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研究生论文集锦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研究生学位论文 网络评审系统 研究生教育

中***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 on Dissertation Remote

Network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CM

WAN Zhiqiang[1], ZHANG Haomin[1], WEN Hongjuan[1], ZHANG Lili[1], SHAO Shuai[2], WANG Hongfeng[1]

([1]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2]Medicin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d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changed, and scope of the study has been expanded. Take X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does not be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area, widely involv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clinical medicine, nursing, literature, chemistry, management and some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X University invited many professors of other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in 2014,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ng review cycle, high management costs, and inefficiency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e need to design an easy to use and high security system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Key words dissertation;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X大学2014年度共有368人申请博硕学位,学位论文评阅工作量相对较大。由于中医药专业在X省高校、科研院所分布不均匀的局限性,X大学论文送审以省外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主。

1 中医药院校学位论文评审的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且中医药大学以外的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发展与中医药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论文评审很难在省内找到一定数量的评阅专家。论文评审需要送到省外高校,近五年来,X大学论文送审院校主要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领域较为独特,随着近年来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医药相关学科专家数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总量是小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各院校之间的指导教师大多互相熟识。论文评阅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情分,不太好意思提出尖锐的看法,也很少会给论文不通过。因此,作为研究生学位部门管理人员,亟需寻求一个更为合理的、有效的论文评价方法。

2 传统论文评阅的弊端

2.1 评审过程繁琐

传统学位论文评阅的方法主要是,X大学随机抽取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将抽到的论文隐去作者和导师信息,编号,记录好编号对应的作者,将论文送至复印社打印。提前与送审院校研究生处联系,将打印好的论文邮寄至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领取论文,按论文方向将论文分发至各院系,各院系研究生秘书将论文发放至相关专业专家评阅,专家评阅论文后返给各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返回所在学校研究生处学位办,学位办将评审完毕的论文评阅意见书邮寄回X大学研究生处。整个工作十分庞大而复杂。很多学校大多只接收5~7所院校论文,邮寄的论文如涉及专业过多,或涉及专业在不同校区、不同医院过多,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论文。特别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论文评阅意见书返回延误。加上往返快递时间,一般最快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②

2.2 论文评审费用高

送审论文需要印刷,1本硕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在50元左右,1本博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为100元左右,邮寄费用大概在每本10元左右,管理费在每本50元左右。这些费用占论文评审费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花费巨大。③

2.3 论文评审时间集中,工作压力大

从全国中医药院校看,学生多在3月份提交论文,很多导师在提交论文前,会临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尽管学校有论文提交截止时间,但碍于导师情面,很多学生要在3月底才能提交论文。由于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研究生的论文送到外校审阅,且各个学校发放论文评阅意见书的时间都为四五月,这一期间,全国的研究生处工作都比较繁忙。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大量的论文。特别是很多学校同时接收10余所、甚至更多院校的论文,这无疑加大了高校研究生处学位办的工作压力。因此,学校在选取发放盲审论文比例时,不太放心选取过多学生的论文,怕给自己、给他人造成工作负担。由此可看出,这种工作方法,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束缚了学校发放论文的热情。

3 采用网络评审的优势

3.1 网络评审简介

现代计算机快速发展为网络评审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评审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互联网将更多的相关领域专家纳入论文评审专家行列,且学生的论文可以快速呈现到专家面前,同时,利用WEB程序开发技术,④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论文评阅方法。最大限度地对论文保密、对评阅专家信息保密,较传统评审方法更安全、更有效、更快捷。

3.2 网络评审节省资源,降低费用

传统评审方法,需要将送审的论文印刷,邮寄至送审单位(多为外省份)。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论文,通过快递公司取论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采用网络审阅,环保、快速、省心,优势明显。

3.3 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基础材料收集好,只需给评阅专家***(或二维码)、账户、密码,专家即可在网络端审阅论文,不受办公环境制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⑤

3.4 提前知道评审结果,便于安排答辩

专家审阅论文过程中,可随时提出评审意见,待论文评阅完成后提交论文评阅结果,学生收到评阅反馈意见后可及时修改论文,管理单位可随时了解评阅情况,以尽快通知各学科、各学院,各学院可根据反馈结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

3.5 建立评审专家库

网络评审经过几年发展,管理单位可对评审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今后,管理部门可直接与专家交流、沟通,不再走传统的研究生处、各学院研究生秘书、专家这一繁琐的工作流程,直接同专家面对面建立关系,评阅论文。专家库的建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选取更多院校、更合适的专家评审论文。

3.6 利于数据分析,指导管理者调整***策

网络评阅论文,数据更容易分析,管理者可清晰、直观掌握各年度论文评阅情况,有利于论文评阅工作的总结,及时调整下一年度的论文评阅工作方法和思路。

4 网络评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年龄大的专家不习惯

年龄大的专家接触网络相对偏少,对网络评审工作还不适应。这要求我们开发更为清晰、便捷的网络论文评审系统。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如不习惯网络评阅,可***打印学生论文及论文评阅意见书。

4.2 电子版论文暂不能实现快速标注服务

纸质版论文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标注,网络评阅论文暂时无法随意标记。目前可采取***打印的方案解决,未来尽快实现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网络标注服务。

4.3 网络评阅论文对软硬件有一定要求

网络评阅论文对专家使用的电脑系统、浏览器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兼容性还不够完善。论文评阅使用说明书的编写上,尽可能地把所有能考虑到的问题汇总编入。

4.4 培养用户习惯

目前国内采用网络评阅论文的学校还非常少,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尚处于未开发阶段。X大学尚未接到网络送审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论文。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的评审专家,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网络评审。

4.5 电子支付

专家评阅论文后,填写论文评阅专家费用领取单,由X大学研究生处学位办审核无误后直接支付。目前正与技术人员协作开发,争取未来可通过支付宝应用来支付评审费。

4.6 网上签名和盖章

网上签名已无技术障碍,电子盖章相对困难。目前的想法是,***打印后,盖章,传真回X大学研究生处。

远程网络论文评审工作才刚刚起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未来,论文评审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快捷、安全、有效。

通讯作者:王洪峰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0204070YY)

注释

① 张德勤,龚道华,杨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网上评阅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② 封旭红.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③ 吕向前.研究生学位上评审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3(6):27.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2

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止痛中药;药性理论;文献研究

中***分类号:R285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学科特点;临床中药学;中药临床药学

中药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于中药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中药临床药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使得中药在临床应用上更安全、更合理、更有效,本文主要从学科特点的角度出***证临床中药学和中药临床药学,从而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1研究临床中药学的意义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随着临床药学这一学科的成立以及西药的快速发展,研究临床中药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提高中药使用安全性,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认为中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实际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有毒中药,大部分的中草药或者是中成药制品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功效,但是部分患者在服用了人参之后会出现四肢抽搐、低血钾的不良反应,所以通过临床中药学研究可以进一步减少中药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1];②提高中药材质量,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中药材在药性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中药材在成分组成、药效等方面也就会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临床中药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同一中药的药品差异,提高中药材质量;③提高药效,节约中草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当前条件下,中药制品使用在医院占有一定的比重,对于***同一疾病的多种药品其性能、功效、主要成分、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等不可能完全清楚,这就有可能造成药品的浪费以及药效发挥不明显等,通过中药临床研究,对于常见的中成药特性有深入的了解,促进药效发挥。总之,通过中药临床研究可以使中草药及其制品在应用中安全性更高、药材质量过关、药效发挥更好,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临床中药学和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及其关系

临床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学科,核心内容是中药制品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这一研究对于提高中药的用药安全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等提供有力的依据。中药临床药学指的是在中医药理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中药及其成品制剂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属于临床药学一个分支,核心内容同样是研究中药及其制剂有效性及合理性[3]。通过对临床中药学以及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进行阐述,它们都包含“中药”以及“临床”关键词,也就是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两者的研究均是为了中药及其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等。但是临床中药学在研究过程中侧重于临床各科用药的实践应用,中药临床药学则是在中药药物以及中医临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它属于临床药学一个分支学科,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侧重于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性。

3临床中药学的主要特征

临床中药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①以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而***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础性学说,比如:阴阳学说、精气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养生等方面内容,这些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做到以人文本,重视中药***的理法性,提供了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指导;②临床中药学属于边缘学科,具有一定的优势,医学不断发展,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当然互相渗透,对于临床中药学而言,既具备***学的内容,也具备药物学的内容,作为这两种学科的边缘学科,具有优势,临床中药学在研究阶段,通过临床发现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效果,反过来应用于临床,再次观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此反反复复,促进了***学以及医药学的发展;③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具有复杂性,仅仅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研究中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在研究阶段,既要遵循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还要通过现代的一些手段进行研究,比如计算机技术等。此外,还需要不同部门之间互相配合,药材收购厂、制药厂、临床中药师等,多手段多部门联合研究才能促进临床中药学的发展。

4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内容

由于临床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对于常见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研究,此外,还需要研究不同的药物在联合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的有效性等。根据临床中药学的这些任务,在实际的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开展临床中药学研究的基础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尚不完善,而且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完善,通过临床中药学研究,可将一些抽象的中医概念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异议的内容进一步证实,达到中医基础理论完整性和一致性;②针对性的药物配置,保证药物发挥最佳效果,单一的药物作用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在多种中药及其制品联合使用的过程中,药品之间会互相产生作用,可能会引起药效的发挥不明显,通过研究,可进一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配制最佳的药品,在提高***效果的同时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③合理的给药方法,减少不良反应,相同的药品在给药方法不同的条件下,***效果以及服药之后的不良反应是不同的,所以通过研究药品的给药时间、给药方式、给药量以及疗程等可以确定最佳的药品服用方式,从而提高***效果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

5小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临床中药学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而不是单一的研究方法开展工作,同时在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中还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全面深入做好研究工作,使中药及其制剂在应用中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庆生,陈子珺,田芳.从学科特点论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J].中药材,2002,25(1):49-52.

[2]张冰,吴嘉瑞,林志健.高等教育临床中药学科建设体会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8):141-143.

[3]刘明哲.论临床中药学的发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8):48.

[4]刘艳艳,梁磊,胡丽辉,等.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237-1238.

[5]张冰,林志健,吴嘉瑞,等.临床中药学科知识框架与教育实践体系思考[J].药学教育,2015,31(1):22-26.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4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药炮制;原理;研究

合理地加工炮制中药,能提高药物质量,增强疗效,不合理的加工炮制,则降低药物的质量,从而影响其疗效。中药炮制是依据中医理论,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的需要,以及中药本身的性质所采用的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历代典籍中对处方用药都强调中药炮制技术和要求。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载“诸经方用药,所用熬炼制度皆脚注之,今日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焙方下别注也。”陈嘉漠在《本草蒙荃》中曾对炮制标准要求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充分说明了炮制标准对药性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提高疗效,改变或增加药物的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便于调剂和制剂。药物经合理炮制后,其性味、功效、理化性质都随之发生改变。现剖析如下。

1 研究内容

1.1 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 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 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 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 研究方法

2.1 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 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 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 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 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中药的炮制,不但是中医药的理论之一,而且符合现代科学理论。因此在处方中,同一种药物***同一种疼痛,其疗效不同,其炮制方法和技术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辨证用药,主要依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性来选择,而中药的性味归经又可通过炮制来改变,方剂中药味的“依法炮制”与中药诊断上的“辨证论治”是相辅相成的,“辨证论治”有赖于“依法炮制”来达到目的,“依法炮制”对“辨证论治”起到配合和保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世元.中药炮制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6

[2] 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71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5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论描述逻辑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究

高职院校***书馆育人功能探讨

***书馆新媒体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专业***书馆中的应用

医药院校***书馆***书采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医药类双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

基于CBM的我国民族医药学文献计量分析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书馆的编目工作

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

地方志中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及利用研究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特色数据库现状与发展研究

面向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书目推荐服务研究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背景下高校***书馆应对策略

中医方剂数据库文本挖掘数据预处理的尝试

大数据时代高校***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

高校***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

基于CBM的我国针灸实验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我校教师利用***书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SCIE收录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书馆文献采访中读者荐购工作探讨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调查分析

论CDISC标准与中医临床试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开发

高职院校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特色

中医药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实践与探讨

针刺***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高等医科大学***书馆的SWOT分析及其创新对策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思考

中药量子信息素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刊***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要旨之探讨

福建省***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元数据方案设计探讨

***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

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建议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书馆读者借阅行为研究

***书馆建设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与对策

论数字时代中医药***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高校***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6

进入21世纪以来,药学这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学科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经济与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药学的发展和创新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我国的医药产业在近年来高速发展,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据近年来的统计显示,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受理的上万个药品注册申请中,新药申请只占10%,而简单改剂型和仿制药申请占近90%。要在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药学研究的创新性,就必须重视药学专业人才的教育和

培养。而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承担了为我国药学发展输送专门性人才的重要任务。

实验室学术例会(lab meeting)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国内各知名高校实验室科研教学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模式,药学因其具有发展迅速,要求严谨,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强等特点,更加地需要针对研究生开展和实施lab meeting。本文就第三***医大学药学院组织开展lab meeting的实践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lab meeting的组织形式

1.文献沙龙(journal club) http://

对于迅猛发展的药学来说,journal club不失为一种高效率的新观点交流和新领域探索方法。通常为固定的人群就反映某一主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学习和讨论。实验室每个人都可以就本文献研究的多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实验设计、统计方法、实验对照等。一次journal club应该尽可能地对该主题的所有最新进展进行汇报和交流,特别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研究结果甚至矛盾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即使所有研究都呈现出相同的结果,也可以对该研究的不同角度和未来可能的方向进行讨论。通过对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学习、积累、质疑和发散,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的目的,最终实现研究生自身能力和学科发展的同步推进。

2.课题讨论

研究生通常都参与实验室的在研课题,实验室应当安排适当的时间让研究生对在研课题的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结果的讨论。研究生可能在实验技术和结果分析方面缺乏经验,不能针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准确的分析。通过整个实验室或者实验团队集体智慧的分析,可以避免研究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在实验设计上与实验目的背道而驰。

此外,药学研究需要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新药研究作为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课题,在实验室教授的带领下由团队完成,其中的有生力量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及时有效地准确把握研究生的研究进展,培养研究生的严谨科研作风,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可信,必须及时地进行课题讨论。

3.专题讲座

多学科的交叉在药学研究中尤为重要。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都是药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而植物学、材料科学以及信息学等学科与药学的碰撞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火花。在lab meeting的组织中,我院各实验室多次邀请国内外教授来校交流。同时,新药研究需要对药物申请、药物质控以及临床前研究的***策要求非常熟悉,我院也专门邀请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实验室开展专题讲座。

二、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人数要适当,范围要控制

lab meeting要发挥最大作用,就必须使每个人都参与

转贴于

讨论,并有发言的机会。人数过多,会造成部分研究生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不会进行主动的思考而只是充当“接收器”。人数过少,则影响讨论的氛围,每个研究者尤其是研究生本身的学术积淀有限,往往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讨论。

2.汇报者应充分准备

在开展journal club的时候,汇报者对文献充分的准备会引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草草准备又缺乏目的性的发言和回答,会使参会者失去继续提问和讨论的兴趣和动力。其中,对文献的选择要坚持几个原则,即目的性、前沿性http://、完整性。即文献必须是围绕一个话题选取,是目前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门话题,且尽可能地收集完整。对于汇报者来说,必须对该研究主题的研究历史和背景深入了解,对研究方法非常熟悉,对实验结果可以进行辩证的分析。

3.调动积极性,不搞一言堂

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研究生的积极参与,而不是仅仅聆听。研究生对文章的阅读也应该是批判性的分析,而不是全盘接受。对于课题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研究生首先应该根据查阅文献或者请教老师而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如果仅仅是由导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指示,不利于发挥lab meeting对研究生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现状;问题;药性系统

【中***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97-02

中药药性不仅是中药理论中的关键部分,同时它还是临床中对中药的作用及其性质进行阐释的主要依据。它主要包含了中药的毒性、升降浮沉、归经、五味以及四性等内容,同时他(它)们还是构成中药药性系统的核心内容。本研究所说的系统就是指同类事物根据一定的规律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药性系统中,中药的各种性能主要是根据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时,根据其最终的效果而概括形成的,它是对中药的功效的高度概括,同时它还是中药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

1 中药药性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现状

1.1 单纯的性能研究

目前,在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常只会侧重于对其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研究,例如针对中药的毒性、归经或寒热性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对于中药的研究,对于其药理毒性或药效的研究相对较多。在对中药的五味理论进行研究时,通常是从物质基础的角度着手的;在对其归经理论进行研究时,通常需要借鉴药待动力学或受体学说来对其进行研究的;不过在对单一药物的某个有效部位进行研究时,基本上不可能形成相应的研究规律。在温里性的中药药性系统中,不仅包含了温热药性,还包含了“辛味”;清热类药物除了含有寒凉类药物之外,还带有一定的苦味。

1.2 缺乏统一的中药药性标注

对于中药而言,它的各种性能主要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对该药物的某种特性进行认识、概括的,因此,对于药物的定性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由此可见,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研究时仅从单一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就很容易出现偏差。此外,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站的立场不同,其判断依据以及学术观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此类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标注时,缺乏统一的标注标准。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未能分清药物标注时的主次关系,甚至忽略了原有的药物认知分歧,这就为揭示药物的药性理论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1.3 中医药理论与研究思路脱节

在对中药的归经进行研究时,通常需要对中药中的每种特定的活性成分在人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探查、研究,以此来对中药理论与归经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中药的归经与其有效成分在所属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的归经就是指中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在经络或脏腑的选择性作用,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中,其在作用的过程中,通常是分布在患者的脏器内的,但其分布量较大的脏器并不一定是其靶向器官。基于此,在对重要的归经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并不能仅从其分布情况就确定其发挥作用的部位,这样的判断方式以及研究方法对于中药的实际作用部位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

2 中药药性系统中的内部规律

2.1 文献记录内中药各种性能之间的关联

在中药的药性系统中,它的各种药性并不是***存在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内在规律而联系在一起的。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中药的四气与五味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性质,但其可以并列存在,这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因此,有学者将其作为依据,认为升降沉浮与四气五味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并将其应用到中药的四气五味的研究过程中。

2.2 中药本身就是一种药性系统的复合体

在我国历代中药著作中,对于各味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药性均做出了明确的标注,从应用以及功效方面来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的,并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来对该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反应。由此可见,对于单一的药物来说,其不同的性能就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药性系统,所以,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将其分割开来研究。

2.3 中药特殊系统构架的形成以及中药的分类

在对中药的相关报道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药的分类基本上是根据其功效来完成的,不过,各类药物在药性系统方面的主体具有共性,换句话说,药性系统是以独特的构架而存在的。对于药性系统不同的药物组合,其最终形成的生物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在药物的药性系统中,其基础内容就是药味,关键内容就是四性,归经则是其核心特征。

3 确立药性系统的基础研究方式

3.1 研究药性系统基础的相关思路

大量的研究表明,温里药具有一定的共有药效谱,这是根据此类药物的共同药性所研究出来的,在对相同性味的归经中药进行推测时,同样也具有相同的药效谱。由此可见,中药药性中的各种不同的性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研究时,也必须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的考虑在内。

3.2 多层次研究的相关思路

由于中药本身以及它的分类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仅仅从某个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必须要对其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并以此来揭示药物的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建,张廷模,曾南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12-213.

[2] 翟华强,张冰,艾明要等.基于复杂系统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8):522-524.

[3] 崔瑛.药性理论的复杂性与药性物质研究的思考[C].//2009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61-64.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中***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26-02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1]。中药药理学是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是一门沟通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药药理学中的中药作用繁多,有效成分复杂,涉及内容较多,学生经常感到该课程信息量大,理解记忆存在困难,学习得吃力。对于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面详细地传授教材中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及近现代研究概况是较困难的,对于学生,这种单纯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满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则非常枯燥,易丧失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好中药药理学,不但能够阐明中药作用的机理,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一些教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研讨式教学是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3~4人/组),根据老师课堂上布置的教材内容,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资料查阅、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一位发言者,课堂上抽签决定每组的汇报内容,这迫使学生在课外必须按老师布置的内容全面准备,减少了投机取巧的概率。其他同学通过听演讲而学习更多的知识,最后教师再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而发言者的表现作为该组成员的评分依据,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讲授每一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前,结合概述及各个章节重点内容,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该类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中涉及哪些常用的实验方法,每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们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集中讨论,集思广益,逐渐形成对该类药物进行药理学研究的框架思路,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式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相关的课题,或者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期间教师可以对每个课题均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和提示,提纲挈领地介绍主要研究方向,而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书馆、计算机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对各研究课题的发展趋势、进展、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撰写论文,进而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学生之间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学习,最后教师对学生撰写的论文进行评价和总结。目前我们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提出研究型内容学生文献查阅实施研究设计得出研究结论讨论交流成绩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结合文献、实验等去探究中药药理学有关的内容,可大大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动机和意义十分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以往那种“要我学”,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我要学”,实现了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向“研究式”的转换,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终身的行为。学习效果评价的载体,不仅仅是考试,可以是学生讨论问题的质量,或写一份报告,或提交课题设计方案等多种形式。探究式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思考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例如,在教师讲授麻黄的药理作用前,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们提前准备: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阐明麻黄的平喘作用原理。该问题实际上涉及学生们前期《药理学》的相关知识,该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先弄清楚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确定控制哮喘的关键环节,上课时再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然后针对这些关键节点,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及学生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不做过多解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展开麻黄平喘的作用机制研究。问题式的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该研究方案及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既对前期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培养了学生们对前期的药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又让学生们尝试了中药药理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模式,初步掌握了中药药理的研究思路,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习兴趣,为今后继续从事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启发学习者分析和研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关机制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如在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给学生讲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曾的通告,鉴于鱼腥草注射液等7类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起较严重的过敏反应,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的事件[2],还有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美国、加拿大的麻黄素减肥药事件等,使学生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毒性以及相关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以此说明中药毒性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启发大家在今后学习中注意中药作用的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及双向性,随后介绍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及如何测定这些毒性。接着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中药毒性研究的方法,如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等,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理论实验相联系,教师示范,学生动手

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础,但课本中对这部分内容介绍较少,而实验大多是动物实验,在介绍相关章节药物作用机制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验,将实验方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如介绍抗炎作用时,可以同时向学生介绍抗炎药物的研究方法[3],即大鼠足肿胀法、白细胞游走实验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等,并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示范,边讲边操作,对操作的重点反复强调,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结合具体实验内容反复练习,而成绩则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结果分析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评定,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得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实验技术,为后期的实验研究等打下基础。《中药药理学》中药物的药理作用很多是建立在功效主治基础上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后,通过相关的动物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中医中四气五味等进行思考,根据中药相关功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该药物可能具有的药理作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意识,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课后能主动探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而能证实相关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建立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和思考

教学不仅是一个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传授并激发、生产学习的过程。总之,自主式、探索式的教学法有力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助于系统、综合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必备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今后,笔者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方法,并在探索中完善、总结和创新,使《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映君,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2]赵玉丛,李利红.浅谈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几点体[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61-64.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9

       中药论文参考文献应该怎么样去写!写作标准是什么,有什么要求呢?在写中药论文参考文献需要注意的有哪些?千里马为大家收集到了有关于中药论文参考文献的案例教程;以供大家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案例如下:

文献标题: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景奇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前景展望[J]中国农业信息,2013,25(17):175

[2]苗蕾,林峰从美国农业现状谈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农业的几点建议[J]华侨大学学报,1999,17(s1):46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4]白宏中国农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9,20(4):38

[5]成玉林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评判与出路[J]调研世界,2005,18(5):33

[6]苑圆圆,林开淼,张鼎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福建稻麦科技,2009,27(2):41

[7]郭兰萍,周良云,莫歌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GAP的未来[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4):3360

[8]王敦清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1):68

[9]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4(6):1015

[10]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

[11]范晓萍生态农业与西部资源合理利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5):481

[12]王晶我国现代乡村绿色住区规划与设计初探——以关中新农村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13]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35(1):48

[14]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12,31(2):122

[15]骆世明论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3):453

[16]谢春凤,蒋劲松,向青松,等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8(20):315

[17]董成森,邹冬生论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的战略转变[J]求索,2007,27(1):27

[18]田云,张俊飚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成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1):85

[19]李言鹏,王玉华,郭鹤群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演化与区域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20(3):110

[20]杨正礼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讨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6

[21]赵金锁欧盟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作物研究,2009,26(3):225

[22]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IFOAM国际有机联盟,2016年世界有机农业概况与预测趋势[R].德国纽伦堡: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IFOAM国际有机联盟,2016

[23]侯艳梅,戴智勇,沈国辉,等有机食品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产品加工,2011,7(10):123

[24]刘春阳,滕洁,张宇峰中国有机食品的研究与发展前景[J].污染防治技术,2006,2(2):45

[25]张孝德农业工业化失灵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思考[J].国家行***学院学报,2011,13(5):47

[26]邓小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7]周垂帆,李莹,张晓勇,等草甘膦毒性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21(10):1737

[28]陶波,蒋凌雪,沈晓峰,等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2):162

[29]王慧,闫晓红,徐杰,等我国抗草甘膦基因的发掘现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22(1):109

[30]管志刚草甘膦致癌性分歧评析[J]农药市场信息,2016,31(1):23

[31]贾婧草甘膦致癌,真的吗[N]科技日报,20150508(001).

[32]何万云,彭瑞玲,牛德林,等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刍议[C]北京: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2001

[33]托曼克·德·波帝,波特·里克,马丁·克·范·伊特松,等.有机常规农业中作物产量差距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169

[34]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发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9

[35]钱静斐,李宁辉美国有机农业补贴***策:发展、影响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7):103

[36]玛丽娜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7]JohnPReganold,JonathanMWachterOrganicagricultureinthetwentyfirstcentury[J]NatPlants,2016,2:15221

[38]JohnPReganoldCanwefeed10billionpeopleonorganicfarmingalone[N]TheGuardian,20160814(001)

[39]程懷儒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J]农村经济,2003,21(9):51

[40]黄亦婷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0,6(5):26

[41]孙晨放心中药哪里找[J]青海科技,2013,20(4):16

[42]钟秀明,武雪萍我国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5):27

[43]栾江,仇焕广,井月,等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869

[44]杜晓明,徐刚,许端平,等中国北方典型地区农用地膜污染现状调查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225

[45]尉海东,伦志磊,郭峰残留农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17(5):1853

[46]王志超,李仙岳,史海滨,等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动力参数及土壤结构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59(5):101

[47]殷海善,石莎,秦作霞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9):1003

[48]ZhangWeifeng,CaoGuoxin,LiXiaolinClosingyieldgapsinChinabyempoweringsmallholderfarmers[J]Nature,2016,147(537):671

[49]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报,2015,62(5):6

[50]中共中央***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报,2016,63(6):7

[51]郭兰萍,张燕,朱寿东中药材规范化生产10年:成果、问题与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43

[52]黄娅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及GAP认证发展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06,2(3):42

[53]王新民,介晓磊,李明,等我国中药材的生产现状、发展方向和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107

[责任编辑吕冬梅]

附1:基于文献的中药***便秘的社会网络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洪波,陈宝国,付倩雨,等右归丸***脾肾阳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3):168

[2]潘洁玲,李艳慧,尹丽丽,等中药穴位敷贴***筻便秘研究进展[J]新中医,2006,38(4):24

[3]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情报分析与研究,2008(8):70

[4]姚强,张研,张士靖双向聚类在文献计量学中的应用初探——以医院绩效评价为例[J]情报杂志,2012,31(3):54

[5]姜萍,李寿松聚类分析法在传承名老中医用药规律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中医药,2013,8(9):1105

[责任编辑曹阳阳]

[收稿日期]20160808

[基金项目]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ZDSYSKJ2015009,ZDSYSZZ2015002);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甘组电明字[2015]34号);甘肃省中药现代制药工程研究院基金项目(YWW2015050)

[通信作者]*任远,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毒理研究,Tel:(0931)8762653,Email:Leyuan816@163com

[作者简介]杜丽东,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毒理研究,Email:lidong_du@126com

附2: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探归肝经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建忠中药归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37

[2]王树荣中药归经理论的部分现代研究诠释[C]太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

[3]王瑾,梁茂新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1237

[4]许福泉,管华诗,冯媛媛,等基于化学成分的中药归经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5):197

[5]胡雅凌,游強华,陶姗基于数据挖掘对小柴胡汤类方性味归经功效属性关系的发现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9):204

[6]徐伟超,贾蕊,李渡斌,等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中医杂志,2012,53(19):1629

[7]贺福元,周逸群,邓凯文,等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534

[8]贺福元,邓凯文,杨岩涛,等基于超分子化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探讨(1)中药归经[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8):1624

[9]郝润喜,闫彩萍分子印迹技术在医药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2):218

[10]夏赞韶,贺福元,邓凯文,等中药分子印迹技术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266

[11]高娜分子印迹技术在蛋白质识别中的应用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24(3):337

[12]何柳,李进,宋丹丹,等用于识别生物大分子的纳米基体材料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3(2):428

[13]KierLB,HallLHMolecularconnectivityinchemistryanddrugresearch[M]NewYork:AcademicPress,1976

[14]KierLB,HallLHMolecularconnectivityinstructureactivityanalysis[M]Letchworth:ResearchStudiesPressLtd,1986

[15]KierLB,MurrayWJ,HallLHMolecularconnectivity4Relationshipstobiologicalactivities[J]JMedChem,2002,18(12):1272

[16]王尔华,相秉仁分子连接性及其在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9(3):129

[17]张玉林一个新的分子连接性指数(mZh)用于取代芳烃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8):109

[18]陆小华,马骁,王建,等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4):595

[19]梁静,徐风,尚明英,等赤芍化学成分没食子酸丙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970

[20]颜永刚,王红艳,王昌利,等重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河南中医,2013,33(8):1331

[21]张翔宇,唐映***,周茂嫦,等珍惜药用植物重楼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1):78

[22]徐瑞兰,师彦平中药臭梧桐的化学成分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34(1):15

[23]胡海***,刘青,杨颖博,等臭梧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C]海口:全国中药与天然药物高峰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2013

[24]吴克磊,康利平,熊呈琦,等蒺藜全草中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4):225

[25]李春娜,范冰舵,刘洋洋,等蒺藜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9):3294

[26]王芳旭,王镇方,康利平,等不同产地蒺藜及其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草药,2016,47(6):897

[27]焦豪妍,王玉生,刘瑶,等广东海风藤挥发油GCMS指纹***谱研究[J]中药材,2012,35(9):1431

[28]王贞佐,呼海涛,孟庆繁,等海风藤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05

[29]宋敬丽,袁林,刘艳菊,等海风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70

[30]肖炳坤,黄荣清,杨建云,等海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474

[31]廖晓云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海桐皮活性成分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2]孔娜娜,方圣涛,刘莺,等罗布麻叶中非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3,44(22):3114

[33]宋建平,许虎,陈菲,等罗布麻叶黄酮类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J]中药材,2014,37(7):1199

[34]许虎,刘训红,王媚,等罗布麻叶研究现状及设想[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3):85

[35]郭雷,朱文成,刘超密蒙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7):222

[36]田硕,苗明三密蒙花的现代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5):708

[37]***,胡正海茜草的生物学及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3,44(14):2009

[38]刘路,王佳佳,崔雪靖,等茜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7):225

[39]王艳青黛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特征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40]刘泽玉,苏柘僮,高亚男,等HPLC法同时测定青黛有效成分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0(3):324

[41]张青松中药复方CM活性成分和中药青黛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42]马环宇青葙子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8):146

[43]叶家宏,申卫红,黄红兵,等青葙子高效液相色谱特征***谱[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6):897

[44]郭美丽,武清斌,王燕青葙皂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或抗炎药物中的应用:中国,CN102600191B[P]2013

[45]邢冬杰,项东宇,张彩坤桑枝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11):957

[46]佟亚楠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7]洪德志,时连根桑枝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6):806

[48]王亚男,林生,陈明华,等天麻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775

[49]郭耀辉,范中菡,李晓,等天麻的研究进展[J]食药用菌,2014(3):137

[50]王亚男,林生,陈明华,等天麻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12):1775

[51]孙泽阳,胡东鸣天麻及其活性成分药效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

[52]赵倩,刘钫,李清娟,等月季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2,43(8):1484

[53]王晓燕,王雯雯,周勇辉,等月季花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6):500

[54]刘谋治,宋霞,姜遠英,等月季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3):198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药学研究生论文集锦

学习

成果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成果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最佳论文10篇,优秀论文10篇。人类社会经过大约四百万年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就人和自然的关系而言,原始文明是“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在那个时期,自然界与人既是直接同

学习

视觉形象设计论文集锦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视觉形象设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视觉形象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视觉形象毕业设计选题推荐。三、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朝着个性化和数字化两个方面发展。个性化能够满足客户的

学习

信息化项目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化项目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信息化项目管理论文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⑵过度依赖个人因素,具体表现为:在作业层面,过多依靠工人的职业素养,如碾压作业中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完全依赖操作手或者是监督人员;在管理层

学习

新媒体传播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新媒体传播论文选题,新媒体传播的经典案例论文。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更容易被群众广泛接受,而且还能保存住不少传统民族音乐的精髓。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大概就是“女子十二乐坊”了,其在演奏

学习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集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音乐欣赏论文集锦,内容包括音乐欣赏爵士乐论文,茉莉花音乐欣赏论文。由于初中学生音乐修养不高,审美经验不足,如果一味凭借“听”来理解音乐形象,体会作品思想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合理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通过视觉的直观

学习

组织文化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文化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大全,组织文化论文题目。1.2方法1.2.1测量工具①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科室、学历、职称等。②中文版护理组织文化量表(NCAT):本研

学习

初三英语论文集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英语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初中九年级英语论文题目推荐,初三英语论文。一、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调查分析(一)调查目的目前,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者对和谐课堂氛围进行了调查分析,但我国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因素对有效

学习

二年级册语文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二年级册语文模板,内容包括二年级语文思维导图模板,二年级语文作业范本。qiānbǐɡàosudàoyǐnɡxìnɡfú二、我会组词。(8分){旗()棋(){泡()饱(){娘()浪(){打()灯(){纷()分(){扬()场(){猴()候(){功()助()三、我能想,我会说。(4分)例:山石

学习

办公室文员年终工作总结(通用)

阅读(23)

办公室文员年终工作总结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一年的末尾了,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历程,一定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吧,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年终总结了。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年终总结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办公室文员年终工作总结

学习

数控系统论文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数控系统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论文,数控技师论文范文大全。一般DNC系统通常具有两级计算机分级结构形式,即主控计算机加CNC系统群组成(见***1)。对于通信距离短、组成DNC系统的数控机床数量少的小型系统可

学习

分离技术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分离技术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分离技术论文,分离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食品工业飞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于其能耗低、无污染以及具有防止杂菌污染和热

学习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集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1000字,种子科学与工程现状。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主要载体在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种子加工虽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

学习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集锦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等职业技术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论文1500字,职业技术论文怎么写范文。一、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驱动力问题简述我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外部驱动力”理论》一文中曾经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学习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集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生消费议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中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观作文,中学生消费现象的作文。1.1案件当事人是谁案件当事人是谁?即一般作为原告的消费者的是谁?如果消费者仅网店经营者一方,基于合同的相对性,此时不用考虑管辖协议的效力

学习

成果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成果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最佳论文10篇,优秀论文10篇。人类社会经过大约四百万年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就人和自然的关系而言,原始文明是“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在那个时期,自然界与人既是直接同

学习

视觉形象设计论文集锦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视觉形象设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视觉形象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视觉形象毕业设计选题推荐。三、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朝着个性化和数字化两个方面发展。个性化能够满足客户的

学习

信息化项目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化项目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信息化项目管理论文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⑵过度依赖个人因素,具体表现为:在作业层面,过多依靠工人的职业素养,如碾压作业中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完全依赖操作手或者是监督人员;在管理层

学习

新媒体传播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新媒体传播论文选题,新媒体传播的经典案例论文。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更容易被群众广泛接受,而且还能保存住不少传统民族音乐的精髓。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大概就是“女子十二乐坊”了,其在演奏

学习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集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音乐欣赏论文集锦,内容包括音乐欣赏爵士乐论文,茉莉花音乐欣赏论文。由于初中学生音乐修养不高,审美经验不足,如果一味凭借“听”来理解音乐形象,体会作品思想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合理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通过视觉的直观

学习

组织文化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文化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大全,组织文化论文题目。1.2方法1.2.1测量工具①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科室、学历、职称等。②中文版护理组织文化量表(NCAT):本研

学习

初三英语论文集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英语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初中九年级英语论文题目推荐,初三英语论文。一、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调查分析(一)调查目的目前,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者对和谐课堂氛围进行了调查分析,但我国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因素对有效

学习

护理系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系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护理系毕业论文选题,护理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总之,学校、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高度重视,严格把握本科护生对论文的选题,并应用科学的指导方法,规范答辩模式,合理评价标准,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才能保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