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测试论文模板

技能测试论文例1

作者简介:赵晓君(1979-),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讲师;黄艳(1976-),女,河南信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1-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实现也越来越复杂,导致软件中存在的缺陷数量大大增加,这些缺陷将会带来各种损失,甚至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保证软件质量已成为所有使用软件和开发软件的人们关注的焦点。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用来验证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功能的唯一有效方法,是保证和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满足软件测试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已经有许多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添加软件测试课程或者添加软件测试专业方向。

软件测试专业包含多门专业课程,有“软件测试理论”、“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缺陷管理”等,其中,“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为初学测试的同学讲解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等,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软件测试理论”教学现状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因此整个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初学软件测试的学生,首先要向其讲授相关测试理论,使其建立系统的测试理念。

但是学测试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喜欢操作性强的课程,“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太强,需要背诵很多概念性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2.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学生很迷茫

测试方法和技术是“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案例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测试技术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产生迷茫: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在具体的项目测试中,应该怎样应用这些知识?没有实际的项目案例做支撑,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提出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践的同时,根据需要学习软件测试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1]这里的项目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所包含的涵义也不同。在“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项目即指一个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测试工作。通常,项目教学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

在项目驱动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项目经验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以项目实施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把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融入项目操作的每个步骤中。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做组织和指导工作,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处于探索知识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深入化的目的。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老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的实践,感受到了真实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团队协作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拥有真实项目的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择业时拥有很大竞争优势。

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个完整的项目测试实践环节,通过项目实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先做,遇到问题,再学,解决问题,再做,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测试实践,同时也学到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解决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理论性太强的问题,又解决了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的问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理解软件测试理论与原则;掌握主流测试技术和方法,熟悉测试用例的编制、熟悉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熟悉软件测试过程中各类技术文档的编制规范,并能灵活运用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软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如下手工测试流程: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环境配置和测试数据准备工作、执行各种测试,撰写缺陷报告、跟踪并修复缺陷、进行测试评测,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达到软件企业对测试专业人才的要求。

2.教学内容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基本技术、软件测试过程和软件测试工具。[2]

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包括软件测试、软件缺陷和测试用例的基本概念,测试的目的、测试模型、测试分类和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其中白盒测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动态测试又包括程序插桩、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黑盒测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法、判定表法、场景法等。这些基本技术都是在进行测试用例设计时使用的。

软件测试过程是指执行测试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软件测试工具有多种: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和测试管理工具等。

四、项目驱动法的应用方案

1.项目的设计

实施项目驱动法,首先需要设计项目。项目的设计与选取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项目的选取与其他课程又有所不同,学生要进行的操作是对现有的或者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的测试工作,因此在设计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项目是现有的软件或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软件中有部分明显错误,有部分隐藏错误;明显错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测试积极性,隐藏错误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测试。

第二,项目具有典型性,代表大部分软件的共性。通过该项目的测试,学生可以掌握大多数软件的测试流程和测试方法。

第三,项目中有多种情景元素,符合使用多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进行项目测试的同时,学习使用多种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第四,项目大小和难易适中。每个项目组的人数控制在3~5个人,设计的项目能使学生通过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根据以上原则,本课程目前选择的项目是《企业薪酬管理系统》。

2.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本课程通过让学生进行企业薪酬管理系统完整的测试流程实践的同时,讲解测试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配置、测试执行、缺陷跟踪和管理、测试报告撰写等内容。课程授课方式主要是分阶段讲解测试过程和测试要求,每一个阶段开始,老师先讲原理,选择部分内容做例子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比照例子跟着做;阶段内容完成时,学生提交完成的文档,老师选择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评,然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内容,如此类推直至测试结束。

企业薪酬管理系统测试流程设计如***1所示。

本课程课时为60学时,根据***1系统测试流程***安排,基于项目驱动法的“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的测试流程进行,测试流程为:先获取项目测试需求,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提交缺陷报告并跟踪修复缺陷,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课程结束,要求学生提交项目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包括多个文档,整个流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必须有撰写规范的文档提交,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报告、缺陷报告和测试总结报告等等。

测试报告既体现了教师项目教学的结果,也体现了学生对测试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评价学生作品,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安排,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对象和教学特点,把真实项目引入“软件测试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项目的需求评审、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缺陷报告、测试评测到测试总结一个完整的测试流程,交给学生组建测试团队,按照流程进行任务分配和管理,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测试工作。通过一个完整项目测试流程的完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掌握软件测试的各种测试技术和基本流程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项目测试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技能测试论文例2

《教育与心理测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教育与心理测验领域的权威性文献,体现了考试领域的行业标准。该文献认为考试的效度是编制和评价考试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代表了测试对构念(construct)进行测量的有效程度[1]。自新版《标准》1999年颁布以来,新的效度观和效度研究方法已经成为教育与心理测量的研究中心之一,但在语言测试方面此类研究尚不多见。与此同时,我国英语考试改革趋势内在需要新的考试研究方法。英语水平考试主要用于测量学生的语言能力,基于内容的效度证据证明考试内容是否以有效的语言观为依据,考试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考生的语言能力及与语言能力相关的心理特征,效度证据收集方法主要来自于对考试所测量的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分析和专家评价。本文采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的研究人员研制的用于测量英语水平考试效度的考试题目和语言能力等级关系量表(Linking Test Questions to Task Statements)为研究工具[2],以2006年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5为样卷[3],通过专业人士的分析评判,收集基于内容的效度证据,以考查目标考试对于考生语言能力进行测试的有效程度,即目标考试究竟测试了构成考生语言能力的哪些因素,从而探索英语水平考试基于内容的效度证据的效度研究方法。

一、考试效度

语言测试中的效度理论来自教育与心理测量学,效度理论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单一效度观时期、分类效度观时期和效度整体观时期[4]。单一效度观认为效度是指一项测试是否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东西;而证明效度的典型的方法是:“在多大程度上这项测试与其它有效且可靠的语言测试相关。”[5]分类效度观认为效度是“从测验所作出的推论的适当性或合理性的程度,反映已有证据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根据测验分数所做出的推论”。按其证据的不同来源分为三种:构念效度、内容效度和标准效度。长期以来,这种关于效度的定义和分类,一直是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界研究效度的基本框架。

效度整体观的概念最初由Messick提出,即“效度证据和理论依据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基于测试分数的其它评估方式所做出的推断或采取的行动是充分和适当的,对这个问题的综合评价性判断就是效度”[6]。新版《标准》确立了构念的核心地位,明确了效度研究的对象是测试分数的解释和适用,而不是测试本身。效度成为关于测验分数的特定解释所得到的支持程度,来自累积的证据或理论。该解释是测试应用的基础。所谓测试解释,是关于测试所要测量的构念(construct)或概念(concepts)的解释,所有的分数都被视为对构念的测量。构念不再是效度证据的三种来源之一,而是用来定义效度。即效度指某测试对构念进行测量的有效程度,而构念则被定义为测试所要测量的概念或特征(the concept or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a test is designed to measure),构念成为教育与心理测量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考试效度的研究指的是为解释考试分数提供科学依据而收集效度证据的过程。效度证据分为五类,即基于内容的证据(evidence based on content)、基于反应过程的证据(evidence based on response processes)、基于内部结构的证据(evidence based on internal structure)、基于与其他变量之间关系的证据(evidence based on relations to other variables)和基于测验结果的证据(evidence based on consequences of testing)。其中,基于内容的效度证据指的是和考试内容本身有关的证据,即证明考试内容的代表性即考试构念的证据。测试的效度依赖于测试的精心编制,更依赖于编制测试的理论基础。对于语言水平测试来说,测试的理论基础即构念就是测试意欲测量的相关语言水平和能力。

二、语言能力

当代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指的是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competence)。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功能、语言变异和社会文化原则,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功能原则以及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原则等为语言交际能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根据。

交际语言能力模式可以追述到Hymes的交际能力说以及在此基础上Canale和Swain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式[7]。现行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是9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提出的语言能力观。他认为语言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8]。该能力是由语言知识和一系列元认知策略组成,这两部分又可分出许多次类别。构成语言能力的各部分在具体的语言使用场合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本文以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为基本理论框架,对英语水平测试所考查的语言能力进行检验,探索目标考试是否测试了相关的语言能力。

三、水平考试的效度研究

(一)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5)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ublic English Testing System,简称PETS)是***考试中心设计并实施的全国性英语水平考试体系。根据考试大纲,PETS考查的能力是建立在“交际语言行为模式”上,认为语言交际需要是掌握外语的目的,将语言能力分为“接受”、“产出”、“互动”能力。PETS考试根据各种情景和任务,在特定主题和话语下,结合相关的语言行为进行教学或考查,题型有:客观性试题――多项选择、选择配对等;半客观性试题――改错、填空、简单概括等;主观性试题――短文写作、翻译、口试等。

PETS共有五个级别,PETS-5是最高级。通过该级考试的考生,其英语水平基本满足在国外攻读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或在国外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试题由笔试试卷和口试试卷组成。笔试试卷(140分钟)分四部分:听力、英语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口试试卷(15分钟)分三节考查考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中采用***考试中心2006年发行的全国英语等级第五级考试大纲中的样题为目标试题进行研究。

(二)试题联系评估等级量表(Item Linking Rating Form)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2004年的研究报证明了通过试题联系评估等级量表(Item Linking Rating Form)用来收集基于内容的证据,进行有效的语言水平考试效度研究的可行性。该量表把语言能力按其表现形式分为若干微技能,主要采用专家评价方法,对试卷题目和各个微技能之间的相关性作出判断,从而确定试题在内容方面对英语语言水平测试的效度,是本文采用的主要工具。

(三)实施过程

专家评判是收集基于内容的效度证据的主要方法之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36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应邀对目标试题进行了评价。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十年以上英语学习和两年以上英语教学经验,熟悉英语测试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中国著名英语测试学专家邹申认为,“专家”并不是学衔意义上的专家,而是“有较丰富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或经验的专业工作者”[9]。本研究参与评判人员符合此要求,他们的评判是可靠的。本次共发出量表36套,收回36套,其中用于数据分析的有效量表30套。

四、数据分析

把有效量表的数据输入SPSS11.0可以得到每个试题和某一语言技能中所描述的微技能的相关系数的评判平均数,该平均数反映试题和这种语言技能或微技能的相关程度。下表中黑体部分平均数等于或大于1.50(≥1.50),代表的相关程度为基本相关。相关程度平均数反映该目标试卷的测试理论根据,即该试题测试了什么样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单元格中所标注的就是考生可以通过该目标测试所展示出来的语言水平知识和技能。

表中每行显示了目标试卷中某个试题所测试的语言技能的数量,每列显示的是成功测试某项技能的试题的数量,整个表格反映了目标试卷中各个试题和欲测技能之间的相关关系。

(注:表中黑体部分≥1.50)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所有的听力试题至少与2项语言技能相关;10项听力技能中有7项至少和一个测试试题相关。其中第一项(理解事实性信息和细节)和第六项(理解主要观点和支持性信息)在所有的听力试题中得到体现。

听力没有测试到的语言技能有:第二项(理解说话人口头指示的任务及其期限);第九项(理解语言各交际功能之间的差异,如提议、建议、指点或警告等)和第十项(识别说话者的态度信号,如语调、幽默和讽刺等)。

(注:表中黑体部分≥1.50)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所有的阅读试题至少与1项语言技能相关;11项阅读技能中有8项至少和一个测试试题相关。其中第一项(通过跳读或略读的方式,找出并理解文章中明确陈述的信息)在所有的阅读试题中得到体现。

阅读部分未能体现的阅读技能包括;第二项(找出并理解表格、***表等非叙述性材料中的信息);第三项(根据上下文确定单词的意思);第五项(阅读并理解和课堂练习或考试有关的书面指令)。

表三表明PETS-5的写作部分可以充分测试所有相关写作技能。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口语部分测试了全部9项相关语言技能,其中第二项(评价性常规口语表达)、第四项(意义协商:使用话语加工策略评价交际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和第六项(话语轮交替:理解每个说话人应该什么时候说,说多长时间)分别在两项口语任务中体现,而另外6项技能则在所有口语任务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六、讨论

综上所述,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第五级的听力和阅读部分每个试题都测试了某一项听力技能,但从整体上来看,阅读和听力试题不能涵盖所有的相关语言技能。而写作部分和口语部分的试题则几乎测试并涵盖了所有的相关技能。也就是说,从考试内容看,PETS-5的听力和阅读部分的试题不能够成功测试出所有的听力和阅读能力,试题的代表性也不够充分;而写作和口语部分的试题则能够反映考生应有的写作和口语水平。

另外,试卷中的第二部分是英语知识运用,其目的在于“不仅考查考生对连贯性和一致性等语段特征的辨识能力,还考查考生对用于一定语境中规范的语言成分的掌握,这些规范的语言成分主要是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一部分内容特殊,属于语言知识的考查,是构成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基础,不适合用上述工具进行分析评判。笔者曾就此问题请教于***考试中心PETS考试体系的设计者和相关专家,鉴于英语在中国作为外语学习(EFL)的社会环境和中国特有的学习文化,笔者认为对此问题的讨论当另作研究。

本文是对语言水平测试效度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期待着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不断改进,促进测试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AERA,APA,& NCME.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M].Washington,DC:AERA,1999:9.

[2]Rosenfeld,M.,Oltman,P.K. & Sheppard,K.Investigating the validity of TOEFL:A feasibility study using content and criterion-related strategies[J/OL].2008.08.10.http://省略/Media/Research/pdf/RM-04-03.pdf.

[3]***考试中心.PETS-5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孙晓敏,张厚粲.效度概念演进及其新发展[J].心理科学,2000,(1):234-235.

[5]Lado,R.Language Testing[M].New York:McGraw-Hill,1961:321.

[6]Messick,S.Validity[A].In R.L.Linn(ed.).Educational Measurement(3rd edition)[C].New York:Macmillan,1989:13.

技能测试论文例3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01-02

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概述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各高等院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等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性课程,是机械、电子、信息、力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通过讨论信号的描述和分析方法,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记录、显示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使用测试仪器对不同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动态测试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机械工程中常见的被测物理量能比较正确的选用检测装置并完成检测任务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工程测试技术问题打好基础。本文希望通过该门课程教学难点解析与探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培养机械工程类的专业人才。

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综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等技术理论,涉及机械工程领域中的非电量电测技术和其他测试技术等知识,是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简单的理论知识记忆和掌握并不能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它只是课程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信号分析、数据处理、传感器技术、测试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知识衔接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难点

1.课程内容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工程类专业中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课程中有关信处理的部分涉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高等数学》等课程、有关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部分涉及《线性代数》和《机械控制工程》等课程,有关振动测试的部分有与《机械振动》等课程的内容有关联。因此,《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涉及到大量的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知识,而对来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践当中,成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一个难点。

2.课程涵盖学科较为广泛,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知识范围广,包括机械、电子、信息、力学、数学等多门学科,尤其前面测试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涉及到较多以前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特别是积分变换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不断地掌握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吸收全新测试技术知识,假如不能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并做到与新知识融会贯通,很容易造成各科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太顺畅,导致学生长期无法理解课程内容,影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存在脱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与国外相关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所属的研究领域技术也在快速的更新与发展。但现在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内容之上,比较陈旧,无法跟上技术实际发展的水平。就譬如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传感器技术、测试方法及测量装置等教学内容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当前社会生产实践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要求。

4.实验性教学的缺失。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验教学当中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各个学校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学校该门课程受制于实验条件状况,许多复杂的测试实验无法完成,造成学生在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课程的时候,由于只有理论的概念,而无法直观的参与实验,在理解这面课程的时候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的教学效果来看也不是很理想,着一方面与客观的实验条件限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难以理解此门课程而选择主观放弃的思想有关。

四、改进课程教学的措施研讨

1.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教学内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不按照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利,打破教材之间的界限,例如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打乱书本上介绍各种类型传感器的顺序,以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为授课主线,分别介绍位移的测量、振动测量、压力测量、温度测量、应变及力的测量等机械工程中常见物理量测量所采用的主要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不再按照现有单列章节的方式去介绍,从实践教学中优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各部分知识点衔接有序,循序渐进地结合起来,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按照螺旋式上升的方向进行融合,可以达到让学生在了解传感器相关知识的同时也知道主要作用,提高学生理论理解与实践理解的能力。

2.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难点问题启发讨论的模式,对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对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解答者,而是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思考,收集相关的资料,调查研究,指导学生研究发放,最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解决,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3.讲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也要借鉴多媒体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成***片传达给学生,使用***片记忆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其次,可以通过软件设计模拟动态测试,将动态测试过程形象化,使学生建立起测试与系统的感官认识;再次,还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该领域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知名研究学者、授课教师、本学院及本学校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对本土科研成果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改革试验教学环节。实验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教学发展的要求,现在必须对试验内容进行富有创造性建设意义的课程改革。在试验内容上要增强试验的工程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在试验方法上,要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自行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5.利用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剖析《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难点上可以采用项目实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以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讲解在其中所运用到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当中涉及到的如何测试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安防测试传感器、设计测试系统等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五、结束语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十分庞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不少的疑难杂症,导致不少学生反映该课程晦涩难懂,课程内容犹如天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既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也很难在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试***通过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难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性的解决方法,希望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程今后的教学改进有所裨益,广大《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员能够以此来参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和钻研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梁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难点突破[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技能测试论文例4

评价中心技术,也称情景模拟法,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采用多种评价技术和手段测试被试者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进而测量被试者的管理能力和潜能的测评方法。评价中心具有效度高、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客观公正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测评。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首先使用评价中心技术,目前评价中心广泛应用于***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队及其他组织中。

一、评价中心主要技术

评价中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评价中心包括心理测验、面试技术、情景模拟等。我们通常使用的是狭义的评价中心,即情景模拟技术主要包括公文筐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等。

1、公文筐处理。它具有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测评技术。测试中,将涉及财务、人事管理、市场营销、公司制度、客户关系等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各种公文放入公文筐中,被试者以管理者身份,模拟公司真实环境,按照规定的条件,对各种公文进行处理形成公文处理报告,对被试者的计划、组织、分析、决策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无领导小组讨论。被试者被编成若干工作小组,讨论专业设计的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合力完成指定的任务。通过对被试者在讨论中展现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力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挖掘组织需要的人才。

3、角色扮演法。模拟现实人际关系情境,被试者扮演指定的角色处理专业设计的棘手的人际关系矛盾和人际冲突,根据被试者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评价被试者是否符合组织中工作岗位需求,主要用于测试被试者的人际关系技巧、控制情绪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等。

4、管理游戏。它是以完成指定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标准化模拟活动,分配每名小组成员指定的任务,共同完成任务,根据被试者的表现来评价被试者的实际管理能力。

二、 评价中心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作为人力资源测评的重要工具,评价中心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在招聘中的应用。招聘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评价中心作为一种综合性高效度的测试工具,在招聘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评价中心通过模拟企业现实工作环境,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利用不同的技术测试被试者的不同能力。公文筐处理测试被试者的计划、分析、判断宏观能力,安排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观察被试者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能力。角色扮演考察被试者自控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管理游戏测试被试者实际管理能力。通过测试被试者的行为、能力、技能,筛选出优秀的人才。

2、在录用和晋升中的应用。应用评价中心测试被试者的各方面能力后,根据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将不同的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尽可能发挥员工最大作用。当企业出现职位空缺,需要对候选人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现在岗位表现结合应用评价中心对候选人的测试预测在新岗位的表现,尽可能人岗匹配。

3、在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员工要求越来越高,评价中心采用不同技术测试被试者的各种特质数据,例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员工综合分析报告,了解被试者的特长及劣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与开发,因材施教,根据培训前后员工表现评估培训效果。

4、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依托评价中心可以分析员工各方面能力,从而针对性的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人岗匹配,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特长,选择模板,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在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员工的能力,职业生涯遵循科学的职业规划发展。

三、 评价中心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1、评价中心的特点。评价中心的优点主要表现为(1)综合性。评价中心采用多种技术从不同角度测试被试者的多项指标。(2)测评形式和内容灵活性。评价中心有多种测评技术从不同角度测试被试者,例如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小组讨论形式,公文筐处理以办公模拟形式。(3)相对标准化。评价中心各种方法有标准的评分规则和测评指标,多个评分员对被试者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形成科学的分析报告。(4)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高。评价中心模拟现实工作环境,按照客观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综合分析被试者各方面能力,因此评价中心具有高效度的特点。

评价中心在应用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1)主观性比较强,评价中心依靠评价人员的主要判断,结果是主观性较强。(2)标准化程度低,情景模拟制定标准化程度低。(3)实施成本高,评价中心耗时长,设计模拟场景难,成本高。(4)对评价者要求高,评为担任重要角色,自身要求较高素质和能力。

实施评价中心的几个关键注意问题:(1)首先做好工作分析,科学分析工作岗位胜任能力要求,工作岗位需要哪些能力,在运用评价中心技术对被试者进行测评是否适合工作岗位。(2)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得到需要测试的指标后,选用合适的评价中心技术针对性的测试关键指标,尽可能选用多种评价中心技术测评,得到科学的分析结果。(3)选用合格的测评师,对测评师要求很高,能够严格控制测评的时间进度和成本,对测评师进行专业培训。

2、评价中心的发展前景。(1)趋向电子化。为了降低成本和减少耗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评价中心技术开发,企业开发计算机情景模拟测试,情境更加逼真、测试更加复杂,目前以开始传播应用。(2)趋向非正式化。评价中心倾向使用耗时少的评价技术,评价中心不断开发新技术,评价中心技术越来越非正式化,与传统评分员商讨得出结果不同,现在测试结果由电脑整合倾向非正式化。(3)重视心理测试。评价中心将行为测试与心理测试结合起来全方位评价被试者,得到更科学的测试结果。

评价中心技术的客观、多样、科学性赋予其高效度的特性,因而能广泛与用于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组织在很多方面使用评价中心,包括组织的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随着评价中心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评价中心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

参考文献:

技能测试论文例5

1.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因而“人”作为一个公司、一个团队“螺丝钉”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出来。任何一个公司、团队的发展,都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成员来支撑,这些高素质的成员并非只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简单来说,职业素质就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等。对任何一个团队和个人来说,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个人要是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就不可能取得突出的工作成绩;而一个团队,要是没有一支职业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软件测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软件测试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职业技能的方面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和策略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和策略主要指白盒测试技术和黑盒测试技术,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测试技术,制订测试方案的策略。在软件测试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论课的知识点精讲和课内实训练习,培养学生对基本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在讲解每种测试技术时,要帮助学生分析这种测试技术的适用情况。例如,黑盒测试中的判定表分析法,就适用于输入条件的逻辑组合较复杂的情况,可以通过判定表给出清晰的测试用例设计依据,而白盒测试中的逻辑覆盖测试,就可以对已知代码结构的程序进行较为详尽的测试。教师可以结合丰富的案例练习来培养学生综合掌握测试技术和策略。

2.2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

当前的软件测试工作的开展是离不开软件测试工具的支持的。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那还是不具备踏入职场的条件。在软件测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软件测试工具。包括一些支持自动化测试的工具如WinRunner,性能测试工具Load Runner,测试管理工具TestDirector等。这些测试工具可以在期末综合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会比单纯理论课堂的演示取得更好的效果。虽然业界使用的测试软件种类繁多,但实质并无多大差别。由于在授课时间的限制,对于测试工具的介绍是相对浅显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测试工具在软件测试中的作用,更加深入的学习可以在将来的工作中进行。

2.3软件测试文档的撰写

计算机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集合。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文档在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软件测试作为贯穿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离不开相关文档的支持,从早期的软件测试计划、到软件测试用例文档、缺陷报告文档及最终的软件测试总结。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人员,务必学会撰写测试过程相关的文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涉及文档撰写的部分,一定要详细讲解文档的撰写目的、结构、撰写方法等,并且在综合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指派明确的文档清单,并给出一些较适用的文档模板,让学生在模拟的项目环境中练习文档的撰写。

3.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个真正的测试人员除了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相关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心理素质。

3.1团队合作精神

软件开发早已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强调团队精神,需要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紧密协作,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实现既定的目标。在测试人员的工作中,团队不仅是指测试人员之间应该有团队意识,作为项目的一分子,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也是一个团队。只有整个项目具备了团队精神,项目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因此,在软件测试的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组成小规模的团队,共同协作来完成布置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应让学生领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3.2良好的沟通能力

软件测试人员不仅要与开发人员进行沟通,而且要与客户进行沟通。他们是不同类型的人,关心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在沟通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由于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双方自然会引起一些争论、误解,这时候应该心平气和把测出来的缺陷向开发人员解释清楚,从而双方达成共识。对于客户,要了解客户的心理,从客户关心的问题入手,这样才能从客户那儿得到比较准确的需求。在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训时,可以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3.3保持职业怀疑的精神

软件测试人员需要保持一种职业怀疑的精神,即怀疑测试对象存在缺陷或者是无法正常工作的,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发现软件产品中的缺陷,从而达到尽量多地发现缺陷这样的目标。在静态测试过程中(例如:评审),无论是系统的需求规格说明还是设计规格说明,测试人员都应该以怀疑的态度去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动态测试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怀疑精神,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现缺陷。在测试执行的时候,发现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不一致的时候,首先需要确保测试用例是否正确,同时确保测试执行的过程、数据、操作等没有问题,然后确认是否是测试对象没有实现规格说明中要求的功能或者不一致,这都需要测试人员具有怀疑精神。

3.4承受和排遣压力

软件测试人员经常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客户在催促,开发人员在拖延,所以测试人员要能够承受压力,包括外界的、工作上的压力。并且不要把因为压力而导致的不好的情绪带到工作当中。应学会排遣这些压力,保持一颗轻松、平静的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3.5充分的工作热情

测试活动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测试人员只有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工作热情,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各种测试任务和接受各种挑战。没有激情的测试人员,只会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测试任务;而充满激情的测试人员不仅能够完成基本测试任务,而且能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积极地进行反省,不断地寻找团队和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持续的改进。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兴趣,对于取得的成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

4.结语

实践证明,在软件测试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用人的需求,帮助学生缩短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技能测试论文例6

中***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037-01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目前,各个领域中都运用到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育也不例外。作为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计算机考试目前已经摒弃使用传统的测评方法,也就是纯人工的阅卷方法,使用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是一个新领域,目前的应用也比较广。使用该测评方法不仅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而且工作效率高,在公正性方面也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1 计算机辅助测评概述

1.1 计算机辅助测评的特点

计算机辅助测评的一个新领域就是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而英国则是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关于计算机辅助测评的研究就已经兴起,比如:有关机构连续召开了五届计算机辅助测评会议。但是,国内的研究比较落后一些,成果也不是很丰富。

计算机辅助测评指的是在教育评价和教育测试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对学习者技能和知识的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评价属于重复性的工作;2)针对评价可以提供比较确切的定义;3)以较快的速度提供反馈。因此,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测评可以说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无论是在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还是在评价形式上。

1.2 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分类

关于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分类不是很明确,因此显得比较混乱,这和分类标准没有得到明确具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在分析后,得出以下分类体系:1)传递测评内容的手段:基于WEB的***测评、基于试卷的(Paper-Based)测评以及基于计算机的(Computer-Based)测评;2)测评内容:对技能水平的测评、对知识水平的测评;3)理论依据: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测评、基于经典测试理论的测评;4)测评题型:使用非客观题的测评、使用客观题的测评。

2 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的一般原则

目前,CAA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CTAA)。CTAA的本质在对学习者谢绝评价时,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其中,这样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都会得到提高。

2.1 理论基础

项目反应理论是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理论基础,此外也使用到了非线性概率模型。

项目反应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被测试者在测试的过程中会受到心理物质的支配,因此该物质和测评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用“项目反应特性曲线”来表示。目前,关于项目特征曲线的数学函数比较多,但是使用比较广,获得广泛认可的是单线逻辑斯蒂型,其是由伯恩鲍姆提出的。单线逻辑斯蒂型的表述方式是:,其中:a,b,c属于标识项目的质量参数,而字母Q则表示被试的能力特质。该理论可以对经典测试理论的缺点进行克服,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对高质量试题的依赖度比较强。

2.2 一般原则

能力和技术的测评一般离不开一定的情境。一般情况下,如果让被测试者处于实际情境下去完成指定的任务,那么考核的可信度就比较好。但是,实际情况下只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操作和进行,这与以下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评判难度、实现代价以及安全性等。

得到足够的信息是对考生进行准确评价的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操作结果信息和操作进程信息。假如结果可以百分之百的反映操作是不是正确,那么只要获取结果信息。否则,获取过程信息就需要依靠监测操作过程体积自动跟踪。和真实的情境对比,如果处于模拟情境中时,获得信息就会比较容易简单和容易,但是,要求行为、外观和过程和真实环境接近是比较困难的。

在获取到有关的信息后名,需要进行以下操作:分析、归类以及预处理,之后,需要和标准答案进行匹配和比较,这样就可以做出综合评价。匹配不全是精确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使用和最大近似匹配的办法。

2.3 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一般模型

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无论是技能在实践中涉及到的各个实体还是相互作用都要进行考察。

系统建模包括两个步骤:1)理论建模。对技能自动测评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测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交互过程信息的形式化表示、评价部件、相关知识库的建造、交互过程信息的获取;2)行为建模。行为建模主要是构建虚拟仿真环境,该环境的交互性比较强。

技能测评的类型不同,那么在获取交互过程信息的技术方面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技能测评环境的建立基础是仿真系统,因此当我们需要获取交互信息时就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真实系统下的技能测评,需要做的工作是:开发获取交互过程信息的部件,并将这些部件放到目前的系统之中,因此难度也是比较大的。而仿真系统是开发者从测评的需要出发而研制的,那么系统中的所有操作都可以被系统监测和记录,因此在对交互过程信息进行获取时就没有难度。

3 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我们从课程考核的要求出发,发现C语言程序的考察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指针、结构、基本语句、数据类型和运算、数组的定义和使用、函数、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文件操作等。在测试的题型上,我们可以选择判断、选择以及填空等。对于考生答案和标准答案,需要使用特定的字段将其保存到试题库和系统的标准答案库之中。

3.2 系统功能要求分析

系统模块结构见***1。

关于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程序测评中的软件测试技术程序测评中的软件测试技术有:静态测试、动态测试、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

4 结束语

笔者从计算机辅助测评概述、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的一般原则、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分析与设计三个方面出发,对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技能测试论文例7

1.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软件、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及***书馆、班级、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创设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学习模式。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人格和能力的提升提供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人才测评理论与方式的重大转换。

2.“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界定及其相关理论

2.1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界定

为了实现英语考试评价信息化,提高江苏省中考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评价信度及评价工作效率,江苏省自2009年在中考英语中实行省级统一命题、测试、评价为一体的听力、口语合二为一的“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该测试总分30分,其中听力测试20分,涉及的题型有:***片型对话理解、短对话理解、长对话理解、完成信息记录表和短文理解。口语测试总分10分,涉及的题型有:短文朗读、情景问答和话题简述。该部分的测试成绩直接记入中考英语总分(英语中考总分130分,其中卷面笔试100分,人机对话测试30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考试进行管理的一种测试形式。它是根据考试设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组卷,并完成试题呈现、接受答案、计分、数据分析及结果解释等一系列任务。学生在进行人机对话测试过程中,每人单独使用一台电脑并且戴着配有语音输入功能话筒的耳麦,整个测试过程不介入任何人为因素。考试时,电脑扮演考官的角色,考生的所有问题和指令都由电脑发出,考生根据从耳麦中听到的要求或电脑屏幕上看到的试题指令和要求进行听力和口语测试,电脑自动将考生在考试中的答案和语音信息进行保存和录音。

笔者认为,“人机对话”自动化测试彰显了《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要使学生尽可能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

2.2“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相关理论

认识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和计算机相结合,在认识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人工智能这一全新的领域。人工智能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的心理过程,使行为主义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它借用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仿生学等新兴的学科理论,将人才测评置于更前沿、更科学、更稳定的领域。认识心理学理论在“人机对话”测评中的应用,更新了测试的方式,拓宽了测评的视野,完善了评价手段,是对实证主义测评范式的扬弃。所有这些,都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作为一种测评方式的转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非智力理论。斯腾伯格指出人的智力有三种类型:合成智力,即在一个有结构的和定义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释信息的能力;经验智力,即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变化的情景中解释信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智力,即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及操纵谈判系统的能力。信息时代的人才测评发展越来越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测评。非智力理论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提供了理论支持:一般的测评方法只能在简单的文字、***片上假设情景,局限于合成智力及经验智力的测评,而人机对话则使非智力因素的再现和测试成为可能,使得人才测评具备更广的维度、更富层次性、更有针对性。

人机交互作用理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中的测评主体和客体能够相互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机交互作用。人机对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沉浸性,根据测评客体的反应不断学习和选择不同的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施加测试项目。仿真、实时、主动型的计算机三维动态***像、声音,使得测试成为动态的交互作用,为测评客体提供测试语言的逼真情景。通过与计算机交互测试中体现的形象性、简易性、安全性、科学性、经济性、实效性已凸显其测试的优越性。

3.“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对英语教学的新启发

3.1 语言技能――“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基础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这四种技能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又呈螺旋式提高。根据认知理论,听、读是信息输入过程,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内化过程;说、写是教学对象对输入的信息内化后的产出性活动,是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言技能培养的整体性。从语言信息输入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材料。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补充和教材相关联的、难度稍大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且可以设计相关阅读题型帮助学生理解以便及时反馈学生对补充材料的理解情况。教师还可以利用早读和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读磁带、模仿朗读等方式促成学生的有效输入。在语言信息输出的层面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和对阅读材料进行缩写和改写等。比如,对比较熟悉的阅读课文,可以采取当堂的口头复述形式检测学生的信息输出情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后写作的方式提高学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

3.2 语言知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源泉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学生对语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影响他们的听力水平。因为语音中的连读、弱化、失去爆破、语音浊化等发音规则会使单词的***发音有别于具体的语音群中的发音。除了语音知识外,词汇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如果学生的词汇数量和理解能力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交际要求,就会在客观上形成听力障碍,影响听力效果。同时,语法、固定用法和搭配等知识的不足会造成听力和口语表达上的困难。比如,习惯用法“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看似是否定的句子,其实表达的是十分肯定的含义。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口讲英语。比如,在每天的英文值日报告中增加天气情况汇报、新闻简述和热点关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在公共场合说英语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真正提高学生在情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超市购物、医院看病、***书馆借书等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从而达到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3 情感态度――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保障

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Hypothesis)认为,如果学生上课时心情紧张,他们的情感因素就会形成一个“过滤器”,阻挡语言的输入。 所以学生在听力、口语测试时,如果一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过滤器”就会影响学生接收声音信号及语言信息,并且还会影响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解码的过程。

诚然,学生在“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过于紧张和焦虑将给整个测试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新颖的课堂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榜样激励等方式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组织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凝聚力,磨炼他们的意志,形成合作精神;通过小组竞赛等形式,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4 学习策略――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战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在听力测试中,预测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所谓预测技能指听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现有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联想、推理未知信息的能力。因此,一个人预测信息的能力越强,其听力就越强。

为此,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重点进行技巧点拨讲解。比如,在该题干“W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重点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如下两点:把握时间“this afternoon”;重点听女声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比如当题干变为“What is the man doing now?”时,我们就要对重点听力内容进行调整:注意时间“now”;重点听男声内容,从而不但帮助学生学到听力的技巧,而且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3.5 文化意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文化而***存在。G. Brown(1997)认为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对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

比如,***1、***2这道听力试题和文字稿,不但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英语基本技能听懂对话内容,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学生熟悉一些西方国家的代表性建筑或特有文化。这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要求教师不但要从词汇、语法、情景等角度讲清楚字、词、句的正确使用,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促成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 听力测试模拟试题

***2 对应试题的文字稿

4.结语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不仅是外语考试形式的一次革新,而且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更是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变革、引领信息化时代英语教学的航标。新时代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有心人,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即兴的调控能力,最大化地优化课堂;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生成动态教学资源捕捉的灵敏度和运用的科学性、实践性及实效性。

参考文献:

[1]G.Brown.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1997.

技能测试论文例8

中***分类号:DF7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008-03

0 引言

为了逃避惩罚或者出于其他一些保护自己的意***,人们选择说谎来掩盖真相或者虚构事实。而在利益冲突高度集中的诉讼活动中,说谎现象更是尤其突出。毫无疑问,面对各执一词的当事人,司法人员急切渴望能够有某种方法可以辨别他们言语的真伪,从而快速而准确地认定事实,做出公正的判决。1895年,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开始运用科学证据来识别谎言,随后美国心理学家拉森和利奥纳多・基勒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现代测谎仪的雏形。随着心理测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测谎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犯罪侦查、民事纠纷调查以及公司的雇前调查等。然而,虽然测谎仪的出现满足了司法人员的需求,但是它的科学性却自其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建国初期,我国对测谎技术是全盘否定的。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法制建设逐步恢复以后,测谎技术才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一些法院都纷纷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测谎实验室,并将心理测谎应用于审判实践中。长期从事心理测谎实践的武伯欣教授指出,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美国***已淘汰的美式商业测谎技术,而且其科学原理也值得怀疑。而北京大学的沈***教授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完善心理测谎的科学基础和研究新型的测谎技术上,他指出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研究积累了相当的科学基础,为P300波成分作为测谎的客观脑指标提供了依据。为此,沈***教授先后进行了P300波和CNV慢波测谎试验,并依据实验结果研制出了新型测试技术。

在心理测谎的科学研究逐步开展以来,法律界关于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证据的讨论也在继续,但是至今没有定论。也就是说,~方面,审判实践中测谎结论得到了广泛运用,另一方面,关于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却始终没有明确。于是,测谎结论就成了徘徊在法庭门外的幽灵,于无形之间影响着法院的判决,但却似乎缺乏一个名正言顺的位置。

1 心理测谎的科学依据

随着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与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测谎技术应运而生。在众多的心理测谎技术之中,最有名气的便是多导生理记录仪,即俗称的“测谎仪”。测谎技术以诸多现代科学为基础,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为司法人员提供侦查案件的方向,从而尽快地侦破案件。但同时测谎技术也存在一些理论的缺陷以及研究方法等的不完善,这使得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一样难以明确,从而使司法人员运用测谎结论时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心理测谎的科学理论是很重要的。

1.1 基础理论任何科学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持。心理测谎的基本理论是:人在说谎时或者人记忆中的一些事件再现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如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瞳孔、皮肤电等)的变化,这些生理变化一般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因此通过仪器记录这些生理参量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生理参量的变化来分析被试者的心理变化,就可以判断被试者是否说了谎。测谎仪的支持者表示,尽管测谎仪记录的仅仅是被试者的生理变化,而不是被试者的言语行为本身,但是这些仪器测量的并被***表记录下来的生理反应记录可以揭露谎言。他们认为这些生理反应在进行欺骗行为时比其他情况下更加强烈,因此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巧妙地设计测谎问题来辨别被试者话语的真伪,例如相关一无关测试,对照(控制)问题测试,隐秘信息测试以及紧张峰测试。但是心理测谎的反对者们却认为支持测谎的理论不完善,目前心理学和生理学并没有为测谎仪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尽管与欺骗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如对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恐惧,经常会影响到心理测谎中所测量的生理反应,但是这种生理反应在没有进行欺骗行为的时候也能被唤醒。如被试者害怕出现假阳性结果(没有欺骗行为的人表现出欺骗的生理反应)而产生的情绪或者精神紧张,生理异常,精神异常以及撒谎或者有罪主体无反应等。也就是说测谎过程中记录的生理反应测量结果并没有与欺骗行为或其他任何的生理状态存在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1.2 测谎技术的研究瓶颈测谎技术作为近代生理学、心理学以及信息技术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证据,如DNA鉴定技术。DNA鉴定技术是科学与法学相结合的典范,现在的DNA鉴定结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性的结论,但是测谎的准确度远远没有达到DNA鉴定的准确度水平,尽管测谎技术的研究者已经获得了测谎效度相当高的测试数据。但是这类研究对于现场情景中测试的外部效度还是不确定的,而且那些已经进行的现场研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测试的原始记录没有标准化,从而降低了测谎结论的可重复性,而且那些现场情景的测谎研究对于测试人员的技能有着较高程度的依赖。总而言之,测谎技术存在着以下一些研究瓶颈:

1.2.1 基础理论依据不足近一个世纪以来,虽然测谎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支持这种技术的理论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说测谎技术刚出世时面临的理论挑战至今依然,如测谎过程中被试者的生理反应必然地与欺骗行为相联系吗?这种联系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吗?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认知神经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使得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过程成为可能,但也依然没有解决理论上的缺陷,即大脑某个区域的某种变化必然与欺骗行为严格地一一对应吗?显然,现在的研究结果还难于对这一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另外,观察大脑的活动过程所需花费的成本十分昂贵,因此目前这一技术要在审判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还是不太现实。

1.2.2 内源性误差在测谎技术研究过程中,以下两个问题也经常会遇到:不同的被试者或者同一被试者在不同的生理心理状态下,都会产生一致性的生理反应吗?测试人员的个人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测试结果呢?这类由测试人员或者被试者自身的那些稳定的或者暂时的特点引起的误差就叫内源性误差,其主要包括被试者影响生理反应的人格差异,临时的身体状况如失眠或用药情况等以及测试人员在构建测试时的个人差异等。例如有着“内疚情结”的人总觉得自己犯了罪,因此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现在普及程度较高的对照(控制)问题测试(CQK),通过比较被试者对相关问题与对照问题的生理反应,可以避免这种内源性的误差。但是在测谎实践中,由于个性差异,测试主体无法得到被测人员说真话或者说假话

的“标准分析***谱”,因而不可能通过***谱进行“真假”的比对,***谱的分析和判断对测试主体主观经验的依赖性很大。

1.2.3 情景因素测谎结论之所以总是难以做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现场的情景因素在作怪。难以控制的现场情景因素。降低了测谎结论的可重复性。曾经轰动一时的“李文和间谍案”的主角前后进行了四次心理测谎,但是结论却在“欺骗”与“诚实”之间摇摆之定。在国内的许多心理测谎导致的冤案中,被试几乎都是处于羁押状态,虽然许多心理测试都经过被试的同意,但是他们内心急于摆脱犯罪嫌疑的心理压力以及测试人员与被试之间紧张的气氛,并没有给心理测试一个稳定的情景。

2 测谎结论的采纳标准

尽管从测谎仪诞生的那天起,对其的批评之声就没有停止过.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其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的确,测谎仪对司法人员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但是自然科学不是法学院的主要课程,也不是司法考试的必考科目,律师和法官们在科学领域受到的训练极少,作为科学门外汉的他们如何正确地评估这些新型的科学证据呢?因此,在1923年的弗赖伊案件中,法官就直接剥夺了律师与法官这些科学的门外汉对科学证据“指手划脚”的权利,确立了“普遍接受性”标准。但是该标准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因为这种一味排斥的做法妨碍了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等科学证据的使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确立一个能获得最大司法利益的测谎结论采纳标准是必须的。

2.1 美国测谎结论采纳标准的发展由于英国是最早运用测谎技术的国家,因此,研究美国司法机关对测谎结论采纳标准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分析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意义重大。1923年的弗赖伊诉合众国案是第一个被报道的有关测谎证据的采纳标准的判例。弗赖伊被控犯有二级谋杀,在审判过程中,他的律师提供了专家对他进行的“收缩压测谎试验”结果。但是法庭支持了公诉方的反对意见,排除了此证据的采用,并指出:科学原理或研究发现究竟何时跨越了试验和证明之间的界限,是难以界定的。科学原理的证明力必须得到承认,然而在采纳从公认的科学原理或研究中演绎出来的专家证言时,必须在特定领域获得普遍接受。此案确立的“普遍接受性”标准,一直是确立科学证据是否具有可采性(证据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此标准的严格适用限制了新兴科学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科学证据的使用。1975年的《联邦证据规则》702允许专家证人以意见或者其他形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范围内作证,虽然没有公开主张舍弃“普遍接受性”标准,但是实际上否认了这一通行的标准。遗憾的是当时的《联邦证据规则》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适用,因此直到1993年的多伯特案,上诉法院公开宣布舍弃此标准时,才使得“律师开始了解那些已经形成长时间思维定式的领域中的实验性批判”。虽然“关于多伯特案放宽了专家语言可采性标准的说法可能是一个误解”,但其公开宣称舍弃”普遍接受性”标准却起到了启发与引导的作用。自此以后,关于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之争直到2000年《联邦证据规则》702的修订,设置了三个限制条件后才尘埃落定。这三个限制条件是:证言基于充足的事实或数据;②证言是可靠的原理或方法的产物;③证人将这些原理和方法可靠地适用于案件的事实。

伴随着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科技证据的普遍接受要求的降低,美国法院也开始重新认识测谎结论的证据性价值,在司法事务中也广泛运用测谎技术作为侦查手段。“美国的联邦法院和36个州的法院都通过判例肯定了测谎结论的可采性。虽然各法院的判决原则和理由并不尽同,但是一般都把自愿性作为采纳测谎结论的基本标准。换言之,只有在有证据证明被试者自愿接受测谎的情况下,测谎结论才可以被采纳为证据。”由此可见,测谎结论在美国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为证据的过程。

2.2 其他国家与地区对测试结论的采纳标准对于测谎结论能否采纳为证据,各个国家的做法差异较大。例如德国等欧洲国家否认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但是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以判例或者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测谎结论可作为证据采纳的相关标准。如日本有判例指出若被试者同意接受测谎结论,检测者的技术、经验以及检查器具的性能可靠,检查经过、结果记录准确,测谎结论就具有证据能力。而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却在立法与实践中都严格排除测谎结论作为证据的可能性,其主要理由是测谎结论侵犯了隐私权,且结果也不可靠。

2.3 中国测谎结论的采纳标准及问题测谎结论在我国不可采纳为证据,但是允许使用其帮助审查、判断证据。测谎技术的介入,为许多疑难案件指明了侦查的方向,提供了一些办案的线索。各级刑事司法机关尝到了测谎结论带来的甜头,但如云南的“杜培武案”,河南的“马廷新案”以及安徽的“刘明河案”,却都是因为办案人员迷信测谎结论而造成的冤案。而在民事诉讼中,立法既未否认其证据能力,亦非给出采纳标准,使得测谎技术在我国的实践应用中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一位曾经在中国推动测谎培训的美国专家,以他对中国十几年来测谎技术发展的观察,认为中国在测谎程序的无知程度非常严重,甚至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

3 完善测谎结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现行的立法,测谎结论不具有证据能力,但是有学者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

3.1 加强测谎技术的理论研究1982年,我国引进了美国在1972年生产的一台声音分析型测谎仪,委托北京市公安局实际办案。近二十年来,测谎仪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从事测谎理论的科学研究却一片空白,因此测谎结论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它难以获得认可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反映出一种现象,即刑事司法科学似乎总被排斥在主流科学之外,因而难以获得发展。许多刑事司法技术很少有或者就没有实质性的基础研究,这一点在测谎技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测谎技术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现代电子学等多门学科,我国引入测谎仪的时间并不长,心理测谎的理论研究比较单薄。因此,加强测谎理论的科学研究,增强测谎结论的可检验性,对现有的测谎技术在具体案件中的准确率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不过,科学研究和理论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且在进行心理测谎理论研究时,我们不应该一味跟随西方,正如有些学者所说西方国家不太可能会把那些更科学、先进的理论介绍给中国。因此,在测谎理论研究方面,中国的研究者还是应该走自己的路。

3.2 明确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证据,审查和判断证据的参考资料?测谎结论在法律上缺乏准确的定位,这也是导致实践中测谎结论运用陷入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只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具的一条司法解释中明确提到过“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这一条司法解释对于测谎结论应用现状的规制明显不足。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何家弘教授提出目前关于测谎结论的立法还不成熟,建议应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出台一个司法解释来加以规范。

3.3 规范测谎程序和标准在“杜培武案”中,测谎程序的不合法是显而易见的。在办案过程中,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主持了对杜培武的测谎,即在案件的刑事侦查阶段便“提前介入”,这必然使得法官产生对案件“先入为主”的看法,使得刑事诉讼的最后一个程序即审判走过场,难以起到最后的把关作用。虽然我国法律没有对测谎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法院中立性的基本原则,难以保障被告人在诉讼中的权利。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进行测谎的都是人民法院,测谎的程序也因地而异。像这种缺乏程序保障的测谎,如何能最终测量出正义与公平呢?因此,完善测谎的程序,规范诉讼实践中混乱不堪的测谎结论运用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完善测谎程序时,既要考虑到不违背各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如根据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证据规则等,明确规定测谎必须经过当事人的同意,也要考虑到测谎理论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如被试者生理异常等可能引起的假阳性结果,运用立法对这些情况进行排除,在程序上进行规制。

3.4 进一步推行专家辅助人制度“隔行如隔山”,这可能也是“普遍性适用标准”确立时考虑到的。但是这种一概排除的做法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多伯特案使得律师们转变思维方式,开始关注科学领域。但他们毕竟不是专家,也难以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了熟于心。但是,美国司法制度推行的专家证人制度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2001年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而行***诉讼证据规定中也有类似规定。对比日本的诉讼辅助人制度,我国学者将这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称为专家辅助人。而在心理测谎这一领域里,有学者指出我国测谎人员素质不容乐观,专业的测谎人员寥寥无几,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心理测试中推行的困难。而目前在实务界,测谎结论没有作为刑事诉论证据的资格,因此刑事审判中根本不需要心理测谎专家来做专家辅助人。在测谎结论运用比较活跃的民事诉讼实践中,目前也没有报道出测谎专家出庭作证的案例。

3.5 提高司法人员的科学意识大多数法学院不提供或者很少要求开设关于统计学或者研究方法学的基础课。在这方面,法学院课程在一个世纪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改变很小。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专家辅助人制度等来弥补律师与法官在自然科学知识上的不足,但是现实情况是专家辅助人可能也会像英美法系中的专家证人一样成为“一些涉及个人权益的从业者,他们并不精通科学研究方法”。退一步说,即使他们精通科学研究方法,也可能因支持某一方而故意略去某些重要细节,使裁判者陷入错误认识。而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许多司法人员缺乏基本的科学意识,因此过度迷信科学证据,或者不能用正确、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新兴的科学证据,导致了一些司法不公现象,甚至铸成了司法冤案。对此,有学者指出应该在我国开设与科学证据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改变法学教育只注重法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传统。使所有接受法学教育的人才都掌握证据科学和法庭科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法学与科学分立导致的一系列科学证据应用难题。

4 结论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将测谎结论作为定案的证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测谎结论在侦查过程中的作用,它于无形之中影响法院的判决。而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广泛用作证据的测谎结论更是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判决。因此,测谎已经成为我国诉讼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但是,测谎结论在科学理论与法律定位上都存在缺陷,使各地司法机关在对待测谎结论的态度以及如何运用测谎结论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导致心理测试在诉讼实践中的混乱现象。而诉讼实践中的一些因测谎而误的案件,错误本身可能并不在于测谎结论本身,而是诉讼实践中运用测谎结论的程序和标准不规范而造成的。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诉讼实践中测谎结论的运用现状,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现状的心理测谎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武伯欣,张泽民.“测谎”结论能否作为鉴定证据――关于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现状的思考[J]证据科学。2008,(5):622-628

[2]沈***,方方,杨炯炯.认知神经科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8-182

[3][美]美国国家科学院多导生理记录仪测试评估委员会著,刘歆超译.测谎仪与测谎――美国国家科学院多导生理记录仪测试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278.

[4]张斌.论测试结论的证据可能:以美国为借镜[A].中国***法大学证据科学院.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法大学出版社,2009:197

[5]张保生.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法大学出版社。2009:227-229

[6][美]麦考密克著,汤维建等译.麦者密克论证据[M]北京:中国***法大学出版社。2004:412

[7]何家弘.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J]中国法学,2002,(2).140-151

[8]吴丹红.民事诉讼中的测谎―基于证据法角度的分析[J]中外法学,2008。(6).881-889

技能测试论文例9

为了培养一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1,2]。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对工程实践要求很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强。软件测试不仅贯穿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而且在软件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软件测试阶段所占的工作量约为软件工程总工作量的45%,所占的资金量约为总资金量的15%。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中,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比例通常为1∶1,微软公司甚至达到了1∶2。

然而,当前我国软件测试行业面临着测试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原因在于软件测试应聘者缺乏系统化的软件测试培养,软件测试的实践能力不高。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卓越”培养标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从事计算机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的专业标准。二是具有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中“软件评测师”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掌握ISTQB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的知识体系结构的行业标准[3]。

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缺少具体测试案例

课程中包含了许多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模型、技术和规范,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实际经验,由于没有具体的测试案例贯穿整个测试过程,因而软件测试课程难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任课教师缺乏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软件测试实践环节内容单调

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接触实际的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很有限,很难透彻的讲解软件测试技术如何具体的运用。而许多高校的软件测试实践课往往停留在几种基本的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技术上[4],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得不到极大的提高。

(三)对软件测试工具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实践

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仅靠手工测试已经不能满足软件开发的需要。近年来,软件测试行业出现了许多软件测试工具,例如QTP、AutoRunner、Junit、LoadRunner、TestDirector、Parasoft C++ Test、Rational PureCoverage等,这些工具在软件测试行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高校软件测试实验条件相对还比较匮乏,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毕业之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软件测试岗位的要求。

(四)不熟悉软件测试国家标准,不能书写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

软件测试依据的国家技术标准规范主要有8个,分别是:《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17544-1998)、《软件质量模型与度量》(GB/T 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评价》(GB/T 18905-2002)、《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GB/T9386-2008)、《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指南》(GB/T 25000.1-2010)、《应用软件产品测试规范》(CSTCJSBZ02)、《软件产品测试评分标准》(CSTCJSBZ0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标准,学生对这些标准也不熟悉,因此在软件测试实践中不能按照标准的要求实施测试,也不能书写出符合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软件企业的需要。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软件测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内容、测试案例和测试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以测试理论―测试技术―测试过程―测试工具为主线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设定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在软件测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程使用测试案例,让学生能将学到的测试理论与具体的测试实践结合起来,更加牢固地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测试案例包括面向对象的NextDate问题、三角形类型问题、工资支付系统、自动柜员机问题、简化的录像机系统等测试案例。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还对相关测试工具进行介绍和演示,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学生要用到这些测试工具。

为了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软件测试课程还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以5~7人为一组,完成基于B/S的***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针对该系统按照软件测试国家标准编写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并利用测试工具完成系统的各项测试。此外,还邀请国内知名软件测试公司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并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软件公司进行软件测试实习。

技能测试论文例10

关键词:软件测试;软件质量;课程建设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品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软件质量的保证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软件开发者想要高质量的软件产品,用户更希望能有稳定、方便、有效、经济的高质量软件产品。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途径主要有过程控制和软件测试。高校对软件质量保证和软件测试人员的培养担负着主要责任。对于软件学院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挑战是如何解决计算机专业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本文分别就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大纲的设计、立体化教材建设、考核体系的设计等方面来阐述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的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

2 师资队伍的建设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框架体系。“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既需要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又需要深入的理论知识。按照以上思路,我们的师资队伍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外籍教师、本校教师、企业技术主管。其中,企业技术主管主要是来自道富公司的质量保证、测试经理。这门课的分工大致是外籍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技术主管负责学生的课程实践和项目培训;本校教师负责整个课程建设、联系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指导英语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学生。

另外,学院对于教师的再学习与培训也提供很大的支持,如支持教师参加国家软件测试中心的相关技术培训、国内外关于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学术交流等。

3 教学内容及其改革

“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是为软件学院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按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的原理、软件测试技术和实践三部分组织内容,包括软件工程概述,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各种测试的方法和技巧,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如何组织和管理软件测试项目、如何进行软件质量分析,最终建立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基本上了解并掌握有效的测试策略、方法和技术,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自动化的应用,测试团队的建立和测试项目的管理,更清楚、准确地报告测试缺陷,对软件产品质量的正确评估以及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关系和区别。

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由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两部分构成。浙江大学将每年分成4个学期,每学期8周上课时间,而这门课的时间为一学期,总学时为48,按照2比1的学时来配置理论与实践部分,即课堂时间为32学时和上机时间为16学时。

目前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4 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进行:

(1) 以案例教学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质量保证概念、测试方法等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注重研讨式、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寻找资料解决问题。

(2) 加强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训练,全面锻炼学生的团队组建能力、团队沟通合作能力、测试计划编写能力、测试用例设计能力、测试能力、组织文档能力。

5实验大纲的设计

本课程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我们学院特别聘请道富公司质量保证、测试经理来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除了布置适量的白盒和黑盒测试外,还专门布置设计了2~3套完备的全英文综合性实验设计、需求分析文档、各种支持文档、评分方法和***策。对于实验大纲的设计,我们还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综合性。以实际项目为背景,贯穿多个知识点,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参与,学生可掌握质量保证的概念和过程,测试计划的制定,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执行、测试报告的书写、测试Bug的分析和描述。

(2) 团队合作。实验采用分组的形式完成,每组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一人为组长。组长负责项目进展、分工协作、测试计划的制定等工作,其他组员分别就相关模块进行各自的测试策略、测试用例设计以及完成测试报告等。然后通过角色交换,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能力。

(3) 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各种测试方法进行尝试,在最后报告中要求写出具体的思路和分析结果。

6立体化教材建设

完善多媒体教材和教学资源(包括电子书籍、技术文档、实验平台、***交流等),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特别是教学素材库的建设。现有课程主页上的内容主要有:课程信息,包括教师队伍、课程描述、课程***策、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每节课的详细PPT课件;各类作业、解答以及往年的作业、试卷资料等;课程实践项目(project)的各种信息、支持文档,实验平台的链接等;网络资料库,包括电子教材、文档的收集以及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各种资料、网站等;***留言版,与学生互动的模块,学生可完全匿名发表任何意见、建议和提问答疑,今后可进一步就该课程中学生容易疑惑的地方建立FAQ。

现在我们采用外教选编的电子课件、讲义作为主要教材并推荐相关英语教材。课程实践项目我们采用道富公司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培训。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

(1) 编写一本中文实验指导教材。

(2) 编写一本双语教学教材。

7考核体系的设计

软件质量保证与预测课程的考核将一改传统的由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情况,这是因为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对于考核体系的设计我们的具体思路如下:

(1) 改革课程考核,采取多因素评定学生课程成绩,而不是仅凭一次考试评定学生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最终成绩由课程实践项目(40%)和期末考试(60%)组成。

(2) 强调评分的客观、公平和透明性。开学初就给定课程考核的***策和每个课程项目的详细评分标准。

(3) 学生参与评分。课程实践项目、尤其是分组项目,教师难以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表现,但可以给整个团队评分,具体每个成员的分数则由学生参与自评。

参考文献

[1] 古乐,史九林. 软件测试技术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古乐,史九林. 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技能测试论文模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技能测试论文模板

学习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西文化对比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中西方文化对比论文1000字,中西方文化对比论文题目推荐。二、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发展现状西方发达国家对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大

学习

不唯职称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不唯职称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职称论文模板范文大全,职称论文格式及范文大全。(摘自2007年7月1日《光明日报》)责编:唐河(本文编号:350)

学习

医学概论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概论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医学论文讨论部分模板,医学论文提纲10篇。2以“比”代“率”2.1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2.2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说明

学习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园林景观规划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城市园林规划论文范例,园林景观论文模板范文。

学习

教师类教育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类教育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教师教育论文选题最新以及模板,教师论文答辩自述模板。结合国外音乐教育对比国内外虽然都有高师音乐教育,但二者的教育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笔者将从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培养体系、教育方法和实习

学习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本科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工商管理本科论文完整版,工商管理本科论文范文大全。5.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6.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7.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以工商

学习

管理哲学论文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哲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管理学核心论文范文,管理学论文模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管理哲学模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以和为贵”的经营理念,强调团体内部的和谐与共同进取精神,使企业或组织形成上下团结一致、内和外争;家

学习

药学实习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药学实习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药学毕业实习报告范文模板参考,药学毕业实习论文10000字。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与所在的实习基地密切相关。我院从2006年开始,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刚开始的几年内,实习基地以省

学习

水环境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水环境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水环境规划学位论文1000字总结,水资源与水环境治理论文。就农业技术体系来看,江淮等地农民在重视种植业的同时,也兼顾林业、畜牧生产。因《郡县农***》有关林业、畜牧技术与水环境的资料不是很多,但

学习

现代工艺论文模板

阅读(27)

1.3创建传统工艺美术社会服务平台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应该同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创建信息平台,完善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体系和服务体系,制造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点。如创建一批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的批发市场,同时国家的教育

学习

节日文化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节日文化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传统节日与古诗词的论文,节日里的非遗文化论文。2社会功能———祭祀迎神,怡情和谐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也相对有限,酒作为一种怡情之物,在人们的日常和社交生活中占据了

学习

公司股权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股权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有关股权架构的毕业论文,股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1、宏源证券股权结构特点是:大部分股权是未上市流通股,占总股比例为60.17%,并且大部分是国有法人持股,前七大股东都是法人股,持股份额为57.57%,前五

学习

园艺学论文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园艺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园艺专业的学术论文范文,园艺研究性论文格式模板。4.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

学习

幼儿性教育毕业论文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性教育毕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幼儿性教育的论文范文,幼儿教育的毕业论文。研究过程编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问卷利用大型招聘会的契机,对各大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幼儿教师最需要具备

学习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西文化对比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中西方文化对比论文1000字,中西方文化对比论文题目推荐。二、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发展现状西方发达国家对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大

学习

不唯职称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不唯职称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职称论文模板范文大全,职称论文格式及范文大全。(摘自2007年7月1日《光明日报》)责编:唐河(本文编号:350)

学习

医学概论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概论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医学论文讨论部分模板,医学论文提纲10篇。2以“比”代“率”2.1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2.2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说明

学习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园林景观规划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城市园林规划论文范例,园林景观论文模板范文。

学习

教师类教育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类教育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教师教育论文选题最新以及模板,教师论文答辩自述模板。结合国外音乐教育对比国内外虽然都有高师音乐教育,但二者的教育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笔者将从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培养体系、教育方法和实习

学习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本科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工商管理本科论文完整版,工商管理本科论文范文大全。5.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6.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7.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以工商

学习

管理哲学论文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哲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管理学核心论文范文,管理学论文模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管理哲学模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以和为贵”的经营理念,强调团体内部的和谐与共同进取精神,使企业或组织形成上下团结一致、内和外争;家

学习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万能模板。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