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事迹材料篇(1)
得知社区社区要组建“三无小区”消毒小分队,有着部队X年防化洗消经验的他,立即报名参加。消毒工作是防***的重中之重。为提高小组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X首先对消毒组成员进行X知识的培训,严格认真的教大家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及佩戴护目镜等一系列防护工作规范操作。
士官事迹材料篇(2)
优秀警官事迹材料
优秀警官事迹材料:
,男,汉族,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员,县人。入伍,现任。同志深爱防事业,在自己的岗位上求真务实、尽职尽责,以自己勤奋扎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虚心好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赢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为中队赢得了多项荣誉,受到了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现将主要事迹介绍如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本职业务,注重个人素质能力提升。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本职业务,注重个人素质能力提升。同志热爱部队,立志于警营建功立业。在工作过程中,他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实际行动践行“立警为公、***为民”思想;他注重个人的修养,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运用业务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引导中队全体官兵努力地朝更高的目标前进。他时刻注重自身的建设,认真学习战术、技术理论和的基础理论知识,刻苦钻研案例,不断完善自身战术理论,提高组训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勇往直前,忠诚为民,铁***”品格。勇往直前,忠诚为民,磨砺“铁***”品格。同志不仅是,他更看重自己是一名***和人民的战士,忠诚地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每次“急、难、险、重”的灭火和抢险救灾中,他始终冲在最前面。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在***和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同志总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履行好一名警官的神圣职责。尤其是面对工作,他深刻的领会到是全面提高战斗力的途径,是能否取得灭火救援胜利的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同志为了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和更好地指导中队的训练工作,他亲自带领战士们一起训练、学习,参与到“工作当中,研究技战术,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他时刻注重提高中队战士对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把思想工作做到第一线,做到训练场,做到战士们的心坎上,从而为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比武竞赛”活动中,带领中队攻坚班组取得了市县大队综合成绩的骄人战绩,刷新了中队建队以来的最好成绩。廉洁自律,知兵爱兵,营造和谐警营氛围。廉洁自律,知兵爱兵,营造和谐警营氛围。以情带兵是融洽官兵关系,增强部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与战友相处中,做到从“严”字入手,从“爱”字出发,从“帮”字做起,以“诚”字相待。他坚持用自己的真情诚意去教育人、感化人,把战士当作自己的兄弟看待,主动与战士谈心、交心,在深入的沟通中与战士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证明未来。同志深知他肩上的责任重大,在部队这广阔的舞台上,他将一如既往地将全部的精力、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当中,无怨无悔地履行忠诚誓言,用行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崇高的宗旨。
士官事迹材料篇(3)
从20xx年开始,当每年春秋换季之时,驻平65571部队某连队的官兵们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家住铁西区北沟街西二里委七组的***老人每在这个时候都会把自己亲手缝制的拥***鞋垫拿到连队,亲手分发到部队的战士手中。
今年76岁的***,从原市二轻局秘书科退休,是一名有着47年***龄的老***员。老人有三儿一女,各自成家,他和老伴张玉平独自生活。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组织部门把他的关系转到了北沟街社区,***便在西二里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发挥着余热。20xx年的夏天,西二里社区与驻平65571部队某连官兵一起联欢,***得知战士们离家都很远,平时训练很艰苦,鞋垫磨损得也非常快,外面买的鞋垫不结实,用不了几天就穿破了。联欢会结束时,老人为部队战士缝鞋垫的念头油然而生,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伴张玉平的大力支持。他们每年都会根据共建连队的官兵需求,为大家制作拥***鞋垫,后来,又开始为连队的战士们制作帽子和手套,从20xx年至今,他已经做了超过700双鞋垫,不仅温暖了官兵们的双脚,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老人会缝鞋垫缘于他年轻时学过缝纫手艺。17岁那年,他在四平市工艺绣品厂当工人时,向厂里的师傅学会了缝纫和刺绣,后来,家里买了缝纫机和码边机,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就在家里解决了。***说,“缝制鞋垫也要讲究技巧,布料必须铺平,针线还要匀称,否则硌脚。”闲不住的***老人用退休金买来线团和大绒面料。为了保证鞋垫合脚,他特意要来了每个战士的鞋号。
说起制作拥***鞋垫等物品的时候,王老露出了快乐幸福的笑容:“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句心里话,缝制鞋垫的工序很复杂,要经过黏合、裁剪、缝制等步骤。老伴张玉平先将垫布一层一层地挂浆、粘贴,烘干后,他再照鞋样裁剪,最后一针一线缝制,一双鞋垫要缝上几百针。65571部队某连战士李青海对记者说,王大爷很辛苦,经常来帮助我们,他缝制的鞋垫吸水性好,牢固,冬天穿起来很舒服、很暖和。今年,又给我们炊事班做起了帽子、套袖。一次,王大爷在给部队送鞋垫的时候,一位山东籍小战士紧紧握着老人的手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站好岗,放好哨,做优秀的士兵。”共建连队的穿过***鞋垫的战士高双印把老人的生活挂在了心上。今年夏天,高双印等三名小战士打着雨伞,抬着一箱新鲜蔬菜找到老人的家,战士们把亲手栽植的茄子、柿子和黄瓜等蔬菜送给王大爷。***老人被这种***民鱼水之情深深地感染着。
西二里社区主任陈世艳对记者说,王大爷为社区做的事从来不和别人提起,但也有人讽刺过他,“哎呀,老王头,你没事就帮社区、帮部队做活,你得到什么好处了,”王大爷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挺坦然的就过去了。他就是凭心去做,去感染身边的人。几乎西二里社区的每个居民都认识***老人,社区老年活动室方凳上的坐垫是他亲手缝制的;社区里40多平方米的老年秧歌场地是他一锹一锹平整的;居民邻里纠纷是他赶去进行调解和好的。与***老人家住一个楼栋的西二里社区居民吕连霞说,***是我们社区的优秀***员,经常为我们服务,缝制暖气片套,还给我们做鞋垫,因为王大爷也很大年纪了,他还帮我们做这些,我们很感动。这不,社区那套新棉裤、新棉袄是他刚刚送来准备捐给四川地震灾区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大家感到钦佩。
***居住的北沟街西二里委曾是我市的棚户区改造1号地,去年夏天,***和其他1000多户居民高高兴兴地回迁到被命名为“滨河家园”小区,今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暖气楼。“这楼房建的多好啊,现在屋里热乎乎的,阳光一进来,满屋子通亮,棚户区居民生活很幸福,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能够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欣慰,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要为战士们继续缝制下去,”***老人自豪地说。
社区好人好事事迹材料(二)
社区民警事迹材料
由于辖区连续七年没有发生入室抢劫、入室盗窃等刑事案件,没有被打击处理人员,耿成全同志于xx年、xx年、xx年连续三次被自治区公安厅授予“预防犯罪能手”光荣称号。xx年、xx年、xx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xx年4月被呼市公安局嘉奖一次,在xx年度呼市公安局组织的业务考核中全市第一;因辖区连续六年无***人员,xx年4月,耿成全同志被市***府评为“禁毒先进个人”,xx年、xx年被玉泉区分局评为工作先进个人,xx年,耿成全同志荣立个人二等功,xx年,耿成全同志入选全市公安的十佳基层基础标兵。
一、勇挑重担,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耿成全同志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一名***员的***性原则和***策水平,把辖区的治安稳定和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作为他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他作为一名公安民警高度***治责任感、工作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19xx年,耿成全同志调任三里营东社区任社区民警,由于该社区为城郊结合部,治安状况复杂,基层基础工作有待于加强改善。接手以后,他一头扎下去,以其特有的谦逊工作方式,迅速融入群众之中,关键时候他甚至一段时间吃住在管区,以实际行动来告诉群众,民警耿成全是真心听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看法和想法的,是来解决问题的。真心换来民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越来越信任他们的民警“小耿”了。随之治保会、联防队等组织也纷纷健全壮大起来,九年来该社区刑事案件得到有效遏制,人口管理效果突出,没有被打击处理人员,“无毒社区”成果不断巩固,辖区没有“××功”等xx组织人员,没有群众上访事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四无小区”。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使三里营东社区成为社区警务建设的典范。
二、贴近群众,构建稳定和谐平安社区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耿成全同志以开创人民满意的派出所为契机,在社区积极开展民情调查,根据工作职责,努力去解决群众困难。19xx年六月的一个深夜,耿成全同志接到辖区回收公司宿舍居民的求助电话,水管冻裂,要求帮助。他立即骑车赶到现场,由于井内积水已满,他只有一桶一桶往外提,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井中的总闸露出水面,时间不等人,在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下,他毅然跳进冷水中,排除了险情。居民朱和平一家都下岗了,且疾病缠身,在最困难的时候,耿成全把米、面送到了他家。居民杨玉柱孩子的“农转非”户口一直得不到解决,他调查了解以后,主动给其办理了审批手续,并将办好的户口送到杨玉柱手中,周围居民纷纷叫好。时间长了,居民也把他当成了自家人,xx年10月,铸造厂的居民听说他妻子要生小孩,自发送来婴儿用的小棉被、小枕头等用品,警民关系之深,可见一斑。
三、建立新型社区警务机制,加强“三基”建设
xx年初,石东路派出所作为社区警务建设的试点单位,耿成全立即在治安环境较为复杂的民族储运公司宿舍区建立了社区警务办公室,想方设法配齐了硬件配套设施。该警务室的成功运作,不仅使治安辅助力量有了办公地点,更主要的是方便了小区内居民报警求助、办理户口、身份证和举报线索,提供了快捷的服务和法律支持,成为公安工作深入的一个纽带。
士官事迹材料篇(4)
【正文】
消防救援大队学习卫国戍边英雄事迹活动简报
士官事迹材料篇(5)
王杰的事迹无疑是感人的。但接下来的善后处理却十分耐人寻味。上报到师***后,派来的调查组起草调查报告时,要写清王杰牺牲的具体情节,就遇到一个问题:拉火管为什么会自燃?是因为拉火管自燃,还是王杰操作失当造成的爆炸?而根据在场的12名民兵的叙述,王杰的操作完全正确。可是,又实在无法解释拉火管自燃的原因,于是几经周折,师***只好把王杰的牺牲定性为“一起由于违反操作规定而造成的责任人死亡事故”。这样认定的话,王杰不但不是英雄,而且将被认定为有错误。而此时,张楼公社的领导和群众还不知道师***的结论,但不明白部队为何迟迟不能确定王杰的***身份。天气热了,群众和部队搜集到的王杰遗骸保存不住,需要赶快下葬。于是张楼公社***书记来到部队说,王杰是为了保护民兵牺牲的,当地群众和干部强烈要求将英雄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部队同意了。7月16日上午,张楼公社***书记在王杰的灵柩前引路,得救的人和家属以及公社干部扶着王杰的灵柩一步步缓慢地走向墓地,群众和部队官兵跟随,组成了一支从头到尾有十几里长的送葬队伍,一路哭声,感天动地。王杰下葬后,大家仍自发地守在墓地,久久不愿离去。
然而,就在部队下午举行的追悼会上,营教导员在悼词中仍按照师***定下来的结论,说了这样的话:“王杰身为班长、以及技术能手,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恶性事故,给部队建设和人民群众造成了损失……”这个追悼会引起了全营官兵的不满:不管怎么说,王杰为了掩护在场的12个人,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挽救了其他人的生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王杰是伟大的,他不是英雄,还有谁能当英雄?而王杰生前所在连的官兵对此更是不理解。战友们写了许多怀念王杰的文章,表达自己的哀思。追叙王杰平生的事迹,大多数是连里干部都不知道的。他们说,王杰平时踏实肯干,从不表现自己。做的好事难以计数。平时最苦最累的活、最难最险的事,他总是抢在前头。但他自己从来不说。被救的民兵和人武干部知道这个结论后,更是又悲痛又气愤。他们既是被王杰救下来的人,又是王杰英勇献身的见证人。他们联名给部队领导写信呼吁:“王杰教员是为我们死的,不能冤枉他呀!”
调查组组长、师***治部主任刘德一在得知战士和群众的意见后,请求师***再让他带队重新调查。除了重新走访被救的12个人外,还到王杰生前所在连,听了王杰战友对其生前所做的好事的介绍,并发现了王杰从不示人的20多本日记。一翻开日记本,刘德一就流泪了。那是王杰金子般的心灵流露呵:
什么是理想?***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日记中,还几十次提到、、***等英模的名字,并且对照英模不断寻找差距。显然,王杰的英勇献身,是偶然中的必然,是有其深厚思想基础的。我们不但差一点埋没了英雄,而且差一点冤枉了英雄。
调查之后,刘德一在返回师部的途中,巧遇青年部副部长崔毅。崔毅得知了王杰的事迹后,立即改变了行程,和刘德一一起来到师部,进一步了解王杰的情况。并向***区***治部主任写了一份报告。7月下旬,***区又派出调查组,重新对王杰的事情进行复查。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认定这是一次意外爆炸,王杰是舍己救人的英雄。与此同时,王杰所在部队的师***在听取刘德一汇报后,又传阅了王杰的日记,大家无不为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随即向装甲兵***报告了新的调查情况和师***新的意见,并且请求撤回原来的结论材料。
按说,到了这一步,王杰的***身份可以认定了吧?不然。因为装甲兵***认为,必须拿出最有力的证明材料,才能说明王杰不是因为操作失误而出现爆炸事故的。为此,装甲兵***决定再派一个专家小组赶到事发现场,对王杰使用过的炸药和拉火管进行检测。专家们非常认真负责,他们不仅再次找到见证人了解情况,对实物进行了检测,还在现场找到许多爆炸后的遗留物,进行科学鉴定。并用王杰使用过的同类爆炸材料进行了30多次爆炸试验。最后,结论出来了:一、当时所用的拉火管已过期,会突然发生引爆,这是采取任何补救措施都来不及的,是不可抗的。而且这样的隐患,只有火药专家们进行实物检测时才能发现,作为一般爆破作业专门人员的王杰是发现不了的;二、王杰虽然发现不了拉火管过期,但怎样躲避炸药包爆炸时的杀伤角,他是完全清楚的。从事发地点王杰所处的位置看,在炸药包爆炸的瞬间,只要他向后仰倒,就完全可以躲避爆炸时形成的45度最大杀伤角,保住自己的生命。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王杰是为了救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真正英雄。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灵魂是高尚的。
士官事迹材料篇(6)
采访孙文全博士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是,他从开始到结尾,不断地说到、提及,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种子。
他用江西口音说出的种子一词,前者稳重、缓慢,用拼音的三声,颇有浓重的强调感情成分,仿佛就让我不要忘记。
在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北控宏创科技园,29号楼二层,一个大房间仅用屏风隔出一间由一个电脑桌、两把椅子、一个书柜、一个小圆桌组成的办公室里,我和孙文全博士,相对而坐,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出身于江西***老区于都县岭背村的孙文全博士,虽已过知命之年,但显年轻,有朝气,豁达、开朗,很健谈。话匣子一打开,就像他村前的梅江一样滔滔不绝,澎湃着、流淌着,将我拍打为一尊礁石,也将我带得很远很远。
一粒种子获得的启迪
其实,孙文全就是一粒种子,一粒出身于于都那一块浸满红***鲜血土地的一粒种子。
他用求学、科研、创造经历证实着自己就是一粒种子。
孙文全于1979年考进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后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所学专业是果树。专业的选择也许与他出身于盛产脐橙、大盖柿等水果的家乡有关,也许与他立志于祖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命运、日子、幸福和未来息息相关的土地、粮食有关。大学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像一个果农,辛勤种植着自己这棵果树。我相信,这四年,他种植的一定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983年,他到南京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所学专业仍是果树。南京农业大学根据需要,新开设了一门观赏园艺专业,因与他所学的果树专业多少有点联系,学校就把他留校担任新开专业的一位老师,教观赏树木栽培。这一留,就把他回江西的脚步给留下了,并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足迹。到1988年3月份,因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金陵大学农学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有校际关系,南京农业大学每年可选派几名年轻教师到康奈尔大学深造,这样,孙文全就顺利被南京农业大学送到康奈尔大学继续攻读城市园林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一个私立的植物研究所(Boyce Thompson Institute)做博士后的时候,虽然不再研究园林果木,但依然与农业有关,是研究植物种子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说到这里,孙文全博士哈哈一笑,“我命里就是个农民,总与农业有缘,读书二十年,就跳不出农门。”
我插了一句道:我们人人都与农业有缘,农业是中国之本,也是各业之母。有缘说明我们没忘本,说明中国农业、农民还有希望。
孙文全突然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有高度也增添了亮度,他说,“种子,非常普通寻常的种子,又是非常奇特神秘的,种子是一个生物玻璃体,生存于玻璃态中。
科学的这种前言性,颠覆性、揭示了生物生命真相的能力,永远令我们这些科学盲惊讶、惊叹、惊奇后惊呆。文学只能远远地跟在它身后,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孙文全进一步解释道:“通过研究种子,发现干燥种子细胞的物理状态与玻璃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种子在没有水的状态下,仍然能保持很长时间的生命力。当种子细胞中的一些保护物质和蛋白质累积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像蜂蜜一样变得粘稠起来,粘稠了,分子和生命运动就会缓慢下来。一经脱水,转变成玻璃态,暂停了生命活动,成就了生命的永恒。加上水,离开玻璃态,又恢复了生机。”
其实玻璃是一种液态,如果你仔细观察过欧洲那些古老教堂高墙顶上的玻璃,你会发现,上边变得薄,下边变得厚了。玻璃态中分子运动极其缓慢,需经过几百年才能看到液体流动的痕迹。由此可以联想到,如果能将活细胞和组织玻璃化,就可以长期保存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运用到医学健康领域里。
读完博士后,孙文全为了转型,便应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一边教书,一边继续研究种子中生命保存的基本原理和这些理论在低温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六年后,他回到美国加入到著名的再生医学上市公司Life Cell任首席科学家。
在Life Cell公司,孙博士带领一个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团队,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新产品研发。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低温生物物理学,蛋白质,细胞和组织的冷冻保存;冻干制剂配方和冻干工艺研究;血液保存与野战急救;再生医学材料;组织工程与人体组织器官再生修复替代。在LifeCell公司,从事低温生物医学和再生医学材料研究,默默耕耘,一待就是十二年。
在国外工作二十五年,孙博士共发表了期刊和会议论文140篇,拥有20项生物材料保存和人体组织修复再生材料的国际专利技术,几篇主要论文被引用共超过3000次。在二十年的基础创新研究和再生医学生物材料产品开发过程中,孙文全博士获得了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两项重要科学成果:一是认识无水生物(anhydrobiotic organisms)胞质玻璃化过程和玻璃态在保存生物材料中的应用;二是成功开发出以动物软组织为原料加工成人体无排异的组织修复再生材料(Strattice和Conexa),发现了防止辐射灭菌损伤组织材料的先进方法,开发出了在室温下保存生物组织材料的技术。
孙文全博士从一粒种子萌发的再生医学之树,已经吐芽、抽茎、长叶,不断地茁壮成长着,成长为再生医学领域里一片迷人的风景。
回国,用再生医学造福同胞
在冷藏柜容器里浸泡着的白色条状物,乍看像是宽粉,孙文全博士将其取出展开,铺在自己手背上,开始介绍这条长25厘米,宽15厘米、厚0.5毫米的人体创面再生修复材料。
这是以猪皮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生物工艺制作而成的再生性皮肤材料。不要诧异于此再生材料的来源,“实际上猪的生物系统与人类非常接近,与人类具有相当高的生理学共性。目前,猪被医学界看成是潜在的人类组织器官捐献体。猪容易饲养,数量多,成本低,无排异,可以同病人的自身组织天然地整合在一起。”孙文全说。每一块再生性皮肤材料,都可以追溯其个体猪的来源,生长健康记录,保证安全性。
如果患者被烧伤烫伤,在早中期处理过程中,医生可直接将异种再生皮肤贴在伤处进行辅助***,促进创口愈合。孙文全拿出样品,白色的盒子内是双层袋装的再生皮肤,轻便易保存,开封即用,非常方便,一如外出旅行,随身携带的一件生活用品,室温下可以保存两年以上,方便产品推广应用到边远和偏僻的落后地区。它不像人体其它器官,异常脆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条件地保存在特制的容器里面。它具有多孔海绵一样的构造,材料内部便于人体细胞长入和新血管再生。
除再生皮肤材料外,孙文全带领他的团队也在研发其他的再生医学材料,比如外科手术切除坏死或病变得部分组织后,导致的人体内“空缺”。植入再生性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可与周围人体组织生长在一起,还能起到固定和重建的作用。“比如***癌患者,切除后,用假体重新塑形,由于周围缺少相关的软组织,植入的假体是难以固定的。如果手术中在假体外同时植入再生软组织修复材料,便能更好地与人体组织融合为一体,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孙文全解释,“如果早期通过微创手术去除中部分病变组织,那么可以通过注入再生组织修复材料制成的天然水凝胶或海绵起到暂时填充和随后组织重建的功效。”
2014年,瑞健生物研发团队在孙文全的带领下完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第三代组织处理技术――“精拭父ㄍ寻组织修饰技术”的研发。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已经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在2014年得到了中关村管委会的“前沿颠覆性项目”、北京市科委的创新项目、国家科技部创新项目等资金支持。
瑞健生物的技术和产品应用范围广,涵盖各种创口创面,如烧伤、烫伤手术,皮肤再造,整形外科、脑外科、胸腹腔组织修复和其他多种人体软组织再生。这些产品要二、三年后才能上市。
一粒中国国籍的种子
从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孙文全在国外求学,教书、科研,就像一颗种子,在外国的土地上奔波超过了25年。“回国后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加入外国籍?为什么要回来?,我在国外25年,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我也说不清为什么。25年,九千多个日日夜夜,我就从未想过加入美国国籍,这期间还包括中国大使馆和领事馆拒绝给我延长或更换护照的二千多个日夜。”
他用反问的语气说:“你说怪不?人生中有些事是不用想的,犹如风中的尘土。”
当孙文全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家庭故事后,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就从未想过加入美国籍。“我出生于江西于都县一个叫岭背的村里,那里是***老区,村民们活的简单、朴实、勤劳。我仍然记得1979年上大学时,村子里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少,为我送行。那个场景,热烈、温暖、感人。1988年春天,我通知家里要出国深造时,我爷爷和父亲只做了简单的交代:一定要回来。”
梁园虽好,终非故土,2009年,孙文全看到了国家启动实施中央“”的消息,也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网站上看到了北京市实施“海聚工程”的新闻,感受到了国内对海外人才的召唤。抱着多做些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事情的想法,孙文全于2010年开始回国考察,并先后在全国多个地方做了探访,看看回来能干什么。“我在北京看到的,可以用神州大地气象万千、藏龙卧虎这句话来形容”,孙文全说,“以前是出国深造,这次是回国继续深造。”
孙文全,一粒在祖国大地上孕育的种子。
士官事迹材料篇(7)
中***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5—0157—04
自清朝乾嘉以来,文人学者对“桐城派”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桐城派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各方面研究都有所深入、发展,包括对桐城文学流派代表人物《年谱》的再整理和再充实。对于刘大櫆年谱的整理成果主要表现在吴孟复先生的《刘海峰简谱》和孟醒仁先生的《桐城派三祖年谱》里;另外,蔡锦芳先生曾在《中国典籍与文化》上撰文对个别问题作了考证。尽管成就明显,但各家年谱及其他相关文献对刘大櫆生平中一些基本事迹的描述存在分歧和错误。如刘大櫆的出生年问题,吴孟两家年谱说法不一:有认为康熙三十六年,有认为是康熙三十七年;又如刘大櫆入湖北学使幕的时间,两家也存在分歧;尤其是对刘大櫆后期事迹行踪的描述,各家意见出入很大。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应是当代桐城派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进一步深入桐城派研究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程。鉴于此,笔者不揣固陋,针对有关问题,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考辨。
一、刘大櫆生年考
出于自身科场失意的特殊经历,刘大櫆一向很少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自己的年龄,他写文章也很少像其他人那样在末尾标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作”的字样。这给我们了解刘大櫆的生平活动制造了障碍,也给我们的作品编年工作增添了困难。甚至连其生年问题,至今都没有一致的结论。关于刘大櫆生年,当时文献记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刘大櫆弟子吴定《墓志铭》言其“年八十二”,《祭文》言“天赐公寿,八十二秋。”一是同乡姚鼐《传》文中言其“年八十三”。现代人基本依据此二说,吴孟复《刘海峰简谱》认为姚刘同乡,语当可信,遂从姚说,认为刘大櫆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孟醒仁《三祖年谱》则以吴定《墓志铭》和《祭文》以及《辞源》等书为据,认为刘出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并言:“但姚鼐作《传》,言其八十三岁,可供参考。”看来,孟醒仁采取康熙三十七年说,但对姚鼐三十六年之说,没能找出证据进行否定。
笔者认为,姚鼐的说法有误,吴定等人的说法是正确的。依据是刘大櫆自己提供的一则材料。在《刘大櫆集》卷十《祭张闲中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昔在康熙之辛丑(笔者按:公元1721年),初托子以交契,愧学业之未成,年甫(笔者按:刚,才的意思)臻于廿四。举一世以杈枒,子独揄芬而匿秽。信两情之无疵,与草木同其臭味。”①看引文中字下有标点的部分,可知刘大櫆1721年时,年刚二十四,即虚岁二十四。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推知,刘大櫆生于公元1698年。因此笔者断定,刘大櫆生年问题当以吴定说法为准,即刘大櫆(1698—1779),享年八十二。姚鼐《传》文和吴孟复《简谱》说法有误。
二、刘大櫆入湖北学使幕时间考
关于刘氏入湖北学使幕时间问题,研究者说法不一:首先,吴孟复《刘海峰简谱》中言:“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刘)应湖北学***陈浩聘,入其幕中。”②其次,孟醒仁《三祖年谱》第127页有:
1753年乾隆十八年癸酉刘大櫆五十六岁
大櫆入湖北陈学使幕,充幕宾。按学使乃指陈浩,其任湖北学使,《通志》年月失考。考大櫆《寄叶书山》诗自注:“予以经学应举在京,值书山视学贵州、湖南时。及彼事峻北上,予又在湖北学使幕中。”又考《清史列传·叶酉传》,谓酉于“乾隆十二年提督贵州学***。十七年提督湖南学***”。又,《湖南通志》载十五年任。学使三年一任,此乃连任,应为十五年任,十七年底任满,回京述职。则大櫆约于十八年春间入陈学使幕。故系于此年。
春,将赴湖北学使陈学使幕,道过好友倪司城家,读其所作诗。为作《倪司城诗序》,序从略。(《海峰文集》)③
笔者认为,刘入湖北学使幕时间吴孟复《简谱》所言为是,而孟谱这段文字则存在多处错误。
首先,证据错误。本谱言十八年春,大櫆赴学使幕,以叶酉任学***事为据。并引《清史列传·叶酉传》,谓酉于“乾隆十二年提督贵州学***。十七年提督湖南学***”。又,《湖南通志》载十五年任。学使三年一任,此乃连任,应为十五年任,十七年底任满,回京述职。关于叶酉任贵州学***的时间,乾隆十二年至乾隆十五年,诸书所载相同,但就叶酉任湖南学***的时间,各书所载不同,主要有两种。一是,乾隆十五年说。(有《湖南通志》,《清代职官年表》)。二是乾隆十七年说,(有《清秘述闻》、《清史列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73404号》)。笔者依据《乾隆实录》记载,认为应以“乾隆十五年”说为准。材料如下:
八月。辛未朔。丙戌(笔者按:十六日)。谕:直省学***,已届更换之期。安徽学***双庆、广西学***罗源汉俱著仍留原任。湖北学***,著葛德润调补。湖南学***,著叶酉调补。④
据上文可知,叶酉任湖南学***应是“乾隆十五年八月”。又《清秘述闻》第344页载:“庄存与,字芳耕,江南武进人,乾隆乙丑进士,十八年以侍读学士任湖南学***。”⑤《清代职官年表·学***年表》亦载:庄存与于乾隆十八年九月戊辰,任湖南学***。可见,叶酉应于十八年九月离开湖南学***任。
那么叶酉任湖南学***的时间应为乾隆十五年八月至乾隆十八年八月,任期三年。孟谱言“此乃连任,应为十五年任,十七年底任满,回京述职”之言不妥。叶酉并非连任,也不是乾隆十七年底任满回京,而是于乾隆十八年九月任满回京。则孟谱以叶酉十七年底任满回京,并推言其十八年春入湖北学使幕,显然不确。
其次,大櫆十八年“春,将入湖北陈学使幕,道过好友倪司城家,读其所作诗。为作《倪司城诗序》。”此言误。据《清代职官年表·学***年表》载:陈浩于乾隆十八年九月甲子十二日任湖北学***。⑥那么,十八年春,陈浩尚未有湖北学使任,大櫆如何能未任先赴,于十八年春往陈学使幕呢?又据大櫆《倪司城诗序》言:“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庚午之岁是乾隆十五年,司城与大櫆相见,“忽忽阅四岁”之后,应当是十九年。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来看,《序》中所言: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这里的“今春”应是乾隆十九年春,刘大櫆赴湖北学使幕,此时叶酉已离开湖南回京(根据上述文字知,叶酉于乾隆十八年九月离开湖南学***任并回京),这种境况与刘大櫆《寄叶书山》诗自注语:“及彼事竣北上,予又在湖北学使幕中”所言情景相合。
因此,“大櫆入湖北陈学使幕,充幕宾”之事在乾隆十九春,不是十八年春。鉴于此,孟谱中“其道过倪司城家,读其所作⑦诗,为作《倪司城诗序》”等事迹俱在十九年,而不是乾隆十八年。孟谱此年下所录诸多与湖北及学使幕有关的事迹(见该谱第127页)俱应移于十九年下。
另外,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载刘大櫆“1753—1755在湖北学***陈浩幕”。⑧应据此改为“1754年—1755年在湖北学***陈浩幕”。
三、刘大櫆入黟时间考
关于刘大櫆赴黟任教谕的时间问题,此前学界说法有三种:
首先,吴孟复《刘大櫆简谱》言:“大櫆于乾隆二十四年或二十五年在黟。”⑨
其次,孟醒仁《三祖年谱》相关文字如下: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刘大櫆六十四岁
旋赴皖南黟县教谕任。此后在教谕任约共六年。按《黟县志》载刘大櫆二十六年任,桐城人,副贡生,入名宦传。其前任为吉梦赍,二十五年离任,后任陈国林三十二年任。知大櫆任教谕,前后共六年。⑩
最后,是蔡锦芳在《刘大櫆与徽州学术文化》一文中认为刘大櫆入黟在乾隆二十八年应是不易之论。其材料依据是歙人汪梧凤的《送刘海峰先生归桐城序》。原文如下:
乾隆癸未(二十八年)秋,桐城刘海峰先生官博士于黟。先生抱圣贤之道,精经史百家之言,作为文章,崛奇幻渺,与唐退之、宋欧阳氏相上下。黟地近吾歙,吾数人乃得师事先生,数闻议论。岁丁亥(三十二年),先生去官居歙,于是吾徒与先生共晨夕,乐杯酒,雄论古今得失是非。悲歌欢笑,辄时时益念东原、藻中远隔数千里。不能与先生肆志于山巅水涯之间,为可惜耳。今年辛卯(三十六年),易田又以乡举走都门献赋天子,而先生亦以年髦思返桐城,然后知聚散不常,又不仅以出处之途异也。
汪梧凤是刘大櫆在黟县任教谕时的从游弟子,这篇《送序》是刘离开徽州时汪送别之作,题目中名言“归桐城序”。如果这篇作品可信的话,那么作为及门弟子且亲历其事的汪所述的内容,应该可信。但“乾隆癸未(二十八年)秋,桐城刘海峰先生官博士于黟”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值得推敲的。这句话,不一定说明刘一定是二十八来黟任职,只能说明刘二十八年在黟居官,并不能排除刘二十六年来黟的可能。那么蔡锦芳依据汪文,以为刘大櫆于二十八年秋入黟无疑,笔者以为有点武断。《刘大櫆集》有《马湘灵诗序》一文言:“癸未(乾隆二十八年)之秋,湘灵橐其诗遗余数百里之外,使为之序。”又言:“马湘灵名苏臣,马朴臣之弟,桐城人。”从这个数百里之外文字推测,刘此时应该是在黟,与汪梧凤文中“癸卯之秋官黟”时间相合。但这则材料也只能说明刘癸卯之秋即二十八年秋在黟,不能说明刘一定是此时来黟。
而孟谱据《黟县志》认为刘二十六年入黟,笔者翻检嘉庆年间编撰的《黟县志》,所载与孟《谱》内容相合。嘉庆与乾隆时间相去不远,县志所载应该是可信的。因此,笔者认为,刘在二十六年入黟可信,吴氏《简谱》中“刘大櫆二十四、二十五年入黟”的推测不确,蔡锦芳先生的结论也不可靠。
四、刘大櫆若干作品写作时间考
吴孟复《简谱》言:“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是年,江永卒,作《江先生传》。”并言:“海峰为黟学教谕时,‘巡抚托(闵)公(振武)檄令主安庆书院’,诗集中亦有《至安庆书院》。此当在乾隆二十七八或三十年、三十一年。盖二十九年曾在徽州,偕程瑶田、方根矩、吴阆游黄山,而三十二年则已辞去教谕。”
蔡锦芳文依据刘入黟在二十八年说,以为《江先生传》写作时间,不一定在二十七年,可能是后来江门弟子请托而作。笔者认为,其二十八年说牵强,所谓后来弟子请托之说更为牵强,难以让人信服。孟醒仁《三祖年谱》亦认为,《江先生传》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笔者认为,吴孟年谱所言是。
至于《至安庆书院》写作时间问题,吴孟复《简谱》所言过于宽泛。蔡文认为,应作于三十二年。根据当时制度,各地的教职人员由各省巡抚负责选聘。笔者以为,“巡抚托闵公振武檄令主安庆书院”之事,应在二十九年第一届任满或三十二年上半年第二届任满时,正值刘大櫆斟酌去留之际发生。根据其诗集中《至安庆书院》等诗来看,刘大櫆确实去过安庆书院,并在途中作《至安庆书院》等诗。但除了这几首诗,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或反映他有安庆书院任教的经历。笔者以为,刘大櫆确实去过安庆,但他主讲安庆书院之事,未必竟成事实。
五、刘大櫆离黟后去向及归里事宜考
刘大櫆于乾隆三十二年去黟县教谕一职,这是大家共同承认的,《黟县志·职官·学校》中有明确的记载。且其下一任任职时间是“乾隆三十二年七月”,刘应在七月或稍前离任去黟。但大家对刘三十二年离黟后的去向却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吴孟复《简谱》言:“(刘)自黟去官,应聘至歙,主讲问***书院,金榜、吴定、吴绍泽等从受业。在歙纂修《歙县志》、《黄山志》。”
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言: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刘大櫆七十岁
大櫆归陈家洲(今属枞阳)后,主讲安庆书院,吴定又从之游,继续学习古文及经学。按大櫆《赠大夫闵公传》:“予以黟县博士,巡抚托闵公振武檄令主安庆书院。”(《海峰文集》)则其回桐城约在冬春之间。
蔡锦芳先生文所引汪梧凤文《送海峰归桐城序》中称刘大櫆于乾隆三十二年“去黟居歙”(引文详见入黟时间考部分)。笔者认为,汪梧凤是刘大櫆及门弟子,刘大櫆在徽州后期一直从游,应当知悉刘去黟及离开徽州的情况,其文章所叙应当可信。孟醒仁《三祖年谱》中所谓大櫆“于此年归陈家洲后,主讲安庆书院”,并断定刘于此年冬春之间“回桐城”之说皆误。刘大櫆三十二年离黟后入歙则符合历史事实。
且据汪文可以推断,刘大櫆于乾隆三十二年七月离黟后,遂居歙而教,直到乾隆三十六年归,其后遂“不复出”。又据吴简谱知,此期他在歙县问***书院谋职。而孟醒仁《三祖年谱》中则认为:
刘大櫆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辞去安庆书院主讲,归里,盖自此年始。按大櫆《汪在湘文序》:“辛卯之岁,予以老病,将归,诸子相送,远出城阙之外,依依不忍别去。”可见此后不再主讲书院。
根据上文,笔者认为,此处刘大櫆于是年“辞去安庆书院主讲,归里”,误。大櫆于本年归里,不是自安庆书院,而是从歙县归里。又孟谱此处引刘大櫆《汪在湘文序》文,如果用此文来证明其此年离开安庆书院主讲归里不出的话,显然不妥。文中文字只能证明,刘于此年归里,但不能证明刘于此年自安庆书院归里。《序》文中虽言及诸子相送的依依不舍之状,但这里的“诸子”应指在徽州歙县的从游弟子们,包括汪梧凤在内。据郑虎文《汪明经梧凤先生行状》记“梧凤卒于乾隆辛卯(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春秋四十有六。”汪一直在家乡闭门读书,并没有言其到安庆读书之事;如果据孟《谱》所言,是年辞安庆书院而归,则诸子应在安庆书院读书,与史实不符。又姚鼐《刘海峰先生传》云:“(先生)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并未言及刘主讲安庆书院事,而吴孟复《简谱》言:“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刘大櫆七十五岁离歙回桐城枞阳。诸生送至城外河桥,有泣下者。海峰纂修《歙县志》刊印。其后吴定亦多次渡江来请益。”结合吴《谱》、《汪在湘文序》、《送海峰归桐城序》及《汪明经梧凤先生行状》中所言,慎重思之,这场归里送别,应是从徽州歙县归里,而不是在安庆送别。因此,孟《谱》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刘大櫆曾主讲安庆书院之说内容皆误。
注释
①②⑨[13][14][15][20]刘大櫆:《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14、619、619、82、620、620、620页。
③⑩[16][17]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7、142、152、159页。
④《乾隆实录》(卷之三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99年。
⑤法式善:《清秘述闻》,《清秘述闻三种》(上),中华书局,1982年,第344页。
⑥⑦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四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2660页。
⑧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第84页。
[11]蔡锦芳:《刘大櫆与徽州学术文化》,《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
士官事迹材料篇(8)
刘长卿的事迹,《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给他立传,但《新唐书・艺文志》却有简单的记载:
《刘长卿集》十卷,字文房。至德监察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儒诬奏,贬潘州南巴尉,会有辨之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
从以上的材料看,刘长卿只有一次贬谪,即从鄂岳转运留后直接贬为南巴尉。然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刘长卿诗九首,并有评曰:“长卿有吏干,两遭迁谪。”这两则材料的记载有矛盾,谁是谁非呢?对此,傅璇琮进行了严密的考辨,认为刘长卿曾两遭贬谪:一为至德三年(758),因某事而由苏州长洲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尉,时节是在春天;第二次是在代宗时,大历八年至十二年之间,公元773―777年,因吴仲儒的诬陷而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贬为睦州司马,时节是在秋冬之际①。在刘长卿众多的诗歌里,只有贬谪前后的诗歌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本文欲通过刘长卿的诗、文对其第一次贬谪的事迹进行新的考述。
一、下狱与摄海盐令之先后
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诗系年的顺序,下狱在摄海盐令之后,恐未是。可以肯定的是,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摄海盐令。长卿有诗《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复二京因书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为证。从诗题中我们知道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摄海盐令。刘长卿又有诗《非所留系每晚闻长洲***笛声》,按诗意,长卿是在长洲陷的狱。刘长卿任长洲尉的时间要比摄海盐令的时间早。《又祭阎使君文》曰:“维某年月日,某乙谨以清酌之奠,祭于故睦州刺史阎公之灵。……长卿昔尉长洲,公为半刺,一命之末,三年伏事。……”按《旧唐书・地理志》江南东道:“苏州上。天宝元年改为吴郡。乾元元年复为苏州。领吴、嘉兴、昆山、常熟、长洲、海盐。”职官志:“上州,刺史一员,从三品。别驾一人,从四品下。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五品下。”半刺有可能是别驾。据《严州***经》(宋改睦州为严州)卷一:“阎钦爱,至德二载十一月十日自苏州别驾拜。”长洲是苏州的属县,长卿曾是阎的属下,知阎使君为阎钦爱。由至德二年上溯三年,则知刘长卿天宝十四载已经在长洲尉任上。
另据诗《送路少府使东京便应制举》,诗题下自注“时梁宋初失守”。据《旧唐书》及《通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十二月六日攻陷大梁,同月十二日占东京。按诗意,此诗当是至德元年正月,梁宋失陷消息传至吴地,而东京消息未传至时所作。查徐松《登科考记》,此年无制举,当因乱起而停。诗中云:“谁念沧州吏,忘机鸥鸟群。”说明刘长卿此时仍在长洲尉任上。刘长卿另有诗《狱中闻收东京有赦》。按《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冬十月,“壬戌,广平王入东京,陈兵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路侧。”《通鉴》至德二载,“十二月,大赦天下。”刘长卿当为此次被赦。这说明刘长卿的被赦与下狱有关。
由以上两点可以说明,刘长卿是在任长洲尉时被陷害下的狱,而且下狱的时间在摄海盐令之前。陷狱的原因,由《非所留系寄张十四》诗:“冶长空得罪,夷甫岂言钱”可知,刘长卿可能因经济上的问题被陷害。按《世说新语・规箴》:“王夷甫尚玄远,常疾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事。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起见,见钱阂行呼婢曰:‘与却阿堵物!’”
二、刘长卿贬南巴的行迹
刘长卿至德十二月被赦之后,至德三年正月赦海盐令,旋即被罢免。长卿有诗《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诗中云:“累辱群公荐,频沾一微尉。”刘长卿之被罢摄官,似仍系受前案的牵连。诗有归隐意,觉昨非而今是。由此诗推《至德三年春正月……》不似至德三年春正月所作,而是罢摄官后所作。诗题“谬蒙”这一字眼说明诗人有悔意,当为罢摄官后回忆前事时所作。刘长卿罢摄官后,被贬为南巴尉。有诗《赴南巴书情寄故人》,《将赴南巴至余干别李十二》,《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等,从诗题看,刘长卿确是被贬南巴。然而贬南巴的过程却还有一段插曲。独孤及有《送长洲刘少府贬南巴使牒留洪州序》:
曩字之尉于是邦也,傲其迹而峻其***,能使纲不紊,吏不欺。夫迹傲则合不苟,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骋其媒孽,子于是竟谪为巴尉。而吾子直为己任,晕不见色,于其胸臆未尝趸芥。会同谴有叩阍者,天子命宪杂鞫,且廷辩其滥,故有后命,俾除馆豫章,俟条奏也。是月也舣船吴门,将涉江而西。夫行者止者时,得丧者机,飞不抟不高,矢不激不远,何用知南巴之不为大来之机括乎?由***南而至九万,吾惟子之望。但春水方生,孤舟鸟逝,青山芳草,奈远别何?同乎者,盖偕赋诗,以贶吾子!
刘长卿本该直接贬为南巴尉,但遇“叩阍者”的陈请,“故有后命,俾除馆豫章,俟条奏也。”因此,刘长卿的案子获得了重新审理,然而审理的结果仍维持原判,即贬南巴尉。刘长卿有诗《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诗云:“却访巴人路,难期国士恩。”此似是对“叩阍者”积极陈请好意的回应。
刘长卿去南巴的过程中,逗留江西的时间较长,而且有较多的诗作。如《负谪后登干越亭作》,《将赴南巴至余干别李十二》,《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江亭》,《至饶州陶十七不在寄赠》等。但从刘长卿的集子来看,他在南巴所作的诗较少,傅璇琮认为只有《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此诗较可确定是在南巴作的②,所以,刘长卿在南巴的具体事迹已难考。
刘长卿从南巴被赦回来,大约是在上元二年(761)。刘长卿有诗《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诗题下自注“时经刘展平后”。《旧唐书・肃宗纪》:上元二年春正月:“乙卯,平卢***兵马使田神功生擒刘展,扬、润平。”“旧任官舍”当为长洲官舍,因刘长卿有诗《赦恩重推使牒追赴苏州次前溪馆作》。也就是说上元二年稍后刘长卿已经回到苏州了,而且又曾到过长洲,但此次之重推与上次重推应当有所区别。上次重推地点在豫章,重推的结果是仍贬南巴,而此次之重推,乃南巴被赦后的又一次重推,地点在苏州。
综上所考,我们对刘长卿被贬南巴的事迹可知:刘长卿摄海盐令之前曾下狱,至德三载摄海盐令,旋即罢海盐令,被贬南巴尉,被贬的原因可能是因经济上的问题。贬南巴的过程中,曾在豫章接受重推,重推的结果仍维持原判,即贬南巴。由于在豫章重推,所以刘长卿在江西逗留的时间较长。因刘长卿在南巴的诗作较少,故在南巴的事迹已难考。刘长卿在南巴被赦北回的时间大约是上元二年(761)秋。
士官事迹材料篇(9)
二、活动意义
1. 参观******陵园与事迹陈列室,实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了解民国时期中国内忧外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聆听**校长的一堂课,感受******在***年代的家国情怀、红船精神和人文精神,深化学生对红船精神的认识。
三、活动时间
4月*日(周六)上午9:00-10:30
四、活动地点
*********陵园
五、活动对象
高一、高二年级
带队教师(3 人):********
六、活动流程
9:00在***陵园广场集中:整理队形,献花、默哀。
9:00—9:10重温入团誓词:在***班团支书带领下,重温入团誓词;
9:10—9:30参观******陵园:在***校长带领下,参观******陵园和事迹陈列室,通过自主学习的途径了解******生平事迹;
9:30—10:00聆听校领导讲红船精神:***校长带学生进一步了解69名******中的较为突出的事迹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红船精神;
10:00—10:10学生代表讲******事迹:***班团支书重点选取一名******讲述其事迹与贡献;
10:10—10:20学生代表分享感悟:4名学生代表结合红船精神和******光辉事迹,发表对此次团日活动的体会与收获;
10:20—10:30校领导总结发言:师生共同为******献花,***校长为本次团日活动进行总结性发言。
七、准备材料
1.校团委在活动前准备好鲜花;
2.活动当日学生需着校服,团员需佩戴团徽,并携带团章或入团誓词(见附件)。
八、安全保障
正值周六放假,参加团员统一由父母车辆接送,确保交通安全!
士官事迹材料篇(10)
中***分类号:K8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88-02
法官家族现象,作为研究唐代法官的一个新视角,给我们以很大启发。从墓志材料出发来研究“法官家族”现象出现的时间和知识构成,认为其知识来源以法官家庭中保存的法典和为考试而在学校学习某些法律知识为主要途径。将“法官家族”和“法官”的定义为:所谓‘法官家族’,是指一个家族内有父子两代①或祖孙三代都担任法官者。在中央主要指大理寺官员和刑部官员。其中大理寺官员和刑部中“刑部司”官员无疑是专职法官。
本文大致试***沿袭以上思路,从《旧唐书》[1]所载《郑余庆传》可以看到郑处诲的曾祖辈有郑少微曾任刑部侍郎,他的父亲郑翰曾任刑部尚书,他的弟弟郑从谠曾任刑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1]4163-4172,故此对郑氏家族放置于法官系统中进行简要考证,以期揭示其生活面貌。
一、郑余庆家谱略考
目前所见的材料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均有涉及,并且有记载不同的地方,以下考证依于《旧唐书》所载《郑余庆传》中的材料。在《旧唐书》中记载:
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祖长裕,官至国子司业,终颍川太守。长裕弟少微,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兄弟有名于当时。父慈,与元德秀友善,官至太子舍人[1]4163。
这段记载相对比较简略,但也能看到,郑余庆的家族中有祖父郑长裕,父亲郑慈,郑长裕的弟弟郑少微,郑少微曾经任职过刑部侍郎。相对详细记载的是郑余庆的儿子郑瀚。
瀚本名涵,以文宗藩邸时名同,改名瀚。贞元十年举进士。自秘书省校书郎迁洛阳尉,充集贤院修撰,改长安尉、集贤校理……时余庆为仆射,请改省郎,乃换国子博士、史馆修撰。
文宗登极,擢为翰林侍讲学士。上命撰《经史要录》二十卷,书成,上喜其精博,因摘所上书语类,上亲自发问,瀚应对无滞,锡以金紫……入为左丞,旋拜刑部尚书,兼判左丞事……有文集、制诰共三十卷,行于世[1]4166。
我们可以看到郑瀚的整个人生轨迹,进士出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曾任职过史馆修撰,翰林侍讲学士,参与过《经史要录》的编撰,受到皇帝嘉奖,并且有文集、制诰行于世,他学识渊博,对儒学和经学比较有心得,得到了相当多的认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郑瀚还曾经任职过刑部尚书一职。郑瀚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郑允谟、郑茂谌、郑处诲和郑从谠。在《郑余庆传》后,对郑处诲和郑从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对郑允谟、郑茂谌则没有过多着墨。
处诲,字延美,于昆仲间文章拔秀,早为士友所推。大和八年登进士第,释褐秘府,转监察、拾遗、尚书郎、给事中。累迁工部、刑部侍郎,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检校刑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节度观察等使,卒于汴。处诲族父朗[1]4168。
如父亲郑瀚一样,郑处诲文章拔秀,也是在士友中有名的,他对儒学和经学的学习也比较值得认可。同样还跟郑瀚一样的是,他的仕宦履历中也经历了刑部,曾任刑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的职位。此外,在这里还提到郑处诲有一个族父叫作郑朗,后文将对郑朗和郑处诲进行考察,以期更好地查看其家族面貌。
从谠,字正求,会昌二年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历拾遗。咸通三年,知贡举,拜礼部侍郎,转刑部,改吏部侍郎,典选平允,时无屈人……改检校刑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
僖宗征还,用为刑部尚书,寻以本官同平章事[1]4168。
郑从谠进士出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就这一点来说,跟父亲郑瀚的轨迹一样。郑从谠也曾经任职刑部,检校刑部尚书,然后在被委以重任派出远方之后,思归恋阙,最终重新回到故土,并任职刑部尚书。
二、传记所见郑氏的家族史
以上记载,可大致排出郑氏家族五代谱系(见下***)。
关于郑氏祖先的记载,《旧唐书》中写到郑长裕和郑少微“兄弟有名于当时”,郑慈官至太子舍人;《新唐书》[2]中写到“郑余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人,三世皆显宦”,但除此之外,郑长裕、郑少微和郑慈在正史中都没有再留下痕迹。郑余庆在元和十五年十一月去世,时年75岁,推断其出生大约在公元741年前后;《旧唐书》载玄宗时改“东都为东京,北都为北京,天下诸州改为郡,刺史改为太守”[1]215,郑长裕既“官至国子司业,终颍川太守”,郑长裕生活在此时期与郑余庆的关系是可以吻合的。
其世系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郑处诲的记载中提到“处诲族父朗”。在《新唐书》中《郑余庆传》后附有《郑朗传》,《旧唐书》中并无。关于郑朗的记载,在史籍中还有其他几处相关记载,可以稍作考察。在《新唐书》卷165《郑瑜传》记载道,郑瑜有子郑覃,郑覃有弟郑朗[2]5069,对郑朗的记载线条比较清楚,任官履历中也显示并不是无名小卒,而是仕途还不错。同时提到郑朗的父亲郑瑜曾出任大理评事、刑部员外郎的职位,郑朗的兄弟郑覃曾出任刑部尚书的职位。郑朗进士出身也颇值得留意。
郑朗与郑处诲之间,既称族父,父之从祖弟为族父,这也是有血缘关系的,从郑处诲的传中也可看出双方关系很密切,联系往来较多,郑处诲在郑朗去世之后继任为汴州节度使,还写了诗篇“以尽思朗之悲”。
《旧唐书》中郑余庆传与《新唐书》中《郑余庆传》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新唐书》中还附有《郑s传》,其中称“余庆从父行也”,并记载了郑s的孙子郑颢[2]5075;而《旧唐书》中并没有提到“从父行也”,在对郑颢的记载中,则写道这是郑s的孙子郑~德的儿子”[1]4181。
郑s的族系关系我们并不能看到比较详细明确的记载,而且“从父”的身份似乎也无法准确判断。如果按照从父是指叔父或者伯父的话,郑s卒于太和三年(829年),享年78岁,那么出生大约731年前后,结合前考郑余庆公元741年前后出生,大概也是合理的推断。
由《新唐书》、《旧唐书》交叉、补充与构建,我们大抵可以逐渐建立模糊的家族框架以及为数甚少的周边关系,以期能窥探郑氏家族的面貌。
三、郑氏家族的法官生涯与知识传递
现将郑氏家族的法官整理成下表。
《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中说到尚书、侍郎“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句覆、关禁之***令”[3];《新唐书》卷36《百官一》中也说到“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狱,为尚书、侍郎之贰”[2]1199。
瞿同祖先生在著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4]中,关于儒学与法学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做了详细深刻的说明。《四库全书总目・唐律疏议提要》载:“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唐律引用大量儒家经句,把它们作为立法的依据,涉及的经句来自诗、书、礼、易、春秋、公羊、左传、尔雅和孝经等。有的篇目还援引特别多,如名例律仅57条,但出现经句就有四十余处。儒家经句是确定一般原则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确定罪名的主要依据,部分罪名之义直接取自儒家经句。礼法结合的过程要追溯到西汉。汉代“以经断狱”,用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案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大量入律,唐律中的一些反映礼法结合的制度在此时的律中先后出现,如曹魏律中的“八议”制度、晋律中的“准五服治罪”制度,南朝陈律中的“官当”制度,北朝北齐律中的“重罪十条”规定等。《论语》的思想慢慢演变成唐律的规定。有些《论语》中是思想直接转变为唐律的律条,有些被扩大性运用于律中,唐律也不仅只受到《论语》的影响,它是整个儒家思想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而订律人的活动则实现了礼上升至法律的过程,其人通晓法律,熟悉儒学,并且具有丰富的统治经验。于此相联系,作为律法实施者的法官们,最终将这种律法运用到现实中。
由此可见,这需要熟读经典,精于典章句读,而法官的基本要求也是需要熟悉法典条文,对法典的理解能力直接关系着作为法官判案的能力。章疏之学对字、词、句的推敲和对咬文嚼字的要求与法学的严谨和对法律条文的严格遵守是比较契合的。法学是专门之学,需要有专长的法官家族,家族中的法学传统也利于法学知识的学习,晚辈可以随长辈从小学习法学知识,来自家庭的影响大概也是对于晚辈走上法官道路有一些影响的。经学的家族性和法学的家族性应该有相通之处。
表中可见,四人的情况具有相当的相似性,除郑少微不可详考之外,郑瀚、郑处诲、郑从谠皆自进士出身,两人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并任职中央刑部。在以往墓志中见到的一些法官家族中,中央与地方法官皆有,出身也并不都相同,像这样高度相似的家族似乎更有说明性和代表性。从前文所引其家族成员及周围关系的记载中,不乏对其人精通儒学、经学的描述,如“余庆通究《六经》深旨,奏对之际,多以古义傅之”“余庆砥名砺行,不失儒者之道,清俭率素,终始不渝”“处诲字延美,于昆仲间文章拔秀,早为士友所推”“覃既名儒,故以宰相领祭酒,请太学《五经》,经置博士,禄廪比王府官”“s本以儒术进,守道寡欲,所居不为@赫事,以笃实称。善名理学,世以耆德推之……”我们大抵有理由相信,在家族的知识背景熏陶和从小的文化传承中,这些人如此一致的履历和相似的选择都是受到其家族影响而造成的结果,并非是一种偶然,或许可以认为法官家族作为一种现象值得更深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后晋]刘d,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士官事迹材料篇(11)
这两位普通的村官,在他们短暂的人生里留下了不朽的精神与璀璨的传承,胡万春、张明俊同志时刻提醒着我们广大***员同志,领导干部始终要把永远听***话,坚定的跟着***走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信条。他们用自身的事迹告诉我们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员干部修身做人就是做合格的***员,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加强***性锻炼和自身修养。更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践行“三严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