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1
【关键词】环保产业中的中小型科型企业;行业资金特点;融资困境;影响因素;出路
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资源过度利用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环保产业则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早期的环保企业,绝大部分是以达标为核心的单元服务,那个时期,具备专业能力的公司少,资本也不给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府和民众对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加上其他行业的不景气,后来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包括一些实力很强的央企。从现阶段的环保领域看,大型国有企业、央企几乎担当了社会资本角色,毕竟国有企业的优势,具有现阶段的合理性。而环保产业中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正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中,经受考验,锻炼成长。一方面许多银行金融机构观念陈旧,对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不够了解和重视,担心将资金投放这类企业风险搞,回报慢;另一方面,尽管现在有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投资,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也在建设之中,但是环保产业中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毫无疑问正在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其发展。
本文通过多年在环保企业中的工作经验和对多个不同规模的环保企业发展之路的观察,总结分析其中的中小型企业融资方面的现状和困难,探讨解决办法,试***为缓解其融资困难提供新的思路。
一、h保产业的资金特点
1.***企关系是环保产业的主要客户关系。环保产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府采购。包括***府自己去做环境公共服务,也包括***府强制工业企业花一部分钱治理污染,比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泥处理等等;
2.环保产业收款跟***府关联度大。沉淀性强,收益稳定,风险小,但是和***府的关联度大。往往会有很多的应收账款,到了年底突击收款,这个在资本市场上会成为看不懂的问题;
3.环保产业的资金需求正在提升。环保规划由以往的项目规划,转变成了环境质量规划,对大气质量、PM2.5、水体水质、土壤环境、食品安全各个方面提出了规划,不再是具体的单一工程,而是系统、完整的行业要求,催生了PPP***策体系下的新的环境综合服务,对大额资金的需求正在进一步提升;
4.大量的金融资本正在关注环保。环保成为资本新贵,成就了现在将近100家环保上市公司。但一般企业融资困难,IPO成了分水岭。比如博天环保IPO之后,市值从20多亿元直升到将近200亿元。但还没有实现IPO的环保企业,就只能成为望着龙门兴叹的鲤鱼。
二、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的融资现状和困难
1.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中融资不易
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国有经济体系和中小企业为代表的私人经济体系的差别,在环保产业中鲜明存在。因为信用等级低、合格抵押品较少等问题容易,中小环保企业容易被商业银行拒绝,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主要与大型国有企业相配套,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处于融资劣势地位。
2.通过民间融资风险大
中小型环保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以自有投入为主,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比例低。有些无法获得足额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中小环保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金融融资。但是民间金融融资的非正规性,潜在风险大,而且和商业银行的利率存在极大差别,这种高风险融资方式轻易不建议采用。
3.难以通过股票市场融资
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难以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很多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走过最初的发展阶段之后,开始期望向上市融资靠拢。但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没有达到这成熟,由于股票市场准入门槛高,大多数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尽管新三板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类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但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环保行业就有3万多家企业,大多数的企业还是被挡在了主流资本市场之外,依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只有少部分上市公司才有证券融资的权利,在现阶段,只有上市公司才能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大部分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无法利用这一渠道。
三、影响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的融资因素分析
1.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高,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当前我国的银行体系主要还是与大型国有企业相配套。很多银行金融机构往往会为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设置几道门槛:一是企业自身是否有资产抵押;二是股东是否能够提供房产、地产等资产抵押;三是是否具备强有力的担保方;四是是否可以提供货物抵押。
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本身资产体量小、缺乏担保手段。同时,很多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公司规模小,结构简单,财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信息披露机制,不像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化,这使得银行在获取这类企业的信息方面存在着障碍,造成了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银行贷款融资更加难以实现。
2.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不高
行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没有随之提高,经营理念的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很多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都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低、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等问题,加上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烈,技术能力尚未产品化、市场化,这让企业在银行贷款融资中不具备优势。有一家从事水处理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多年的水处理经验,在资本竞争不激烈的时期,还具备较强的市场能力。但是随着资本竞争的加剧,这家企业也开始转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寻求资本注入。在融资操作的环节中却发现,本以为是绝对优势的技术能力,由于缺少持续的技术研发,以往的技术经验也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产品,在商业计划书中,优势并不能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与多家机构谈判之后,一直没能达到良好的融资效果。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很看重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实力、商业模式以及发展潜力,这些方面都与管理者的水平息息相关,能否在众多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融资渠道不广泛,融资方法不够灵活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虽然开设了新三板、创业板,但是准入门槛太高,上市条件非常苛刻,大多数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难以实现;资本市场尚未建立起层次,上市融资极为困难;民间非正规融资风险大、成本高。这三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对中小型环保企业来说,都存在实际困难,如何有效拓宽融资渠道,灵活运用融资方法,成为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急需解决的课题。
四、解决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的融资问题的对策
1.健全财务制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首先,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使得企业的经营信息、财务管理具备银行要求的法律上规范化的表达形式,增强财务信息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其次,要增强法制观念,提升契约精神,依法履约,诚实守信,保证良好的商业信用,为银企合作垫定良好基础。
再次,要积极主动地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银行获得做出贷款决定的软信息,成为银行愿意长期合作的对象。
2.加强自身素质修炼
一个具备核心价值的科技环保企业,一般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质:一是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具备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二是具备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善于资源配置;三是拥有强大的市场推广力。只有具备了核心价值,才能吸引好的投资人。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做到:
(1)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高核心价值
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制符合企业自身发特点的战略,使企业的管理进一步面向市场,优化自身结构,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有的企业制定的融资方案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考虑投资者的想法,也不清楚自身的条件,这必定会使其错失融资机会。管理者一定要懂得社会的变化及投资者的心理,在操作的过程中才不会因此受阻。
(2)提升知识产权意识,核心技术产品化
核心技术产品化之后的技术才具备更强的市场能力,更能提高投资人对技术能力的认可度。现有的3万多家环保企业里,很多企业是什么都能干,但什么也干不好,虽然继续在活着,但是很快就到了瓶颈。大企业虽然有大企业的优势,但是很多的科技创新都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大企业在创新方面反而没有中小企业主动性强,这个规律正好说明了中小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将是打开融资渠道的一把利器。
(3)扬长避短,整合资源
如前所述,现在的资本,一定会选择那些具备核心能力和增值潜力的企业。既要有领先技术,又要有精湛的管理水平,还有有强大的市场能力,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能很难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资源的整合,通过将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整合,弥补自身的不足,发挥优势,以此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新形式下,环保产业的合作关系,已经不再是工业时代的思维,不再是相互挤压、相互拖欠、相互打擂的紧张关系了,而应该向生态合作关系发展,连接别人,或者被别人连接,互利共赢。
3.寻求能够带来行业资源的产业资本投资
来自环保产业的资本投资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环保是一个***策性极强的产业,国家***策的变化,会迅速在产业中生效。
其次,很多大型的BOT、TOT、PPP项目虽好,但是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往往不具备这类项目的签单能力,与产业内实力雄厚的大大企业合作,才能如虎添翼。
最后,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大多是以轻资产为主,风险投资对资产评估的标准不适用于这类企业,而产业资本对环保行业的技术比较了解,对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的技术专利和团队更容易认可。
因此,选择那些有能力的产业资本家合作,是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的重要考量因素。很多的产业投资者会选择业绩标准来选择优秀企业,通过对技术产品的市场空间、管理团队的业务经历、市场容量等方面来判断企业的成长潜力。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应当在这些方面多做考虑,获得产业资本的投资,甚至能够带来货币资金以外的其他资源。
4.充分合理运用国家***策
国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并针对环保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策。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这些***策,合理运用,使得这些***策能够更为有效地保护其获得公平的融资和发展机会,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五、把握机遇,成就未来
本文U述了环保产业的资金特点,总结了该产业中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困境,分析了影响融资的主要因素。自身素质不够,与银行信息不对称,融资渠道不宽,融资方法不当等因素深深影响着中小型环保企业的融资效果。无论是开拓项目还是研发技术,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都迫切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融资输血。
如何走出融资的困境,首先,要对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研发新技术,建立规范化制度、建立优秀的管理团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正确高效地执行公司战略;其次,完善健全财务制度,使得财务信息准确完整,跟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对称;再则,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寻求产业投资人,可获得最大程度的价值认同并可期待得到资本以外的更多资源。
如果把环保产业形容为一个航母舰队群,那么一些好的大型企业就是这个航母舰队群里的主舰队,但身边还是需要不同舰艇的参与和配合,才能打好环境保护的战役,为绿色青山保驾护航。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应当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核心能力,拓宽融资渠道,注入资本血液,才能跻身于这个舰集群,走上快速发展的最优路径。
参考文献:
[1]钟成林,《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金融支持***策研究》《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第96页.
[2]丁永琦,《关系型贷款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企业经济》,2013年第2期,第87页.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经过16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轿车和零部件的生产体系。2007年开发区已有神龙汽车公司、东风本田汽车公司、东风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誉汽车有限公司等7家整车生产企业,现已形成规模化产能的有4家,零部件企业达到160多家。日产、本田、法国PSA等世界汽车巨头聚集开发区,一大批汽车销售企业、配送中心进驻开发区。目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汽车产业的生产、研发、销售与服务为中心的产业链集中区域。2007年开发区汽车产销超过30万辆,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国税收入达42亿元左右,占开发区国税收入的80%,占武汉市国税收入的10%,汽车产业已成为武汉市和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的发展规划和实际项目计划的实施情况,预计到2010年,开发区将形成年产100万辆整车的生产规模。
由于受到现有相关国家法律***策、燃油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国内外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结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当前在税收***策上对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不足:
1.从税收***策总体上看,对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导向性不强。2004年6月国家***颁布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策》,明确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在技术***策上提出了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开发新型动力汽车,开发新型车用燃料和生产新型燃料汽车,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指标等一系列要求。国家汽车产业***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充分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当前税收***策分析看,国家在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导向性不是很强。具体来讲,除汽车消费税对小排量汽车略有倾斜外,对低排放、新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并没有多少鼓励性税收优惠***策。而从国内汽车企业的发展趋势看,小排量汽车虽然市场份额占有一定比重,但生产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不强,导致很多生产小排量汽车的企业均立足发展大排量汽车以增强竞争能力和市场盈利能力。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汽车公司生产经营初期定位于生产小排量、节能环保型小汽车,但由于利润率低,个别车型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影响,最后不得不转向生产中高档排量汽车。而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间仅3年的东风本田汽车公司生产的CRV车型,由于动力性强、排量适中,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新款CRV目前形成供不应求状态,2007年缴纳国税已突破20亿元大关。
2.从节能、环保型汽车消费市场的培育来看,国家税收***策调控缺乏力度。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目前开发区东风电动汽车公司生产的混合电动汽车和东风本田通过引进技术生产的混合动力轿车虽然油耗量比同类车型低将近40%,但由于产品生产成本高,导致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上汽油动力汽车。如东风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由于生产成本过高难以被市场接受,据调查,一辆混合动力公交车价格将近60万元,是同类型汽油动力公交车的两倍多。2007年11月在广州车展上展示的东风本田汽车公司从国外引进试销的混合动力思域轿车,对外宣布的上市价格为28万元,是同类型汽油动力汽车的两倍。该公司准备根据试销情况决定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投入产业化生产。其负责人对外也袒露了由于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国内消费环境尚不成熟,市场销量不容乐观的预测,国外新能源汽车能得到大力推广,一方面得益于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则在于***府的大力扶持,如降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和给予相应补贴等措施。从目前汽车消费的综合税费成本来看,在我国,真正的车价一般只占购车费用的65%,35%则属于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以及其它费用。
例如一辆10万元的经济型轿车,所含增值税和消费税约为1.5万元,购置税1万元。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每年必交的车船使用税、养路费等。与此同时,由于目前税费负担在购置、保有和使用阶段的比例不科学,车辆的税费负担主要集中在购买环节,与国外鼓励购买但限制使用的***策相比,我们是一次投入、无忧使用,导致大中排量轿车所占比例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奢侈性消费倾向。目前还没有多跑路、多耗油、多排污、多缴税的***策机制,不利于节能环保型汽车消费市场的形成。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应充分利用税收***策推动节能环保型汽车产业化发展,以寻求降低生产成本与提升消费者购买的愿望 。
3.从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来看,税收***策的支持力度不大。要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与国外先进汽车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各种资源自主研发,或者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与合作伙伴一道生产汽车品牌,与合资企业共同发展自主品牌。国家***在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策目标中提出,要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我们在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在发展自主品牌上,国家在税收***策上并没有给予额外的税收***策支持。相反,汽车生产企业的税收***策环境是内资不如合资企业,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未出台之前,过去一直以来中外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可享受“两免三减半”和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税收优惠***策,与此同时还可在税前抵扣、费用列支等方面享受比内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策。此外,汽车产业既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去,国家仅仅只是对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在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在税收***策方面给予的支持很少。
二、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策建议
根据上面提到的当前影响武汉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策因素,笔者认为在汽车消费税、车购税、企业所得税、燃油税的征收中应考虑一些税收优惠***策出台,以此加大对小排量、经济型、环保节能型汽车生产的支持力度。这样既可以降低汽车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购置成本,使得环保型车辆得以迅速推广,极大的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1.调整汽车消费税***策。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对汽车产品消费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针对小排量、经济型、环保节能型汽车产品征收的消费税,对大排量、达不到国家环保要求的汽车产品进一步提高消费税税率水平,以增大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税负,增大购车成本。尽快解决小汽车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技术问题,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低污染排放小汽车减征消费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266号)规定的符合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可以减征消费税的***策,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环保型小汽车。
2.调整车辆购置税***策。目前对小排量、经济型、环保节能型汽车征收10%的税率过高,建议改按乘用车排量的档次设计分档税率,对大排量汽车可设计更高的车购税税率,对小排量汽车调低税率。
3.尽快出台燃油税和排污税。按照多跑路、多耗油、多排污、多缴税的思路,对目前的公路养路费收费***策进行改革,改征燃油税,进一步增大汽车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同时开征排污税,以促进汽车生产企业生产开发环保和燃油经济型汽车,同时也推动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以培育消费者的环保节能意识,促进环保节能型汽车消费市场形成。
4.运用所得税调控杠杆,扶持汽车企业做强做大。对国内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以及一定规模以上的汽车生产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策,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税收调节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促进汽车企业走联合经营、规模效益的路子。避免汽车生产企业遍地开花,造成资源浪费,低层次恶性竞争。对汽车企业生产开发环保节能汽车新产品、开发清洁能源等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策,以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生产和开发环保节能新技术及产品的积极性。
5.鼓励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和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税收***策。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在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时,对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设备仪器购置、技术引进等各类研发费用准予从所得税税前列支。对汽车生产企业联合开发或咨询项目对外所支付的开发费、咨询费、专利和专有技术免征所得税,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3
关键词:企业环境审计;PSR模型;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一、引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在不断索取的同时也承受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后果。企业作为重要的资源消耗主体和环境规制对象,其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一方面,部分企业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环境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决策及环境绩效评估,防范企业环境风险,同时可以助力监管机构进行***评估,并最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策的落地。对于企业环境审计而言,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基于压力(Press)-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以下简称PSR)模型构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企业级微观主体的特点改良其中的状态(State)指标,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丰富相关领域文献。
二、文献回顾
李山梅等(2011)基于PSR概念框架从理论层面构建了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设计了考虑传统GDP的环境优值模型。孙晗等(2014)基于PSR模式构建了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介绍了如何在已有指标体系下运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分析。彭兰香等(2015)结合绩效棱柱理论和PSR模型构建了水环保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既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也考虑了可持续发展要求。孙亚宁(2016)、李丽等(2018)、陈涛等(2019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大气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并指出如何有效应用PSR模型。黄溶冰(2016)结合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PSR模型的原理,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房巧玲等(2018)基于PSR模型构建了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评价体系,并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资源环境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张静(2013)基于PSR模型构建了临海工业类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青岛海西电镀工业园的案例分析中。张建平等(2019)基于PSR模型构建了煤炭企业的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并以同煤集团和阳煤集团两家企业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学者们对于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就审计项目类型而言,以水环境审计项目评价体系研究居多。就被审计单位而言,既有基于***府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也有基于企业的相关研究。当下基于PSR模型构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型,PSR模型在企业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PSR模型的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构建
(一)PSR模型概述和可行性分析压力(Press)-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以下简称PSR)模型最初于1979年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av-idJ.Rapport和TonyFriend提出。目前,PSR模型已经被各国学者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工具广泛应用。PSR模型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状态(S)指标代表特定时间阶段或时间节点的资源和环境现状;压力(P)指标代表企业的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响应(S)指标代表企业采取的各种减轻、修复和预防对资源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措施。PSR模型遵循“压力—状态—响应”的基本思路,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在该模型中,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活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这些行为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P),进而对资源和环境状况(S)产生了负向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外部的监管要求,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R),这些反应和措施会对资源和环境状态(S)产生正向影响。由此可见,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反馈循环机制,资源和环境状态(S)是压力行为和响应行为两方面影响的结果。PSR模型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需求,可将该模型进行适当改变和调整,从而应用于多种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笔者认为,PSR模型能够清晰展现各项目之间的动态关系,有利于对企业环境活动做出综合的、动态的评价,为后续的责任追究和整顿修改提供有效的线索,因此基于PSR模型的基础理论,结合微观企业的特点,适当对PSR模型进行改变以构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二)P-S-R指标体系构建1.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在构建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导向原则。企业环境审计的目标决定着其评价体系的设计,要选择最能达成评价目的的指标,以引导企业的行为。(2)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相对全面地反映企业各类因素的相互作用;同时指标的选取应该具有代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效率。(3)客观性和可获得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要尽量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人为干扰;同时,要注意实际存在的数据情况,选择能够获得数据支撑的指标。(4)反映监管要求原则。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往往受到严格的监管,在实际运行中,需要严格遵守各项环境标准,执行各项环境***策。企业环境审计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必须考虑相关监管要求,在设计指标时,设计能够反映监管***策落实情况的指标。2.具体指标设计。依据PSR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分类选取具体指标:(1)P(压力)类指标的选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和消耗资源,以生产出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的这些生产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资源方面的压力。同时,企业的生产活动,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把污染物、废弃物排入环境,产生有害影响,从而产生环境方面的压力。因此,压力指标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源压力指标,定义为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值用水量,反映企业的生产活动给资源造成的压力;第二类是环境压力指标,反映企业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主要是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定义为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值废气排放量、单位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S(状态)类指标的选取。企业作为微观主体,设计其状态指标,需要注意企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范围,一般来说,因为空间距离遥远以及因果关系减弱,企业对于整个自然界和大环境的影响很难界定,整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难以归因于具体某个企业的环境行为。针对企业级微观主体的特点,应当以受企业近距离影响的区域的资源和环境状态来作为状态指标,要求这些指标能够归属于具体的企业承担,以确定每个企业独自的责任,比如对于煤炭企业,则可以限定受企业生产活动影响的区域为矿区,使用矿区附近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来作为状态指标。根据以上分析,设计如下状态指标。第一类是资源状态类指标,选取企业附近区域人均可利用资源指标表示,具体资源种类采用与企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种类作为代表;第二类是环境状态类指标,选取企业附近区域水质综合指数和企业附近区域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比例两个指标表示,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比例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3)R(响应)类指标的选取。企业在日常的环境管理活动中,可以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育环保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减轻和修正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首先是针对节约资源的响应措施,企业可以更新生产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以提高主要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索取;其次是针对保护环境的响应措施,企业可以加大环保投入,例如购买环保设备,增加处理污染的费用,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后是针对培育环保文化的人文响应方面,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环保培训教育,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提高企业全员的环保素养,促进环境管理***策的落实。基于以上分析,响应指标主要是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资源响应类指标,选取单位产值生产技术创新费用投入额和可再生资源重复利用率等指标来表示;第二类是环境响应类指标,选取企业单位产值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投入额和企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率等指标来表示。第三类是人文响应类指标,选取单位产值环保培训费用投入额和单位产值环保宣传费用投入额等指标来表示。
(三)指标处理在进行具体的环境审计评价工作时,由于各评价指标的单位不一致,还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状况,往往选取了比较多的指标,为了突出评价重点和降低信息冗余,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提纯,使问题简单化。
四、总结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以帮助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践中,企业需要结合定性要求和定量指标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同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优化指标体系,形成既能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又能服务于本企业经营管理需求的独特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山梅,陈佳稳.基于PSR概念框架下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4).
[2]李璐,张龙平.关于我国开展水环境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南财经***法大学大学学报,2012(6):72-77.
[3]张静.基于PSR框架的临海工业类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4]孙晗,唐洋.基于PSR框架构建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J].财会月刊,2014(14):94-96.
[5]彭兰香,李佳丽,刘婷.基于绩效棱柱和PSR模型的水环保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五水共治”为例[J].财经论丛,2015(05):67-73.
[6]黄溶冰.基于PSR模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6(7):89-95.
[7]孙亚宁.浅析PSR模型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J].审计月刊,2016(05):8-11.
[8]房巧玲,***.基于PSR模型的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评价研究———以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验数据为例[J].南京审计大学报,2018,15(02):87-99.
[9]李丽,孙文远.基于PSR模型的大气污染防治绩效审计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商业会计,2018(08):17-20.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4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财务管理;环境成本;投资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在其生产活动中无限制的滥用资源,随意的向外界环境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府已经开始重视礼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企业应该而且必须采取相应的办法来改善目前的管理模式,从而配合与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一、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合理经营,加强资金的管理,采取最佳的财务策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成本支出,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通过该模式,可实现以下财务管理功能:第一,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加强环境成本的控制,节约资金。第二,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取代高消费、高废弃、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第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用资金,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成本确认、企业投资选择、企业资金控制三个方面。
(一)环境成本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负荷,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首先要判断涉及环境问题所引起的成本费用发生的业务和事项,以及实现环境负荷的降低。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这种确认。一般有法规性确认和自主性确认两种基本类型。第一,法规性确认。指企业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在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成本确认。例如,企业按国家排污费收费标准,因环保未达标排放污水所支付的排污费。第二,自主性确认。指企业根据自行确定的环境目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之前采取积极的措施,管理自身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达到环境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成本确认。如企业设立环境管理机构的经费、环境监测支出、污染清理支出、现有资产减值损失、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对现有机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善及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等。
(二)企业投资选择
企业能否达到投资目标,关键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抓住投资机会,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被广泛提倡和推行的是循环经济理论,节约型社会企业投资,就是建设一条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生产和废物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投资用于环保活动的非环境资源资产。如企业为治理环境购进的有关物资,为改善对环境的污染而进行的投资性支出等。第二,投资购入资源性的资产。对于这项投资,首先要注意未来的效用,在确认标准中采用可能性的概念,指出与项目有关的未来效用实现的不确定性程度;其次,由于会计计量方法和反映技术的局限性,以及环境资源的复杂性,会使环境资产的计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仍可以认为其具有可靠性:再次,环境资产属于人类的共同“特定财产”,在国家对地域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划分了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环境会计只对本会计主体内的环境资源进行确认,对多个会计主体有价值的环境资产则不能确认为本企业的资源。第三,技术性的投资。引进新设备的同时,必然要引进新的技术,新设备、新技术都应属于技术性的投资。为了能够成功的将循环经济引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和生产垃圾的减少。
(三)企业资金控制
现实中,作为出资者所关注的是投入资金的安全性以及长久的保值和增值。正如市场信号传递作用一样,资金采取集中控制要较之完全分散更能使出资者了解资金的动向、监督资金投向的效率和安全系数。
对于企业资金的管理,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应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实现资金的最有效利用,主要是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达到资金管理的目的。
三、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为了有效管理环境成本确认、企业投资选择、企业资金控制,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负荷,或执行国家环保法规***策、企业环境目标等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所支付的旨在取得环保效果和环保经济效益的可以货币计量的成本费用,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控制。
从宏观上控制企业环境成本,需要企业遵守***府的有关***策,做到生产能够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措施办法。同时,企业要谋求可持续发展,改进生产技术,调整生产结构,通过技术优势,达到生产对环境的最小破坏。
从微观上控制企业环境成本,首先要了解环境成本的计量,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环境成本计量是指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即指在环境成本确认的基础上,对其业务和事项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进行数量和金额的认定、计算和最终确定过程。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结合环境成本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环境成本计量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计量单位以货币为主。并适当使用一些实物的或技术的计量形式。这样的计量方法,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以直观的数据,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环境成本的状况,管理者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控制财务支出。第二,协调好环境成本与生产成本两种核算的计量方法。由于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日趋复杂,且许多环境成本与生产成本并存于一笔共同支出,因此,应尽量协调环境成本与生产成本两种核算的计量方法,这样直接可以清楚的了解费
用的支出途径,因而采取控制措施就更加有针对性。第三,对涉及可能的未来环境支出和负债、准备金提取进行合理判断时,可采用以下的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防护费用法,是以为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来计量的方法属性。恢复费用法,指估计恢复或更新由于环境污染而被破坏的生产性资产所需的费用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的方法属性。***府认定法,指企业的某种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后,***府环保机关可能会采取措施要求企业实施必要的治理,其治理方式有企业自己治理、企业出资由***府集中治理或企业同有关方面共同治理。法院裁决法,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纠纷而诉诸法律,法院予以判决,此类案例时有发生。
(二)企业投资的管理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对环境的投入总是要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以达到两种效果:一是为达到国家环境标准或企业环境目标而取得的以物量单位计量的环境保护效果,即环境负荷的降低;二是采用资源综合利用而获得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包括伴随企业环保活动所带来的资源、能源成本的节约、再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企业开发设计环保产品收入等方面。节约型社会财务管理对各投资的管理,要通过会计的核算计量方法来实现。
第一,投资用于环保活动的非环境资源资产的管理办法。环保物资、环保产品的计价,可以比照传统会计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传统会计中对存货计价采用实际成本计价。对购入的环保物资等,按照购买价格加运输费等、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和相关税费等作为其计价成本;对自制的环保产品等,按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实际支出,作为其计价成本。第二,投资购入资源性的资产管理办法。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中专用设备和出于环保因素购建的不动产、厂房等的计价,可以比照传统会计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传统会计对固定资产计价采用历史成本法,如对购入的固定资产,按照购买价格加上运输费等,作为资产的价值;对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照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资产的价值。而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设备中,同时具有环境保护和治理功能及其他功能的设备的计价,可以采用差额计量的方法。即按照支出总额减去没有环保功能部分的支出的差额作为属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功能部分的计价。第三,技术性投资的管理办法。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可根据其取得方式来计价。购买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价值。可直接根据购买成本作为资产的价值。企业自我研发并研发成功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其价值按照研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其中属于专利技术的,还应加上与申请专利权有关的其他成本。环境许可证、资源开采和使用权均按取得时支出的全部成本作为其价值,并在受益期间内分期摊销。
(三)企业资金的控制方法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5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界定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治文明而言的。2007年10月,***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然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主体,其投入要素来自于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其经营运作过程影响生态环境,其生产产品为消费者消费后最终还要回归到自然环境。不难看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怎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息息相关,企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当然主体,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如此一来,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关而又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即建立生态产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国家支持和社会期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开拓新的生态友好型业务;产业的生态化要求企业朝着生态友好的方向改造、升级原有企业业务活动,包括树立生态理念、进行绿色采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更新资本设备、开展生态培训、实施绿色营销、加强生态管理等,正如***的“十七大”报告所陈述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无论是建立生态产业,还是原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其最终成果都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消费模式的变迁。这样,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也自然成为象征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重要“特质”,而透过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了解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分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不二法门”。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的产业组成,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制约着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水平。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演进要经历从第一产业占主导到以第二产业占主导、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的方向发展过程;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要经历轻纺工业到基础型重化工业再到加工型重化工业的过程。由于不同产业的技术要求不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产业结构状况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200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30美元,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2%、51.2%、33.6%,霍夫曼系数为0.64,这三个指标均表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在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工业内部结构将以轻工业为中心发展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即‘重化工业’过程”。重化工业包括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等领域。在重化工业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这些重化工业行业的大规模投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一方面产业结构的特征决定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及可能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产业效率的高低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我国GDP达到58 78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世界总体GDP为629 093亿美元,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为9.34%。而同期,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年版)》报告统计,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为4.286亿吨,占世界份额的10.6%;煤炭消费量为1 713.5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份额的48.2%。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1年,我国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消费量8.4亿吨,增长9.0%;精炼铜消费量786万吨,增长5.2%;电解铝消费量1 724万吨,增长12.1%;乙烯消费量1 528万吨,增长7.5%;水泥消费量20.7亿吨,增长11.2%。中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从能源消耗系数来看,199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波动较大。在外部经济动荡、外部经济环境困难时期,我国经济能源消耗系数变低,在外部经济相对缓和时期,能源消耗系数增高。比如,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能源消耗系数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然而,在危机过后,我国经济能源消耗系数则呈急剧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还依旧较大。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变为10.1:46.8:43.1,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第二产业拉动,且第二产业又是能源消耗“大户”,我国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工业企业能源利用率低。
显而易见,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我国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这对保护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我国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尚需时日,从产业结构角度建设生态文明任重道远。
——增长方式状况
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现代经济学将经济的发展方式分为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学者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和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其中,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涵义相似,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似。具体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等物质资源的投入、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方式提供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由粗放型经济占较大比重向集约型经济占较大比重过渡。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国家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阶段”。在生产要素阶段,几乎所有的成功产业都是依赖基本生产要素;在投资导向阶段,***府和企业之间积极投资的意愿和能力是该阶段的特征;在创新导向阶段,技术创新成为主要特征;在富裕导向阶段,服务业扮演更为复杂的角色。其实,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也是一个国家集约型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粗放型经济不断得到变革且所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从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集约型经济是效率高的经济,粗放型经济效率则相对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演变,从而推动整体国民经济效率提升。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的数据,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2001年以来,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其中,2009年对GDP拉动贡献率高达91.3%。显而易见,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经济发展的投资导向阶段,经济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且以粗放型为主的阶段。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以万元GDP能耗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的数据整理,1990年以来我国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按照1978年价格计算,199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为9.61吨标准煤,经济增长粗放型模式较为普遍。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4.33吨标准煤,我国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粗放型模式并未得到根本缓解,我国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
——消费方式状况
消费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的形式,或者说,是消费者消费消费资料的方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消费方式如何,受到该国家那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因素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因素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文化因素方面的信仰、价值观、传统风俗等。在这些影响消费方式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毋庸置疑处于核心地位,决定和制约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方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数据,2010年,我国GDP为403 260.0亿元,人均GDP为29 992元,按照1:6.3的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 700美元,已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为35.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为41.1。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收入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不仅显著下降,并且会越来越低。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2004年以来,虽然我国居民消费中食品类支出仍占最大比重,但是其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居住类、医疗保健类以及交通和通信类支出正呈上升趋势。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降低以及在住房和耐用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反映了对重化工业行业产品消费的增加,而重化工业正是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与我国当前的消费方式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高耗能、效率低、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还未彻底实现,构成如此产业结构、形成如此经济增长方式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而由其产品所制约的消费方式必然不会表现出生态友好型。由于该种与生态文明不符合的消费方式具有一定的惯性,它反过来又会对企业的生态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如此一来,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增长方式状况决定和制约了我国消费方式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合,而由于消费惯性的特点,这个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合的消费方式也对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由于消费方式不仅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的影响,我国当前消费方式中具有促使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因素。作为这个有利方面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责任、低碳经济等理念的不断传播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责任消费、低碳消费等消费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消费者或由于关心环境或由于关心自身健康或关注企业劳工权益等,均要求企业以更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生产经营,这成为促进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使命
建设企业生态文明既是国家大***方针的要求,也体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满足社会期望的需要。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有待进一步优化的产业结构、未得到根本扭转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整体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的消费方式降低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之下,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在消耗资源和能源一定的情况之下,生产出较少的产品;更有甚者,企业由于不当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也提供了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具体来看,首先,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我国整体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方向迈进。形成这种生态文明友好型产业结构,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生态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增加我国生态产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形成我国产业结构向绿色化、生态化演进;另一方面,形成生态文明友好型产业结构现有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改造,使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比如:采用环境友好型包装、循环利用废旧产品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等。其次,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我国整体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方向前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要求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依靠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达到节约资源能源。另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最后,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消费者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方向前进。消费方式的形成是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在这些因素中,经济因素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作为影响消费方式的经济因素,企业在进行生态产品开发、引进技术和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要加大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方式、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宣传力度,使消费方式向生态文明方式演进,从而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从企业内部延伸到消费者,并通过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和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反过来为企业绿色产品的出售提供市场、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
明确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了解了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确立了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之后,就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开展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完成一样,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基于此,按照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范围由寡到多、由狭窄到广阔的一般过程和思路,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应按照以下5个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
——法律途径
通过该途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完成法律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义务。我国***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和个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企业通过法律途径,不做法律禁止做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所进行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法律的途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该途径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最低限度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企业必须进行和不得违背的义务,否则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倡议途径
除了法律对环境的立法、对企业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规定和指南之外,国内外的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也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事项提出了要求,这些倡议反映了更为广泛的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组织和机构对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和要求,例如:联合国《全球契约》环境方面的内容、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系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南的环境责任指标等。较法律途径,倡议途径包含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更为丰富,但不具有法律所具有的强制约束力,它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遵循法律途径之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市场途径
企业通过市场途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企业依据消费者消费方式发生的变化、根据消费者消费产品过程中生态环境偏好开发新产品、回应消费者消费的生态化、进而进行自身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该途径是在被动地遵循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之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回应消费者消费方式逐渐生态化的趋势而进行的。该途径使企业看到,开展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消耗企业资源、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的事情,而且还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增加自己营业收入,从而使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
利益相关方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如果将法律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府的回应、将倡议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组织的回应、将市场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对消费者的回应,那么企业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则是对于企业更大范围内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期望和要求的回应。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不仅扩大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而且还增加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虑主体,使得企业通过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和充实。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6
中***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008-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02
自工业***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化成果斐然。这一方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企业生产过程的外部不经济性,表现为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恶化。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全球环境保护运动迅速普及,环保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加强环境规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共识。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规制***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有效的环境规制***策应该在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被规制企业、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1]。由于技术创新既能促进环境保护,也会提高企业生产力,进而支撑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因此,研究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降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如果从静态角度来看,环境规制在短期内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行***和管理费用,降低了企业竞争力[2]。但是波特等人从动态视角的分析则发现,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策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信息和动力[3-4],长期内会产生“创新补偿效应”,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实现“双赢”[1]。波特假说提出后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此后学者们从不同的时间维度、计量分析方法和变量设计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基本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证实了“波特假说”的存在。这类研究多数选择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或专利申请数来衡量总体技术创新,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实证研究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1,5-7]。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环境规制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波特假说不成立[8-10]。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能确定。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区域环境、经济增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将会对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产生影响,因此实证结果可能呈现出多样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11-13]。
通过上述文献简述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不同于传统静态的观点,“波特假说”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待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区分为长期和短期的不同效应。但是,这种区分也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更为重要的是,以往通常将环境规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未将环境规制进一步分类,也鲜有对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效应进行比较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笼统,缺乏***策针对性。根据大多数学者对环境保护投资的研究,可以将其分为费用说与投资说两类,本文借用“费用”和“投资”这两个概念,同时借鉴原毅***[2]的思想,依据能否形成固定资产以及其影响的长短,将与环境相关的资金投入划分为费用型环境规制和投资型环境规制两种类型,并通过构造合理的指标来分析不同环境规制***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态影响。
***等: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比较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现有研究一般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即正的激励效应和负的挤出效应[14]。费用型环境规制总体上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挤出效应。首先,费用型环境规制强调的是一种负担,相当于企业购买了污染排放权,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价格。在消费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必然缩减企业的利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资金投入[15]。其次,企业需要动用现有资金购买污染排放权,在企业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可能挪用本来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来缴纳排污费,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挤出效应。原毅***等认为环境费用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同时这种规制手段不能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最终阻碍了产出增长[2]。最后,排污费征收作为一项制度,存在***策失灵问题,抑制了费用型环境规制正向作用的发挥。伍世安认为当前我国排污费标准低,仅相当于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的50%左右,导致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进行污染治理,同时还存在排污费使用不规范导致环保治理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16]。
投资型环境规制是投资的一种,它不仅具有一般投资的经济效益,还有环境保护效益和社会效益[17]。首先,从长期来看,缴纳排污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企业为了长远利益,最终会选择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来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过一次性环境保护投资后,污染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企业就可免交超标排污收费和免受罚款等经济惩罚,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经济负担[17]。其次,完善的环境规制***策将会为企业提供更加明确的创新方向,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信心,促使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18]。最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会给企业带来先动优势的激励,最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的利益,阻止其它企业进入或利用专利,从而巩固甚至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竞争力[19]。因此,从长期看,投资型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激励效应。
基于上述文献回顾与归纳分析,本文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费用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挤出效应,符号预测为负。
假设2:投资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激励效应,符号预测为正。
2研究设计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是一种产出。与一般的生产函数类似,技术创新过程的生产函数也需要人力与资金的投入。环境规制变量是本文考察的重点,所以本文将环境规制视作要素投入,区分为费用型环境规制和投资型环境规制,并将其纳入技术创新生产函数中。另外,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性,必然对国家整体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因此也将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因素纳入模型中。本文将技术创新产出函数设定为类似C-D 函数的形式,同时为了避免异常项和异方差对数据平稳性的影响,采用C-D 函数的对数形式,最终模型建立如下:
LnIit=β0+β1LnFEEit+β2LnEINVit+β3LnCLit
+β4LnCMit+β5LnFDIit+εit(1)
其中:变量下标i代表不同地区,下标t 代表不同的年份。本文选取的是全国30 个省份(除外)2003-2012 年的面板数据,样本数为300个。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及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变量解释如下:
(1)技术创新(I)。在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中,广泛使用专利数量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产出。基于已有研究和数据可得性,本文使用专利授权量来衡量技术创新产出。
(2)技术创新投入(CL和CM)。选取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分别作为创新人员投入(CL)和创新资金投入(CM)的指标,并以2003年为基期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创新资金投入进行平减。
(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FDI)。虽然目前学术界对FDI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没有形成共识,但是FDI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关联也得到了认同,因此本文将FDI纳入技术创新函数进行分析。
(4)环境投入(FEE和EINV)。本文环境投入区分为两类:费用型环境规制与投资型环境规制。费用型环境规制是指只有短期影响且未能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2],以“排污费征收额”作为费用型环境规制的指标,来衡量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短期影响。投资型环境规制是指存在长期影响且最终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2],以“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来代表投资型环境规制,用来衡量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影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包括工业新老污染源治理工程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以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所投入的资金。同样,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排污费进行调整,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投资型环境规制进行调整。
3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3.1环境费用、环境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
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有效,因此本文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中的模型(1)。对关键变量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费用型环境规制(LnFEE)对技术创新起到了抑制作用。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排污费征收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但是这种成本的上升与企业的高利润率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企业更愿意认缴罚金而不愿进行技术创新。排污费征收是一种短期行为,它虽然能在短期内对减少污染排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并不能对企业形成倒逼机制,甚至会使得企业为了获得短期较高的利润率而将用于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挤出部分用来缴纳排污费,这必然会降低企业的短期技术研发力度和预期水平,不能有效的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见,费用型环境规制***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负面的挤出效应。
相反,投资型环境规制(LnEINV)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为显著为正,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波特假说”。与费用型环境规制的“挤出效应”不同,投资型环境规制是一种长期的策略行为,更容易产生“激励效应”。首先,从长期来看,***府的环境规制***策会越来越完善,企业应付环境规制的策略手段将会逐渐失效,短期的投机取向也会改变,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于技术创新;其次,完善的环境规制***策将会提供更加明确的企业创新方向,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信心;最后,征收排污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随着环境规制力度的加强,通过缴纳越来越高排污费带来的成本也会越来越大,从而迫使企业通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来减少污染,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3.2各类环境投资与技术创新
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所投
入的资金、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投资,以及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等三类,分别考察这三类环境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对影响机制的理解,回归结果见表1模型(2)。考虑到三类环境投资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为了避免因多重共线性而导致的回归偏误,表1模型(3)、(4)、(5)分别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单独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从中可以发现,这三类环境投资单独作为解释变量和一起作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模型(2)不存在回归偏误,则模型(2)的回归结果是可信的。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在三类环境投资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显著为正,说明增加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不显著,但是系数为正,说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在现阶段没能显著的发挥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投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它对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阻碍作用。
进一步分析其中原因:第一,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正向促进作用可能与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关,亦与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提高环境质量的迫切需求密不可分。另外,与工业污染源治理这种末端治理相比,本文倾向于认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一种前端治理模式,它可以显著的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工业污染源治理多为偿还历史“欠账”,治理目的也仅仅为满足达标要求,很难促使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第二,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阻碍作用,其原因可能与我国中小企业是一个“污染主体+治理弱势”的矛盾体有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活跃,在企业数量、产值以及税收等方面逐渐占据优势;但是中小企业又是我国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企业,它们多集中在技术水平低、污染治理难的行业,加上中小企业在自身资金、信贷支持、研发能力和研发预期等方面一直处于劣势,所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明显不足。基于这个角度观察,可能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阻碍作用。
4不同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
以往的研究基本上假定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存***性关系,这一假定固然可以简化模型,但是据此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片面性。近几年随着计量技术的深化,尤其是Hansen发展了门限回归以后,研究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非线性关系的文章也逐渐增多,得出的结论也更加符合实际。因此,本文将采用门限回归的方法研究不同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4.1模型建立
首先建立以排污费征收(LnFEE)为门限变量的回归公式(2),来考察费用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模型如下:
其中,μit为门限变量;γ为待估算的门限值;I(・)为示性函数,其他变量的含义与上文相同。当μit≤γ时,排污费征收对技术创新的效应为α5;当μit>γ时,排污费征收对技术创新的效应为α6。如果α5=α6,则说明不存在门限效应,线性模型是合理的;如果二者不相等,说明费用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一个门限值,在门限值的两侧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影响。同理,我们可以建立以环境污染治理总额为门限变量的回归模型来考察投资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
4.2门限回归结果
本文沿用Hansen(1999)采用的Bootstrp自抽样法,利用Stata 12软件分别进行以排污费征收和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门限变量的门限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二者都存在单一的门限值,分别为0.407 7和3.350 2,表明不同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表2同时列出了固定效应线性模型与固定效应门限模型的回归结果。
可见,在门限模型(1)以排污费征收为门限变量的回归中,LnCL、LnCM、LnFDI和LnEINV这四个变量与线性模型基本相同,而LnFEE在两个模型中的系数则不同。***性模型中,排污费征收对技术创新产生-0.191 6的抑制作用,而在门限模型(1),当排污费征收额的对数值小于0.407 7时,对技术创新产生-0.039 8的抑制作用;当超过0.407 7时,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大,达到了-0.291 7。这说明排污费征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始终为负,并不存在某一拐点来“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可以根据门限值来调整排污费的征收,从而将排污费征收对技术创新的负面效应降至最小。本文实证结果提示,如果将排污费征收额的对数值控制在0.407 7之内,则可以有效的降低排污费征收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
在门限模型(2)以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门限变量的回归中,LnCL、LnCM、LnFDI和LnEINV这四个变量的结果与线性模型中基本一致,说明不同阶段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对技术创新有不同的影响。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对数值小于3.350 2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为0.238 9;当大于3.350 2时,它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有所下降,为0.177 4。这说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效用递减的,这与***策实施的现实情形更为接近。
那么,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门限效应的非线性关系。门限效应的存在使得本文的分析更加接近于现实,据此提出的***策建议也更加有针对性。
5结论及***策建议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费用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它占用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中挤出的资金用以支付环境费用,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挤出效应”;投资型环境规制总体上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激励效应”:即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将增加0.139个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波特假说”;在三类环境投资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难以确定,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投资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门限回归表明,费用型环境规制与投资型环境规制均存在门限效应,环境规制程度的不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本文研究的结果说明,在制定环境规制***策时,要考虑不同环境规制***策的效果差异,有所侧重的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制***策。因此,在制定总体***策时,一方面要着重强调投资型环境规制***策,鼓励环境保护投资,尤其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建立一种既能实现环境保护,又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出增长的环境保护投资体系。另一方面,要为费用型环境规制发挥激励效应创建良好的环境。科学制定排污费收费标准,规范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加大对环境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环保宣传,激励企业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树立等。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由于数据限制,无法对排污费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比如把排污费划分为排污税、排污权交易、排污违法处罚等;其次,本文仅对经济型环境规制进行的分类研究,对于***府命令型、自愿型环境规制尚未涉及,尤其是隐性环境规制(环保意识、环保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这将是本文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强,聂锐. 环境规制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南财经***法大学学报,2009,(4):18-23. [Li Qiang,Nie Rui.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a Provincial Panel Data[J].Journal of Zhong 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009,(4):18-23.]
[2]原毅***,刘柳. 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经济型规制分类的研究[J]. 经济评论,2013,(1):27-33.[Yuan Yijun,Liu Liu.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Regulation[J].Economic Review,2013,(1):27-33.]
[3]Porter M A. America’s Green Strategy [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1,(168):264.
[4]Porter M A, Vander Linde C. Towards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1995, 9(4): 97-118.
[5]Lanjouw J O, Mody A.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 [J].Research Policy,1996, 25(4):549-571.
[6]Brunnermeier S B, Cohen M A.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 45(2):278-293.
[7]熊艳. 基于省际数据的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关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 126-131. [Xiong Y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Provincial Dat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5): 126-131.]
[8]Jaffe A B, Stavins R N. Dynamic Incentiv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5,(29): 43-63.
[9]CarriónFlores C E, Innes R. Does Induced Innovation Create an Environmental Policy Multiplier?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f Pollution Policy and Patenting [EB/OL].2007. http://econo mics.ucr.edu/seminars/spring08/dae/CarrionFlores.pdf.
[10]解垩. 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 产业经济研究,2008,(1):19-25.[Xie 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J].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2008,(1): 19-25.]
[11]Alpay E, Kerkdie J, Buccola S.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Mexican and US.Food Manufacturing[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 84(4): 887-901.
[12]王国印,王动. 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对中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1,(1):100-112. [Wang Guoyin, Wang Dong. Porter Hypothesi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Middle and East Regions [J]. China Soft Science,2011,(1):100-112.]
[13]沈能,刘凤朝. 高强度的环境规制真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J]. 中国软科学,2012,(4):49-59.[Shen Neng, Liu Fengchao. Can the High Strength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Really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Reinspection of Potter Hypothesis [J]. China Soft Science,2012,(4):49-59.]
[14]李平,慕绣如. 波特假说的滞后性和最优环境规制强度分析:基于系统GMM 及门槛效果的检验[J]. 产业经济研究,2013,(4):21-29. [Li Ping, Mu Xiuru. Lag and Optim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Analysis of the Porter Hypothesis:Based on the System GMM and Threshold Effects Test [J]. Industrial Economy Research,2013,(4):21-29.]
[15]Walley, N and Whitehead. “It’s Not Easy Been Green” in R. Welford and R. Starkey(eds)[R]. The Earth scan in Business and the Environment, London, Earth scan, 1996:334-337.
[16]伍世安. 改革和完善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探讨[J]. 财贸经济,2007(8):65-67.[Wu Shian.Discussion on Reforming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Pollution Charges in China[J].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2007,(8):65-67.]
[17]彭峰,李本东. 环境保护投资概念辨析 [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3):72-74.[ Peng Feng,Li Bendong.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8(3):72-74.]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7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
中***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22
1引言
公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更受关注。但是随着毒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毒大米等一系列事件接二连三地被媒体曝出,这也显示了该问题的严峻性。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有不同责任主体,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上的质量安全,尽量控制甚至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涵盖了生产、销售、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建立高效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条经过生产的田地到饭店餐桌的漫长供应链,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涉及生产者、加工者、流通者、消费者等,监管难度之大,需克服的困难之多显而易见。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就是指在整条链中能够决定其运行节拍和效率,在物流、信息流以及工作流方面承担农产品的组织协调工作的企业,在本文中的农产品核心企业可以是生产、流通等各种类型的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情况距离发达国家机械化产业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如果仅仅将其质量安全问题交由***府,这显然远远不够。应该加大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根据生产流通模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进而确保其质量安全。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这一问题,很多学者都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可以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监管;也有一些学者从我国农产品组织模式的视角来探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探讨该类型的供应链形成机理来为其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来看待该问题,本文拟从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功能定位出发,以供应链中四个主要环节为坐标,分析现阶段该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四种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最后概括性地为实现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三点建议。
2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对质量和安全两方面提出要求,质量要求指的是满足或达到消费者的需求,安全即是对摄入农产品的人们无任何危害或副作用。对质量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位于不同的环节,例如:环境、生产者的行为、流通环节等等。
在生产种植环节,环境因素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较为重要的客观因素。河流、土壤、大气污染等都会使得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人为的污染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加上对农作物产量的追求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都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存在小而分散的局面,在生产环节的产业化程度较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的随意性也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加工环节,加工技术的落后和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环节缺乏相应的检测评价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因而需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程度。负责食品安全的有关部门也存在各自为***、权责不对等的现象,出现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事故相互推诿,***府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财***支出不能够完全发挥价值。
在流通环节,物流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包装分拣技术不达标以及落后的流通模式致使相当一部分未加工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同时传统的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以及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因而无法保证出售的农产品质量。
3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模式
基于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企业角色的差异,其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应由不同企业来承担。同样针对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环节的不同,该核心企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也应有所不同,这其中的差异和共性并存。具有资金技术等绝对优势的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不仅需要促进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更有义务在多主体监督下承担起保证整条供应链质量安全的责任。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管理来构建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根据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形成生产控制型、加工控制型、流通控制型、销售控制型四种基于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3.1生产控制型
生产企业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门槛,如果生产企业不能够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落实,那么后面的企业做出的努力都是徒劳,生产企业应该在推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规模化方面做出贡献。生产控制型是指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大规模生产时,确保农产品要符合国家安全质量的标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证生产地的环境尽量远离污染源,同时该企业能够参与或者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温氏集团将家庭农场模式与农业企业模式相结合,引入现代要素提高生产力,采用现代生物科技创新养殖模式。同时以信息化管理嫁接工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在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居于领先地位。
3.2加工控制型
农产品的加工可以细分为初、精两种加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加工环境都有可能会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安全。加工控制型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承担着包装、分拣、流通等主要任务,它们连接着生产企业批发销售主体。北京旗舰食品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旗舰集团馒头主食加工已获得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QS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书,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获得该证书的馒头生产企业之一。本着对食品质量认真负责的态度,公司上层领导亲自严抓安全质量工作,力求打造安全卫生的旗舰主食品牌。
3.3流通控制型
流通控制型企业指的是在整条供应链中,批发流通企业处于整条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它们是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具有调节供需、流通集散的功能。该类型的企业在面对供应商时,应该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在面对批发销售企业时,既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又要确保销售厂家的环境卫生符合质量标准。作为比较典型的流通控制型企业,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利用自己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管理保障澳门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洁、有序、卫生。作为唯一一家经营广东输澳门活畜禽和蔬果鲜活农产品批发业务的企业,数十年来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
3.4销售控制型
销售控制型企业主要指农产品在流向消费者的过程中对其质量安全进行控制。这其中包括三种类型的销售控制,首先是大型的连锁零售超市,其次是大型的连锁餐厅以及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型的连锁超市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可靠的单品管理系统,在客观上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连锁餐厅而言,可以加大对供应商的质量监管,构建完善的考核监管机制。就大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而言,B2C新型农产品供应模式日益成熟,这些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和物流配送的优势,使得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属于销售控制型比较典型的企业有百佳、华润等大型连锁超市,它们利用现场设备对瓜果蔬菜、加工食材等进行现场快速抽查,并且对农产品供应商进行复查与抽检,快速解决顾客投诉,并且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工作。
4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实现路径
(1)首先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自觉主动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利用媒体宣传平台使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认识到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应尽的义务,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的监管约束作用。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系统,使各方主体都能够参与或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此系统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可以更为便捷地指导监督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可以通过系统来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等。
(2)借助现代化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安全信息输入过程中,引入射频识别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红外感应技术等,实现快速准确的安全信息输入,以便于出现安全问题能够追根溯源,寻找责任源头。高度的信息共享不仅有利于使责任主体化,更能实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物流、信息流的公开,从而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通过对运输车辆的严格监管,对流通节点位置的合理化设置以及内部构造现代化设施的引入,对物流网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等等,从而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中对质量安全信息的基本涵盖,以安全信息的畅通来保证其质量安全。
(3)想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必须加快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一些规模较小但是信誉较好的农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府的***策支持,引导、帮助、鼓励其发展。利用***府的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等引导完善其自身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使其在能够保证原本良好质量的基础上,逐步规模化。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将农户纳入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这也将推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构建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主要环节的社会责任体系,并使其承担主要的经济、环境、公益责任,从而尽到核心企业应有的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维护食品安全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陈秉恒,钟涨宝.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955.
[2]汪普庆,周德翼,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9,(3):812.
[3]张敏.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2010,(8):101105.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8
关键词:公共管理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研究
1***府推动A企业绿色转型和升级的职能体现及管理模式
在A企业的绿色建设升级中,***府总的管理模式为:介入——立法——监督——评估——激励——惩罚,其具体职能主要体现在:
1.1建立***府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A市是一个工业城市,拥有多家汽车制造企业、钢铁制造企业等,多年的工业之路使得A市曾变为“酸雨之都”,这引起了地方***府的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急需***府公共管理的介入,强化企业的环保职责,监督企业环境治理工作,设立专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部门,设计指标体系、实施制约监管等。这也要求***府明确目的,为企业服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制定相关***策保障和扶持企业的健康发展。地方***府鼓励A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环境治理、引进绿色科技等,对于A企业引进节能设备、建立新能源实验室、研发环保车型等,***府给予了大量的财***补贴与***策支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1.2完善各级***府立法
(1)制定相关***策法规,使企业绿色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15年是新修订《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之年,也是启动拟定“十三五”环保规划的重要一年。其中,《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报请全国人大***会审议,《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已形成建议稿报送全国人大环资委,这些法律法规值得企业重点关注。此外,继《大气十条》后,今年将是《水十条》和《土十条》深入推动的一年,这两条将会对环保产业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2)制定环保标准,明确企业环保的各项指标。
例如环保部门在对A公司新基地建设进行环境评估时,严格参照***府制定的各项环保标准,各项标准为A公司的新基地建设及投产过程中的各污染物排放指标等做了严格规定,地方***府环保部门定期按标准对A企业进行考察审核。
1.3强化地方***府的监督力度
中央***府为企业绿色转型制定新的***策,指明大方向,而地方***府则负责对当地企业绿色转型的实施进行监督,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环保***策,这样更为直接有力。A市地方***府将环保工作列入***府业绩考核范围内,强化地方***府的监督力度。地方***府在充分尊重A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了解企业的环保工作进程,设立专门部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设计指标体系、实施制约监管等。
1.4定期开展有效的评估工作
A市***府相关部门定期对A企业节能减排等绿色建设进行考察评估,要求企业定期进行环保工作汇报。对于A企业新基地,从选址到最后建成投产,***府在多个环节参与评估,行成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分析污染因子,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区环保厅对工程环保各项工作进行验收。
1.5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地区***府鼓励A企业进行绿色改革。首先,对公司的环保项目给予***策指导,对公司的环保工作给予大力财***补贴。支持企业引进绿色技术,开发新能源汽车,引进新工艺,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成功项目给予补贴与奖励等。2014年12月,公司荣获“节能减排企业贡献奖”一等奖。其次,***府积极完善各种环保配套设施,以支持公司的环保项目。例如,在市区设置新能源站、充电桩等公共设施,支持低碳汽车的研发和普及。再次,通过相关辅导宣传,增强***府官员和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环保社会责任意识。对于违***环保条例的行为也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并监督企业整改。
2完善我国***府推动企业绿色升级的机制和渠道
中国连续多年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既要完成中国工业化任务,走可持续工业化道路,又要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和谐,中国***府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吸取国外***府促进企业环保职责的经验和教训,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发展现代化工业。
2.1转变观念,注重培养企业绿色领导人
中国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要求全国上下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府要将推进企业绿色转型上升到战略高度,从***策制定,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转变观念,环保人人有责,引导地方***府提高环保业绩、企业进行绿色改革、民众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进行绿色消费等。就对企业而言,企业领导人的环保价值取向又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培育、战略措施的制定,因此,要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府首先要注重培养企业绿色领导人,提高领导人自觉进行绿色升级、履行环保责任的觉悟。
2.2环保***策和法规更加系统化、具体化
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求***府首先要做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即要制定系统、具体、可行的***策。近期《水十条》、《大气十条》、“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等***策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环保***策法规正在迈向系统化、具体化。
在新环保法实施元年,如何防范严格的新法堕入“空法”,如何铁腕治污?首先,要做到以国家环境***策统一***府环保部门职能的行使,使各职能部门将环保作为法定职能认真履行,提高执行力度;其次,在环境***方面,报告指出要严格环境***,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建立健全绿色经济管理的***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2.3加强***府与企业的合作,设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
企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府应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从而更高效地促进企业绿色转型。中央***府应该成立专门的环保部,环境质量委员会等,负责监测全国环境状况,环保信息,进行环保宣传、科研和咨询等;在各省份应该成立专门的环保中心,针对该省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环保规划,对当地企业及其他机构的环保行为进行协调管理;地方***府也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用于协调管理企业的绿色转型,监督企业环保责任的执行,并定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各个环节进行評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这种自上而下,联合驱动的监督管理机制与法规***策相辅相成,使环保***策真正落到实处,也使企业的绿色转型不再是空喊口号,而是运行于实践,见证于成果。
2.4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引导企业转型
我国社会及企业的绿色转型尚处于初级阶段,前期各种尝试性投入、新科技引进、新工艺改进等都增大了企业的成本,绿色营销市场也处于起步阶段,人民的绿色消费观念并不强烈,这一切都将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利润收益也并不可观。但是,随着可持续经济模式的发展,企业绿色转型势在必行,也是长存之路。这就要求***府初期能够运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走向转型之路。多种经济手段主要体现在:
2.4.1适当的财***补贴
***府投入资金用于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新技术研发、新能源实验、环保产品研发、节能装备引进等,缓解企业绿色转型的高成本困扰;其次,对地方***府或企业治理污染的行为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或资助,提高企业治污积极性。
2.4.2税收制度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而凭借自己的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或产生污染行为的责任大小而征收的一种税收”。征收手段分为:对资源产品使用及污染征税;对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减免税收;对有害于环境的产品征收较高税收,对有利于环境的产品进行低額税收。这样,鼓励生产者进行绿色生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2.4.3责任赔偿制
本着“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由污染者对造成的环境污染承担赔偿责任,使其前期对赔偿费和控制污染投资做出权衡,从而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选择,对企业的污染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2.4.4绿色GDP核算体系
“所谓绿色GDP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减去自然资源损耗价值和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这将极大的地推动地方***府将环保工作列为重点,防止有害环境、浪费资源的投资行为产生,并提高了***府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2.5健全***府环保绩效考核制度
将环保绩效作为考核区域***府或地方***府的指标,制定详细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指标,定期验收环保成果,打破***府以往以经济快速发展为唯一重点的格局。
传统的考核程序是首先区域或地方***府接到通知后进行自查,提交自查报告,之后指派审核小组到各地,首先听取***府相关部门的环境工作汇报,再选一两个企业进行粗略的察看,这使得污染企业轻易逃脱责任。因此,考察程序上也应做改革,上级应该是在无通知、不定时、不定点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才能真实地核查到当地的环保工作。***府应明确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建立***府环保绩效考评制度,将环保目标与***府工作目标挂钩,切实将***府推动地方企业绿色转型落到实处。
2.6获取社会公众的支持
公众参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府培育和发展绿色企业需要发挥公众的作用,通过宣传、唤起、武装社会公众,推动绿色企业发展。广大公众是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随着环境恶化的残酷现实及***府的积极引导、宣传、教育,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公众是企业的最终客户,公众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观,将直接影响到绿色企业的存亡。因此,***府应该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公众支持作用:***府提倡绿色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的绿色意识;引导公众改变奢侈的消费观,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开展公众对企业的绿色监督作用,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产品环保质量等进行监督。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9
关键词:环境规制 能源产业 绩效评价 内生性
一、环境规制理论及工具
(一)环境规制***策的特点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中环境规制***策的实施,使得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和CO2排放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十三五”规划及刚刚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对环保要求和提高环境保护投入又提出了新的约束性指标,从中可以折射出“外部性”问题一直都是环境规制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有效合理的环境规制***策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促使社会各相关利益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切实落实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将污染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环境规制***策的类型
环境规制主要是指对环境污染所进行的控制。目前我国的环境规制***策由两部分组成,即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规制工具。而环境规制工具又包括三个方面:命令与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工具以及信息披露与参与机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命令与控制型环境规制***策属于一种传统的规制***策,它是***府以强制性的手段来约束污染型企业对环境进行损害;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策是利用经济手段来刺激污染型企业进行自觉的治污方式;信息披露与参与机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环境规制***策,它的发展是源于命令与控制型***策在实施中所表现出的效率低下以及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策在实施中存在的局限性,该***策采取的手段是利用非传统的环境规制方式对相关利益者提供相互激励,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立法***体系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并通过参与机制引导各利益集团参与环境规制***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来减轻规制机构负担,提高规制效率。
二、环境规制工具比较分析
(1)命令与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包括技术标准和绩效标准。技术标准是***府对污染型企业的生产技术做出强制性的规定,是企业必须贯彻落实的生产技术标准。绩效标准强调通过对排污企业的生产量和对环境的污染量进行限定,因而在灵活性上优于技术标准。企业为了达到降低污染排放量的目标,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增加污染治理投资,二是减少生产量。对环境规制机构而言,为了使绩效标准能够真正有所成效,必须对企业的污染排放信息进行持续搜集并实时监管,从而导致环境规制效率低下。
(2)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工具。包括环境税、补贴、押金返还及可交易排污许可证四种规制工具。
――环境税是2010年在“十二五”中明确提出的。一方面,环境税是由环境税费中的排放污染费改进而来的,它所包含的内容也暂时只有对排放二氧化硫和废水的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另一方面,征收对象是污染企业排放的污染量,从各国实践情况看,环境税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国家将环境税应用到控制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方面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补贴***策是对企业进行污染降低成本的偿还。对于企业而言,它并没有完全承担全部的减污成本,因此该工具非常受企业的喜好;而对于环境规制机构而言,由于给予企业的补贴占用了***府的资源,因此在***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企业的补贴往往得不到优先考虑。
――可交易排污许可证是各国采用最多的一种***策工具,它的理论基础是科斯理论,最早是由Dalse提出的,他建议规制机构按照实际情况分配给企业一定的污染权,并允许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污染权进行交易,从而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此机制下,***府通过允许企业将归属自己的排污权在市场上交易以实现减污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可交易排污许可证***策的实施,在本质上使环境资源的使用权交由企业所有,其目的是以市场价格的方式实现环境资源的本身价值。
从对污染型企业的激励角度来看,可交易排污许可证与环境税对企业的激励手段是有明显差别的。环境税对污染型企业的主要激励方式是成本动因,实行从量征收,而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往往会为了降低成本采取降低污染排放量的生产行为;而可交易排污许可证对污染企业的激励方式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排污许可权在变卖后获得的收益,这样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企业从中获得了收入,二是企业将排污许可权变卖后,自身的排污量就要降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便实现了控制污染和获取利益的双赢目的。
――押金返还***策是使用者购买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产品时,对排污企业征收可返还押金。这种***策工具的实施实现了两个目标:一是它的出发点是为了环保,二是它还促使了对该类产品的循环利用。其优点是通过经济刺激,降低了规制机构监督污染废弃物处置的成本,也激励企业使用污染含量低的生产原料以摆脱押金的限制,节省企业的运营成本。
(3)信息披露规制工具。包括环境标签、信息公开和环境认证。环境标签是由企业对产品的认证进行自愿申请;信息公开主要是要求***府和污染型企业通过采取舆论的方式,如媒体、网络等让相关利益者了解环境的有关信息;环境认证是为了有效促进污染型企业对环境绩效的改进,对企业的管理结构和运营状况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认证。信息披露规制***策的实施在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弊端。一是信息披露***策与地区间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情况存在正相关;二是合理的规制标准是该***策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若没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则可能会产生较高的社会成本。
(4)参与机制型的环境***策。它的规制工具主要指自愿环境协议,是污染型企业许诺,同意将环境绩效水平提高到或甚至超越环境规制所要求的标准水平之上。自愿协议在实施中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够将污染型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概率降低至最小化;二是表现在“自愿”上,因为该规制工具将实现环境绩效目标的主动权交污染企业,可节省规制机构用于监督的成本。
三、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机理
(一)直接影响
环境规制通过生产成本对企业绩效产生了直接影响,其机理主要是利用“外部成本内部化”来解释其传导路径,由于存在“外部性”才引发了环境问题,因此,企业的商品成本应包括生产成本、机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三大部分,但传统会计对环境的外部性是不予考虑的。随着“绿色GDP”理念、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企业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污染含量低但成本较高的原材料、增加对污染治理的投资成本、调整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以降低污染排放等,这些由外部性引发的成本在受环境规制***策的作用下不得不使其并入到生产成本中,就必然导致污染型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等绩效的下降。
(二)间接影响
第一,通过技术创新进行传导机制的影响。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不断摸索和寻找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那么技术创新就会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企业虽然受到了环境规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企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以应对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提升或保持企业现有的生产率和利润率,因此环境规制对企业的这一刺激过程达到了双重目的,即在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了绩效的提高。
第二,通过企业准入进行传导机制的影响。环境规制对一个行业的规制强度和技术标准越高,就越会阻止其他外来企业的进入,从而保持了在位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竞争优势,相对的使在位企业的绩效得以提升,相反则会打破原有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导致企业绩效降低。
四、环境规制差异化工具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比较分析
(1)命令与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规制者通过立法,用强制手段迫使污染者将环境污染的费用内部化,同时规制机构采取相关监控措施确保企业服从***策,增加企业的服从成本且企业没有自由选择权:对于高污染型企业不能选择效率更高的技术,使得企业会面临额外的其他规制工具的惩罚,从而导致高污染企业在服从这类规制***策时的成本增加,对其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低污染型企业,由于被强制选择了统一的技术和标准,使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成本超过实际的要求,从而也影响了企业绩效。因此,在命令与控制型规制工具下,企业的污染量和治理成本不能进行合理有效地分配,都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服从规制的成本提高,从而使企业绩效受到不利的影响。
(2)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工具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该工具主要是为污染型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权,它们可通过成本效益原则来决定一种对自己来说最为有利的方式以达到排污标准和提高经济效益。在环境税制度下,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可自由选择具有较低污染治理成本的方法,自行将污染控制在污染治理成本等于污染税率的水平,对生产成本及企业绩效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可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下,通过市场交易,企业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的原则做出决策,保证企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控制污染的目标。因此,该类型的规制***策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绩效的不利影响也较小。
(3)环境规制差异化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仅能够降低由于服从规制成本而承担的污染治理成本,还能改善企业现有的生产工艺流程,从而实现生产绩效的提高。
在两种规制工具的作用下,前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和绩效两种标准进行传导,后者通过给企业提供经济激励以促使其进行污染治理。
五、环境规制对火电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火力发电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受目前能源结构的限制,我国现阶段主要以消耗大量煤炭的火力发电为主,机组装机容量一直保持在76%左右,所消耗的煤炭量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5%,预计2020年装机容量将会由2010年的4.9亿千瓦增加到6.05亿千瓦,可以预测,到2050年煤炭总产量的50%以上将用于发电;其次是所占比重极小的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电保持在23%左右的水平,最后是核电约保持在0.8%的水平。综上可知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的格局在短期内仍不会改变。
与水电、风电和核电相比,火电在燃煤发电过程中会向大气、水体和土壤排放各种污染物,它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是最大最严重的,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火力发电企业进行环境规制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污染行业排行榜上,火电行业排名第一,是污染物的排放大户,它具有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大、排污量多且影响范围大和集中的特点。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落幕和中国40%-45%的减排承诺,中国火力发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国环境规制***策遵守的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随着环境规制***策、法规、以及相关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实施,必将会促使火力发电企业逐步过渡到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