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总结例1
1、教学态度自认为还是挺不错的,每篇课文不能说总是阅读上五六遍,但也能先要求自己至少读个两遍。但对于重点的课文总能多读几遍,每个问题也总能经过多方的思考以达到让学生思考并思有所获的地步。在课堂上常常是走到学生当中去,尤其是学生在讨论时总是走到学生当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在课堂朗读中要求学生读的同时,自己常常是先示范读一遍,以至于有的学生说:“老师这篇文章好像就是你写的。”我自己觉得这个学期的教学态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2、在教学中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册书单元教学的性质很强,每单元都有一个相关的主题,比如议论文单元、小说单元、说明文单元……因此在教学中就注重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以每篇课文作为范例进行教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他们展开讨论,让学生有意识思考,有兴趣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每堂课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好学生,知道学生喜欢课外的知识,于是每节课前就由我自己给学生讲一个课前小故事,让学生起来复述,并让同学讲讲故事讲了个怎样的道理或从故事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样既锻炼自己的朗读水平,也让学生从小故事当中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课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课文的迁移积累也是本学期很注意做的一件事,每课都会向课外或生活延伸,作业设计也注意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的设计。即专家所说的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3、作文教学也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命题灵活,形式也多样化了。比如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训和运动会,因此本学期就有两次作文有关这方面的,因是学生亲眼所见的,写作中就多了几分真实性和真切的情感,作文水准也提高了许多。周记就让学生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做些摘抄,写一写读后感,有时还有意识将课堂延伸让学生写在周记上。还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有所区别,因人而异,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比如周记我让作文水平中下的同学就摘抄,而中等以上的同学就要踏踏实实的写每周发生的重要的大小事,或在摘抄的基础上写出相对应的感受想。而作文也有区别,一些有能力的作文字数就要求600字以上,而一些后进生则要求450字以上则可以。一课三练一部分可以只同学做第一、二部分,一部分同学则需全部完成。
4、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由于本地区学生受方言的影响,对语文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语文科目较不重视,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只有多抓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有人在乎他。当然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但我还是要关注他们,毕竟他们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学习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学。
八上语文总结例2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八上语文总结例3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全国性对已完成高年级阶段课程的英语专业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级要求进行的考试。翻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总比重占全部考试的 20%,由汉译英和英译汉两部分组成,每部分为一个连续篇章。从历年翻译试题的归纳总结来看,各年的翻译选段都围绕人文话题,以人生哲理、个人见闻和随想为主,语体较为正式。在汉译英试题的汉语原文中,四字格出现的频率较高,如何准确地翻译试题中的四字格是考试的一大关注点和得分点。而在英译汉试题的汉语译文中,如能恰当地运用四字格则能达到增添文采、锦上添花的效果。本文以专八翻译试题为例,分析汉译英中汉语四字格的具体翻译方法,英译汉中译语四字格的运用标准和场合。 一、四字格简介 四字格,指的是四字短语或词组,是汉语有的词语组合现象,既包括汉语成语四字格,也包含非固定的普通四字格。“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和短语。”[1]“汉语成语有百分之九十七采用四字格。”[2]而汉语中的普通四字格形式不固定,可根据具体语境自由搭配组合。汉语四字格因为其特有的修辞效果和美学价值——“音韵上的节奏美,形式上的整齐美,内容上的意象美,行文上的简介美”[3]而在汉语写作和翻译中运用越来越广泛。恰当得体地运用四字格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但使用场合需加以注意,不可滥用、误用而因词害意。从历年专八翻译试题的归纳总结看,四字格在其中的运用也有广泛的趋势。如何准确地翻译汉译英试题中的四字格是考试的一大关注点和得分点,如何在英译汉试题翻译译文中恰当地运用四字格也值得探讨。 二、汉译英试题中汉语四字格的翻译 从 2001~2011 年专八翻译试题的总结归纳看,汉译英试题涉及记叙、散文和论说三种体裁。围绕人文话题,以人生哲理、社会现象、文化生活、个人随想为主,语体都较为正式。几乎每一年的翻译试题原文中都有汉语四字格的出现,但其翻译并不是单纯机械地从英语中找一个形式与之相应的译文来处理。经总结,专八汉译英试题中汉语四字格翻译的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语境,把握意思 翻译专八汉译英试题中汉语四字格时,应结合试题的整体语境,分析出真正的具体意思,而不是其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例(1):“得病以前,我受父母宠爱,在家中横行霸道。”(2003 年真题)“横行霸道”在文中指“我”在家中做事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可以翻译为 getthings done one’s own way。全句可译为 Before I fell ill, I had been a spoiled child of my parents, gettingthings done my own way in the family. 2.分析结构,正确表达 除了结合语境把握四字格的正确意思外,在翻译专八汉译英试题中汉语四字格时,四字格本身的结构也应加以分析,以便得到正确的译文。例(2):“因此我们的苦闷,基本上比西方人为少为小;因为苦闷的强弱原是随欲望与野心的大小而转移的。”(2006 年真题)“为少为小”是并列结构,语义重复,意思其实就是“少”,用 less than 翻译即可。全句可译为Therefore, our bitterness and depression are basicallyless than those of westerners, because the intensity ofwhich is growi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one’s desireand ambition. 3.结合句式,灵活处理 在翻译专八汉译英试题中汉语四字格时,不仅要能够结合语境,分析出四字格在试题中的真正意思,还要再结合译文的整体句式,做相应的灵活处理,以翻译出意思正确又符合语法的译文。例(3):“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姐、堂表兄弟,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2003 年真题)句中的“大千世界”“一片繁华”是指掀起窗帘看到的花园中的热闹场面,可译为 the bustle ofthe kaleidoscopic world;“穿插其间”指在宾客中穿梭来往,可结合整体句式,翻译为句子的谓语部分,即 shuttle among the guests;“喜气洋洋”指的是心情愉悦的状态,可用分词短语的形式处理,做句子的插入成分,即 full of joy。全句可译为 In the smallhouse on the slope, I quietly lifted the curtain, only topeep at the bustle of the kaleidoscopic world down inthe garden, and my elder sisters, brothers and cousins,each full of joy, were shuttling among the guests.出现在历年专八汉译英试题中的汉语四字格,既有固定的成语四字格,也有非固定的普通四字格。翻译这些四字格时,不应只是一味机械地从英语中寻求形式与之相应的短语来处理,而应结合试题原文语境,灵活处理,这样才能正确地翻译试题中的汉语四字格。 三、英译汉试题中汉语四字格的运用 “四字格是汉语的独特优势之一,是汉语美学的个性和强项。”[4]在英译汉翻译中使用四字格,是发挥译语优势的鲜明体现。由于四字格形式工整,言简意赅,节奏感强,在英译汉译文中恰当准确地使用四字格,会使译文妙笔生花,富有文采。从 2001~2011 年专八翻译试题的归纳总结看,英译汉试题涉及论说、散文和演讲三种体裁,围绕人文话题,以人生哲理、生活感想、写景抒情为主,语体较为正式。在汉语译文中可结合试题原文体裁文体、语言风格恰当运用汉语四字格,发挥译语优势,达到译文优美的效果。具体的运用标准和场合如下: 1.引言引用的翻译 在专八英译汉试题原文语言正规,行文流畅,尤其是引用了简洁的引言的情况下,可以恰当地在译文中使用四字格。例(4):“As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Life forthe American is always becoming, never being.’”(2003 年真题)此处的“becoming”和 “being”形成一对概念,前者表示动态,即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后者表示静态,表示已经存在且不再发展。全句可译为: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那样:“对美国人来说,生活总是在发展变化中,从来不会静止不变。”在译文中将“becoming”和 “being”这一对相反概念的词用四字格“发展变化”“静止不变”来表达可达到用词整齐、简约凝练的效果。#p#分页标题#e# 2.特殊句式的翻译 除了在翻译引言时可适当使用四字格,在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中使用四字格尤其可以体现译语的优势,如平行,排比,对比,对偶的句式。例(5):“They are aware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between being loving and acting loving, between beingstupid and acting stupid, between being knowledgeableand acting knowledgeable.”(2002 年真题)原文中既用到了三个排比句式,“a differencebetween …and…”“between… and…”“between…and…”又在每一个排比中有对比,“being”指的是“真的在做”,其反面是“acting”“假装”。在译文中恰当使用四字格体现这些排比和对比,会使句式整齐,有鲜明的对比意味。全句可译为:他们深知,在关爱他人和假装关爱之间,在愚顽不化和大智若愚之间,在学识渊博和貌似才高之间是有区别的。 3.简洁有力的气势 在专八英译汉试题原文气势磅礴、简洁有力的情况下,译文中如能恰当使用四字格,会达到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形式工整、节奏强烈的效果。
八上语文总结例4
中***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34-03
一、日语能力测试与日语专业考试
目前国内较高的日语能力测试主要是日语能力测试N1和日语专业八级。日语能力测试N1是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测定日语学习者日语学习水平最高级别的考试。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是中国国内测定日语水平最高级别的考试。
1.日语能力测试N1
日语能力测试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及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1984年建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于同年开始在有关国家和地区实施。到2013年,世界上共有64个国家、地区和日本的44个都道府县举办此项考试。
考试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级别,2010年起,由原来的四个等级改为N1、N2、N3、N4、N5五个等级,本研究参照的是《日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改订版)》。日语能力测试N1要求掌握较高级语法(3000左右)、词汇(10000左右),除掌握社会生活中必须日语外,还需具备在日本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综合日语能力。每个级别的考试又分为语言知识、阅读和听力三部分。所有试题均为选择题。各级得分总分为180分:N1-N3各科为60分,N4-N5分别为120分和60分。日语能力测试是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测定日语学习者日语学习水平的最高级别的考试。
2.日语专业八级考试
在2002年以前我面向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部级日语水平统一考试。都是以日语能力测试的形式代行的。近年来国家***结合我国日语教育的现状及时调整了日语教育的方针,制定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大纲》明确规定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强调了“听、说、读、写、译”五大要素的均衡发展以及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从2002年开始,每年6月举行日语专业四级考试,2003年3月开始每年举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共设定200分的试题,客观试题120分,占60%,主观试题80分,占40%。在综合试题当中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阅读理解、日本古典文学等,是对学生综合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检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规定,考试范围包括文字词汇5500个,另外惯用语230个,谚语330个。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是中国国内测定日语水平的最高级别的考试。
3.考试目的与测试对象
日语能力测试Nl。其考试对象主要是日本国内和海外母语为非日语的日语学习者。近年来,日语能力测试的报考人员涉及多方面。报考目的除了测试日语能力之外,还运用于企业就职、加薪、晋升和资格认定等方面。
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目的是检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教学的执行情况,特别是大纲所规定的八级水平所要达到的综合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以促进大纲的贯彻执行,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对象主要为中国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的日语在校学习者。
通过以上日语能力测试。与日语专业的考试目的和考试对象的对比能够发现。日语能力测试N1侧重于制定一个世界范围内承认的日语能力标准。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则侧重于检查中国国内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就是检查学生的日语学习效果。由于考试的目的不同从而考试对象也产生了很大的区别。日语能力测试N1考查的对象是日本国内以及海外不以日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即以各种目的学习日语。并希望通过日语能力测试认可自己的日语水平的日语学习者。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考查的则是国内以日语为专业的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
二、文字词汇部分的比较研究
由于日语能力测试N1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中文字词汇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将从文字词汇部分的考试范围、考试形式和内容、出题方式等几方面对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进行比较研究,用以找到其异同点。
1.考试范围的比较研究
通过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的考试范围有相当大的区别。文字词汇部分当中,日语能力测试Nl较强调汉字的掌握数量。需要达到3000字左右,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汉字量仅需1600字左右。由此可见。日语能力测试N1当中文字词汇方面的测试占据比重相当大,对处于汉语圈文化中心的广大中国考生有偏易之嫌,不利于衡量我国日语学习者的真实日语学习水平。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范围更适应汉语圈学习者的情况。削弱汉字的比重,加强常用语、惯用语以及谚语的考察,能够更为全面准确地衡量我国大学生日语的学习状况和水平.能够较为如实地反映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不仅在出题范围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在考试内容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2.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比较研究
由于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目的与考试对象均有显著的区别。并且在出题范围上也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下面分别就日语能力测试N1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作出比较,通过***表的形式进行列举。
在改革后的日语能力测试N1的语言知识考试部分.第一题为选择日语汉字读音,共6题;第二题为文脉规则,考查词义或写法相近的词的用法区别,共7题:第三题为替换词语,即考查近义词的替换,共6题;总分为19分,占到语言知识部分总分的32%。
从最新出版的《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修订版)来看,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文字部分总共10题,共10分。
该部分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A.音读词的汉字语法
B.读法较为特殊的音读词的汉字写法
c.音读词语的读法
D.训读词语的读法
E.[重箱i](前音后训)或[溻桶i](前训后音)词的读法
F.训读词的汉字写法
G.四字俗语的汉字写法
H.四字俗语的读法
通过表2和表3两个表格对比分析。日语能力测试N1的文字词汇考试部分。主要侧重日语汉字单词的读音考查和词义的辨析。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则相对减弱了此部分的比重。日语单词的读音考查部分也就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要注重相对特殊音读和训读单词,以及四字俗语的读法和写法。
3.出题方式的比较研究
由于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的考试目的、考试对象、考试范围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日语能力测试N1的出题方式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出题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笔者将以2013年7月日语能力测试N1的文字词汇试题和2013年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试题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在2013年的日语能力测试N1考试中,第一题是给日语汉字标注读音的选择题,原题如下(见***1):
日语能力测试N1考试语言知识部分第一题所考的六个单词分别为[愚加]、[巧妙]、[憩]、[需要]、[缓和]、[跻地],且多数为音读单词。
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第一题共十问。原题(见***2):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日语能力测试Nl的单词多数倾向于音读单词的考查。而日语专业八级考查的单词多数为训读或特殊读法的单词。而且也不仅仅是给汉字标假名,也有给假名标汉字的试题。因此,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恰当地考虑到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因素,能够更好地考查出我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掌握情况。
其次,日语能力测试N1的第三题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第二道题前几问的出题形式基本一致,即为需找出词语相近的表达方式或词语解释。例如(见***3):
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第三道题的后半部分更侧重于考查俗语或惯用型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见***4):
日语能力测试N1的第二题和第四题侧重考查的是相近读音、意义词汇的用法及区别,例如(见***5):
八上语文总结例5
经过一番充分准备,我步入课堂。由于学生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回答问题十分踊跃,连平时根本不发言的同学也争相回答。经过发言,把学生制作的卡片整理如下:
成语卡片:一言九鼎,一了百了,一刀两断,一干二净,一日三秋,一目十行,二龙戏珠,三长两短,三头六臂,三番五次,三言两语,四通八达,四面八方,四分五裂,四平八稳,五湖四海,五光十色,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六神无主,六亲不认,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拼八凑,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十羊九牧,十室九空,百发百中,百川归海,百口莫辩,百依百顺,千山万水,千变万化,千钧一发,千锤百炼,万马奔腾,万无一失,万众一心,万事如意,万事大吉,万古长青,万古流芳。
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儿童六七个,八九十枝花”(李白);“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在学生列出这样一些材料时,我便为学生补充了用数字入诗的优点:以数字写景,景人;以数字写人,栩栩如生;以数字记事,灵活自如;用数字抒情,情趣更浓;以数字说理,言简意明等等。
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意犹未尽,我便又补充了一些关于数字的诗、对联、谜语,列举如下:
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归。一山一水一寺中,一林黄叶一僧归”(《一字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杜牧);“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八百里分麾下渌,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伦文叙《百鸟诗》)。
(中间留几分钟学生自己品味数字入诗之妙)
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十”;“近视千山五百出,远望九州十八川”;“三塔寺前三座塔,五台山上五层台”;“地下七十二大贤,贤贤易色;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一船两橹三人摇过四仙桥,万瓦千砖百匠建成十佛寺”;“一塔峨峨,七层四面八方;只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谜语:0000(打一成语);三十比九(打一成语);七分钟加八分钟等于一千元(打一成语);二五(打一成语);八九不离十(打一字);一字十八有口,一字口中有十八(打二字);上村十一口,下村二十口,两村连起来,大家都不愁(打一字);二十个兵,上北京,来到北京口,四人打前锋(打一字)。
(附谜底:万无一失;一念之差;一刻千金;低三下四;杂;杏、困;喜;燕)
在此基础上做个小结:“含有数字的诗、成语、谜语会让人觉得趣味横生,简练明了,意蕴不凡。如大家能掌握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于写作,将会使作文锦上添花。课后大家再去收集,并分门别类地做成卡片,以备日后查找资料。”后来,我去抽查了一些不同层次学生制作的卡片,其制作之精心让我惊讶之余暗暗涌上一股喜悦之情。这样做的确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了上面的基础,对课文的教学,便不费吹灰之力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很快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数字的遗憾。结构形式为总―分。数字的发展史(即身世)含有四个阶段,并列成了表格。
为了使学习有个完美的结尾,在课堂的结束之时,我又让学生收集了一些古代年龄的古称:
襁褓――不满周岁
不惑之年――40岁
黄口――10岁以下
知命之年――50岁
金钗之年――12岁
花甲――60岁
及笄之年――15岁
古稀之年――70岁
弱冠――20岁
期颐――100岁
八上语文总结例6
近日,邵阳市教育局印发《2017年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对照2016年中考***策,记者发现,今年中考的相关***策有着较明显的变化。部分学科考试时间与形式有变化与去年相同,今年的中考时间为6月16日至6月18日。科目安排仍为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体育、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八年级的生物、地理、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上机操作。今年中考,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与去年一样实行闭卷考试外,思想品德、历史也将进行闭卷考试。同时,作为考查科目的艺术将不再另行安排考试时间,而是在中考的三天时间中统一进行,考试时量为60分钟。八年级的生物、地理科目不再与去年一样实行分卷合堂考试,而是单独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为6月18日上午,每科90分钟。学科分值方面也有一些变化。今年中考,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各100分,体育50分,艺术50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上机考查成绩每科为10分。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中,学生中考成绩计算方式为: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各100分,体育50分,地理、生物各按50分计算。中考成绩总分为910分。不过,从今年秋季开始,八年级地理、生物考试各按100分计,2018年中考成绩总分为1010分。综合素质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去年综合素质评价直接采取等级制评价不同,2017年中考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分数赋分,再以等级呈现的形式进行。赋分总分为120分,分别为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10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5分,合作与交流5分,运动与健康5分,审美与表现50分(艺术考查),实践能力40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上级操作各10分),奖项加分5分。其中,凡在初中阶段获得县级***、***府及相关行***部门奖励,可以加3分,获市级(含市级)以上***、***府及相关行***部门奖励,可以加5分,不累计加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等级按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总分进行转换,设A、B、C、D、E五个等级,90分及以上为A等,80分-89分为B等,70分-79分为C等,60分-69分为D等,不足60分为E等。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学校录取和初中生毕业的重要依据,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学生须达到C等及以上等第;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学生须达到D等及以上等第。2017年我市初中学生毕业标准为:文化考试成绩平均及格,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D等及以上等第,方可获得初中毕业证书。今年中考考试时间6月16日 8:30-10:00 化学 10:30-12:30 数学 14:30-16:00 思想品德 16:30-18:00 历史;6月17日 8:30-10:00 英语 10:30-12:00 物理 14:30-16:30 语文 17:00-18:00 艺术;6月18日 8:30-10:00 八年级地理 10:30-12:00 八年级生物。
八上语文总结例7
中***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203-01
一、引言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对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至关重要,也倾注了老师和学生许多心血。其中占分比重较大的阅读理解部分,往往是学生十分看重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4年新版)对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部分的测试要求是:既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和细节; 既理解字面意义,又能理解其隐含意义。要求学生在大约30分钟的考试时间内完成数篇总长约3000单词的阅读材料。每篇材料后有若干道选择题,共20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通常很看重的阅读理解部分,表现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专八阅读材料较有难度,生僻词较多,字数较多,阅读时间有限。这部分平时花很大气力去练,考试结果并不理想。若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向学生阐述一定的指导阅读的理论是必要的。本文试***探讨如何在做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题时应用一些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 关联理论简介
1986年法国人Sperber和英国人Wilson在他们合作编写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全面地阐释了关联理论是关于语言产出和话语理解的语用学理论。他们介绍了一种新的交际观:明示――推理交际。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的过程。从听话人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说话人的话语要能引起听话人的注意,这就是明示行为。听话人要能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推断出说话人话中暗含的真正意义。
三 、关联理论对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题的指导
阅读理解包含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是一种书面的交际活动,和口头交际一样要遵循交际的原则和理论。
让我们具体来看如何应用关联理论做英语专业八级阅读题。
(一)扩展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丰富认知环境
运用关联理论,就要求学生要能根据阅读段的字面意义,结合自己的语境假设推断出阅读段中暗含的真正意义。学生的语境假设来自于他们的认知环境,认知环境是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三部分构成的。由于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信息构成的认知环境就不同,形成的语境假设也就不同,对话语的推理和理解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暗含结果。所以学生要丰富自己的认知环境,以便能更好的理解阅读段及推理出词汇,句子甚至语篇暗含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加强三方面的训练:⑴扩展词汇量:八级词汇量的要求大致是10000至12000词,学生既要坚持平时记背单词和短语,又要在阅读中巩固和扩展自己的词汇量。⑵扩大知识面:由于英语阅读理解题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在平时注意多方面知识的涉猎和积累,做个“杂家”。⑶学生还应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结合语境,推理出阅读段暗含的真正意义
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部分的测试要求学生既理解字面意义,又能理解其隐含意义。可见,推理在专八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非常关键,它将直接影响考生的英语整体成绩。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要能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推断出说话人话中暗含的真正意义。应用于专八阅读理解题时,就是说要想做好推理必须结合语境,也就是通过文章中的文字信息,上下文逻辑关系及事物的发展变化等已知信息,推断出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的态度和观点。专八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推断题往往占很大比例,也是学生最不容易做对的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正确的阅读理解取决于对语篇整体的把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分析复杂长句的结构,还要帮助他们辨别用于篇章结构的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结合背景知识和语境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把握各种文章结构,识别不同的文体风格,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三、结束语
关联理论是重要的语用学理论,揭示了语言交际的规律,也可用来指导书面交际活动,对阅读理解特别是难度较大的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若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专八阅读题时能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该理论来做阅读理解题,必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专业八级整体成绩的提高。
八上语文总结例8
一)做的较好的方面: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第一,本学期根据学生和班级的学习现状,制定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语文教学计划,教学目的和目标更为明确;第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能更好的把握住课堂学习的主阵地,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自我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为提高语文成绩做最坚实的奠基;第三,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辅导上,工作做的更为细致。精选辅导资料,精选作业,精心批改,精心讲解,有的放矢;对学生也实行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成功,不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从考试成绩来看,优生面在不断的扩大,后进生人数逐渐减少,培优辅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班主任工作中,本学期感受和收获也较多。首先,是把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作为班级建设的核心任务和目标。针对这一点,我始终把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放在第一位,定期以全员投票的方式了解班级发展的动态,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全员教育和个别辅导,争取让每个学生都不偏离发展的正常轨道,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其次,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班干部的正气,加强他们对班级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当好老师的助手。第三,充分利用好夕会和班会课教育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本学期,有四次班会课收效颇丰,一次是安全教育,一次是期中总结,一次是日常常规的复习强化,一次是期末复习动员会。第四,在班主任工作中,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智慧,每个学生都有了较强的主人翁意识;第五,家校联系工作做的比较及时,为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保证。
八上语文总结例9
赫哲族自古以来生息繁衍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赫哲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载于《左传・昭公九年》的西周时的“肃慎”,与历代史籍中所载的“挹娄”、“勿吉”、“黑水”和“野人女真”等有历史渊源关系。辽设“五国部”。金设胡里改路(依兰哈喇)统辖其地。元时,设“开元路”、后置“水达达路”。明在黑龙江口附近(今俄罗斯特林)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清初时“呼尔哈部”、“窝集部”、“瓦尔喀部”、“萨哈林部”和“使犬部”为赫哲族所居地,雍正十年(1732)设立三姓副都统。民国初年,赫哲语归属依兰兵备道统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将赫哲族正式确认为“赫哲”。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为5 354人,黑龙江省3 613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7%。
八岔赫哲族乡位于我国版***的最东北角,黑龙江省同江市的东北部,距县城118.5公里,东经133°32′,北纬48°12′。地处三江冲积沼泽化平原同抚三角洲,东北部与抚远县接壤,南交金川、银川乡,西接临江乡,北傍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总面积508.16平方公里。八岔乡辖八岔村、新强村、新胜村、新颜村四个行***村,八岔村为赫哲族村。2013年,辖区总人口3558人,汉族人口为3009人,占总人口85%。赫哲族(也有个别满族、蒙古族等4个少数民族)人口549人,占总人口15%。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属黏着语类型。赫哲语同满语、锡伯语、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赫哲族自古以来就以渔、猎为生,语言中关于鱼类、野生动植物及渔猎业生产工具的词汇十分丰富。仅有关鱼的名称就有40余个,有关野生动物(包括野兽和野禽)类的有58个,有关野生植物类(包括树木和野菜类)的有89个,渔、猎生产工具类75个。赫哲语言就是一部赫哲语的历史。
一、赫哲语转用汉语情况
1934年出版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载赫哲语“以赫哲语为主干,加入满洲语、蒙古语、古亚洲语及小部分汉语。”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组织对赫哲族开展社会历史调查,于1959年初步完成的《赫哲族简史》这样描述:“赫哲族由于人口少,居住极为分散,很早即与汉族杂居,相互往来,现在男女老幼都通晓汉语,汉语已成为运用自如的世纪工具。儿童从幼年即学习汉语,入学后都学汉文。学校全用汉语、汉文教学。”到了上世纪80年代,赫哲语渐趋衰微,安俊先生根据1982和1983年的调查资料编著的《赫哲语简志》中:“在清代赫哲人曾使用过满文,现只有极少数的老人还会背诵满文的‘十二字头’的一部分。赫哲族由于长期同汉族人民杂居,在社会生活中都已把汉语作为口头和书面交际工具,除特殊情况外,极少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际。一般来说,现在的情况是:五十五岁以上的人还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际,五十五岁以下四十岁以上的人只能听懂或说一些本民族的简单的话语,三十岁以下的人对本民族语言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2001年何学娟等研究员按聚居区和次聚居区两个区域对赫哲族赫哲语掌握情况进行了入户问卷式调查。以掌握单词数量为标准(将掌握2000个单词以上、300-1999个单词定位“掌握”,将掌握1-300个单词和不掌握归为“不掌握”)进行了赫哲语掌握程度的统计。统计结果为,八岔村的赫哲语掌握情况是:25.53%的人掌握,74.47%的人不掌握,是街津口村、四排村、敖其村、抓吉村等5个聚居区中掌握情况最好的。其次是街津口村,20.94%的人掌握,79.06%的人不掌握。而敖其村和抓吉村没有一个人会说赫哲语,四排村也只有0.7%的人会说赫哲语,99.03%的人不会。
吴宝柱等研究员2001-2002年,对八岔、街津口、四排、敖其、佳木斯市、饶河镇和抚远县赫哲语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为赫哲族中94.26%的人已转用汉语。
二、八岔乡赫哲语言状态
2013年至2014年春笔者对八岔村赫哲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八岔乡所辖的八岔村为赫哲族村,共204户,508人。与赫哲族通婚的汉族人及户籍为“赫哲”的汉族人有220人,6岁以下儿童43人,具有语言能力的赫哲人为245人。此外,机关、学校、和医院等单位赫哲人有18人。
本次调查对象为八岔乡有赫哲语言能力者共有262人(1人患病丧失语言能力不纳入统计)。调查结果为,有6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完全掌握赫哲语;有3人能听懂全部或大部分,会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在提示情况下能说上百个词汇);60年代出生的年龄在50岁左右的人中,约有10人能听懂一部分赫哲语,会说简单几句日常用语;70年代有2人会说并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既听不懂也不会说。如果也将“掌握300个词汇以下”和“不掌握”记作“不掌握赫哲语”,八岔乡目前有2%的人掌握赫哲语,有98%人不掌握。较2000年左右的25.53%和5.74%下降了23.53和3.74%。
从年龄结构来看,赫哲语掌握者集中在高龄人群。通晓赫哲语的人年龄在76-90之间;能够听懂大部分、会说简单词汇的人年龄在60岁左右;仅能听懂几句、会说几个简单句子的人在50岁左右。通过以上可以发现,80岁左右至以上的赫哲族老人都有赫哲语的使用能力,而70到60岁之间却仅有3人(听力强、说的能力薄弱),再下一个年龄段60到50岁之间却仅有10余人左右(略懂赫哲语)。
掌握赫哲语人数在同年代出生人中的比例也迅速下降。据统计,30、40年代出生者掌握赫哲语的比例为100%,50年代出生的人则下降到了20%,60年代出生的人比例为23%,70年代又大幅降到5%,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就没有掌握赫哲语的了。
赫哲语使用人数减少的同时,使用赫哲语的交际场合也逐渐转变,从“任何场合使用”到“生产生活中使用”缩小到“仅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最后“任何场合都不使用赫哲语”。赫哲语的语言交际功能正逐渐退化。
三、结语
“根据2000年2月在德国科隆召开的濒危语言学会议所拟定的标准,语言的生存状态可分为7个等级,分别是(1)安全的语言(safe):前景非常乐观、群体内所有成员包括儿童都在学习和使用的语言。(2)稳定但受到威胁的语言(stable but threatened):群体内所有成员包括儿童都在学习和使用、但总人数很少的语言。(3)受到侵蚀的语言(eroding):群体内部的部分成员已转用其它语言,另一部分成员包括儿童仍在学习和使用的语言。(4)濒危的语言(endangered):所有的使用者都在20岁以上、且群体内部的儿童已不再学习和使用的语言。(5)严重濒危的语言(severely endangered):所有的使用者都在40岁以上、而群体内部的儿童和年轻人都已不再学习使用的语言。(6)濒临消亡的语言(critically endangered):只有少数70岁以上老人还在使用、而群体内几乎所有其它的成员都已放弃使用的语言。消亡的语言(extinct):失去了所有使用者的语言。”
根据这个标准,那么八岔乡的赫哲语至少在60年代就已处于“濒危的语言”,80年代处于“严重濒危的语言”,而本世纪开始,赫哲语就已进入了“濒临消亡的语言”。八岔乡赫哲语在我国赫哲族居住地区是语言保留状态最好的,尚仅有6位老人能够完全使用赫哲语交际,全国能用赫哲语交际的人不超过十几位,均是70岁以上的老人,赫哲语已步入濒临消亡的边缘,可以预见,随着这些老人的离世,赫哲语就会真正变成为“消亡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吴宝柱.赫哲语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满语研究,2003.
[2]何学娟.濒危状态的赫哲语[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刘宝俊.论语言的濒危和消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4]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民族出版社,2003
八上语文总结例10
【导语】
2019年是全省初中学业考试改革的第一年,初中学业考试笔试分为八年生物、地理两科学业水平考试和九年级毕业学业考试两个类别。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报名44217人,其中男生24373人,女生19844人;九年级毕业学业考试报名40557人,较去年增加1809人,其中:男生21976人,女生18581人;城镇应届生8995人,往届生85人;农村应届生30746人,往届生731人。全市共设13个考区,八年级设32个考点1481个考场;九年级设29个考点1358个考场。目前,初中学业考试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全市初中学业考试将于7月3日至5日进行。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7月3日下午进行,考试科目为生物学和地理,两科两卷,总分120分;两科各60分,考试时长各60分钟,为AB卷型;考试成绩计入考生2020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总分。九年级毕业学业考试7月4日至5日进行,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生物与地理,总分为680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各120分,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生物与地理各100分;考试时长语文150分钟,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考试时长12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生物与地理考试时长10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实行开卷笔试,其他科目均为闭卷笔试。语文、生物与地理不分AB卷型,其他科目分AB卷型。
九年级生物与地理为我市自命题,八、九年级其他科目均为全省统一命题。
与2018年相比,今年初中学业考试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考试时间比往年推迟将近一周,考试时间从原来的两天增加到两天半。二是考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九年级考生共40557人,比去年增加1809人,八年级考生共44217人,比九年级考生多3660人。三是两个年级学生同时参加考试,既有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又有九年级毕业学业考试。四是八、九年级分时段参加考试,八年级学生只参加7月3日下午的考试,九年级学生只参加7月4日至5日的考试。五是考务组织难度增加,八年级7月3日下午考试结束后,考点需重新对九年级考点和考场进行布置。六是7月3日至5日,八、九年级考试连续进行,各个考点需在7月3日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分别安排不同学段的考生熟悉考场,并安排九年级考生参加英语听力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