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点范文1
关键词:安全隐患;护理
【中***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61-01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根据护理风险事件是否直接造成对病人的损害,可将护理风险事件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1,3]。由于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医务人员,临床风险事件大多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因此了解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常见种类、风险事件的分布特征,对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预警风险的发生,保障病人医疗、护理的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现将我在医院工作的一些实例进行总结,为安全护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全院有医护人员800余名,其中护士320名,病床总数360张。2002年护理部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并启动了全院护理风险管理系统。落实风险管理各组人员职责;建立和完善风险事件的评估量表和呈报制度;培训临床护士长和护士;在此基础上·各科护士长按要求进行I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的呈报工作。依据风险事件的定义,结合本院实际列出风险事件的范围,将护理风险事件分为4个方面:①护理差错事故(如执行医嘱给药不当发生给药错误;因护士对病人查对不当引发的执行医嘱错误;因护理操作不当给病人造成伤害等)。②投诉事件(如因护士态度不好引发病人投诉;因病情观察不到位引发护患纠纷;或护士操作技术欠缺引发患方投诉等)。③意外事件(如病人输液反应、摔倒、自杀)。④护士纪律问题(如护士脱岗)。2010年全院共收到100例护理风险呈报表,其中有72例被风险管理小组确认为风险事件。将相关数据录入电脑并且用Excel等软件分析可得结果。
2 结果
2.1 临床常见护理风险事件的构成:结果显示:给药问题、抽血问题和压疮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分别占12.5%、11.1%和9.7%。三类风险事件占全年护理风险事件总数的33.3%。其次是设施不安全、输液反应和保安问题,分别占8.3%、6.9%和6.9%。医嘱执行延误、投诉护理不当、利器刺伤均占5.6%。肛周糜烂、烫伤、病人摔伤、导管固定问题、纪律问题、病历书写问题、病人意外等均在5%以下。
2.2 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科室分布:结果显示: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多发区是外科、内科和产科,分别占26.4%、18.1%和19.4%。3个科室护理风险事件占全院全年总数的63.9%。其次是妇科、儿科和急诊科,其风险事件的发生数分别占12.5%、11.1%和6.9%。此外,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以直接风险为主,占风险事件总数的80.6%,间接风险事件占19.4%,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士自身,如由于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错误而引起风险事件;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医院其他医疗部门,包括药房或后勤系统,如药物使用方法写错,护理设施没有及时维修,采购的护理用品存在质量问题等。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防范应以给药涧题、抽血问题和压疮为重点:给药问题、抽血问题和压疮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如果将三类常见风险事件做为临床护理风险防范的重点,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给药问题和抽血问题均属于护理差错,其后果均会给病人造成直接损害,这种风险事件的原因多与护士有关,所以避免这类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是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压疮风险事件的发生不仅与护理管理工作有关,而且还与病人自身因素有一定关系。目前我院采取压疮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是:让全院护士学习使用压疮发生可能性评估量表,用评分的方法确定高风险病人;同时成立预防压疮专护小组,该小组成员对全院压疮评估风险高的病人进行单项护理检查,并对各科室责任护士给予技术支持,使已发生压疮的病人得到更优质的服务。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2,4]。
3.2 加强风险事件高发区护士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临床风险事件大多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因此临床护士必须了解II期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基本特征、风险事件的常见种类、科室及时间分布,这对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预警风险的事前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4]。临床护理活动,同样也存在风险。虽然护理风险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特别是对护理管理对象:护士人员的管理,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与培训。本结果显示: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多发区是内科、外科和产科,其风险事件的发生数占全院全年总数的63.9%,其原因可能与这些科室平时工作任务较其他科室重,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并且病人对护理质量要求高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提示护理管理者要重视这3个科室的护理工作,不仅在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包括人员素质和人员数量),而且在护理专业技术上也要给予重点扶持和专业培训,同时还要加强护士风险的防范意识。
3.3 建立医院风险管理机构: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发展,护理风险管理只有在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在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中,有些风险事件虽然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但风险事件的原因并不只是护士自身,而是由于其他科室或后勤保障支持系统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因此,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护理管理杂志.2003,3(6): 522-23
[2] John A,Bavaro.医疗护理质量改进与风险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383
护理风险点范文2
【关键词】风险管理 老年病房 护理风险
中***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95-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 正加速进入老年化社会,迫切需要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老年病人由于多种疾病并存、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及易发生意外事件等特点[1],更是 医院 风险管理的重点人群。风险管理是指 经济 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来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引伸到护理管理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可靠的管理系统;二是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2]。日益严重的护理风险问题表明,任何一个护理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建立涵盖所有业务、所有流程、所有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老年病房护理工作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江西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糖尿病病房收治对象以糖尿病病人及老年病人为主。设有床位38张,护士13名,年龄23~45(28.12±4.05)岁;学历:本科2名,大专6名,中专5名。2009年共收治病人395例,年龄70~95(81.41±10.15)岁,其中危重病人77例。
1.2 方法
1.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分析。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士自身,而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医疗工作的后勤支持系统[4]。通过查看专业书籍和 文献 资料,查找老年病人常见护理安全事故原因;通过查看病历和以往资料记录老年病房2009之前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在此期间老年病科主要发生过四个方面的护理风险事件:(1)护理意外事件:如:跌倒、坠床、误伤等;(2)技术操作方面:静脉穿刺失败、标本错误及遗失等;(3)非技术方面:发错药、漏给药等;(4)医院感染:交叉感染等。
1.2.2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为确定风险管理计划提供依据。风险事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工作责任心不强、专科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操作技术不过硬、经验不足等。另外,病人及家属的违医行为也是构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5],如:病人擅自使用自带的热水器引起烫伤等。系统因素主要有管理机制不完善,如: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监控制度不完善;服务中存在不安全因素、设备缺陷;地面湿滑致病人跌倒、呼叫系统故障而延误抢救等。
1.2.3 实施风险管理的举措
1.2.3.1 强化护士风险意识 进行全员培训,科室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请医学法律专家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士的行为;组织护士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并就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加深对风险事件的理解;结合本科实际制定新入科人员专科护理安全培训等制度,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在病区设立护理安全监督员,对出现的护理差错及各种安全隐患系统记录、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1.2.3.2 建立防范、处理护理事故的预案 如:针对褥疮建立病人评估表、翻身卡、转科病人皮肤交接班登记本等。完善预防跌倒、药物外漏、医院感染、坠床、自杀、引流管效能低下等十多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针对突发事件建立应急预案,如分别详细制定停电、停水预案,中心供氧、中心吸引中断预案等。
1.2.3.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排班新老搭配,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段的护理安全;根据老年病房卧床病人多、基础护理量大的特点,加派人员协助早、晚班护士完成护理任务;抓重点环节,即重点病人、重点操作、特殊操作、高难度操作由护理骨干专人负责,防止出现意外。
1.2.3.4 改善服务环境,改进服务设施 如:使用手腕识别带,方便护士识别和核对病人;病区走廊和卫生间加扶手;更换两侧有护栏的新病床,并可调节高度,以方便病人上下病床并防止病人坠床;地面铺设防滑地板,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改进病房设施,合理放置病房内家具;每个卫生间配好小凳,便于不能久立的患者坐着清洗;医用危险品放置合理,标识明显。1.2.3.5 安全宣教 影响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多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使其了解病人的情况及需要配合的事项,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6]。
1.2.3.6 加强专科业务培训 开设老年护理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学习护理安全知识,掌握护理安全评价方法,准确找出老年病人存在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为期4周的护理安全跟班学习,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加强专科理论、专科技能训练,进行静脉穿刺技术、心电监护仪等操作的训练与考核,及时组织护士进行新技术、新设备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1.2.4 效果评价 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信息反馈,是对风险处理手段的适用性和效益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 医院老年病房实施风险管理后每月进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护理质量、病人综合满意度、褥疮例次、护理缺陷等。
2 结果
开展护理风险管理1年来,护理质量、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得到提高,无护理投诉,护理纠纷、护理缺陷降低,科室先后被医院评为“护理质量全能考评第一”、“病房管理先进单元”。科室护士长被评为“九江市巾帼英雄”和“医德医风标兵”。
3 讨论
3.1 正确识别老年病房存在的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前提老年病人是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老年病房除一般临床科室存在的风险外,还有其特定的危险因素,正确识别并分析这些风险因素,为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工作流程的改造,正确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3.2 强化护士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护士是处在医疗风险一线的具体执行者、操作者,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甄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是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开展风险管理以来,老年病科护士风险意识明显提高,能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地预见风险,主动加强与病人沟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每个护士人人参与风险防范,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化解,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3 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化解风险 实现安全护理的保证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客观上造成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难以尽善尽美。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还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
总之,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特别是随着医疗技术的 发展 、高新技术的应用,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也在加大,理应切实加强风险文化建设。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密切了护患关系、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针对薄弱环节能找出预防和避免护理风险的方法,提高了护理队伍整体的抗风险能力[7]。
参考文献
[1]杨秀丽. 老年患者护理风险及规避.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78-1079.
[2]李秀华. 风险管理策略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7,21(3):633-634.
[3]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4]邹晓清. 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1-23.
[5]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7-18.
护理风险点范文3
【关键词】 护理风险评估; 精神科; 安全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80-03
护理风险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害患者人身安全、影响***的不良事件[1]。精神科患者因不能自行有效控制自身思维及行为活动,造成多种不安全因素出现,如: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危及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安全。如何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成为了医院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重点。为了减少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自2015年5月开展风险评估表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护理管理,取得了理想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1200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研究病例均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实施分组,将2014年8月-2015年4月的589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5-12月的611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9例(66.04%),女200例(33.96%),年龄13~75岁,平均(33.3±5.4)岁。疾病分布:精神***症170例(28.86%),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98例(16.64%),双相(情感)障碍128例(21.73%),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89例(15.11%),***情感88例(14.94%),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6例(2.72%)。观察组男411例(67.27%),女200例(32.73%),年龄11~78岁,平均(32.3±3.4)岁。疾病分布:精神***症168例(27.50%),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105例(17.18%),双相(情感)障碍135例(22.09%),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93例(15.22%),***情感96例(15.71%)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4例(2.29%)。两组病例资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服药及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成立以护理部的3名质控组长指导,各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护理部对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管理预案、评分标准等进行修订,确定明确的风险级别。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风险评估意识及提高评估水平。
1.2.2 风险评估方法 病房采取三级风险评估,一级评估: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风险评估表的内容对新入院患者,在2 h内采取询问患者或家属及送治人员,以及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完成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有变化当班护士要完成风险评估。确立风险程度,对于高危风险履行风险告知,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名,做好标识,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二级评估:按照一级评估结果对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病例实施全天动态评估,护士长及相关责任人还要保证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三级评估:护士长72 h内对高风险的患者再评估,审核后将结果上报护理部,督查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护理部对重点高危患者进行现场查看评分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给予指导。
1.2.3 风险警示标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高危风险患者(存在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的患者)作为重点护理管理对象,写在白板上提醒,在其床头卡上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跌倒高危患者还在其腕带上贴上警示标识。餐厅设“防噎食专座”,有噎食风险患者进食时集中管理,专人看护。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具有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作为临床重点监护对象,安置于重点病房,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宣教,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护理措施,正确使用各种安全警示标识。若发现其存在新的危险因素,则应给予二次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防范风险。科室护士长定期检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对评出的高风险患者由各病区护士长审核并上报护理部备案。见表1、表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评估率、风险告知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病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风险评估开展前后相关因素的比较,见表3、表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护理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2]。护理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的***,严重者还可导致患者死亡。精神科患者受疾病因素影响,或受其他刺激性因素影响,可导致其出现自杀自伤、暴力攻击、外走等危急事件。并且,精神科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噎食、跌倒的危险性也较高。因此提升医院护理人员识别风险水平,增强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有研究显示,积极发现及识别潜在风险、现有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级,给予对症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所以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这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重大意义。要防止高风险事件的发生,就要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即如何将处置行为变为控制行为,消除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5]。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精神科护理工作属于高危风险工作,不仅具备医院护理工作要求的专业性,还具有精神科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外,还要熟知护理风险评估知识及常用的评估技能。患者入院后开展风险评估预见性评估,将高危风险病例进行重点监护,同时开展安全防范护理[6]。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或减少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评估单是针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护理,它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能预见性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7]。通过对护士进行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并定期开展精神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演练培训,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执行风险评估率及对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优于对照组。
护士应用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病患者入院当天评估其现存的及其潜在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迅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及有针对做好安全指导。同时,护士通过对患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的了解,从而有条理、针对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提高了防范意识,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的风险告知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便于抓住工作的侧重点,主次分明,掌握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8]。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掌握其心理动态,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并积极为患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韦丙茹.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31-132.
[2]谭宝玲.心血管病急诊患者心机标志物升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37.
[3]李凤香,陈晓燕,曾伟娴,等.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7):52-54.
[4]梁严霞,龙小艳,杨春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08-1509.
[5]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65-666.
[6]覃金荣,杨带兰.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6,24(5):75-76.
[7]李绿亚.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57-2559.
护理风险点范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使用等组实验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40例)以及对照组(2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27.7±2.3)岁,本组患者中初产妇166例、经产妇74例,***分娩105例、剖宫产13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26.9±2.5)岁,本组患者中初产妇163例、经产妇77例,***分娩108例、剖宫产13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在年龄、产次、分娩方式上无差异(P>0.05)。同时我院产科护理人员为30名女性,学历大专及以上者25人、中专者5人,职称为初级者18人、中级8人、高级4人;年龄≤30岁21人、31~40岁8人、>40岁1人。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依据常规产科护理管理模式完成护理管理,包括病情观察、危急护理、病房管理、护理监督、解决护理问题等常规内容。观察组则在产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①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主要针对患者、工作人员以及探访人员,护理人员应该将每日产科收治的常见危重症患者设为重点监控对象,例如宫外孕、产后出血、羊水栓塞、新生儿窒息、有自杀倾向者等;同时管理人员应该重点关注护理队伍中学历较低、能力较差、经验有所欠缺的护理人员,依据护理人员的实际能力安排护理工作;探访人员中有携带危险物品者、精神异常者、酗酒严重者、神志不清者、不遵守探视制度者等也都是产科管理中的重点风险管理内容。②风险预防: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产科每日工作内容、岗位、要求、标准以及后果等制定重点基础护理指标以及专职护理质量指标,如重点基础护理指标包括药物使用不当、药液注射外渗、输血不良反应、医源性皮肤损伤等,专职护理质量指标则包括产后出血、产后胀痛、产后***分娩潴留等;同时管理人员依据上述指标设定相应岗位、责任的护理人员,包括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岗位护士、专职护士等多项护理岗位,划定其岗位内容、职责、标准、奖惩等具体内容,要求管理人员切实做好对上述岗位护士的管理,确保相关护士能够执行医嘱,完成各项重点基础护理指标以及专职护理质量指标的预防护理措施,统筹规划做好应急预案。③风险处理:管理人员应该确保护理人员依据查房制度做好病房巡视、护理,确保巡查护士、岗位护士、责任护士以及专职护士在具体的护理岗位上依据护理标准完成相关护理内容,若仍然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管理人员应该立即落实风险事件报告制度,在风险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刻填写《风险事件报告单》,针对风险事件的人、机、物、环、法等5个方面确定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解决方法、预后效果、警惕内容,分享风险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纠正相关人员的行为偏差。管理人员每月应该汇总当月风险事件的发生总次数,针对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高的人、物进行整改、奖惩、教育,避免风险事件的再次发生。
1.3观察指标
[3-4]:使用我院自行设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测定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分别为(x-±s)以及(%),数据检验方式分别为t检验和χ2检验,P<0.05则二者间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非常好183例、好52例、不好5例,护理满意度97.9%;对照组患者非常好120例、好88例、不好32例,护理满意度86.7%,对比差异显著(P<0.05)。2.2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产后出血2例、胀痛3例、药物使用不当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2.5%;对照组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产后出血7例、胀痛14例、药物使用不当3例、***分娩潴留7例,风险事件发生率12.9%,对比差异显著(P<0.05)。3讨论护理风险指的是在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间接、直接导致患者***效果受损、造成患者伤残甚至是死亡结果的可能性,其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严重性以及多发性等多项特性[5]。护理风险可能发生于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每一项环节,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院护理水平、提高护理安全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产科是医院众多科室中护理风险非常高的科室,其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不仅影响到患者自身安全,还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以及后续成长造成影响,做好产科护理风险管理是产科整体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到的基础性、重要性工作内容[6]。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产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扩大到患者、护理人员、探访人员等多个方面,针对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因素进行整体、综合、统筹的分析与归纳,针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因素制定岗位护理标准、措施以及应急预案,提高风险事件预防程度的同时也更加有效、及时的解决风险事件。医院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心态以及能力,以护理人员为基础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医院应该定期展开护理人员岗位技能、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的培训,做好患者病情评估、医护交流,更好的完成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康复护理等多项护理内容,充分尊重患者***、护理意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确保医患交流顺畅、护理人员护理高效,充分降低产科护理中的风险事件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产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帮助,能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且降低产科风险事件发生率。
作者: 孙雪榕 徐雪莹 单位:吉林省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苏丽杰,于奎花.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3,27(11):3553-3554.
[2]骆绮云,陈向红,张少璇.产科病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J].当代医学,2012,18(12):133-134.
[3]贾慧琴.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4,7(3):163-164.
[4]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2,33(5):906-908.
护理风险点范文5
【中***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84-02
所谓的护理风险就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根据造成风险的性质,可将护理风险事件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风险还有一类为间接风险。临床风险事件大多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作为与患者接触最频繁的护士责任心很重要,护士不仅仅需要了解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常见种类还要有风险防范意识,预警风险的发生,从而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护理顺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医院共有医护人员200余名,护士占其中的40%左右,属于三甲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环境,于11年医院采取了全员护理风险管理系统,每个科室都成立了各种风险管理小组。首先要做专业临床知识的培训,然后对于事故发生后的补救措施给予具体的实练操作。为了评估的方便,各科护士长对于临床护理风险事件要一一记录并上报。本文将以该医院的儿科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1.2方法
把通常的风险事故和本医院儿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护理风险事件分轻、中、重和客观原因四级:(1)差错事件:给药错误;医嘱错误;护理操作不当等为轻度护理风险事件。(2)投诉事件: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态度等个人原因造成的患方投诉为中度护理风险事件。(3)意外事件:非护理人员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患者出现过敏反应、药敏反应、轻身自杀、意外摔跤等。
1.3统计学分析
将上报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中,对于数据的处理我们利用Excel软件,并用SPSS 10.0统计分析数据。
2 结果
结果显示:在众多原因引起的护理风险事件中, 给药、抽血事故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都占到了全部风险的10%以上。其次是非主观因素如器材安全性不高、药敏反应、过敏反应,都占到了全部风险的5%~10%左右。再者就是投诉问题、医嘱执行延误,均占全部风险的5%左右。其中意外事故、事件、技术不过关等均在5%以下,不是主要的构成因素。其中高风险事件占风险事件总数59.4%、中等风险事件占26.9%、低风险事件占13.7%。
3 结论
3.1 以给药问题、抽血问题和意外伤害为防范重点
根据数据统计,给药、抽血、压疮事故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都占到了全部风险的10%以上,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可以避免给药、抽血风险事件的发生。小婴儿因发育不完善,平衡功能差;幼儿对周围环境存在的危险缺乏认识,且好奇心和模仿性强,很容易接触危险因素和模仿一些危险动作;本院除ICU及新生儿病区外,都采取家长陪护制,但陪护家长安全意识薄弱,如离开时未及时拉上床栏、开水杯放在患儿触手可及之处、挤睡在患儿小床上等,使患儿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风险概率增加。
3.2 强化培训工作
由于缺少对紧急情况的实战经验,所以经验不足的儿科护理人员在遇到危机事件时一般会乱了手脚,不知道怎样去应对。要加强儿科护士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加强专业临床知识的培训,然后对于事故发生后的补救措施给予具体的实练操作。可能与儿科平时工作任务重,病人病情危急、***针对性不强有关,还可能与病人对护理质量要求高有关。加强儿科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这不仅仅要在人员上要安排足够,而且在护理技术上也要给予重点培训和实练操作,同时还要灌输预防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意识,这样才能从直接接触患者身上降低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3.3 建立医院风险管理机构
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世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医院经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医生作为高风险职业,医疗风险之高是显而易见的。建立医院风险管理机构是有必要的,管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好的管理会给医院带来更优化的体制和强化的严谨风气。特别是针对于儿科这种科室,我们医护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强化职业道德。(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预防风险意识。(3)提高临床操作技术水平,强化临床知识。(4)认真处理医疗纠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金煜峰,张铮.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在社交媒体中的专业界限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6):58-61
[2]王霞,张红瑾,门永忠,等.超声介入***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护理[J].重庆医学,2013,42(17):2052
[3]李见好,邓涛,黄柳娇,等.机械通气下经纤维支气管镜内球囊压迫***大咯血的临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96-2197
[4]黄利全,王勤荣,倪卫子,等.以评价学生临床护理能力为导向的人机对话考试系统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6):1-2
护理风险点范文6
【关键词】 临床给药;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对策
作者单位:133000 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对他人的身体发生医疗侵权行为所负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1]。据统计在471件护理不良事件中145件确定为护理风险,其中给药错误57例占护理风险中39.31%[2]。了解分析临床给药护理风险因素,对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达到患者护理安全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实施给要风险安全控制后实现了安全给药800 d。现将临床给药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汇报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护理人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擅自改变医嘱: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多表现为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擅自使用毒麻限制药。
1.2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有限 护士对药品知识不了解。对配伍禁忌掌握不够,对新药药理知识不熟悉,不能正确应用药物。
护士药物知识的更新与临床不同步。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同一种药物有进口、国产之分,同一药品出产厂家不同商品名不同,同一种药还有多种剂型,导致护士对新药的规格、剂量和应用不能完全掌握[3]。
1.3 风险性高的药物缺乏临床风险预见
高危药物:胰岛素、氯化钾、青霉素、化疗药、高浓度电解质。
限速静点药物:硝酸甘油、硝普钠、多巴胺静点速度控制不严格。
化疗药:渗出坏死、副作用宣教不到位,处理不及时。
1.4 护理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特殊时段的医嘱处理不规范 如节假日期间。
药物混放 外用与内服、静脉与冲洗、化学消毒剂。
护士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不执行三查七对。由此造成打错针、发错药、输错液。交接班不清,遗忘医嘱,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缺乏风险防范组织及应急预案,不能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
1.5 客观风险,社会因素
护理人员人力资源不足,工作忙,增加了风险。护士超负荷工作,体力、精力透支。
目前临床用药量大,品种繁多,名称近似易形成视觉错误造成调剂差错。易混剂型,易混用法,易混外观,易混包装等也大量存在。
1.6 安全意识提高,健康期望值增加。随机调查用药人群112人其中76人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占67.9%。但是遵守说明书用药的人群为57人占50.8%。
2 护理对策
2.1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2.1.1 风险治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监察护理风险,定时召开风险治理会,对用药过程中的护理风险进行监控,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整改评价。
2.1.2 鼓励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
2.1.3 对高危药物、高危人群发生给药风险制定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2.2 加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在健全护理相关制度的同时,我科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培训护士并考试,组织召开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等。使其充分熟悉法律法规与护理风险息息相关。
开展护理风险讨论会,提高护士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在临床给药护理工作中注意对医嘱进行常规核查。重点核查 高危品种、高危人群、重要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以及皮试品种管理。坚持实行五正确原则 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剂量 正确的药物 正确的给药途径 正确的患者[4]。
2.3 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制定药物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将药品说明书分类整理成册,方便护士查阅。
2.4 特殊时段的给药管理 午休、节假日坚持双人核对制。护士长排班遵循新老搭配,以优带新的原则。
临近考试或家庭特殊时段如子女升学、亲人病重等护士情绪不定时,尽量减少介入给药过程,在工作中强化监督管理。
2.5 加强细节警示管理 使用新药、药物剂型、规格变更、同一种药物出现不同名称或有其他易发生给药缺陷的风险均应向护士长汇报,同时在信息板及护士交办本上做好交班记录。
药品柜实行按类别分区管理 常备药品柜按类别划分区域管理;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检查药品质量、标识、有效期。处置台实行静点区、非静点区管理,如膀胱冲洗应摆放在非静点区并挂有醒目标志。对于临床易混的药物列出区别表进行学习并公示。化疗药、氯化钾针剂等药单独存放并有红色警示标志。
2.6 增加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让护士们精力充沛,全心投入工作。
2.7 对患者进行给药的告知及健康教育。告知给药时间、剂量、途径、毒副作用、注意事项、禁忌事项等。
3 体会
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给药风险,健全护理风险治理机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护理差错、护理投诉、纠纷显著减少。
护理风险治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治理机制,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工作,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1(7):405406.
[2] 张秀华,胡霞.临床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 当代医学, 2008,(143): 117118.
护理风险点范文7
1.1方法
1.1.1分析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
疾病特点。从患病人群疾病组成看,这是一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的群体。从病人病种统计数字看脑血管病占绝大多数。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的统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75%左右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致残。神经内科病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卧床病人多,病情变化快,不同程度地存在肢体、吞咽、言语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智能障碍等特点,是护理风险的高危人群。病人年龄特点。根据资料评估,神经内科病区的病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67.2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度的加快,年龄也在逐年提升。老年人除了自身疾病因素,更有老龄化的特点。缺少家人的细微照顾,脏器功能的衰退,加上疾病本身的因素。使这个病区的风险护理显得更加突出。护理人员特点。近些年来,医院发展较快,护理人员的大量引人,人员梯队无法在短时间形成。从人员构成上看年龄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从文化素质上看本科学历太少,绝大多数是专科毕业。从床护比1:0.4:1看,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这样一支年轻的护理队伍缺少足够的护理经验,必然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科特点。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是非常繁杂、琐碎的,特别是基础护理任务繁重,分级护理制度在目前给护理人员带来的雄她的矛盾冲突中,风险的系数必然大幅增加。
1.1.2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组员由年资髙的主管护师、护师组成。主要负责护理风险的收集、制定风险管理的方案、定期培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时时监督护理人员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方案的情况。以及出现风险时的积极应对、组织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案,从而使风险管理方案得以持续改进,更加适应神经内科护理学科和谐、稳定、安全的发展需要。制定适合神经内科护理的应急预案及组织体系。结合神经内科病区特点,制定了15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成立应急预案管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具有抢救应急能力的髙素质护士担任组员,小组成员每月定期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演练,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方案。从而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设立科室的质量检查小组。护理文书书写质控小组、健康宣教小组、病房感染管理小组、三级培训小组。各小组成员由科内2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承担,使整个科室呈现出人人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护士长每月召开一次科务会,各小组成员积极汇报本月质控中成绩与不足,针对不足,大家共同探讨进一步改进措施,使科室的护理质量呈阶梯上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培训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能产生伤害的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我科特制定了适合本病区护理安全的高危人群及危险物品安全防范措施10项,并进行逐项培训,如跌倒、出走、坠床、误吸、压疮等病人的防范措施进行讲解和督察指导。护士长每天早査房中深入病房直接指导,使护理人员耳濡目染,逐日提髙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知情权。实现风险双方共担是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映M。建立告知签字制度,是医务人员从法律的角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使患者及家属有思想准备,利于建立医患互助、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从而减少纠纷发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全病区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分析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制定护理安全用药规范,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制度,护理缺陷上报制度。规范节假日、8h外管理的关键环节,使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神经内科的护理队伍很年轻,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护理管理者就要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首先,合理搭配知识结构,老中青相结合搭配年龄结构,实行按职称上岗制和科室人员相对固定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其次,施行弹性排班,加强夜班、节假日、交接班时间的力量,使这些高风险的时间段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开展人性化服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职业道德建设是人性化永恒的主题。如果医护人员医德髙尚、具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就不会搞不好医患关系。因此我科推行文明用语、微笑脤务、亲情服务,以诚心换放心,拉近了医患距离。同时精心设计就医流程、工作环节、医疗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使患者充分体验到神经内科就医的人性化服务。在开展人性化服务的过程中,特制定出服务标准及要求,如接诊时间掌握好两个5min,5min内准备好床单位、医嘱下达5min内给病人做上***。两个8h内,即责任护士8h内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新入院病人日间护士长8h内到床前问候等等,使人性化服务从“纸上谈兵”落到实处。2结果通过对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持续的质量改进,提髙了护士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增强了护士依法施护、防范风险的自律行为。
2讨论
2.1护理风险评估是前提通过对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特点的评估,使护理管理者正确判断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注重了风险管理的前瞻性。
2.2完善制度加孩管理是关键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基础。有了健全的制度,护士有章可循,护理管理者的监督和指导落到实处,护理工作才能更加井然有序。
护理风险点范文8
关键词 风险管理;日常护理;护理效果
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稍有疏忽即可能诱发风险事件,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的生理或心理创伤,还可引起医疗纠纷,造成医疗资源浪费。风险管理主要是发现、识别、评价潜在风险并及时提出处理对策,目前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我院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开展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随机收集我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2013年1-12月)住院患者900例,男533例,女367例,年龄22~74岁,平均(48.11±2.29)岁。收集风险管理后(2014年1-8月)住院患者900例,男547例,女353例,年龄20~75岁,平均(48.24±2.33)岁。风险管理前后所选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风险管理培训: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参与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措施、职业教育等,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其服务意识,树立起“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分层次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并增强其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将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日常护理项目。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临床资料、不定期开展临床检查以及护理查房,分析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准确识别、评价并处理风险问题,如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加强对护理薄弱不安全因素的筛查及评估,寻找避免或者控制风险发生的方法并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③风险管理的实施:a.组建风险监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组成风险监控小组,主要职责为分析、评估并预测潜在风险,同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b.侧重风险点管理:针对急诊室、手术室等医院主要风险点,一旦发现风险应迅速处理。c.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d.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标准化风险防范和抢救措施。e.纠纷处理:及时回应并妥善处理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类疑问,对于其不满以及投诉需迅速做出回应以及协调处理。
评价标准:①护理综合质量:定期对各科室开展护理综合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病区管理、急救药品及器械管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护理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护理“三基”理论以及技术操作考核等,总分100分。②护理投诉事件:统计任何原因所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并投诉至科室负责人处、护理部或者医院等事件。③风险事件:统计在开展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坠床、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④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x2检验,P
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开展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风险管理前显著降低(P
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风险管理前,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1.09±3.15)分,开展风险管理后,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7.16±2.62)分,风险管理后较风险管理前显著提高(t=44.445,P
讨论
护理风险点范文9
目的对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潜在风险因素,制定可行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分析,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能让手术室的医疗事故发生率有效降低,让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提高。结论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实施可行有效的防范措施,积极防范可避开的风险因素,能让手术室护理质量有效提升,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最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风险;规避;防范
0引言
手术室护理风险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由于一些高风险性因素的发生,使得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到手术结束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一些安全隐患。随着国家医改***策的不断深入,基层医院手术室手术量在不断增大,手术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术室护理的风险越来越大,积极分析护理风险因素的存在并积极改正和避开[1],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系数,是每个医护人员的职责。
1风险因素
1.1管理方面。现行体制下,新聘护士增多,流动性增大,手术室专科护士规范培训不到位,加之缺乏临床经验和技能;等级医院的建设,手术室建立制度较多,但并非所有的制度都执行到位;人力资源紧张,一些护士连续几台手术,最后筋疲力尽。1.2护理人员方面。许多护士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医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缺乏与患者和家属良好的沟通。以经验代替制度,存在侥幸心里,未能及时学习护理新技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操作常规,护理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前瞻性管理意识,准备不充分,工作中未及时进行手术护理记录,说话不严谨,病人护送不当等[2]。1.3后勤保障不到位。手术器材、仪器设备未能及时补充与维修等,导致部分仪器设备未能在紧急状态下发挥应有的作用;手术中器械临时出现故障后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手术中断。1.4医患因素。基层医院部分手术医生缺乏严格的时间观念,计划性差,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室麻醉状态下等候时间过长,患者往往难以理解,容易焦虑、躁动,因而无形中给以后的医患纠纷埋下导火线。
2护理对策
2.1建立手术室护理安全风险排查长效机制,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更新风险点,将风险点分为:①严重护理差错、事故;②中度护理差错、事故;③轻微护理差错、事故;④无护理差错、事故。提出预防性改进措施,建立护理安全监测预警评估体系,根据护理安全监测预警评估体系分值,固定周期绘制成护理安全预警信息***,作为预警***示,并便于比较护理安全动态变化情况。2.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的核心,因此,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是规避风险最关键的一步。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要对手术室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和评估,列出风险点和防范措施(技术规范、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严格无菌操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好人员轮岗工作[3],避开因工作疲劳造成的人员伤害;医院与护士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减少护士的流动性。2.3加强业务培训与风险意识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培训制度,加强警示教育,如进行岗前以及在岗培训,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理论技术、操作技能、沟通技巧、护理质量。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善于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提高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医疗仪器方面,定期检查其功能,将仪器使用指南备用,对有可能引起意外的任何设施、用具都具备戒心。树立“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的文化意识,不断地提高护理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推动风险管理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努力把风险防范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岗位有职责、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责任有追究的运行机制[4]。2.4加强重点环节和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高质量的后勤服务是确保手术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加强与后勤职能部门联系沟通,经常信息反馈,取得支持与合作。同时要建立重点护理环节和对象的安全措施,建立手术室运行仪器和备用仪器日常维修和质控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的定期检修和维护制度,强化设备操作护士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预见风险、规避风险、排除风险的能力,营造安全、安静的手术环境。2.5优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人是风险防范的第一要素,医院在配置手术室人力资源时应综合考虑医院的自身情况,实际来讲就是应按照医院的手术台使用率、病床数、急诊手术的数量以及医院的科研、教学任务来进行配置。正常情况下手术台和手术室护理人员之间的配置比例为1/2.5-3;当医院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增加时,就可以将手术台和手术室护理人员之间的配置比例调整为1/3.5。在配置人员时,应对人才梯次进行科学配置,也就是应该根据一定的比例,来对各级职称人员进行科学分配,让人才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更加完整,在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及时调整该体系[5],进而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人才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不同年龄段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分配,根据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护理人员的年资,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通过新老搭配的方法,有机结合手术室护理工作和人才培养。总之,手术室护理风险客观存在,手术室护士由于自身职业的特殊性,承担着职业上的巨大风险。要规避风险,护士自身需要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把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技术能力与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结合起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所以管理好手术室的安全、避免出现手术室护理风险是减少事故及规避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淑花.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方法[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0):3976-3977.
[2]欧阳冰玉.关于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5,21(21):97-98.
[3]贾蕾,李燕玲,王燕,等.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医疗装备,2015,(18):194-194,195.
[4]朱金花.探讨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85):251-25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