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论文篇(1)
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四级考试中翻译题型从原来的句子补充翻译演变为段落翻译。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翻译题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从这两年的翻译真题看,汉语内容均属介绍型。介绍型文本的翻译该如何进行呢,根据文本类型理论,在特定文本中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那其语言功能、特点、焦点、翻译目的与方法都会不尽相同。
一、文本类型理论
文本类型理论起源于语言功能论,包括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与雅可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3] 历经莱思(Reiss)与纽马克(Newmark)两位翻译家的发展。莱思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根据莱思的文本类型论,翻译的功能应该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张美芳,2005:70)。信息型文本语言逻辑性强,翻译时侧重内容,做到简介明了;而表情型文本言语中充满美感,其形式上的需求较高,翻译时要忠实于原作者;操作型文本重感染读者,翻译仿佛是译者与读者的对话,凸显等效功能。莱思在文本类型理论中提到翻译文本类型对翻译方法的限制,但并未对翻译方法进行具体阐释。后来纽马克(Peter Newmark)对经由雅可布逊修改的布勒的功能语言理论,语言的三大功能: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感染功能(vocative function),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忠于作者、充分表达作者原意称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忠于读者,便于读者接受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语义翻译的目的是“在目标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再现出来”[1],而交际翻译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1]。
文本类型与文本功能对翻译方法提出了要求。在纽马克的翻译方法中,对重源语的文本采用语义翻译,强调逐字翻译,直译文本,追求忠实效果,包括原句的长度,语义与结构等。结合目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翻译题型要求,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均属于信息型文本,故而在翻译过程中采用语义翻译,侧重信息传递。
二、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策略
(一)词句形式对等
自2013年12月来近三次考试的翻译真题试卷一分别是关于信息技术、核能开发、旅游等话题展开的文本。如2013年12月翻译题:“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正在飞速发展,中国公民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有些学校甚至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程,对这一现象大家持不同观点。”可直接翻译成 “With full 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inese citizen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 Some schools even tak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is phenomenon,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 ” 从用词、语序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看,译文就是原文的完全再现。专有名词 “信息技术”对应 “Information Technology”,“必修课程”对应 “required course”,语序上也与原文一致,未做调整,但直译不代表就是死译,译文在处理句子关系时充分考虑到英语句子的逻辑性,将形式分散的中文表达用一定的英文技巧组合,如首句“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中国公民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形式上是两套主谓宾,但实际上有着因果关系,所以在译文中用介词短语“with.....”充当原因状语。
(二)转换
2014年12月翻译考题:“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正对旅游产生兴趣,这是近年来的新趋势。”英文“More and more Chinese young people are getting interested in traveling,which is a new trend recently.”语序未变,但英文重逻辑思维,转换成定语从句完成完全避免了翻译的汉语干扰。
2014年6月翻译:“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事故后,中国的核能开发停了下来,终止审批新的核电站,并开展全国性的核安全检查。”其对应英文翻译 “In March 2011,after the accident of Japanese nuclear power station,China stopped its nuclear energy development,with approvals for new nuclear power plants suspended,and national nuclear safety inspection carried out.” 用主动态stop替代原文中核能被开发的被动之意,原文“审批”是动词,转换成名词“approvals”更加服务于整句的需要,后面动词“开展”在英语中则转换了定语身份。
显然这些转换都是在忠实基础上不断将原文信息传递,英语表达着重信息的完整再现,句式整齐,内容详实,是语义翻译的真实写照。
结语
翻译本身是件费力不太好的事,尤其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翻译方法也绝不是单一的。但是目前大学英语四级翻译考试对学生的要求侧重词汇和基本英语表达习惯。语义翻译对于四级考试的翻译策略有一定提示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力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但最终成效的好坏需要老师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参考文献: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2)
一、前言
近年来,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并就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卞树荣(2006)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大学体验英语》的实用性;邓贤贵、张坚(2007)论述了《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理念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全新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等大学英语教材均在实用性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华荣(2008)在内容组织上论述了《大学体验英语》交际内容的实用性;魏琳(2009)通过调查发现,从学生的选择上看,语言的实用性已被摆在了第一位,越来越多的学生已不再把英语学习当成应试的工具,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能与人交流,无论是口头的还是笔头的,甚至同专业挂钩,达到学以致用;王帅(2009)指出《实用英语》的实用性明显加强了日常生活、工作与经济、科技发展联系密切的实用文体的阅读。
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英语四六级作文的写作水平,如于海艳(2005)、迟欢玲(2006)、胡学方(2007)、翁义明及陈兰芳(2008)、袁在成(2009)、郑映雪(2009)等在这方面均有阐述。
至于考研英语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某一年考研英语作文的点评,如曾微(2006)、许建平(2007,2008,2009);如何提高考研英语作文的应试技巧,如王静(2005)、吴蓓蓓(2005);分析考研英语看***作文及相应的对策,如杨小蛮(2005)易立梅(2008)等也曾有论述。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少学者从考试的视角来论述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尽管滕德明等(2006)从教材编写中的原则、需求分析和实用性角度,在分析了2001至2005年5年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作文题和在对学生、教师、社会的需求的分析后,指出了《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实用性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此研究仅仅通过2001至2005年5年间的考试英语写作来研究了就某一大学英语教材实用性,这尚不能足以较全面的了解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为此,本文将结合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作文题,来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以期为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考研作文的情况分析
为了更直观的反映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题。
通过对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文题目进行整理、归类,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总结,总体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题材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书信类、应用文、描写文、***表类等。在这些题材当中,以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居多,***表类则显得过少。
然而,从历年考研英语作文的得分情况来看,多数考生的看***作文得分不高,考生普遍反映此类作文很难。为此,很有必要对此类作文做一些简要分析,看***作文可以分为***画式作文和***表式作文(杨小蛮,2005):(1)***画式作文是用漫画、照片、***片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画蕴涵的寓意或者思想内涵理解表达能力,在逻辑的考查上,更偏重学生的总结能力;(2)***表式作文是以***表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表中的数据所包含的逻辑关系的挖掘与表达能力,在逻辑的考查上,由于***表是数据的形象化表达,更偏重于学生的数据整理与归纳能力。而这正是众多考生所缺乏的知识及能力。***表类作文,在历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出现不多,大学英语教材中类似的***表也极少出现。由于题型不对口,考生在审题、立意、表达上都与命题者的要求大相径庭(任荣,2001)。另外,根据最新的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在英语的写作a部分,今年新增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的内容,并且在大纲样题中有所体现,这是很重要的变化。有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的体裁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实用性的讨论
由于受到文章篇幅所限,本文选取笔者教学中所使用的《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进行分析。
首先,本文对翟象俊及李荫华主编的《大学英语》中的体裁进行统计。
再看由宁春岩主编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课文中的体裁。
为了进一步说明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问题,下面就《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专门涉及到写作方面的内容逐一统计如下。
《大学英语》的第一册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也兼顾写和说的能力,写作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使用连词、缩写句成词(组)、从句、简洁写法、从属连词用法、省略法、简洁表达法、同位语;第二册的写作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包括连贯、并列连词和连接副词、由主题句引出段、 从属连词和关系代词、句子逻辑顺序、词和词组及从句的并列写法、转折等;第三册的写作,从连句成段训练入手,要求逐步做到按提示写成段文章,初步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写作能力,其中的第5、6单元有看***作文;第四册的写作,从基础训练入手,要求逐步做到按提示写成段文章,初步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写作能力,第7单元有看***作文。
而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写作练习分为一般写作(general writing)和实用写作(practical writing)两部分。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essay-writing的能力,后者培养学生阅读和模拟套写在交际环境下的常用应用文的能力。第一、二册的一般写作以纠正学生写作中的句子层面的结构错误为主;第三、四册以段落、篇章写作为主,以培养学生在清楚表达意思、整体构思、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能力。
就应用文写法(practical writing)而言,涉及如下的内容:第一册有名片、道歉信、海报、 储蓄表、订单、体育比赛安排表、通知、邀请函,第二册包含了入学申请表、个人广告、旅游保险、贺卡、健康表、私人信件、网络布告,第三册则有会议邀请函、获奖证书、广告、论文征集广告、网上课程安排、旅游行程安排、公共预警通告(***)、***府通告(反战反暴力游行),第四册安排了工作广告、演出安排表、投诉信、招聘广告、道歉信、问卷调查、保险单填写、提纲写法等应用文写作知识。
四、综合分析
综合上文对四六级及考研英语作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六级作文的题材主要以写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为主,偶尔出现***表类和应用文类的作文;考研英语作文主要是***表类作文和应用文写作,从2010年开始新增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的题型。这两个对教学起很大指导作用的考试在写作方面有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考生掌握应用文写作,而双方的不同之处在于四六级作文侧重考察考生能否根据所给的题目用英语清晰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而题材多为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而考研英语作文侧重考察考生观察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因而题材多为***表类作文。一套讲究实用性的教材在写作练习部分应该注意两者兼顾。
根据本文第三部分对写作方面内容的统计可见,《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较之于《大学英语》有了很大的改善,更注重实用性,也就给予应用文写作更多的关注,这对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及今后的工作无疑是极为重要得。然而,《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极少涉及看***写作方面的知识,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这方面的练习几乎为零。就考研英语写作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今后编写大学英语教材需要考虑到考研英语写作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要增加看***写作及如何提炼文章的摘要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满足大学生考研的需要,使得大学英语教材更具实用性。
五、结束语
纵观全文,本文在总结、归纳我国近20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作文题目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的中与英语写作密切关系的内容,并就这两套教材的实用性,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这两套教材的实用性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时候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卞树荣.《大学体验英语》教材编写理念及其对英语教改的指向[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邓贤贵、张坚.构建特色英语课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职业时空,2007(23).
[3]华荣.《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浅评[j]. 辽宁行***学院学报,2008(1).
[4]魏琳.从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谈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4).
[5]王帅.高职《实用英语》教材特点及应用方法初探[j].辽宁教育行***学院学报,2009(8).
[6]于海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应试策略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5).
[7]迟欢玲.如何写好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j].英语自学,2006(11).
[8]胡学方.从框架结构谈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教学[j].贺州学院学报,2007(3).
[9]翁义明、陈兰芳.主题句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短文写作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
[10]袁在成.主题句在cet-4&6写作中之功用[j].科技信息,2009(28).
[11]郑映雪.四六级考场议论文写作应急思路“三步曲”[j].英语自学,2009(11).
[12]曾微.2006年全国考研作文解析[j].大学英语,2006(3).
[13]许建平. 2007年全国考研英语作文讲评[j].大学英语,2007(4).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3)
近年来,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并就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卞树荣(2006)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大学体验英语》的实用性;邓贤贵、张坚(2007)论述了《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理念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全新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等大学英语教材均在实用性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华荣(2008)在内容组织上论述了《大学体验英语》交际内容的实用性;魏琳(2009)通过调查发现,从学生的选择上看,语言的实用性已被摆在了第一位,越来越多的学生已不再把英语学习当成应试的工具,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能与人交流,无论是口头的还是笔头的,甚至同专业挂钩,达到学以致用;王帅(2009)指出《实用英语》的实用性明显加强了日常生活、工作与经济、科技发展联系密切的实用文体的阅读。
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英语四六级作文的写作水平,如于海艳(2005)、迟欢玲(2006)、胡学方(2007)、翁义明及陈兰芳(2008)、袁在成(2009)、郑映雪(2009)等在这方面均有阐述。
至于考研英语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某一年考研英语作文的点评,如曾微(2006)、许建平(2007,2008,2009);如何提高考研英语作文的应试技巧,如王静(2005)、吴蓓蓓(2005);分析考研英语看***作文及相应的对策,如杨小蛮(2005)易立梅(2008)等也曾有论述。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少学者从考试的视角来论述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尽管滕德明等(2006)从教材编写中的原则、需求分析和实用性角度,在分析了2001至2005年5年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作文题和在对学生、教师、社会的需求的分析后,指出了《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实用性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此研究仅仅通过2001至2005年5年间的考试英语写作来研究了就某一大学英语教材实用性,这尚不能足以较全面的了解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为此,本文将结合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作文题,来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以期为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考研作文的情况分析
为了更直观的反映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题。
通过对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文题目进行整理、归类,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总结,总体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题材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书信类、应用文、描写文、***表类等。在这些题材当中,以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居多,***表类则显得过少。
然而,从历年考研英语作文的得分情况来看,多数考生的看***作文得分不高,考生普遍反映此类作文很难。为此,很有必要对此类作文做一些简要分析,看***作文可以分为***画式作文和***表式作文(杨小蛮,2005):(1)***画式作文是用漫画、照片、***片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画蕴涵的寓意或者思想内涵理解表达能力,在逻辑的考查上,更偏重学生的总结能力;(2)***表式作文是以***表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表中的数据所包含的逻辑关系的挖掘与表达能力,在逻辑的考查上,由于***表是数据的形象化表达,更偏重于学生的数据整理与归纳能力。而这正是众多考生所缺乏的知识及能力。***表类作文,在历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出现不多,大学英语教材中类似的***表也极少出现。由于题型不对口,考生在审题、立意、表达上都与命题者的要求大相径庭(任荣,2001)。另外,根据最新的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在英语的写作A部分,今年新增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的内容,并且在大纲样题中有所体现,这是很重要的变化。有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的体裁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实用性的讨论
由于受到文章篇幅所限,本文选取笔者教学中所使用的《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进行分析。
首先,本文对翟象俊及李荫华主编的《大学英语》中的体裁进行统计。
再看由宁春岩主编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课文中的体裁。
为了进一步说明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问题,下面就《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专门涉及到写作方面的内容逐一统计如下。
《大学英语》的第一册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也兼顾写和说的能力,写作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使用连词、缩写句成词(组)、从句、简洁写法、从属连词用法、省略法、简洁表达法、同位语;第二册的写作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包括连贯、并列连词和连接副词、由主题句引出段、 从属连词和关系代词、句子逻辑顺序、词和词组及从句的并列写法、转折等;第三册的写作,从连句成段训练入手,要求逐步做到按提示写成段文章,初步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写作能力,其中的第5、6单元有看***作文;第四册的写作,从基础训练入手,要求逐步做到按提示写成段文章,初步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写作能力,第7单元有看***作文。
而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写作练习分为一般写作(General Writing)和实用写作(Practical Writing)两部分。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essay-writing的能力,后者培养学生阅读和模拟套写在交际环境下的常用应用文的能力。第一、二册的一般写作以纠正学生写作中的句子层面的结构错误为主;第三、四册以段落、篇章写作为主,以培养学生在清楚表达意思、整体构思、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能力。
就应用文写法(Practical Writing)而言,涉及如下的内容:第一册有名片、道歉信、海报、 储蓄表、订单、体育比赛安排表、通知、邀请函,第二册包含了入学申请表、个人广告、旅游保险、贺卡、健康表、私人信件、网络布告,第三册则有会议邀请函、获奖证书、广告、论文征集广告、网上课程安排、旅游行程安排、公共预警通告(***)、***府通告(反战反暴力游行),第四册安排了工作广告、演出安排表、投诉信、招聘广告、道歉信、问卷调查、保险单填写、提纲写法等应用文写作知识。
四、综合分析
综合上文对四六级及考研英语作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六级作文的题材主要以写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为主,偶尔出现***表类和应用文类的作文;考研英语作文主要是***表类作文和应用文写作,从2010年开始新增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的题型。这两个对教学起很大指导作用的考试在写作方面有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考生掌握应用文写作,而双方的不同之处在于四六级作文侧重考察考生能否根据所给的题目用英语清晰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而题材多为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而考研英语作文侧重考察考生观察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因而题材多为***表类作文。一套讲究实用性的教材在写作练习部分应该注意两者兼顾。
根据本文第三部分对写作方面内容的统计可见,《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较之于《大学英语》有了很大的改善,更注重实用性,也就给予应用文写作更多的关注,这对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及今后的工作无疑是极为重要得。然而,《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极少涉及看***写作方面的知识,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这方面的练习几乎为零。就考研英语写作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今后编写大学英语教材需要考虑到考研英语写作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要增加看***写作及如何提炼文章的摘要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满足大学生考研的需要,使得大学英语教材更具实用性。
五、结束语
纵观全文,本文在总结、归纳我国近20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作文题目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的中与英语写作密切关系的内容,并就这两套教材的实用性,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这两套教材的实用性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时候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卞树荣.《大学体验英语》教材编写理念及其对英语教改的指向[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邓贤贵、张坚.构建特色英语课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职业时空,2007(23).
[3]华荣.《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浅评[J]. 辽宁行***学院学报,2008(1).
[4]魏琳.从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谈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4).
[5]王帅.高职《实用英语》教材特点及应用方法初探[J].辽宁教育行***学院学报,2009(8).
[6]于海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应试策略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5).
[7]迟欢玲.如何写好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J].英语自学,2006(11).
[8]胡学方.从框架结构谈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教学[J].贺州学院学报,2007(3).
[9]翁义明、陈兰芳.主题句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短文写作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
[10]袁在成.主题句在CET-4&6写作中之功用[J].科技信息,2009(28).
[11]郑映雪.四六级考场议论文写作应急思路“三步曲”[J].英语自学,2009(11).
[12]曾微.2006年全国考研作文解析[J].大学英语,2006(3).
[13]许建平. 2007年全国考研英语作文讲评[J].大学英语,2007(4).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4)
一、前言
近年来,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并就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卞树荣(2006)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大学体验英语》的实用性;邓贤贵、张坚(2007)论述了《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理念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全新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等大学英语教材均在实用性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华荣(2008)在内容组织上论述了《大学体验英语》交际内容的实用性;魏琳(2009)通过调查发现,从学生的选择上看,语言的实用性已被摆在了第一位,越来越多的学生已不再把英语学习当成应试的工具,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能与人交流,无论是口头的还是笔头的,甚至同专业挂钩,达到学以致用;王帅(2009)指出《实用英语》的实用性明显加强了日常生活、工作与经济、科技发展联系密切的实用文体的阅读。
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英语四六级作文的写作水平,如于海艳(2005)、迟欢玲(2006)、胡学方(2007)、翁义明及陈兰芳(2008)、袁在成(2009)、郑映雪(2009)等在这方面均有阐述。
至于考研英语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某一年考研英语作文的点评,如曾微(2006)、许建平(2007,2008,2009);如何提高考研英语作文的应试技巧,如王静(2005)、吴蓓蓓(2005);分析考研英语看***作文及相应的对策,如杨小蛮(2005)易立梅(2008)等也曾有论述。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少学者从考试的视角来论述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尽管滕德明等(2006)从教材编写中的原则、需求分析和实用性角度,在分析了2001至2005年5年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作文题和在对学生、教师、社会的需求的分析后,指出了《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实用性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此研究仅仅通过2001至2005年5年间的考试英语写作来研究了就某一大学英语教材实用性,这尚不能足以较全面的了解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为此,本文将结合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作文题,来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以期为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考研作文的情况分析
为了更直观的反映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题。
通过对近2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文题目进行整理、归类,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总结,总体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题材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书信类、应用文、描写文、***表类等。在这些题材当中,以解释说明类的议论文居多,***表类则显得过少。
然而,从历年考研英语作文的得分情况来看,多数考生的看***作文得分不高,考生普遍反映此类作文很难。为此,很有必要对此类作文做一些简要分析,看***作文可以分为***画式作文和***表式作文(杨小蛮,2005):(1)***画式作文是用漫画、照片、***片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画蕴涵的寓意或者思想内涵理解表达能力,在逻辑的考查上,更偏重学生的总结能力;(2)***表式作文是以***表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表中的数据所包含的逻辑关系的挖掘与表达能力,在逻辑的考查上,由于***表是数据的形象化表达,更偏重于学生的数据整理与归纳能力。而这正是众多考生所缺乏的知识及能力。***表类作文,在历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出现不多,大学英语教材中类似的***表也极少出现。由于题型不对口,考生在审题、立意、表达上都与命题者的要求大相径庭(任荣,2001)。另外,根据最新的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在英语的写作A部分,今年新增根据所给汉语文章写英文摘要的内容,并且在大纲样题中有所体现,这是很重要的变化。有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的体裁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实用性的讨论
由于受到文章篇幅所限,本文选取笔者教学中所使用的《大学英语》(翟象俊、李荫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及《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宁春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进行分析。
首先,本文对翟象俊及李荫华主编的《大学英语》中的体裁进行统计。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5)
1. 引言
教学中的测试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采取进一步措施的重要的依据之一,因此它对教学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测试学则是研究如何设计考题和实施考试,以准确评价考生的能力,从而为教学管理、人才选拔、教学研究等工作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它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统计测量学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交叉性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中也同样少不了测试,研究如何制作外语考题对外语教学与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英语测试主要有:高等教育入学英语考试(即高考MET)、大学英语系列考试(CET-4、 CET-6)、硕士生入学考试、英语专业系列考试(TEM-4、TEM-8)和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对测试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多从宏观的学科理论角度分析考试的基本原理、基本特点、基本作用和基本步骤等,如:陈晓扣和李绍山(2006)对考试的结构效度进行了研究;李绍山(2005)对测试的反拨作用与试题的设计关系作了研究;杨惠中(1999)对测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李建达对阅读的测试方式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成绩的影响等。实践方面是针对某类具体的考试或某类考试中某次考试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分析,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此。
国内对外语考试进行的研究分析也多集中于实践方面,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从应试者的角度。主要是通过分析往年试题来把握题目各方面变化规律,以求得掌握未来试题的趋势,从而为考生更有把握应考奠定基础。这种研究多为一些被辅导的应试者所钟爱。二是从出题方的角度。主要是通过分析往年考试结果来总结出题过程的得与失,从而为进一步编制更精确的考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邹申(1995)在1994年3月至5月就英语四级、八级考试对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文秋芳和赵学熙(1995)对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的可行性等问题作了研究;文秋芳等(2002)对英语专业八级口语考试的可行性问题作了研究;朱嫣华(1995)和祝平(2005)分别就专业四级、八级标准化、科学实验化及大纲变化作过研究;黄永红(2006)研究分析了英语专业四级口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李晓等(2002)分析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黄家(2000)评估了中山大学英语系几年间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统测的表现,分析了统测的结果并认为,这种测试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改进教学,因而作为一种评估手段是有效的;王海贞(2007)运用评分过程证据对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的效度进行了研究。
当前从出题者角度分析的文章多为针对较短时期内特别是某年或某次试题的分析和研究,如某一年或两年的考试题的分析,如:邹申等(1996)分析了1995年四级和八级考试各题型优点与缺点,各型之间的相关等;陈小扣和李绍山(2006a)研究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填空题的结构效度;张和罗凯洲(2007)对专业四级考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这一领域极少有通盘对多年考题的稳定性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某一种考题的多年的稳定性也应是其信度的主要表现,就像用一把尺子去量多年考生的英语水平一样,可以使我们对各届考生间英语水平的变化作出精确的判断。如果某类考试这样的特点不够明显或根本未进行考虑,我们就不可能纵向对各届考生作出历时的比较。那么无论是教学或是研究中我们对考生语言水平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有较全面准确的了解。
英语考试中阅读测试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其编制过程中有许多可变的因素都会造成考题难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考试题目的信度,如材料的长短、生词量的多少、句子的平均长度和复杂程度、单词的平均长度、阅读材料内容与考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或文化习俗等的相关程度等。这些影响因素多数是不容易进行控制的,也就是说在各年的考试中阅读题的稳定性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它的稳定性可以作为整套题目的稳定性的标志。因此,以阅读理解题作为代表,通过实验做的研究和分析来展示一下某类英语考试中稳定性是可行的,会对试题编制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试***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题中的阅读理解题真题作为代表来研究历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题在稳定性方面的表现。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历年来英语专业四级真题中的两年阅读题为代表来研究本类考试多年的稳定程度。
2.1研究问题。
(1)两套阅读试题中学生成绩是否相当;
(2)两套阅读试题中学生成绩是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2.2研究对象。
在本研究中作为被试的是本校2005级英语专业小学教育专科两个班的77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59人,平均年龄为21岁。这些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均未继续上高中,而是考取本市教育学院招的中等师范的小学教育,因而未系统学习高中英语,英语基础较差。实验进行时在本校上大学专科已经近两年,英语水平接近英语专业四级水平。有多数学生考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有个别学生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本实验的考试的实施是在本学期各科学习结束时各科进行结业期间进行的。
2.3工具。
(1)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考试真题两份。
本研究从1993至2005年的英语专业四级题中随机抽取了1995年和1997年的完整阅读理解部分分别作为两套泛读考试题中的组成部分并连续对参与被试先后进行了测试。第一次考试在2007年4月20日上午7:30到9:10进行,第二次考试在2007年4月23日上午9:30-11:10进行,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足以完成所有考题。在第一次考试中(2)班有3名学生缺席,第二次考试全到,因此这三位学生的成绩不计在实验结果中。两次考试相隔仅两天,考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能力上的显著变化,因此学生的能力不会对两次测试结果异同产生影响。1995年的考题阅读题由四篇短文后附20个考试阅读理解的小题,1997年的考题也由四篇短文组成,不过文后仅附15个选择题。因此实验将计算出各个学生在每套试题的得分率进行对比。
(2)统计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工具为SPSS 15.0统计软件。测试结果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因此无人工计算产生误差的机会。
2.4实验数据。
实验统计了各个学生在两次考试的阅读题中答对的题目的个数,并计算出他们的得分率,其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在表1中:
注:R=Range,Min=Minimum,Max=Maximum,M=Mean,S.D.=Std.Deviation,V=Variance,Skew=Skewness,Kurt=Kurtosis,Stat=Statistic,S.E.=Std.Error,TEM1995=编入期中泛读试题选用的1995年英语专业四级真题的阅读理解题部分,TEM1997=编入期末泛读试题选用的1997年英语专业四级真题的阅读理解题部分。
表中显示:学生在1995年阅读题中的得分率平均为.5701,而在1997年的考题中的得分率平均为.4424。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二者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为检验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否达到了显著水平,实验中对二者进行了成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表2中显示,计算结果t=6.667,p=0.000<0.05,据此可断定二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二者间的差异是由于试题本身原因造成的,而非其他偶然因素形成的。
为了进一步考查这两年阅读题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又计算了学生在两次考试阅读题中的得分率之间的相关性,其结果如表3:
表中显示,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 =.119,而且p = .304 > 0.05, 故二者之间为低度相关,也即如果一个考生在前一次考试中得了高分或低分,他在后一次考试中仍得高分或低分的可能性不太高,换句话说就是两次考试相互对应的程度非常低。还可以说这两年考试中学生考试的成绩之间的可比性较差,如果两个人在这两考试中都得了60分,他们的能力高下之分就难于决断。这就是每年考题难易度不一样造成相互之间的不可比性。
3.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1995和1997年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阅读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997年的阅读题目似乎难度有所增加,因为学生得分率明显下降;二是学生在两套题中的得分相关性较弱。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表明二者之间的连贯性或称连续性不强,这种大型考试的较弱的连贯性或连续性就会使教育有关从业人员无法对学生们进行纵向的即历时的比较,至少比较的结果可能信度下降。
4.启示与建议
每一类大型考试不但涉及当年考题的方方面面,还牵涉到这类考试试题多年之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至少要保持在一定阶段内的稳定。它的调整与改变不能有一点随意性,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比如说:考试的目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改变,考试的范围有了较大的调整,考生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等。总之,要根据全局范围内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来变化,要在变化前作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做到准确无误。还要在变化实施前做广泛的宣传,使所有考生和考试相关人员完全了解,以免考生感到突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到目前为止先后有两次修订:第一次修订本是在1997的11月出版的,第二次修订本是2004年3月出版的。显然本实验抽取的1995年和1997年的题目应属大纲第一修订前一段的,相互之间理应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实际上从试卷上看1997年阅读题目在分值上与1995年已经不同了。本实验证明其难度也有显著的不同,其较大的不对应性也是理所当然的。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吴克明,王文宇,&任裕海.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语考试可行性研究[J].外语界2002,(4):67-73.
[2]文秋芳,&赵学熙.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的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与实施[J].外语界,1995,(1):30-36.
[3]王海贞.基于评分过程证据的英语专业四级口试效度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4]朱嫣华.努力实现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J].外语界,1995,(1):24-29(36).
[5]李晓,廖凤荣,&罗耀光.论英语专业统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广西高教研究,2002,(2):73-75.
[6]李绍山.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与语言测试设计[J].外语界,2005,(1):71-75.
[7]祝平.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的新变化[J].外语界,2005,(1):67-70(79).
[8]张,&罗凯洲.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J].考试研究,2007,(2).
[9]杨惠中.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J].外语界,1999,(1):16-25.
[10]邹申.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问卷调查报告[J].外语界,1995,(1):20-23(16).
[11]邹申,陈汉生,&黄素华.1995年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分析[J].外语界,1996,(1):55-61.
[12]陈晓扣,&李绍山.TEM-4完型填空测试结构效度研究――答题过程分析法[J].现代外语(季刊),2006a,29(1):71-77.
[13]陈晓扣,&李绍山.谈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b,29(3):45-49.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6)
1.研究背景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国外学者在其研究实践中归纳出了两个理论框架:“经典动机模式”和“扩展模式”,并在各自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些年,我国的一些学者多借用经典及扩展模式来探讨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这里既包括本科生,又包括研究生),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高一虹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潜力的一个重要市场,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学习汉语。这些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特别是来华学***济类专业的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包括哪些类型。已成为摆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而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从目前来看还是很少的。
2.研究问题
这一研究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对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调查搞清楚经济类专业的亚洲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那些类型;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有无不同,有的话,有什么样的变化。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均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到四年级的外国留学生。他们主要来自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还有蒙古国和越南。发放问卷88份,收回70份,回收率79.5%,其中有效问卷55份,有效回收率78.6%。
本研究借用了许宏晨等人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的是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许宏晨等人设计的问卷中的问题,力求穷尽中国学生可能的各种学习动机,在调查后经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他们归纳出了七种动机类型: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出国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信息媒介动机。我们在借用时,根据来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除了反映“出国”和“社会责任”动机的有关问题。
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目的是归纳出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而后,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目的是找出一二年级学生和三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动机类型上的差异。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动机类型的因子分析。
我们首先输入数据进行了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KMO and Bartlett’s Test
KOM值为0.621,大于0.5,表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检验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母群体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也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表2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解释的总方差结果(表2)显示,共有四个因子的特征值超过了“1”,这表明可以抽取四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达到30.603%,第二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达到15.121%,第三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达到12.300%,第四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达到10.923%。四个因子累积解释的方差为68.947%。
表3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表3)显示出了在这些变量中哪些变量归入哪个因子。
因子(1)的三个题项是:“教汉语的老师好,我就喜欢学。”“我学汉语的劲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喜欢我所在的班级。”“我学汉语的劲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所学的汉语课程。”这三个题项中的教师、班级、课程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外在因素,属于“学习情境动机”。
因子(2)的三个题项是:“我目前学汉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汉语等级考试。”“我学汉语的直接目的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学汉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大学毕业、获得学位证书。”这三个题项都与成绩有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指课程考试的成绩;汉语等级考试是指国家的水平考试。大学毕业获得学位证书,也是以成绩为前提的,因此这一因子可称为“成绩动机”。
因子(3)的三个题项是“我学习汉语是因为对中国人及他们的文化感兴趣。”“对汉语文学作品的爱好使我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对汉语歌曲、电影的爱好使我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几个题项表现出来的是学生由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引起的学习汉语的想法,是“内在兴趣动机”。
因子(4)的两个题项是:“我学习汉语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学好汉语,将来我才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都和个人将来的发展有关系,因此,可称为“个人发展动机”。
3.2动机类型的组间差异。
我们设想随着学习时间的推延,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发生变化: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和一二年级的有所不同。这样,我们把一二年级的学生分为第一组,三四年级的学生分为第二组,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
受访者编号
***1 学习情境动机
***1告诉我们,三四年级学生更易受学习情境的影响,而一二年级学生所受影响就小得多。
受访者编号
***2 成绩动机
***2告诉我们,三四年级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更多的是取得成绩。
受访者编号
***3 内在兴趣动机
从***3我们可以看到一二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更多的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三四年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就没有那么大了。
受访者编号
***4 个人发展动机
***4非常清楚地显示出一二年级学生中为了将来能有好工作而学习汉语的远远多于三四年级同学。
4.结论
4.1主要发现。
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以中亚、越南学生为主的经贸专业的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四种:学习情境动机、成绩动机、内在兴趣动机和个人发展动机。
从一二年级学生和三四年级学生的比较结果来看,四种学习动机中无论哪一种一二年级学生和三四年级学生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总的看来,一二年级学生在内在兴趣和个人发展动机方面明显强于三四年级学生,三四年级学生在学习情境和成绩动机方面又明显强于一二年级学生。
这一发现对以中亚和越南为主的亚洲来华留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二年级的学生相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更多地集中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上,还有对自己今后事业的发展上,因此,他们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过程,或者说在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情绪起伏会比较小。因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并且有比较长远的打算。三四年级的学生相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学汉语的热情更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老师怎么样、教材怎么样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他们更看重学习的成绩,关心的是能不能毕业。以上种种都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做好学生的工作,争取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2不足之处。
由于条件所限,本调查的范围不够广、调查的对象人数也不够多,因此,得出的结论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我们打算在条件成熟后,进行更全面、广泛的调查。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VOL26(1).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7)
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历程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是由***高等教育司组织的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其目的是检查和督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实施,推动教学改革,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的发展,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2005年6月开始对四级考试进行了改革,该考试采用了新题型,记分制由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制,而且不设及格线,成绩报告方式也从原来的合格证书变成成绩报告单,其中包括单项分和总分。2006年6月,四六级考委会推出了四级考试的新题型,将原来评价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主要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力从原来的20%提高到35%,阅读部分则从原来整卷40%下降到35%。2008年12月,全国有53所试点高校共5 000名考生参加了首次四级网考(Internet-BasedCET),2009年6月全国68所高校的6 000多名考生进行了四级网络考试,这标志着大学英语教育由应试向综合素质能力考核的转变,网考已经成为四级考试的新的发展趋势。
2.大学英语四级网考的考试结构
部分
任务类型
考题形式
分值
听力理解
听主旨大意和细节
选择
25%
听力为基础
的综合任务
听写
听写
10%
听与跟读
句子跟读
10%
总结与评论
短文
15%
阅读理解
仔细阅读
选择
20%
快速阅读
选择/填空
10%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8)
1、明确“教学翻译”“翻译教学”与“大学翻译教学”
“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概念是加拿大学者德利尔首先提出,随后在中国的翻译界引起了震动,并引发了深入的讨论,在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一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学者们基本规范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之间的界限:教学翻译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于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作为教学目的的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稍后,罗选民(2002)在《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中重新界定“翻译教学”――它是对大学生翻译教学的通用术语,由“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组成,当这种教学针对的对象是非外语的人文社科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时.就被称为大学翻译教学;如果该教学针对的是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学生,则被称之为专业翻译教学。本文所要讨论就是以非英语的人文社科或理工科专业学生为对象的大学翻译教学,更具体的说,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2、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再认知
曾几何时,人们普遍认为专业翻译教学,虽然教学对象人数不多,但却是一种职业能力的训练,也只有在这一层面,翻译才被视为是一门艺术,才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和学术讨论,翻译教学从而更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而作为受众较广的大学翻译教学,一直充当着附庸的角色,由于教学大纲,教学环境及教学理念的错位,导致大学翻译教学的效果一直差强人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其实,我们静下心来研究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大学生队伍中,90%以上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我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及学术研究作品(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1],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忽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又有谁能保证今天的非英语专业的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在若干年后不会从事其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呢?教育者将自己的思想局限在狭窄的区域里,势必在教学中的到不良的反射,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及外资经济涌入,大批英语实用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时,可我们多少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的学生在真实战场丢盔卸甲,败下阵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试题毫无疑问是围绕大纲而进行设计,由于《大纲》的导向作用,从1985年到1995年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实施的10年中,均未出现翻译测试的题型。从1996年1月开始,四级考试中增加了翻译测试这一项.但从1996年1月到2006年6月为止,只出现两次英译汉测试。而六级测试中没有翻译测试这一项。2006年以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型是对划线句子进行英译汉,2006年6月实行的新题型中,翻译题有了改变,由原来的英译汉转变为了汉译英,题型仍显得单一。而且“Translation评分原则及标准”不难发现,就新四级考试中只占5%的翻译而言.其实质是变相地测试词汇、语法和短语结构,并不要求考生掌握翻译技能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直到2013年12月,新的四六级考试题型做出了重大调整,翻译题型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所占分值比例由5%提升为15%,这一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翻译教学重要意义的肯定,同时,也为我们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3、改进措施
3.1完善大纲对翻译能力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应该在翻译能力的要求上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翻译的字数及速度的要求,这样也为教师教学明确了教学目标,有步骤,有计划,有梯度地达成教学要求。必要时可相应增加对翻译技巧的讲授。这样,才能对翻译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安排和测试的组织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使翻译教学走上正轨、有序的道路,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3.2改革传统的翻译测试模式
测试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任何测试都会对教学产生反作用,翻译题型作为今后CET4和CET6的常设题型,将会使翻译教学得到更多关注。为了很好地检测考生的应用能力,专家和学者应该对试题选材、难易度、语篇的可译性、评分标准的设定,答题时间等进行深入的论证和探讨,从而确保翻译测试客观公正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3.3教材改革
对于非外语专业学生来说开设英汉翻译课是前所未有的事。编写非外语专业适用的翻译教材迫在眉睫。它应当在专业性,理论性,应用性方面有别于外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翻译教材。这种教材应当根据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的外语专业教材应该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去设计和选材。它应体现20世纪翻译研究的新成果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加篇章翻译、各类文体翻译、英汉对比翻译、成语与翻译、文化与翻译、修辞与翻译、摘译、编译和译述、佳译欣赏等内容[2]。
3.4课程设置改革,加大翻译教学比重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各高校应该重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教学和“听说读写”教学并重。适当增加课堂上的翻译教学,提高翻译教能学在总教学任务中的比重。就非英语专业课程而言,大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又有较高的汉语修养,如能在授课中增加翻译理论指导,稍作点拨,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待以后升入三、四年级,则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包括翻译技巧在内的有关选修课程,加大翻译教学比重。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供条件,从而也切实“保证了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4、结束语
时代在进步,翻译教学更应与时俱进。教育的行为在当下,但其结果则会影响深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努力从小处说是在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培育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从大处说则是为了促进我们的国家的***治经济与世界接轨,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意义重大,利在长久。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23(4).
[2]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7).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黄忠廉,刘丽芬.翻译:CET-4不可或缺的题型[J].外语界,1996(1).
[5]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6]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任怀平,孙翠兰.翻译课教学刍议[J].山东外语教学,1994(4).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9)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最大的英语语言测试活动,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策,在它走过的二十多年的历程中,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该项考试及改革的重要***策。作为该项考试***策的最主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共有三个,分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大学英语课程标准》(2004)。它们分别决定了不同时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策的基本走向,因此笔者将该项考试***策的过程归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大学英语考试开启阶段的***策主要内容(1985—1999)
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自1986年末开始筹备,正式在全国各高校试行是在1987年9月,而关于此项考试的文件最早在1985年,1985年2月9日***发出(85)教高一字004号文件《关于印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大纲》确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反映了当前国家对高等专业人才外语方面的要求,是我部今后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鉴于各校在新生入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别,《大纲》规定重点院校一般应达到基础阶段四级的教学要求,非重点院校应达到的级别由各校自定。***将从1987年秋开始,对结束四、六级学习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测试。以后毕业生记分册上应同时注明学生在英语基础阶段所达到的级别,以及专业阅读阶段的成绩,供用人单位参考。这是四、六级考试第一次出现文件中,它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在教学大纲中,作为大纲的测试部分出现的。它是大纲的一部分,大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它的性质和目的。
大纲及文件下发后,大学开始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受到高度重视,地位得到了高度提升。199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正式成立,考试委员会由全国重点大学的有关教授和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1993年前名为“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设计组”。考试委员会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为了适应我国幅员广大的情况,在考试委员会下成立了三个考试中心,分别设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这期间发表的有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论文主要是对教学和考试的技术性分析,怎样配合大纲进行教学,怎样提高考试成绩等。如怎样进行四、六级考试的写作训练,怎样提高学生的四六级词汇学习,等等。
1994年后,一些学者认识到四、六级考试的对教学的影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了四、六级考试的一些负面效应,1996年5月2日,原国家教委发了《关于印发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高教司1996第56号14文件),该文件强调,为了全面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必须加强专业阅读阶段教学,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后,英语学习不断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文件的背后的问题之一是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二、大学英语考试发展阶段的***策主要内容(1999—2004)
随着国际交流与日俱增,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本人对听说等产出技能的需要都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调整教育教学目标以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1999年***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听、说、写、译的比重。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变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了相应调整:采用新题型、采用平均级点分报告成绩、设作文最低分。
1999年5月,***高教司1999第53号文件,在部分院校开展了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试点工作,同年11月扩大到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四城市所有的高校,并于2000年扩大到全国19个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高校,2001年扩大到全国直辖市和所有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高校。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这一次改革在测试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体现加大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核,翻译、复合式听写和简答题、设作文最低分、对测试内容的各部分进行答题时间限制等措施应该说更能有效测量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实施口语考试是新进步,它必将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朝着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高教司于2001年4月6日《关于印发〈第八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主考会议纪要〉的通知的文件》,附了《第八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主考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取得的成绩,是“功不可没,有目共睹”,指出四、六级考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境外的影响也日益扩大;香港中文大学、英国霍尔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都已正式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中国大陆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英语水平成绩证明;并指出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
2001年9月4日教高司函[2001]148号文件《关于印发〈2001—2005年***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提到配合考委会进一步改革、完善四、六级考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实用能力的提高。
2003年12月29日,***了教高厅[2003]10号文件《***办公厅关于2003年9月20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通报》,文件将2003年9月20日四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经过和处理情况进行通报,并提出要加强考务工作,充分认识考试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2003年12月30日,***发了部委号教电[2003]507号电报《***高等教育司关于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购买试题答案事件进行调查的通知》,电文中提到2003年浙江工业大学发现有考生购买试题答案进行作弊。考前试题可能失密,并要求各地区和考试进行逐级排查,并提出各地区、各考点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对再次出现类似事件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领导责任。
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发了鄂教办[2004]4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转发〈***办公厅关于2003年9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通报〉的通知》,《通知》提出一系列要求,要各校结合各自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
2004年初***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
可以说,2003年和2004年的工作重点在处理和防止试题泄密上。
三、大学英语考试开启阶段的***策主要内容(2005以后)
2005年3月18日,***了教高厅[2005]1号文件《***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的通知》,在其发出前,***专门召开了新闻会。因为一个教学考试而召开新闻会,这在以前是很少有的。文件指出:近期内四、六级考试将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自2005年6月考试(试点)起,四、六级考试成绩将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导方式由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即考后向每位考生发放成绩报告单,报导内容包括总分、单项分等。为使学校理解考试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考试测量的结果,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向学校提供四、六级考试分数的解释。这是四、六级考试改革中第一次开始对成绩报导方式进行改革,明显淡化了考试合格证书的作用。文件的附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为《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目标总的来看有两个,一是要通过改革,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更合理地使用四、六级考试,使考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是要准确地测量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体现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
根据《改革方案》的安排,2007年1月全面开始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7年6月开始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另外,为了加强管理,***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从2005年4月份开始,考试由***高等教育司和***的考试中心共同来管理。具体的分工是这样的,高等教育司负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发展的方向,聘请大学四、六级的委员会的委员,指导他们做好四、六级的业务工作。***的考试中心是具体负责包括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考风、考纪建设,以及负责安全保密的考务工作。
综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策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清晰的线索:开始—发展—反泄密—改革。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10)
通过对命题的研究和对学生进行四级写作培训的实践,笔者发现在四级考试中写作部分的设计存在一定问题。笔者将深入分析四级考试写作部分,从其命题形式、字数要求、评分标准、评分方法等角度阐述四级写作对大学英语教学及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1.大纲命题形式
鉴于四级写作以议论文为主,笔者总结目前命题提纲形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方式,论点在后;二是重点不突出;三是影响谋篇布局;四是造成有理无据。
首先,四级写作提供的提纲几乎都是总结归纳型提纲,即先分述再总结,将文章的论点或作者的观点放在文章的最后,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典型的英文议论文写作一般是先提出观点,然后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要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首先就要培养相应的思维模式。
其次,提纲重点不突出。结合写作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参照以上提纲,普遍出现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将笔墨平均分摊在第二点和第三点,既详细进行分析说明,又重点阐述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导致文章没有主次。
再次,这样的提纲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写作要求中给出提纲,会使学生对中文提纲产生依赖性,而且这样的统一的提纲下学生写出的作文大同小异,结构基本雷同,段首句也差不多,而且英文的表达受到中文提纲的影响,误导学生采用翻译式写作法。
最后,四级写作提纲不完整不明确,未对论据做出要求,导致学生写作时有理无据,行文空洞,没有说服力。
进行对比,发现托福作文的命题不存在以上问题,如托福作文2004年10月的题目: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People should read only those books that are about real events,real people,and established facts.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detail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这样的题目和要求不会误导学生将论点放在最后,也对例证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2.字数要求
四级写作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笔者认为字数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写作的词数要求在高考要求的基础上并无提高。
其次,写作的词数要求降低了四级写作成绩的权威性。相较于其他考试,如托福写作考试要求写250—300词,四级考试词语要求过少,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四级写作成绩的权威性,从而对四级整体成绩的权威性产生了影响。
再次,四级写作的词数要求会对平时的英语教学产生负面作用。为了模拟四级写作,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一般给学生设定120词的要求。笔者发现要将文章真正展开,120词远远不够。如果勉强达到120词,那么文章的论据部分往往未来得及展开,内容相当贫乏,这样的作文质量可想而知。
最后,写作的词数要求对考生发出负面的心理暗示。学生一般会以120词为标准,写作水平欠佳的学生甚至认为多写多错,不如尽量少写,一旦达到该词数,则学生一般不会为了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全面而浪费时间刻意多写。
3.评分标准
四级作文评分标准总的来说比较笼统,不够具体。
首先,四级作文评分标准比较笼统,和同类考试,如托福写作相比,不够具体,与六级评分标准没有区别。
其次,四级作文评分标准对结构和内容要求过低,划分等级的主要依据是语言错误的多少,且评分标准对语言的要求更容易把握一些。依照此标准,在写作教学中,师生往往过度关注语言和语法。
再次,四级要求基本上无语言错误,对遣词造句并未提出要求,如对句式和用词都未提及。四级写作的评分标准易将英语写作教学引入误区:误导教师倾向于主要以词汇和语法错误的多少作为划分等级的主要依据,将重心放在表层的语言和语法问题上,而忽略对于篇章布局、遣词造句的技能、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的训练,也会误导学生尽量用简单的词和句式减少或避免语言和语法错误,从而使文章不够生动、无趣。
最后,四级写作评分标准未对例证或主体部分的细节做出要求。对比托福写作,其要求明确,论据充分,例证合理。显然,托福写作的标准更加合理。在写作教学中,依照此标准,学生初次交上来的文章普遍缺乏思想,空话套话连篇,只有论点的堆砌,而无实质的有说服力的细节或论据。
4.评分方法
四级作文评分采用的是总体评分法,没有详细规定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所占总分的具体比例,这样由于评分者的侧重点不同(有人侧重内容,有人侧重语言,有人侧重组织结构),造成打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大。另外,只有一名阅卷教师评定分数,同托福的两名阅卷人相比,评定的结果相对主观。托福作文每篇都有两名评卷人评分,考生最后的成绩是两个分数的平均分。如果两名评卷人的评分相差2分,考卷就交给第三名评卷人审阅。每位评卷人都要从文章的结构、论据、语法等方面综合考虑并对每个方面给出具体分值,最后算出平均分。
如前所述,四级阅卷人在评分标准的指导下倾向于以语言和语法为主要依据给作文打分,这种评分方法导致师生在写作训练时过于注重词汇和语法,而忽视文章的结构、逻辑、语句变换和遣词造句。
5.结语
四级写作部分的设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合理,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及学生写作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建议,四级作文的设计可以参考托福写作,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对写作教学也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1]Pyle,M.A.Cliffs TestPrep:TOEFL CBT.CA:IDG Books Worldwide,2001.
[2]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对中国学生写作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49-53.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83-90.
四年级语文论文篇(11)
第一条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也是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同时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检验。为了进一步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管理,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和时间安排
第二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实行学院教务处和教学系(二级学院)两级管理的制度。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负责本二级单位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计划的审定、开题指导、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配备、中期检查、评阅教师的安排,成绩考核、答辩、推荐优秀论文等工作。
第三条各教学单位应在第7学期结束前1个月,将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姓名、指导范围、指导学生数张榜公布,可以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也可以由教研室根据学生所报的论文选题,统一安排指导老师,确定指导关系,并指导学生借阅参考书目。
第四条指导教师应在第8学期第3周前向学生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任务书包括就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研究的内容及要求提出建议,安排学生的写作进度,提供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条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所下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于第8学期第3周前向指导教师递交书面的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确定论文撰写提纲。
第六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后勤保障、成绩登记及存档工作。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论处,在结业一年之后、四年之内回校申请,补写毕业论文,成绩及格者可申请换发毕业证书。
第七条为确保毕业论文的顺利组织,确保学生具有毕业论文撰写能力,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各教学系(二级学院)最迟应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相应的写作课程,同时根据各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照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增开大纲中明确规定、目前尚未开设的课程。
第八条学院教务处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进度检查、质量抽查、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和汇编等工作。学校其它各有关单位、部门对毕业论文工作也应积极支持、主动配合。
第九条各二级学院可在第8学期为学生安排2至3周时间专门撰写毕业论
文,毕业论文工作须在6月初全部结束。
第十条各二级学院应在第8学期结束前,将优秀毕业论文(占各专业毕业生总数的5%)光盘交教务处,以便编辑出版《优秀毕业论文集》。
第三章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十一条毕业论文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所授学位一致;选题要有新意,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自选题目,但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提倡有一定开拓性,鼓励有学术价值的题目。
第十二条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选题不宜过于宽泛,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
第十三条外文翻译不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对象。
第十四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可以自行确定选题范围,公布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兴趣选定,课题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应鼓励和支持少数优秀学生选做创新性强或与学校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课题。
第十五条毕业论文一般为一人一题。如课题需要有两人或以上合作完成,须由指导教师提出,经院(系)领导批准,但每个学生必须***承担合作论文相关部分的撰写工作。
第四章毕业论文的指导
第十六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有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讲师(要求至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2篇论文)担任。
第十七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如下:
1.根据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学生选题,向学生讲清课题的意义,提出明确要求。
2.向学生介绍相关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审阅学生的社会调查计划和实验设计方案;指导学生书写开题报告、拟订并审查论文写作提纲及论文设计工作日程安排。
3.对学生撰写论文进行指导,一般不少于4次,并要有指导记录,每次指导的具体情况须及时记录在“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相应栏目,并由指导教师和学生签字;在指导过程中重视教书育人,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4.对所指导的论文提出评阅意见,写出评语初稿,给出评定分数,推荐优秀论文。
第十八条每名教师同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数不得超过10篇。
第十九条如确有需要,经所在教学系(二级学院)负责人审核批准,学生到校外科研单位做毕业论文,可聘请该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进行指导,教研室应派专人联系,定期了解情况。
第五章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评阅和答辩
第二十条毕业论文的开题
1.学生必须首先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方能进入论文的正式撰写阶段。
2.论文开题由各教学单位自行组织,一般由指导教师把关。
3.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应阐明选题的原因、该选题的意义、题目来源、相关资料的收集情况及论文提纲。
4.题目来源包括学生自选题目和教学系(二级学院)备选题目两种。
5.学生须向指导教师递交书面的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将开题报告填写在《四川外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第3页。
第二十一条毕业论文的格式
1.第一页为论文封面,采用学院统一的封面格式,内容包括毕业论文题目(中外文)、系别、专业、年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及毕业论文结稿日期。
2.第二页为论文题目页,包括论文题目、论文摘要(200宇左右)和关键词(3—5个)。
3.第三页为论文目录页。
4.第四页起为论文正文。正文内容一般包括前言、论文主体、结论;正文后应附注释(引语、必要的专用名等)和参考书目(一般应不少于4本),参考书目应详细列明书名、作者、出版地点、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5.论文的具体撰写与装订格式见《四川外语学院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四川外语学院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日语专业及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分别遵照《东方语学院日语系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补充规定》和《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执行)。
第二十二条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
1.思想内容健康,观点明确。一般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也可有专题调查、读书报告等体例。
2.论据充实,数据可靠,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归纳总结,有分析批评,有个人观点和见解。
3.行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准确、简练、流畅,字迹工整。
4.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正文以6000字左右为宜;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须用外语撰写,正文不少于4000单词(日语为6000字左右)。
5.毕业论文一般要求用A4纸宋体(日语为“明朝体”,英语等外语用“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字打印,标题用四号加粗,并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
汇总磁盘存入光盘,并将纸质材料装订成册。
第二十三条毕业论文的评阅
1.评阅教师资格:毕业论文的评阅教师一般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有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讲师(要求至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2篇论文)担任,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统一安排,每篇论文至少要有1名评阅教师。
2.评阅标准:评阅教师应根据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阅意见和评阅得分。
3.评阅时间:论文评阅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一周结束。
4.每名教师同时评阅的毕业论文数不得超过12篇。
第二十四条毕业论文的答辩
1.所有毕业论文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应提前两周通知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与学生。
2.论文答辩小组至少应由3位教师组成。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不超过3 0分钟。
3.答辩小组应在论文答辩结束以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书写评语,并给出论文答辩分数。
第六章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第二十五条毕业论文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指导教师成绩占总分的40%,评阅教师成绩占20%,论文答辩成绩占40%。
第二十六条各指导教师应按照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语和分数,把好毕业论文质量关。
第二十七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至少应组织1名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评阅教师也应根据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阅意见和评阅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