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融论文篇(1)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强。
科学史融论文篇(2)
【关键词】 中医医史文献 学科 机遇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前景日益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为核心的课程分化重组,以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院校***书馆的机构整合,特别是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智能融合为基础,融汇自然科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知识系统、协作系统的形成,将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开创崭新的未来。
课程分化
课程分化主要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等课程为核心的分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等6种教材入选***“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作为副主编单位的《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已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广泛应用,还参编了全国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信息学》,创新教材、精编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医案学》,并开设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临床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和《中医信息学与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等选修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分流,改革并丰富了医古文课程,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课》、《中医汉语》,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融合古汉语、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关讲义和教材[2]。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主要是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医史文献相关教研室整合的基础上,与中医药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书馆、医史馆、博物馆的整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就是以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包括两个教研室,覆盖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4个三级学科和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室,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体系,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史教育博物馆”为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以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古文教研室(包括中医文献信息室)为核心科室,以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药博物馆、校***书馆为依托,并吸收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科室以及文献研究所的教研人员参加,使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
河北医科大学为增强***书馆的活力,发挥中医文献研究所和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作用,正在酝酿***书馆、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整合。
学科系统
一是中医药院校***书馆、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药科研院所、***书报刊出版编辑单位的课题协作、教材编写协作、文献整理研究及其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教育的精品课程协作,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全国医学会医学史分会、全国科技史分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紧密协作,将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成立了学科专业委员会,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在全国较早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直接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多项中医药数据库及信息网站的建设[4]。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也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参加了全国中医古文献知识库整理标引和国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网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今年还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全国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主编《燕赵名医》。
二是中医医史文献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5]。随着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课程整合、学科交叉、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跨越中医药学、文史学科、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系统正在形成。
三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6]。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是时代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文献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交融,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则是文献交融的最高形式。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就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现存数以万计的中医古籍蕴涵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向临床提供具有实用和开拓价值的信息。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文化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的开放系统。
总之,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系统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多学科知识系统、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学科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袁 浩.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封三.
2 张亭立,孙文钟.上海中医药大学部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J].中医教育,2008,27(4):20~23.
3 刘 飞,康 健.传承中医文献培养实用人才——发展中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封底.
科学史融论文篇(3)
科学史是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一笔十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重视科学史教育,把科学的思想观念、典型事例、演变发展过程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之中,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特点。综观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改革实践,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科学史正在从科学教育的边缘进入科学教育的中心。因此,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已成为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基本原则、方式和教学策略等问题。
一、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科学教材中,虽然也包含有科学史方面的内容,但是仔细分析以后就会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在教材编写中,当涉及科学史方面的内容时,篇幅过短,有时甚至一句话带过,或者把科学史放在阅读材料里面,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些也是导致科学史内容在教师和学生中得不到关注的重要原因。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越加认识到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教材编写方面得到体现,逐步把科学史的内容合理地融入到科学教科书中。只有把科学史融入到科学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一个附加的额外任务,才能真正发挥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否则,科学史教育就不会有生命力,也就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把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笔者通过分析科学课程标准和现行的综合或分科科学教科书,发现多数科学教科书基于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分析和把握,在教材编写中采用了以下三条科学史融入教材的原则。
(一)少而精原则
教材的选编应通过有限的篇幅和精选项的科学史事例,通过学生的参与,折射出科学的全景。以高中生物教材为例,在介绍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史实时,教材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呈现这一发现的科学背景和大致历程,然后再引导学生从科学哲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实验技术等角度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出标准答案,而是使学生能够从一个科学史实出发,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从科学前辈那里汲取营养,用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二)循序渐进原则
科学史内容的选编,应采用循序渐进原则,从初中到高中,应有不同的要求,做到逐步深入、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初中科学教材可能更偏重于让学生了解史实,诸如科学家的故事,旨在激发学习兴趣;而高中科学教材,则应引导学生对科学史作出理性的评价与分析。
以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历史为例,初中科学教材中主要以故事形式介绍了沃森、克里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则详细地描述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历史,学生通过分析这一史实,可以获得以下方***方面的启示:(1)可以利用模型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艾弗里的工作是以肺炎双球菌作为研究人类传染病的模型来研究致病现象的;而赫尔希和蔡斯则是把噬菌体作为研究生命遗传现象的模型。(2)具有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艾弗里改进提纯转化因子的实验,将杂质氨基酸的含量减少到万分之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进入细菌的蛋白质的含量约百分之一,都是试***排除蛋白质对实验的干扰作用。(3)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这两个实验都采用了多种方法与技术,如同位素标记、酶学方法等。
(三)价值优先原则
科学史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价值优先原则,选取那些具有较高教育价值,能给学生多方面启迪的内容,避免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中有一个案例可供借鉴,教材以转基因鼠的史实展示了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采用经典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史料,则能使学生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态度等多方面获得启迪。
二、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目标与方式
(一)用故事形式引入科学史,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科学故事的形式介绍科学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发明过程,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是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最常用的形式。例如,用林奈与生物分类的故事,引出植物分类方法;用巴甫洛夫做的关于狗的食物性反射的经典实验,引出条件反射;用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的故事,引出细胞内容的教学。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的科学史材料。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出的故事性科学史料内容,[1]初中科学教材编写中可以选择以下科学史内容(见表1)。
表 1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相关的故事性科学史材料
相关的科学史材料
分领域内容目标
胡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的建立
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感受观察工具的使用及发展对提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的作用
巴斯德与微生物学的建立
了解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
沃森、克里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工程;用彩色回形针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达尔文与进化论
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埃伊克曼、芬克与维生素B1的发现
说出七大营养素的作用,建立平衡膳食的观念
氧气的发现与拉瓦锡的燃烧理论
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等重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贝塞麦、西门子、托马斯
举出金属冶炼发展的历程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及对环境影响的典型例子;查阅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资料
伽利略的有关工作与生平;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的常见现象
伟大的女性──玛丽·居里
查阅有关放射性发现的史料
奥本海默与曼哈顿工程
查阅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发明的史料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举办有关爱因斯坦生平的讲座(介绍质能关系等内容)
古代的著名星***国际标准星座的由来;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
使用星***(或天球仪)观测四季的星空识别若干著名的恒星与星座
万户与中国古代火箭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在航天事业上的成就;阿波罗登月
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
(二)用探究课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把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型的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生长素的发现”一节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提问: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学生回答:不可靠,只是推测。这种推测应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呢?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仪器来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化学显色反应的方法,这时提醒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方法可操作吗?如果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是否有什么材料可以收集它呢?这时再引入温特实验。在温特实验中,琼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知道琼脂是否吸附了尖端产生的物质?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应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分别把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和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把温特实验转变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领会了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并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科学史上典型实验的教学,是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经过引入科学史上典型实验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探究的过程,学会对一个问题提出相关的科学假设,并能通过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学科学的能力。新编的科学教科书中引入了大量有关科学史的探究材料,例如,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相关的探究性科学史材料(见表2)。
表 2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相关的探究性科学史材料
相关的科学史材料
分领域内容目标
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描述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血液循环
弗莱明与青霉素的发现
了解细菌、传染病的特点
人类认识植物感应性现象和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简要历史线索
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
欧姆、法拉第等
了解电磁感应、欧姆定律
道尔顿、卢瑟福、玻尔等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学说
知道板块学说的要点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托勒密、哥白尼等
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
阿基米德定律的研究过程
了解浮力原理
(三)用专栏或科学史专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科学史引入科学课程的另一种形式是,在新课教学中和新课教学后,以科学史作为素材编写例题与习题,或用科学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之后,又顺便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关小孔成像的资料记载。学生听了之后,一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另外,插入科学史专栏,可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科学史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性故事,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三、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科学对话模式
科学史的教学可以采取科学对话模式,即师生围绕有关科学史和科学本质问题开展对话与讨论。Lochhead和Dufresne(1989)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根据科学史上相对的理论编写对话教材,上课前一天将学生分成两组,学生选择自己代表的组别,先阅读对话稿,第二天教师引导两组学生引用证据,进行辩论。[2]马修斯(Matthews,1998)认为,我们不可能教育所有的孩子成为科学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或哲学家,因此教学目标不宜太大,应把科学本质的问题限制在学生可以理解的适度范围内。[3]在马修斯看来,在任何一个科学课堂上,哲学问题都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任何科学课堂上都会涉及这样一些基本的科学名词(定律、理论、模型、解释、原因、真理、知识、假设、确认、观察、证据、理念、时间、空间、物种等),学生还会问一些认识论和科学本质问题。例如学生会问:“既然没有人真正看过原子,为何我们要画原子***?”同样,科学教学中也应该提到历史上著名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孟德尔、爱因斯坦)的故事与贡献。在提到上述各种科学名词和科学家时,就要涉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问题,例如“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为什么知道?”“世界上真正存在的是什么?其中又有何关系?”“孟德尔是如何发现遗传定律的?”马修斯建议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哲学上基本的问题,例如“对于这个概念,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概念和实证的议题,同时刺激学生进行批判性与反省性思维。
马修斯(1998)建议开展关于科学史与科学本质的对话教学宜循序渐进,正如数学教学一样,先学会加法,再学乘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的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儿童,应从简单的、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如“什么是观察?”“什么是科学解释?”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提一些复杂的科学本质问题,例如“什么是控制实验?”“科学模型的功能是什么?”“如何建立假设?”“如何评估研究的好坏?”“牛顿的宗教信念是否影响他的科学?”等等。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所强调的是针对某一个科学理论或科学概念,利用讨论、辩论、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做实验等多种方式,模拟当年该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并说明当时的文化背景。通过呈现科学史中科学家们所产生过的争论、质疑、错误概念,除了可以避免学生犯以前科学家的错误之外,也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其错误概念。因为融入的科学史材料完整地呈现了以前的争论及质疑,这有利于充分说服学生放弃错误概念,进而自主建构科学概念。[4]
以大气压力概念的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记住大气压力等于1.013x105Pa并不难,问题是单纯记忆并不能使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可以采用融入科学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首先,上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重量?”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或辩论。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空气是没有重量的,因为石头拿在手上放开会往下掉,而气球拿在手上放开则会往上飞,其实这个错误概念历史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也曾经坚持过。在作出结论的时候,教师再一次强调空气是具有重量的,因为当学生有了这个观念以后,才能逐渐体会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因为空气的重量而产生大气压力,教师进一步演示当年托里拆利的水银柱实验(将注满水银的玻璃管垂直放置在一装有水银的盆中)。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对下列两个问题开展讨论:(1)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靠什么力量支持而不会掉下来?(2)玻璃管内没有水银的地方,有没有某种东西存在?
经过学生的讨论及回答之后,教师再叙述当年科学家之间的争论。帕斯卡(Pascal)及波义耳(Boyle)等人认为,盆面的空气重量产生压力,而支持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维持一定高度,而且玻璃管内没有水银的部分是呈真空状态的。而亚里士多德学派及伽利略(Galileo)等人则持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玻璃管内的水银之所以会下降是因为水银蒸气充满玻璃管上部而将水银压下。为了反驳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帕斯卡当着反对者的面进行了不同的实验。他以水和酒两种不同的物质进行相同的实验,并要求反对者预测是水柱还是酒柱会维持较高,反对者认为,酒较易挥发,酒的蒸气较多,所以会把酒往下压得较多,因此,酒柱较短。帕斯卡则按自己的理论预期,由于水的密度较大所以较重,因此大气压力所能支持的水柱也会较短。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了帕斯卡的预测,同时也成功地反驳了其他科学家的错误概念。那些反对托里拆利水银柱实验的研究者,都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大自然厌恶真空,宇宙应该充满物质”理论的影响。而这个错误概念由于托里拆利及帕斯卡等人的创造性研究(即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证伪了这一不合理的假设)不攻自破了。另外,帕斯卡当年还制作了压力计分别测定了山下及山上不同的空气压力,更进一步支持了他的大气压力理论。
以上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科学史去了解科学理论(theory)、科学假设(hypothesis)、科学实验(experiment)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运用这种融入科学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因为内容充实且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而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还能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也会犯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总之,这种融入科学史的多元化科学教学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建构新的科学概念。
(三)HPS教学模式
传统的科学课程中,往往是把科学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科学教学内容上,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将科学史与科学教学内容分离的教学模式是低效的。近年来,西方一些科学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倡导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缩写为HPS)的有关内容融入中小学科学课程,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这就是所谓的HPS教育。[5]
如何实施HPS教育?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孟克和奥斯本(Monk & Osborne,1997)[6]在总结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把科学史内容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即HPS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所学的课题必须是科学史上某一科学家曾经研究的自然现象,如落体速度的变化、植物的向光性、食物的消化等等。这一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以下6个环节。
(1)提出问题。教师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演示某一自然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由此产生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必须指出的是,一开始向学生揭示的某一自然现象必须是以往科学家在历史上进行理论研究的一个现象,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促使学生利用科学史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引出观念。教师启发学生就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解释)。为了促使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即由发散性思想产生的各种方法),促使学生各抒己见,标新立异。
(3)学习历史。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做法是:①介绍早期科学家关于这一现象的思想与实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②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的不同观念;③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历史(时代)制约性。总之,学习历史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学生以一种移情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体验以往科学家的探究与思考。
(4)设计实验。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从多种观点(或观念)中选择某种观点,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这一环节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环节应使学生认识到:①对同一自然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②可以用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假设)。
(5)呈示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由教师讲解当代的科学观念,即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而为学生实现观念转变提供契机和可能。这一环节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观念和解释进行实验检验,由实验现象的观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得出结论,形成科学观念,即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
(6)总结与评价。通过总结与评价,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历史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科学观念。
从上述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这一模式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1)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学习与当前的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4)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和常人一样也会犯错误;(5)通过探究活动实现观念转变,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的经验、认知与推理能力的限制,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教学宜选择科学对话模式,到了初中或高中阶段,再逐渐延伸到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以至HPS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9—42.
[2]Lochhead J,Dufresene R.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Difficult Science Concepts Through the Use of Dialogues with History[A].In Don Emil.Herget(Eds),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science teaching.Tallahassee Florida:Science Education and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C].1989.221—229.
[3]Matthews Michael R.In defense of modest goals when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8.35(2):161—174.
科学史融论文篇(4)
《化学动力学与催化》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面向化学类及其它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核心课程,内容涵盖唯象动力学及其延伸内容,并将催化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拓展至光催化与酶催化。硕士研究生经过本科理论和实践历练,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和能力。***于2020年9月《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1],因此作者推进《化学动力学与催化》课程改革,目的在于,有效将理论知识与科学史两者紧密结合,确保在传授知识时,也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逻辑以及他们为攀登科学高峰付出的卓绝努力,进而培养出具有能源资源特色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
1.融合科学史的课程改革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科学史,就无法理解人类是如何从迷信屈服于自然之力,变为奇迹般地利用自然直至冷静自律地进行种种抗争”[2],因此科学史与课程内容结合,包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学科之间的比较,还体现了科学与人类、科学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可加深学生对科学问题本质的认识。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从事科学史与教学效果关系的理论研究工作。Stinner在选定某一科学主题后,以故事线索指引,将与主题有关的假说、观念、理论自然呈现[3]。Kipnis以重现科学史上著名实验与理论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科学认识过程的理解[4]。Monk和Osboren[5]因实施了科学史和哲学融入课程的教育法而广泛受到关注。Osboren和Freyberg提出准备、集体讨论、质疑和应用4个阶段进行科学教学,不少教育工作者推崇这一模式[6]。因此将科学史与理论教学结合,它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化学动力学与催化》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因其涉及3个学科,因此与科学史联系紧密,若将二者有机融合,可达成“兴趣引领—能力提高—使命担当”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探索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品德以及爱国热忱的培养。(1)科学史融入理论教学的改革思路《化学动力学与催化》伴随物理和化学研究成果和方法的不断发展,该课程理论体系快速更新,学科跨度大使本课程有丰富的科学史内容。但是在授课时,需将课程内容与科学史恰当、适度地融合,体现科学家们在“发现现象—质疑旧理论—解决问题—发展新理论”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学科体系的建立。因此,本课程改革思路采用Monk和Osbore的融科学史于理论教学的模式,主要内容如***1所示。融合型教学模式强化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突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经验参与科学理论和假说的评判。评判过程不是感性地判定对错,而是以实验设计为基础的逻辑推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养成思辨的习惯,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学科的发展,将被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替代,确立科学精神的思辨性和怀疑性,明确实验验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施改革前,教师应充分了解本课程的科学史,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将科学史移植到课程内容里,它应包括教师思考如何运用科学史料诠释理论体系的建立,理解科学家如何从庞大的实验数据和结论中寻找出抽象的模型,并经过加工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同时理清学科体系与本课程的关系,抓住影响深远的科学事件,防止无序罗列琐碎的细节,从而逻辑化导出理论观点。如表1所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的建立为例,在近400年的时间跨度中,化学动力学理论建立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历程相辅相成,从宏观唯相动力学,逐渐发展将统计热力学的方法融入化学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用于解读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现象。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后,学生将总结出化学动力学中的科学观点。教师补充未被学生发现的重要观点后,由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和实验方法设计实验,并论述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验证内容。该实验设计可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角色则是总结和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内容是否能有效达到验证理论的目标,并帮助学生分析该实验设计优缺点,完善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不仅因科学史的融入使理论内容变得生动,也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短平快建立的理论体系往往经不起事实的考验。进而言之,科学争议表现出复杂性,如“亲和力”理论的提出、繁盛到衰落,直至被“化学力”雏形取代,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质量作用定律。使学生通晓每一次科学争议得以解决都是人们逐步接近真理不可或缺的步骤,学生在完成研究生的学业时也需要这样的品质。
2.改革成效
多年来将科学史融入《化学动力学与催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科学理论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会了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假说和理论的方法,提升了去伪存真的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科研态度,对科学的态度衍化成尊重科学、逻辑严密、具有批判和超越精神的科研入门人。科学史向学生展示了科学进步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因此,科研工作不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论研究,而是知行合一的解决实际问题。再则,科学史是从人文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非单个知识点的考察,因此重在帮助学生建构学科发展的全局观。另外,教师在选择科学史案例时的主导性既可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因过度关注奇闻异事冲淡理论教学内容,每个案例后教师的总结与评价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提高对学科背景知识的认知。
科学史融论文篇(5)
2.改革师范专科学校历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教育专业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融汇历史、***治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学习“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综合课程师资所需的知识。“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课程是人文社会知识的综合课程,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人文地理、***治等各门学科知识。专业课程融合的结果是,专业必修课程设置除中国通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通史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以及史学概论、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外,还要增加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学概论、形势与***策等思想***治专业主干课程为必修课。此外,还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说、西方文化概说、礼仪、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人文类课程以及晋商文化研究、山西民俗、太行***斗争史等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以满足“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综合课程师资所需的知识基础。二是设置两门教学法课程,如设置小学社会课程教学论和教学法为必修课;设置中学历史教学论与教学法课程。三是辅修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精选并整合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将小学语文教育的专业主干课程中的现代汉语基础、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写作、小学语文教学法等整合成四门课程,分别是汉语基础、文学、写作、小学语文教学法。四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原则是只求通达,不求精深,即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科的知识框架、思维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这些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科学史融论文篇(6)
中***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现今社会进步速度飞快的时期,教育的改革是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数学教育更是这样,会有很多人探讨这些科目的教育和学习,在结束了对它们的教学过程之后,能留给人们什么。如果非要探讨这些科目学习带给人们什么的话,数学留给人们的是贯穿生活于无形的物质。因此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随之突显,而数学史则是数学教育的根源,任何事情有根源才有后期的发展,因此,数学史的学习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数学教育中需要融入数学史的教学。
1数学教育中数学史融入的意义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数学史既属史学领域,又属数学科学领域,因此数学史研究既要遵循史学规律,又要遵循数理科学的规律。
那么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对现今的教学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一是,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介绍数学这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会逐渐了解数学家门在为数学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付出艰辛,并会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二是在介绍数学发展史中出现的理论定理等,也让学生更加了解这些传承多年的数学知识的发生与由来,在学习时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其次,任何学科都有自身的魅力所在,数学也不例外,数学教育中数学史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性美。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对称美等,对于数学史的学习会让学生在美学方面的修养又多了几分认识,数学所体现出来的美是贯穿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最后,我们都知道数学的学习中,在诸多的理论定义当中,也有一些在后来被人们否定了的,这些理论和定义的介绍说明,能培养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保持一种认真、批判以及改进的态度。这些都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在数学教学方面起作用,在生活当中更是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智慧。
2数学教育中数学史的融入策略
2.1直接说明
在探讨了数学史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之后,对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中的方法策略也需要说明了。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中的方法,第一个是简单基础的直接说明。也就是说在数学教育中,当设计一个新的理论或者定义时,对它的产生以及后来的发展,以及一些著名学者言论等进行直接的介绍。
比如在学习实数的时候,先是要说明实数的定义和分类,实数的分类也就是正数、零和负数,定义也就是有理数和无理数。接下来就介绍相关的来源以及学者,首先是埃及人早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就开始运用分数了,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希腊数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了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印度人于公元600年左右发明了负数,中国也曾发明负数,但稍晚于印度。直到17世纪,实数才在欧洲被广泛接受。18世纪,微积分学在实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直到1871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第一次提出了实数的严格定义。像这样直截了当的介绍说明,让学生明白了实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是怎么来的,经过漫长的时间转化为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实数,实际上是数学家们不断努力的结果。
2.2介绍历史名人以及名题
第二个让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方法,是在数学课堂上介绍数学领域的名人或者典型的名题。在数学领域,很多国家都不乏有名的数学家,如中国的祖冲之、华罗庚等,古希腊的阿基里德等,德国的高斯等,法国的笛卡儿等等。因此,我们可以介绍这些名人,如在教学解析缀位蛘呶⒒分的时候,可以介绍华罗庚的故事,在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50页《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终于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道路。
其次,还可以介绍典型的题目,比如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还有欧洲的七桥问题等。如介绍七桥问题,这个也称为“哥尼斯堡七桥问题”,18世纪初普鲁士的哥尼斯堡,有一条河穿过,河上有两个小岛,有七座桥把两个岛与河岸联系起来。有个人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步行者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走完七座桥,最后回到出发点。后来数学家欧拉用数学模型把它转化成一个几何问题也即是一笔画问题。
像这样介绍说明有名的数学家和典型的题目,使得学生对数学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数学学习研究当中所有的思想方法以及精神会产生更深入的感悟,如上面所提到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知道了真理是需要不断刻苦钻研并且有时候需要换一种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这会更有利于数学教育的开展。
3结语
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不仅仅是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更是符合当今所提倡的课程改革要求。因为数学教育融入数学史之后,会让学生从学习生活两个方面受益。不在局限于过于专注定义理论,对于数学发展起源的学习,使得学生学习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比起知识的学习,这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古智良.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学的研究分析[J].高考,2017(06).
[2] 万国发.让数学史的渗透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J].知音励志,2015(22).
科学史融论文篇(7)
中***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48-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在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为出发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立场、使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基本观点、判断和范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机整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发展、确立和完善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历了三次大融合。正是通过这三次融合,建构了一个严密的、有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辉煌,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次融合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次融合是在其基本立场确立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主要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完成。这次融合是以三次转变为前提和基础的。
(1)在大学期间,由对法律的研究转向对哲学的关注和思考,为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提供了前提。通过对法律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现实的法和法原则之间的矛盾,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并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 。马克思转而研究哲学,用哲学澄清自己的思想,理清自己的思路。
(2)在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思想和立场的转变为理论融合奠定了基础。“从《莱茵报》时期的***治活动到《德法年鉴》时期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一方面发现了理论对实践,哲学、***治国家和法对市民社会的依赖关系,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为农民利益辩护到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利益辩护,进而到发现无产阶级承担着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② 这次转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3)在研究中,从哲学向经济学转变,实现了
*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探索——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重构问题研究”(L11AKS00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成长规律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0JD710063)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次融合。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但是对市民社会的剖析不能通过对法哲学的批判来解决,而“应该到***治经济学中去寻求”③。所以,从1843年10月开始,马克思开始经济学研究,而《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也称《巴黎手稿》或《巴黎笔记》)正是这一研究的结晶。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试***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做综合的阐述”④。但由于马克思的哲学方***体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方***体系尚未形成,马克思对哲学、经济学的研究和共产主义的论证还建立在其异化劳动理论基础上,因而严格来讲,它们还只是连贯在一起而不是融合。“马克思自己并没有提供《巴黎手稿》的结论,要从这样一部探讨了包含有经济学、社会批判、哲学、历史、逻辑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不连贯的作品中得出结论是不可能的。虽然每一部分都有***的主题,但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部分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恩格斯描述的马克思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法国社会主义和英国***治经济学)在这里似乎第一次连贯起来了,如果还没有融合在一起的话。”⑤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次融合是在其哲学方***确立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主要标志是《***宣言》的发表。这次融合是以哲学上的***和经济学理论的初步建立为基础的。
科学史融论文篇(8)
( 一) 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形态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界的发展共存。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人化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和谐共存的,离开了自然,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离开了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改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前提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治以及文化交往,15 世纪科学家的地理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提。同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但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三是东方社会发展。东方社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而近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中国就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而被迫打***门,走向世界的。
( 二) 基本特征。一是实践视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采取实践的视野,要求理论知识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无论是经济生产理论还是历史发展理论都要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二是人文关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将人以及人的活动作为世界理论历史的中心,围绕人以及人的社会活动来探究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通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开展时间持此相同态度,都认为世界历史的来使是从15 世界的探险家发现新大陆开始的。15 世纪的探险家环球探险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不同制度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国家开始相互交流,打破了各国的孤立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展。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都认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相处需要一定的交往机制。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大多起源于经济交往,然后涉及到***治领域,进而引起文化领域的国际交往。另外,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结构观念具有一致性,都认为世界历史的结构是由世界的中心向延伸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在部分领域具有共通性。
( 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批判。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因此,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批判。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工具性进行了批判,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工具性以强制性技术来支配人们,使人们陷入了资本主义世俗社会中,失去了自身自由。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而采用理性管理方式使资本主义制度向全球扩散,进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如,生态社会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中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批判。部分资本家为了一己之利而毁坏人们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
( 一) 辨证对待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辩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是应加强重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注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反对全盘西化,保证自己的发展特色; 二是应积极反对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错误理论,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下走正确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追求共同发展。
( 二)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注重维护国家安全。虽然,现阶段,世界和平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但是世界上仍有很多不和平因素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应积极面对全球化的进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积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解决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
( 三)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重点发展的项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进行了描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占据着突出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同时,国家的教育事业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决定着人才的质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 四)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深化改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占据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坚持自己的发展特色,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加活力,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史融论文篇(9)
代号
专业
名称
4月16日(星期六)
4月17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000004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6217
人机工程学
04490
室内设计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584
室内构造与材料学
06216
中外建筑史
04583
室内设计工程基础
020104
财税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0
***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8019
理财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69
国际税收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068
外国财***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20106
金融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9092
投资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76
国际金融
00078
银行会计学
08019
理财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79
保险学原理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110
国际贸易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97
外贸英语写作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96
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0248
国际金融法
00100
国际运输与保险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02
世界市场行情
00889
经济学(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20177
投资理财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9092
投资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258
保险法(**加试)
00103
证券投资学(**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7250
投资学原理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8019
理财学
04762
金融学概论
08592
房地产投资
08591
金融营销
08593
金融衍生品投资
05175
税收筹划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53
质量管理(一)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4
企业管理咨询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51
企业经营战略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04
会计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10
旅游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200
客源国概况
00889
经济学(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96
专业英语
00199
中外民俗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20213
企业财务
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6
中国税制
09092
投资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57
管理会计(一)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07
高级财务管理
00208
国际财务管理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222
物业管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5831
房地产财务管理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8264
房地产市场与营销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400
物业服务经济概论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404
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
030106
法律
00230
合同法
00227
公司法
00167
劳动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58
保险法
00226
知识产权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33
税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30107
经济法学
00231
市场竞争法概论
00257
票据法
00258
保险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3349
***府经济管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9
房地产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917
仲裁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19271
外商投资企业法
19270
商法概论
030302
行***管理学
00318
公共***策
00315
当代中国***治制度
00316
西方***治制度
00015
英语(二)
00320
领导科学
00319
行***组织理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34
社会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22
中国行***史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261
行***法学
040102
学前教育
00398
学前教育原理
0088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01
学前比较教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02
学前教育史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00886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040108
教育学
00452
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69
教育学原理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68
德育原理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472
比较教育
040120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83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4578
中国小说史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4577
中国通史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420
中文工具书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40202
思想***治教育
004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81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312
***治学概论
00483
科学思维方***
00482
人生哲学
00480
中国传统道德
040302
体育教育
00498
体育统计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97
运动训练学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53
教育法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96
体育测量与评价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487
体育心理学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02
体育管理学
00499
体育游戏
00501
体育史
050104
秘书学
00320
领导科学
00261
行***法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23
中国秘书史
00524
文书学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12
***治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527
中外秘书比较
00511
档案管理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25
公文选读
00526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
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037
美学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037
美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
语言学概论
050201
英语
00087
英语翻译
00830
现代语言学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603
英语写作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选考)
00841
第二外语(法语)(选考)
00842
第二外语(德语)(选考)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206
英语教育
00087
英语翻译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453
教育法学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838
语言与文化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603
英语写作
19291
普通语言学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50302
广告学
00037
美学
00107
现代管理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选考)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考)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选考)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40
法学概论(选考)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244
经济法概论(选考)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50305
新闻学
00529
文学概论(一)
00659
新闻摄影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661
科学史融论文篇(10)
指出:“要把学习贯彻***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①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围绕“四史”教育“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要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明确了高校要“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一门课程”。思想***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四史”教育是高校提升思***课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的实践模式,是高校提升“四史”教育效果、深化思***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高校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治责任和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教育学生,武装头脑,并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贯通起来,同开展“四史”教育结合起来。高校开展“四史”教育,需要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和课程特点,针对学生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遵循思想***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才能做到系统化、常态化和全覆盖、有成效。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治教育的主渠道,思***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广泛有效地开展“四史”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思***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把“四史”教育与思***课教学贯通融合,开设必修课程,融入教学内容,做到“四史”教育全覆盖、系统化、效果好。“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是高校思***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现有思***课的课程体系虽然包涵“四史”教育的内容,但系统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四史”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对标新时代***和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要求,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和、***《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部署,高校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课课程体系,推进“四史”教育内容融入思***课内容体系,推进思***课的改革创新。将“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促进思***课的改革创新,推进“四史”教育的有效开展,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选择。(二)高校有效开展“四史”教育的需要。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必然选择。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四史”教育主要有如下阵地:思***课教学阵地、历史专业教学阵地、新闻舆论宣传阵地、校园文化活动阵地、***员教育培训阵地、现场教学实践阵地、网络媒体信息阵地等。从这些阵地开展“四史”教育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系统性、渠道的稳定性、师资的专业性、受众的广泛性来看,思***课教学具有系统性、稳定性、专业性与广泛性等特点,不仅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只有守住主阵地,用好主渠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主渠道畅通、多渠道并行,“四史”教育才能扎实推进、卓有成效。同其他教育阵地相比,发挥思***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机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必然选择。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有利于“四史”教育提质增效。一是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作为思***课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思***课成熟、完善的教学实施体系,有利于“四史”教育即时开展、有效推进。二是“四史”教育内容融入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体系,有利于“四史”教育滋兰树慧、润物无声。思***课必修课程不同程度地涉及“四史”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只有结合“四史”教育相关内容,才能讲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好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法治精神,讲清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的选择与人民的选择,讲明国际国内形势与国家***策策略。三是思***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与其他专业课程或宣传渠道受众面只有相关专业、部分学生不同,思***课是公共必修课程、铸魂育人的灵魂课程,受众面是全体在校大学生,授课内容有思想性、***治性和理论性的标准要求。“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有利于增强“四史”教育的大众性、内容的系统性、学习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对“四史”教育的认同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的实效性。(三)高校推进思***课改革创新的需要。思***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才能赢得学生。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③推动思***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做到“八个相统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教育人民、引导学生,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奠定思想理论基础,需要开展“四史”教育提供历史文化根基。开展“四史”教育,是高校落实关于“四史”教育系列重要论述、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把“四史”教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创新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不仅是高校有效开展“四史”教育的需要,也推动了新时代高校思***课的改革创新。“四史”教育的有机融入为思***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思***课的改革创新需要“适时”与“契机”,需要问题导向推动、需求导向拉动和时代要求驱动。“四史”教育的有机融入为高校思***课改革创新、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是为思***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史育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二是丰富了思***课课程体系与内容体系。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的部署与要求,从2021年秋季开始,高校要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这将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思***课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四史”教育内容,思***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予以适当调整、充实,实现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与“四史”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的可行性
(一)新时代学校思***课改革创新方案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策依据。教育是***之大计、国之大计,我们***高度重视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四史”教育。***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重视对历史的研究与学习,多次强调要加强***史、新中国史的学习,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历史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全面总结。2019年10月,***的四中全会将中共***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一起作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内容。2020年1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的创新理论同学习中共***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020年6月,给复旦大学《***宣言》展示馆***员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希望广大***员特别是青年***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④2021年10月,***的五中全会把“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开展“四史”教育,是事关高校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已经纳入新时代学校思***课改革创新的总体设计与实施规划。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2020年***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把加强“四史”教育作为构建理论武装体系的重要举措。、***《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提出高校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一门课程。”2020年,***已正式启动“四史”大学生读本编写工作。可以说,“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在国家层面已经有了顶层设计、***策要求和推进时间,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推进思***课改革创新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二)数量充足且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提供了师资保证。办好思***课的关键在教师。思***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⑥主要职责是引导大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思***课教师仍是关键。“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为“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提供了师资保证。一是思***课教师队伍***治过硬,开展“四史”教育值得信赖。***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思***课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了“***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人格要正、自律要严”的基本要求,⑦指导学校思***课教师队伍建设;国家、省市和学校对思***课教师队伍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懂马列的人讲马列提供了***治保障。二是思***课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开展“四史”教育能力胜任。根据现有高校思***课课程设置,担任思***课教师的学科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治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不同程度地包涵“四史”教育的内容,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提供了能力保障。三是思***课教师队伍数量充足,开展“四史”教育游刃有余。***明确高校思***课师生比为1:350,近年来各省市和高校加大了引进、培育思***课教师***策支持和工作力度,提供经费支持,明确推进时间,高校思***课教师的引进数量显著增长,为“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提供了组织保障。总体来看,“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思***课教师队伍***治素质优良、能力完全胜任、数量能够保障、教学条件具备。(三)系统完善和成熟科学的教学实施体系为“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提供了制度与机制保障。我国高校经过长期建设形成了完善的思***课教学实施体系。我们***一贯重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高校思***课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思***课改革创新,在思***课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材、课程评价、队伍建设、教学实施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成熟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运行体系,使高校思***课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开展思想***治教育的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提供了制度与机制保障。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有利于“四史”教育广泛深入迅速有效地推进。开设思***课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探索建设,已经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师资体系,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治教育的规范有序、系统科学、稳定有效地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开设专门的“四史”教育课程,把“四史”教育融入思***课课程体系。二是渗透到现有思***课教学内容,把“四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课内容体系。“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渗透到思***课必修课程内容,借力思***课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四史”教育能够迅速开展、全面推进、系统实施,做到方法更科学、效果更显著、评价更到位,实现开展“四史”教育、深化思***育人的目标。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的实践理路
(一)开设“四史”教育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提升对“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探究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⑧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讲“四史”教育目标主要有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四史”的演进过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严密的历史知识逻辑体系的支撑;二是把握“四史”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属性,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三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正确认识”提供学理、学术与学科支撑。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需要做到“四史”教育进思***课堂、进思***教材。一是开好“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按照、***《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的要求,高校要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一门课程”。《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从2021年秋季开始实施,高校要整合全校教育资源确保按时、保质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并纳入思***课教务管理系统,规定课程的学时、学分和开课学期。二是编好选好“四史”教育教材。***已正式启动“四史”大学生读本编写工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将于2021年春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高校要结合“四史”教育内容和思***课程特点,编写“四史”教育校本教材、辅助教材和课程大纲。三是围绕“四史”教育目标开展集体备课。开好“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起好步、开好头非常关键,同时“四史”教育本质属于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思***课教师爱岗敬业、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需要组织思***课教师统一备课和集体攻关,逐步探索开好“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成熟经验与有效模式。(二)发挥必修课程优势开展“四史”教育。“四史”教育融入思***课内容体系与课程体系不可替代。根据中办、国办和、***的文件,围绕***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把“四史”教育融入思***课课程体系,是高校推进思***课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保证了“四史”教育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应该看到,“四史”教育课程定性为思***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一门课程”,从选课机制上不能确保全体学生选修全部“四史”教育课程,不能确保“四史”教育的覆盖面和系统性,需要新的学习机制来弥补解决。因此,除了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外,将“四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体系,既充实了思***课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了“四史”教育的覆盖面和系统性问题,又做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是“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的应然选择。将“四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还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相关内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其教学内容内在地包涵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史、中共***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四史”教育内容休戚相关,不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共***史,就讲不好理想信念问题;不联系中共***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就讲不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依法治国、***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领导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近现代的国史、国情,认清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其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四史”教育的内容。“形势与***策”主要讲授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与***和国家的重大***策策略,真正讲深讲透形势与***策也需要运用“四史”的大历史观和宏大背景来进行深刻分析。把“四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体系,一是深入研究思***课必修课程和“四史”教育的内容体系,寻找教育内容的共同点和适时渗透的契入点,把“四史”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思***课必修课程相关章节,使之成为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根据思***课必修课程和“四史”教育的内容特点,开设“四史”教育专题。专题教学是提升思***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四史”教育专题既作为思***课必修课程的教学专题,又突出“四史”教育的主题,使***的创新理论教育既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又与学习“四史”教育内容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学理性、历史感和有效性。(三)开展思***课教师培训,发挥教师在“四史”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办好思***课的关键在教师,“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的关键仍然在教师。强调,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⑨“四史”教育课是思想性、***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教学体系探究强的思***课,又是新开设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无论是专门引进的“四史”教育专任教师,还是从原有教师中调整而来讲授“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师,抑或从“四史”教育课师资长远建设规划考量,都需要开展“四史”教育能力提升的专门业务培训,以提升“四史”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思***课必修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背景不尽相同,“四史”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千差万别,要胜任把“四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体系开展教育教学的任务,必须对思***课教师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对标“六要”要求将“四史”教育能力纳入思***课教师的系统培训。***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思***课教学,专门主持召开了学校思***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思***课教师提出了“六要”的建设要求,为思***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是完善“三级”思***课教师培训体系。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和高校三级联动的思***课教师***治与业务培训工作体系。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体系,把提升“四史”教育教学能力纳入思***课教师的业务培训中去,开展专题培训或综合培训,切实提升教师“四史”教育课程的讲授能力和把“四史”教育融入思***课必修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二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提升思***课教师开展“四史”教育教学的能力。国家和省级教研课题的申报、教研成果的评审、教学比赛的开展等,要把“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的能力与要求列入其中,树立明确的教学与教研导向。高校和相关学会要举办各级各类“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的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理论研讨会等,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课教研部要组织集中备课、集体攻关与教学观摩、教研活动,不断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四)开展思***课教学研究,以教学研究的高水平促进“四史”教育的高质量。教学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教学研究是有计划、有目的、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育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之一,“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讲求方式方法。需要思***课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的教学研究,做到认识规律与运用规律相结合、探索方法与讲究方法相结合,以高水平的教学研究促进“四史”教育的高质量。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的规律与方法研究。加强“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的研究、探索开展“四史”教育规律与方法要视野高远。一是历史教育的视野。“四史”教育教学要讲清历史事实与历史逻辑,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四史”教育教学研究,坚持“四史”教育教学研究的真实性、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性的统一。二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视野。“四史”教育不是单纯的历史知识教育,而是渗透在“四史”教育中的思想***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的视野。开展“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高校职能部门要研究如何“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一门课程”的选课机制,思***课教师要研究“四史”教育内容融入思***课必修课程内容体系的契入点,实现有机融合、有效教育。我国高校思***课普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课教研部承担,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需要落实好四项工作:建立“四史”教育研究机构,打造研究平台,推进专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组建“四史”教育研究团队,成立研究专班,推进深度研究,提高教研水平;打造“四史”教育研究的“计划产品”,制定研究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定期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计划产品”,避免思***课教师在教学研究上的单打独斗;推进“四史”教育教研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定期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体系的观摩会、交流会、研讨会,使“四史”教育融入思***课教学的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成为常态。
【参考文献】
①.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1).
②讲故事(少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7.
③⑦.思***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④翁铁慧.加强历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N].人民日报,2020-09-18(09).
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2).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令[R].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年第46号.
科学史融论文篇(11)
浙江大学青年学者黄擎在其专著《废墟上的狂欢——“***文学”的叙述研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之后,最近又推出了学术新著《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她近年在学术上孜孜以求、攻难克艰的成果。作为学术同行.在有幸集中阅读之后。既感佩于作者横跨文学基本理论、当代文学史研究以及文学批评三方面广博的学术兴趣和突出的学术能力,也为作者敏锐而明确的问题意识、强烈的价值忧患和现实关怀、有感而发严谨为文的学风所感动。
长期以来,文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了文艺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分属不同学科,各科各有学术领地和规范的学术格局;而就一个学者来说,也往往因地制宜地选择某个主攻方向,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学术竞争力。然而,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内在学术逻辑.呼唤打破以往三界各守畛域、相互隔膜的研究现状。诚如黄擎本书所说,“现有的学科分类原本就是相对意义上的,不同学科之间也并无楚河汉界的明晰界域”。在新时代语境下,互通与交流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向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融合,是在分化基础上的融合,是一种更高的融合。事实上,就一个文学研究的从业者而言。如果没有这三方面的学养,要想取得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是非常困难的。显然,黄擎对此早有自觉,并把这点作为自己的目标去认真追求。套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话,就是境界决定高度。一个学者的学术境界也决定了他(她)的学术高度。当然,这并不是说黄擎现在的学术已经达到了非凡的高度;但我想,带着这份对学术的热爱和对学术方法和境界的自觉,黄擎是有望在学术这条道路上达到一个可能的高度的。可以如此乐观预期的前提之一。就是眼下黄擎这本自觉追求多种学术视野融合的《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本书的上编讨论的是文学本体论。涉及文艺意识形态本性、文学形式本体、文学形式功能、语言功能等文艺基础理论问题。中编文学批评篇侧重对文学批评的现状和历史进行思考,前三章对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问题进行了考察.后三章以“十七年”文学、“***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为观照对象,对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事件和批评话语进行了反思。下编是当代文学史研究,同时也对当代的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了研究,重点关注了“十七年”和“***”时期的“集体写作”、“戏曲改革”、“样板戏”,当代审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等文学(文化)现象,以及当代小说创作中的象征与反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