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展望论文10篇

农业展望论文篇1

(一)夏粮和油菜籽增产,棉花、糖料和生猪预计减产

1.夏粮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增长。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7亿万吨,比上年增长3.6%,实现“十一连增”。据2014年8月农业部调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00多万亩,低于2013年同期的1亿多亩,秋粮作物旱情虽局部偏重但总体偏轻,河南、辽宁、吉林等受灾严重的主产区8月底开始旱情明显改善,全年秋粮长势总体好于2013年,且秋粮种植面积增加600多万亩。2.夏收油菜籽产量再创新高,棉花和糖料预计减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夏收油菜籽产量达1376万吨,同比增长2.5%,达到历史新高,全年预计产量145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根据棉花协会调查,2014年全国植棉面积为6340万亩,比上年下降9.4%,连续第三年下降。10月末调查,预计全年棉花单产每公顷1440公斤,减产0.7%。综合判断,2014年全国棉花总产为615万吨左右,比上年略减。广西甘蔗生长受持续降雨影响,生长情况为4年来最差。全国糖料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收购价格持续下滑。2014年,糖料种植面积降至2600万亩,比上年下降7.2%,预计全年糖料产量将明显降低。3.生猪存栏量持续低迷,产量趋于下降。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猪肉消费不旺,生猪价格长期低迷,养猪户亏损严重。2014年1~9月,生猪存栏量同比持续下降,直到6月后生猪存栏量才环比略增,8月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超过10%,表明母猪宰杀率较高。虽然从5月初生猪价格出现回升,养殖收益逐步好转,生猪存栏量逐渐恢复,但仍较缓慢,预计全年猪肉产量与上年相比将下降。

(二)农产品价格整体走低,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

1.农产品批发价格震荡下降,预计年底触底回升。2014年1~10月,农产品价格整体震荡下行。受年初春节前后消费大幅波动影响,2014年前3个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波动,随后出现连续4个月的上涨行情。受丰产预期和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拖累,9月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农产品同比指数更是自5月以来持续低迷(见***2)。鉴于10月农产品批发价格同比指数筑底反弹,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规律,预计2014年底和2015年初农产品批发价格会出现恢复性上升。2.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棉花价格明显下跌。2014年1~10月,谷物价格普遍略涨。其中,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同比增长3%(见表1)。受国家最低收购价***策支撑,预计全年谷物价格比上年保持增长。同时,大豆和棉花价格均出现下跌,棉花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下降达8.4%。当前,我国棉花库存已创历史新高,近期达到约1160万吨,加之受国际棉价下降拖累,全年棉花价格下降已成定局。3.牛奶价格上涨明显,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2014年前9个月,牛羊肉、白条鸡和鸡蛋、牛奶同比价格均上涨(见表2)。其中,牛奶价格受成本推动涨幅较大,同比增长接近10%。在经过多年的持续大幅上涨后,2014年以来,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尤其是羊肉价格自2月中旬开始出现连续下跌,虽然价格仍位于高位,但已改变了近年来持续上涨的行情。受繁殖率低、饲养周期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制约,牛羊肉和牛奶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全年价格比上年仍会上涨。

(三)农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棉花净进口再次下降

1.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将创新高。2014年1~9月,农产品进出口145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进口和净进口分别为512亿美元、940亿美元和428亿美元,分别增长6.7%、9.5%和13%。贸易逆差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2013年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增速为-0.4%。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刺激下,预计2014年农产品贸易规模和逆差规模将延续上涨趋势,贸易逆差规模将逼近或突破600亿美元大关。2.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棉花净进口明显下降。受国内外谷物价差拉大的影响,我国谷物在2013年同期净进口大幅下降后,2014年谷物净进口出现了大幅上升。1~9月,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1400万吨,同比增长77.9%。其中,稻谷和大米、小麦、玉米净进口分别为166.3万吨、286.5万吨和160.3万吨,分别增长21.6%、0.2%和4.4%。玉米净进口恢复量占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恢复量的28.4%,是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同时,2014年1~9月,棉花净进口199.3万吨,下降38.4%,棉花进口下降主要受国内外棉花价差收窄、配额数量减少和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影响,全年棉花进口量下降基本成定局。

二、2015年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

(一)农业经济增速预计在4.2%左右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农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态势。2009年~2013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4.3%,平均增速上下浮动不超过0.3个百分点。2015年,尽管面临国内粮食和棉花高库存压力,以及国际低价农产品的冲击,国内农产品价格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国家“三农”支持***策将继续加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目标价格***策有望进一步落实,货币***策可能适度放宽,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望保持稳定,农产品价格稳中趋升,推动农业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4.2%左右。

(二)粮食产量可能与2014年持平

除了不可预测的气候因素和较为稳定的农业科技因素之外,我国谷物产量主要受农业***策的影响。借助于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2015年农业生产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为单产提高奠定了基础。2015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有望提高,将有利于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14年较高玉米价格的刺激下,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可能增加。然而,随着多年粮食持续增产的负面影响日趋凸显,2015年刺激粮食生产的***策力度可能会减弱,但增产型***策措施的惯性依然较大。因此,如果2015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预计粮食产量与2014年持平。

(三)大豆和棉花产量可能继续下降

根据德国“油世界”10月底报告,2014/1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3.08亿吨,供大于求的经济形势将延续,国际大豆价格仍有可能下跌,而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策的价格支撑作用并不明显,农民种植意愿将受大豆价格走低预期拖累,导致2015年大豆产量可能继续下降。同时,当前我国国内棉花正承受大量库存的压力。2014年~2015年度,美国棉花产量预计将达到1750万包,创4年来新高。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因素的影响,棉花需求增长缓慢,棉花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持续,从而导致2015年我国棉花价格可能继续下降。预计2015年,棉花产量将延续下降态势,降幅约在1%左右,产量可达610万吨左右。

(四)生猪价格和产量将“双回升”

2007年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大体3年经历一个波动周期,2015年生猪价格处于新一轮波动周期的上行通道。同时,鉴于当前生猪存栏量已处于低点,能繁母猪数量同比或环比均连续下降,生猪养殖中的宰杀率过高情形将直接导致供给持续下降,进一步强化2015年猪价逐渐稳步上涨的趋势。在后续猪肉价格上涨的刺激下,生猪养殖收益增加,加之各地规模化养殖比例逐年提高,预计2015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出现恢复性上升,生猪产业发展将好于2014年,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三、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粮食增产刺激***策不断加码,降低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连续多年托市收储,目前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40%,远超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如此之高的库存消费比,意味着大量生产出来的粮食消费不了。而且,谷物类粮食净进口数量有限。综合判断,目前谷物类粮食已经供过于求,但国家仍不断强化粮食生产刺激***策,对主产区和农业部门实行粮食增产***绩考核,导致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持续生产能力堪忧。例如,为满足粮食增产需要,华北地区主要靠打井灌溉种粮,地下水长期超采,水位持续下降。随着近年来北方旱情逐渐常态化,地下水超采状况只会更加恶化。长此发展下去,华北地区可能会出现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现象,直接威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二)粮食仓储建设财***负担沉重,社会资本遭遇收储资格歧视

按照最新规划,2014年~2015年,国家将新建粮食仓库,可容1000亿斤。调研发现,建设1万吨有效仓容成本为375万元,其中,国家财***投入225万元,1000亿斤新建仓容共需财***投入高达112.5亿元。考虑到粮食主产区现有仓库中有效仓容占比普遍不超过50%,加之南方地区低温仓库建设成本高,全国粮食仓容建设的财***负担将更加沉重。同时,尽管不少民营企业和合作社建仓积极性较高,建库时间短、成本低,且民营仓容可以作为商业储备,能够灵活应对粮食储备***策变化,但不少地方还遵循“粮库一定要国家建”的思维定势。同时,国家对社会资本收储资质和收储信贷***策支持不足,导致“一边是国企仓容紧张、一边是民企仓容闲置”的现象。许多国有粮食仓储企业不得不租借民营仓库,而且地方国有仓储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无钱配套新建仓库。

(三)农业保险补贴新规落实走样,各级***府责任不清

按照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高中央、省级财***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但在实际操作中,始终没有明确中央和省级财***分担的比例,也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和落实主体责任。为减轻财***负担,许多产粮大县已减少或取消了县级农业保险补贴,但中央和省级财***没有及时弥补保费补贴缺口,导致农民参保意愿下降。此外,由于农业保险大范围推广地区多为农业比重较高地区,多为“吃饭财***”,仅仅依靠地方财***无力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和扩大农业保险支持范围。如,在北京和成都探索实施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因为得到地方***府财力支持,降低了前期市场风险才得以推行,而东北地区因为缺乏财***支持而难以实施。

(四)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不足,威胁常规作物品种生长环境

2014年接连发生海南、湖北等多起非法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引发民众恐慌。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转基因作物管理体系,制定了多个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实行“0阈值”强制标识制度,但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法律,转基因食品强制性标识制度仅限于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5类作物17种产品,上市转基因食品不标识、标识不清、虚假标识现象普遍存在,转基因种子销售市场混乱,转基因作物定点种植控制能力弱。对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情况,缺乏有效惩处机制,对“基因污染”的防范措施不足。长此以往,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将会频繁发生,威胁常规农作物生长环境,并形成愈发不利于转基因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舆论环境。

四、***策建议

(一)破除谷物类粮食必须持续增产的思维惯性

一是实施相机抉择的粮食产业***策。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调控水平大幅增强的背景下,打消粮食出现持续减产的恐慌性顾虑,树立粮食产量随供求状况正常波动的市场化理念。当粮食供过于求时,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主,兼顾刺激粮食产量,鼓励主产区适当多元化种植、生态休耕和加工转化,避免被粮食持续增产意愿“绑架”,将“储粮于库”转变为“储粮于地”;当粮食供不应求时,以刺激粮食产量为主,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是调整粮食增产激励***策。在当前谷物类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形下,适时降低对农业部门及地方***府粮食增产业绩考核指标,建立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指标考核体系。由农业部牵头,联合环保、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根据各地农业生态条件和农产品生产结构,尤其是地下水水位变动趋势,研究制定农业生态预警标准,建立农业生态预警监管体系,划定农业生态分级区域,对不同等级区域设定不同的粮食生产任务,在生态脆弱区域加大休耕、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生态恢复建设。

(二)实施国家粮食收储向社会资本开放***策

一是鼓励发展粮食仓储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费用补贴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建设粮食仓储库,对经营困难、仓储设施陈旧简陋的国有粮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二是改变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格局。放宽粮食储备承储主体资格限制,赋予农民合作社、民营企业同等参与国家粮食储备的待遇,只要符合条件,经审定后即可进行储备粮经营业务。同时,强化对所有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国家储备粮食违规违法处置行为,从重从严追究刑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三)明确农业保险中央和地方财***支出责任

由财***和保险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财***补贴取消后的中央和省级保费补贴具体分担办法。积极推进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纳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建议从省级价格调控基金中列支相关费用。同时,由中央设立农业保险专项奖补办法,对财***困难地区推行新型农业保险给予支持。

(四)规范转基因食品和作物安全管理制度

农业展望论文篇2

近年来国家给予了农业保险很多的关注,在***府财***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快速扩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发展模式不成熟、经营技术不完善等等问题。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农业保险方案成为农业保险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如何评价农业保险实施效果?采用什么方式去评估其实施效果?成为各地在制定、改进农业保险***策中的关键问题,也急需学术界的深入研究。

我国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农业保险效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农业保险是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风险分散机制,由***府运用优惠和扶持***策引导保险公司向农户提供农业保险,以降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农业保险在农户层面上的微观效果是其宏观效果的基础,也是我国***策性农业保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文从农户角度出发对农业保险的效果进行评价,选用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并通过确定性等价方法定量分析我国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这一功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下面介绍期望效用理论和确定性等价方法。

(1)期望效用理论

所谓效用,就是指经济人在消费或占有某种数量的物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然而在不确定条件下,效用不具有确定条件下的序数性特征,人们如何决策才能达到效用最大,这就是期望效用理论(EUT)。对于随机变量 X,假如某人获得效用 的概率为 Pi,那么该随机变量所对应的效用 U(X)便是:

其中 E[U(X)]是随机变量 X的期望效用;函数 U(X)为 X期望效用函数,也称为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VNM 函数)。

(2) 确定性等价方法

确定性等价方法可以把一个不确定性问题转换成一个确定性的问题,在不确定与确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一种机制。目前,对服从不同分布的随机数据,例如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泊松分布,指数分布都可以通过已有的等价转换公式等到其确定性等式(许***保等,2004),进而根据确定性等式得到每一随机变量对应的确定性等值(Certainty Equivalent)。

某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财富效用为 E(U(x)),若有一个值 ce能够满足:U(ce)=E(u(x)) ,则称 ce 值为某人在风险条件下的确定性等值,下文中“ce 值”即指确定性等值。

确定性等值的意义在于,当某人面临不确定性的选择时,可以依据确定性等值判断其效用是否达到了最大,分析自己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农户而言,选择是否参加农业保险或者评价农业保险对其收益的影响,就可以通过判断农业保险是否让其拥有更高的 ce 值来分析。

(二)农业保险效果的评价模型

从农户角度来说,参加农业保险就是希望获得更稳定的收入,进而拥有更高的效用。因而从农户微观角度分析农业保险对农户农业生产收入的影响,评价农业保险***策的效果是合理的。

(1)农户的单位面积种植净收益

(公式2.1)

其中,P是价格;Q是单位面积产量; 是单位面积生产成本, 是农户单位面积保费支出,G是获得损失赔偿。

(2)农户效用函数

这里农户效用函数采用幂次效用函数

(公式2.2)

其中ρ为风险偏好,通常认为农民是风险厌恶者,一般ρ取值为2(林启渊,1990)。

(3)农户期望效用函数

(公式2.3)

其中 Pi为不同效用发生的概率。

(4)农户净收益的确定性等值 ce 为

(公式2.4)

公式 2.1 计算出农户单位面积净收入后,依次代入公式 2.2、公式 2.3、公式 2.4 式就可以得到农户单位面积净收入的确定性等值(ce 值)。计算出“无保险”情景、“现金直补”情景下的农户单位净收入的 ce 值。通过比较ce值得大小即可确定保险绩效。

***策与建议

农业展望论文篇3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对策与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意识淡薄

农村教师接触新的教育理论的机会较少,使得教师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意识淡薄。许多农村教师认为只要具备学科知识就可以教学,他们不了解教师专业结构,更谈不上专业发展意识。

(二)知识结构不良

农村教师知识主要集中在所教课程知识范围内,其他的人文科学知识掌握较少,而像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少,基本依靠经验教学,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综合素养欠缺

农村中小学教师较难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难以开发校本课程。大部分农村教师的计算机、外语能力较差,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较差。

(四)专业发展资源有限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农村教师的工作福利待遇较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限,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使得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优秀的大学生不愿意投身于农村教育。

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一)社会方面

1.建设教师专业组织。教师专业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很大,教师专业组织活动的缺乏,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在我国,缺乏保护教师专业发展权益的组织机构。农村教师参加各项活动的机会很少,导致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与他人探讨,不仅仅影响教学,更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2.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是随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的提高而逐渐提高的。期望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变化。对教师也是如此。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通过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形成对教师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不断朝着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的期望方向发展。一定的专业地位不仅会使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对教师形成积极期望,而且会使教师对自身报以积极期望,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3.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物质方面的待遇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从某种角度上说,物质方面的待遇也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认可程度也会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

(二)教育行***部门

1.构建符合农村特点的课程体系。教育行***部门应联系农村的实际,组织开发有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构建多元化教师教育体系。(1)培训形式多元化。单一的模式不能满足所有培训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需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一是教育当局组织的培训或专业发展,二是非***府机构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三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四是远程培训。(2)培训课程多样化。农村教师培训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教师没有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时间的权利,这就使得教师培训参与度低,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学校方面

1.完善学校制度。(1)改变行***化、形式化的管理体制,给教师充分自由,激励教师探索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建立有效的专业化发展激励机制,调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3)建立合理的专业发展评价机制,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

2.改善硬件设施。学校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资源,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尽可能地更新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器材。

3.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教研氛围,建立学习共同体,使教师们相互学习、讨论,养成教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共同发展。

(四)教师方面

1.养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性意识。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首先需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程度。其次必须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意识。

农业展望论文篇4

目前有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研究,大多强调地方经济落后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经济负担原因。我们认为,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负担过重的确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义务教育投入的加大,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摆脱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小康生活,大多农民家庭完全可以支持子女读完义务教育,经济负担已经不再是这些地区初中学生高辍学率的主要原因了。相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倒成了一个主要原因。在经济困难时期,农村青少年更多的是因为贫困而辍学,是被迫辍学;而在经济好转时期,他们是因为眼前的社会经济利益而辍学,是主动辍学。这种主动辍学现象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类型,这种经济类型在我国目前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也可以适应大多数的工种。劳动密集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对农村初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而供求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在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另一方面,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已经持续多年的、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就是个典型例子。广东省现有1900多万民工,是全国农民工的主要接纳地。但正是在广东,缺工现象表现得也最为严重。农民工缺口近200万人,缺工率近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缺口约40万;东莞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缺工近27万人。在农村,诸如种植、养殖等农副业以及个体工商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等小规模“初级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它也需要大量的本地劳动力,而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趋向降低,农村劳动力也普遍出现了短缺现象。

正是这种初级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现状,对农村中学生主动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包括没有读完初中的)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机会,不少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才纷纷主动弃学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的。正因为如此,从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开始,不少经济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的农村地区,就开始出现了初中生自愿退学进入社会“就业”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是辍学后直接外出打工,另一部分则是在家待上一两年后才出去打工),而且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潮”,这种风潮严重影响着农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和农村中学生的求学心态。

另外,在家长看来,以前子女辍学在家“没事可做”,如今只要他们辍学后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收益,他们对子女辍学的反对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而是具有更高的容忍度。

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状况得到了不断进步和完善,突出表现在农村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的提高,更多的农村少年有机会接受初中教育。然而,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后,初中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在以乡镇为样本的抽样调查时发现,被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辍学率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最高的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的情况。

昔日许多农村儿童因贫困而辍学,是被迫辍学,而在当今社会整体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从经济条件方面看,完全可以供得起自己的子女上完初中,为什么还会出现初中生辍学率如此之高的现象呢?为此,国内学者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

研究资料显示,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下,目前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生中,因家庭贫困、劳力不足和父母对子女教育不重视等原因引起的辍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约占25%,而因学生本人厌学引起的却占有较高的比例,约占65%。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导致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因素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已由过去的以外部强迫被动性为主的辍学,转化为以学生主动性弃学为主的辍学。我们将这种在外部强迫被动性原因相对减少情况下学生主动弃学的现象称为自愿性辍学。对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原因的分析,是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一问题方案的基础,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中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新形势下的经济、教育和个人心理等诸方面,综合性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无望论”

目前,有不少研究认为,是“读书无用论”导致了农村初中高辍学率的产生。“读书无用论”认为,上学读书没有给受教育者带来足够的利益价值。它有新旧两种版本,“旧读书无用论”认为,知识本身没有价值,书读得再多也没有实际价值;而“新读书无用论”则主要从教育投资和收益对比出发,认为教育投入没有产生应有的收益,处于“划不来”“亏本”的状态。我们认为“读书无用论”的提法值得商榷。

首先,“读书无用论”忽视了广大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价值的认识转变。在经济社会各方面条件还没有得到足够发展,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的时期,农民家庭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解决温饱问题上,他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相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要强烈和迫切,因而对于读书求学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读书无用论”流行,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辍学。但是,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人们思想已经得到很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和教育的重要性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和高度重视,继续沿用“读书无用论”或者所谓“新的读书无用论”来解释农村初中高辍学率的现象已经不合时宜。

其次,“读书无用论”并不符合农民真实的对文化教育的客观态度。我们应该看到,在今天的广大农村,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农村人都不认为知识无用,他们都很重视文化知识。随便去问任何一个地方的农民,没有几个从主观认识上说读书没有用、知识不值钱的,即便有人在说“读书没用”,那也只不过是嘴里说说而已,真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有机会有能力读书上大学的时候,个个还不都是砸锅卖铁地都要坚持上学?“只要子女有出息,再多的钱我们也要千方百计凑齐来支持他们完成学业”等想让子女接受更高级教育的想法,才是当今绝大多数农民的真实思想和心态。

再次,“读书无用论”直接把农村教育问题的责任,推到了农民的思想认识这一“表面”原因上,无形中转移了人们对传统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这一“根本”原因的视线。因为从客观情况来看,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影响,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希望太渺茫了,上大学对他们而言简直比登天还难,读书不是没用而是没有希望。正因为如此,农民才会认为读书不如种地、打工有用。但是,不论是农民,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当面对回报机会很小的某种投资时,都会认为这种投资是“没有用”的,就像不少人认为投资无用一样。

因此,我们认为,与其说是“读书无用论”,还不如说是“读书无望论”促成了农村中学今天居高不下的辍学率;“读书无用论”不过是在“读书无望论”基础之上产生的,后者才是辍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在目前,即使在富裕起来的农村,初中生在继续求学的道路上也看不到多大的前途和希望。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如果想继续求学,他们的最终目标很少是仅仅为了上高中,而无非都是为了上大学,因为具有高中学历和具有初中学历两者在社会上就业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他们不会只是为了上高中拿个高中毕业证。而要上大学就要进入比较好的高中(一般都是市、县重点高中),要上重点高中就又得进入重点初中,因为非重点学校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由于中学教育资源城乡分配的不公平,重点中学多在城市和县城,农村初中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市、县,使得只有极少数的农村孩子有机会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这种城乡二元教育体制造成的城乡差距在我国已经长期普遍存在,它使得农村孩子在上大学的希望上感觉渺茫甚至绝望,择日退学、弃学的意愿自开学伊始,早巳隐约埋藏于农村初中生的头脑当中。

所以,对于农村初中生,除非初中学习特别优异、有希望上重点高中,否则还不如不上高中,而不上高中就没有必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投入来读完初中和参加中考,就上个一两年,学会几个英语单词以及一些物理化学基本常识就够了。因此,只有那些很看重初中学历的学生才会坚持读完初中并参加中考,而那些不看重初中毕业证的学生则更多地想到了中途弃学,早早进入社会,准备参加社会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和教育行***管理部门出于利益驱动,暗中给中途退学的学生“开绿灯”,只要他们交够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发给毕业证书,这无疑对学生自愿辍学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从“渴望学习”到“厌恶学习”

关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多年来已经备受教育界等各方面的指责。原***部长何东昌2005年6月曾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偏离了***的教育方针,重智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试教育把师生的精力集中在频繁的作业和考试上,使学生负担奇重,以致不能乐于学习甚至厌学。一些地方初中学生辍学率很高,有的超过30%。但是,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危害一直受到人们的忽略。其实,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危害最为严重,它给农村学生带来的身心危害就是厌学情绪,而多数调查都表明,厌学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最直接、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容易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来,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体制一直以文化课考试成绩标准和应试选拔思路来考察和培养学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被忽略,因而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标准非常单一。应试教育标准使得那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应有重视和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例如不给他们相应的辅导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等,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萌生主动退学动机。“初二辍学高峰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点。因为从初二开始,学校中的中考氛围开始越来越浓厚,校方这时主要的精力都是集中在那些中考“有希望”的学生身上,那些不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这个时候感受到的却是越来越明显的歧视和抛弃:学校对他们的学习不管不问,管理上一切都要以中考有希望的学生为中心,例如有些学校干脆就把“好生”和“差生”进行临时分班管理,这无疑严重削弱了“差生”继续学习至初中毕业的愿望。另外,由于求学道路的艰辛与无望以及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有相当多的农村初中生并不打算考高中或中专,他们的目标仅仅是读完初中,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体验初中生活。这样,以应试选拔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显然不符合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避免地造成这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造成自愿性辍学。

其次,应试教育使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普遍的厌学情绪。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中学中的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缺少非文化课的专业教师,不少学校中的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而是由文化课教师兼任,因此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施行的相应条件,应试教育成为农村中学的主要导向。这就导致了农村初中校园生活的死寂沉闷,严重压抑了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活泼好动、追求新异刺激的心理。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当中的非文化课主要是完成指定教学计划任务而已,并不是面向学生才艺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被埋没在文化课卷面考试分数当中,那些拥有各种才艺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地发现和培养。不少学生反映,整个初中生活无非就是读书、背单词、做作业和考试,这样的学习生活实在太枯燥乏味了。

再次,有研究表明,城市取向的教材内容和课程难度偏大以及实用性不强,这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沿用和城市一样的教材和课程,而这些教材和课程的难度和应用性主要依据城市环境和城市学生学力来设定,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城市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农村少年和城市少年的身心发展差距,这就使得农村学生在学习这些城市教材和课程时普遍反映难度偏大,离农村现实环境很远,实用性不强,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厌恶情绪,进而导致自愿性辍学。

五、青春期心理需要

目前有关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强调了教育体制、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学生辍学的影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本身关于辍学的心理需要。我们认为,初中学生渴望***、自由、成长的青春期心理本身,是自愿性辍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部主观因素。

首先,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它满足了农村青少年的渴望***和长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在许多农村地区,中途退学后的初中生大多都选择外出打工。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满足一种自由、***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辍学学生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束缚,逃离了家务和学业的樊篱,他们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因此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自主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打工期间的社会锻炼,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就进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等,完成了一种从童年向青年的转变,他们从内心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此外,以打工锻炼为辍学理由,不少父母也持默许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长辈具有反抗和叛逆心理,对摆脱长辈的约束有强烈的愿望,他们不愿意和长辈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而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处和交流,因而群体归属感特别强。但在农村地区,因为村子一般都不大,加上计划生育后农村家庭人口的减少,一个村中各年龄段的同性同龄少年一般都比较少,加上村与村之间往往相隔比较远,—个山头—个寨,因此农村初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伙伴、“哥们”等)主要局限于本村的同龄少年,其群体规模比较小,四五个左右。这样,一旦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不想读书或者被迫退学,其他的成员心理上就会受到影响:一个是对学习的影响,离校的学生在社会上的悠闲自由、“潇洒”,使其他还在校的学生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向往,无心向学;一个是对群体归属感的影响,在校的学生会感到自己与离校学生的疏远——尤其在学生“拉帮结派”现象严重的初中校园——为了维持群体关系,不少学生选择退学以维持一种青春期的群体归属感。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愿性辍学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成群结队”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外因以及学生主观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厌学等内部因素成为学生离开学校的向外动力,而社会经济诱惑等外部因素则成为拉动学生离开学校的外部动力,家长、学校等方面对学生任意辍学的容忍和默许态度是学生辍学的“剂”和“心理稳定器”。在这些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率的升高,造成了部分农村青少年对知识追求的淡漠和绝望,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原春琳,谢湘。初中平均辍学率达43%[N].中国青年报,2005—6—27.

[2]杨润勇,王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8.

[3]蒋中一,戴洪生。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5(4):60—61.

[4]刘维佳。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组成部分,社会身份需要认可[EB/OL].中国新闻网。2006—1—15.chinanews.

//news/2006/2006—01—15/8/678496.shtml.

[5]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R].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2006—6—.

[6]杨东平。走向公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中国

2006—1—17./chinese/zhuanti/06fxyc/1095854.htm.

[7]江丽云,孙利。从课程视角分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J].教育探索,2003(12):21—23.

农业展望论文篇5

关键词:社会分层;农村教育;发展;离农;为农

中***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08-03

随着国家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提出将“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以来,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迎来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但是农村教育的实践却没有很好地跟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界在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上存在着“离农”和“为农”的悖论。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社会分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社会分层理论与农村教育

社会分层是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2]。也就是说,不同的阶层占有的资源是不同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韦伯和布尔迪厄等。马克思从经济这个角度,以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将阶层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韦伯从权力、财富和声望三个方面对社会阶层进行分类;布尔迪厄则认为社会分层主要是由于资本的不平等分配所致,他将资本分为四种类型: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经过广泛调查,将我国阶层分为十类,分别为:(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

在社会学家看来,教育、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教育对社会阶层的合理分布和社会结构变迁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促进社会流动进行的;社会分层受教育者接受何种教育影响,同时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分层的实现。既然教育对社会分层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农村教育也不例外。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研究者所持的价值立场不同,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也会不同,这就造成我国农村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存在着“离农”和“为农”的悖论。国内学术界在表述这对矛盾时所使用的概念略有差别。一种表述是“离农”和“为农”。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为农”中包括了“离农”的含义,也就是说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民着想”教育的重要内涵就是帮助农民离开农村。另一种表述是“离农”和“务农”,对这种表述也有反对者,他们认为“离农”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一对概念,而“务农”表现的多是工作选择,在逻辑内含上不对称[4]。在本文中,使用的是“离农”和“为农”这种表述。

二、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农村教育发展悖论

(一)“离农”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的背离

所谓“离农”教育,就是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5]。这种教育满足了农民对自己的子女通过学习考上大学,通过教育改变社会身份,获得社会升迁,成为城里人,过上城里人的都市生活的愿望。而农村孩子读书最大的动力就是“跳出农门”,摆脱父辈们世代务农的命运。

“离农”教育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与我国社会发展和特殊的国情有着紧密的关系。1954年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国家经济中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社会,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的城市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府制定了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的发展战略,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发展不一致,形成了两个不能整体、均衡发展的二元社会[5]。由于建国初期的特殊国情和赶超英美的迫切愿望,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策,为了获得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强制性制度,使农村服从于城市的优先发展,人为地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这种“离农性”取向,早在20世纪初期,陶行知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人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6]。而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教育中的“离农性”倾向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成为困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步入新世纪,今人对农村教育的指责与1920年中国乡村教育运动者的批评,何其相似,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80多年的岁月,何以中国农村教育几乎依然如故,这不能不令人深思。”[7]

(二)“为农”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缺位

所谓“为农”教育,就是强调农村教育发展更应该使农村教育“农村化”、“自然化”,为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培养“为了农村,面向农村,改造农村”的人才[8]。这种取向符合国家发展“为农村的农村教育”的***策诉求,因此成为***府制定农村教育***策的依据。

“为农”教育的提出也是有渊源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晏阳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以振兴国家的良好愿望,对我国的农村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晏阳初认识到,中国的大多数人民是农民,中国是以农立国。要想普及中国的平民教育,应当到农村去。根据农村的“愚”、“穷”、“弱”、“私”四大基本问题,他提出了“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和“化农民”与“农民化”的教育理论来进行乡村教育实验。梁漱溟在认识到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社会的基础上,实施农村教育,重新整理和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以进行乡村建设。陶行知先生主张从乡村实际生活中创办活的中心学校,以乡土物事为教材,以乡村建设为本位,培养出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才[9]。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村教育必须立足于农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发展立足于为农村服务的农村教育,并试***消除当前农村教育严重背离农村实际,农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单纯教育消费等弊端。但是,如果农村教育只是追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不去考虑农村学生期望通过教育而得到社会升迁的机会,获得进入城市和在城市立足的文化资本的话,那么这种“为农”取向的农村教育虽然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但会造成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的一种缺位,这将更不利于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教育是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工具,具有维护不平等社会关系的功能。如果农村教育只面向农村劣势文化圈,那么只能导致农村孩子的低地位的社会再生产,农民永远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10]。

三、在“离农”与“为农”之间: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在社会分层理论看来,“离农”教育虽然可以增加农村孩子向城市流动的可能性,但是这种简单的移植城市模式“对于乡村来说暗含着一种意义,那就是乡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将通过对已有的城市与工业的移植与照搬而实现”[11]161。也就是说,这种“离农”教育取向“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乡村改造与乡村发展问题考虑在内,它的眼光集中在国家的建构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上,它只是将乡村作为人才选拔的一种来源而已”[11]161。这造成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和与农村社会断裂,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同样,“为农”教育虽然立足于农村实际生活与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催生”农村现代化模式剥夺了农村孩子参与城市生活的权利,不利于农村孩子公平地向城市流动。总之,“这种想从认识农村既有的物事、掌握农村既有的技能开始‘催生’农村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事实证明是比较荒悖的”[11]169。

在“离农”与“为农”之间,在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之间,农村教育似乎陷入了发展的两难境地,农村教育究竟何去何从?其实,根据农村社会阶层不同的教育需求,可以将农村教育的功能分为三类:一是“为升学的教育功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城市升迁需求;二是“为务农的教育功能”,满足一部分扎根新农村建设者的教育需求;三是“为进城务工的教育功能”,满足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的技能培训需求。即要求农村教育要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在教育目标、学校类型、学校层次和教学科目设置上实现多样化,其中学校类型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高中发展的多样化上,既有普通高中又有职业高中;学校层次上既要在现有条件下发展基础教育,还有必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科目设置上既要开设符合社会发展的知识课程,还要传授必要的就业和发展的技能。这样不但会满足各个农村社会阶层的不同教育需求,而且会促进农村教育的自我发展。

因此,在《纲要》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从“离农”与“为农”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当中摆脱出来,着眼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农村教育不但要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我们在制定各种***策,思考各种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时候就要从城乡这个大的系统出发,协调城乡各种利益群体关系,特别是要多考虑和照顾农村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城乡教育差距才会不断缩小,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才会慢慢改变,农村教育发展中“离农”与“为农”的悖论才会彻底消除。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EB/OL].(2006

-09-27)[2012-1-20]省略/ReadNews.asp?NewsID=4511.

[2][美]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4.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4]邬志辉.关于农村教育三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理论月刊.2009,(6):5.

[5]张济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36.

[6]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A]//陶行知全集(1).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59.

[7]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39.

[8]史成明.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审视和对策[J].学术交流.2009,(12):244.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9-455,472-475.

[10]余秀兰.中国城乡教育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46.

农业展望论文篇6

中***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43-01

1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概述

1954 年,马斯洛在其代表作《动机与个性》里提出了层次需要理论:一是生理的需要,即人们为了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二是安全的需要,即人们为了使已获得的基本生理需要不再丧失和被剥夺,如希望避免意外的灾难,希望有秩序的社会环境等。三是社交的需要,即人们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而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希望被他人接受、被社会接纳。四是自尊的需要,即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人品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们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2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

2.1 指导思想不端正

一般来说,农村初中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轻视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迫于社会不良的舆论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劳动实践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意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教学围绕着升学指挥棒转,导致学生畸型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而且学校只重视尖子生,忽略了可能升学无望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关爱和帮助,以致成绩越差、越厌学,在校坐冷板凳,度日如年,导致辍学。

2.2 就业体制正转轨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彻底改变,招生并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使含辛茹苦的父母负债供孩子大学毕业,却因农家孩子无经济后盾,无人际关系,除了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不愁出路以外,面临毕业即待业(没有被社会所接纳、未找到归属,能力与人品也未被社会所承认)、潜力遭埋没(社交、自尊与自我实现需要均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

2.3 师生关系不融洽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然而教师对学生不是真诚相待,缺少爱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对教师不满意,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个别教师的师表形象差,失去了榜样作用,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反感,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失学的原因。

2.4 育人观念不先进

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农村初中的教育对学生不是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中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缺乏厌学、逃学、辍学。

2.5 教学方法不正确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满堂灌、题海战术仍演绎不绝,阻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而很少体验到趣味,愉快成功的自豪感。而当今中学生的行为是需要这些积极体验支持的,缺少这些体验就丧失了行为能力,低水平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乏味、失败难堪之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有消极行为的反应模式。

3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对策选择

3.1 充分认识需要的矛盾性,增强教育***力度,保障学生的正当需要。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自身需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要区分需要的正当与否,对正当的需要还要区分是否合理,暂时不合理的需要也应予以限制。为此,要强化***府行为,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家长不送子女上学属违法行为的宣传力度,对不履行义务的父母或法律监护人给予严厉的制裁。要规范劳动就业市场秩序,严格执行《关于严禁使用童工的通知》,坚决杜绝招收未成年人做工。对文化娱乐行业要加强管理,对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舞厅、游艺厅等,要重罚并终身禁止从事此类行业。

3.2 充分认识需要的发展性,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学生的需求层次***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设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勾勒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景,新农村的建设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贫困文化,必将帮助农村学生走出失学困境。从需要的横向发展看,同一层次的需要也是发展变化的,如人们有了宽裕的物质生活又会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又必将促使人们渴求知识。从需要的纵向发展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解决了农村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又解决了交往需要、自尊需要,高层次需要就成为行为的驱动力,渴求知识、欣赏美丽、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自然成为人们的追求的目标。

3.3 充分认识需要的层次性,完善教育保障制度,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首先,要尽快建立农村贫困学生救助机制,确保贫困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有稳定可靠的救助来源。同时,要广开渠道,动员、鼓励社会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爱心,救助农村贫困学生入学。组织一切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开展“一帮一”活动。要深入扎实地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支持农村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次,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质量控辍。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内部设施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充实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育行***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尽量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应自觉地进行专业进修,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严格规范培训制度,利用寒暑假,采用短期进修培训,轮换培训,研讨班,电大学历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并重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杜绝无职业资格证、毕业证的青年人就业,同时要堵住滥发毕业证不良现象,以缓解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再次,要优化农村教育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落实素质教育***策,实行课改控辍。加大初中课程和教材改革力度,允许农村学校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增设一些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课程,课堂教育应向课外活动渗透,加强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对农村中学实行“初二后分流”制度,对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集中进行升学教育,另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实行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农村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在农村兴办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学校。

农业展望论文篇7

【关键词】 绿色证书 农民 科技文化素质

1.农民在学习科技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因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状况、家庭生产活动条件以及业余时间的支配等一系列因素,农民在学习技术知识过程中易形成一定的特殊性。

1.1学习科技知识的目的明确

农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即农民学习的目的通常是学习技术同家庭致富、求得个人发展以及对子女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这种明确的学习目的是产生学员学习欲望的动机所在。

1.2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

农民的认识能力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在多年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掌握当前的科学技术。农民在学习中借助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基础知识,就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触类旁通。

1.3精力分散影响记忆力

农民既是生产劳动者,也是家庭负担者,社会活动繁杂,精力容易分散,虽说接受知识较快,但遗忘也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疲劳,也影响记忆力的保持。

1.4负担重学习时间少

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农村妇女负担更重。她们不仅参加农业劳动,还要负担家庭内部劳动,学习时间少,困难大。另一方面,农民是自行安排生产劳动时间,没有统一的作息制度。同时居住分散,学习时间不容易集中。

1.5农民学习的心理期望很实际

农民是生产经营者,期望获得好收成。当生产上遇到了问题,或者是想改革又没有好办法,想致富又没好路子时,他们期望科技培训人员能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根据他们的需要回答问题,而不是不懂装懂,空发议论。

2.根据农民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切合实际,抓好绿证教育

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必须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农民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抓好培训重点,按需要安排教学内容,把绿证培训工作同当地的经济建设及生产特点结合起来,讲究实效,同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1针对农民的知识水平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参加培训的农民年龄差异大,学习能力、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技术培训时应准确把握知识的深浅度,讲课语言要通俗易懂。根据农民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绿证培训的实用性、科学性。

2.2针对当地生产需要实施教学安排

绿证培训必须根据当地资源特征、生产条件和农业的特点安排。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需施教,特别是要结合当前各地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开设培训课程,让农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2.3针对农时季节的需求,随时随地不拘形式举办各种培训

以往的培训主要是在冬季农闲时间进行,这就使得农民参加培训后不能直接应用。冬天过去了,所学内容也几乎遗忘了,所以要在培训时间上巧安排。农闲季节把农民集中到学校或分片集中在一起进行理论授课;在农忙季节,指导教师应分片深入到各地生产现场,了解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技术要求,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利于农民掌握技术。

2.4 针对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进行多方面知识培训

各地在重视培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策法规、环保知识等教育,增强他们了解市场的能力,提高他们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做到增产又增收。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多方面培训,成为“一专多能”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实践。

2.5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加强绿证培训

搞好绿证培训,不但要搞好科学技术的理论教育,还要指导农民理论联系实际,把科技理论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比如建立农户示范田,指导农民进行新技术的生产试验,经过生产过程观察与实践,把学到的科技知识融汇到生产中,学用结合,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真正对接。

农业展望论文篇8

关键词:内江电业 农电 教育

中***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18-01

2006年9月是内江电业局农电发生量变的重要时刻,内江电业局正式收编各乡镇村电工,解决了农村供电所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一大难题。然而,人员的增加也同时带来了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的隐患,农村电工素质的提升成为急需进行的工作,回头看城区供电所发展成为供电局所走过的历程,加强农电人员教育,也需要首先提升农电人员“三感”即:归属感、危机感、认同感。

1 加强农电员工归属感,是转化思想的前提

无论是最早进入企业的农电员工还是新进的农电员工,或多或少都还将自己定位在外来人员、临时工的身份上,他们对自己在电力系统中所处位置并不明确,正因为缺乏保障而形成的这种不安全感,使得农电员工缺乏与企业共进退的思想意识,一旦感到在福利待遇里受到与主业职工不同的区别对待,就更容易产生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的情绪。

要让农电员工及时转变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归属感来源于人的需求,当需求得到满足就有了满足感,有了满足感人对外界环境的归属感才会比较强,通常所说得满意度指数,可以用一个满意度公式来表示,即满意度=实际/期望,可以看出,是由两部分影响,一个是实际值(精神实际和物质实际获得),一个是期望值。只有在期望值接近或有希望接近实际值时,满意度才能达到很高并产生归属感。

从企业及管理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能够使企业所有员工(包括农电职工)获益的管理文化。另一方面,员工自身方面,激励对于员工而言,是归属感提升之源。很多人认为薪酬能够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其实不然,在某种程度上“加薪能够保证员工不辞职,但无法保证员工有你所期待的积极性”。我们通常说得激励,除了薪酬外,还包括权力、目标参与、培训、晋升、情感、荣誉、尊重等等。每项激励都有适用的时机和环境。

2 增强农电员工危机感,是转变作风的手段

增强危机感是一种激发员工进取精神,促使其转变工作作风的手段,只是对于农电员工来讲,需要避免极端的消极性,因为新近员工还没有真正融入企业中,大部分人还处在对企业的观望中,企业在了解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了解企业,极端的制度容易造成农电员工人心不稳。所以在农电人员真正融入企业之前,更多地应该采用内部竞争这种积极的机制,来不断推动农电发展。首先就是放开从农电所长到一般管理人员的职位竞争,让有能力、工作积极的人成为农电工作的骨干,使他们的工作得到企业的承认、努力得到回报,以激发农电员工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在安排培训中可以实行“积分学习制”,即把普通的素质培训一直到技安培训、农电所长培训等管理岗位培训由低到高划定学习累积分数段,根据农电员工不同的学习要求,按照其工作绩效和工作能力进行学习资格进行考核评分制,不仅要在理论学习中及格,也在实际工作中修满积分。凡是在考核中达到要求的农电员工才可以参加下一等级分数段的教育学习,让学习和晋升挂起钩来。这样,不仅能让好的农电员工得到更多地学习机会,也使包括所长在内的管理人员产生一定危机感,还能为农电工作积累更多熟业务、懂技术、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 促进农电员工认同感,是思想教育的目的

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是员工对企业经营模式、企业目标、管理制度、分配机制、领导干部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高度认同,并自愿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种来自心灵和精神的认同(或者说是文化和价值认同)。所以促进农电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仅能够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更可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监督成本。

首先要让每位农电员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在本岗位上有前进的动力。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奖惩分明,并根据企业的发展对制度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三是用亲和力感召人心。从而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给他们加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给员工不断充电学习,这些做法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并不全面。组织行为学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友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农电员工对生理的需要应该说是基本满足的,他们目前追求的不仅是物质需要,更需要友爱和得到尊重,并逐步实现自我。

国际著名管理顾问鲍博·尼尔森提供了五个不需任何花费的方法。

有趣及重要的工作。即每个人至少要对其工作的一部分有高度兴趣。

让资讯、沟通及回馈管道畅通无阻。员工总是渴望了解如何从事他们的工作及公司营运状况。

参与决策及归属感。让员工参与对他们有利害关系事情的决策。这种做法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及处理事情的务实态度。

***、自主及有弹性。大部分员工,尤其是有经验及工作业绩杰出的员工,希望在工作上有弹性,如果能提供这些条件给员工,会相对增加员工达到工作目标的可能性,同时也会为工作注入新的理念及活力。

增加学习、成长及负责的机会。对多数员工来说,得到新的机会来表现、学习与成长,是上司最好的激励方式。

所以企业应从实际出发,为农电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得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最后是加强农电员工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一个勾心斗角、利欲熏心的企业,员工是不会有高度认同感的,因此在农电员工中要大力宣传“重诚守信”、“讲团结、树正气、求发展” 等思想,树立“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等于电力企业文化一致的精神,同时要不断加强农电员工思想素质教育,从而使农电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4 实现效益和素质双提升,是农电教育成功的基石

无论在农电员工教育上使用多么高明的手段和完善多么有效制度,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效益和员工素质的双提升,否则就不算成功的教育。所以,农电教育在规划和实施时都应该以双提升为基础来操作。不断寻求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平衡点,达到双赢的局面。

电力企业从职能部门转变为企业的过程中,成功的摘掉“电老虎”到称号,这其中积累了无数优秀的思想教育经验,都将成为农电教育的参考书,成为农电教育成功的助力。

参考文献

农业展望论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是关于苏北滨海县农民社会流动的个案研究,在问卷调查和大量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理论假设,即苏北滨海县农民在不断的社会流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现代性,现代性的获得又反过来支配他们更理性的流动。

一、研究背景:区域农民社会流动的视阈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外出流动人口迅速增多。苏北滨海县农民也大规模的向苏南等地涌人,与中国其他地区农民不同的是,滨海县农民一直就有向外流动的传统。经过多年的社会流动,今天的滨海县农民已发生巨大变化,很多人通过多年打拼在扩展经济资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社会资本。

近年来,江苏省***府开始将部分重点工业向苏北转移,由此带动了苏北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苏北地方***府也积极拓宽渠道吸纳资金、技术,不仅向大企业招商引资,还经常邀请本土流出在外的“流动精英”回乡参观,并通过大众传媒召唤在外流动农民回乡参与建设。地方***府此项举措主要考虑的是在外流动农民经过十至二十年的发展,不仅拥有较高的技术,而且在思维观念、心理状态、社会视野等方面也更趋向现代性,这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所需成熟的劳动力和冲击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具有双重的现实意义。流动农民出于对扩展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积极响应地方***府的召唤,近年来出现的“乡土回流”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个案材料的选取与简单统计

由于流动人数较多,取得总体流动农民名单非常困难,因此,本文调查无法进行概率抽样,而是采取了配额抽样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滨海县委办公室帮助下抽取了振东、东坎两乡镇130人,其中被视为“流动精英”的21人,“普通流动者”109人,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从年龄结构看,21到40岁的居多,其中21——30岁的占29.2% ,31——40岁的占30.8% ,41 ——50岁的占20.8 %;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的占47.7%,初中占35.4%,初中以上的仅占16.9% ;从收人水平看,流动农民收人都相对较高,仅月收人2 500元以上的就占21.6%;从职业身份来看,受雇者占了56.9%,经营者占43.1 %。结合访谈资料,对上述数据做以下补充说明:滨海县流动农民从其职业身份可以将他们分为受雇者和经营者两类。受雇者主要在乡镇企业务工,从事服装纺织、电子制造等,其中以女性居多,从年龄上看也以21 ——30岁的青年人居多,他们的文化程度也较高,收人与经营者比相对较少,多数在1 3002 300元之间;经营者主要从事运输、承包工程、承包菜市场等,收人多在2 500元以上,部分人月收人达到4 000元以上,这类群体以男性居多。“流动精英”主要在这部分人群中,很多“流动精英”已经积聚了几百万的资产,但他们的文化程度则比较低,多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年龄多数在40——50岁之间。他们获得财富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动时间较早,利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苏南等地大力发展经济的机会承包工地建筑等业务,回乡雇用农民赚取了第一桶金,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他们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培育了敏锐的市场意识。

三、理论假设的提出与检验

(一)理论假设的提出:理性流动与现代性自觉。基于对苏北滨海县农民二十年来社会流动状况变迁的考察,本文提出一个中心假设:滨海农民在内在经济冲动力的驱动下不断外出流动,在流动过程中现代性越来越被强化,现代性的获得又使他们更加理性的流动。为进一步研究滨海县农民社会流动与现代性获得之间的关系,本项研究提出两条具体的作用机制假设:一是时间效应假设。这条假设主要是基于对苏北滨海县农民通过二十年的社会流动对自我身份判断、自我现状感知、自我归属感等方面维度的考察。鉴于苏北滨海县农民较长的流动历史和持续不断的流动现状,本文提出的假设是苏北滨海县农民已经认同外出流动,并且把这种行为内化为自身的生存模式和行为习惯,在流动过程中,去“乡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传统越来越弱化,现代性逐步增强。二是空间效应假设。这条假设主要是基于对苏北滨海县农民自觉了的现代性反过来又支配他们更加理性流动的考察。主要是对滨海县农民流动行为、动因、流人地认同以及出现的“乡土回流”等方面的研究。

(二)理论假设的检验:时间与空间效应检验

1.时间效应假设检验。本假设意在探析农民社会流动对他们自身获得现代性的影响,借用英克尔斯关于个体现代性的测量指标的一部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测评:第一,接受新经验。此次调查中在回答“假如有一种新技术能改进您的工作,您会对此采取何种态度”一问时,“乐于接受”的有82人,占63.1 %,有26人选择“等别人用了再说”,占20%,只有11人选择“稳妥一点,还是用老方法”,占8. 5%。从以上的数据中,至少可以获知两个事实:在接受新经验这一点上,过半数人的回答是趋向现代的;8. 5%的人选择了“说不清”,这种结果的出现有两种可能:一是被访者以前根本没有考虑过类似问题,二是他根本无法确定其态度。第二,教育期望。英克尔斯认为,所要求的教育年数越高,就越具现代性。在测量教育期望时,引用了英克尔斯设计的题目,只在答案上稍稍变动了一下,将年数改成不同文化程度。“如果能免费接受教育,您觉得您的孩子应该接受什么程度的教育?”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有2. 1%的人选“初中或以下”,有12. 3%的人选“高中”,有15. 9%的人选“本科”,有48. 8%的人选“本科以上”,换句话说超过一半的人在这方面更趋于现代性。第三,个人效能感。英克尔斯认为个人效能感是现代人的一个突出特征,它体现在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上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应负责任感,而较传统的人常常持宿命态度,觉得事情的结果主要依赖于外在的力量。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7. 5%的人很相信他们的能力,他们选择了“个人的勤奋工作和能力”作为个人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第四,时间性。英克尔斯认为更现代的人会有更强烈的时间感,会更守时。调查中,我们曾向被调查对象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您的朋友说他(她)将要来看您,但却没有按时来,您认为他(她)晚来多长时间便算是迟到”。调查显示,只有82个人说“迟到一分钟,也算迟到”,占总数的63.1 % ,19. 6%的人认为迟到十分钟或半小时才算迟到,其他的人认为时间长短无所谓,这组数据说明滨海县流动农民时间性观念已经逐步增强。第五,生育观念。生育是流动农民生活领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已经超出了生育保持代际延续本身的意义。生育观念可以从生育态度、生育偏好、数量期望、质量期望、生育孩次间隔期望五个方面考察。本文主要从农民对生育子女性别期望和数量期望两方面来测评。在数量期望上,有61. 4%的农民回答“一个”,37. 3%回答“二个”,要三个和三个以上孩子的人很少。在性别偏好上,有48. 9%选择了“男孩”,有5. 3%回答“女孩”,选择“男孩女孩都一样”的占到45.8 %。英克尔斯认为现代的人会提倡少生优生,结果显示,多数农民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好,生男生女一样的观念得到了认同,但仍然有将近50%的农民有着生男的性别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要使农民完全接受现代生育观念仍然需要一段过程。第六,接触大众传媒。英克尔斯认为,现代人应更经常地接触大众传媒,如报纸、电视等。在问及被访者是否经常看报时,回答每天都看占总数的21.6%,25.2%的人说他们一周看几次,53.2%的人说他很少或不看报纸。但在问及是否每天看电视时,则有60.7%的人说基本每天都看,29.2%说基本每周看几次,说不看电视的人很少。问及所看内容时,88.9%的人认为“涉及自身的事”是他们最关心的事,“身边和周围的事”是他们其次关心的事,至于“国内外大事”排在了第三,其他“体育信息、娱乐新闻”在流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被关注的份额就更小了。这说明大多数流动农民在接受信息时,更注意信息的有用性,同时也不再认为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事与自己无关。

2.空间效应假设检验。本假设意在探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现代性又是怎样影响他们自身的流动行为,本文采用以下四个指标进行测量:第一,职业期望。职业观念是农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与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直接相关;农民实际上对职业的选择范围有限,尤其是对有助于实现社会垂直流动的职业变动。当问到“如果能够自由选择职业,您希望能够做什么”的问题时,有30.2%选择了“读书上大学”;有26.3%选择“经商”;24.9%的人回答“去城市自己找事做”;14.9%的人选择“到企业去打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滨海县流动农民已经不再局限于土地,而是希望走出土地去选择职业。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职业观念,并敢于挑战高风险性的职业,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第二进取观念。滨海县农民的社会流动冲击着这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保守观念。当问到对“富贵贫贱是命中注定”的看法时,81.2%的农民表示“很不赞同”和“比较不赞同”,对于“知识改变命运”,91.2%的农民选择了“很同意”和“比较同意”。通过上面正反两种提问发现,滨海县农民对命运能够比较理性的看待,绝大多数农民已经具备一定的进取意识,他们相信自己对命运的把握,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从社会化角度而言,当前滨海县农民在流动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出现代性倾向,注重谋求自身的发展空间。第三,相对剥夺感。这个指标主要测量流动农民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对流人地的认同感和对社会***策的公平性等。

农业展望论文篇10

关键词:农民工;工作价值观;组织承诺;供给-期望匹配度

中***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1-0090-04

The Empirical Study on Work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mong Migrant Worker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uppliesvalues Fit

XIAO Jing1, 2, CHEN Weizhen

(1. School of Busines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2.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Abstrac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mong 264 migrant workers who work in enterprises. In addi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uppliesvalues fit is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positive effect of work values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mong migrant workers.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is stronger when suppliesvalues fit is high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weaker when suppliesvalues fit is low.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work valu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uppliesvalues fit

霍娜和李超平对有关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目前有关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十分丰富[1]。学者们对以色列[2,3]、新加坡[4]、英国[5]、巴基斯坦[6]和美国[7]员工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目前则主要集中于医护人员[8~10]、高校教师[11]和公司白领[12],而对农民工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却很少。

时至今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6261万人[13],农民工从整体上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半壁江山,在餐饮服务、制造和建筑等行业的农民工已经远远超过从业人员的半数[14]。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农民工的组织承诺普遍不高,流动性较强,如何提高农民工的组织承诺,进而减少其离职率,一直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以农民工为员工主体的企业管理者们关注的重点。该研究从工作价值观角度,分析农民工的工作价值观对其组织承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供给-期望匹配度是否在两者间起着调节作用?

该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不同点在于:(1)目前对农民工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多,但现有文献大多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对农民工宏观治理***策进行探讨,却很少从管理学的微观视角对农民工问题展开分析[15]。其实农民工工作和生活在成千上万的企业中,企业微观层面的农民工问题如能有效化解,则大部分农民工问题就不会演化为宏观的社会难题[14]。因此,该研究从企业管理的微观视角,对农民工群体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2)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表明,积极的工作成果,如工作满意和组织承诺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员工个人特征和组织特征交互作用或匹配度的影响[16]。因此,该研究分析供给-期望匹配度在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1理论与假设

1.1工作价值观

目前对工作价值观存在多种定义,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人们对有关工作或工作环境方面的评价标准,通过这种标准,个体可以识别事物的正确性和重要性[17]。也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个体所赋予的各个工作方面的重要性[18]。在该研究中,工作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想要获得的各种产出或回报[19],也就是个体对工作各个方面的期望。

1.2组织承诺

对于组织承诺也有多种定义,Mowday等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一种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强烈信任和接受,一种为了组织而努力的意愿和一种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强烈渴望[20]。韩樱等把组织承诺定义为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 可以解释为什么员工愿意留在公司, 也是检验员工忠诚度的一种指标[21]。在该研究中,组织承诺被定义为愿意继续和组织保持雇佣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22]。

1.3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的关系

学者们对国外员工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Kidron以及Elizur和Koslowsky对以色列员工[2,3]、Putti, Aryee和Liang对新加坡员工[4]、Oliver对英国员工[5]、Shah, Kaur和Haque对巴基斯坦员工[6]以及Butler和Vodanovich对美国员工[7]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总体表明,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对其组织承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学者们对国内员工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研究。任建华和李继平、施佳华以及孟润堂等

对医护人员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8~10]。此外,吕剑辉[11]对高校教师以及Froese和Xiao[12]对中国跨国公司白领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也表明,工作价值观会对组织承诺产生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论述提出:

假设1:农民工的工作价值观对其组织承诺有显著正向影响。

1.4供给-期望匹配度的调节作用

供给-期望匹配属于个人-组织匹配的类型之一。在该研究中,供给-期望匹配度是指组织实际提供给个人的各种工作回报与个人对工作的各种期望之间的匹配程度。在该研究中,由于自变量为工作价值观,其实质就是个人对工作的各种期望,而供给-期望匹配度正好能准确地反映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各种工作回报与个人对工作的各种期望之间的匹配程度,且组织承诺作为一个重要的与工作相关的员工态度因素,必然受到人与组织匹配的影响[23],因此,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供给-期望匹配度被作为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之间的调节变量。

基于以上论述提出:

假设2:供给-期望匹配度在农民工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之间有调节作用,在供给-期望匹配度高的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更强,在供给-期望匹配度低的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更弱。

综合以上两个假设,该研究的理论模型如***1所示。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委托施测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由受托人进行集体或单独施测。调查时间为2012年6月至12月。

2.1样本

本文的调查对象只针对企业中的农民工。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24]。被试人员来自四川、***两地的8家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264份,有效率75%。具体的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

2.2变量测量

工作价值观:采用Meyer等[25]开发的量表测量工作价值观,其中6个题项用来测量舒适和安全维度,如“工作时间和地点都很有规律”等;8个题项用来测量能力和成长维度,如“在工作中能不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等;另外6个题项用来测量地位和***维度,如“能够***工作”等。采用Likert5点记分法,从“很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记1~5分。在本次测量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00。

工作回报:工作回报的测量题项与工作价值观的测量题项相同,但要求被试回答所在企业真正为其提供了多少相关工作方面的回报。采用Likert5点记分法,从“很不符合现状”到“非常符合现状”分别记1~5分。在本次测量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93。

供给-期望匹配度:对匹配度的测量可以采用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法,但由于直接测量会产生方法偏差和结果模糊等弊端[26],本研究采取间接测量法。先分别测量工作价值观和工作回报,然后将工作回报与工作价值观的差值作为对供给-期望匹配度的衡量,其差值越大,说明其匹配度越高。

组织承诺:对于组织承诺的测量采用Meyer和Allen[22]提出的三维度测量法。其中5个题项用来测量情感承诺维度,如“企业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等;另外5个题项用来测量规范承诺,如“我对主管和同事有责任感”等;还有4个题项用来测量连续承诺,如“现在跳槽我会损失很多”等。采用Likert5点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在本次测量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85。

3结果

3.1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表2显示了样本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表2中可以发现,供给-期望匹配度的均值为-062,说明农民工总体的工作回报是小于工作期望的,这与农民工的现实处境相一致。另外,工作价值观、供给-期望匹配度和组织承诺之间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只反映一种影响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可能会受到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因此,通过层级回归来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以检验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的关系,并探讨供给-期望匹配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3.2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承诺的直接作用

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在分别检验各项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之后发现,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在现企业工作年限、所在行业和职位这7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只有年龄和职位对组织承诺有显著影响。因此,为了简化起见,在回归分析中,只放入了年龄和职位这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表3的回归分析(第二步)发现,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β=0469,p

3.3供给-期望匹配度的调节作用

该研究用工作回报与工作价值观之差来测量供给-期望匹配度,其差值越大说明匹配度越高,反之匹配度则低。为了分析在供给-期望匹配度高、低不同情况下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间的关系,本研究取供给-匹配度得分排名前27%的样本(n=71)作为高匹配度组,取匹配度得分排名后27%的样本(n=71)作为低匹配度组[27]。将供给-期望匹配度作为分类变量来进行回归,回归分析(第三步)结果表明,在预测组织承诺时,供给-期望匹配度与工作价值观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β=0331,p

由***2可以看出,在供给-期望匹配度高的情况下,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承诺的正向影响明显增强,而在供给-期望匹配度低的情况下,其正向影响明显减弱。因此,假设2得到验证。

4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264名企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其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承诺的直接影响作用以及供给-期望匹配度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下面就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进行讨论。

4.1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承诺的直接作用

该研究以企业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发现企业农民工的工作价值观对其组织承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如果农民工对舒适和安全、能力和成长以及地位和***的期望或目标较高,那么其组织承诺也会越高,这与以其他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因此,对以农民工为主要员工构成的企业来说,管理者应该采取措施适当提高农民工对工作各方面的期望或目标,要适当鼓励他们对工作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会对农民工产生激励作用,进而提高其组织承诺。

4.2供给-期望匹配度的调节作用

该研究考虑了供给-期望匹配度这个情境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供给-期望匹配度在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在供给-期望匹配度高的情况下,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承诺的正向影响明显增强,而在供给-期望匹配度低的情况下,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承诺的正向影响明显减弱。当农民工的工作期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尽管其工作价值观水平很高,但组织承诺水平仍然会非常低下。这与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非常一致,在其期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就“用脚投票”。因此,对那些以农民工群体为主要员工构成的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农民工对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提高的同时,企业要相应提高对农民工的各项工作回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供给-期望匹配度,农民工的组织承诺也才能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霍娜,李超平.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 795-801.

[2]Kidron A. Work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78,21(2): 239-247.

[3]Elizur D,Koslowsky M.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01,22(7): 593-599.

[4]Putti J M,Aryee S,Liang T K. Work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 Study in the Asian Context[J]. Human Relations, 1989,42(3): 275-288.

[5]Oliver N. Work Rewards, Work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an Employee-Owned Firm: Evidence from the U.K [J]. Human Relations,1990,43(6): 513-526.

[6]Shah A A,Kaur R,Haque A. Work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Industries[J]. 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992,7(3): 41-51.

[7]Butler G,Vodanovich S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Values and Normative and Instrumental Commitment[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2,126(2): 139-146.

[8]任建华,李继平.四川省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 69-71.

[9]施佳华.医院员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7,4(309):36-39.

[10]孟润堂,潘娜,于芳等.护士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的相关性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2,26(9): 831-833.

[11]吕剑辉.高校教师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等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8(3):44-51.

[12]Froese F J,Xiao S. Work Values,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China[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2, 23(10):2144-216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 /tjgb /ndtjgb.

[14]聂正安.农民工问题:一种企业管理视野的分析[J].经济评论,2006(4):66-70.

[15]徐细雄,淦未宇.组织支持契合、心理授权与雇员组织承诺:一个新生代农民工雇佣关系管理的理论框架―基于海底捞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 2011(12):131-169.

[16]Kristof A L.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J]. Personnel Psychology,1996,49(1):1-49.

[17]Lyons S T,Higgins C A,Duxbury L. Work Values: Development of a New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Based on Confirmatory Smallest Space Analysi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0, 31:969-1002

[18]Song S R,Gale A. The Work Values of Chinese Project Managers[J].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4(3): 217-228.

[19]Duffy R D. Spirituality, Religion, and Work Values[J].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2010,38(1): 52-61.

[20]Mowday R T,Steers R M,Porter L W.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79,14(2): 224-247.

[21]韩樱,宋合义,祝芳芳.任务结构性情景因素对变革型领导与员工组织承诺关系的影响[J]. 软科学, 2008,22(2): 66-69.

[22]Meyer J P, Allen N J.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1,1(1): 61-89.

[23]刘效广,王艳平.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J]. 软科学, 2008,22(11): 114-118.

[24]***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25]Meyer J P, Irving P G, Allen N J. Examination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Work Values and Early Work Experiences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9(1):29-52.

农业展望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农业展望论文10篇

学习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文学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100篇,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参考。南北朝以后,朝廷将掌管文学撰述之官任命为“学士”。唐代翰林学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学侍从之时,往往还可以参与机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

学习

学习心得总结大全

阅读(28)

***章是中国***的纲领性文本,具有带给基本的行动指南、保证全体***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的重要作用。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员的大***,透过修订将***的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写入***章,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具有重要

学习

绿色生活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生活论文10篇,内容包括践行绿色生活的方式论文1000字,绿色生活论文。***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

学习

村扶贫总结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村扶贫总结大全,内容包括村社区扶贫总结,扶贫工作人员个人总结。2、教育扶贫。我村通过广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扶贫***策。********年实施“雨露计划”帮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人,发放助学资金**.****万元;*******

学习

教育整顿每周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整顿每周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教育整顿第二阶段后期工作计划,教育整顿每周工作总结。一、教育整顿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整顿“起步快”一是高站位抓谋划。全国、全省***法队伍教育整顿动员部署会议召开

学习

采购会议纪要大全

阅读(104)

本文为您介绍采购会议纪要大全,内容包括采购小组会议纪要范文及模板,关于采购的会议纪要。2、不得以咨询费、劳务费等名义向乙方索要合同以外的各种费用,不在乙方报销应由本单位或个人承担的费用。3。不接受乙方提供的公款旅游和高消费健

学习

现代文学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文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文学论文选题,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别论文。1.2学生缺乏对现代文学的兴趣当前社会十分浮躁,学生急功近利。高校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以就业为导向,其判断一个专业好坏并不是处于自己爱好,而

学习

兽医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兽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兽医通发表的论文,兽医初级职称论文。一、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管理机构不健全。从某种程度上来分析,兽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针对不同的牲畜***,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完成,但是对于

学习

文学文化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文学文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传统文化文学论文1000字,文学论文提纲范文。关键词:化学分析;误差;影响因素0引言化学分析是十分繁琐的,经过多个步骤的分析与计算才能得出最终的数据结果。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分析方法、试验器具、实验

学习

酒店电子商务论文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电子商务论文大全,内容包括酒店管理电子商务论文范文大全,商务酒店毕业论文摘要。2.1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对创新的启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累积性的学识,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独特能力

学习

感恩致谢词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致谢词大全,内容包括中秋感恩致谢语短句,感恩致谢话语。另外,我必须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作为他们的孩子,我秉承了他们朴实、坚韧的性格,也因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

学习

志愿部部门总结大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志愿部部门总结大全,内容包括志愿部月总结汇报,志愿部的工作职责如何写。二、活动扉页及总结我们时刻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发扬志愿者精神,不断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南财学子对社会、对母校的挚爱。先后为公益事业、安

学习

五年级科学论文大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科学论文大全,内容包括五年级科学论文素材有哪些,科学小论文小学五年级范文。对2011年全年共6期《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各栏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出每一个栏目的基金文章比。研究方法为了便于统计,本文将各种基金按级

学习

大学数学文化论文大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数学文化论文大全,内容包括数学文化论文题目大全,大学关于数学的论文。本论文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衔接研究”(20122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论文也是三峡大学教务处2013年教研项目“用多元

学习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文学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100篇,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参考。南北朝以后,朝廷将掌管文学撰述之官任命为“学士”。唐代翰林学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学侍从之时,往往还可以参与机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

学习

绿色生活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生活论文10篇,内容包括践行绿色生活的方式论文1000字,绿色生活论文。***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

学习

现代文学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文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文学论文选题,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别论文。1.2学生缺乏对现代文学的兴趣当前社会十分浮躁,学生急功近利。高校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以就业为导向,其判断一个专业好坏并不是处于自己爱好,而

学习

气象学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气象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气象学论文1000,气象学论文集。MeteoMet计划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气候变化观测所涉及的计量溯源性,以及从计量学的角度对地面和高空大气的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观测和气象要素观测量之间

学习

气象科学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气象科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气象论文核心期刊,气象学论文大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

学习

多媒体课件教学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多媒体课件教学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多媒体论文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论文。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可以通过多媒体很好地体现,我们可以用Powerpoint将每一步推理过程预设动作,通过教师与计算机的互动,一步一步地将推理过程在幻灯片中

学习

电子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学论文完整的范文电子,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电子。2.教材单一,师资不足中职院校学生多存在文化基础相对不足的情况,而其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却同其他高等院校基本相似,这使得教材内容难度相对较大,中

学习

机械本科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机械类的本科论文怎么写,机械工程师论文。1.2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由于目前全国并没有专门的中职本科高校,中职本科只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一类对象。普通高校的教师上课由于教学对象不单单是中职本科&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