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1.在***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右***即***大典礼炮之一)。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如果有什么寓意,它的寓意也许是A.中国***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大典C.有2 8个***派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D.有28架飞机参加***大典的***仪式2.5月23日,是中央人民***府和x藏地方***府签订《关于和平***x藏办法的协议》纪念日,今年是x藏和平***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0周年3.右***名为“吃饭不花钱,全社共劳作”(1958),其中“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信用社D .人民公社4.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1950年(%) 1953年( %) 人口比重 土地 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三大改造已经完成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5.为了搞好期末复习某同学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90年的奋斗历程。其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开天辟地 ②第 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澳门回归B.①伟大转折 ②遵义会议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①开天辟地 ②遵义会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D.①开天辟地 ②长征开始 ③中共“十五大”召开6.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茅于轼先生在北大讲学时说:“不能借口少数服从多数而剥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因 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若得不到保障,最终可能连国家***的基本权利也得不到保障。”在“*”中被迫害致死的国家***是A.*** B. *** C. *** D. ***7.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四枚主题为《20世纪回顾》的邮票,再现了中国民主***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大典 ②中共诞生 ③抗战胜利 ④五四运动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8.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改 革开放中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座城市是A.厦门 B.广州 C.宁波 D.上海9.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收集了以下几幅***片,符合这组***片的恰当主题应当是 ***在万隆会议演讲 ***会见尼克松 ***开怀大笑A.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B.国防现代化的起步 C.统一大业的完成 D.两岸交流的密切10.1997年7月1日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会展中心灯火辉煌,0时整,伴随着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从这一刻起A.香港社会制度改变了 B.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C.香港经济特区成立了 D.香港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1.上海,自近代以来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见证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以下史实与这座城市有关的有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黄埔***校的建立 C.《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D.第29届奥运会开幕 12.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人物,人民分别给予了他们许多光荣的称号,下面***片中人物与***片下的称号不相符的是 A.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B.抗洪英雄 C.两弹元勋 D.县委书记的好榜样13.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发行了大量的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这是因为当时A.物资匮乏,计划供应 B.物资丰富,敞开销售 C.照顾贫困,方便使用 D.为了收藏,发行票证14.2011年6月4日,中国金花李娜,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赛单打冠***的亚洲选手,书写了中国网球灿烂的辉煌时刻。1959年新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是 A.容国团 B.邓亚萍 C.陈镜开 D.许海峰15.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1840年 1842年 1898年 1901年 1919年 1921年1937年 1949年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全过程C.中国一步步迈向深渊的全过程 D.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全过程16.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公元前7世纪的印度,他惊讶地发现依据当地制度,他的社会地位竟然不是的。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度 B.种姓制度 C.科举制度 D.民主制度 中学历17.公元前5世纪,“全希腊的学校”指的是希腊一百多个城邦中的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迦太基18.佛教、***教和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其共同特点是①都诞生于公元以前 ②都诞生于亚洲 ③最后都为统治者所利用 ④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各地区间文化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9.“凝固的艺术”指的是A.古代的文学如《荷马史诗》等 B.古代的法律如《汉谟拉比法典》等C.古代的文字如楔形文字等 D.古代的建筑如巴黎圣母院等20.“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翻转地球”这一名言豪迈的表达了谁对科学的巨大威力的信心?A. 阿基米德 B. 马克•波罗 C.欧几里德 D.亚历山大
选择题答题栏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 案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 案 二、非选择题(共30分,第21题13分;第22题8分;第23题9分;请注意:24题 为选做题,共3分,这3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超过30分。)评卷人 得分 21.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八年级某班同学准备举办专题展览,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成下列思路设计(共13分)。(1)第一学习小组同学要按下列思路设计一套(4枚)纪念币纪念改革开放,请你按他们的设计思路,填写所缺内容。(6分,每空2分) 人物篇 会议篇 改革篇 开放篇典型事例 *** ② 安徽凤阳小岗村 ③理由 ① 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一夜崛起的城市(2)第二学习小组同学要围绕“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主题来收集材料,请你帮他们完成材料的收集。①写出至少两种收集材料的方式。 (2分)
②第二学习小组应从人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来收集材料?(2分)
(3)第三学习小组同学要通过“历史展板”,从***治、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体等方面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右***是该组同学在经济板块展示的一幅***,想一想,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4分,至少写出两点) (4)活动感悟:通过本次活动,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谈谈你的感想作为本次展览的结束语。 (2分) 22、《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它对中国也深深地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 1949年2月7日,***第一次(共12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画面上的***抬头仰望,面带笑容,封面标题为“民主统一”四字。(1)《时代》周刊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把***作为封面人物(2分)?面对当时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的变化,体现美国***府利益的《时代》周刊是什么态度?(2分) 材料二 这是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第三次(共6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2)你认为“中国人来了”寓意着什么?请为正确的选项打“√”(2分)A.中国人来美国旅游了 B.中国人来美国投资了 C.中国重返联合国了 材料三 ***九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又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中国新时代的形象。”(3)结合当时中国的情况,说说***为什么代表着中国新时代的形象?(2分) 23、我们现代的人类文明是在过去各个种族、各 个区域文明冲撞和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请回答下面问题(9分):(1)请你说一说古代文明交流有哪些方式?(4分)
(2)你认为在人类历史 中哪种方式要频繁些(2分)?举出一些这种交流的事例。(2分) (3)在当今世界,我们应如何促进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1分) 请注意:第24题为选做题,共3分,这3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超过30分。评卷人 得分 2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切都表明,***和***府以及全社会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下面三问请任意回答一问(3分)。(1)你怎么看待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2)你怎么看待你所在学校实行的教育? (3)你对教育(或者你们学校、老师)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八年级历史下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如有明显错误,请阅卷老师自行更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 1.A 2. B 3.D 4. A 5.C 6. B 7. D 8.A 9.A 10. B11.C 12. B 13.A 14.A 15. D 16.B 17.A 18. B 19.D 20.A二、非选择题(共30分,第21题13分;第22题8分;第23题9分;请注意:24题为选 做题,共3分,这3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超过30分。)21、答案:(1)①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符合题意的其它理由也可);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③深圳(每点2分,共6分)(2)①社会调查、家庭采访、网上查询等方式(2分);②衣、食、住、行、用、看病、上学等方面。(2分)(3)原因:中国***的正确领导;***理论的正确指导;科学技术的推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全国人民的努力等。(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等。(2分,答出任一点或言之成理即可)22、(1)原因:新中国即将建立(或者:***即将获胜、***即将失败、中国的新民主义***即将获胜、***将统治中国、国共关系发生逆转等等,任何一句话有这个意思即可得2分)态度:震惊(敌视、意外、无可奈何等,有相似意思即可得2分)(2)C.中国重返联合国了(2分)(3)***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或者:***领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打开了国门、***领导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等均可,2分)23、(1)和平往来和暴力冲撞(4分)(2)和平往来要频繁些(2分);举例: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来华;奥运 会的举办;***的互访等(例子太多了,任意两个即可得2分)(3)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请注意:第24题为选做题,共3分,这3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超过30分。24、下面三问请任意回答一问(3分)。(1)你怎么看待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2)你怎么看待你所在学校实行的教育?(3)你对教育(或者你们学校、老师)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学生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酌情给1—3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2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14世纪欧洲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农业社会的面貌,这里所指的“工商业”中的“工”主要是 ( )A.手工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工业2.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小巧而又成本低的家用机械钟表最早开始生产是 ( )A.13世纪 B.17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3. 16世纪西欧各国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重商***策,这说明了 ( )①商人地位的提高 ②西欧已经发展成为商业社会③工商业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产业④西欧各国君主认识到工商业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14到16世纪,欧洲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工商业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们有 ( )①诞生了商人、手工工场主、工人三个阶层 ②促进了科学的发展③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 ④引起了人们思想文化的变化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兴起 B.封建贵族文化的兴起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现代文化的兴起6.工业***来临时期,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天赋人权”思想的提出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资产阶级***时期7.上述思想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旗帜,***成功后在许多法律文件中都得到了体现,其中体现的最集中明确的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宣言》 D.《拿破仑法典》8.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步入了盛世的繁华,下列属于繁华表现的有 ( )①中国人口接近三亿 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市镇增多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④各种服务性行业兴起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9.明清时期出现的盛世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些危机包括 ( )①皇权高度强化 ②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系密切③国家日渐闭关自守 ④西方人开始将寻求财富的目光投向中国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0.工厂的生产与手工工场的生产比 ( )①对环境破坏更大 ②劳动纪律更严 ③分工合作的程度更细 ④工作效率更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1.下列哪些是第一次工业***后果的具体表现: ( )①欧洲掀起非洲内陆探险热②英国成为世界上的奴隶贩子③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④英国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国家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2.17、18世纪的西欧先进思想家们发动启蒙运动,是为了张扬 ( )A.自然的力量 B.人类的力量C.理性的力量 D.宗教的力量13.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新的内容和意义,表现在: ( )①创立拜上帝会,发动群众,举起反清义旗②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③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④颁布了***纲领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是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15.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C.“求富” D.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16.中国最早正式改用公历是在 ( )A.190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27年17.下列最能体现明清专制制度加强的是 ( )① 文字狱 ②修长城 ③废丞相 ④设***机处⑤满蒙联姻 ⑥锦衣卫 ⑦东厂、西厂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⑥⑦18.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 ( )A.英国、法国 B.西班牙、意大利C.西班牙、葡萄牙 D.葡萄牙、德意志19.英国资产阶级***后最后确立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 B.***事独裁制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20.下列属于法国大***中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成果的是 ( )A.废除了君主制B.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C.颁布了《人权宣言》D.罗伯斯庇尔等掌握***权并实施******策 二、连线题(10分)21.将下列航海家和开辟的新航线正确连接:(4分)迪亚士 西欧——美洲、哥伦布 环球航行达•伽马 西欧——好望角麦哲伦 西欧——好望角——印度22.将下列国家、领导人姓名与文献用线连接起来(6分)英国 华盛顿 《人权宣言》美国 克伦威尔 《***宣言》法国 罗伯斯庇尔 《权利法案》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23.我们今天的工厂的前身是-----------------。24.英国资产阶级***时期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是-------------,法国大***时期被送上断头台的国外则是--------------------。25.“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世纪的-------兴起,随后传播到法国、德国、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它的核心思想是宣传-----------。26.16世纪,波兰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被誉为“科学***的开端”。27.1492年,意大利人------------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开始了他的远洋航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发现了----------。28.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义群众攻克----------------------,这是法国大***爆发的标志。29.14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定了美国的---------***体。---------------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后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相似的***治体制。30.14世纪60年代,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的-----------建立了---------------,*了元朝的统治。31.明朝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部,不愿忍受沙俄的压迫,历尽千心万苦,回归国家,清---------------皇帝在承德亲自接见了他们。32.1839年,钦差大臣----------在广州--------------海滩主持销毁外商贩运到中国的***鸦片200多万斤。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四、材料题(共28分)3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6世纪的英国,有两个人在说话。甲: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过去有权就有钱的日子难再回来了,多数时间我只能靠借贷度日。乙:是吗?我们家族现在倒是越来越兴旺了,生意都做到波罗的海、俄国去了。和以前不同,现在连国王都要向我们借贷了。对了,上次借给你的钱可以再宽限几天。甲:那你能否帮帮我,看有什么生意可以照顾照顾我的/乙:你原来不是不屑与我们为伍吗?甲:今时不同往日了。请根据材料中的对话判断双方的身份,并说明手工工场出现后,英国社会的哪些阶层发生了变化。(8分)3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材料二:湖南某镇,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以内,居民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1) 材料一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2分)(2) 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情况?(2分)35.阅读下列表格,完成后面的问题:表1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变化表1720年181600千克1800年10442000千克表2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变化表18世纪60年代300万两/年18世纪80年代1600万两/年(1)表1和表2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中怎样的特点?(4分)(2)为什么出现上述表格内的情况?(3分)(3)与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相比,有什么不同?(6分)(4) 你是如何看待明清的繁盛景象?(3分)五、综合探究题(共22分)36.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而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必要条件,使整体世界最终形成,洋货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而如今,悉尼、东芝、松下等外国彩电和宝马、奔驰、别克等高档轿车已开始进入了平常百姓家。(1)请你分析一下西欧各国为何不惜巨资化大本钱去开辟新航路?(3分)(2)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是在 。(2分)(3)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一样吗?为什么?(5分)(4)“而如今,悉尼、东芝、松下等外国彩电和宝马、奔驰、别克等高档轿车已开始进入了平常百姓家。”这又说明了什么?(2分)37.《澳门》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篇分别是《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澳门》内容如下: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澳门是什么时候被谁掳走的?什么时候又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4分)(2) 请你以澳门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话。(字数不超过100个字)(6分)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期中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1分,共2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DBCCBAA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BDDCCCCD二、连线题(10分)21.将下列航海家和开辟的新航线正确连接:(4分)迪亚士 西欧——好望角哥伦布 西欧——美洲达•伽马 西欧——好望角——印度麦哲伦 环球航行22.将下列国家、领导人姓名与文献用线连接起来(6分)美国 华盛顿 《***宣言》英国 克伦威尔 《权利法案》法国 罗伯斯庇尔 《人权宣言》三、填空题(请在下划线上填写恰当的答案。每空格1分,共20分)23.手工工场 24.查理一世,路易十六 25.14;意大利;人文精神26.哥白尼;日心说 27.哥伦布;美洲 28.巴士底狱 29.共和;华盛顿 30.朱元璋;明朝 31.土尔扈特部;乾隆 32. 林则徐;虎门;鸦片战争四、材料题(共28分)3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8分)甲:贵族;乙:商人(答对给4分)英国社会商人的经济地位、***治地位不断提升(答对给2分)贵族走向没落,一部分贵族开始从事商业活动(答对给1分)失地农民成为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答对给1分)3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2)(2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35.阅读下列表格,完成后面的问题:(1)(4分)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非常大,并逐步增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2)(3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工艺精湛,商品发达,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产品大量出口到欧洲,使大量的白银流到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3)(6分)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工商业逐渐兴起,手工工场逐渐取代手工作坊,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1分)在思想领域,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近代科学的诞生到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分)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纷纷开始向海外拓展殖民地(1分)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了资产阶级***的爆发,西方一些国家先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共和制度(1分);中国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经济发展速度逐步缓慢下来(1分)(4)(3分)明清繁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2分)结合举例进行说明(1分)五、 综合探究题(共22分)36.(1)(3分)为促进东西方贸易(1分)《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在西方引起“黄金热”热潮(1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隔断东西方贸易通道(1分)(2)(2分)1900年或20世纪初(3)(5分)不一样(1分)对欧美完成工业***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发展和强大的契机(2分)对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来说,更加落后和贫穷(2分)(4)(2分)整体世界的形成,促进商品的流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37.(1)1553年,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2分)1999年12月20日回归中国的怀抱(2分)(2)(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3
2017中考历史备考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 A.向奴隶社会的过渡B.向贵族世袭制的过度 C.向封建社会的过渡D.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如琅城)与中国当时的城市的不同点是() A.商品经济发达B.城市的规模大 C.一些城市拥有自治权D.有强大的市民阶级 3.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聚集在***教的第一大圣寺进行朝觐,此地应在() A.麦加B.麦地那 C.耶路撒冷D.巴格达 4.以下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B.教会垄断了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 C.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对瓦解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D.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A.***教B.犹太教 C.基督教D.佛教 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A.明治维新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治D.发动对外战争 7.“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这一内容出自() A.伯利克里改革B.大化改新 C.查理•马特改革D.明治维新 8.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是() ①都促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②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③改革的背景都是内忧外患 ④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 ⑤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 9.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治上是要建立() A.贵族世袭制度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D.***教合一国家 10.8世纪前期的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A.日耳曼人的入侵B.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C.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D.拜占庭帝国被外族灭亡 1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D.查理•马特改革 12.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的土地所有者 D.***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3.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农奴逃出庄园B.商业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 14.在中古西欧,地位至高无上的是() A.国王B.公爵 C.罗马教皇D.皇帝 15.日本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大和统一日本B.大化改新 C.幕府建立D.壬辰战争 16.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近1000年。西欧奴隶制终结是以()为标志的 A.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 C.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7.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 A.幕府***治统治的建立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天皇制度的建立D.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8.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B.提高了西欧的经济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C.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封建地主加紧了对市民的剥削 D.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19.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这场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A.日耳曼民族的大量入侵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拜占廷帝国被外族所灭D.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20.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大贵族不得人心B.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 C.皇子的英勇D.改革派势力大 21.***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2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D.查理•马特改革 2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在 ()A.查理.马特改革之前B.查理.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之前D.大化改新之后 24.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2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A.***教B.犹太教 C.基督教D.佛教 26分封制开始的标志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B.西周分封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7.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治D.种姓制度 2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B.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D.教皇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 29.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治活动中的大事()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②成为***治和宗教领袖 ③出走麦地那④开始在麦加传播***教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D.①④③② 30.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次改革史称() A.查理•马特改革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二、填空题 31.改革,是机遇,更是挑战,它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4分) (1)日本历改变其社会性质的两次改革-------() (2)俄国走向近代的转折-------()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4)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 32.杰出人物往往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请写出以下历史人物: (1)7世纪中期在日本颁布改新诏书的是 (2)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达到全盛时期的执***者是 (3)完成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4)英国资产阶级***期间担任“护国主”的是 (5)创立***教,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是 世界历的第一。(每题1分,共4分) 33.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34.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 35.阿拉伯半岛上***教第一大寺是 36.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____和____。三、问答题 37.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材料二: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⑴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两次改革的内容?(4分) ⑵请分别说出与材料中改革有关的人物各一位。((2分) ⑶这两次改革都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⑷请你结合中国的改革谈一谈改革给你带来的启示?(2分) 38.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同时期北宋的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请试分析西欧和中国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从布局、规模等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大化改新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的认识。依据已有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商品经济发达,有强大的市民阶级形成,最终引发了要求拥有自治权的斗争。中国当时的城市商品经济欠发达,这是两者的不同点。故此题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3.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大清真寺是***教第一大圣寺。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中古时代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欧洲中古时代基督教会宣扬封建神学,神学凌驾一切,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受到阻碍。故说法有误的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教的相关内容。7世纪早期,穆罕默德以***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统一起来,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教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其中“汉化”是指古代日本历史的上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对中国隋唐***治、经济制度的模仿,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等”,这是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方面的反映,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有: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先进文化,明治维新学习欧美先进文化;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大化改新使由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且迅速成为亚洲的强国。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治上是要建立天皇****的中央集权国家。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了。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西欧长期***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也巧取豪夺,最终成为了西欧的土地所有者。不仅如此,教皇和教会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中古欧洲时期,教皇不仅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而且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亚洲封建国家——日本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奴隶制终结的标志。395年,罗马帝国***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的封建国家。所以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结束,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了。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古老帝国的悲剧•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影响。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查理•马特改革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学习先进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教的相关内容。***教教历元年是公元622年,这一年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了历第一个***教国家,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教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2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内容。题干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查理.马特改革之后,产生了西欧封建制度,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题干中的要求“在***治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四个选项中A、B、D、涉及的都是经济方面内容,可排除,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日出之国”。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教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默罕穆德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的帝国。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26.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该***,可以看出该***反映的是等级制,分为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其中前三个为统治阶层,上下等级之间以土地为纽带,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查理马特改革,将无条件的土地分封改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由此形成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是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7世纪时,为缓和统治危机,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治、经济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属于“汉化”。“欧化”指的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导致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的选项,联系所学知识,中古世纪欧洲罗马教廷和教会所掌握的神权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凌驾于一切文化之上,是人性和自由思想遭到扼杀的主要原因,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组合时序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教的掌握情况。题文要求选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治活动中的大事的选项,,分析备选项,联系所学知识穆罕默德从事宗教和***治活动的顺序应是开始在麦加传播***教,出走麦地那,成为***治和宗教领袖,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材料中所给的改革名称的选项。阅读题文材料,获取到的关键信息是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31.(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3)罗斯福“新***” (4)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古代历,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3)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1933年,为了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总统实施了新***,加强***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渡过了难关。这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调节。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避免***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动荡与变革•大危机与新***•罗斯福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32.(1)孝德天皇;(2)伯利克里;(3)麦哲伦;(4)克伦威尔;(5)穆罕默德。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日本的大化改新。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变成功,新上台执***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 (2)本题考查了古希腊的民主***治。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并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治的源头。 (3)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519—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 (4)本题考查了英国的资产阶级***。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了***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策。 (5)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6世纪末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教合一的国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33.《汉谟拉比法典》 34.《荷马史诗》 35.麦加清真寺 36.西班牙和葡萄牙 【解析】 33.试题分析: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点评:关于《汉谟拉比法典》,学生还要知道,它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颁布的,宣扬了汉谟拉比受命于神,颂扬了汉谟拉比的功绩,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34.试题分析: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荷马史诗》。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荷马史诗》 点评:关于《荷马史诗》,学生还要知道,作者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是他在公元前9——前8世纪,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作品。 35.试题分析:阿拉伯半岛上***教第一大寺是麦加清真寺。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麦加清真寺 点评:关于麦加清真寺,学生还要知道,它闻名遐迩,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36.试题分析: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 点评: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还要知道,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条件包括罗盘针、航海技术、造船术的进步;航海家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影响: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 37.(1)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2)中臣镰足、查理•马特 (3)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查理马特改革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4)略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一中“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部民转为国家公民”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依据“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变,皇室夺取***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治改革。而查理•马特改革的主人公即是查理•马特。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本题的材料及改革内容等方面可以归纳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经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证明,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38. 西欧城市中国城市 规模不大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 布局布局凌乱,建筑纵横交错布局整齐,有规划 商业活动白天商业活动多,夜晚沉寂十分繁荣,还有夜市和娱乐场所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品经济的发展,诞生世俗文化和新兴的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转变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同时期北宋的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但它们有不同之处:从规模看,西欧城市不大,而北宋东京城比较大,有居民20万户;从布局看,西欧城市比较凌乱,建筑纵横交错,北宋东京城布局整齐,有规划;从商业发展看,西欧城市主要在白天,北宋东京城商业十分繁荣,还有夜市和娱乐场所;从作用看,西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品经济的发展,诞生世俗文化和新兴的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北宋东京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转变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4
关键词:历史学科;人教版;历史;沪教版;历史与社会;比较
2007年,苏州地区的历史教材有了一次较大的变动,从原来沪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改为人教版的《历史》。2009年6月,最后一批使用沪教版《历史与社会》的学生中考结束,这也标志着沪教版向人教版过渡工作的基本完成。然而,从深层次而言,如何真正通过教材的转变实现教学的转变,如何深刻领悟新教材体系下教育教学的全新思路,这依然是苏州地区广大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笔者也试***通过对这两套教材的剖析对比,去寻求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人教版淡化农民起义
沪教版中的农民起义内容涉及较多,一方面,教材专门编排了《农民起义》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陈胜、吴广起义、宋江农民***起义和李自成起义;另一方面,教材在通史篇目中也提到了很多农民起义,比如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等等。而人教版对此不仅没有设置篇章,而且也并未提及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之类。另外,沪教版用了整整两页篇幅介绍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中既有“读与思”,又有“知识窗”,还附有四幅插***和一幅地***;而人教版仅用了不到一页篇幅,并只附有一张照片。
虽然从整体而言,人教版的篇幅要远远比沪教版更为详尽和完整,然而它却省去了大量农民起义的内容,可见人教版对于农民起义的内容是相当淡化的。而这也似乎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关于农民起义的问题可以隐去或者是一笔带过,不必深挖细究。当然这不等于说农民起义不重要,相反,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而人教版之所以要淡化农民起义,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的,因为农民起义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太难了,它往往同时涉及到宗教思想的文化内容和土地制度的经济内容,而这两项内容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不清,就很容易把农民起义看作是打打杀杀的简单的造反行为,而这对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历史观是不利的。所以,人教版的这种从实际出发的现实思路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这将避免我们初中教学过渡纠缠于农民起义,而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惑。
二、人教版突出民族融合
沪教版中,民族融合的内容仅为一课,即八年级上册《和同为一家》,其中涵盖的篇幅十分有限。而综观人教版,几乎全部都是以民族融合的线索进行编排的。中华民族在秦汉时期基本形成,自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之后,整个中国古代史人教版一共编排了四个单元,而这四个单元中却有三个单元都是以民族融合为标题的,而另外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虽然看似与民族融合扯不上什么关系,但在这一单元中却也编排了相应的内容:一课叫做《和同为一家》,与沪教版的同名;还有一课是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而这是民族融合的重点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沪教版的民族融合是蜻蜓点水,而人教版的民族融合是浓墨重彩。而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民族融合,不仅是符合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基本国情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手段。古为今用,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今天,人教版的编排是在有意引导这样一种趋势,我们不编造历史,但我们要认清历史,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当然也了解我们自己。
三、人教版强化课后评价
沪教版没有编排课后练习,只是在课文中穿插了一些“读与思”和“活动区”,而这些内容相对都比较开放,不太适合进行标准化考试,比如九年级全一册第93页的“读与思”提到:“归纳一下,发明家成功的‘诀窍’是什么?”,而这个问题基本上是脱离历史学科的,无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再如第67页的“活动区”要求学唱法国国歌《马赛曲》,并将《马赛曲》的歌词与《义勇***进行曲》的歌词进行比较,而这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别说学生,即使是老师也很少有人能具备如此高的法语功底。而人教版的课后评价编排则更为全面,除了一些“动脑筋”之类的开放性内容,也设计了“练一练”这样的常规练习。虽然我们说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毕竟是现阶段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和常规的基础练习应相互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开放式模式,而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做好常规的基础练习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保障,所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课后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功底是大有帮助的。
四、人教版提高双语要求
沪教版和人教版都比较注重历史的双语教学,但两者的程度明显有所不同。沪教版基本只是列举一些专有名词,并且其中语种还不统一,比如九年级全一册第70页“Kopernik”是波兰语,第85页“Bismark”是德语,这些不同的语种反而会给学生的双语学习造成一定的混乱。而人教版相对比较严谨,所编排的双语内容严格是指中英双语,并且在教材最后专门附有《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另外,在人教版的课文中,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语言典故,教材也一一列举,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0页的“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还有第39页的“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等等。当然,人教版不仅在双语内容上多于沪教版,在双语难度上也远远高于沪教版,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12页的“动脑筋”,教材给出一张全英文的1769年拍卖黑奴的广告,要求学生读懂广告上的内容,而其中“cargo”、“negroes”等单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是常用词汇,这进一步体现了人教版对于双语教学的高要求和高标准。所以,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将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必然。而历史双语教学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了解几个专有名词,它更要求我们通过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史料来更加真实和深刻地接触和学习历史,这应该是世界史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
时代在进步,教材在更新,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跟节拍,与时俱进。沪教版向人教版的过渡,实际上暗含了某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其中的意义,在教学中及时纠正方向,提高要求,不断进取,让历史教学生机无限,魅力永存。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研制组.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03
[3]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研制组.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01.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5
一、选择题1.袁隆平的主要科技贡献是A.发明“侯氏制碱法” B.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C.成功研制原子弹 D.成功发射东方红l号卫星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A.长征1号 B.长征2号C.东方红1号 D.神州5号3.下***是一张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体育的电影剧照——《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从一个人的奥运到2008中国奥运,说明了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②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 ③旧中国贫穷落后 ④所有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强项 ⑤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4.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府实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一战略中,作为奠基工程的是A.学前教育 B.九年制义务教育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5.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的辉煌科技》提供素材,可以入选的是①“两弹”成功研制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③籼型杂交水稻 ④“东方红一号”卫星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6.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下列***策措施中,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 B.“863”计划C.西部大开发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以下是对一位楷模的评价“他是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又是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刻苦钻研敢探索,无私奉献独吃苦。他跨越国界,献身事业,亮过千颗太阳。”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 D.***8.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下列***片中为此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是9.近日,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这不仅是全球首创,还有望使我国科学家在一系列前沿探索中占据主动,更能推进我国尖端科研设备产业化。下列事件中与此项题材最不类同的是( )A.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建立新中国,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B.正是有王进喜等人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我们建成了一个个大油田。C.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D.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0.他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28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A.*** B.邓稼先 C.袁隆平 D.***11.“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是中国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的座右铭。这位运动健将是A.容国团 B.李宁 C.蔡振华 D.刘国良12.30年前,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亲自为勇夺第一块奥运金牌的中国选手颁奖。这位运动员的夺金项目是A.体操 B.游泳 C.射击 D.乒乓球13.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指A.幼儿教育 B.小学教育C.小学初中九年教育 D.初中高中六年教育14.题写“教育要三个面向”(如下***)的是A.*** B.***C.****** D.******15.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客观因素是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B.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C.上网的人多数语言、行为不文明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16.谁抢占了高科技这个前沿阵地,谁就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A.星球大战计划 B.第一个五年计划C.三峡工程 D.863计划17.《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历史***片展,最适合选用的科技成就是A.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中国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 D.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8.“两弹功臣,……开创祖国核武器,他是领跑者;研制中国核导弹,他是探路者。”……以上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应献给A.*** B.邓稼先C.王进喜 D.***19.2013年6月,“神十”成功发射,再次证明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历,我国在航天领域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是( )A.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D.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20. 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山东烟台籍的王亚平是本次航天发射任务中的女航天员。高兴之余,同学们,请你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喜报频传的原因有哪些?()①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②科技人员钻研、探索③综合国力的提高 ④国家的大力支持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1.1971年,杨振宁来到北京,见到孩童时的好友,问:“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其实“中国的奥本•海默”就是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邓稼先,他被誉为()A.“火箭” B.“杂交水稻之父”C.“铁人” D.“两弹之父”22.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是中国迄今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飞行期间还将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A.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 B.“神舟五号”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23.1956年中国***提出的文艺方针是A.科教兴国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健康第一 D.共同发展24.***的十六大(2002年)召开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新成就是A.汪辜会谈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C.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 D.首次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25.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A.小学教育 B.义务教育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26.下***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时间是A.1964年 B.1966年C.1970年 D.1999年27.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追溯历史,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70年发射的( )A.长征一号 B.天宫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红太阳一号28.2009年10月31日,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与钱学森一起成为我国“两弹一星”杰出功勋人物的还有( )①*** ②*** ③邓稼先 ④钱三强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9.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放在“优先发展战略”的领域是( )A.教育 B.高新科技 C.高等教育 D.电子产业30.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二是袁隆平。”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是( )A.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率领农民参加人民公社化运动C.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D.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填空题31.(6分)历史时空:在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打开历史画卷,一起见证历史、了解人物。请根据下列信息在空格中填写历史人物和相关史实。(1)《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3)恩格斯说:“蒸汽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文中所指的工业机就是瓦特研制的 。(4)1879年10月22日,在他的“发明工厂”里,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白炽灯。他在一生中获得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 ”。 (5)他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的三轮汽车,并于1886年1月29日获得了世界第一项汽车发明专利。他就是 。 (6)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 ”。3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领域硕果累累:(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3)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___________。(4)1986年,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计划纲要是 。33.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队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重要保证。(1)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_______、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2)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创建人民***队、***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中国人民******就必须走______________的道路。三、问答题34.东西文明同时空。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10分)【望洋兴叹】(1)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盛大开幕,当时的中国人把它翻译为“炫奇会”。那么,洋人“炫”的是哪次工业***的“奇”?(2分)【洋为中用】“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2)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华洋并进】(3)1970年4月,中国取得的哪一科技成就标,标志着我国从此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2分)【华洋交融】(4)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为该专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谁?(1分)【论从史出】李大钊曾说,(东西文化)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5)围绕“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这一主题,请再举三例史实论证李大钊的观点。(3分)35.(10分)科技引领时代,观察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一武器最早出现于哪一场世界大战?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哪次科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次科技***中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2)***二采用了第几次科技***的成果?这次科技***对世界***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3)为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根据***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什么计划?请举一例说明我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期间,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进入90年代***和***府又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3分)(4)根据上述信息,谈谈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1分)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主要科技贡献。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的科技成就。早在50年代,***就发生“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这五个选项,我们可以判断出:④所有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强项,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是B。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推陈出新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奠基工程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答案是B。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四个选项,①“两弹”成功研制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③籼型杂交水稻④“东方红一号”卫星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所以答案是A。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1986年3月,为了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制定了863计划,所以我国航天技术能够居于世界前列,是因为863计划,所以答案是B。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7.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属于基础题,考察的是学生对重要人物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信息:他是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又是“两弹元勋”。由“两弹元勋”结合课本就能确定答案选择A。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本题四个***片,A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B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C是***的好干部***;D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据题意,本题答案选B。考点: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和国的科技丰碑9.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题干所给内容“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很明显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C.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则属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项题干最不类同。故答案选C。考点:冀人版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迈向社会主义;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1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题干中的人物就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故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1.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容国团首次获得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故选A项。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1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体育成就。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取得金牌,实现了中国人奥运会上零的突破。故选C项。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13.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国开始有计划的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在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制小学和初中的九年。故选C项。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4.B【解析】试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故选B项。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网络的影响。第三次科技***后,网络广泛而迅速的普及开来,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青少年要学会甄别,故我国又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选B项。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16.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目中的“20世纪80年代”,结合所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6年3月,我国***府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故选D项。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17.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本题的时间范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分析选项,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于2003年,故选A项。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邓稼先的贡献。本题考查的都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杰出人物,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先进工人,***领导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邓稼先在核实验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故选B项。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B不属于航天领域,故排除,C早于D,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所以选C。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2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原因的认识。结合学过的知识,我们可知: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广大科技人才善于钻研,具有探索精神。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故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2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稼先贡献的识记。从题干中我们捕捉到“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邓稼先”这一重要信息,我们知道:邓稼先对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之父”。所以此题选D。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2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航天领域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属于航天成就。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所以此题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23.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1956年中国***提出的文艺方针。1956年中国***提出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教兴国属于教育发展战略,健康第一属于体育方面的要求,共同发展是***的民族***策。故答案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24.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成就。四个选项中,可以直接排除A、B、C三个选项,因为这三项成就取得时间分别为1993年、1999年和1990年,而我国于2008年首次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属于十六大以来的成就。故答案选D。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25.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故答案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26.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时间。1970年,我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故答案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2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两弹一星2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国防建设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两弹一星”,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与导弹研究无关,排除①,***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的好干部”, ②与题意不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③符合题意;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④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两弹一星2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以答案是A。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3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袁隆平的相关知识,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是培育成功过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之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所以答案是C。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31.(1)活字印刷术(2)杨利伟(3)蒸汽机(4)发明大王(5)卡尔•本茨(6)电气时代【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认识。特别注意“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句话。这里的“印”应指印刷,那么印刷极为神速的当属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识记。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蒸汽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正是英国瓦特和他的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爱迪生及其贡献的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中,1879年10月22日,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他发明了很多电器产品,在一生中获得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卡尔•本茨及其贡献的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中,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卡尔•本茨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的三轮汽车,并且试车成功,对交通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6)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电气时代的准确识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32.(1)原子弹(2)东方红一号(3)籼型杂交水稻(4)863计划【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史实。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本题主要考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1号,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地理卫星的国家。(3)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科技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誉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4)本题主要考查863计划的相关史实。1986年,我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纲要是863计划,该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二)33.(1)北洋 (2)南昌起义 (3)原子弹 (4)科技强***【解析】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洋务派在中央有奕䜣、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实权派为代表,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事工业、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称南昌*、南昌兵变,它指的是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中国***领导下,由***、叶挺、***、***、***等人率领******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是土地***战争时期,中共联合******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揭开了中国******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队的序幕。(3)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央指定***、***、***等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艰巨任务。1962年成立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邓稼先等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中国***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4)我们***领导人民奋斗经过八十年的奋斗,我们锻造了一支***绝对领导下的人民***队,建立起稳固的国防。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断加强,***队***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我们***领导的人民******是人民民主专***的坚强柱石,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我们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中国人民******就必须走科技强***的道路。实施科技强***战略是加强***队质量建设的必由之路,核心内容就是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部队战斗力摆在国防和***队建设的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国家的***事科技实力,全面提高***队建设的科技含量。通过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改进现有武器装备,形成系统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创新和改进训练体制、方式和手段,推动***事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事人才,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依靠国家科技发展,提高***费使用的整体效益,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队现代化建设道路。通过贯彻落实科技强***重大战略,努力提高***队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吸纳和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以形成我***独特的***事科技优势。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现代战争比的是科技含量,而不是数量。只有科技强***才能构筑起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才能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34.(1)第一次工业***(2分)(2)民主、科学(2分)(3)“东方红一号”(“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或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分)(4)袁隆平(1分)(5)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革开放等。(任举三例,得3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依据材料中的“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可以知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的准确识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第(2)问,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其中“民主”一词的英文首字母是“D”,所以又被称为“德先生”;“科学”一词的英文首字母是“C”,被称为“赛先生”。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从此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认识,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为该专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他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本题主讲科学技术的成就,事实证明,按照李大钊的观点,东西文化、技术必须加强交流,并且要时时交流。例子有: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革开放等。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创办;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蒸汽时代”的到来•火车的诞生35.(1)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第二次科技***;③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2)①第三次科技***;②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治格局多极化趋势。(3)①“863”计划;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③科教兴国战略。(4)科学技术是构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科技***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一中的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第二次科技***中动力机的发明。第二次科技***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掠夺原料和扩大海外市场,他们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三次科技***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三原子弹的制作运用了第三次科技***的成果,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被称为第三次科技***;第三次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根据***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863”计划;我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期间,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进入90年代***和***府又实施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通过对第一和第三问中中国的变化可以知道,第一问中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原因除了主要是制度落后外,还有就是科技落后;自从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863”计划提出后,我国科技成就突飞猛进,直接带动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技术是构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科学技术的成就(二)•863计划•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电气时代”的到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的灾难;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第三次科技***•第三次科技***的特点和影响。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6
一、教科书***文史呈现教育规整的历史***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老师们都很忙,手上的教科书不停地更换。刚熟悉的教科书,又被换掉。有时候还刚用了一年。有时要自己编教科书,刚编好了一些,又立马不让接着编,也不让用了。
1949-1966年,这17年是新中国进行教育规整的重要时期。从其教科书中,我们看到三种教育力量博弈的复杂局面,我们也看到一个频繁多变的学校和非常忙碌的老师。
1949年秋季,各地学生们拿着的教科书大都是原先学校使用着的,并无多大变化。到1951年秋季,各地学生拿到了一套全国通用的教科书。这是人教社第一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其中的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改编自原***区和原国统区的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主要改编自东北人民***府编译的苏联教科书。这套没有用多久,其中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也在不断变化。1954年秋季开学,原来国语老师变成了语文老师,因为手中的“国语”教科书换成了“语文”教科书。这是“语文”这个词正式出现在新中国学校教育中代表一门重要学科。老师向学生解释到,以后我们的“语文”课,要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语和文。这一解释便定格了新中国的语文教育,延续至今。
1956年秋季开学,老师们拿到一套新的教科书,这是第二套全国通用教科书。老师们看到这套教科书还有教学大纲,大部分科目甚至有教学参考书。但是,一些科目教科书的内容结构被改变了。中学地理老师发现,原来“地理”教科书变成“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几个分册。中学历史老师发现,原先一本“历史”教科书也变成“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几分册。学校里还出现了外语、音乐等教科书,体育、***画也以教学参考书的形式出现。老师们明白,现在全社会都在学习苏联,教育也要改变以前的做法,全面向苏联学习。使用这套教科书时,老师们明显感觉到知识体系更严整,内容也更多了。不过,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教学安排,一个学期就教不完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了。因此,这套教科书使用时间不到两年,一些地区***门就集中向上反映 “要求高,分量重,内容深”,“教与学都过于紧张”。而***也早早意识到了这一问题,1957年8月先后了一系列精简中小学教科书的通知①。***解释精简教科书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克服教师“赶进度”、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这时恰好是出版的一年后。作为教科书来讲,这更新速度也是所向披靡了。然而,1958年这套教科书还是被淘汰了。
1958年秋季开学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扬了河南省农业林业教育工作者,他们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编写出了高等、中等、初等三级农林学校整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表扬他们从本国和本省的实际出发,和实际相结合,坚决克服教条主义。社论还提出,教材要中央编、地方编、专家编、教师和群众也可以编 [1 ]。全国立马掀起了一场编写教科书运动。大部分地区的***门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新的教科书,一般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进行修改、删除和补充。也有一些省市和师范院校,干脆编写了整套九年制、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这次编写教科书的速度也是风驰电掣的。1960年7月15日到9月7日,不到50天的时间,湖南省教育厅就组织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和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共280人,编写出了一整套中小学十年制教科书 [2 ]。其他省市也一样。老师们都知道,全国其他行业的同志都在“”,教育行业自然也不会落后。所以,编写教科书速度要快,数量要多才好。当然质量也要好才行。
1960年秋季开学,上海市小学五年制的数学老师拿到的一套教科书,这套的内容比原先版本精简浓缩了许多。他看到这十册数学教科书中包含了许多初中的内容,比如代数、平面几何等。同时又删去了很多算术方面的知识,例如整数运算中的循环原来一般有七个,现在被删减到只保留了三个循环。该套教科书的简介解释,这是为了使学生腾出时间,抓住重点,学好最必要的知识,避免让学生陷入繁琐的数字计算之中 [3 ]。然而,这些由相关教育工作者们大幅并快速地修改、删除、编写的教科书,因质量不好,没过一两年就被禁止使用了。
1962年秋季开学后,各学科老师们陆续拿到的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教科书。这比前几年地方编写的教科书,内容增加了,难度和强度也增加了,编写的质量也整体提高了许多。十二年制的小学语文老师,拿到人教社1963年编写的语文教科书时看到,这套书每册课文都有所增加,460篇课文中要求背诵240篇。每课之后有练习题,每个单元之后也有练习题。内容包括字、词、句、篇、标点、阅读和作文,形式多样。另外,还安排了近30种应用文的练习。中学的化学老师发现人教社1963年新编的化学教科书中的编排体系改变了,突出基本概念的学习,强化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训练,不像以前“以生产为纲”来组织课程内容了。老师们还发现,这些新编的教科书形式上也美观大方,封面色彩艳丽丰富,书内也增加了许多插***。
1949-1966年,新中国教育发展最初的17年,教科书领域当中有着诸多改革尝试。基本上每过几年,学生拿到的教科书就会有所不同。老师们都很忙,手上的教科书不停地更换。刚熟悉的教科书,又被换掉。有时候还刚用了一年。有时要自己编教科书,刚编好了,又立马不让自己编了也不让用了。借由这17年的教科书文本,我们看到一副教育***景,里面有非常忙碌的学校和非常忙碌的老师。
二、教科书***文史呈现教育异变的历史***景
上海市幼儿园的教师拿到了一本《思想教育课》,很难想象老师拿到书的心情,更难想象的是老师是怎样教学的。
1966-1977年,这十年的课本②中呈现出脱离常态的教育模式。借由这些课本,我们看到一个结构异变的学校,一个“砸烂”课本的学校。
1966年秋季开学,学生们手上的课本“砸烂”了。但是新的课本还没有送来,教师们只好断断续续地展开一些教学活动以维持,有的老师干脆直接用著作作为教材。一些学校为了方便教学,将著作印刷成教科书的版本形式,作为学校的正式课本使用。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在批转关于处理当前中学教材的请示报告③时批示:中学所有教材,没有以思想挂帅,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治,违背了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违背了教育方针,不能再用。这些教材未印的均应停止印刷,已印过的也要停止发行。中学历史课暂停开设。***治和语文合并,以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的文章和***作品。***应积极组织力量,重新编写中学各科教材,包括小学教材。同时指示,不论高小或初小都要学习著作,初小各年级学,高小可以学“老三篇”④,以及其他适合小学生思想***治水平和语文程度的一些文章。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新中国教育全面否定了建国初期17年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异变的教育模式。这时的课本最常用 “红色”,红太阳、红旗、红字、红色的等是课程的主题***案。为了表达课本是在思想统帅下编写的,封面上的主要***案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像组成的象征性***案,或是围绕语录、红宝书组成的象征性***案;另一种是隐喻性的***案,如红太阳、红灯笼、红旗、红花、向日葵等 [2 ]。
1967年,学校有了新编的课本。上海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打开课本第三册,第一页写着语录,还印有像,章节头安排最高指示。翻到第二页,他依照课本所写的教法指导学生:“从上面各题的计算,可以看出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数加减法一样的。教导我们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分析方法。” [2 ]1969年,广州市的小学英语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教室里读着:Long live Chairman Mao! A long,long life to Chairman Mao!Wish Chairman Mao a long life!差不多同一时期,上海市幼儿园老师拿到一本《思想教育课》,很难想象老师拿到书时的心情,更难想象的是老师是怎样教学的。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频繁变化摸索的教育及教科书,到这里被完全“砸烂”。
1966-1977年,经由这些课本,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教育十年异变的细节。这些***治统领的学科课本,也为教育研究呈现了一个最佳观察标本。
三、教科书***文史呈现教育回归的历史***景
1977年,老师回到讲台上,规定学生们将手背在身后,防止他们不认真听讲。
1977年,***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同年8月8日,他发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对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起到了重大的指引作用。这之后,上海市幼儿园的老师不用再教《思想教育课》,上海市小学数学老师不用再告诉学生的教导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广州市的小学英语老师也不用再带着学生读Long live Chairman Mao……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十年制的中小学教育⑤。老师们拿着新编的教科书,重新回到讲台上,规定学生将手背在身后,防止他们不认真听讲。这***景便是这阶段新中国教育的一个生动微缩。刚走出的不良影响,重新起步回归教育本身。然而,也许是过于迫切的动机,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例如,在处理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的关系,处理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学习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等重要教育问题上,需要新中国教育进入下一阶段更深入的改革。
1978年春季开学,浙江省初三英语老师拿到了新的教科书,发现新增加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内容。例如,第五课是A PAGE FROM A PUPIL’S DIARY(学生日记中的一页)。不过,还是有以前课本的影子。例如,第八课是QUOTAIONS FROM CHAIRMAN MAO(语录) [4 ]。这套教科书是浙江省根据本省的课本改编而来,自然是有相似之处。当时,其他大部分省市的做法也一样。在197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撰的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前,他们暂时用各地区改编的教科书。正如初三英语老师看到的一样,这些教科书增减了一些内容,但仍然还有课本的影子。
1978年秋季开学,大部分省市的老师们都拿到人教社新编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这是“”结束后的第一套全国通用的教科书,质量明显提升,内容上也有新的气象。初中历史老师拿到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有“孔子的思想” [2 ]一课,这与原先的表述(“孔子的***思想”)不同了。中学物理老师按照教科书的介绍教育学生:我们应该努力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 ]。不过,这套教科书明显难了许多。很多地方的学校,都觉得本校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设备也很难达到教科书的要求,而且内容也过多,教学安排不过来⑥。于是,1981年,***颁布《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同时又制定了《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这一系列的文件,意在通过减少内容或拉长学习年限的方式来缓解教科书中存在的难度过高的问题。这时,全国中小学有的地方还是十年制,有的地方已经改成了十二年制。
1982年秋季开学,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老师最早拿到了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封面上有个明显的“6”字⑦。这套教科书由四省市联合编写,改编自1978年人教社的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其中,编排体例都一样,原本小学阶段五年的内容重新组编成六年。教师们感到难度的确下降了。后来,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小学老师都拿到了这套书来教学。几经修改,最终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全国各地教学需要、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相差十万八千里,人教社也很难编出一套让大家都满意的教科书。
1990年秋季开学,上海市中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拿到了本市编写的上海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浙江省中小学一年级老师拿到了本省的实验教科书。1993年秋季开学,***推出五套半教科书被推荐给全国各地学校选用。***期望通过提供不同程度、不同地区的教科书来适应全国各地的教育情况的差异。这便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八套半教科书”⑧。这“八套半教科书”供“九年义务教育”⑨使用,其中只有一套院编写的教科书,因编写力量和经费等问题半路夭折。当时,使用这套教科书的中小学的老师,还拿到了丰富的配套用书,包括学生的练习册、实验册、地***册、地***册、教师用书、教学挂***以及录音带、录像带等辅助教学工具。
也就是从这时期新中国的教育开始走向丰富多样的发展局势。宏观上,考虑各地区***治、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实施教育,为学校提供可选择的教科书、可供选择的学校制度。微观层面,越来越看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差异。那种老师站在讲台上,请学生将手背在身后的教育教学形式,正在逐渐退出新中国教育的舞台。这也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埋下了伏笔。
四、教科书***文史呈现课程改革的教育***景
2001年,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小学老师,告诉学生新的教科书里有一位小伙伴陪大家一起学习。中学老师,告诉学生教科书里有很多问题,老师等着大家来探究。
2001年秋季开学,一些地区⑩的老师发现一直以来指导帮助自己教学的《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在北京市上学的一年级学生,回到家按照老师的要求,请爸爸妈妈打开这本教科书,因为里面有段“给家长的话”:
翻开这本教科书,您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6 ]。
家长读到这段话时很惊讶,这门课似乎就是以前自己学过的《思想品德》。但是,这本16开的书,印刷精美,五彩缤纷的画面旁只有少量的文字。教科书中还有一位叫做“贝贝”的小兔子伴随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很喜欢这本书,拿着爱不释手。他们记得自己的教科书,似乎没有这样“亲切”过。
这是人教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撰的教科书,暂时只供应部分地区的学校使用。这个看似平常的教育***景中透露出新中国教育一次不寻常的转身。2001年9月,***审定通过了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并推行到38个部级实验区试用。这是新中国教育一个非常忙碌的年份,这年开启了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11。到2015年秋季开学,全国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几乎都拿到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
全国各大出版社从这时开始也围绕着学校忙碌了起来。这热闹情景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现过,被学者称为“教科书的黄金三十年” [7 ]。与之相对应的“民国教育”,今天仍不断被提起。与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出版社相互竞争出版教科书的热闹情景相似,各大出版机构,如人教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相继参与中小学教科书的开发。这些为新中国教育出版教科书的机构,首先需要向***提交申请编写教科书的立项,教育行***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者的资质、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及教科书的适用范围等进行审核。每年6月底和12底前通知申请人,是否立项。最后,将编写好的教科书提交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或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的教科书,再由各省市的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选用。这是一个相当严整的教科书审定制度,新中国教育在前一阶段为满足各地区差异的“八套半教科书”之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截至2009年春,共有84家出版社开发的新课标教科书通过***审定,其中包括:“六三”学制小学10个学科115套、初中19个学科116套,“五四”学制小学7个学科10套、初中11个学科20套,普通高中18个学科71套 [8 ]。2015年秋季开学,全国的中小学生都拿到这些新编的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这些教科书的出版使得过去“一纲一本”被打破,打开教科书多样化出版的局面。中小学可以在通过审定的多套教科书中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教科书。这一改变,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大一统局面无法适应中国各地教育实践需要差异的问题,是新中国第一次全面放开教科书的编撰。大力度的教科书制度改革,意味着新中国对教育之理解,较之前几个阶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何呈现教育的基本面貌?以描述教育***策、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形态为主的形式,呈现教育历史的基本面貌,似乎总过于宏观,与真实的教育活动中隔着一层模糊。使人很难想象历史中的教育活动如何展开:什么样的读书声从当时的教室传出?什么样的习题被写进当时的练习本?什么样的试题需要当时的学生回答?……这些体现教育基本面貌的问题,难以在宏观的教育史叙述中找到清晰的答案。《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文史》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各科教科书,全景***式地呈现出新中国教育的基本面貌,回答了这些细枝末节且又不可缺失的问题。
注 释:
① 1957年8月《关于精简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教材的通知》和《关于中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教科书的精简办法》。
② “”期间的学校用书被称为课本,因它不具备反应教科书所应有的分年级、分学科等基本形态。
③ 《关于1966-1967学年度中学***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
④ 《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
⑤ 1978年1月,***正式颁布发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77年到1979年期间,陆续颁布十年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
⑥ 这套教科书的主要问题是内容深、难度大、分量重。各地学校意见较大。因此,这套通用教科书出版不久,***马上就面对一个如何降低教科书难度的问题。
⑦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中小学学制准备从十年制改为十二年制,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城市小学可先试行六年制,农村小学学制暂不动。当时,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率先试行。1981年3月13日,***就城市小学试行六年制问题发出通知,提出除北京、上海、天津可先行试点外,其他省市的城市是否试行,要慎重研究。
⑧ 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两套(分别供应“六三”制和“五四”制);北京师范大学的供“五四”制的一套;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沿海版”一套;四川省教委、西南师范大学合作编写的“内地版”一套;浙江省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一套;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上海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一套;河北省教委研编写的复式小学教科书一套;八所高师院校合作的义务教科书一套。
⑨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⑩ 2001年9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38个部级实验区。
11 2001年,***开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8.
[2]石 鸥,方成智.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106,257,295,8,182.
[3]数学教学编辑部.五年制中小学数学课本简介[J].数学教学,1960(5):10.
[4]浙江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浙江省中学试用课本 英语(第六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7:25.
[5]中小学通用教材物理编写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物理(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3-4.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7]石 鸥,吴小鸥.简明中国教科书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5.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7
1960年10月1日,山西省档案馆成立,地址设在“玉堂春”,就是传统戏剧《玉堂春》中苏三(玉堂春)从洪洞县起解到省城,接受三堂会审的山西巡抚衙门公堂。典型的明代形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因了那个警醒世俗的故事,这处建筑也被后人名为“玉堂春”。1965年至1975年,山西省档案馆先后迁至距离省城60公里的交城卦山天宁寺和山下的文昌宫,后搬回曾经是辛亥太原起义“都督府”的省人民***府院内。这几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但作为档案馆,却在建筑空间与形制、结构等方面不相匹配。1987年,山西省档案馆在太原市朝阳街新建馆库,占地33亩,建筑面积1298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档案库、阅览室和办公楼组成。2007年,为适应档案馆功能的拓展,新建综合楼一座,增加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
山西省档案馆现存档案资料483396卷册。其中,民国时期档案(含日伪档案)162153卷册,***历史档案26082卷册,新中国成立后档案174378卷册,资料120783册。民国前历史档案和抗战前部分民国档案,在1937年10月日***侵占太原前,被阎锡山***权付之一炬,还有一些在战火兵燹中散佚。现存民国时期档案(民国元年至1949年),主要为1949年4月太原***后,***管会档案小组从山西省***权手中接收的档案。***历史档案(1922年至1949年)主要为1949年秋山西境内***根据地向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府移交的档案。新中国成立后档案(1949年―),主要为档案馆从当代山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接收的档案。馆存资料为各个时期随同档案一并接收进馆,以及向社会征集而来的方志、史书、报刊、音像等,对馆藏档案、特别是古代档案的缺失,有重要的补充价值。1998年,山西省档案馆被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2007年,荣获山西“省直文明和谐单位标兵”称号。
颇有“档案意识”的阎锡山和他的“个人历史”
1911年10月29日拂晓,清***府山西巡抚衙门***声大作。起义***砸开大门,杀死门官,冲入内院。山西巡抚陆钟琦从上房走出,边掩长袍边说:“我八月十五来山西,接印还不到一个月,有何对不起你们之处?……”话音刚落,随着几声***响,陆钟琦倒在血泊中。清***府在山西的封建统治结束。
辛亥太原起义成功后,阎锡山(字“百川”)当选为山西省都督,后任督***、省长、督办等职。1932年后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太原***前出逃南京,后曾任国民***府行***院长。是民国时期长期统治山西的***阀,一个很有特点的历史人物。他参加同盟会,与温寿泉、黄国梁等领导、组织辛亥太原起义;致力于山西省***建设,发展经济实业;抗战初期抵御日***进攻,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在历史进程中有其进步性。但阎锡山镇压人民***,剿共、防共、;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对日妥协,签订《日本***、山西***基本协定》及《停战协定》;***战争时期死硬对抗中国人民,甚至与日本***国主义势力策划实施日***“山西残留”等,表现出历史***性。阎氏搞***治、经济“门罗主义”,致力于经营“特殊性的山西”;其***阀混战中的谋略,如拥蒋()反蒋、联唐(唐生智)倒唐,挟冯(冯玉祥)自重又联冯中原鏖兵;其一整套思想理论,如“中”的哲学,“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等理念,也值得研究。应当说,一部民国山西***权史是以阎锡山为主导的;而山西民国时期档案,特别是阎锡山直接形成的档案,则记录、反映着阎锡山***权的历史选择与历史过程,对研究山西地方史和中华民国史都有重要价值。
在太原绥靖公署、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民族***同志会等民国档案全宗中,处处可见阎锡山署名、盖章、批签的文档。阎锡山本人呢,也有“档案意识”,自命要“替造化表功能”,制造个人历史。太原绥靖公署成立后两年,即设立要电编辑处,将辛亥***到“中原大战”时期阎锡山发往各处的电报与各方往来电文,辑为《阎百川先生要电录存》百余本。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的第二年,也在司令长官第一办公室附设现代化编译社,对抗战前侍从秘书记录之阎锡山讲话材料进行整理,编印《阎百川先生言论辑要》五集。其后,侍从秘书室又将其抗战时期讲话编为《阎司令长官抗战复兴言论集》10辑。阎锡山自己的日记16本,也由秘书工整誊清,以正、副本保存。据山西省档案馆编制的阎锡山专题目录,民国时期整理刊印的阎锡山文集与有关阎锡山的出版物,仅馆藏即160余件。其中如关于其***治主张、哲学思想的《阎百川先生讲演共产主义之批判》、《阎主任为剿共告山西人民书》、《阎司令长官抗战复兴言论集》、《阎会长之宇宙观、人生观、***治主张》;关于其施***、治境、***事、经济之理论实践的《会长返并施***纪要》、《会长手写取得民心》、《阎司令长官建***理论与实践》、《***兼司令对工商农矿业组织问题解答》;关于其立身行事、家族世系的《阎百川先生言论类编》、《阎锡山日记》、《会长传略》、《五台阎氏族谱》等,也由于阎锡山的“档案意识”得以保存。那些记录着阎氏不光彩历史的档案,如抗战期间对日妥协的《日本***、山西***基本协定》、战后日***“山西残留”协议文书等,均属民国档案中的孤品。此外,还有部分重要档案被阎锡山带到台湾。
鲜为人知的“战败日***残留山西事件”
1945年8月15日,全日本除生病不能站立的人外,国民全部起立,听天皇裕仁宣读“终战诏书”:“朕深鉴于世界之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按照四国《波茨坦公告》,日本***国主义必须永久铲除;***队完全解除武装,驱逐出被侵略国的国土;战犯立即接受拘捕,处以法律之严厉裁判。但是在中国的山西,却仍有日***及其他身份的日人万数以上,有组织地残留,成建制地武装,附植于***阀阎锡山的***队和社会组织中,对抗中国人民的***战争,***谋***国主义东山再起;仍有战犯侵华日***华北方面***第一***司令澄田睐四郎,第――四师团师团长三浦三郎,山西产
业株式会社社长、曾经策划“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等,继续逍遥法外,破坏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残留”活动的主要策划组织者,是驻晋日***第一***司令澄田睐四郎、参谋长山冈道武、参谋岩田清一、第四师团师团长三浦三郎、***步兵第十四旅旅团团长元泉馨、日伪山西省***府顾问辅佐官城野宏、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社长河本大作等。这些***国主义者企***利用阎锡山借投降后的日***抗拒人民***队的***谋,在阎的“屋檐”下暂求荫庇,形成一支具有***控制力的***队残留,借助日寇侵华时期的经济、***治、文化、情报和社会残留,用战胜国――中国的资源服务于战败国日本的经济复兴,把山西变成――日本实际的殖民地,等待国际局势变化,试***将山西变为日本重新扩张的前进基地。日***残留山西后,明确提出“总队以复兴皇国、恢弘天业为宗旨”的纲领,明火执仗地对抗,肆无忌惮地杀害中国人民。三年多时间里,残留日***参加了晋北战役、汾孝战役、正太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重要战事,还违反国际法,施放毒气弹,造成战士的严重伤亡。但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日***残顽。很快即被人民***大潮冲垮。中国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摧垮了阎锡山******权,肃清了山西的残留日***。
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日***“残留”事件档案,总数有600卷之多。整理比较系统,主体部分完整。内容包括日***残留的组织实施,残留日***部队纲领条令、组织编制,涉及经济、情报、文化、社会等的“残留”活动的记录等。这部分档案面向社会开放,提供给中外利用者查阅后,引起国内外关注。2000年4月,曾参加侵华战争、战败后执行上级命令残留山西的日本老兵奥村和一,到山西省档案馆查阅残留日***档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山西省档案馆接待了他,并提供相关档案供其阅览。其中包括记录残留日***纲领“复兴皇国、恢弘天业”的原始档案《暂编***第十总队总队部服务规定》,及《司令部业务规定》、《***治部业务规定》等重要文档。当奥村和一将这些重要发现在日本国内公开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8月29日,日本《读卖新闻》差不多以一个版面进行了报道。2005年日本影视***制作人池谷薰偕奥村和一,专程到山西拍摄记录日***“残留”事件的专题片《蚁的兵队》(《原日本残留老兵奥村和一的山西忏悔之旅》)。在省外办安排下,山西省档案馆协助拍摄。影片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和日本国内放映,产生很大影响。日本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称:“在记述战争的题材中,这是最先反映加害者方面的电影。”2007年11月,山西省档案馆编著的《二战后侵华日***“山西残留”――历史真实与档案徵引》(3卷本、220万字),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太行从来天下脊”
――珍贵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历史档案
1937年9月25日,激越的电波飞过呼啸的黄河,一份由亲自拟写的电报发给中共中央北方局。电报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
“七七事变”后,日***占领平、津,会攻山西,夺取华北。1937年8月,中共中央***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作出《关于目前形势与***的任务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8月底到10月上旬,八路***三个师主力即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9月中旬到11月下旬,同志连续向进入山西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总部发出电报,就执行***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及抗战初期八路***的战略部署和***事配置等作出指示。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八路***一方面积极配合友***作战,同时发动各地群众,“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11月11日,、在太行山上的山西和顺石拐镇召开***事会议,对八路***主力的***事活动作出部署:一二师以管涔山为依托,开创晋西北根据地;一二九师以太行山为中心,开创晋冀豫根据地;一一五师除***部以五台山、恒山为中心,以晋东北为基地,开创晋察冀根据地外,主力转至吕梁山,开辟晋西南根据地。“利用自然山,建立人造山”,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由山西发轫和创建,形成晋绥、晋冀鲁豫、晋察冀三大战略区。八年抗战,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总部驻节太行山,决策指挥,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顽强地抗击敌人,坚韧地积蓄力量,赢来了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大***。“太行从来天下脊”,***、八路***坚挺的民族脊梁,华北抗日根据地凝铸的民族精神,彪炳华夏史册。
形成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档案,是山西省档案馆最珍贵的馆藏。档案中留下了铭刻千古、壮烈生动的历史记录:***中央和提出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争取抗战胜利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北方局与四任书记***、***、、***,阐述的华北抗日游击战的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与抗日民主***权的关系;八路***总部和总司令、副总司令关于三个主力师的配置、粉碎日***“扫荡”“清剿”的指示、对日受降、展开全面***的命令;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平型关战役、田家会战斗、******九路围攻、百团大战中的光辉战绩;以及根据地***的发展、群众运动、***权建设、经济文化等。近年来,从大型文献片《***》、故事片《八路***》、系列片《晋魂》等影视作品,到《***回忆录》、《传》、《彭真传》等反映*********领导人生平的传记作品;从八路***纪念馆展览、抗日******大学展览、晋冀鲁豫***陵园展览,到反映抗日战争和***根据地的各种专著、丛书、画册,都大量利用了山西省档案馆的***历史档案。研究***的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古德曼,在其著作《中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中,仅引用山西省档案馆编辑出版的7卷本《太行***史资料汇编》,就达97处之多。
百团大战的历史评价
1970年,同志身处逆境。面对种种荒诞不经的谬论和非难,在他千肠百结撰写的《自述》中,写到了百团大战:“对百团大战的恶意攻击者,你们站到日本帝国主义和集团的队伍里去了。请你们看上面给我的电报吧!你们的看法为什么和的看法那样不一致呢?……”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向驻屯华北的日***发动大规模***。此役由副总司令指挥,出动八路***主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等武装部队104个团,近40万人。参战民兵20多万人。在连续三个半月的战斗中,共
进行大小战斗1820余次,毙伤日伪***25800余人,俘虏大批日***和伪***,破坏铁路、公路2000公里,摧毁敌人大量碉堡和据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8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材,内容作了较大的删减、改动,可以说达到了比较精炼的程度。教材在学科知识的信息编排顺序上,主要是以学科的内在逻辑为线索而不是以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因此往往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产生较大的差距。教材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而设计的问题也会因信息容量过大而导致学生思考时思维受阻,以致对问题产生厌倦,影响到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川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次工业***》这一课,有这样一个学习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感受工业文明。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地处县城的学校尚且无法实施,对广大农村中学来讲,更无从谈起。因此,也就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解读情境信息
创设情境是历史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因为历史现象的不可逆性,使学生觉得它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和解决问题。但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情境缺乏真实感或过于生硬,造成情境无法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服务。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时,试***让学生体会到“三角贸易”的罪恶,于是让一位同学扮演奴隶,对奴隶贩子(另一位同学扮演)进行控诉。由于学生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课前也没有条件去***书馆或上网查资料,再加上平时缺乏这方面的活动训练,结果一场控诉以哄堂大笑而结束,失去了创设情境应有的效果。
三、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认知发展空间狭隘
生活材料能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背景,可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在理鳃历史现象时,不管教师是否愿意,他们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对生活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陷入生活经验的思考而影响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较准确地观察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罪恶,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教师举了种种事例。但有学生提出异议,因为他们所了解到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这样的。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目中,欧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文明程度高……。如果这时教师不及时地把学生引圆”历史现场”,不强调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上半期,那么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只会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19世纪上半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历史现象混为一谈,那么他们也就无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到底怎么样。
四、将“历史课程情感教育”模式化。导致学生陷入误区
任何一节历史课都不应忽略历史思维的培养,但如果以单一的情感目标为主。就失去了历史课程的特色。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鸦片战争》这一课时,让学生总结: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得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结论。有同学认为,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一分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而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回答“为了民族利益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果不顾学生意见,非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一个打击。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一旦讲到人物、事件体现的精神,往往都是“爱国主义”,这种空洞的说教是不可取的。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的、多样的,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要顺其自然,讲究水到渠成。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9
【关键词】社会学科;初中地理教学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倡导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除了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兴趣外,首要任务就是要理顺地理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关系。地理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与***治时事、语文、历史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这些学科都要用到地理学的有关知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积极借助***治时事、语文、历史促进地理教学的案列。
案列一、***治对地理教学的促进
如***治时事――就是一定时间发生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都是一定的地理空间)的重要事件,因而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就很难想象能把***治时事的学习搞好。因此,我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西亚”中的“阿拉伯国家”知识点时,向学生提出了几道思考题:
(1)美国为什么要侵占伊拉克?
(2)美国的做法是正义的还是野蛮的?他能否征服伊拉克人民的民心?
(3)假如你是伊拉克人民你会怎样做?
问题提出后,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说美国霸道野蛮的;有说美国以大欺小的;有说伊拉克人民要起来反抗,誓死捍卫自己祖国完整的。通过穿插这样敏感的时事热点,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倍感享受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自豪。
又如《思想***治》二年级上册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的“环境问题的危害”里有一副这样的漫画(如***)我将其制成课件,引用到“滚滚长江”与“滔滔黄河”的授课中,向学生提出如下话题:结合“黄河”与“长江”的对话,说说“黄河”与“长江”的“昨天・今天・明天”?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众说纷纭。小结归纳:他们的昨天(国家治理前)长江、黄河给人民带来不少的灾害,如水灾、旱灾;他们的今天是指长江、黄河在治理后的现状,如三峡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工程得建设给人民带来福音;他们的明天是指长江、黄河现在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如何解决和综合利用,变害为利,造福子孙后代。如解决“黄河的凌汛”与“断流”的根本措施,“洞庭湖”与“荆江”的变化与治理措施、发展前景等。
再如初三《思想***治》第一课“古代社会”一节的这样介绍: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必须了解地理环境,必须了解周围有哪些山丘河湖,有哪些天然物可以采取。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交换,贸易、航海、战争等都要求对地理环境有更多的认识。
通过***治学科与***治时事知识的渗透,弥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全面了解,扩大了知识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让学生放眼世界、展望未来。
案列二、语文对地理教学的促进
语文知识里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地理知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七律・长征》这首八句的长征诗,就有五句涉及地理事物: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为此,我在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学习中,为了调节学习内容的枯燥无味,我引用了的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我一起头,学生马上就能朗朗上口地跟着背下去。最后,我提出:谁能把这首诗所涉及的地理名找出来?学生马上交头接耳,有查语文书的,也有挠头思考的,课堂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又如在讲“滚滚长江”的“长江三峡”时,我引用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郦道元写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讲“滔滔黄河”的“地上河”时,我引用了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讲“中国的气候”一章“梅雨”时,我引用了赵师秀作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青池塘处处蛙。”杜牧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讲“季风”时,我引用白居易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讲“高山气候”时,我引用白居易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氛围,这些诗词犹如一道道地方风味小食,桌上佳肴,悠远飘香,回味无穷。因此,巧用古诗文教学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材《隆中对》一文中,也设计了许多地理事物,所以没有地理知识,学语文也往往会困难重重。
案列三、历史对对地理教学的促进
由于历史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发生的,历史与地理也就像一对亲姊妹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学历史课本就有不少地***。如《虎门销烟》、《郑和下西洋线路***》、《中日甲午战争形势***》等,这些地***无不要借助地理地***知识解决。在地理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讲“季风”时,我穿插了“孔明巧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又如讲“北极地区”时,穿插“北极星的传说”、“美丽的大熊星座”等故事。
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深受初中学生的喜爱。根据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巧用历史故事,不仅充实了地理知识的内容,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探索未来,并可通过历史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综上所述,要上好一节高效优质的地理课并不容易,社会学科了解的多少,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效率。我们每一位教师有必要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目标,规划相关内容,研究学科整合,从而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正如一位名人所做:读诗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教学使人周密,……天文地理使人博学多能。
参考文献: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J].朱雪琴,汤茂林.地理教学.2013(20)
[2]浅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邹开亮.学苑教育.2013(14)
[3]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开发的策略[J].肖彦***.地理教学.2013(03)
[4]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陈澄,林培英.基础教育课程.2012(Z1)
[5]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环境的功能与优化[J].黄勤雁.地理教学.2011(20)
[6]反思多元智能理[J].余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7]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素养形成[J].牛实华,白晶.继续教育研究.2011(04)
[8]多元智能与全球教育转型――2010年北京多元智能国际研讨会带给我们的启示[J].张金秀.中小学管理.2011(01)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