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研究生论文集锦

统计研究生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文化衍生产品;文化形象设计;产品设计;文化创作;手工艺设计;系统设计

中***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占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70%以上,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大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虽有不少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产品创新带来的附加价值极低;我们挣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钱。产品创新是提高制造业价值的重要手段,它包含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两方面内容;文化创新则是设计创新的核心内容。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中国雄厚的传统文化宝藏,认为后工业时代中国将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如果说前一轮国际竞争是一场以技术创新为主知识产权大战的话,那么现在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地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正昭示着另一场以文化创新为主的知识产权大战已拉开序幕。文化创新将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如果说现代工业产品制造业主要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需求,那么文化衍生产品制造业主要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精神需求。因此,文化衍生产品开发是我国未来制造业的热点。

一、文化衍生产品概念界定

文化衍生产品是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产物,是文化产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内容。文化衍生产品是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的物化产品形态,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物质形态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媒介,是具有特定文化含量的消费品。从文化衍生产品所具有的精神属性的意义上说,现代文化衍生产品制造业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满足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社会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融合的基础上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一)文化衍生产品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衍生产品是服务于文化产业的。换言之,文化衍生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是通过对文化的不同特征的解构后产生的一种新的物化的文化产品形态。文化是文化衍生产品形成的必要条件,文化衍生产品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借助现代制造技术才能得以形成的。这里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显现出来的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2008年奥运会期间,吉祥物“福娃”将中国文化很好地展现给了世界。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造型方面将鱼、大熊猫、藏羚羊以及燕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形象设计中,以中国独有的方式向世界传递祝福。其次是对中国风俗文化和语言文化的传播。每个娃娃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炊”、“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孩子纯真表达事物的方式。谐音是大家含蓄表示美好愿望的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就能读出“北京欢迎您”的寓意。

(二)文化衍生产品与传统手工艺品的关系

文化衍生产品是由文化衍生出的主要用以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文化衍生产品源于传统文化(含传统手工艺)但又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物化的表现。工业社会之前的手工艺品是指当时劳动者为生计,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当今,传统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与用具渐渐丧失其实用性,变成人们缅怀传统文化的精神消费品。文化衍生产品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所形成的以机械化批量生产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工艺产品,主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文化衍生产品与传统手工艺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不管是传统手工艺品还是文化衍生产品都不是纯艺术现象,它们服务于民众,并都代表了其区域或族群文化的风格特色。

二、文化衍生产品与现代工业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异同

(一)现代工业产品开发过程概述

现代工业产品开发设计又称为产品系统设计。现代工业产品是工业***之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产品系统设计是现代工业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吸纳而成的新的分支。它继承了传统手工艺“设计、制造和使用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将现代工业产品当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加以认识和研究,从全局出发将各组成部分看作是子系统或要素,通过整合,建立起相互之间有机联系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的有机关系。一个完整的产品系统设计由产品概念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工艺设计和产品商品化设计四部分组成,是由工业设计师、工程师和市场销售人员协同完成的系统工作(如***1所示)。产品概念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是产品形象设计的核心工作,是工业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其具体过程一般包括产品调研、设计定位、方案构思、结构设计、标识设计、产品原型(样品)制作、人机分析、材料与工艺分析、产品价值工程分析等。

产品概念设计是指从分析用户需求、现有技术、人为因素到形成产品概念的全过程。产品概念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产品调研,产品调研是收集产品创新元素的过程,是最终确定未来产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所在的过程,它包括:产品市场调研、消费者调研、技术调研、人机调研、造型规律调研、法律法规调研等。因此,产品调研是产品产品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

产品造型设计是工业设计师在遵循实用、经济、美观、舒适安全、绿色、文化认同等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产品定位的既定目标对产品的形态、结构、色彩、材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的过程。它包括:产品造型方案设计、色彩与标识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原型制作、产品人机分析、产品材料与工艺分析、产品价值工程分析等几部分。

产品工艺设计是产品批量化生产之前的技术预演,是产品系统工程的关键过程。产品工艺设计由产品结构工程师和制造工艺工程师(包括技师)领衔,依据产品造型设计定案,确定产品零部件逻辑关系,设计专用件制造工艺,组织零部件装配工艺等。期间,工业设计师配合工程人员,负责设计意***的解释和造型设计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产品商品化设计是产品批量化生产之前的市场预演,是产品实现商品化的关键过程。由于社会分工和艺术门类设计学科的发展,工业设计师不再包揽产品商品化设计工作。产品商品化设计主要由艺术设计师负责。他们遵循企业形象规范,依据销售人员的市场信息,对产品包装、广告、服务等精心设计,以平面、立体,数字多媒体等形式向消费者展销商品。

(二)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过程概述

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同样是一个系统设计过程,一般分为文化形象设计和衍生产品设计两大部分(见***2)。

1 文化形象设计

文化形象设计是对所要表现文化进行综合归纳,并以***形、符号、形态等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的过程。文化形象设计分为文化概念设计和文化形象可视化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文化概念设计是文化形象可视化设计的基础,是文化形象可视化设计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文化概念设计由文化概念调研和文化概念定位两过程组成。文化概念调研主要包括文化现象调研和消费群体调研两方面内容。文化现象调研是文化概念调研的核心工作,是文化概念定位的重要依据,决定后期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的正确方向。文化现象调研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所体现出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收集和整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基础,把握其各种表现特征和运行规律。消费群体调研是对不同层次消费者对所研究文化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是后期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市场可行性的科学依据。文化概念定位是在文化概念调研的基础上对所要表现文化的总结和概括,是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文化形象可视化设计是文化概念的视觉传达设计。文化形象即文化概念在人们心目中的意象(文化原形),可以是现实事物的夸张变形(如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也可以是人为事物的抽象形态(如神像、圣物、吉祥物等)。面对一种文化,人们心中会有丰富多彩的意象。为此,文化形象可视化设计造型要素的选择必须符合文化概念定位,表达大家都能接受的文化意象。文化形象可视化设计主要通过夸张、联想、变形、拟人等手法进行设计表现。其中“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化形象可视化设计中最为重要。在设计创造过程中,拟人化的形态具有了一些人的基本特征,更容易在形态上赋予人的情感,给人以似曾相识亲切感,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同。文化形象可视化设计应尽可能地简洁。使后期开发设计的文化衍生产品适应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需求。文化形象可视化设计的具体过程如下:

(1)充分了解文化原形的特征。对文化历史、表象、内涵等诸方面加以综合归纳,得出原形与该文化概念的最佳契合点。

(2)通过夸张、变形、拟人等艺术手法设计出文化形象的基本形态。文化原形应造型简洁、个性突出、色彩鲜艳、动作神态丰富,视觉冲击力强。

(3)根据已定的文化原形方案进行衍生形象设计,完善文化形象体系。如:丰富其形象的动作神态,增添不同的性格特征,又或者是将其衍生成为家族形式等。

2 衍生产品设计

衍生产品设计是把文化可视化形象融入礼品、纪念品、玩具、用品等物品形态的过程,是文化产业商业化的重要途径。衍生产品设计包括产品载体选择和产品造型设计两个重要过程。产品载体选择即衍生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是设计师在文化概念定位和形象设计的基础上,选择某一产品作为文化形象载体的过程。对所有备选产品的调研、定位及后期的造型设计过程与现代工业产品系统设计过程相似。

(三)文化衍生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文化衍生产品制造行业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现代工业产品开发设计的一般规律,自然离不开产品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只是比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更大的一个系统,即在产品内部系统设计之外还兼顾文化形象设计的系统。

文化衍生产品与现代工业产品开发设计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保证产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文化衍生产品开发更加注重产品的精神功能开发。创新设计则侧重于产品外观造型的艺术设计;而现代工业产品开发设计则更为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开发,体现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良好结合的精神功能,创新设计侧重于产品结构和人机界面的优化设计。另一方面,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系统由文化形象设计和衍生产品设计两个子系统组成;而现代工业产品开发则是对既定的产品系统进行开发设计。

三、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的核心工作

(一)文化衍生产品对文化概念的合理演绎

文化衍生产品是文化概念的物化表现,坚持产品形象对文化形象的正确表述。文化衍生产品设计是系统设计过程。必须保证各个环节运行的内在序列,这是由系统理论的基本属性决定的。没有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形形的消费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就不可能形成较为全面和准确的文化概念。不从文化概念出发,文化形象设计就无法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文化形象就很难被大众所接受。文化衍生产品形态构思不以文化形象为原形,形态转换就无从下手且不知所终。因此,文化产业绝不是单纯的文化艺术现象,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文化衍生产品又是文化概念的再次升华,坚持产品形象对文化形象的必要创新。文化是特定人群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规范,引导并约束着新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新人们根据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又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着该文化。因此,文化形象设计结果基本符合文化概念定位的同时,又不能完全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形式。全球化与信息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大家需要彼此交流的平台。文化的认同和交融,使民族化和国际化不再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充分认识本土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优势;冷静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入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科学地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做好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从文化概念入手,文化衍生产品可以借鉴“国际化”的设计风格和现代文化理念来进行造型设计。意大利设计师阿莱西对文化形象产品——清宫木偶设计,遵循清宫人物的基本形制,概括和简化文化概念,对人物的形状、比例和色彩进行大胆的抽象和变形,最终取得巨大的成果。

(二)文化衍生产品材料与工艺的科学选择

材料与工艺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化形象和产品形象设计效果的表现。有些材料和工艺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在文化衍生产品设计时须充分兼顾这些特质。文化衍生产品设计既要兼顾产品对传统材料与工艺文化的传承,又要避免替代材料与工艺带来的文化冲突。旅游景区商铺中,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纪念品问题往往出在材料与工艺的文化表述。现代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对材质的恰当表现能够与人的心理产生一种心灵呼应的感觉。不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对使用者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同时不同的消费者又有着不同的爱好倾向、心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如女性喜欢钻石般晶莹剔透的、男性喜欢青铜般雄浑厚实的材质等。当产品使用对象为儿童时,为保证儿童使用的人身安全,必须充分研究儿童的人体机能;产品材料就应该避免使用坚硬、易碎的材料(如:玻璃、金属等),选用柔韧、无毒、不易滋生细菌的材料(如:布艺、橡胶等)。设计师必须充分了解选材的物理化学、人体感觉、机械加工等特性,将产品造型尺度控制在材料各项性能的有效承受范围内,并合理选择产品结构和表面处理工艺。

从设计到市场,还有制造和销售的环节。文化衍生产品在生产运营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是以现代工业生产效率、产品规模、生产组织、品质管理和市场销售为形式的文化产业。材料与工艺决定产品的生产成本,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最终影响着产品制造和商品化的可行性。不同的材料对应不同的加工工艺,不同的加工工艺又决定着产品批量化生产形式。既然文化衍生产品主要是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产品,那么面对大众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产品开发设计也必须表现出多样化。为此,柔性生产方式应该是文化衍生产品生产的首选。柔性生产方式是相对刚性生产方式而言的。刚性生产方式是指机械化自动流水线生产方式,它只能满足单一产品的生产。它的物流、信息流基本上是串行的,即必须按经营、管理、设计、制造的流程一步一步地运作。尽管流水线生产效率很高,但整个工厂运作效率并非很高。某个部门工作脱节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柔性生产方式是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基础上,以合理的设备配置和系统优化去适应产品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它的物流、信息流基本上是并行的。它不排挤传统手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不迷信电子加工工艺。追求以有限的投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尽管流水线生产效率不如刚性生产方式那么高,但整个工厂运作效率很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很强。如南京云锦材料——金线体现特有的金箔文化、纺织工艺体现特有的云锦手工艺文化,在其文化衍生产品——领带批量生产的过程中上就巧妙地掺入部分云锦手工艺、较好地体现了南京金箔和云锦文化。

统计研究生论文范文2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为河南中医学院1997年-2006年中医内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207篇。

1.2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类型、论文名称、关键词、论文类别、中医经典引用、西医知识运用、实验动物选用、实验方法应用、检测指标、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软件应用、参考文献。

1.3调查方法

按照调查内容设计《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调查表》,组织已毕业留校的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后,对每篇学位论文进行阅读,按照调查表内容逐条归类。所采集信息汇总后采用频次法进行数据处理。

2调查情况

2.1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3项统计中学位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类别分为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实验方法由于医学研究中具体实验方法很多,比如血脂的检测、肝功能的检测、血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以及现代新技术放射免***法、DNA检测、白介素的测定等等统计非常难,但都可以归类为定性和定量,定性指形态学、病理切片观察、心电***等为定性研究,定量指对某些检测指标的测定,有量的概念,两者都具备的为综合研究。经统计处理,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情况见表1。

2.2引用中医经典及西医知识运用情况

由于中医经典著作数量较多,因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引用中医古典医籍方面相对来说也十分丰富,我们对引用频次相对较高的中医经典(8%以上)进行统计,见表2。

西医知识运用相对集中,所列内容全部统计,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2.3实验动物选用情况

从论文选用实验动物来看,常见的有SD大鼠、Wistar大鼠、NIK大鼠、新西兰兔,除此外还有豚鼠、狗等。

2.4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情况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其研究起点和基础,同时可以评价研究生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显示通过对中医内科学专业207篇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显示,引文数量不太均衡,平均每篇学位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在50篇左右。从引文语种上看主要集中在中文、英文、日文3种,比例分别为83%、16.7%、0.3%。

2.5实验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情况看1999年以前的学位论文在实验研究中选用的检测方法与指标较为单一,主要是常规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形态学等检测,所用设备多为光学显微镜、普通病理切片机、心电***机、超声波等。2000年后的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免***组化、细胞培养、基因检测等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得到了应用。

2.6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应用的最多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其他统计方法依次为u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从统计软件的运用上看2001年前应用的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8-SPSS10,较低的版本,2001年后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10~13,这与软件开发有关,功能增加,应用更先进。近年来也有部分采用SAS等软件统计处理。

3结果分析

3.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全面

调查的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引用了大量中医古典医籍文献,反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与河南中医学院加强研究生中医古典医籍的教学分不开。引用的古典医籍主要为《黄帝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医林改错》《伤寒论》等居多,其次《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也有较多引用,反映了我院研究生对中医古典医籍的重视程度。

3.2医学知识进一步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西医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得到逐步提高,反映了研究生注重学习、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比如2000年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免***学的知识进行研究;2000年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免***组化技术的出现,这些方法在学位论文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3.3注重查阅外文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的语种分析,是对研究生外语程度和论文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能力的判断。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引用外文文献逐渐增多,这反映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外医学科学的研究动态,并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中,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减少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而且能及时吸收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

3.4注重临床医学科学研究

1998年我国对医学学位类型进行了调整,临床医学研究生设置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由于学位类型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医学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临床应用型人才,论文要求与科学学位也不尽相同。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多为临床研究,如证候学研究、中医药***临床研究等。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的临床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大多采用了随机对照法,部分设计还采用了盲法。科研水平、论文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不断更新

研究生的中医古典医籍引用虽然很多,但在应用古典医籍说明有关问题上有些牵强,阐述得不够清晰。这可能与研究生对古典医籍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培养研究生阅读、理解、掌握古典医籍的能力,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应加强古典医籍的教学。同时还要开设传统哲学、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加强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中医文化底蕴。

4.2实验设计应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重复性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在本次调查的论文中存在一些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临床设计中病人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不合理;对照组的选择不科学;实验因素选择不合理;非实验因素难以控制;盲法应用多数为单盲法,很少应用双盲、多盲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设计能力已有显著提高,这主要与我院在研究生中开设临床科研设计方法相关课程有很大关系。今后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增加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统计研究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统计理论研究 社会现状 注意要点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是什么?笔者个人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上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发展日趋走向全球化。这样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促进了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良性发展。

一、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社会现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优越性在于既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将二者有机地统一。统计工作,是对经济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为经济的管理提供信息参考,这不仅仅直接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了服务,还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因此,统计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统计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科学合理的,依据有以下这样三点:

(一)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僵局已经被打破

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槲夜的统计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以往的那些教条主义、门户之见等等都已经不存在,统计理论的研究环境是好的。

(二)统计理论的研究范畴越来越广阔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让资源、信息、文化等实现了有效地共享,对统计理论研究是十分有利的。比如,当前国际社会对统计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为统计研究提供了许多借鉴。

(三)我国统计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

我国统计调查模式、统计核算体系、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统计参与决策能力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处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但其研究工作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理论的不完善、实践的不充分等等。

二、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呢?主要是表现为统计理论的不完善、统计信息的失真、统计研究体制的不健全等等,这些具体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与一个因素相关联,就是统计理论脱离统计实践。

首先,必须明确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两者的关系。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也当如是。

其次,理解当前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关系。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个方面都处在发展的初期,统计理论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实践工作的限制,理论的发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都存在局限。

还有,统计理论研究对统计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统计信息能被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统计人员是否被重视以及重视的程度,关键是受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而不是统计理论如何高明,而我们经常看到的统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根本不是通过统计理论研究能解决的问题,它属于一个社会问题,只能通过严肃的***来解决。

三、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注意要点

(一)继承和发展我国现有的统计理论

过去对统计理论的轻视导致理论的实践性并不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统计理论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比如这些统计理论:

1.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和应用,包含自然技术领域里的应用和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应用。

2.核算统计研究,运用了一些概率统计方法,还运用了大量的非概率核算方法。这些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比如一些有关普查、全面调查活动,平衡表和经济账户的处理等等。

统计理论的发展和备受重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数理统计学术组织的权威性。当前统计理论在方法上日益丰富,对宏观调控、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但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统计学会,却是一个数理统计学术组织,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数理学派观点在统计学界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提醒我们,国际统计学会是一个倾向性极强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它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也就是说,中国统计理论研究和核算统计工作的方法是先进的,有许多经验具有在国际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二)重视借鉴他国理论与创新本国理论

我国经济发展走过了艰难的摸索时期,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也包括借鉴他国文明成果。统计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研究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如地域***治、文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另外,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还要大胆地引进与借鉴外国经验。我国统计理论现有的成果,是离不开对他国优秀理论的吸收。以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对他国的借鉴。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性、平等性的特征是共通的。这就决定了对他国优秀成果的利用是可行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也是统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动力。在统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里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本国原有理论基础上创新;二,借鉴他国理论进行创新;三,将本国理论与他国理论相结合进行创新。总之,一切有利于统计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着运用的。创新,这是理论研究要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统计理论研究离不开理论基础,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对我国统计理论进行研究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对统计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志眉,数据挖掘与统计理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统计研究生论文范文4

摘要: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和电子游戏在教育领域的逐渐应用,引起了教育游戏研究的升温。本文在教育游戏理论研究文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游戏理论研究关注点及其差异,提出了我国教育游戏研究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游戏;理论研究;现状;思考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教育游戏主要指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和传统的游戏活动。传统的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活动中经常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游戏类教育软件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但关于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研究却可以追溯到柏拉***、亚里士多德时代。20世纪 80 年代,Bowman 开始尝试将电视游戏(Video Game)整合到教学设计中。

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 Marc Prensky在2000年出版的《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基于数字游戏学习的概念、效果以及在教育、***事和培训中的应用和对于孩子们学习、成人的工作产生的作用。并预言21世纪的学习***不是课程的数字化,学习的网络化,也不是无线、宽带、即时学习或学习管理系统的出现,而是学习不再伴有“痛苦”。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将改变“学习是苦差事”的传统看法,实现“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理想状态。国内关于计算机和网络类教育游戏的关注和研究基本上从本世纪初才开始,2004年,上海盛大公司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5周年制作的教育游戏软件《学***》再次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对教育游戏的普遍注意。为了解我国教育游戏的研究状况,我们采用量化统计的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所有关于教育游戏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探析我国 “教育游戏”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

1研究论文统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对1979―2007年12月以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6个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关于“教育游戏”方面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检索项用的是“文献标题”,检索词为“教育游戏,统计核心期刊文章数量时,我们使用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为“篇名”项,文献范围限定在“核心期刊”。

2关于“教育游戏”有关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1) 研究文献数量庞大

关于“教育游戏”有关的研究论文调查显示(如表1),从1979―1998年,没有检索到关于“教育游戏”的文献,1999―2007年,共检索到418篇文献,平均每年产生学术论文将近47篇,其中学术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312篇(核心期刊22篇);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收录论文29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10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62篇。

(2) 研究和关注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年产生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趋势(如***1)来看,连续8年来,我国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1999年,共检索到12篇文献,其中有8篇文章与幼儿教育有关,占本年文献总数的2/3;2000年,共19篇,其中有10篇文章与幼儿教育有关,将近占本年文献总数的1/2;2001年,共14篇,其中4篇论文与幼儿教育有关。从1999―2001年的论文数量和研究内容来看,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阶段,因而可以看作是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起始阶段。从2002年起,研究文献数量剧增,研究内容逐渐引起研究生们的关注,研究文献中陆续出现了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说明我国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教育游戏的研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3) 研究关注点分析

① “教育游戏”研究的起始阶段

1999―2001三年间共45篇,研究内容比较浅显,其中50%的文献主要研究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约占1/6的文献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游戏运用的特点、途径、优势和教育功能等方面;其余文献主要集中在“传统教育游戏”的概念、推广和应用等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从适用学段来说,主要指导幼儿教育,对大学和中小学的教学影响不大;从学科教学来看主要应用于体育教学,其他学科教学中教育游戏的探索较少。但是,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游戏的研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② “教育游戏”研究的迅速发展阶段

从2002年起,我国对“教育游戏”的研究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关注点由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逐渐扩展到理论研究、学科研究、幼儿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游戏、教育软件、拯救游戏沉迷者、国外“教育游戏”经验和相关调查的研究等方面(如***2)。

关于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是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基础,也是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主要内容,统计中共检索到文献156篇,占该阶段研究文献的41%。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游戏引发的教育改革、教育作用与价值、教育中计算机游戏的设计、开发、发展、应用等。

教育游戏与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传统游戏在幼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重要作用和价值等;同时,通过翻绳游戏、沙盘游戏、换水游戏、泥土游戏等实践活动探究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研究成果涉及面广,内容充实,数量可观,说明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引起了教师的普遍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同步迈进,既为教育游戏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为教育游戏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2002―2007年,关于教育游戏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如表2)总体来看研究数量太少,且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科学课程上,说明关于教育游戏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的潜力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教育游戏与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献只有10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游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游戏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发展、教育游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教师们打破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游戏得到启示,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运用沙盘游戏、体育游戏、户外游戏等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实践,探讨儿童心理游戏辅导的方法,虽然这一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但这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已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悄然而起,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完成“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于网络游戏、教育软件的研究文献有13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游戏的开发,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教育特点、教育应用和功能、教育案例分析等。

拯救游戏沉迷者的研究主要有:青少年玩游戏的动机分析、影响分析;对游戏者的警惕教育、安全教育、教育策略、教育改革;针对游戏沉迷现象进行游戏开发的策略研究,救助游戏沉迷者的建议、方法等。

国外教育游戏经验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游戏网站介绍、教育游戏软件的比较分析;美国幼儿游戏教育经验研究(如:培养儿童读写能力、逻辑数学思维能力、音乐教育等);德国学校心理教育技术和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中的方案教学等经验研究。相关调查研究主要有游戏爱好者的个人特性分析、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途径、应用现状和前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方面。

3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的思考

(1) 加强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的转化

通过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理论研究文献与实践研究文献之比为12:1,说明我国对教育游戏的研究依然重理论、轻实践。目前,人们对教育游戏在教育中的功能、应用特点、教育游戏与教育等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应用等实践方面的研究,力争使理论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践,用实践研究的成果去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和发展。

(2) 加强教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或学习的结合

我国教育游戏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进行教学和学习的研究文献和实践应用都很少,教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的研究文献虽然有23篇,但这些论文都是基于传统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育游戏与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文献更少。因此,加强教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或学习相结合尤其是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结合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另外,要注意将研究中产生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供其他教师学习和借鉴。只有教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或学习相结合,教育游戏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和乐学才能变成现实。

(3) 深入探究游戏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和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游戏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师生角色,主动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这是教育游戏学习环境中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深入探究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和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今后应该将其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4) 总结传统游戏教育的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嫁接到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中,同时借鉴国外教育游戏开发和教学的经验,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引领下,游戏教学将会对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变革。

(5) 加强“电子游戏”向“教育游戏”的转换,解决游戏沉迷问题,实现游戏的教育价值

“电子游戏”使广大青少年如痴如醉,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给学生的教育和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电子游戏在玩家动机、兴趣激发、持久注意力、情境感染等方面的设计策略完全可以为教育游戏的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开发者加强“电子游戏”向“教育游戏”的转换,既可以解决青少年的游戏沉迷问题,又可以实现游戏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市场上会把游戏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也可以实现企业盈利和学生教育的双赢。

(6) ***门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探究新型教企合作形式

2004年底,上海市教委公开向社会征集网络益智游戏,中标产品将由教委免费向下属1500所中小学推广。这在当时教育界和游戏界掀起了轩然***,同时也传递出一个信号――***门开始定制需求,以引导教育游戏企业的研发方向。[4]在教育游戏开发的过程中,***门要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加强***门与游戏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功能,探究新型教企合作形式,在优化产业***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等方面形成合力。[5]

参 考 文 献

统计研究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现状;研究趋势;论文

【中***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15―04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的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国传统实验教学环节不足、实验资源不均衡,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与建设有利于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发展脉络,拟重点从研究内容入手,探悉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是指开展虚拟实验教学所需要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硬件环境包括计算机终端、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等,软件环境包括基础软件、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软件、实验教学资源及理论指导等。本文所研究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是指为开展虚拟实验所搭建的教与学环境,主要指软件方面的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一 研究设计与思路

1 研究资料

研究材料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虚拟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时间从2005年至2009年1月公开发表的主题中含有“虚拟实验”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共437篇,以下从发表时间、研究内容两个维度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材料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对量化结果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1]它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一种,通常是先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然后将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和纬度系统进行评判记录,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分析法实施步骤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抽取样本、选择分析单位、建立分析类目、进行评判记录、定量处理与计算以及解释与检验等几部分。本研究资料采用数据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统计绘***和统计报表。

二 研究结果(即研究现状)分析

1 从时间上看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受到的关注程度及其原因

以“虚拟实验”为关键词,时间段分别从1979年到1999年、2000年到2004年、2005年到2009年1月进行检索,题名中包含“虚拟实验”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如表1所示。从三个时间段检索的论文数量来看,近几年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可见,对于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一个新热点,分析其原因是主要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使部分虚拟实验环境的设计与开发成为现实,并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应用于实践,使各类虚拟实验室建设成为可能。而且,虚拟实验环境的研究与实现极大地降低了实验室建设成本,缓解了由于财***压力给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也就具有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起了更多学者、专家的关注。

表1 三个时间段检索的论文数量

2 从内容上看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其分析

通过对2005年以来检索的437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学位论文进行研究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虚拟实验平台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虚拟实验的设计、虚拟实验的教学研究及虚拟实验相关开发技术研究等,在检索的论文中各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所占比例情况如***1所示。

(1)虚拟实验平台与系统的研究

从***1可以看出,虚拟实验平台与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论文较多,其数量达175篇。可见,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验平台和系统的搭建提供了技术支持,虚拟实验的实践研究首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是探讨某门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系统设计或开发过程,如顾九春等[2]在论文中论述了基于matlab提供的函数和控制系统分析工具箱开发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系统,对课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比较简单,论文中没有进行应用效果的分析。关于虚拟实验平台设计或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论文有66篇。周冬婉[3]在论文中论述了实验系统平台的设计,并实现了简单开发,论文中无应用方面的论述。关于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论文有109篇。虚拟实验平台、系统研究的论文中进行设计并实现的比较多,在实验中应用的不多,对应用效果分析的就更少了。设计与开发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交互性以及可扩展性的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有利于虚拟实验的开展和实施,有利于虚拟实验的共建共享。通过分析以上175篇关于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研究论文发现,目前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的开发各自为***,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很难实现平台和资源的共享。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大都是基于某一门课程实现,开发的技术种类繁多。

***1 虚拟实验研究内容情况

(2)虚拟实验教学研究

虚拟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指导虚拟实验教学实践,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93篇。教学研究方面的研究内容情况如***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拟实验理论层次的应用研究,如黄凯旋[4]论述了如何更好地发展实验教学,提出了建立开放式实验与虚拟实验结合的完全开放式实验室,田静[5]在论文中浅谈了虚拟实验在理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等;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如朱乾[6]通过“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利用虚拟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吴伟雄[7]探讨了在电工学教学中采用虚拟实验手段的意义和课堂教学方法等;教学效果分析,如于洪涛等[8]探讨了桌面虚拟实验对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学习的作用,最后通过调查问卷法和实验法来验证桌面虚拟实验对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学习的作用,陈柳君[9]探讨了虚拟实验的理论意义,没有具体讨论虚拟实验的应用效果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虚拟实验的作用、虚实结合的理论探讨与教学改革研究等。关于虚拟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的较多,对实际应用效果的研究比较少,这对虚拟实验教学实践而言显然是不够的。

***2 虚拟实验教学研究情况

(3)虚拟实验设计与开发研究

虚拟实验设计的开发是虚拟实验教学开展和实施的前提,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74篇。虚拟实验指所有实验过程均在虚拟环境中以虚拟的形式完成,不涉及真实的实验仪器设备的实验,目前虚拟实验的主要形式有实验演示、仿真实验、虚拟仪器三种。[10]其中实验演示主要演示实验的详细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供学生用于观察实验的实际执行过程,主要是基于某一种或几种技术或工具开发某一门课程或课程一部分虚拟实验,如刘英杰等[11]基于3ds Max和Virtools技术对大学物理实验功能进行了简易设计并对开发流程进行了阐述。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实验环境。学生可以按实验要求组装实验系统,通过改变实验模型的参数进行各种模拟实验,观察其实验显示结果,孙俊峰等[12]在论文中以心理学实验为例,提出了虚拟实验展开的方式,将虚拟实验分为实验准备、交互实验和结果反馈三个阶段。虚拟仪器是在计算机上配置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如张子刚[13]的硕士论文《基于LabVIEW的虚拟实验仪器设计研究》,该论文以PC-DAQ/PCI插卡式结构的硬件平台,采用数据采集板,实现AD7202在Labview中的数据采集。论文重点讲述了虚拟数字存储示波器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在虚拟实验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中,虚拟实验被教师上课演示的多,被学生实际操作的少;虚拟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少;虚拟实验以作业方式应用的多,单独开设实验课程的很少。[1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4)虚拟实验设计与开发应用的相关技术研究

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为虚拟实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工具,各种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虚拟实验的开发。关于虚拟实验设计与开发应用的相关技术研究,主要是把互联网技术、动画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等相关技术(如Java、VRML、Flash、3D等)引入到虚拟实验设计中,从技术的角度深入探讨虚拟实验建设的可行性,主要集中在3D、VRML、Flash等技术在虚拟实验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或者此技术在某个实验环节中的应用,或者侧重于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的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开发,论文数量有38篇,各种技术使用与研究情况如***3所示。

***3 开发技术研究情况

(5)虚拟实验环境相关标准、规范、管理与评价方面的研究

虚拟实验环境相关标准、规范、管理与评价的研究可以为建立统一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提供依据和保障。然而,在检索的论文中只有2篇论文对标准化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范新伟等[15]的《虚拟实验标准化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虚拟实验标准化信息模型,并提出了信息模型的xml绑定和用Web Service实现的解决方案,作者对虚拟实验的标准化提出了一些见解,并对实践结果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进一步的工作还有待于大量的实践来进行验证和不断的修改完善。李小燕[16]的《虚拟实验中仪器通信的标准化研究》,该论文针对虚拟实验重复开发,复用性差以及互操作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个虚拟仪器间通信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建立了仪器间通信的信息模型。在当前的研究中只有2篇此方面的相关论文对虚拟实验的研究是不够的,而且虚拟实验环境的评价和虚拟实验管理方面的研究也是空白。

随着虚拟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各种技术被引入进来,这些技术、协议或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以及虚拟教学平台、系统和已有平台、系统的互操作都需要深入研究。此外,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的开发也需要一个规范,因此对虚拟实验环境相关标准与管理的研究极为迫切。

3 其他需要阐明的现象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实验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逐渐成为计算机领域与教育技术界研究的方向与热点,特别是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建构及应用更应引起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但是,就国内目前的研究来看,教育技术领域还没有给予较多的关注,从2005年以来的研究论文结果看,在虚拟实验方面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有3篇文章、《电化教育研究》上有2篇文章、《现代教育技术》有8篇文章、《中国远程教育》有3篇文章,这对于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热点而言是不够的。再者,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领域的杂志或学位论文中,其的期刊方面,一般期刊的论文较多,核心期刊论文不多,在学位论文中硕士论文较多,博士论文不多,这说明对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 研究趋势分析

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时间很短,研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虚拟实验作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我国教育面临的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克服实验资源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以上分析,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展评价、测试、管理等标准和规范的研究

制定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的评价、测试、管理等标准和规范,为建立统一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提供依据和保障。针对我国虚拟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基于统一支撑平台的虚拟实验开发标准,制定虚拟实验的评价、指导、管理和基础软件跨平台规范,实现平台和资源的高度共享,通过多种标准与规范的有机结合,解决分布式的实验教学与现有的教学系统协同工作的问题,从而实现协同工作,提高其共享性和复用性。

2 虚拟实验平台的统一开发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开发集实物演示、实物仿真、创新设计、智能指导和管理于一体,具有良好交互性和可扩展性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是当前和未来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突破目前的各自为***、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协同性平台开发的局面。

3 虚拟实验的多方面设计与开发

在统一标准与规范的指导下的适合教学需要的更多的虚拟实验设计与开发是当前虚拟实验教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有利于为教育提供丰富的虚拟实验资源,从而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虚拟实验服务,也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加强虚拟实验的指导与管理研究

虚拟实验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过程指导和效果评价,导致虚拟实验的优越性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发挥。因此,应开展虚拟实验过程的智能指导和实验结果自动批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虚拟实验指导与管理系统,包括实验知识辅助学习、实验智能指导、实验结果自动批改、实验答疑、实验教学效果评估等功能;开发跨平台的虚拟实验管理系统,为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提供服务并开展应用,并展开视角对使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学习进行评价的研究。

5 开展虚拟实验应用研究

虚拟实验只有在不断的完善、经过实践检验后,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才能应用于实验教学和推广,因此,虚拟实验的应用研究对此研究课题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系统设计与开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开发,未来应加大虚拟实验系统应用于教学的模式与效果分析、虚拟实验系统开发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尤其从学生视角对使用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进行实验学习的评价研究需加强。

四 结语

虚拟实验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在教育、科研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构建现代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教育背景下,融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必将促进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

――――――――――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8.

[2] 顾九春,王品,宋进桂 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3):50-53.

[3] 周冬婉.电路理论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集体经济,2008,(1):160-161.

[4] 黄凯旋.开放与虚拟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9):1119-1121.

[5] 田静.浅谈虚拟实验在理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9):11.

[6] 朱乾.基于虚拟实验系统的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84-86.

[7] 吴伟雄,褚莲娣.基于虚拟实验的教学方法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5,(6):105-107.

[8] 于洪涛,杨雪,孙艳丽.桌面虚拟实验的教学效应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15-118.

[9][10]陈柳君.实验教学中虚拟实验的有效性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203-205.

[11] 刘英杰,杨雪,阚宝朋.基于3dsMax和Virtools的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6):88-92.

[12] 孙俊峰,游运华,卢洁 等.基于VRML的心理学虚拟实验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2006,(4):283-286.

[13] 张子刚.基于LabVIEW的虚拟实验仪器设计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7.

[14] 李凌云,王海***.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08,(4):111-114.

[15] 范新伟,申瑞民,申丽萍.虚拟实验标准化的研究和解决方案[J].计算机仿真,2005,(1):175-179.

[16] 李小燕.虚拟实验中仪器通信的标准化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6,(6):205-208.

[17] 李凌云,王海***.网络虚拟实验系统构建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02-105.

统计研究生论文范文6

Abstract: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four aspects of papers' published year, involving fields, research agencies and the first author which is related to study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cluded in Chinese sci-tech periodical database of VIP,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in nearly 10 years, and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focus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uggested enterprise should apply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actively to improve their market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 虚拟样机技术;论文统计;计量分析

Key words: virtual prototyping technology;paper statistics;quantitative analysis

中***分类号:C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312-02

0 引言

虚拟样机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在计算机上建立能够反映产品特性的样机模型,用样机模型代替物理样机在各种工况下进行仿真试验和分析,测试和评估产品的整体性能,进而不断改进和优化样机模型的设计,直至获得最优设计方案后,再制造物理样机[1]。虚拟样机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产品研发和设计思想,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研发和设计的技术风险和开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产品性能,加速了新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开发、研制与使用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获得重大进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不同领域。世界众多著名的制造公司在生产开发过程中都广泛采用虚拟样机技术,设计、装机、测试都在计算机中模拟完成,保证了产品一次试制成功[2]。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快速推出产品,迅速抢占国际市场,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依托“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一平台,通过对2003~2012年10年期间与虚拟样机技术相关的期刊论文的检索,采用论文计量学方法,对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和总结我国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状况,以期为虚拟样机技术今后在我国更广泛地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本文以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统计分析源,以2003~2012年为时间条件,以“全部期刊”为期刊范围,以“虚拟样机”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全部专业论文的检索,经过整理汇总,删除重复论文后共计2508篇。通过EXCEL将整理后的论文数据套录成数据库,采用论文计量学方法对论文的发表年份、涉及领域、研究机构以及第一作者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和总结近10年来我国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状况[3]。

2 统计分析结果

2.1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年份统计分析 从***1和表1可以看出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数量的增长态势。2003年至2009年期间,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论文数量增加的幅度最大,之后增加幅度在逐年减小,2009年论文数量达到顶峰。这表明,2003年至2009年,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发展得比较快,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从2010年开始,论文数量较大幅度减少,特别是2012年,论文数量减少到152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近三年对虚拟样机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力度减小,也有可能是相关研究论文的产出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库的收录有一定时滞性[4]。

2.2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涉及领域统计分析 笔者对研究主题涉及到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工、汽车与发动机、工程机械、矿产机械、农业机械、机器人与机械手、教育等领域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涉及各个领域,部分论文同时涉及多个领域,论文涉及领域分布情况见***2。论文产出居前三位的领域是汽车、工程机械、机器人,这表明,随着汽车、工程机械、机器人领域近十年来的迅猛发展,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在这些领域中也取得了不斐的成果。

2.3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在2508篇论文中,没有署名作者单位的共有23篇。笔者将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分为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大专院校四类研究机构,统计结果见表2。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本科院校,为2145篇,科研院所、企业和大专院校发文数量分别为419篇、368篇、117篇,其中科研院所、企业、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作者合著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80篇、244篇、46篇,本科院校的发文数量远远高于其他机构。这充分显示,本科院校是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的主要机构。

2.4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根据论文第一作者发文数量的统计结果可知,无作者数据的论文10篇,大部分作者1至2篇,发文数量排列前10位的作者见表3,其中,七位是本科院校的教授或讲师,二位是博士研究生,只有一位是科研院所的高级工程师,由此可见,本科院校的教授和教师是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的中坚力量。

3 结论与建议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3~2012年10年期间,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发展迅速,至2009年达到顶峰,近年又逐渐回落;应用研究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研究成果比较多的是汽车、工程机械、机器人领域;应用研究的主要机构是本科院校,应用研究的主要群体是本科院校的学者和教师。本文的检索分析结果不一定能够全面反映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状况,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机构和群体比较单一。

虚拟样机技术问世之后,得到许多发达国家制造商的高度重视,立即将这一先进制造技术引入企业的产品开发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应仅在本科院校,不应仅有本科院校的学者和教师,更应广泛推广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让广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参与研究和应用。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应积极主动充分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减小产品的技术风险,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研发的成本,提高产品的性能,从而增强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和市场竞争力。此外,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专家也应加强向企业推广虚拟样机技术,推动这一先进制造技术在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虚拟样机技术与ADAMS应用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熊光楞,李伯虎,柴旭东.虚拟样机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2001,(1):114-117.

统计研究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管理会计 权变理论 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会计学科的性质具有特殊性。管理会计学科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由多学科交叉、渗透逐渐发展起来的综合叉学科,其随各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动态性。

《管理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上世纪80年表的论文超过30%是应用性研究,描述实务而不采用任何清晰的理论,90年代开始应用型研究论文明显减少,尤其到90年代后期几乎消失。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且理论也在不断转换。近三十年来,西方管理会计研究采用的理论包括权变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经济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控制系统理论等。Fisher(1995),Cadez与Guilding(2008)认为,权变理论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范式,冯巧根(2014)认为,当前比较符合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是权变理论。

一、管理会计权变理论概述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由技术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管理分系统组成,并属于更广泛环境的分系统。技术影响对组织投入的种类、转换过程的性质和系统的产出,社会系统决定对技术利用的有效性。

作为社会的分系统,组织必须在整个环境超系统的制约下达到其目标,组织为社会完成某种职能,反之,组织也对其环境超系统产生影响;技术分系统指人们使用的知识、技术、装备和设施;结构分系统是组织工作任务分工(差异化)和协作(整体化)的方式方法;社会心理分系统由相互作用的个人和群体组成,包括个人行为与动机、地位与作用关系、群体动力学和影响系统;管理分系统负责协调各分系统,使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其制定目标、拟定全面的战略和经营计划、设计结构并建立控制程序。

技术通常会决定组织结构的类型,并影响社会心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不仅受内部组织的技术、结构和任务的影响,而且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根据系统模型,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分系统组成,并由可识别的界限与其环境超系统区别的系统。权变理论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权变因素的关系模式,即各变量的形态。权变理论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宜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

传统组织理论认为:对所有公司而言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优组织设计。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最组织设计,组织的业绩依赖于组织结构与其他情境变量,如环境、技术、战略、组织规模、文化的匹配性等。权变理论研究组织设计与组织情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与组织情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权变理论的实质是,没有普遍适用的最优组织设计与管理方法,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上述权变因素之间的适合性或匹配性。

二、管理会计权变理论研究评析

权变理论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阐释权变因素如何影响组织的有效性,即组织的设计与功能。管理会计系统可视为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Hopwood(1974)认为,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相互联系,管理会计系统的设计与组织结构的设计,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

权变理论引入管理会计的前提假设是:没有普遍适用的管理会计系统,在任何情境下适用于任何组织。相反,组织需要探索并建立与其情境相匹配的会计系统,即组织的管理会计系统必须适应环境,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

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成为许多组织决策与控制的主要工具,预算控制是最主要的方法。管理会计的发展始于80年代早期引入的作业成本法,90年代早期平衡计分卡将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整合为一体化框架,将战略与营运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组织最广泛使用的管理控制系统。

为什么组织的管理会计系统不断变化,各不相同?自20世纪70年代起,管理会计引入权变理论解释多种类型的管理会计实践,说明不存在普遍最优的管理会计系统。研究者从环境、技术、组织结构等因素解释不同情境下的会计系统。用权变理论解释管理会计实践,是研究具体的管理会计方法与组织相关的情境变量的适合性。管理会计的权变因素评析如下: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权变理论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被最广泛关注的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从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维度进行定义。复杂性是指组织面临外部因素的多样性,动态性是指外部环境的稳定性程度。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被认为是风险或机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组织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影响因素部分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及随之而来的更激烈的竞争,部分是由于组织不再作为一个企业整体控制价值链的所有方面,规模越小、业务越集中的组织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多。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计量也是影响因素。管理层比较容易将能够识别的环境不确定性纳入计量范围,虽然有可能是比较主观的计量,但是也可以认为是最相关的不确定性。个体能够识别的不确定性最直接地影响其行为。但是个体能够识别的不确定性及风险,与客观存在的更多其他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只有间接联系。同一行业的组织对环境认知的差异,会导致组织设计与管理实践上的差异。

Khandwalla(1972)研究发现,竞争的强度影响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而且不同类型的竞争,如价格、市场、产品竞争,对制造企业所采用的控制系统有不同的影响。David Otley(1978)研究了经营环境差异对会计系统的影响。对于事业部经理的业绩评价,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如处于盈利比较困难的环境,与盈利相对比较容易的环境,高层管理者对这两种情形会用完全不同的预算信息评价经理业绩。

Burns,Stalker(1961)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研究表明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具适应性的反应系统,采用灵活有机的组织形式应对突发事件。

外部环境因素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决定了管理会计实务与组织的匹配性。管理会计系统必须在不同的环境下改变其功能以支持组织的工作。因此,管理会计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识别管理会计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有效性。

2.技术

管理会计系统最基本、最长期的权变因素,是产品生产技术。组织采用的技术变化,经常会导致管理会计实务方式变化。生产技术类型可分为单件生产、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a、分步生产,其长期以来被视为影响组织内部会计系统的因素。产品生产过程的性质决定成本分配的金额,而不是成本分摊决定生产过程。分批法生产方式下产品成本的计量是清晰界定的,需要分摊的金额很少,因为大部分都是直接成本,可与产品直接联系;相反,分步法生产产品,由于大量成本是联合成本,需要分摊大量的共同成本。因此,单件生产与小批量生产所需的详细而准确的成本计算,不能用于分步法生产的成本计算。

生产技术对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采用大批量生产技术的组织主要采用正式的、机械式的控制,如采用预算系统支持日常的营运管理。相反,非标准产品采用复杂的单件生产技术,需要采用灵活有机式的控制,如社会控制与人员控制,以鼓励员工对不同情形的快速回应。随着当代管理创新引入即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组织需要有效的方法,计量战略活动的结果。将战略与营运结合的管理控制系统,如平衡计分卡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需要。

3.组织结构

P. Tiessen(1983)用与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相关的任务结构,与权力结构两个维度来定义组织结构。任务结构是指任务能够得到清晰阐明和分解的程度及人员负责的程度,即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程度。任务结构界定具体说明了营运与管理程序的范围,任务是明确的,每个职能角色的方法、职责和权力都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详尽的任务结构类似于合同,合同的当事人是主管与下属,其作用在于减少个体的灵活性。任务结构可能与技术、环境等情境变量相联系。

权力结构与任务结构通过Hickson(1971)建立的社会权力模型相联系。该模型认为,社会权力源于个体成功应对重大的组织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不确定起因于非常规技术或不确定的环境,作业者不能按照任务结构的要求进行作业,要求决策者发挥自由裁量权,使其能运用社会权力。这种权力是被合法授权的社会权力的一部分,即在组织内部普遍认可的。因此,权力的分散是组织对技术与环境不确定性的积极回应,这些不确定性产生了对经理层发挥判断力的需要。

具有稳定技术和环境的组织,适宜于机械式管理系统,而具有复杂的、动态的技术的组织需要比较灵活的组织结构,即适应有机式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重新确定每项任务,采用网络而非等级控制,强调横向的而非垂直的沟通交往。

组织结构与控制必然相联系。在任务高度结构化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程序作业强化控制,在极端情况下,控制能使作业严格按照预定的程序执行。如标准成本系统将管理会计系统的业绩评价标准,与整个生产流程联系在一起,发挥了控制作用。

Lawrence与Lorsch(1967)从差异性与整合两个维度定义组织结构。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加,差异度增加。组织差异的增加最终导致增加整合与控制子单位的困难。评估管理会计实务与组织结构的适合性,需要结合其他情境变量,如外部环境、技术、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者比较关注分权组织结构与团队结构。去中心化组织而形成的分权结构,是由于产品或市场而非组织功能。削减中间管理层后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传统上中间管理层的决策权转移给下层经理。 Bruns与Waterhouse(1975)认为,生产技术复杂的分权组织,趋向于使用预算控制,强调正式的管理控制系统,而集权组织更愿意使用人际控制,认为预算缺乏灵活性。

比较而言,团队组织履行组织功能的特点是多功能、非永久性。实施团队组织结构需要对团队投入成本进行计量,传统会计数据的计量方法可能不适合于团队结构。目前对团队组织结构的管理会计实务研究比较少。

4.组织规模

与技术类似,组织规模是组织能高度控制的权变因素。作为派生变量,组织规模可以通过员工人数、总资产等组织资源来衡量,也可以通过度量组织产出,如客户拥有量、收入规模来衡量。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中,采用的度量方式取决于研究的维度与情境。Bruns与Waterhouse(1975)认为,规模较大的组织,由于使用比较复杂的技术,生产营运过程标准化、程序化,专家比较多,通常实施管理控制。而规模较小的组织,由于集中决策,会计控制系统比较简单,主要实施人际控制。

5.组织战略

组织战略是管理会计研究中相对较新的权变因素。战略以多种直接的方式影响控制系统的设计,影响的方式取决于所采用的战略。战略对组织的重要性在于,对其他权变因素发挥极大的影响。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管理层必须不断评估外部环境、技术、组织结构与管理控制系统。

对战略的权变研究大多集中于识别最适合组织战略的管理会计实务,因为管理会计实务被视为实现组织战略的工具。但Chenhall 与 Langfield Smith(1998)发现,管理会计实务与组织战略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其研究了管理会计实务和成本领先与差异化两种战略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如作业成本法、战略规划对两种战略都有益。因此,高效能公司选择任何一种战略,都能通过管理会计工具获得更高的收益。

目前对于战略与管理控制系统的权变研究成果并不完善,原因一是对战略的简单分类不能反映现实中组织战略的复杂性。此外,名义战略是否就是实际采用的战略,整体战略的实施范围是否覆盖到全部子单位都不清晰,因为子单位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二是所研究的控制系统的维度差异较大,没有一致的结构或情境,导致研究成果不完善。

6.文化

文化可分为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在国家文化层面,管理会计研究最广泛使用的是Hofstede(1984)提出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避免不确定性、男权主义对女权主义、注重短期与注重长期。迄今为止国家文化对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难以总结成一般性的结论,主要原因一是某一国家的个人与团体存在广泛差异,研究衡量的只是平均水平。特定公司员工的态度与行为与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二是组织文化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产生了强烈影响。

组织文化与国家文化相互联系,组织文化蕴含着组织成员共同享有并影响其行为的社会规范、价值、信仰。Fish(1995)认为,强势的组织文化能减少控制机制的需要,因此,影响管理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是很重要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三、总结与展望

权变理论丰富了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不仅将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范围延伸到战略管理、预算制定、业绩评价、成本系统等影响因素,而且还能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交互检验,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经济后果进行多维度考查。David Otley(2016)认为,过去四十年基于权变理论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研究是一个成功的经历,对于不同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所导致的结果差异提出了深刻见解。

管理会计权变理论研究受到批评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合适的权变因素并没有从理论上清晰阐明。而且权变因素不完备,忽略了某些关键因素;二是缺乏对组织有效性的研究。组织有效性是权变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实务中非常需要,但理论研究被严重忽视;三是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因为研究对象的情况各不相同,样本差异较大,变量构造不同,加之数据来源、变量测量方式、权变因素组合模式的差异,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四是没有建立知识体系。基于权变理论研究,管理会计没有利用前期研究成果。有些较新的研究经常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或略有差异的体系,这给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构建带来了挑战。

当代管理会计控制的情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商业环境加速变化,竞争加剧带来区域与全球性的更大不确定性。技术呈现加速变化的态势,计算机与网络使商业实践的变化日新月异,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原有控制模型的失效。组织结构越来越淡化科层制趋向扁平化,许多组织聚焦于核心业务重构组织结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因此,对管理会计权变理论作用的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与以前比较,管理会计权变理论必须以更加动态多样化的方式,采用基于过程的模型研究组织的变革机制,实施修正的管理控制系统。

未来研究方向:跨组织边界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研究。

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使组织间因产业链的分工相互依赖度增加。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链的整合,企业间的横向合作不断强化,组织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战略联盟。以此将活动范围和产生不确定的力量置于内部控制下,减少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种战略协作、利益分享将组织内嵌于供应链中,这类供应链跨越不同的法律实体,需要新的管理控制系统。这促使管理会计作用范围发生较大的改变,将由传统的组织内拓展到组织间协作这一崭新层面(王斌,2014)。Henri Dekker(2016)认为,这是研究者探索组织内与组织间管理会计边界的机会。认为关于边界的研究,能够提供对组织内与组织间管理会计更好的理解。

管理会计在跨组织关系管理方面最重要的功能是:管理、控制和评价企业处理组织间关系的能力、行为及其后果。这扩展了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也对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之一是:跨组织边界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研究。具体而言,是我国特有的组织间关系治理模式,与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研究,也可称为组织间关系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

未来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David Otley(2016)认为,管理会计权变理论有机会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使用。如定量研究可利用定性研究阐述分析研究的问题,或定性研究可用定量研究解释权变理论的结果。Henri Dekker(2016)也认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联合的潜能。指出就管理会计控制与相关情境因素的研究而言,定性研究能对组织间的控制提供深度理解,而定量研究能为定性研究提供大量样本数据,两者结合有利于研究深化,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喜英.国外管理会计权变理论文献综述及启示[J].新会计,2015(1).

[2] 王斌,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

[3]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J].会计之友,2014(32).

[4] Maleen Z G,Michael S C.Pick,mix or match? A discussion of theories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_business & management, 2009,16(2).

[5] David T O.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1980-2014 [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16(31).

统计研究生论文范文8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__年,***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策。美国国家教育***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__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__年5月-20__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__年9月-20__年1月,开发软件

20__年2月-20__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__年9月-20__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

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__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__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__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__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__年(新加坡)、20__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__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__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统计研究生论文范文9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策。美国国家教育***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统计研究生论文集锦

学习

环境监测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监测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环境监测论文大全,智能环境监测毕业论文。长期以来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导致了环境工程的教学上出现了一定的误区。1传统实验教学问题的分析在传统的环

学习

交易营销论文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交易营销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期末小论文,成功营销论文范文10篇。关系营销一词是1983年白瑞(Berry)在服务营销的论文中首先引入文献:“关系营销就是提供多种服务的企业吸引、维持、和促进顾客关系”。关系营销最早是在1

学习

透析室医生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透析室医生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透析室护士个人总结及计划,透析室医生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1.2方法两组共50名,对照组,以往转入血透室先跟班2~4w未经严格培训考核直接进行单独倒班工作。改进组,在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3个月或3

学习

电算化审计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电算化审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论文范文,电算化审计的文献。2、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

学习

卫生部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卫生部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卫生部工作计划格式及范文,卫生部工作计划模板。1.地面不得有烟头、杂物,垃圾必须清理干净,卫生死角必须清除;2.窗台、玻璃、门板、室内墙壁要保持干净,墙壁上不得乱贴、乱画;3.要求被褥叠放整齐,个人物

学习

青年教师成长汇报模板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青年教师成长汇报模板,内容包括青年教师个人成长工作汇报,青年教师成长汇报通讯稿。2、合理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熟练、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要体现实效性和高效性。课件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有实效,要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学习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电大畜牧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畜牧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畜牧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以湘西职院生物系畜牧兽医13级学生发放103份问卷,回收10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5.1%。1.2研究方法1.2.1问卷调

学习

国外法律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国外法律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最新法律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国外最新的法律论文研究。一、外国法律对中国法律观念的改造给法律文化下一个定义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因为观念层次的东西如同前述“法律移植”的概念一样大多存在争

学习

生活中化学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中化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生活中数学小论文,生活中数学论文范文。1.学生上课积极性低。目前中职院校的生物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薄弱,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在上课中经常表现

学习

中西医呼吸科护理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西医呼吸科护理集锦,内容包括呼吸科专科护理知识,呼吸科中医护理方案有哪些。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并整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223例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其中男115例,女98例;入院时均无感染症状。其

学习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石油工程专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石油工程专业论文,石油钻井工技师论文范文。1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近几年来,我校加快了各专业教学进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集中精力学习基础课程,有

学习

证据法学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证据法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证据法学论文,证据***文选题最新。

学习

贸易市场论文集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贸易市场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中国货物贸易论文,中美贸易论文1000字。

学习

环境监测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监测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环境监测论文大全,智能环境监测毕业论文。长期以来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导致了环境工程的教学上出现了一定的误区。1传统实验教学问题的分析在传统的环

学习

交易营销论文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交易营销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期末小论文,成功营销论文范文10篇。关系营销一词是1983年白瑞(Berry)在服务营销的论文中首先引入文献:“关系营销就是提供多种服务的企业吸引、维持、和促进顾客关系”。关系营销最早是在1

学习

电算化审计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电算化审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论文范文,电算化审计的文献。2、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

学习

学音乐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学音乐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音乐学毕业论文5000字,音乐类毕业论文。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

学习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手写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00字论文。3.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4.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5.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6.传播

学习

信息管理学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管理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信息管理学毕业论文10000字范文,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毕业论文。2.1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多学科结合的,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及管

学习

护理学科研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学科研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护理学科研论文,护理研究类论文范文数据。全院有职称并在护理岗位上的护士119名,其中>40岁有15名,>30岁有50名,<30岁有54名;高、中级职称48名、初级职称71名;现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69名(本科9名、大专6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