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就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护士;临床培养;性别;文化认同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社会模式的转变,人类自身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对医药护理行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现代医学模式不断转变,男护生教育逐渐增加,且需求也日趋增加,尤其是一些特殊科室如急诊科、精神科、外科、手术室[1],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仍然以女性护理为主及公众性别偏好的原因,男护士护理教育模式落后,这些问题使得男护士临床培养步履维艰。本文通过复习大量国内护士培养相关文献及部分社会学文献,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男护士培养的一些方法,为我国男护士临床培养教育提供相关详细的资料。
1男护士带教临床培养的一些问题
男护士教育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国内施小利[2]认为男护生在临床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心理应对能力欠缺,(2)职业态度、情感方面不稳定,(3)人际沟通能力欠缺,(4)职业角色不稳定,(5)积极主动性欠缺。而张颖[3]等则更加详细的叙述男护生在临床培养中的问题:(1)和病人主动交流少;(2)在操作中存在偏科现象;(3)和带教老师的交流少;(4)自尊心极强,心理排斥自身的角色。但金兰姬[4]等人则认为出现的主要问题是:(1)面对病人表现不自信(2)普通病房男护士优势弱于女护士(3)医院对男护士的需求量尚少。综述以上三种不同存在的问题,前两种具有相似之处,第一种观点全面,笼统的叙述了男护生在临床带教中的问题。第二种观点则较前一种更为详细,现实性更强,是基于临床实践观察所得。最后一种观点则从男护士自身与医院两方面来分析男护临床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总体看,目前临床对男护士的需求量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2男护士带教临床培养问题出现的原因
2.1男护士的入学动机及特点资料显示绝大部分男护士报考护理专业并非自愿,其决定因素是分数不高,其目的仅仅是获得本科文凭[5]。另外大部分男生报读护理专业都是无奈的选择,往往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选择护理专业,而是因为分数局限被录取或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而填报护理专业[6]。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男护士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兴趣,加之传统观念和环境对自身的双重影响,导致男护思想情绪不稳定,对就业趋向发生动摇,影响临床带教培养。这些因素可能部分的符合我国男护培养发展的基本现状,同时也与我国的传统职业价值观念取向相吻合,护理职业并不是男孩子首选的职业,但是资料中并没有详细的探究文化背景对职业选择的桎梏而产生的各种外在的表现及内在的心理顾虑。据文献显示:最早从事护理工作的是男性,11世纪~13世纪时男性已担任一半的临床护理工作,直到19世纪后期,男性仍然与女性一起从事护理工作,但是随着科学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越来越多的男性从事护理以外的工作,使男性护士数量大幅度下降。虽然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早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男性具有思维理性,逻辑性强,遇事冷静沉着,判断力强,处理果断,接受信息快,富有创造性与创新性,动手能力强,但是这仅仅是生物学邻域的解释,仍未能解释文化形塑及患者在服务来源方面对性别的偏好对男护士造成的影响,传统文化形塑和刻板性别认同是不允许大量男性气质的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护理工作是集体力脑力为一体的服务性极强的工作,工作的突发事件多,服务对象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要求护士具有极强的自身素质、应变能力和各种承受能力,但即便如此,文化背景的要求仍然是女性为主导的照护服务更为受到青睐。所以男护士在进入护理教育的动机来看,可能并不是出于对本职业的喜好,或者是未能深刻考量进入此职业领域可能会带来自我及社会的双重冲突,进而产生对学业的倦怠感和迷茫感。
2.2男护士在校思想状况分析在对男护士思想状况方面,护理界一些专家学者做出的分析认为:(1)男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职业心态不稳定。(2)理想与现实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差距使得专业思想不牢固。(3)工作产生的心理压力导致男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下降(4)对自身角色的排斥使男护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同时在护理界其他专家也给出了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主要表现在职业心态不稳定,专业思想不牢靠,心理压力大、角色敏感性强等。通过文献显示:男护士在实习期间的心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尤其心理压力对男护生的实习工作影响较大。据资料显示男护生在刚进入实习阶段,往往对社会估计过高,有些理想化,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但要承受世俗的偏见带来的舆论压力,还要面对患者的拒绝。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多数男护生在家被父母照顾,对进入临床实习后要对病人进行护理和操作时感到羞耻,自感不能胜任照顾者的角色。从这些所谓的男护士的“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并未能从深层次剖析这些“缺点”其实就是文化形塑和刻板性别观念下产出的观察者观察被观察者产生的结论,从职业要求来讲,男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但是必须是以去已有文化形塑为代价,或者去刻板性别认同为代价(即改变已经形成的社会性别认同及价值定位),去适应女性为主导的护理这个环境及其外延环境,在职业要求和已经形塑的自我认同中冲突不断,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和懈怠。所以文献观点可能还是比较片面的,局限于观察者的单向视野里,局限于移植嫁接传统女性护理职业教育模式于男性,脱离社会群体文化主流偏好。
3男护士带教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针对男护士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护理界的学者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带教方法:有人提出要提高男护士的心理应对能力、强化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提高男护的沟通技巧[2]。也有人提出首先要做好男护士专业思想教育包括进行赏识教育、挫折教育、价值观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其次要改进专业教育包括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改进操作教学方法、加强沟通能力的培训[5]。还有人提出做好带教工作首先应选择好的临床带教老师,其次要加强沟通能力的培训,缩短师生距离,培养男护士爱岗敬业的精神,最后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还有:1、有针对性的提高男护生的心理、沟通能力及男护的思想认识。2、从教师来说;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手把手的教男护的操作技能,系统的采用PBL教学方法。方韶青对做好男护生临床带教培养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要明确带教的意义与责任,其次要加强临床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再次就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的效果,接着加强与男护生的沟通,成为男护士的良师益友,最后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案”。这些男护士临床培养方法都是针对男护在临床实习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的改革意见与方法,总的来看,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对男护士主观观念的改造上,却没有在教育机制、性别和职业规划及职业性别文化认同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大多研究者是站在教学单位的单一角度上,而没有从背景中去寻找男护士教育困境的实际原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可能是一个社会文化行为学的问题。临床专业男生或许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4结论与体会
本文复习了国内大量有关男护生临床培养的文章,综述了相关文献。总结了一些关于男护培养的问题,从总体来看,男护士培养的最大困境可能在于男护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职业要求的形塑,一种职业从职业教育理论来看,它是一种投入,即教育投资,是需要回报的,男护士是一种职业,是可以作为一种职业教育作为投资选择的。男护士培养的困惑从现有研究文献显示好像是一种出于男护士的“心理不适应”和对此职业教育期待值过高所致,进而衍生出各种促进男护士教育的方法和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未能逃脱其片面性,那就是单向性的进行思想宣教为主要手段,单方面的促进个人的职业个性塑造,但是却忽略了护理是个传统的,延续了几百年的女性主导的职业,这个职业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女性性别的标签,是被公众刻板固化并接受的,也同时被女性喜好并选择的职业,这种主导性的趋势同样根植于国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中,带有性别特质偏好;所以护理职业必须要把性别和职业紧密结合才可以被认同,而自我性别认同的产生和由性别衍生的性别文化及价值观已经根植于男护生的意识中,他特有的主流男性的特质已经建立;在进入护理院校之后,通过护理职业教育,通过实践,带有女性特性的护理培养方式和工作环境及社会文化嗜好的影响,男护生的性别相关活动为了适应护理职业将被重新改建和重塑,以适应女性特质的护理专业,必然产生文化不适,发生在学习中和工作适应上的双重矛盾,这也就出现了当前其他作者认为的男护生存在的各种“缺点”及相关的培养建议;从人的自由发展和性别与职业倾向观点看,这是一种片面的结论,也是片面的意见,是强制性灌输培养策略,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综合各方因素后的策略。反过来,被性别职业教育改造后的男护士已经失去已有的特有气质,进入临床后面临服务大众,又出现了自身性别和行为的不一致,必然遭受性别刻板印象主流人群的抵制和歧视,使其身陷性别身份自认和社会接纳的双重矛盾漩涡;所以男护士培养的模式和着手点,必须要避开单向的“思想”改造和灌输,而应该放在如何培养适合男性性别的护理教育研究上来,并着重培养相关性别特质的临床实践活动项目,而不是重塑男护生个人性格来适应女性化特质的职业,以牺牲男护生个人心理、性格发展为代价。或许只有这样,男护生才可以认同护理职业,社会才可以接受区别于女护士的男性护理服务而认同男护士。避免一厢情愿套用形塑性教学模式,起不到育人的目的反而导致人为的障碍和误区。同时整个社会还需在职业性别偏好方面作出修正,而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本文笔者认为男护士培养的问题研究应该注重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应该从群体行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综合分析。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和相关资料,分析了当前男护士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出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建议,希冀此文可以为男性护理工作人员的培养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玲,牛小霞,谭有娟.不同人群对男护士需求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7,21(9B):2386-2388.
[2]施小利.男护生现状分析及带教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12):61.
[3]张颖,郑蔚颖.男护生的职业困惑及临床带教思路[J].护理研究,2004,18(10):1775.
[4]金兰姬,金今福,裴贞姬.带教男护生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医学,2007,28 (14):1608.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 Orem自护理论;高原地区;护患关系;护士角色系统化
Orem自理理论是从1958年开始,Dorthea E.Orem在思考“一个人处于什么情况,就要和其他人一齐决定是否接受护理照顾”这样一个问题,从而形成了她的有关“自理”概念。也就是个人在可能时,应自己照顾自己;而当该人不能照顾自己时,护士就给以帮助[1]。通过学习与实践,笔者理解Orem理论模式是建立在医学逐渐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护理理论。它强调了人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护理应该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各异的护理[2]。随着新型医学模式的转变,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应对人的多方面需求全方位地考虑。由于Orem自护理论是根据病人的自理需要和病人的自理能力而定,护士可通过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辅助-教育系统等多种形式对病人进行不同的护理。也可将此多个护理系统视情况应用在一个病人不同的疾病阶段,最终目标是护士逐步使病人成为自理者,共同达到促进健康。因此,笔者认为对病人进行服务时不能忽视其文化背景差异。将Orem自理理论引入现在的整体护理理论中,对提高高原地区护士角色系统化,促进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有一定的可行性。
1 Orem自护理论中护士角色的系统化角色
(role)一词是用来描述人的社会行为,即指社会中某一特定地位人群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为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模式。现代护士的专业角色包括了:(1)提供照顾者;(2)教育者;(3)咨询者和顾问;(4)管理者和决策者;(5)合作者和协调者;(6)病人利益的维护者;(7)研究者和改革者等等。当然,现代医学还拓展了护士许多角色,如临床护理专家、开业护士……纵多护士角色让护士本身也感到困惑和茫然,护理任务的繁重,护理工作的琐碎,护理病人的复杂……如何让护理工作分类,清晰有度,更好地节约护理资源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Orem自护理论的实践,将病患引入护理模式之中,根据实际情况,以病患的自我感受和自理要求为重点进行评估,选择不同的护理系统有侧重地对病患进行护理照顾,分为三个系统的侧重点不同的护理系统。(1)全补偿系统,指那些病人处于不能参与需要自理的活动,不能自主操作或医嘱不允许活动的情况。护士应进行全面护理。(2)部分补偿系统,护士和病人在满足自理需要时都能起作用,在自理操作时都参与活动。(3)辅助-教育系统,病人对一些***性自理需求是能自己完成的,或需要学习去做并能学会的,但没有帮助就不能完成的。护士的角色就是促使病人成为自理者。这样,不但充分尊重病患的参与权与执行权,引导病患逐步成为自理者,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笔者认为对提高高原地区护士角色系统化有一定的效果。
1.1 高原地区护士角色系统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原经济及旅游的发展,高原地区除了留守本地的藏族、附近的青海回族,也存在大量的外来务工汉人员及各国游客。人种的不同及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也造就了他们对高原护士的更高要求,高原护士必须承担多种护理角色,即全补偿、部分补偿、辅助-教育护理。高原地区气候条件和地理特殊性,使许多患者在发病时,固守自己本地医疗原则,存在着不懂装懂,例如,认为补液为常规救治方案,不补液或补液量过少均被认为救治不力而产生护患矛盾隐患。需要护士正确地发挥其辅助-教育护理角色。
1.2 高原地区护理人员角色系统化意识存在问题有待强化
高原一位普通女护士,她在工作中要表现出专业护士所应具有的角色,在家庭中她是其子女的母亲,也是其父母的女儿,还是其丈夫的妻子的角色行为。因此现代高原每一位护士都充当着多种角色。也存在着多种因素制约着护士正常、持续地发挥其专业的护士角色。
1.2.1 社会因素
长期沉积的封建意识对护理人员角色存在着歧视的眼光,认为护士就是护工、保姆。
1.2.2 自身因素
少数护士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自暴自弃,自我满足,且缺乏钻研精神,业务技术不精,得不到病患的认可和信任。
1.2.3 家庭因素
护理人员婚后受家庭的束缚,既要照顾家庭成员,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又要倒夜班,经济***维持生计,学习的精力不够,放松了业务学习,导致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不快。
1.2.4 环境因素
高原地区生活条件相对内地较贫乏、枯燥,由于工作量大、脏、苦,部分高原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情感无寄托,工作热情欠缺,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不足。
1.3 病人及其亲属的因素
高原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世居高原地区的人们及外来务工部分谋生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经济状况差,病情的反复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对于护士要求的是全补偿系统的服务。因护士往往是接触病人最频繁的人,所以也最易引发护患矛盾。相对来说,高原地区中接受过高等知识文化教育及外来旅游者,对自我的健康要求比较高,自我感受自尊心更敏感,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自理要求,根据此情况,他们所要求护士的就是部分补偿系统及辅助-教育补偿系统更多一些,要求护士专业角色标准更高,也易产生护患矛盾。病人及其亲属的自我保护,法律意识增强,“维法意识”增强及其亲属费用意识增强易引发护患矛盾。
2 对Orem自理理论引入到护理程序中的探索
我院在预防高原地区护患矛盾中,尝试着将Orem自理理论体系与整体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 首先夯实自我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护士的待遇,努力改善护士的生活条件,以正确的观念留住人才。安心本职工作,做医院的主人翁。(1)***思想,更新观念,通过不断人文学习和思想交流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教育,注重培训,通过多方位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护士的专业角色强化。每周固定时间组织全院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做好经验交流。不断强化护士的专业角色。(3)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护理人员老、中、青的传帮带作用,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4)入院后护士对病人进行充分地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更注重用护患沟通,注重了解病人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及自我要求,对护士的护理的要求。综合各种评估结果作出综合性的护理系统的配备,根据评估具有针对性地护理,如:同一民族受教育程度类似及生活习惯相似的病人居住在同一病房;根据Orem护理理论对其实施不同护理系统的照顾调调整,例如,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病患的牧区藏族同胞,因其受教育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较迟钝,选择对他进行全补偿系统护理,在实施专业护理的基础上,监督和协助其将糌粑多加酥油茶拌软或将牛肉煮烂后少量食用,避免其因其喜食糌粑和风干的生牛肉,说明其质硬,不易消化,损伤食道,易引发再次出血;而对于同样病症的有一定医学基础和自理要求的病患,采取部分或辅助-教育系统护理,做好高原病的防护和救治上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一定的救治方案及需配合的合作事宜,树立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心及对根治疾病的信心。引导其正确地恢复;或者针对同一病人不同患病时期的护理需要,对其实行不同系统的护理照顾。如对手术病患,在其入院时对其进行辅助-教育系统;在术前准备期对其进行部分补偿;在术后麻醉未清醒期进行全补偿系统;在清醒后进行部分补偿系统;在出院前又对其进行辅助-教育系统…高原护士角色系统化的选择是互动的,有助于减轻护患之间因自理需求差异产生的抵触和不必要的矛盾。(5)在救治及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加强护患的沟通,重视病患的自我感受和要求,配合引导病人走向自理方向,成为自理者,积极参与***。同时,从而预防护患矛盾的产生。
2.2 不断地提高高原地区护士的角色系统定位整体水平,认清过硬的操作技能是实现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基本要求 (1)加强高原地区护士对人文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综合学习。以便于正确地评估病患及理解病患的真正需求。保证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2)加强护患沟通能力。互相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3)规范护理文书,准确地使用医疗术语,以备病案存底。(4)实行收费透明化[3]。通过对患者的费用清单,使收费标准透明化,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持耐心给病人讲解医疗费用,给患者一个明白、满意的消费。
2.3 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护患矛盾风险预案。培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1)我院护理部在院内局域网中,下发各种详细的规章制度及评估考核表格,同时将专业护理操作标准及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要求等规定统一打印成册,下发至科室,由各科室的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加强风险教育[4],要求熟悉掌握,并及时通报医院有关安全信息,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用法律规范言行。(2)我科的护患矛盾分析预防小组的建立。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成员由本科资深护师担任,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系完整。
总之,我院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引入Orem自护护理理论是适应新时期高原发展的一项新举措,它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对于高原不同人群对于护理的不同要求,对于护士角色系统化的护理照顾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侧重点不同的护理服务不但满足了不同病患的自我护理要求,也节省了护士部分重复繁琐的护理工作,对于预防高原地区因文化差异可能发生的护患矛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广大护理同仁的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邹恂.现代护理新概念,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9,221.
2 王玉琼,李晓玲.跨文化护理理论与我国现代护理.护理研究,2004,10(6):313.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同事支持 护士职业满意度 相关性
论文摘要:目的明确同事支持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在职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字随机抽样对120名f临床在职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及对60名访谈对象组织半结构式访谈,运用SPSS11.5对量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总体水平上的同事支持,包括护士长的支持和同事间的支持,都与总体护士职业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同事支持与职业发展、管理者、工作本身和交际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性,与薪酬、奖励、福利和工作规程和同事满意度相关性甚微。结论建议通过构建良好的同事支持系统以提升护士职业满意度。
护士是医院的生命力,如何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性,使每个护士都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效率的工作,尊重护士、关怀护士,以护士的价值和利益作为根本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国外研究发现,工作单位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显著提升了员工的职业满意度川。由于个体的许多社会需求都可以在工作中与同事之间的愉快交往而得到满足,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同事会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同事支持(Peer support),作为一种工作相关的社会支持形式,是通过情感关注、工具支持和信息提供而建立起的一种组织环境中的人际交换关系Lzl。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来看,大多数人都会考虑或希望在同一个组织内甚至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完成职业生涯。中国人对组织及领导有高度的信任感和依赖性。此外,基于目前国内护理人员短缺的现状,护士长并不能单纯从事管理工作,还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因此,与国外相比,国内护士长与护士直接接触的机会就相应增加,故国内在开展护士群体同事支持时不能忽视护士长的支持。因此,同事支持的概念也就相应扩大到包括护士长对护士在内的支持。
本文研究同事支持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以探讨提升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途径。
1对象
2006年2-v3月,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20名护士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和60名护士作为结构式访谈对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份,回收率为83.3000接受访谈的护土有55人。
2方法
2. 1问卷调查法
2.1.1护士的背景资料包括年龄、婚姻、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等。
2. 1. 2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采用的是斯佩克特(Spector,l985)编制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它通过36道题目描述了工作的九个方面,包括薪酬、职业发展、管理者、福利、奖励、工作规程、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每个方面有4道题目。本研究所得该量表Cronbach'Sa系数为0. 883 0
2. 1. 3同事支持量表由有医学及心理学背景专家参考国外支持量表叫翻译,并针对护士群体及国情修改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护士长支持量表,共有9个条目,反映的是护士对所在科室护士长支持的认可,本研究所得该部分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 922。第二部分是护士同事支持量表,有21个条目,旨在评估护士对同事支持的感知情况,从而寻找改进的方法和措施,由7个方面组成,分别为支持结果、合作、通情、意识、目标、行动和过程管理。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在允许条目之间误差项相关的情况下,X2/df=4. 6; P=0. 009,GFI=0. 89,AGFI=0. 86,CFI=0. 86,RMSEA=0. 06,提示该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所得该部分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 9590
以上2个量表各个条目均按理奎德5分量表评分,非常不同意为5分,比较不同意4分,不确定3分,比较同意2分,非常同意1分。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被调查护士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的答案。
2. 2访谈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研究者运用扎根理论编制了访谈提纲。随机抽取邵逸夫医院60名护士作为访谈对象。所有访谈均在被访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开展,且对整个访谈过程录音。在访谈中,访谈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追问,以深入了解与同事支持有关的问题。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
3资料分析
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 11. 5进行相关性分析。访谈资料据录音将所有的访谈内容转换成文字稿,并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详尽的归纳和总结。
4结果
4. 1定量问卷结果护士的背景资料显示:中专18人,大专49人,本科33人;平均年龄为28. 11士3. 87岁,平均工作年限是6. 78士4. 881年。
同事支持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1,2)
表1可见,总体水平上的同事支持,包括护士长的支持和护士间的支持,都与总体护士职业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表2提示,同事支持和职业发展、管理者、工作本身和交际呈显著正相关性,与薪酬、奖励、福利、工作规程和同事满意度无相关性。
4. 2定性访谈结果在半结构式访谈中,许多护士赞成同事支持的开展,对同事支持持肯定态度,认为开展同事支持是“很重要的”。同事之间接触得比较亲密,“好像一家人样”,很容易沟通交流,包括个人问题、工作中不愉快的事都可以相互倾诉,同事间的支持对改进护士职业满意度是“有作用的”。九成以上的护士感到“能帮助每一个人很愉快的工作”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也是“护士长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护士长的支持对改进自己的职业满意度是“很好的”。“护士长安慰你一下,就感觉心情好多了”。近一半的护士认为平易近人、对护士一视同仁、公正公平的护士长更能激发她们对工作的热情。经常和护士沟通,了解她们的需求(30/55),关心鼓励护士、理解护士、有同情心、宽容和人文关怀(51/55),“站在护士的角度,维护护士的利益”,能让她们在工作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让大家差不多都满意”。护士长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能利于“压力的释放”,也可以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此外,护士长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能给护士温馨感(42/55),“好的话,会减少工作的压力,提升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5讨论
5. 1总体水平_[同事支持与护士职业满意度的相关性表1示:总体水平上的同事支持,包括护士长的支持和护士间的支持,都与总体护士职业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提示同事支持可以对护士职业满意度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5. 2护士长的支持与护士职业满意度的相关性
5. 2. 1护士长的支持与职业发展满意度由表2可知,护士长的支持和护士职业发展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护士长的支持可以对护士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护士不仅仅满足于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更是追求在组织中能实现自我价值,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关注。由于护士几乎每天都要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无暇顾及一些专业发展动态,在这种情况下,护士长支持能给护士提供自我发展的阶梯及各种切实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及时给护士提供医院中对护士职业发展有利的各种机会和信息,帮助她们制定个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明确发展方向,使她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从而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在工作过程中,护士长的支持可以帮助护士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有了护士长的支持,任何明确下来的目标都是可以具体量化的。正如访谈中护士所提到的“对于护士的个人发展,她给一些建议会比较好,因为她了解的比较多,我们只是想着干好本职工作,想的不够多”。
5. 2. 2护士长的支持与管理者、工作本身和交际满意度护士长支持与管理者、工作本身和交际满意度呈显著相关性。护士长的支持是影响护士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C47。护士往往把护士长的支持看作是对她们的关心和重视她们的贡献。访谈中护士也提到,护士长的支持对提升一自己的职业满意度是“有帮助的”、“很重要的”。“好的话,会减少工作的压力,提升工作的满意感和成就感”。在实际工作中,那些善于提供支持的护士长,往往得到护士的喜欢和尊重。只有护士对管理者满意了,她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人到病情观察、与患者交流及专业发展中去。
由于护士长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并且护士长的业务水平很高,能有效地减少床边护士的工作量;在管理中,护士长能发现并改进阻碍护理工作的制度和程序,简化工作流程,明晰护士任务,这些支持明显缓解了工作压力,让护士喜欢自己工作中所干的事,“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并产生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这不仅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水平和对护理职业的热爱,也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
护士长主动与护士进行有效沟通,能缩短与护士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互相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护士长不仅要监督管理护士的工作,更要关心护士的情感需要。护士长能及时化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团结护士,使领导的护理单元成为有凝聚力的集体,能使护士认为这个集体很温暖,增加护士对这个集体的认同感及满意度,促进人际关系良好发展。
5. 3护士间支持与护士职业满意度的相关性
5. 3. 1护士间支持与护士职业发展满意度职业发展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护士是讲究团队合作的群体,任何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同事间的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在工作中,护士与护士之间接触最频繁,这种接触促进了同事间彼此的默契和信任,能够培养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说明护士间支持更容易开展,并能成为护理工作中的自觉行为。护士之间乐于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工作感受,并能指出工作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无形之中能促进护士能力的增长;因为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前景,能够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和不甘人后的紧迫感,其业务、理论的彼此支持能提高护士的职业发展满意度。
5. 3. 2护士间支持与管理者、工作本身和交际满意度护士间支持能够协调护士长和护士之间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间支持者能随时发现同护士的情绪波动,并反馈给护士长。在和护士长商讨解决方案后,共同帮助护士平息情绪,减少冲突。因此,不仅能帮助护士长全面了解护士,针对护士的需求改进管理中的不足;也能增进护士对护士长工作的理解,提高对护士长管理的满意度。护理工作中,护士间互帮互助,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而也能提高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
护士间支持的建立,使护士之间有了倾诉的对象,沟通开放可以促进护士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护士的参与意识,促进护士之间的意见交流,使工作任务更有效地传达。护士从事工作不仅仅为了挣钱和获得看得见的成就,对于大多数护士来说,工作还满足了她们社会交往的需要。所以护士间支持使护士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进一步提高了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4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手术室护士分为专科小组,每个专科组设置专科组长1名,组员5-6名,进行相对固定的专科手术配合护理。自设问卷调查护士的技能及满意度,医护配合质量评价,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就感评分、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提高(p
【关键词】 手术室;专科护理;分组;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护理学科不断进步,对大型医院综合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的专科化、专业化发展是提升护士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综合性医院手术专科多,高质高效的手术配合护理质量促使手术室护士向专科性发展,其目的在于使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手术配合能力、技术操作水平及专科手术技术能力向高、精、尖发展。我院从2005年开始实行手术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手术室共有护理人员63人,其中副主任护师占5%;主管护师占30%;护师占23%;护士占4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1.6%。对手术室护士及手术医生、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和评价,手术室实行专科护理分组前后的手术配合质量及满意度情况。
1.2 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方法
1.2.1 专科护理小组设置:根据各外科手术量及手术难度,进行多少和难易搭配,使各小组工作量大致相当。我们将手术科室分为10个专科组:普通外科组、肝胆血管外科组、脑外科组、泌尿外科组、妇产计生组、小儿及整形外科组、创伤修复组、脊柱骨科组、耳鼻喉组、器官移植组。每个专科护理组设专组长1名,组员5-6名。专科组员按资历、工作能力、个人意愿等配置,进行相应的专科分组,形成正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队,保证专科组的稳定运转和发展[2]。
1.2.2 专科组长设置:每个专科组设专科组长1名,负责专科护理工作安排和人员的管理。专科组长应接受过专科知识进修,具有良好的专科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有学科带头作用,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良好的医德。专科组长工作评价标准,是由专科手术配合质量、医生满意率、继续教育、业务培训、护理论文撰写情况等项目对专科组长实施考评[3]。
1.3 专科护理小组运作模式
专科组长基本固定,负责本专科组的手术配合。专科护士相对固定不轮换。新护士入科2个月内,首先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尽快熟悉手术室基本操作技能和手术配合程序,然后开始进入各专科护理小组轮转,每个小组需轮转3个月,通过此阶段的强化培训,以培养新护士的手术配合技能,作为专科护士的后备人才[4]。专科操作技能培训,由每个专科组员轮流讲解并进行操作的示范。专科护理查房选择一些疑难、危重病例或术中有特殊问题的病例[5]。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完毕后,由护士长及专科组长定期对组员进行轮流抽查考核。
1.4 手术配合质量、护士技能、医患满意度效果评价
专科护理小组设置前后对护士进行专业成就感评价:采用成就感量表进行评价[6]:包括持续性集中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理解规则和能够按照要求操作的适合性、有明确的学业爱好、对未来充满计划性和有确定的爱好4个因素,共有18个条目,每个条目总计1分,总分18分[7];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考核;患者满意度调查:手术后2天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填好后回收统计;医生满意度调查:向相关专科医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2 进行检验。P
2.结果:
2.1 专科护理小组设置前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就感、考核成绩比较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就感评分、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提高(P
2.2 患者和专科医生满意度比较 专科医生的满意度由设置护理小组前的71.2%提高到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的98.6%。患者的满意度由设置护理小组前的80.4%提高到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的96.4%。
3. 讨论:
3.1 护士专业成就感增强 通过设置专科护理小组,专科组员均能接受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专科组员不仅系统的接受本专科知识,还熟悉掌握了本专科手术配合的特殊要求,大大提高了专科配合水平,使专科组护士专科素质不断提高。护士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充分调动了专科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她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本文结果表明,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就感明显上升,理论、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均提高。
3.2 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设置是现代化外科手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激励护理人员努力进取,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的科学管理方法[8]。设置专科护理小组,相对固定专科护士;制定本专业护士职责与标准,建立考核体系,使手术室护士向高度专业化发展;实现专科分组,定室配合,定病种配合,使得医护手术配合更加默契,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得到了专科医生的认可和肯定,同时医生能及时征求相关科室意见与建议反馈给组长,及时传递到组长并上报给护士长,从而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专科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提高。
3.3 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各个年资护士合理搭配,便于培养新人。同时专科组长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专科化形成了护士长原专科组长原组员的垂直管理模式,提高了护士长的工作效率,专科护士之间相互协调,合理配合。手术室专科化分组改变了传统手术室工作模式,实现了专业人员专职化,工作流程科学化,增加了护士直接护理时间,提高手术室服务质量。在手术室人员缺乏的情况下,该模式的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科护士,使她们的职业化素养、学术兴趣、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意识不断提高[9]。加快手术室护士专科化进程,有利于培养出高度专业化的现代手术室护士,以适应现代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
总之, 手术室实施护理专科分组, 整体配合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改善了医护关系, 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满意度, 从而可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胡秀兰.神经外科专业护士分层使用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70-71.
[2] 程富英,周娅颖,卢艳,等.专科组长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23(1):18-19.
[3] 王彩云,赵学红.手术室设立专科护士的做法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63-864.
[4] 曾俊,岳蕤,吴治敏.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与体会[J].护理杂志,2007,24(09B):71-71.
[5] 刘蔚晴,郑三女,刘摇艳.专科手术配合资料册在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6):1514-1515.
[6]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06-207.
[7] 黄行芝,刘摇庆,徐摇霞,等.护士分层使用与绩效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526-527.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27-02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边远山区医院护理队伍的整体情况和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为边远山区护理队伍的
人力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合理,护士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实际技能偏差,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护理的新模式,创建和谐的就医环境,本文提出了如何提高边远山区医院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如何加强护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心理、身体素质,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边远山区 护士 综合素质
Talk About How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e in Remote Mountain Areas
CHENG Xue-qiong,XIAO Min
Deg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 GanZi 627250, Sichuan , China
【Abstract】The text analysis nurse condition and fundamental diathesis in remote mountain areas,consider that nurse troops human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constitution unreasonable,culture foundation irregular,practicing skill poor,lack science attitude and spirit.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modern medicine new nursing model, set up harmonious treatment ,the text discuss how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e in remote mountain areas,how to enhance moral cultivation,improve mental-physical quality,strength medical further education .
【Keywords】 Remote Mountain Areas ; Nurse ; Comprehensive Quality
随着医学高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相应地对医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就必须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医院护理工作的需要。如果护士的素质不能随着医疗事业发展而提高,就会成为阻碍医学继续发展的桎梏。所以大力提高护士的素质既是当务之急, 又是长远发展的需要。现从边远山区医院护士的整体队伍,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出发,对如何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浅述如下:
1 目前边远山区医院护理队伍的整体情况
1.1 边远山区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时代的发展不符合 目前,我国医院护理人员的编配方案主要以床位与护士比例1 ∶0. 4 进行护理人员配置。但是,在边远山区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短缺,仅按照床护比配置护理人员,没有考虑不同科室之间工作量的差异,没有考虑病床使用率、周转率及病情轻重等情况的变化,往往造成各科室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忙闲不均[1]。护士与相关人员之间职责不明,临床护士非护理工作负担过重。
1.2 边远山区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结构性不合理 现在,大部分医院对护士的管理是简单的“平台式”管理,所有护士不论学历、职称、职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与义务,资金分配制度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技术含量。高学历护理人才短缺,边远山区医院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的主体为中专层次。近年来护士学历有所提高,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呈上升趋势, 但幅度不大,中专学历仍为主体,估计占85 %左右[2]。
1.3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现今,部分护士爱岗敬业精神有所淡化。工作中利益驱动在增大,在追求个人理想与立足于本职工作、实现个人利益与发扬自觉奉献精神等方面遇到的矛盾日趋突出。护士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实际技能偏差,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 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思想道德素质―品质高尚,爱心和敬业思想 优秀护士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强烈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热爱护理职业, 愿为其奉献终生。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病患者服务。缺乏这种精神, 就难以成为一个好护士。
2.2 健康的心理、身体素质
2.2.1 护士的心理素质 护士的心理素质是护士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应具备的素质[3]。具体是指:(1)体察细微变化的敏锐性。护士在医院最贴近病人, 最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精神状态。病情发生重大变化或突变之前, 细心的护士就能不失时机地观察到前兆性的细微变化,如能给以及时适当处理, 就能避免或减轻严重的后果。(2) 护士必须遇事沉稳、敏锐果敢。病情的突变, 往往发生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有遇事沉稳的心态, 就能处变不惊, 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迅速果断、有条不紊地妥善处理, 对各种急、危、重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才能做到及时、准确,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损失或减轻病人痛苦。(3) 柔韧而坚强的性格。护理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善于应对不同患者的不同要求,坚持原则,服务好患者。病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有不同的职业、身份、社会和家庭背景, 而且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心理状态、生活习惯都有所区别。护士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环境, 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行的。工作要求我们既要有宽宏大度、高度容忍的胸襟, 又要有和善委婉、巧于应对、化解矛盾的本领既要从大局出发, 维护病人长远利益和医院秩序, 坚持原则, 又要面对现实, 理解病人心理, 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总之,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以柔克刚的本领。
2.2.2 身体素质 护士工作繁忙而劳累,决定了护理人员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要做到体质健康,耐受力强[4]。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地投入护理工作中。
2.3 专业技能素质 护士的专业技能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对护理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现护士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术, 并能系统地运用于临床工作中。
2.3.1 理论知识 护理工作不单纯是打针、发药, 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护理, 还包括心理上的护理。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 精湛的操作技巧, 还要深入学习相关学科, 如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5]。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对护理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护理人员应掌握坚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等,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并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3.2 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技术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护士必须从大量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紧紧抓住“稳、准、快、好”[7]。护士熟练的操作,会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一在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导尿、胃肠减压等操作中护士如果技术不够熟练,就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使其烦躁、紧张,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降低***的信心和积极性,甚至拒绝配合***,不利于病情的康复。
2.4 科学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护理模式的改变, 要求护士的知识从护理专业拓宽到多学科。护士备多学科的知识,才能正确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反之,如果护士没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很难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影响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影响了***效果。
护理工作不单是爱心和技术的结合,需要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 以科学态度按科学规律行事。护士的一切活动都与病人相关, 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更不允许弄虚作假任意行事, 离开科学精神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护士最贴近病人,更应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度和技术规范。
3 提高边远山区医院护士综合素质的方法与对策
3.1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奉献精神 护理是一种奉献的职业,护士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首先要在思想上完善自己,树立献精神。可利用录像、专题报告、演讲等形式来加强护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使护士明确其价值在于奉献,从而正确看待护理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
3.2 提高心理、身体素质 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弱化消极意识。增强护士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促进护士的交往心理,塑造完整的人格。增强医学心理辅导的力度,建立心理医疗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学理论知识、技术的运用,矫正不正常的心理。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护士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鼓励护士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缓解因长期工作疲劳带来的焦虑和抑郁心理。
3.3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业务技术素质良好的业务技术素质,是护士素质构成的重要基础,优秀的护士要精通专业技术和具有广博的学识。护士原有的知识已跟不上目前时展的要求,所以护士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要刻苦学习,对技术要精益求精。一般来说,护士均经过专业学校的学习,都具有―定的护理专业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知识更新。
护士本人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积累知识,不仅要学习本专科的护理知识,还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论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是要大胆实践,积累经验,要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善于把自己的经验和成功做法整理出来,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善于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不断吸收和学习别入的先进技术。
医院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各种培班、专题讲座、学习班,督促护士参加学习,鼓励自学函授、网络学习,强化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并加强对护士的在职岗位培训,尤其是聘用护士的岗位培训,抓好“三基”培训及专科基础培训,抓好护士制度学习,促进护士素质提高[8]。培训的目的、目标必须明确,要根据岗位任务和职责提高能力、完善素质的针对性训练。
总之,为适应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形势,需要医院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以提高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亲和力,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立护理人员的崭新形象,实施“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给病人提供全方位、高品位、高质量的护理,创建和谐的就医环境,边远山区医院护士迫切需要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伶娥.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对策[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293.
[2] 刘金峰,吴奇飞,郭燕红,等.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和对策[J]. 中国卫生资源,2003 ,6 (6) :246-248.
[3] 陈小琼. 浅谈护士的心理素质教育[J]. 现代护理杂志,2001 ,2 :37.
[4] 刁惠民,刘海燕. 浅谈护理人员素质构成[J].实用医药杂志,2008,2(25):209.
[5] 黄永香. 规范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J]. 中华医学护理杂志, 2005, 16:112.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人才;培养;策略
护理人才是指具有系统的现代化护理学知识、较强的专业才能,并对护理事业作出贡献的护理人员。由于基层医院低学历、低年资、低职称护士较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给护士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护理管理者应该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综合培养。我院骨科自2007年1月以来对护士采取整体培养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施方法报告如下。
1培养的模式
一直以来,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1],所以,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士系统、规范、可行的培训,它是促进护士早日成才的关键。科室的护理人员数量少,易于集中,但入科时间不一,学历层次不一,个人领悟能力不同,因此,在护理部护理人员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我们科室采取整体培养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既和普通科室一样注重“三基”培训,又根据科室特点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分个人的培养。
2 培养的内容
2.1 整体培养l
2.1.1 思想品德的培养:
基层医院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底子薄,服务意识落后的现象,科室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院及科室的管理规定;学习先进理论及先进医护人员的光荣事迹。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势头。以管理规定约束言行,以模范先进为榜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树立“患者至上,安全第一”的服务思想,倡导“感动服务”的先进服务理念,对患者做到“五心”服务,即对待患者充满仁爱之心、精细之心、忍耐之心、真诚之心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首接负责制,积极开展临床路径,优化流程、降低药品比例及次均住院费用,进一步落实“五常法”管理,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做到让病人满意、让***府满意。
2.1.2 心理素质的培养:骨创伤外科具有急诊多、创伤重、病情急的特点,这就要求骨科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在平时,定期进行紧急情况发生的模拟演练。如模拟各种危急情况发生的情形,要求护士根据现场的提示进行相应处理,以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抢救病员或处理批量伤员时,要求低年资护理人员尽量参加,感受处理危急情况时的气氛,学习处理危急情况的方法以及救治批量伤员的规范处理流程。加强各种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及演练,尤其是1~2年护士应急能力差、缺乏经验,更应加强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和考核。
2.1.3 仪态素质的培养:护士必须仪表文雅大方,举止端庄稳重、待人热情真诚、语言表达恰当、用语准确、有亲和力。因此,在平时就注重护士日常礼仪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护患沟通技能,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让病人感到亲切,对护士充分信任,减少或杜绝护患纠纷。
2.1.4专业素质的培养:
2.1.4.1 注重护理理论的学习:督促1~5年的护士通过上网、看书自学和听讲座等方式进行基本理论的学习,学习讲究效果,每天利用早交班时间,由护士长或责任组长进行十分钟以内的晨间提问,并在病床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现场提问,以督促个人的学习。科室成立两个理论学习互助组,以责任组为单位划分,责任组长兼理论学习组组长,每月组织该组护士集中学习、考试1~2次,内容由护士长指定章节即考核内容,责任组长抽其中的知识点共同指导学习考核。同时院里组织的考评及科室提问
[1] [2] [3]
的结果均作为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纳入当月绩效考核。对于年以上的护士采取自学,护士长抽查的方式督促学习。对表现较好又乐意扎根护理事业的护士派上级医院进修或短训,以迅速提高其专业素质。
... 护理技能的培养:护理技术操作贯穿在每天的工作中,要做到规范化,就要加强训练,根据护理部年度训练、考核计划,安排好每个月的训练内容。科室成立两个操作学习互助组,以责任组为单位划分,每组抽一人担任操作能手,负责示范正规操作、带领练习,由操作能手监考,两组互相交叉考试,每月在护理部考核前由护士长抽查考试。同时院里组织的考评及科室考核的结果均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纳入当月绩效考核。对于~内的护士,每月培训操作并进行考核,年以上的护士每半年集中抽查考试。积极组织护士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只有通过竞赛才能促使护士快速提高,快速成才。
...重视护理查房和业务学习:每个月进行护理查房和业务学习,组织护士轮流授课,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学习,不但对所查的某一疾病的护理有了更细致的掌握,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表达能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责任组长每周组织该责任组护士进行周查访一次,并在《护士长手册》上做好记录,参加人员签名。只有通过业务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查房,护士才能更好地关注病人,才能更快地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 护理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年内的护士,要强化法律意识,注重护理文书的书写能力培养,严格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强调专业术语的使用,从细节上抓起,加强对每份护理文书的考评,定期进行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改进。我科对护理病历质量实行三级质量控制模式:即责任护士对自己所管床位病历(分在架病历和出科病历)按《重庆市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和我院护理文书书写要求进行自查、整改,杜绝平时因粗心大意或笔误等造成的记录差错;然后交责任组长检查签字,重点在于检查责任护士的记录是否符合专科特点、逻辑是否合理等;最后交护士长全面检查、审核后交病案室存档。在此过程中,责任组长和护士长在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请当事人及时修改错误,并将三次重复出现的问题纳入当月绩效考核。
... 注重护理理论知识的更新:组织护士通过网络、护理杂志、参加讲座等渠道进行学习,了解国际、国内护理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理论,更新护理知识。如条件允许可以不定期组织护士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及技术。科室分两个责任组,每组抽一位理论知识较好的护士担任负责人,分组培训、考核本责任组护士。
... 注重新课题、新技术的学习和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我们科室危重大手术多的特点,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及新课题,组织护士重点学习,积极参加院内、院外组织的关于骨科及护理的学术讲座。对低年资护士要求他们了解护理科研课题立项和护理论文书写的基础知识;要求责任组长、年以上的护士、本科学历的护士和护师积极撰写护理论文及开展护理科研项目。
... 积极参加科内及院内护理会诊、大手术术前讨论、积极参加疑难、危重、死亡、特殊病例讨论。科室成立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小组和护理会诊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及年以上护士担任,负责组织低年资护士对自己所管床位的疑难、危重病例进行讨论、会诊,并做好记录,积极解决护理难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 注重护士带教能力的培养:重视护士护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护理教学对护士本身是一种促进,对知识是一个巩固过程,更能促进护士主动获取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科室指定高年资护士负责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定期召开评学评教会,听取带教教师及实习生的意见。
... 重相关能力的培养:科室注意培养护士与护理工作相关的一些能力。比如培养护士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培养护士利用网络查找医学文献的能力,培养护士利用科室即医院的网站进行自我宣传的能力。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临床带教;问题;对策;护理
【中***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23-02
我院是一家地处闽北山区的部队基层医院,床位500张左右,每年接收100-150名不同层次学生临床实习。随着实习同学学历的不断增高,对基层医院的实习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会实习护士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实习护士灵活应用医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临床带教老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现将基层医院的实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如下。
1 临床护理带教中常见的几点问题
1.1 陌生环境影响护士心理状况:护士面对陌生的环境,复杂的人员,对新环境中的出现的情况不能立刻适应,不能立刻将精力放到实习上面。
1.2 心理素质较差,应对能力缺乏:现在许多护士是独生女,一旦进入社会,接触陌生环境,就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表现为手足无措。有许多护士不善于与病人交流,不知如何去关心、帮助病人,有的护士担心实习工作中出差错事故。
1.3 就业压力大: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对前途的担忧干扰了他们的学习,使他们不能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1.4 接受教育程度差别较大: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高学历护士不断增加,该行业护理人员的学历偏差也越来越大,又由于学校所教导的知识差异,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有所不同。
1.5 实际动手的机会少:近年来社会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强,为防止临床中医疗差错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护士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1]
1.6 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因素:有些带教老师自己动手能力强,但示教、传授能力欠缺,有些带教老师担心护士操作失误而不放手,使护士操作机会减少,***操作能力得不到发挥,还有少数带教老师把护士当作劳动力,忽视了护士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
2 对策:
2.1 定临床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在接到带教通知后,首先了解学生的学历层次,根据实纲的具体要求,结合科室特点制定带教计划和确立带教目标。做到专人带教,专人带教是指定一名临床带教老师对一名实习护士生按计划进行本科室的全程临床带教,坚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则,让实习护士生与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参与护理、***、抢救病人等护理工作,提高分析、判断、解决病人问题的能力。这种带教方法有利于临床带教老师了解实习护士的整个实习过程,加强对实习护士的实习指导。
2.2 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做好心理护理
带教老师可以通过介绍护理前辈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她们热爱护理专业,增强事业心和职业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作为带教老师应该有很强的职业道德,言谈举止充分体现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带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工作中善于发现实习护士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3 正确引导护士认识就业问题 加强就业的心理辅导,带教老师向护士讲解目前就业形势,指出护理工作的光荣和神圣以及护理行业就业前景良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开拓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3]
3、重视护士能力的培养
3.1 动手能力的培养
护理工作要求护士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培养护士的动手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带教老师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操作分成若干简单容易的操作程序,以方便记忆和操作,并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使护士愿意学,有兴趣学。
3.1.1 熟悉操作程序:基本护理技术操作按学校实纲的要求,根据各科特点,每科分担几项操作,特殊操作提前给护士打招呼,让他们先看书,再叙述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最后由带教老师做示范。这样加深了印象,增强了护士的理解力。
3.1.2 因材施教:实习护士有着不同学历,我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理论基础,制定适宜的带教目标,调整实习要求的不同起点。此外,同等学历的护士,我们也要根据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适当调整执行过程的步骤与方式。
3.2 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带教中,对实习护士传授现代医疗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在实习中遇到教科书上没有出现的新业务、新技术,带教老师可先让护士到***书室查阅资料,然后以提问方式检验自学效果,使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也可以对某一知识点设疑,引导实习护士在病人身上寻找问题,让实习护士自己去思考和解释,这样带着问题自学,目的明确,可使实习护士在实习期间获取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在不断有效、及时地扩充自己的知识。
3.3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是复杂而多变的,有时患者病情或心理细微的变化恰恰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先兆,护士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践经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及时发现这些变化,采取果断措施,挽救患者生命。
3.3.1 临床带教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实习护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教老师可布置观察的内容,指导护士如何观察,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实施并及时给予评价。通过临床实习,护士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患者的临床实际问题,为护士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 实习后期通过组织护理查房,了解护士对病人的评估是否全面、正确,护理问题是否准确,是否反映病人的主要健康问题,是否有超前预测能力,然后带教老师给予补充,这样生动直观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带教,激发实习护士思维,调动实习护士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实习护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实习护士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带教老师的培养
采用不同形式的护理继续教育,不断加强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培养,这是提高带教质量的重要一步。选拔带教老师是做好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4],我们要打破以往按资排辈、以老为先的带教模式,通过考评选出真正具有带教资格的临床护士来承担临床带教工作,。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的临床带教中应以实习护士为中心,不断探讨临床带教的方法,培养实习护士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以培养手脑并重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红卫,等.护理临床教学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4,(19).
[2] 王君,李梅.护士临床带教的管理方法与体会[J].山东医药,2005,49(32):77.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8
1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能力和高级护理能力两个方面。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共出现过4种能力观,分别为: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做能力;整体能力观,即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此外还有关键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1]。近年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这种能力观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于1972年提出,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即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观与整体能力观类似。随着能力本位教育和训练(CBET)在各国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前3种能力观对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颇,如任务技能导向的能力观注重的仅是特定的任务技能,忽视了一个人胜任某个职业角色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仅注重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特定职业的能力;关键能力观只是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的补充与完善。
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能力。早在1975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整和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是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和工作情景相结合,是从职业角色整合的角度来界定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岗位分化的趋势,就如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盖力(LarnieGale)和波尔(GastonPol)在《能力:定义与理论框架》一书中这样界定能力:“能力是与职位或人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是能力。”[3]1984年英国的继续教育处(Thefurthereducationunit简称FEU)在“走向能力本位体制”的文件中对能力的界定也是这种思路,“能力是为胜任社会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度和经验。即能力不仅包括就业和工作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种角色时表现出的成熟感和责任感,还包括作为能力要素的经验。”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部对能力的界定更是完全体现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他们认为作为构建国家CBET体系基础的能力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琐碎的任务技能,一定要从广义上来理解[4]。
国际护理教育界特别是美国护理教育界则是按照职业教育(LPN/LVN、AND教育)和专业教育(本科以上层次教育)两种模式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两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不同层次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5]。如LPN/LVN只能对医院、门诊或家庭病人提供最基本的护理服务,作为助理护士角色在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s)的指导下工作,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比较偏重于护理技术方面,比如伤口护理、无菌技术、发药打针等,法律规定LPN/LVN不能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分析,也不能进行静脉注射操作。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以及本科护理教育的毕业生均可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注册考试而成为注册护士,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具备***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的能力[6];本科教育培养护理通才,具有本科学位的护士可从事医院、诊所及社区护理的工作;硕士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各专科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学教师;博士教育要培养能用***的方式和抽象的科学思维处理事物,具有专业咨询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智能型护理领导,具有广博的护理学、医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毕业后成为护理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师资或高级护理专家。以上观点的提出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在职业能力和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研究方面尚无论著,但最近几年出现了相关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有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陈腾波于2004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近几年德国在克服“双元制弊病”基础上开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且就中德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进行理论上的比较研究,因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7]。武汉理工大学的汤向玲于2006年申请的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通过以探讨高职教育的本质为起点,参照社会人才类型及高职人才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分析,论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4个方面的应对措施[8]。华中科技大学的卢红学于2005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形成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认识,对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调整学生的交叉整合的网状知识结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和谐完善的人格素质结构的主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9]。
当然还有一些相关的期刊论文,如王仁清2004年在《教育与职业》上发表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孙文学2005年在《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上发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甄凯玉、肖剑)“,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苏永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黄丽萍),“‘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盛似春、张明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汤玉霞)等。
护士就业论文范文9
一、新上岗护士带教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1、新上岗护士的学习能力在新上岗阶段,护士是在经过高等教育获得较多的理论知识,然而,对于工作的实践却相对缺乏,该阶段的学习能力也是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新护士在带教学析中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足,对于护理文书书写也缺乏实践经验,这都需要新上岗护士在带教学习阶段进行专业学习,其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学习效果。
2、医院管理医院的管理对于新上岗护士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医院针对新上岗护士的是否制定专业化的培养体系,是否对带教导师进行相应的考核管理以及在实践中是否给新上岗护士工作实践机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工作能力。
二、新上岗护士带教改善分析
新上岗护士带教改善需要从带教过程出发,能够根据护士的工作需求提供相应的辅导支持,具体改善如下:
1、构建和谐化的带教氛围,提升道德教育影响带教老师必须平易近人,关心尊重新上岗护士,尽快消除其陌生感,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只有关心和爱护她们,尊重她们,在平易近人的基础上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才能唤起新上岗护士对带教老师的尊敬之心和敬佩之感。同时,带教老师要留心观察新进护士,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教育,并以白身行为作为示范,修正护士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构建成长化的带教培训体系为了提升新上岗护士的工作能力,在带教中就需要构建成长型带教培训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实践理论、带教观摩、带教实践以及带教总结。其中,实践理论就是带教导师讲述工作中所要涉及的基本护理理论,能够指导护士的基本工作原则;带教观摩就是导师进行实际操作,由护士进行观察并分析操作过程,从而在思维中形成主观认识;带教实践就是由护士进行自身操作,导师进行观看,指导相应的操作问题;带教分析就是带教的每阶段进行总结,提升自身能力。
3、应用目标管理提升带教效果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知识,能够在工作中形成专业化的护理工作方法。的转变要求有全面的护理人才。在带教培训中就可以应用目标管理来提升护士的工作能力,针对新上岗护士在临床工作阶段以及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不同,循序渐进地灌输新的全面整体护理理念,针对工作阶段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再进行评估考核调整,从而提升新上岗护士的学习能力。
4、多元化的评价培训结束后对新护士进行理论考核及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主要是带教学习中的基本知识理论。操作考试就是对护士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以模拟工作情景来分析护士的工作能力。同时,新上岗护士还要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问及授课方式的评价,了解新护士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问及授课方式的评价效果,并且能够指导带教教师的发展,明确带教导师的优势和劣势。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