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饮酒;酒精中毒,急性;行为;学生;中国
【中***分类号】 G 479 R 1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153-04
Prevalence of Drink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JI Cheng-ye. Institu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and group traits of drink and binge drink in the Chinese secondary student population, for identifying the control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them. Methods Totally 369 337 students, from the 1st-grade junior to the 3rd-grade senior high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8 provinces to participate the 2008 National Survey on Youth Risk Behavior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lifetime drink was high, among which 70% of the graduating senior high students had the history of drink. The prevalence of current drink was 36.4% and 23.8%, of heavy binge drink was 3.3% and 1.2%, of drunkenness was 17.6% and 10.8%,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The swift increase of binge drink accompanying with ages, the much higher prevalence of binge drink in Western China than in the Eastern and Middle areas, and the disparity between various schools (i.e., higher in the vocational senior schools than in the ordinary seniorschools and than in the key senior schools) were specially needed to be noticed. Males in the senior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 with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binge drink, should be the key group of intervening. Conclusion The wide-spreading and early-occurring, and the more serious abuse in the Chinese secondary students urgely call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specilly focus on the males in western China.
【Key words】 Alcohol drinking; Alcohol intoxication; Behavior; Students; China
过量饮酒又称酒精滥用(alcohol abuse),是一种以无节制饮酒为表现的物质滥用行为,也是青少年重要的健康危险行为。控制青少年过量饮酒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1]。WHO 2001年《酒精和青年人:全球状况报告》指出:(1)全球15~29岁人口每年有5%死于过量饮酒;仅欧洲每年就因酒精中毒而导致约5.5万名15~29岁青少年死亡。(2)饮酒对寿命损失的即刻影响大于烟草,其伤亡者主要是年轻人,而吸烟的疾病相关死亡/残疾大多发生在中老年。(3)青少年过量饮酒的急性后果多表现在其他致伤害行为(车祸、暴力斗殴、***、性犯罪等)方面,比长期慢性饮酒的负面影响更直接。美国每年有超过7万件学校性骚扰、案与饮酒有关。(4)多数成年嗜酒者始于青少年;控制青少年饮酒是预防成人酒精依赖的最有效途径[2]。我国控制青少年过量饮酒工作尚未步入正轨[3-6],给各级***府制定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防治策略措施带来困难。为此,笔者利用2008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数据,以描述流行病学方式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分层随机整群方式自28个省级单位抽样,分3片:东片含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中片含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西片含四川、云南、自治区、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为突出都市化进程对青少年饮酒的影响,各省级样本由社会经济好、中、差3个城市片和1个近郊乡村片组成[7]。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测试队按《全国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细则》规范进行调查。本文以中学生为对象,初一至高三,年龄为12~18岁;91.7%为汉族,民族学生随校参与(由藏族学生组成)。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现场质控符合要求。各性别-年龄组202~258人,总人数369 337人(男生177 836人,女生191 501人)。
1.2 指标 参照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YRBS)等国际标准[8]:(1)曾饮酒(lifetime drink),(以往任何时候)曾喝过1杯以上酒(相当于半瓶/1听啤酒,1盅白酒,1杯葡萄酒或黄酒)。(2)目前饮酒(current drink),时限为前30 d,分1~2 d,3~5 d,6~9 d,10~19 d,20~29 d,30 d等,以其中的频繁饮酒率(≥20 d/月)为分析重点。(3)过量饮酒(binge drinking),1~2h内连喝5杯以上天数,分1~9 d和≥10 d;后者称“重度过量饮酒”(heavy binge drink)。(4)醉酒(drunkenness),以往12个月内因过量饮酒出现头晕、头疼、嗜睡等症状,分1~2次、3~9次、≥10次;后2类合称“中重度醉酒”。
2 结果
2.1 曾饮酒率 中学生报告率男女都随年龄上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1)。15岁(多数为高一)男、女生分别为62.3%和51.2%;此后男生持续增长,女生增速减缓。18岁男女生“曾饮酒”率分别为77.6%和61.6%(合计69.4%)。
***1 我国各年龄男女中学生曾饮酒报告率
2.2 目前饮酒率 表1显示,全人群目前饮酒率(除回答“0 d”者外,有频次差异)男、女生分别从12岁的20.8%和15.6%上升至14岁的25.9%和18.6%,16岁的39.3%和27.3%,18岁的47.8%和26.2%。高中生(15岁以上)无论男女都显著高于初中生。男高中生报告率持续上升,而女生高中阶段升势趋缓。报告率有地区差异:东部男、女生分别为34.6%和23.0%,中部35.6%和21.0%,而西部分别达43.1%和30.2%;西部显著高于东、中片。年龄越小,差异越显著:西部12岁男、女生分别达34.6%和26.6%,为东部(17.7%和12.7%)、中部(17.7%和13.2%)的2倍以上;差异随年龄有下降趋势,但直至18岁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指标同表1,以构成比形式揭示不同学校群体间在饮酒频次上的差异。频繁饮酒者(≥20 d/月)比例初中男生(13.7%)显著高于高中男生(9.8%),而高、初中女生(10.9%,11.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为初中生,重点学校频繁者比例低于普通学校,但“偶尔”者(1~5 d/月)相对较高。男、女高中生频繁饮酒者比例均为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偶尔”者则相反。不过,3类高中女生仅有程度上的差异;重点高中女生尽管频繁饮酒者比例最低,但其“偶尔”者的比例却比普通、职业高中更高。 2.3 过量饮酒率 表3,4表明,多数中学生(男生84.1%,女生92.5%)无过量饮酒行为。但男女生“1~9 d”和“≥10 d”报告率都有随年龄上升趋势(尤以高中男生迅猛)。就重度过量饮酒率(≥10 d)而言,西部(男生5.5%,女生2.5%)成倍高于东部(男生2.8%,女生0.8%)和中部(男生2.3%,女生0.8%)。西部16岁男、女生重度过量饮酒率分别达7.9%和3.8%,均属我国中学生过量饮酒行为的相对高危群体。
2.4 醉酒率 表5表明,13.9%男生和9.4%女生以往1 a内曾醉酒1~2次,而3.7%的男生和1.4%的女生曾醉酒≥3次。其中(重度醉酒率≥10次)西部(男生5.7%,女生2.4%)显著高于东部(男生3.3%,女生1.2%)和中部(男生3.1%,女生1.1%),年龄越小,差异越显著。轻度醉酒率(1~2次)也以西部为最高,但伴随东、中部学生随年龄的快速上升趋势,地区差异逐步缩小。西部16~18岁男生重度醉酒率都超过7%。
***2表明,不同类型学校间中、重度醉酒报告率(尤其男生)存在显著差异:职高(男生7.2%,女生2.4%)>普通高中(男生4.9%,女生1.6%)>重点高中(男生3.9%,女生1.6%)>普通初中(男生2.3%,女生0.8%)>重点初中(男生1.5%,女生0.7%)。
3 讨论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青少年过量饮酒,须建立在对饮酒行为的正确理解基础上。严格说来,本文所指过量饮酒属酒精滥用行为,但不能称为“酒精依赖”;后者不仅饮酒无度,且有身体依赖、心理依赖、戒断症状等临床依据,而这些仅靠问卷(偏重频次,缺乏量)无法获得。过量饮酒包括酗酒,但大多可无酗酒性狂暴行为。过量饮酒和成人一般饮酒也有区别。酒的品种、成分、含量、饮法各异,加之敏感度、耐受量等个体差异,其健康影响不能一概而论。第58届世界公共卫生大会(2005)在审议酒精危害的证据时明确指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其生理效应复杂。它确可扩张血管、促进血循环、防寒御冷、调整情绪,甚至提供某些营养素(如啤酒、葡萄酒),但都不能掩盖其细胞原浆毒(致畸物)的本质。长期、过量饮酒无论对成人和青少年健康都有危害”[9]。且不能默认青少年像成人那样“适度饮酒”,原因是:一,饮酒对其发育中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人;二,青少年通常缺乏自控能力;三(也最关键),青少年处于行为形成关键期,此时养成饮酒习惯者比他人更易发展为酒精依赖者[10]。为此,本研究指标分两类:“曾饮酒”和多数“目前饮酒”者只属饮酒;后者中的频繁饮酒者、“过量饮酒”和“醉酒”(不分轻、重)才属饮酒性健康危险行为。
研究表明:(1)我国不同群体中学生曾饮酒率都很高,应届高中生70%有饮酒史,提示早期接触酒的概率较高。(2)男生36.4%,女生23.8%目前饮酒;尽管初中生目前饮酒率低于高中生,但其频繁饮酒者比例却接近(女生)或高于(男生)后者。(3)重度饮酒率(连喝5杯以上≥10 d)男、女生分别为3.3%和1.2%。(4)男、女生分别有17.6%和10.8%以往1 a曾醉酒,3.7%的男生和1.4%的女生醉酒≥3次。(5)饮酒率、过量饮酒率(尤其男生)随年龄的迅猛上升趋势,西部显著高于东、中部(年龄越小越明显),学校类型间的差异(如职高>普高>重点高中)等现象都应引起重视。(6)西部高中男生各指标都显著较高,是过量饮酒的高危群体,也应是干预重点人群。尽管我国中学生过量饮酒行为现患率相对不高(84.1%男生和92.5%女生无过量饮酒),显著低于美国(男、女过量饮酒率都超过15%)[11]、欧洲等许多发达国家(醉酒率男≥28%,女≥25%)[12],但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蒸馏酒生产国,饮料酒产量1978-2008年期间增长17.4倍;年生产总值超过4 500亿元,净赢利率年增15%。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人际交流增多,酒消费量上升迅猛。青少年过量饮酒的普遍化、低龄化和程度加剧现象令人担忧。如北大儿少所2005和1999年在相同地区调查比较,初一、高一目前饮酒率6 a内都增长1倍;初次饮酒半数年龄从12.1岁提前至10.5岁[10,13]。WHO在描述发展中国家饮酒状况时专门提到中国:15~29岁的年轻人1994-1996年人均酒消费量比1970-1972年增长4倍;2001年该群体人均年酒类消费量达4.47 L,男性13.4倍于女性[14]。从这些发展趋势可看出,今后我国控制青少年过量饮酒工作将面临更艰巨的任务,时不我待。
青少年过量饮酒是众多环境因素的综合体现:(1)社会文化。我国以酒助兴、表示友好的酒文化根深蒂固;赞颂酒的诗词、文赋、艺术俯拾皆是;社会对酒的赞颂远超过鞭笞。人们把饮酒视为社交礼仪需要。耳濡目染,使青少年产生错觉,即办事需先喝酒;豪饮是哥们关系“铁”的表现。(2)社会观念变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许多成年人晚餐时小酌一杯,消困解乏,缓解紧张压力。他们多能自我节制,但不考虑对青少年的影响。近年来时兴的“毕业狂饮”多为家长默许,认为只是一时兴至,然而许多青少年正是以此为发端,伴随升学后的环境变化和成人压力的减少,逐步进入饮酒行列。大多数成人坚决反对青少年吸烟,但对其饮酒格外宽容。有研究将父母都不饮酒且反对的青少年过量饮酒可能性定为1,则父母有人喝酒,可能性将升至2.2;父母无所谓者3.7;不仅自己喝且纵容子女喝者则可能性升为5.2[15]。(3)心理因素。包括享乐、娱乐、社交心理;争强好胜,“大丈夫”意愿;无聊、压力、失恋、对成人社会的“不公正”感等。饮酒是个体“饮酒期望”和“拒绝自我效能”的矛盾对立结果。前者是促进饮酒行为的“积极”因素,还可籍此预测其未来的饮酒倾向;后者则是对饮酒的消极期望,属健康保护因素。年龄越小,消极期望对饮酒行为的作用越大于积极期望,越有潜力通过健康教育等途径调节饮酒期望,减少饮酒行为,甚至显著降低未来的成瘾可能。2种期望可相互转化。如,许多学习好、人生目标明确的学生会在面临各种环境压力、精神空虚时,萌发“借酒消愁”的“积极”期望。不过,他对未来寄托的美好向往使他不甘心就此“堕落”,说明其消极期望心理并未泯灭。若通过心理辅导,启发他回顾以往喝酒时伙伴和自己的狼狈情景,可促使他重新恢复消极期望的控制力,重新振作[16]。相反,消极期望一旦解脱,可转化为“积极”期望。如女生饮酒者较少,原因是在传统文化(家长不希望女孩饮酒)影响下消极期望高。一旦社会、家庭对女性饮酒变得宽容,其消极期望将降低,而积极期望迅猛提高,显著增加其饮酒行为[17]。(4)同伴压力。也是公认的促发青少年饮酒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伴随社会化进程,伙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伙伴集团或自身,都倾向于选择在冒险行为的相似者为友。同伴饮酒,使其面临巨大压力;饮酒同伴越多,程度越高,压力越大,越易促发其采取相同的饮酒行为[18]。
为防治青少年过量饮酒,建议采取以下综合干预措施:(1)严格***。《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教育、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可见控制过量饮酒并非无法可依,而是***不严或缺乏可操作性。(2)逐步从行***决策部门做起,彻底改变以饮酒为社交礼仪的做法,尤其不和决策关联。(3)将对过量饮酒的危害宣教列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青少年拒绝过量饮酒的自觉意识。(4)细化立法,对目前在媒体(尤其电视)上大幅刊登、大量插播酒类广告的现象加以遏止,尤其应明确限制将饮酒和历史、文化、英雄行为等强行关联。(5)营造强大舆论氛围,如引导、鼓励以旅游、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来替代逢年过节畅怀痛饮等旧习俗。(6)以社区、学校为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拒绝饮酒专题教育。(7)通过生活技能教育,让青少年学会各种拒绝劝酒的技能,是控制过量饮酒的重要途径。(8)将严防酒后驾车、乘饮酒者开的车等作为安全教育和保障措施的重要内容。(9)对严重酒精依赖者开展行为***[10,19-20]。
4 参考文献
[1] 陶芳标.儿童青少年伤害和健康危害行为//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6-162.
[2] JERNIGAN DH. Global status report: Alcohol and young peopl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
[3] 黄发源,陶芳标.中学生饮酒行为与危害健康行为相互影响的研究.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206(1):11-13.
[4] 陶明,鲁晓兰,陈彩虹,等.西安地区农村人群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2(2):22-25.
[5] 班秀华,郭丽,刘辉.南京市大中学生吸烟饮酒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615-616.
[6] 钱玲,易厚广,田本淳,等.中国四城市13-15岁初中生酒精和其他药物滥用现状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6):483-487.
[7]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前沿.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99-105.
[8] GRUBAUMN JA, KANN L, KINCHEN S,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J Sch Health, 2004,74(8):307-324.
[9] 世界卫生组织,编,卫生部,译.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秘书处报告:有害使用酒精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WHO,2005-04-07.
[10]季成叶,主编.2005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13-131.
[11]JERNIGAN DH. Global status report: Alcohol and young peopl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39-44.
[12]ELGAR FJ, ROBERTS C, PARRY-LANGDON N, et 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alcohol use: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drinking and drunkenness in adolescents in 34 countries. Eur J Public Health, 2005,15(3):245-50.
[13]孙江平,宋逸,马迎华,等.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三):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396-398.
[1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lcohol in developing societies: A public health approach.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15]VAN DER VORST H, ENGELS RC, MEEUS W, et al. The role of alcohol-specific socialization in adolescents' drinking behaviour. Addiction, 2005,100(10):1464-1476.
[16]DAWSON DA, GRANT BF, RUAN W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drinking: Modifying effects of gender and vulnerability. Alcohol-Alcohol, 2005,40(5):453-460.
[17]KOMRO KA, TOOMEY TL. Strategies to prevent underage drinking.Alcohol Res Health, 2002,26(1):5-14.
[18]CURRIN M. Smoking and drinking among 15-16-year-old girls: Do male peers have an influence? Ir J Med Sci, 2004,173(4):191-192.
[19]XING Y, JIC Y, ZHANG L. Relationship of benge drinking and other health-compromise among urban adolescents in China. J Adol Health, 2006,39:495- 500.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贸易;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WTO组织以来,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交往日益频繁,进行国际贸易仅仅懂得外语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差异造成了贸易各方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礼仪、习俗等也因此受到文化的影响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我们要相互了解,认识不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底蕴。以下就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探讨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习俗差异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习俗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文化形态。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掌握对方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不了解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就不可能进行顺畅的交际。了解习俗差异,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是避免误解及冲突的主要途径。国与国之间的习俗存在很大的区别。国际贸易过程中,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例如,东西方国家之间在使用数字表达含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按照本国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很有可能使沟通困难甚至出现误会和尴尬。“7”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7”相当于中国人的“8”。“7”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而“8”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数字,与“发”谐音,公司庆典,开业等都喜欢挑选带“8”的日子。而“4”在中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本人也忌讳4字,是因4字与死的读音相似,意味着倒霉和不幸。所以与日本友人互赠礼品时切记不送数字为4、谐音为4的礼品;不要安排日本人入住4号、14号、44号等楼层和房间。在西方,“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13”这个数字。所以在为欧美外宾安排酒店住宿时,要避免楼层以及房号包含数字“13”。
同一个手势、动作,在不同的国家里表示不同的意义。正确理解对方的肢体动作,以免发生误解带来麻。比如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立起,在美国表示OK,但在巴西,这是不文明的手势。在中国,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表示赞赏,会跷起大拇指,表示“真棒”!但是在伊朗,这个手势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能随便使用。在我国摇头表示不赞同,在尼泊尔则正相反,表示很高兴、很赞同。叫别人过来时,中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而美国人则是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美国人的这种肢体语言在中国人眼里是一种侮辱或挑衅,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而中国这种叫人的手势在国外是用来叫唤小动物的。
中国人相互之间喜欢拍对方的肩膀,称兄道弟,以此来拉近彼此的关系。而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在工作或办事时,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
二、饮食差异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中国人总是大宴宾客。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人更是礼上加礼,宴请来自世界各国的生意伙伴。为了更好地招待国外客户,我们必须了解各国在饮食上的差异。在中国,餐桌上总是无酒不欢,喝酒被视为是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奉茶时应该注意,茶不要斟得太满,以七、八分满为宜。酒却要倒满,是让对方喝足“酒足饭饱”。劝酒在中国的餐桌上非常流行,中国人总是以各种方式劝酒,如说一些“晚到罚三杯“,“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等顺口溜让对方喝酒。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大家喝酒,说一个“cheers"然后各说各的轻轻交谈,酒杯在手里只是个标志或作润喉作用。因此与国外客户就餐时,千万不能强行劝酒,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
此外,就餐前点菜时,最好了解客户的饮食习惯,是否有禁忌,避免触犯到客户的饮食禁忌,引起双方的不安。如在中国,很多地方的人喜欢吃狗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吃狗肉在他们眼里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是违法的。还有国人比较喜欢吃内脏,因为我们觉得“以形补形”,“吃啥补啥”,如吃猪肺可以“清补肺经”,吃猪肚可以“温中和胃”。但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他们认为动物的内脏是用来消化,排泄的,细菌多,脏臭。中国人注重完整,餐桌上多是全鸡,全鸭,烤***猪,蒸整条鱼,菜端上桌时鸡头,猪头,鱼头都要向着地位最高者。而在西方人眼里,动物死了眼睛还对着他们,觉得很恐怖。不要当着西方客人的面,吃鱼眼睛,他们会觉得很恶心,虽然鱼眼睛有营养。西方人则习惯于吃整块的肉,如牛扒、猪扒,他们不吃如凤爪,鸭脚板,鸭脖子等带骨头的东西。中东信奉***教的国家,禁食猪肉、狗肉、猫肉,多数的阿拉伯人不喜欢吃海参、螃蟹等食物,也不食无鳞鱼。接待来访***客人一定要安排清真席。印度人多为印度教徒,印度教奉牛为神,其教徒严禁吃牛肉。
如果客户愿意尝试中餐,也可以邀请他们吃中餐,在点菜前可以先介绍中国菜的特点。中餐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和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什么?”
三、思想差异及其对商务的影响
思想差异对国际商务交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客观性、平等、准时、年龄等观念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厌恶。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如美国人根据冷酷的、铁一般的事实进行决策、美国人不徇私、重要的是经济和业绩,而不是人际关系。公事公办等话语就反映了美国人的客观性。因此,美国人在洽谈生意时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对方是否是合适的合作伙伴。和美国人做生意时,就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和敬业,用喝酒吃饭去拉关系反而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不同的时间观念。如北美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中东和拉丁美洲人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拜访欧美客户时,在拜访前先要跟客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西方社会经历了争取平等自由权力的资产阶级***,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英美等国奉行平等主义价值观,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认为双方进行交易,无论哪一方都要有利可***。在情况介绍方式上,西方人使用具体的方式,特别喜欢用数据说话。美国人虽然注重实际利益,但一般不漫天要价,报价和提出的条件比较客观。在买卖关系上,美国卖方往往将买方更多地视为地位相等的人,对利润的划分相对而言较日本人公平。许多美国经理认为,利润划分的公平性似乎比利润的多少更为重要。
在中国文化里,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在公司,不管年长者的职位高低,年青人一般会对尊重和谦让年长者,甚至给年长者一些特殊的待遇,例如给年长者让座。但在国外,老年人的***意识特别强,而且很多六七十岁的人还没有退休,选择继续工作。所以在与国外客户特别是年长者打交道时,不必太过于谦卑。
除此之外,也影响着商务交往。在中国,信仰佛教的人在中国阴历初一和十五要吃斋,不能沾荤腥喝酒,请客吃饭前要了解对方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而在很多***国家,周五是祈祷日,被视为公共假日,在***阴历年的第九个月期间虔诚的***新都应前往麦加朝圣,所以最好避免这些日子去拜访该这些国家的客户。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企业更需要跨文化的管理。文化的差异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为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促进贸易环境法制化、规范化,我们应进行国际性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在国际贸易策略制定上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培训,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浩文.如何掌握商务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7页.
[2]Kitty O. Locker著,康青,等译.商务与管理沟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范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意识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difference consciousness
Yang Xiaojing
【Abstract】Regarding our country students, reading is obtains the richest cultural knowledge the most reliable origin.Full use reading, guides the student from the reading material absorption culture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sensitive enhanc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In brief, in English teaching process, must raise student’s cultural difference consciousness, enables the student to have good grasping and utilization English.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Consciousness
在英语教学中,了解文化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解文化差异并懂得如何解决文化差异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出一些例子,以便能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打招呼:在我国,熟人、朋友见面时打招呼有许多方式,如对方在走动之中,可以说“到哪儿去?”“出去?”“上班去?”“上学校去?”如果在吃饭时间的前后可以问“吃饭了吗?”“吃了吧?”如果对方在工作,可以说“忙什么哪?”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我们对对方的答话内容并不真正感兴趣。但是如果这些译成英语,就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真正的问题,而不再是招呼语或寒暄话了。例如在英语中“Where are you going?”是询问对方到哪里去,这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如果滥用,对方会认为你在干涉他或她的私事。
(2)致谢:在我国,一般来说亲属、朋友之间,不说“谢谢”,否则会感觉到被当作外人看待。在***书馆借还书,在公共汽车上买车票,在商店买东西,在饭馆吃饭……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通常都不说“谢谢”。但是在西方,Thank you,Thanks a lot, Thank you very much等等整天挂在嘴边。即使是妻子给丈夫端茶,丈夫也要表示感谢:
——Here’s your tea. ———Thanks, dear.
在***书馆借还书办完手续要对管理员说“Thank you”;买车票、买东西、在饭馆吃饭、在酒馆喝酒,服务员、售票员为你做事之后,都要说一声“Thank you”,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3)表示谦虚:中国人和西方人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中国人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常见的一种是“自贬”。如尽管把客人安排到宾馆里,还要说“我们这儿条件很差,多包涵”;另外,像“薄酒”、“便饭”、“敝人”、“寒舍”和“拙作(见)”等等。在西方一般不会用“自贬”的方式表示谦虚。在别人称赞时,常以“Thank you”表示感谢;在别人表示欢迎时,可以点头示意,但自己不会鼓掌。这些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是不相同的。
(4)接受礼物:朋友亲戚送礼,一般我们总是要先推辞,在对方坚持一会以后再表示接受;收下礼物之后一般不会当面打开,以免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英美人与我们的习惯恰恰相反,收到礼物一般不会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为了表示对对方的感激,在许多场合,常常会把礼物打开并当面称赞一番。但如果收到的礼物是酒或巧克力之类,也就不必再说什么话了。
(5)声调高低:英美人在公共场合讲话声音较低,例如在饭馆休息室公共汽车或火车上,如果有人大声讲话,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在学校里教师讲课声音也不高;而在中国常常被认为讲得声音太小而听不清楚。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酒 中德酒文化 跨文化交际 异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中西文化相互冲击、相互交融。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虽然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但我们也要面对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跨文化交际研究范围较广,本文仅分析中德酒文化间的差异,以减缓文化冲击(Kultur Schock),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无酒不成席”,在中国,不管是知己小聚、探亲访友,还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酒。在德国人的餐桌聚会中酒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德国人每年每人的啤酒消费量在130升左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饮酒,但是各个民族的酒文化迥然不同。酒在中文中指的是含有酒精的饮品,在中国,酒主要指白酒(Schnaps),还有葡萄酒、啤酒、黄酒(Reiswein)等。而在德国,提到酒,则主要指的就是葡萄酒(Wein)、啤酒(Bier),葡萄酒还细分为红葡萄酒(Rotwein)和白葡萄酒(Wei wein)。所以说中国的酒文化主要指白酒文化,而德国的酒文化则分为葡萄酒文化和啤酒文化。本文从以下方面对比中德酒文化的异同。
一、酒与温度
酒的种类繁多,饮酒不仅要有合适的酒器,饮酒的最佳温度还各不相同。
我国古人历来喜饮温酒,这样口感较为柔和,香气也浓郁。考古中不但有温酒炉出土,还有铜温酒樽,三国时还有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这种喝法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在酒加热的过程中,乙醇也会随之挥发一些,酒中的一些低沸点的有害成分,如乙醛、甲醇等也随之挥发,这些成分通常都含有较辛辣的口感,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酒的口感,而且对人体的损害会少些。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否则会使乙醇挥发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随着酿酒技术的纯熟,现在虽然大多数人不再温酒,通常在室温下饮用,但在东北等地还保留着温酒的传统。
德国的酒法(Das deutsche Weingesetz)把葡萄酒分为两大类:普通酒(Tafelwein),亦称餐酒和高质酒(Qualitaetswein)。按色泽,葡萄酒可分为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不同的葡萄酒适宜的饮酒温度也有所不同: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8―12℃;香槟酒、汽酒和甜型白葡萄酒6―8℃;新鲜红葡萄酒12―14℃;陈年红葡萄酒15―18℃。
德国被誉为“啤酒王国”,啤酒是德国人的日常饮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德国地处西欧,冬季寒冷,啤酒不仅可以御寒,而且跟洋葱一样被当成药物,用来医治坏血病,加上当地不适宜种植葡萄,啤酒便成了德国的饮料之王。啤酒作为一种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较适宜的饮用温度为7―10℃,有的在5℃左右。如果喝德国黑啤酒(Alt Bier),温度就要更低些,较为流行的方法是将酒置于冰箱内冻至表面有一层薄霜时拿出来喝。
二、酒与食物
中国人喝酒,往往在吃主食前喝,先上一些冷盘,一边饮酒,一边吃菜,边吃边喝,吃主食时和主食后一般不再饮酒。中国人喝酒也不讲究什么菜配什么酒,不管是鸡鸭鱼肉的丰盛大餐,还是只有一碟花生米,白酒都是不变的饮品。中国人在餐桌上除了共享美食外,喝酒时还有花样繁多的酒令,酒令增添了饮酒的“食外之趣”,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则是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令,从古至今有很多酒令,比如猜拳、骰子令、接龙令、击鼓传花令等。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德国人饮酒十分有讲究,酒一般分为三类:即开胃酒(der Aperitif)、佐餐酒(der Tafelwein)、饭后酒(der Lik?r)。开胃酒就是饭前饮的酒,能增加食欲。佐餐酒是在进餐时饮的酒,常用葡萄酒。在上葡萄酒时,如有多种葡萄酒,哪种酒先上,哪种酒后上,国际上有几条通用规则:
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
先上新酒,后上陈酒;
先上淡酒,后上醇酒;
先上干酒,后上甜酒。
饭后,德国人还习惯于饮些酒,这种酒叫饭后酒。饭后酒的种类主要是白兰地和利口酒(der Lik?r)。德国人做事严谨,饮酒也有一定之规,这三类酒严格按照先后顺序饮用,从不颠倒次序。除此之外,德国人吃饭时也很注重饭菜与酒的搭配。比如说如果吃的是鱼排(das Fischfilet),就一定会喝白葡萄酒;而如果吃的是牛排(der Rinderbraten),就一定会喝红葡萄酒。这样的搭配和营养或口感没有太大的关联,只是由于食物颜色和酒的颜色的搭配而已。德国人的餐桌上较为安静,觥筹交错,却不见喧闹。为表达热情,中国人常会劝酒,但是这种现象在德国人的酒桌上是看不到的。
三、酒与节日
酒并非只是日常生活中的饮品、物质的饮料,不论是在拥有悠久酿酒历史的中国,还是在欧洲大陆的德国,酒自出现以后,都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可以说酒是连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间媒介。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营造了一种氛围,表达了一种心境,陶冶了人的性情,体现着各邦礼仪。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清明节扫墓饮酒,寄托哀思之情;端午节为了辟邪、除恶、解毒,饮用“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挚友相会都离不开“饮酒赏月”;重阳节登高饮酒;除夕夜全家聚餐喝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等等。
在中国虽然没有哪个节日以酒命名,但是差不多每个重要的节日都与酒有关。与此不同的是,在德国却有以酒命名,而且以酒闻名的节日――十月节(Oktoberfest)。人们习惯上称这一节日为“啤酒节”,该节日源于1810年,巴伐利亚邦王储路德维希大婚,王府与民众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当时正是啤酒花丰收时节,饮酒、唱歌、跳舞就是主要的表现欢乐方式。流传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至10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就固定成为啤酒节。啤酒节的第一天早上,身穿传统服装的德国各邦代表和其他国家的游行队伍聚在一起,由慕尼黑市长与酒厂老板带领游行至主要的举办场地――特蕾莎广场(Theresienwiese),那里架设起数座巨型帐篷,里面摆满各种品牌的啤酒供人畅饮。
除此之外还有每年一度的葡萄酒节,借着这个节日各个葡萄酒厂家都展示各自的产品。仲夏刚过,借着秋阳,人们合家出游或与亲朋相约,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葡萄酒产地,品尝好酒,享受美好生活,而每年推出的“葡萄酒公主”更增添了节日风采。
四、酒与文学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众多的文人墨客饮酒赋诗,抒发胸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不仅在作诗时给予人灵感,给人宽慰,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以酒为载体的精彩故事,比如杯酒释兵权;《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张飞醉服严颜;《水浒传》中的景阳冈武松醉打老虎,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偷饮长生不老酒;《红楼梦》中的“万艳同杯(悲)”,等等,可见酒与文学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文化多样性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人类文化的共性则是我们彼此理解的基础,尽管东方与西方文化起点不同,差异诸多,但总有一些不期而遇融会于一体的结合点。德国文豪歌德曾作诗:
Meinen Wein trinke ich allein,
Niemand setzet mir Schranken,
Ich habe so meinen Gedanken.
我自独酌,
无人作陪,
思想由此而出。(笔者译)
此诗与诗仙李白的佳作《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酒都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之中,沟通着世人的精神世界。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产生了流光溢彩的赏酒具、评酒知识、饮酒养生学说,丰富多彩的说酒礼,花样繁多的说酒令,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即使是在现代,在各国***要的聚会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饮品,比如用茅台宴请尼克松。德国也有其异彩纷呈的酒文化,德国人还在科隆(Dortmund)建立了啤酒博物馆(Biermuseum),在代德斯海姆(Deidesheim)建立了葡萄酒文化博物馆(Museum für Weinkultur)。丰富多彩的两国酒文化,包含深刻的哲学、诗文、科技、艺术知识,透过两国酒文化的差异也能窥见两国不同的名族性,是两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者就应该学习对比文化的异同,做好文化的传递交流工作,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失败。
参考文献:
[1]胡小伟.中国酒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2]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刘芳本.莱茵浪花:德国社会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法国;饮食;差异
东方菜系,西方菜系,土耳其菜系三足鼎立,分割天下美食。土耳其菜以其奔放粗犷的制作技艺闻名天下,而正也由于这一点,使他无法与东西方菜系相提并论。中国菜是东方菜系的代表,它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不断发展,形成了闻名于世的菜系。如果说在世界美食领域中,只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中国相媲美,那就是法国。法国菜在其合理性,营养程度,艺术成就等方面都高于西方整体。法国人对饮食如此乐此不疲,让世界也为之感叹。在这个浪漫的国度里,人们不仅将美食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更赋予了它丰富的哲学内涵。
说到法国大餐中的点睛之笔,当属法国美酒。葡萄酒,香槟和白兰地三大美酒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所以酒文化在法式大餐中也体现得淋漓精致,它强调酒与食物搭配:饭前先来上一杯开胃酒,醇郁的茴香酒,香甜的苹果酒,都可以让食客食欲大开。正餐时要求红肉配红葡萄酒,海鲜配白葡萄酒。在饭后一般喝点白兰地,甜酒。
在三大美酒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葡萄酒。法国南海岸湿润的空气,通透的土壤和终日不断的阳光赋予了葡萄非凡的品质,也造就了法国葡萄酒的醇香弥久。葡萄酒根据产地和工艺的不同,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气泡酒,波尔多酒等。对今天的法国人来说,葡萄酒已不单单是一种物质上的形式,更已成为法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制造大大超出了纯工业的范畴。葡萄酒制造商常常视葡萄酒为家族荣耀,他们利用千变万化的地形,合适的气候条件,加之先进的技术和传统工艺的巧妙结合,将法国葡萄酒推向世界顶端。琼浆玉液,觥筹交错之间彰显的是法兰西民族对精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比于多用水果为原料来酿造酒的法国来说,中国多以谷物为原料,口味丰富多变,香味浓郁。中国酿造技艺经过七千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渐积淀升华成一种酒文化。不同地区的酒与酒文化无不深刻的展示出一个地区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中国,著名的酒有茅台,五粮液,汾酒,竹叶青,古井贡酒等。
中国酒还有一个奇妙的功效就是:养生。许多人每天都会喝一杯养生酒,延年益寿,防治疾病。法国的葡萄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国人每天必喝一杯酒,由于葡萄酒中有抗氧化成分,使得法国人更显年轻,心脏病发病率也明显低于欧洲他国。在宴会上,中国人喝酒讲究的是欢畅淋漓,呼朋唤友,常常是不醉不归。在饮酒中穿插游戏,将饮酒升级到精神境界,这反应了中国酒文化对高层次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中国人认为,醉酒的程度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程度。这其实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弊端,喝酒要适量,否则就无酒品了。在法国,酒是贯穿于整个宴会中,人们喝酒的主要目的是礼仪交际,常常在碰杯时会说:bonne santé!(祝您体健康)。
说完喝的,当然要谈谈主食。在法国,面包是所有法国人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而且其重要性要大大超过葡萄酒。正如法国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Pain tant qu'il dure, mais vin a mesure(喝酒要适量,面包则是多多益善)”。法国面包品种达150多种,较有名的是法式长棍,牛角面包,黑麦面包,圆面包等。法国人将面包视为十分圣神的,因为面包是他们每天的动力之源,从古到今面包提供了他们无限的发展力量。法国人平均每天要消耗160克到180克面包,无论在哪,你都可以看见吃着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微笑的法国人。所以,我想除了法国,没有人能找出第二个可以把面包当成象征的国家了。法国面包是岁月积淀,历史变迁的美味果实。法国面包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是每个过程都要严格把关,要求精益求精,每个面包的制作平均需要5个小时。人们吃面包常常喜欢配上奶酪,用小块面包蘸上浓郁奶味的奶酪,那种入口即化的感觉迅速在口腔中扩散,让人沉醉。法国人对面包的狂热,也形成了相应的面包文化。不难发现,许多俗语里,都用面包作为喻体。心地善良的人被形容为“bon comme le pain”(和面包一样好)。见多识广的人是“avoir mange plus d'un pain”(吃过不止一种面包)。面包如此重要,难怪法国人形容度日如年时会说“ long comme un jour sans pain ”(没有面包的日子)。
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由于地理差异,南方人好米,北方人好吃面。在古代,人们常常食不果腹,为了充饥,智慧的中国人发现谷物可以更易让人拥有饱足感。并且谷物产量大,一年多产,种植技术也较为简便,所以选择了谷物作为主食。《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意思是:要以五谷为主食,其他则为辅助。这更有利于人身体健康。并且谷物含糖量高,可以提供更多的热量,让人精力充沛。中国面点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风味多样闻名于世,饺子、面条、拉面、煎饼、粽子、圆宵、油条等都是中国传统食物。
在法国,人们会给面包配上奶酪,而在中国人们常常是吃单一的主食,很少有配料。中国人将面包更多的当成是饿了拿来稍稍补充能量的食品。而在法国,吃米的时候常常会加上奶酪,橄榄油,各式辅料,变成一道烩菜。所以米在法国更多的该归类于菜肴。总结发现,虽然两国的主食不同,但使用主食的目的相同:充饥,提供能量。这恰也反映出无论地域,无论民族,人类根本的需求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菜肴。法国菜概括起来就是忠于原味。所有的调料,配菜为的是突出菜得原汁原味。它选料广泛,具有地方特色,食材新鲜,讲究火候到位,营养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菜用料十分讲究,选用上好食材,有时甚至不惜空运。法国菜另一大特色就是,:在不破坏菜肴本身为前提下,运用酱汁体现食物美味。法国菜配上精美餐具,更是锦上添花。法国有许多关于美食的书,比如《米其林红色指南》就是关于法式大餐较权威的书籍。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范文6
(一)民俗文化的融入会使酒店更加具有特色。以我国云南省为例,我国最古老的音乐就是云南的纳西古乐,它也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这类古乐在公园14世纪就有呈现,是云南最古老的音乐,是纳西族百姓在接受华夏文明的影响下所缔造出的奇特艺术。那么云南地区的酒店音乐基调就不要仅仅局限于流行音乐,而是要多采用更加的接地气、悠扬而又具有特色的纳西古乐,同时服务人员在身着统一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周围的建筑元素也都是有着强烈的民族元素感,那么,整个酒店就会有非常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除此之外,如果再将我国的传统民族色饮食文化融入到酒店的发展中,必然会形成星级酒店经营与发展的特色优势。
(二)星级酒店特色文化经营更符合顾客的要求。现如今,单一、快捷的酒店模式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情况,当在所有东西都标准化的同时,就缺少了那份特殊的魅力,所以说酒店需要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完全的标准化。再有,酒店融入民俗文化能拉近与当地距离,更加让人感受到当地的氛围,同时,酒店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也会使得当地居民有亲切感,使得他们容易接受酒店,接受起来也不会有陌生感。只有这种标准里透着特殊,制度里透着民俗,会使得酒店本身散发出一种不一样的气息,从而使酒店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更会使它建立起稳定的消费群。
二、星级酒店文化内涵与民俗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不同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中国地域幅员辽阔,各族人民的文化五花八门,为我国文化增添了不少魅力,但是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在酒店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如果没有去注意,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满族在饮食、住房、甚至在节日时期有很多禁忌。在饮食中,满族禁止剁母猪或其它雌性畜肉,他们认为母亲给了他们生命,剁雌性牲畜的肉会遭到复仇;禁止在属鸡的日子里吃新米,因为鸡的消化能力很强,吃新米意味着常年都会肚子饿。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给民俗文化带来神秘和独特感,但在民俗文化与酒店文化交融时,也可能会导致酒店在经营和管理方面与当地名俗文化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
(二)可能会对酒店的整体利益有损害。有些少数名族会有不同寻常的民俗习惯,而酒店是以利益为主,从而导致了某些方面民俗文化与酒店文化不融合,出现一些利益上的损害。如有些地方民族会对某种动物十分崇敬而不去吃它,再有有些地区民族会有很严格的男女之防,而酒店要从全方位无死角的去服务顾客,这里面的矛盾冲突是无法调节的,一旦酒店妥协就会丧失许多财务收入,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民俗文化是更加不可能妥协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谁也都不妥协于谁,酒店无法去吸收当地的顾客源,而当地居民更不愿意酒店在此常驻,这种情况长期以来会造成酒店利益的严重损害,而且不仅仅体现于经济方面,还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名誉上的损失。
(三)文化特色不明显,雷同现象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差异性。而最大的差异性莫过于文化的差异性,如果通过文化表现出全方位的魅力进而引起顾客的共鸣,这样就可以给顾客留下美好而又深刻的回忆,可以大大增加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与民族文化融合的酒店一般都会在具有丰富的民族风情的地域建立,当地的民族特征都会隐隐约约的被体现在酒店的设计与经营上,这就使得该地域以某一文化为主题的酒店在餐饮产品、装修艺术以及环境氛围的上会和其他酒店出现相似甚至雷同的部分。尤其是现如今跟风现象严重,民族风俗文化的酒店本身应该传递的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概念,但是在同一区域内非常容易发生模仿或者抄袭的现象,一系列雷同现象就会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和消费者的审美疲劳。
三、星级酒店文化内涵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建议
(一)明确酒店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概念。对酒店功能、布局、发展趋势的不完全把控是酒店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冲突和矛盾的主要原因。“中国酒店业教父”魏小安曾提出,酒店在设计中的基础性原则是功能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形式。所以,对于一个酒店来说首要的一点是功能,而后是结构最终才是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从酒店的功能为出发点,功能是建立具有民俗文化的特色酒店的基础,而后从结构出发,进而在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所应该采用的形式。如果仅以模仿这种方式创建一个民俗文化特色酒店,那绝对是在文化的形式或核心的步调上有了部分的理解差错。所以,具有民俗文化的酒店,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题,然后确定结构,再从结构上确定采用何种文化形式。
(二)对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酒店吸取民俗文化时,有许多民俗文化并不适用于酒店文化,这就依靠于决策者的判断力了。一个好的决策者是一个酒店发展和建设的舵手,而在酒店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交融时,一个好的方向尤其重要,该舍弃的地方必须舍弃,一切为了酒店利益出发,找到适中的折中点,这样既不会让当地居民对酒店保持一种抵触态度,又不会损害酒店的整体利益,将酒店文化和民俗文化完美融合。
(三)既要进行融合又要保持酒店的***性。人们每天都会因为外界事物、事件的影响诱发不同的体验,而酒店就是旅行者对一个地区体验的第一站,现在许多地区酒店都存在主题过于笼统,缺乏差异性的问题,这样就很难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不能给游客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以我国山西平遥为例,平遥作为晋商的发祥地,有用悠久厚重的儒学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建筑文化,这些各种不同种类的文化体现了我国在明清期间的文化特色,那么在平遥建设发展的酒店可以选择其中某一文化例如宗教文化,从而开展体验营销,每个酒店都选择不同的文化主题,这样不仅能显现出酒店的民俗文化,更不会让顾客有重复感,从而带来新型的享受,这样就会从根本上避免了互相模仿,恶意竞争现象的出现。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文化;信息等值
中***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42-02
0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差异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商务英语的翻译。所以要使不同语言间顺利交流,必然需要解决的是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间题、达到等值交流沟通的目的,这同样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
1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差异并存
商务英语的涵盖范围很广,根据应用的不同场合可以分成不同的语域,比如经贸英语、金融英语、经济学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广告英语等。每个语域又有不同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的各自的变体及其规律,运用的翻译方法也尽不同。此外,各种语言的组成特点、使用特点也有很大差异,如汉语的逻辑性往往是用合理地调整语序来反映,强调的是观点;而英语则注重结构形式,以紧凑的结构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而不是追求形式的对应。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语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想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既要熟悉专业知识和语言特点,又要注意文化信息的等值传递。因此,在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翻译人员不仅要遵照一定的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原则,还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兼顾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在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克服文化信息的不对等对商务英语翻译效果的障碍影响,变文化差异为文化对等等值,在对等的基础上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灵活再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目的语中,对等的标准难以完全做到。
2文化差异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几个因素
文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只有对文化差异做一定的了解,才能在中西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做到文化等值。
2.1 不同的文化导致对事物认识的差异文化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导致中西双方对同一事物含义理解彻底颠倒。即中西文化中都有翻译物的实体,但由于汉英民族因所生活的地理位置、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自然条件各异,所接触的客观事物也会在种类、数量、与人类的疏密关系等方面有所不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也必然各异,最终导致原语的实体却与译入语的实体意义有所出入或者彻底相反。如果直接按着字面意思翻译,则不仅会导致沟通困难,还会贻笑大方。但是,在实际商务英语翻译中这样的实例举不胜数。汉语中的龙是权威吉祥的神兽,而英语中的dragon虽也为似龙的动物,但却是指凶猛邪恶的怪兽。由此中国家的龙与西方的dragon虽然都存在于各自的语言体系中,显然不是同一物体。英语中tiger多指强悍威猛的动物,与我国的“龙”虽有相似,却也不完全相符。因此有人建议把“龙”翻译成“Long”则更为贴切。再如,金鸡牌曾在海外大遭贬低,而追其原因竟是因为“金鸡牌”被译成“Golden Cock”,而“Cock”词在英语中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官,还有谩骂人的意思。而当“金鸡牌”被译成“Golden Rooster”以后,其产品也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
此外,“东风”在我国多带有春天温暖的含义,而英语中的“东风”则指的欧洲大陆北部而来的寒冷之气,而英语的“西风”则可为英吉利海峡带来春天,所有中国的“东风”与英国的“西风”实为一个概念。同样的道理,汉语的“红茶”在英语中翻译成“black tea”,汉语的“赤砂糖”译成“golden sugar”却被人广为接受。在英汉互译时,汉语的“爱人”经常被译为“lover”而招致误解,殊不知“lover”在英语中实指“情妇或者情妇”。
东西方的酒文化也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中国盛产“白酒”,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white wine”则不正确。因为“white wine”在英语中的实体为白葡萄酒,由此和我国的白酒则相差十万八千里。
2.2 文化差异导致颜色词语用功能不同众所周知,颜色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筹之一,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各自的文化也为颜色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进而造成了颜色含义理解的偏差。举例说来,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吉祥,蓝色代表清新、纯净,绿色代表生机或者狭隘,白色则为禁忌。而在西方国家,红色与血腥通常挂钩,蓝色则有忧郁的含义,绿色则为初出茅庐、没有经验的意思,白色则标志着纯净空灵,与婚姻、天堂等美好事物相连。
2.3 数字代表意义上的文化差异在我国,“6”和“9”被赋予了吉祥好运、长久美满的美好寓意,在历朝历代、行行业也广泛应用,深受大家的喜爱。在古代,为了博得美好的彩头,皇帝统治者惯用带有数字9的日子来举办重要的仪式,下级则多用含有“jiu”音的语句来奉承上级,以便和“长久”的“久”取得关联。现代,我们仍保留了在带有9的日子里来举办婚礼、公司开业等大事。带有数字9的电话号码、车票号码更是深受欢迎,经常被人高价争抢。数字“8”在中国也同样深受欢迎,是大吉大利的取向,只因其音和发财相似。
而在西方国家,中国的“6”“8”“9”则无太多积极意义,像“666”这样在中国大吉大利的连体数字,在英国人看来竟然是魔鬼的象征。西方人多喜欢数字“7”,其所代表的含义与地位和中国的“8”很类似,代表着胜利、进去,正如著名的七喜商标则是采用的此数字命名(7-Up)。数字“3”童颜得到西方人的青睐,被灌于积极的含义。而数字“13”则被西方人认为是很不吉利的数字,这和圣经中的耶稣被他的第十三门徒出卖脱不了干系。即使在近代,西方人民仍旧忌讳数字“13”,甚至许多楼层、公交车编码不会设置此数字。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脂肪肝,自拟降脂汤,配合西药,结合***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FLD病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化,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第二大肝病。但目前临床用于***FLD的西药结合***,疗效多不完全肯定。笔者在西药综合***基础上加用自拟降脂汤***脂肪肝,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确诊为此病患者共98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组和对照组。***组50例,男37例,女13例;年龄25~71岁,平均48. 3岁;肥胖46例,嗜酒36例,嗜肥甘厚味31例,工作烦恼紧张35例,安逸少动34例,肝功能异常23例,糖耐量降低17例, 2型糖尿病14例,高血压病11例。对照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3~67岁,平均46.9岁;肥胖40例,嗜酒42例,嗜肥甘厚味36例,工作烦恼紧张32例,安逸少动19例,肝功能异常18例,糖耐量降低14例, 2型糖尿病15例,高血压病1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人的临床诊断均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3]。
1.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肝肿大、肝脏酶学指标、血脂恢复正常,B超或CT前后比较重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变为轻度脂肪肝,轻度脂肪肝变为正常;显效:患者的主观症状、体征和肝脏酶学指标在***3月结束后明显好转,复查B超或CT脂肪肝程度改善;无效:各项监测理化指标无变化或加重。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嘱严格戒烟限酒,低脂低糖、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调节情志,杜绝不良情绪。加强体力活动及相关锻炼,劳逸结合。对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配合相应的降压及降糖***。如肝功能破坏较严重,则应加强休息,必要时使用护肝***。
对照组:服用肝得健胶囊2粒,每日3次,饭后口服。
***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降脂方: 柴胡8g、山楂15g,***参25g,枳壳12、法夏6 g, 决明子15 g, 泽泻15g、丹参15 g,白芍12g、茯苓10 g,。
随症加减:热重者,加茵陈、栀子;湿重者,加薏苡仁;恶心呕吐,加竹茹、藿香;肝区疼痛者,加郁金、佛手;大便干燥者,加大黄;阴虚重,加女贞子;脾胃虚弱者,加黄芪、山药。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每次200 mL龙源期刊。中西药配合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查,参数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总体疗效比较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8
10
25
13
72.9
***组
50
19
26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用于国际商务环境中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阶段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商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商务环境下的各个场景。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应仅仅是教会学生某一商务情景下的英文词汇、表达方式等语言技能,而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在未来职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教会他们如何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生活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在生活上讲究舒适,即便是出差也会尽量保持如在家般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住宅的安全如高层消防问题非常重视。而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出行则尽量简单,能凑合就凑合。在住宅的防盗上下功夫大,在消防安全上则重视不够。
那么在商务活动中,比如在帮客人预订酒店时,就应注意在规格相当的基础上选取环境较好,远离市区,相对安静的酒店,最好是那种酒店外还有小花园,从房间的窗户看出去有好的风景的房间。如在海边的话,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在内陆的话,选取俯瞰公园,小树林等的房间,一定不可订俯瞰繁忙的吵闹的街道的酒店。
如有的项目外国员工会在中国当地呆相当长商务一段时间,需要租房住时,一定注意住房的安全问题。如果住高层的房子,除了要选取24小时安保的社区外,应在住所内给配置灭火毯、消防面罩、灭火器,医药包等,并在客人入住的时候将火警报警器的位置告知。
2.饮食文化的差异
商务宴请是一项重要的商务活动,宴请融洽的氛围中对双方的沟通更有利,同时也是表达热情好客礼尚往来所必需的。充分注意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对成功的宴请至关重要。
如西方人不喜欢那种啃骨头的肉类,感觉既不文雅也很残忍。因此在点菜时像凤爪、猪蹄、鸭颈之类我们国内比较喜欢的菜不可以点,鱼类也是,最好是点那种没有不用吐鱼刺的鱼片。另海鲜或很辣的川菜,应事先问明客人是否可以吃。
另外餐桌上不可给对方夹菜,劝酒,让对方随意即可。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时间的掌握。在国内很多人习惯边吃边谈事情,一顿饭经常吃上好几个小时。在西方人看来,吃饭就是吃饭,氛围应轻松享受,聊聊天,谈谈风土人情,开开玩笑,吃饱了就结束,不拖拉。
3.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的差异
在商务活动中要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在交际中才不至于失礼。比如在赠送礼物时,无论礼物大小一定要包装好。收取礼物时,西方人习惯当面拆开并致谢,与我们的习惯不同。又比如在穿着方面,虽然欧美人平时讲究舒适,喜欢穿牛仔裤和T恤,但在正式的场合,都很注意穿正装,男士一般穿深色特别是黑色的西装,女士则穿根据场合不同穿套装或晚装。而在国内现在人们衣着越来越注重休闲,甚至在正式的场合也穿着休闲衣,笔者曾见一次商务接待中,外方人员全部正装,而中方大多穿休闲衣,甚至有好几个都穿的是户外运动系列的运动衣,从衣着上难免失礼。
在对待隐私方面,西方人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商务交际中不可提及家人、工资、年龄等敏感话题,可聊一聊运动赛事、天气、娱乐、旅游度假等。打电话时,在我们国内,很多人在电话中会问对方:“在哪呀?在干什么呢?”,表示关心,或者是对话的开始,双方都理解。但在与欧美人通电话时,如果问“Where are you?”或“What are you doing?”对方会感觉非常奇怪,有窥探别人隐私之嫌。
4.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思维方式比较直接,守时,工作细致,认真,制定好的规则会严格遵守,讲究工作效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下人的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工作中才能互相理解,顺利合作。比如笔者曾听到一个外企的中国行***人员说班车问题,非常不理解,班车按规定是15分钟发一次,从办公室发往施工现场,循环发车。但有时发车时根本就没人,也就是空发一趟,因此中国员工认为没人时就应停发,避免资源浪费。但外方主管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班车每15分钟发一趟的目的就是为了员工在办公区和施工现场之间往来方便的,即使无人,也照发。要是无人就停发,那间隔的时间就不再是准的15分钟了,有可能就是半个小时,间隔时间不固定了,这样往返两地之间的人员就无法估算时间坐车,有可能会等很久才能坐上车,这样就会耽误他们的时间并随之带来一连串的延误,甚至会出现事故,因此即便是空车也要严格的每15分钟发一趟。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
5.、***治立场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治都有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学生都能理解,在商务英语交际中,尽量避免谈论***治、宗教之类的敏感话题,更不必大谈特谈国内的***策等,因为对方也不会理解也不感兴趣,对交际无益。可谈谈所在地区的近期的发展,悠久的历史,标志性的旅游景点等等。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国际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加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重
在每一单元的主题下,都应结合教学目标,补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比如:在商务电话单元中,应导入中西方电话礼仪的差异。如商务电话,打电话的时间,应在白天工作时间打,不可在周末或是晚上对方下班后,除非是有紧急的事,就算有紧急的事也应先为在非工作时间打扰别人而致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下班的时间就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了。再比如在机场接机单元中,应介绍接机、拿行李、订酒店等细节方面的中西方差异,以便将来学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正确应对。
2.以案例的形式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时采取案例的形式。来自外企的文化冲突的真实案例生动有趣,更便于学生理解,使他们在以后的职场交际中成功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但收集案例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教师不仅应自己非常熟悉西方文化,还应到外企挂职,才能接触到鲜活的文化冲突的案例,用于教学。
3.视频的应用
现在有很多流行的美剧和电影,里面有很多片段和情节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并且语言都是最鲜活,时下最流行的,将这样的片段选取后用于课堂,视频的资料形象、直接,教师可做必要解释,指出此处文化差异的点,学生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训练了听力和口语,了解了目前某个英语国家流行的词语和说法。
三、结语
明确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差异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其在将来的职场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参与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梁爽.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J].经贸实务,2011,10.
[2]李培.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谈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
[3]段学莲.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中西酒文化差异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