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1)
[中***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33-04
情绪是指当个体与内部、外部环境发生相互关系时,建立、保持或改变这种关系的一种过程。情绪理解是指个体对情绪信念和情绪反应的认识,包括个体对各种情绪表达的识别、对自身和他人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以及对与情绪有关的线索(如表情、情境等)的理解等。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采取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一般认为,情绪理解是心理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情绪调节不是,但它与心理理论有联系,会随着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有研究表明,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在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关联
(一)相关理论研究
1 情绪的功能理论
情绪的功能理论(the functionalist theory ofemotions)认为,情绪能力包括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两部分,两者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Barrett(1998)提出,在面对引绪的事件时,个体除需理解自己的情绪外,还需将自己的情绪与外界的环境相整合,并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而较好地实现个人目标。
2 差别情绪理论
差别情绪理论(differential emotions theory)指出,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促进了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在儿童早期,情感和认知系统是相互分离的,随着儿童逐渐发展成熟,这两个系统在相互联系中发展出情感一认知结构,而个体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沟通以及个体对情绪的处理。
(二)相关实证研究
有研究者发现,在适当的情境下,情绪理解能促进情绪调节。Garner和Power(1996)在研究学前儿童时发现,当积极情绪的强度与表现并不显著相关时,情绪理解可以帮助儿童调整自己的情绪表现。但情绪理解不能使儿童对消极的情绪表现进行调整。㈦还有研究发现,情绪理解能力较强的儿童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推断较为准确,因此可以较好地使用情绪调节策略以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在某些情况下,情绪调节会影响情绪理解的发展。Denham(1986)发现,经常生气且较少表现出高兴情绪的儿童与其较低的情绪理解能力显著相关。在后续研究中,她发现经常产生悲伤情绪的儿童,其情绪的情境知识往往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某种情境下的情绪。Schultz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有困难的学前儿童,其情绪理解能力也较差。同时他们还发现,情绪调节在情绪理解的发展过程中有调节作用。如果儿童不对外部提供的情绪信息进行适当控制,那么他们的情绪理解将发展缓慢。
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主要研究范式
(一)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主要研究范式
国内外有关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主要以Denham(1986)的范式为基础,其中表情识别任务和情绪观点采择任务被广泛运用。(1)表情识别任务。随机向儿童呈现4种情绪类型的***片(高兴、悲伤、生气和害怕),要求儿童对所呈现的情绪类型进行命名,然后让儿童对随机呈现的***片进行再认。(2)情绪观点采择任务。随机向儿童呈现8张***片,每张***片对应一个情境故事(对应于高兴、悲伤、生气和害怕4种情绪的情境***片各2张),故事主人公的年龄、性别均与被试儿童相仿。主试在不带有任何语气、表彩且没有动作提示的条件下向儿童讲述与***片相对应的情境故事,并要求儿童根据情境信息判断主人公的情绪。Denhanl的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基本情绪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不断地发展。
近些年来,Cassidy的访谈评定法(the Cassidvinterview assesses)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访谈内容针对4种主要情绪(高兴、悲伤、生气和害怕),其中与每种情绪相对应的有3个问题。分别询问儿童某种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他们认为其他人对于这种情绪会如何反应以及在同样的情绪情境中他们自己将如何反应。
当前有很多研究者也运用情绪理解测验(thetest ofemotion comprehension)来测试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该测验共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的情境原因、期望、信念、回忆过去的情绪、情绪调节、隐藏情绪、混合情绪和道德9个部分。
(二)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主要研究范式
1 注意控制(attent{Ona]control)测验
此类测验主要包括延迟满足、失望情境、受挫任务等。(1)延迟满足。把儿童独自留在放有糖果的房间,告诉儿童如果他们在实验者回来前不吃房间内的糖果,那么他们会得到更多的糖果。实验者走出房间并观察儿童在等待过程中的反应。(2)失望情境。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一些玩具,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玩具排序,然后将其中一部分送给儿童作为礼物。其中有的礼物是儿童最喜欢的,有的是儿童最不喜欢的。实验者观察儿童收到不同礼物时的情绪反应,以儿童的面部表情、姿势和言语线索作为判定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指标。(3)受挫任务。受挫任务与延迟满足有些相似。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当儿童准备玩的时候,告诉儿童打扫卫生的时间到了,不能玩玩具了,并强调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玩玩具。然后实验者走出房间,观察儿童在房间里独自打扫的过程及行为反应。
2 情绪强度(emotional intensity)测验
此类测验以问卷形式为主,当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让教师或父母填写问卷来反映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1)情绪调节问卷。此问卷有两个分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情绪稳定/消极性量表。情绪调节量表用来评定儿童的情绪表现,情绪稳定/消极性量表用来评定情绪调节的困难程度或不恰当的消极情绪的表现程度。Shields等人运用此问卷研究发现,有较强消极情绪的学前儿童适应学校的能力较差。(2)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此问卷针对三种情境:堆好的积木被同伴故意撞倒,被同伴排除在游戏群体之外,被同伴取笑。该问卷询问儿童,面对这样的情境,他/她是否很生气,这时候他/她会怎么办。潘苗苗等人(2007)运用该问卷
坍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与同伴接纳有关联,其中建设性策略与同伴接纳呈正相关,攻击性策略与同伴接纳呈负相关。
三、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发展
通常来讲,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能力都会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对于学前儿童来讲,其发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层欠性特点,其中包括对简单情绪表情的识别,基于对外部情境线索的情绪理解,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以及冲突情绪理解等。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儿童就能再认面部表情,4-5岁的儿童已有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而且可以识别绘画中的不同情绪表情。有研究表明,由于不同情境中需要理解的情绪复杂程度不同。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但总的发展顺序是相对稳定的。
在情绪调节能力上,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更多地利用情绪调节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另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在紧张情境中已经会采用积极活动、寻求安慰、自我安慰和回避等情绪调节策略;4岁儿童在任务坚持性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在指定任务中表现出的坚持性要高于男孩;在陌生人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中较多采用积极主动策略、较少采用回避策略的儿童,他们以后在陌生同伴情境中表现出的社会交往能力也较高。另外,陆芳和陈国鹏(2007)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如在认知重建策略和发泄策略中,3岁和4岁、3岁和5岁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解决策略中,3岁和5岁、4岁和5岁之间都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发展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状况可导致儿童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发展水平的不同。文化差异会对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Patricia等人(2007)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前儿童在失望情境中的反应存在差异,美籍欧洲儿童比美籍华裔儿童表现出更多消极情绪,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多消极情绪。
此外。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教师,对他们情绪理解、情绪调节的发展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Nancy(2007)等人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会受到父母支持行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个体本身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另有研究表明,与关爱子女的母亲相比,忽视子女的母亲对儿童情绪表现的反馈、与儿童进行的情绪讨论较少,对子女的消极情绪报告较多。在控制智商的前提下,被忽视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比受关注儿童要差,如果不对其进行干预,那么当他们5岁进入幼儿园时,情绪理解能力仍然较低,而这种较低的情绪理解能力会影响到他们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也会影响他们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Garner和Estep(2001)认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如果父母给予他们较好的情感干预,也许会使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更好的发展。另有研究发现,母亲的照顾策略和情绪表达会影响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的母亲,其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也会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2)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38-01
近些年来,国内心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孤独、情绪智力这一领域,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预防和防治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父母和大学生自己的高度关注。因此,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孤独感、情绪智力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对京津两地4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1~4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96.1%)。
(2)本研究采用孤独感量表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第三版);情绪智力量表采用Taksic于2002年编制的ESCQ是根据萨洛维和梅耶的模型、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开发的能力测验量表。
(3)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孤独感不同程度上的比较(见表1)
2.2 大学生孤独感与情绪智力的相关分析(见表2)
2.3 大学生孤独感与情绪智力的多元回归分析(见表3)
3 讨论
孤独感轻微的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明显高于孤独感较强和孤独感强烈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大学生能够使自己经常保持积极乐观、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问题和事件,建立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孤独感轻微大学生之所以很少感到孤独的原因。
大学生孤独感与情绪智力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智力高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尊重和接受自己的情绪情感,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绪情感,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表情影响和感染别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由表3所知,情绪表现、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孤独感有负向预测力,因为情绪表现能力高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中能让人更易理解和接受;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大学生能够能够使自己从消极、抑郁的情绪中很快摆脱出来。所以情绪表现、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大学生很少感到孤独,情绪调节能力低的大学生会有较强烈的孤独感。
4 结论
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孤独感有明显的影响。
参考文献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3)
中***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90-07
投入(Involvement)是人们从心理上对社会行为的认同,映射了个体执行任务时在生理上的卷入、认知上的唤醒、情绪上的敏感状态等,其特有的专注、沉浸体验使生活更具价值,是积极心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体育领域,锻炼投入反映了个体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锻炼践行的坚持度及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等。个体从事某一活动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与其发展成果、质量密切关联。投入既会直接促成结果(快乐、满足感等),又能以间接方式影响结果。然而,从锻炼“非自觉、非自主、小强度、低频率、短持续时间”的参与状态和行为特征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锻炼投入状态不甚理想,导致其锻炼行为发展盘散行汲。在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锻炼投入水平,对于培养锻炼习惯、激发锻炼热情至关重要。那么,考察大学生锻炼投入的前因机制,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更多锻炼效益,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是高校体育亟待攻关的重要议题。随着积极心理学发展,国内外对行为投入的归因及改善策略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其中,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这一要素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并被证实是影响行为投入的重要因素。情绪智力是体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明辨、利用这些获得的信息来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它体现了自我掌控情绪的能力,为人类成功完成活动提供必要的个性心理。随着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学者普遍认为情绪智力具有多维结构,需要通过多个层面来测量,由此形成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理论结构测量模型(如:Mayer和Salovey四因素测量模型、Bar-On五因素测量模型、Goleman五维度测量模型、Petrides四因素测量模型等)。其中,Schutte开发的四维度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EIS)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情绪智力测量工具。黄韫慧在发展EIS时考虑到情绪智力的文化差异,汉化、修译成适用于本土大学生的《情绪智力量表》,并进一步细化了EIS的4因素结构内涵:①情绪监控:描述自我情绪按照自我意志有效控制的程度;②情绪利用:描述利用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社会能力:评估个体社会活动中的情绪使用能力;④他人情绪评估:评估个体通过他人口头/非口头的信息知觉到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目前,该量表因其较好的信效度而成为国内情绪智力相关研究的主要测量工具之一。
国内外证实了情绪智力与行为投入密切相关。在人们生活的压力情景中,高情绪智力的大学生不仅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还会将压力事件视为非威胁性的挑战,进而引导个体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挑战任务中。积极心理学将投入与倦怠相对应,认为能够降低个体行为倦怠的因素,极有可能是促进行为投入的前因变量,正如前人所言:情绪智力作为人类积极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对降低工作倦怠、提高工作投入有积极的意义。既有研究总结了:高情绪智力者能够正确审视自我情绪,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压力问题;能够自我调控自己的情绪,以一种合理的情绪解决问题事件;能够敏锐地洞察他人的情绪状态,以一种友善的态度引导他人情绪向积极的一面转变;善于利用既有的信息,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指导自己言行、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正如前人所言,高情绪智力者即便遭遇较强的社会角色冲突,仍会努力调控自我情绪和行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现实问题,并将正性心理资源投入到社会行为中。
近几年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情绪智力水平的群体具有不同程度的行为投入状态,同一情绪智力水平群体的行为投入状态也存在差异。可见,单纯探讨情绪智力对锻炼投入的直接影响,显然无法揭示锻炼投入的复杂心理机制。我们应考虑某种具有管理和改变个体情绪认知功能的心理变量在此关联中的作用。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 ER)便是具备此功能的一个变量,它是个体对自身情绪性质、体验和表达进行调控的产生过程,有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调节方式(前者是从认知改变个体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后者是对欲发生或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进行抑制)。在情绪智力理论的形成初期,情绪调节被视为情绪智力的一个维度,但是,随着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情绪调节已然脱离情绪智力的窠臼,成为一个***概念立足于心理学、行为学等研究领域。研究表明:1)情绪调节对锻炼投入有着重要影响,其调节方式运用率能反映个体的锻炼认知与行为体验:当陷入困境时,认知重评会发挥自我调节、保护、维持锻炼活跃度的功效,而表达抑制则较易会产生自我抑制、社会退缩等消极影响。2)情绪调节与情绪智力有着密切关联。通常情况下,不同情绪智力个体面对应激事件时,总倾向于其惯用的情绪调节方式:高情绪智力者更善于运用认知重评来影响积极的体验与表达,而低情绪智力者更倾向于运用表达抑制来阻滞正性的体验与情绪。3)此外,情绪调节在情绪智力与诸多心理变量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情绪智力与人格障碍、工作绩效等)。
已有理论和文献对梳理情绪智力、情绪调节和行为投入的内部关联具有重大意义。情绪智力作为一种心理特质,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具有遗传性、可塑性,它既能保障个体稳定而活跃的行为投入状态,又能通过个体认知情绪的调控、情绪信息的加工而间接影响行为表现,换言之,情绪智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来解释行为导向和践行表象。据此推测:1)情绪智力、情绪调节可能是锻炼投入的两个前因变量;2)情绪调节在情绪智力影响锻炼投入时,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类似研究在其他领域已然得到验证,然而,在国内锻炼投入的概念引入阶段,考察情绪智力、情绪调节对大学生锻炼投入综合影响的报告尚未明晰。高校是大学生培养良好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旨为丰富和深化锻炼行为研究有所裨益,亦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方法
1.1 被试
遵循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某市3所高校随机选取61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共回收569份量表,回收率9328%,依据规则性填答、填答不完整、明显填答有问题等剔除原则共剔除22份无效量表,保留有效量表547份,有效率89.67%。其中,男264人,女283人;年龄(20.19±1.202)岁。
1.2 测量工具
1.2.1 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EIS)
参照黄韫慧汉化、修译Schutte的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量表由情绪监控(5个题目)、情绪利用(5个题目)社会能力(5个题目)和他人情绪评估(4个题目)4个维度构成。量表共19个题项,各题项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计为1~5分,各维度分值大小反映被试者在各维度强弱。探索性因子分析:4因素累积贡献率71.521%,KMO=0905,Bartlett's球体检验(Chi-Square= 2214440,df=171,P
1.2.2 体育锻炼投入量表(Physical Exercise Involvement Scale, PEIS)
以Schaufeli投入理论为基础,编制适合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投入量表》。参考Schaufeli(2002)和Duckworth(2005)的工作和学习投入量表进行初测题目编写,问卷经初测、复测,在项目分析和效度检验的基础上确定含3个维度17个题项的量表:1)活力坚持度(6个题项)是评估个体锻炼情绪状态及积极锻炼的坚持程度,旨在反映被试在锻炼中对自身表现的关注及对积极表现稳定性的诉求。如“即便锻炼时的状态不佳,我也能坚持下去”。2)专注满足感(6个题项)是评测被试在锻炼中的抗干扰能力、时间感知、沉浸感、满足感等复杂体验,旨在反映个体在实践体验中的专注程度和满足感受。如“锻炼时,我很难抽身去做其他的事情”。3)价值观认知感(5个题项)是评估被试对已有锻炼效果的反馈评价及对健身价值的知觉、认知等。如“对我而言,体育锻炼很有意义的活动”。
请5位运动心理学专家和5位锻炼心理学研究者对体育锻炼投入量表的理论构成和量表题目进行效度检验。10位专家一致认同量表理论构想、题项编写与理论相符合。各题项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计1~5分。总分在17~85内,分量表大小反映被试在各维度强弱。探索性因子分析 3因素累积贡献率69357%,KMO=0930,Bartlett's球体检验(Chi-Square=3435798,df=136,P
1.2.3 情绪调节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ERQ)
参照Gross的情绪调节量表,主要评估被试运用认知重评或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方式的频率。量表共10个题项,其中,认知重评由6个题项构成(如“当我想感受某些积极情绪时,我会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表达抑制由4个题项构成(如“我不会表露自己的情绪”),各指标采用Likert7级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计1~7分,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运用该调节方式的频率越高。量表被国内学者验证了较好的跨文化信效度。本测量题项偏度绝对值0156~1943,峰度绝对值0076~1836,标准差最小值0963。总量表Cronbach’s α=0932,分半信度=0921,题总相关0512~0842(P
1.3 施测过程
于2015年11月1~15日,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施测前提醒、解释指导语并保证自愿参加,填答时间为3分钟,填写完毕当场回收。在施测中获得被试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龄、性别等)。
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220,并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实现研究所需。检验情绪调节中介效应时,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分别进行含三个步骤的回归分析,并逐步验证三个条件:1)自变量(情绪智力)对因变量(锻炼投入)、中介变量(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因变量的回归效应必须显著。2)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回归效应必须显著。3)自变量、中介变量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回归效应亦必须显著。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即验证了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是情绪智力解释锻炼投入时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解释中介效应时,当中介变量介入回归方程模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系数降低至0,说明中介变量具备完全中介效应,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下降但不为0,则表示中介变量具备部分中介效应。
2 结果
2.1 情绪智力、情绪调节对锻炼投入的直接影响
对情绪智力、情绪调节和锻炼投入进行Pearson双变量双侧相关性分析(表1):1)4个维度的情绪智力与锻炼投入各维度显著正相关(P
3 讨论
锻炼投入是锻炼践行的心理投射、锻炼效果的预测器,映射了个体锻炼的价值认知、复杂体验、满足感受等,是大学生面对锻炼挑战时的一种积极状态,也是个体获得快乐和幸福感的重要心理资源。研究在已有理论和文献探讨的基础上,整合了Salovey等人的情绪智力理论、Gross等人的情绪调节理论和Schaufeli的投入理论,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情绪智力、情绪调节对大学生锻炼投入的综合影响。
3.1 情绪智力、情绪调节对锻炼投入的直接影响
情绪智力是影响锻炼投入的重要因素。情绪智力是融合情绪与认知的社会智力,与情商不同的是,情绪智力会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逐渐提高,能够通过自我知觉、调控来决定人们处理应激事件的状态。分析表明,高情绪智力的大学生在锻炼中更易表现出活跃、沉浸、专注、满足等投入状态。在体育锻炼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感受到不适感、挫败感和无助感,通常情况下:懂得审视自我情绪者的自我意志较强,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负性情绪带来的影响,会在锻炼中呈现出较高活跃度、坚持度和稳定性;懂得运用自我情绪、评估他人情绪者的社交能力较强,在锻炼中能够有效地维系人际关系、创造人际氛围,既可使保证自己获得快乐体验和满足感受,还可通过信息加工来完善锻炼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当处于不利条件或困境时,懂得利用情绪解决问题者的抗干扰能力较强,能够通过缓解、忽略一些不良情绪来调整锻炼的角色冲突、自我需求和目标导向,稳定并维持锻炼的活力和积极性。测量还发现,情绪监控是决定活力坚持度的重要变量,说明善于调控自我情绪的大学生能够稳定、缓解冲动情绪,在体育锻炼中会表现出更好的活力、活跃度和坚持状态。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情绪智力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变化、调控正性情感、提升心理情境。研究认为,高情绪智力的大学生会有较少的抑郁、焦虑等消极心理,能够更好地抵御锻炼的压力问题而提升锻炼投入状态,换言之,大学生锻炼投入的差异或因个体不同的情绪智力水平所致,所得结果与前人部分观点一致。
情绪调节是影响锻炼投入的又一要素。其中,认知重评对锻炼投入的正向影响显著,而表达抑制对锻炼投入的负向影响显著。惯于运用认知重评策略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性情绪体验更多,锻炼更具热情、活力,而惯于运用表达抑制的大学生,对锻炼的正性情绪体验低,锻炼焦虑、社会退缩的倾向性越大。神经病理学认为,认知重评益于指导行为认知、激发行为活力,而表达抑制虽可缓解情绪行为,却使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增强,从而干扰活动执行的积极状态。测量发现,倾向于认知重评者在锻炼中的活力坚持度(r=0.612)越高,而倾向于表达抑制的大学生在锻炼中的专注满足感(r=-0.663)越低。可见,若大学生知觉到体育锻炼的促进体质健康、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幸福指数等功效,便会在锻炼中表现出积极、活跃、沉浸、专注的投入状态;若大学生对锻炼情绪的表达过度抑制,不仅会干扰对锻炼固有价值的认知与理解,甚至导致个体难于获得锻炼的幸福体验和满足感受。正如前人所言,尽管表达抑制在负性事件中可以起到维持心理弹性的保护作用,但它却不能为个体快乐和满足感带来积极影响。结合数据比较,研究认为:相较于发展认知重评,缓解表达抑制的调节倾向,在提升大学生锻炼满足感和快乐体验上效果更佳。该结果对已有观点“认知重评在影响锻炼效果上优于表达抑制”作出了有益补充。
情绪智力对情绪调节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情绪调节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关键心理机制,一般情况下,当面临庞杂繁复的生活应激事件时,能够自我控制、运用、审查自我和他人情绪的高情绪智力者,更青睐于通过改变行为认知来实现情绪的自我调节,而低情绪智力者更倾向于通过抑制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情绪表达来调节情绪,正如前人所言:高情绪智力者善于调整情绪反应倾向,具有更妥善的情绪调节能力。测量发现,在处理应激事件或生活压力问题时,具备知觉、明辨、体察他人情绪状态能力的大学生,更善于通过深层加工策略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因而更倾青睐于运用认知重评(r=0.367)的调节方式来处理情绪问题;反观之,缺乏自我情绪监控能力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焦虑、冲动、脆弱等特质,往往更惯于采用抑制情绪的表达(r=-0.338)来应对情绪行为。分析证实了情绪调节理论在体育领域的稳定性,正如Gross等人阐释的:人们在生活中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情绪调节方式,每个人惯用的调节方式可能不同,这种不同或因个性心理的差异所致。研究认为,不同情绪智力水平者在情绪调节方式的选择上可能存在差异。
3.2 情绪调节的中介效应
研究通过3个步骤的回归分析证实了,情绪调节是情绪智力影响锻炼投入时的一个中介变量。情绪智力是个体在长期学习、体验、积累中逐渐提高而成的可塑性社会智力,高水平的情绪智力使个体积极投入于体育活动成为可能,换言之,高情绪智力者极有可能在体育锻炼这种积极社会性活动中表现出专注、沉浸、满足等良好的投入状态。诚然,高情绪智力者在社会行为中并非必然表现出理想的投入状态。1)情绪调节模型理论认为,认知重评的运用始于情绪反应被激发前,主要通过改变潜在引出性情境的认知来调整该情境引起的情绪影响。在锻炼应激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情绪监控能力过高的个体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信息过分关注、过度敏感,反而容易加重心理压力,使自己难于获得锻炼的沉浸体验;若高情绪智力者在锻炼中能够从认知上改变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理解,便可以对体育锻炼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进行有效调整,进而保证自己专注于体育践行中。2)当面临锻炼压力事件(如同伴排斥、任务难度大、挑战性威胁等)时,情绪智力低的大学生较易产生人际困扰、焦虑、社会退缩等不良的心理,该类人群应对环境压力和心理自我修复的能力较差,在处理应激事件时更倾向于通过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来缓解情绪行为、获得拖延满足感,进而导致其锻炼的积极状态受到干扰、阻滞,该结果与前人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在面对锻炼产生的压力事件时,高情绪智力者能够正确审视自我情绪、洞察他人情绪、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其情绪调节的能力也较强,在锻炼中善于合理调控自我情绪而使行为更具亲和力,促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情绪和满足体验,所得结果支持了“情绪智力高者若没有高水平的情绪调节能力,更易处于不良的心境之中”这一观点,与已有结论一致。上述分析证实了情绪智力对锻炼投入不仅是简单的直接影响,其深层蕴含着情绪信息加工策略的中介环节,这些中介环节使相同情绪智力水平者的锻炼投入状态表现出不同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差异。研究认为,当考虑情绪智力影响锻炼投入时,在控制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的前提下,对于被试而言,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锻炼投入状态。
研究考察了情绪智力、情绪调节对大学生锻炼投入的综合影响,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发展情绪智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是提升大学生锻炼投入状况的一个有效策略。诚然,大学生锻炼投入的前因变量包罗万象(如:健康信念、生活方式、性别角色冲突等),其影响机制亦会随着个体社会化发展而具有历时性和迁移性。未来研究应着眼于多变量、要素的综合考量,为促进大学生自主锻炼提供借鉴与启迪。
4 结论
情绪智力、调节方式是大学生锻炼投入的重要前因变量。情绪智力对大学生锻炼投入的正向影响显著,其中,情绪监控对活力坚持度的影响最大;情绪调节对锻炼投入的影响显著,其中,认知重评对活力坚持度的正向影响最高,表达抑制对专注满足感的负向影响最高;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在情绪智力影响锻炼投入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为制定锻炼激励决策提供重要的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Kahn W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HJ1.95mm]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J]. Academy of Nanagement Journal, 1990, 33(4):692-724.
[2]Schaufeli WB, Salanova M, Gonzalez-Roma V. et al. 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ic Approach [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2, 3(1):71-92.
[3]方来坛,时勘,张风华.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6):618-620.
[4]孙文琦.我国不同职业人群体育投入现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8(4):141-147.
[5]Astin AW.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1984, 25(4):297-308.
[6]Pike GR, Kuh GD, Gonyea 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Mission and Students' Involvement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3, 44(2):241-261.
[7]董宝林,张欢,陈,等.女大学生课外锻炼动机与行为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4(4):141-144.
[8]董宝林,张欢.我国学生体质研究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 2013(4):119-122.
[9]董宝林,慈兴强,朱乐青,陈.女大学生体质现状及体育行为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21(12):10-11.
[10]Duckworth AL, Steen TA, Seligman MEP.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J].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 (1):629-651.
[11]Peterson C.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M].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32-37.
[12]韩小琼,郑雪,丘碧群,严标宾.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效能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1):81-89.
[13]杨燕,姚明.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6):568-572.
[14]马琳慧.女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影响研究[J].软科学, 2010, 24(12):140-144.
[15]金灿灿,邹泓,侯珂.情绪智力和父母社会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直接效应还是缓冲效应?[J].心理科学, 2011, 34(6):1353-1359.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4)
良好的正情绪使一个人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而不良的负情绪,则会抑制、干扰一个人的各种认知过程,使已有的能力也无法获得正常施展。对于幼儿来说,情绪对他们发展的影响更大。消极情绪不仅影响幼儿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虽然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将情感目标列为首要目标,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关注于幼儿的认知发展。许多教师缺乏对幼儿情绪的觉察和敏感,更谈不上对幼儿情绪的调节。因此掌握一定的培养情绪调节能力的策略对幼儿教师来说必不可少。
二、教师应掌握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主要策略
在心理学上,情绪调节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情绪调节的类型以及情绪调节的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基于对情绪调节的机制和过程,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维度列举了情绪调节的类型。Dodge和Garder(1991)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将情绪调节区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包括对神经生理、认知体验和动作行为的调节。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关系等),包括支持性环境与破坏性环境,其中,支持性环境促进良好的情绪调节,破坏性环境则不利于良好的情绪调节。根据调节努力的程度,情绪调节可分为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修正调节主要对强度过高的情绪进行调整和修正,尤其是消极情绪;维持调节主要针对那些有益的积极情绪,如兴趣、快乐等。增强调节则是对一些需要适当增加强度的情绪所进行的向上调节,这种调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少。
三、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
(一)加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间技术环节的建构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有关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文献非常有限,主要是由幼儿园教师根据平时工作中的经验所撰写,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将有关儿童情绪调节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的资料几乎没有找到。笔者认为一方面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遇到幼儿情绪失控的问题,令他们很头疼,急需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也很想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而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却过分局限于实验室,许多理论文章包含了太多的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缺乏对具体操作的指导。如果幼儿园教师直接参阅这样的文章,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间技术环节的构建。这里所说的中间技术环节是指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对实践的操作性指导。这样的构建要求充分掌握当前理论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并结合幼儿园实际问题将这些理论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满足幼儿园教师的需求,才能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这要求构建者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透彻理解理论成果,又要熟悉幼儿园工作实践,才能完成这样的转化工作。
(二)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
集中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主要的活动方式之一,在此活动中由于全班幼儿一起参与某一项活动,相互之间影响干扰很大,经常会因为冲突、气氛的烘托等原因出现幼儿情绪失控的情况。因此集中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良好契机。根据Gross提出的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教师应该从活动设计和活动组织的过程两方面注意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情绪,情绪调动起来以后又应该通过哪些活动环节抑制孩子过度的兴奋,避免出现活动秩序混乱,教师失去控制。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视具体情况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三)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自由活动占幼儿在园的大多数时间,此时孩子相比集中教育活动来说能获得更多的自由,较缺乏纪律的约束,因此也更容易流露真实的情绪。教师应及时抓住此契机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根据Saami(1979)提出的问题定向应对和情绪定向策略,教师应分清楚激发孩子情绪的具体原因,再根据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如某幼儿因为在搭建模型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引起急躁、愤怒等情绪,那么教师应首先以温和的语调安抚幼儿,然后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完成搭建。随着问题的解决,孩子不但调整了急躁情绪,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又如某两个幼儿因为争抢玩具发生冲突,情绪失控导致吵架打架,教师不应该不问青红皂白进行惩罚,而是应该将两人暂时分开,带离现场,即Saami所说回避负面的情绪或情境,先让他们冷静一会,再跟孩子讲道理。总之教师应结合具体场景灵活运用调整策略。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5)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33-02
在体育运动中情绪与学生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技术动作难易程度不同,有些运动项目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等又不同,必然会引起学生在体育课中情绪的变化,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变化较大如果对学生消极的情绪不及时进行调整,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还会阻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课中应用心理手段和情绪的调节,创造学生最佳的心境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论述。
一、情绪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情绪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南北朝,表示事情多端如丝之绪,诗词中的名词“剪不断、理还乱”就生动地表现了难以辨清和不好控制的特点,学生在上体育课,在运动训练,还是在别的活动中都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有的时候紧张,如:具有危险性的项目,有的时候轻松,有的时候高兴,如:游戏和比赛,有的时候沉闷,如:比较累的中长跑项目等等。而情绪主要是指人对认识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它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是人类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法国心理学家冯特1895年发表了情绪的“三维”理论,提出的情绪可以愉快,不愉快,紧张,松驰,兴奋,抑制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描述和定量研究
2、影响情绪体验变化的因素有,刺激因素,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刺激因素主要是通过感官从外部获得信息,它对情绪的变化也起直接影响,认知因素,主要是感觉与知觉,表象与想象及思维的关系。体育作为一门科学是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体育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思维能力,同时对情绪的生理因素又更为重要,它是大脑产生和调节情感的中枢。情绪的发生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大脑皮层和皮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而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因此,它的发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更直接的关系。巴雨络夫认为大脑皮层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建立比较稳定的暂时神经联系。它会引起各种经天纬地的变化,一般说来,会产生愉快、高兴的情感,同时也可能产生痛苦、不愉快的情感,在情绪状态下,由于有机体会发生各种生理变化,会出现各种情感外部表现,如面部肌肉收缩,说话声调的改变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感采用有关效的方法来及时调节学生情绪。
3、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积极的情绪可以使植物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从而促使心跳加快,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血流量加大,糖分解加速,并有助于克服异常生理变化,稳定练习情绪,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反之,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引起相反作用,并加剧异常心理变化,造成学习效果降低。客观的体育教学固然是学生消极情绪状态的触发原因,体育教学的安排、手段、方法,都可以引起学生的不同情绪,表现在行动、表情、脸色、心率、语气中,从而决定了学生练习情绪的可爱性,因而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个体和群体情绪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二、体育教学中的情绪问题
1、如何对待学生兴趣,兴趣对情绪影响很大,一种认为要照顾好学生的爱好,另一种是不能造就学生的爱好,否则没法上课,本人认为这主要是认识问题,即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以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为主,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情绪,尽量使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如果以完成技能训练为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课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2、引导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始阶段要尽可能多照顾他们的原有兴趣,以后,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同时要多创造条件,不断丰富体育课的内容,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高,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体育课对提高身心健康与体力方面的效果,而不仅是一些运动成绩,如测肺活量、和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等。通过一段时间加以对比,看看进步如何,如学生成绩和一些指标提高,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上体育课有一种愉快的情绪。二要重视理论教学,通过理论课对学生讲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提高学生结体育的认识程度,并使他们对体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三要改善教学环境,如把健美操,功能音乐引入体育课,这些均可以调节学生情绪。
三、调节情绪的方法
1、呼吸调节法。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是改善学习情绪波动的有效办法,能促进神经系统恢复平衡,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起到稳定学生情绪的作用。一般可采用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缓慢,吸氧量大,便于人们恢复体力和脑力。
2、心理暗示调节法。暗示对学生情绪稳定,信息增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暗示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用一定语言、动作、表情给予暗示,会增强情绪上的安定,比如:在上课时自己默念:“今天自然感觉非常好”,“情绪稳定,肯定会把课上好”,这此言语的暗示,都是积极的,是根据活动需要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积极调节。
3、注意调节法。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体地说是根据自己的愿望与要求或外界现象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从而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状态,这样对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技能掌握都有显著效果,另外,在课后,还需要进行各种放松,使注意力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集中在使机体得到休息的活动上。
4、情感调节法。情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情感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人对于各种事物采取什么样态度,常常取决于该事物是否与人的需要和适相适应,如事物能符合人的需要,人就会对它采取的态度从而产生愉快、高兴的情感,机体同样可发生各种生理变化,如说话声调的改变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外部再现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5、模拟调节法。教师有意组织练习比赛,从中消除紧张情绪,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其达到控制的最好水平,从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情绪调节措施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6)
〔中***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6-0016-03
一、引言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由班杜拉(A.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和推测。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通常在活动中表现出适当的自信,会取得更多的成功,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表现出较多的自卑,影响其自身能力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取得成功的概率。
近年来,情绪调节已逐步成为情绪研究的前沿。2003年,班杜拉等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很好地进行情绪调节所作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是对个人管理自己情绪状态的感知,包括觉察自身情绪状态、理解他人感受的效能感以及管理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表达的效能感。卡普拉拉(Caprara)等人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POS)和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NEG)。后来把NEG被进一步细分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anger/irritation,ANG)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despondency/distress,DES)。
国外研究者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压力应对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此外,卡普拉拉(Caprara)等人还编制了测量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量表,并在意大利、美国、玻利维亚三个国家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功能上相似,在结构上略有差异。国内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以黄敏儿、李梅、邓丽芳的研究为代表,且只有理论介绍和量表的修订等少量成果。
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经历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Marcia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认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自我结构,是对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和成长史等方面内化了的自我结构组织。如果青少年无法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那么角色混乱就容易发生。他们还把自我认同划分为四种状态,分别是自我认同完成、自我认同延迟、自我认同早闭、自我认同扩散。此外,奥克斯和普拉格(Ochse & Plug)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编制出了自我认同感量表。
情绪自主在青少年早期是稳步上升的,而此时自我认同感也在不断地形成。研究发现初中生比学龄儿童体验到了更多的消极情绪,更多地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会对自我有着更为消极的看法。还有学者发现在追求情绪自主的青少年时期,自我认同完成者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和释放紧张,而自我认同延迟者则难以调节紧张的情绪,原因是他们一直处于一种慢性的高压力状态中。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与自我认同的关系,可以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指导青少年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适应目前的学习和生活。
二、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在广东省梅州市随机抽取初二学生214人,高二学生221人,共调查中学生435人,其中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97.93%。
表1 被试描述统计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7)
一、情绪理论概述
人的认知参与了情绪产生的过程,尤其是当前情绪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更是如此。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最佳方法就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识。
(1)詹姆士—朗格理论认为:情绪只是机体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这一理论的提出虽说片面夸大了周围环境对情绪的作用,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提醒了教师或教练员在运用各种情绪调节法和控制学生或运动员机体状态时,就可能达到调节和控制其情绪状态的目的。
(2)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学说认为:情绪状态的感受有三种信息来源,即认知因素(认知过程)、生理因素(生理状态)和刺激因素(环境影响)。其中认知因素在情绪、情感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
(3)巴甫洛夫学说认为:情感的生理机制是建立在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暂时联系系统基础上的。暂时联系系统包括了个体与其生活条件的诸多关系,它表现为个体的生活习惯、态度、观点、信念、立场、思想体系等。
(4)阿诺德的认知—评估理论认为:认识和生理变化相互结合,才能说明全部情绪。
二、情绪调节法——暗示调节实证研究
暗示调节是用语言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暗示不仅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还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变化。
耐久跑一直是初中体育教材中难以把握的教学课程,其技术的单一性以及练习本身的枯燥性,都需要充分磨炼和考验学生的意志力和意志品质。当今中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中学生们耐力素质现状等因素决定了耐久跑教学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耐久跑是江苏体育中考必考项目。2012年本人所带九年级1~6班所有的女生,共147人。5班和6班集中了三个“最”:学习成绩最好、人数最多(其中5班31人,6班30人)、长跑最差。两个“很”:很努力、很认真。一个“就”:就是不达标。耐久跑要求在3分45秒以内(肥胖者+10秒)完成。这两个班有10个人未达标。在市教育局组织的体育验收工作中我们运用了暗示情绪调节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所需材料是一包果珍和一瓶维生素B。首先果珍的甜味用碾碎的维生素B增加了它的苦涩。然后三个靠得住、信得过的学生充当了“托”和“说服者”,诉说 “兴奋剂”的三大好处:考试不累,可以提高十几秒的成绩、没有任何副作用。服用“兴奋剂”之后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开始了耐久跑。250米的场地,一圈、二圈、三圈……一组、二组、三组、四组61个学生全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中包括三个被扣分的同学也把分数加了回来,周X身高170cm、体重85kg、800米3分47秒;龚XX身高168 cm、体重78 kg、800米3分47秒;戴XX身高165 cm、体重65kg、800米3分55秒。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时,它最后就真的变成了事实。考试结束了,有很多女生都流泪了,戴XX抱着我哭了,这是她初中阶段第一次通过的考试。过程是辛酸的,结果却是甜蜜的。
暗示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如今,单一的练习方法和单调的训练手段使许多体育课的教学无法“活跃”于课堂,体育课没有了活力,部分学生在课中感到压抑,对体育失去了兴趣。教师或教练员运用好暗示调节这一情绪调节方法,从侧面间接地施加正面心理影响,就能激发学生心理潜力,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重新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暗示来达到一定的效果。一般来说,小孩较成人易受暗示,女性较男性易受暗示,普通人易受权威暗示,互相信任度较高的人易受互相暗示。
三、情绪调节法——活动调节实证研究
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长跑明星,曾19次打破世界纪录,堪称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他后来却在两次重要的比赛中接连失手,与金牌擦身而过。人们就此将这种在大赛上发挥失常的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虽说对于初中生面对的体育中考不可与世界性赛事相提并论,但对于参加体育中考的学生来说,其重视程度和影响程度会带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相当大的压力。
如下表,两名校运动员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发挥失常,导致失分。作为教师,如何消除学生临场情绪过分紧张和情绪低沉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的问题。
大脑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它构成了人体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它需要大量能量;当大脑轻微缺氧时,就会出现头疼头晕、记忆力下降等疲劳症状;如果缺氧程度加大,脑疲劳症状也会相应加重。考生在考试前大脑需氧量剧增,脑缺氧引发的疲劳现象也随之而来,记忆力减退、头疼,反应迟钝。如果缺氧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消除,考生还会在进入考场后出现头脑突然间一片空白和晕场现象。那么,怎样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情绪过分紧张时,采用一些强度小、幅度大、速度和节奏慢的动作练习,如慢跑、散步、慢速游泳等,降低情绪的兴奋性,消除过度紧张状态。在情绪低沉时,可采用幅度小、强度大、速度和节奏较快的变向动作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情绪的兴奋性,如折返跑,一分钟快速立卧撑、快速爬楼梯等。
四、总结
本文所提及的暗示和活动两种调节法只是众多情绪调节法中会经常运用到的,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其能力的正常发挥,不断提高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识能力。但在运用好情绪调节方法时也需注意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暗示结果的伦理与道德问题、自信与信任的问题等,活动调节时会遇到的抵触心理和无效感现象的出现等。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彭?杰,等.江苏省初中体育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8)
中***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LUO Zongp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Abstract The study uses Chinese version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Scal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Scale, on a random sample of 650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academic attribution scale invent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is on the middle; (2)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Key words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interpersonal problems; college students
0 引言
人际交往困扰是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情绪调节对人际关系质量有显著影响,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即体对于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作为一个情绪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人际困扰是否产生影响?文章将从情绪调节效能感入手,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进行研究。
1 研究过程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开封、新乡、郑州等地的65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19份,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223名,女生396名 ;低年级365名,高年级254名; 文科289名,理科330名。
1.2 研究工具
1.2.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
该量表由俞国良翻译并修订,包括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P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DES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自我效能感ANG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应四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效能感越强。该量表的信度为0.785。
1.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该量表由郑日昌教授所编制,共包括四个维度(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往),每个维度有7个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或“错”的回答,得分越高人际困扰越多,量表的信度为0.854。
1.3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将上述2个量表装订成一册,以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施测,统一指导语,来进行样本采集。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2.1.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征
表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征
表1表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维度的均分最高为3.796。
2.1.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表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表2表明,男女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总分和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2.1.3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
表3表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维度上呈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1.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表4表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维度和调节生气/愤怒自我效能感维度上呈显著差异。
表3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表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2.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困扰的相关分析
表5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的相关分析
表5表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 讨论
3.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当今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的差别日趋缩小。女生也更加追求快乐和自我,另外女大学生不仅在学业上赶超男生,在学校社团或班级活动中也是积极踊跃,且不再拘泥于传统文化上对女生内秀和矜持的要求。同时,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比文科生好些,这减轻了其就业压力,他们比较明确自身今后的职业方向,目标清晰,从而能够更多地体验到积极的正性情绪。低年级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学业任务轻松,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更轻松地表达积极情绪,而高年级学生不是面临考研就是找工作,处于高焦虑的时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效能感相对差些。
总之,当今大学生更加重视自我情绪情感的表达,不再过于压抑,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快乐幸福,通过各种途径发泄消极情绪以调整心情状态。
3.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困扰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呈显著负相关。已有研究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外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高外倾的个体喜爱社交,善于与人交流沟通,能够乐观地面对负性情绪事件,人际困扰较少。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更保守,倾向于悲观地看待问题,缺乏调节消极情绪的信心,致使其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离群态度,从而影响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具备积极的自我概念、体验较多的积极情绪,从而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困扰。
4 结论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处于中等偏上;(2)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胜辉,余林.情绪调的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克拉玛依学刊,2012(4):59-63.
[2] 汤冬玲,董妍,俞国良,文书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598-604.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9)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特的辅导方式,近些年在我国发展迅速而广泛,有着受众面广、趣味性强、合作性高、交流性深的特点。笔者于2007年12月起,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情绪调节中,展开研究和实践。在近一年的研究中,对方案设计所遇到的问题和具体困难进行深入思考,并给出建议,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情绪调节的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团体特点的不同。
每个团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情绪调节的辅导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团体特点的基础上。在设计方案时,要根据团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特点可从团体发展水平和团体成员的构成两个方面分析。
1.发展水平
在辅导的实践中,辅导者接手的团体,可能是新成立的,也可能是已经完全发展成熟的。
(1)新团体
在团体辅导开始之初,新团体的组成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通过宣传手段,由成员自愿报名参加,无条件限制。这类团体的情绪共性特征不会太明显,成员在报名意愿和参加目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散性,但他们基本都有改变和发展自身情绪状态的强烈愿望。班杜拉指出:“如果患者没有愿望,心理***是不会有效果的。”本类团体的自愿性为辅导方案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前提。
②第二类团体是由组织者依据事先设定的特定的情绪辅导目标或根据自身调节情绪的特长,招募一些符合条件的成员。这类团体在凸显成员自愿性的同时,还具备某种共性的情绪特征或某种共同的情绪问题,在情绪调节方式方面也有较高的相似。
③第三类团体是自然形成的新团体,辅导者受邀对其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例如新入学的大学学生,他们组成了一个班级,环境、人群、饮食、语言等原因造成了他们一系列的情绪问题。这只是团体形成之初产生的短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团体的自然成长,会逐渐得到缓解。
(2)已成熟的团体
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接触到这样一类团体:团体已自然发展成熟,但存在某种消极特性,如大学高年级的一个班集体或公司的一个部门。对于团体辅导,国内众多专家都认为是一个新组建的团体从产生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也就是说,团体的成员要走的是从互相陌生到熟悉甚至相知的路线。显然,已有的以团体的发展成长为终极目标的辅导理论和方案设计思想对成熟团体不适用。对这类团体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方案设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这是从生活中直接截取团体进行辅导,团体内部的关系脉络已经建立,很难轻易打通,产生改变。
②现实中的团体,因为目标、利益等因素,大家很难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③每个人对其他成员的情绪特点、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都有较深的了解,团体内已形成稳定的评判态度。
④团体内每个成员都已经建立起符合本团体文化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目前的状态可以被团体所接受。这些方式可能是发自内心的情绪的真实表现,也可能是维持工作和谐局面的表面表现。
2.成员的构成
在设计方案时,要考虑到成员的特性,如性别、能力、社会角色等。一般而言,不同的团体,其方案设计重点也有差异。
(1)团体成员由相同社会角色的人构成。如大学团体,公司职员团体等,设计活动时要根据这一背景角色相同的特点展开。要让活动方案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认知程度保持一致,否则在引起情绪的共鸣上会遇到困难。
(2)团体内成员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背景。方案的设计可着重于彼此不同经历的分享上。在交流中表现出自己的情绪问题,帮助解决别人的情绪问题。同时,活动要尽可能地简洁易懂,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迅速领会,并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二)辅导者的不同。
1.心理学专业学生
学生辅导者多为研究生或高年级的本科生,他们对情绪理论和团体辅导的基本技术有一定的掌握,但还不够熟练。他们对团体的辅导,可能是***进行的,也可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团体成员几乎全部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招募而来,也可能是根据学校的要求由学校组织的。他们对团体的辅导是停留在练习和初步尝试的水平上。在给他们设计辅导方案时应注意不要有太大的技术难度,避免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突发事件。同时,方案要轻松,凸显其趣味性,这样可使得成员对团体、对辅导者不致失去信心和兴趣,保证辅导活动长期持续下去。
2.心理学老师
老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总体情绪特点有较清晰的把握,所以他们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在预定目标的指导下开展的。老师承担着主动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职责。他们的预定目标反映了学生现阶段存在的心理问题,所以在设计方案时,需充分了解前述心理问题和老师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根据老师的特长和喜爱的辅导风格,设计出让老师得心应手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者的功效。
二、设计情绪调节的方案时会遇到的困难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10)
中***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6-0536-05
1引言
运动员情绪调节是运动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情绪调节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对特定情绪状态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否恰当。目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被广泛认同,并引发了相关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Gross et al.,1993,1998,2002)。但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呼吸、心率、血压、皮肤电等传统的生理指标评价情绪调节的效果,无法代表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即无法全面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因为这些器官不但受交感神经支配,同时也受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支配。为此,很难辨别发生的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起的,还是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所致。近期研究者认为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可单独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阎克乐等,2006)。心率变异性是心跳间期的有节律的波动,分析其受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共同影响的低频能量(LF)和受迷走神经影响的高频能量(HF)的比值能很好地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协调变化平衡性(Levy & Schwartz,1994),反映交感神经优势程度,而交感神经活动与机体应激状态密切相关,进而反映不同情绪状态下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效果。
第32卷第6期姜媛等运动员情绪调节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心理学探新2012年第32卷第6期姜媛等运动员情绪调节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心理学探新2012年另外,已有研究多以学生为主体,很少针对运动员这一群体。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运动员心理潜能的开发。有研究表明体育专业学生比较乐观豁达,愉分值更高,在情绪稳定性方面要更好(杨雪芹,邱瑞兰,1996)。为此,研究针对在情绪稳定性上有特殊性的运动员群体,采用实验法,并以心率变异性(HRV)为指标,通过考察LF和HF的比值,揭示运动员不同情绪状态下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自主神经反应的关系,为更深入地认识运动员情绪调节的本质,促进运动员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丰富运动情绪调节理论提供实证支持。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北京市某体育大学运动员有效被试183人,其中男运动员126人,女运动员57人。实验随机分组情况如下:悲伤表达抑制组28人;悲伤认知重评组31人;悲伤控制组30人;快乐表达抑制组28人;快乐认知重评组33人;快乐控制组33人。
全部被试经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测试均为智力正常,无躯体和精神疾患,右利手,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非特殊家庭的大学生运动员。
2.2实验仪器
IBM-X41笔记本电脑,KF2型动态多参数生理检测仪。
2.3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的情绪诱发材料由专家选定实验将采用的情绪影片,并剪辑,经学生评定,最后确定情绪唤起的两类情绪影片片段。快乐情绪影片片断选自《超级奶爸》,剪辑片断长度3分10秒;悲伤情绪影片片段选自《暖春》,剪辑片断长度3分10秒。将这两个影片片断分别让大学二年级学生20名进行主观评定,评定采用5点量表,情绪度、悲伤度、快乐度由1到5递增,结果是20人(100%)报告《超级奶爸》有不同程度的快乐情绪产生,平均快乐度346;19人(95%)报告《暖春》有不同程度的悲伤情绪产生,平均悲伤度3.34,1人报告《暖春》没有任何情绪产生。情绪影片均为彩色影片。
实验采用的学习任务材料由64个言语项目(呈现过和未呈现过的项目各32个,自动随机呈现)组成,包括呈现过和未呈现过的快乐词汇各8个、悲伤词汇各8个、中性词汇各16个,来源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中表二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pp.658-820),从中筛选出100个词汇(25个快乐词,25个悲伤词,50个中性词),由2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有效被试通过5点量表评定,情绪度、悲伤度、快乐度由1到5递增,90%以上的学生认为快乐(平均快乐度3.18)、悲伤(平均悲伤度3.25)、中性(平均情绪度1.63)的词汇。词汇均为双字词。
2.4实验程序
首先,将被试随机分为快乐情绪组、悲伤情绪组,即快乐组观看快乐情绪影片片段,悲伤组观看悲伤情绪影片片段。
其次,给每组被试分别呈现不同情绪调节策略指导语,引导被试运用认知重评策略、表达抑制策略、控制策略调节被唤醒的情绪,即快乐、悲伤情绪组各再分为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控制策略组。
第三,使用悲伤、快乐情绪影片片断诱发被试相应的悲伤、快乐情绪。
实验过程中,被试全程要佩带KF2型动态多参数生理检测仪,坐在计算机屏幕前约50 cm处,注视计算机屏幕,空屏1分钟(测定基线心率变异性),默念屏幕中央呈现的指导语1分钟,静心观看情绪影片片段3分钟(情绪诱发),学习屏幕上的情绪词汇,再认屏幕上的情绪词汇(认知任务),自我报告情绪体验。情绪实验谨防干扰,全部被试单独场地单独实验。
2.5数据采集
记录心率变异性(HRV)的低频功率(LF)与高频功率(HF)的比值。
2.6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4讨论
4.1情绪诱发阶段情绪状态、情绪调节策略对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正性情绪的心率变异性要大于负性情绪。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差异在控制组中并不显著,只出现在采取情绪调节策略的实验组中。这说明,在没有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情况下,正性情绪状态与负性情绪状态的HRV一致,两种条件下被试的情绪稳定性没有显著差别。但在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情况下,与负性情绪相比,正性情绪下被试的HRV要更高,即正性情绪所表现出的情绪稳定性要更低。有研究结果表明快乐情绪下的心率高频功率增高;悲伤情绪的心率变异性减小(李建平等,2005)。在本研究实验组中,正性情绪状态HRV大于负性情绪状态HRV,说明了情绪调节策略对负性情绪更有效。情绪调节策略的目的是使情绪状态趋于平静,以往研究多针对负性情绪状态而言(Gross,1999)。有研究者指出在情绪调节中首先调节的是让人感到难受的负性情绪(黄敏儿,郭德俊,2000)。另外还有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策略对负性情绪更为有效。这一结果与实际生活体验相符,人们都更愿意保留正性情绪,所以即使运用情绪调节策略,其效果也不明显。
以往利用HRV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大多与心身疾病有关(如抑郁、焦虑等)(Liu et al.,2004)。有研究表明不同情绪HRV的HF差异显著,悲伤的高频功率降低(李建平等,2005),与此研究结果不一致。李建平等人的研究针对女大学生,而此研究针对男、女运动员。已有研究表明情绪易感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在男女人群对正性情绪易感性相似,女性人群对负性情绪的易感性更强(Codispoti,Surcinelli,& Baldaro,2008;Gard & Kring,2007)。另外李建平等人的研究中,每个被试受到多种情绪诱发的处理,各种情绪间可能存在相互干扰,其干扰效应在生理表现上的反应尤其复杂。而此研究中将被试分组,分别接受某一种情绪诱发的处理。以上两点可能是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
Gross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可以降低情绪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和生理反应;而表达抑制会降低情绪表达行为,但不会降低情绪的心理体验,有时还会增强情绪的生理反应(Gross,1998a;1998b;2002;程利等,2009)。本研究利用HRV验证了这一结果,发现在情绪诱发阶段,表达抑制策略的HRV要高于认知重评策略的HRV,即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下运动员的情绪稳定性要好于表达抑制策略。这也进一步说明心率变异性可以反映情绪稳定性这一情绪特征。
4.2认知任务阶段情绪状态、情绪调节策略对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认知任务阶段,HRV受到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共同影响,即交互作用。在悲伤情绪下,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HRV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抑制本身与执行功能有关,是一种需要消耗认知资源以加工情绪信息的过程,在情绪过程中需要自我监视、自我纠正活动的情绪调节形式。而重评无需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不需要持续的自我调节与执行控制(Richards,Gross,2000)。在认知任务阶段中,被试在受情绪状态、情绪调节策略两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增加了认知任务,即增大了认知加工负荷,需要一定认知资源的投入。之前结果显示,运动员悲伤情绪状态的情绪稳定性比快乐情绪状态下更好,即在悲伤情绪状态下情绪调节策略发生效果。在都有效采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情况下,根据资源有限理论,认知加工任务对认知资源的耗费降低了抑制策略的有效性,使其没有足够的认知加工资源有效地利用抑制策略,从而导致抑制策略一定程度上的“失效”,从而没有出现由于使用抑制策略而导致的情绪生理反应的增强,结果表现为与重评策略在HRV水平上没有差异。反之,在快乐情绪下,情绪调节策略对HRV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表达抑制策略下的HRV高于认知重评和控制策略下的HRV,其主要原因是快乐情绪的自主神经活动远高于悲伤情绪(李建平等,2005),而抑制策略的使用会加强交感神经活动,导致HRV高,也反映此条件下,情绪的稳定性差,表明在任务条件下,对快乐情绪不宜采用抑制策略。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篇(11)
关键词:音乐调节法 体育运动综述
中***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有关音乐对人体身心状态的影响记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如山西出土的“埙”,就印证了距今十万年前的伏羲氏时期,人们就懂得使用音乐来调节身心、增进健康。《黄帝内经》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均提到“五音应五脏”学说,即音乐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分别与人体的五脏(脾、肺、肝、心、肾)相对应,可以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此外还有“五音应五行”学说,即音乐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分别与五行(土、金、木、火、水)相对应。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证明,音乐对神经结构,特别是对大脑皮层有直接影响。根据乐曲的不同旋律、速度、节奏等,不同曲目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可以分别使人产生镇静安定、轻松愉快、活跃兴奋等不同的感受。近些年,音乐调节与体育运动的结合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以下就细述音乐调节法及其在我国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二 音乐调节法的一般概述
1 音乐调节法的定义
我国运动心理学者对音乐调节的概念,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谢三才等(1991)认为,音乐调节法是指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以音乐调节运动员的神经系统,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马启伟等(1996)认为:所谓音乐调节,就是通过情绪色彩鲜明的音乐,来调节情绪状态。张力为等(2003)指出,所谓音乐调节法,就是通过音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情绪调节诸方法中的一种,属于环境调节范畴。
2 调节音乐的分类探讨
研究表明,音乐调节能使人产生兴奋、镇定、平衡三种情绪状态,音乐给人的“声波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大脑工作所带来的紧张,也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促使大脑的冥想状态井然有序,无论是个人表演项目或直接对抗项目,通过音乐调节,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调节音乐从结构和功能上来看,可以分为三类,即:动感音乐、松弛音乐和平静音乐。动感音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的音量和跳动的节奏,音域较宽、变化较大。这类音乐有利于加强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兴奋性。松弛音乐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优美、和声有序,音域较窄、曲调平稳。这类音乐有利于降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产生放松的情绪。平静音乐主要特征是轻松愉快、流畅悦耳、节奏感强。这类音乐针对运动员不同的心理状态,有效地诱导运动员将不良的情绪调节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避免过多不必要的心理能量消耗。
3 音乐调节法的作用机制探讨
先前的体育运动心理学文献,没有论证音乐调节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机制,但可以从音乐***方面探讨。音乐***的作用机制归纳起来有:大脑边缘系统学说,脑干网状结构学说,五音五脏学说,五音五行学说,共振学说,视听联觉学说等。这些学说应用到音乐调节上同样适用,而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有两种,帕帕兹与麦克林提出大脑的边缘系统学说,以及脑生理学家马勾乌提出的脑干网状结构学说。大脑边缘系统学说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与周围神经有广泛的联系,接受各种感觉,临近新皮质及边缘系统内部的传人纤维,同时又向视丘下部、纹状体、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纤维,调节抑制大脑皮质功能。音乐可以通过大脑边缘系统,调节躯体运动及植物神经的大脑皮质功能,促进身心健康。
脑干网状结构学说认为,脑干网状结构接受视觉、听觉、味觉系统的传入冲动,以及投射躯体与内脏系统的传人冲动,通过丘脑的非特殊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可以整合复杂的非条件反射和血管运动反应,也可凋节脑血管的张力及脑组织营养,将刺激聚合起来,对一切刺激都有引起反映的能力。
以上两种学说一致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调节作用。而音乐对这些神经结构,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 音乐调节法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与研究
1 音乐调节法在体育运动中的实际应用
一些学者和媒体,也有通过音乐调节运动员的情绪、提高运动成绩的相关介绍。如1983年,朱建华在每次比赛之前,均采用了音乐放松法,打开单放机,静心聆听几段轻音乐曲子,缓解了紧张的心情,以正常的心态、协调的技术、充沛的体力投入比赛,取得了三破世界记录的卓越战绩。
丁雪琴指出,奥运会62公斤级举重冠***石智勇,也运用了音乐调节法调节心态和增强自信。在28届奥运会前,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织备战奥运会专家组编制了《功能性心理调节音乐》,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根据中国体育报2004年11月1日的报道,运动心理专家利用蓝牙生物反馈系统,发现了劳丽诗赛前注意力不够集中,并采用音乐调节法有效地改进了她的问题,帮助她获得了雅典奥运会跳水冠***。此外,运动员可以通过“心理音乐调节吧”来调节心情,调节吧中有振奋、放松和入静三种音乐,运动员可以利用这些特殊选择的音乐帮助自己调节心情,使自己尽快进人比赛或者放松状态。百米蛙泳奥运会冠***罗雪娟也觉得歌声和音乐可以对自己的情绪起一定的作用,可以给自己一些想要的情绪。
2 休育运动中音乐调节法的理论研究
体育运动实践证实,音乐能作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大量实验研究还证明了,音乐对运动员的身心有巨大的影响。
陈钦雄等(1995)对两组青少年运动员做分组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对运动员心率、呼吸和皮电的变化有显著影响。曾有学者对体育系男生进行有、无音乐伴奏下功率自行车试验,发现在有音乐的情况下,心率下降明显,心肌收缩工作效率提高。洪显君(2002)对业余男子排球队运动员进行音乐运用到有氧耐力训练中的实验,结果显示,音乐有利于增强练习者的心肺功能。
2006年我们通过室内设计的实验方法,对体育学院大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放松练习,发现轻松音乐对运动员手指皮电下降的影响较大。主要有物理性影响和神经生理作用两大部分。物理性影响,是指声音本身是具有能量的,音乐与人体内细胞的微振发生共振。神经生理作用,是指音乐引起生理变化大部分是由神经传导途径实现的。听神经纤维像一个共鸣箱,可以接受不同的声音,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人大脑,经大脑分析后,人体即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那些符合运动员生理节律,能被运动员接受的音乐,有助于人体内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物质的分泌,激发机体的能量,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等。此外,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而产生共鸣,有助于排除不良心理因素,稳定情绪,形成情绪最佳化。
3 音乐调节法应用研究所表现的特点
体育运动领域,音乐调节法一直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研究从理论分析、实践应用、实验测量等方面,都有不断加强,其主要特点表现如下三点:(1)理论性:不同功能的音乐运用到情绪调节,国内的许多专家引用并分析了音乐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身心调节的作用及其原理,并根据结构与功能或内容与形式,对音乐进行了相应的划分。(2)实践性:一些文献和报道介绍了音乐调节法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改善优秀运动员身体与情绪状态,帮助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实例。(3)实验性:学者们利用各种测试仪器对运动员的某些生理指标进行了测量,其常用的指标是呼吸、心率、皮温、皮电、血压等,但只有少量文献,对运动员音乐调节后的主观感受进行了评价。
四 音乐调节法应用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虽然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音乐调节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实证性的结果,但是该领域还有一些问题,研究得不够具体深人。
第一,在因变量评价上。首先,不同的测量工具,在某些指标的数值上一致性程度不高,而且很少有将调节后的测量数值和基线值进行处理后的比较。其次,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使用了主观感受的评价。再次,表情行为作为情绪调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音乐调节的研究领域,几乎没有文献记载。其原因可能是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表情的变化较复杂、不易编码,其评价效果不如生理指标和主观感受可靠等。
第二,在情绪调节方面。首先,在调节范围上,很少涉及对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运动员的动员调节。其次,调节的效应上,音乐对运动员的负面影响方面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就是说,需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征选择音乐,避免产生不良的影响。再次,在调节的目的上,情绪调节是为了协调情绪与认知、行为的关系,使情绪在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灵活有效的、可管理的状态,而且情绪调节帮助促进任务定向行为和认知活动,提高作业成绩,使人类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第三,在音乐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而。首先自变量的使用缺少理论依据,极少有文献,根据音乐和情绪的关系对音乐素材进行分类论述。其次,在进行音乐调节时,无关变量的控制没有交代清楚。如实验室的布置、实验室的温度与湿度、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对象实验前的***时间及身心状态等。再次,对调节变量的实验研究不够,如音乐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级别、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调节作用,以及音乐调节时间与时机、不同音量、不同收听方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不够深人。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调节法的未来研究,主要方向有以下几点:第一,查找更有力的理论支持。至今,在音乐调节法的定义与体育运动结合的历史由来,音乐素材选取的依据,音乐调节的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仍不够具体;第二,设计更完善的实验操作。音乐调节法运用于体育领域中,要注重实验心理学基本知识的运用,如二对白变量的选择,调节变量的干预、无关变量的监控、因变量的测量和评价方面应有所加强。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探讨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第三,确定更有效的测试指标。目前测试生理反应的指标主要有皮温、皮电、心率、呼吸、肌电、血压等,测试心理反应的主要使用的是自评量表或问卷。为了获得更有针对性解释调节效果的生理指标和更具科学性的心理反应的评价方式,需要对以往的评价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新的评价系统;第四,促进更广泛的实际应用。目前,调节不良情绪与维持良好情绪的音乐处方并不多,且科学性和操作性不强。因此,需要归纳研究出更科学更有效的音乐调节处方,便于运动员随时随地进行自觉自察、自评自治与自我提高。
在体育领域音乐调节法的应用,还有很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待充实,应该逐步促使其向科学化、多样化、个体化与普及化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台湾东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3]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林文波:《赛前音乐对调整运动员不同的赛前状态的相关因素的分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5期。
[5] Agell1.Musical management of Parkison’sdieeaa[J]Hosp Med,2002,63(1):54.
[6] 黄国志:《音乐***与身心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年第11期。
[7] 力芳平:《音乐疗法的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第9期。
[8] 骆芷:《情绪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9] 单小东:《论音乐功能在运动员赛前心里的调节作用》,《安徽体育科技》,1999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