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等。同时教师还应全神贯注的投入去感染、引导学生,令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5 鼓励表扬
对于积极踊跃参与课堂活动,或者学习态度转变,认真更努力学习的学生,我们都用该给予总结性的表扬,从每次的课堂短评到每个月课堂综合点评,可以给适当的奖励,比如平时成绩加分等。不断增加学生的韩国语成就感,是学生能够摆脱用韩国语交流的自卑、胆怯等心理,发现承认自己的优势而更努力学习。虽然激励能够使学生的信心增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的培养,但是单纯一味的表扬,只会让学生盲目地觉得自己很优秀,产生优越感,甚至会飘飘然,离题远。所以教师在鼓励表扬时候也要适度,不能过度赞扬或贬低学生,适度的激励和惩罚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 总结
德国教育学专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也是教学课堂中教学方法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令学生在人格方面、文化方面得到双赢。同时,激励可以说是教学的基本功能,激励课堂参与意识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善于根据韩国语教学内容的自身特点,设计更多有趣的系统实效的课堂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学习韩国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韩国语的积极性,培养出韩国方面的顶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韩语文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方东树 昭昧詹言 韩愈 韩诗 理学
分类号 G258.7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2.020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book Han Xue Shang Dui written by Fang Dongshu was to protect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created by the rationalistic Confucian philosophers. Fang’s another book Zhao Mei Zhan Yan was also an attempt to practice this purpose into the field of poem criticism. This idea was expressed by praising Han Yu’s poem. Han Yu became the leader of Neo-Confucianism because of broadcasting Confucianism, while he also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academic roots and artistic skills of poem’s writings. These were the key reasons why Fang Dongshu appreciated Han Yu’s poem.
Keywords Fang Dongshu. Zhao mei zhan yan. Han Yu. Han Yu’s poem. Neo-Confucianism.
清中叶,“世之言古文者,必推桐城”(刘开《吴生甫先生传》)。乾嘉时期的桐城派作家已并不满足称雄于古文领域,还积极致力于诗歌创作与诗学研究,但桐城派诗学研究在道光年间才取得显著进展。方东洌1772―1851年)所著《昭昧詹言》则是标志性成果。该书主体部分约成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方东树68岁之时,其《述旨》言:“昔张衡称立事有三,言为下列。下列且不可庶矣,奚冀其二哉。性喜文字,亦好深思,利害之际,信古求真”“顾念朝华已谢,夕秀方衰,以为春日之糗粮焉。勤恁微明,庶彼炳烛;且令昭昧之情,无间今昔云尔”[1]1。将撰著与明道济世、实现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足见该书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分量。基于是书,研究者认为方东树“不愧为桐城诗派一大家”。
道光六年(1826年),方东树著《汉学商兑》,在汉学盛行的学界激起一重波澜。《汉学商兑》的旨趣在于捍卫理学道统,而《昭昧詹言》则将这一理念贯彻到诗学领域,主张以理学为诗学正宗。这一点,体现于他对韩愈诗歌的极意推崇。在《昭昧詹言》中对韩愈诗的论析是其突出重点,卷九《韩公》和卷十二《韩公》各有24则,其余各卷涉及韩诗者尚有200多则,论韩频次仅次于论杜。他认为“若论读书深、志气伟”“韩公便是百世师”[1]23,又说:“韩如六经。”[1]219这是方东树对韩愈诗的基本估价。如所周知,以往论诗者对韩愈诗多有称誉,但无人如此推崇备至。方东树刻意提升韩诗的文学史地位,固然基于他对诗史的钻研,但又别有深意,皆在于“李习之云:‘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于一时而不泯于后代。’习之学于韩公,故其言精审如此,乃法言也,微言也。”[1]7韩愈既以弘扬孔孟德性之学而成为宋学的先导,又以注重诗歌创作的学术根柢、艺术特质而可资矫治清世诗坛“滑熟”之弊,这才是方东树对韩诗情有独钟的关键。
1 “韩公修业明道,语关世教”
在中国历代文学批评领域,“宗经”是历久不变的传统,方东树也以此作为论诗的根本标准。他对陶诗的充分肯定,在其“于圣人所言诗教皆得”[1]99。而所持保留意见,一则在于取法六经有所未备,“无经制大篇,于《雅》《颂》之义为缺”;一则在于思想尚不纯粹,“陶公所以不得与于传道之统者,堕庄、老也。”[1]111他认为,杜诗、韩诗胜于陶诗之处,在于两家“奄有六艺之全”[1]99。
在方东树之前,诗论家评价韩愈,已经注意到他与儒学的关联。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评论:“诗有出于《风》者,出于《雅》者,出于《颂》者。屈原之文,《风》出也;韩、柳之诗,《雅》出也。杜子美独能兼之。”[2]1328姜夔的评论注重了韩诗与《诗经》中《小雅》《大雅》的源流关系。明代周履靖在其《骚坛秘语》中也认为“韩愈祖《风》《雅》,宗汉乐府。”[2]1332此说指认韩诗渊源,较姜夔有所拓展。清人对韩诗与儒家经典的关联考察最为深入。马位的《秋窗随笔》:“退之古诗,造语皆根底经传,故读之犹陈列商、周鼎彝,古痕斑然,令人起敬。”[2]1340李重华的《贞一斋诗说》:“诗家奥衍一派,开自昌黎。然昌黎全本经学,次则屈、宋、扬、马,亦雅意取裁,故得字字典雅。”[2]1341这两家主要从艺术风格上看问题,认为韩愈诗歌语风典雅,受到群经熏陶。翁方纲的《石洲诗话》中也有其评论:“韩文公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其诗亦每于极琐碎、极质实处,直接‘六经’之脉。盖爻象繇占,典谟誓命,笔削记载之法,悉酝入风雅正旨,而具有其遗味。自束皙、韦孟以来,皆未有如此沉博也。”[2]1345翁方纲认为,韩诗不仅受《诗经》影响,与《周易》《尚书》《春秋》也大有关系;在思想与艺术上都遵循“六经”规范,其地位少有可比。这是韩诗评价的显著升华。翁方纲是乾嘉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诗论家,与姚鼐有交往。方东树作为姚鼐门人,对翁方纲之说应当是了解的,其论韩诗与儒家经传的关联,在观察的广度上与翁方纲尤为相近。但是,他的认知比前人更为透彻,其韩诗论的核心观点在于“韩公修业明道,语关世教,言言有物”[1]130。
方东树在此所指的“修业”,包罗甚广,大致指韩愈“尽读万卷书”[1]212,而首要之点,则是指“读圣贤古人书”[1]211。韩愈《进学解》借国子监诸生之口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3]45这段文字,当属实录。对于《进学解》所述群经艺术风格,曾国藩认为:“退之于文用力绝勤,故言之切当如此。”[3]46但这只是韩愈经学修养的一种表征。方东树所指其“修业”应是称誉韩愈经学造诣深湛,否则不足以“明道”。据韩愈《读仪礼》记述,他曾取《仪礼》“掇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以便学者研读,并感叹“不及其时进退揖让于其间”[3]39。其《答侯生问论语书》提及自己为《论语》做过注解[3]728。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也记载着韩愈“注《论语》十卷,传学者”[3]2。今传韩愈、李翱共撰的《论语笔解》,摘录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王肃诸家注92条,提出纠订意见者多达78条,涉及经文校订、史事考证、句义绎解等方面[4]。方东树称誉韩愈精研经传,是符合实际的。
方东树以“明道”“语关世教”推许韩愈之学,意在彰显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韩愈对儒家学说主旨的探索,特别重视其伦理意蕴。《原道》推究儒家道德的底蕴,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拥有博爱情怀叫做“仁”,付诸实践叫做“义”,思之“仁”与行之“义”的统一便是“道”,守“道”自足并毫不动摇便是“德”。韩愈又依据孟子的“性善”论,确认人类个体信守道德的可能性。《原性》:“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与生俱来,“情”触物而生。韩愈认为“性”的本质属性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德,而“情”的形态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种。七情之发合乎五德,则是行道的重要表现。韩愈对孔孟伦理观的阐发,在当时具有攘斥佛老的现实意义。其《原道》说:“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他以对仁义的弃取作为区分儒家与释、老道德观的分水岭,应当说是抓住孔孟之道区别于释、道两家的关键要素。《原道》还指出,释、道两家自以为高于孔子之学,儒家之徒往往盲目附和,是当时思想界的一种乱象。以对仁义的弃取从`作为标尺,可以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作用。《原道》又说:“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究其实质,意味着列圣相传之道在秦以降“不得其传”。由此看来,对于儒家之道作理论上的厘定,具有承续道统的意义。这一认识,在《岐山下》中似已有所反映。此诗系贞元年间游凤翔而作,篇中言“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自从公旦死,千载s其光。吾君亦勤理,迟尔一来翔”[2]19,语本《诗・大雅・卷阿》也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之造语。《毛传》释《卷阿》,以为“言求贤用吉士也”。推之,韩愈此语寓有期待进用之意。“自从公旦死”二句,隐喻周、孔之道失传已久。末二句颂扬时主圣明,联系上文观之,时主之圣明当体现于进用传承周、孔道德统绪之贤士。又,《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云:“孔丘殁已远,仁义路久荒。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长老守所闻,后生习为常。少知诚难得,纯粹古已亡。譬彼植园木,有根易为长。留之不遣去,馆置城西旁。岁时未云几,浩浩观湖江。”[2]84此篇著作之年略晚于《岐山下》,其义与《原道》一文相契。韩愈元和年间所作《与孟尚书书》说:“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某亦不自量力,……使其道由愈以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3]215这显然是以传道者自命,应可与前揭二首诗相证发。方东树《辨道论》说:“由周而来至于唐,千有余岁,圣人之道不明。唐承魏、晋、梁、隋之敝,自天子至于公卿,皆不本儒术。士大夫之贤智者,惟佛老之崇。韩子怀孟子之惧而作《原道》,盖犹之孟子之意也。……故在战国之世,不可无孟子,在程朱之前,不可无韩子。”他认为,在儒家道统传承的链条上,韩愈是从孟子到程、朱之间的重要环节。从经学思想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一见解并非完全是创建,但是注意到韩愈的道论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还是富有新意的。考虑到宋明理学宗师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相对有限,发掘韩诗与儒家道德性命之学的联系,对于建构具有理学特色的文学传统尤其具有关键意义。
方东树对韩诗的评论,称誉其有功于“明道”,从而为将其列于“传道之统”确立了根据。乾嘉汉学家往往讥议理学家空疏、不切世用,在此学术背景下,方东树兼言韩诗经学功底,其诗“语关世教”,则是为全方位确立韩愈作为理学先导者的地位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2 “自见其心胸面目”的宗匠
方东树通观诗史,认为具有大德高才且能融为精妙之文的作者极为难能可贵,只有这样的作家才称得上文学宗匠。《昭昧詹言》再三申明这一观点。如卷三《阮公》:“古人著书,皆自见其心胸面目。圣贤不论矣。如屈子、庄子、史迁、阮公、陶公、杜公、韩公皆然。”[1]82能以著述“自见其心胸面目”,这是方东树品鉴历代文学家的基本标准。所谓“自见其心胸面目”,是指作家为人与为文的高度统一。又说:“读阮公诗,可以窥其立身行意本末表里。陶公、杜公、韩公亦然。其余不过词人而已。”而考量作家为人与为文的统一,必须着眼于若干主要层面。卷四《陶公》:“有德者必有言,诗虽吟咏短章,足当著书,可以觇其人之德性、学识、操持之本末,古今不过数人而已,阮公、陶公、杜、韩也。”[1]97
方东树以“自见其心胸面目”作为作家历史定位的标准,有其经典根据,如《尚书・舜典》有“诗言志”之说,《毛诗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之文。但也深受朱熹的影响。朱熹说:贯穿百氏及经史,乃所以辨验是非,明此义理,岂特欲使文词不陋而已?义理既明,又能力行不倦,则其存诸中者,必也四达光明,何施不可?发而为言,以宣其心志,当自发越不凡,可爱可传矣。今执笔以习,研钻华采之文,务悦人者,外而已,可耻也矣[5]3319!
从心志的德性、学识要素与躬行不懈,而后说到发为文章,与方东树之说存在源流关系。但是,具体到对韩诗的评价,方东树明显高于朱熹。朱熹说:“韩诗平易。”[5]3327其“诗须是平易不费力,句法混成”[5]3328之说,可知这是赞语。而方东树举先秦、两汉以下诗家仅四位,而韩愈居其一。遵循理学宗师的文学思想而不拘泥其对作家的具体评价,这是方东树的通达之处。
方东树指出,韩愈等文学宗匠之所以能文行相契,关键在于他们注重修辞立诚。卷一《通论五古》:“诗以言志,如无志可言,强学他人说话,开口即脱节。此谓言之无物,不立诚。”[1]2诗章与德性、学行脱节,即流为空言,推本而言,即“不立诚”。卷三《阮公》:“伪者作诗文另是一人,作人又另是一人;虽其著书,大帙重编,而考其人之本末,另是一物。此书文所以愈多而愈不足重也。以予观之,如相如、子云、蔡邕,皆是修辞不立诚。”[1]82这是说,修辞不立诚,则其文即不足珍视。卷一《通论五古》说:“尝读相如、蔡邕文,了无所动于心。屈子则渊渊理窟,与风、雅同其精蕴。陶公、杜公、韩公亦然。可见最要是一诚,‘不诚无物’。诚身修辞,非有二道。”[1]3他认为,韩愈等诸家诗之所以不朽,关键在于切实做到诚身、修辞的统一。
《昭昧詹言》卷一《通论五古》:“修辞立诚,未有无本而能立言者。且学无止境,道无终极。凡居身、居学,才有一毫伪意,即不实。才有一毫盈满意,便止而不长进。勤勤不息,自然不同。故曰:其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1]3方东树认为,欲臻修辞立诚的境界,离不开不懈的学习与执着的实践,而韩愈堪称这样的典范。
《昭昧詹言》卷九《韩公》:“读杜、韩两家,皆当以李习之论六经之语求之,乃见其全量本领作用。”[1]218李翱在《答朱载言书》中所说的“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也。浩浩乎若江海,高乎若丘山,赫乎若日火,包乎若天地,掇章称咏,津润怪丽,六经之词也。”[6]此即方东树所指“李习之论‘六经’之语”。
李翱主张解经当重视其伦理道德内涵,这在后来演为理学宗风。方东树认为,韩诗恰恰以此为擅场。其所谓由此求观韩诗“全量本领作用”,重心也在这里。从韩愈诗歌创作的实践看,这一观点有一定根据。例如,《归彭城》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叹息“我欲进短策,无由至丹墀”[2]120;《海水》言世路艰险,自己虽无托身之地,仍将“反己进德,潜修俟时,使羽翼养成”,“而后当大任”[2]127,可见其满怀忠君之志。《示儿》娓娓谈家常生活,虽颇有安乐尊荣语,还是感叹自己“事与庸人俱”,且告诫儿曹“其无迷厥初”[2]952;《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表达对同族晚辈疾苦的关怀[2]135,可见其笃于亲亲之义。《送陆歙州诗》表达对友人由京官放外任的慰勉,对友人***治前途的关切,基于“陆君之道行乎朝廷,则天下望其赐”的动机[2]149;《哭杨兵部凝陆歙州参》哀悼友人卒于盛年[2]153,则可感知其交友之道。方东树指出韩诗思想内涵与六经之旨的紧密联系,也是为了确立韩愈在诗史上的正宗地位。
方东树论韩诗,还强调其在艺术上得力于“六经”。《昭昧詹言》卷一《通论五古》:“昔人言‘六经’以外无文章,谓其理、其辞、其法皆备,但人不肯用心求之耳。苟用力于‘六经’,兼取秦、汉人之文,求通其意,求通其辞,何患不独有千古。……韩公一生只用得此功,故独步千古。”[1]4方东树认为,与取法“六经”之“辞”与“法”相应,韩诗达到 “文法高古”的艺术境界。《昭昧詹言》:“读杜、韩两家,……笔性选字,造语隶事,则各不同;而同于文法高古,奇恣变化,壮浪纵宕,横跨古今。”[1]218文法之“高”与“古”,两者密不可分,不可偏废。落到实处,主要是处理好两种关系。
其一是“字字有来历”与“陈言务去”的辩证统一。方东树针对清代文人作诗流于平易浅熟的弊端,认为韩诗“真有起顽立痿之妙”。经过历代学者探研,韩诗之“无一字无来历”,已为众所周知。字字有来历,文风有典雅规正之长。但是,运用不当,则有模拟陈腐之弊。方东树指出,韩愈诗的高胜之处,在于运用古人语汇而能别出心裁。
在诗文创作遣词造句方面,韩愈反对机械地套用“陈言”。《答李翊书》:“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3]170《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必出于己,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3]540《答刘正夫书》:“师其意,不师其辞。”[3]207方东树继承上述观点,并以此标准评价韩诗,充分指出了韩诗的优长,即不“以熟词晦其新意”。方东树认为,作家语汇丰富是选词用字游刃有余的前提,而语汇丰富则建立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他说:“读书不博,择之而无可择,如M人居室,什器无多,不得不将就用故物矣。”又指出:读韩愈诗,可知其“文法所以高古”“奥密在力去陈言而已。去陈言,非止字句,先在去熟意:凡前人所已道过之意与词,力禁不得袭用;于用意戒之,于取境戒之,于使势戒之,于发调戒之,于选字戒之,于隶事戒之;凡经前人习熟,一概力禁之。”并明确了“力去陈言”的各个主要环节。在他看来,不具备避免与前人雷同、重复的自觉意识,就不能取得突出成就,“万手雷同,为伧俗可鄙,为浮浅无物,为粗犷可贱,为纤巧可憎,为凡近无奇,为滑易不留,为平顺寡要,为遣词散漫无警,为用意肤泛无当,凡此皆不知去陈言之病也”。
方氏以《龟山操》为例,认为韩愈在这方面堪称“百世师”。《琴操》十首为韩愈拟古琴曲之作,都是贬官潮州之后借思古之幽情抒自身感慨。第三首《龟山操》便是借孔子谏季子之曲,抒发自己希望能辅佐朝廷、匡扶河山之愿。末二句“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点明主旨。方东树认为“鬼”是“字诀”,如用“神”字便腐。在先秦人的语言实践中,所谓“鬼”字特指已故者的灵魂,而“神”字则不尽然。韩愈言周公之“鬼”,拉近了自己与周公的距离,体现出自己不同凡庸的胸襟。后儒颂周公多用褒字,韩愈独出新意而用中性字眼,增添了诗歌的奇崛之感。在方东树看来,“学古歌要直,若曲便嫩。只是意直笔又直,便难看。”必须结合体裁审度用字,而不能抱守一个标准不知变通,“所以笔调字眼上,又须略变”。在韩诗中,有“来历”的“新词”比比皆是。《奉和武相公镇蜀时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简洁明了地描摹了孔雀的英姿。其造语是化用钟会《孔雀赋》“戴翠髦以表弁”“垂缘蕤之森。五色点注,华羽参差。鳞交绮错,文采陆离”以及曹植《i赋》“戴毛角之双立”等文句。其立意则侧重于表现孔雀的头部特征。首句中的“翠”字突出了“角”的主要色调,“独耸”是采用排他法极言其高,而次句则是以羽毛的金色作映衬,言简意赅而富于神采,可说是“无一字无来历”与“务去陈言”有机结合的典范。
其二是章法奇崛与文从字顺的辩证统一。在诗歌章法方面,方东树尤其称道韩愈能在“文从字顺”的理论指引下,做到诗歌格局的不拘一格、纵横捭阖。方氏先否定世俗文人“画虎不成”的浮\做法:“又有一种浮浅俗士,未尝深究古人文律,贯序无统,僻晦翳昧,颠倒脱节,寻其意绪,不得明了。或轻重失类,或急突无序,或比拟不伦,或疏密离合,浮切不分,调乖声哑,或思不周到,或事义多漏,或赘疣否隔,为骈拇枝指,或下字懦,又不切不确不典,凡此皆为不知文从字顺各识其职之病。”继而称赞韩诗云:
韩公当知其“如潮”处:非但义理层见叠出,其笔势涌出,读之拦不住,望之不可极,测之来去无端涯,不可穷,不可竭。当思其肠胃绕万象,精神驱五岳,奇崛战斗鬼神,而又无不文从字顺,各职其职,所谓“妥帖力排 ”也[1]219。
《桃源***》之章法格局被方氏誉为“自李、杜外,自成一大家,后来人无不被其凌罩”。王士G《池北偶谈》云:“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传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2]916就命意而言,钱仲联先生云:“此诗首破神仙荒唐之说者,疑因此而发也。”[2]913从写法看,方东树对此作比较曰:“辋川只叙本事,层层逐叙夹写,此只是衍题。介甫纯以议论架空而行,绝不写。”而韩诗此篇,首发议论,点明主旨“神仙有无何眇芒”;紧接着却转入米南宫的画作,并极尽铺写之能事,中间夹有赞语“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继而联系故事,构思情境,“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末尾仿佛置身梦境,暗喻桃源之虚无,“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最后又回到议论。诗歌由实到虚、又由虚返实,意脉紧承、一气呵成,有山叠潮涌之势。方东树认为此诗章法“与鲁公书法,同为空前绝后,后来岂容易忽!”
方东树对朱熹的韩诗评论非常重视,大体是取其尊韩之说,而弃其讥议。《昭昧詹言》卷一“朱子曰:‘韩子为文,虽以力去陈言为务,而又必以文从字顺、各识其职为贵。’此言乃指出文章利害,旨要深趣,贯精粗而不二者矣。”[1]16方东树论韩诗之字法、句法、章法之精妙,与朱熹之见相通。卷十二《韩公》引朱熹讥韩愈语:“生平但饮酒赋诗,不过要语言文字做得与古人一般,便以为是。”对此,方东树不以为然。他指出,做学问如此诚不可,“若论学诗学文,都是不传之秘”。卷一《通论五古》:“若又不解文法变化、精神措注之妙,非不达意,即成语录腐谈。是谓言之无文、无序。若夫有物、有序矣,而德非其人,又不免鹦鹉、猩猩之诮。”[1]2-3可见其于朱熹的韩诗评论,旨在以其正面评价为核心而以订补求完善。
3 推陈出新的韩诗“元气”说
《昭昧詹言》卷九《韩公》:“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沈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1]219方东树认为,韩愈于诗兼擅众体,命意、谋篇、造语、构象无所不工,浑然天成,独步千古。其之所以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根本原因是艺术素养极其深湛,堪称“与元气侔”。在方东树的诗学理念中,“元气”充沛是对诗人的最高赞语。能够被他如此青睐的诗人屈指可数,而大体与韩愈相当者,仅杜公一人而已。《昭昧詹言》卷八《杜公》:“杜公包括宇宙,含茹古今,全是元气,迥如江河之挟众流,以朝宗于海矣”[1]210;“大约飞扬V兀之气,峥嵘飞动之势,一气喷薄,真味盎然,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1]212此类评论,也是强调诗人出类拔萃的艺术素养,可作为理解方东树以元气论韩诗的重要参照。
方东树虽然采用“元气”这一概念以论韩诗,却没有就其内涵作集中、专题分析。但结合其具体见解,还是可以看到他所提出的可以把握的若干内涵与特征。一是作品陈义醇正。《昭昧詹言》卷九《韩公》:“杜公如造化元气,韩如‘六经’,直书白话,皆道腴元气。”[1]219此言韩诗“直书白话”,在义理醇正方面达到“吐辞为经”的程度,都是道旨的发挥与元气的流露,“至于义理渊深处,则在乎其人之所学、所志、所造、所养矣”[1]23。二是作家志气伟、胸襟广。《昭昧詹言》卷八《杜公》:“杜、韩之真气脉作用,在读圣贤古人书、义理志气胸襟源头本领上。今以猥鄙不学浅士,徒向纸上求之,曰‘吾学杜,吾学韩’,是奚足辨其途辙,窥其深际!”[1]211在这里,“读圣贤古人书”是修养途径,“义理志气胸襟”则是修养的成果,这一成果才是创造力的源头。三是作品内涵丰富。卷四《陶公》评陶渊明《归田园》五首:“此诗纵横浩荡,汪茫溢满,而元气磅礴,大含细入,精气入而粗秽除,奄有汉魏,包孕众胜,后来惟杜公有之。韩公较之,犹觉圭角露,其余不足论矣。”[1]106这里对陶渊明、杜甫诗内涵丰富的优长推崇备至,对韩诗的语言风格虽有保留,却不否认其反映内涵的充实丰富特性。四是行文精彩而自然。他肯定,诗文“工拙高下,又存乎其文法之妙”[1]23。但强调,“文字要奇伟,有精采,有英气、奇气。……但奇伟出之自然乃妙。……此存乎其人读书深、志气伟耳。……如韩公便是百世师。”方东树以“元气”论韩诗的新颖之处,尤其在于揭示出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乃是集多方面素养乃至天赋熔铸而成的结晶。《昭昧詹言》卷八《杜公》:
杜、韩尽读万卷书,其志气以稷、契、周、孔为心,又于古诗人变态万方,无不融会于胸中,而以其不世出之笔力,变化出之,此岂寻常龌龊之士所能辨哉![1]212
杜、韩精读以群经为主的万卷书,养成契合上古诸圣的心志,对古诗人丰富多彩的创作经验的兼收并蓄,其个人的文学天赋,这些因素不可偏废,不可分割,合乎规律地融合为一,才能创作出契合元气的诗章。可见方东树的元气论,是其评价韩诗以及其他杰出诗人的核心理念。
方东树的元气论,本质上是理学在诗学领域的贯彻运用。其元气论主要源于宋学名家。以“元气”称誉韩诗,可以追溯到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评诗》:“李义山谓昌黎文‘若元气’,荆公谓少陵诗‘与元气侔’。惟韩、杜足以当之。”[7]李商隐《韩碑》诗“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两句,本是对韩愈《平淮西碑》的赞美,王应麟推而广之,视之对韩文的整体评价,但他在评诗的语境中称之,似已有皆以评韩诗之意。其以元气论诗文,首推韩、杜,体现了理学特重德性之学的宗风。王应麟论学、衡文,都宗朱熹。《困学纪闻》不仅致力于阐发道德性命之蕴,且重视文献考证。清代学界征实之风兴起,学者多研习《困学纪闻》。方东树学宗程朱,但在乾嘉汉学影响下也认识到征实有补于理学,这就使他容易趋近、接受王应麟之学。《昭昧詹言》卷一《通论五古》称引王应麟评韩、杜诗之言,认为“以元气论诗文,又非奇伟、精采云云所可尽”[1]40。这就将“元气”说提升为评价包括杜、韩在内的杰出诗人的核心范畴。
方东树之所以认同王应麟之说,与他接受理学宗师的基本理论又大有关系。首先,方东树认为,诗家元气是构成其创作才能诸要素的总和与结晶,这应当受到宋儒《易》学启发。《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一宇宙生成模式中,“太极”是本原。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8]承此,宋代学者刘牧《易数钩隐***》说:“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9]元气的浑融性、至上性特征,在方东树诗论中得到保留。
其次,方东树认为“气所鼓荡”而生诗文的观点,似源出张载。《张子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10]3;“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10]5。这是说,“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聚散生灭都由气主宰。《正蒙・乾称》:“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10]320-321这是说,“气”贯注于万物之中,万事万象概莫能外。《昭昧詹言》卷一:“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气才绝,即腐败臭恶不可近。诗文亦然。”[1]25又说:“又有一种器物,有形无气,虽亦供世用,而不可以例诗文。诗文者,生气也。若满纸如剪彩雕刻无生气,乃应试馆阁体耳,于作家无分。”他认为,气是人类及万物生命力的源泉,诗文亦因其由气衍生、得气灌注,才有生命力。
第三,方东树诗论中“气之精者为神”的观念,当是服膺朱熹。朱熹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5]2。他认为,理与气不可分割,但两者各为一物,理具有根本性。朱熹又说:“气禀之殊,其类不一,非但‘清浊’二字而已。今人有聪明者,事事晓者,其气清矣,而所为未必皆中于理,则是其气不醇也。有谨厚忠信者,其气醇矣,而所知未必皆达于理,则是其气不清也。推此可以求之。”[5]74他认为,人之气禀有精粗、醇驳等种种差异。这一观点对方东树有直接影响。他说:“气之为精者为神。必至能神,方能不朽,而衣被后世。”[1]25此所谓“气之精者”即元气。所以,他又说:“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精神者,气之华也。”[1]30理气之本末离合,是理学一系内部聚讼纷纭的议题。方东树采用“元气”一语论韩愈等诸家诗,乃是为了在规避纷争的同时,保持立论的圆融平正。
《昭昧詹言》以元气论为中心评价韩愈等诸家诗,旨在以理学一系的理念建立诗学道统。这一方面是针对王士G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阮元等汉学家推崇《选》体诗的主张的,与翁方纲的肌理说也有一定差异。论其特色,似乎可以说在清代诗学史上自成一家。但因方东树拘守理学藩篱,实际上^于看重道德性命之学对韩愈、杜甫等诸家诗的作用,其持论既不完全符合古代诗人的思想与创作实情,也带有比较浓厚的保守色彩。
参考文献:
[ 1 ] 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2 ]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 3 ]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4 ] 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5-234.
[ 5 ]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6 ]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2:6411.
[ 7 ] 王应麟.困学纪闻[M].翁元圻,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928.
[ 8 ] 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9.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韩语文学论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