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范文1
关键词:财务信息元素;元组;维度;形式化
一、 引言
自美国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Hoffman等(1999)开创性的将有丰富语义表达能力的XML技术应用于财务报告,并逐渐形成了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的概念以来,XBRL在全球范围内实践和发展已经经历了十五载。
在XBRL财务信息元素理论(张天西 (2006))的研究中,“财务信息元素是构建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以下简称XBRL-FRT)的基本单元”已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杨周南and 赵秀云,2004;Graning等,2011;张天西等,2011;Kim等,2012;Vasarhelyi等,2012)。对于格式固定的财务报表类信息的确如此,然而财务报告的附注中还存在大量格式可变的多维表格,它们也是以财务信息元素为构建XBRL-FRT的基本单元吗?
目前,财务报告附注中多维表格的构造模式可以分为元组模式和维度模式。本文在深入剖析多维表格不同微观模式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形式化描述,提出了在构造多维表格信息时,元组模式中财务信息元素是构建XBRL-FRT的最基本单元;维度模式中表信息元素、轴成员信息元素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是构建XBRL-FRT的最基本单元;由轴成员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构造了影子财务信息元素。对现有的XBRL财务信息元素理论进行了细分和扩展。
二、 微观模式
1. 元组模式。
元组(tuple)是一种组合信息的建模技术,其中既可以定义财务信息元素,也可以嵌套定义其他元组,对于采用元组技术建模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多维表格的方式,可称其为元组模式。财务信息元素是元组模式中构建XBRL-FRT的最基本单元。在表达数据表格信息时,元组模式直接定义和引用了财务信息元素的标签、来源、表达和计算等关系,构成XBRL-FRT的模块。中国采用元组模式的XBRL-FRT有:上交所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金融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基金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深交所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和证监会制定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分类标准”等。以上交所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表达财务报告附注中的货币资金明细表为例,货币资金明细表元组中直接定义的财务信息元素有:货币资金外币币种、货币资金外币金额、货币资金外币汇率和货币资金外币折合人民币金额等。通过分析货币资金明细的XBRL语法的定义,可以得出货币资金明细的语义层次结构***如***1。
***1可以看出,元组模式下,财务信息元素是构成财务报告附注明细表信息的最基本单元,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多维表格由财务信息元素集合直接构造而成,企业通过直接定义新的财务信息元素来扩展财务报告附注的多维表格。
2. 维度模式。
由轴和项目构造的维度也可以建模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多维表格,可称其为维度模式。维度(Dimension)是由轴、成员、项目、概念和事项等原子概念构造而成(Hoffman,2012),其中:表由行(轴)和列(项目)构成,用于构造表格类事项信息,用Table表示,表中的轴可以是一维也可以是多维,但是项目只能是一维的;轴描述了财务报告中经济事项的特征,用Axis表示,成员是轴的可能取值,用member表示;项目描述了财务报告中经济事项的概念,用Line items表示,概念是项目的可能取值,用concept表示;事项定义了财务报告中可观测的和可报告的信息片段,用fact表示。
维度模式基于多维表格的微观结构特征,将表格类信息拆分成轴成员(行)和项目概念(列),其所表达的信息内涵由轴成员和项目概念共同决定,即:通过维度的行集合成员和列集合成员的笛卡尔乘积间接构造了财务信息元素,该财务信息元素并未在XBRL-FRT中直接定义,而是通过轴成员和项目概念的定义构造而成。为了与直接定义的财务信息元素相区别,可以将该模式下形成的财务信息元素称为为影子财务信息元素。中国采用维度模式的XBRL-FRT有:“通用分类标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扩展分类标准”和银监会“银行监管报表 XBRL 扩展分类标准”等。
多个行集合和一个列集合的组合建模可以构造一个n*1型维度。最简单的情况下,一个行集合和一个列集合的组合建模可以构造一个1*1型维度。以通用分类标准①金融工具列报模块(CAS 37)中的货币资金年初期末余额表格(参见表1)信息为例,该表格信息采用了2*1型维度建模方式构造(参见***2)。
该维度模式的第一个轴元素集合反映了货币资金类别,其中包含了三个成员: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第二轴元素集合反映了货币种类,其中包含了三个成员: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唯一的概念元素集合中包含了三个成员:原币金额、折算汇率和人民币金额。通过对上述两个轴元素集合成员和一个概念元素集合成员进行笛卡尔乘积,可以得出该2*1型维度可以构造出27个影子财务信息元素【3*3*3】。例如,可以用它来构造库存现金美元原币金额、银行存款欧元折算汇率和其他货币资金美元人民币金额等影子财务信息元素。
***2可以看出,维度模式下,表、轴成员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是构成财务报告附注明细表信息的最基本单元,维度中的影子财务信息元素由轴成员信息元素集合和项目概念元素集合间接构造而成。企业通过扩展轴成员和项目概念中的信息元素来间接定义新的财务信息元素,形成了对财务报告附注明细信息的扩展。
三、 财务信息元素理论的扩展
黄长胤 (2012)通过集合论的方法对财务信息元素、实例的财务信息元素空间和分类标准的财务信息元素空间进行了形式化表达。即:分类标准的财务信息元素空间可以形式化为:
Φ={ej|j∈J},?摇(1)
式中:j用来指定某个报告主体的财务报告中某个具体的列报项目,j∈J,J是列报项目集合。该形式化没有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元素进行细分,通过上节对财务报告附注微观结构的解析可知,构造财务报告附注多维表格的模式有元组和维度之分。我们将财务信息元素理论做如下扩展。
1. 元组模式。
元组模式以财务信息元素为构建XBRL-FRT的最基本单元;企业在表达明细信息的时候,通过元组直接定义和引用财务信息元素的标签、来源、表达和计算的细节,形成了以元组为纽带连接财务信息元素和XBRL-FRT的桥梁。元组t可以形式化为:
t=Uv l=1{e1},(2)
式中:e1用来表达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元组模式中的财务信息元素,1∈[1,v],v是元组模式中的财务信息元素的数量。
2. 维度模式。
在表达财务报告附注中结构不固定的多维表格信息时,维度模式将表格类信息拆分成轴成员信息元素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其中的财务信息内涵由表、轴成员和项目概念等结构信息元素共同决定。表信息元素传递表格整体信息,轴成员元素反映表格中的行信息,项目概念信息元素反映表格中的列信息。结构信息元素是构造XBRL-FRT多维表格的基本单元。以通用分类标准的无形资产增减变动信息表为例,为了反映了无形资产增减变动的结构明细表,分类标准制定者构造了一个维度表信息元素来表示无形资产增减变动表,一个轴成员集合来建模无形资产的类别和一个项目集合来建模无形资产的概念。轴成员集合中包含了两个信息元素:“土地使用权和专有技术”;项目概念集合中包含了十六个信息元素:“无形资产原价年初账面余额、无形资产原价本期增加额、无形资产原价本期减少额、无形资产原价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年初账面余额、累计摊销本期增加额、累计摊销本期减少额、累计摊销期末账面余额、减值准备年初账面余额、减值准备本期增加额、减值准备本期减少额、减值准备期末账面余额、无形资产净价年初账面余额、无形资产净价本期增加额、无形资产净价本期减少额和无形资产净价期末账面余额”。其中的19个信息元素构成了建模无形资产增减变动信息表的结构信息元素【1+2+16】。
维度模式可以是1*1型,也可以是n*1型。n*1型维度是dj由表、轴成员和项目概念等结构信息元素构成,可以形式化为:
dj=dj,t∪dj,v∪dj,w,(3)
式中:dj,t表示维度表信息元素集合,dj,v表示维度轴成员信息元素集合,dj,w表示维度项目概念信息元素集合。其中,
dj,t=Uz j=1{tj},(4)
式中:Uz j=1{tj}表示维度表集合,tj用来指定维度表信息元素,j∈[1,z],z是维度表集合的势。
dj,v={Uv1 x1=1{rx1}}∪{Uv2 x2=1{rx2}}∪…∪{Uvn xn=1{rxn}},(5)
式中:dj,v由有限个轴成员信息元素集合构成;Uv1 x1=1{rx1}表示第1个轴成员信息元素集合,rx1用来指定维度表中的第1个轴成员集合中的信息元素,x1∈[1,v1],v1是第1个轴成员集合的势;以此类推,Uvn xn=1{rxn}表示第n个轴成员信息元素集合,rxn用来指定维度表中的第n个轴成员集合中的信息元素,xn∈[1,vn],vn是第n个轴成员集合的势。
dj,w={Uw y=1{1y}},(6)
式中:Uw y=1{ly}表示唯一的项目概念信息元素集合,ly用来指定维度表中的唯一的项目概念信息元素,y∈[1,w],w是项目概念集合的势。
维度模式中的轴成员信息元素集合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集合的笛卡尔乘积构造了影子财务信息元素集合,形成了以维度模式为纽带连接影子财务信息元素和XBRL-FRT的桥梁。仍以建模通用分类标准的无形资产增减变动信息表为例,通过对轴成员信息元素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进行笛卡尔乘积,可以得出该建模方式可以构造出32个影子财务信息元素【2*16】。如:土地使用权原价年初账面余额,专有技术原价本期增加额和专有技术期末账面余额等影子财务信息元素。所以,影子财务信息元素集合ej,可以形式化为:
ej=Uv1 x1=1{rx1}×Uv2 x2=1{rx2}×…×Uvn xn=1{rxn}×Uw y=1{ly},(7)
式中:ej由n个轴成员信息元素集合和1个项目概念信息元素集合的笛卡儿乘积构造而成,Uv1 x1=1{rx1}、Uv2 x2=1{rx2}、Uvn xn=1{rxn}和Uw y=1{ly}的含义与公式5和公式6的含义相同;表示集合的笛卡儿乘积。
3. 财务信息元素。
财务信息元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信息元素是企业利用有关概念、术语、数字和短语等,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执行的会计***策与制度、企业的财务环境等单独和综合性状况进行描述,是财务信息的最小语义构成单位。所以,广义的财务信息元素是XBRL-FRT的基本单元(张天西,2006)。广义的财务信息元素包含了前文中的结构信息元素。狭义的财务信息元素是将结构信息元素从广义的财务信息元素剔除后的财务信息元素,包含了非表格类信息中直接定义的财务信息元素以及由结构信息元素构造的影子财务信息元素。以通用分类标准的管理费用明细信息为例,其中的职工薪酬、咨询费和排污费等信息元素就是非表格类的财务信息元素,属于狭义范畴;同样,上文中的土地使用权原价年初账面余额是影子财务信息元素,也属于狭义范畴。广义的财务信息元素包含了狭义的财务信息元素,反之则不然。
影子财务信息元素没有在XBRL-FRT中直接定义,而是由多维表格中的轴成员信息元素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组合建模而形成,为了与非表格类信息中直接定义的财务信息元素相区别,可以将该财务信息元素称为影子财务信息元素。
四、 结论
元组和维度是构造财务报告附注中多维表格信息的两种微观建模方式。本文在深入剖析两种微观模式的构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形式化描述,提出了在构造多维表格信息时,元组模式中财务信息元素是构建XBRL-FRT的最基本单元;维度模式中表、轴成员和项目概念等结构信息元素是构建XBRL-FRT的最基本单元;由轴成员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构造了影子财务信息元素。对现有的XBRL财务信息元素理论进行了细分和扩展。
参考文献:
1. 张天西. 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 会计研究,2006,(09): 56-63+96.
2. 杨周南,赵秀云. 会计标准国际化与我国财务信息分类法的构建. In 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中国陕西西安,2004:6.
3. Graning,A.,Felden,C.,Piechocki,M. Status Quo and Potential of XBRL for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Business &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Aug,2011,3 (4): 231-239.
4. 张天西,黄长胤,吴忠生. XBRL中的财务信息元素的粒度研究. 会计之友,2011(21): 22-30.
5. Kim,J. W.,Lim,J.-H.,No,W. G. The Effect of First Wave Mandatory XBRL Reporting across 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6 (1): 127-153.
6. Vasarhelyi,M. A.,Chan,D. Y.,Krahel,J. P. Consequences of XBRL Standardization on Financial Statement Dat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6 (1): 155-167.
7. Hoffman,C. Digital Financial Reporting Using an XBRL - based Model. DIGITAL FINANCIAL REPORTING,2012,(DRAFT VERSION)(8): 76.
8. 黄长胤. 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层级扩展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105-1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资本市场网络财务信息审计的实验研究”(项目号:06BJY019),***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面向信息共享的全球通用会计账簿研究”(项目号:11JHQ006)。
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范文2
【关键词】会计要素;历史变迁;研究视角
一、会计要素概念辨析
由于翻译或理解上的原因,我国会计界在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作的这一基本分类上,出现了“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会计对象要素”三个不同的名称。三者在文献中的使用经常是不加区分的,而且就“混用”现象来看,事实上并未造成概念上的重大偏差或混乱。
本文认为“会计要素”可以看成为一个会计术语(即惯用法或专用名词),应将“会计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加以理解。另外,既然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这样的具有权威性的规范文件中已经采用了“会计要素”术语,那么还是保持和尊重这种权威性为好,只是在进行会计学习和研究中必须明确会计要素这个概念的本质。
二、会计要素基本概念的历史变迁
(一)“萌芽”:1494年,卢卡・帕乔利《算数、几何与比例概要》――“簿记论”
1494年出版的《算数、几何比例概要》是第一本描述复式簿记原理及其运用方法的经典名著。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簿记论”中述及的基本概念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其基本思想实质上己触及现代会计理论的核心,其间已经可以看到会计要素的雏形。就会计要素而言,“簿记论”中虽未使用会计要素这个概念,但已明确提出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收益、损失等具体会计要素的内容,并且将这些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在复式记账程序中合理地运用着。
(二)“起点”:1907年,查尔斯・斯普拉格《账户的原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斯普拉格的《账户的原理》出版于1907年,“被公认为是涉及会计基本概念框架的第一部会计理论著作”。①这部著作把早期的会计学概念和数学以及经济学联系起来,尝试将会计实务概念化,提出了著名的基本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这个时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要素的概念,但就会计恒等式而言,其内涵和相互关系已相当完善了,经千锤百沿用至今已逾百年。其中体现出的会计要素概念的重心是资产,其他要素的含义均依据资产而得以展开。
(三)“转折”:1940年,佩顿和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导论》――“成本、收入、配比、收益”
佩顿和利特尔顿提出了会计学第一个完整的概念――“主体理论”,并为确定收益建立了一个“配比模型”。②会计要素概念的内涵在佩顿和利特尔顿精心设计的“配比模型”支配下显得别具一格,自成体系。在最抽象意义上,会计要素可归结为“成本”,“收入”,以及成本与收入相配比而产生的“收益”三个关键的要素概念,即“收入―成本费用=收益”。这或许就是“收入费用观”术语的由来。
(四)“交融”:1985年,FBSA,“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FBSA在1985年12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的要素》,重新概括了财务报表的要素,将企业的财务报表要素,分为两大类型共十个要素。其中第一种类型(存量要素或资产负债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权益净资产三种;第二种类型(流量要素或收益表要素)包括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七种。FBSA对要素分类与定义主要坚持的是资产负债观,强调的是资产而不是收益。
三、会计要素的研究视角
(一)主观视角:始于会计目标的概念
国外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研究是根据会计目标提出的信息需求来组织财务报表的结构,将财务报表要素视为财务报表构成的“积木”。以FASB和IASB对会计要素的解释为例。
FASB: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构筑财务报表的积木――就是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要素指的是大类,诸如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③
IASB:财务报表反映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它们分成大类,这些大类称作财务报表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权益;与收益表中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入和费用。④
它们对会计要素的解释基本上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会计要素作为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来加以阐述的。虽然“财务报表要素”概念简单明了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但关于根据什么标志或标准确立会计要素,尚缺乏严密的论证和分析。
(二)客观视角:始于会计对象的概念
这是我国会计学界关于“会计要素”概念研究的主流视角。我国对会计要素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新中国成立――20世纪80年代中期
那个时候,会计理论主要研究的事会计对象问题,其研究目的主要也仅仅满足于编
写教材的需要。当时,我国没有会计要素这个概念,一方面是因为所有制的单一性使得会计实践对“会计要素”这个概念没有要求;另一方面,那时候会计有强烈阶级性的说法,这也影响人们去研究和运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界所提出的“会计要素”这个概念。
2.自20世纪80年代――现在
(1)1989年上半年,中国会计学会在上海召开了会计准则与会计理论专题研讨会。已故的娄尔行教授等在提交会议的《研究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促进会计实践》论文认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因素,是账户所记录经济内容的进一步归并与概括”;葛家澍教授在其题为“关于在我国建立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提出了“财务会计的要素”概念,认为“财务会计的要素是只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框架。它构成会计科目体系的主要分类,也成为会计报表内容的主要分类”。由于当时主要是进行会计准则“宏观层面”问题的研究,因此对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2)陈毓圭(1991)在《会计要素》一文中认为,“关于物质世界包括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两种运动形式的论断,首先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基本结论,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们认识会计规律、确立会计要素的重要指导思想。……按存量和增量来建立和阐释会计要素,能够较好地体现会计要素作为初次分配标准的性质。”⑤该文被认为是最早系统研究会计要素的理论,并试***建立完整的会计要素体系结构的文献资料。它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了会计要素的“本质规定”,而且在充分认识会计要素研究已有成果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由“存量要素”和“增量要素”组成的要素体系。
娄尔行(1993)提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⑥按照这一论断,除“财务报表要素”概念外,还有日常账户体系的要素也属于会计要素,在逻辑顺序上,会计要素=日常会计账户体系要素+财务会计报表要素。
(3)1994年出版的魏明海所著《会计理论新体系探索(一)――会计理论基本结构》一书,分别对“会计目标理论层次”和“会计责任理论层次”的各个理论要素作了深入的探索。在魏明海对会计要素和会计对象的考察中,引进了经济效益、观念货币表现、增量与存量等概念,并以发展的观念和方法去把握会计对象及会计要素。该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和准备之后,我国于1992年颁布的会计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种类、结构、定义等进行了全面界定。“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⑦这些要素概念首先体现在用于日常记录的账户体系中,而后体现于以账户资料为基础进一步确认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
(三)广角透视:置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要素概念
学者对会计要素的研究并不是止步不前的。由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引入,同时按照辩证法考虑问题,研究思路不再拘泥于“会计目标”或“会计对象”单一起点,而是将会计要素置于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进行考察,把会计要素看作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概念,使会计要素概念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劳秦汉(1994)认为会计是一个总体,其要素的外延最大,构成部分不仅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工作,还包括会计方法、会计工作组织与工作手段等,而会计报表要素、会计对象要素的外延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会计对象要素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将仅仅是构成会计对象的必要因素称之为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显然是违背逻辑的。因此,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些会计对象的必要构成部分的总体名称,只能定名为会计对象要素。⑦
夏冬林等的“中美收入、费用及损益表比较”(1994)、吴群琪的“试论会计对象及其特性分析――兼论会计要素的界定”(1994)、曹伟的“如何构建我国会计要素理论”(1996)、张志康的“对收入、费用、利润要素定义的思考”(1996)、孟凡利等的“论财务会计要素及其发展”(1996)、吕长江等的“对会计要素几个问题的再认识”(1997)、李心合等的“论财务报表要素及其发展”(1997)、康德彬等的“我国动态会计要素定义冲突与协调只探讨”(1997)、吴祥云的“对我国会计要素定义的几点思考”(2000)均对会计要素进行了研究。
罗飞、唐国平(2000)提出了一种新的“财务会计要素体系”概念,并对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的内涵及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会计要素关系式等进行探讨。会计对象要素是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的辩证统一,是基本要素、分要素和支要素三个层次相互关联的一个体系。⑧当然,也有反对意见,孔庆林、李孝林(2002)认为,如果将会计要素作为一个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来理解,实际上混淆了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和会计科目三者的逻辑层次界限。
2003年3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唐国平教授《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研究》专著。该著作对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概念、理论定位、体系与结构、结构模式、基本要素以及清算会计对象要素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系统化见解,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理论。
2006年2月,我国***正式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的论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
四、总体评述与未来展望
会计要素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桥梁,这决定了会计要素是会计理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大都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会计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不合理性,从优化会计实务的角度对如何改进会计要素、中外会计要素的差异分析等问题进行探讨。随着实证会计和行为会计的兴起和发展,研究方法趋向于多元化,会计要素的未来研究可以从其确立基础、体系结构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探讨。
注释:
①葛家澎主编.财务会计理论回顾与展望[M].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世行会计改革与发展技援项目科研成果打印稿,2006.
②加里・约翰・普雷维茨、巴巴拉・达比斯・莫里诺著.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M].杜兴强,于竹丽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③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6: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④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S].***会计司组织翻译.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5.
⑤陈毓圭.会计要素论[J].会计研究,1991.
⑥娄尔行.会计审计理论探索[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3.
⑦劳秦汉.会计对象要素问题刍议[J].会计研究,1994.
⑧参见唐国平.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6: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S].***会计司组织翻译.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会计思想史[M].文硕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3]加里・约翰・普雷维茨、巴巴拉・达比斯・莫里诺著.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M].杜兴强、于竹丽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水澎.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宗漫漫.浅谈会计要素问题[J].经济师,2009,(08).
[6]陈伟梅.浅谈新准则会计要素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09,(01).
[7]杨宇.论财务会计要素概念的历史变迁[J].厦门大学学报,2008,(09).
[8]陈毓圭.会计要素论[J].会计研究,1991.
[9]娄尔行.会计审计理论探索[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3.
[10]劳秦汉.会计对象要素问题刍议[J].会计研究,1994.
[11]唐国平.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范文3
一、国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现状
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率先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许多国家争相仿效。然而,当大批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后,人们发现各项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不相协调,甚至前后矛盾,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自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纷纷开始致力于包括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基本概念、基本确认与计量标准、基本披露原则等内容在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发展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能对改进财务报告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特鲁伯罗德委员会于1973年10月发表的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提出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向有关使用者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该报告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高度重视,并被视为该委员会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开始。从1978年11月起,FASB陆续发表了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在1989年参考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制定了《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该结构研究了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指导以后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以前具体会计准则的修订。英国会计标准筹划指导委员会(后在1976年改为会计原则标准委员会,简称ASC)在1975年就提出了一份涉及重新构造对外财务报告的设想(包括基本概念、计量和方法)讨论稿,在1990年后,英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会计职业界及相关行业成立了财务报告委员会,下设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目前ASB以征求意见稿或讨论稿的形式分期了原则公告以保证其准则源于一致的概念结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及计量等。综观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l)财务报告的目标;(2)决定财务报告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3)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会计界便开始着手研究建立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1993年7月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要求。但是,由于基本会计准则诸概念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及其本身的缺陷,并未真正发挥概念框架的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虽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很重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会计实务是不成熟和多层次的,因此构建概念框架的时机还未到。实际上,作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理论、概念框架旨在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而并非是对现行会计实务处理的归纳与描述。理论研究应当具有前瞻性,不能因为会计实务的不成熟而推迟概念框架的构建。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基本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有助于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减少和避免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冲突,使准则在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指导。因此在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就成为必然。同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利于抵制准则制定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压力。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经济后果”,因此准则制定过程被认为带有***治色彩或是一个“***治化过程”。制定出规范化的概念框架,可以有效地帮助准则制定机构保持中立,抵制外部利益集团的压力与干涉。在会计的国际协调方面,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有它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层次结构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和会计对象。会计目标是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起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同时也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石,它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引导着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会计基本假设受会计基本目标制约,体现了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目标的客观要求。它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对象是反映会计主体的有关价值运动方面的客观数量关系,受制于会计目标,依存于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对象更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应具备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
第三层次,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层次主要是界定财务会计各要素确认、计量的定义、标准、方法以及方法选择的限定,将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通过甄别,归属于相应的会计要素,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通过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对外进行报告,这也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在上述三个层次中,会计目标属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中心和枢纽地位,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纽带,它把财务会计的概念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整个概念框架更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我国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绪论。具体包括制订宗旨、适用背景和范围,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与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2)财务会计基本假设和核算原则。(3)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4)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5)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6)财务报告。
四、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1、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多,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然而现阶段,我国培育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会计目标不能仅仅选择受托责任观或者决策有用观。针对我国市场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国家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同时我国的中小投资者素质不高,因此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用长远的眼光来看,目前会计目标应包含决策有用观。
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范文4
【关键词】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法律地位 逻辑起点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解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
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致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而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理论完善的最佳时期,尽快构建和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成当务之急。
一、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1、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发展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认识的不断加深,作为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会计准则的缺失也逐渐显露出来,如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会计原则的内涵解释不够充分并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等,这些缺陷降低了其对制定具体准则的指导作用。在我国,***于2004年完成了对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变革,并建立了全新的工作机制,其中的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为构建我国的会计概念框架奠定了基础。
2、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1)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必由之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导会计实践,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我国的会计准则存在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国对财务报表的要求多见于准则、制度和相关法规中,缺乏针对性。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基本会计准则是1993年制定的,与目前具体会计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脱节。
(3)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增强可比性,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应该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各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我国也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构建起财务会计基本问题的系统框架,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
在会计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之急,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因为它对会计实务有重大影响。
1、我国现行会计法规体系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会计法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会计法规体系。这个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法》,第二个层次是***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条例,第三个层次是***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大法,也是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它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和核心地位,是其他会计法规制度的基本依据,其他会计法规都必须遵循和符合《会计法》的要求。***制定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对《会计法》中有关财务会计报告规定的细化。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它以《会计法》为指导,同时又是我国会计制度制定的依据。会计制度是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规范,它以《会计法》为依据,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制定。
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现行会计法规体系的关系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法》的关系(如***1所示)。《会计法》是整个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它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会计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对规范会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关系。《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将《会计法》中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规定具体化,它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诸多不尽完善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对规范我国的会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法律地位上看,我国的会计管理工作由***会计司负责,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由***颁布,因此它们都具有法规的性质。未来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颁布,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颁布的,因此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比《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低,但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局限于现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
(3)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前者是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所依据的基本会计规范,发挥着类似于西方国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后者由1992年颁布的基本准则和1997年起陆续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构成。首先,我国将会计的基本概念等内容归集到基本准则之中,并没有另外单独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次,基本准则虽然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在实际运行中愈来愈缺乏应有的调整力度。最后,从我国基本准则的内容来看,目前存在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关系模糊、会计要素定义不够科学等问题,因而尚不能完全发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作用。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从我国新的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我国CF的构建有三个特色部分,其中之一是以国际化研究和原则为导向,以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会计要素以国际标准进行确认。
1、关于构建CF的逻辑起点
目前国际会计研究的通行做法是目标导向,以会计目标为研究起点,从显性层面来说也确实如此。然而,会计目标不会凭空产生,它总是依附于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存在。从哲学角度,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无论是会计假设、会计本质,还是会计对象、会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继而会计理论。因此,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环境。
2、关于构建CF的原则
(1)客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客观性与逻辑性是任何理论体系都应遵循的法则。客观性是指CF应包括尽量多的经验内容且同时要得到高质量的证据支持。而逻辑性一方面是指对CF的逻辑结构须前后一致、首尾贯通且具备外部相容性;另一方面是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构建时要体现逻辑简洁、扼要的形式,也就是要遵循“科学理论的美学原则”。
(2)系统性与中立性相结合。在构建我国CF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层次划分以及如何进行系统归类等,尽可能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性。同时,CF体系与内容的确定应站在客观的角度,考虑整体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不偏向任何一方,以兼顾其中立性。
(3)历史性与动态性相结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人们对CF内涵与功用认识的加深和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CF理论体系也应处于动态发展中。CF的构建思路是由法规到理论体系。同时,CF理论体系内容的调整必须受到社会历史的限制,动态完善不等于主观随意,既要体现其内在逻辑的外部相容,更要体现其新旧理论的逻辑相容。
3、关于CF的层次与内容的设定
目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就其体系而言是比较完整的,基本体现了CF的主体构架,CF应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
(1)第一层次,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三项内容,其中会计目标的确定是关键。我国的会计目标至少包含两种特征:一是会计目标的层次性;二是会计目标的阶段性。依据目前我国国情,新准则对当前会计目标的定位是既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又为相关利益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而构建CF体系则应注意其理论的超前性,关于会计目标的准确描述是有待商榷的。
(2)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会计要素表述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实现会计目标,会计信息应具备规定的质量特征。目前国际上普遍要求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权益变动表,因此应该在概念框架中全面描述诸如资产负债表要素、损益表要素、现金流量表要素及权益变动表要素。构建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还应详尽清晰地考量如何表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把产生于过去的各项交易和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分类,分别以不同的要素身份及其所属的账户来计量、记录,并通过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等手段,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报送给利益相关人,这就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程序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三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会计的逐渐趋同,我国仍需要继续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使我国的会计工作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惠好、黎文靖: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研究[J].会计研究,2004(11).
[2] 罗国荣、黄增洁:对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思[J].财会通讯,2000(8).
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范文5
项目是在1976年由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
的。在此之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陆续
了CF性质的公告。本文主要对美国的财务会
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着力阐述美国财务会计
概念公告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得出在我国财
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概念框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
架
中***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
forFinancialAccounting,CF)作为一个专门术
语,最初出现于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
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
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但系统地对财务
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始于1961年成立并
开始公开出版其研究成果———会计研究系列
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会计研究部。概念框架
是由若干会计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体系,为
了突出这一体系是属于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
突出在诸多基本概念中目标这一概念的重要
地位,CF经常被称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中
以目标为导向、以目标同与它相关联的若干会
计概念共同组成的理论体系。
综观目前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准则制
定机构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美国的CF
更具代表性。所以,本文以美国财务会计概念
框架为主线,通过比较得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
框架制定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一、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美国CF概述。美国于1974年6月首
先发表了一份讨论备忘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
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目录研究小组报告的思
考》,这份文件第一次使用概念框架的术语,在
此后的1978年~2000年间,美国陆续共发表
了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SFAC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
(1978年11月),介绍了会计目的效用。
S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
年5月),考察了能使会计信息有用的质量特
征。
SFACNo.3:《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
(1980年12月),对诸如资产、负债、收入和费
用之类的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作了定义。
SFACNo.4:《非盈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
目的》(1980年12月),后为SFACNo.6所代
替。
SFACNo.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
计量》(1984年12月),提出了五个基本的确认
和计量标准,对哪些信息应正式的包括在财务
报表中提出了指导。
SFACNo.6:《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1985
年12月),它取代了SFACNo.3,并将SFAC
No.4也包括在内。
SFAC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
信息和现值》(2002年2月),它是对前6辑
SFAC中存在的缺陷的弥补。
以上前6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标志着美
国CF体系基本形成。第7份概念公告标志着
会计理论从此真正走上了实现财务会计“价值
计量”之路。从这7份概念公告可以看出:1、企
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投资人、债权人和
其他类似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
信息。2、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
与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与中立性。3、
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
者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
入、费用、利得、损失。4、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
是: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盈利
确认的补充指南:①收入:已赚得、已实现或可
实现;②费用:报告期内经济利益的消耗(耗
用)或发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5、计量单位
按名义美元计量属性。在财务报表中表述多种
项目,视项目的性质、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
靠性而采用下列不同属性:①历史成本;②现
行成本;③现行市价;④可实现净值;⑤公允价
值。
(二)美国CF的主要贡献。在美国,通过
CF逐步确立了会计的科学化和会计准则制定
的科学化思想。美国SFAC主要的特点及贡献
在于:
1、以目标为制定CF的起点,并提出了财
务报告的目标。FASB的这一做法,几乎影响世界后来的所有的CF制定者,在所有的CF文
献中,基本假设概念几乎不再出现在正文中;
SFAC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
有用的信息,人们简称为决策有用性,对世界
各国会计目标的建立影响深远。
2、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
策有用的信息,人们简称为“决策有用性”。
3、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完整框架及
其层次联系。FASB把相关性和可靠性列为主
要质量,这一点也为其他国家CF所效仿。
4、给出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定义并影响
了其他CF制定者。仅就适用企业的报表看,
FASB提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主投
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
损失等共10项要素。同时,对比美国和其他国
家以前的文献,FASB在要素的定义上有重要
的突破:对要素下定义的目的很明确,即为了
在记录上和报表中确认各要素提供一项最基
本的标准;要素定义是由要素的若干特点合成
的。
5、在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有重要
创新。在确认方面,提出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
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补充了对
盈利构成内容确认的补充指南。在计量方面,
FASB仍主张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但SFAC
No.7则鲜明地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
(三)美国CF的不足之处。美国的概念框
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完整、内在不一致以及
含混等问题。这主要体现在:
1、概念框架的内容过于详细,犯有与其制
定的财务准则同样的毛病,那就是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且论述重复甚至有明
显的矛盾。
2、在其研究项目中缺少“财务报表的列报
和财务报表其他手段的披露”。
3、FASB七份概念公告中存在不少矛盾和
含糊不清之处。例如,第6号概念公告中第
168段曾强调指出:要使某一项目成为资产,
必须符合含有未来的经济利益、该利益为主体
所获得、交易和事项已经发生共3个基本特
征。同时,它又在第172段强调未来经济利益
是资产的本质。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资产的本
质和作为资产的三个基本特征有何区别?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经验对我国的
启示
(一)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
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
的理论依据。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实务有机
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
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概念框架比
较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成为理论
与实践的连结点。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
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
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
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因此,尽快
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
之急。
1、概念框架的构建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
务的内在要求。会计理论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
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
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指导
会计实践,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会计准则存在缺陷要求我们尽快构建
概念框架。起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用的基本
会计准则是1992年制定的,与16项具体会计
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不协调。因此,
将基本的概念、原则等纳入财务会计概念框
架,保证其相对稳定性,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
与之保持一致是更好的选择。
3、概念框架的构建符合国际化标准趋同
的大趋势。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财
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应该与国际
惯例相协调。
(二)启示
1、在财务会计目标方面,目前具有代表性
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美国采用
的是决策有用观,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
采用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
国应该遵循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一方面受托责任是两权分离下会计的原始目
标,而且在国内外会计丑闻频发的时代,我们
不得不吸取教训,重视受托责任的履行;另一
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逐渐呈现多元化。为了保证CF的前瞻性,目前
应定位为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的两者的融合。
2、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美国的财务
会计概念框架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虽然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当务之
急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由此断
言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因为问题的缓急并不等
同于问题的轻重。就我国的会计现状来看,可
靠性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解决。但绝不能
由此忽视相关性。从根本上说,相关性是比可
靠性更为重要的一项质量特征。
3、在财务报表要素方面,我国目前是6要
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
润。其中,有关收益要素的定义和分类分歧最
大。而我国利润要素的定义值得探讨。首先,既
然资产是企业获利的资源,那么利润也由资产
而生,即依附于资产。因此,其定义应揭示其本
质,采用资产负债观。其次,如果按照我国“收
入-费用=利润”,即收入费用观,实际上没有必
要将利润单独列为一项要素。因为它只反映了
一种数量关系,并未揭示三者交易与事项的内
在联系。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全面收益的定义,
即从权益所有者之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净
资产的增加。这样就不仅仅是收入和费用数量
上的差额了,而通过交易和事项(收入、费用的
产生过程),最终体现为净资产(回归到资产)。
这个定义揭示了其本质,将流量要素与存量要
素联系起来,揭示了资金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
的内在关系。
4、在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面,确
认应该包括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
如购买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后将其作为固定资
产记入报表的过程;而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和
减值则属于后续确认;固定资产报废从报表上
删除则属于终止确认。而从一个项目的确认阶
段来看,可以分为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几个问
题.中国农业会计,2006.7:4-5.
[2]苏正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兰州理工
大学,2007.6-9.
[3]葛家澍,叶丰滢,陈秧秧,徐跃.如何评价美
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
2005.4:82-85.
[4]葛家澍.论美国的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的
基本会计准则.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4:5-11.
[5]袁国红.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具雏
形———兼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比较.会
计之友,2006.10:16-17.
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范文6
一、XBRL技术框架
XBRL技术框架就是指导XBRL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依据XBRL国际组织的XBRL规范和我国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XBRL技术框架主要包括XBRL规范、XBRL分类标准、XBRL实例文档和样式表组成。整个技术框架采用自下而上的层次结构。
(一)XBRL规范(Specifications) XBRL规范是XBRL的核心和基础,规定了XBRL的理念和原则,主要用于定义XBRL的各种专用术语,规范XBRL的文件格式和基本数据类型等语法要素,以及如何建立分类标准与实例文档等。我国XBRL系列国家标准与XBRL国际组织技术规范相适应,引入了维度、公式和版本规范,其中维度用于描述业务数据中常见的多维信息,便于进行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分析利用,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提供了可能。
(二)XBRL分类标准(Taxonomy) XBRL分类标准是XBRL为企业报告中的每个项目建立不同的标签,分类标准定义了各项目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等, 相当于一个行业商业信息交换的“词典”。分类标准是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国家、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每个分类标准都包含一个分类模式文件(XSD文件)和若干链接库文件(XML文件)。分类模式文件定义了分类标准所包含的元素及其类型方面的信息;链接库用来描述和组织各概念即元素间的关系。在最新版本的XBRL2.1规范中,所有关系被划分为五种类型:标签、参考、定义、计算和展示,并被组织成五个链接库,其中前两种链接库是资源型链接库,为元素提供附加信息,而后三种链接库则是关系型链接库,表达元素间的关系。
(三)XBRL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 XBRL实例文档是根据XBRL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制作的企业实际财务报告数据文件,主要包含财务报告中的标签和数据。XBRL 根据财务报告中标签与会计业务数据的对应,利用一些工具自动从会计业务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实例文档,实例文档中不含显示格式的信息。
(四)样式表(Style Sheets) 样式表用于定义财务报告时的显示项目和格式。由于实例文档不便于直接阅读,可以利用样式表对实例文档进行“格式化”处理,即可生成使用者想要的文件类型和格式。
二、XBRL技术与企业财务分析及诊断系统
(一)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概述 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为实现财务分析与财务诊断目标所使用的工具(硬件、软件)和方法、技术与步骤的综合体。它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诊断两个子系统,两者有密切的联系,财务诊断建立在财务分析基础之上,财务分析是财务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两者在实现的功能、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明显区别。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实现对企业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等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常用比率、趋势、结构、因素分析等方法,并通过报表、***文报告等直观、人性化的格式将分析结果展现给用户。财务诊断主要利用企业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来发现问题、找出风险点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诊断是通过自己构建财务诊断体系或借助外部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管理咨询机构来进行,主要经过数据收集、分析诊断、形成诊断报告三个阶段,诊断方式主要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
(二)传统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务分析比较机械、呆板,缺乏个性。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报表数据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等方面对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公式化分析,比较机械。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或者针对企业特殊项目的个性化分析由于缺乏灵活的分析模型和工具而无法进行。二是财务分析缺乏广度与深度。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基于财务报告的分析,而传统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企业不会考虑需求者的要求,而且往往由于害怕广泛的信息披露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而采取比较保守或片面的信息披露策略,使得财务分析缺乏数据基础,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三是财务诊断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不完整、不规范。包括财务数据在内的数据资料是财务诊断的依据,只有完整、准确、规范的数据资料,才能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但目前企业提交的数据资料可能来源于多个系统,出自多个部门,不仅数据格式多样,而且不完整、不规范,再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地域的延伸,财务分析与诊断面临的财务及业务数据越来越复杂,给整理、分析、诊断带来不便,有效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四是财务诊断方法与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企业财务诊断主要由财务人员、中介机构的会计师等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免会出现人为差错。同时由于技术落后,一些比较复杂的诊断模型无法建立和验证,无法做到对问题的深层次诊断和分析。
(三)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的优势分析 作为一种以XML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XBRL 继承了XML 所拥有的所有语言优势,如:XBRL具有良好属性的开放式技术构架;具有跨平台的优势,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XBRL文件无需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对同一份XBRL 实例文档,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可以生成多种企业报告;统一了数据定义和格式,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如PDF、WORD、HTML格式文件等。因此将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可以充分利用XBRL的技术优势,获取数据更加容易,数据来源更加丰富,数据规范且无须转换,使得财务分析与诊断能从简单重复劳动中***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层次的财务分析与诊断、决策中,同时XBRL规范数据便于进行多维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更容易从深层次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设计出较佳的解决方案。
三、 基于XBRL技术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
(一)系统架构 基于XBRL的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结合XBRL的技术特性和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将传统财务报告转换为XBRL财务报告,财务分析与诊断是从具有统一XBRL描述形式的数据中利用专门的工具或模型来完成财务分析与诊断。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如***1所示。
(二)系统功能说明 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主要包括XBRL财务报告转换、智能财务分析、个性化财务诊断等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信息流动和数据交换都是基于XBRL进行的。(1)XBRL财务报告转换。XBRL财务报告转换就是对企业传统财务报告经过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创建扩展分类标准、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生成XBRL财务报告等过程,最终根据不同的报告模板生成不同利益主体所需的XBRL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就是企业分析传统财务报告结构,从财务报告中提取报告信息,并梳理提炼成财务报告元素,然后与通用分类标准元素相匹配。创建扩展分类标准就是对于不能匹配映射的报告项目及关系或者企业需要进行更为全面详细的其他财务信息披露,需要根据《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以及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规则来创建扩展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创建扩展链接角色、创建元素、定义元素间关系等工作。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是企业基于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结合通用分类标准指南和创建的扩展分类标准,将财务数据与分类标准映射来编制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并对实例文档进行测试验证,以确保财务报告中的所有事实值已被正确地标记并包含在实例文档中,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生成XBRL财务报告就是根据财务报告模板和XSLT(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把实例文档中的数据转换为各具特色的财务报告或业务报告,以满足各利益主体对信息的需求。(2)智能化财务分析。智能化财务分析就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方位财务分析以及最佳分析评估模型的量化分析工具,XBRL应用主体可以根据其对信息的需求,从 XBRL实例文档中快速搜集和提取数据进行各种应用分析,实现灵活、高效、多维的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来满足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决策者等对企业智能财务分析与价值评估的需求,包括能提供更细致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分析、财务趋势分析、财务成果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风险分析等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资金、资本、资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决策的角度考虑,为企业股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主体提供对企业长期持续经营影响较大的财务数据和分析报告,满足对企业投资价值的评估需求;能给企业内部管理层及时提供经营状况的数据和分析预测,为股东及其他投资主体提供风险分析和未来发展的预测分析等,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决策过程科学化、最优化、智能化。(3)个性化财务诊断。个性化财务诊断就是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关注点和具体财务风险点建立个性化诊断模型,利用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工具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进行揭示,并结合诊断人员职业判断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供企业选择、实施。由于XBRL财务报告已经对财务数据进行了特定的标签识别和分类,财务数据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和财务信息使用者之间实现了共享,能够方便地获取企业财务、非财务数据,及时和大量的数据调取更有利于财务诊断中对底层数据的挖掘,因此基于XBRL技术的财务诊断,能有效提高财务诊断的可靠性和质量,更好地发挥财务诊断的控制职能。
企业建立基于XBRL的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与传统的财务分析与诊断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准确、高效、动态地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同时也为财务分析与诊断智能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随着XBRL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在XBRL 环境下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是财务分析与诊断发展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这种模式还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即时财务分析与诊断,引入多维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财务分析与诊断的智能化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