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1
计算机的出现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完成了许多无法难以实现的事情,是人类的一大帮手。它的编程基础为OpenGL基础、二三维***形编程。计算机的***像将虚幻的思维变为了现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世界。计算机使人们思想中的灵感化为真实的东西,这便是计算机***形、***像设计,这种技术已经成为设计工作的主要方法。在建筑空间的设计时,利用计算机***形、***像化技术,要经过建筑元件、形体、元素的准确定位。在传统的建筑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利用透视法则以及辅助工具,还是利用辅助线,在有限的***纸上高效的规划好空间结构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花费设计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就会将设计者思维中的空间结构、色彩搭配、场景布置用3D技术表现出来,给人以立体感,而且更利于修改。与传统设计相比,传统设计者都是在***纸上作***的,需要大量的***纸,有的修改甚至要求重新作***,加大了困难深度,而若采用见算计软件作***就不同了,设计师可以在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修改,而无需对其他部分进行重新作***,减少了麻烦。而且在设计中,计算机会设置3D的效果,建立坐标,从而使建筑空间设计中的物体布置变得更加有效,且有真实感,建筑构件、形体、元素的增减来去轻松和方便,建筑细微的调整也不会影响建筑整体的效果,可以对建筑设计进行多次修改。计算机***形可以当做一块电子画布,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建筑绘画中十分重要的工具。
2***像化是虚拟现实的场合
“***像化”是指利用各类收集的资料,来制作“***像”的过程。这些“***像”既可以是平面的,当然也可以是立体的,甚至还可能是多维的,使绘制的画面更加具有真实性。用形象的、甚至逼真的的***像来为我们展示情况,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会用到RGB色彩模式,它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是通过对红(R)、绿(G)、蓝(B)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的,RGB即是代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这个标准几乎可以包括了人们视力所能认知的颜色,是现在运用最广的颜色系统之一,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这个过程中会带给大家无限乐趣,会为我们提供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的画面。建筑空间设计被计算机转化为***像展现出来,***像化是虚拟的的一大重要步骤,在此过程中,建筑设计中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并且带有一定的色彩,十分形象的展现出来,还可以是静态转化为动态***像,带来逼真的效果。其中贴***通道的方式利用数字化的转换方式,将光在自然界的想象,比如反射、折射等现象在***像中显示出来。另外,多个色彩通道可以将复杂的场景渲染成为广播电视级的画面式***像,将人们脑海中的想象变为现实。在建筑空间的***像化过程中,光和影对建筑空间的渲染,十分重要。另一个***像化设计中重要的一个模型为CSG建模法,它是指一个物体被表示为一系列简单的基本物体(如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的布尔操作的结果,数据结构为树状结构。树叶作为基本的元素,结点为运算,最上面的结点时代需要修建的对象。另一个因素便是光了,它是灵感的来源,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在环境编辑器和材质编辑器中分别设计了光影跟踪材质和环境光色,可以用来有效地制造出场景的多种时令、季节气氛。在利用了光影跟踪体系之后,可以复制出任何现实世界中光和影的物理性质。把光影跟踪概念引申一下将包括:柔和阴影和焦散性(光在水中的折射)等效果:光影跟踪是和灯光系统模块相联系的,产生跟踪阴影是准确无误的,有明显的界限,并且几乎是与投射它的目标相一致的。建筑空间和场景中都需要显而易见的边界和需要计算对象透明值的情况,需有利用光影跟踪阴影的技术。使用光影跟踪的聚光灯以及亮度或者强度的方式整理所有不透明信息。当使用这些光照明建筑场景时,它们的材质也是十分值得信赖的。这些布景中的材质有匹配的纹理和不透明的贴***,经常被当做场景的环境对象,例如花草、树木、车子以及行人。但也可以是树的一片树叶或者窗户上的百叶窗***案。假如模仿太阳光照射建筑外观的情形,光影跟踪阴影是可以利用的,只是在渲染时这些阴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
3***形、***像—设计数据的储备以及再利用
在计算机***形、***像的设计中,无论是数据状态的建筑模型,还是以具有环境光色,物体材质的***像化建筑场景,都可以被多次利用,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CAD中,块的慨念和使用属于这个范围,而在3DM气X中,可将常用的建筑元件或者复杂的模型,像罗马柱、雕塑、古典窗饰等建立单一场景存成文件,而在建筑场景中,只需要建立简单的几何模型。设置同一名称,进行替换,那样许多模型都不需要重新制作了,这样就可以多次利用这些模型了,而不需要重新构建,也减少了许多麻烦,。如果利用数字化模型,会是十分简单,只需要利用计算机相关方法修改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少成本,且具有高效性,有利于委托设计的甲方和承担设计的乙方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还可以不断地变换建筑构件和观看不断变换角度的建筑空间场景,使甲乙双方从设计开始一直到结束,可以对设计进行反复比较,最终找到最适合的作品,从而使双方在各方面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
4总结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2
(一)主题餐饮空间设计前景
“主题餐饮空间”概念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中国大陆出现这种主题餐饮形式大概是在90年代。设计为餐饮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纸,还需要通过设计树立品牌形象,使餐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文化附加值。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为创建与发展餐饮企业品牌效应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强调了在体验经济下的设计与服务的重要关系,为餐饮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餐饮行业的结构调整。
二、餐饮空间设计主题策划
主题的构思与创意是由餐饮空间的功能需要和主题理念决定的,设计师需将设计理念与经营策划交织在一起,为设计项目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同一个空间因其经营策略、目标群体、功能需要甚至经济文化环境的不同,可以选择从不同的构思概念进入设计,通过选择合适的主题传达深层的主题信息,创造出引人入胜的空间环境形象。主题策划与确定应体现出顾客、经营者及设计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在餐饮主题的策划中设计师应服务于经营者的运营需求,满足于顾客对环境的心理期待,但不要进行过分的主题设计,以免削弱功能,主次不分。餐饮空间设计主题的策划与确立的设计要点为:
(一)定位准确
餐饮空间的设计主题需要设计师根据市场调研、投资分析、经营定位、目标群体、区位选择、菜系特点等内容,并经过与甲方充分的交流及沟通后才可确定。合理选择餐饮主题,以不同的经营定位来确定相应的设计形式与服务形式,充分考虑目标群体的需求特点,尽可能扩大受众人群,争取更多消费群体的支持,以延长其经营生命周期,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二)主题突出
主题餐饮空间环境应围绕既定主题渲染空间氛围,营造明确的识别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使主题成为容易使顾客识别其特征并产生消费欲望的产物。围绕包括产品、服务、色彩、灯光、空间、陈设甚至服务人员的着装及背景音乐的选择,都应服务于主题。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动态行为或科技手段来强化主题,如海底捞火锅餐厅内的功夫抻面表演等。
(三)创意广泛
创意是主题餐饮空间的设计灵魂,通过创意将餐饮空间变为物质与精神双重消费的场所。餐饮空间主题选题广泛,社会风俗、自然历史、文化传统、流行文化、现代科技等都可以作为设计构思的源泉及创作灵感,使空间成为餐饮文化的延伸。创意除了形式上的创新外,也可以是经营策略上的创新,以原有主题为主线针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多元化及深度化发展,以延长餐饮空间的生命周期。
三、餐饮空间设计主题表达
(一)以民族文化为主题
主题餐饮空间设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不同菜式、不同地域、不同角度来诠释并创新文化,将文化符号渗透到主题空间设计的各个层面上,使整个空间的表现力具有更深的延展性。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力***营造出现代而又具有神韵的设计氛围,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辽河渡口”餐厅设计(***1),其设计灵感源自辽河文化,将该地域文化中零散的元素整合为能够传达辽河文化独有文化底蕴的鲜活场面。经营者为契合餐厅文化主题,在菜系方面选择了经过精心挖掘地域食材和菜品改良的辽菜,让顾客在这种美食文化的就餐环境中难以忘怀,这种由“品尝美食”到“关注文化”的“渡心旅程”重构了餐饮文化的内涵。
(二)以形态元素为主题
以形态元素作为设计主题的餐饮空间形式较为常见,其主题可以是某种抽象元素,也可以是某种具象元素,如科幻元素、海洋元素、时尚元素等。人们对陌生空间的认识,往往是从整体到细部,再由细部到整体的反复交叉的复杂过程。主题元素的提炼、变形、重构、再生、表达是此类主题餐饮空间设计的关键所在,元素形象被赋予到空间可以是一种技术性元素,也可以是一种装饰性元素。例如波兰的森林主题餐厅,其灵感来源于波兰国家森林公园,由做旧木板经加工重构而成的连绵起伏的“山丘”,静静地屹立在山坡上的“高压塔”以及巨大“星空”背景装饰的墙面,为餐厅增加了空间的梦幻感和神秘感。
(三)以特定环境为主题
以特定环境为主题,通过塑造个性的、与众不同的形象,满足特定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期待”,使顾客得到具有个性的主题文化感受,如知青、音乐、摄影等特定环境的主题。这种追求“差异化”的个,是通过创造这种特立独行的“符号”来证明的,“符号”的差异性越强,意味着这种服务产品满足某类顾客特殊偏好的效用性越强。但细化程度越高,目标受众范围就越小,一旦主题选择不当就会造成经营的高风险,因此市场分析、主题的选择及主题文化的深层次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年三班教室》主题餐厅设计,就是以80年代出生群体的心理特点而设计的餐饮空间。“怀旧”是80后群体餐厅设计的主题,旧物抓住了80后群体的消费心理需求,又符合环保的设计趋势。
(四)以技术手段为主题
技术与材料的快速发展,在空间设计中借助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高技术手段,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情绪的共鸣,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技术、形式、结构的相互统一,通过技术再现真实的主题环境。还有一些主题餐饮空间运用了高科技派的设计手法,不断出现高工业化、高科技感很浓的铝材、槽钢、玻璃等,使就餐过程变得新奇而刺激,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欲望。例如“Conduit餐厅”,一切从简单出发,利用金属管材不加任何修饰,只是在色调上做了微妙处理,利用现代的构成手法,将“线”转化为“面”,使设计不失整体感,给人以强烈的工业感和科技感。
四、结语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3
办公空间可分为:单间式和开敞式。在设计单间办公区时,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增加公共区域的面积。除了会议室等正式的公共空间外,还有其他非正式的公共空间。例如,茶水间、休息室等。非正式公共区域可以让员工之间自然的相互碰面,增加员工之间的感情。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在公共区域的表现,利用不同的设计风格、元素和色彩使非正式公共区域更加轻松和随意化,利用绿色植物的设计来缓冲工作中的紧张气氛。与办公区不同的是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员工可以在公共空间中交流方案和想法,提出问题。开敞式办公空间又可以分为全开敞式和半开敞式。全开敞式办公空间是外向型的,限定性和私密性较小,强调与空间环境的交流、渗透。它可提供更多的室内外景观和扩大视野。在使用时开敞空间灵活性较大,便于经常改变室内布置。在心理效果上开敞空间常表现为开朗、活跃。在对景观关系上和空间性格上,开敞空间是收纳性的和开放性的。全开敞式办公空间拥有封闭性办公空间不可比拟的优点,方便了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整齐、统一、有序的办公环境可以突显公司的实力、有助于树立公司形象,赢得客户信任。但全开敞式办公空间的不足正式封闭式办公空间的优点,全开敞式办公空间没有隐私性,在工作过程中员工之间容易相互影响干扰。空间不足,每个员工的***区域只有一张办公桌的范围,影响思维和创作。空调和照明较为耗费资源,空气质量下降等。半开敞办公空间的特点是空间的一方或其他方向与外部空间联系,另外顶部通过玻璃覆盖也可以形成半开敞式。它具有外向性的特点,限定度和私密性较小,强调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渗透,讲究对景、借景,以及与大自然或周围空间的融合。从室内向室外空间过渡,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趣味性。半开敞办公空间结合和全开敞式办公空间和封闭式办公空间二者的优点,使得空间半开放但有其各自***和隐私性,有助于员工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使部门之间能够更好地写作和提高整体的生产率。
2办公空间的人性化分析
现代办公空间的最大特点是人性化,办公空间的公共空间要同时照顾到员工的审美需要和功能要求。空间的比例、大小、尺度、形式、色彩、材质、空间分割和围合材质以及处理内外部空间环境的渗透、过渡的关系。不同行业对办公空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金融投资、财务管理等企业的客户对自身资料的保密性要求较高,更宜采用封闭性办公区。如今大多数企业采用封闭性和开场性共用的布局来规划。企业高管、财务和秘书,采用单间式。设计小组、研发团队和多媒体部门等小组人员采用开敞式或半开敞式局部。这种办公空间布局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来做调整,采用分享式的规划观念,满足各个职位和部门工作人员的功能要求。
3结语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脉传承、城市设计“三理论”
传统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然而,由于众多历史原因,有些街区已经成为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区内建筑破损严重,卫生条件不佳,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面临着亟待改造的问题。随着国内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能否保留城市文脉的记忆,能否使街区参与到新的城市生活中来,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实践。
1、城市设计理论初探
1.1“三理论”概述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通过对现代空间演进和历史典范的分析,得出有关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他主张将三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理论进行城市设计,主张以“***—底理论”为基础研究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所占用地的比例关系,通过联系理论研究组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场所理论加入了人的需求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倡导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予物质空间更多丰富的内容,它比“***—底理论”和联系理论更进一步。
1.2 “三理论”在街区更新中的作用
传统街区在更新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寻求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恢复地区活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街区改造应综合三种理论的优点:赋予虚实以结构,建立各部之联系,并回应人性需求和各自环境的独特要素。
利用“***—底理论”分析街区格局和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街区的空间总体结构,从而在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更积极的城市空间。
联系理论”则源于研究连接不同元素之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形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将之运用于街区更新之中,需要从大的层面,考虑城市整体结构的形成。
“场所理论”是以城市形体环境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特征为研究主题,关注城市形象结构下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与场所的深层次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寻找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特征,有助于人性化街区的形成。
三个理论都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分析研究了城市环境,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有利于我们对街区空间的全面分析和理解。
2、通天街的历史文脉和现状分析
2.1 通天街的历史文脉
通天街位于泰安老城之中,是泰安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泰安城的“三重空间”(如***1)是其城市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文化内涵,所谓三重空间是指泰山南天门以上的为“天堂仙境”,以泰安城岱庙为中心的“人间闹市”和以城西南蒿里山为主要场所的“厚土大德”。“人间闹市”中包括的主要城市空间有:通天街、岱庙、岱宗坊、红门路、红门等。因此通天街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轴的主体空间、作为泰山文化的承载物,其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渊源。
2.2 通天街的现状评析
2.2.1 现状街区概况
泰安城中心区的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建筑绝大多数是在20 世纪80年代后兴建的。由于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考虑泰安城的历史及文化因素,多数建筑空间沿袭了一般性城市建筑语汇,致使现在的泰安城市空间特征并不明显,其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不能体现泰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承担角色的重要性。城市文化中轴线上的历史遗迹——蒿里山、岱庙和历史街区——通天街、红门路等处的空间设计仅仅满足城市的基本的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空间组织序列。就目前通天街商业建筑空间承载量而言,其建筑空间容量无法承担其应当的城市文化功能、城市商业功能和城市旅游功能。
2.2.2 土地使用状况
通天街全长394米,以商业用地为主,但商业功能结构较为混杂,两侧有宾馆、银行、理发店、服装店等等。沿街两侧的片区中以民房为主,同时还有行***办公建筑,旅馆服务建筑,科教建筑等(如***2)。
通过对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以下问题:
2.2.3 道路交通
通天街是泰安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北达岱庙,自古为帝王封禅大典必经之路,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天街南接财源大街,西临青年路,人气旺盛,区域及人文环境优势突出。
(1)内部空间过于杂乱,缺乏明确的层次感和***形感,建筑实体和外部空间的比例不协调。(2)街区内的外部空间与城市道路缺乏积极有效的过渡和联系,内部空间相对闭塞。
(3)街区内开敞空间不足,缺乏有效的积极空间。
2.2.4 景观环境
通天街两侧聚集有大量居住区,其街巷的构成多保留自由的形态,街巷的名称也更是多样(如***3),如运舟街、卧虎街、卧龙街、关帝庙街、英武街、洼子街。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说在这里积淀,赋予了这些街巷不可磨灭的记忆点。保留片区旧有居民的记忆,是延续历史文脉的关键所在。
2.2.5 街区空间形态
街区北侧为岱庙、遥参亭,古建尺度较小,但街区内部建筑高度不一,两侧居民楼4至6层居多。部分建筑如万力大厦尺度过高,在街区各处都可看到万力大厦,影响视线景观。本应该对城市空间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岱庙在通天街区内超大尺度建筑的干扰下被大幅度弱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小尺度的建筑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街区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延续历史和文化(如***4、5、6)。
3、通天街城市设计思路探讨
3.1 基于“三理论”的城市设计思路
根据对通天街现状的分析,将之与“三理论”结合,分析思路如下:
(1)将“***-底理论”运用于对街区土地利用的分析之中,对建筑和空间形态进行整合剖析,挖掘街区消极空间,构建传统街区的肌理和结构。
(2)利用“联系理论”,分析城市大轴线之中街区的角色和功能,结合土地使用的布局,以保护文物古迹为根本,合理组织交通和视觉联系,塑造街区空间形态。
(3)利用“场所理论”,塑造具有特色的环境景观;延续城市文脉,营造社区场所;邀请居民参与设计,保留城市记忆。通过街道、绿地或广场等具有“场所”意义空间的叠加来营造一个满足现代与传统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3.2 通天街的设计整合
3.2.1 功能要素的整合
从建筑的“***-底关系”可以看出,街道与建筑的线型空间较为凌乱,两侧建筑肌理截然不同,但均呈现建筑密度高的特征。街道东部建筑密度极高,构建成细密的网格系统,同时还有部分大体量的保留建筑,将这种小型网格打破。街道西部有很多大体量建筑,但建筑形态较为零散(如***7)。
商业空间是通天街的主体部分,沿通天街已经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商业界面,但界面形式较为单调。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外部空间设计,每20至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都可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可以通过改变橱窗状态,或是从墙面上做出突出物,用各种办法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增加街区吸引力(如***8、9)。
3.2.2 场所空间的营造
用地和场所分别对应于建筑与空间的实体与虚体关系。建筑实体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与虚体结构的连接,使建筑和空间有效的共存。通过研究“***底关系”,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及空间形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城市肌理的尺度。通天街片区肌理密度大,虚体空间不足,但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场所设计要考虑以通天街的历史人文景观为原型,结合现有的自然条件、空间形态和街道格局,将娱乐、文化、商业、居住、工作一同形成城市组织,创造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所空间。街区内部缺乏绿化,借助绿化设计可加强空间场所的连接,增加场所的吸引力。
3.2.3 城市轴线的联系
在城市设计中,街道起着统一社区的作用,以城市范围内的连接作为恢复城市连贯性和城市发展方向的引导,有利于街区的更新。在泰安市的总体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轴中,通天街作为市民的公共生活核心空间之一,处在其中部,城市区位十分重要。考虑到“联系理论”,通天街的空间设计不能局限于街区本身,必须将街区放入城市的整体层面来考虑。以城市文化脉络为基本点,考虑城市空间的结构塑造,成为城市轴线在文化和空间上的双向延续。可将通天街规划为步行街区,隐喻其封禅大典的礼仪场所,并保持原有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尺度和基本形态,强化街道的端点建筑,从而强调街区的入口序列空间。
3.2.5 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建设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会削弱其文化功能,所以在街区的更新发展上应采用渐进的历史街区更新整治方法,对通天街进行空间改造。从城市整体空间文化出发,考虑城市历史文化轴线,强化通天街南北两端的牌坊,塑造吸引人流的入口开敞空间,引导行人进入历史街区,隐喻泰安古城南门的所在地和其历史文化核心作用。鼓励与历史文化有关的商铺进入,恢复泰安历史上传统商业街的经营特色。并结合通天街沿街建筑立面的整治,突出其作为泰安历史文化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在街道设施的设计上,尽可能的将泰安的帝王封禅文化和泰安自然及人文文化等信息加载到这些城市设施中,使这些环境小品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同时还能起到向使用者讲述城市文化历史的作用。
4、结语
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及文化传承的双向要求,因此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容易激发出大量的矛盾点,从而影响城市建设的实施。利用“***底理论”和“联系理论”进行分析,可达到整合街区空间结构,延续街区肌理特色,保留城市现代特征的目的;“场所理论”有助于营造人性化社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居民记忆,达到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设计的“三理论”相互连接的,发挥其优点长处,对解决街区现代更新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的融合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诺伯格·舒尔兹,存在 空间 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冯伟、李昊,解读城市历史,寻求空间答案——以泰安通天街城市设计为例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2007
[6]姜利勇,传统与现代: 一个变换的***与底. 2005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5
弹性化设计概念是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通用空间”理论衍生而来。所谓的弹性化空间设计并不是指一种不同于常规的设计方法,而是指设计满足建筑功能的多样变化需求的空间包容性能。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这种弹性变化的过程即为弹性化空间设计。本文通过探讨弹性设计出现的必然性,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空间弹性的呈现类型以及影响弹性化空间的要素,说明在美术馆建筑中弹性设计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弹性空间既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营造良好的观展空间。通过这种方法,便可以使美术馆创造出能灵活应对各种展示活动的自由空间。
关键词:
弹性化空间;包容度;美术馆;展览职能
0引言
文化建筑的发展大多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文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和前沿。美术馆做为艺术博物馆成为艺术的表现载体,其空间特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发生着改变。20世纪末,从西方国家开始的文化策略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生长,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例如,至200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90亿元,占GDP的6.8%;上海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45.7亿元,占GDP的6%①。作为文化产业链核心的美术馆的社会属性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美术馆的空间限定与单一封闭的分区的弱点逐渐显现。取而代之的是在空间模式与功能策划更加具有可变性和容纳度的弹性化空间设计方法。弹性化空间作为“通用空间”理论的延伸试***解决美术馆空间多样化的需求,将弹性思维带入设计之中,从而实现美术馆与城市、观众、展品的有机结合。同时促进美术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美术馆的发展历程
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来保存以及展示在文化以及艺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机构②。”美术馆直译为ArtMuseum或者MuseumofArt,也就是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强调沿袭了博物馆的公共性、服务性和非营利性。美术馆的称谓在人们深入了解美术馆的特性之前,容易在字面上遗漏“博物馆”的本性。在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带动下,美术馆的经营体制与形态、运作的内容及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过,关于博物馆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早期的美术馆或博物馆蓬勃发展开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当时的美术馆大多是由传统建筑改造而来。传统建筑从宫廷贵族的私有财产转向面对公众开放,成为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凡尔赛宫、英国的大英帝国博物馆等,这些古典建筑本身就是无价的艺术财富,经过修缮改造演变成为部级的文化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经济开始复苏,开始了现代建筑的探索。经济的复苏激发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一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美术馆应势而生。这时的美术馆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空间功能与流线,运用新材料突出建筑时代的进步。例如德国斯***加特美术馆、美国华盛顿美术馆等。这种既能沿袭传统又能体现现代思维的建筑形式在当时深受公众认可。20世纪末,美术馆的空间形式与建筑表现也越来越丰富。文化产业在各国迅速兴起,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层出不穷。例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建筑成为了这一时期美术馆的典型代表。在当代,数字科技引领的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文化空间的展示手段之中,新的科技手段在挑战传统的同时也为美术馆展示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2“通用空间”的思考———弹性化空间设计的原型理论
“通用空间”是由世界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真对功能与形式关系的理论。“通用空间”也称为“一统空间”,通用空间理论反驳了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建筑的形式不变,功能亦可改变的观点。1958年密斯在与诺伯•舒尔茨的谈话中提到“建筑物的服务目的是经常改变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去把建筑物拆掉。因此,我们要把沙利文的口号‘形式服从功能’倒转过来,去建造一个实用和经济的空间,以适应各种功能的需要③。”通用空间的理论核心是运用大跨度结构体系为具体空间的操作基础,在大空间之内区分空间以形成简易又多变的功能分区。在之后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密斯将这个理论应用反映在了具体设计中。以伊利诺理工学院克朗楼为例,克朗楼可以容纳300名学生同时使用,空间采用低矮的灵活隔断进行分割。把通用空间的概念引用到不同功能需求和不同体量的建筑中,密斯将一些附属空间如洗手间、储藏间、技术用房等空间要与主要功能房间***分割出来。它们被放置在楼层中的某一个位置,或许直接使用建筑中的某一层。而主体空间变为一个完全自由暴露的无结构自然空间。于是,那些变化丰富,多种多样尺度感的空间能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纯粹的***性。
3弹性化空间的三种模式
在通常的建筑设计之中,设计者习惯从建筑的造型、体量关系、平面布局等方面出发,确定出空间的具体概念以及规定其空间功能与属性。在美术馆这样空间需求多变的设计当中,固定化的设计呈现出了缺乏适应性及可变性等弊端。从而无法满足在空间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需要。本文所提出的弹性化空间设计策略是特别针对于美术馆的空间需求以及使用改造发展而来的设计策略。
3.1大空间策略
实现空间的灵活使用方法之一是利用大空间的尺度作为空间基础。在充分的空间之内用分区、隔墙、家具等方法进行灵活多变布置。空间的具体特性除了取决于空间本身的大小尺度以外,还取决于二次设计中空间的分割方式。大空间的必要条件是大跨度结构体系。由伊东丰雄设计,在2001年的日本建成的仙台媒体中心是大空间结构的经典案例。仙台媒体中心虽然是属于办公建筑,但对于美术馆的空间组织有很大的启发。伊东丰雄在设计时放弃了传统的柱子,改为使用螺旋形管状结构。电梯、楼梯、设备都藏在直径为2m-9m的管道内。使用空间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扩展。这样一个盒子空间,内部没有柱子、梁、窗户、门等常规的建筑构件,而是一个重叠组合的空间,所以非常自由。
3.2组合空间策略
空间组合是任何种设计中都要考虑的设计因素之一,往往空间的不确定性就存在于组合方式的千变万化。大中型美术馆的陈列室通常不止一个,陈列室之间的空间关系决定着展览空间的弹性。一般意义上的过渡空间是指连接陈列室与陈列室之间的交通空间,往往不在陈列范围之内。若是将过渡空间扩大理解为中间展厅,这个空间就可以成为展示空间的备用区域。并且预留空间可以共用为两个展厅以上的公用弹性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的空间过渡方式不宜以“门洞”的尺度来限定,开敞的连接更适宜组织不同空间之间的转换。空间组合不限定层高,不同层高的建筑成组出现可以提供不同展品选择的可能性。
3.3空间自身的弹性
任何空间都是由限定因素围合而成,空间本身不变但是内容可以改变整体的空间感。创造出空间自身弹性的关键在于利用装置来填充或是改造空间的弹性。在美术馆设计中,若是将观众的路线规定好,动线过于严格将丧失观众对于展览空间的探索。在弹性化空间设计中,强调了自由与包容。并非固定流线适用于所有陈列的布局。所以空间的模糊性也带来了弹性的可能。另一种方式是利用陈列架、陈列展台的不同排布改变空间的呈现方式。可以移动和旋转的装置一方面适用于展示品的定期变化,另一方面改变着观众的行走路线。以上列举的三种弹性空间模式是为了提供几种选择,而往往这几种方式是相互渗透配合使用,各自发挥其优点创造出更适应性更强的空间。
4影响弹性空间的因素
4.1模数制的空间
模数是在建筑设计中控制尺度倍数的一种基本方法,模数在保证施工精准度,材料尺寸标准化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原理,将空间转变为模数制度控制下,不仅仅在柱网尺寸和层高尺寸控制倍数,而是将空间理解为1X,3X,5X......等按基本空间单元组合而形成的空间序列。模数化的空间无论从空间分割和空间组合上都有利于增加空间变化的灵活度和可行性。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设计中,设计团队采用模数化的设计方法,运用***墙体形成的“伞拱”悬挑结构为单元空间,将其组合为不同尺度的展览空间。这种模数化的结构统一了空间的尺度,同时净化了室内空间。展示中可以灵活转化的空间提供了改造的便利性,可以适应不同展品变化的需要。清晰明确的结构性空间不仅模糊了空间之间的界限,并且形成自然的过度区域,实现了一种直白轻盈的质朴感。
4.2清晰灵活的结构体系
在美术馆设计中,考虑展示空间的结构选型对空间的适应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大跨度空间是指在横向跨越大于等于60m的各类空间结构。其中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膜结构、悬索结构等基本空间组合结构。在弹性化空间设计中,无论采用何种空间结构,要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便需要结构空间的清晰合理、易于组合和分解。在建筑设计中将主要空间与配套空间结合结构体系合理设置。1965年,哈布瑞恩(NicholasJohnHabraken)在荷兰建筑师协会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将住宅的设计与建造分为“骨架(support)”与“可分开构建(detachableunit)”两个部分的一套理论研究,成为SAR理论④。通用所谓骨架是指房屋的主体结构,而可分开构件是指后期可以灵活安装的灵活隔断。现在这一理论不仅在住宅设计中适用,在美术馆设计中,将固定不变的部分进行标准生产的方式进行建造,需要灵活布置的空间形成可变体部分。
4.3建筑的生长
建筑的生长通常是指在例如学校、医院、博物馆、***书馆等有功能性扩展需求的建筑改扩建处理手法。这类建筑一般在建造时不仅考虑当下的空间规模,同时具备发展的眼光预留或拟建出未来建筑增加空间。美术馆空间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容器”,更是艺术本身的一种呈现方式。当美术馆出现更多空间需求时,就要求原有建筑有良好的扩展形态作为关联节点。美术馆建筑的生长有三种生长方式:第一,X轴生长即水平生长。其中有分支生长、轴线生长、单元体生长、网格生长等四种模式。第二,Y轴生长即垂直生长。垂直生长是在空间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在竖向上增加建筑。这要求建筑技术例如基础承重、结构体系等有足够的条件得以支撑。第三,建筑组合。原有建筑无法进行改建或是加建的情况下,要实现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又要保证建筑的整体性。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在临近的区域加建新馆。例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同样也用到了第三种建筑组合的方式解决了建筑生长的问题。今日美术馆的2号馆和3号馆分别在2008年-2009年补充建设。
4.4材料构建的可替换性
美术馆的室内装饰一般遵循简洁有序的效果,为了充分考虑未来构建更换的可能性,材料和构建应当尽量选择标准化定型设计。材料的使用寿命也当选取耐久性较好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在美术馆的设计中,并非所有材料构建都要使之容易拆卸。区分可以拆卸的构建和不可以拆卸的构建可以保证建筑细节的品质与整体感。
5总结
弹性空间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多种空间诉求或是为空间转化提供未来的可能性。多种功能在一个空间中实现,既实现了空间的适应性也为业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在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今天,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仅为30年,空间的多种用途也成为了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一种措施。在空间设计时不仅仅考虑现在的需求,更为未来的使用做好准备,这也正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作者:孙烨 白旭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注释:
①数据来源: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性[J].经济地理,2008。
②196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美术馆的定义。
③参考:刘先觉《密斯•凡•德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④参考:张守仪.SAR的理论和方法[J].建筑学报,1981。
参考文献:
[1]杰弗瑞•艾布特著,李行远译.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M].意林出版社,2014.
[2]王熙元.展会空间设计[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3]张子康,罗怡.ART美术馆[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珍妮特马斯汀著,钱春霞,等译.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5]黄光男.博物馆新视觉[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6]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赵晨鹿.弹性空间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0(4).
[8]郑涛,张星鑫,王征.浅析建筑空间尺度的顺序和弹性[J].四川建筑,2010(12).
[9]吴琨.由密斯的通用空间谈起[J].南方建筑,2006(09).
[10]刘照国.论弹性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信息科技,2009(9).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日本集合住宅 保障性住房 小户型
Abstract: Japanese collection residential and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 has a lot in comm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Japanese cluster of houses,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methods, and established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expand the analysis of affordable housing, put ou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Explore the commonaliti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design.Key words: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houses; affordable housing; small units
中***分类号:TU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的发展刚刚起步,在居住空间布局设计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包括对空间尺度考虑不足、空间布局设计模式单一化、居住者未能参与设计、设计理念的相对滞后等。因此有必要对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设计进行进一步研究。
日本在住宅设计上长期坚持小面积、适用舒适的理念,长期开展对居住行为方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在集合住宅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而其集合住宅在文化背景、人口结构等多方面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较高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2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适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布局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体系。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设计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设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是提高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水平的重要途径。
3国内外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一、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
精细设计与居住空间尺寸
日本住宅的设计尺寸有求十分精准,可以精确到厘米。对各个房间的设计定位都很精确和实用,如家庭的公共空间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家具的摆放和实用,空间是否能相互渗透,交通线是否能重合。日本集合住宅虽然空间很小,但能把所有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人体工程学与居住空间尺寸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空间设计,其意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办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功能,然后对设计居住空间进行设计,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
工业化生产背景下住宅部品化
住宅部品是构成住宅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住宅建筑中的一个***单元,它具有规定的功能。按照住宅建筑的各个部位和功能要求,将住宅进行部品部件化的分解,发挥其功能作用。住宅部件的特点包括: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并向通用化方向发展。日本住宅部件化的发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住宅多样化和标准化之间的矛盾,而且为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的通用化设计提供了大量可行数据。
二、居住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以家庭为居住核心单位
按家庭人口为依据,用“家庭人数减去夫妇对数”来计算卧室数量,使集合住宅进入了保证居住实态和注重实效的阶段。日本集合住宅不仅把“食寝分离”、“就寝分离”“干湿分离”和“公私分离”的理念容入了标准设计中去。如以nLDK 型套型设计模式,确立了集合小面积住宅的标准模式,使关于小面积住宅的研究进入了精细化的阶段。
适应性设计
尽管小面积集合住宅有许多标准形式,建筑师仍然在个性化和多样化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1)根据居住者的情况,设定针对性的平面2)提供不同价值观的居住生活方式的相应住宅3)居住者能自行装修和自由分隔4)提供自由组合灵活住宅。
另外,还考虑由于家庭人口结构,老年住宅的“亲子型”的二代居、三代居住宅也得到了发展,设计上又分为同居型、分居型和邻居型三种。考虑到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居住以后可以分隔变化的“可变型住宅”、“顺应型住宅”。在居住空间形式中增设了西式卧室布置,使居住空间更加富有灵活性。
个人为居住核心单位
山本理显将传统的“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转化为一种“社会个人家庭”的新型社会关系,家庭不再是杜会和个人之间的协调者,而是存于个人背后又个人自由选择去接受的形态,重新定义了居住的核心单位应该是个人而不是家庭,从而使集合住宅的设计脱离了以往传统家庭概念,创造了“脱nLDK”住宅新的空间布局模式。
三、住户参与设计(合作共建)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设计模式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ing)是一种以住户参与设计与决策过程、居民和建筑师共同作业的特殊设计方式进行建设的集合住宅。共同协作的方式是其执行的基本精神,它强调的是与居住者一起设计,而不是为他们设计。
SI住宅自由内部分割
SI集合住宅提供了住户自己参与设计和决定居住单元的内部分隔和立面造型的可能性,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创造力的平台。居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爱好进行灵活布置,自由分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集合住宅设计。
脱nLDK模式
脱nLDK模式适应居住者多种要求的载体――代用空间的模式,进行新的空间组合的探索。建造可以接受各种客户群,流动的生活方式的平台,居住者可以自行改变和调整空间。
四、新的居住理念
居住主体
个体与集合的关系研究:集合住宅与***住宅最大的不同是要建立在公共性与私密性良好的平衡的基础上,基于“集合”与“个体”的关系学,集合住宅设计研究是“个体”的多样性的研究,设计多数的“个体”与“集体”两者同时成立的方案,“个体”描写自由的生活,集体是有约束、有秩序的生活,大的集体和自由的“个体”的关系。
空间形式
Soho的出现带来的启示:办公室走向家庭标志着家庭专用住宅向社会打开大门的开始。日本建筑师提出了阈的概念,阐释为“与外部对话的场所”,是与外界街道连续的部分,这个阈空间可以对外,成为与社会联系的过渡空间。可作办公室,也可作商店,根据各家的用途不同,给予街道的表情会很丰富。阈概念,与20世纪限定住宅功能集合化的做法不同,是新的城市住宅规划手法。
除了工作的元素外,高龄者、儿童在户内难以解决的家务也是集合住宅向外打开天窗的契机,护理老人的帮手、照顾儿童的保姆走进家庭是另一个阈。
4国内保障性住宅空间布局设计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论文主要的参考文献及观点有:
空间特点
周燕氓等人的著作《住宅精细化设计》[11]在住宅精细化设计方面做了很多深入性的研究,书中的很多经验和体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周燕氓、杨洁在《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一文中对于中、日、韩三国集合住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对日韩两国集合住宅的主要空间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集合住宅设计中可以向其借鉴和学习的方面。
学习借鉴
林文洁和周燕氓在《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12]一文中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对住宅小区的分布与规模、住宅楼及户型平面的特征随年代推移的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和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两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廉租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
生命阶段
濮慧娟在文章《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一文中,通过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在总体、单体、立面等方面的比较,论述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向与定位。其中的获奖方案――平凡一生,采用可灵活分割的设计手法,适应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群体一生各个阶段的居住需求;通过户内空间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来完善居住功能,使住户一生受益。[13]
成本核算
建筑学报上发表的《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选登》一文,其中刊登了一等奖作品,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孙石村、王鹏设计的模方:模块化设计,可自由组合,适用于不同地块要求;便于建立统一标准化体系及***府估价和成本核算,满足廉租房建设要求。[14]
要素协调
李飞在其硕士论文《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中关于居住空间布局设计提到“设计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各组织要素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复杂矛盾则是成功的标志。客厅是整个居住空间系统组织中占有统帅地位的空间,具有协调统帅各功能空间的作用。”[15]
5研究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日本对于集合住宅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发展历史、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随着其集合住宅建设的发展而同步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日本国内关于集合住宅的重要专著出版超过200册.除了这些专门的论著,日本关于集合住宅研究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也非常多,内容同样涉及了建筑历史、设计理论、住居学等诸多方面。
设计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国外集合住宅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实用性较高,相关理论成果的引入对我国的研究有很好借鉴和导向作用,故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国内的研究领域中受到的关注度较高,相关成果比较丰富,有关理论书籍的译著数量也相对较多,其中原著主要源自日本。
设计实例研究方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通过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建筑师》等为代表的建筑期刊,许多日本集合住宅实例被陆陆续续介绍到国内。文章大都以***文并茂的形式概括性地介绍了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和建设的一些代表性实例。
国内文献研究方面,《住宅精细化设计》等著作、《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等期刊文章以及《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硕士论文等,对住宅的居住空间布局设计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其次国内举办的设计竞赛如2002和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分别主办的《2002年全国经济适用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活动、《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全国各地2007年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住宅建设办公室主办,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承办了《2007***府保障型住房平面设计竞赛》活动。在这三次的活动中,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们都对保障性住房平面设计各个方面提出很多创新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菁,刘颖曦. 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J]. 新建筑,2001,(2).
[2]胡惠琴. 集合住宅的理论探索[J]. 建筑学报,2004,(10).
[3]周燕珉,杨洁.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J]. 世界建筑,2006,(3).
[4]王健,田中辰明. 日本环境共生住宅及其设计手法的解析[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0,(4).
[5]李依伦. 浅析人体工程学指导下的小面积居室空间设计[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9.
[6]邱伟立. 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发展历程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0.
[7]鞠瑞红.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SI住宅体系设计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2011.
[8](日)小林秀研究施,日本における集合住宅の定着程[M]日本住宅合センタ,2001
[9](日)小谷部育子、岩村和夫等,共に住むかたち[M]建料研究社,1997
[10](日)建思潮研究所,集まって住む形:低スモルハウジング[M]建料研究社,2001
[11]周燕氓等.住宅精细化设计.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林文洁,周燕氓.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世界建筑.2008,(2)
[13]濮慧娟. 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J]. 上海建设科技,2009,(2).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步入90年代,室内空间设计在飞速发展,“传统”概念向模糊化发展,世界流行文化室内空间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共性化"的创造。室内空间设计更有几种引人注目之处,如大型复合商业设施的升级,历史文化的香味,自然材料的应用,高科技的应用,中国在近50年里室内空间设计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在国际新文化环境的创造方面予以更多的重视。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和城市大量建设,给建筑师提供了无穷的设计机会。
室内设计作为一种学科随着与应用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入发展,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空间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理念,思维空间,从而推动着社会生活的精神文明进步,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为大众真实地服务着。
现代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历史。如果说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第一代(也就是二十几年前从美术中分离出来,扯起现代艺术设计大旗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为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使命,那么,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设计,则需要我们新生代艺术家和设计师,探索和建立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
对于一种潮流时尚的追求,是社会人们要求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从事表达实现这一追逐的设计师行业的设计人不应只站在商业因素的左右去“巧妙”变化,更应该深入了解室内空间艺术设计的实际内涵,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精神,彰显自己艺术修养和品位人生的态度,去引导时尚,真实地实现大众愿望而服务于大众,不只是简单的“迎合服务”的商业因素左右求全。
民族风格的新发展是一件让各国设计师们共同追求的课题,现代社会单纯的说某种东西是民族风格是会让人发笑的。新风格的出现也是新文化到来的预兆。运用传统的文化思想的香味,结合今天的科学技术创造出的作品自然会产生新的民族文化和风格,她的世界文化既民族综合创新探索追求。现代世界室内空间设计流行的风格就是民族共存,共追求的新风格。对传统的认识价值,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治史、***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等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部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的大型的、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的史学书。
不断延续风格,潮流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相互贯穿与延续,深入考量,而不是把自己的范畴圈起来,在狭义的范围内玩起“设计”的游戏,这将在未来的工作效果与格局受到很大的拘束,这对刚刚投入到室内设计这个领域的设计人非常不利。所以设计师在将来的思维空间中以地方概念为出发,综合全面的学习多元化知识信息并能主动地融入与国际接轨的观点,检视设计方案,创造自己的风格,多元思维,全面,科技,生态的维系目标,必将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同行服务于大众,树立设计师自己的社会价值。
设计师本人就是一个比例尺。无论在任何环境里必须拿出这个比例尺,对所处的空间进行比例、尺度的比较分析,时间长了自然成了一种职业的习惯。设计意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对空间、环境、形态、比例观察而产生的一种职业习惯。
设计作品的表现手法异常之难是不难想象的。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设计要求,给人能够对话的引导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寻求的道路。找到适合现代室内空间环境,探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是每一位设计工作者在现时环境空间设计领域里追求空间表现的一个课题。
要改变、引导全社会对传统观念的新认识。在现实的环境里找出一条中国民族风格的新表现方法。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人的建造物里面肯定有适合今天社会文化的精华,努力去寻找定会找出新的表现形式,寻找它为民族风格的发展发行了一张在空间设计领域中跨进21世纪室内空间设计的门票。
在室内空间设计物身上附加照搬古代文明符号,是设计上最要不得的东西。文明的历史香味飘进了现代建筑空间,同时香味也飘进了室内空间。而这种香味指在某种程度掺进传统的精神。它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消化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时代风貌。这就是设计者今天要追求的时尚,它既要强调历史性、文化性,同时还要产生时代性。
认真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是对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综合评判的唯一标准。把握整体大方的形态,仔细刻画是势态、形态、姿态加强的重要视点。新一代设计师追求的应该是去掉镜框的作品,有新的构思。
设计师是提高修养、品位的时候了。对比例、尺度、色彩和造型的完美和谐与统一,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精品应该诞生在对环境和条件深入的调查与理解。 对维护传统风格、夺回传统风格、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心态应严加克服。积极探索,试***超越,设计观念的异彩纷呈是检验一个设计师的标准。
切记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 建筑物在功能、构造方面,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科学了,可空间、环境、形象、风格在当今社会里确实成了设计师的一大研究主题。
设计行业的更新 我国的室内空间设计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初具实力的职业设计人才宝库,无论从人数量和素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同样也面临着设计人才的更替,设计队伍重组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室内空间设计师作为一个热门职业的同时也存在着潜伏的危机。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室内空间设计逐步走上了正轨。同时出现了大批的年青设计师。 室内设计师队伍面临着一个不可抗拒的人员交替。正如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室内空间设计师还发挥着作用,但队伍的中坚力量已由出生于5060年代的第二代室内设计师所代替。等到了进入21世纪,接力棒将传到80年代出校门的新一代室内设计师的手中。这一代的设计师们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将决定中国室内空间设计今后创作及发展方向。
相信,21世纪的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将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室内设计产生巨大震撼。人类的生活需求更趋于个人的“专有”。设计师是一个为各类人服务的综合产业。也许这种***性的变革,会把我们今天所坚信不移的生活理念“砸”个粉碎,但我们如果已准备好自己的知识,坚信,室内设计将会给日益发展的人类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室内设计将更加“以人为本”,给人类更加关爱。
参考文献:
[1]《建筑师》1999年4月第87期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现代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思路研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茶、饮用茶最早的地区,同时随着人们饮茶理念的不断成熟完善,也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内容。对于成熟的茶文化的内涵来说,其中不仅具有丰富的茶文化物质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茶文化精神理念。特别是随着人们饮茶习惯不断完善、成熟,到专门的饮茶空间内品味茶,感知茶文化,不仅符合人们饮茶需求,同时也是饮茶文化成熟发展的客观表现。随着当前艺术设计理念不断成熟,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水平都实现了实质性提升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现代茶饮空间来说,优化其艺术设计思路极为必要。
1茶饮空间艺术设计的具体内涵分析
茶饮空间是人们专门饮茶的场所。该场所并不是一件新事物,从人们饮茶习惯不断成熟开始,茶室、茶楼等专门饮茶的环境就已经成为人们饮茶的聚集地。人们在参与饮茶活动时,不仅可以品茶,同时也会和朋友进行聊天,因此茶饮空间不仅是一种饮茶场所,同时也是人们文化交流,增进情感的重要场所。之所以要对茶饮空间进行艺术设计活动,主要基于茶饮空间是一种***的公共区域,无论是其饮茶需求,还是交谈会客,都有自身属性要求。设计工作开展的价值和目的是服务整个空间作用的发挥,可以说艺术设计活动是实现茶饮空间功能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当前人们饮茶需求不断成熟,加上社会化活动不断完善,当前在茶饮空间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其艺术设计活动的全面开展。通过开展艺术设计活动,能够充分弥补茶饮空间的功能相对不足问题,同时也提升人们饮茶活动的品质和内涵。对于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来说,其更大价值在于通过对室内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和优化,从而实现茶饮空间设计与人们饮茶需求的体系化融合。随着人们饮茶需求不断成熟,加上人们对茶文化内涵日益推崇,在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价值已经不是简单的室内设计活动,而是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活动。结合当前设计活动开展状况以及人们的具体认知,我们在进行茶室、茶楼等茶饮空间设计活动时,要认识到该空间作为专业饮茶场所,因此其艺术设计,不仅要融入饮茶习惯及特性,同时还要对与茶相关的文化艺术及设计理念进行全面融入。在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主要要素和切入点是与茶相关的各种艺术元素,所以我们想要展现茶饮空间艺术的“美”,就需要让茶客在饮茶的同时,品味到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比如将舞蹈艺术、音乐艺术和历史文化资源等一系列内容融入到茶室设计活动中,让茶客在感知和品味茶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当然,必须认识到我国传统茶文化中不仅包含了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和文化艺术元素,同时其中也融入了深层次精神理念和价值内容,尤其是其中融入了广泛的礼仪价值规范和道德理念,所以想要实现现代茶饮空间艺术设计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其艺术元素的融入,同时也要将茶文化体系中的礼仪、价值观等多样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营造极具人文情怀的茶室环境,从而实现传统茶文化的全面继承。此外,还应该认识到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理念融合不加快,如今在进行茶饮空间设计活动时,要充分注重将各种时代设计艺术和理念融入其中。
2当前人们对茶饮空间的全新艺术设计需求阐述
实际上,艺术设计是文化内涵成熟发展的客观表现。随着人们经营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所接触的事物更加丰富,这就对人们开展设计活动提出了客观要求。当然,随着艺术设计软件和工具发展不断完善,如今人们对艺术设计活动的认知也有了全新突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融入新技术,融入时代元素,创新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人们开展现代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的必然要求。结合人们消费理念的全新变化,当前在开展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时,需要做到:首先,整个艺术设计活动需要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当前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人们消费需求也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关注点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相对于以往的价格和外在消费追求,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消费内涵的融入,也就是说,在人们看来其消费态度和理念更加成熟,多数人期待自身消费的内容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对于现代茶饮空间来说,其不同于其他公共场合,人们更加在意该空间的文化属性,可以说茶文化理念就是现代茶饮空间的文化基础。因此,当前在进行茶饮空间艺术设计工作时,就必须充分注重茶文化的体系化融入,通过整个茶饮空间的文化诠释,从而满足人们的全面需求。其次,茶饮空间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现念和时代元素的全面融入。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当前人们对整个设计活动的期待值更高,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元素,人们的标准和期待都有了更高期待。因此,在开展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过程时,需要将各种时代设计理念和设计艺术全面融入其中。通过赋予茶饮空间设计活动的全面性和时代性,从而实现茶饮空间的设计需要。最后,当前整个消费市场已经从以往的商家视角转向消费者视角,也就是说整个市场上的经营活动,更多主动权在于消费者,因此整个设计活动是否符合设计需要,其决定权和评判权完全在于消费者。因此在开展现代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活动时,必须将消费者消费理念与需求体系化融入其中,通过相互融合,从而优化茶饮空间的设计活动,进而使其整体满足消费者的客观需要。茶室空间的艺术设计活动,其给与消费者的更多是一种视觉感,因此在开展设计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今消费者在参与饮茶过程中,不仅有饮茶这一养生需求,同时部分饮茶者也将茶饮空间看做自身交流、聚会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进行空间布局设计时,还要隔断出相关***的饮茶区域,供人们交流聚会。当然,在茶饮空间整体风格设计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增加和融入茶文化元素,丰富茶饮空间的意境和内涵。
3融入现念的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思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加上人们健康养生、绿色生态消费理念更加完善,如今茶饮空间的功能属性进一步明显。当前人们在参与茶饮空间进行消费活动时,不仅充分期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和融入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期待其整体设计及风格内涵更具有现代元素。可以说,在传统文化发展日益复苏的今天,如何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念体系化融入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中,就极其值得思考。首先,要充分结合消费者的心理情感和价值内涵,完善茶室设计思路和氛围营造。对茶饮空间进行设计时,主要是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有效装饰,通过对建筑内部各个空间进行有效搭配和合理设置,从而优化整个茶室空间和布局。随着当前消费者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提升,如今在进行茶室设计时,必须充分采纳和结合消费者的客观需求,通过融入消费者的设计期待,从而确保茶室设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其次,要充分注重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和艺术细节融入整个饮茶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度和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进行饮茶空间设计过程中,必须对人们的文化情感和价值理念进行体系化挖掘和系统化融入,特别是要对传统文化内的价值理念和各种行为规范,进行有效认知,同时将其与整个设计活动相结合。在饮茶空间艺术设计时,我们应该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茶文化所追求和倡导的就是天人合一。因此通过融入这一文化内涵,不仅与其功能属性相匹配,同时也是当前对传统茶文化全面继承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此外,在进行饮茶空间艺术设计活动时,应该避免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存在普遍问题,就是缺乏融合性,随着中外文化融合进程不断推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设计理念和内涵有着更高追求,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活动时,基本都只会选择西方设计理念,但是客观的讲,茶饮空间作为饮茶的专门场所,其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入传统设计理念。但同样,还要从全面视角看到饮茶空间艺术设计活动,也要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其相融合。最后,在进行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时,还应该充分注重对设计细节的融入。客观的讲,整个茶饮空间设计是一项体系化的活动,无论设计内涵,还是各个设计细节,都对整体设计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要将确保设计品质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要将各种元素延伸融入其中,比如水墨画、小品景观、古典音乐等各种内容元素融入到整个茶室空间的设计过程中。
4结语
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绿色消费日益重视,饮茶这一健康消费需求就被更多人所认知,因此饮茶活动日益广泛,日益完善。人们在参与饮茶活动时,选择专业的饮茶环境和空间极为必要,尤其是在人们饮茶理念日益成熟背景下,到茶室中去品茶,不仅更符合人们消费要求,同时也是饮茶品质化提升的客观展现。而当前另一个全新特点就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品茶的客观环境也有着极高要求。因此,在进行茶饮空间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念以及消费者的具体需求相融合,从而发挥茶饮空间的功能属性和价值要求。
参考文献
[1]彭花菊.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研究[J].现代装饰,2013,(05):229-235.
[2]王小乐.现代茶饮空间设计研究———成都顺兴老茶馆设计浅析[J].城市地理,2014,(03):55-59.
[3]朱莉莎.浅析当代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J].现代园艺,2015,(02):78-82.
[4]汤驰明.茶饮空间设计中室内外景观元素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3):322-326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9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室内设计 科技创新 艺术创新
根据美国思想家、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著名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到:“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由原本以专业化大生产为社会经济中轴,转向以知识信息为社会经济中轴的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第四产业与第五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这一理论在过去的30年已被论证。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和工业部的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希・森德勒教授(Ulrich Sendler)在他的新作《工业4.0》(Industry 4.0)中指出:“到2030年,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形成从生产到配送的全面智能化,工业4.0体现着未来发展的趋势,代表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1 文化创意产业下室内空间设计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室内空间,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成为***的学科和产业。迅速崛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下室内设计的宗旨是安全、环保、舒适、信息化的。
因此,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时代,室内设计要想趁胜追击,把握时代脉搏就得利用多媒体交互的形式对室内设计进行艺术创新,为人们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成为室内设计发展前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 室内空间设计科技创新
2.1 参数化设计
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建筑形态、风格、观念影响着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室内空间由建筑体围合而成,室内的空间是反应所属建筑体内在的,室内设计所表达的是建筑的内在功能,因此,在当今的设计中建筑的室内外环境是整体规划的。因此,在参数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照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室内设计的参数化也将逐渐演变成室内设计的一种风格。其中来自英国的女设计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就打造了一间“建筑感十足”的参数化空间。该房间位于酒店的三十层,该房间除了完成空间的合理化给人美的感受以外,流畅的线条,纯净的颜色,未来感充斥的创意空间,打破了人们对室内空间界限的既有观念,随时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同时这也是数字化设计和工业制造能力提高的产物。扎哈的设计也向我们展示了参数化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巨大前景。
2.2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在于定义人造产品的行为方式,即人工制品在特定场景下的反应方式。交互设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英国设计师比尔・摩格理吉(Bill Moggridge 1943―2012)在一次设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交互设计,在他后来的著作《关键设计报告》中详细的描述。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互动空间名叫《雨屋》(Rain Room)是由名叫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的创意团队所创作。《雨屋》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空间的认知,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你将会体验到一场不被淋湿的倾盆大雨。它将当代科技与艺术文化安置在一个空间内,为人和物建立关联。兰登国际,历时三年设计开发了这套身在其中,却不被雨水淋湿的系统。不被雨淋湿的奥妙在于,隐藏在这个空间内的众多3D摄像头以及红外线感应系统,人在这个空间内活动时的数据都会实时的传输到这个系统中,系统控制淋浴器避开人体。
3 室内空间设计艺术创新
工业化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同质化这一问题,整个世界趋于相同,民族的、地方的、特色的设计正在消失。在后工业社会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打破同质化,为人们提供个性化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因此,要求设计师要不断的对室内空间进行艺术创新。
3.1 室内设计色彩的多元化
多年以来,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人们都会选择柔和的色系为空间铺色,室内选择色彩以明快的色系为主。直到近些年,室内设计的色彩才开始尝试新的方向,由于人们对个性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与众不同的搭配,比如,使用大胆的互补色搭配空间,蓝色和橙色搭配,给人一种青春跳跃的感觉。还有些人会选择在过去被人敬而远之的黑色,作为室内空间的主色调。它不会给人热情优雅的感觉,但它会给人营造出一种特别的神秘感。
3.2 室内设计中装饰几何化
近年来,在各种电子设备的UI(User Interface)设计中,大行其道的扁平化风格(Flat Design),对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每天都浸泡在电子设备中的人们的审美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来源于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的设计风格,反应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审美上的追求,于是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上也开始兴起这种在北欧几经由来已久的几何装饰。设计师Susanna Vento的室内设计就是运用这种风格为这个不大的空间创造出更多活泼的气氛,大面积几何和极简主义(Minimalism)结合的墙纸为空间增添了不少情趣,理性却不乏装饰美。
3.3 室内设计注重文化混搭
在过去的室内设计中人们习惯性的只使用一种设计风格,但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与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使得多个文化可以并存在一个设计中,称之为“文化融合”(Merging of Culture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混搭”(Mix and Match),可以在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下,根据个人喜好搭配不同的文化元素。比如,在新中式元素中搭配法式元素。同时,多样化的文化融合也促进本国文化的自我优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究其原因正如于丹所说:“这实际上是文化在不断地增容,在一次次融合中吸纳新的东西”。
3.4 室内设计注重可持续的自然风格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自然引入室内空间,绿色环保的动植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运用木、石、藤、竹等拥有天然美观纹理的环保可持续材料,并搭配动物标本,远古动物化石以及手绘动物***案都会很好表现既美观又环保的自然风格。王受之教授在谈到自然风格时说过:“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同质化都市中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自然世界是一个憧憬,一个期待”。因此创新的将自然风格进行艺术美化后代入人们的生活这将成为未来室内空间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室内空间设计不会再单一的发展,室内空间设计会像建筑一样应用最新的科技,创造与时俱进的创意空间。参数化设计和交互设计将成为室内空间设计的一个方向,但功能和技术的创新对于要兼顾人们使用居住情感的室内空间设计还是不够的,因此,室内空间设计的艺术创新同样重要。设计师只有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才能创造出人们所追寻的既有强大功能又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情感的理想空间。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张为平.参数化设计研究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9(11),112-117.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