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的论文篇(1)
2讨论
模型组的学生得分很高,比我们预计的结果还要好。不同颜色的眼球塑性模型,清楚区分了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有效利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强化知识记忆。因此,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记忆学习。而缺点是学生动手解剖能力不如解剖组,讨论问题机会也少;另外,模型组用的是一个标准的眼球模型,缺少变异的情况。
由于模型结构简单性,可有效的促进学习,从而获得了更高的考试分数。而相对复杂的眼球解剖,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例如,眼球解剖组能更准确的描述眼球细微的结构,如:睫状小带,晶状体的结构等;并且有较好的动手解剖技巧。解剖组的学生虽然问题较多,但学生更愿意接受这样有趣的眼球解剖教学,这主要是在解剖同时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结构,如房水、玻璃体等。近几年,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解剖软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其优点在于数字化的虚拟可视人体三维解剖模型,结构逼真,能够清晰的显示解剖细微结构,为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解剖学的论文篇(2)
中、西医学的奠基之作分别为《黄帝内经》和《希伯克拉底文集》,二书在对解剖的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希伯克拉底文集》中的人体解剖知识大多与动物解剖有关,是借助动物解剖推知人体;而《内经》则以“八尺之士,其死可剖而量之”的方法,相比之下,后者更加直观与可信,也切合人体实际。
到了公元二世纪,东、西方医学分别以张仲景、盖仑为标志,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彻底分道,进入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医学走入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发展道路,解剖分析的认知方法不再是唯一;而西方医学则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比较中西方古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过程,我们清楚地看到,古代人体解剖起源虽然比较早,在世界上也曾一度领先,但就整体趋势而言,从汉以后,相对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是滞后的;就历史时期而言,相对于西医解剖学,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就对医学理论的贡献是逐步分离的。本文仅从中医古代解剖学的研究特征着手分析,以求正于同道。
1 非解剖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解剖学的发现作了非解剖的解释。如《难经·四十一难》论及“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1]在这里对“肝有两叶”这一解剖特点,用“木”作了“特性”(即功能)的说明。又如《灵枢·师传》云:“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华盖”最初是关于肺位于膈上,位置最高的解剖概念,而在《灵枢·九针论》中对“华盖”却作出了如下解释,曰“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2]于是“华盖”这一位置的概念转化为人体之“天”、“阳”,后世一脉相承也无不在功能上对其加以发挥。这些都是非解剖解释,将对其功能的认识涵盖其中,因此,一些解剖名词术语便被赋予了解剖(形态)和非解剖(功能)的双重含义。
其次是,解剖学知识用非解剖方法获得。如《灵枢·本藏》云:“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3]又该篇在“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3]的前提下,提出“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大肠结。”[4]这里通过皮肤的色泽、纹理来推测大肠的厚、薄、长、短、缓、急、直、结等解剖学特点。显然这种认识并非大量解剖标本观察基础上的,而是据“以表知里”,对肺、大肠、皮肤形态联系规律的归纳演绎。这种获得解剖知识的方法是否合理,还有赖于未来研究作出答复。
另外,还用非解剖的概念比附于解剖。《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色白”,《难经·三十三难》曰“肺白象金。”而实际上肺之解剖色泽并非白色,肺色白是因肺属金,金与白对应,故有“肺色白”之说,并开始有了功能的含义。但后世却在解剖色泽上进行了比附,如《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云“脏腑内景,……喉下有肺,两叶白莹。”文中“脏腑内景”即指解剖的内景而言,“白莹”与表述解剖形态的“两叶”对举,亦说明“白莹”指解剖色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解剖方法因其生长于中国这一独特的背景之下,故长期运用了特有的肉眼直接观察加臆测推导的研究方法。
转贴于
2 脏腑解剖的研究内容,奠定基础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人的脏腑解剖研究。人们通过解剖获悉体内脏器大体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脏器命名。从《内经》到《医林改错》,均着重论述了五脏六腑的形态特征。追溯秦汉以后的医籍,与解剖有关的著作多以五脏论之,其中《五脏论》是从理论上阐明脏腑结构、生理、病理,是根据人体解剖与临床观察、黑箱推导等方法研究的;《五脏***》则是靠人体解剖、比较解剖的实践,观察描绘出人体内脏***,是医生、巧屠、画人共同协作的成果。
在今人看来这些解剖知识是粗浅的,但在脏腑理论形成早期仍然起到了奠基作用,它除了为中医脏腑提供形态学基础外;还通过解剖对体内脏器的功能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在中医学中,依据肉眼观察归纳出的脏腑功能认识不乏其例,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肝藏血”等,不同程度地有受到解剖因素的影响。否则没有解剖便没有脏腑的基本概念,便没有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上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治,也就不会形成藏象学说体系。
以“肝胆相表里”为例,《难经·四十二难》记载了“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西医学证实肝脏与胆囊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胆囊位于肝右叶下方,通过胆囊管、肝总管与肝脏相连。这样,结合《难经·三十五难》的论述,可以推断肝胆表里关系的确认是建立在肝胆解剖位置邻近的基础上,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胆病理上相互传变、***上相辅相成。
在祖国医学解剖术语中,还有些是其特有的,在现代解剖学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具体结构,由于古人认识水平的限制,难免将一些“非***脏器”列入脏腑的范畴,如三焦、命门等。
3 指导临证的研究意义,渐行渐离
从研究意义上看,主要是对中医理论形成之初和古代中医临床的部分疾病有指导意义。在理论方面,可以说古代中医解剖学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如脏象学说的内容是以脏腑为重点的,脏腑的含义最初就是指人体内的组织结构上相对***的脏器,它是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解剖的方法实际观测而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对所认识的脏器组织进行命名、研究讨论,可见脏象学说形成之初,人体解剖学知识便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其次是把所能观察到的许多人体外在客观表现与内脏器官、组织功能联系起来加以认识,然后再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疾病本质进行解剖分析;同时,还融入古代社会人文思想诸学说的成分,希望在不改变人体完整性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系统的认识,从临床表象中推理出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这是脏象学说的另一个特点。由此可见,脏腑概念由最初的解剖器官逐步演变到整体功能单位。这也是古代解剖学与中医理论的发展不同步,甚至相背离的原因之一。
在临床方面,古代中医解剖学对中医临床起到了直接而有效的指导作用。不论是《内经》中记载的脱疽后期截趾术,还是华佗的剖腹手术,都需要有相应的解剖知识做基础,而外科手术的同时又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手术种类也不断增加。古代中医解剖学是创立经络理论的基础,对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脉起止、循行路线与脏腑络属等都是以解剖为基础的,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也是在此基础上派生与推演的,直至临床***取穴也还是需要解剖骨性标志来确定,针刺过程同样需要了解针下所属脏器,以免误伤。因此,从基础到临床都体现了解剖与针灸经络的紧密相联。
综上所述,中医解剖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早期的临床实践是起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则与医学理论逐渐分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解剖的产生和发展显现了不同于西方的某些特征,中西医学彻底分道,进入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医学巧妙地回避了自身的短处,充分发挥比类取象、抽象思维的长处,在儒、理、道等各种文化的影响下,一直沿着辨证论治的方向研究探讨疾病的因证脉治,而解剖学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指导作用则逐渐分离与淡化。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难经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3.
[2]陈国印.灵枢经新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385-386.
解剖学的论文篇(3)
人体解剖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体形态结构的相关理论以及临床解剖实践。对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理论。人体解剖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性,其教学也体现出复杂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人体解剖理论教学那么将不利于学生整体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素质的提升[1]。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人体解剖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素养,重点探究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理论实践素养提供帮助。
1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基本理念
1.1医学教师教学素质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适当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结合才可以确保教学质量效果。医学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原则,从本专业的基本特点出发,善于通过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成果。教师还应当注重变换自己的教学思路,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灵活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测略,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更能够激发思维,更有利于专业知识掌握学习的教学氛围。
1.2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学习项目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最终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深远影响。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充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临床实践教学项目充分扩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有所用,并且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2.1灵活采用多种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体解剖学具有严谨的理论知识结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解分析。为了方便教学,医学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体统完整的人体解剖学理论转化为各种***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平面化与立体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数字化虚拟化教学技术运用于医学教学是未来教学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2.2实现全面化的课堂实践教学,增加课堂立体感受 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模拟临床手术操作,让学生在仿真的手术环境下进行人体解剖操作训练,确保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巩固并加深理解。实践教学环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医学教师可以专门设置开放性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解剖操作。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充分锻炼临床解剖实践能力。人体解剖实践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采取分组实践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得到充分交流与解剖实践素养的提升。
2.3及时进行课后临床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是为日后临床实践打基础,在活体上快速正确找到脏器的位置,并清楚其结构与相邻脏器的关系,是一项必备的基木功。人体解剖学的实践主要是尸检、人体解剖,通过参观和见习的形式,起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之后,尽快进入实践解剖内容,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使之对自身所学有所认识,并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解剖实践水平。课后临床实践应由教师亲自督导,及时为学生答疑,并且手把手教授各种技巧[3]。
2.4充分联系各种医疗机构,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的机会 学校方面应当为学生的临床实践联系各种医疗机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临床实习机会。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需要由专业教师和医院专业人员进行指引辅导,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临床人体解剖实践环境,初步形成职业素养。学生个人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当调动自己的积极性,通过观察、模仿与自主实践全方位提高人体解剖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善于发现问题,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确保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学校方面加强学生实习制度管理,适当提高实习成绩检验指标水平,激发学生实习工作的认真度。
3结论
总而言之,实行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医学专业学生人体解剖理论与实践素养,实现医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医学专业人体解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当持续进行完善与改善。医学专业教师应当养成良好的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处理好人体解剖与临床实践教学关系,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医学专业学生应当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在人体解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过程中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融,全面提升自身医学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解剖学的论文篇(4)
【引言】
人体解剖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体形态结构的相关理论以及临床解剖实践。对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理论。人体解剖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性,其教学也体现出复杂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人体解剖理论教学那么将不利于学生整体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素质的提升[1]。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人体解剖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素养,重点探究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理论实践素养提供帮助。
一、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基本理念
1.医学教师教学素质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适当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结合才可以确保教学质量效果。医学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原则,从本专业的基本特点出发,善于通过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成果。教师还应当注重变换自己的教学思路,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灵活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测略,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更能够激发思维,更有利于专业知识掌握学习的教学氛围。
2.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学习项目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最终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深远影响。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充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临床实践教学项目充分扩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有所用,并且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1.灵活采用多种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体解剖学具有严谨的理论知识结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解分析。为了方便教学,医学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体统完整的人体解剖学理论转化为各种***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平面化与立体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数字化虚拟化教学技术运用于医学教学是未来教学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2.实现全面化的课堂实践教学,增加课堂立体感受。
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模拟临床手术操作,让学生在仿真的手术环境下进行人体解剖操作训练,确保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巩固并加深理解。实践教学环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医学教师可以专门设置开放性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解剖操作。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充分锻炼临床解剖实践能力。人体解剖实践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采取分组实践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得到充分交流与解剖实践素养的提升。
3.及时进行课后临床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是为日后临床实践打基础,在活体上快速正确找到脏器的位置,并清楚其结构与相邻脏器的关系,是一项必备的基木功。人体解剖学的实践主要是尸检、人体解剖,通过参观和见习的形式,起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之后,尽快进入实践解剖内容,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使之对自身所学有所认识,并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解剖实践水平。课后临床实践应由教师亲自督导,及时为学生答疑,并且手把手教授各种技巧[3]。
4.充分联系各种医疗机构,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的机会。
解剖学的论文篇(5)
【中***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8-02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当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1],其内容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两部分内容,解剖学部分内容繁多而且不具有逻辑性,尤其是专业名词较多,并且比较分散,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本文通过对我校两个年级的500名检验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人体解剖生理学》中解剖学部分的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做如下阐述。
一、解剖学教学应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实用型知识兼顾
检验专业因其本身的特点,因此不要求对解剖学知识掌握的太细、太深,这个时候学生在课堂生更有兴趣的就是和将来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有80%的学生认为解剖教学应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实用型知识兼顾。但是由于教师个人知识的限制,大部分教师不能够兼顾以上三方面知识,还是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适当的增加临床知识,对于实用型知识很少涉及。因此授课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多与临床大夫尤其是检验科室的大夫以及老教师交流,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生动的例子,依靠这些工作中、生活中的例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授课过程中时刻贯穿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很多同学只将所学的知识停留在书本上,比如:消化系统这一章授课结束后,问学生肝脏和胃同位于上腹部,那么那一个器官在左边?哪一个器官在右边?能够回答上来的同学很少,回答正确的同学也有部分是猜准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只停留在了书本上,因此需要授课教师进一步引导。
二、应进一步进行课程压缩,精简授课内容
在调查中发现有50%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同时反应一次课讲解的内容偏多。这主要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学时安排有关,时间短,内容多,如果授课教师按照正常速度讲解,那就跟不上教学进度。对检验专业而言,不要求其对人体的解剖结构了解的多详细,只要求其掌握人体九大系统的组成以及器官的的大体形态即可,尤其神经系统,掌握其组成便可,没必要给学生讲的太精细,一方面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听不懂,更重要的是和其将来的工作关联性很小。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解剖学内容进一步的精简,压缩,结合检验专业的特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的教材进行进一步的改革[2]。
三、应该适当地增加讨论内容
“问题学习”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由授课教师在课前根据本次课内容设计好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再围绕这个问题讲解本章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界和医疗界的一个热点话题[3-8],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应该参考这种模式,除了课前合理的设计课堂问题外,还应该再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可以让同学展开讨论的问题,这种讨论可以是课上的,也可以是课下的,这个由授课教师根据情况而定。
调查中发现,45%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讨论内容。课堂上虽然离不开老师的讲授,但是不能满堂灌,部分老师在课上进行填鸭式的讲解,缺少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样的授课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听课疲劳,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在备课时要在充分把握授课内容的同时,合理的设计好讨论内容,使学生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展开讨论,那么授课教师可以将需要讨论的问题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让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内讨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应该适当的增加英语内容
解剖学和大学英语中的很多英文词汇都是重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增加英语内容,对学生学习解剖和英语都有重要的作用[9]。部分老师在讲授解剖学时是全中文,甚至在测验试卷当中也很少出现英文,通过调查,40%的学生希望能在课上以及试卷中出现英文,对于一些重要脏器,其英文表述要在讲授时给学生点出来,也可以写在黑板或者多媒体上,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医学中常用的英文表述也要适当添加在授课过程中,比如:在临床上,颈椎、胸椎、腰椎分别用大写的C、T、L表示。
五、授课教师应当组织好课堂教学
说到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充分的备课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一个好的课堂秩序,教师课前备课备的再好,如果课上没人听,那这节课也是失败的,因此在课堂上还需要授课教师维持好课堂秩序,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听课,但是要为想听课、认真听课的学生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35%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存在着睡觉、玩手机、聊天等行为。对于以上几种行为,授课教师应该处理了,对于睡觉的同学,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这么强调:允许睡10-15分钟,但是不允许满堂睡,否则在考试成绩中扣掉一定的分数;而对于玩手机的同学,可以直接没收,然后私下再和学生交流,讲清楚利害关系,让其自己认识到课上玩手机对学习的影响;而对于聊天的学生,咱们可以说某几位同学正在围绕本次课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下面就让这几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讨论的内容,而同学一般是“无话可说”,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说“看来你们还没讨论完,课下把讨论的内容做个记录,交给我”。当然还存在一些其他行为,在这就不在一一赘述。
本文通过调查,对本校解剖生理学中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给各位同仁及兄弟院校在今后的解剖学的教学中提供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郭少三,武天安.人体解剖生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2.
[2] 王炜,王晚莲.高职《人体解剖生理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135-136.
[3]马丽梅.PBL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
[4]王玉.高三物理复习中PBL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4.
[5]王斌.浅析P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8):343-344.
[6]朱莉静,张燕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PBL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14,17:303―304.
解剖学的论文篇(6)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90-02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都是以讲授系统解剖学内容为主,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内容,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能满足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1]。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们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探索性的编写并应用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照组:2009级中专护理专业学生220人;实验组1:2010级中专护理专业学生243人。
实验组2:2012级中专护理专业学生286人。三个年级学生均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时年龄及成绩接近。解剖学课程均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数相同。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人卫版的《解剖学基础》教材;实验组1使用人卫版的《解剖学基础》教材,并辅以《护理应用解剖》、《解剖学目标检测》等校本教材;实验组2使用校本教材《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含解剖学教学大纲、解剖学实验指导、解剖学目标检测、护理应用解剖等内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理论、示教标本、学生分组观察标本。实验组1、2均在教师讲授理论、示教标本、学生分组观察标本的同时,引入与临床护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知识。例如,在讲解全身的重要体表标志(骨性标志与肌性标志)时,引入这些标志在不同护理技术操作中的意义[2];讲解呼吸系统时,联系气管切开术、胸腔穿刺术、人工呼吸术等护理操作技术,使其认识到解剖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在每一章节授课结束后,以解剖学目标检测为依据进行小测验,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 结果
3 讨论
我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自开设护理专业以来,人体解剖学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以讲授系统解剖学内容为主,没有充分的、有针对性的结合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操作,因教学内容太多,学习目的不明确,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的处境,教学效果不理想。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性的编写并应用了《护理应用解剖学》校本教材进行教学。本教材的特点是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护理应用解剖、目标检测、实验指导等融为一体,使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知识密切结合,突出知识的实践应用,体现了护理专业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实,使用本教材可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人数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可行和必要的。
解剖学的论文篇(7)
中***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natom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nursing major.No matter what kind of teaching models the teacher use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the final goal of anatomical teaching is to link closely to rudimentary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 of nursing profession and fully promot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s of student's learning to lay a solid anatomical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practical talent.
Key words:Nursing education;Educational reform;Anatomy
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已实行很久,许多高校已做了相应调整,也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1,2]。我校护理专业本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自2012级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学制由以往的五年调整为四年,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教学计划的变动,解剖学的教学也不例外。
1我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状况
我校护理专业本科的解剖学教材一直选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参加授课的教师都需要熟悉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计划在教改后做了相应调整,整体学时减少,由教改前的116学时调整为50学时,从2013级新生开始,确定为82学时。授课时间为教改前的第二学期调整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课型安排为教改前的每周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4学时,教改后最终确定为每周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2学时。内容安排上既要满足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讲述。侧重运动系统中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内脏等重要器官的位置,动脉、静脉及脊神经和脑神经。关节、内脏等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淋巴系统及感官、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神经、内分泌系统部分内容适当删减,甚至不讲。理论课为大班制,100~200人一起上课,重点讲述教材内容;实践课为小班制,每小班30人左右,以学生自主观察标本及模型为主,教师先示教后指导学生观察,并将人体解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的操作技能、护理诊断及生活护理等相结合。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实践课及理论课以传统的CAI课件为基础,适当的板书,贯穿其中的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实验课重点为标本及模型的观察。在CAI课件教学中,内容安排顺序基本按照教材,并将教学目标分类标注,每章节结束后做一小结。
2讨论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随着护理工作的服务模式转变,护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已不可避免。解剖学为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何教,如何学,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总结出不少教学经验[1-5]。
从我校自1994年招收护理专业学生开始,解剖学教材一直只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许多医学院校在教改后,第一学期开设《系统解剖学》或《人体解剖学》,第二或第三学期再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这样的安排把解剖学中的基本人体形态结构和位置与护理专业的技能操作密切联系,利于学生通过教材自主学习,减少查阅资料的辛苦[1,6,7]。课型的安排上,实践课比重都远高于理论课,这与解剖学为形态学科,通过标本和模型观察学习,获得直观印象,既能验证和巩固理论课的学习内容,又能让学生对人体结构在整体和局部上有所认识。内容选择上,既要掌握人体基本形态结构和位置,又要掌握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体现专业特色。与护理工作密切联系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血管神经走行等在讲述时应尽量详细,如臀大肌注射在护理工作中极为常用,理论讲述臀大肌附着位置及功能,通过标本观察加以验证,并且在直观上获得臀大肌准确位置、肌肉厚度,深部坐骨神经的位置、宽度及深度,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安全的肌内注射位置、深度及进针的方向,避免损伤坐骨神经而引起瘫痪。肝脏、肺脏等脏器的内容,形态结构适当删减,但脏器的位置与护理工作联系较大,讲述可扩充教材以外的知识要点,如肺脏的位置、胸膜腔的体表投影,这些知识点与护理工作中胸膜腔穿刺或胸部操作等避免引起气胸密切相关,需要详细描述,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体现:尸体标本的观察触摸,验证肺脏及胸膜腔的境界;观看卫生部出版的《系统解剖学》教学视频、表面解剖学视频,再通过学生自身触摸来定位肺脏和胸膜腔的边界,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专业的鲜明特色,还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及主动性,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人产生厌倦[8]。特别是教学的对象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每学期在开课前。我们都会开设"如何学好解剖学"的学习讲座,做好心理辅导及介绍解剖学学习方法。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中,CAI课件既能显示***片、视频和文字,又能师生互动,在实践课和理论课都作为常规应用。板书能在教师书写过程中,让学生有思考领会的时间,也能起到强调重点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及PBL教学法在理论课或实践课中都可应用,通过医疗事故案例,让学生获得知识点或经验教训;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来解决问题,这两种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通过讲解下肢浅静脉走行,让学生思考合适的大隐静脉切开部位。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领会情况,使传授的信息量控制在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解剖学教师大多是非护理专业人员毕业,护理专业知识相应缺乏,难以把解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的操作技能、护理诊断及生活护理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密切联系。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师,应参加常规护理操作培训,了解护理诊断及生活护理等的操作要求,才能充分将解剖学的理论知识与护理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提高操作中的准确性。如男性尿道的直径、长度、三个膨大、三处狭窄、两个弯曲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男性常规导尿术中选择合适粗细的导尿管、插入导尿管时注意狭窄及弯曲等的操作注意事项紧密相连,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又能建立牢固的记忆。
总之,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都要使学生在扎实的掌握好解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密切联系护理专业操作技能,体现专业特色,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医学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自海,黄文华,汪华侨,等.我国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建设20年回顾和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34-35.
[2]刘文平,刘兴山,崔淼,等.某高校护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11):3053-3054.
[3]曹丽萍.医学护理发展新趋势下的护理教育改革[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9(8):235-236.
[4]吴静.整体护理与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6):4-5.
[5]黄晓佳.国内高等护理教育改革的探究[J].神州,2014(18):53-53.
解剖学的论文篇(8)
[中***分类号] R322-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85-01
Research and Design on Experiment Course and Teaching System of Nursing Anatomy
Wu Long1 Zhang Zhigui1Li Liying1Gao Jinsong2*
(1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2Changsha Med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Based on its characterizes and target, the content of nursing anatomy course was discussed and the arrangement and measurement method of experiment course and teaching system of nursing anatomy were investigated. In practice it i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 Nursing Anatomy; Design; Teaching system; Research; Experiment course
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护用解剖是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集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于一体。为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学习后续课程以及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内容选择上,兼顾护士执业证书考试的需要,以实现双证融合。该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描绘出器官的位置、形态、毗邻,并了解其功能。能够对护理技能操作相关的血管、神经准确定位。合理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为正确操作奠定解剖基础。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对于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各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师对护理解剖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程的内容结构、实施的手段、方法、模式等在进行着不断地摸索与探讨。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学习掌握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及注射应用解剖、穿刺应用解剖、引流应用解剖、插管应用解剖、急救应用解剖的相关知识。其中,理论课程58学时: 1)绪论:2学时;2)基本组织:6学时;3)运动系统:8学时;4)内脏:12学时;5)脉管系统:8学时;6)内分泌系统:2学时;7)感觉器官:4学时;8)神经系统:14学时; 9)胚胎学总论:2学时。
3 实训课程 实训内容涵盖基础护理解剖、应用解剖两个层次。
3.1 基础护理解剖实训 22学时,包括基本组织、运动系统、内脏、脉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人体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微细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关系及其功能关系。
3.2 应用解剖实训 18学时,包括肌肉注射术、浅静脉穿刺术、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术、颈内静脉及颈动脉穿刺术、锁骨下动脉、静脉穿刺术、心肺复苏术、腹部的应用解剖、腹腔引流术、会的应用解剖。实训目的:掌握各种注射、穿刺、引流、插管、急救的解剖学应用知识。
4 实训教材 自编教材《护理解剖实训教程》。内容包括两部分:
4.1 基础护理解剖实训概述 实验一:基本组织实训;实验二:运动系统实训;实验三:内脏实训;实验四:脉管系统实训;实验五:内分泌系统实训;实验六:感觉器官实训;实验七:神经系统实训。
4.2 护理应用解剖实训概述 实验一:脉管系统注射、穿刺实训;实验二:肌肉注射实训;实验二:心肺复苏术实训;实验三:腹部应用解剖实训;实验四:会应用解剖实训。
5 方案实施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解、学生预习、实训和考核的环节。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中的思考题,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合理解决,学生完成实验后,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于实验教学中,它将护理解剖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内容及要求、注意事项等直观地、动态地展示给学生。
6 课程考核 实训课程不仅体现对人体基本结构的掌握能力,同时要体现护理解剖临床应用实践能力,因此课程的考核分为:
6.1 基础护理解剖实训测试
6.1.1 实训报告 包括实训目的、实训步骤、实训内容、实训结果(绘***、填***)等。
6.1.2通过自制基础护理解剖多媒体标本测试软件测试学生实践能力。
6.2 护理应用解剖实训测试 通过选取20个标本测试题,测试学生识别标本能力。
实训成绩依据每次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报告的优劣给出一个成绩,所有实验成绩汇总核算占60%,多媒体考试占20%、标本考试成绩占20%。
参考文献
[1] 井西学,王金民,等.基于医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医学教育[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
[2] 谭立文,李震强.解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组建[J].解剖学杂志,2003,26(2).
解剖学的论文篇(9)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7-02
三校生是毕业于技工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期间注重学习专业技能,三校生和高中生的文凭是同等学历,三校生毕业以后可以参加工作,也可以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报考普通高校中的专科院校,也可以参加三校生的单考单招考试,考取大专或高职院校。自2004年开始,我院护理专业招收的生源中,开始有“三校生”,生源来源于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2004年,招收“三校生”7名,因为人数少,没有***设置班级,而是将三校生分散穿插在普高生班级。之后,2005年、2006年招收三校生也因为人数少,没有***设置班级,做法同2004年。2007年开始,护理专业每年计划招收的三校生数量逐年递增,2007年计划招收50名,专门将三校生***设置一个班级;2008年至2010年,每年计划各招收100名,分别设置两个三校生班级,2011年计划招收达到150名,设置三个三校生班级。护理专业“三校生”主要来自中等卫生学校不同专业,有护理、中医、药学、临床检验等毕业生;也有来自职业高中相关专业毕业生。她(他)们通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选拔产生。“三校生”班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来自中等卫生学校的生源和来自职业高中的生源学习的医学知识相差很大,原因是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一般经历过系统的学习,学习的医学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有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学、药理学;专业临床课:包括护理学基础、诊断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但是,据调查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系统学过医学知识,只是为了“三校生”招考需要,“有的放矢”地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三门医学基础课,也没有上过实验课,学生虽然理论考试成绩不错,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实践技能(结果见表1)。进入高职学院后,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大体是基础理论课: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免***学基础、药物应用;临床课有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传染病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等。中职或职高学生要升入护理高职需要参加浙江省考试院统一命题选拔,考试的科目有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语文、数学、***治。因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是学生参加升学必考科目,所以无论原先是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还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大家都比较重视上述三门课程,而且反复学习、巩固,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实践技能比较缺乏,尤其是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三校生”班级的学生普遍人体解剖学的理论成绩比较理想,但是,实践技能考核与普高班相比没有优势。然而,学生在上人体解剖学时感觉自己已经学得不错,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会厌学人体解剖学。
表1 三校生入学前接触人体模型、标本情况调查表
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三校生”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医学基础课程的结构设置上没有把“三校生”和普高生区别开来。其次,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没有注意到“三校生”和普高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差异,简单地采用同一个计划授课,必然导致“三校生”学得过于简单,而普高生则感觉较难,进度太快,自己跟不上,打击普高生学习信心。再次,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三校生因为有医学理论基础,所以往往会出现“三校生”理论成绩明显好于普高生。
目前,浙江省范围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招收三校生的院校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所高职院校。个别高职院校对“三校生”的课程体系做了适当调整,主要是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的学时数,增加文化课程比例,拓宽学生文化基础。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减少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的课时数,将生物化学与免***及病原微生物学整合为一门课,解剖学不再设置。基础课程不设置解剖学,笔者认为不太妥当,因为“三校生”组成比较复杂,尽管理论学得不错,但是解剖学实践部分却有很大差异。我院到目前为止,三校生班级与“普高生”班级基础医学安排没有区别。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基础的基础,是医学形态学的范畴,结构多且看得到摸得着,需要学生不仅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后续医学基础课及护理临床课打下良好的形态学基础。鉴于三校生班级经过统一选拔时考过人体解剖学,普遍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是实践技能薄弱,尤其是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原先几乎没有接触过解剖标本、解剖模型,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技能几乎为零。因此,对“三校生”的人体解剖学进行改革,课程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以对护理岗位工作要求的分析为基础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学习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思维培养目标及态度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对临床常用解剖结构进行训练、充分利用解剖模型、人体标本甚至是活体进行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对人体形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加强对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作如下改革与优化:①减少三类生班级人体解剖学总课时,由原来92学时减少为72学时。人体解剖学当中的组织学部分课时不减,因为这部分内容选拔考试是非考内容,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学习过。②调整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比例,由原来的64:28调整为32:40,提高实践技能教学时数。像运动系统可以去掉理论课,直接结合骨、骨骼肌和关节标本或模型进行实践教学,其他章节缩减理论课,适当增加实践技能课。③增加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编写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围绕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医学知识,用案例分析教学加强人体解剖学与护理临床知识的融合。例如,讲到骨骼时,先引出骨折的病例、骨质增生的病例,然后让讨论,教师再进行正常骨骼的教学;讲到肾脏结构时,先引出肾结石病例,提出小结石会自行排出体外,然后引出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尿液(终尿)的排出途径,让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的同时了解临床知识,大大缩短了从基础知识过渡到临床知识的时限。
参考文献:
解剖学的论文篇(10)
中***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10-02
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就是家畜解剖学,解剖实验室里福尔马林味很浓,呛鼻辣眼,上课时让人涕流泪落。曾有个别女生初次上解剖实验课就有在课堂上晕倒的情况发生。而初次接触福尔马林浸泡过的解剖标本和实验室琳琅满目的各种解剖标本,让同学们深感对课程充满忐忑和恐惧。不少学生掩鼻听课,少数学生戴口罩上实验课,甚至个别学生戴消毒面具听课。加上解剖知识繁杂,生偏的名词概念多,形态学知识抽象,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思想,甚至动摇了专业思想,个别学生甚至为此提出转学或退学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众多解剖学教师一直在进行探讨的问题。家畜解剖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形态学专业基础课,其形态学的特点就决定了学习必须借助实践教学环节来阐述解剖知识,学生才能理解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作者进行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探寻和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剖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1.加大标本知识的考核力度。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对骨骼和肌肉两部分内容进行中期考核。考试的时候将骨骼标本和肌肉标本摆放在实验室的解剖台上,然后在标本需要考核的位置贴上标有号码的标签,学生依据标签所在的位置写出该处的名称。通过加大标本知识的考核力度与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制度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到实验室察看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标本理论知识,对今后的内脏和神经血管知识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无法安排更多内容的标本考核,如内脏和神经血管等等。这部分内容可采取现上现考的上课模式,上完课后马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问题回答的情况进行评分。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知识,认真观察和分析所学标本的位置及结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速记能力。
2.活体动物解剖实习。实践中安排了猪、羊和鸡的解剖。由于经费原因,只能用羊来代替牛的解剖。这部分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也是家畜解剖学教学与人体解剖学教学最大的区别之处。活体解剖是人体解剖学无法实施的环节,而在家畜解剖学却能实现并最具有意义的实践课。实习的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剖动物,掌握了解剖动物的技术,对动物有了整体解剖的认识,观察到了器官的位置和未经福尔马林处理过的器官的原始的颜色,用手触摸到器官的原属质地,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印象,并有了更为直观的实践知识,是对书本抽象的解剖学知识直观化的体现。这些作用是在课堂上观察经过福尔马林浸泡处理的标本和购买的解剖模型无法比拟的。在解剖动物的同时,切割出动物的主要淋巴结来进行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动物淋巴结的位置、颜色、大小及形状,为其他课程和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的***病诊断、活检、尸检以及肉检打下了坚实的解剖理论基础。由于活体动物解剖实习有诸多优点,因此深受同学们的称赞与喜爱。
3.尸体解剖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安排购买奶牛场刚出生的淘汰小公牛。对其进行颈动脉放血致死后,经过颈动脉灌注术清洗血管后,往血管内灌注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备用。实习的时候,将小牛去头后,分别按正中矢面和经过最后胸椎后缘的横切面进行切割,将其尽可能分成均等的四部分。把一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四个组负责解剖分离上述分好的小牛体部标本,每小组一部分。主要是对照课本的神经血管部分内容进行解剖,同时对肌肉部分进行解剖分离。前肢和后肢组的标本进行交换确认肌肉、血管神经的知识后,由老师逐个对同学进行提问前后肢的肌肉、血管神经的名称,最后根据制作标本的质量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每个同学打分,计入课程教学实习成绩。其余一些组的学生进行头部解剖并把脑取出。由老师根据脑神经根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根据问题回答的情况和取出的脑组织的完整性进行评分。如果取出的脑组织比较完整,可以制作成标本展出陈列,或制作硫酸铜染色脑组织切片供展出或供上实验课解剖脑时演示用。这样还可以补充脑组织标本的缺少。这一环节既考验学生分工后个人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集体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实习时间的有限性既要求学生大胆果断的对标本进行分离,又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做到胆大心细,繁而不乱。这样更能使学生牢记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巩固理论。
4.活体触摸。由于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环境较差,实验室内具有强烈的福尔马林味,实践环节有限,动手机会太少,让学生只是死背课本内容,却无法让课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会质疑所学知识的可用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不明了这些理论知识该如何去运用。老师理论性的回答只能让学生一知半解,唯有让其亲身体会才印象深刻。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摸。活体触摸就是安排一头牛或马或羊,由学生自己动手牵出栏舍,并固定于保定架,然后用手触摸其在畜牧兽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部位,如头部的颅部的枕部、顶部、额部、颞部、耳部和腮腺部等,前肢的肩部、臂部、前臂部和前脚部等。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数肋骨时采用倒数法数肋骨的必要性及倒数肋骨和肋间隙的方法。通过现场观察动物后学生方可明白前部分肋骨被前肢的肩部覆盖,无法计数,所以只能倒数。而倒数肋骨和肋间隙则体会到隔皮肤后要准确数数必须动手摸,而不能像在课堂那样看着骨骼标本来数那么直观。学生可体会在牛的尾根腹侧正中诊脉,或在马的下颌骨面血管切迹诊脉的方法。然后每个学生用听诊器对照课本介绍的位置,听心音和呼吸音以及肠音,这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心音、呼吸音以及肠音对学生而言具有朦胧的神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成功后使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这一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老师可以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知识共享。
5.学生进行动物标本制作。近几年来,学院组织学生举办动物标本制作竞赛,主要是动物整体皮毛标本和骨骼标本的制作比赛。学生由学院科技部引领,由解剖实验室提供标本制作技术、场地和器械药品等支持,通过科技部立题申请学校的课题经费,共同进行动物标本的制作。多年来共有上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该活动,制作的标本数目达数百件,制作的动物标本涉及了牛、猪、鸡、鸭、鹅、兔、犬、蛇、猴、鳄鱼、白颊长臂猿、鸵鸟等多种动物。以这一活动为题材,基础学科研究生、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十几名学生在国内专业期刊开发表了论文[1,2,3]。同学们制作的动物标本荣获广西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一等奖,第二和三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指导老师也荣获广西大学大学生科技节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称号。而且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也荣获“十五”广西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动物标本制作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可使学生的优秀个性得到体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学生讲解参赛作品的环节,可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组织语言能力及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素质拓展。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让所学知识通过实际运用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记忆,教学质量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6.解剖学挂***谱的制作。挂***在家畜解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不能或缺的教具。然而家畜解剖学教学所用的解剖挂***却十分缺少。主要原因是正规印制出版的解剖挂***极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为此,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进行解剖挂***的制作是十分必要的。因供教学用的挂***要求比较高,故绘画挂***时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绘画功底外,还要求有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才能较为准确画出挂***。而现在国内只有极少一些院校有专业的解剖学挂***绘***员。为此,近年来尝试让有一定绘画功底的动物医学专业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有偿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参加绘***后,体会最深的是对该部分内容可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知识得到充分的记忆。同时,有偿绘***,可以缓解部分有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让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得到有偿回报的喜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学生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提高的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相应提高。
7.实验室开放。为了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发挥解剖陈列标本的作用,解剖实验室采取开放管理的管理模式。每班学生都有解剖实验室的钥匙,同学们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观看标本,巩固课本知识,复习课堂内容。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激发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同学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同时学生可在课外时间邀请老师到实验室进行指导,在相互的学习探讨中增加师生情谊,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证实以上所述教学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实现,而且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之外,还包括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多方位的拓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使其更能适应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的进步即是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宋小自,蒋宗良,韩涛,等.泡沫塑料雕塑技术在鸵鸟形态标本制作中的应用[J].广西农学报,2007,22(6):31-33.
解剖学的论文篇(11)
摘要: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的重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以此为依据,解剖学作为医学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学科,
承担着培养医学类专业学生基本从业技能的重任,为了提升解剖学的教学实效性,以及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解剖学也要不断的
进行教学改革,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从传统的解剖学教学现状入手,来探究素质教育背景下解剖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解剖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由
早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到今天的注重能力培养及全面素质
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今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已经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素质教育背景下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全
面素质的提升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增强。解剖学作为培养医学类
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学科,担负着医学类相关专业人才
培养的重任,也需要适应新形势教学改革的要求,在素质教育指
导下,认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解剖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解剖学教学实效
性较低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教
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
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传统模式下的解剖
学理论教学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学习解
剖学的兴趣不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教学效果不佳。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解剖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解剖学教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注重理
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解剖学本身对于实践性教学要求较强,但
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解剖学实践教学明显不足,不
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转化,单纯
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因此,我们的
解剖学教学改革也需要仅仅围绕素质教育这一大的教育背景,开
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解剖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为社会多培养出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转变思想,强化认识,积极推进解剖学教育教学改革
解剖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
相关文件和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剖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解剖学教学改
革。同时,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教学规律,逐步开展教育教学
改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意积累经验,为改革成果的全面铺
开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素质教育背景下,解剖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无
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解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
到这一问题,积极的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为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服务。
1.利用当前先进科学技术,作为解剖学辅助教学。随着科学
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如
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解剖学教学中,不仅可以
扩充解剖学教学的知识量,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解剖学中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理论内容
更加生动、直观的显现出来,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解剖学的相关
理论。除了多媒体技术之外,当前比较先进的四维技术也可以应
用于解剖学教学。解剖学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对人体结构进行研
究,便于医学类各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完全可
以借助思维技术清晰的观察人体的组织结构以及各组织器官的
位置,增强自身的专业发展。
2.积极开展尸体解剖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
动手能力。解剖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之一,单纯的理论教学
根本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实践教学,实现预期
的教学目标,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尸体解剖作为解剖
学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尸
体解剖教学。开展尸体教学对于解剖学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
义。
第一,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解剖学在医学类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仅
因为其是医学类各专业的专业性基础学科,更多的是解剖学教学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尸体解剖作为解剖学实践
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体结构与疾病关系认识的
基础教育。通过尸体解剖学生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人体的结构以及
各器官的位置和硬度,任何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所不能及的。
尸体解剖除了让学生能够更准确的认识了解人体结构之外,并且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的做到了将医学的相关
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
真实的手术操作机会,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尸体解剖是医学各专业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重要渠道
尸体解剖可以让医学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特
点获取重要的专业技能。如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尸体解剖的过
程中,重点要观察人体口腔的内部结构,对于口腔年内牙齿的位
置、牙神经的走向都可以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为以后获得扎实的
专业能力奠定重要的基础;麻醉专业的学生在尸体解剖的过程中
要侧重观察人体脊柱的结构,了解在实施麻醉时进针的位置和角
度。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尸体解剖对于医学类各相关
专业的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说,医学类各相关
专业必须要重视尸体解剖。
(三)完善解剖学教学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强调要建立起内容多元,方式动态多样,着眼于学
生身心发展,并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所以在解剖学
教学中,教学评价应逐步取消只重视结果的单一终结性评价模
式,逐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考虑进评价内容,评价内
容力求多元化,注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成
长过程,给学生以多次评价机会,逐步构建起促进学生转变与发
展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方式,以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
终身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