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系统论文篇(1)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智能交通 运输系统 发展 状况 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
交通系统论文篇(2)
(2)调度员人工介入模式:调度员在工作站下达相关的列车运行指令,并人工干预全线列车的运行。介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列车进行“扣车”、“终止”、改变行车路线、列车增减等。
(3)列车出入车场调度模式:列车调度员在当天列车运行时刻表的指导下编制列车的运营计划及场内行车计划,并上传至控制中心。车场信息值班工作人员根据运营计划调整相应的进路信息,以满足列车的行车需求。
(4)车站现地控制模式:一般情况下只有设备集中站参与到列车运营控制,车站联锁及车站ATS系统结合实现对车站及中央二级控制权的调整。经中央ATS设备故障后车站值班工作人员的申请后,并经调度员同意后,可改由车站现地控制。
(5)车场控制模式:场地值班人员根据用车计划对列车的出入场及场内的作业安排进路排列。
2项目管理及生命周期
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一般是指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应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及方法,并在项目可利用的有限项目资源条件下,实现或超过预期的需求及期望的活动过程。项目管理,主要是对成功实现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进行整体的检测及管控,包括策略、进度计划即维护项目活动的进展。一般而言,项目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项目范围、项目时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项目人力资源、项目沟通及项目风险等内容的管理。项目管理主要经历项目需求调研、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上线及项目运维跟踪等生命周期。
3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项目管理模式
3.1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项目特点
与其他的项目相比,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拥有独特的建设特性及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需按照地铁业主的时间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轨道建设,确保顺利开通运营。其次、需完成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3.2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生命周期中不同的阶段有相应的管理任务,需使用到多种技术与工具,信号管理项目管理需完成以下的实践过程:
3.2.1信号系统项目集的定义
项目集定义阶段,主要包括对项目期望收益的定义,对关键成功要素的确定及对项目集所需的资源进行估算,并进行论证商业过程。而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在项目集定义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掌握用户运营层面的需求,熟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标准流程,以满足信号系统的国产化率达到70%的目标。第二、努力成为信号系统供应商,掌握信号系统领域的核心科技,并提供信号系统领域的完整解决方案,以实现自主化发展目标。而信号系统项目集资源管理,主要是估算人力、财力及物力。而商业论证的任务,主要在于对项目集进行合理性方面的论证,这是信号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
3.2.2信号系统项目集的启动
启动阶段,一般包括项目经理指派、项目章程制定、收益分解结构分解、项目资源预算编制、项目路线***制定等方面的内容。信号系统项目集经理需同时与多个项目经理或者职能经理打交道,因此指派的项目经理需在沟通和协调方面拥有较强的能力,并具备较强的说服能力。而项目章程的制定,需从信号系统项目集的愿景、核心目标及期望收益等方面出发。对于信号系统项目集而言,路线***就是项目的进度计划,一般是由里程碑构成。而商业论证是启动阶段最为重要的成功之一,等待规划阶段的审批。
3.2.3信号系统项目集的规划
(1)明确项目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项目愿景、任务和战略目标。
(2)为项目成功构建必要的组织,主要包括***策、流程、角色与职责的定义,并解决项目进展中的各种争端。
(3)控制、监控、评估及审批项目变更,以确保实现项目目标和收益。
交通系统论文篇(3)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因交通阻塞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10亿美元,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时间损失相当于
1000多亿美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5000和50~500亿欧元。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1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2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煤烟型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中国处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中。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4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交通运输设施在技术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还很不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部分地区、部分运输方式和一些运输方向上存在着运力过剩、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现象等。
纵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经验,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交通运输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尽管世界各国情况不同,条件也有相当的差异,但这种特征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共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4.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4.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交通系统论文篇(4)
2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SOA将整个系统中需要共享的各类资源进行划分,使用相关技术将各类资源进行封装,通过ESB(EnterpriseServiceBus,企业服务总线)这一基本连接中枢,以服务的形式接入业务系统。这些服务在物理上实现了分布自治,在逻辑上构建成为一个“服务连接池”,实现一体化管理,并以透明的方式供服务使用者进行资源的优化选取和高效访问,支持用户的应用配置。2.1核心配置文件(1)负载均衡负载均衡用于实现服务端点之间的负载均衡。其核心代码如下:(2)消息交互通过WSX技术,实现各类服务协同检测和即时响应,保证各类服务消息交互的可靠性。其核心代码如下:2.2业务接口代码通过标准化业务组件,提供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相关业务接口代码如下:
3系统技术实现
用户以超级管理员身份从相关门户网站登录,登录成功后,显示系统的主界面,如***2所示。界面顶部是系统的6个功能菜单,点击后,界面左边显示相应子功能菜单;界面底部是系统操作菜单;无论什么身份的用户,当进入操作界面时,界面中部的上面将显示用户需要处理、或已经处理的业务,下面是一些重要的通知,点击通知即可查看通知的具体内容。
交通系统论文篇(5)
湘南古民居的道路交通系统,是指包括村外交通系统和村内交通系统在内的人为建造的交通体系,本文主要对村落内部的交通系统进行研究。
湘南地处南岭山脉北麓,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素有“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说法,这里被认为是“农惰、工拙、商贾断绝之地”,是历朝遭贬文人士大夫流放之所。湘南先民崇尚自然务实的生活态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崇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湘南地区的村落大多以姓氏和宗族为单位实行聚居,“父子兄弟多族居,或至百口,盖其俗朴古然而也。”(《桂阳直隶州志》)自然环境、人文内涵和经济基础决定了湘南民居古村落交通系统的特征,也促使村落的交通系统的建设日趋完善。
一、道路
湘南地区进出村落有一条相对宽大的道路,称之为官道,一般设在村落前方,是进出村落的必经之路,也是联系外界的唯一纽带。道路以碎石和泥土铺设而成,亦有青石路面。官道是村落的“颜面”,官道的宽窄和好坏直接影响宗族的形象,因此这条道路由宗族内部共同维护和修缮。进入村落前一小段距离处,常设有凉亭,多为石柱框架,覆盖青瓦或毛石。凉亭主要供途经路人歇息之用,也是对村落范围的界定。此外,凉亭还有风水功能。
村落入口处一般设有朝门,是正式进入村落内部的标志。在朝门外设有拴马石,外来人员在此下马落轿,徒步进入朝门,以示尊重。朝门体量不大,但十分考究,多为砖木结构。防御性较强的村落朝门还采用青砖、青石构建,使其更为牢固。如果族中出了名人,还会在朝门外建立牌坊,或直接以牌坊代替朝门,以示旌表传颂。朝门的另一个作用是确定村落的朝向。
二、桥梁
湘南地区多山多水,大多村落有小溪、小河绕村而过,道路在跨越时就会架设桥梁。桥梁一般有梁式和拱式两种形式。跨度不大的小桥,多以青石板或木板、树干直接搭过,稍大石桥借助于桥墩,分成若干跨,比如,永兴县马田镇板梁村村口石板桥,桥身分成两跨,每跨桥身由三块宽大石板组成,每块石板长四米有余,宽约70厘米,厚达30厘米。如果是较宽的河流和汛情较大的溪流,则以石拱桥构建,湘南地区的石拱桥多为圆拱,起拱较高,多在半圆以上,为行洪泄洪之便,这主要由该地区河面狭小、雨季水流量大的特点决定。拱桥有单拱和多拱之分,主要根据河面宽窄而定,如郴州市宜章县的寡婆桥、汝城县热水镇的仙人桥等。三、街、巷
街巷是村落内部的主要交通系统。单体建筑之间的地面间隙,正、背立面之间为街,侧立面之间为巷。湘南地区的街巷都比较窄,宽约1—2米,一般街比巷宽,有“大街小巷”之说。巷道狭长笔直,主要功能是交通,而街还有建筑门前庭院的功能,可以堆放一些杂物,亦可作纳凉歇息等一些简单活动的场所,因此较为宽敞。街巷的分布尽可能规范、平直,平坦地区的村落街巷形成“井”字形,交通十分便捷。山区或者丘陵地区的村落,地势较为复杂,街巷的分布受地势的影响富于变化,街一般随着建筑物的前后错落而弯弯曲曲。巷道则由于地势的影响前低后高,有缓和的坡度,坡度较大处以台阶进行连接。由于建筑物外形十分相似,街巷也十分接近,较大的村落内部,街巷四通八达,蜿蜒曲折,像迷宫一样,如果没有村落内部的人引路,外来人员不敢擅自进入。
四、门、廊
门是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物内部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依据封建礼制,门分成若干个等级,大门的级别是最高的。在湘南民居中,大门的朝向就是建筑物的朝向,多朝正南方向开设,讲究风水,并且与主人的生辰八字相符。进入室内要跨越门槛,大门门槛多为青石制成,一般较高,象征屋主地位。大门是建筑的主要交通要道,一般重要的活动必须由大门出入。大门外侧部分设有廊道,内侧部分设有过厅,均作交通停顿之用。如果是多进多天井建筑群,还会设有多重大门,当然,级别是逐渐降低的。
二进以上的较大体量建筑物设有腰门,腰门设在前后两进的交接处。如是多进,则有多个腰门。腰门对称出现,连接的是巷道。腰门的地位次于大门,在进深较大的房间中缓解了大门的交通压力,使家人出入方便。
在建筑物的后方,设有后门,规模很小,多为单页门,平时很少打开,只为方便之用。室内各房间的入口设有一扇简易小门,门框、门页、门槛均为木作,体量很小,便于开关,也少有装饰。
屋檐下的过道或***有顶的通道称之为廊。廊在湘南民居中也很普遍,主要出现在较大公共建筑物的正面,暗间墙体向内收缩形成廊道。廊道地面稍作抬高,以石阶与街道相连,一般为三级,公共建筑级数更多,更显威严。廊道上空多以柱头支撑,形成一个半敞开式的庭院,廊道内沿墙角处设有石凳或木凳,供人歇息。另一种廊道体现在受客家建筑影响较大的封闭的村落或大型民居中,此类建筑对外十分封闭,内部浑然一体,各单体建筑之间四通八达,相互连接,在一些相互连接的街巷庭院上空设有屋顶,即是为廊。有的在单体建筑之间的二楼和三楼亦设有廊道,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建筑浑然一体,能更好地共同防御外敌入侵。
湘南古民居的交通系统是湘南先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利用环境,改造自然的智慧的结晶。它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利用科学的手段,结合具体的材料和工艺,将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思想。它在满足生活需要、保护宗族利益、加强与外界沟通、促进邻里关系以及建筑美观等方面均起到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交通系统论文篇(6)
摘 要: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交通监控系统是一个由三级监控系统组成的具有高性能、多方面的检测手段,直观的数字检测显示、***像监视,完善的紧急电话报警功能,以及能及时、动态地警示、诱导信息的监控系统,本文对该系统作了较说细的介绍。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 交通 监控 系统 1 引言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全长258.46km(其中含镇江支线10.25km),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120km/h,全路段有1个交通监控中心、5个分中心、20个收费站、6个服务区、20处互通式立交。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交通流量大;其优良的道路性能,为行车速度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而江南地区的水网和丘陵地貌又使该地区气候条件十分复杂,特别是大雾和冰冻严重影响着车辆交通安全。因此,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建设一个具有高性能、多方面的检测手段,直观的数字检测显示、***像监视,完善的紧急电话报警功能,能及时、动态地警示、诱导信息的监控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为保障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提供重要的软件环境。2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交通监控系统2.1 系统构成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交通监控系统由三级监控系统构成:(1)各类外场设备自身所形成的相对***的检测交通流和气象状况的监测子系统,各种警示和诱导信息的显示子系统,相对***设立的紧急电话报警子系统以及观察道路交通情况的闭路电视监视子系统;(2)5个监控分中心(分别位于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管理处)负责管辖各自区段的外场设备,采集数字和***像信息,接受和各种控制命令及传输各类数字和***像信息的分系统;(3)1个监控中心,接受各分中心监控系统传输的各类数字和***像信息,监视全路段的交通运行情况,向分中心各种控制命令。由此形成一个自下而上能传递各类交通、气象、紧急电话信息和***像,各种交通指挥信息的较完善的交通监控网络系统。2.2 外场设备2.2.1 车辆检测器(VD)全线共设置了96套车辆检测器,每套车辆检测器有4个环行线圈。当车辆通过埋设在路面下的环行线圈,车辆检测器检测出通过该车道的车流量、车辆速度、车辆占有率等。车辆检测器包括控制单元和磁性线圈二部分。其中控制单元有数据处理微型计算机、检测单元和通信控制单元;磁性线圈采用双线圈工作模式。车辆检测器的主要参数:车辆检测精度98%车速检测精度0~250km/h±5%车辆占有率精度95%磁性线圈寿命>3年2.2.2 能见度检测器(VS)在5个监控分中心的管辖段内各设置了1套能见度检测器,用以检测道路的能见度状况。fumosensTMⅥ型能见度检测测器有二个发射器和二个接收器,发射光源为高亮度红色光源,散射角度为35°,检测范围为20~20000m。2.2.3 气象检测器(WS)在水网地区(苏州)和丘陵地区(镇江)各布设了1套气象检测器。气象检测器除可以检测风力和风向、大气温度和湿度以及路面温度和湿度外,还可以给出路面结冰预报。气象检测器由气象站和通信控制单元组成。气象检测器的主要参数为:风速0~50m/s风向0°~360°大气温度-30℃~+60℃±0.3℃大气湿度0~100%±5%路面温度-35℃~+65℃±0.5℃路面湿度湿、盐可测干、湿和不同等级湿度路面结冰黑冰、白冰或单晶体冰-20℃~0℃±0.1℃2.2.4 闭路电视摄象机(CCTV)沿线设置了36台闭路电视摄象机,用来监视重点地段交通状况。闭路电视摄象机的主要参数为:CCD彩色电视摄象机(日立公司的VK-C220E型)灵敏度1/3"CCD行间距水平分辨率460线光
交通系统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在美***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队与国家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差距,从而提出了我***ITS建设的几点建议,对我***智能交通运输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 交通运输 一、引言 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通过加强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目前,我***的运输保障高新技术含量还比较低,严重影响了运输保障效能的提高和***事斗争准备工作的落实,因此大力研究和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成为目前我***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二、 智能交通技术在美***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1 自动识别监测技术 1996年,美***提出了四项作战原则:“精确打击,制敌机动,全面防护,聚焦后勤”。其中,自动识别技术是美***“聚焦后勤”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动识别监测技术在美国***队的应用包括二维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射频技术跟踪定位系统、自动装货清单系统(AMS)、运输车辆自动测量系统。 2运输定位技术 美陆***利用GPS定位技术研制成功了运输跟踪系统,美***从2000年开始试用该系统,该系统能使运输控制人员和各种运输方式的指挥人员确定运输工具的位置;可根据战场需求的变化和战术部队的转移而让途中的货物与部队改变运送终点;可用来提供危险警报、给途中的车辆布置任务以及优化运输路线。 3 全球运输智能化系统 其中包括全球运输信息网、全球运输可视网和运输供应系统。该系统使运输过程全程“透明”,使各种包装的物资“透明”,能够提高空运、海运和预置的能力,减轻部署负担,减少运输过程中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是支持“聚焦后勤”的强有力的系统。 三、 我***与地方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差距分析 我国ITS的开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ITS的研究应用主要体现在: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路径导行系统、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交通安全与紧急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这些系统在一些城市都已经成熟应用。而这些系统在部队的应用还比较少。我***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高新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如指挥控制手段落后,无法对运输线上的运输工具和汽车部(分)队实施实时的指挥调度;交通动员信息不畅,不能迅速动员和调集社会交通保障力量及时地投入到***交运输之中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运输保障效能的提高和***事斗争准备工作的落实。 四、 发展我***智能交通系统的几点建议 1 利用国家技术和力量,发展***队智能交通系统 可与国家***门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确保***交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纵横贯通、兼容共享,既减少了经费投入、缩短建设周期又能发挥指挥自动化系统整体效能。可对一些现成的信息软件进行改造,为***方所用。 1.1视频监控系统。现在好多城市已经在用这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只是地方***府在应用,部队用不了,这就造成部队车辆一旦离开本单位,就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和监控。如果这个系统能和部队共享,那部队的车辆将会实现可视化的监控。 1.2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通过在车辆上上安装预存缴费电子卡,可以使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不需要停车开窗,只需要放慢速度通过收费匝口,通过收费站的扫描仪对缴费电子卡进行扫描即可完成交费。这个技术其实可以应用在部队的营门,这样车辆进出营门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复杂,
交通系统论文篇(8)
0 引言
随着国内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铁车辆需求不断增加,车辆监理作为车辆制造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这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如何把车辆监理做好、作出特色、水平,就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来创新和提高,MRO2就是这样一个好的平台,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一平台,使车辆监理工作取得突破和创新,这就是车辆监理系统研究的意义所在。
1 MRO2系统平台概述
(1)MRO2的内涵
MRO2:Maintenance :例行保障:使产品装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Repair:故障恢复:在产品装备受到损害后使恢复良好状态;Operation:健康运行:保持正常运转所需的相关流程、活动和资源;Overhaul:装备大修:为保持产品装备性能和寿命所作的翻新与革新。
这是一个面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支持系统平台,车辆监理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
(2)MRO2的核心业务
交通系统论文篇(9)
2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方案
通常情况下在城市交通疏解任务中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为确保人们出行的安全性,应采用完整的、先进的、高效的列车控制系统作为地铁信号系统。正线信号系统采用完整的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由ATS、ATP、ATO、联锁设备组成。车辆段/停车场由联锁设备、微机监测设备、ATS分机等主要设备组成。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系统主要有准移动闭塞和移动闭塞系统选择。
2.1基于目标距离模式的准移动闭塞ATC系统通常选用音频数字无绝缘轨道电路作为目标距离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信息传输量较大及抗干扰能力很强。列车车载设备依据由钢轨传输而接收到的联锁、轨道电路编码、线路参数、控制管理等报文信息,连续对列车追踪运行及折返作业进行速度监督,最大限度对其进行超速防护,控制列车运行间隔,以满足规定的通过能力。由于音频数字轨道电路具有极大的传输信息量,可以将目标速度、目标距离、线路状态等信息提供给车载设备,为计算出列车相适应的运行模式速度曲线,将ATP车载设备与固定的车辆性能数据进行充分地结合。
2.2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系统(CBTC)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具有极为先进的发展技术,是列车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国际ATC先进水平的代表。是***于轨道电路的高精度列车定位。CBTC系统为实现车与地、地与车间之间的双向数据通信,可以选用自由空间无线天线、交叉感应电缆环线、漏泄电缆以及裂缝波导管等方式进行有效通信。依据列车的位置信息及进路情况轨旁ATP设备可以有效对每一列车的移动权限进行准确计算,同时根据列车位置速度的变化不断更新数据,利用连续车地通信设备向列车进行信息的发送。依据接收到的移动授权及本身的运行状态车载设备可以对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及防护曲线进行有效计算,在ATP子系统的保护防御过程中,在该速度曲线下ATO子系统或人工驾驶控制列车可以正常运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后续列与前行列车尾部的紧密性,并始终处于安全距离范围内。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CBTC系统可以实现区间通过能力的有效提高,同时不受轨道电路区段分割的限制。虽然CBTC系统在调试时因对现场环境要求高、调试周期较长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CBTC系统在具有自身优越性的同时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首选方案。其相对于准移动闭塞系统的优越性是不可取代的。
3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信设备的传送方式
3.1通过轨道电路进行传送轨道电路不仅可以检测列车占用情况,也可以传递报文信息给车载设备。在轨道电路不忙的情况下,将轨道电路信息传送给联锁系统,当列车对轨道进行占用时,利用装置切换,并将发送轨道电路信息的作业进行停止,开始采用轨旁设备将ATP报文信息连续向钢轨进行发送,将接收和发送设备装置在列车底部,可将接收到的信息向车载设备进行传递,同时也可以向地面发送列车信息。
3.2通过轨间电缆传送单独沿着钢轨铺设一条线路,专门用于传送ATP报文信息,此方法安全可靠,但费用较高。
3.3通过点式应答器传送在轨道电路的部分地方进行应答器的设置,应答器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固定数据应答器与可变数据应答器。用于存储固定数据的应答器为固定数据应答器,可变应答器通过对中心进行控制来取得数据,将接收和发送天线安装在列车底部,当列车运行在应答器位置经过时可以感应到应答器的信息,然后进行双向数据交换,因为这种信息的传送不具有连续性,只能在一定位置才能进行接收,因此这些位置被叫做点式ATC。
3.4通过无线方式进行传送无线车地通信主要采用无线方式,由控制中心来实现车载ATP/ATO的功能,利用无线交换器和轨旁无线单元AP与车载无线通信设备进行时时数据的交换。一般情况下一个控制中心可以实现对一条线路上所有车站的控制,当控制中心设备发生故障时,为了确保整条线路不出现瘫痪现象,可以将车站现地工作站和车站ATS远程控制单元设置在车站。这样当控制中心出现故障之后,车站工作人员可通过车站现地工作站进行操作来实现联锁计算机的功能,ATS远程控制单元可代替中央ATS系统向联锁系统和轨旁设备发送相关信息,此时ATS远程控制单元所具有的信息不全面,但能够保证列车在本站的正常运行。
交通系统论文篇(10)
1.保证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层次分明
为了保证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层次分明,一方面要在其步行廊道以及非机动车的通廊规划中将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加以体现,对城市绿色意象进行强化,并对绿色慢行廊道加以构筑。另一方面则要实现慢行单元的划分,并加强慢行单元的设计,科学合理地对相应的步行出行比例进行分析,对步行优先的原则进行强化,将机动车交通合理地疏导,最终实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最后要对人行道进行整体有规格的设计,完善步行环境中的街道家具设计等,并及时引进非机动车系统新技术,优化道路断面形式,进而使人性关怀全面体现。
2.对非机动车换乘枢纽进行建设
在对非机动车换乘枢纽系统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其公交点之间的停车换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尽可能地提倡公交和非机动车相结合的交通出行方式,并将非机动车出行的距离延长。
3.加强对非机动车停车的管理
加强对非机动车的停车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严格按照城市发展建设的相关准则,对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进行建立。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力度,并及时监督检查非机动车停车场的经营行为。总而言之,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中,更要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规范非机动车的交通行为,加强***的力度,对相关绿色基础设施加以建立,进而推进城市现代化绿色保护工作。
二、实例分析慢通系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以慢通系统规划为例。在慢行交通系统的实际规划过程中,主要的目标是对道路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并将快慢相结合,构建环境舒适的城市道路系统。这种相对严格合理的整体规划的目标是建立衔接较为顺畅的慢行交通体系,并对的公共绿地资源以及河道景观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进而使的慢行交通体系不仅有较为优美的景观,同时更为健康、环保。
慢行交通设计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部分廊道横断面进行改造,并对连通道横断面进行优化处理,尽可能地将非机动车通行的路权加以强化,对核心区域的骑行环境进行最大程度上的改善。通过借助于相关建设规划部分的一些标准,逐渐将廊道、集散道以及连通道网络进行有机融合,并对蓝绿相结合的非机动车专用路系统进行规划构建,充分体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
在对步行专用道、立体步行空间以及步行休闲道组成的步行系统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要保证步行专用通道有着一定的主导作用,进而形成提倡慢行交通方式优先的步行系统。
总而言之,在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基于环境保护的原则,逐渐形成一种慢行相对环保的景观廊道,加强绿带水网的沟通,进而建立一定的机动车通道系统。慢行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化城市进程。而中慢行交通系统的建立,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顺应当今时展的潮流,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交通系统论文篇(11)
2.过程分析
***1是一个十字路口示意***。分别用1、2、3、4表明四个流向的主车道,用a、b、c、p分别表示各主车道的左行车道、直行车道、右行车道以及人行道。用a、b、c、p分别表示左转、直行、右转和人行道的交通信号灯,如***2所示。
交通灯闪亮的过程:
路口1的车直行时的所有指示灯情况为:
3a3b2p绿3c红+4a4b4c***全红+1c绿1a1b4p红+2c绿2a2b1p红
路口2的车直行时的所有指示灯情况为:
4a4b***绿4c红+1a1b1c4p全红+2c绿2a2b1p红+3c绿3a3b2p红
故路口3的车直行时的所有指示灯情况为:
1a1b4p绿1c红+2a2b2c1p全红+3c绿3a3b2p红+4c绿4a4b***红
故路口4的车直行时的所有指示灯情况为:
2a2b1p绿2c红+3c3a3b2p全红+4c绿4a4b***红+1c绿1a1b4p红
***1:十字路通示意***
***2:十字路口通行顺序示意***
***3:十字路通指示灯示意***
***4:交通灯控制系统硬件框***
3、硬件设计
本系统硬件上采用at89c52单片机和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155,分别控制***2所示的四个组合。at89c52单片机具有mcs-51内核,片内有8kbflash、256字节ram、6个中断源、1个串行口、最高工作频率可达24mhz,完全可以满足本系统的需要;与其他控制方法相比,所用器件可以说是比较简单经济的。
4、软件流程***
***5:交通灯控制系统流程***
5、交通灯控制系统软件
org0000h
ljmpmain
org0100h
main:
movsp,#60h
;lcalldir;调用日期、时间显示子程序
loop:
movp1,#0ffh
ljmptest
lcallroad1;路口1的车直行时各路口灯亮情况
lcalldly30s;延时30秒
movp1,#0ffh;恢复p1口高电平
lcallreset;恢复8155各口为高电平
lcallyellow1;路口1的车直行--%26gt;路口2的车直行黄灯亮情况
lcalldly5s;延时5秒
lcallreset;恢复8155各口为高电平
movp1,#0ffh;恢复p1口
lcallroad2;路口2的车直行时各路口灯亮情况
lcalldly30s;延时30秒
lcallreset;恢复8155a、b口为高电?
movp1,#0ffh;恢复p1口高电平
lcallyellow2;路口2的车直行--%26gt;路口3的车直行黄灯亮情况
lcalldly5s;延时5秒
lcallreset;恢复8155a、b口为高电?
movp1,#0ffh;恢复p1口高电平
lcallroad3;路口3的车直行时各路口灯亮情况
lcalldly30s;延时30秒
lcallreset;恢复8155a、b口为高电?
movp1,#0ffh;恢复p1口高电平
lcallyellow3;路口3的车直行--%26gt;路口4的车直行黄灯亮情况
lcalldly5s;延时5秒
lcallreset;恢复8155各口为高电平
movp1,#0ffh;恢复p1口高电平
ljmptest
lcallroad4;路口4的车直行时各路口灯亮情况
lcalldly30s;延时30秒
setbp1.5;恢复p1.5高电平
setbp1.4;恢复p1.4高电平
movdptr,#0ffffh;恢复8155各口为高电平
lcallyellow4;路口4的车直行--%26gt;路口1的车直行黄灯亮情况
lcalldly5s;延时5秒
setbp1.6;恢复p1.6高电平
setbp1.3;恢复p1.3高电平
movdptr,#0ffffh;恢复8155各口为高电平
ljmploop
;路口1的车直行时各路口灯亮情况3a3b2p绿3c红+4a4b4c***全红+1c绿1a1b4p红+2c绿2a2b1p红
road1:
movdptr,#7f00h;置8155命令口地址;无关位为1)
mova,#03h;a口、b口输出,a口、b口为基本输入输出方式
movx@dptr,a;写入工作方式控制字
incdptr;指向a口
mova,#79h;1a1b4p红1c绿2a2b1p红
movx@dptr,a
incdptr;指向b口
mova,#0e6h;3a3b2p绿3c红4a4b***红
movx@dptr,a
movp1,#0deh;4c红2c绿
ret6、结语
本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现自动控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对优化城市交通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设计将各任务进行细分包装,使各任务保持相对***;能有效改善程序结构,便于模块化处理,使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6、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