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论文篇(1)
关键词:国际学术会议;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
一、跨文化交际及国际学术会议
跨文化交际则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他们的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迥异并能改变整个交际事件(Samovar,2009)。
国际学术会议则是国际间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以传播信息,展示成果,授业解惑,阐明事理为目的,具有专业水平高,信息密度大,交流活动集中等特点(胡庚申,2010)。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数量逐年上升,参会人数也不断增多(孙泽厚,2009)。这些参会学者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学科背景,思维模式亦有所差别,这对于信息的呈现和解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成功顺利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对于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提高学术国际学术会议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以关联理论基本框架为出发点,分别从明示-推理、关联原则、语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提高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关联理论基本框架
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研究话语理解,创立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认为,影响话语理解的主要因素是听读者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即“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听者根据认知语境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做出语境假设,假如说写者设想的语境与听读者实际使用的语境不匹配(mismatch),就可能导致误解(张少云,2007)。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理论,它试***解释在口头交际中话语是如何被理解的,因而在解释语言现象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关联理论进行阐释。
1、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or produces a stimulus which makes it manifest to communicator and audience that the communicator intends, by means of this stimulus, to make manifest or more manifest to the audience a set of assumptions.
(2001∶63)
根据明示-推理理论,言者要表明两个意***。一是信息意***,让听者明晰言者的一系列论断;二是交际意***,让言者和听者都明晰言者具有的信息意***。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听者的推理。从言者角度看,交际是明示过程,需要清晰地表达其信息意***;从听者角度看,交际是推理过程,听者需要在言者明示行为和自己情景假设的基础上完成言者的交际意***。
2、关联原则(Th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Relevance
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me contextual effects in that context.
(Sperber & Wilson 2001∶122)
由此看出,语境效果又可叫认知效果。当言者呈现的新信息和听者已有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时,语境效果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加强已有假设;消除已有假设;与已有假设结合产出语用内涵――结论是输入信息和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个因素的结果。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越大。而语境效果的获取和在此过程中使用的加工程度紧密相关。加工努力指在加工话语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即找出话语的命题形式,从话语中获取语境效果,推断隐含义以及选择特定的语境解读言者的话语。同等条件下,在处理加工话语过程中,加工程度越大,关联越小。因而,关联是程度问题,由语境效果和加工程度决定。
关联两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根据Sperber 和Wilson,
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Human cognition tends to be geared to the maximization of relevance.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Every act of ostensiv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es a presumption of its own optimal relevance.
(Sperber & Wilson 2001∶260)
从关联认知原则可以看出,人类注意力和加工资源分配给看起来相关的信息。从关联交际原则可以看出,言者对听者讲话并期待最佳关联。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言者试***解释其每一句话语期待其话语具有最佳相关;在理解过程中,听者试***找到能满足其最佳关联期待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听者获取的解释如果和言者表达的意思出现不一致,就是造成沟通障碍。
3、语境(context)
在听者对言者话语意义解码过程中,语境和背景信息在正确理解话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则认为,语境不局限于即时的物理环境或话语本身语境,语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据每一个新的话语不断重造的,这和传统意义的语境有所不同。
听者在理解言者话语过程中会在大量可能的语境中选择出最能解释言者话语意义的一个,即特定语境的选择受到关联性制约,听者选择的语境是基于最小的付出和最大的语境效果。
然而,百科知识,和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异,听者实际采用的语境在很多情况下并非言者所指。因而言者和听者语境的差异可能是交际过程中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通过以下方式解释明示交际:言者发出明示刺激,听者需要付诸加工努力。由于人的思想倾向于给最具关联信息分配注意资源,如果想要被听者理解,言者至少需要产出值得听者注意的关联刺激。在假设言者话语关联的基础上,听者才能准确地解读明示刺激,达到其期待的最佳关联。
三、运用关联理论促进国际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
基于以上对关联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在处理和解释人类日常交际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对国家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最佳跨文化交际沟通的效果。
1、 明示―推理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听者的推理。这就要求学术成果展示人员在做展示过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从各个方面对研究本身进行阐述解释,包括明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最后得出的结论。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展示者可以在口头陈述的同时,可以借助于其他视听手段,如借助于投影、幻灯、录像、录音,以及其他***谱、表谱、实物等作为口头宣讲的补充(胡庚申,2000)。与此同时,在言语交际出现障碍或冲突时,展示者可以采用非言语行为作为补充策略,比如通过手势,说话语音强弱等。对听者而言,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领域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对展示者的明示行为进行适当推理,这种推理是建立在对展示者本身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研究问题基础之上,对当时特定语境的正确解读下获取的。
2、 关联原则
从关联原则中的语境效果可以看出,语境效果是获取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语境效果的获取与听者的加工努力程度有关。这就要求听者付出最大努力,全方位调动认知机制和背景知识,找出展示者话语的命题含义,推断隐含义以及选择特定的语境解读言者的话语。而从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来看,展示人员要尽可能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展开,不要偏离核心问题的探讨导致失去听众;而听者也要在解读信息之后做出合理的回应,可以通过提问题论证等方式明确展示者交际意***,从而获取最佳关联。
3、语境
关联理论中的语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语境(指一个特定词或者部分文本的前后语言环境),抑或物理语境(话语发生的物理环境)。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局限于即时的物理环境或话语本身语境,语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据每一个新的话语不断重造的。然而,百科知识,和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异,听者实际采用的语境在很多情况下并非言者所预期的。这就要求听者不仅要提前了解展示者本身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研究问题,还要尽可能通过言者解说展示各个环节努力获取语境信息,在大量可能的语境中选出最能解释展示者话语意义的一个。
四、结语
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对于获取学科前沿信息,扩大研究视野促进国内创新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国内相关领域科研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和交流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对于确保国际学术会议质量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指导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沟通,进一步保证学术思想学术成果的成功分享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学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Samovar, L., Porter, R., & McDaniel, E. (2009).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Cengage Learning.
[2]Sperber, D. & Wilson, D. (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3]胡庚申.国际会议交流英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国际学术论文篇(2)
在讨论“文学与文化”这一论题时,英国的菲利普摆脱了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对立的思路,指出文化研究的出现有着质疑、消解并最终去魅传统上赋予艺术、尤其是文学的价值和真理的企***。然而正是在文化研究的消解活动中,传统的文学与艺术所表现的价值和真理却被激发出独特的活力。它不仅拒绝被取代,而且有以不引人注意的新形式重新出现的趋势。王宁强调辩证地看待两者关系,指出:文化研究一方面试***颠覆已建立的精英文学经典标准,另一方面又补充了文学研究,为重构新经典做出了贡献。陈晓明将作为文化研究的反对方的审美派,放进中国文学语境,对审美与文化研究之争,进行了创作层面的观照。
在“西方文学与文化”议题下,美国的斯通讨论了“西方文化中的宽恕主题”。宽恕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题,他认为宽恕体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莫扎特的歌剧、托尔斯泰的小说与伦勃朗的绘画中。这一主题的源头不在于古希腊与罗马,旧约圣经中也少有体现,是新约圣经使西方作家吸取了这份灵感。曾艳兵的发言以带有中国立场的观点,反对西方标准成为文化中的惟一,甚至是霸权话语。西方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西方经典,必然经过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西方经典永远是一个“他者”。
在“英国文化研究的议题”下,奥地利温特教授的论点与比肖普和金惠敏强调理论批判的观点针锋相对。他认为当今的文化研究就是文化实践,而非理论,而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以及他将学术边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追求,预示了当今社会与文化研究中的“实践转向”。曹莉从文化自觉与文化批评的角度论述了阿诺德、利维斯、威廉斯对我们的启示。这些代表人物为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做出了贡献,处于新文化建设时期的中国应该借鉴。黄卓越以“英语文学与文化的离合关系”为题梳理了两者关系的三个阶段。就早期的“文化”观念产生于英语文学研究的问题,他强调从欧洲人文主义和文化的两种形式即生活形态与语言及文本形态来进行观照。
国际学术论文篇(3)
刘佑局认为,文化与艺术的“仿真”(即假冒)时代,它与中国市场经济中所产生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已经严重扰乱了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文化艺术中的冒仿伪劣产品虽然不会像商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直接伤害人的肌体,但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侵害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文化打假将是一场更加艰难、更加迫切的任务。
本次研讨会活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此举就是为了重建健康向上的文化审美标准,扎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神,开拓高尚、洁雅、通透的艺术取向,把握普世认同的心灵准星,重新焕发文化艺术感化人心的精神魅力,挽回人性灵魂失落的悲剧,谱写人类真性情的美好赞歌。
国际学术论文篇(4)
关键词:
国际影响力 学术期刊 CAJ-IJCR 定量评估 引文数据 编辑力
一、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意义
我国学术论文的产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数量仅排第9位,国际影响力较低。如何提升中国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术论文的载体,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如何衡量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如何使我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进而走国际化发展路线?这些问题随着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开启带给我们新的思考。我国学术期刊从关注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已走过十余年历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关注点,还停留在定性评估,或者是个别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没有上升到对整个中国学术期刊界进行定量评估。清华大学***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2012年CAJ-IJCR),通过定量的方式让期刊界清晰地认识到各自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有利于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国际化办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强国之路。在其基础上又评选出了《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本次CAJ-IJCR对5000余种学术期刊的国家影响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这一工作具有开创意义和实际价值,对我国整个学术期刊界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实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进一步加快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体系进一步完善方向
1. 扩大引文数据库来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科技类)、SSCI和A&H(人文社科类)收录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则未被纳入统计源,而这些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的状况是评价国家、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成绩、水平以及进行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显然,目前CAJ-IJCR 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其他几家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应当列入引文数据库来源。
2. 增加计量评价指标
2012年CAJ-IJCR以载文量、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作为计量评价指标,而北大***书馆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评价指标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量等,[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则采用了多达22项评价指标。[3]尽管评价指标的多少不能说明评价体系的客观及科学,但在分析研究影响力的时候,选择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囊括对影响力有关的指标进行考量则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评价体系对“引文”过于偏重,如5个计量评价指标中的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4项内容直接关联“引文”,显然这种情况很难客观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其他计量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web***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 合理划分学科
2012年CAJ-IJCR总共设置了50个学科分类,而《要目总览》(2011版)则设置了74个,[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版)为61个,[5]可见三者之间对学科分类的划分标准尚存在争议,而2012年CAJ-IJCR设置50个学科类别确实不能准确描述个别学科交叉期刊的类别,如《体育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等。而学科划分不明确,直接影响该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工作,毕竟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评选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分别遴选的。
三、提升影响力办刊思考
1. 办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国际影响力
2012年CAJ-IJCR评选出的 “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说明中文期刊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语种决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国际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线,关键还是要看期刊论文内涵。好的论文反映了所在领域的研究水平、技术水平。只有整个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参考引用价值,影响力才会得到提升。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内容英文的处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标题、摘要、参考文献的英文处理等等,这些是一个窗口,是提升影响力的便捷途径之一。
2. 重视计量评价工作
2012年CAJ-IJCR给出了5025家中国学术期刊国家影响力引证报告,而我国学术期刊数量远不止这些,如此庞大数量的学术期刊要想全部获得高影响力是不现实的。根据“二八”定律,20%的学术期刊将占80%的影响力份额,而这次CAJ-IJCR给出的影响力评价数据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认识。显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会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响力,计量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应先稳固国内市场地位,再进***国际市场,其中,计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非常重要。立足国内应从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量等计量指标入手,提升内涵质量;面向国际应从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入手,提升影响扩散力。评价方法最好采用归一化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各项指标影响力的大小赋予不一样的权重,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合理。
3. 客观对待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以评价各种期刊,同一学科下,影响因子越大该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评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影响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选,这也导致了目前各数据文献情报系统、读者,以及期刊本身过于强调影响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响因子的提高上,滥引、错引、自引现象日益严重。如某石油天然气工业类老牌杂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但该刊把提高影响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训深刻。中国知网的研发者对影响因子指标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分别从复合类、综合类、基础研究类、技术研究类等方面计算影响因子,客观上促进了业内对影响因子的认识。其他计量评价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量等也应辩证对待。学术期刊应当正视各评价指标不同带来的差距,认真分析总结,寻求解决办法,把论文质量放到第一位。
4. 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计量指标都是外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而真正影响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内在因素是学术论文质量。当然,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论文质量高,会促进计量指标的提升;而计量指标的提升,会吸引高质量论文。如何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首先吸引、培养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吸引优秀稿源。一方面加强与研究院所的教授专家沟通联系,保持约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在论文写作上给予指导,并提供适合成长的平台。其次,完善论文评议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证期刊的正常运转。通过同行评议,借助同行外脑作用,可以加强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并能够提高论文质量。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注意回避原则、匿名原则。第三,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已为业内人士所认同,在学术不端检索方面也出现了很多资源,期刊杂志社应用好这些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净化学术论文环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动。
目前业内对编辑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讨较多,取得了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编辑力的提升对影响力的加强起到正相关作用。排版精美、策划精细的期刊更利于传播。
在2012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名单中,《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再次入选,这是其继2008年来连续3年与“百杰”无缘后的首次入选,与该学报一贯坚持的办刊理念密不可分。该学报强调编辑力对期刊质量提升所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具体做法是:[9]从初级产品的编辑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论文的层次;通过组织同行评议和编辑的编修指导,将一般性的文章提升为较高水平的论文;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借助编辑出版特长来帮助青年学生和教师,将比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为严谨的学术论文。可见,编辑在科学技术传播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编辑的劳动创造对技术论文的传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编辑处理能力的编辑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视专家作者群的同时,不能忽视编辑队伍的培养,在“内外兼修”的情况下期刊才会有长足发展。
结 语
事实上,期刊的发展与否取决于期刊本身的质量,期刊的影响力也取决于期刊本身质量,做精品论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责任。在立足国内影响力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还有一段较为漫长的路走。当然,我们也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环境,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晔.提高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质量,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9-111.
[2] [4] 北京大学***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 李***领.编辑力“五力模型”试探[J].编辑之友,2011(4):71-73.
[7] 糜倩,万山.编文与做人――对提高编辑力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7):82-84.
国际学术论文篇(5)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制作的技术规范为国际学刊或国际学术会议撰写科技论文、或为国内学刊撰写中文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或者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15号文件)规定编写外语的目次表和文摘页(题录和提要)时,论文作者或学刊编辑必然要碰到英文标题的制作问题。现就英语科技论文标题制作规范问题谈几点看法。一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标准化问题为适应文献情报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组织都对论文标题的技术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词语和符号的使用,标题字数的限量等)。我国颁布的科技论文标题字数的国家标准是,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语不超过10个实词。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规定每条标题不超过8个词,并规定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国际学刊一般早已执行国际标准,也有些西方国家明确规定以国际标准代替本国的国家标准,而我国学刊一般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拟写中文标题,对英文标题既不强调执行国家标准也不要求执行国际标准。因此,目前只有极少数学刊基本按国家标准编译英文目次表(如《中国翻译》、《浙江大学学报》、《应用写作》等),大多数中文学刊的英文目次表的制作既不执行国际标准,也不执行国家标准。有些学刊的英文标题用词大多在10个词以上,多至20余个(如《历史档案》等),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相差甚远。据调查,许多学刊的英文标题中的其他技术细节也不规范,有的竟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区分主标题和副标题,如SocialSciencesinChina(我国唯一的英文社会科学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法学研究》、《人文杂志》、《美术研究》等等。因此,英文标题制作的标准化问题应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二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制作要求科技论文的标题是其基本思想的浓缩与概括。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那么,如何制作一则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概括论文基本思想的标题呢?1.标题中尽量不用赘词冗语据调查,标题过长的主要原因是标题中多有不含学术信息的赘词冗语。例如,国外一家学刊上有一则中国学者所撰的标题,即DiscussiononSeveralAcademicProblemsintheBookTheModernHistoryofChinesePaperMoney(《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几个学术问题的探讨)。[1]此标题共用15个词,几乎是国际标准用词数量的2倍。可以说,其中的discussionon,thebook,academic是无用词语。学术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不可能讨论非学术问题,故academic无用;书名已按英文规范(斜体字母以及标题和实词的首字母的大写)标出,故thebook无用;新的或未定论的学术问题必然要通过讨论、证明从而扩大已知领域,故discussionon也无用。把赘词冗语删去,再把“纸币”的短语术语换为单词术语banknote,即可写出一则符合用词数量国际标准的标题:SeveralQuestionsinModernHistoryofChineseBanknotes。若不改换papermoney,则可将several删去。改后的标题之语义与原标题完全相同,因为question通常用于表述社会科学中需要讨论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指出,许多论文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喜用“试论”、“初探”、“浅论”、“浅谈”、“考略”、“管窥”等表谦词语,在译写英文标题时也常将之加入英文,如此便要在英文标题中增加一两个词。因此,表谦词语应一概删去。至于许多学者在标题中惯用的AStudyof,TheExplorationof等一类无用词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英语科技论文中尚较常见,但是七十年代以来,它们由于受标题字数国际标准的制约已经在国际学刊中绝迹。在了解标题的国际标准之前,许多学者都写过一些词语数量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标题。例如,MethodologicalPrinciplesofSolvingLinguisticProblemsRelatingtoArtificialIntelligence(解决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的方***原则)。[2]因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无非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面(如知识表示、自然语言理解等)和技术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rolog等)的问题,所以此标题可改为MethodologicalPrinciplesofSolvingLinguisticProblemsofAI(解决人工智能语言问题的方***原则)。标题中的缩写AI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因为它是国际科学界通用的缩写词。又如,SomeResultsofHandlingMetalogicalProblemofEntailmentSystemCmbyComputer(用计算机处理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若干结果)一题也不符合标准。[2]据原论文的内容,可将之改为Machine-ProvingofMetalogicalProblemsofEntailmentSystemCm(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机器证明),改后的标题用8个词概括了原论文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只要了解标题技术标准并遵照执行,即可制作出符合规范的标题。2.标题中尽量多用关键词语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并减少标题中的词语数量,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在上述修改后的机器证明一则标题中的machine-proving,entailmentsystemCm,metalogicalproblem是原论文中的关键词语;在改后的人工智能一则标题中,除solving和功能词之外,其他词语均为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下例是一位外国学者所撰的一则包括论文全部关键词语的标题:ActionMinimizingSolutionsoftheNewtoniann-bodyProblem:FromHomologytoSymmetry(牛顿n-体问题之作用极小化解——从同调至对称)。[3]此标题中的n-bodyproblem,action,symmetry是原论文中的全部关键词语,而minimizingsolution和homology则是数学专业术语。此标题包括主标题(8个词)和副标题(4个词),用词总量超过8个,但是,它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3.根据需要制作主、副标题由于某些论文中的内容复杂或科学术语结构复杂,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概括全文的标题,所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办法解决标题过长问题。有学者写过如下一则标题:WhyIsChineseModalLogicDifferentfromItsWesternCounterpart(中国模态逻辑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对应物)。[2]由于论文的基本论题是根据中西语言特点论证中西模态逻辑差异形成的原因,所以此标题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它可改为主、副标题样式:ChineseandWesternModalLogic:TheDifferenceandItsCause(中西模态逻辑的差异及其成因)。二者同样用了10个词,但后者符合国际标准化规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论文英文标题时应注意这一国际标准和英文规范,并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不要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将之分开。参考文献:[1]JournalofAsiaNumismatics,No.2,2002,ANSPress,Singapore.[2]Abstractsof9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Logic,MethodologyandPhilosophyofScience,Vol.Ⅰ,Ⅲ,UppsalaUniversityPress,Sweden,1991.[3]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CongressofMathematicians,Vol.Ⅲ,HigherEducationPress,Beijing,2002.
国际学术论文篇(6)
为适应文献情报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组织都对论文标题的技术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词语和符号的使用,标题字数的限量等)。我国颁布的科技论文标题字数的国家标准是,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语不超过10个实词。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规定每条标题不超过8个词,并规定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国际学刊一般早已执行国际标准,也有些西方国家明确规定以国际标准代替本国的国家标准,而我国学刊一般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拟写中文标题,对英文标题既不强调执行国家标准也不要求执行国际标准。因此,目前只有极少数学刊基本按国家标准编译英文目次表(如《中国翻译》、《浙江大学学报》、《应用写作》等),大多数中文学刊的英文目次表的制作既不执行国际标准,也不执行国家标准。有些学刊的英文标题用词大多在10个词以上,多至20余个(如《历史档案》等),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相差甚远。据调查,许多学刊的英文标题中的其他技术细节也不规范,有的竟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区分主标题和副标题,如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我国唯一的英文社会科学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法学研究》、《人文杂志》、《美术研究》等等。因此,英文标题制作的标准化问题应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
二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制作要求
科技论文的标题是其基本思想的浓缩与概括。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那么,如何制作一则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概括论文基本思想的标题呢?
1.标题中尽量不用赘词冗语
据调查,标题过长的主要原因是标题中多有不含学术信息的赘词冗语。例如,国外一家学刊上有一则中国学者所撰的标题,即discussion on several academic problems in the book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money (《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几个学术问题的探讨)。[1] 此标题共用15个词,几乎是国际标准用词数量的2倍。可以说,其中的discussion on, the book, academic 是无用词语。学术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不可能讨论非学术问题,故academic 无用;书名已按英文规范(斜体字母以及标题和实词的首字母的大写)标出,the book 无用;新的或未定论的学术问题必然要通过讨论、证明从而扩大已知领域,故discussion on也无用。把赘词冗语删去,再把“纸币”的短语术语换为单词术语banknote,即可写出一则符合用词数量国际标准的标题:several questions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banknotes 。若不改换paper money, 则可将several删去。改后的标题之语义与原标题完全相同,因为question 通常用于表述社会科学中需要讨论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该指出,许多论文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喜用“试论”、“初探”、“浅论”、“浅谈”、“考略”、“管窥”等表谦词语,在译写英文标题时也常将之加入英文, 如此便要在英文标题中增加一两个词。因此,表谦词语应一概删去。至于许多学者在标题中惯用的a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of等一类无用词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英语科技论文中尚较常见,但是七十年代以来,它们由于受标题字数国际标准的制约已经在国际学刊中绝迹。
在了解标题的国际标准之前,许多学者都写过一些词语数量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标题。例如,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rela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解决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的方***原则)。[2] 因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无非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面(如知识表示、自然语言理解等)和技术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rolog等)的问题,所以此标题可改为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of ai (解决人工智能语言问题的方***原则)。标题中的缩写ai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因为它是国际科学界通用的缩写词。又如,some results of handling metalogical problem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by computer (用计算机处理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若干结果)一题也不符合标准。[2] 据原论文的内容,可将之改为machine-proving of metalogical problems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机器证明),改后的标题用8个词概括了原论文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只要了解标题技术标准并遵照执行,即可制作出符合规范的标题。
2.标题中尽量多用关键词语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并减少标题中的词语数量,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在上述修改后的机器证明一则标题中的machine-proving, entailment system cm, metalogical problem 是原论文中的关键词语;在改后的人工智能一则标题中,除solving 和功能词之外,其他词语均为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下例是一位外国学者所撰的一则包括论文全部关键词语的标题:action minimizing solutions of the newtonian n-body problem: from homology to symmetry (牛顿n-体问题之作用极小化解——从同调至对称)。[3] 此标题中的n-body problem,action,symmetry是原论文中的全部关键词语,而minimizing solution 和homology则是数学专业术语。此标题包括主标题(8个词)和副标题(4个词),用词总量超过8个,但是,它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
3.根据需要制作主、副标题
由于某些论文中的内容复杂或科学术语结构复杂,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概括全文的标题,所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办法解决标题过长问题。有学者写过如下一则标题:why is chinese modal logic different from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中国模态逻辑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对应物)。[2] 由于论文的基本论题是根据中西语言特点论证中西模态逻辑差异形成的原因,所以此标题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它可改为主、副标题样式:chinese and western modal logic: the difference and its cause (中西模态逻辑的差异及其成因)。二者同样用了10个词,但后者符合国际标准化规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论文英文标题时应注意这一国际标准和英文规范,并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不要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将之分开。
参考文献:
[1] journal of asia numismatics,no.2, 2002,
ans press, singapore.
[2] abstract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ⅰ,ⅲ,
国际学术论文篇(7)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16-02
一、论坛建设背景及理论
***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如何提升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含本、硕、博和留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学习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如何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国际化教育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已然成为新的形势下学界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为这一新命题的解答提供了新的视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重要分支认知灵活性理论被广泛地用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实现的。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近年来,校际大学生英语论坛在各重点院校蓬勃发展。上海第二***医大学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医学人文英语论坛”,在学界引起了轰动,有力地推动了学术英语改革实践的进程。
二、论坛介绍
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是一个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完全由学生组织、管理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表学科前沿趋势、表达专业思想、交流不同学科信息、展示自我、发展语言能力、接触、了解社会和学习统筹管理能力的实践平台。通过让学生自主承办、参与国际科技论坛,邀请留学生和校外学生就共同关注的前沿科技进行交流与探讨,学生可获得语言实践和能力展示的机会,也搭建起一个培养创新型国际技术人才的窗口平台。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是基于“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以演练为手段”的一门实践课程。作为论坛建立的第一步,我们为2011级多学科背景口译班开设《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与国际会议实务》,教授包括英文摘要写作、英语论文撰写、学术英语口头陈述(Academic Oral Presentation)等的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和包括国际会议组织流程、国际会务交流、国际会务信函写作、国际会务致辞与演讲等的国际会务英语。学生在修读完这门课程之后,利用所学的国际会务知识及语言技能,按照标准国际会议流程,自主打造一台“卓越大学生英语论坛”,并在论坛结束之后进行反思写作(Reflective Writing)。论坛的建设与组织完全由学生承担,教师对学生组织及参与论坛事务的整个过程作观察和评判,并在论坛组织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介入式的监控。针对论坛事务组织、参与和会后总结的同学间互评(Peer Evaluation)及教师评语作为对此课程的最终评价。
三、论坛特点
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是集学术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实践课程。它的创新之处体现在:
1.实习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学习即实践;实践即学习。论坛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学习情景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应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及会务英语,向全校学生(含本、硕、博及留学生)发步论坛事务公告;制作论坛手册和宣传影视、文本资料;征集及筛选稿件;公布与会嘉宾和宣讲人名单;撰写主持人发言稿和大会发言人背景介绍;制作论文海报;编写与新闻稿以及参与大会发言、问答环节等。真实、海量的会务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操练语言的场景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也通过真实、具体的会务操办深刻理解课程内容。
2.探究式的社会实践――实践了解社会;实践指导学习。“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建设的始终都会涉及到不同层面的社会性工作:联系与会专家、领导;联系赞助方;联系各高校学联辅助宣传;制做工作证、签名墙、条幅及采购茶歇物资等。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社会现状、洞察社会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学习方向及目标。
3.前瞻性的学术交流和多方位的才华展示。具有校园文化品牌意义的“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以年会的形式长期举办,每届论坛将以中国和东盟各国共同关注的科技领域为主题。论坛鼓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学生对热点科技前沿和趋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鼓励学生创新性地表达专业思想。除了学术层面的思想碰撞之外,制作论坛开场视频、宣传海报以及设计会标等创造性事务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学生展示设计才华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创新性英语实践课程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分四步实施方案:第一,开设《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与国际会议实务》课程及专题讲座,教授国际会议组织流程,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学习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第二,协助、监控学生组织、承办论坛,落实论坛每个阶段的监管工作。第三,举办论坛。第四,反思论坛举办的得失,总结此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及社会效益。
总而言之,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能成为一个语言交流的平台、思想碰撞的园地、才华展现的舞台和能力提高的集训地。论坛创新性地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之间的学生的学术交流,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锻炼了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Jordan 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a(3):3-12.
国际学术论文篇(8)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对于学术论文写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学术科研论文写作作为各种科研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学术交流的必备应用能力。学术论文具有高度的“规约性”,其属于赋有特定目的的交际事件类型,因此一般遵循约定俗成的惯例,而引言是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认的语步模式。根据Swales的观点,他采取“语步”(move)和“步骤”(step)来研究学术论文的引言,进而创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为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这一模式表明学术论文引言作为一类体裁,体现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的交际目的。
基于体裁分析法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研究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为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对于整篇文章的构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引言的介绍,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典型的交际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学术论文体裁的特征结合商务语言的特定交际目标,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对这类文章的语用策略指导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体裁分析方法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以期能够挖掘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语境的确定,模式的建立和语步分析的结构潜势。
2.相关研究综述
体裁分析理论最早是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之后由人种学家引入语言学领域(Swales,1990,p34)。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而今,语言学家们就体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两个主要学派即:以斯维尔斯和巴蒂亚为代表的ESP学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马丁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观点是“体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韩礼德影响的澳大利亚学派则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其数量和社会行为的数量一致”。上世纪末,秦秀白教授对巴蒂亚的定义作过比较详尽的总结,包括以下4个方面:(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是不一般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或交际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学派在定义上存在差异,但本质是一致的:
(1) 体裁是对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
(2) 交际事件的分类标准由语篇的内部结构特征和约定俗称的交际目的两个方面决定;
(3) 体裁具有常规性和制约性,语篇内容和形式需要遵循体裁要求;
(4) 同一体裁下的不同语篇存在差异。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斯维尔斯和巴蒂亚是把语步(move)和(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以学术和职业语篇为分析对象,总结归纳出特定体裁的基本语步和步骤。例如:斯维尔斯(1990)总结了学术论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结论各部分的话步和步骤,这就为高级写作和学术英语的教学等实际应用环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法也都把体裁视为一种社会活动,认为体裁可能随着交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而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也正是基于这一学派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与演绎,并借助语料库的思路预期这类型文章引言写作实践的谋篇布局。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集中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语篇是否具有可辨认且固定的语步?这对同类型文章的引言写作有何意义?
3.2 研究方法及设计
众所周知,有关商务英语的学术期刊并不很多,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从来源上分为2个部分:其中60篇选自于《中国ESP研究》,《商务外语研究》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3类与商务英语专业密切相关的期刊及会议。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独占鳌头,由其主办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国内这一学科发展最新,最全面且最专业的水平。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则是在商务英语学科不断发展前进的见证者,因此,选自于以上期刊及会议的60篇文章可以被视作发表于专业类期刊及会议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其余40篇选自于中国知网最新的以商务英语为题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的选取旨在能够多渠道的采样文本,具备广泛性。本研究依据斯维尔斯的学术语篇引言分析的理论框架对所选取的篇章进行了语步分析及频率统计,并根据数据讨论给出了研究结果分析与说明。
4.结果与讨论
4.1语步分析
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结构特征:
斯维尔斯的体裁理论为体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强调交际目的的关键作用。他首先着重研究了学术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创建研究空间”分析模式,并对引言部分进行了语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围;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据研究地位。论文引言的语步模式、专业类期刊商英论文引言特征及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别给出了非专业类期刊文章语步模式和非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
表1非常详细的列出了斯维尔斯关于学术论文引言语步的模式建构,共3个Move,每个语步下面细化为具体的步骤层次,但当这个语步分析应用到实际刊发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时就发现,这类文章的作者并不是严格按照语步顺序撰写文章,即使出现循环的步骤,只要满足写作需求都可以实行。这一点在下面语步统计的具体数据中得到了证实。表3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中,例如摘自《中国ESP研究》中的文章,论文引言中虽然也出现了3个Move(语步),并且第一个Move中的3个Step与斯维尔斯的完全重合,但是当引言分析进行到第二个Move时,发现传统的学术论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个步骤缩减为2个,第三个Move中的4个Step也只出现了其中2个。由此可见,学术论文的严谨逻辑是3个语步大框架所承载的,丰富的步骤推进会让文章的交际功能获得衔接链条的集约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体步骤也并没有影响到语篇所应完成的交际目的,因而,对于专业类期刊中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分析可知,这部分写作的基本架构是3个宏观语步分别是Move 1:确定研究范围;Move 2:提出研究具体问题;Move 3:介绍自己在研究的具体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研究成果),当这3步确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语篇功能已经建立,具体步骤的参与例如表2,表3中的各个步骤实施顺序使得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这类交际事件类型完整而严密。这也说明,学术论文引言这类语言体裁,是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整体建构形式,体裁组织着功能语体,并且这些体裁不仅有语体的共性,还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特点和语言组织特点。从以上的表4和表5统计的频率可知,这些发表在中国知网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的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维尔斯的提出的“创建研究空间”语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各类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为非专业类期刊所发表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对文章引言的逻辑安排并不作要求,毕竟这些期刊所刊发的是各学科各门类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论文内容的创新及结论的时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处其不足之处(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没有出现在引言中,可见我国论文作者对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Establishing a niche)这一步骤的写作习惯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问题与继续研究这两个语步。总之在非商务英语专业类型的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中,语步统计频率表基本呈现出了学术论文的引言步骤,但商务英语语篇的学术结合商务专业的特征并不明显,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骤。但是Move1与Move3:确定研究范围(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个步骤基本在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得到了谋篇布局时的重点陈述。这证明了斯维尔斯的学术论文语步模式是广泛,通用及规约性的,它对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是有指导意义的,当然由于文章内容和交际目的的异同,当作者在应对不同的征稿意见及个人特定的写作习惯时,引言中的各个语步有所变动。就这点而言,无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类抑或是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写作中都没有差别。
5.结语
中国的贸易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语的教学与
研究方式是无法与现实的需求接轨的,因此,商务英语必须建立本学科实践特有的并且可循环的认知模式,而这就一定要在理论上得到基础层面的支持。商务英语学术科研的发展从根本上制约着此类人才的培养,商英学术论文正是承担这类科研的载体,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就是试***以体裁分析的方法探索这类新兴学科的学术论文的结构潜势,体裁的双重性即商务交际性及学术交际性使得这类特定的语篇在引言部分充分体现出了学术体裁的语步建构,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够通过体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学术论文引言的框架指导,进而推动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更多的探究与研讨。
参考文献: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陈平.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新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外国语,1999(3):28-30.
[6]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J].外语界,2000,(1):11-18.
[7]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32-36.
[8]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138-146.
[9]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3-358.
国际学术论文篇(9)
[作者简介]霍海虹(1965-),女,陕西绥德人,西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陕西西安71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04)
[中***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85-02
高校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尤其是发表英文科技论文,是衡量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或作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则是扩大研究成果影响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对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研究生英语课,研究生英语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不少研究生达到了国家英语六级的水平。但是他们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听说能力和用英语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较差。大部分研究生在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时还有较大的困难,例如,在听外国专家作学术报告时,由于英语听力障碍,只能理解很少一部分内容;写英语摘要感到很困难,更不用说用英语发表文章或作学术报告。因此,大多数论文用中文发表,由于语言不过关,许多科研成果难以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没有机会与国外同行交流。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的主导思想是把英语看成是一种学习工具。这种指导思想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体现得非常明显,如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这种界定把英语视为学习工具而非交际工具,用于从文献资料中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而听、说、写等交际能力则被置于次要位置。学生对英语的接触只限于阅读,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语言的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以语言知识为主、应用能力为辅的阶段上。
然而,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要求在学术方面能自由地与国际上的高层次人才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更新,必须重视培养研究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使用的教材实用性不强,学生对使用的教材兴趣不大,缺乏学习积极性。二是研究生英语课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大部分学校仅仅开设了阅读和听说课,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一些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对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三是口语课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研究生英语听说能力低下,无法与外国人用英语正常交流,更无法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四是学生英语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仍有待提高。五是学生缺乏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对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和规则都不够了解,根本谈不到用英语作学术报告,进行国际学术研讨活动。
三、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路径(一)学校层面的培养路径
1.合理选用教材。目前陕西省大部分院校使用的研究生英语教材基本以提高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很少开设国际学术交流这门课程。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该注重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尤其对研究生来说,他们在本科阶段应该已经基本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在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后一阶段,英语学习应该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应该将英语语言学习应用到学术研究和工作之中。教材可以选用一些国际学术交流、科技论文写作和翻译方面的教材。目前,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教材不多,例如胡庚申的《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贾卫国的《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吴裴的《国际学术交流英语》、郭继荣的《学术交流英语》。而科技论文写作和翻译方面的教材较多,例如秦狄辉的《科技英语阅读和写作教程》等。也可以参考国外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初步形成该领域的权威教材。选择教材时应该考虑以下两方面:(1)教材内容的新颖性。由于学术是常新的,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前沿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作为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教学的教材应该经常不断补充新知识,吸收新成果。(2)教材的目的性、实用性强。教材应以培养学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为主要目的,使学生了解国际会议程序和相关规则,学术交流所需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提高专业论文写作水平。强调学以致用,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构建国际学术场景,营造语言应用的真实环境。
2.增设国际学术交流课程。目前,很多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课程一般只是单一的阅读课和口语课。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应的国际学术交流课程,如学术交流英语写作课,学术交流英语演讲课、视听说课,科技英语阅读、写作、听说、翻译等与学术交流有关的英语课程。
新增课程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设置。根据调查,目前开设国际学术交流课程的院校,课程大多被安排在第一学年,甚至在第一个学期。许多学生都认为这种安排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原因是他们刚开始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还没正式进入研究阶段。在还没有有机会进行学术交流时,就让他们在这个阶段学习该课程,一是缺乏感性经验,二是没有思想准备,甚至认为这门课没有实用价值,也就不能积极参与学习。而等到二三年级才认识到这门课的实用性时,已经没有学习的机会了。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演讲的感性认识,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这门课的价值,才能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学以致用。因此,第一学年的英语课可以安排科技英语阅读、写作、听说等英语课程;第二学年再安排学术交流英语等课程。这样才能保证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合理的位置,取得真正有效的成果。
(二)教师层面的培养路径
1.提高研究生英语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是提高学习者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必要前提。以往的听力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缺点。教师多数采用让学生听录音,听后给出答案的方法。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组织者的作用。教师应尽量采取多样的形式组织听力课教学。精泛结合是提高听力水平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完成正常的听力教学后可以给学生增加一些视听材料,如VOA,BBC,CNN等;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利用语音室或接收机听录音材料。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对话或篇章,也可选择英文歌曲或英文幽默小故事;水平较高的学生可通过看英文录像、电影等多种渠道进行听力训练。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听力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
目前大多数口语课是由外教讲授,许多学生反映口语课上基本是教师不停地讲,学生很少有机会训练,只能被动地听。口语教学的最佳途径是交际法。“让游泳者到水中去”是交际语言学理论的思想核心,即实践是学习口语的唯一途径。交际法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从讲授者的身份转为导演者和组织者来参与课堂教学。此外,还可以经常开展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英语活动,鼓励学生不断实践交流,如组织“英语角”或“英语俱乐部”,还可以每学年组织几次英语晚会、英语歌曲大赛、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等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提高研究生英语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研究生英语科研论文写作能力,这项工作可以由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完成。首先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各种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和培养。在研究生学位课中采用中英并用的双语教学,黑板及投影片上一律用英语,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一部分用英语一部分用汉语。对专业术语和生疏的词汇的讲解用英汉对照。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记住许多英语专业词汇并逐渐熟悉英语表达方式,最终掌握并运用它们。专业课教师也可以从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如Nature,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s选择若干篇论文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科研论文的写作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让学生用英语进行科技论文或摘要的写作训练。然后,学生分小组对论文进行讨论,英语教师从语言方面,即语篇语法结构上作具体讲评。
3.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国际学术会议是最为典型的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能锻炼研究生各个方面的学术交流能力。很多学者认为,国际学术会议集学术思想、专业人才、学科信息、研究成果等不同形式交流于一体,融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多项技能于一室,既是一种国际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又是高度综合、高度集中的语用场所。笔者认为,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提高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活跃思维,开阔视野,研究生可以同一些国际著名学术权威或某一学科的资深专家切磋交流,并从中获得灵感,进一步开展更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推动科学研究。为此学校、院、系应多为研究生们创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整体学术交流水平。
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模拟学术演讲、答辩、主持以及模拟其他学术交流中常见的情景,寓学于用,寓教于用,来有效地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学期中,分学科举行小规模的模拟国际学术研讨会,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可以先分班进行,学生将自己近期的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打印出来,使用power-point在模拟会议上宣读论文,接受台下教师和同学们的提问,并聘请专业教师或学术专家作学术点评,英语教师作语言点评。最后再将各个班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中表现出色的研究生聚集起来,抽出时间举行一次较为正式规模较大的模拟国际会议,让全校本专业的研究生都来参加,同时对模拟国际会议进行录像,制作成VCD,成为以后教学的辅助教材。经过几次这样的学术模拟会议后,研究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虹.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
[2]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硕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国际学术论文篇(10)
well as inspirations therefrom
WANG Qi
(Graduate Department,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uch 4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es recog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as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cooperation and reader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author acquired firsthand data by manually referring to paper journals and downloading electronic data,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ternationalized journals are powerful support for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to go international;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went through a pa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basing on North America first, then to battling for the markets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Oceania, and finally to spreading to Asia and Africa gradually; the country distributions of journal authors and readers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the primary manuscript source country has the largest reader groups of both journals simultaneously.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s the following conducive inspir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managing high quality, internationalized academic journal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exte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studies; carry out selective, planned manuscript source input from and output to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first, boost the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mutu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 journ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hat is connected to and shared by world databases, so as to facilitate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rs worldwide to acquire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to quickly extend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strengthen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fam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especially famous expert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 enhance the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 of Chinese sports scholars as soon as possible; form a number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d with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orientation; the sports journal ***istrative department build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motion support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sports academic journal;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随着我国大陆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于2012年创刊并于2014年被SCI、SSCI两大数据库同时收录,探索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一时成为国内体育期刊界乃至学术界热议的话题。虽然《运动与健康科学》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成功占有一席之地并迅速进入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行列,然而,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内期刊国际化的相关研究也十分薄弱。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科技期刊国际化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有关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研究成果极少。在为数不多的相关成果中,从经验总结出发为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提出建议对策的论文又占绝大多数,很少有学者基于国外体育学术期刊??际化进程的定量分析来掌握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态势并获取国际化发展经验。
要研究期刊国际化,首要任务是确定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国内外众多学术期刊研究者对此展开了讨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化期刊共性的特征应包括语言国际化、编委国际化、出版发行国际化、作者国际化、读者国际化等方面[1]。国外学者则认为期刊国际化本质包含作者国籍、读者国籍、作者合作、出版发行语言以及编委会成员国籍结构[2]。可见,国内外学者在期刊国际化指标的认识上较为统一。对于美国体育学术期刊而言,英语是其***语言又是国际语言,因而本研究对美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历史进程进行实证分析,不考虑语言国际化指标,而是从编委国际化、作者国际化、作者合作、读者国际化这4个指标出发,以期找出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1 国际化进程分析
1.1 期刊选择缘由
本研究选择《美国体育教育评论》(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作为期刊样本。《美国体育教育评论》是美国第一本体育学术期刊,于1896年创刊,主办协会为美国体育教育促进会。发行专业的学术期刊《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科学研究和增进知识[3]。《美国体育教育评论》于1929年停办,期间共发行了34卷,发表1 170篇论文。随着体育学科的逐渐成熟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其主办机构于1930年创建了另一本学术性更强的期刊――《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正如时任协会***Maroney所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发行是基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健康和体育教育领域研究活动的增加,对体育科学研究感兴趣的群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要使体育教育专业得到持久的发展,就需要鼓励和发表出色的研究成果。”[3]《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是一份国际性的权威体育学术期刊,它被SCI和SSCI两个国际权威的引文索引数据库同时收录,根据2014年期刊引用报告(JCR),该期刊是SCI收录的81种期刊中被引半衰期均大于10年的10种国际体育科学期刊之一。1930―2015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4 263篇。通过对一脉相承的两份体育学术期刊百年来国际化历程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1.2 两种期刊编委国籍
通过对《美国体育教育评论》1896―1929年共34卷的统计,这期间共出现了65位编委。1907年之前,还没有一位外国籍编委;在1908、1909、1910、1912、1917和1918年,每年有一位外国籍编委,且都为加拿大人。可见,在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初期,编委会成员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编委会外籍成员并未增加,北美以外的编委尚未出现。
《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1930年创刊至今共出现过547位编委。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及20世纪60年代,编委中没有外国籍编委。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各出现了2位外国籍编委。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国籍编委数量及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例如20世纪90年代比例高达14.29%。另外,外籍编委的国籍构成也经历了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之前,外国籍编委都来自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英国籍的编委,20世纪90年代又增加了澳大利亚、瑞典籍的编委。由此,《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编委会成员国家来源经历了逐渐从美国本土扩大到北美地区,再到欧洲地区的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编委国际化趋势。
期刊编委会专家的学术水平、国籍分布对于期刊稿件质量的控制、期刊发展选择的方向和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4]。国际化期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一支有较高国际知名度、集中了国际范围著名学科专家的编委队伍。一家科技期刊的国际编委占编委总人数的比例对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有着直接影响。编委的国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SCI也将编委的国际化程度作为其重要的收录标准之一。例如,著名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科学》的编委会由100名专家组成,而其中大概有1/3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5]。我国体育学术界第一本英文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JSHS)创刊不到3年,逐渐获得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国际学术出版人士的认可,顺利进入SCI/SSCI,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聘用国际化的编委。据了解,JSHS编委会目前共有32位成员,包括2位联合主编、4位副主编、26位编委,其中7人担任学科编辑(Associate Editor)。海外编委24人,占全体编委的75%,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和地区[6]。
1.3 两种期刊作者的国籍
期刊作者国家分布分析就是考察期刊论文作者所属的国别,能够显示期刊论文合作度、期刊作者是否具有国际性等特征,是期刊国际化程度的最直接的显示指标[7]。
1896―1929年,共有1 000多位学者在《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发表过学术论文,而美国以外国家的作者在全部作者中所占比例不到4%,可见,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初期尚未争取到更多外国学者的稿源。这与该时期科学信息产生和传播速度较慢以及全球范围内多数国家的体育学术研究尚未出版有直接的关系。
1930―2015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稿件总数为4 263篇,其中包括500多篇的外国稿件,所占比例也超过了10%,且多来自发达国家。1960和2000年各是一个分水岭。在1959年之前,外国稿件数量不足10篇,其所占比例不到2%。从1960年起,外国稿源出现了大幅度提升,数量稳定在60篇左右,所占比例平均超过11%。在21世纪前10年,外国稿件数量接近100篇,超过22%。2010―2015年的6年中,外国稿件已达到180篇,比例高达47.1%,外国稿件的数量与美国本土稿件数量基本持平。这充分体现出《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越来越重视外国作者的来稿,逐渐发展为一个给世界各国体育学者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国际平台。
??1930―2015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稿源的具体国家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外国稿件分布较为集中,位居前10位的分别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新西兰和芬兰,其中尤以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最多,占外国稿件总数的63.1%。上述前10位的稿源国家几乎都是体育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可见,发达的体育科学与稿源的高贡献率之间有密切关系。从国际稿源国家的发文时间来看,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3国的稿件稳步提升,亚洲国家的比例增长幅度较大,非洲国家虽然出现的数量较少,但也在逐步上升。这表明《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作者国际化趋势逐渐由北美洲向大洋洲、欧洲、亚洲及其他各大洲扩大,它除了争取欧美国家来稿外,特别争取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来稿。
1.4 两种期刊作者的国际合作情况
研究方式的合作化是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8]。国际性的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将反映在的署名上,这就意味着,《美国体育教育评论》《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发文作者的国际合作情况可用来衡量一个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据统计,《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的发文作者全部为***发表。20世纪40年代之前,《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稿件也都为***发表。20世纪50年代,《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开始出现两国合作署名论文,但这一比例仅为0.2%。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90年代,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有所提升并稳步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还出现了多国合作署名论文。然而,国际合作发文率仍没有超过5%。真正的国际合作高峰期是在2000年之后,特别是2010年以来,无论是两国作者合作论文还是多国作者合作论文出现大幅增长,国际合作发文率超过20%,各个国家已不单单是与美国的合作,其他各大洲之间的国家也开始频繁的学术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合作率与国际稿源的录用比例相辅相成,这再次印证了大科学时代的体育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越来越重视科研团队的力量。
1.5 两种期刊读者的国籍
由于期刊被引频次是期刊被读者利用的客观记录,因此,期刊读者的国际化程度可以用期刊被国外引用的多少以及引用来源地域的广泛程度加以表征[11]。
国际化的期刊具有一定的显示度,因此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其读者遍布世界各地,范围广泛。一种期刊高频次地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引用,才真正标志着得到了国际的承认。因此,读者的国际化可以通过读者对该刊的引用来评价。然而,目前国内体育学术界极少关注期刊的读者国际化问题,本研究尝试对这一期刊国际化指标进行分析。获取该两种期刊的国外被引频次和引用来源国的步骤为:选用WOS数据库中的Cited Reference Search方式进行被引著作检索,例如,检索式为:Cited Work=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系统将显示《美国体育教育评论》被引条目外,同时还给出来源文献条目,即引用它们的文章信息。利用WOS数据库的结果分析功能对来源文献条目进行国家、时间等分析,可统计《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的被引频次及其国际引用频次。
结果显示,在《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发表的1 145篇文献中,仅有57篇被引用,施引文献共计115篇,其中,第一次被引用的时间是1903年,1903―1988年,引用该期刊的学者全都来自美国本土。1989―2009年,只有2篇施引文献来自美国之外,外国读者比例的平均值约30%。2010年至今,国际施引文献稳定在3~4篇,外国读者比例的平均值约50%。总体而言,《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引用率较低,这自然使得国际引用率呈现较低水平,因而导致该期刊国际化程度很低。
《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仅有不到3%的论文被美国之外的国家引用,表明该时期《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被利用的地域广泛性以及国际化程度很低。20世纪60年代起,《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引用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直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逐年提升。从2000年开始,《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引用率已达到60.6%,2010年更是达到了67.8%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该期刊的被国外学者引用的数量超过了被美国学者引用的数量,因而可以说,该刊整体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通过具体的引用国家的数据分析可知,《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读者分布和影响范围达到了104个国家和地区,说明该期刊有着广泛分布的读者,其国际化传播力度和学术影响力可见一斑。据统计,排名前30位的国家,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读者数量最大,这4个国家的读者数量占读者总数的63.1%。从时间上看,1960年是一个较明显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仅有4位来自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读者引用过《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引用文献在全部引用文献的所占比例仅有3%。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引用率达到14.9%,引用国的数量也达8个。在这之后,国际引用率和引用国数量一直不断攀升。特别1990年之后,来自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厄瓜多尔、秘鲁、马拉维等一些非洲、南美洲的国家和地区的读者群体也逐步扩大。可见,《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化传播路径为:北美洲作为现代体育科学的起源地和两种期刊的发源地,自然而然地可看作世界体育学术的中心和起点,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出现欧洲、大洋洲的期刊引用者,20世纪60年代期刊引用者的国家和地区首次涉及亚洲。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南美洲和非洲的读者陆续出现。
2 对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启示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创办并成长在现代体育科学发源地和当代世界体育科技中心的美国,这使得两种期刊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国际化问题比非英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少得多,但两种期刊分别有着几十年和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的一些做法及规律还是值得中国期刊人借鉴的。
1)从《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编委、作者以及读者国际化进程可知,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体育科技期刊大发展时期,这与美国学者亨利1964年提出“体育学术化”的时间一致,可见,体育科技期刊事业发展与体育学术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国际化的期刊是体育科学研究走向国际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高水平的体育科研水平能为国际化期刊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基础。所以,要想增强我国体育科技研究力量和扩大体育学术国际影响力,办高质量的、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外国籍作者、编委以及读者的出现时间透视出美国体育学术期刊走过一条先立足北美再争夺欧洲、大洋洲体育科技发达国家市场,最后逐步扩散至亚洲、非洲的国际化路线。这启示我们,先向体育科技发达国家做好有选择的、有计划的稿源引入和输出,在彼此交流对话中推进国际化的步伐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国际学术论文篇(11)
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八大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 nbsp; 江苏 湖北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与国内***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 7 2526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nb sp;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 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 3462 17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与国内***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nbs p;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nbs p; 38 229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与国内***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完成 312 420 269 3716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 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与国内***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其他 139 125 100 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