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一体化
一、虚实经济是紧密相连的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敏感的神经,因此,现代经济学需要高度重视对虚拟经济的研究,高度重视和积极展开现代市场经济的虚实一体化研究。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不论是由股票的交易拉动整个市场价格上涨,还是说哪一方面的影响更大一些,那要看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的表现。因而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看到实体经济领域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就只是治理试题经济领域的价格,那是比较片面的,而虚实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前言意义也正是体现在这里。在21世纪,关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研究,不论是关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还是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都必须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因为在现实中这两大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二、股票市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是自然人和法人(买方、卖方,以及中介方),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股票市场中进行股票的交易。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经济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其行为完全理性。按照这一理论,股票价格是投资者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实体经济变量未来价值的理性预期,也就是说一种股票的价值应当等于其未来收益的现值。但是,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Simon)所指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们受到信息和知识的限制,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能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来自其本身的虚拟性,虚拟经济系统中存在的正反馈作用也会增强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例如购买某种股票的人越多,就会促使更多的人购买这种股票。人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就是正反馈作用,它会造成放大效应,使股票的价格大起大落。
三、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于股票市场的研究就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研究。在现代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虚拟经济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虚拟经济的运行中,股票市场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虚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的运行不仅对虚拟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股票价格变动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消费,财富效应是指金融财富的变化及预期的变化对推动消费支出的影响;其次,股票价格影响投资。股票价格通过改变资金成本;影响信贷渠道;影响固定投资等渠道间接作用于投资。
股市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视,股市的上升会增强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并且由于“财富效应”而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股市泡沫破灭时,人们不仅减少消费,而且因心理恐慌而争相抛售各种金融资产,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发生经济危机。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实质上寻找二者相互作用的媒介物及其运行规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二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经济变量相互作用。
第一,利率传导机制。利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内价格,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直接影响。利率下降就相当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它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购买力的“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以及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第二,汇率传导机制。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作为开放经济中的重要变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以本币升值为例,本币升值引起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进而导致产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再者,本币升值引起进口物价下降,若国内物价水平不变,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等。
第三,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股票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载体,在资金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提高,则会引导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体,实体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经济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第四,金融衍生品,实物金融产品等投资收益率传导机制。这种传导机制类似于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
五、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由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由国内传导致全球,表明虚拟经济和试题经济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还需要认真探索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虚实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的问题。
现代经济是高度虚拟化的,如果宏观调控知识调控实体经济,那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宏观调控不涉及股票市场,不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场,早晚是要出现大问题的。自由的股票市场应该终结了,自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应该终结了,而应当建立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这个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长期规划研究;第二个层次是财******策运作;第三个层次是货币***策运作;第四个层次是加强各国的协调合作。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大型金融机构跨国化已成为大趋势、大潮流的背景下,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和溢出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使全球经济得到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中***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87 -03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世界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期,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罗纳德·I·麦金农和列文等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率先提出并推动了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指金融体系的规模或效率得到提高,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体系是否具有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功能。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金融发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各种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中介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新古典增长理论(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发展与投资有效性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强调金融自由化在增加储蓄和投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McKinnon,1973;Shaw,197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通过有效的资本配置可以提高投资有效性,金融机构的产生与成长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与之对立的观点则认为,是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并不重要。例如,以(Lucas 1988)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以往的经济学家们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金融部门的发展,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除了对经济规模产生作用外,对经济结构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也会产生一定作用。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研究却是在最近十多年间才发展起来的。(Greenwood和Jovanovich,1990)的理论模型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先河。在此以后,与其观点相近的文献逐渐涌现,大都是要证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U型关系。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研究。然而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都与国外的理论有一定矛盾之处。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尚处在金融发展倒U型的前一阶段,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并没有区分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的缘故。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评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文献;第三部分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一)理论研究
在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各国学者都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由于各国的学者研究角度不同,他们设计的金融发展指标也不同,且各个指标的统计口径也存在差异,使其结论不尽相同,但就研究结论而言,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obert Lucas曾说过经济发展中金融的作用被过分强调了,内生的技术进步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持这一观点的这些学者认为经济和金融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不存在因果关系。
2、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就外国来看,Goldsmith在1969年以金融规模占GDP的比重设计了金融发展指标,对1860~1963期间35个国家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相关程度。McKinnon则用M2占GDP的比重构建金融发展指标,在对7个国家实证分析后发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而列文等则对戈德史密斯的研究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在1993年用4个金融发展指标对80个国家进行分析,证实了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3、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Edward S.Show和McKinnon的研究表明由于金融市场上供给及需求不足促使经济结构上的供求弹性较低,抑制了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4、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学家WangEC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就说明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有利于长期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要求金融市场同步发展,以促进金融发展。
(二)影响机制
现在经济学家们已经大体认同了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与经验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推动其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金融体系又分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对应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方式。
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增长。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业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从而促使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 c.dow、carlos 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 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报考两层含义:(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2)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威廉·l·斯尔帕(william.l.silber),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他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在文中他详细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原因,并用直线程序模型加以说明。斯尔帕认为:创新活动是经济推动力的产物,在金融部门中,不定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金融成果都源于经济刺激。金融创新是微观经济的框架,它是约束诱导、技术的进步和立法的结果。
二、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对中国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中国的金融学者们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张***洲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分析》(1995)中提出了区域金融的概念内涵:区域金融理论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他对区域金融概念的内涵要素进行了如下界定:一是空间差异要素。二是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要素。三是吸收与辐射功能差异要素。四是环境差异要素。这些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金融概念的丰富内涵。
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类型出发,讨论了区域经济发展引起的资金流动的原因、途径、趋势、效果,以及资金流动引起的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指出随着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资金流动管制有了很大的放松,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提出了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策,显得日益重要。
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他们在方***上有所突破,他们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结构构成了区域金融研究的主题,也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核心。他们强调了中央、地方与企业三方的利益冲突,蕴涵了博弈论的思想。他们的研究较为全面。
刘仁武博士在《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中通过区域金融结构和进入发展理论框架,运用实证的方法讨论了区域金融的均衡、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刘仁武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金融结构健全和金融发展可持续的理论框架。
支大林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研究》(2002)中对区域金融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理论界定,认为区域金融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提出区域金融成长的概念;指出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从质和量两方面对区域金融成长的规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三、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的展望
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全球一体化的金融中心创造出连续24小时连续运转的金融市场。作为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血液循环作用的金融市场,其蓬勃发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金融创新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区域金融理论还将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shaw, e.,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oxford univ. press, 1973
[2]austin, the province 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 bei jing: china renmin univ. press, 2001
[3]杨星.金融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徐进前.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张***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7]殷得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金融资产;经济增长;外部结构
一、引言
金融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在理论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议。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完全由实物部门决定。主流经济增长理论的各类经济模型对金融市场的假设是:金融市场制度不变,金融变量只能被动地去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而不能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增长[1]。因此无论是在古典增长理论、现代增长理论还是新增长理论中,金融市场不是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变量。
但是20世纪以来, 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中,许多经济学家做出了金融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结论。例如,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首次论证了金融结构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肖(Shaw,1973) 与麦金农(Mckinnon,1973)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中, 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金和莱文(King and Levine,1993、1997)提出一系列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并利用实证方法证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学者的结论都是来源于各国的相关数据的比较,并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来证明。当然也有经济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例如, 卢卡斯(Lucas,1988)认为经济学家普遍夸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金融市场最多只不过在经济增长中起到极其微小的作用。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例如,戴根有(2000)认为,中国货币化率意味着中国整体支付风险在加大。赵志君(2000)认为,中国M2/GD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极为微弱的,这是因为中国的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流程梗阻。刘明志(2001)认为中国货币化率水平由货币需求因素所决定。李扬(2001)认为中国所出现的货币化率上升(M2/GDP上升)和资本化率(资本存量/GDP值)上升是存在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不仅限于货币化和资本市场深化的讨论,还应该从货币需求角度来讨论。尽管不同学者的结论不尽相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2]。
本文首先简单说明数据的来源,接着对我国金融资产外部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最后对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演绎。本文对金融资产的结构变化侧重于对其外部结构的研究,是因为外部结构将金融与实体经济联系起来,更能说明金融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希望通过研究为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寻找理论支持,促进金融体制的完善,并为宏观调控提供相关金融变量。
二、数据的选择
本文从资产流动性的角度把金融资产分为货币、债券和股票三类。货币又有流通中的现金M0和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三种定义。债券包括国债、***策性金融债、其他金融债、企业债、国家投资债和国家投资公司债六类。股票分为A股、B股、N股和H股[3]。
在计量金融资产时,各种货币类金融资产都按《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即期货币余额计量。债券,我们用当年债券余额来计量债券资产的总量。对于股票本文按市价总值进行计量[4]。
全部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存量之间的比例,是反映金融外部结构的最重要指标。对于实物资产的计量复杂性,我们沿用传统方法,用GDP代替实物资产存量 [5]。
三、金融资产的外部结构
各种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例构成了金融资产的外部结构,反映了该项金融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程度。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从1992年到2010年,中国的M2与GDP的比值从94.35%迅速提高到182.36%,19年的时期里增加了1倍,这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同期,债券余额占GDP的比率从101.75%上升到182.87%。股票市场发展较晚,但股票市价总值占GDP的比率增长速度最快,在1992年到2010年的19年时间里,占GDP的比率从3.89%上升到66.69%。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国民经济对金融的依存度迅速提高,三项金融资产总量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199.99%增加到2010年的431.92%。
金融发展并非单纯量的增长,各种金融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的增大只能说明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金融扩张建立在高效率的基础上,那么这种扩张就会促进着经济增长总量和速度的提高,否则的话,这种扩张隐含着极大的危机。1992年至2010年,M2/GDP与GDP的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是-0.5171,总金融资产与GDP比值和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是-0.4603,债券余额与GDP比值和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是-0.5023,股票市价总值与GDP比值和GDP增长率相关系数为-0.2281。这说明中国的金融虽然市场快速发展,但却没有促进宏观效益。另外我国的M2/GDP和总金融资产/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95,说明货币化与金融深化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它们的增长并没有改变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局面。
金融业的深化与经济的增长背道而驰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流程阻塞。一般来说,在金融资产流动性一定的条件下,金融资产的扩张能够促使经济规模的增大,但是由于银行投资管理水平仍未达到十分有效的水平,目前中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被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所吞噬。虽然金融资产的扩张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增强,但是也出现了金融资产流动性和金融资产质量的下降以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效率下降的问题[6]。金融的发展除了规模扩张以外,更重要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合理程度和金融效率,后者从宏观上体现在单位货币对国民经济支持的力度上。金融体制的改革应更重视质量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 [7]。
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金融资源配置
一、关于福利经济学中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综述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维尔弗雷德・帕累托(Vilfredo?Pareto)的帕累托最优理论,他将帕累托最优状态定义为:除了某些人的效用不变外,我们做出任何微小的变动不可能使所有人效用全都增加或全都减少的状态。随后,在20世纪初卡尔多和希克斯(Kaldor,Hicks)在帕累托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帕累托改进理论,认为任何福利***策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是有利而无害,但如果这种福利***策对某些人有利的福利水平足以补偿对另外一些人不利的情况,这种配置则就是有效率的。科普曼(KooPmans,1957)在其《论经济学现状的三篇论文》专著中,对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资源配置方式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某个微观经济单元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二层是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法瑞尔(Farrell,1957)在科普曼研究基础上又进一步将企业生产效率分为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罗宾逊,怀特曼(Robinson,Wightmans,1974)将市场效率分为配置效率和操作效率;贝恩(Bain,1981)创造性的提出了金融配置效率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率和微观经济效率;沃格拉(Wurgler,2000)认为,资本配置效率指标是金融发展的程度及其作用水平主要衡量标准,这里的资本配置效率是用资本对于GDP变化的弹性来表示。沃格拉从产业视角出发对65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发达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配置效率的结论。
二、关于金融理论中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综述
综述金融理论对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即主要从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关系上着手的。早期,沃特.巴杰特(Walter Baghot,1873)研究发现在英国工业***中,大型工业项目通过向金融系统融通资本,获得快速发展,认为金融系统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关键,他指出了“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够把资金从低效率的投资转向高效率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12)认为银行系统功能良好,就可以有效识别较好的投资项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创新产品和创新生产成功的企业家提供所需资金,从而推动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能进一步推动生产的进步,最终会实现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巴杰特和熊彼特的研究已经向我们展示金融系统具有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将资金有效地转化为资本,进而作用于实体经济。随后格林和肖(J.Gurely&E.Shaw,1960)通过构建一个广义货币理论模型,试***发展了货币理论和金融结构理论,并认为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格林和肖把金融结构称之为金融资源,忽视金融***策、货币资本的资源属性,总体上,格林和肖研究促进了金融资源理论的的萌芽。金融资源理论初步发展,并引起主流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德斯密斯(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认为金融资源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运行规律和制度。他通过35个国家百余年的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金融结构的变化就是金融发展,金融上层结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改善金融运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金融发展水平也较高,二者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戈德斯密斯重点强调金融相关比例(FIR)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主张金融发展需要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荡。这正是保护金融资源的重要措施,目前在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遗憾的是他只做“量”的比较,而忽视了金融发展“质”的方面,即缺乏对金融资源效率方面的比较分析。麦金农和肖(Mackinnon&Shaw,1973)对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形成了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为管制利率使得利率低效率,将会抑制储蓄额的增长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主张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利率的监管,应根据市场规律,提高投资水平。同时他们还主张应减少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具体措施是取消对外汇和外贸的管制,这样不仅能纠正因严格管制而导致的价格扭曲,而且能弥补国内资金的短缺。继金融深化理论之后的金融资源理论主要贡献是对金融的本质认识的突破,放松金融深化理论的假设前提,采用先进的实证方法检验。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莫顿(Merton)和Allen为代表的学者则强调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机构观着重于对金融机构进行研究,而功能观着重于对金融机构运作的经济功能的把握,在功能的指导下探寻运作这些功能的最佳机构结合,它是基于为金融体系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此时,金融资源理论发展已经涉及到金融资源本质,金融脆弱性、金融资源的配置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学者们纷纷将目光集中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上。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齐(Greenwood&Jovnaovie,1990)、莱文(Levine,1993)、德米雷德斯和阿雷斯特(Demtriadesd&Arestis,1999)等人,他们通过建立内生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金融系统5种不同的功能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三、国内学者对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的综述
辽宁大学的白钦先教授(2001)是国内最早对金融资源理论深入研究的学者,他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一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金融持续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金融是一种资源”的学说基础之上的,即金融资源学说。崔满红(2001)认为金融资源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金融自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问题即金融自身协调发展问题;二是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问题,三是金融与文化、科技、生态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即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在研究金融资源是什么的基础之上,学者们开始普遍关注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配置目标,并开始把经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引入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杨涤(2002)围绕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客体、范围、目标、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府、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而货币和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制度资源则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客体,即配置对象。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还要追寻时间和空间上配置最优化,并且强调金融资源的配置目标包括宏观和微观目标,杨涤还强调金融资源的配置既要重视效率,也要保持金融稳定。何风隽(2005)对我国在转轨经济时期的金融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通过***府配置、产权配置、价格配置的金融资源混合配置手段是实现我国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王振山教授(1999)以金融效率为主线,首次将福利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引入金融资源的配置范围;系统分析了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帕累托条件、金融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和影响金融配置效率的外部因素并且设置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效率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沈***(2006)从二元经济视角下对金融效率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从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以及金融效率三方面出发,构建金融效率的理论体系,并对我国金融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金融结构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了金融功能和效率;二是金融功能观的基础是系统科学的整体观;三是金融适应效率是金融适应系统的关键;四是实现金融效率由微观向宏观效率的转化,必须需要金融系统的综合,这是最有效方法和手段。安阳(2008)从金融资源配置的微观效率出发,认为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认为从1991-2007年东北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不断改善。关于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上,周立、王子明、胡鞍钢(2002)选取1978―2002各地区金融与经济相关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得出:中国各个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一个地区金融的发展有利于该地区经济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增长。韩廷春、夏金霞(2006)以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作为金融发展指标,并用该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从1992年到2002年这11年间,银行结构的变化和银行效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因,银行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促进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发展。因而,认为目前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处于银行体系“供给主导型”与资本市场“需求追随型”的混合阶段,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袁云峰等(2007)利用Battese&Coelli的模型以及中国1978~2004年的跨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间接度量我国金融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金融发展只是通过资本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并未促进我国技术效率的全面提升。陈凯笛、龚谊(2009)选取人均金融资源指标,分析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得出经济发达省份金融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大,在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对经济的促进不明显。薛婷婷(2008)将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西部其他5省比较,并对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甘肃省金融资源配置水平较低,这种低水平的配置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导致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欠缺。
在已有的研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资源配置理论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上,其中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金融资源的概念、属性、以及金融资源配置对象、目标、范围、机制等,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设置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评价体系,对国家(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金融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在已有的研究上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微观金融配置效率方面,而忽视宏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检验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上,众多学者只单独对金融资源的某一方面的配置水平进行检验,如:银行信贷水平、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民间金融资产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样具有片面性。在地区研究方面,很少有人对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9.
[2]King,R.G,and R.Levine.Finanee,Entre Preneure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mal of Monetary Eeonomics,1993b(32):21-23.
[3]Levine,R.&D.Renelt.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一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J].Ameriean Eeonomie Review,1992(82):27-32.
[4]薛婷婷.甘肃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证研究[D].甘肃:兰州商学院,2008.
[5]王纪全.张晓燕.刘全胜.中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6).
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金融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说明,我国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建立金融资源意识,其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可以基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进行必要转换。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学界对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不断关注。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对比说明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具有的质性发展观。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是金融资源观,其研究基轴是金融功能的不断扩展与提升。
一、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曾康霖(1998)就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世纪之交,***设立了“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项目,项目(张亦春、蒋峰,2000,2001)比较了我国和西方在金融学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出了概括性的设想[1]。以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成员学校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给出了我国金融专业发展的学科定位,制定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2005),项目更强调了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
在西方,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分离理论(tobin,1958),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sharpe, 1964; lintner,1965; mossin,1966),金融工程科学(john fonnerty, 1988; hayne leland,1989),行为金融理论(debondt and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nstein,1996;shiller,2000)的不断提出和扩展,使得我国学者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的扩充、转变,更多的考虑教学与实际的衔接,学科发展和国际的接轨。王广谦(2001)[3]、张新(2003)[4]、封思贤(2005)[5]和张文颖(2006)等在各自的文献中都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另外,李芒环(2007)、佘德容等(2008)和梁玉等(2006)结合各自所处学校的特点,对金融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整体性设计,提供了个案经验。张亦春、蒋峰(2001)[6],何嵬(2009)专门针对金融专业和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改进的思路、方法、经验,为金融教学改革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手段。
我国现有针对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多是寻找差距,模仿和学习西方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然而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这并不完全符合金融发展规律,而且容易受制于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金融资源流失,金融主权丧失,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黄达(2000)[7]、白钦先(2007)关于金融学科建设、中国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等进行了思考与论述,他们的论述从思想方面提出了独到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金融发展理论的视角
1.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两年多时间,其造成的影响严重、持久和深远。这场危机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更是给我国的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挑战和质问:即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金融的结构、金融的功能和金融的发展?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多局限于技术的层面,且争论颇多,莫衷一是。
要正确、准确地认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需要掌握和理解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知识在内的微观金融体系;而要抓住危机爆发的根源和本质,以及日后最大限度的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又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微观金融的观察视角,要有金融资源的意识,大金融的意识和具备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
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
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black-scholes公式为代表的数理金融理论的创立,西方的金融专业逐步形成了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微观金融的理论体系。金融学科逐渐数学化、模型化和微观化,而且往往将金融专业设在管理类学科之下,这与我国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专业形成了较大反差。
与此同时经济金融学家(以我国学者白钦先(1998、2001)等为代表)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主权等基本概念,形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契合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可藉以对金融本质进行更深化的认识。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下,我们能更清楚的知道,对各类金融资源的运用应以金融功能的扩展和提升为基轴,以金融效率、金融安全的实现为归宿,避免简单的金融量性发展观。如果我们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研究视角来审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市场)发展,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对危机的理解及对金融学科教学改革的推进会更加具有指导和针对性。
三、从金融发展理论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形成
1.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金融发展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goldsmith(1969),其最早给出了金融
发展的定义,即金融发展是指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对金融发展进行了量性描述。作为对goldsmith金融发展观念的深化,shaw(1973)和mckinnon(1973)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由于两个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同一问题,故一般可简称为“金融深化论”。mckinnon和shaw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论”的理论背景是: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即***府过分干预金融市场,实行管制的金融***策,同时存在着较高的隐形或显性的通货膨胀,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生扭曲,致使利率、汇率不足以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金融抑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严格的利率管制、高额存款准备金、信贷配给、高估本币汇率等。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就应该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金融深化的***策措施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或放开利率、放宽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建立与发展国内统一的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财***和外贸配套改革。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但其在体系上比较粗糙,分析模型过于简单,包括因素较少,不具有动态特征,很多观点还停留在经验水平上,理论分析尚显不足。更重要的是,根据mckinnon和shaw的理论框架,其认为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金融的发展也只能影响资本的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些也都较大地削弱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解释力度。
2.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一些经济学家汲取了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在其金融发展理论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外部性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1)“金融供给论”和“金融需求论”。patrick(1966)研究了金融深化对国民财富的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货币供给带动下的金融发展战略。他强调,贫穷国家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这种战略要求***府在短期无明显效益的情况下,坚持对金融进行投资和重点发展(陈岱孙、厉以宁,1991)。1996年,帕特里克提出了金融发展中“供给导向法”和“需求导向法”之间的区别。“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是实际经济部门发展的结果,这意味着市场的拓展和产品的增长必须更有效地分散风险以及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了一个更好地推动作用。此外,“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对经济增长有着自主的积极影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可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后者对早期的经济发展有着支配作用,一旦经济发展成熟,前者便发生作用。
(2)金融约束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在反思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认识到:对发展中经济或转轨型经济而言,金融抑制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仅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导致金融动荡,因此有必要寻找另外一条道路,这便是由herman, murdock and stiglitz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金融深化的假定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同时,即使现实中存在这些条件,由于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失灵。金融约束论认为,金融市场失灵本质上是信息失灵,它导致了金融市场交易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必须由***府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来保证市场制度的充分发挥。***府可通过金融约束***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并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有效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也就是说,***府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可预测的低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这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府如何实施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策框架。
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抑制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策。它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缺陷,充分发挥***府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作用。因而它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策,而是对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3)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理论把金融因素作为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重要变量,研究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用与作用机制。内生金融理论认为,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金融交易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交易成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
体系形成和发展。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作了规范性解释。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既放弃了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又坚持了从金融与经济关系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问题的立场,金融学家们试***建立一个一般金融发展理论。它带来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转变,使有关金融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令金融发展理论在沉寂了20多年以后重返主流学术界。但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坚持了金融发展研究的机构观,即从现有的机构出发来研究金融功能,导出其产生、发展和作用于经济的机制,依然具有一定局限性。[8][9]
3.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金融与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性和主导性要素。这一切要求人们重新认识金融的本质以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学者认识到金融发展的现实效应与主流理论不符,提出了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面向21世纪新的金融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金融理论的融合与升华,是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扬弃与创新。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刻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白钦先教授。在其《论金融可持续发展》(1998)中,白钦先教授首先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主权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发展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金融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发展和完善金融体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经济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其他文献(白钦先等,2001)中,白钦先教授及其合作者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切入,从金融发展的一般性出发,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更系统的阐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既不是孤立研究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是孤立研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在两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领域,白钦先教授一直关注并持续不断地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演进和金融总体效应(功能)两个方面同时展开,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并在发展金融学的整体框架内,梳理整合了“发展金融学是以金融功能为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联结点,以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为其研究的基轴,而以金融效率为研究的归宿”。[10]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现代金融已成为包括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理论金融与实务金融、金融理论与***策、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观念与金融意识等众多因素,并直接涉及经济与社会、财富与资源、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及经济风险与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庞大的复杂巨系统。我们在研究金融,进行金融学科建设的时候需要始终具有这样的大金融意识,始终将金融问题与金融的功能提升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强化金融资源意识,树立金融主权与金融安全意识,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发展中的经济体尤其需要有这样一些意识,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措施。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给出直接回答。而金融发展首先也是一国的金融发展,在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处于被动和被掠夺的地位,发展金融和金融发展,就必须给与它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第二,对于我们国家这样正处于发展成熟中的金融体系来说,仍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进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形成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的合理的金融结构,在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利或行不通的行业与部门,我们仍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金融倾斜并非是惟一正确的金融改革方向,其关键是要看改革能否充分的发挥出金融相应的功能性作用,是否实现了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应鼓励创新,鼓励对外开放,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时间表,要与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金融的监管体系同步。
第三,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需要适当转变,凸显人文价值观的认同。包括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的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和大多数经济类学科一样,呈现出研究方法数学化、模型化的现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在金融这样一个充满风险因素的领域,在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强化的时代,我们应该,而且也不得不转变我们认识、发
展金融理论及其实践的思路,重新审视金融的本来目的到底是什么?金融的人文价值观又是什么?这对维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防止危机的发生都不无裨益。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讲,在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基础上,也应发展起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这不是简单的中国特色,而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中国化。[11]
当代金融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引人金融学研究,拓宽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这一研究范式确立了金融学的最终研究目标,在最高层面上给出了我们进行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金融发展观;在方***上,这一研究方法注重了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的有机结合,并突出了金融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实现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的真正变革。[12]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 峰. 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6-18.
[3]王广谦. 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3-14.
[4]张 新.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 金融研究,2003(8):36-44.
[5]封思贤. 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38-41.
[6]张亦春,蒋 峰.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32-35.
[7]黄 达. 金融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9):1-7.
[8]龚明华. 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及前沿[j]. 国际金融研究,2004(4):4-11.
[9]刘 澄.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演变简评[j]. 当代财经,2001(1):35-39.
[10]白钦先.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历程[j]. 经济评论,2005(3):39-45.
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威胁;反思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8-0078-01中国***书分类号:F091.348;F015文献标志码:A
1宏观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阐释
每一次金融危机过后都是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次拷问,而经济学家试***找到对金融危机的有效解决途径。然而面对不同学派与立场的研究中,对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发展的观点差异较大,尚未形成一个可以达到高度共识的立场。从西方主流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中能够明确,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经济学派认为,金融市场产生的信贷泡沫是产生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以宏观调控不力,导致经济行为逆向选择,最终形成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并引起经济倒退的现实危机。依据其学术观点能够明确,金融危机并未形成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实质性冲突,而强调了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策的调控下,并非所有***府都能承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宏观调控是否有效受到质疑,而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否能够预见金融危机的产生,也是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如果失去对金融危机的预见性,单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采取的挽救措施来看,经济倒退是可以避免,但从中损失的经济效益却无法挽回。而且宏观调控也并非每次都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如果宏观调控失去力度,是否意味着金融市场就此萎靡不振,而无法前行。
2金融危机的现实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进出口行业。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会从经济层面拓展到生产经营环节,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支出的GDP总额超过70%以上,而国内消费高于10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消费支出也超过1万亿美元。当时国内需求无法弥补金融危机的需求减少,而相关调查显示,美国经济每下降1%,我国出口贸易下降6%。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削弱了美元的金融地位,从出口产品的优势地位下行逆转,产生了贸易逆差。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基准利率,并未国有银行注入流动资金,与我国当时采取的紧缩性货币***策形成鲜明对比,在大量美金流入我国之后,人民币升值而美元贬值,导致我国的出口价格优势降低。金融危机过后,虽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不高,但是贸易出口额下降的事实不容忽视。虽然同比出口金额上升,但这种增长速度也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并非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海外企业频繁毁约,也造成我国企业外部信用环境一度恶化。
3金融危机时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反思
宏观经济学主流学派,认为自由市场的贸易环境并非宏观调控能够控制,而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当宏观经济学认定金融危机属于意外因素时,“黑天鹅事件”属于偶尔失效,并非金融市场体系存在根本问题。这样的思想认定***府干预的无效性,尤其对宏观调控比喻成为扭曲的资源配置,认为其金融影响力会对金融危机产生负面的消极作用。同时也要部分学者认为,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的宏观调控,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恶化,以及延长了影响时间。
相对于主流经济观点,近些年来在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活跃度异常明显,几乎完全倾向于***策观点,并就主流经济学观点的问题深究其责。但是非主流经济学理论也错综复杂,并非单纯诊断***府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实质作用。其中,奥地利学派以坚持极端市场化观念为主导,认为***府行为的宏观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金融市场混乱,而后形成了经济衰退的现象。而新制學派则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对金融交易市场的治理失误。
而后凯恩斯学派却反对主流派对金融危机的解释,也不同意其他非主流学派对金融危机的现实观点。其经济学观点将金融济危机归纳为***府干预实效的偶然性,并视金融危机为突发事件和单纯意外,这样的非对称信息也未能触及金融危机的深层机理。
参考文献:
[1]张凤林.金融、经济危机引发的宏观理论与***策反思——基于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3,(03):32-41.
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金融开放;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效应;文献综述
中***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2-0008-04
根据经济学理论,金融开放有利于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发展,提高国内资本积累和配置效率,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先后实施了金融开放***策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的剧烈波动。由此,国外的学者就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金融开放的定义及度量
金融开放广义上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准许其在国内金融市场从事交易和开展各种金融业务,即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业务准入,同时准许国内居民和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国外的学者往往从“是否允许资本跨国界自由流动”的角度来定义金融开放,所以常用资本账户开放(或证券市场开放和资本市场开放)。但是金融开放的范围较资本账户开放更广,涵盖的内容更多。如金融开放中的开放金融业务准入对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金融与经济都有影响。所以有些学者提出考察金融开放应该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如Bekaert和Harvey(1995)认为金融开放包括股票市场开放、资本账户开放、ADR和国家基金发行、银行改革、私有化、资本流动和FDI等七个方面。
早期的国外学者在对金融开放的测度大多从定性的角度分为开放和不开放,即基于有关国家对资本流动管制***策及变化来度量金融开放与否。有些学者不是直接度量资本流动限制,而是通过一些经济变量来间接度量实际的金融开放程度,大多从定量的角度。具体度量指标和方法见下表:
表1:金融开放度量方法一览表
二、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途径
国外学者就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途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开放使得国内要素的定价与国际接轨,降低了资本成本,促进了投资,只要满足NPV>0,国内公司就有机会承担更多的项目,这样就促进了生产和经济增长。Stulz(1999)分析检验了资本市场全球化对预期收益的影响,他认为尽管由于存在成本不如理论预期那样显著,但资本市场开放确实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2)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管制将减少货物贸易,尤其是服务类贸易,这样就抑制了经济增长,而如果取消管制,这样就能促进经济增长。(3)金融开放使得国内居民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构建分散化的投资组合,减少受国内风险的冲击的影响,而且能提高投资收益增加国民财富,促进经济增长。Obstfeld(1994)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提出了资本市场开放的效应问题,构造了连续时间随机模型进行福利分析并经过实证检验,指出资本市场开放和全球化分散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消费水平,从而具有稳定增长效应。Henry(2000a,2000b)进一步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比较分析了新兴资本市场开放前后的风险分散和资产定价,发现开放后的新兴市场投资收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私人投资随之爆发性地增加。(4)金融开放通过促进金融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Klein和Oliver(2000)的研究表明金融开放通过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深度,以此促进经济增长。Bailliu(2001)也发现资本账户开放通过促进金融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5)资本账户开放使得该国能够承受更多的经常项目赤字,这样能够增加国外储蓄。如果国外储蓄增长没有导致1∶1的国内储蓄下降,总储蓄会增加,这样会导致更高的投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Edwards2001)。(6)资本账户开放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经济总量(Edwards2001)。(7)金融开放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Kim and Singal(1997)率先实证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市场股价波动、通胀和汇率的影响,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使新兴市场的有效性增强,并且对市场波动、通货膨胀和汇率水平都产生正面影响,对宏观经济发挥了稳定作用。
Bekaert,Harvey和Lundblad(2001,2002,2005)对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进行了细致研究并进行了总结。认为金融开放影响资本成本、增长的机会、放松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发展,从而增加投资和提高投资的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见***1:
***1: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
但是西方有些学者对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及路径提出了质疑。Krugman(1994)认为,在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中,伴随资本市场开放,投资骤然增加,出现投资驱动型的高速增长,将偏离潜在稳定增长水平。由于实际投资增长超过合理水平,而投资效益没有相应提高,不可持续的增长必然引致经济剧烈波动,甚至导致经济危机。Stiglitz(2000)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资本市场开放由于逆向选择使得金融脆弱性显露,从而加剧经济的波动而不是稳定增长。Galindo,Micco and Ordoezl(2002)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最新的经验证据,他们认为,金融开放并不必然导致投资增加、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开放的条件和***策选择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资本市场开放可能加剧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从而诱发金融危机,这已为拉美和东南亚所爆发的金融危机所证实。Kaminsky and Reinhart(1999)的“双重危机”理论认为,金融开放导致经济衰退,资本市场在其中起到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其实上述的质疑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说明有些因素会对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没有能从理论上否定这种效应的存在。
三、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表2: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成果一览表
国外学者就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是否存在经济增长效应来看存在相反的两种实证结论,即一类支持存在经济增长效应的论断,一类不支持这种论断。
国外学者在做实证分析时大多采用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增加度量金融开放的变量来考察金融开放是否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金融开放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Eichengreen(2002)指出这种实证结果相反很大一部份是由于Quinn(1997)的样本包括较多的工业化国家和在1980年代这个失落的十年选取了相对较少的观察值。Edison et(2002)认为样本大小不同、考察期间不同和开放的度量指标不同都是导致实证研究结论不一样的原因,所以他们使用了扩展的经济增长模型,运用了share指标、Quinn指标和股票市场开放指标(BHL)为开放度量指标,结果表明三者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的效应。而且根据样本分组发现非OECD和东亚国家都显著地存在经济增长效应,这些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比发达国家显著。Marcel Fratzscher和Matthieu Bussiere(2004)认为相反的结论主要是因为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时变性(time-varying),金融开放在短期内会促进经济增长,在中长期内经济增长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金融开放导致短期内投资膨胀,证券投资和债券高速增加,而国内制度质量、FDI规模和开放顺序等是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Durham(2000)认为,在经验研究文献中,由于现有的计量方法无法确信能够控制其他因素的干扰,而且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进行足够的完备性检验,因而分离得到的开放效应并不完全可靠。事实上资本市场开放的实际经济效应可能还是含混和不确定的,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开放的宏观经济效应似乎还缺乏足够有力的经验证据来做出结论。Edison et(2002)在对各种实证结果和方法进行比较后也认为资本市场开放的实际经济效应可能还是含混的。Eichengreen和leblang(2003)认为缺少证据证明金融开放和经济增长之间正向关系的原因是没能解释金融危机。他们发现那些能控制危机的国家增长较快。
不论是支持经济增长效应还是不支持的观点都是假设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长短期都是一样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有些学者开始转换研究的视角,考虑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时变性(time-varying)。有人认为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U型,然而有人确认是倒U型。Gourinchas和Jeanne(2002)的理论研究表明金融自由化对于经济来说只是在短期内获得一次性的收益,随后经济就回归起长期正常的增长路径。McKinnon和Pill(1997,1999)认为金融开放为外国资本进入提供了途径从而导致“过度借贷”和投资膨胀,因此暂时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这些泡沫随后会急剧破灭,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将变得难以承受,所以开放金融市场的国家会在短期内经历一个繁荣和高增长的阶段,随后在中期泡沫突然破灭,经济衰退,只有在非常长的时期内,才能恢复回来。他们的理论性观点就是金融开放在短期内使获益或无损失,在中长期内使经济会受损。Karninsky和Schmukler(2003)检验了金融开放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发现金融自由化后在短期内膨胀,破灭周期更显著了,而且金融自由化在长期内导致金融市场更稳定。其研
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既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又改进了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在长期则有正面的效应。Klein(2003)研究也认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曲线呈U字形。
四、总结和展望
关于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分歧,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金融开放的度量方法不统一。基于监管制度的度量方法从逻辑上看来很清晰,但是监管制度的项目有限,而且各种项目对经济影响的权重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较好地度量金融开放程度的变化。基于间接的数量度量法其逻辑上不是很清晰,而且受到了较多的干扰,比如经济周期、内外部经济环境、其他的金融制度等等对此都会干扰,所以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金融开放度量指标做实证分析时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可以理解的。
2.在考虑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很难分离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学者在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了投资收入比率和消费收入比例。金融开放对投资产生影响,同时可能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因此这些自变量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可能低估了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开放时及以后的外部环境、内部的制度环境以及经济环境、文化社会因素影响,另外还受到开放路径不同的影响。如果从量化分析可能导致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不利,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各国要想通过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并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必须满足一系列因素,包括需要发展运行良好的金融机构和相当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良好的公司治理,适当的经济和汇率***策,以及贸易开放。
4.实证研究中的国家样本不同、样本时间区间不同、数据来源不同和模型估计方法不同都会对结论有影响。这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么多学者的样本和数据都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金融开放度量方法和因变量,如果选取了不同的样本国家和样本周期得到的估计结果会不同,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自然会产生各种分歧。
我们认为,未来研究的焦点不再是简单地判定金融开放是利是弊,预计将主要在以下方面展开:
1.如何建立统一科学的金融开放度量指标或指标体系。首先,运用基于监管制度的度量方法时需要将评价的项目增加和分细,提高指标的精度和广度;其次,在运用间接数量法时需要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度量的可靠性,包括模型的前提条件、经济环境和***策环境等因素;最后,需要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考虑。基于监管制度的度量方法是衡量制度的开放,不能衡量经济主体的实际行为。运用
间接数量法是衡量实际主体的行为,同时也包括制度外的行为,如非法行为等。因此结合两种方法可
以同时考虑开放的制度环境和实际的主体行为,能够提高度量的准确性。
2.金融开放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首先对影响途径的研究需要将理论上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其次,需要研究各种影响途径在金融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有哪些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再次,需要研究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负面的影响途径。目前学者基本都在研究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正面影响的途径,而较少关注其对经济增长负面的影响途径。实践中金融开放对有些国家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应从机理上来研究金融开放对经济负面影响的途径。最后,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具体经济制度环境下影响途径的差异。
3.金融开放在实际中能否促进经济增长,有哪些影响因素。我们认为研究将从是否存在经济增长效应转向有哪些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比如社会制度、文化因素、受教育程度、经济的构成(对外部门和对内部门的构成比例)、国民经济的构成(消费、投资、净出口等比例)、经济制度、金融发展的程度、利率是否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等。
4.金融开放后对经济影响的时变性如何。我们认为,在研究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时变性时,需要考虑在实施金融开放前后所处的经济周期,不同经济周期的金融开发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具有较大影响。如果没有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结果,这也是很多学者关于时变性的实证研究的结论相矛盾的原因之一。另外,需要研究这种时变性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衍变过程,处于时变性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影响因素。最后,还需要研究不同国家的时变性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发展中国家如何获取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需要研究已经完成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及内在原因,为以后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开放借鉴;其次,需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哪些因素制约着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尤其是制度方面;再次,对于同时进行市场化和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研究两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两者的推进和如何更好地发挥经济增长效应;最后,在发达国家占有主导的经济金融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在进行金融开放时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因此,需要研究新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金融开放,尤其是如何规避金融开放对金融的不利冲击。
参考文献:
[1]Barro,Robert and Xavier Sala-i-Martin(1995).Economic Growth,McGraw-Hill,New York
[2]Bekaert,Geert and Campbell R.Harvey(1995).Time-Varying World Market Integration,Journal of Finance 50:403-444
[3]Bekaert,Geert,Campbell Harvey and Christian Lundblad(2001).Emerging Equity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6:465-504
[4]Edison,Hali,Michael Klein,Luca Ricci and Torsten Slok(2002a).Capital Account Liberalis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Survey and Synthesis,IMF Working Paper No 120
[5]Eichengreen,Barry(2002).Capital Account Liberalisation:What do the Cross-Country Studies Tell Us?,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March
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宏观金融效率;金融发展理论
中***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0-0011-03
效率作为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历来受到诸多经济学家的重视。其中,鉴于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对金融效率的研究自然成为研究效率问题的核心。通过对前人关于金融效率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的重点在于金融效率的起源和内涵、金融效率层次的划分、金融效率实证分析等几个方面。鉴于此,本文从这几个角度出发,对金融效率的研究理论进行文献综述。
一、金融效率的起源及其内涵
(一)金融效率理论的起源
金融效率理论是随着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的。金融发展理论经过短短30年的演进,出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第一是1973年的麦金农――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一般可简称为金融深化论;第二是二十世纪90年代赫尔曼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论;第三是二十世纪90年代末由白钦先等中国学者提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深化论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受到抑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其观点是必须推行金融自由化战略来打破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恶性循环。它没有将金融效率纳入其研究视野,因此是不完全的金融发展理论。金融约束论强调***府干预经济的作用,提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自由化不一定是实现金融深化的最优***策选择,适度的金融压制是必要的。金融约束论内涵了较为成熟的金融效率观,但是对金融效率的研究不够全面,因此是不完整的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赋予金融以资源属性,认为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质的提高,在于合理的开发、利用和配置金融资源,同时注重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和机制的金融整体效率和功能的改善。因此,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中,金融效率成为核心,是较完整的金融发展理论。
(二)金融效率理论的内涵
在我国,王广谦(1997)相对较早地对金融效率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将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由于金融的特殊性,对金融效率的分析难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而应分层次考察。在此基础上,将金融效率分为金融机构效率、金融市场效率、金融的宏观效率和央行对货币的调控效率四个层次,得出金融业在经济增长中做出了1/5贡献的结论。
白钦先(2001)提出了以金融资源学说为核心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他认为金融效率是金融资源在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内部子系统之间配置的协调度。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金融效率是质性发展与量性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二,从静态的角度,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应关注金融各子系统的协调,更应关注金融与经济这两个复杂的复合巨系统的协调;第三,从动态的角度,金融效率不仅应考察单个时点的金融经济的协调,即静态金融效率,也应考察一时段到另一时段金融经济的协调,即动态金融效率。因此,金融效率是金融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的统一,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统一,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统一。
在金融资源观的前提下,王振山(2000)提出了另一种较有影响的金融效率概念。所谓金融效率,“就是指以尽可能低的成木(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货币和货币资本)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其最有效利用。”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王振山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用于金融效率衡量标准的确定,提出了衡量金融效率的帕累托最优标准。
孔祥毅(2003)提出了金融协调论,指出只有协调的金融运行,才有金融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才有金融可持续发展,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有益的补充。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金融协调论为金融效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正是基于协调的观点,沈***(2003)将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
二、金融效率层次的研究
对金融效率层次的研究,学者们多从资金配置效率、信贷效率、金融机构效率、资本市场效率、金融监管效率、货币***策传导效率、金融制度效率、金融体系效率与企业融资效率等多个角度对金融效率进行探讨,其中,资本市场效率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文献综述的方便,我们将以上的分类进行整合,分为以下两个层次进行综述:
(一)微观金融效率研究综述
我们分析微观金融效率,就是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出发,研究其内部资源配置如何达到最优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学者们关于资金配置效率、信贷效率、金融机构效率、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都属于微观金融效率研究的内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微观金融效率进行综述:
1. 证券市场效率。发达国家金融体系较完善,因此国外研究偏重于微观和证券市场效率多一些。威斯特和惕尼克(1976)将证券市场的效率分为两类,即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内在效率是指股票市场的运作效率,即股票市场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交易费用为交易者完成一笔交易,反映了股票市场的组织与服务功能的效率。外在效率是指市场上股票的价格能否根据有关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该效率反映了股票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效率。
法玛(1965)根据股票价格所反映的信息量将股票市场分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三类市场,即效率市场假说(EMH),成为最近30年来金融理论的中心命题与研究资本市场的金科玉律。具体来讲,如果有关股票的历史资源对价格变动没有影响,则股票市场是弱式有效,反之,则股票市场没有达到弱式有效;如果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及时地反映了公开发行的信息,则股票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反之则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如果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及时地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和内幕消息,则股票市场达到强式有效,反之,则未达到强式有效。对于上述三类市场,可运用以计量经济学为主流的实证方法进行检验。
2. 银行效率。测度银行效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规模效率是衡量银行处于最佳规模时成本减少的水平;范围效率是指银行产品多元化和地域扩张所带来的效率;X效率是除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之外的所有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总和,衡量的是控制成本和使利润最大化的银行管理能力的差异。关于X效率,前人的研究总结已经很详细,本文主要对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文献综述。
关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理论分析方面,据现有文献得知,国内较早对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研究的是刘开莲、罗海燕(1990)发表于《当代经济科学》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专业银行宏观成本管理》,他们认为银行业是介于诸如农业等规模经济不明显的行业与石油化工、冶金等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之间的具有中等规模经济的行业,且在银行业务中存在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非相互分割、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赵怀勇、王越(1999)分析了银行业规模经济存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关于实证分析方面,于良春、鞠源(1999),杜莉、王锋(2002),徐传湛、郑贵廷和齐树天(2002),刘宗华等(2003),张清、陈宏民(2003)等学者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对比。由于实证分析方法的不同和选取指标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主要争论在四大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对比方面。
(二)宏观金融效率研究综述
从宏观经济总体考察,金融效率是指社会全部可利用的金融资源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我国宏观金融效率主要体现在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货币***策效率、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等三个层面。
1. 储蓄―投资转化率。王小鲁、樊纲(2002)指出“资本形成效率的提高对增长有重要影响”,分析了资本形成和形成效率对增长的贡献。具体来讲,资本形成效率对经济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的聚合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是各种资源与各种技术结合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资本作为纽带,将各种生产要素聚合到一起,是生产结合不可缺少的媒介。二是资本对经济活动内在的效率要求,资本的人格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演变成在资本运用过程中的效率要求。
2. 货币***策效率。谢平、袁沁悟(2003)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了我国的利率调整属于典型的滞后调整,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显著,实际利率对名义和实际产出的预测能力明显高于其他金融变量,利率变化对居民的储蓄与消费决策存在显著影响。匡国建(2003)则从我国经济周期、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开放和经济秩序的变化对货币***策效应的影响,指出实体经济的变化是导致货币***策效应弱化的根本原因。其他学者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King和Levine(1993)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Maxwell J.Fry(1997)分析得出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等。
3. 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肖红叶、周国富(2000)指出,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投资主要分布在东部,尽管这一比重在逐年下降,1997年东部投资仍占全国投资的63%以上;与东部的下降趋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部的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呈稳步上升之势,1997年这一比重已达到25%以上;至于西部地区,则不仅在国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极低,而且其下降的速率甚至快于东部地区;然而这与我国国内投资的回报率很不成比例。从而他们得出我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结论。
三、金融效率的实证分析
Beger、Humphrey(1997)与Young(1997)等人通过研究证明,X效率是决定金融机构经营绩效至关重要的因素。Rangan等(1998)运用DEA方法检验了215家美国银行的技术效率。国内研究方面,魏煜和王丽(2000),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张健华(2003),刘汉涛(2004),朱南,卓贤和董屹(2004)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运用DEA方法和其改进、Tobit回归模型对中国银行业的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尽管研究银行效率的文献较多,但由于投入――产出变量选取的不同,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不同,使得结论不能完全一致。为此,一些文献在实证方法与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上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在实证方法方面,平衡记分卡原理、二次相对评价与“超效率”模型以及标杆管理等原理与方法被用来弥补DEA方法本身的不足;在变量选取方面,不少文献注重把握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
对于宏观金融效率研究,目前还处于单指标罗列阶段。其中相关指标包括:储蓄投资转化率、私人企业获信贷与总信贷的比率、存贷利差、储备货币与存款的比例等等。
周国富(2007)对储蓄动员能力、投资转化效率、投资投向效率三大指标进行了细化。其中,储蓄动员能力用储蓄率、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股票融资额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三个指标衡量;投资转化效率用储蓄投资转化率、存贷比、金融中介机构配置效率、股票市场配置效率等指标来衡量;投资投向效率用边际资本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净资产利润率等指标来衡量。
沈***(2003)尝试建立中国宏观金融效率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具体实证分析方法选择上,沈***选取因子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对动态金融效率和静态金融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四、关于金融效率研究的简要评述
前人对金融效率的研究,微观金融效率部分已经相对成熟,宏观金融效率稍显混乱,具体到金融机构的宏观效率则研究不足,主要是将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自身和对经济的影响。微观金融效率,尤其是银行效率研究方面,方法已经成熟。在宏观金融效率研究方面稍显混乱,研究方法趋于罗列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参考文献:
[1]E.F.Fama,“The Behavior of Stock-Market Prices”,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38,No 1.(Jan ,1965), pp, 34-105.
[2]King,Robert G,Ross Levine,“Finance,Entre-
-preneurship,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25-29.
[3]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