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部疾病防控例1
1、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情处置的规范管理;
2、及时发现SARS、人禽流感病例;
3、及时发现其它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3-5天(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指南”,详见附件2),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2、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工作内容
各级卫生行***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负责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
(一)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县级疾控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县级疾控机构要将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情况及时向县级卫生行***部门报告。
医务人员在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县级卫生行***部门报告。
不具备相应诊治条件的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诊治,由接收病例的医院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网络直报。
各级疾控机构在日常***情监测中,要每日主动监视和分析网上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数据,分析是否有同一时间、空间或特定职业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生。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对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详见附件3),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调查时重点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主要包括:周围有无聚集性发病现象,有无相应的高危职业史(例如从事SARS-CoV检测、科研相关工作或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家禽人员及从事禽病防治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情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禽流感或SARS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等)、以及其他接触禽类或野生动物或暴露于这些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的情况等内容。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组织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追踪和医学观察。
县级疾控机构应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向县级卫生行***部门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三)病例的会诊与排查
县级卫生行***部门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县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应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并报市(地)级卫生行***部门备案,市(地)级卫生行***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市(地)级专家组进行审核。县级专家组会诊后仍不能明确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病例,县级卫生行***部门应立即报告市(地)级卫生行***部门,市(地)级卫生行***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
市(地)级专家组会诊后,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应订正为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并由市(地)级卫生行***部门报省级卫生行***部门备案,省级卫生行***部门根据需要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最终审核。市(地)级专家组无法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市(地)级卫生行***部门应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部门,省级卫生行***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卫生行***部门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要立即组织本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专家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人禽流感和SARS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在会诊结束后应提出书面会诊意见,如诊断为其它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卫生行***部门应立即将专家组会诊意见逐级通知到原报告单位,由原报告单位订正报告。
在各级专家组会诊的基础上,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均应在发病后1个月内订正报告。
(四)病例管理
县级以上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将病人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
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SARS、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者,须按照卫生部相应的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处置工作。
(五)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县级专家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后,仍不能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时,县级疾控机构和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尽快送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病原检测。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相关标本进行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和血清标本等。如病人死亡,应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临床标本应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
对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相关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应事先进行危害评估。若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应参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15号)的要求,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进行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工作。
经省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明确诊断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省级疾控机构要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必要时,省级疾控机构要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将省级及以下专家组会诊后已做出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四、相关单位的职责
各级卫生行***部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如下。
(一)卫生行***部门
各级卫生行***部门负责领导辖区内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保障工作经费,组织督导评估和监督检查。组织专家组对医疗机构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将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的调查资料报上级卫生行***部门备案,并根据需要,对下级卫生行***部门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进行审核。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及时向同级人民***府报告,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二)医疗机构
1、各级医疗机构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治、排查工作。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
2、医务人员在做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后,应立即向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报告;医院要及时组织专家组,对医务人员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
3、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4、负责对聚集性病例所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5、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各级专家组会诊提供相关临床资料;
6、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或院内感染控制部门按相关规定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7、协助疾控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8、负责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临床标本,并妥善保存,以备送检;
9、按照当地卫生行***部门的相关规定,与疾控机构配合进行标本转运。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县(区)级疾控机构
(1)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3)指导医疗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采取隔离措施,指导有关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指导医疗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标本采集;
(5)将采集到的病例标本及时运送到有条件的市(地)级或省级实验室;
(6)及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至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
(7)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报告监测结果。
(8)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2、市(地)级疾控机构
(1)定期分析、汇总、上报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反馈监测结果;
(2)指导县级疾控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有条件的实验室开展SARS、禽流感病毒(H5N1)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相关检测;
(4)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3、省级疾控机构
(1)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并报告、反馈实验检测结果;
(2)定期分析、汇总、上报、反馈本省的监测结果;
(3)定期对市(地)级和县级疾控中心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4)对全省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对省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
(2)指导、参与各省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调查和处理;
(3)对各省运送的标本或分离物进行相关检测或复核、鉴定;
(4)组织对全国监测系统的督导、检查和评价;
(5)对实验室网络进行考核和质量控制;
(6)建立、管理、维护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数据库;
(7)定期分析、汇总、反馈全国监测结果。
(四)卫生监督机构
按有关规定及本方案要求对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相关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日常性监督检查。
五、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
(一)信息收集内容
监测系统收集的信息内容包括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卡、个案调查表、会诊记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表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等。
(二)定期报告、反馈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医疗机构保存,相关资料及时录入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存档,根据需要将复印件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调查处理报告应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医院组织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原件保存在病历中,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部门。卫生行***部门组织的专家会诊记录原件作为部门工作文件归档。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会诊记录的复印件应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门诊部疾病防控例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xq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年4月26日是第9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为做好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推进《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实施,现将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加强领导,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近年来,我国疟疾***情持续下降,疟疾报告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2014年境外输入病例占疟疾报告病例总数的98%,防范境外疟疾输入,防止二代病例发生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重点。各地卫生计生行***部门要紧密围绕宣传主题,制订宣传计划,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利用“全国疟疾日”的契机,向当地***府汇报消除疟疾工作进展,研究解决消除工作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类媒体,创新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尤其要加强对出国经商、旅游和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增强患者及时就诊、配合***的意识,谨防境外感染,减少境外输入病例。(宣传核心信息见附件,宣传短片可从我委网站***。)
二、加强协调,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各级卫生计生行***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商务、出入境检验检***、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落实《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各项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认真做好病例发现、诊断、***、报告和***情处置工作。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场所,杀灭蚊虫。
三、加强培训,提高消除疟疾工作能力
各级卫生计生行***部门要结合防治宣传活动,组织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人员开展消除疟疾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每一例病例的调查核实和资料整理,不断提高镜检技能、血片制作、病例复核及***情处置能力,推动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工作。
请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部门认真总结本地区“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于2016年5月底前将书面和电子版报告(含视频、照片、宣传画等材料)报送我委疾控局。
联系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处 胡xx
电 话:xx
传 真:xx
邮 箱:xx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二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17年全县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等十三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卫疾控发〔2010〕47号)精神及《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粤卫〔2010〕182号)的目标和要求,为明确我县消除疟疾的任务与措施,落实各部门职责,保证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疟疾流行区分类
博罗县属于疟疾流行区,为二类县。
二、 实施范围及时间
项目实施范围为全县17个镇;实施时间为2011年3月1日―2017年6月30日。
三、 任务目标
(一)总目标。
到2017年,博罗县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阶段目标。
2011年,博罗县疟疾发病率为1/万以下;
2012-2016年,博罗县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2017年,博罗县通过消除疟疾考核验收。
四、 策略和措施
全县范围内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防止发生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感染病例,重点提高病例监测的准确性,做到早发现、早***、早处理,每年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三热病人)血检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1‰(要求全县血检数每年1000份),5-10月血检数不得少于全年血检总数的80%(即800份),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 及时发现病例。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要求做好“三热”病人的登记和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配备疟原虫血片镜检所需器材,要求均能够开展发热病人血片镜检,实现对所有疟疾病例的实验室检测。
1. 1血检对象: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即“三热”病人。特别注意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
1. 2血检负责单位:由医疗单位负责就诊人群的诊断工作,对“三热”病人血检阳性,建议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检确诊。血检工作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每月6日前将上月“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统计表(附件2)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情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情报告管理,提高疟疾网络直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1报告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诊断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2. 2负责单位及报告人:各医疗卫生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
2. 3报告方法及要求:发现疟疾病例要在24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3. 病例核实。
3. 1负责单位:博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2核实方法:在病例网报后3日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和血片复核。对不能用血检确诊的网报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采集滤纸血,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确认和基因分析。如为输入性病例者,若输入地为本省,通知输入地县(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联合流行病学调查;若输入地为境外,通知入境口岸所属检验检***机构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4. 规范病例***。
4. 1***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确认的所有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以及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
4. 2负责单位:所有病例的服药由其所在镇临床医生负责。
4. 3***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对试治有效者完成全程***。对所有疟疾病例应当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住院病人由护士督导用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5. 休止期***。
包括休止期根治和休止期服药。
5. 1***对象:上一年发现的所有间日疟病例及病例的全家及四邻。
5. 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镇卫生院。
5. 3***方法:对上一年间日疟病人进行休止期根治;对间日疟病例的家属及四邻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休止期服药。***按照《疟疾防治手册(第三版)》及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实施。所有根治和服药对象应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6. ***点处置。
6. 1***点定义:发现疟疾病例并有传疟媒介生长的自然村或居民点。
6. 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 3***点处置措施:
病例搜索:对***点内所有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者快速诊断试条(rdt)筛查。
杀虫剂灭蚊:***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等灭蚊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对***点范围内的居民,应根据《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预防服药。
追踪观察:对***点内的居民,凡出现类似疟疾发热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检。定期对***点居民进行一次访视,观察有无继发病例,一般观察一年,对***点内出现的患者及时给予***,必要时再进行一次灭蚊和预防服药。
(二)加强媒介控制
1. 1范围:全县范围,以农村为重点
1. 2负责单位:各镇人民***府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卫生院防保科。
1. 3内容和方法:
降低蚊虫密度:
(1)环境整治: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改造与清理,如清理洼地积水、疏通沟渠、改厕、建公共垃圾池和间歇灌溉等,减少或清除蚊虫孳生繁殖场所;提高防蚊意识,大力鼓励全民使用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宣传、引导群众改善室内通风条件,改变室外露宿习惯等。
(2)科学灭蚊:在所有***点根据媒介蚊虫的生物学特点和疟原虫虫种,科学开展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灭蚊等,降低蚊虫密度。
个人防护。
(1)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
(2)提倡居民在疟疾传播季节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
(三)加强健康教育。
1. 1受教育对象:公众、中小学生和大型工地建设者等。
1. 2负责单位:县健康教育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卫生院、旅游、教育等部门。
1. 3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1. 4每年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5000份,提供给教育、公安、旅游、医疗等部门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其中重点于每年5―10月份进行疟防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宣传于每年5月与8月开展,以4次/天的频率进行播放宣传。
公众疟防宣传教育:结合每年4月26日“全国疟疾日”,重点于5-10月开展疟防宣传教育,采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和国家消除疟疾***策,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由***门负责对辖区内中小学健康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疾控中心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指导。所有中小学校应结合健康教育课或者主题班会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通过发放规范性宣传教育制品等方式,向家庭宣传相关防治知识。
社区宣传教育:在县人民医院候诊大厅、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张贴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画,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同时向就诊病人及施工人员发放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到2020年,全县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
(四)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
1. 1对象:出、入疟疾高流行区的流动人员。
1. 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旅游、教育、公安等部门。
1. 3内容和方法:
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1)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卫生和计生、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流动人员疟疾防治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交流。
(2)信息通报制度:县卫生和计生行***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的协调和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出入本地区流动人员的动态。
加强出境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防护。
加强入境人员疟疾筛查: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人员特别是同批集中入境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和疟防知识宣传。
(2)旅游、公安等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协助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入境人员疟疾防治相关工作。
加强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
(1)在疟疾流行区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必要的疟疾防护用品,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并配合县疾病预防机构做好疟疾防控工作。
(2)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公安、卫生和计生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重点人群筛查和相关信息沟通等工作。
(五)完善疟疾监测检测网络。
1.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血片进行复查。并抽查至少5%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
1. 2各级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与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网络正常运行。
1. 3监测点的选择与分布。
负责单位: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及各镇卫生院。
监测内容和方法:
“三热病人”血检:各监测点要求常年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工作,并以5-10月为血检重点时期。
(六)消除疟疾能力建设和技能培训。
1. 1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疟原虫镜检专业人员,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相关检验人员;各镇卫生院检验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原虫镜检理论和操作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疟原虫镜检理论讲课、实验室示教、学员实践操作和考核。
1. 2疟疾诊治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发热门诊、内科、传染科等科室临床医生;镇卫生院门诊医生;所有村卫生室村医。
培训内容: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疟疾诊断及***相关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授课。
1. 3.疟疾防治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各镇卫生院防保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相关要求和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授课。
五、 ***策和保障
(一)组织保障。
1. 加强***府领导。县***府要把消除疟疾工作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成立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组长由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县***府办分管卫生领导和县卫生和计生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卫生和计生局、教育局、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财***局、文体旅游局、爱卫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到位。
2. 卫生和计生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消除疟疾工作方针、***策、规划和措施,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3. 发展改革、***门负责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疟疾防治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
4. ***门配合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健康教育、***情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与卫生和计生部门沟通有关信息。
5. 文体旅游部门负责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
6. ***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7. 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把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列入科技计划。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法、科学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二)机构和人员。
1.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设立县级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公室,并设有负责消除疟疾工作的防***科;要配置至少2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2. 镇级:各镇卫生院要配备至少有1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府***门根据当地消除疟疾工作计划和任务需求,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预算。
按照全球基金项目管理要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单独的全球基金项目帐号;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计划要求,县疾控机构要合理利用各级财***安排的疟疾防治资金和全球基金项目经费,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四)督导检查和考核。
1. 血检质量督导检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所辖区镇卫生院开展1次督导,对被督导单位近3个月的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核,阴性血片复核5%,并将血片复核情况反馈给被检查单位。
2. 疟疾防治工作督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辖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1次督导,对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人群服药、***点处置、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镇卫生院每年对辖区内各村卫生室进行1次督导。
卫生和计生部门要定期组织对消除疟疾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以确保消除疟疾目标顺利实现。
3. 考核评估:博罗县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将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县消除疟疾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三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疾病防治***策,根据县卫生局关于《长武县医院xxxx年消除疟疾工作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切实抓好我镇xxxx年的疟疾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拟定此工作计划。
一、健全成立组织机构,加强技能培训
按照我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要求,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任务,首先我镇成立了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任务及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细化。其次我镇卫生院防保科组织院内医务人员及各村卫生室负责人认真学习了疟疾防治知识、会后对培训效果做出了测试。并对培训效果作出总结。
二、村医院配合镇卫生院开展血检工作。
疟疾的防治重点在于疟疾病人的发现及***和对***点人员的预防以及群众对疟疾防治的掌握,根据疟疾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发现疟疾病人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涂制“三热病人”血片,镜检查找疟原虫。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安排和要求,我院将在全镇全面开展疟疾血检工作。由村卫室负责将发热病人转诊至卫生院,卫生院门诊负责专册登记、化验室负责血检登记并将血检样品送医院防保科、由防保科负责每月25日以前将样品送县CDC。
1、血检工作任务80人份。分别在6个村卫生室(任务分配见附表)2、血检主要对象:三热病人(即:疟疾现症病人,疑似疟疾病人,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
3、时间要求:xxxx年3月1日至xxxx年10月31日前。
三、“4.26全国疟疾宣传日”宣传活动
疟疾防治,关键在于宣传疟疾防治的知识要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疟疾的防治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全民皆兵的格局,争取在xxxx年在我县达到消除疟疾,于是我镇将在xxxx年4月26日举行“全国疟疾日”宣传,具体安排如下:
1、宣传时间:xxxx年4月26日
2、宣传地点:我镇医院、镇街道及6个村医院所在地开展日宣传活动。
3、宣传的内容:疟疾防治知识
4、宣传的方式:发宣传单或展板、宣传画、设立咨询台等。
5、整理宣传总结并上报总结和***片。
四、病例处置和***点处置
加强对打工人口的监测,流行季节严密注视疟情,对疟疾病人及可能有疟疾病的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对病家周围人群进行预防服药(并按“八日疗法”服药)。对***点进行消杀,所有居民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镜检或者快速诊断,对疟原虫阳性者,给予规范***;在出现本地感染/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自然村和居民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灭蚊措施;向居民发放疟疾宣传资料等方法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教。
五、切实做好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疟疾***情及血检开展情况每月汇总并按时样品,其它资料要县CDC的要求及时上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2016年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
2.2016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3.2016年“全国疟疾日” 宣传活动方案
门诊部疾病防控例3
一、建立和完善防控工作机制,落实群防群控
建立由区***府分管领导负责协调的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设立各工作组和专家委员会。各街道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的防控工作。适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部署防治工作;根据***情发展态势,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情研判,提出防控对策;储备防控物资、药械和救治设备,建立医疗资源紧急统一调配制度。
完善***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区***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行***部门协调,教育、财***、宣传等部门积极参与,进一步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做好农村、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的防控知识宣传教育,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托幼机构、小学等防控重点环节要成立相应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监督员、检查员,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具体做好本单位的手足口病宣传、消毒和病人的管理等防控工作。
卫生部门要加强***情预警预测,科学研判,要成立医疗救治、***情处置和卫生应急等各种专业队伍,做好医疗救治、消杀等各种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
***门要做好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层层落实学生缺课调查、晨检、午检和消毒等防控措施,***情流行期间要减少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
***门要加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防控,落实好场所通风、消毒及防控知识宣传等措施。
城建、财贸部门要参照街道、社区防控措施,加强对建筑工地、大型市场、商场和酒店等场所的管理,落实好除“四害”、饮食卫生监测、寝室通风消毒、健康监测、各类人员排查和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
各街道要组织、指导和督促社区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一是各社区要继续按居住人口数1:300的比例设置***情巡查员,负责本社区手足口病防控的具体工作;
二是要继续做好外来人员聚集点和散居儿童的排查摸底工作,建立底数档案,对进入社区的外来人员及时掌控;三是对社区7岁以下儿童要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好晨检、午检等防控措施;
四是要加强社区的预防性消毒,对外来人员聚集点要每天进行预防性消毒,落实专人监测;
五是对发病儿童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实行网格化监管,居家消毒隔离,控制外出,落实好晨检、午检、症状监测、粪便消毒处置等措施;六是要建立主动搜索制度,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及时上报。
其他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好职责范围内的防控措施。
二、进一步完善***情防控体系,及时开展***情调查处置
卫生行***部门建立以两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为管理主体和防治技术支撑的,以区、街道、社区基层防保医生为依托,横到边、竖到底的***情控制网络体系,规范开展手足口病***情调查处置等相关工作。
卫生行***部门组织实施本辖区手足口病***情防控工作,及时下发(转发)手足口病防控相关文件和技术方案,根据***情发展态势及时制定并调整防控策略;两级疾控机构建立***情防控培训、技术指导、***情研判、工作考核等工作制度,对手足口病病例特别是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病例或暴发***情及时进行流调和处置,指导托幼机构、学校、社区等重点部位、重点人群全面落实部门防控措施;区疾控中心加强手足口病流行因素、病原型别变化、聚集性***情等专项调查工作,分析流行特性特征,准确掌握病原流行情况。及时调查研究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因素和分布特征,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定点医院建立健全预检分诊、会诊、转诊、感染消毒、流调与采样、病例会诊及重症病例救治等防控工作制度,并确保落实到位。
三、完善***情监测和预警系统
定点诊疗医院要严格掌握诊断标准,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24小时内网络直报,网络直报及时率和准确率要达到100%;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逐级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要在做好***情报告的审核、管理,加强***情监测、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的采样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科学研判辖区的***情形势,建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根据本辖区***情情况和预警分级,适时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建议,及时做好***情预警通报和处置工作。在流行高峰期,区疾控中心的***情研判应做到日统计、周研判、月评估,及时为***府提供决策依据和防控建议。
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逐级向辖区工作站和区疾控中心报告;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清理和取缔无证托幼机构特别是存在发病隐患的各种托管班和特长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制度、晨检制度、手足口病转诊***登记制度;两级疾控机构和社区防保医生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对就诊的发热、伴或不伴皮疹的患儿,要指导家长立即带患儿去定点医院就诊,防止延误救治时机。
四、规范医疗诊断与***标准体系
完善分级诊疗、功能明确的医疗救治体系,落实重症病例集中收治、关口前移的工作措施,做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筛查、早发现,规范转诊,规范救治,有效阻断手足口病患儿由普通病例向危重病例的转化,提高重症病例抢救成功率,减少患儿死亡。
定点医院要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做好病例的诊断、报告和规范***;要集中优势资源救治重症病例,ICU配置要达到标准要求;要做好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标本的采集,配合疾控机构开展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重症病例调查处置;要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落实,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要加强网络直报、订正、核实工作;开展医护人员的手足口病诊治和防控专业知识的全员培训,确保早诊断、早报告、早***,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手足口病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村级医疗机构不得截留5岁以下的发热患儿,救治力量不足的街道卫生院不留观皮疹、发热患儿,由区定点医院负责手足口病病例的诊治。
建立重症病例早期筛查制度,在手足口病流行期,要将手足口病病例集中到区级定点医院进行医疗救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重症诊断标准,配备经培训、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医生负责预检门诊24小时值班,主管医师和护士要增强责任心,加强夜班值班力量,严密观察每一位就诊患儿的病情变化,同时告知家长重症的早期表现和密切观察的重要性,协助医务人员共同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预防向危重症的转化,坚决杜绝死亡患儿无重症***情上报的现象。
五、开展多层面技术培训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实验室检测等防控技术的培训,提高医疗卫生人员手足口病识别、诊断、检测和***水平;各疾控机构积极开展内部人员培训,提高***情规范化处置能力和水平,并对辖区相关单位开展宣传培训;区教体局要开展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教职员工、在校学生以及校医的全员培训,提高校园的卫生意识,增强防病能力。通过多层面、多渠道的技术培训,达到宣传培训无缝隙、全覆盖,提高全民卫生防病意识和防控水平。
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大手足口病的防治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明白手足口病可知、可防、可治、可控,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群众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发病后第一时间到定点医院进行及时诊治,以防延误病情,耽误***。
广电中心要定期制作和播放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专题节目,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宣传报道;卫生部门要以明白纸、报刊、网络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城乡居民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90%以上;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要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作为当前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好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社区要以宣传栏、黑板报、横幅、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居民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做到宣传工作全覆盖,无缝隙。
七、切实落实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控措施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场所,儿童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一旦有***情发生,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流行或暴发。区教体局、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设立责任人、监督员、检查员,建立工作机制,分工到人、职责明确,全面落实晨检制度、缺课追踪制度等措施,提高学生健康监测和室内卫生消毒的能力。凡发现辖区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病例,***门要积极配合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患儿隔离、救治以及***点的消毒,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主动病例搜索,根据情况对密切接触的儿童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并根据各级疾控机构的业务指导,督促落实有聚集性病例发生趋势的托幼机构和学校按规定采取临时停课措施,主动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幼儿和中小学生的健康,防止***情蔓延。卫生部门要及时向社区通报停课和儿童发病重大信息,***门也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向社会、社区通报信息,共同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
八、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门诊部疾病防控例4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
二、疟疾流行特点与流行区分类
我市属疟疾的非恒定性和低流行区域,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经过多年综合防治,我市消除疟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年达到了卫生部确定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近年来,全市疟疾***情时有波动,但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连续多年控制在0.5/万以下。卫生部根据年疟疾***情报告,确定疟疾流行区以县为单位分四类:一类县(区)为3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万分之一;二类县(区)为3年内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1年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三类县(区)为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流行县;四类县(区)为非疟疾流行区。对照上述标准,我市9个市(县)、区中,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新区为二类县(区);滨湖区、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为三类县(区);无一类县(区)和四类县(区)。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年,全市实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年,全市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并继续开展巩固监测工作;到2018年,全市通过省消除疟疾考核认证;到年,巩固消除疟疾达标成果,确保***情不反复。
(二)阶段目标
1.到年,4个三类县(区)和3个二类县(区)实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目标,年底前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2.到年,江阴市、宜兴市实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目标,年底前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3.到年底,所有市(县)、区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并继续开展巩固监测工作;到年,全市通过省消除疟疾考核认证;到年,巩固消除疟疾达标成果,确保***情不反复。
(三)工作指标
1.技能培训
(1)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从事疟疾防治相关业务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及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的比例:年达到95%以上;年达到100%。
(2)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产、儿童、传染等专科医院从事内科、妇科、儿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专业的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生以及二类县的村卫生室医生,接受疟疾防治知识和诊断、***技能培训的比例:年达到95%以上;年达到100%。
(3)市和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产、儿童、传染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相关检验人员,接受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的比例:年达到95%以上;年达到100%。
(4)出入境检验检***机构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比例:年达到95%以上;年达到100%。
2.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
(1)到年,市和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妇产、儿童、传染等专科医院全部能够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年达到90%以上;年达到100%。
(3)以镇、街道为单位,每年“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接受疟原虫血检人数占辖区人口数比例分别达到:二类县(区)年不低于1%,年不低于2‰;三类县(区)年不低于2‰;其中,疟疾传播季节(每年5—10月)血检人数不低于年血检总人数的80%。
(4)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接受实验室检测的比例:年达到100%;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得到基因检测的比例:年达到75%;年达到100%。
(5)出入境检验检***机构对自境外疟疾流行区入境的发热病人进行疟疾筛查的比例:年达到100%。
3.病例报告、***和个案调查
到年,疟疾病例诊断后12小时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规范***率达到100%,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
4.***点处置
到年,疟疾***点处置率达到100%。
5.媒介防制
在疟疾传播季节,二类县(区)居民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设施的比例:年,达到80%;年,达到90%。
6.健康教育
(1)到年,二类县(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边境口岸和卫生检***相关工作人员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100%。
(2)在出入境口岸、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场所放置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材料的比例:年达到90%;年达到100%。
7.到年底,以市(县)、区为单位,全部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认证。所有通过认证的市(县)、区,县级综合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继续保持完备的疟原虫血检设施和能力,所有疑似疟疾病人均能及时得到实验室疟原虫血检,流行病学不能确定感染来源的疟疾病例均进行实验室基因鉴定。
四、防治策略和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不同地区疟疾流行特点、防控工作和能力状况,采取适当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其中,二类县(区)实施以清除疟疾传染源、阻断疟疾在当地传播为重点的综合措施;三类县(区)实施以加强***情监测和输入病例处置、防止继发传播为重点的综合措施。
(一)加强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及时发现疟疾病例。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开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业务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由市培训到市(县)、区,市(县)、区培训到社区和乡村,按期达到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指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具备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能力,配备发热病人血片镜检所需器材,及时对“三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按期达到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指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都要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并采制滤纸血;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基因检测,按期达到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工作指标。
2.规范***疟疾病例。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都要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其中对境外输入的疑似恶性疟病例可直接采用青蒿素类药物进行***。对所有疟疾病例要进行全程督导服药。为提高临床***及时率,市和市(县)、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规定储备一定数量的抗疟药品,并加强对药品保存和使用的管理。年底前,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储备用于***间日疟的氯/伯喹至少30人份,用于***非重症输入性恶性疟的复方青蒿素类口服药至少10人份,用于抢救***重症输入性恶性疟的青蒿素类注射剂至少10人份(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各5人份);每个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储备氯/伯喹至少10人份,复方青蒿素类口服药至少5人份,蒿甲醚、青蒿琥酯各1人份。年后的药品储备数量根据各地消除疟疾工作进程进行调配。
3.依法加强疟疾***情报告与病例核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都要在1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核实,并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所有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血片,要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复核;所有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滤纸血,要送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进行基因检测。
4.严格开展***点处置。在出现疟疾病例并具有传播条件的***点,由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在1周内开展***点处置工作。***点处置范围为病例所在的自然村或居民小组。***点处置措施包括对***点内所有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快速诊断试条(RDT)检测,对检测阳性者给予抗疟药规范***;并组织对***点所有住户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灭蚊措施。同时,通过向居民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等方法,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教。
5.有效落实休止期根治和人群服药。各地要在每年疟疾传播休止期,组织对上年度发现的所有间日疟病例进行休止期根治。
(二)加强媒介防制
1.降低蚊虫密度。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每年组织开展1—2次大规模环境清理活动,采取综合性措施清除蚊虫等病媒生物孳生繁殖场所。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国境口岸等重点单位蚊媒生物防护措施,并根据媒介蚊虫生物学特点,科学开展灭蚊活动。
2.抓好个人防护。提高居民防蚊意识,提倡在疟疾传播季节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减少人蚊接触。
(三)加强健康教育
1.强化公众疟防宣传教育。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结合“全国疟疾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和国家消除疟疾***策,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开发和制作健康教育材料,为开展公众宣教提供技术支持。
2.强化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出入境检验检***机构要在出入境口岸设置公益广告宣传栏或电子屏幕等设施,在出入境旅客通道摆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旅游部门要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组织对领队、导游人员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向旅客和游客宣传疟疾防治知识。
3.强化中小学生健康教育。***门要对辖区内中小学健康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工作指导。中小学校要结合健康教育课或主题班会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通过发放规范性宣传教育制品等方式,向学生家庭宣传相关防治知识。
4.强化社区宣传教育。二类县要在各医院候诊大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定期更新宣传内容。三类县应在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
(四)加强流动人口疟疾防治
1.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卫生、教育、公安、商务、旅游、检验检***等部门参加的流动人口疟疾防治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工作交流。卫生、检验检***等部门定期向公众境内外疟疾流行状况和相关信息。旅游部门按照卫生部门的统一部署,定期或不定期向旅游者境内外疟疾流行状况和相关信息。
2.开展出境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防护。出入境检验检***机构要对出境人员宣传疟疾防治知识,提供咨询服务。旅游、商务等部门要督促旅行社、劳务派出机构等有关单位为出境人员提供抗疟药品和防蚊设施,并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对出境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培训。
3.做好入境人员疟疾筛查工作。出入境检验检***机构负责在入境口岸对自境外疟疾高流行区入境的发热病人进行疟疾筛查,及时向卫生部门通报疟疾病例信息。各级卫生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人员特别是同批集中入境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和健康宣教。旅游、商务等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入境人员疟疾防治相关工作。
4.加大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力度。在疟疾流行区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必要的疟疾防护用品,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并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疟疾防控工作。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由病例发现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向感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信息,协同做好***情防控工作。公安、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重点人群筛查和相关信息沟通等工作。
(五)加强疟疾监测检测网络建设
1.健全全市疟疾实验室网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规范开展发热病人的疟原虫血片镜检。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血片进行复查,并抽查至少5%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未确诊的疟疾病例血片进行复核,并抽查1%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各级实验室要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与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网络正常运行。
2.开展主动病例侦查。二类县(区)每个镇(街道)在疟疾传播季节至少开展5次主动病例侦查,对近2周的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或RDT检测。
3.做好消除疟疾地区的监测工作。对已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的地区,继续开展相关医务人员疟疾诊治技术培训,重点加强临床疑似疟疾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并加强对来自疟疾流行区人员的***情监测,防止出现继发病例。
五、***策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市人民***府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血地防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市消除疟疾工作,建立由市血地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人民***府要把消除疟疾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血地防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职责任务,完善***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到位。***队系统消除疟疾工作按照***队管理体系组织,与当地***府消除疟疾工作计划同步实施。武警、公安现役部队的疟疾防治工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地方***府统一领导。
(二)依照法律法规,科学消除疟疾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疟疾突发***情应急处理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法、科学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三)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卫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和***策措施,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门负责安排疟疾防治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出入境检验检***、公安、旅游、商务等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加强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健康教育、***情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与卫生部门沟通有关信息。文广新部门负责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科技部门负责将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列入科技计划。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协调抗疟药品、试剂的生产供应。各级***府要充分发挥各级爱卫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蚊虫等病媒生物防制管理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
(四)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市和市(县)、区两级分别建立消除疟疾专家技术指导组,健全寄生虫防治与病媒生物防治专业队伍,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消除疟疾技术方案,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市卫生局要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负责疟疾等寄生虫病防治的专门科室并配备得力人员,负责消除疟疾行动的组织实施和督导评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明确承担消除疟疾工作任务的科室,并配备专职疟疾防治专业人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专人负责消除疟疾工作。各级卫生部门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保证培训质量,提高业务水平。
(五)加大财***投入,落实经费物资
门诊部疾病防控例5
组织本单位和辖区医疗机构业务人员学习和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依法开展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提高重点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指导,除不定期的检查指导外,每年最少组织两次传染病防治工作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源地处理,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依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结合我区的具体情况,在接到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以及不明原因疾病有暴发流行趋势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报告时,要按规定时限逐级报告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对本辖区发生的所有暴发***情(包括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均要立即上报并迅速赶赴现场查明原因和传播特征,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在***源地调查处理中,要认真规范填写流调表。除甲类及比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外,其它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必须于3日内完成。
三、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腹泻病防治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级霍乱和腹泻病防治专业组织,并按规定设置留置站。
(二)落实各项综合性措施
1.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任务
(1)建立腹泻病门诊:
①腹泻病门诊的设置要符合创建部级卫生城市的要求。市及市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有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区(县)级医院开设单独的腹泻病门诊,乡镇级医院设专桌。要求功能区域设置合理。腹泻病门诊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开诊,24小时应诊,做不到24小时开诊的单位,兼职科室(如急症科)要做好腹泻病人的登记和各项处理工作。
②对就诊病人,一律填写全省统一的“腹泻病门诊病人登记簿”。如系外地来的病人,应登记其详细地址、单位以及现时投宿地址。要求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严禁漏登,漏项。腹泻病门诊处方、化验单要有“腹泻”标记。每旬向区疾控中心,做门诊数旬报。
③县(市)区以上医院及有条件的乡镇级医院,应备有检验所需霍乱快诊筛检试剂、细菌培养试剂。要做到“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对就诊的水样便病人应作霍乱快诊筛检和细菌学培养。要求全年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率必须达到10%以上。无培养条件的单位,可进行O1群和O139群快诊试验,或将标本送指定单位检验。
④为落实“省腹泻病控制规划”,各级医疗单位应继续大力推广口服补液疗法,改善腹泻病例处理,口服补液盐的使用率要求达90%以上。
⑤发现霍乱***情,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及时按规定逐级上报处理。对霍乱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要严格隔离***和医学观察,并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凡分离出霍乱弧菌,应立即报告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进行初步鉴定,并按规定进行***源地处理,同时将菌株附上“菌种上送表”,由专人逐级送市疾控中心进行鉴定。
⑥腹泻病门诊应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与隔离消毒制度,并遵照执行。
⑦痢疾、伤寒副伤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经确诊立即填卡、报告,分离出的菌株上送区疾控中心,每所医院上送痢疾菌株至少5株。
(2)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2012年我区确定2处成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机动队和传染病医院,机动队要配备抢救病人必需的药械、交通工具及消杀药械、防护用品,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4月份将机动队名单、值班电话报送市疾控中心。市传染病医院要备足***病人的房屋、床位和药械,做好接收及抢救***霍乱病人、带菌者的准备,并负责散发病人的运送工作。
(3)业务培训、检查和总结。各医疗机构要对腹泻病门诊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及机动队队员进行上岗前和经常性的业务技术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医务人员持培训合格证上岗。各单位要定期对本院腹泻病防治工作组织检查,及时向医务人员传达***情动态。培训与医院自查均要有记录。11月中旬将全年腹泻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区疾控中心。
2.疾控中心任务:
(1)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区疾控中心应于5月1日前组建腹泻病防治机动队,配齐***源检索、***情处理所需的检验用品、消杀药械、抗菌药物、个人防护用品、车辆和***情值班电话等,实行24小时值班制。
(2)有重点的开展***源检索。对腹泻病人、重点人群、食品、饮用水源和其他外环境标本的检索,每月选择2~3处饮用水源及20份海水产品、可疑食品或其它的外环境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腹泻门诊病人快诊率要求达100%,霍乱弧菌培养率不少于10%。霍乱阳性标本及痢疾菌株收集于10月31日前上送市疾控中心统一进行鉴定,市区不少于15株。区重点人群检测不少于100份。
(3)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仍实行霍乱***情零病例周报告制度。发生腹泻病暴发***情,应立即报告,并及时采样检测和进行***情处理,处理结束后填写暴发***情报表和处理小结报市疾控中心。
(4)督导检查。在腹泻病门诊开诊前、后要进行检查,开诊小结及半年和全年工作总结要及时上报。
(5)伤寒、副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的防治。接到***情后,流调及***源地处理应于接到报告3日内进行,处理结束后及时上报个案流调表及***源地处理小结,并于来年3月份之前进行***源地二次处理,做好伤寒、副伤寒的查源灭源工作。
(6)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县级及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其它医院,要备好病例诊断的检验试剂和诊断血清,发现O157∶H7感染的可疑病人(如血便、血性腹泻的病例)要登记报告并及时采样,进行O157∶H7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根据卫生部的要求,O157∶H7感染按乙类传染病的时限和方式报告***情。
(7)手足口病的防治。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在儿童中造成暴发流行。本病尚无特异性***方法。按照济卫疾控发[2007]13号文件《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密切关注***情动态,发现***情要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情的扩散蔓延。
四、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流感、猩红热和水痘等是我区重点防治的呼吸道传染病,2012年要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做好技术、物资储备。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技术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防治SARS、人禽流感、流感大流行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预案,按要求成立领导小组、技术专家小组、***情处理小组等,并制定具体可实施的各项工作制度。要做好各项应急物资的储备,定期开展人禽流感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技术演练,为***情处置做好技术储备。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治相关呼吸道传染病及***情处置能力。区疾控中心对辖区医疗单位、医疗单位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层层培训,以提高有关业务人员诊断、处置及控制传染病***情的能力。
(三)继续做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要严格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的要求,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及时诊断、排查和处置人禽流感和SARS的相关病例。
(四)及时做好***情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对疑似或确认的动物禽流感***情,疾控机构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并按照《省人禽流感***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做好SARS、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应急处置及流行病学调查,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
猩红热等其它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继续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对出现的预警病例及暴发***情,要及时报告和处理。
五、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工作
医院管理和消毒工作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消毒专业工作规范》、《***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全国疾控机构工作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以及市疾控中心《2012年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要点》等要求执行,加强对辖区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的督导和检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具体要求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1.健全组织机构,适应形势需要。各医疗单位要成立专门业务科室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从卫生事业发展和疾病控制工作大局出发,把专业精、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消毒岗位上,以应对传染病消毒、医院感染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加强培训指导,提升队伍素质。今年,省疾控中心将继续举办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人员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各医疗单位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积极参加。加强消毒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技术水平。
(二)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导工作
1.加强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源地消毒处理和监测评价。消毒装备及药品的储备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健全各级应急消毒队伍,达到人、财、物三落实,随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发传染病消毒任务。
2.做好***源地消毒工作。提高传染病应急消毒处理及时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传染病***源地消毒工作职能,开展对传染病***区、***点进行消毒处理和监测评价,处理率达99%以上。处理记录、监测评价资料齐全,及时上报监测报表。
(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2012年以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导和考核机制,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卫生质量的督导、考核与评价工作,特别是乡村卫生室和个体行医定期检查督导,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督导率达95%以上。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1)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2)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3)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况。(4)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5)现场检查。开展辖区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托幼机构等单位的委托消毒监测工作。
(四)加强信息管理与经验交流
加强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为全区医疗机构消毒和医院感染工作提供经验交流平台,提高我区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六、病媒传播性疾病的防制
病媒生物监测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30%与病媒生物有关,其中的疟疾、乙脑、丝虫病、登革热等,通过灭蚊即可以控制其发病;登革出血热在***苗未问世前,灭蚊是其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可见媒介生物控制的重要性。市病媒生物监测属国家重点传染病监测项目,为了解我区病媒生物的动态变化,落实国家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防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2012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病媒传播源的监测、防制、标本制作及数据汇总上报工作。其中蚊蝇的监测从3月底开始,蟑螂和鼠密度全年监测,并与区爱卫会密切合作做好“四害”的消杀工作。
七、***情信息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
(一)传染病***情报告与管理
1.严格执行***情信息报告制度,提高报告质量。
(1)各级医疗单位要严格执行传染病***情网络直报信息报告制度,保证每天报卡及时(诊断时间与报告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发生鼠***、霍乱、肺炭疽、传染性***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白喉、黑热病、登革热、血吸虫病、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在进行网络直报的同时,立即向上级卫生行***部门、区疾控机构***情室电话报告。
(2)继续规范医疗单位的传染病***情信息登记、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报告等工作。要求传染病报告卡的各项内容必须填写完整、准确、符合逻辑性。区疾控中心每月对传染病报告卡的报告及时性,规范性,填写质量等进行评估,并进行反馈。专病报告管理系统推送到传染病***情直报系统的死亡病例应遵循《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年试行版)要求。
2.继续做好网络管理工作,保证数据安全。加强报告系统的管理,网络直报人员每月要进行传染病报告卡的导出,切实做好***情数据的管理工作。
3.继续做好门诊日志的管理工作
根据济卫防字[1995]第1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门诊日志管理的通知”精神,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传染、内、儿、妇、皮肤、中医、肠道、性病、急诊、放射、口腔和肝病(或感染性疾病科)等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要按要求,认真做好门诊日志的记录及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报告工作。住院部(或各病房)应设有病人入、出院登记和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基本项目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初复诊、诊断及结果、检验日期等项目。***情报告员要做好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簿填写、报告的检查指导、调查核实和录入报告等工作。
门诊部疾病防控例6
2005年7—11月全球已有14个国家发生禽流感***情,我国有8个省份发生禽流感***情。为做好人间禽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情蔓延,保护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人禽流行性感冒***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禽流感***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防治原则
以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为原则,采取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救治病人,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防止***情扩散。
二、定义:
1、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根据其病原体类型,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引起暴发和流行,甚至大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并可感染人,引发人禽流感。
2、人禽流感: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简称,主要是指A型禽流感病毒H5和H7亚型中具有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
三、病例的确认
首例人禽流感疑似病例需由省级专家组初步判定;人禽流感病例由卫生部组织的人禽流感防治专家组进行最终确认。
三、防控措施
(一)、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和能力
各医疗保健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居室通风,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二)、免***预防
对学校、托幼机构师生及从事家禽(鸡、鸭、鹅)类饲养、销售和屠宰等重点人群进行流感***苗免***接种。
(三)、加强部门间的合作:疾控机构要与动物防***部门形成合作关系,密切与农业水利、工商部门联系,加强信息沟通,互通***情,摸清辖区内禽鸟类养殖场的分布、规模、品种,及时了解掌握养殖场、流通领域的从业人员呼吸道疾患情况。
(五)、做好***情监测工作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等工作,进行长期定期监测;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负责流感样症状门诊病人的登记和报告。
1监测对象:
(1)、流感样病人:具有流感样症状(发热≥38OC,咳嗽、咽喉疼痛等)、发病3天或3天以内的门诊病人。
(2)、气管炎和肺炎患者。
(3)、特别注意有流感样症状的或支气管炎和肺炎病人中从事家禽(鸡、鸭、鹅)类饲养、销售和屠宰等工作的人员,以及不明原因肺炎患者。
(4)、一般人群:除上述1~3项外的人群。
2监测内容和方法
(1)、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报告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加强对门诊流感样症状病人的登记。乡级以上综合医院要逐日统计内科、儿内科门诊病例总数、流感样病例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数,每周以报表形式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立即上报并尽快明确诊断。对于从事家禽饲养、宰杀、销售及来自禽流感***区的流感样症状病人,要详细登记其工作单位、住址和联系方式,并立即报告区疾控中心。。
(2)、暴发***情监测和报告
医疗保健机构门诊在短期内发现流感样症状的病人突然增多时,或企事业单位、学校、托幼机构发现本单位短期内发生多例流感样病人时,或学校、托幼机构一个班4天内发生3例流感样病人时,必须立即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要立立即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报告。
(3)、一旦***情发生,各单位要设专人负责***情监测和报告,实行0报告和日报告制度。
(六)、医疗救治:
(1)病人诊治
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要设立发热门诊,配备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经过禽流感相关知识培训的内科医生,负责对发热病人进行初步甄别和鉴别诊断。门诊发现的疑似病人特别是群体性或从事家禽饲养、屠宰、销售及来自禽流感***区的流感样症状病人必须组织病例诊断专家组会诊,必要时请省、市专家会诊。疑似病例及时按规定转诊到市指定的收治医院进行诊治。
(2)病人转诊疑似病人由120急救中心负责转诊,转动过程中司机和医务人员要严格按卫生院的《与禽流感密切接触人员防护指导原则》穿戴隔离衣、手套和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
3、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知级医疗机构要加强门诊空气流通;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在门诊配备洗手设备和必要的消毒剂医护人员接触前后均应洗手。
(七)、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情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在做好流调人员和消杀队员的个人防护后,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同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局报告。
2、确定密切接触者并对其进行预防性服药、留检,实行医学观察10天,必要时予以隔离。
3、及时做好***点的消毒处理。
4、在***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内,开展疑似病例的搜索,追溯传染源,确定***点范围;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调查。
5、根据***情实际情况,划定***点、***区范围,必要时报请县***府对***区实施管制。***区范围内禁止活禽在市场销售、运输、交易。
(八)、加强卫生监督工作
县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对辖区内饮食店档、烧腊加工厂及售卖点的监督检查。禁止饮食店档圈养活家禽,落实餐具消毒制度;督促公共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加强从业人员卫生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生禽宰杀场所的监督检查,指导从业人员落实个人防护措施,督促加强从业人员身体状况的监测,如发现流感样症状从业人员,要及时送医院诊治。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九)、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卫生行***部门与爱卫会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清理环境卫生,开展消毒、灭蝇工作;在农村组织开展改水、改厕,推广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
(十)、***情的解除
由省人民***府宣布解除***情,转入常规防治。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人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县卫生局成立人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卫生局领导及相关股(室)负责人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本地区人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防保股,具体负责监督、协调和联络、制定各项防控***情措施、落实禽流感防治的各项具体工作。
(二)、***情处理技术指导小组
县卫生局成立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专家参加的***情处理技术指导小组。各县、乡级卫生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情处理小组。
1、医疗救护组:主要由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儿科、急诊科等专科的专家组成。按照卫生部《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试行)》制定诊断标准、***方案,组织、协调开展病人的诊断和***工作,对疑难危重病人抢救进行技术指导,指导做好医院的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工作。
2、预防控制组:由流行病学、消毒和卫生监督专业的专家组成。负责开展人禽流感***情收集、报告、分析及调查处理等指导工作,及时提出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建议,并评估其效果,以保证取得最佳的防制效果。同时成立现场流调处理组、卫生监督组、***情信息组、消毒及院内感染控制组和宣教组(热线电话)等。版权所有
3、检测技术组:由病原学等方面检验专业人员组成。负责病原学、血清学样品的采集、运送。
4、病例诊断组:主要由医疗救护、预防控制、检测技术专家组成,负责人禽流感病例的诊断工作。
门诊部疾病防控例7
***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情分析信息。
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①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②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③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④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门诊部疾病防控例8
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疾病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皮肤病及各类传染病的诊断与***;计划免***预防接种;社区卫生服务保健;健康检查及产品卫生质量检验;卫生事件调查;救灾防病工作等。是集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情及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为一体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负责指导和培训南平地区各县(市)疾控中心相关业务,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底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后,存在不少问题,文章重点针对南平市疾控中心2010~2012年人员科室配置及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分析。
一、南平市疾控中心2010~2012年的人员科室设置基本情况、经费收支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10~2012年疾控中心平均编制数160人,在职编内人员平均131人,编外临时工18人,平均缺编18.7%。平均离退休人员95.3人,占在职人员数的72.7%。三年平均新分配本科生5人,平均调出或辞职本科生2.7人,平均退休或死亡6.3人。
(二)人员、科室设置情况
中心下设办公室(财务科、总务科)、职化所、结麻所、健教所,病媒科、计免科、质管科、环学科、突发公共卫生处置中心、检验检测中心,预防保健门诊、皮肤病性病防治门诊。门诊主要从事皮肤病性病、麻风病诊疗、各类***苗的接种、各类人员体检以及水质、公共场所、食品、企业厂矿监测、检测等工作。科室人员中,人数最多的是办公室,平均29人;其次是门诊部,平均18人;其他依次为检验科(18人),计免科(10人),职化所、病媒科(各8人),结麻所、环学科(各7人),健教所、质管科(各4人)。各科室聘用的临时工中,门诊部比例最高,占38.9%;其次办公室占24.1%;检验科和预防保健门诊各占11.1%。
(三)人员和工作内容
根据工作需要和科室设置将工作内容划分为公共职能项目和有偿服务项目两大类。人员配置情况:从事公共职能项目工作的人员平均为65人,占49.6%;从事有偿服务项目的工作人员平均为66人,占50.4%。两个门诊工作人员配置相对最多,平均每门诊18人,占人员总数的13.7%;其次是行***后勤,平均16.5人,占12.6%;第3位是各类监测检测检验中心,平均14人,占10.7%。其他工作的人员配置分别为:结麻防控占5.3%,职业病、水质等监测及健教各占3.1%,计免占3.8%,艾滋病、媒介防控各占2.3%,传染病、地、慢病防控各占1.5%。详见表1。
(四)经费收入情况
2010~2012年疾控中心总收入平均为3805.7万元(含***苗成本)。其中市级财***基本性支出拨款640.1万元,占总收入的16.8%;省、市财***专项拨款324.6万元(其中市级53.3万元),占8.5%;预算外有偿服务毛收入平均2841万元(含***苗成本),占总收人的74.7%。在南平市财***预算拨款中,人员经费560万元(含单位社保金),占80.7%;公用及业务经费平均为80.1万元,占财***拨款的11.6%;项目经费53.3万元,占7.7%。预算外有偿服务毛收入中,皮肤病性病门诊、预防保健门诊收入409.6万元(含药品收入189.93万元),其他检验检测收入107.2万元,***苗毛收入平均2324.2万元(利润率约9%),分别占有偿服务的14.4%、3.8%、81.8%。
(五)经费支出情况
2010~2012年南平市疾控中心平均总支出为3653.5万元。日常公用支出161.2万元,占4.4%;项目支出313.6万元,占8.6%;人员支出(含离退休人员)868万元,占总支出的23.8%;***苗、药品、卫生耗材成本支出2310.7万元,占63.2%。
二、疾控中心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目前南平市疾控中心开展的工作而言,人员缺编缺人,部分缺编专业技术人员以临聘人员形式存在,此类人员工资等费用需单位自筹,增加单位负担。2009年绩效工资改革后,激励工作推动不大,工资上调幅度小,相对本市其他综合性医疗单位,工资待遇低,无其他奖金福利,不仅难招人才,还不断流失人才。人员待遇差,在人才招聘上很困难,本科以上毕业生不愿到南平市工作;造成人才队伍出现断层现象,人才队伍老龄化,知识老化。人才留不住,近几年,南平市***控中心几位副主任技师申请调动或辞职到沿海城市工作。有的当年通过市人事部门招考进入单位,工作不到半年就申请辞职,南平市全区面临同样的问题。财***预算拨款不足,疾控机构要靠创收弥补,且受相关***策影响近年创收逐年递减,收入渠道有限。从不同工作内容人员配置和科室人员设置情况看,有一半以上的人员被分配在检验、门诊等科室,主要从事有偿服务收入工作。当前,在突出强调公共职能履行的发展观念下,有偿服务工作量将会大幅度减少,疾控中心承担公共职能范围必将有所扩大,并逐渐规范。如果要提高各项公共职能的完成度,仍然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在有偿服务被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如果***府不相应追加经费投入,疾控中心的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威胁,将影响公共职能的履行。所以,***府在提出“将疾控工作重心放在公共职能履行”和“***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等***策设想时,应当切实加强对疾控中心的投入,只有在充足经费的保障下,提高职工待遇,才能实现上述设想。
三、建议
(一)疾控机构人员工资至少要与公务员工资同步
疾控机构作为财***全额拨补单位,其工作性质基本与公务员工作性质相同,只是技术性比较强,也是卫生系统仅有的公共卫生公益性单位,工作比较辛苦。疾控机构人员处置卫生突发事件多,工作特殊,应提高工资待遇。
(二)疾控机构要实行全额拨补
不应再以收入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应以财***拨补为主,保证人员工资,工作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府埋单,降低依赖收入维持机构运行和工作勉强开展的局面。对合理的创收可提成部分奖励,其他作为事业发展或上缴财***。这样在疾控机构现有人员少的情况下,能专心致力疾病控制,保一方平安。
(三)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激励员工
对一个单位来说,激励机制十分重要,经济上激励历来被多方重视,将核定给个人的绩效工资进行捆绑再分配不适宜,必须核定一定比例的专项激励资金,制定奖励办法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门诊部疾病防控例9
[中***分类号] R25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b)-0129-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86 cases of imported malaria in Puyang City from 2005 to 2013, discus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ability of malari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Epidemiological case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ion reports and the disposal of foci of malaria cases reported in Puyang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nd also the blood test registration forms of cities and counties, hospital related cases. Results Since 2010, the number of malaria reported in Puyang increased every year; the species of 86 cases in this study were complete, and four types were involved. Input regions were widely involving 17 countries, mainly African countries (representing 80.23%); the foreign residence time of cases ranged from 10 to 750 days, during the period up to 5 times or less, accounting for 54.65%; returning time mostly focused on before the wheat harvest, autumn harvest and the Spring Festival, which occupied 77.91% of the total number of returnees; reported cases of Puyang County were the most, accounting for 54.65%; 96.51% of patients were young adults aged from 20 to
[Key words] Imported malaria; Epidemic situation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濮阳市位于豫东北,北接河北,东与山东比邻;介于东经114°52′0~116°5′4,北纬35°20′0~36°12′23;东西长125 km,南北宽100 km;总面积4188 km2,总人口384万人;年平均气温为13.3℃,年平均降水量为551.8 mm。濮阳市辖5县2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华龙区、高新区,历史上是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间日疟高发区。防治初期疟疾年发病率在220.63/10万~4747.67/10万之间,经过几十年的防治,于1986年濮阳市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自2005年濮阳市报告第1例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种劳务输出、经贸、旅游等国内外往来的流动人员与日俱增,输入性疟疾发病人数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给我国消除疟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1-5]。按照《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要求,濮阳市将于2018年实现全市消除疟疾目标,近年来濮阳市无本地感染病例,但输入性病例越来越多,2005~2013年间濮阳市共报告实验室确诊输入性疟疾86例,其中,恶性疟59例,间日疟15例,卵形疟9例,三日疟3例。为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现对8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情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防控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13年网络直报资料、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疟疾病例调查报告、***点处置、市及各县区血检登记表、医院有关的病例资料。
1.2 方法
乡级卫生院通过对发热患者血检发现疑似病例,县、市两级疾控中心通过血片镜检复核确认阳性后,由各县级疾控中心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4 h(1 d)进行网络直报,患者所在辖区疾控中心对确诊疟疾病例72 h(3 d)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同时输入寄生虫病专报系统中。***点处置,重点是同行者调查;同时采取逐户走访的方式进行病例筛查;对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标本,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对务工人员出国前进行疟防知识宣传,居室门挂帘、窗装纱、夏秋季不室外露宿以及合理使用蚊帐。疟疾传播季节,以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为主要措施。7 d内完成病例***点处置及专报系统中***点处置表格的上报。将***点调查及处置情况写入病例调查报告。即“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
患者***:轻型患者采用以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以下简称ACT)进行***。其中,间日疟、卵形疟在服用ACT的同时加服伯氨喹180 mg/8 d(总量),来年春天,再用伯氨喹180 mg/8 d,进行休根***。重症疟疾***首选青蒿素类药物的注射剂型,同时给予对症***和支持疗法,以减轻并发症及合并感染,待患者病情缓解后,可选用一种ACT口服。所有恶性疟及三日疟病例在第1疗程结束后的15 d内再进行1个疗程(ACT口服)的抗再燃***。将上述各报表及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以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国外状况描述
2.1.1 外出地分布 外出地涉及17个国家,分别为赤道几内亚28例(占32.56%),缅甸16例(占18.60%),安哥拉13例(占15.12%),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各5例(占5.81%),利比里亚4例(占4.65%),其余国家共15例(占17.44%)。12例少见疟疾类型――三日疟、卵形疟分别来自于赤道几内亚(4例)、利比里亚(3例)、刚果布(2例)、安哥拉(2例)、尼日利亚(1例)。
2.1.2 国外居住时间及发病次数 患者在国外居住时间最短10 d,最长750 d,其中,180 d以下者29人,181~365 d者32人,366 d及以上者25人。在国外未发病者16人,发病5次以下者47例,发病6~10次者12例,发病10次以上者11例。
2.1.3 患者回国时间 1~12月患者回国例数分别为11、2、1、7、14、10、3、3、9、11、3、12例,可见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5、6月,9、10月,12、1月,即麦收前、秋收前、春节前3个高峰,共67人,占总回国人员的77.91%。
2.2 流行病学特点
2.2.1 各年度分布 全部病例中2005年报告2例(占2.32%),2006年3例(占3.49%),2008年2例(占2.32%),2010年16例(占18.60%),2011年13例(占15.11%),2012年20例(占23.26%),2013年30例(占34.88%)。\2.2.2 地区分布 86例疟疾病例中,濮阳县47例(占54.65%);华龙区17例(占19.77%),其中,中原油田7例,其他乡镇10例;范县7例(占8.14%);清丰县8例(占9.30%);高新区5例(占5.51%);台前县2例(占2.32%);南乐县没有疟疾报告。见表4。濮阳县、华龙区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74.42%,为输入性疟疾高发区,应作为输入性疟疾防治的重点地区。
2.2.3 人口学特征 86例患者全部为男性,20岁以下者1例,20~
2.2.4 回国至发病时间分布 86例患者回国至发病间隔中位时间为9 d,最长者为169 d。当天发病13例,1~5 d者15例,6~10 d者20例,11~15 d者9例,16~20 d者6例,21~25 d者4例,26~30 d者8例,>30 d者11例。恶性疟患者有89.83%(53/59)在回国后30 d内发病。其他型疟疾回国后30 d内发病者占81.48%(22/27)。见表6。
2.2.5 同行者与主动侦查 以患者为线索,进行回国同行者调查及采取逐户走访的方式进行病例筛查;对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标本,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该项工作自2010年开始,共调查同行者56例,主动侦查1643例,有发热者20例,在同行者中查出疟疾6例,主动侦查人员中未查出患者。
2.2.6 诊治及并发症情况 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间隔为4.67 d。当天确诊者2例,1~5 d确诊者47例,6~10 d确诊者16例,11~15 d确诊者7例,16~30 d确诊者3例,31~60 d确诊者7例,61 d及以上者4例。超过30 d确诊者11例,占总数12.8%(11/86)。86例疟疾患者中,轻型42例,重型44例。44例重型疟疾中,高热者17例,高热伴肝损害者1例,高热伴黑尿热1例,高热伴昏迷者12例,贫血者4例,贫血伴脾大者6例,贫血伴少尿者1例,贫血伴血尿者1例,死亡者1例。
2.2.7 确诊机构分布 市级确诊56例,县级确诊18例,外地报本地12例。随着对县级培训逐年加强,县级监测水平逐年提高。4例少见卵形疟由濮阳县疾控中心检测报告,市级进一步复核确诊。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一大批援建项目工程的开展,中国赴非洲、东南亚等高疟区的劳务输出、商务等出入境人员数量大幅增加,这些人员普遍缺乏疟疾防护知识和主动求诊意识,疟疾感染率极高[6],造成我国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输入性疟疾是流行得到控制或实现消除疟疾地区的潜在威胁和监测工作重点[4-6]。***情分析显示,濮阳市境外输入疟疾中,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均有发现,但绝大部分为恶性疟。恶性疟患者病情极易发生恶化,一旦发展为重症恶性疟,死亡率非常高。目前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严峻,受到国内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4-6]。
3.1 发病特点与防护
由输入国可以看出,赤道几内亚、缅甸、安哥拉患者随着居住时间延长,发病次数增加趋势明显,其他国家患者较少,这种现象不明显。同时,发病与否还与个人身体状况、防护措施有很大关系,夜间工作者感染次数明显增多。进一步说明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民工居住环境差,大多夜间工作,蚊虫叮咬厉害,加之防疟知识缺乏,预防意识淡薄,应把夜间工作的民工作为输入性疟疾防治的重点人群。
3.2 同行者及主动侦查与防护
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有的有同行回国人员,而且有部分同行人员出现后续发病。因此,输入性疟疾病例可以作为病例筛查的有效线索,重点加强对同行回国人员病例筛查和健康教育,主动发现病例和提高患者的诊治意识。开展回国人员追踪和筛查,劳务公司配合积极性不够,这往往会影响筛查和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覆盖率。因此,建立相关协查制度,通过商务管理部门,督促相关劳务公司积极主动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相关协查工作十分重要。
3.3 回国时间与防护
由患者的回国时间可以看出,麦收、秋收前、春节前为出国打工者回国的3个高峰期,因此要特别注意这期间来自非洲、东南亚高疟区的发热患者,对其应尽早进行疟原虫镜检,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是防治输入性疟疾的重要措施之一[5]。特别是麦收、秋收前的季节,此时正值当地疟疾传播季节,如果条件成熟,可引起继发传播[7-8]。
3.4 确诊时间与防护
通过分析发现,患者确诊中位时间为4.67 d,5 d内得到确诊的仅占54.65%(47/86),而最长的从发病到确诊长达102 d,延误了病情。减少恶性疟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关键是患者的及时发现和规范***。导致患者未及时发现和***的主要原因为:门诊医生对输入性疟疾缺乏警惕性,不询问患者流行病学史,延误病情,导致重症病例发生[7-8],从而错过了最佳***时机;派出单位招聘农民工时未纳入规范化管理,信息不全,疾控部门不能开展主动监测;派出单位对派出人员未进行防疟知识宣传,自我防护意识差,患病后未及时就医。重型疟疾所占比例较大,达51.16%(44/86),并为继发传播留下了隐患。这就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及疾控人员提高对输入性疟疾的诊断意识,对于来自非洲高疟区的发热患者应首先考虑输入性疟疾。
3.5 确诊机构与防护
从确诊机构看,65.11%(56/86)是市级确诊,20.93%(18/86)是县级确诊,13.95%(12/86)无法确定。绝大部分患者在市级医疗机构进行***,只有少部分在县级医疗机构进行***,这可能与其实验室诊断能力不足有关。县级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应该是疟疾防治的中坚力量。因此,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诊治水平和重症恶性疟救治能力是减少重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从另一方面看,输入性疟疾高发地濮阳县,监测水平逐渐提高,罕见疟疾卵形疟也能报告,这说明随着病例增多,诊治技术不断提高,患者能及时得到管理救治,重症病例逐渐减少。
3.6 防控措施
濮阳市充分利用全球基金消除疟疾项目及中央补助地方疟疾防治项目,狠抓消除疟疾防控工作,归结有如下几项防控措施:一是,针对近年来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的形势,联合公安、海关、旅游、商务、卫生行***机构和劳务服务机构等单位建立疟疾防治联动体系,加强对来自高疟区人员检测和管理。二是,严格按照“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9]对疟疾***情进行管理,发现疟疾病例24 h(1 d)进行网络报告,3 d内进行个案调查,7 d内进行***点调查与处置。三是,患者***实行精细化,所有患者都有人负责,能及时得到足量、全程规范化***。恶性疟、三日疟半月进行复治,跟踪观察至少1年。间日疟、卵形疟来年春天进行休根***,跟踪观察至少2年。四是,加强各级医疗与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疟疾诊治水平。五是,充分整合利用现阶段的资源,重点是基层单位补助、更新检验设备和试剂。六是,加大对赴高疟区人员的宣传力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七是,加强工作督导力度,督促消除疟疾工作进度,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控制疟疾***情,巩固疟防成果,实现全市消除疟疾目标[10-15]。
[参考文献]
[1] 周水淼,王漪,李雨.2010年全国疟疾***情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18(6):453-454.
[2] 杨玉英.北京地区15例输入性恶性疟病情与误诊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4,22(1):63.
[3] 姚立农,祝太平,金行一,等.1例输入性恶性疟误诊死亡报告[J].中国热带医学,2003,3(6):77.
[4] 高琪.我国消除疟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4):3471-3479.
[5] 刘和平,刘永力.山东省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现状概述[J].中国热带医学,2003,3(4):447-449.
[6] 夏志贵,杨曼尼,周水淼.2011年全国疟疾***情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6):419-422.
[7] 汤林华.输入性疟疾的诊治与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
[8] 吴先萍,徐国君,康杨,等.四川省输入性疟疾现况与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66-4669.
[9] 曹俊,周水淼,周华云,等.中国疟疾从控制走向消除-消除阶段的目标策略措施[C]//苏鲁豫皖鄂五省联防40周年总结会资料汇编(2004-2013).2014:76-80.
[10] 汤林华.我国疟疾防治研究成就[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9,5(7):257-259.
[11] 陆群,孔云明.合肥市2008~2009年境外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16(5):345-346.
[12] 李云霞,田利光,申晓靖.2010-2013年洛阳市境外输入性疟疾***情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4):391-393.
[13] 刘耀宝,曹俊,周华云,等.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情分析及防控策略探[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 25(1):44-47.
门诊部疾病防控例10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量连续6年位于全市前列,日门诊量0.8~1.2万例次,2011年门诊量已突破300万例次。门诊现有临床科室37个,门诊工作人员270余名,其中包括护士69名;门诊部管理人员、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药房、收费、挂号、辅助科室等工作人员170余名;工勤人员32名;平均年龄(42.45±12.32)岁。
1.2方法
1.2.1收集和评估数据
收集和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寻找我院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以循征医学的方法,通过整合证据、系统评价,运用评价结果,优化和建立现有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并应用实施。
1.2.2改进及优化流程
1.2.2.1健全管理流程
健全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流程,建立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部监管下的科护士长、护士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监测员三级管理网络,制定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督查表单,并将检查项目流程化;制定三级管理网络人员职责与检查流程,明确责任,检查范围覆盖全门诊。
1.2.2.2预检流程
实行常规“2级预检”和传染病高发期“5级预检”流程相结合的管理,切实做到标准预检流程管理。“2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一楼大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第2级预检为门诊各楼层科别细分和传染性疾病的两次筛查。“5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门诊大门口,患者就诊入口处,设传染病总预检处,截留和筛检主动就医的发热患者;第2级预检为一楼大厅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截留一级预检漏检患者;第3级预检为各楼层预检处,以筛查和截留疑难和疑似传染病患者;第4级预检为诊室医师,通过对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问诊查体等筛检传染病患者;第5级预检为感染性疾病门诊,由专科医师确诊传染病患者,以确保患者安全。
1.2.2.3改进培训流程
加强对门诊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加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项目、次数、人员范围,在原有基础上项目增加了手卫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质量标准、医院感染质量反馈与讲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新知识、新理念等,每人每年>6学时,门诊人员全覆盖。
1.2.2.4完善各项操作流程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循证临床决策方法建立、优化各项操作流程。
1.2.2.5建立废弃物处理流程
我院建立了严格的门诊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做到分类放置、专人回收。在废弃物放置点,设置有不同类型废弃物放置容器,并设有明显标识;回收人员与临床医技科室严格交接;医疗废弃物实施密闭转运,按规定路线送至医疗垃圾收集点放置及处理,废弃物处理管理上实行责任追究制,避免了医疗废弃物流失,确保医疗安全。
1.2.2.6重点部门监测流程
对于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场所,根据卫生部、市卫生局的相关标准与文件精神,制定监测项目,实施目标监测与管理。
1.3评价方法
门诊质控小组每月检查1次,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指标对门诊医院感染实施监控,质控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评价效果。
1.4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其差异性。
2结果
2.1监测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预防管理要求,门诊质控小组按计划分批抽查门诊工作人员。2006年1月-2008年12月抽查456人次,2009年1月-2011年12月抽查474人次。流程管理实施后,在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执行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评分与医院感染预
防控制密切相关的部门,每月接受护理部督查,根据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做出评分。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流程管理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废弃物管理
门诊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每月检查门诊各部门医疗废弃物管理情况,作出评分。实施流程管理后,医疗废弃物在分类、放置、转运、交接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门诊传染性疾病漏检率
2006-2008年门诊法定传染性疾病漏检共计8例,实施新的预检流程后,连续3年未出现漏检病例。
3讨论
3.1循证医学的方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其中流程的建立是重要内容之一[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流程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以简捷、有序、安全、实用为原则,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门诊各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流程,在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将循证医学与现代流程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成果、临床经验与患者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从而提高工作质量[4]。
3.2医院感染控制流程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