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1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神话传说
[中***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76-03
《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作。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诗作整体表现了动荡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悯之情以及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还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作者将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为秋夜即景之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借天上的牵牛、织女相思之情,抒发人间的游子思妇离别之感。通过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和愁苦情志的描述,表现思妇想念游子的难以名状的痛苦心情,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它表面写的是天上的遭遇,实则是人间的哀愁。诗中贯穿的牵牛织女故事是一段流传了很久的神话传说,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爱情悲剧故事。
最初在周朝时,牵牛和织女是两个星宿名。牵牛星,是河鼓三星之一,在银河南,两侧各有一颗小星,像个扁担,民间常称为扁担星。织女星在银河北,下面也有小星,像织布的梭子,和牵牛星遥遥相对。
牵牛和织女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篇中:“……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在这首诗作品中,织女和牵牛两颗星没有任何传说故事,并且各不相干。西汉初年,汉武帝修昆明池,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石人塑像也建到了自己的宫苑之中。班固《西都赋》记载了这样的情况:“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牵牛、织女两塑像两两相对,其中故事不得其详。
到了东汉末年,有人开始把牵牛和织女说成是一对恩爱夫妻,并且将他们的爱情故事定下了悲剧的调子,使本来就很神奇的故事分外感人。其中爱情主题的注入是关键,它使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星座(或者说两位星神)具有了人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殷芸的《小说》等作品中都有生动的记载: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搜神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小说》)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有关。汉魏之交,战火连年,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咏思征夫之诗是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如曹丕《燕歌行》、曹植《咏织女》等,大都借牛郎织女二人相分离的爱情悲剧,把更多的社会内容融入其中。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全方位渗透。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是不会得到支持的。牛郎娶织女,实际是娶天帝之女,于门户并不相配。因此,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便成为社会动荡时期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而使牛郎织女传说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牛郎织女形象更成为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对象。这正是牛郎织女传说在汉代及魏晋时期广泛流传、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
后代对这个故事又进行了加工,并最终完全变成了民间传说,故事的基本框架也逐渐定型:爱情、天河阻隔、七夕相会。如杜甫的《牵牛织女》、杜牧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等。牵牛由天上的星神逐渐变成了人间父母双亡的放牛郎,与天上的织女相恋,一段感动天地的“人神恋”从此上演。这段姻缘最终被王母划下的天河阻隔,只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就形成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就是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最完整的记录。诗人借天上的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神话传说,写一位年轻女子思念爱人而苦于无法聚首的的离恨别绪,充满着哀怨的基调。这一离奇的神话故事,实际上是在现实的苦难下,人们或因贫困而流离失所导致夫妇生离死别,或因贫富悬殊、门楣高低、地域相隔造成的青年男女婚恋悲剧等方面的真实写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天上人间距离之遥,牛郎织女相隔之远;“皎皎”状星光之亮,示织女神光彩照人,超风脱俗。诗一开头就用两个叠词,两两相对,将人们引向旷远奇妙的神话世界,再现了秋夜天空广大、星光灿烂、碧空如洗的视觉感受,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遥望夜空远景,感慨万千的情形。银河两地的牛女双星的故事传说丰富了她的想象,加深了她的感受,更能引起她对目前处境的比较。织女不停地眨着眼睛,似乎以无限的深情望着遥远的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视线转移至织女星,在联想中,美丽的织女劳作的情形如在眼前,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札札”分别状写素手之修美,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形、声并现。“擢素手”极写织女之灵气,“弄机杼”为前两句作注脚,将“擢”字落实到“织”字上,于空灵处见实在。“机杼”代织机,为眼见之实,以“札札”作象声衬托,为耳听之明。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两句与前两句相比,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这个转折很有力,它深刻揭示了织女内心的悲哀和怨恨。“不成章”三字蕴涵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通过表面现象来反映织女内心深深的幽怨,揭示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是诗歌有力的转折。短短10个字,“思”之态,“织”之特定生活,仿佛就在眼前,织机札札,声声叹息,断人心肠,夺人魂魄。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诗歌从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的表现转到对忧思困扰的渲染。被深忧困扰而彻夜难眠的思妇眼望朗朗的秋夜星空,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银河,牛郎、织女两星有多远呢?思妇望着天上的银河,看着那里稀稀落落、零零散散分布的星星,就像是清澈见底的湖水一样,连里面的石子、鱼虾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么这么浅的一条河,这么窄的一条河,他们为什么不趟过去相见,而只是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诗道出了多少难以言传的苦衷!原来是银河阻断了他们美满的婚姻,“盈盈”乃水之清浅物貌,“脉脉”乃人之含情貌。欲语谁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恋情,情景并生,哀怨动人。矛盾之鲜明,表情达意之深切,情景之交融,声情之并茂,意境之浑融,雅俗之兼得,乃画龙点睛之神笔。而这苦衷是谁造成的呢?据说是天帝的惩罚,天上的悲剧是天帝造成的,而人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的社会,还是封建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孕育着强烈的不满情绪。
明艳的华彩,娴熟的织技,坚贞的操守,幽怨的情思,兰心慧质,内外兼美,字字叙天上织女愁思,句句抒人间思妇离恨。似神似人,扑朔迷离,明说织女,暗写思妇,既是神话故事的再创造,又是汉末人们审美观念的写照;既反映了人们的爱情理想,又不游离于现实生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神话传说的神秘气息笼罩着秋夜星空,触动着身处幽闺的思妇的离情别绪,宇宙之神秘,冥冥造化之不可知,命运之无奈,作者很自然地就将天上地下、神话现实、织女自身融为一体。作者也正是从神话传说中捕捉到灵感,获得艺术的冲动,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怀,通过联想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崭新、感人的艺术形象;而这个形象也借助于神话传说使她更加真实、具体、感人。诗歌集中笔触,单从女方着手诉说,写相思而不能相聚的幽情恨意、离愁别绪,使之成为著名的闺怨诗。
[参考文献]
[1]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杨效知.古诗十九首鉴赏[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3]徐明著.魏晋南北朝小说[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
[4]邱广君.牛女故事寄思情――《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赏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4).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2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十九首》有关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3)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叠音词的作用,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完成“训练学生朗诵的技能”这一教学目的。
(2)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本诗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2)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重点
(1)理解诗歌主旨和情感,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2)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
2.本课难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情感,并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2.诵读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黄梅戏《牛郎织女》选段《春潮涌》。
师:大家刚才欣赏了一段戏曲,这是关于谁的?
那么,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生叙述故事,师进行补充。
师:好,故事很精彩,我们来看看牛郎织女星的所在位置(PPT展示星座***)。看,咱们中国人多浪漫啊!(指屏幕上银河星空***)就这样一条明亮的银河,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咱们的祖先就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人们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美文。(板书课题)
2.古诗简介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选自《古诗十九首》,那你们了解《古诗十九首》吗?它是东汉中下层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作者多为无名氏。(出示课件)
时间:东汉末年。(战乱年代)
思想内容:一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二是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特点: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关键性的地位。
类别:游子诗和思妇诗。
艺术风格:融情入景和运用比兴。
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
3.朗读感知
先请同学们自读全诗(出示全诗),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出示字音)。再请学生自读诗歌,请一生朗读,学生评点。再请一生读,师多鼓励。
欣赏配乐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PPT展示)
PPT展示:五言诗的朗读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纤/擢/素手。
再次朗读全文,看看能否品出美感。
4.诗歌赏析
再读诗歌,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从诗中哪里读出这样的情感的?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上做记号。
品析字词句,说说叠词的效果。
师:此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何以看出?
生:“相思”。(学生异口同声)(板书:相思)
师: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观点。
师:提问和分享的时间到了。时间有限,机会难得,大家可要抓紧啊。哪个小组先来回答?
生: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可以看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
师:织女的动作娴熟?“擢”什么意思?“弄”又是什么意思?
生:“擢”举起,“弄”是摆弄。
师:那她有没有全身心地织布呢?
生:没有,正是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
师:是啊,也可以说她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啊!
生: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可以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
师:读最后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
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凝眸深情地远视牛郎,却不能与他对话。
师:说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句,一水之隔,不能共语,多痛苦啊!还有吗,除了这几句?
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
师:“河汉清且浅”,是啊,让人有咫尺天涯之感!
师:噢!全文共十句,八句都已写到了相思了,那么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句含有相思吗?
生:也有啊!“迢迢”,遥远的样子。牛郎织女相隔天涯,这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
师:“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师:看,这首诗,可以说用“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这些手法达到了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
生:句句写相思!(板书:环境渲染,动作描摹,情感刻画)
师:要达到这种“不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在语言上定有它的独到之处,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叠词的运用,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师:很好!(多媒体展示,这几组叠词)谁能说出它们的作用?
生:叠词使得诗歌质朴清丽,情趣盎然,增强了节奏感。
师:很好,从总体上说的。还有吗?
生:叠词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显得感情凄美,婉转缠绵。
师:这位同学也是提纲挈领地从总体上说出了叠词的作用,那么谁能分别具体说出叠词的作用?
生:比如“脉脉”,让人联想到织女脉脉哀婉的眼神,咫尺天涯不能共诉衷肠。
师:再如?
生:还有“迢迢、皎皎”让人想起星空浩瀚,相思之人远隔天涯。
师:很好!当然,还有“纤纤”让人联想到织女的柔弱,“札札”写出声音,环境单调,气氛凄凉,突出了织女内心的凄苦。
师:咫尺天涯,深情难诉。人人都说——
生:相思苦啊!
师:是,相思苦啊!
5.朗读升华:赛读(展示幻灯片)
同学们,刚才已入情入境地研读了诗篇,接下来请你们根据所学的方法和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读得更好。
6.拓展训练
牛郎和织女的相思是如此之苦,他们最盼望的莫过于一见啊。假设我们此刻就是牛郎或织女,七夕前夜,牛郎、织女感慨万千。用第一人称描写牛郎或织女的心理活动。
推荐写得最好的,我们共同分享!(巡视,询问哪位同学写得好,同学推荐)
7.作业
(1)背诵全诗。
(2)想象牛郎织女相见时的场景,写一段描写当时场景的文字。
8.教师寄语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3
《天上的街市》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有关传说来描写天上的美好生活,用自然来表达作者的追求和理想,其显著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与联想。郭沫若的现代诗,将想象与联想完美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味开阔,从而让读者有着无尽的遐想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一、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天上的街市》开头便展开联想,从远远的街灯想到了无数明亮的星星,又从明亮的星星想到了街灯,这样的联想使得天与地融为一体,也为下文写天上的美好生活做了铺垫。接着,作者写道,天空中有一个繁华的街市,街市中陈列着很多人间珍宝,由于没有写出具体是什么珍宝,这再一次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这首诗写作于之后,中国正处于***阀混战时期,郭沫若深深感到痛苦和失落,他愤恨黑暗,向往光明,也许郭沫若所说的珍宝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对我们来说或许可以把这些珍宝当成是能让心灵安静的东西。
从文章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对比的想象手法让我们看到远的是现实中的街灯,近的是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这是诗人的情感投射,开篇即让我们感受到矛盾的心理,由于梦幻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加美好所以他能够让让我们很轻松地走进想象世界的意境,所以说,天上的街市不仅仅是一个街市,而且是一个场景,用来铺垫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还是在守护着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的吗?没有。诗人用了一个“定然”――“定然骑着牛儿来往”。随后诗人写到,在美丽的夜里,牛郎织女一定提着灯笼在珍宝无数的街市中闲游。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已经颠覆了这个让人伤感了千年的神话。尤其是诗中所使用的“定然”一词,也是表明诗人肯定这样的世界存在,也让读者的脑海中充满了意境美。从上述可以看出,诗歌和散文都是用联想与想象来做到珠联璧合,《天上的街市》就是将联想和想象结合到一起,再用大量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构建出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同时,不仅显示了诗歌本身的神韵,也让我们看到了其精妙之处。
二、运用平凡语言构造出最优美的境界
本诗创作于1921年,当时郭沫若第三次从日本回国,当时高潮刚过,面对着***阀混战,面对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治统治,郭沫若痛心疾首,就好像他在《星空》集中写的那样:“啊,深说不定的星辰啊!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有的是净朗的泪晶,在你们可怜的幽光之中,含蓄着多少的苦闷?”这些都能表现出,诗人对祖国未来憧憬破碎后内心的真实写照。古代诗歌讲究辞藻华丽,而现代诗则讲究纯真明朗,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勾勒出美妙的意境。现代诗是1912年才真正兴起的,在此之前很多人写过现代诗但是没有摆脱古代诗歌的范畴,从郭沫若的现代诗集出现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才形成,郭沫若将现代诗把握得炉火纯青并为现代诗奠定了浪漫主义情调,也可以说郭沫若就是现代诗的奠基人。
再看《天上街市》,语句自然整齐,风格韵律优美淡雅,意境和节奏细如流水,也就是这份细如流水的意境才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驰骋在美好的梦想中。意境美的体现从诗歌的开篇就可以看到。自然与街灯的想象是一个回环,是富于创造的相互比喻,它带给我们双层的美感,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幻想中耐人寻味的美妙意境。在诗歌的第二节,想象的翅膀得到了延伸,一下子步入到理想境界,让读者看到了天国的景象。“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着魅力的街市……定然是世上的奇珍”。定然这个词用得相当完美,让理想变得真实且合乎常理令人向往。
同时,街市又将完美的想象带回了生活,让人有种矛盾的心情和心理反差,让人在理想世界中遨游又不能不想到现实生活。这就是天上人间的最美好结合。紧接着就是附加神话让这个结合更加完美。人间战火纷飞,人不是自由的,天上的牛郎织女原本恩恩爱爱,可王母娘娘非要制造出一条银河将两个人分开,这就使得自由和幸福已经被强权压制,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十分相似,也显示出郭沫若对现实世界的愤恨。然而,诗人是理性的,充满了追求与渴望,他用自己的理想改变了这个神话,牛郎织女拥有了幸福自由的生活,也寓意中国必然得到***,被压迫的人民终究会翻身做主人。所以在诗歌的最后两节,郭沫若让心中渴望自由的理想以及对光明的追求得到了释放。诗歌中这样写到:“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那隔着银河的牛郎织女,定然能起着牛儿来往……那多流星,就是他们提着灯笼再走。”
十二行的短诗中,一共使用了四个“定然”,“定然”是肯定词,它能让读者感受到诗歌中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意境,天上的街市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牛郎织女骑着青牛在街市中游逛,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美?这也正是郭沫若的一种追求,也是他渴望的生活。于是,我们看到了追求光明与黑暗现实的鲜明对比。如果说第一次的意境美是街灯与明亮星星的联想,那么随后充满珍宝的街市以及牛郎织女就让这种意境美更加完善,这也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意境:让明亮的星星以及发着光亮的灯笼带领人们摒弃黑暗,走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同时,文中的修辞手法也别具匠心,其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比喻、引用以及转移上。通过街灯与星星的比喻,读者将天与地结合到了一起,在感官上相辅相成。无论是星星还是街灯都能够在感官上勾勒出一个赏心悦目的意境美。同时将看不到的事物与所见的事物结合,用了几个“定然”来将人们看不到的天上的情景展现出来让人们能够去相信虚无缥缈的想象空间是真实存在的。随后就是引用,通过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来将原来的每年鹊桥相会一次的悲剧变成喜剧,这已经是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枷锁,将自由与释放含蓄地表现出来。最后就是转移,它是将相似的两个事物的属性词进行转换,比如文中的流星,划过天际是短暂的,但是将那颗流星转换成那朵流星就降低了流星消逝的速度,让人能够相信闲游时提着灯笼的那种悠闲的动态美。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天上街市中的修辞方法别具匠心,不仅给读者描绘出了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也间接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层次。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4
1、《迢迢牵牛星》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2、《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3、《迢迢牵牛星》全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5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 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6
关键词:节序词 七夕 乞巧 七夕词
中***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0041-02
王国维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的创作在宋代大兴,成为“一代之文学”,被宋代文士们认为是任情山水,流连光景,传情达意,怀古咏物的一种主要途径。作为一种抒情文学样式,宋词很适合表达岁时欢庆的场景。在宋词中,抒发节日的喜怒哀乐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之一,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岁时节令为题材的重要类别――节序词。所谓节序词就是以时令节日、民俗风景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或抒情、或感怀、或睹物思人、或寄托遥深。
《全宋词》中的节序词数量众多,可见节日在宋人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其中,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七夕词更为引人注目。其感情的丰沛真挚都使我们感受到了“爱(狭义的男女之爱而非普遍的爱)”作为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具有的璀璨夺目的光辉。
一、 七夕由来
在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还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如女儿节、兰夜、乞巧、巧夕等。每逢七月初七,夏日的芳美还未褪尽,秋日的簌簌又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清爽,空气中飘浮着果实成熟的芬香,到处都是爱情的味道,正适合爱情故事的上演。
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是牛郎和织女。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牛郎织女的故事有无数版本,而流传最广的,就是下面的这个:
勤劳纯朴的牛郎,父母双亡,被兄嫂赶出了家门,只得到了家中的一头老黄牛。在这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牛郎娶了下凡的织女为妻。夫妻俩你耕田来我织布,生活过得宁静而幸福,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后来,织女下凡的事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派了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了天庭。老黄牛就让牛郎披着它的皮,带着两个孩子飞到了天庭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了一个簪子,在天空中一划,就形成了一条天河,阻隔了牛郎和织女。两个有情人被无法跨越的天河所阻断,再也无法在一起,于是情人的眼泪就随着天河的水流淌起来。两个小儿女看见父母不能相见,也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们的哭声被玉帝听见,玉帝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于是命喜鹊在天河两岸搭起了一座鹊桥,并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都可以沿着鹊桥,与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团聚。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这个故事充满了重农的气息,老黄牛在故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也被凸显出来,这些都鲜明地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的家庭观和爱情观――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充满了劳动气息和生活气息。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社会里无数人的婚姻爱情模式。
古人以劳动为乐,享受着平凡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对于劳动一直持着歌颂的态度。像故事中的织女一样织得美丽的云锦,能够拥有这样的手艺是对女人“妇工”的具体要求。古代的妇女没有读书做官的权利,对她们才能的判定并不是以读书识字为标准。女红成为她们需要拥有的技能,并且成为一种美德被发扬光大。女红对于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出嫁前是闺中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出嫁之后,女红的手艺优劣甚至决定了女子在夫家的地位。汉乐府诗中就有这样的展现:“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新人工织嫌,故人工织素。织嫌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嫌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是一首弃妇诗,弃妇问前夫新娶的女子怎么样呢,前夫将新妇和弃妇做了一番比较,比较主要集中地女红上面。可知“妇工”对于女性而言的重要性。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对于儿媳妇刘兰芝的不满,刘兰芝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可以看出,焦母对于“织作迟”也曾经抱怨过。
正因为女红的手艺对于古代的妇女如此的重要,所以七夕节乞巧的风俗逐渐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视的活动。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织女与她心爱的男子相见的日子,尘世间的女子在这一天可以向好心情的织女讨教织补的工艺,好提高自己的水平。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穿针引线”。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所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气孔针于开襟楼”,可见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宋代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七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可见,乞巧作为七夕节中的重要活动,已经形成规模,独具特色。另外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乞巧》中亦有:“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的记载。
二、宋代以前的七夕作品
七夕见诸于文学作品,最早是在《诗经•大雅•大东》中,其中载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的诗句。著名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梁时刘孝威作《七夕穿针诗》:“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唐时王湾亦有《闰月七日织女》:“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唐代崔颢有首《七夕》更是将七夕乞巧的风俗融入诗句当中,他是这样写的:“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并且已经成型。连诗人都在为牛郎织女可以相见而感到高兴。
唐诗中描写七夕风俗的诗数不胜数,内容大多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作着诗人式的感慨。诗歌或感于二人的相爱而不相见,或借此抒发自己对于爱情的见解,或借七夕之际赞颂爱情的纯真和美好。“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天外凤凰何寂寞,世间乌鹊漫辛勤”;“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尤胜人间去不回”唐人的爱情就在这欲语不得,欲罢不能中道破了心事。
七夕的风俗由来已久,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这一天同时沉浸在爱情甜蜜而又略带伤感的爱情气氛当中。到了宋代,岁时节令体系日臻完备,节庆民俗活动愈加丰富。宋人对岁时节令的重视程度较前代尤甚。于是,作为节序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七夕词开始在词人的笔下展现了它含情脉脉的一面。
三、宋代七夕词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有太多沉重的文化因素,像是清明节和端午节,然而也会有像七夕这样充满了浪漫气息的节日。可以想象,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会在月下饮秋水,吃赤豆,交流各自对于爱情的看法。女孩子们则躲在一边穿针引线地乞巧,以求获得可以和织女媲美的女红手艺。宋代的文人在如此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更容易生发出爱情的感慨。借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词中表达自己对待情感的愿望以及理想的感情世界。因此,七夕词从来都不乏浪漫和感伤的情调,这在文人骚客笔下表现的尤为明显: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苏轼的“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就是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化用。伟大的词人坡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浪漫日子里,也不禁想起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提笔写下了这样魂牵梦萦的词句。又如:
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空闻乌鹊飞。西南低片月。应恐云梳。寄语问星津。谁为得巧人。
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宋时百姓欢度七夕的场景。“家家尽道”说明七夕节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尽管这个节日的女性味道更浓烈些,正因为这样,其七夕的风气流传下来,中国文人渐渐养成了某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这种女性气质使得词的表达更加的婉约含蓄,藏而不露,心性细致而温柔,深情一片,充满了浓情蜜意。
温情气质成为宋代词人笔下扣人心弦的力量,造就了无数动人心魄的爱情篇章。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天人合一的词成为了千古以来吟咏爱情的绝唱。其抒情,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跌宕起伏。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韵兼到,风骨俱高,于黯然销魂之际笔锋陡转,流泻出欢快之意,以明朗的调子曲终人散,升华了无数情感,成为千古佳句。
谈到七夕词,柳永的《二郎神》也是不得不提的: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这首《二郎神》是柳永对于北宋七夕市民生活的白描,将北宋七夕的风俗尽现笔端,人物描写惟妙惟肖,至今仍然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七夕节热闹的气氛。一位可爱的少女在月色中穿针引线,期望自己可以成功乞巧。好不容易穿上线了,她松了口气,没想到就在回廊的尽头,听见了金钗丝语之声,原来有人在月下定情呢!金钗成为七夕节男女恋人交换定情的信物。宋代词人曹勋也有“是向夕、穿针竞立,香霭飞浮。别有回廊影里,应钿合、钗股空留”的词句,其中亦提到金钗定情,可见七夕定情,也是乞巧之外七夕的另一个风俗。
词人与百姓不同,词人的爱情观与平民百姓的爱情观也不同。词人的温柔气质,使他们的爱情即使是无望的追求与反抗,都没有那么激烈,有的只是无可奈何,有的只是心有不甘。他们在尘世的罗网中编织着自己美好爱情的梦想,又在这种乌托邦式的梦想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们尽全力捍卫自己心底最柔软的守候,在词作中投入了全部的执着。于是才有了欧阳修“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的感慨;毛滂“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的誓言;王之道“蛛丝有恨,鹊桥何处,回首又成惆怅。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的叹恨;谢逸“桥横乌鹊,不负年年云外约。残漏疏钟,肠断朝霞一缕红”的脉脉深情。
七夕词是宋词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痴绝的情韵和美。它不仅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宋时的时序节令,民风民俗,更成为了无数词人抒发爱与情的途径。词人借着七夕的美丽传说,将心中那“不管天上人间,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呐喊出来。于是,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多优美的爱的词篇,字字句句,哀感动人。
参考文献:
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黎亮、张琳琳.节令.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宋)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7
在备课之前,我翻看了课标关于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一些要求: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理解意象,感受意境。根据这一要求,我认真看了《乞巧》古诗的相关资料后,着手备起课来。
一备:关注人文,缺少“生本”
在备课伊始,我学习了王崧舟老师上《枫桥夜泊》的录像课,深深被他那独有的“诗意语文”所感染,心中便想:我能不能像大师一样,以读串讲,读中感悟呢?于是,便有了课的第一稿。
1.背诗导入。
2.读诗悟诗。
作为教学的重点部分,我花了大力气设计: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诵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轮番上阵,旨在让学生反复的读,直至达到背诵的要求。
3.积累延伸。
备完课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学校的老师一起交流,发现了一备中很大的不足:为了读而读,学生自己感受的不深,被老师的一些想法所困死,不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于是,我思考之后,修改了第一稿,形成了第二稿。
二备:关注“生本”,缺失工具
在一备的基础上,针对“为读而读”、“讲读过重”的问题,我在几处做了修改:
1.学习古诗前两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时候,尝试让学生根据诗意寻找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并在课前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自由交流“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诵读诗句,达到“有感而发,情辞意动”之效果。
2.在学习后两句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乞巧”二字,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如:乞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乞巧?乞巧什么?怎样乞巧?……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后的资料袋,最后交流。以此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以为这样的修改总是差不多了,谁知自己兴高采烈准备就此上课的时候,听了另一位老师的课后又顿觉自己这样的设计还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语文味去哪儿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难道我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为了学这首古诗吗?有没有更利于学生语文发展的空间呢?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最后决定寻找本节课的古诗方法突破口:渗透学法指导,让“工具”和“人文”相结合。
三备:“工具”与“人文”并重
反观我的“一备”和“二备”,以我自己的水平,在大的环节里已经无法做出很大的调整,那么,我的“语文中的工具”,我的“古诗学法指导”该如何落实呢?恰好《乞巧》这首古诗给了我可以操作的空间。
1.看***猜诗背诗: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学法:结合插***,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是很有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
在上前两句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总结出来的学法,观察课文插***,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达到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目标,从而让学生尝试运用其方法。
2.在揭题之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看课后的注释,得出第二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看注释。
3.区分:宵——霄。
在把诗读正确的环节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句诗句,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找出“宵——霄”。我紧接着问:“他俩长得这么像,咱们怎么区别呢?”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是查词语手册理解,这样,第二种方法有因运而生:查阅工具书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在理解“尽”字的时候,又再次让学生运用其方法,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4.理解难点“乞巧”的意象的时候,正好课文后面随附了“资料袋”,对了,利用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不是很好的方法吗?于是,又有了这样的设计:关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她们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结合诗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最后通过交流得出学法指导:结合相关的资料,帮助我们弄清古诗中所说的事情。
至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赛诗导入,初知古诗方法
1.看***猜古诗、齐背: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看来,看***学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看插***,猜古诗)
2.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关于各种节日的古诗,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乞巧》。
3.板书:乞巧。生齐读。
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4.理解“乞巧” 。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学法指导:学古诗,看注释。)板书:学看注释
5.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1.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2.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区分:宵——霄 小结方法:查阅工具书
练写:霄
【二读】——读得有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1.整体感知
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古诗读正确了,还读出了古诗独有的节奏感。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走进古诗,走进作者,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引导板书: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2.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让我们跟随诗人,把目光一齐投向第1、2句诗,一起读一读。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民间故事?
(2)谁愿意把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3)出示星空***:仰望这浩瀚的夜空,望着那满天的繁星,我们不禁想去寻找牵牛星和织女星。瞧,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每年只有在七月七日这一晚,踏着喜鹊搭成的鹊桥,才能短暂地相聚!正所谓——
星空下,诗人林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起牛郎织女的传说,忍不住吟诵着——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不禁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心里默诵着——
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七夕又如约而至,我们望着浩瀚的天空,依然念着——
(4)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更何况是极富浪漫的诗人。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在吟诵“牵牛织女“的故事。
课件出示诗词剪辑——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3.人间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天上的牛郎织女正在见面,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些什么呢?
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生自由说)
(2)原来他们是在乞巧。关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
(她们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
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结合诗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①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回归课题,理解诗题)
②***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
A.家家 :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B.穿尽:比较诗句,理解“尽”。
出示诗句,比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穿尽的是什么?穿不尽的又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正好给人们这样一个机会。难怪每到七夕这一天,读——
③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用资料袋上的话说就是——乞取智巧。请你想象一下,自由说话。再打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齐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zǐ)妹千万年。”
(3)小结学法:查阅资料
三、收藏经典,吟诵古今诗篇
1.小结诵读:
师:又到七夕,人们仰望晴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看到茫茫的银河里——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想到这里,家家户户的人们仰起了头,望着月亮——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他们都在向织女乞求,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背诵。
3.小结: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4.摘录。
课后再备:一门遗憾的艺术
终于到了上课的那一天,一切的环节都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上完课后,总觉得自己什么地方没有理清,什么地方没有上到位。仔细一想,原来是自己在上古诗的时候,对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还没有引导到位,特别是“尽”字的理解,。由于没有到位,很多学生就无法体会“穿尽红丝几万条”中所隐含的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就无法体会诗人在描述这样一个节日,同时也是寄托着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因此,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就有失偏颇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听课老师的话语点醒了我,对呀,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利用字义的比较,理解“尽”,再去理解整首诗的意境,不是更能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吗?于是,我在这一环节又做如下修改:
比较诗句,理解“尽”。出示诗句,比较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穿尽的是什么?穿不尽的又是什么?你又什么新的感悟?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8
七夕的来历作文范文一“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每当我读起这首古诗,就会想起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男孩名叫牛郎,他以放牛为生。有一天他骑着一头神牛路过一片森林,牛郎听到一阵嬉水声,突然他的神牛说:“那里是一群仙女,你悄悄地走过去,拿起那一件最小的衣服就能娶她为妻。”后来牛郎蹑手蹑脚地把衣服拿走了。过了一会儿仙女们出来找衣服,只有织女找不到,其他仙女都纷纷飞走了。织女走来走去还是找不到。牛郎就出来把衣服还给织女。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就与他结为夫妻。
从此,他们男耕女织,过上幸福的生活。又过了几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和女儿。可是好景不长,这事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大发雷霆,决定叫天兵天将来把织女带回天庭,并罚她在银河的东边日夜织锦。
牛郎和他的孩子很伤心,只好去求王母。于是老牛使出浑身解数把他们送上天。牛郎求了王母一个月,铁石心肠的王母还是不答应。这事被天上的众神知道,也向王母求情。最后王母终于答应了。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聚。可是牛郎是凡人,上不了漫漫的银河。侍女喜鹊想到办法,她就叫伙伴们搭成雀桥,他们终于相聚了。
七月七日那天晚上,你抬头望月,或许能看到他们相聚的美丽场面。
七夕的来历作文范文二今天,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下面就听我讲一下“七夕”的来历吧!
从前,有一个放牛的孩子,他叫牛郎,牛郎从小父母双亡,由哥哥嫂子抚养长大,牛郎十几岁的时候就和哥哥嫂子分了家,只有一头老牛和他作伴,这头老牛是头神牛,经常帮助牛郎,后来在神牛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娘子,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名叫织女,就这样,牛郎和织女结婚了,生了两个可爱的儿女。不久,织女私自加嫁给牛郎的事情最终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派人把织女抓了回去。后来,老牛死了,在临死之前,它帮牛郎出了一个主意:只要穿上老牛的牛皮,就能飞上天去。可是,王母娘娘用她头上的金簪把天上划了一道波涛滚滚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后来王母娘娘总算发了善心,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这一天,无数只喜鹊飞到天河上,搭成一座鹊桥,让他们在这鹊桥上相会。
这就是“七夕”的来历。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9
曾几何时,中国文化出现断层,西方文化乘虚而入。洋“节”东进,传统消退,直到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人们才惊醒。于是,国人大声疾呼,保卫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节日回归,重振民族的本土文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历史悠久,牛郎、织女的故事妇孺皆知。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赢得了中华民族的敬仰。这一美妙传说,向人们昭示着爱情的永恒。他们跨越时空的爱恋是西方“情人节”那几束玫瑰花和几颗巧克力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传统的“七夕”在当前似乎被淡忘,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加热衷于西方“情人节”,觉得浪漫,富有情调。
其实这是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消退,即传统节日失去了“文化记忆”,失去了节日的灵魂。就“七夕”而言,之所以被西方的“情人节”冲淡,还在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自卑和不尊重,总认为节日都是人家的好,月亮都是外国的圆。这种文化上的“崇洋”,是我们民族素质的缺憾。一些人过起洋节来通宵达旦,纵情狂欢,而对自己民族的节日兴趣不大。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问题。
根在陕西
《诗经》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报箱。”,诗中的“歧”,在早期的中国历史指的就是今日陕西渭河流域的西府一带。
另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襟褛,人俱习之。”说明当时牛郎、织女的传说及风俗在汉代的西京已流传,而西京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另外还有班固在《西都赋》中也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天涯。”据专家考证,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昆明池,池畔东西两侧分别设立有牛郎、织女塑像,隔河相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名诗便由此而得。
如今昆明池早已变为良田,而牛郎、织女的两尊石质塑像仍保存完好,被当地群众供奉在庙里,并尊称之为“石爷、石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贺学君认为,现在国内几个地方都在争“七夕”的发源地,各有各的道理,但唯有西安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千百年来当地群众一直传承着这种文化资源。北京资深影视策划人周七月认为,“七夕”传统文化的根就在西安,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主题永恒。根植民间是“七夕”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
前不久,记者专程去长安斗门考察,“石婆庙”就坐落在东边一片旷野中,1956年“牛郎织女”石刻就被列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织女”像高2米,被安放在一个大殿里,而牛郎像高2.15米,萎缩在一家棉绒厂的后院里。两尊石像均为花岗岩圆雕,刀法粗犷,厚重朴实,虽经千年风雨沧桑,人物面容仍清晰可见。在“石婆庙”中,80岁的刘兴文老人还向记者介绍了牛郎、织女睡过的“石床”及用过的“石枕”。丰富的文化遗存与传说,使长安成为“七夕文化”的发源地已确定无疑。
等待复苏
“七夕节”即将来临,今年8月19日即农历的七月初七,在国家将“七夕”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传统节日之后,前不久陕西省又将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又给“七夕”这个特殊的日子增添了灿烂的光彩,使其文化价值进一步升华。
“七夕节”尽管被一些人遗忘,但它的文化之火仍熠熠燃烧,正逐渐照亮着人们曾经暗淡的心。在“牛郎织女”的老家长安,每年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都要举行隆重的爱情祈福仪式,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赶来献祭,人数过万,扭秧歌、耍社火、唱大戏……热闹非凡。当然这里也不乏城里人,他们来此也为自己的爱情进行一次“年检”,使爱情更加稳固。
令人欣喜的是,在上海,去年青年们在“七夕”这一天登记结婚的成倍增加。而河北省则把传统的“七夕节”,定名为“河北七夕情侣节”。另外还有铁路部门增设七趟情侣专列,分别从武汉、上海、南昌、厦门等地开往武夷山,在那里举行关于“中国情人节”话题的讨论,并开展一系列情侣活动。所有这些都说明,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七夕节”,而是缺少必要的组织、浪漫的活动和参与的项目。
把“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有专家称不妥,应称“爱情节”更为合适。如何恢复和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认为,首先要恢复既有的仪式,以文字与***像珍重地完整记录与保存。尊重民间活态的传承。同时融入不断出现的新内容,如乞巧活动的许多祈愿可以唤醒参与者的极大热情。此节日重点应放在下午与晚上,***府可考虑为年轻人放一天假,让这一活动成为以年轻人为主的全民介入的盛大节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