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消费论文篇(1)
(二)上述相关规定的缺陷1.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亟需法律对此进行规范,但相应的立法较于实践来说已经相当滞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没有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立法,因此不能更好地保护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的利益。虽然2014年3月15日正式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也包括在内,但涉及到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只有第28条,并且仅仅是要求经营者提供相关经营信息。第二,《商业银行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中,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数量极少并且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可操作性较差。第三,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所发的规章、规范过多,互相之间既有重复,又有矛盾,并且效力层次较低,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影响了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府机构***也造成了影响。第四,中国银行业协会于2010年7月22日的《公约》,仅仅属于行业自律文件,效力等级低,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并且完全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自觉性与充分的服务意识才能实现,因此,可行性较低。2.缺乏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的倾向性保护,显失公平由于金融领域的高度专业性与技术性,消费者与商业银行比起来,明显地处于弱势地位。这需要对理财产品的购买者进行立法上的倾斜保护,但我国法律不仅没有如此规定,反而偏向保护金融机构而忽略了消费者的利益。如《商业银行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它客户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立法者的初衷将存款人及其它客户的利益置于商业银行的利益之后。相关法律中对消费者的权益也鲜有涉及,也没有强调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进行倾向性保护。3.缺少商业银行承担法律责任的条款我国的金融法律条文在性质上是以行***监管规范为主,即从监管执行的角度出发规范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行为,同时对于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处以相应的行***处罚或刑事制裁,至于金融消费者的民事权利、义务以及金融机构民事责任等的规定则十分有限。《办法》一共有80条,其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大概63条规定银行的义务,但在第十章法律责任中,却只用3条规定银行的法律责任,并且仅仅是由“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也只能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37条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另外“对商业银行违规销售理财产品的,可以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等类似的行***责任。《指引》中涉及到了赔偿条款,这是其进步之处。但其规定“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银行业产品和服务,造成损失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向银行业消费者进行赔偿或补偿”,但消费者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存在举证上的困难。因为所有的理财合同均使用格式合同,里面包含复杂的法律文书与免责条款,使得销售误导追责难、取证难、索赔难。
二、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完善相关立法体系英国于2000年通过了《金融服务和市场法》(FS-MA),这是英国***府在立法上第一次将对消费者的保护列为首要目标。紧接着,2001年l2月,英国又颁布实施了《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该法明确了负责金融服务监管的机构是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并且在该法中明确规定了金融服务局有四项监管目标,其中一项就是“使消费者得到适当的保护”。2006年10月,英国金融服务局出台了新的《金融机构业务规则》,制订了判断金融机构是否符合监管标准的11条规则,其中有5条涉及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2010年4月英国又通过《金融服务法案2010》,赋予金融服务局更为广泛的立法权,以打击少数金融机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可以看出,英国有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法律。因此,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由立法机关制定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提供立法依据。可以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侧重规定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和金融机构的义务,最终形成以《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为基础,其它相关法律为补充的立法模式。另外,可以在《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金融法律、法规中引入“金融消费者”的定义,有针对性地增加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条款和措施,在理财产品、存贷款、黄金产品、银行卡、支付清算、个人金融信息等方面达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的目的。
(二)立法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进行倾斜保护如同消费者与经营者地位悬殊一样,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相比,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其在选择金融产品、接受金融信息、购买相关金融产品时都要依赖于对方的介绍。而金融机构在此方面有着充分的信息、技术、资金以及专业优势。这就使得二者之间根本无法形成公平交易。因此,只有从立法上给予消费者应有的倾斜保护,才能减小交易双方的力量差距。如可以效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方面多规定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以及民事责任,另一方面,多规定金融消费者享有的法定权利。另外,可以规定商业银行推荐的金融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必须有针对性与适合性,如果超过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一定的比例,可视情况将该理财产品视为“缺陷产品”,从而进行召回。再者,可以从诉讼程序上体现对金融消费者的倾向性保护。如简化金融机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应当是金融消费者民事保护制度的特别要求。
理财消费论文篇(2)
关键词:房产价格 消费 福利
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们关于房价对居民消费、福利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消费数据具有直观、易获得性的特征,故成为较为常见的研究。福利具有间接、不易获得的特征,需要在消费的基础上构建福利函数获得,故在文献研究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一)房产价格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
房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三种机制:财富效应、抵押信贷效应和购房支出压力效应。
首先,通过“房产财富效应”,房产价格上升,导致房产所有者消费增加。根据经典“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居民当期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与当期财富的组合。对一般消费者而言,财富主要由金融资产(如储蓄、股票与债券等)和住房资产两部分构成。因而,当房产价格上涨时,房产所有者的财富存量上升,将刺激当期消费的增加。
许多学者对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对数形式,估计房地产财富的消费弹性,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差分形式,估计房地产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部分学者利用宏观数据证明财富效应存在,Case、Quigley和Shille(即CQS,2005)研究美国各州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的面板数据和14个国家2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发现房产财富效应显著存在,而且房产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金融资产的边际消费倾向。当然,也有学者对房产财富效应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如Buiter(2009)指出房产并不只是一种财富,还是一种消费商品,因而房产财富效应即使存在,也是非常微弱的。Calomiris等(2009)认为,CQS(2005)的研究忽视了房价与永久收入内生地相关,从而导致估计结果的偏差。他们运用CQS(2005)的数据重新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房产财富效应不显著且并不大于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结论。但是,Calom iris并未否认CQS(2005)发现的当期住房资产增值和当期消费上升的相关性,只是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房产抵押信贷效应而非房产财富效应。
其次,房产价格通过房产抵押信贷渠道影响居民消费。相对于“房产财富效应”问题的不休争论,“房产抵押信贷效应”却为学界广泛认同,即房产价格上涨以后,房产所有者可以通过抵押自已的住宅获得更多的贷款从而将增加消费。Iacov ie llo(2004)根据这一思路将房产价格引入总消费的欧拉方程,论证了房产价格变化是居民消费费波动的重要推动力,并运用美国1986-2002年的季度数据给出了实证检验。
第三,房产价格通过“购房支出压力效应”影响消费。对于那些暂时租房者或潜在购房者来说,房产价格的提高迫使他们为支付买房首付款而进行更多的储蓄,从而将挤出消费。Sheiner(1995)利用美国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房价上升,使得年轻的租房者必须为未来购房储备更多的积蓄,现有住房者增加的消费可能被潜在购房者增加的储蓄所抵消。Yoshikawa和Ohtake(1989)发现,当日本的土地价格上涨时,计划购买住房的租房者将提高储蓄率。只是由于这部分人占租房者中的比例很低,住宅价格上涨的净影响才提高了总体消费水平。
(二)宏、微观数据研究及发展方向
国外文献中常见的房价波动研究分为宏观数据研究和微观数据研究两种,前者使用各国的宏观统计数据,多利用时间序列的相关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后者使用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多利用回归方法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宏观数据获取方便,但是信息含量不够大;家庭微观数据信息量丰富,在揭示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微观差异方面及对个体行为的有效检验方面,有着宏观加总数据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获取困难。
基于微观数据研究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从家庭微观数据研究入手获得宏观数据研究难以得到的信息。在克服微观数据获取困难这一难题方面,目前比较流行的解决方法是根据已知的经济环境和数据,以经济人的效用最大化为前提,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个人在已知条件下的生命周期消费、储蓄和投资。计算机模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前提,如:住房作为一种特殊耐用品消费,与一般的消费有着巨大的差别。Fang Yang(2006)对住房消费和非住房消费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非住房消费在生命周期内为驼峰状,而住房消费在生命初期逐步增长,在生命后期平缓下降。在构建住房模型时,住房市场除了考虑自住外,还要考虑租房以及各种市场摩擦及冲击。Pedro Silos(2005)验证了研究住房拥有和财富分配时租房市场的必要性,Antonia Diaz and Maria Jose Luengo-Prado(2010)构建了无限生命周期模型,发现引入持续收入冲击、调整费用、非零首付、租房市场时,模拟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更相符。
微观数据研究在不断发展中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Engelhardt(1996)利用美国的微观家庭数据研究发现,自有住房者对住房资产的收益没有反应,但是住房资产损失却对消费产生了影响。作者分析原因可能是自有住房者的住房资产收益变现存在障碍或者是对住房价格上涨的持续性产生怀疑,即使不存在任何的变现障碍,考虑到遗赠给下一代的动机以及拥有自有住宅的非金钱效用等,自有住房者也可能没有很强的动机去变现住房资产收益。Campbell 和Cocco(2007)运用英国家庭支出调查的个别家庭数据研究住房价值变动对租房者和自有住房者消费的影响,发现在年老的自有住房者中,房价对消费在统计上有显著的影响,而在年轻的租房者中则没有显著影响。
在计算机模拟基础上的家庭微观数据研究由于其蕴含的巨大信息量,逐渐成为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模拟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如Lazear and Michael(1980)在讨论住房者消费时,将人口作为衡量家庭规模的外生变量引入来表示经济体的规模;Flavin and Nakagawa(2005) and Sinai and Souleles(2005)构建了住房价格随着地理位置不同发生变化的模型;Campbell and Cocco(2005)检验了住房者在固定利率贷款和可调整利率贷款中的借贷抵押选择。 (三)主要结论
房价对消费的影响。第一类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将增加居民消费。例如Poterba(1995)认为房价上涨通过提高持有者信心推动消费增长;Engelhardt(1996)运用PSID数据对房价增长与当前有房者的消费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直接检验,估计房地产财富效用存在,其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03;Case et al.(2001)研究发现美国等14国的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用显著,而且比股票市场的要大;Boone(2002)验证了G7国家存在较强的财富效用,并且近几年逐渐增强。第二类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对消费影响不明显。例如,Phang(2003)运用新加坡的数据检验房价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发现不存在财富效应或抵押效应;Tan&Voss(2003)利用澳大利亚数据建模发现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不显著。第三类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将抑制居民消费。这一结论在国外文献中较少看到。
房价对福利的影响。Bajari,Patrick,C.Lanier Benkard,and John Krainer.(2005) 从一个较为简单的市场入手,测量了自有房价格变动时消费者福利的变化。在一阶最大化后,得出住房价格变动时社会各经济体福利发生转移,但是总量没有变化。Weili Li and Rui Yao(2006)认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福利变化不同,老年人、年轻人的福利变化比中年人敏感,社会总体的福利变化随着人口比例的不同会发生变化。
国内理论情况
我国在1998年实行住房市场改革,关于住房价格在市场中的波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21世纪初逐步增多。学者们从中国国情出发,其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突出实证研究,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我国近十多年有关住房价格变动的研究十分重视实证分析,具体表现为强调将国外的主导理论应用于我国国情的实践。客观的说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对于分析住房价格增长的主要诱因、***府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决策依据,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段忠东等(2007)利用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认为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之间在长期内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二)多宏观数据分析,少微观数据分析
国内房价与福利的研究多利用全国总体宏观数据,通过时间序列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方法、指标选择和数据使用上并不存在太大差异的情况下,最终得出的结论却差异巨大。如:宋勃(2007)利用我国1998-2006年间房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的季度数据,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存在“房产财富效应”的结论。但骆祚炎(2007)、刘旦(2008)分别利用1985-2004年和2000-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中国房产财富效应微弱和不存在的结论。
究其原因,可能与样本容量有限,导致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得出的结果有偏差。Pierse和Snell(1995)的有关研究指出:修正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以及协整检验的E-G二步法,要求样本容量必须充分大,若样本容量偏小,则偏差会越大。在样本数据有限的情况下,Johansen协整检验的势很低,导致单个时序数据协整检验的结果并不可靠。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滞后项阶数选择是敏感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时间不长,有关房地产的统计数据时序较短。因此,采用宏观数据的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我国房地产财富与消费的关系是低效果的,结论可能会有偏差。
(三)多消费研究,少福利研究
由于消费数据具有直观性,更容易获取,国内文献关于住房价格波动的研究多局限于消费领域内。在消费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研究了房价对消费的影响结果,少部分学者对产生这种结果的机理和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福利衡量具有间接性,不能直接获得计算,需要构建函数,故房价对福利的研究只能进行理论分析。与国外相关文献相比,我国国内文献的理论分析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四)多结果分析,少机理分析
大多数学者研究了房价对消费的影响结果,却很少对产生这种结果的机理和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现象逐步得到了改善。高开仙、莫申生(2010)在《高房价与福利效用、财富效应》中将掌握土地资源的***府理解为是一个具有自身效用函数的经济行为人,在对其效用函数及构成变量分析后,尝试就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因房价上涨所引起的财富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问题,进行了机理性的探讨。
研究建议
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我国房地产市场研究起步晚,相关研究与国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笔者认为今后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
构建理论体系。国内的研究多属于理论层面进行机理描述分析,尚显粗浅,我们需要逐步深入,在实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重视家庭微观数据研究,在现有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的模拟计算,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房价变动对居民福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骆祚炎.基于流动性的城镇居民住房资产财富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7(4)
理财消费论文篇(3)
中***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对中国经济而言,促进消费进而拉动内需不仅是短期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关键,也是长期内改变经济增长结构的需要。股市一般被认为是经济晴雨表,经济好坏决定了股市的红绿。而庇古提出。货币及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反映到股市即所谓的股市“财富效应。”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使宏观经济模型更加精确,能更准确地预测央行货币***策的效果,还有利于股市本身的定位发展以及***府对股市的调控。
一、股市财富效应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中所谓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即“庇古效应”。后来诸多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和延伸。
(一)庇古及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物价下降时),将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促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平衡。经济学中所谓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这种“实际余额效应”或“庇古效应”。
(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只考虑当期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认为居民的现期消费(c)主要取决于当期可支配收入(Yd)。其消费函数的形式:C=C0+cYd;其中,c为边际消费倾向(MPC),0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是没有考虑到财富积累对消费的影响;其二是未能将家庭的预期收入纳入消费函数。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弗里德曼将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与永久性收入。永久性收入是指一生财富的年金价值,是消费者预期可以获得的规律性收入,其变化是由于现期收入与永久性收入之间的差额形成的。对消费者而言,爆发性的股市短暂繁荣的收入属于暂时性收入,对消费或边际消费倾向不会有明显的影响,现期收入的变化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对永久性收入估价时才会影响到现期消费。由于现期收入对永久性收入的影响是微弱的,因此无论暂时性收入如何变动,消费都是相对稳定的。
(四)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安尼等从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依据微观经济中的消费行为理论进行分析,即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它的消费支出。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C=aWR+cYL 0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居民的消费支出由居民的毕生财富决定,而人的毕生财富由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及金融财富组成。
(五)现代消费函数理论。霍尔和费莱文提出LC-PIH模型,其简化形式如下所示:C=aWR+bθYd+b(1-θ)Yd-1,其中0
其中c为消费,Yd和Yd-1分别是现期和前期的可支配收入。WR为消费者在某一时期拥有的资产存量,储蓄和股票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二、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理论主要研究股市财富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变动关系。其经济学原理是:消费不仅是收入的函数,而且还是财富(包括股市财富)的函数。财富和收入变量同时进入消费函数,使财富效应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不仅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还有大量来自于企业部门的机构投资者的特点,财富效应具有更广泛的定义,股市对消费需求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传导机制:1,通过影响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市场信心,进而扩大消费。2,通过影响投资者实际收入影响消费。3,通过改变供给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来影响消费支出。
三、***策建议
由此看出,股市财富效应对中国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为扩大股市财富效应提出以下***策建议:
(一)规范证券市场,加强市场制度建设。从上面香港股市和上海股市的对比可以看出,成熟的市场更有财富效应,因此我们要向香港市场学***验,努力创建相对稳定的、繁荣的股票市场。股市的持续繁荣是股市财富效应发挥的基础。我国股票市场在制度框架、监管、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严重阻碍了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发挥。因此,期望以股市来刺激消费必须在扩大股市规模的同时,通过完善股市发展的制度基础,建立一个有市场声誉的、稳定的证券市场,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减少理性投资者投资因***策因素而导致的不确定性。
(二)利用证券市场推行“富民***策”。从市值规模分析,应逐步扩大上市公司的规模(供给)和投资者规模(需求)。因此,应该采取措施扩大股市规模,扩大居民股票持有量,为股市财富效应的发挥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实现市场优胜劣汰,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为股市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要利用证券市场推行“富民***策”。总之,健全股票市场的发展,发挥其正财富效应,重视负财富效应,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三)培育股市信心,增强信托责任。目前,***府最应着手道德建设,要彻底废除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的错误思路,建立以保护和培育散户股民为中心的股市发展新思路:充分认识只有散户股民的发展才能救中国股市,实现中国股市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繁荣;建立机构投资者与散户股民完全平等的股市***策;禁止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机构和人员股市分析和推荐股票的行为,禁止任何形式的股票推荐。
(四)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只有通过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才能更好的发挥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作用。为此,要明确产业***策导向,有重点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实现市场优胜劣汰,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为股市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振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1,3
理财消费论文篇(4)
关键词 财富效应 股票市场 居民消费 制度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股价变动或投资者分红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余额发生的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开支方面引起的变动。现代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行为不仅与当期的真实收入有关,还与居民的财富水平有关。构成居民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股票资产。那么,在我国,股价指数的上升能否刺激居民消费支出,即股票市场是否具备财富效应功能呢?本文力***就这一问题从中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的强弱角度来进行实证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自1990年证券市场设立以来,股票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府在制订经济***策时,对股票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我国股市对我国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股市对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Brumberg,1954)假设消费者存在一个依赖于现在和今后一生的总消费的效用函数。他在现实收入和未来一生收入的贴现值及其现时资产之和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最大化的结果是他在现时的消费可以表示成他的资源、利率(资本收益率)的函数。消费函数可表示为:
式中: 为社会总消费, 为年总收入, 为总预期未来收入。其中T年总收入又由净财富和真实收入组成。净财富部分包括股票资产。股票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首先,按照生命周期或持久收入模型,消费支出是家庭生命周期中所有金融资源的函数,资产价格的变化自然会影响消费支出;其次,当期消费受到未来收入预期水平的影响,而资产价格变化影响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最后,古典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资本市场是完美的,家庭可以根据其净财富和持久收入,在各个时期最优分配消费支出。
如果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较强,则普通居民投资于股市的股票财产会对居民消费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否则,说明我国股市目前的财富效应还很微弱。这里运用回归的方法对1990年至2002年中中国股票市场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以估计中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根据现代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设定方程如下:
在这个方程中,Ct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t代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SVt表示A股股票流通市值, 为误差项(其具体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回归结果显示,1991到2002年间,我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的直接财富效应并不显著,股票流通市值每增加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减少0.002129元,而影响这一时期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因素仍是收入指标,较为显著的T检验值(10.05815)也同时验证了收入对消费的显著影响作用。这说明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更像是一个投机活跃的市场,而所具备的家庭投资作用微乎其微。
三、分析结论及***策建议
运用相关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不显著。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由于股票市场制度不完善,运行不规范,***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严重,股票市场缺乏真正创造社会价值和提供投资回报的上市公司作为经济基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股票市场对投资者整体财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调整而不是总量的增加,因此财富总量增加引起的消费扩大效应有限。(二)股票市场规模尚小,占GDP比重较低。我国股票市场对社会财富总量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财富在各投资者之间的重新分配,股票价格即使上涨,但一般投资者财富增加有限,对于刺激投资者消费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这对这种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一)继续扩大股票发行的规模,稳步提高股票价值占GDP的比例。在目前情况下,由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公开行股票的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因此要推动中小企业的发行和上市工作。同时,要进行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流通方案的研究,在适当时机推出国有股权的流通改革,更进一步活跃股票市场,从而发挥股市促进消费的作用。(二)采取措施改变居民资产结构,增加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要使居民庞大的储蓄资产转为股票资产和其他各类证券及保险资产,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扩大财产性收入的比例,提高股票等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积极推动作用。
理财消费论文篇(5)
中***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9-0036-11
众所周知,对于绝大部分国家而言,居民消费支出始终是国民经济中占比最大的支出项,同时也是最稳定的支出因素。近10多年来,欧盟成员国的居民消费率总体上比较平稳,但自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债务危机发生国的财******策正逐步从宽松的财******策转换为紧缩的财******策,紧缩的财******策从长期来看将通过逐步缓解债务危机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但短期内可能影响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负向冲击。关于采用跨国数据对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国内外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比如Carroll与Weil,1994;Modigliani与Cao,2004;He和Cao,2007);(2)基于人口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视角(比如Loayza、Hebbel与Serven,2009;Modigliani与Cao,2004;Wei与zhang,2009);(3)基于收入分配视角(比如Schmidt-Hebbel与serv6n,2000;Jin、Li与Wu,2010);(4)基于不确定性与预防性储蓄动机视角(比如Summers、CalTOU和B1inder,1987;Supan,2002);(5)基于文化差异视角(比如Carroll等,1999;Wisman,2008;叶德珠、连玉君、黄有光等,2012):(6)基于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视角(比如Jappelli和Pagno,1994)。现有文献已经从多个方面对居民消费率与消费储蓄行为的国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由于民生性财***支出与居民的消费支出紧密相关,民生性财***支出的压缩可能增强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导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本文拟从财***支出的角度出发研究***府消费与民生性财***支出对欧盟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效应,并结合欧盟国家的现实情况提出相应的***策建议。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财***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文献回顾
从财******策角度进行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研究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李嘉***等价定理。因为李嘉***等价定理是对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策的一种否定,***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相同或者等价,因为居民预期***府会在未来通过提高税收而补偿当期支付的债券利息,因此消费者会缩减当期的支出来应对未来的税收。Kormendi(1983)基于持久收入假说并利用美国1929~1976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在***府财***预算平衡的前提下,财***支出对社会总需求影响不显著,税收并不对居民消费起作用。但Modigliani和Sterling(1986)认为Kormendi(1983)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方程设定偏差、数据处理误差以及未遵循生命周期假说。纠正这三个问题后的实证检验结果否定了李嘉***等价定理,因为结果显示税收显著降低居民消费,但是财***支出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且这两种影响并没有相互抵消。另外有部分文献使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比如Evans(1993)在Blanchard(1985)世代交叠模型基础上使用了19个国家1960~1988年的数据对李嘉***等价定理进行了检验,通过对居民消费是否受到***府税收以及债务影响来判断李嘉***等价定理的成立与否,分国别进行的时间序列回归结果表明只有小部分国家与李嘉***等价定理相悖,但利用跨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的结果却显著拒绝李嘉***等价。H0(2001)对24个OECD国家从1981-1997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府在以增加税收和发行债券的前提下增加财***支出,则会导致居民减少消费以应付当前和未来更高的税收。
鉴于李嘉***等价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比较严格,并且模型设定偏差可能将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大部分文献用财***支出是否显著影响居民消费来判断李嘉***等价是否成立,由此又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论:一是财***支出对居民消费显著存在挤出效应。比如Aschauer(1985)在跨期最优模型的框架下对美国1948年第一季度到1981年第四季度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研究,回归结果显示***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Ahmed(1986)使用跨期替代模型研究了英国财***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认为***府的临时性支出和持久性支出均会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最终结果则是导致了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二是财***支出对居民消费显著存在挤入效应。比如Ihori(1990)认为财***支出的效应应该取决于居民的预期,其在Djajic(1987)的财***支出动态模型中加入居民预期,模型结论表明如果***府永久性增加支出被完全预期,那么居民消费就会上升,但是这种影响效果取决于***府支出的初始状态相对于最优水平的位置;Karraas(1994)曾使用30个国家1950-1987年的数据,通过构造消费函数模型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大部分国家来说***府财***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三是***府支出对消费的影响两种效应同时存在。Amano和Wirjanto(1997)构造了两时期持久收入模型,在理论上分析了***府支出的影响存在私人消费的跨期替代与期内替代的情形,并使用了美国1953第一季度到1994第四季度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当私人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大于两者的期内替代弹性,***府与私人消费成互补关系:而当跨期替代弹性小于(或等于)期内替代弹性,两者成替代(或无)关系。随后Ho(2001a)结合马尔科夫体制转换模型对台湾1960年到2000年的数据分析显示,在1980年以前***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由挤入效应主导;但在1980年后则刚好相反,由挤出效应变为了主导。对于这样几种不同的实证结果,选取数据的样本国家或地区不同会产生一部分偏差,但Douglas和Mankiw(1998)认为主要在于实证模型设定存在差异,不同的理论模型所对应的假设前提也不一样,这样在变量的选取与处理上又会生产不同,又或者在回归中某些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等使得结果不一致。
(二)关于欧洲国家财***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文献回顾
对于欧洲国家财***支出对居民消费储蓄影响的研究较多,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实证结果,如Alessandro(2010)对意大利20个地区1980~2003年间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府支出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但是与***府财***支出的增加速度成反比;另一种观点则是财***支出提高了居民储蓄率从而降低了消费,如Ho(2001b)使用欧洲国家1981-1997年的数据进行DOLS(Dynamic Ordinary Least Squares)分析时发现财***支出挤出了消费;另外Castro(2003)对西班牙1980年第一季度到2001年第二季度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VAR分析说明,***府的财***支出虽然在短期内能提高消费,但是在中期和长期则会提高储蓄降低消费。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通过对财***支出的分解项来对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进行研究,而这些分项主要集中在养老金支出方面。如Bosworth和Burtles(2003)对欧洲国家实行量入为出(Pay as You Go)养老金***策的国家进行过研究,时间跨度为1970~2000年,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府养老金支出越多则居民储蓄率越低,且***府公共储蓄率越高也会使得居民储蓄率升高;Attanasio和Rohwedder(2001)则对英国的养老金制度与居民储蓄率关系进行了研究,数据采用了1974~1987年的家庭支出调查数据(FES),最终结果显示英国在1975与1981年的改革中短时间地调低公共养老金使得居民储蓄率迅速上升,表明公共养老金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财***支出的有效性、财***支出的挤出或挤入效应这两方面,虽然也有从民生性财***支出分解后的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分别进行的研究,但较少在同一样本中同时考虑这三方面的对比性研究。本文准备使用1996~2009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对欧盟国家的财***支出结构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究。由于选取的样本时间段正值欧洲债务危机发生前夕,更能对其影响效应做出更合适的估计,同时以往的研究大多使用了时间序列或是横截面数据,使用面板数据更能控制未观察到的个体或时间偏差,以避免设定误差,改善估计效率方面更有优势。
二、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的计量模型将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居民人均消费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作为因变量,自变量的选择按照理论关联性和数据可得性原则进行,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APCit=β0+α*fiscalit+Xit*δ+ηi+νt+εit(1)
其中APC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i、t分别代表国家(或地区)以及时期,fiscal为主要关注的财***支出变量,X为影响消费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收入变量、人口结构变量、金融***策变量与经济结构变量等等),ε为残差项,η代表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的国家(或地区)个体效应,ν代表年度效应。
(二)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统计性描述
本文所采用的面板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发展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府财***统计(GFS)数据库以及OECD统计数据库,在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平衡面板数据的要求,我们选择了9个欧洲国家1996-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
方程(1)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我们重点关注的解释变量fiscal分别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占GDP之比,我们将主要关注这三个变量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情况。其他控制变量X代表如下几个方面:(1)收入变量,包括人均GDP、人均GDP平方以及人均GDP增长率。根据杨天宇、朱诗娥(2007)对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推理,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可能存在U型和倒U型特征,我们加入人均GDP及其平方项;根据Modigliani与Cao(2004)的理论模型,收入增长率与居民储蓄倾向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引入人均GDP的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的系数预期为负。(2)人口结构变量,包括少儿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城市化率。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少儿抚养比及老年抚养比越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越高,因此它们的系数均预期为正;城市化率代表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城市发达程度,但基于流动性约束的原因系数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3)产业结构变量,本文拟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之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根据万广华(2008)的研究,将产业结构引入不平等分解式函数,认为产业结构变化也能引起收入的不均等,而收入的不平等很容易引起消费失衡,因此加入产业结构变量的预期系数为负。(4)不确定性变量,本文拟采用通货膨胀作为宏观不确定性的替代变量,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不确定性将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因此通货膨胀率的系数符号预期为负。(5)金融***策变量,本文采用实际利率作为对现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因为现期消费就意味着未来消费的利息损失,而这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偏好。(6)经济结构变量,本文拟采用***府消费率、净出口占GDP之比,基于Karras(1994)以及Ho(2001a,2001b)等研究,***府消费率的系数不确定,净出口占GDP之比的系数预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其解释
(一)基准回归: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首先本文对方程(1)进行没有添加国家虚拟变量和年度虚拟变量的混合OLS回归(即将多期的横截面进行混合),结果报告于表2的第1列;然后在控制年度效应基础上进行了混合OLS回归,结果报告于表2的第2列,并且报告了年度效应的联合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年度效应联合显著。表2第3列是随机效应的估计值,且报告了年度效应的联合显著性的p值和个体效应的联合显著性检验的p值,结果验证了年度效应的联合显著性以及个体效应的联合显著性。第4列是固定效应的估计值,我们报告了年度效应的联合显著性的p值和个体效应的联合显著性检验的p值,以及豪斯曼(hausman)检验结果的p值,结果显示年度效应和个体效应都是联合显著的,且豪斯曼检验结果(p=0.000)强烈表明应该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来进行估计,即不可观测的国家固定效应与可观测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由于伍德里奇(2003)指出,如果不可观测的国家固定效应与可观测的解释变量是相关的,那么混合OLS估计就是有偏误且不一致,同时面板数据模型可以控制个体或国家之间的异质性(巴尔塔基,2010),因此本文进行结论解释时候所指的估计量是固定效应估计值,混合回归和随机效应估计值仅仅作为参照系。
从表2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来看中可以看出,控制变量中收入的两个变量人均实际GDP及其平方项的系数分别为正和负,也就是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人群之间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较小,只有中等收入的人群平均消费倾向最高。人均GDP增长率的系数虽然为负但不显著。人口结构变量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系数都为负,但只有老年抚养比系数显著与生命周期理论不符,可能是由于养老成本的提高使得居民需要进行提前储蓄。城市化率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可能与城市聚集生活成本提高与流动性约束有关。作为不确定性变量的通货膨胀率的系数为负鞍钢显著,说明居民为应对未来存在的支出与消费不确定性而进行储蓄。利率的系数为负,说明居民更加偏向于未来消费从而缩减现期消费。经济结构变量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净出口占GDP之比的系数均不显著,但***府消费明显挤出了居民消费。
(二)添加财***支出结构变量的OLS回归与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表3中分别加入了教育支出、医疗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之比三个变量,基于上一节中的回归结果和说明,我们选取随机效应作为对比,还是关注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从结果上来看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变化不大,因此回归方程是较稳健的。我们主要关注的财量中,教育支出占GDP之比的系数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在发达国家中居民的教育支出并不像发展中国家那样占总支出较大的比例,且发达国家的居民更倾向于进入师资力量等条件更好的私立学校就读,因此***府在非公立学校上的支出较小且作用有限。在包含医疗支出占比的第3、4列中我们去除了时间效应,因为联合显著性检验并未通过,医疗卫生支出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医疗卫生支出对居民消费是存在促进作用的。虽然欧洲国家在医疗上的支出比重比教育支出比重高出不多,但医疗体系的发达还是让居民降低了在这一方面的储蓄。最后是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变量,对居民人均消费倾向的作用也为正,根据Page(1998)的统计,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5种理论:退休性储蓄与生命周期理论、预防性储蓄动机理论、遗赠储蓄动机、拇指规则以及消费者短视理论,但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有利于居民形成良好的未来预期与消费习惯,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另外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实际收入不确定性的变量通货膨胀的系数始终为负且显著,再结合财量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正效应,居民的心理预期中应该是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健全的医疗体系本身就能显著地降低居民的不确定性支出,而社会养老金更是居民退休后生活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医疗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实际上降低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四、结论及***策含义
本文利用1996-2009年9个欧盟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在考察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府消费与财***支出中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应,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在欧盟国家财***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财***消费率的提高显著降低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
第二,医疗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倾向存在显著的正效应,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分别提高人均消费倾向0.31和1.00个百分点。我们发现教育支出占财***支出比重的系数为负且不显著。
消费作为一国经济增长中最稳定的一个方面,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考虑各种***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欧盟中一些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实行扩张性的财******策,对居民消费结构实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近两年欧债危机之后,部分国家陆续宣布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财******策,这一方面有利于财***收支的平衡,但另一方面***策制定者们也需要考虑到财***支出中民生性财***支出部分的调整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疗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是存在促进作用的,那么在实施紧缩性财******策时如何调整民生性财***支出的结构,或如何对社会保障机制进行调整非常关键,因为保持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是经济恢复平稳增长的必要条件。
(易行健电子邮箱:)
参考文献:
巴蒂·H.巴尔塔基.2010.面板数据经济计量分析[M].白仲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万广华.2008.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学季刊(2).
伍德里奇.2003.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费剑平、林相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天宇.朱诗娥.2007.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之间倒O型关系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
叶德珠,连玉君,黄有光,李东辉.2012.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J].经济研究(2).
Ammano R.A.,and Wirjanto T.S.,1997,Intratemporal Substitution and Government Spending[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79,No.4,pp.605-619.
Attanasio O.and Rohwedder S.,2001,Pension Wealth and Household Saving:Evidenee from Pension Reforms in the United Kingdom[J],IFS Working Papers,W01/21.
理财消费论文篇(6)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投入所产生的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一直没能带来消费率的提高。巨额财***资金能否有效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考察地方财***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更具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得到两种相反结论:一些人认为***府支出对居民消费是挤出的,而另一些人认为是挤入的。Bailey构造了有效消费函数来研究***府支出和私人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胡东书(2002)、马栓友(2003)、李广众(2005)、杨子晖(2009)等基于不同的理论模型,证明了***府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挤入效应。
从前人的研究看,这些研究要不仅考察了***府财***支出某一部分,要不虽然考虑了财***支出的不同部分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但是所设计的财***支出指标并没有结合目前中国财***支出的特点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现有研究也鲜有考虑到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和***府发展的不同情况,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研究分析。
为此,本文在跨期最优消费理论的基础之上,从***府财***支出结构的角度,运用面板模型研究地方***府财***行***管理及国防支出、经济建设性支出以及民生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检验地方***府财***支出总额和财***支出不同部分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从而为***府调整财***支出结构,促进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模型
本文选择在消费者最优消费选择框架中对***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进行分析。
根据跨期最优消费理论居民需要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做出选择,所以理性居民的消费必然是其跨期最优选择的结果。
考虑一个生存无限期限并拥有A0初始资产的居民,他(她)的偏好如(2-1)式所示,其中,参数β是主观贴现因子,0
■■β■u(C■) (2-1)
u(C■)=■,θ>0,θ≠1 (2-2)
于是居民的预算约束为:
C■+A■+B■=(1+r)(A■+B■)+W■-T■ (2-3)
为了简化运算,这里假定每期利率r固定。同时,为了保持预算平衡,***府财***支出预算约束为:
G■+(1+r)B■=B■+T■ (2-4)
(2-4)式意味着***府t期财***支出与到期偿还的国债本利和必然等于t期税收与期末新发行国债之和。(2-3)式与(2-4)式相加整理可得:
C■+A■=(1+r)A■+W■-G■ (2-5)
(2-5)式意味着无论***府是用税收融资还是发行国债,居民的跨期预算约束是一样的。用迭代法对(2-5)式进行整理,可得(2-6)式,该式表明居民实现一生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各期消费的现值之和等于财富与财***支出之差的现值总和。
■■■=(1+r)A■+■■■ (2-6)
以此同时,在(2-5)式约束条件下,居民需要在消费和资产组合之间做出重新选择,以使得(2-1)式所表示的效用最大化,于是建立如下贝尔曼方程进行求解。
V(A■)=maxA■u(1+r)A■+W■-G■-A■+βV(A■)
(2-7)
(2-7)式等号右边对At+1求一阶导数最优化条件为:
-ú(1+r)A■+W■-G■-A■+β■(A■)=0 (2-8)
(2-7)式两边同时对At求一阶导数,运用包络定理可以得出:
V(?譧■)=(1+r)ú(1+r)A■+W■-G■-A■ (2-9)
将(2-9)式等式两边同时取滞后一期,代入(2-8)式并结合(2-5)式,可得到如下欧拉方程:
■=β(1+r) (2-10)
可以看出,在所有时期,消费都将以一个常数的速率增长,即有:
Ct=β(1+r)■C■ (2-11)
其中,C0表示初始时刻的消费水平,将(2-11)式代入(2-6)式,可以求出初始时刻的消费水平,当经济达到稳态时Ct+1=Ct=C0,因此可得到消费表达式为:
C■=(1+β)[(1+r)A■+■■■] (2-12)
(2-12)式意味着***府财***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但是,贝利(Bailey,1971)提出有效消费函数概念,认为进入居民效用函数的消费应该是有效消费而不是居民消费,并且有效消费C*满足如下关系。
C■■=C■+σG■(-1≤σ≤1) (2-13)
由于■=σu",如果0
u(C■■)=■,θ>0,θ≠1 (2-14)
C■■=β(1+r)■C■■ (2-15)
这里,1/θ表示有效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令γ=β(1+r)■将(2-13)式代入(2-15)式整理后可得:
Ct+1-γCt=-σ(Gt+1-γGt) (2-16)
(2-16)式意味着,如果σ0,则财***支出的增加将挤出居民消费;如果σ=0,则财***支出的增加将对居民消费没有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我国财***支出结构
本文将具有相似或相同功能或性质的财***支出项目归为一类。考虑到统计年鉴上关于2007前后地方财***支出报告的不一致性,本文只采用2007年以后的数据。
本文按照功能性,将财***支出分为三大类:行***管理及国防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和民生性支出。具体分类如下:
行***管理性及国防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
民生性支出=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
(二)实证模型
根据(2-16)式,本文我们考虑下列模型:
Cit=α0+α1Xit+α2Xit-1+α3Yit+α4Yit-1+α5Zit+α6Zit-1+α7Cit-1+μit (3-1)
模型中我们对变量均进行了人均化。其中C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it,Yit,Zit分别表示第i个省第t年人均行***管理及国防支出、人均经济建设支出以及人均民生性支出,μit为随机误差项。
为解决模型中因变量滞后项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对上述实证模型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如下模型:
ΔCi=α1ΔXi+α2ΔXi+α3ΔZi+μt (3-2)
(三)数据的选取
本文主要是利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07~ 2011年居民消费与财***支出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人均数据由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当年数据除以各省当年当地人口数所得。所有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年鉴》。
(四)计量结果分析
对面板数据进行OLS回归,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ΔCi=1.79ΔXi+3.35ΔXi+6.55ΔZi+μt (3-3)
(0.58) (5.18) (4.93)
如公式(3-3)所示,首先,随着行***管理性支出的快速增长,***府机构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并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居民需要,社会保障设施等直接与民相关的福利性建设不足,导致对居民消费并不能与随着行***管理和国防支出的增加而增加。
其次,地方***府经济建设支出增加对人均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入效应,即人均经济性支出变化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动人均居民消费同方向增速约3.35个百分点,效果相对显著。
第三,地方***府在民生方面支出的增加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并且挤入的效应较强,即人均民生性支出的增加每加强1个百分点,会带动人均居民人均消费的变动同方向变动6.55个百分点。可以说,民生性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非常强,说明我国居民在科教文卫方面存在着较高的潜在需求,应该得到***府的重视。
而从效应对比来看,民生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要大于经济建设支出,其贡献率大约是经济建设性支出的两倍。两者相比,应该更加重视民生性支出的重要性。
四、区域效应差异性分析
本文将按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各省归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从而对地方财***支出与居民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各经济区域内,对于地方财***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的分析仍沿用前文所构造的模型(3-2);各地区所含省份的数据计算口径均与全体样本保持一致。
计量的结果如下:
公式(4-1)、(4-2)、(4-3)分别显示了对东、中、西部地区相关数据进行面板模型OLS后的估计结果。
ΔCi=5.66ΔXi+2.20ΔYi+8.92ΔZi+μt (4-1)
(0.80) (2.33) (3.95)
ΔCi=3.14ΔXi+2.53ΔYi+3.92ΔZi+μt (4-2)
(1.06) (5.31) (4.43)
ΔCi=2.05ΔXi+3.84ΔYi+5.62ΔZi+μt (4-3)
(0.43) (3.31) (2.38)
可见,三个地区人均行***管理及国防支出的增加对人均消费增加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可见,过多增加行***管理支出都会导致***府工作人员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从而使得财***支出的使用难以达到最初的提升经济、服务人民的目标。
经济建设性支出方面,东、中、西部人均经济建设性支出的增加对人均居民消费增加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相比之下,无论是系数的大小还是显著性的高低,东部地区的结果明显偏弱一些。其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的经济明显较发达,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较高的层次,因此增加东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力度并不会给居民带来很大的边际效用,也就不会带来消费的过多提高,而中、西部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其结果就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
民生性财***支出方面,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民生性财***支出的提高对人均居民消费增长产生了挤入效应。但明显可以看出,相比于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民生性财***支出的带动作用并没有那么强。本文认为其主要是因为于中西部民生性基础设施的底子薄弱,民生性财***支出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和体系,居民不容易直接享受到民生性财***支出为他们带来的福利,因而在消费的增加上对民生性财***支出的增加反应不足。另外,西部地区更需要经济建设的投入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但整体来看,系数显示,三个地区人均民生性支出的增加对于人均居民消费增加的贡献是最大的,因此***府一定要重视这部分财***支出的作用,加大这方面财***支出的投入。
五、***策建议
根据上文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全国各个地区的行***管理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均没有明显的贡献,因此应该合理控制各省的***府消费规模,进行行***机构改革,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府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府的运行效率,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二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建设性财***支出的增加对消费的增加有带动作用,各个地方***府要适度加强经济建设性财***支出,以用经济的发展带动居民消费。但要注意的是,由于***绩工程问题的存在,***府大量的经济建设支出没能很好地迎合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要加强对***府官员行为的监管,严防大搞***绩工程等事情的发生,以减少无效的经济建设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反作用。
三是由于民生性财***支出对于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最强,因此地方***府应该大力支持民生建设,加大民生性财***支出,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另外,财***预算要在经济建设和民生投资之间合理分配,在保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大力加强民生建设,从而有效拉动消费。分地区具体而言,鉴于西、中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可以在西、中部地区多增加经济建设性支出,而在东部地区多增加民生性财***支出。
参考文献
[1]陈凯,席晶.中国经济转型期地方***府财***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1997年~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2(6):122-166.
[2]李广众.***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5):38-45.
[3]李永友.公共服务型***府建设与财***支出结构效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1):67-78.
[4]王宏利.中国***府支出调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6(10):30-38.
[5]晏艳阳,宋美喆.我国财***支出波动对居民消费波动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3(2):11-16.
理财消费论文篇(7)
1引言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行为,比如前两年很热的存高息问题,即使投资者知道这其中的风险,但由于高额利息的诱惑,很多投资者愿意参与这种民间借贷,从亲戚朋友中间借钱,有的投资者甚至出卖自己唯一的住房,一旦中间出现问题,投资者不仅仅连利息都收不回来,甚至会导致血本无归的后果,这些不正确的理财观念和行为同样也引起了大学生个人投资理财方面的诸多问题。孙凌霞与宫永建(2008)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理财观念和理财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得出影响大学生投资理财观念的因素有所不同,首先是来自父母的影响占据了较大的影响,其次是身边的朋友,然而学校教育的影响程度较低。任咏梅、王文青和王五祥(2009)对大学生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生无节制消费并且没有良好的消费计划,这些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身不合理消费的内部原因和家庭、社会的影响等外部原因造成的。郑述剑和陈钰(2012)通过大学生消费特征和问题的分析中指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都要加强对学生理财能力的教育。而本文以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财经类与非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投资理财的现状与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
2调查问卷说明和结果分析
21调查问卷说明
文章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河南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大学生有大一至大五年级的在校生,其中男生68人,女生62人,男女比例接近1∶1。同时也把在校大学生的专业分为了财经类、文学类、医学类、理工类、艺术类等专业,其中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有78人,所占60%,而非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有52人,占40%。此次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了130份,有效率为100%。
此次调查是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个人收支消费结构和个人理财情况的调查。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背景等个人基本的信息;个人收支消费结构主要包括个人的收入情况、支出情况和消费结构;个人理财情况的调查主要是对投资理财意识、理财知识和理财行为方式的调查。问卷共有15个问题,包括9个单选题,6个多选题,分别对在校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背景、主要收入、主要支出、消费结构、投资理财知识和行为方式的了解情况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22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1)主要收入情况。问卷调查显示了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较少。他们的来源主要有父母提供、在校兼职、在校所得的奖学金或助学金,其中父母提供占79%,而有一小部分同学是通过在校兼职获得,所占比例是10%,另外大学生也通过在校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获得,但占的比例极少,只有7%,这充分表明了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不***,大部分学生是依赖父母。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在校的月生活费用在500~800元的占30%,月生活费在800~1000元的占40%,1000~1500元的占15%,500元以下的占10%,而1500元以上的占5%,从大学生的月生活费用来说明他们的收入来源少,自身的生活费资金也比较稳定。
(2)主要开支情况。从调查对象的生活开支方面来看,他们用钱没有太多的计划,一般是用于基本的开支。在调查是否有记账的习惯上,无论是财经类大学生还是非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很少学生有记账的习惯,只占20%,而没有记账习惯或者是偶尔记账的却占80%。在调查如果有生活费剩余的情况下,有投资理财意识的只占30%,而剩余的都用于基本日常消费,因此他们的日常消费多为无计划消费。
(3)消费结构情况。在主要的开支方面的调查中,表明了他们的消费结构不是很合理。问卷调查中显示出,学生的日常伙食费用最多,在服装饰品、交流通信上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在学习用品、休闲娱乐和其他方面比例较小。由此可见,大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时尚性消费,很少关注投资性的消费,这也表明大学生并不趋于投资性消费需求。
(4)投资理财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显示,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理财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上明显要比非经管专业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要多,他们获取投资理财知识的途径也更为广泛,这主要与他们在学校中所学到的专业有关。在获取相关理财知识方面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平时都是根据电视网络以及相关的书籍报纸来获得,而在高校课堂上,这种专业知识课程在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却很少涉及。在经管类专业课堂上,他们通过学习财务管理、证券投资、金融市场等课程来获取理财知识。这也表明非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在高校中大部分是很少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来获得相关的投资理财的知识。但是在调查大学生的日常投资行为时,很多财经类和非财经类的学生大都是选择余额宝的理财方式来投资理财,而更多专业性的理财产品却很少涉及,比如债券、基金、股票和保险,这种更专业性的理财产品很少作为学生的选择。在调查认为最好的理财方式的时候,学生选择余额宝这种理财产品的仍然有较大的比例,占46%,而选择基金、股票和保险这种更为专业性的理财产品才分别为15%、11%和12%。这些也充分表明了大学生投资理财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投资理财意识缺乏,理财产品选择单一,又加上在校期间也很少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没有掌握科学理财的方法和技能。
3大学生投资理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消费无计划,理财意识淡薄
很多在校大学生在消费上没有计划、比较随意,他们在学校的日常的消费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记账习惯,这导致他们在消费中不懂得如何合理消费,没有养成良好的理财意识和习惯。现在大学生更多追求的是盲目、攀比消费,不注重投资性消费,不良的消费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大学生自身无法做到合理安排,加上本身就缺乏理意识,所以大学生很难在实践中进行投资理财。
32理财产品选择单一
很多在校大学生选择的理财产品单一,他们主要集中于余额宝这种理财方式,因为余额宝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而又比银行活期拥有较高的收益,从而得到了大学生的偏好,因此大学生大部分都选择这种理财方式。而股票、基金和期货等理财产品较少地被大学生作为投资理财选择的对象,由于这些理财产品更多需要专业的理财知识和技能,再根据大学生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来说,股票这些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其他理财产品来说比较大,也超出了大学生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比较适合大学生个人的理财产品也比较少。
33缺乏专业的投资理财知识和技能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非财经类专业与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因为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理财知识的不同,使得非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缺乏理财知识上的教育和指导。但是即使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财知识的教育,他们在专业理财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仍然有许多欠缺的,高校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很少采用具体的投资理财案例来教导学生获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也并没有学习过多的专业知识,而在学校中,大学生也没有过多地参加理财活动,比如理财知识交流、模拟炒股等,因此学生的专业投资理财知识仍然是缺乏的。
4大学生投资理财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今大学生在家庭里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也是过分溺爱,家里的经济状况也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来分担,对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无限支持给予,因此许多大学生从小也]有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念和消费习惯。加上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缺乏对他们进行理财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他们也没有养成良好的理财观念。父母和学生之间在这些方面是缺乏交流与沟通的,父母应该和孩子积极沟通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正确消费,合理进行投资理财。
42学校教育的影响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投资理财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学校都是重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而缺乏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现在许多大学课堂大部分没有设立投资理财的相关课程,也没有在课外进行有关投资理财的知识实践,只有部分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涉及部分理财知识的教育,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言,在现实理财操作中,这些具体的理财措施却很难做到。此外,大学里的各种各样的社团,如“理财协会”“金融保险协会”等,它们在此过程中未发挥出指导大学生学习理财知识的作用,也并没有开展相关的理财知识的实践活动。因此大学教育中投资理财知识教育的缺乏,也使大学生的理财知识和理财能力受到了限制。
43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的传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受到了影响,同样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和消费理财意识。一方面大学生的消费领域中也存在不良的消费行为,他们很难合理地进行理财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投资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发展,而投资理财市场上符合大学生理财需求的理财产品十分有限,这也导致大学生投资理财出现了很多问题。
44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误区也阻碍了他们的理财能力,当代大学生主要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大学生的收入资金本身就有确定性,调查得出大学生大部分的收入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父母,他们自己却很少有资金收入。其次,大学生在生活花费方面上的随意性,根据大学生开支方面的调查分析中表明,他们并没有趋向于投资性消费,而更多的是进行时尚性消费。最后,大学生投资理财的非专业性,在调查大学生进行过哪些理财行为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余额宝进行理财,而较为专业性的理财产品,如股票、债券和基金等理财产品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
5结论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在生活消费上的随意性,没有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投资理财意识淡薄;尽管财经类学生在理财知识上要比非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较多理财知识的教育和指导,但在日常生活中,理财产品选择单一,又缺乏专业的投资理财的知识和方法。
参考文献:
理财消费论文篇(8)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产品;技术接受模型;信任;感知风险;使用意愿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消费者的热捧,引起了高层管理者、传统金融机构和相关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例如,2013年6月13日,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和天鸿基金合作的创新支付+投资类产品——余额宝上线。至6月底时,余额宝用户突破250万,规模达66亿;9月初其规模已近500亿元,天鸿货币基金在余额宝用户爆炸式增长的推动下,一跃成为目前中国用户数最多、甚至是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余额宝的成功,也激起了更多的基金从业者拥抱互联网金融,产生了众多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
天鸿货币基金的《余额宝运行一周年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30日,人均拥有余额宝金额为5030元,表明其依然是资金量不大的用户。余额宝用户在二季度突破1亿。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尝试民众很多,说明国内理财需求的空间很大,传统金融机构没有覆盖的客户通过互联网金融得到理财服务。另一方面,相对支付宝的注册用户数量8亿(截止2013年7月)而言,余额宝的用户数量还有待提高;而且对个体用户而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平均投资额度较小,说明了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采纳程度还有待提高。
如何扩大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受众,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采纳意愿,有必要对影响消费者采纳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因素进行探究。文章以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使用意愿,并且以余额宝为示例,为以后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可以提供思路借鉴和理论指导。
1、理论基础
1.1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推进理论是金融创新成因的代表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保证。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传统金融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销售渠道和产品的创新,金融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消费者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渠道从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扩展到互联网、移动终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接受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金融需求,还取决于对互联网、移动技术这种交易方式的接受。TAM是David(1989)和David等(1989)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提出来,用以解释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行为。由于模型结构简单和各种实证研究对其价值的证实,被广泛用于研究对各种信息技术的采纳,也延伸到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情景。
1.2 信任理论
互联网金融情景下,由于消费者和网络零售商之间的时空分离,以及网络设备的不可预测,使得***交易产生了隐含的不确定性。信任在包含未知风险的交换关系中起着核心作用。特别是在网上购物环境中,信任尤其重要。缺失信任的网上交易和网络供应商的是电子渠道市场渗透的重要阻碍。此外,研究表明,信任对用户愿意从事有关金钱和敏感个人信息的网上交易有重大影响。对商家的信任是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的重要前因。此外,用户通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信任会影响其对同一渠道内另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信任。在淘宝、支付宝进行过交易从而对支付宝信任的用户更愿意在支付宝客户端进行余额宝的体验。已有研究发现消费者信任会降低客户开发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口碑传播,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刺激重复购买行为。
1.3 感知风险理论
Bauer引入感知风险这个概念,并且把感知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和相关结果严重性的组合。Featherman等把感知风险模型扩展应用到新兴的信息技术情景下(例如移动支付),用实证研究检验了互联网情境下对电子服务的感知风险的七个维度的影响,包括操作风险、财务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和整体风险。
余额宝是支付+投资类金融产品。第三方支付设计的用户众多,操作频繁,任何操作失误、系统设计不当或蓄意事件(如攻击或滥用信息及程序)等都有可能带来风险。用户在第三方平台上注册以及进行交易的时候,用户的身份信息。账户资金信息、交易信息以及认证信息等,已经被记录和保存在第三方支付的数据库中。如果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用户信息的安全保护不到位,则很容易造成用户信息泄露。这些风险会产生用户隐私泄露或资金盗用等问题。易观国际在《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安全调研报告》显示,用户在网络支付过程中由于木马、钓鱼网站和账户、密码被盗的原因带来资金损失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4%、33.9%。另一方面,余额宝所对接的是货币基金理财,虽然历史上货币基金的收益比较稳定,但是不排除会有资金损失的情况。这些都是消费者在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时可能感受到的风险。
2、研究分析
这篇文章在技术接受模型、信任、感知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和互联网金融产品角度,结合消费者个人特点和产品特点构建了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意愿模型,模型如***1所示。
2.1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
TAM中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决定使用意愿的两个主要变量。余额宝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出的理财+支付产品,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具有理财功能,另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用于支付宝的购物付款,集理财、购物等功能于一体。而关于余额宝的相关操作都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来完成,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电脑、手机操作技能。这种情景下,这篇文章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感知有用性”定义为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满足自己的理财需求的程度;“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感知易用性”反映了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操作体验,定义为,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容易程度。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程度越大,消费者使用意愿也更强。
2.2 信任显著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
余额宝本质上是天弘基金旗下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天弘基金本来名不见经传,但是通过和支付宝合作,把余额宝内嵌在支付宝体系里面,借助支付宝的影响力,降低客户开发成本。不论支付宝选择与何种基金合作,支付宝用户都会有意愿进行尝试,可见,出于对支付宝的信任,是消费者使用余额宝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也是众多基金公司和已经沉淀大量客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的原因之一。这篇论文定义的信任是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平台的信任,而且信任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2.3 感知风险显著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
依据余额宝的应用情景,定义感知风险为:使用余额宝带来的经济损失、心理压力、操作不当等不好的后果和可能性。并且从四个维度来划分感知风险:安全风险是指由于操作、安全问题等引发的经济损失可能性;隐私风险是由于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用户失去对个人信息控制的可能性;心理风险是指由于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而使自己处于担心状态、遭受精神压力的可能性,比如担心自己账号被盗信息泄露资金不安全;功能风险是指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带来的损失风险。
当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感知的风险越大,使用意愿越弱。减少消费者感知风险是促进消费者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途径。比如在支付过程中提供各种安全工具,提供保险服务;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披露等。
2.4 个人特点和产品特点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风险
消费者的个人特点风险偏好和理财知识对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风险有影响。风险偏好是指消费者有规避或者追逐风险的倾向。Chen和He在B2C电子商务环境下证明,消费者对相关品牌的知识越丰富,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就越低;而且消费者风险偏好越高,感知风险越低。也就是说消费者拥有的理财知识越多,对理财产品越了解,那么感知到的风险相应地就会降低。而理财知识越丰富的消费者在判断一金融理财产品的时候,比理财知识匮乏的人更了解自己的理财需求,也更清楚产品的有用性程度。
理财产品形式多样,但都可以从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性和投资门槛4个主要指标来衡量。余额宝类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收益率较高、投资风险低、流动性强、投资门槛低等特点。可以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理财、购物、变现等需求。理财产品的这些特点是消费者有用性感知的前提。另外,余额宝是金融产品的属性,本身就存在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的风险感知。
3、结论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金融平台、消费者的参与。对互联网平台而言除了应加强互联网安全,注意保护消费者隐私和资金安全,还应该注意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同时可以对消费者进行理财知识宣传,促进其理财意识。对于消费者而言,提高理财知识、风险意识,权衡收益率、风险性、流动性以及购买平台等各种要素,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监管方面,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真空地带,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余额宝类金融创新进行引导和规范;应不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有效落实。通过行业自律和监管双管齐下,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也可以增强消费者对投资环境的信心,对投资平台的信任,促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长德, 伍艳.发展金融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MISquarterly, 1989: 319-340.
[3] Davis F D, Bagozzi R P, 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model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8): 982-1003.
理财消费论文篇(9)
中***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1-0109-04
房地产资产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资产财富类型,居住保障也是居民最基本的需求。房地产价格波动必将导致居民的资产财富数量的波动以及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动。房价波动的财富效应如何,对消费支出有着怎样的影响,在当前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房价上涨过快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房地产财富效应相关研究综述
对于财富效应的分析一直在Milton Friedman(1957)创立的持久收入理论和Franco Modigliani(1963)创立的生命周期理论的传统分析框架下进行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只有在持久性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个人的消费水平才会提高,暂时性收入则对消费几乎没有影响。由于个人必须运用储蓄和借款来平滑消费路径,因此暂时性收入的增加只会提高储蓄水平…。生命周期理论则认为,消费通过高收入时期的储蓄和低收入时期的负储蓄(借款),使消费计划形成了一种平滑的平均消费水平线,即消费水平取决于整个寿命期内的总收入,包括家庭的当期收入和预期的未来收入的现金流,以及其所拥有的财富存量,只有未预期到的财富水平的改变才会影响消费水平。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都考虑到了消费与长期收入的关系,并将财富与收入一样纳入消费函数,这一观点得到许多经验研究的支持‘_。因此,在当前房地产构成了居民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前提下,其价格波动只有能够带来持久而稳定收入才会显著影响消费水平,进而在宏观层面上产生如《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Q―z)(1992)所定义的财富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余额的变化将会引起总消费支出的变化。
房地产价格波动还可能产生间接财富效应,即由于房地产价格上升导致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看好,消费者信心增强从而消费支出增加。Ro―mar(1990)利用美国1929~1932年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股价变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论证了资产价格波动的间接财富效应。Zandi(1999)分析了资产价格对消费者信心的支持作用,证明资产价格上涨不仅对参与投资的消费者有影响,而且没有参与投资的消费者也会由于信心的增加而提高其消费支出。间接财富效应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发挥作用:一是资产价格上涨反映了较高的当期财富预期,直接支持消费者信心;二是资产市场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其价格上涨预示未来宏观经济景气,从而产生较高的未来劳动收入与财富水平预期,影响消费支出水平。
有大量证据显示,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具有显著的财富正效应。Skinner(1989)分析收入动态平行调查数据(PSID)时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导致的居民财富变化对消费的影响较小但很显著。En― gelhard(1996)运用PSID数据对住宅价格增长与住宅所有者消费支出之间进行的检验显示:住宅价格波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03。由于消费者对住宅价格波动的反应存在不对称性,即获得收益的消费者倾向于增加储蓄和消费,而遭受损失的消费者则不会减少他们的消费,因此他认为住宅上涨对消费的影响要比0.03更大一些。另外Case,Quigley and Shiller(2001)利用美国1982~1999年各州的季度数据以及1975~1999年14个发达国家的数据对股票市场以及住宅市场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住宅市场的财富效应甚至比股票市场更强。Elliott(1980),Sheiner(1995),Engekhard(1993)分别发现了住宅价格上涨导致消费增加的证据。Case(2003)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财富增加对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房地产财富的下降对消费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现有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房地产价格上涨对消费具有促进作用,或者在没有体现出财富正效应的情况下对消费没有显著影响。从这些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似乎没有证据表明房价波动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将以中国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可能性,以求对这一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实证分析
1 模型、变量选择及其数据来源
模型设定为在传统的消费函数基础上加入房地产资产价格变量,即以收入和房地产资产价格作为解释变量,分析消费支出的变动。
消费和收入变量分别取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资产价格取住宅销售均价可反映房地产资产财富对居民消费支出的直接影响。此外,商业用房、办公楼等其它类型的房地产价格波动也会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支出,因此,选择商品房屋销售均价作为房地产资产价格解释变量进行分析也是必要的。
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以及中国指数研究院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出版的《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各年。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以1987年土地使用权允许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为标志,但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波动不显著,再考虑到资料的可得性,本文的实证分析数据跨度为1995~2006年。为了进行特定地区的比较研究,还需要相关的面板数据,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典型性以及资料的可获得性,在此选择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城市进行分析(重庆因1997年设直辖市,所以其数据跨度为1997~2006年)。
2 稳定性检验一ADF Test
为确保回归的真实性,首先必须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也即对随机过程平稳性和单整阶数的检验,在此采用ADF检验法。检验结果表明,除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现为一阶单整外,其余均为平稳序列。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 Rela.tlonTest)
在此选择对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住宅销售均价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1。从全国数据来看,人均消费性支出是住宅销售均价滞后3阶的格兰杰因,而住宅销售均价则不是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格兰杰因。北京和上海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住宅销售均价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天津人均消费性支出为住宅销售均价的滞后3阶格兰杰因。重庆人
均消费陛支出与住宅销售均价表现为双向格兰杰因,人均消费性支出为住宅销售均价的滞后1阶格兰杰因,住宅销售均价则为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滞后3阶格兰杰因。
4 模型实证检验
由于商品住宅、商业用房和办公用房的价格波动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设定两个模型,分别以商品房屋销售均价和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作为解释变量,拟合效果较为理想(见表2和表3)。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房价上涨对消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商品房屋销售均价上涨1元。将导致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减少0.0468元,而商品住宅价格波动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上涨1元,将导致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减少0.1188元;北京商品房屋销售均价上涨1元将导致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下降0.0580元,而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上涨1元将导致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减少0.038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和天津两城市的房价波动表现出正的财富效应。上海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上涨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将增加1.8522元,商业用房和办公用房的财富正效应更为显著。天津房价上涨的财富正效应较小,商品房屋和商品住宅销售均价每上涨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分别增加0.0585元和0.0659元。西部城市重庆则表现为:商品住宅均价表现出正的财富效应,价格每上涨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增加0.4367元。考虑了商业用房和办公用房的商品房屋总平均售价则对人均消费支出有显著抑制作用,商品房屋平均售价每上涨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下降1.3631元。
三、结论及***策启示
房地产资产已成为当前我国居民的主要资产形式,其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支出行为存在显著的影响。
1 当前我国房地产资产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与财富效应理论相悖,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原因在于当前我国住房市场需求暴发性增长的两大推动力:一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人口流动加速而导致的首次购房需求,二是居民收入增加而导致的改善居住需求。这两类需求均为自住性需求,前者具有准吉芬商品的特性,需求刚性必然导致住宅价格上涨挤占其它商品的消费支出;后者的购房目的是自住,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并不能实现,具有一定的虚幻性,因而也无法对消费产生推动作用。只有用于投资的房地产资产才能随着房价上涨实现正的财富效应,而当前我国住房需求主要还是自住需求。
理财消费论文篇(10)
中***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015-06
Abstract: Using the 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private consumption. From the total perspective, the government expenditure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on consumer spending,but the effect become weaker than before,and the overall trend appears the inverted L shape. From a structural perspective, economic construction expenditure has always suppressed private consumption, the role of social expenditure on consumption becomes strong, and the role of ***istrative management expenditure on consumption becomes negativ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se three types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all residents,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Key words: government expenditure; consump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dynamic effect; 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
1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府支出和居民消费的关系,不同经济学派的观点大相径庭。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增加***府支出可以通过乘数、加速数原理对国民经济起到倍增的刺激作用,带动居民收入增长,从而刺激居民消费,因此该学派认为***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是互补关系。一些实证研究支持这一观点:Blanchard和Perotti运用美国经验数据构建了SVAR模型,以分析二战后的美国宏观经济***策效果,认为***府购买性支出增加刺激了消费[1];Athanasios Tagkalakis运用1970~2001年19个经合组织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财******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发现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财******策更能刺激私人消费[2]。但是,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派则认为,在完全理性、消费期界无限和资本市场完善的情况下,***府债券融资与征税的影响是一样的(李嘉***等价),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也有实证研究支持这一观点:Aschauer采用永久性收入的方法研究发现,美国***府支出与私人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 [3];Ahmed在跨期替代模型中发现英国***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私人消费[4];Tsung wu Ho用1981~1997年面板数据对经合组织24个工业国***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5]。
近十年来,为了应对内需不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启动了大规模财***刺激措施,因此扩张性财***支出在拉动内需上的有效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较早的实证研究以***府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主:谢建国、陈漓高通过建立一个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分析中国***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短期内中国***府可能通过增加***府支出的方式增加总需求,但就长期而言***府支出则会完全挤占消费支出[6];李广众基于消费者最优消费选择欧拉方程,推出用以分析***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模型,实证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为互补关系[7];陈太明基于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一致表明,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国的***府支出对居民消费都具有挤出效应,且挤出效应会导致中国积极财******策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8]。近期的研究则转移到了***府的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官永彬实证分析表明,在***府支出结构层面,***府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长期内对居民消费具有引致效应,而***府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9];苑德宇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分类财***支出的居民消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教文卫支出挤入了居民消费,***府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挤出作用,经济建设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微弱[10]。
以上的文献回顾表明,已有文献在***府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研究方面,由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同时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总量研究较多,考察不同性质的财***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较少;其次,由于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相同性质的财***支出可能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影响不同,已有研究在这方面考虑欠缺;第三,不少实证研究局限于利用具有固定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静态分析,没有考虑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其结论解释力不强。本文从我国居民的消费特征出发,将***府支出划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和行***管理支出,并选择时变参数模型,从动态演化的角度分析***府支出对全体居民消费,以及分别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影响。
2理论模型设定与计量模型选择
2.1理论模型设定
居民有效消费函数是一个关于居民消费和***府支出的函数,国外学者如Bailey、Tsung-wuHo等都假设它是一个线性的有效消费函数,即C*t=PC1+θGCt,C*t为居民有效总消费,它包括人均实际消费PCt与人均实际***府支出GCt两部分,参数θ为表示人均实际消费支出与人均实际***府支出之间的关系系数。
其次,所有的α2t的值都为正,说明***府在社会文教方面的支出对居民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系数在1986~2000年之间在0.2~0.6之间低水平波动,2000~2011年增长较快,从0.57增加到1.14,这表明最近十多年社会文教支出大幅度增强了居民消费意愿。社会文教费是指国家用于文教卫生、科学研究、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等方面的事业费支出,***府增加该项支出相当于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消除了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少了强制储蓄,增强了消费预期。据统计,1978~2000年社会文教支出大约占***府支出比重的四分之一,远低于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开支比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1992~2000年),以前在计划经济时期享受的相关福利待遇被相继取消,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被推向了市场,极大地限制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2000年以来,***府十分重视改善民生,大幅度增加了社会文教支出,目前该支出占财***支出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现在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职业教育费用减免力度也很大,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各类居民都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保障房建设,所有这些保障民生的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最后,系数α3t在1984~2003年为正,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2004年以后变为负值,这说明行***管理开支对居民消费的正面影响越来越小,负面影响逐渐增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费用开支占***府开支的比重呈上升趋势,1978年该比例仅为4.71%,但到了2004年该比例高达19.4%。一方面,财***负担的行***事业单位人员不断增多,机构臃肿,服务效率低下,严重挤占了***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行***管理费用的来源是国家税收和行***收费,过高的费用必然会增加整个社会的税收负担,降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两方面的叠加效应必然导致行***管理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弹性为负。
3.3***府支出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关系
再次,根据***6,系数β3t和γ3t在1986年以前波动幅度较大,1990年达到最高点后两系数逐渐走低,并在2009年后先后变为负值,说明1990年以后行***管理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逐渐降低,并最终变为抑制作用。对此现象的解释前文已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述。从1988年开始,β3t始终大于γ3t,说明行***管理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作用大于农村居民。对此本文认为,行***管理费支出包括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三公”开支和庞大的***府采购等,这些费用的提高有利于财***供养人员的收入提高和增加从事“三公“等相关行业的城镇居民人员收入,但对农村居民来说影响很小。
4结论和***策建议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模型先后分析了***府支出对全体居民和城乡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以及***府不同支出结构对全体居民和城乡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根据方程(7)、(9)和(10),从总量上来看,***府支出对全体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消费都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在1998年以前表现明显,此后稳中有降,大致呈现“倒L型”,说明财******策已经出现效应递减现象。
其次,根据方程(8),从结构上讲,***府不同性质的支出对全体居民消费的影响不同。总体来看,经济建设支出一直抑制居民消费;而行***管理支出在2003年前促进了居民消费,以后则相反;社会文教开支始终促进居民消费,且程度不断增强。
再次,根据方程(11)和(12),经济建设支出总体上讲是抑制城乡居民消费的,但对城镇居民的抑制程度更甚;社会文教开支2000年以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很小,但对城镇居民消费起抑制作用,2000年以后对城乡居民消费的提振作用日益明显;1990年以后行***管理开支对城乡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并最终变为阻碍作用。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府支出虽然在总量上能够促进居民消费,但是从结构上看真正起促进作用的是社会文教支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从国际上来看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过去;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很高,但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今后必须牢牢抓住扩大内需(关键是扩大居民消费)这一战略基点才能抵御危机,扭转结构失衡问题。为此本文的建议是:
一是不宜长期推行积极的财******策。虽然实证表明财***支出***策能有效地增加居民消费,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促进效率不断下滑,***府支出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出居民消费,导致***府支出乘数降低,从而使得积极财******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优化财***支出结构。在财***支出总额中,***府应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医疗、保障房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预期;把更多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到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三要理顺***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问题主要靠市场解决,***府应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这样能有效降低***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同时精简机构和人员,缩减部门经费支出,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管理成本,提高对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四是扩大居民消费不能仅靠财***支出结构的调整,还需要改革收入分配***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优化消费环境等组合***策。
参考文献:
[1]Blanchard, Perotti, An Empi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ynamic Effects of Changes in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Taxes on Outpu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4):1329-1368.
[2]Athanasios.Tagkalakis,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on Consumption in Recessions and Expansion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8,92:1486-1508
[3]Aschauer D A, 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117-127.
[4]Ahmed.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n Open Economy: Some Evidence for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6,17(2): 197-224.
[5]Tsung Wu Ho.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on Consumption:A Panel Integration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1,10(1):95-108.
[6]谢建国,陈漓高.***府支出与居民消费[J]. 当代经济科学,2002.
[7]李广众.***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5).
理财消费论文篇(11)
中***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28
1 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行业,它依托于现代网络平台,以网络消费、移动通讯、搜索功能及资金融通等金融活动为基础,实现新一代普惠投资理财金融领域。从2013年开始,以P2P网贷、支付宝、理财通、第三方支付等为代表的创新互联网理财方式火热的发展起来,得到理财用户极大的关注和认可。这种理财方式受到消费者的热捧,P2P借贷行业仅在2015年,其用户人数突破千万,累计交易规模超9750亿元。我国互联网理财业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累计成立的P2P理财平台有3657家,其中停业及问题平台为1733家,占平台总数的50.23%。我国现有的法律条文一直以来主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能覆盖到所有互联网理财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相对而言,互联网理财消费者较普通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前者的权益保护环境不容乐观。
2 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消费者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在进行互联网交易时,P2P理财消费者通常要向经营者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本人相关的联系电话、银行卡信息等,这都属于消费者隐私的一部分,经营者可根据提供的数据分析归纳出包含消费者交易信息,交易习惯等行为数据。由于一些P2P理财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完善,不重视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护,这些信息资源被商家或个人非法获取、使用的风险隐患增加。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下,信息泄露的渠道多且范围广,一旦信息出现泄露,有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是财产上的损失。互联网金融交易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但却没有对数据使用作出明确的限定,外加这些信息本身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增加了被网络黑客攻击的概率,进而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这几年,P2P理财消费者绑定的银行卡被盗刷的新闻时有发生,让用户不得不怀疑P2P理财在信息安全方面所存在的某些漏洞。一些不法分子在用户支付时会使用手机木马截取短信,获取验证码,导致用户财产损失。
2.2 消费者知情权难以保障
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权对其理财产品进行了解。传统的金融机构可以对其信息披露进行详细的要求。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消费者不能直接面对理财产品和相关配套服务,只能依靠其经营者所展现的信息进行判断,有不充分性。目前,互联网金融理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披露不完全、缺乏统一规范的一系列现象,加大了消费者辨别有效信息的难度。例如一些不正规的P2P网贷平台,为了吸引投资者出借资金,往往对预期回报率进行虚假、夸大的宣传,而对于有关风险披露不充分明晰,使消费者难以真正认识到理财产品的本质,侵犯消费者的知情唷
2.3 消费者维权面临挑战
由于互联网理财交易都是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储于网络数据中,是无纸化操作,一旦网络平台出现风险,网上交易、转账等功能失效,使消费者收集证据就极为困难。目前,我国在P2P理财平台方面还缺乏专门的维权机构,法律制度欠缺,纠纷解决与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消费权益如果遭到侵害,往往得不到合理解决。高额的维权费,使许多理财用户不愿浪费过多的金钱和时间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且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可以走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进一步导致了侵权行为的泛滥。
3 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3.1 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互联网理财得到极大的发展,影响并改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带给我们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隐患。由于P2P模式缺乏统一规范,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依旧存在,使市场交易价格得不到充分反映。信息是消费者进行投资、理财的主要依据,P2P理财经营者通常拥有更多讯息与市场资源,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出现道德风险,在交易过程可能会对消费者有所隐瞒和欺骗。而消费者主要依靠这些信息作为决策,很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误导。信息不对称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是为了消费者能充分了解理财产品与服务,承担相应的风险,以确保双方交易信息对称。由于目前没有明确说明充分披露信息的界定,无法确保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互联网理财消费者缺少相关的专业化知识也会致使信息不对称事件的发生。互联网理财涵盖互联网和金融两个方面,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如果消费者想要理解互联网理财业务运作流程,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有关法律规定。但是一般消费者并没有花费更多的精力了解相关理财知识,因此多数理财消费者对行业信息了解程度相当有限。
3.2 相关立法缺失
目前我国在对传统金融行业服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尤其是对互联网理财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效率较低、可操作性太差,使其在解决纠纷时很难起到有效的作用,且易受到来自经营者方带来的风险。在P2P理财方面,我国相关的立法体系尚不完善,不能较好的维护消费相关者权益。我国目前颁布的相关法律文献,并没有针对P2P理财消费者保护这一概念作出具体的立法。P2P理财平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划分尚不明确,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使用的有关制度还未有效建立。
3.3 消费者金融知识匮乏
在我国,由于互联网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且理财知识宣传普及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完善,导致消费者识别风险能力不强,在投资产品时缺乏理性的认识。部分P2P理财平台经营者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进行夸大、误导宣传,致使消费者过多注重投资收益而忽视其风险。加之,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复杂性,消费者了解其内容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针对消费金融产品相关人士的受教育机构,而我国目前尚未开始着手于此项工作,在此方面仍有待加强。
4 针对我国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4.1 加大消费者信息安全保护力度
4.1.1 强化信息披露
互联网理财产品信息是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投资理财的重要依据,会极大影响消费者的决定。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消费者有必要通过自主搜集信息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解,如其他媒体与消费者的评价、互联网理财产品经营者的诚信记录等多种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尽快采取关于信息披露的相关措施,要求互联网理财产品经营者对理财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露,保证信息对称性,使消费者全面考虑其风险,作出理性判断。
4.1.2 完善相关立法
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创造出一个健康的网络理财环境,有关法律部门就要从根本上出发,解决互联网理财风险。我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设立专门针对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法律,从法律的层面为消费者的交易活动提供保障。加强制定相关法律工作的同时也要落实好监管职责,有效规范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明晰互联网管理部门的职责,使经营者受到法律的约束,以统一的标准保证行业的自律稳定性。从我国的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建议先从现有的法律条文进行修订,逐步完善理财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明确消费主体的权利义务、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对消费者主体权益的维护。近年来,丢失手机或手机被窃事件在全国各大城市常有发生。线下应加强与线上的互通机制,保证消费者在手机丢失后个人账号信息安全仍能受到保护,让消费者可以迅速冻结账号信息并进行密码修改。
4.2 建立互联网金融理财监管机构,完善保护机制
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真空、效率不足、权责不明晰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建立规范法律监管与金融机构自律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出台各级有关部门相协调的实施条文,建立统一监督管理。并在统一监管机制下做到不同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管理,落实各部门责任。监管部门可以设定市场准入监管制度,对P2P理财经营者等互联网理财机构进入市场进行严格的审查,如对企业的注册资本、人员素质、基础设施、业务经营范围、风险防控等作出一定的要求,将不符合要求的经营者拒之门外。以保护消费者主体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建立互联网理财消费方保护机制,设立统一有效地救济渠道,使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受损害。
4.3 普及互联网理财知识教育
4.3.1 开展金融教育活动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互联网理财活动中来,培养互联网投理财资者正确的理财观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应采取一系列办法促使消费者正确了解、理性对待投资理财产品。***府应联合媒体,开展多S的金融理财教育项目,可以披露典型的案例,做好风险提示工作,提高互联网理财消费者的风险识别能力与知识水平。一是增强消费者对自己所要购买的金融理财产品的理解能力,引导消费者正确评估产品与服务。二是提升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要向消费者充分揭示互联网理财产品与服务的潜在风险。三是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提高消费者对理财产品与服务的内涵理解与规避风险的能力,让消费者根据其适用性做出合理选择,避免因盲目购买而给自身来来损失。
4.3.2 利用消费者协会的保护作用,降低维权成本
其一,消费者协会作为保障一般消费者正当权利的重要组织,一直以来起着积极显著的效果。但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消费者协会也应该有所完善与创新,妥善利用其职能。其二,鉴于因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出现侵权行为不能及时维权的情况,须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积极引导消费者加强维权意识,认识侵权行为带来的危害。其三,为了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最大化,可以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出台相应的损失赔偿机制,降低维权成本。
参考文献
[1]吴弘,徐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理探析[J].上海:东方法学,2009,(5).
[2]宋晓源.基于互联网金融条件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J].海南金融,2014,(6).
[3]程鑫.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思考福建金融,[J].福建金融,2015,(2):51-54.
[4]张海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2015,(5):74-75.
[5]林剑波.互联网金融崛起下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J].青年与社会,2015,(2):47-50.
[6]胡光志,.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J].法学评论,2014,(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