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教案篇(1)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论文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对乐府民歌《木兰辞》的影视改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两部作品,即: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1998)以及由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2019)。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部《花木兰》的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编者究竟有何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
二、调研资料情况
1.谢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15-417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0-101
3. 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4. 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文学教育(上)》, 2019(1)
5. 孙连琦,漫谈《木兰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1)
6. 杨开达,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7.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19(2)
8. 梁静璧,意识形态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
9.毕耕、李冬青,《花木兰》:迪斯尼演绎的东方传奇,《中州大学学报》,2019(2)
10.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 》[A],第六届全国传播学会议论文[C],1999年
11. 塞缪尔亨廷顿,张立平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 新华出版社,2019
12.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9,中国期刊网
13.李希光,新媒体挑战旧宣传——刘康、李希光对谈录 [J].国际新闻界,2019(2), 第5--10页.
三、实施方案
主要从对原作品的改编的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方面均采用:“先总述概况进行对比然后再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节改编的异同
同:1、爱情友情一个都不能少;
2、都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发现了木兰女儿身的秘密
异:中:对战争的思考,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西: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没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
二、木兰作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异同异:
异:1、娱乐化的角度:中:女人在战争中的形象,娱乐化程度不高;
西:加入幽默的元素,形象设置夸张;娱乐化程度高,冲淡了战争的严肃性;
2、对女性的解读:中:人物中综合了犹豫、妇人之仁、爱情、理智等,将木兰的形象立体化,符合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解读;
西:突出一个普通女孩的个性形象,突出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有西方的色彩,强调女性的***,自由;
三、配角形象设置的异同:
同:都成功设置了“配角”形象;
异:中:以战争中的真实存在的人物为配角,表现了兄弟间的感情;
西: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影片中加入了“中国龙”作为配角,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是吉祥物;
四、主题设置上的不同,反映出改编者各自的民族烙印的异同:
异:中: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将人性放在国家利益面前进行拷问;宣扬集体主义的爱国精神;
西:西方文化的烙印:强调个人主义,宣扬女性的自由、***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预期结果
课题任务: 论文选取对诗歌《木兰辞》的典型改编影片,通过对两部影片中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预期结果:通过对两部《花木兰》改编影片的详细分析研究,来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倾向以及价值取向。
结果形式:以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完成。
五、进度计划(请依照学校要求的当期论文进度填充)
2019年11月16日—11月30日:联系指导教师查阅资料,拟定选题
2019年12月1日—12月31日:确定选题
2019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2019年1月16日:参加开题报告答辩会
2019年1月17日 —2月28日: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大纲
2019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
木兰辞教案篇(2)
学生们个个急不可耐,在急切的阅读中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课文写的是作者自家住处附近的一株古藤萝无缘无故被愚氓之人砍掉,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整个燕园的悲剧乃至于整个时代的悲剧。作者意在呼唤全社会都来爱美、护美。这样为进一步探讨课文的主题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在课前的预习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必经的一步,所以我有意识地在课前“预习学案”中设立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难解问题记录下来,从而促使学生在预习每一课时都能提出疑难问题来。
如预习《三颗枸杞豆》一课后,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三颗枸杞豆是谁给的?三叔为什么在弥留之际不留下其它珍贵的东西?三叔画的三幅画和画下面的三个圆圆的“0”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说这三个枸杞豆,“它是生命终结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0’!但‘0’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当学生把这些疑问弄清楚后,也就基本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及中心。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质疑问题,既能为课上的分组讨论和探究备好材料,又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如此假以时日,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在课堂质疑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极佳时机。因而我紧抓不放,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促进学生学、思、疑、问、悟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如学习《木兰诗》一课第三自然段中“到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段,学生由于对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领悟不深,因而在翻译时将此处直译为“到东集市上买骏马……到北市上买长鞭”,表面上似乎也说得通。我没有强行纠正,而是等待时机,诱发学生自己去发现、体会。所以当学生讨论“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时,我有意找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翻译这句话。结果他译成了“将***一百个都战死了,壮士十年后都回来了”。
大家都觉得这种结局不太合理,连发言者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安慰他们这不是同学们的错,而是古人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并激发学生展开讨论、大胆思维,结果大家发现这两句合起来翻译最好。我当即予以表扬,并顺势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回忆一下前文有没有这样的句段,让大家提出来并相互质疑。学生终于发现前面第三段开头的一段话,并重新翻译。而后又提出“作者除了运用互文的手法,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通过展开讨论,学生领悟到,还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铺叙战前的紧张气氛……也是北朝民歌的一种写法。通过上述巧妙的诱导,学生从中不仅感悟到作者的构思精妙,认识到北朝民歌的特色、人物的思想情感,而且感受到质疑问难及创造性思维的乐趣。
四、在课终的质疑问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教学过程,让学生再质疑。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布局等方面提出看法。如上文提到的《木兰诗》一课,在教学结束后的质疑阶段,有学生质疑课文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个比方虽有赞美木兰之意,但用在本诗中不够贴切。
木兰辞教案篇(3)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辞教案篇(4)
花木兰观影心得感想初中范文1花木兰,一个中国的传统故事,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女孩。在中国,花木兰是孝道、爱国、有责任感、有勇有谋的象征。欣赏完《花木兰》这部动画片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花木兰不怕困难,艰苦练习,终于爬上杆顶拿到了那支箭的场景。
一个柔弱女子有着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终于到达了成功的顶端。我敬佩花木兰的勇气和那种不屈的精神,谁说女子就不能闯出一片蓝天?谁说女子就不能拯救天下百姓?谁说女子不如男?
对,就是她,花木兰,她做到了。她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拥有了英雄般的刚强气质。她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女汉子”!
“我只想证明自己的本事,我只想证明!”我记住了这句朴素而充满力量的话。想想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经常因为遇见困难而退缩、放弃,我自叹不如,感到非常羞愧。也许有的时候,我缺少的就是这样一句激励自己的话;缺少的就是这一份坚持。今后我要学习花木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认真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花木兰观影心得感想初中范文2初次听见我们学校的大姐姐在学校活动中诵读这首《木兰辞》时,就被它朗朗上口的韵律、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回家后我从爸爸买的古诗词书籍中找到了这首《木兰辞》,缠着爸爸讲给我听,原来《木兰辞》讲述的是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因国家需要驱赶外患、征战戍边,花木兰年迈的父亲也在征兵之列,她弟弟又未成年,于是木兰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在沙场上,木兰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经过多年的征战获得了胜利,使民众过上安定的生活。回朝后不愿在朝为官,只恳求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恢复原来在家时的本来面目,过上了平淡、安宁的田园生活。从此,我就喜爱上这位能为国分忧、文武双全,孝敬父辈、关爱手足,热爱生活、勤劳善良的女英雄。每当我诵读《木兰辞》时,眼前就浮现出花木兰那英姿飒爽、刚毅坚强的身影,又联想到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情景。多次诵读《木兰辞》后,我深深感到木兰在三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第一是她自强不息、刚毅坚强、心系民众、为国分忧的精神。木兰从小自强不息,练得一身高强的武艺本领,在封建礼教的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不畏艰难,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在十多年的征战中,她为广大民众能过上安定平和的日子,放弃亲情,不辞千辛万苦,出生入死、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终于凯旋而归。我觉得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刻苦认真的学习真本领,锻炼自己坚强不息的精神,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第二是她尊敬父辈、关爱手足的诚挚亲情。从文中看到国家需要戍边征兵,而木兰家父年老多病,没有长兄,弟弟又小,木兰坐在机杼前一阵阵的叹息,转而毅然决定替父出征,积极参***,为父解忧。又从文中“不闻爷娘唤女声,……”感受到木兰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我觉得从木兰的身上,我要做到尊敬老人,关心弟弟妹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大家都喜爱的人。第三是她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勤劳善良、不爱慕虚荣的生活态度。从木兰回家急切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出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也是爱梳妆打扮的女孩子。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看出木兰是一个不爱慕虚荣、追求名利的人。我觉得我也应做一个热爱生活、真真实实、健康快乐的人。
我国有丰富的文学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从参与诵读经典的活动中,我体会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些知识的指引。只有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积极生活,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
花木兰观影心得感想初中范文3他够聪明,总是能想出各种方法不花钱或是赚到钱,那段见花木兰和人谈生意,过去蹭吃蹭喝大饱一顿,席间周旋,面不改色,镇定自如,当真是大将风度,令人拍案叫绝。
他够雄辩,口才极好,且出口成章,逻辑严密,每每被欺骗的“苦主”找上门来,也能够顺利的反戈一击,理直气壮,气吞山河。
他够孝顺,想尽办法找钱,甚至不惜出卖自尊,做拉车的驴,也不过是为了给善忘的母亲治病。为母亲画下的一张张地***;母亲走失,四处找寻,焦急伤心时留下的眼泪,一点一滴,满腔都是儿子报春晖的心思。
他够温柔体贴,喜欢上花木兰之后,陪着他去找寻徐三纲,大漠中生死不顾;为花木兰分忧排难,出谋划策,以求成全;面对花木兰和徐三纲在一起甜甜蜜蜜,有风度的恭喜,自己却对住那个小绢人黯自神伤。那段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写出表白的书信,怎料机缘不巧,空落得伤心的情节,真是让人伏案长叹。奈何奈何。
他还 够武艺超群,虽然最后显露身手,打死终极boss的时候,化身东方不败,颇有些儿戏,前面也没有埋些伏笔给些预兆,但随便摸本书出来,随便捡套武功就开打,也很有高手风范了。
当然,他还 很有智谋。说是什么花木兰有将才,通篇看下来,只看到贺高升的智慧和功劳:是他施计挟持住突厥王,才能以人易人,救朗小小,而花木兰只不过挡掉那飞箭,却占尽全部功劳;是他想出方法和花木兰扮打仗的士兵,才能顺利的挟持突厥首领,救出第一小队,结果花木兰成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却无人理会他;最后杀死终极boss, 却四下无人,功劳更是埋没。唉,没办法,这部片子名为花木兰,而非贺高升,自然只能做红花旁边的绿叶了。高升兄,为了老婆,你委屈了。
总之呢,这部片子里面,阿喜的形象,又可爱,又讨喜,比武筛选时的投机取巧,被曹***罚重复动作重复话语时的惫懒搞笑,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阿喜的喜剧才能。真是好喜欢。
花木兰观影心得感想初中范文4这个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观看了电影《花木兰》,看了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花木兰是北魏的一个女孩,那时北方柔然部落南犯,到中原抢劫。北魏皇帝下令从每户人家中抽一名男丁充***,花木兰家里只有父亲一个男丁,为了不让年老多病的父亲上战场,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征战沙场。战场上,花木兰隐瞒身份和男兵一起出生入死,她不仅勇敢,而且肯动脑筋,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士兵,花木兰屡建奇功。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人们才发现原来花木兰是女孩子……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奇女子到现在都为人们所称颂。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的故事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古有巾帼英雄穆桂英、梁红玉、冯婉贞、秋瑾等,今有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任长霞、为人生注入真爱的朴今淑。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千***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正如近代***志士、巾帼英雄秋瑾诗中所说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在和平年代,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巾帼英雄的`赞歌。我常钦佩花木兰,钦佩她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应该向花木兰学习,克服困难,不气馁、不放弃。长大以后也要向花木兰一样孝顺父母,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木兰辞教案篇(5)
[摘要]今拾《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的几则民族词汇:“哨鹿(木兰)”、“昂邦”、 “碟巴”、“堪布”, 以现有大型辞书为参照,对其中解释未尽之处进行补释。除检索清史文献外,也兼及同时记小说、方志等,略陈管见,可为不同学科利用这一文献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可补大型工具书之缺失。
[关键词]《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满语词;藏语词;考补
中***分类号:H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6-0078-04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满族建立的一个朝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语言的接触、借用,文献典籍中出现了不少的民族词语。《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1]是康熙朝乃至清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中出现的民族词汇,今人或颇费解,今拾几例,加以考释,可促进清史研究、民族研究等相关研究,也可为《汉语大词典》、历代职官辞典等大型辞书的编撰修订提供参考。
【哨鹿】【木兰】
康熙肆拾捌年玖月初肆日直隶巡抚赵弘爕奏折:
捌月拾陆日已经具折,差家人文绶恭请圣安,文绶至今未回。想因皇上哨鹿路远,故未即回。[1](2册P.642)
康熙伍拾伍年拾月貮拾伍日广东广西总督赵弘灿奏折:
又传旨:“皇上哨鹿回来,身子精神狠①好,总督家人回去对你主子说。”[1](7册P.483)
按:打猎时,人仿鹿声吹哨而引鹿谓“哨鹿”。满语称“木兰”。清康雍诸朝都在每年秋季围猎习武,举行“秋大典”。康熙二十年(1681) 在约当今河北围场县置“木兰围场”,以满洲八旗兵为营卫,凡内外蒙古各扎萨克均率左右分班扈猎。场内置行宫。 [2](P.45) 场面相当壮观,《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王礼考》十六《大狩》有载:“木兰者,围场之总名也,周一千三百余里,南北相距二百余里,东西相距三百余里,周遭设卡,伦守之。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国语谓之木兰,今即为围场之通称矣。凡围场之名,曰塔里雅***、曰永安莽喀、曰巴颜喀喇……曰沙尔当、曰***尔根伊昭。凡六十余所。每岁车驾大弥,或十八九围,多或二十围,盖于讲武中寓好生之德,与成汤三面解网之意同一揆也。”[3](P.6065-6066)
清代哨鹿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但此一活动非自清始。其实,早在辽代,女真人就有哨鹿的习俗。《辽史·营卫志》:“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咸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舐鹻鹿,又名呼鹿。”清代多位学者在著作中都有相关论述,如清阿桂《满洲源流考》卷十六《国俗》:“《通考》女真,俗勇善射,能为鹿鸣,以呼群鹿,而射之。按:今哨鹿之制,以木为哨具,又象鹿之首,戴之使鹿不疑,惟精于猎者能之。”[4](P.315)清查慎行《人海记》卷下《哨鹿》:“哨鹿之说,《辽史》已有之,但未详其法,今特志之。每岁于白露后三日,猎者衣鹿衣、戴鹿头,天未明,潜伏草中,吹木筒作声,牡鹿闻之,以为求其偶也。遂踊跃而至,至则利镞加蔫,无得脱者。”[6](P.117)七月为鹿期,猎鹿者仿雄鹿作声而诱引雌鹿,当源于“由鹿”,即用来诱捕其他鹿的鹿。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十七:“由鹿谓之哨鹿,又云:‘今制秋狝,谓之哨鹿。猎人冒鹿皮,入山林深处,口衔芦管作鹿声,鹿乃群至,然后取之,即古之由鹿也。唐吕温《由鹿赋》曰:“由此鹿以致他鹿,故曰由鹿。”《说文》云:‘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则由鹿又当作。”[7](3册P.2619)
可见,“哨鹿”之法当起源于用以诱捕其他野鹿的由鹿,到清代哨鹿成制、成规模。而从康熙二十年开始的“木兰秋弥”,成为清代一项重要的国家大典,哨鹿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八旗官兵的素质,同时也具很重要的***治意义,“通过木兰秋弥活动,绥服、团结内外蒙古各部,使之成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治支柱。”[8] 《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清代卷)对“哨鹿”及“木兰”解释内容大致相当,未对哨鹿之法及与之有关的“呼鹿”、“由鹿”做进一步解释,今检相关文献,补之。
【昂邦】
康熙肆拾年拾月贰拾肆日陕西甘肃提督李林盛奏折:
御前噶喇昂邦吴达禅、二等侍卫喇西传旨,着铨等赍来,皇上赐有食品物件,并有吴达禅等清字旨意,为此,先期禀知。[1](1册P.59)
康熙肆拾伍年拾月贰拾玖日直隶巡抚赵弘爕奏折:
臣于拾月初拾日前往天津会同内务府包衣昂邦赫硕色等查勘水田,自天津起身到永定河查看两岸堤工,原俱于限内赔完。[1](8册P.655)
康熙五十七年闰八月初一日杭州织造孙文成奏折: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准内务府清字文开:带管包衣昂邦事董殿邦,于十月二十四日传旨。[1](8册P.299)
按:“昂邦”为满语音译词,又作“按班”。本义为“大”,后沿用为“大臣”。《汉语大词典》只收“按班”,解释为:“满语,大臣,又译为昂邦。如尚书称阿思哈按班,侍郎称阿思哈尼按班。”没有书证,只有两个用例,且未收“昂邦”。《中国历史大辞典》“昂邦”“按班”均未收,只收“昂邦章京” [2](P.300),见后文。《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释“昂邦”为“满语。义为大臣。”[9](P.493)《清史满语辞典》释“按班”为:“又作昂邦,满文为“amban [ampan]。amban(按班)为臣、大哉之大。汉义为大臣、大员。”[10](P.22)
今查检清代文献,知“昂邦”本义为“大”。清李桂林、顾云《(光绪)吉林通志》卷二十七《舆地志》十五:“……父曰阿马,母曰葛娘,大伯曰昂邦阿马,叔曰曷克赤,子曰济,女曰义……要曰该蜜,不要曰该辣库,小曰阿卽格,大曰昂邦,买曰乌打蜜,卖曰温嗟蜜……。”[11](P.503-504) 清张伯英《(民国)黑龙江志稿》卷四《地理志》:“(小依吉密河)注于呼兰河、昂邦河县东三十五里。昂邦,清语大也,一作安邦河。”[12](P.159)
“昂邦”本义为“大”,由此沿用为“大臣”、“首领”。二者具有渊源关系,《清史满语辞典》云满语“为臣、大哉之大”,汉义为“大臣”,似不确。这一意义在更早的时代已经出现,参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三《按班》:“按班如言首领大人,金时或对音‘谙板’……后审定为阿么巴,又审定为昂邦,又审定为按班,此两字乃三合为阿么巴最审也。”[13](P.82)
关于涉及昂邦的官名,以“昂邦章京”为例,《中国历史大辞典》释为:“官名。满语音译,后金天聪八年(1634)定总兵官为昂邦章京。”[2](P.300)《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释“昂邦章京”为“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总兵。”[9](P.493) 《清史满语辞典》“昂邦章京”条释“昂邦”为大臣,“章京”释为“有职守的文武之官。”而汉义则直接释为“总管大臣、大将***。”[10](P.22)究其实,满文的janggin(章京)即汉语“将***”的音译,以上解释“武职”为是,“有职守的文武之官”似不确。清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九》:“夏四月辛酉谕曰:今我国官名俱因汉文从其旧号,……夫知其善而不能从,知其非而不能省,俱未为得也。朕虽未成大业,亦不听命他国。凡我国官名及城邑名俱新易以满语,勿仍袭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等旧名。嗣后,赏册书名定五备御之总兵为一等公,一等总兵官为一等昂邦章京,二等总兵官为二等昂邦章京,三等总兵官为三等昂邦章京……”[14](P.369册P.109)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防止满族人汉化,皇太极谕示摒弃汉人的原有官爵、城邑名,而改用满文音译名。上文康熙朱批用例中的“噶喇昂邦”、“包衣昂邦”到底何指?清方浚师《蕉轩随录》卷三《清语官职》有详细的论述:“……固山额真,又名固山昂邦,凡固山读如姑色,昂邦读如按班,下同此,即今之都统;……驻防昂邦章京,今之驻防副都统司;……噶喇昂邦,即左右翼前锋统领;戈什昂邦,又名郭齐哈昂邦,即御前大臣;包衣昂邦,即总管内务府大臣。”[15](P.108)
《清史满语辞典》收“包衣昂邦”和“包衣大”两个词条,并分别加以解释,释“包衣昂邦”为:又作包衣按班。满文为boo i amban [poo i ampan]。Boo i(包衣):家内的;amban(昂邦):大臣、大员;汉义为家内之臣,汉名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官名。释“包衣大”为:满文为boo i da[poo i ta],boo i(包衣):家内的;da(大):头目、首领、根、本。汉义为包衣头目,汉名为管领。官名。[10](P.34)词典把“昂邦”释为“大臣、大员”,把da(大)释为“头目、首领、根、本”,不确。参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总管内务府大臣,清语称包衣昂邦,即包衣大。”[16](P.29) 该词典后出转精,前言谈及“对清代衙署职官、封爵赐号等满名的解释,散见于清代官书、文集、笔记及某些东北地区的方志。近代学者对此也做过研究,但总的来说,收录未备,在解释上亦有未能尽如人意处。”又云:“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采清代史籍(包括《清文鉴》等满汉合璧书籍),目的是给清史、清代文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在研究、阅读清代史籍时,解决一些满名方面的疑难。”[9]总体来看,词典释词较为准确,引用有据,但囿于条件,只引用史籍资料,未求索笔记、方志,同时缺少从语言学角度对词义的深入阐释。
【碟巴】【堪布】
康熙五十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料理***务都统法蜡、四川廵抚年羹尧奏折:
臣等自川省备兵以来,凡情形信息,无不留心体察。向闻达则哇地方,虽系所属,其碟吧②名大克咱者,素于拉藏不合。[1](8册P.321)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三日四川总督年羹尧奏折:
现今巴尓喀木沿途有名地方,皆西海各部落交纳差事之处,碟巴大克咱将旧有之营官、堪布,悉用心腹之人换替,而西海王贝勒等竟无言者。待以羁縻,施之驾驭,则无不可,若与我兵同行,窃恐贼人及得知我动静。[1](8册P.386)
按:“碟巴”、“堪布”均为地方***府的官名,是***班禅的高级侍从,握有***权,管理喇嘛的首领称“堪布”,管理地方老百姓的称“碟巴”。 《汉语大词典》释“堪布”为“藏语音译词。原地方***府的僧官名,为***、班禅的高级侍从,握有大权。”释为是,不赘言。关于“碟巴”和“堪布”的官职,清方浚师《蕉轩随録》卷十《》载云:“自前后藏东至里塘,司其地者皆以僧与民长杂治之。而僧尤重,在前藏者曰***喇嘛,在后藏者曰班禅喇嘛。此其尤尊者,呼曰胡土克***。胡土克***者,师也;其弟子曰班弟,班弟所任职曰仓储巴者,主其财,任其烦事,其分居他部为喇嘛之长曰堪布,而民长曰碟巴,又有堪布兼碟巴者,盖西夷所敬,惟僧也。”[15](P.406)施行***教合一,所以,此二官名也用于宗教。清李元《蜀水经》卷十《若水》:“……称佛四弟子之一饮酒杀生,善役鬼驱神……其徒阐黄敎者为胡***克***,其次掌黄敎者为堪布,又其次辖地方民人者为碟巴,民听约束。”[17](P.728册P.302-303)碟巴管理地方事务,包括藏族非常重要的丧葬礼俗,文献都有相关记录。如清邹弢《三借庐赘谭》卷七《陋俗》:“《旃林记略》云:……盖贫乏之家不能用司剐,而自剐者也。司剐者卽丐头,多拥巨赀,亦有碟巴管束。”[18](P.1253册P.701)
选拔官吏也有明确的规定,清人黄沛翘《***考》卷六《人事类》提到这些管理者的选拔的条件,而且对相关的职位都做了具体阐释:“委用头人,由住藏大臣、***喇嘛选择,亦取才品及家道殷实者。……凡放大小碟巴,皆于此等人中选用,至于出使头人称谷操,传事头人称若尼尔,管理家计头人称业尔巴,听役头人称乃兴巴,其各地大头人称碟巴,次称热熬、称十布。凡统领兵马之官有五:总统之大头人称戴本;其次称甲本,管兵二百名;次称如本,管兵一百名;称赖本,管兵四十五名;称局本,管兵十名。又有小头人称郭度。以上所委之碟巴、头人,即征收所辖其地之钱粮以自赡。”[19](P.189)
《汉语大词典》《清史满语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以及其他相关词典③均未收“碟巴”一词,当补。
注释:
①康熙朱批奏折文献中“很”与“狠”通用,“很好”出现1例,“狠好”出现7例。
②从我们所检的文献用例看,均用“碟巴”,写作“碟吧”仅见上举此例,当为笔误。
③包括张***烺主编《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余鹿年编着《中国官制大词典》、唐嘉弘《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徐连达主编《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
[2] 郑天挺,戴逸.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清史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 (清)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4](清)阿桂,等.满洲源流考[M].孙文良,陆玉华,点校.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5](元)脱脱,等. 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清)查慎行.人海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7](清)郝懿行. 郝懿行集[M].济南:齐鲁书社,2010.
[8]景爱.木兰围场建置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2).
[9]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K].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10]尚鸿逵.清史满语辞典[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 (清)李桂林,顾云.(光绪)吉林通志[M]//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 (清)张伯英.(民国)黑龙江志稿(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3](清)俞正燮.癸巳存稿[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4](清)王先谦.东华录[M]//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清)方浚师.蕉轩随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6](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5.
木兰辞教案篇(6)
摘 要:《雌木兰替父从***》是木兰戏中最具影响的一部作品,她以《木兰诗》为创作原型,开木兰戏之先河,也为后世木兰戏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文章对《雌木兰》进行文本分析,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三个方面阐释木兰故事由诗到剧的转变。
关键词 :花木兰;木兰戏;《雌木兰替父从***》
中***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55-02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4年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中国戏曲中的木兰题材剧研究”成果之一(yfc100314),负责人:林旭,参与人:王雪松
木兰异性改装替父从***的故事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又称《木兰辞》)。该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明时期,出现了第一部敷衍木兰从***故事的戏曲作品——徐渭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此后,在明清传奇和地方戏中出现了二十余部木兰戏。学术界多以类名来概括取材相同或相近的戏曲作品,如“水浒戏”、“包公戏”、“木连戏”等,因此模仿前例,将叙写木兰从***故事这一题材的戏曲作品,称为“木兰戏”。
徐渭的《雌木兰》是木兰戏中最具影响的一部作品,她开木兰戏之先河,也为后世木兰戏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雌木兰》全名《雌木兰替父从***》,全剧共分两出。第一出写木兰替父从***,奔赴战场;第二出写木兰擒贼首、获封赏、归故乡、结姻缘。该剧以《木兰诗》为创作本事,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完成了由诗到剧的转变,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丰富和发展。
一、《雌木兰》的人物形象
《雌木兰》保留了《木兰诗》中原有的人物形象——木兰、木兰爹娘、木兰弟妹、战时伙伴。此外,增加了征东元帅辛平、黑山贼首豹子皮、王郎、小鬟、二***等,构成了更加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丰富的故事情节。
(一)花木兰——男儿特质和女儿心态的结合
《雌木兰》中的花木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本是女儿身,因替父从***而异性改装成为他人眼中的男子,在取得成功后又恢复女儿身份。在这一过程中,木兰的人物形象体现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木兰具有男性的特质。“随着俺的爷也读过书,学过写武艺”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习武一般都是男子才能接受的教育,而木兰自小就随着父亲学文练武,可见父亲是按照教育男孩子的方式教育木兰,或者说木兰喜欢这种是男孩子的教育。这种男性的特质,具体可以表现在木兰的“刀***弓马”的表演上。其次,木兰具有女儿心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婚姻的期待;对贞洁的重视。这可以从以下的小细节看出来。第一、裹小脚。“回来俺还要嫁人,却怎生?”可以看出木兰的内心里有着想嫁人的女孩心态。第二、守贞。“还你一个闺女回来”“我紧牢拴,几年夜雨梨花馆,交还你依旧春风荳蔻函。怎肯辱爷娘面?”出征前米兰向母亲承诺守贞,凯旋后再次向母亲证明贞操,说明在木兰的内心深处是很看重女性贞洁的。第三、对婚姻的渴望。木兰征战十二载,在荣归故里的当天就结成婚配,可以看出木兰对婚姻是期待的,“配不过东床眷”一句再次验证了木兰对自己的贞洁要求很高,但同时又渴望婚姻,透出女孩的甜蜜和娇羞。
(二)木兰父母——冷漠的父亲、虚伪的母亲
《雌木兰》中木兰的父亲和母亲,作者着墨不多,尤其是木兰的父亲,虽然木兰是替父从***,但全剧除去木兰在剧首介绍“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之外,再无多述。这样的安排呈现出了一个冷漠的父亲的形象。
木兰的母亲在木兰替父从***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是矛盾的,甚至虚伪的。一方面花母担心木兰的安危而不愿木兰出征,另一方面迫于现实不得不承认木兰出征是最好的选择。剧中,木兰和母亲的一段对话直接表现了花母的这种心理。
“(木)娘,爷该从***,怎么不去?(娘)他老了,怎么去得?(木)妹子、兄弟也就去不得了?(娘)你疯了,他两个多大的人,去得?(木)这等样儿,都不去吧。(娘)正为此没个法儿,你的爷急得要上吊。(木)似孩儿这等样儿,去得去不得?(娘)儿,娘晓得你的本事,去倒去得。(哭介)只是俺两老口怎么舍得你去!又一桩,便去呵,你又是个女孩儿,千乡万里,同行搭伴,朝食暮宿,你保得不露出那话儿么?这成什么勾当?”
从这番对话中可以看出,花母虽然接受了木兰替父从***的现实,但十分担心女儿的安危,很快这种担心又被对木兰贞洁难保的担忧而掩盖。此后,更是反复叮嘱木兰重视贞操,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文字的描述而跃然纸上。
二、《雌木兰》的故事情节
《雌木兰》对木兰从***故事的丰富不仅仅表现在人物数量的增加、关系的复杂、内涵的丰富上,也体现在故事的可观性和和情感的丰富上。《雌木兰》在增加了“放小脚”“练武艺”“劝爹娘”“擒贼首”和“配姻缘”等数个情节单元。这些情节点的增加各有各的特点与用处,同时又具备一个共同的作用,即让木兰故事成为一出合乎观众审美、易于搬演的舞台作品。
“放小脚”“练武艺”“劝爹娘”是第一出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点。剧本由木兰自报家门开始,为了替父从***,木兰决定操练武艺,这就不得不得放开被束缚的小脚。“要演武艺,先要放掉了这双脚,换上那双鞋儿,才中用哩。(换鞋作痛楚状)”。“油葫芦”一段细致描写了木兰换鞋脱袜放脚时候心里的所感所想。
“生脱下半折凌波袜一弯,好些难。几年价才收拾得凤头尖,急忙得改抹做航儿泛。怎生就凑得满帮儿楦。回来俺还要嫁人,却怎生?这也不愁他,俺家有个漱金莲方子,只用一味硝,煮汤一洗,比偌咱还小些哩。(唱)把生硝提得似雪花白,可不霎时间漱瘪了金莲瓣。鞋儿倒七八也稳了,且换上这衣服者。(换衣,戴一***毡帽介)”
“练武艺”这一情节包括“天下乐”“哪吒令”“鹊踏枝”“寄生草”“幺”数段,分别描述了了木兰放脚后演练刀、***、弓、马等多番武艺的场景。木兰的手腕有力、步伐稳健,拉弓跨马毫不费力。这一情节并非没有用处,用实际行动向观众交代了木兰替父出征的可行性,观众已经不用担心木兰不能担当出征之重任。“劝爹娘”一节,木兰以父老弟幼的理由来劝慰母亲,通过母女间的对话,呈献给观众一个有担当、有孝心的木兰形象。
“擒贼首”“配姻缘”是第二出中的两个主要情节。“擒贼首”一节描述了木兰得到元帅辛平的赏识,命她于两***交战之时擒拿黑山贼首豹子皮。虽然直接的描写只有短短一句“木冲出擒介”,但前文却做了大段的铺设,通过他人之口突出木兰武艺之高强。此外,擒贼之易也能凸显出木兰本领之超群。“配姻缘”是全局的结尾,可看做中国戏曲的大团圆式结局。锦衣还乡的木兰被母亲安排与王朗成亲,木兰虽是娇羞,却推辞不过,当日拜堂,成就姻缘。这是《雌木兰》剧情上的最大创新之处,为征战归来的木兰安排了一个圆满的归宿,让女扮男装的木兰通过婚姻彻底回归了女性身份。
故事情节的丰富使木兰故事更加完整,完成了由诗向剧的跨越,成为一出可演可观可感的戏曲作品。
(一)情节丰富、适合搬演
戏曲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在于她是舞台艺术,虽然杂剧在明中后期已经逐渐成为案头之作,供文人赏玩。但是徐渭并没有忽视其作为舞台艺术的特质,在创作工程中考虑到了舞台搬演这一实际问题。例如“放小脚”这一情节,木兰换鞋脱袜、痛苦焦急的模样在舞台演出中颇具喜剧色彩,同时贴合了当时的民间习俗,容易为观众所理解。“练武艺”一节在舞台上搬演,刀、***、弓、马等轮番上阵,定能夺得满堂喝彩。“配姻缘”的大团圆结局也让舞台看起来热闹喜庆。
(二)情感充沛,引起共鸣
戏曲作为代言体的文学样式,不能直接抒情,而是让角色通过人物的念白、唱词等来调动观众的情绪,以引起共鸣。《雌木兰》在情感的阐释和抒发上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以“劝父母”一节为例,木兰考虑到父亲年迈、弟妹幼小,义不容辞的担起战争的重担,还能以平和的语气来劝慰担心的父母,让观众感受到木兰的懂事和孝顺。“放小脚”和“配姻缘”两段让观众看到了木兰坚强外表下的小女儿心思,放脚后担心嫁不了人,被母亲配姻缘时候的娇羞都让观众有了会心一笑的微妙感受。
三、《雌木兰》的主题思想
《雌木兰》的主题思想也在《木兰诗》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该剧作者是晚明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徐渭,他生平坎坷,心路崎岖。对《雌木兰》主题的探究需要结合徐渭的身平和晚明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女英雄的赞歌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腐败,倭寇在浙江沿海一带烧杀抢掠。当时,徐渭身为浙江巡抚胡宗宪之幕客,曾为抗倭出谋划策、甚至亲历战场,这一经历对徐渭的影响颇深,激发了他报国的热诚。在抗倭的战斗中,有一支广西少数名族的***队,其将领是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瓦氏,这一真实事件或是徐渭创作《雌木兰》的直接原因。
(二)徐渭的自况
徐渭虽然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其杂剧作品《雌木兰》颇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意。曾有人作诗讽刺徐渭,骂其《四声猿》是“妄喧妄叫”,徐渭反击称“要知猿叫肠堪断,除非侬身自做猿”。《雌木兰》一剧的主旨或可结合徐渭生平经历,从中探寻一二。《雌木兰》中木兰异性改装,征战十二载,却无人发现,真是“世间事多少糊涂”,这其中充满了徐渭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恨,对世人有眼无珠的不满。
(三)复杂的女性观
《雌木兰》客观上宣扬了男女平等的女性观。“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可见木兰并无“男尊女卑”的观念,反而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上阵杀敌,亲擒贼首时木兰喊出“这功劳得将来不费星儿汗”又可见其卓尔不群的能力。但同时,徐渭借木兰母亲之口,多次突出女子贞洁的重要性。又以木兰对婚姻的向往并最终以婚姻为归宿,让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着与男子平等人格的女性回归到封建社会下女性最终的命运中去了。可见,徐渭一面提倡男女平等,赞扬着巾帼英雄花木兰,一面又反复强调贞洁的重要,并以婚姻作为女性最终的归宿,不难看出其复杂的女性观。
《雌木兰替父从***》以《木兰诗》为创作基础,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对木兰替父从***的故事进行了发展和丰富,完成了由诗向剧的跨越,使之成为可演可观的舞台作品,亦是最具影响的一部木兰戏。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张雪.木兰故事的文本演变和文化内涵[D].天津:南开大学,2013.
〔4〕罗艳秋.谈杂剧《雌木兰》对徐渭个性思想的深度折射[J].辽宁行***学院学报,2007(12).
木兰辞教案篇(7)
所以,下面简要说一下这几类题目的解答思路。
解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之前,大多数需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台湾作家的散文大多抒发对故土的思念,比如琦君的《春酒》;鲁迅的文章多有披露旧社会的罪恶,比如《孔乙己》。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诗的主题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中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和杜甫的《兵车行》中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同样是描写战争,为什么前者充满积极追求功名的英雄气概,后者却满腔对战争的仇恨和抱怨呢?只因前者是盛唐边塞诗,当时国力强盛,国人皆以驻守边疆,为国捐躯为荣;后者则描述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的史实。因此,阅读诗歌首先要弄清楚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才可以把握正确的方向。
例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昭王求贤若渴,置千金于台上,招请天下贤士。诗人借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这道题考的就是对本诗主题的理解。诗人生活于中唐时期,国力还很强盛,因此边塞诗中多有以忠君报国为主题的。所以这道题答案是“表现了诗人对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忠君报国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第二种类型的题目是赏析文本的语言或者艺术特色,和文学作品阅读题一样。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是“由实到虚”,“实”是要先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实际内容,“虚”是分析句子想达到什么表达效果。
通常先考虑诗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营造了什么氛围或者意境;接着思考这类句子是否有什么深刻含义,是否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句子用了明显的艺术手法的,如果是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先找出本体,说明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如果是其他修辞,应该说明这种修辞的作用——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感情。写答案的时候要分点回答。如果句子是抒情性质的,应该回答两点:怎样抒情的,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什么感情。句子是总结概括、议论或者抒情性质、有深刻含义的,应该结合上下文,概括要点,并分点回答。
例如,2011年陕西省中考古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是元稹的《西归绝句》,第二题是: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这道题考的就是对诗句的鉴赏,题干用“景语皆情语”给考生以提示,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描述本句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分为两个要点,一个是“实”:诗人猛一抬头,只见江岸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上开满桃花,春色妍丽。一个是“虚”:本句诗表达了作者欣赏明媚春色的浓郁的喜悦之情。
木兰辞教案篇(8)
3.全球化语境下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表率:阿伦德哈蒂·罗易——兼及《微物之神》王鸿博
4.由批判到并蓄: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脉络焦若水
5.论父权制文化贬抑女性的话语策略现代妇女(理论版)赵晓辉
6.歪曲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的女性主义批评沈家乐
7.性别、民族与身份——"多重话语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综述肖丽华
8."公共领域"的父权特征及女性主义者的批判刘国华
9.土族妇女生活方式研究初探——以青海互助土族妇女为例金昱彤
10.形象的修辞,幸福的谎言——男性视域下女性的广告形象审视马藜
11.招赘婚姻:一种社会性别解读张彦花
12.物化理论视角下的女性身份建构刘巍
13.和谐社区建设的社会性别视野何阳
14.先上车后补票——"奉子成婚"现象的分析魏淑娟,李涛
15.伦理·女性·关怀——谈西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毕文君
16.底层叙述:女性理想世界的痛苦构建——罗玉凤现象背后的社会性反思郭宏斌
17.解读《阿芙罗狄特》中的性与道德王敏
18.在理智号情感间寻找平衡的支点——欧阳子小说集《魔女》的女性心理世界初探钱文霞
19.徐渭《雌木兰》在木兰故事传播与接受中的地位和价值杨玲
20.金陵十二钗之二尼——妙玉、惜春比较论郭富平,李蓉
21.解析"安意如现象"的多维视角杜丽萍
22.《不存在的骑士》中人的"存在"与性周小莉
23.现代妇女(理论版)女性与民俗音乐的传承——创作杨琼
24.张洁之于爱情:圣化-颠覆-重建的女性思考历程赵叶花
25.身体写作及其在中国的嬗变蔡玉华HtTp://
26.超越禁闭的空间——《圣殿》中谭波儿的形象读解张娜
27.《飘》中斯佳丽对现代女性的启示杨树国
28.用语言建造童年——对草川人诗歌创作的考察马路明
29.女性工作者的从业动机和个案探析张海钟,张娟弟
3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以兰州城市学院为例李梅
31.对农村妇女宫颈癌预防认知情况的抽样调查刘丽媛
32.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甘肃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焦克源,刘媛
33.家庭暴力的救济现状及对策分析解晖
34.浅析金融危机下女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田芳
35.金融危机影响下的80后女农民工就业特点与对策探讨何旺子
36.关于就业素质养成中爱岗敬业的基本认识张小东
37.妇女发展与针对性培训金文俊
38.妇联组织在培训西部贫困地区失辍学大龄女童工作中的经验探析——以甘肃省实施"中英大龄女童合作伙伴项目"为例牛芳
39.中职校德育课改新方案实施工作探讨现代妇女(理论版)王艳萍
40.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网上教学实践探索——《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个案研究魏萍
41.中职应用文课的现状及教学初探朱小莺
4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唤师生情感的共鸣贺晓敏
43.论提高女性领导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宋月玲
木兰辞教案篇(9)
着迷——若瑟·狄莫新作展
在北京全艺社展举办的《着迷》个展中,艺术家若瑟·狄莫首次在北京展出自己的近两年新近创作的32幅作品。狄莫的作品,是对身份、多重品格、梦境与现实、美丽与恐惧、以及可视与不可视之间的隐喻对立的探索,这意味着作品不只是纯粹的视觉艺术,概念上必须与当代社会及其价值观一同诠释。艺术家利用了概念和达达艺术的词汇,进行了一连串艰巨的实验,并不断以典故和隐喻,反映出存在于公开与私人的幻想和确定性。同时,在探索美丽与恐惧之间,他对意识和表现力发出提问。(木木)
那危的“观与辞”
2012年6月3日,由著名策展人杭春晓策展的艺术家那危个展“观与辞”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将集中展出艺术家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十几件绘画、装置作品。关于那危近期以蓝白颜料为主创作的作品,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杭春晓说到道:“那危的‘蓝色’、‘白色’,彻底摆脱了文学化的***像象征,成为‘感知’被重新激活的视觉力量,一种独具特征的修辞方式。尤其,当画家用锡管颜料直接挤压出的‘色丝’来完成‘蓝色’、‘白色’的视觉结构时,关于绘画的‘惯性认知’也成为这种‘修辞’加以审视的对象之一。那危的‘色丝’,将‘笔触加工’的物质感变作直接挤压出的色彩本身,仿佛未曾通过‘手绘’过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手绘笔触’的平面性,转向体积化的浮雕性。很显然,那危的目的并非为了制造浮雕效果,而是为了消解关于‘绘画’的既定认知,并通过‘色丝’的直观化物质感,建立一种全新的视觉修辞。”(木木)
邓箭今个展:“欲の幻境”
“欲の幻境—邓箭今个展”于2012年6月24日在北京东京画廊+BTAP隆重开幕。邓箭今是中国南方执着于架上绘画的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在展览现场观者所欣赏到的“戏剧”极其凌乱,人物交错攒集一处,同性、异性的在欢畅而剧烈地进行,带角的面具和翼翅让人物的表演有如重口味的化妆舞会??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邓箭今这类创作的缘由呢?我想他关注的应该是像巴塔耶所说的性对于自我、自我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的内在对立、人性与兽性的斗争。邓箭今的作品将人们引入那片令人狂喜而又备受煎熬的欲海,那个神秘而又暗藏危机的世界,而他自己却难以给出清晰的答案,抑或根本就没有答案。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张瑜洋)
印度公路
近年来印度的高速发展,是新世纪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印度与中国发展状况的比较,也经常成为热门的国际议题。在两国经常被外界视为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印度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文化正慢慢传入中国。本次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印度公路”展览带来三十多位来自印度的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多种媒介探索了当今印度的社会与***治现象,包括环保、宗教宗派主义、两性和阶级等。(木木)
米兰·葛里噶尔:看得见的声音,听得见的绘画
米兰·葛里噶尔是一位87岁高龄的捷克国宝级艺术家。与激浪派艺术几乎发生于同一时期,他的绘画、声音及行为艺术对20世纪后半期的艺术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5月28日到6月17日,葛里噶尔首次在今日美术馆举行个展,完整呈现了葛里噶尔独特的绘画与声音艺术。米兰·葛里噶尔在一生的创作中,不断地将视觉符号进行简化,并在其上加入了声音、行为等元素。1965年,当葛里噶尔偶然勾勒素描时,发现铅笔划过画纸的声音能够能够引发想象,于是他将声音录下,成为了他绘画作品的一部分;后来,他不断尝试利用多感官进行创作,甚至用身体穿透画纸进行绘画。他的行为艺术从来就不是一种表演式的行为(performance),而是一种自主的行动(action)。(周雪松)
孔令楠:水上书
孔令楠是从去年在UCCA展览项目开始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她以普通的油画颜料制造的霓虹灯效果线条让人过目不忘。5月19日至7月9日,孔令楠的首次个展在杨画廊举办,此次个展由绘画系列《姑射山》、《迷阳迷阳》与装置作品《我们走向荒原,却依然看的见火焰》三个系列作品组成,延续了她对人类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辩证思考。
(周雪松)
匠人“匠气”
由著名艺术家吕胜中策展的***波、魏明、王雷、叶森装置艺术展在前波画廊开幕。他们的创作实践并非从观念的表达开始,而是基于传统的手工艺。他们身处国际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雄厚土壤,因而,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在今天再重建一个传统农耕文化的海市蜃楼,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代精神与创造的实在营造。他们不再将原有专业美术教育给予自己的造型能力当成从事艺术表达的唯一法器,而是从民众生活、游方匠人或工棚作坊中开启灵感与智慧的广场,并进入其中接纳质朴造化。(王宏州)
水声墨语
木兰辞教案篇(10)
叶蔚璋,祖籍湖北黄陂,曾为民警,现为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黄陂木兰研究会副会长,《花木兰展览馆》创办者、名誉馆长。
这件德化白瓷木兰摆件,虽然通身素色,但是丝毫不减损木兰将***的威仪。坐骑的肌理、将***的身姿和神态,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传说家喻户晓,一个女子代父从***、英勇杀敌的情义故事,为悠远绵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血色。
千余年后,原籍黄陂的武汉青山区警察叶蔚璋,从一张原河南新郑卷烟厂生产过的“木兰君牌”香烟烟标开始,以收藏的方式触摸木兰传说。他大量阅读相关文史书籍,到省内外有木兰传说和木兰地名的地方走访、考察,到各地古玩市场搜罗木兰将***主题的藏品。十几年下来,他的文献资料、手工艺品等文化藏品已有18个门类,数量超过2000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木兰收藏第一人”。
踏山访友找木兰
在众多藏品中,叶蔚璋最为珍视的是一块55斤重的寿山石。
1996年,叶蔚璋到徐州出差,一个卖旧钱币的老人提到有个历史老师收藏了一件反映木兰从***的石雕。叶蔚璋希望他引荐,但老人要他先买自己的1000张连号的两毛钱纸币才肯带他去。叶蔚璋好说歹说,最后花1800元买下了那些纸币。
走进那位历史老师家,叶蔚璋一眼就看到了那块摆在堂屋香案上的石雕。硕大的一块寿山石,精细雕刻着十四个人物,木兰从***的故事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叶蔚璋满心喜欢。然而主人根本没有出售的意思,叶蔚璋失望而归。
回到武汉后,叶蔚璋经常和那位老师联系,闲谈之中了解到他喜欢收藏印章。4年后,叶蔚璋专程再访。进门寒暄几句之后,叶蔚璋问主人有没有战国的印章,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将自己带去的一枚刻有“拥王”字样的俑身铜印递过去。老师一看,立即瞪大眼睛,非常激动,直说要买。叶蔚璋诡异笑笑,连声说:“不卖!不卖!”
老师咬咬牙说:“我拿寿山石跟你换,外加2000元,怎么样?”叶蔚璋还是摇头。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老师的寿山石和马少波《木兰从***》(1949年版)交换了战国古印。
在云南旅游,叶蔚璋听说一位纳西族老人有一幅描绘木兰从***故事的纳西手工画。他不管不顾地走了7个多小时山路,来到老人家。那幅画用天然植物染料染成,色彩艳丽,构***精美,老人视其为珍宝,哪里舍得卖?叶蔚璋于是岔开话题,和老人聊起了木兰文化。两人滔滔不绝,相谈甚欢。隔墙有耳,老人待字闺中的女儿被客人的学识和涵养吸引,芳心暗许,求父亲玉成姻缘。叶蔚璋当时已婚,如实相告。当晚,老人留他喝酒,他喝得大醉。第二天本来想带着遗憾上路,临行前却听老人说:“很高兴交到你这个朋友,这幅画送给你!”
为了买藏品,叶蔚璋卖过一套房子,却从未卖过一件藏品。一套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木兰奇侠传》,他花了6000元方才收入囊中。署名王大凡的瓷板画、清代洪兴明的青花瓶、民国许友义的骑马瓷像以及民国的老唱片、电影拷贝等,都是他不惜本钱购得的。
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叶蔚璋也曾多次错过喜欢的藏品。民国时期新生烟草公司的木兰烟标,竞价时他一时犹豫,结果被广东藏家买走,懊悔至今。2004年在厦门见到一套木雕,因为钱不够只买了两件,等他凑够了钱再联系时,其他十几件已经被别的买家买走了……
木兰属于世界
叶蔚璋有一枚民国时期上海福星烟草公司的“金字塔”牌香烟的烟卡,他视若珍宝。烟卡从外表看平淡无奇,但是上面印有何应钦将***毛笔书写的一段木兰从***的故事。烟卡所在的年代正值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木兰的爱国精神和尚武精神可以鼓舞国民从***杀敌的热情,所以将***的亲笔书写其实折射着那个时代对尚武精神的渴望。
叶蔚璋还有一张时期的木兰将***的明信片。据他分析,1936年到1940年,日本侵略者觉得东北大局已定,志得意满,在文化统治上有所放松,《木兰辞》曾被选入的教科书,出这样的明信片也就不奇怪了。
这类见微知著、蕴含了丰富时代信息的藏品,是叶蔚璋特别乐于收集的。在他看来,有些高价购得的瓷器藏品,价值还比不上这些记录着历史的小卡片。
2008年,黄陂木兰传说入选部级非遗。申报之所以能够成功,黄陂区博物馆设立的黄陂木兰文化陈列功不可没,而这个陈列的绝大多数藏品都来自叶蔚璋。其实,最早建议黄陂申报的人也是他。
多年做木兰文化收藏,经多方考证,他认为尚无充分证据证明木兰故里一定在黄陂。在他看来,木兰故里究竟在哪里并不重要,木兰文化是属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他的藏品还有一些来自国外,如迪斯尼公司制作的一套木兰玩具,法文的《木兰故事》,以及1939年巴达维亚(雅加达)出版的荷兰文《花木兰》等。
叶蔚璋开了一个叫“木兰宾舍”的QQ群,与全国各地的木兰文化爱好者交流。他计划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集结为一本《木兰文化史》,他还想以后能骑车搞一次“木兰文化万里行”。不过,叶蔚璋最大的愿望是建一个木兰文化展馆。
收藏、办展馆都要花钱,叶蔚璋已有捉襟见肘之感。他很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展览模式,最好能和有志传播木兰文化的高校、企业、文化公司、旅游景区合作,“这样我能有一部分收益,把收藏继续下去。”
木兰辞教案篇(1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和媒体渠道的多样化,各种声像的字幕和配音翻译活动也越来越多。然而,我国外语影视作品的引进以及翻译研究起步都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电影配音翻译的理论。可喜的是,新世纪初,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产生恰当译文的翻译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释力,可应用于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翻译活动中”[1],其中包括影片的字幕和配音翻译。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多维度转换研究概述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综合考虑影响翻译活动的各方面因素,于2004年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提出并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其基本理念: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积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而“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
根据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能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两种文本语码的简单表面的转换上,应该注意细心观察译者所处的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全面分析可能影响到翻译结果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出最佳翻译。
二、动画片《花木兰》配音翻译的多维度适应转换
花木兰的故事取材自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迪斯尼公司与美国艺术家以其独到的眼光,第一次将中国千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蜕变为具备一切要素的流行文化,得以风靡海内外。但是,根植于西方价值观和伦理观的新创作,在保留原故事的中国传统元素和主要故事情节基础上,进行了相对的改写,突出了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的束缚,努力追寻个人价值的美国精神。因此,该片打上了很深的“美国化”烙印。国人在动画片的配音翻译过程中,由于有着对这个故事更加直接的了解,对原版电影中一些过于“美国化”的东西进行了多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使之更加符合中国观众对原著的理解和接受力,以适应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2]《花木兰》是迪斯尼的第36部动画片,对于配音的动画片,考虑到青少年是主要观众,要求配音应体现口语化这一特征,力求语言贴近大众,雅俗共赏。下面以“木须”一角为例,对比台湾版吴宗宪和内地版陈佩斯的配音翻译进行分析。
例1 (木须督促蟋蟀煽火)
木须:Cmon,youre gonna stay,youre gonna work.
吴:快点,你想跟来你就快煽呀。
陈:快煽呀,你不就会煽乎吗?
例2 (木兰初来报到,与他人打架,把营地弄得一团糟。)
木须:I mean,uh,sorry you had to see that,but you know how it is,when you get those,uh manly urges and you just have to kill something,fix things,uh,cook outdoors.
吴:我是说抱歉,给你制造麻烦。不过你也知道男人就是这样,冲动起来,非得动手打架不可,修理东西啦,出出气啦!
陈:我是说,请您多包涵。不过你知道这么个理儿,男人心里不顺了,总是要发发火,打打架,出出气什么的。
内地版中北京味十足的方言配音,契合了汉语口语中的象声、押韵、儿化和叠生等显著特征,既生动活泼,又妙趣横生。而且,对比吴与陈的配音,内地版通过陈佩斯这个地道北京人的声色演绎,木须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鲜明,其“京味”配音风格也更受中国内地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非常成功地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民间俗语是汉语的一大源泉,历代典籍文献中的成语典故则是汉语的另一肥沃土壤。[3]内地版译者尽量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四字成语、诗句和典故来给角色配音,尤其体现在“皇帝”一角的语言转换。
例3 (皇帝夸奖男主角李翔)
皇帝:I know what this means to you,Captain Li.Your father would have been very proud.
台译:我知道它对你的意义,你父亲会以你为荣。
内地译:你劳苦功高,前程远大,你父亲定会为你含笑九泉。
例3中,内地版译文在一句话内用了三个成语,显得庄重且富文采,符合皇帝的人物性格和身份,而且与木须的滑稽方言形成对比,让语言的表现更具张力,彰显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2]
“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4]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前者是个人文化,国家、***治、社会,一切都建筑在有***人格的自立的个人基础上,以个人为本位,家族不占重要地位。后者则是家族文化,个人组成家,家再组成社会、组成国家。家族的长期存在和成为社会的本位,使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繁殖和滋生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忠孝、礼教、三纲五常、伦理,都和家族有联系,都是由家族产生的。
首先,儒家思想的体现。
例4 (木兰见媒婆)
媒婆: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
台译:妇有四德指的是什么?
内地译:三从四德的四德会背吗?
木兰:Fulfill your duties calmly and re…f —respectfully.Reflect before you snack act.This shall bring you honor and glory.
台译:妇德指的是谦虚;而妇言是少说话;妇容是和悦,还有妇功,妇功意思是服从。
内地译:妇德指的是卑顺;妇言是少说话;妇容要端庄;还有妇功,会干活,一定要为家里争光。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相比台湾版的配音,内地版着重点出了“三从四德”这一儒家关于妇女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最后还加上了一句“一定要为家里争光”,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
其次,忠孝精神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事君为忠,事亲为孝,忠孝两全”是社会思想道德标准的最高典范。《木兰辞》中,花木兰替父从***、保家卫国,是忠与孝的典型代表。动画片《花木兰》的创作,由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介入,木兰完全成为一个叛逆或挑战传统追求自我价值的形象,是美国人依照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塑造出来的美国木兰。[5]然而,内地译者在给木兰配音时,着重从文化维还原了木兰忠孝两全的精神,重塑了木兰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传统形象。
例5 (木兰受伤后女扮男装一事被发现)
木兰: My name is Mulan.I did it to save my father.I didnt mean for it to go this far.It was the only way.
台译: 我叫木兰。我是为了救父亲。我并不想骗人。我没别的办法。
内地译:我叫木兰。我是为了救爹爹。我并非故意欺君罔上。这也是逼不得已。
类似体现忠君报国、为家争光的适应性转换贯穿了整个内地版的配音翻译。通过从文化维对原文对白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内地版配音翻译还原了影片的社会文化语境,符合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也符合汉语观众的语言习惯以及文化心理预期,成功地适应了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任何交际活动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2]。
首先,修辞的转换。
例6 (木兰参***后的第二天早晨,宰相赐福来点名。)
赐福: Order people,order!
士兵:Id like a pan fried noodle!
赐福:点名了!你们吵什么?
士兵:炒个葱花蛋!
这段翻译巧妙地把英语的一词多义转换成了汉语的一音多字,利用汉语中“吵闹”的“吵”和“炒菜”的“炒”的谐音,达到了与原文中的“Order”异曲同工的双关幽默效果,精彩地实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令看过英文原版的人为之叫绝!
其次,声画同步。
电影翻译受到配音或字幕声画同步的制约,因而有别于其他翻译。声画同步(synchronization) 是指译制片中的译文应与影片中的对白、声响及画面动作保持一致,即使游动字幕、配音声音与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状态。
例7 (李祥训练新兵)
李祥:Anyone who acts otherwise will answer to me.
台译:不从命者,绝不宽待。
内地译:做不到的人,立即出列。
为了配合画面尧的被迫出列,内地版的配音翻译作出了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了声画同步,并且最大限度实现了影片的交际意***。
三、结 语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活动作出了宏观的解释,阐释了翻译的实质和翻译的原则,并将翻译方法简化为“三维转换”,即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重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1]这一理论对译制片的配音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内地版的配音翻译是一个典型个案,它的成功完全可以通过“三维转换”来分析说明,且同时验证了“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它的“整合适应度”也就越高这一理论。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04).
[2]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34-138.
[3] 史仲文.汉语是这样美丽的[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