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范文1
【正文】
中***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56X(2001)01—0107—06
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以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当作出发点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253页。)是批评、改造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伟大成果。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做了什么样的改造呢?最根本的是把头脚倒置的唯心辩证法正立起来,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这一点,马克思多次强调过。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卷,第13页。)列宁也指出:“必须揭发、理解、拯救、解脱、清洗这种实质(黑格尔主义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就做到了这一点。”(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147页。)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主要是剥去唯心主义的外衣,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把它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辩证法的贡献决不止这些,他们明确提出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提出主观辩证法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明确提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立面相互渗透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黑格尔论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论述了对立面相互渗透,并以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构造自己哲学体系的杠杆,但黑格尔并没有明确表述这些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而且在黑格尔那里,对立统一实际上指的是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规律是从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到恩格斯才把对立面统一规律从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分化出来,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法问题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讲清楚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辩证法的客观性;同时针对当时自然科学家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强调辩证法思维的普遍有效性。马恩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宇宙观和方***,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功不可没的,谁都不会怀疑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穷尽唯物辩证法的所有问题,后人也不是对唯物辩证法无所作为的。事实是,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所面临的情况与马恩有所不同。马恩所面临的是公开的反对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观。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传播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公开地否认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愈来愈少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产生了庸俗进化论。庸俗进化论承认发展、变化,但认为只有单纯量的变化,否认质的变化;这种量的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是在事物的外部。它的要害是否认事物的自己运动,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庸俗进化论成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调和阶级矛盾,鼓吹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了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为了同机会主义的诡辩和折中主义进行斗争,列宁发奋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研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深入研究了矛盾学说,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光辉思想,把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考察,有他的两篇著作为标志:即《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和《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在写作《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时,对辩证法的理解产生了一个飞跃,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紧紧抓住了对立统一规律来阐述辩证法。例如,他写道:“辩证法的东西(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97页。)对黑格尔批判康德割裂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时所得出的结论:“这两个规定,如果单纯看来,没有一个是真的,只有两者的统一才是真的。这就是对这两个规定的真正辩证的看法,也是它们的真正结果。”列宁旁批:“真正的辩证法。”(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119页。)在回答“辩证法是什么”时,列宁是从矛盾的对立、依赖、同一和转化的意义上来回答问题的。列宁写道:“这里也有辩证法的本质。对立面的统一、同一这个公式正是表现着这个本质。”(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285页。)我们可以看到,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无论是摘录黑格尔的话,还是他自己加的批语,只要涉及到辩证法的内容或给辩证法下定义,列宁都是围绕对立、同一、转化来阐明的。最突出的是辩证法十六要素。综观十六要素,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体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不是把辩证法仅仅看成是客观事物的辩证法,而且也是认识的辩证法,思维的辩证法。二是对立统一观点象一根红线贯穿于辩证法要素十六条中,除第一条讲观察的客观性外,这是前提,其余各条都是围绕对立统一规律提出来的。
在形成辩证法的十六要素以后,至此,列宁关于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思想是完全成熟了。所以他在写完辩证法要素十六条之后作了总结,明确提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我们把《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里的十六要素与《卡尔·马克思》中的关于辩证法的四个特征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列宁对辩证法的理解,加进了自己的新的研究成果,作出了新的发现。
列宁说,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样就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提出了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问题,有没有说明和发挥呢?应该说他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作了初步的阐明和发挥。可以认为,这篇短文是列宁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来阐明唯物辩证法体系的纲要。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一分为二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在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以后,紧接着从两种发展观的高度,阐明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提出了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阐明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出了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很清楚,列宁是准备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来展开辩证法的多方面的内容的。这里,有的做了较多的发挥,有的只是提出了论点。总的说来,列宁还没有对核心和实质问题作系统的说明和发挥。但应该指出,这篇短文已经指明了“说明”和“发挥”的基本点。
二
考察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历史,中间是不能跳过斯大林的。这并不是因为斯大林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问题上有什么重大的贡献,而是因为他是列宁之后系统写出唯物辩证法基本特点的人,而斯大林关于辩证法的几个特点对中国哲学界影响极大,曾经作为经典在中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供***员和群众学习过,现在我国哲学界对斯大林所归纳的几个特点的认识和评价也很不一致。因此,研究一下斯大林是很是必要的。
斯大林哲学的代表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表在1938年(比的《矛盾论》迟一年),首先作为《联共***史》第四章第二节发表的。这本小册子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讲了四条,即:(1)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普遍整体;(2)自然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3)事物发展是量变到质变,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不是循环,不是简单重复;(4)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斯大林的这四个特征,从总体上看,不仅是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倒退,而且是对马恩思想的倒退。
说它是从列宁辩证法思想的倒退,这主要是因为列宁的辩证法思想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第一,列宁强调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强调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强调把辩证法用于认识过程和思维运动。而斯大林关于辩证法的四个特征只是讲自然界如何如何,根本不提认识和思维的辩证法。第二,列宁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他的这一思想象一根红线贯穿在《哲学笔记》中,这一点,斯大林是清楚的。但他关于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却只字不提列宁这一重要思想,他所列的“四条”也没有体现这个精神。另外,列宁不仅讲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而且还讲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而斯大林在讲到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却只讲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就把矛盾动力说变成了“斗争哲学”。这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关于否定之否定,列宁虽然不满意黑格尔的形式主义三分法,但他不是抛弃这个辩证法的重要规律,而是承认这个规律,揭示这个规律的实质: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但在斯大林的辩证法“特征”中却取消了这一规律,他只讲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而不讲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实际上他是反对曲折性和重复性的。他把事物发展的曲折,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看成是简单重复,是循环而加以反对。这说明斯大林并不理解黑格尔,更不理解列宁。
为什么说“四个特征”甚至是对马、恩辩证法思想的倒退呢?马恩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但他们反复强调,辩证法适合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是以这三个领域的普遍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而斯大林的辩证法却只是适合“自然界”的,适合于人类社会也是从“自然界”推广去的,而不是根据研究社会本身发展规律的结果,更排除了辩证法是关于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的重要观点。马、恩在讲到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时,都不是只讲矛盾的某一种属性,而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斯大林就只讲对立面的斗争,而且把矛盾斗争又简单归之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斗争,抹煞了矛盾性质及其斗争形式的多样性,这种理论势必造成实际斗争的扩大化。马、恩在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时,虽然没有接受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作为辩证法核心、实质的观点,但他们并没有否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恩格斯在几个地方明确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出“否定之否定”是由矛盾引起的螺旋式发展,这和列宁的思想是一致的,这也是被斯大林在讲辩证法的特征时给“遗漏”掉了。
有些同志认为,斯大林关于辩证法的四个特征是“继列宁之后建立辩证法体系的一次初步尝试,是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辩证法成果的一次积极的综合。它符合列宁的十六要素的精神实质,在其最基本的方面是和十六要素相一致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应该说,斯大林的“四个特征”的某些条文和十六要素一样,但其精神实质是不一样的。它不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和列宁的辩证法研究成果的积极综合,而是倒退。当然,斯大林把辩证法的特征梳了辫子,归纳成几条,比较通俗,有利于人们学习掌握辩证法,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斯大林的这几条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特别是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精神实质,也给人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比如,只讲斗争,不讲同一,否认事物运动的曲折前进,会助长人们行动中的“左”倾盲动。
斯大林是看过列宁的《哲学笔记》的,了解列宁的辩证法思想,为什么会有如此倒退呢?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条:第一,是他犯了同费尔巴哈相类似的错误,不懂得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具有唯心主义的局限,但“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却有一个广博的辩证法纲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卷,第386页。),是“一切现有逻辑材料中至少可以加以利用的唯一材料”(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卷,第121页。),因此,在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把辩证法一起丢掉了。由于不懂得黑格尔,又怀有极大的偏见,这种状况使得30年代苏联哲学界都认为,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贵族对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的一种***。苏联从1930年底开始,由斯大林亲自发动,在哲学界开始了对德波林派的批判。这场批判运动的起因之一是德波林派过分夸大了黑格尔哲学的意义和作用,在他们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根本的改造,只要把它和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加以综合就可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德波林派的观点是错误的,批判是应当的。但是在批判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却估计不足,批判运动的结果贬低了黑格尔哲学。斯大林对黑格尔哲学怀有戒心,他的小册子就得避开黑格尔的“痕迹”(如“否定之否定”)。列宁说,不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会懂得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们也可以说,不懂得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不可能懂得马、恩和列宁的辩证法理论研究成果。
第二,斯大林有意违背列宁的辩证法思想,这跟苏联30年代的斗争形势有关。斯大林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进行了长期斗争,***内斗争很激烈;特别是30年代中期以后的肃反扩大化,这些不能不影响到斯大林。“实践出真知”,是指对实践要作出科学的总结,如果对实践作出了错误的哲学总结和概括,或者硬要某种哲学理论为错误实践进行辩护,在这两种情况下,哲学理论就不可能是正确的全面的。斯大林“四个特征”中的问题是这两种情况共同造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作为联共***史的一节而存在,它当然要总结斗争实际,要为斯大林为首的联共中央的斗争实践论证,这是不言而喻的。斯大林是在30年代苏联***治思想路线比较“左”的背景下来消化、“综合”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的辩证法研究成果的,因此,关于辩证法他写出这样的几个特征来,是可以理解的。
三
在应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实践的过程中,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推动了辩证法的理论向前发展。***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同志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指出不仅要研究客观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研究它的特殊性,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因此,不能把辩证法看作是可以死记硬背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结合,加以灵活的运用。他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从总体上看,着重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把它充分展开,形成一个有丰富内容的理论体系。自己说过:“关于辩证法,列宁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解释和发展。’解释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要解释,我们现在解释得太少了。还要发展,我们在***中有丰富的经验,应当发展这个学说。”(1957年)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第一,在唯物辩证法发展史上,明确提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问题上,主要是批判机械唯物论的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为“两种思维方法”的对立。列宁结合对庸俗进化论的斗争,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并指出这种对立的本质在于: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面统一的原则。
明确肯定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宇宙观,这就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从而使世界观和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他又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联系了起来,概括为“两个对子”的思想,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史的。从人们的认识过程来看,人们认识事物的存在与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同时的。事实上,人们只有通过联系、运动、变化才能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决不是先认识到一个什么存在状态也没有的“事物”存在着,然后再认识到这个“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运动、发展变化。从作为认识史的哲学史来看,也不是先有唯物与唯心的对立,然后才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事实上是同时存在的。这两个“对子”都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提到两种宇宙观的高度,提出“两个对子”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尤其在当代,不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基本对子提出来,就无法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鉴别各种哲学流派。
第二,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上提出了矛盾“精髓”的思想,对矛盾特殊性作独到深入的研究。关于矛盾的普遍性问题,这从黑格尔开始就有明确的论述。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作了阐述,他谈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列宁指出,一般来自个别,一般包括个别,但一般只是个别的部分、方面或本质,而不是个别的全部,任何一般都不能包括全部个别,任何个别都不能全部包括到一般当中去。正是根据列宁的这一思想,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上,提出矛盾精髓的思想。在看来,研究辩证法要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实质,而要研究对立统一规律就要紧紧抓住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这才深得矛盾问题的精髓。
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在认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在《矛盾论》中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认识事物。”他还指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还就如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阐述。他在作了具体详尽的阐明以后指出:“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实行具体的分析。”象这样重视矛盾特殊性,并就如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作了如此详尽的研究,这在前人是没有的。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上,注重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达到有效地解决矛盾,改造世界的目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的提出和阐明,标志着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进入到了第三个层次。版权所有
第三,具体阐明了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个思想在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哲学中就存在。“矛盾动力论”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得到充分的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这一合理思想。列宁提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又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那么,矛盾究竟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应该对“矛盾动力论”进行更具体的考察。
首先把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区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他提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样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准确的。内因和外因都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但起作用的方面、角度和大小是不一样的,而且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不仅解决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问题,而且回答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外部影响外部条件问题。这样提出问题,在理论上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是关于矛盾动力的一个经典概括。只有承认内因、外因结合共同决定事物的发展,才能真正划清辩证法在这个问题上同各种形而上学的界限,在实践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无论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它们又是如何通过矛盾双方的作用而决定或者影响事物的发展呢?这就要考察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无论是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事物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结,也不会有由此达彼的桥梁,就不能实现事物的转化。从《矛盾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是认为,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为事物转化提供“桥梁”和根据(蛋变鸡,石头则不能变鸡的例子);而斗争性能打破旧的平衡,改变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打破矛盾统一体,使旧事物转化成新事物。在谈到他们的作用时,总是强调指出,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起作用,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他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的结合,决定事物的发展。这个思想在《矛盾论》里谈到,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也谈到,这是他的一贯思想。实际上还提出了,当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割裂时,同一性就会成为事物发展的保守性,斗争性就会对新事物产生破坏性,会阻碍和破坏事物的发展。他在论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充分展开了这方面的道理。
还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来阐明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他指出,一个复杂的事物,包含有许多矛盾,这个事物的性质,主要就是由其中的主要矛盾规定的,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起主要作用,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事物的性质就要发生变化。从长远看,从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代表新事物的否定因素,开始弱小,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由于它自身的斗争,和从对立面汲取到有益的东西来壮大自己,同时还得到外因中有利因素的支持,它就会成长壮大起来,由弱到强,由矛盾次要方面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新事物就战胜旧事物。由于事物运动并不是一直都是前进的、上升的,也会有一时的、局部的倒退,这或者是代表新事物的否定因素的过于弱小而又得不到有力的外因支持,或者是代表旧事物的肯定因素过于强大,因而新事物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旧事物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能解释事物发展何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为什么有时也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成为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根本所在。具体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从根本上对列宁唯物辩证法核心和实质问题的发挥。
第四,把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应用于***治、***事、***的建设、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把辩证法化为一系列科学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范文2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发展
[中***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4-0001-06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前提。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着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是具有***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形成和发展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概述,试***以此掌握其本质和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十分低下的背景下,吸收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并以自然哲学为基础形成的,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其代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具有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辨性和臆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等特点。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存在着如下缺陷:总体上是唯物主义但蕴含着唯心主义的因素;只探索纯粹自然界本原,不关心人类社会,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等。因此,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1],“开初被神学的自然观所冲击”[2],以后,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达·芬奇等人对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进行了批判,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继而为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所代替”[3]。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渊源。第一,马克思在他的题为“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等论著中,吸收了伊壁***鲁批判目的论和宿命论,主张原子既有直线运动又有偏斜运动,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的原子论思想,形成了人对自然界具有能动性作用的自然观思想,并“已经有了辩证自然观的萌芽”[4]。第二,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等论著中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我们在哲学中如同在其他许多领域中一样,常常不得不一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5]第三,列宁称赞赫拉克利特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赞誉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6],并吸收了他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吸收古代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德谟克利特等人的“原子论”、阿利斯塔克的“地动说”和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等思想,根据牛顿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它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它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它具有机械性、不彻底性(包括***的不彻底性和信仰上帝的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等特点。它在形成以后,被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继承和发展,并以此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统治了十九世纪的整个上半叶”[7]。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存在如下缺陷: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等。因此,它虽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它仍受到如下挑战和冲击 :第一,它受到哲学的挑战。例如,斯宾诺莎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莱布尼兹主张自然界不是需要外力推动的机器,而是运动变化的有机体;狄德罗认为不能把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还原为机械运动,主张有机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第二,它受到自然科学的冲击。它首先被康德和拉普拉斯共同创立并被证实的“星云假说”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以后,它又接连被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有机化学、力学的热理论、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解剖学、气象学、动物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领域的自然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口[8],最终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了。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一,“它挑战了从亚里士多德传承下来并被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经院哲学所修正的传统自然哲学的基础”,“对亚里士多德学派关于天界物理和地上物理有着根本区别的观点提出了意义深远的质疑”[9],批判神人同形同性的“人格神”观念和神有意志和目的的谬论;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否定了作为宇宙主宰的上帝,也否定了脱离肉体的灵魂”[10],传承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传统,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第二,它注重经验事实和观察实验,注重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方法,把观念与经验的符合作为真理的标准,从而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促进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的转变,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的转变,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主张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界,强调分析方法在整理材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前提。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它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11];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它具有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等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形成以后,被19世纪末物理学的新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和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证实和发展,被20世纪60年代起兴起的复杂性系统科学丰富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标志。第一,它扬弃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回归。它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经验反映论,克服了其只承认人的受动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等缺陷;吸收了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的辩证法思想,克服其抽象地认识人的能动性等缺陷,实现了唯物性、辩证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第二,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人的劳动实践使人在与他的劳动对象发生物与物的自然关系的同时,还发生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它是自然史与社会历史相统一的衔接点,使得自然界不仅是先在的自然界,而且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统一的自然界。它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是共同遵循辩证法规律的统一的历史过程,主张自然史是社会史的基础,自然史的发展和社会史的发展都受到统一的客观规律的支配,从而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它倡导的辩证思维方式“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12],“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为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方法”[13]。科学家如果蔑视它,就“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14],并因此而“不能不受惩罚”[15]:牛顿蔑视它,其“在晚年也热衷于注释《约翰启示录》”[16],成为“虔诚的信奉正教的基督教徒”[17];华莱士等人蔑视它,“竟似乎变成了从美国输入的招魂术和请神术的不可救药的牺牲品”[18]。因此,要“学习以往的哲学”(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等),“仔细地研究一下辩证哲学”[19],“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高思维能力”[20],加强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在古代可以追溯到希腊和中国,在近代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追溯到尼古拉和他的‘对立物的统一’,到帕拉赛塞斯的神药,到维科和伊本-卡尔顿的认为历史是文化实体或‘系统’的一个序列,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21]。其中包括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22]思想,德谟克利特关于“宇宙是个大系统”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关于“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23]的思想,古代中国《易经》等文献关于自然界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统一的、“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24]的思想。近代狄德罗主张自然界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物质的总体,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霍尔巴赫认为自然界是由“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的组合而产生的一个大的整体”[25],康德主张系统具有内在目的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其内在目的)、自我建造性(系统可以内在地扩充增大)和整体在先性(系统整体先天地规定了其整体的内容及其要素的位置)等特征[26],黑格尔主张系统通过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矛盾作用进化发展,马克思运用系统论思想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恩格斯主张“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27]。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不可逆地演化着,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的有序化过程,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循环循环过程。系统自然观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等特点。
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它强调了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和系统的客观实在性,论述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类型和特征及其非线性作用机制,否定了机械唯物主义将物质实体化和机械化的观点,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它强调了自然界系统的循环演化性,论述了演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机制,否定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决定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它把时间从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界系统内在属性,强调了自然界系统结构中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论述了时间、空间和系统演化的关系,否定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绝对时空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时空观。第二,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不仅注重认识作为部分要素的实体,而且注重认识这些要素实体之间、它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从认识物质实体到认识系统关系的转变。它运用系统方法(如整体优化方法、系统工程方法等)研究系统的性质、特征、结构及功能、演化等,以系统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思维方式,并通过推动跨学科研究,促进了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统一。第三,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它从系统的角度考察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界的价值关系是一个系统关系,其中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作用的,从而超越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达到了对人与自然界价值关系的辩证认识。第四,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它主张人和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是一个系统关系,实践系统因受自身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而演化着,并决定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演化,从而在认识天然自然界和社会自然界、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方面实现了辩证统一,即实现了自然观、认识论、方***、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二)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人工自然观的思想渊源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关于“床”和“人工产品”的概念[28],亚里斯多德关于“人工产物”或“人工客体”的概念[29];中国古代关于“制天命而用之”的“勘天”思想[30]和“人工”或“人力”(人类创造自然的能力)、“百货”(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百工”(制造器具的工匠)等概念和思想;近代培根主张“在物体上产生和添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性质”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把具体的物体转化”[31],霍布斯主张人既属于自然物体有属于人工物体,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32],黑格尔论述了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人化自然界”、“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类学的自然界”[33]的思想。
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的自然界,它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特殊规律,并在总体上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演化着;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和生态价值,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和生态技术,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人工自然观具有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等特点。
人工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它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充分论证了自然界的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超越了认识自然界的范围,拓展了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它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它论证了创建人工自然界历程中的主体和客体、能动性和受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的辩证关系,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思辨论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辩证统一,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能动性、实践性和***性特征。第三,它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它不仅论证了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对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界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反思性批判,强调了人工自然界的生态化及其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创建人工自然界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社会规律,还要尊重人文价值, 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自然界及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是:古希腊人海波克拉提斯论述了植物和气候变化的关系,阿纳克西曼德猜测“人来自不同种类的动物”[34],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类从土中生成”[35],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人是起源于动物的“最聪明的动物”[36],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古代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与自然界之间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近代斯宾诺莎主张人的主观感情、欲望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卢梭指出:“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自由并没有带来人的自由,技能的进步并不伴随着道德的进步。”[37]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38]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造成人和自然界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自然主义(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道主义(即主张人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39],实现共产主义。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自然观具有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等特征。
生态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行为所导致的生态问题并未像目前这样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他们虽然对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生态自然观思想,但是,当时处于描述阶段的生态学没有为他们批判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生态学尤其是人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针对全球生态和环境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并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第二,它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生态自然观强调的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内的人类主体论、追求的人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以及对人和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系统认识和处理方法等都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相一致。生态自然观所关注的人的自然界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它为科学发展观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了理论前提。第三,它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实现自然生态文明,而自然生态文明是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因此,生态自然观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促进其完善和发展。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三个形态,既相对***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这个主题展开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为认识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理论和方法;人工自然观随着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向生态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作为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科学的、实践的、唯物的、历史的自然观,它是在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4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的***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在自然观的总体形态上发生了变革;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依据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具体的自然观领域上发生了变革。形成也好,发展也好,都依据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成果,不同的是,形成的是总体形态的自然观,发展的是具体形态的自然观。由于仅仅依据现代科学和技术,很难在总体形态上再形成全新的自然观,况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在继承其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继承性发展或者是丰富性发展。
“中国***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1]。由此也可以说,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的人和自然界的实践关系相结合,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正在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5][7][8][14][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p385,p385,p366,p366,p399,p389.
[2][3]《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自然辩证法讲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p7,p7.
[4][日]坂田昌一.现代科学的哲学和方***[J].自然辩证法杂志,1973(2).
[6][苏]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p395,p390.
[9][美]史蒂文·夏平.科学***:批判性的综合[M].徐国强,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p15,p16.
[10][20][30]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11,p3,p21.
[11][12][13][15][16][19][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407,p436,p436,p452,p442,p438,p514.
[17][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p32.
[21][奥]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秋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p8.
[22]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p208.
[23][奥]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M].转引自魏宏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p7.
[24][比]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p57.
[25][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p17.
[26]颜泽贤等.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23.
[28][古希腊]柏拉***.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p388.
[29][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44.
[31][英]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106.
[32][37][38]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p273,p244,p254.
[33][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193,p187.
[34][35][36]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p29,p126,p15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范文3
关键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
中***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00-02
***同志作为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协助和***同志领导中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志以他丰富的***和建设实践与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工作,对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今天,我们重温***同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名言,其中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九个字如果说带有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表达,那么,“交换,比较,反复”这六个字则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化。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
在我***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把苏联经验神圣化,唯共产国际马首是瞻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也发生过先是***,后是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中国***和建设事业带来过惨痛的损失和教训。这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九个字,既是对我***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反对“左”和“右”错误倾向的有力武器,也是对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和丰富。其二,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是一个包含多种矛盾、多个侧面的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整体。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不是为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一文中讲到:“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而“弄清‘实事’并不容易。为了弄清‘实事’,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就是:全面,比较,反复。”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全面性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于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力戒片面性和表面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那么要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运用比较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比较的方法实质上就是比较、分析事物的矛盾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之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再者,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们要想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经历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才能完成,因为这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矛盾的暴露程度决定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同志提出的认识事物的“反复”的方法看似简单,但却蕴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刻哲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志概括的为了弄清实事必须坚持“全面,比较,反复”的六个字和“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名言,不仅是为了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对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对和***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和丰富。
在我***第一和第二代领导人中,***同志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这一点我们从《***文选》中那处处充溢着实事求是和辩证法思想的鲜活语言中就可以感受得到。它是***同志领导我国***和建设事业的丰富的经验总结,也是***努力和善于学习的结果。***同志曾经说过:“时期,同志提倡学习马列著作,特别是学哲学,对于全***的思想提高,认识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同志亲自给我讲过三次要学哲学。在延安的时候,有一段我身体不大好,把同志的主要著作和他起草的重要电报认真读了一遍,收益很大。我由此深刻地体会到,工作要做好,一定要实事求是。建国以后,我们一些工作发生失误,原因还是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内,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学哲学,有根本的意义。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从***同志自己总结的这段话中,一方面说明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同志能够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原因来之于他本人的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哲学素养;另一方面它也昭示我们后人,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好,使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作风,而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
今天,我们正处在***同志为我们描绘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前景既辉煌又鼓舞人心,同时又面临着艰巨复杂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学习***同志“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全面,比较,反复”的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反对各种离开客观实际的错误倾向,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创造性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Analysis of the thought implication in the 15-character formula of Chen Yun
LI Liu-shi
(The callan problem research center,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范文4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唯物主义,抑或是唯物史观。辩证方法.或是别的什么?与此相联系,目前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宣讲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真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貌?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回到马克思”,还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这些似乎早已不成问题的问题,近年却成了哲学界的一个热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没能从哲学形态的高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从而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限,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上的分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理解马克思的关键所在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早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就已开始,其后逐步呈现多样化。其理论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遵循传统哲学的模式,基本肯定黑格尔辩证法,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个从抽象概念出发的绝对体系:如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几个部分的苏联模式(多为中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或是对该模式进行的批判与“重建”,如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葛兰西“实践哲学”,以及当今国内盛行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实践本体论”等各种“本体论”哲学等。二是否定传统哲学、反对黑格尔辩证法,不赞成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理解为一种方法(“批判”或“实证”),但仍以传统哲学的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或“重建”。如萨特、阿尔杜塞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各主要流派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角度进行的“重建”或理解。两种模式的共同缺陷均在于未能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其中,“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表述的观点和体系,从产生之日起,就被作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对待。不论是赞成和坚持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重建和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均以此为据。如第二国际后期伯恩斯坦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以及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以萨特、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从各自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建”或理解,都是如此。
针对这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国际后期,伯恩斯坦等人提出“反对教条主义”,“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中的叛卖性因素”。20世纪初,卢卡奇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涉及到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历史的“总体”的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主张,即黑格尔的具体概念理论”(1923),主张“重建”马克思主义,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 主张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这一辩证法的基本精神(1926—1937);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社会发展看作或理解为一个活的总体的理论”(1923)。到50年代末期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突破单一的模式,呈现解释和应用的多样化格局。卢卡奇要用“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复活马克思主义本体论”(1969),施密特认为“马克思的意思并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物质的‘世界实体’去代替黑格尔的‘世界精神’,那会是一个同等的形而上学原则。”(1973)。此外, 以萨特、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建”或理解,观点之多,不胜枚举。这些研究,不论是否正确,对我们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国内,苏联模式一直作为哲学教科书、作为正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宣传、普及。直到80年代初,哲学界才开始有人批评传统教科书“仍然沿用的是旧哲学的提法,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本体论”(高青海等1985)。此后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主张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认识马克思”,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它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李德顺2000);一些哲学家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返本开新”,要“创造性地诠释马克思”;另一些哲学家认为要“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黄楠森、韩民青2000)等。这些观点,对我们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基础,开拓了思路。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貌”究竟是什么这一点上,看法始终难以统一。代表性的有:(1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黄楠森2000),历史唯物主义是其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孙正聿200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史观。离开了唯物史观的创立,就不可能有辩证唯物主义(辛敬梁1996);(3 )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形上学,是本体论(李维武1991,叶秀山2000),它与黑格尔哲学的区别仅在于是从什么样的本体出发;(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如李淮春、杨耕1994); 5、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一种方法、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系统, 而不是一种体系哲学(孙伯揆等2000)。可见,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也是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焦点。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正确处理,中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直为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阴影所笼罩,并为如下重大问题所困扰: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本体论哲学,它与传统形而上学仅是在方法上对立还是作为哲学形态而全面对立?唯物辩证法仅是一种方法或方法系统,还是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哲学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2、黑格尔哲学是否仍是传统形而上学, 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是否仅在于唯物与唯心的区别?3、 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仅仅是出发点不同,还是作为不同的哲学形态而全面对立?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变更只是出发点的变革、 方法的变革,还是哲学形态的***性变革,彻底的变革?5、 唯物辩证法仅仅是一种方法或方法系统,还是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哲学形态?能不能说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对这些问题如何回答,已成为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所在。
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未能解决,才导致了哲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上的重大差异: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就必须以传统哲学的眼光、以黑格尔哲学的眼光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视为世界观、视为知识,视为科学(甚至是科学的科学),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科学、严格、完整的体系,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靠纯粹概念进行的逻辑推论。其结果是,不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本体论、知识论,还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实践论、价值论,或是实践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等等,都摆脱不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成为一个依靠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或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全面对立的,就必然反对用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绝对体系的传统哲学模式,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科学的知识论观点,而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一种方法或方法系统,就必然反对体系哲学。但又容易因片面强调方法,而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哲学形态,它在目的、性质、对象、方法、功能、作用等各方面与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就看不到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就是辩证方法,都是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看作是一种方法或方法系统的结果,因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丧失了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抗的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混同于传统形而上学。
可见,“回到马克思”也好,“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也好,都必须首先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只有这一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唯物辩证法是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准确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形态,最能代表其本质和核心的究竟是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抑或是“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够准确。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准确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辩证法。事实证明。用本体论的方法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从休谟和康德开始,传统形而上学就受到了质疑。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纵观中外哲学史,只有马克思才真正建立起了与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哲学全面对立的崭新的哲学形态。为了终结理论脱离实际的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马克思坚持以哲学改造世界为己任,利用从现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于现实这样一种与本体论完全相反的哲学方法,创立了与传统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哲学新形态——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的本体论哲学。马克思原创的唯物辩证法,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哲学形态,是哲学形态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是现实哲学,即从现实出发、为现实服务,坚持理论和现实的统一,研究现实、反映现实、改造现实,作为现实生活的灵魂和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而不是本体论:是真正的智慧学,而不是知识或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而不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知识论,更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
马克思最伟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以一个全新的哲学形态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上的重大***,使哲学成为真正现实的哲学。唯物辩证法,仅仅从哲学方***的角度看,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若从以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哲学形态的角度看,它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在于创造了什么“彻底严整的科学体系”,建立了“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而是在于:建立了从现实出发、以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为根本特征的唯物辩证法,这样一种全新的哲学形态;终结了“以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为共同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这样一种旧的哲学形态。实现了哲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依靠唯物辩证法的方***来完成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治经济学都是唯物辩证法的结晶,都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研究人类社会现实的结果。我们重新解读马克思,关键就在于如何继承发展唯物辩证法。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迄今为止的最新的哲学形态,也是最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形态。按哲学的本性来说,“哲”之为“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即“智慧之学”或“聪明之学”。“智慧”,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思维创新能力,是人们进行文化创造的想象力和批判力,也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它不同于知识。知识是能力和方法的结晶,是智慧发挥作用的结果,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因此,哲学的本性是“智慧”,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更不是这些知识本身。哲学作为“智慧学”。与其他智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是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是关于人类如何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能力和方法。它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能力和方法。也就是说,哲学提供的是认识、协调和改造人与世界关系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本身(人、自然、社会、思维)的能力和方法。哲学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都是从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角度讲的,而不是从认识世界本身的角度讲的。认识世界是各门具体学科的事情,而不是哲学的事情。并且,“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要为“方***”服务。从哲学的本性而言,哲学的研究模式主要是“(这)应是什么”和“(这)能是什么”,而不是“(这)是什么”。哲学的本性是智慧,智慧重在创新和发展,要创新和发展,就离不开反思和批判。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弘扬人们的探索精神,激发和引 导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正是这个原因,马克思才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
唯物辩证法就是全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与灵魂,与其它哲学形态有着根本区别。目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由几个部分组成的绝对体系的做法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它是为现实服务的哲学,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哲学,因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实践就是最大的实际、最大的现实。其主要内容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理论和实践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检验真理与实践评价的统一。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是,理论与实际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思想上统一。
只有唯物辩证法才作为哲学形态而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也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准确的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至“实践唯物主义”,都不能准确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现实的哲学”、“人民的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践唯物主义”等等,但其核心和实质只有一个:就是唯物辩证法。
三、唯物辩证法是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全新的哲学形态
作为哲学形态,唯物辩证法只能是与作为哲学形态的,“以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为共同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根本对立。而不是与仅仅作为方法的“形而上学”或历史唯心主义全面对立。(参见拙文《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及其现实表现》《东岳论丛》2001年第一期)。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用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不仅在发展观上与辩证法对立,也在世界观上与唯物主义对立。追求绝对的普遍真理,建立普遍有效的绝对体系。必然导致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地眼光看问题;从思维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必然导致唯心主义,或者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原则;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片面追求终极性、统一性、固定性和稳定性,否定矛盾,必然导致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或者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特征。因此,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不是仅仅作为方法的“辩证法”,而是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辩证法”。只有唯物辩证法才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形态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
概括起来说,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形态,而不仅仅是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目的、性质、对象、方法、理论来源与表述、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各个方面,与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全面对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其一,目的是为了应用。还是为了“求知”。在研究目的上,唯物辩证法以改造世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目的,坚持从现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于现实。而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则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其二,性质是“智慧”,还是“知识”。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而不仅仅是认识世界的“知识”。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把自己看作是认为世界的“知识”或“科学”,因而也就常常把自己混同于具体科学,甚至把自己看作“科学的科学”。
其三,对象是现实还是思想和概念。唯物辩证法把现实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为理论是来自现实,是现实的反映,坚持理论与实际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强调“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①( P76)。而在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中,则是把“本体”作为研究对象,是理论与现实相脱离或背离:唯心主义认为现实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唯物主义虽然反对现实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的唯心主义观点,但其哲学也仅仅是从头脑中而不是现实中产生出来的思想。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批判黑格尔时说:“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上扩展自己的多样性,因此,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同时地、并列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黑格尔把发展是在空间以内、但在时间(这是一切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外发生的这种谬论强加于自然界”②(P229)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也指出,由于“他虽然有‘基础’,但是在这里仍然受到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从他的孤寂的头脑中,而不是从与他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接触中产生出自己的思想。”②( P230—231)因此,“我们一接 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②(P233)
其四,方法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思想、从概念出发。在哲学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决与人类历史命运相关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思,致力于全世界无产者以至全人类的***事业,要求人们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从事实和事实本身的联系出发。抛弃一切先入为主的、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而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思维方法(包括黑格尔的思辨方法),坚持从思想出发。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在超越于经验的纯思维领域构造世界的发展***景,就不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就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如费尔巴哈)、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如黑格尔)。这是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的共同缺陷。
其五,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还是普遍有效的绝对体系。在哲学理论的表述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真理是现实的反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承认永恒不变的“本体”和绝对真理,反对建立普遍有效的绝对体系。认为自己的哲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而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则追求终极、追求普遍、追求绝对,追求永恒不变的“本体”和绝对真理,致力于建立普遍有效的绝对体系。他们大多把自己的哲学封为绝对真理。恩格斯在评论黑格尔哲学时说:“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②( P217—218)并指出:黑格尔之所以把发展是在空间以内、但在时间以外发生的这种反辩证法的谬论强加于自然界,是因为体系的限制,“体系要求这样,于是,方法为了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②(229 )由于黑格尔用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宣布自己的体系是绝对真理,从而最终陷入了形而上学。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受传统形而上学哲学体系束缚时也说:“不仅哲学这—似乎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把它们包罗在内的科学的科学,对他来说,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屏障,而且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②(P241)。就是说他仍然未能逃脱传统形而上学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的老套路。而用形而上学方法建立起来的体系,也免不了“上半截是唯心主义”。
其六,在哲学与现实的关系上,唯物辩证法是现实的哲学,强调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检验真理与实践评价相统一。坚持哲学是与现实相统一的,在现实中生长和发展的,是为现实服务的。而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则以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为特征,不仅方法本身容易导致理论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相符,即使理论本身有与实际符合的成分,也只是作为知识和教条,成为空头理论,而不能正确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P57)列宁认为“没有***的理论,就不会有***的运动”③(P241)。***也批评“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④(P295)都是从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角度讲的。
其七,功能是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还是脱离实际、为少数人服务;是最广大人民群众行动的指南,还是少数人的理论招牌;唯物辩证法坚持哲学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传统形而上学则是脱离实际的概念推演,是少数人的理论招牌。这种对立也表现在现实中(理论上、认识上、实践上),并对当代哲学有着重要影响。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不仅表现在理论上,也表现在现实中。理论上的对立是社会现实中对立的反映。但不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坚持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必然归宿都是理论脱离实际,哲学脱离现实。因而,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就是在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从反对教条主义、机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反对两个凡是、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以唯物辩证法拒斥形而上学的结果。因此,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在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辩证法:***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走向了富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认清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br四、正确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认识马克思”
不论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认识马克思”、“创造性地诠释马克思”,还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共同的目的都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首先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它的‘本来面貌’是什么”。通过对马克思原着的解读,并吸收中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从哲学形态变革的角度,对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以及二者的全面对立进行深入考察。力求得出科学的结论,以划清仅作为方法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区别;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其他一切哲学形态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和实质,明确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驱除传统形而上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现实的哲学。
2、 从哲学形态发展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直接来源”。改变从某一抽象概念出发、依靠逻辑推演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形态(而不仅是方法),放到哲学形态发展史中考察,全面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不是本体论。而且马克思还是坚决反对本体论的。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是以建立普遍有效的绝对体系为特征的,如果马克思崇尚传统形而上学,他首先要做的,决不应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研究。不是从事《资本论》的研究。而是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哲学体系。不论这个体系是从物质“本体”出发,从人“本体”出发。还是从实践“本体”出发。马克思一生中不但没有建立这样一个体系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反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资本论》的着述上。其中的原因只有一点,就是马克思坚决反对“以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为共同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一生致力于建立从现实出发、以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为根本特征的唯物辩证法。致力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在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问题时,必须明确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明确其与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区别。从为现实服务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而不能把它混同于以建立绝对体系为目的的传统哲学。纠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错误倾向。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现实的哲学、人民的哲学。
3、 从坚持和发展以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为根本特征的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思想和***理论,而不能把它们建构成绝对的体系。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 )在理论上坚持哲学与现实的统一。反对脱离现实的“形而上学”。坚持哲学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民众哲学素养、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反对一切用传统形而上学方法建立实践本体论、人本体论、社会本体论、关系本体论等哲学体系,甚至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本体论哲学的错误倾向;(2 )认识上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评价与检验真理的统一。反对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把实践神圣化,片面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忽视用人民利益标准来评价实践的倾向;( 3)实践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纯粹理论家”、只会读稿子的“纯粹演说家”和既不懂唯物辩证法、也不懂社会科学的“纯粹实践家”。
4、 从哲学的“智慧学”本性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而不是把它看作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作为科学一般的是科学学或科学哲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两者在目的、对象、方法、成果各方面均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原则、方法和理论,而不是认识世界的知识和科学,更不是科学的科学。它是改造世界的智慧,而不是认识世界的知识。不是对现实、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理论体系。更不是用纯粹概念推论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不是“科学的形而上学”。否则,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知识。视为对世界的认识,对实践的总结,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实践的阐释者而不是指导者。游离于现实之外,落后于现实,从而丧失生机和活力。
5、 从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高度而不是从世界观的角度理解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特点。在研究方法和学风上,哲学研究坚持以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反思对象,而不是以脱离现实的纯粹概念为对象。改变脱离人民大众 、以深奥难懂为荣的形而上学作风,坚持研究与宣传普及的结合。把科学研究的结果普及推广到全社会。要从现实出发,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人的问题”、“认识问题”、“实践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发展问题”、“价值问题”以及其他重大的现实问题,而不是热衷于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建立诸如“人学”、“认识论”、“实践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等各种各样的哲学体系。坚决反对从虚构的概念出发来推演哲学体系的传统形而上学方法。特别是近些年国内哲学界出现的诸种“本体论”哲学。这些“本体论”哲学的共同特征就是站在“形而上”的角度。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出发,片面强调一点或一面。“追求终极”,好走极端。只要强调什么,就把什么推到“本体”的地位。如“实践本体论”、“人本体”论、“社会关系本体”论,等等。这些“本体论”哲学由于从概念出发和好走极端,不仅容易由“形而上”而走向唯心主义,也混淆了唯物辩证法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区别。
6、在重视实践问题的同时,注意加强实践评价的研究。 在人类统一的认识——实践活动中。检验真理和实践评价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的认识需要实践的检验,而人的实践又需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进行评价,实践评价是检验真理的逻辑起点。只有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参见拙文《实践评价与检验真理》《文史哲》1996年第 6期)。因而,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必须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评价我们实践的最高标准,实现检验真理与实践评价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才能真正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成为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才能真正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搞好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反对把实践神圣化、片面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忽视用人民利益标准来评价实践的错误倾向,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实现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范文5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辩证唯物主义;教学
[中***分类号] R937.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27-03
药用植物学课程是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药学、制药工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知识点繁多,记不住,对该课程的学习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同时学习时效率不高,创新性不够,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目前该课程的授课学时又在大幅度缩减,面对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去深入探索和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去帮助学生学好药用植物学?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正确而科学的思想方法[1]。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药用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不同类群,才能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因此,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在传授植物学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阐述药用植物学内容,不但可使学生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秘,还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在药用植物学内容结构和教学体系中所蕴含的以及需要认真体会并加以正确应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如下。
1 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普遍联系。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辩证法正是对这幅普遍联系画面的逻辑反映,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普遍联系,从而要求人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3],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要注意始终贯穿联系的观点。
1.1 和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与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资源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整理中药品种确保中药质量、研究新药源的应用学科。该学科对中药鉴定的方法有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其中前3项需具有植物形态、分类和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再比如中药化学是运用化学及物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准确鉴定作为中药化学研究主要对象的药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差异非常重要;此外,药用植物亲缘关系与其化学成分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药用植物学与中药化学的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
1.2 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
药用植物学研究范畴涉及药用植物形态学、药用植物解剖学及药用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主要讲解植物细胞、组织以及六大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类型;药用植物分类学部分主要对不同植物类群的特征以及常见药用植物进行了描述;形态解剖部分是学习药用植物分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掌握了分类解剖部分对植物组织、器官的科学术语,才可能正确理解分类部分对具体植物特征的描述,反过来植物分类部分又是对植物形态解剖部分内容的深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形态解剖部分和分类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各知识点的理解,避免盲目性。
1.3 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植物体各组织、器官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比如植物的根、茎、叶,同属营养器官,其中根主要起吸收和固着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维持植物的重力平衡;叶主要起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作用;茎主要起输导和支持联系作用,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地上部分,同时将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运输到根、花、果实等器官,供植物体生长发育。此外,植物的各种生命特征之间,细胞内的各种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之间,以及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之间皆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1.4 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任何事物的结构和功能都是相适应的,植物也是如此。在了解其结构特征之前,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其功能,笔者认为这个观点要贯穿授课的始终。在植物体中,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植物细胞的形状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椭圆形,如薄壁细胞;有的是不规则形,如表皮细胞;有的是长管状,如导管;这些形状结构的不同是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的。还有叶,它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其形态大多是薄的绿色的扁平体,结构是上下表皮具有气孔,为植物体内外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而叶肉细胞中富含叶绿体,正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花是繁殖器官,因此与之功能相适应,结构上表现为许多植物花冠鲜艳芳香,吸引昆虫传粉,而花的最主要部分雌、雄蕊更是具有适应传粉受精的结构特点。再比如根的初生构造中的表皮,根的表皮主要起吸收作用,在结构上表现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向外突出形成根毛,这样可以增加表皮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的吸收;其次,根的表皮还有保护作用,所以相对应的结构主要表现在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这样可以防止一些有害微生物的入侵,又因为根主要生长在土壤中,与空气接触较少,所以其表皮细胞往往无角质层或较薄,也无气孔存在。
1.5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实验的过程是认识真理的过程,药用植物学学习中大量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体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注意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使学生了解认识来自实践,通过学习又可应用于实践。同时,要善于运用观察比较的研究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借助大自然中形形的药用植物,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5],比如学完叶的形态与类型这一部分知识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观察校园植物,并对不同植物的叶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对于叶的科学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续分类学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
辩证法把自然界看成是不断运动、变化和不断更新发展的,如果学生能用发展的观点去理解问题,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2.1 用发展的观点学习植物体形态结构
生物只要是活着,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永远处于有序的动态平衡状态。在认识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变化规律时要注意建立动态发展的观点,比如对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的理解,茎幼嫩时其结构为初生构造,而随着茎的增粗,次生构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再比如被子植物的花完成传粉受精后,花的各部位将发生不同变化:花萼(宿萼种类除外)、花冠一般枯萎脱落,雄蕊、雌蕊(柱头、花柱)凋谢,仅子房或子房以外其他与之相连的部分迅速生长,发育成果实。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其内外形态结构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番茄,受精后的子房是白色的,进一步发育成的幼果是绿色的,而成熟以后却变成红色,这是因为番茄果实的细胞中质体的三种类型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相互转化导致的结果。
2.2 用发展的观点学习植物的物种形成和分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6],变化发展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植物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细胞水平上看,细胞都经历了***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过程;从个体水平上看,植物个体都经历了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过程;从系统发育水平上看,种类繁多的物种经历了由简单复杂、由水生陆生、由低级高级的进化发展过程[7]。整个植物界时刻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自然界植物种,包括药用植物种的发生、发展、衰退和消失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自然选择的方式缓慢地进行着。然而自人类社会出现以后,破坏了植物种的形成和灭绝基本相等的速率。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许多药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致使它们无法生存与繁衍,尤其是一些名贵珍稀的药用植物资源,面临枯竭或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药用植物的学习和研究,自觉养成保护药用植物资源的意识,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
3 矛盾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8]。药用植物学中诸多方面体现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被子植物分类部分是按照不同的科来介绍药用植物的,如毛茛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菊科等,若把药用植物科的主要特征看成是这一科所有植物的共性,那每种植物的具体形态特征则是个性。通过分析和整理不同类群植物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区别学习和记忆药用植物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药用植物的教学,方便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从而达到概念清晰、记忆牢固和正确鉴别的效果。
总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指导药用植物学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实施教学过程,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于药用植物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此外,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应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药用植物学教学,可以解决其难教难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遇红,蒋宁以.浅谈病理教学中的哲学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7):81-8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60.
[3] 陈方平.唯物辩证法在中医营养学中的运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224-227.
[4] 谈献和,姚振生,王冰,等.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 席阿丽,蔺怀明,孙新,等.《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法浅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82-583.
[6] 赵家祥,王元明.哲学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陈晓芸,李绿庄.浅析进化论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6,31(6):7-9.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范文6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
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
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CDE)。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
B.复杂多样的
C.可以改变的
D.可以创造的
E.可以随意选择的
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
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
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
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
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
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
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
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
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