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论文篇(1)
2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探索
针对现代解剖学实际教学的具体特点,结合医学人文精神,我们正在尝试着进行以下的探索,希望与同道共同研究。
2.1在解剖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
2.1.1解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医学史医学史是研究社会***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其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与人文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医学史的讲授,用医学发展历史和解剖学科的发展有密切相关的一些经典的内容。例如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为血液循环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却因为违反了教义,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被***教会活活烧死[5]。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医学史的讲授,来培养医学生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人文情怀。
2.1.2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在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密切融合人文精神、伦理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死者为大”,尸体虽然不存在物质生命,但我们在教学中适当的融入医学伦理观,爱惜尸体,杜绝任何不尊重甚至亵渎尸体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把尸体看成仅供解剖操作的“物”,深刻认识“尸体”同“教具”间的区别,明白尊重尸体就是尊重人性[4],进而更加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从中深切感悟自己将来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责任所在,在将来岗位上才能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因此,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医学课程,更是一门人文课程,通过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的点滴浸润,培养形成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医德医风。
2.2注重教学人文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2.2.1注重教学环境的人文建设在办公楼楼道、校园展示栏、教室墙壁上悬挂医学名家名言名句和解剖学大事记,使学生耳濡目染,发挥人文景观的育人作用,加强历史文化沉淀。
2.2.2改善解剖实验室环境在实验室内完善排气系统,减少甲醛的刺激气味;在实验室周围种植花草植被,吸附甲醛,净化空气,以减轻有害气体损害师生的健康[4],改善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2.2.3建立数字化及网络人体解剖教学平台建立“虚拟数字人体解剖馆”和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在解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虚拟数字化解剖学教学系统、现代多媒体互动影像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等高新技术教学辅助手段,化繁为简,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结构,以逼真、直观且形象方便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并有效掌握,也调动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克服厌恶恐惧情绪,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2.2.4发扬红十字的奉献精神、建立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大体老师”———尸体的帮助,如今尸体的重要来源是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因此,我校建立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包括人体生命科学馆、医学伦理教育馆和遗体捐献站等),树立“红十字运动之父———让•亨利•杜南”的雕像,弘扬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用捐献者“逝而不已、留爱人间”的献身精神,来培养学生敬爱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通过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环境的改善,使人体解剖学教学和医学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统一,陶冶学生心灵。
2.3举办人文教育活动,歌颂遗体捐献者奉献精神
现代解剖学的发展和遗体捐献者伟大的贡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素未谋面的医学生,他们就是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解剖学课程开课初期,举办人文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校内的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向学生讲解众多遗体捐献者的感人事迹,如一位遗体捐献的***红***老干部在遗嘱这样写到:“我是唯物主义者,我是***人。自入伍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一生的宗旨;尤其是加入中国***后,我就把我的一生包括生命交给了***的事业;活着一生是为了***和人民服务的一生,死后也属于人民!在我生命结束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当心脏停止跳动后,穿上***服,盖上***旗,即把遗体交给人民,由医务系统进行医学病理学研究。”还有位遗体捐献的老***员留下一句话“活着为***做标兵,死后给***做标本!”我们用每位遗体捐献者的生前点滴的记忆来作为陶冶学生心灵的教材,这个时候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一具具“大体老师”用他们崇高道德精神和对医学所作的无私的奉献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的真谛,营造浓郁向上的人文氛围。
2.4加强解剖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建设
在解剖学教学中要充分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培养一支经验丰富、素质高、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当前医学高等院校解剖学教学都是由解剖学教研室教师担任,局限于医学专业背景,大多数的教师对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比较缺乏的,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人文教育有时候是有心无力。首先,学校应加大解剖学师资的建设,应充分培养并提高其人文素养,调动人文教育中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树立榜样。其次,学校有计划组织解剖学教师与人文学科教师交叉性进行业务知识交流,促进解剖学教师人文知识的更新、储备;还有,学校定期聘请专业人士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既讲解解剖学学科前沿知识,又讲为人处世,踏实做人,进一步对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身作则,对待学生以全心的感情投入,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师生之间互动性与交往性。因此,在整个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文精神教育,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态度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理解与认识。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2)
11尸体解剖剥离视神经管,进行精确测量,得到尸体视神经管的相关数据。李健、廖建春、陆书昌[1]对50个成人尸头和30个干性颅骨标本的视神经管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测量视神经管的长度、口径及管壁的厚度;石献忠、韩卉、孟庆玲[2]曾对30例(60侧)成人干性颅骨标本和18例(36侧)成人颅底湿标本的眶尖区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得出视神经管的一些解剖学数据;胡福广、张庆俊[3]对20例无颅疾病、经福尔马林规定固定的国人尸头,在显微镜下测量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宽度、高度及管顶、底、内侧壁、外侧壁长度;赵恒河、李光宗、鞠学红等[4]利用解剖学方法对100个颅骨和6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和毗邻进行观察和测量;杨有雄、廖建春、陆勤康等[5]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共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视神经管标本并进行测量;陶存山、卢亦成、楼美清等[6]对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无颅眶疾病、经甲醛固定的国人尸头,在放大5~25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王洪波、彭波、苏刚等[7]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成人尸头头颅、带硬脑膜的成人颅底标本各10具、成人颅骨标本10具进行观察和测量。
12尸体解剖和影像扫描结合对比的方式利用CT或MRI对尸头进行扫描,将结果与解剖数值相对比。如刘津平、靳颖、李云生等[8]将5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05 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用计算机***像分析系统对36侧***位结构进行测量;刘丰春、姜成瑛、孟庆兰等[9]曾对33例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结合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马荣昌、鞠建宝、李大***[10]对30例成人尸头进行眶尖部解剖测量视神经管各壁长度、内侧壁厚度及截面积;杨***、张庆林、于春江等[11]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和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眶尖区前侧方手术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Daniels DL,Pech P,Kay MC等[12]对尸头进行局部解剖与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研究,证明两者极其接近。
13直接进行活体扫描国内国外均有不少类似的研究。但即往研究限于仪器设备的显示能力,仅能得到如何扫描能够达到最好的显示效果的结论,不能进行准确测量。如王振常、鲜***舫、吴恩惠等[13]曾对40例正常成人眶尖分别进行CT和MRI的扫描;韩卉、庞刚、胡玉婷等[14]曾利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显示技术观察10例20侧正常志愿者眶尖区;刘英娥、姜淑霞[15]对8例疑有视神经管损伤的患者进行视神经管的轴位和***位扫描;Daniels DL,Yu S,Pech P等[16]曾使用CT和MRI对眶尖进行扫描研究;Kapur E,Dilberovi'c F[17]研究认为,在CT***位和轴位片上,一些骨性标志如蝶骨大翼、翼额窝等对于眶尖结构的识别意义重大。2CT对视神经管的检查从以上文献回顾中不难看出,既往对视神经管的研究,尤其是解剖测量,全部都是依赖于尸头的解剖测量(包括干性颅骨标本)。众所周知,尸头或干性颅骨因其经过一些防腐处理,其结果与活体必定有一些差距,尽管这些防腐处理对于骨质的影响不大,但毕竟仍不同于活体测量。自CT发明以来,利用影像学手段进行视神经管的检查和测量的尝试始终在进行,但限于仪器设备的现实能力,所得出的结果难以让人满意。对于视神经管的活体扫描,得出的结论多仍局限于如何扫描能够更好的显示眶尖结构,而对测量仍无能为力。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活体测量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随着最新的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使视神经管进行活体扫描重建后测量其各项数值成为可能。近年来,类似的研究逐渐增多。杨钦泰、李源、邹艳等[18]就利用多层螺旋CT对14例(14侧)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的视神经管进行扫描后三维重建和相关数据测量;程钢炜、赵家良、牟文斌等[19]利用16层螺旋CT,对10个尸头颅骨和21例正常中国健康志愿者的双侧视神经管进行扫描,重建后测量上、下、内、外各壁长度和视神经管路径每1/5处的最大径、最小径及截面积;刘旭林、周承涛、张光辉等[20]对200例健康成人行视神经管区轴位和***位薄层CT扫描后重建,测量视神经管的相关径线;刘丽庭、仇沂洲、刘丹等[21]利用16层螺旋CT对40例健康成人进行扫描重建后测量视神经管的各项解剖数据。2003年,第一台64层螺旋CT在北美放射年会首度。这在CT史上,是一个接近质的改变的突破。相对于以往的多层螺旋CT而言,它不仅是探测器数目的增多,更是首次真正意义上达到各向同性。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各向同性。螺旋CT是容积扫描,这就决定了,CT像素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矩阵,也就是说不仅取决于它的横断面积,还取决于像素的高度[22]。螺旋CT的像素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的概念,它有XYZ三个方向。而当这三个方向的边长相等时,这种扫描就被称为各向同性扫描。其意义在于所有方向的***像在空间分辨力上相等。无论任何角度重建,重建出来的***像质量将与直接横轴位扫描的***像质量完全相同。其次,了解一下多排和多层的概念。多少排CT的这个排,是指纵轴的探测器排列为多少个,而多层,则是指每旋转一周可以获得多少层连续的***像。旋转一周可以获得多少幅***像,取决于探测器组合中纵轴包括多少数据采集系统(DAS),而不是仅仅取决于纵轴有多少排探测器。64层螺旋CT的每一个探测器都有一个相应的DAS,所以可以在扫描时覆盖探测器组合的全长,得出的***像达到真正的各向同性,重建的***像与直接扫描的***像质量完全等同。有了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向同性的64层螺旋CT,就可以在普通的横轴位扫描的***像基础上,对视神经管进行任意角度和方位的重建,包括垂直于视神经管方位的斜矢状位重建,并轻而易举的测量视神经管的各项解剖数值,包括四个壁的长度、视神经管各段(可精确到04 mm)的左右径、上下径等。可以为临床提供解剖正常值,更重要的是经过活体扫描,可以得到每个个体的视神经管的解剖数值,为临床手术服务,提供极有价值的手术指导和参考。总之,视神经管作为眼眶病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因对其进行研究有很多的难点甚至是盲点,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也正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充满乐趣和挑战。相信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活体视神经管的了解也将日新月异,最终达到跟解剖研究同等精确的程度和目的。参 考 文 献
[1] 李健,廖建春,陆书昌.视神经管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4,17(2):98-101.
[2] 石献忠,韩卉,孟庆玲.眶尖区显微解剖及断层解剖学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5:40(5):431-434.
[3] 胡福广,张庆俊.中国人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2):119-121.
[4] 赵恒河,李光宗,鞠学红,等.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02,8(3):205-208.
[5] 杨有雄,廖建春,陆勤康,等.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J].解剖与临床,2007,12(1):7-10.
[6] 陶存山,卢亦成,楼美清,等.视神经管及其相关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J].江苏医药,2005,31(10):757-759.
[7] 王洪杰,彭波,苏刚,等.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J].解剖与临床,2007,12(2):82-86.
[8] 刘津平,靳颖,李云生.眶尖区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研究,2003,25(1):52-54.
[9] 刘丰春,姜成瑛,孟庆兰.眶尖部 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9(4):293-294.
[10] 马荣昌,鞠建宝,李大***.眶尖部测量断层解剖切片与CT扫描的比较[J].中华耳鼻喉咽喉杂志,2003,38(6):481-482.
[11] 杨***,张庆林,于春江.眶尖区经颅前侧方手术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和影像学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1):14-17.
[12] Daniels DL,Pech P,Kay MC.Orbital apex: correlative anatomic and CT study[J].AJR Am J Roentgenol,1985,145(6):1141-1146.
[13] 王振常,鲜***舫,吴恩惠.正常成人眶尖的CT和MRI研究[J].中国CT和 MRI杂志, 2004,2(1):3-8.
[14] 韩卉,庞刚,胡玉婷,等.眶尖区多层螺旋CT解剖学[J].解剖学杂志,2005,28(2):198-200.
[15] 刘英娥,姜淑霞.视神经管的CT扫描技术[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2):74-76.
[16] Daniels DL,Yu S,Pech P,et 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orbital apex[J]. Radiol Clin North Am,1987,25(4):803-817.
[17] Kapur E,Dilberovi'c puted tomography review of the osseous structures of the orbital apex[J].Bosn J Basic Med Sci,2003,3(3):50-53.
[18] 杨钦泰,李源,邹艳,等.计算机辅助视神经管三维立体定位的CT影像学研究[J].J Clin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Sury(China),2008,22(7):306-311.
[19] 程钢炜,赵家良,牟文斌,等.国人视神经管新一代三维重建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8):787-791.
[20] 刘旭林,周承涛,张光辉,等.健康人视神经管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J].中华耳鼻咽喉杂志,2000,35(4):275-277.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3)
中***分类号:N04;H3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1.013
Abstract: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fusion use of single and plural nouns, different plural/singular form of the same term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e., using singular form of English nouns in scientific terms, English notes, and EnglishChinese indexes.
Keywords:scientific words, English terms, singular nouns
在规范使用科技术语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英语术语――包括等价术语和同义术语单、复数混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表现为绝大多数英语术语用单数,少部分用复数,单、复数使用不统一。用复数的英语术语并不都是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数名词,也不都是一组现象或症状,与该术语数量无明显相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医学人体解剖学中12对脑神经的英语等价术语曾有11对脑神经用单数,唯嗅神经用复数olfactory nerves[1]227,但动物学中的嗅神经英语等价术语却是用单数olfactory nerve[2]。对于这些现象,本文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建议如下。
一相近学科的同一术语英语等价术语单、复数形式应统一
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者使用英语术语单、复数的习惯不同,可导致同一术语在相近学科间的英语等价术语单、复数形式不一,例如:
掌心动脉:人体解剖学用单数palmar metacarpal artery,显微外科学用复数palmar metacarpal arteries。
脑神经: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用单数cranial nerve,人体解剖学用复数cranial nerves。
颈神经:动物学用单数cervical nerve,人体解剖学用复数cervical nerves。
脊神经: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学用单数spinal nerve,人体解剖学用复数spinal nerves。
腰神经:动物学用单数lumber nerve,人体解剖学用复数lumber nerves。
动物学中的荐神经用单数sacral nerve,人体解剖学中的骶神经用复数sacral nerves。
显然,人体解剖学名词遵循“外文名的单、复数均按国际解剖学名词(NA),未予变动”的原则[1]V,但在学科渗透交叉日益深入乃至不断融合的当下,单、复数形式如此不一致显然不利于科技名词的使用和推广,也影响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建议国内按照“英语名词一般用单数”的原则[3]将此类英语名词统一为单数①。
二对应术语的英语名词单、复数形式应统一
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动脉、静脉、神经常成对或对称分布,多以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大小、深浅等定位命名,是最常用的医学英语术语,其对应术语的英语名词单、复数形式也应统一。
例如,丘纹上静脉是 superior thalamostriate vein,丘纹下静脉就应为 inferior thalamostriate vein,而不是inferior thalamostriate veins;鼻腭长神经是 long nasopalatine nerve,鼻腭短神经就应为short nasopalatine nerve,而不是short nasopalatine nerves;下牙槽神是 inferior alveolar nerve,上牙槽神经就应为 superior alveolar nerve, 而不是superior alveolar nerves(值得提出的是:人体解剖学术语“牙槽”和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的“齿槽”亦应统一)。
与英语科技论文撰写时名词多采用复数形式[4]不同,科技术语中的英语名词是***的专有名词,除必须用复数者,应用单数形式[5]。从单词记忆的角度出发,这些英语名词单、复数形式的不一致也不利于对应记忆。作为审定后的规范科技术语,建议将此类英语单词也统一为单数。
汉英名词并存,尤其正文中关键术语的英语括注与文后汉英名词对照索引是高校教科书和学术著作的两大特色,目的是方便读者查找,强化记忆。因此,无论是文中术语的英语括注,还是文后汉英名词的对照索引,均应该采用像英语辞典那样通用的单数形式。值得提出的是,为数不少的汉语版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常称“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和(或)“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是不恰当、欠准确的,应规范为“汉英名词对照索引” 和(或)“英汉名词对照索引”。此外,编校工作中经常见到英语术语首字母大小写不一的情况,例如脊神经英语括注一词常有spinal nerve、Spinal nerve和Spinal Nerve三种表示形式。作为***释义的科技名词,应强调英语术语首字母均不大写[6],而统一采用首字母小写的形式。
注释
① 《人体解剖学名词》(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上述英语名词均已采用单数形式。
参考文献
[1] 解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人体解剖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 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人体解剖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医学名词:医学遗传学 免***学 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Ⅴ.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4)
2 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具有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在生物医学发展的成果给人类生存和健康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生物医学与医学人文之间的不平衡性也越来越明显,要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需要人文素质教育的回归。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在大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进入临床服务病患打下良好的人文素养。解剖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主干课程,在医学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人体解剖教学中所用的捐体是特殊的学习对象,包含了人格利益、人对自己尊严的尊重、与亲人更多的情感因素,包含了巨大的精神利益[4]。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解剖学教学中“人文缺乏”的现象还很普遍,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个别学生对教学用捐体的恐惧和厌恶胜于应有的尊重,在实际操作时退避三舍,嫌脏怕累,偶有甚者还拿捐体开玩笑。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往往把捐体看作是“物”,没有认识到戛然而止的生命在变成“物”的同时,还有人格和尊严的延续,还有为医学教育“逝而不已”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解剖学知识教育的同步进行和平衡发展势在必行[3]。因此,本门课程在医学课程中是最具有医学伦理和道德教育意义的一门课程。
3 在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举措
3.1 在解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新知识也不断大量涌入,使课时变得更加紧张,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内容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略,融入式医学人文教育也不能像医学人文专任教师那样用专门的时间去进行讲授,只能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依照不同时间、场合和学生出现的问题,适时地采取“因时制宜、灵活机动”的方式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教研室教师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解剖学教师的责任,并作为教书育人的内容之一。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重视解剖学发展史的讲授,始终没有因为课时紧张而减少,那些为科学而献身的解剖学家的思想和业绩是医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是人文教育生动的教材之一。在传授解剖学专业知识时,我们的教师有意识地将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时,还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医学生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医务工作者应肩负的职责和义务,学会尊重和善待生命、体谅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看待生、老、病、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举一些关于医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反面案例,比如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医疗事故,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深思,提高学习积极性。
3.2 在解剖学实习课中,强化人文教育
人体解剖学不仅是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生在人体解剖学实习的特殊环境里,最容易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文的熏陶,并为以后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做好铺垫。刚进入医学殿堂的学生,在初次接触尸体或标本时,难免会有心理恐惧、厌恶和迷信等各种情感,还会陷入对生与死的思考中。因此,我们学校解剖学教研室针对即将进入解剖学实验室接触人体标本之前的医学生,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前宣誓,以此形式作为医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同时构建一堂以人体解剖学开课宣誓仪式为主题的人文关怀教育的公开课,老师从科学、哲学的角度阐释死亡,消除学生对死亡的恐惧,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博爱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学生必须素颜穿白大褂,绝对不允许嬉戏打闹,教师向学生讲述供解剖尸体的来源,带领学生以默哀和深鞠躬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遗体捐献者“无语老师”的崇敬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和爱惜遗体标本,杜绝任何不尊重尸体的行为,让学生学习捐献者的高尚行为和献身精神;在解剖实验课结束之后,鼓励同学们组织一场集体追悼仪式,向已残缺的“无语老师”鞠躬感谢。
这些仪式虽简单、繁琐、细微,却是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最为生动和震撼的一课。实验课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实验室为手术室”、“以尸体为患者”的理念,提倡“合作学习”,采取“小组尸体解剖”形式,小组成员按任务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对待尸体像对待具有鲜活生命的人,要对其进行遮盖和抬送,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操作和讲解,教导学生“医学乃仁术”,务必谨慎小心,在纠正解剖操作的失误时,组织小组成员查找原因,集体讨论这一失误将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使学生懂得“庸医杀人不用刀”的道理,懂得“人命关天”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塑造诚信、利他、合作的健全人格,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未来自己所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事业,促使学生充分思考在临床诊疗中医生需要面对的医学伦理及社会医学等问题,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克服学生的娇嫩之气,利用解剖学的特殊性,我们开展了“磨难教育”,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参与清理尸体及残件,从尸库和冰柜内取送、搬运尸体。面对甲醛气味和尸臭,鼓励学生勇于面对,以免将来因怕“脏、累、难”而贻误重症患者的抢救时机。
3.3 举办人文教育活动,突出医德教育
我们学校迁至新校区后,将解剖教学楼建设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基地之一,在解剖教学楼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树立了无字纪念碑,建立了体现志愿者伟大精神的“感念堂”和“馨香园”,同时也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提供“寄托哀思”的场所。清明节,我们学校联合省红十字会,在解剖教学楼的“馨香园”举行“致敬我们的无语老师”活动,感谢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并宣誓要秉承“玉汝与成,至善弘医”的精神,“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邀请红十字会器官遗体捐献协会员代表介绍在无偿遗体捐献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邀请“无语老师”的家属代表介绍捐献者生平和产生捐献想法的心理历程,而后举行医学生集体向“无语老师”致词活动,之后列队每人依次拿前往解剖学实验室,在悠扬深沉的小提琴伴奏下,学生代表向静默在解剖学教室中的“无语老师”们深情朗读感恩缅怀的诗词,最后全体师生集体向“特殊老师”———遗体捐献志愿者献上洁白的。“无语老师”无私奉献躯体用于医学解剖和研究,引领一群年轻学子迈入医学圣殿,为人类健康和医学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不是***,但将被永远铭记。让学生领悟到一个人的生命如何超越短暂而获得永恒———以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帮助他人更好地生存,使学生感受到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博爱奉献、生命至重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仁爱之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3.4 重视师生健康保护,改善教学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拥有良好而健康的体魄是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条件。人文精神体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改善解剖学实验条件,重视对师生健康的保护[5]。我们教研室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到解剖教学过程中,运用虚拟数字人等呈现多样化的信息表现形式,不需要直接与标本近距离的接触,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以人性化的外在环境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克服恐惧厌恶的心理,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实验室里摆放具有吸附甲醛功能的花草如吊兰,增加人文气息;安装新型通风设备,降低室内福尔马林浓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
3.5 努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师德为先,言表垂范”,医学教师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特别是迈入医学大门后的第一堂人体解剖课的教师更是人为素质教育的启蒙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关键要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形成一支适应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的转变[6]。我们教研室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精心传授学生以医学专业知识,更以高尚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处世哲学等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通过对人体解剖学发展历史的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7];在备课时,对经常出现的医学人文问题和那些入耳入心的典型语言和例子在教案上作预先设计,以待课堂使用;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充实自己的医学人文知识,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实践渗透医学人文教育,使课堂讲授更加生动、鲜活;了解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高尚的医德医风,正确对待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有针对地进行医德修养、语言文学、审美鉴赏等人文素质的指导训练;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医学人文知识方面的讲座,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底蕴。
4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所取得的效果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5)
【中***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85-01
1材料与方法
在解剖一具1.48m少年男性尸体时,发现臂丛中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分支间有交通支,以及臂内侧皮神经发起自后束变异等标本,使用定位针,用游标卡尺(0.02mm)测量神经外径及长度,用米尺测量身高。
2 观察与测量结果
观测到左侧臂丛有“三干六股三束”,该臂丛的上、中、下干均在锁骨的后上方分为前、后股,上干的前股形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形成内侧束,三干后股汇成后束。
2.1 外侧束发出正中神经外侧根和肌皮神经两支,肌皮神经又发出肌支,穿入并支配肱二头肌短头和肱肌,内侧束发出两大分支,一支为正中神经内侧根,一支延续为尺神经,另有一小分支(起始处外径1.2mm)起自正中神经内侧根起始处,与尺神经发出的一小分支(起始处外径2.02mm)相连形成“V”形,后束汇成后除向后延续为腋神经外,另向前上方又发出一束,并有三个分支,第一支与前述“V”形神经支形成两交通支(长交通支长度为13.78mm,短交通支长度为13.78mm),并与第二支交汇后形成正中神经第三根,第三支汇入正中神经外侧根。
2.2 距下干后股起始处15.88mm,有臂内侧皮神经发出,起始处外径2.78mm,经腋动、静脉之间下行至腋静脉的内侧,继沿肱静脉的内侧达臂中部,于贵要静脉内侧浅出深筋膜,查相关文献[1],臂内侧皮神经起自下干后股概率为2.38±1.36,非常少见。
2.3 另有胸肩峰动脉穿行与正中神经外侧根与肌皮神经间穿入三角肌内,走行异常。
3 讨论
可见本例标本臂丛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分支变异,并臂内侧皮神经变异,尺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支已有相关报道[2,5],经查询国内文献[2-4]等,未见报道,臂丛交通支广泛存在,其分型变异可为颈腋部手术时避免臂丛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
参考文献
[1] 黄瀛,吴晋宝等.中国人解剖学数值[K].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90.
[2] 朱家恺.正中神经与尺神经的异常交通支[J].广东医学,2005,26(12).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6)
局部解剖学(简称局解)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局部境界、器官和结构的形态特点、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学科,也是医学中最具人文精神和实证科学精神的学科。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融合,既节约时间,又丰富课程内容,做到入耳、入心、入行[1]。局解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可融入思***教育元素,如授课环节、课程组织形式等。本文拟结合在局解授课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和教学体会进行阐述,以培育学员的人文精神,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1结合局解课特点融入思***元素
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以对尸体的解剖为基础,尸体经过福尔马林处理会产生刺激性气味,学生对局解课往往会有畏难情绪并对尸体产生恐惧心理,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我校解剖实验室已安装离子通风交换系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解剖实验室尤其是局解的授课环境[2]。但近距离解剖操作如翻开肌或腔内解剖时,难免会有刺鼻、辣眼睛等不适,学生会因此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操作,可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引经据典,讲述名人事迹,如历史上不少伟大的医生、画家、雕塑家、哲学家也是解剖学家,留下感人的事迹,传下充满哲理的论著。无论是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还是援引经典,均以榜样的力量,启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激发他们浓厚的局解学习兴趣。在恐惧心理的克服上,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视角和唯物论的态度看待尸体并进行解剖操作。要求学生课前认真细致预习、课中带着问题操作、课后认真复习,将恐惧心理和不适感转移到对解剖结构的寻找、观察与探究上。在开课前和结课时组织学生举行默哀仪式,培育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敬意与感激。如此,学生逐渐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对局解重新认识:由排斥到接纳,由接纳到热爱。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本是学习的阻力,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并加以榜样的力量和正确认知的引导,化学习阻力为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内容的学习又培育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忠于本职的精神。
2结合授课过程融入思***元素
为便于局解操作,预先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确定好主刀、助手、观察员等角色,督促学生严格按分组时的既定安排轮流担任主刀,以避免出现总是主刀或总不主刀的极端现象,增强学生的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意识。局解操作时,对有结构变异、手术、畸形、病变等情况的标本,按照操作提示,往往找不到预期的结构或者中途结构被损坏,学生会因此而放弃相关操作。此时,教师需及时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以收获较好较全面的局解操作效果。下面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血管分支分布变异标本为例加以阐述。腹主动脉的3个不成对的脏支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在剖查胆囊动脉时,主要是沿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右支至胆囊三角中找到胆囊动脉;但也有胆囊动脉直接起始于腹腔干,于肝固有动脉的外下方与其平行走行至胆囊;并伴有双胆囊管。在剖查肠系膜上、下动脉时,一般在平第1腰椎和第3腰椎水平均能找到其在腹主动脉的发出处,但也有分布于大、小肠各部的分支血管来自于腹主动脉发出的一支主干血管,与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有同等营养作用;并伴有腹腔干发出2支血管至脾(其体积是正常脾的3-4倍)。就上述两个变异标本而言,通过强化以腹主动脉为“宗”,沿着其各分支的走行逐步剖查,定能清晰找出目的血管的走行与分布,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厚植于学生心中。
3结合局解与科研、局解与临床的关系融入思***元素
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也不是高校的科研,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一标本在腹主动脉左侧,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处有一巨大肿瘤组织,结合“神经支配对肿瘤组织的发生发展的影响”的文献报道[3],教员进行针对性提示,启发学员探究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作用等相关问题,启发他们进行敏锐且慎密的科研思维。要做好这个环节的工作,教员要广泛阅读最新文献,把握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及时将其结合到实际教学中。局解是临床的基础。学生在一次打开胸膜腔观察肺时,发现一具标本的中叶部分肺段为肺段切除术后的残留,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肺的原位观察。但借助此标本,在该组对肺段的概念、名称和位置简单讲述,并结合临床简述肺段在胸腔镜切除早期肺结节的临床意义,激发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局解是做好临床工作的基础。同时,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教员要注重特殊标本素材的积累,及时拍照留存,形成资源丰富的数据库,并将其应用于局解教学工作。临床又反过来指导教学。临床上外科及影像学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局解教学中,以三维立体模式来展示人体器官与结构的三维虚拟数字化系统如“数字人系统”[4]等强有力的补充了传统的理论讲授、尸体解剖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将局解与科研、局解与临床联系,让局解的学习变得生动和有趣,激发了学生对局解的学习热情,也启发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如上所述,在局解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尝试融入了“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榜样的力量”“正确的认知”“万变不离其宗”等元素,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育忠于本职的精神;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勇于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缜密的科研思维和作风,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但在课程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遵循适合、适时和适度的原则将课程思***元素融入专业内容,并长期坚持下去,以激发、唤醒和点燃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曾勇,SandlowLJ,鲁映青.医学人文教育:质疑、困难与出路[J].复旦教育论坛,2010,8(6):88⁃92.
[2]黄会龙,陈传敏,朱洪平,等.解剖学教学实验室通风、空气净化改建和使用体会[J].解剖学杂志,2010,33(3):422⁃423.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7)
源于20世纪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有效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该理念的实质和核心[2]。人体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医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具有内容复杂、名词多、难记易忘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虽然有的学生死记硬背,在考试时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时间稍久便会遗忘,不利于临床实践。因此,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牢固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并能在此后的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实施人体解剖学的有效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俗语说:“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对于初入医学殿堂的学生而言,人体解剖学是其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因此可以说,人体解剖学教师是医学生漫漫求学途中的第一位领路人。这样的领路人,其综合素质,不但直接影响学生本门课的学习效果,而且关系到学生对医学兴趣的培养,甚至影响到其今后的从医历程。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用高尚优良的品格感化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关爱学生,学生才会在学术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尊敬、爱戴教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能否顺利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因素。而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中要时时注意,持之以恒。
2.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3]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目标教学法,布卢姆认为,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和具体,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的优劣,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学习中有无目标,学习效果的差异会很大。具体、明确而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自从上世纪末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扩招以来,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体系逐渐形成。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接受和运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对解剖学各部分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对所要教授的学生有明确的了解,根据他们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人体各系统的主要特点;对于口腔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则应侧重于口腔解剖学,而人体其他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则可大概了解。再比如,对于本一、本二层次的学生,要求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本三层次的学生,则要求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即可。但无论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独自面对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这就要求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会学习。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师作为医学生的第一位领路人,在实现本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当将教会学生学习纳入教学目标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能让医学生受用终身,也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指导老师,学生只有对人体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学习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出来。那么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强烈的动机。比如在讲解循环系统时,笔者这样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肺炎的病人,从手背静脉网输液,药物如何抵达病灶区域吗?”学生立即就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心:“是啊,输液是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儿,药物是怎么到达病灶部位的呢?”于是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认真听老师讲解,甚至一些同学会迫不及待地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不断产生好奇心。当循环系统讲完时,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心中往往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啊,原来如此,解剖学还是挺有趣的。”此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就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出来,学习的效率自然明显提高。
4.重视实验课的授课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直观性强、理论描述抽象、十分注重实践的医学基础课。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达到教学目的,除了上好理论课外,实验课的教学也不可忽视。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通常尽职尽责地把标本或模型上所能看到的结构一一给学生看,但这种模式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上能懂,课后就忘,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很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需要改进这种教学方式,变“示”教为“导”教,在上课过程中侧重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结构,教师在旁提示即可。比如,在观察脑干内部结构的模型时,教师可以提示,舌下神经核位于舌下神经三角中,发出的舌下神经在锥体和橄榄之间出脑,学生就会根据提示,寻找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核,并发现舌下神经果真从锥体和橄榄之间出脑。再比如,教师提示,副神经核在脊髓的上六个节段,发出神经纤维构成副神经脊髓根,疑核在副神经核上端,其下部发出纤维构成副神经颅根,学生根据这些提示去寻找,会发现副神经确实由两个根构成,这就把脑神经和脑神经核两部分的知识相互贯通起来。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到结构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小小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则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继续动脑、动手,于是本来的被动学习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人体解剖学有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一个繁杂、系统而又多变的工程,教师因时、因人制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晖,郑玉中,吴晓华.试论基础医学课程的有效教学[J].西部医学,2012,24(1):202-203.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8)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步,是生物学的形态学科,是医学的基础学科,而解剖学实验是解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人体解剖学实验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了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麻醉解剖学等课程。解剖学实验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还要求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为进入临床一线工作夯实基础。人体结构错综复杂,各种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等交错分布于全身。传统的解剖学教学,虽然结合了板书、挂***、模型、教学视频、PPT等方法,但是仍不能满足高质量的教学要求。在解剖学实验课程中,“大体老师”更加真实地展现器官形态结构。虽然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遗体捐献事业中来,但在众多医学院校依然不能满足解剖实验教学的需要。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医学,以往的医学教学都是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去到医院实习工作,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分离严重。在解剖教学标本严重不足、多媒体教学不立体、模型部位失真、基础与临床脱节等情况下,解剖实验教学模式亟须改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日益进步的新兴科技,我校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变化。
1传统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们课前预习实验内容,课上由老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PPT、网络教学视频等,进行实践操作解剖大体标本,也就是多媒体互动教学[1]。无论是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还是麻醉解剖学,仅仅靠书本知识远远不能让学生对复杂的人体形态结构、器官毗邻位置等进行全面的掌握,作为辅助理论知识教学的解剖实验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抽象复杂难记忆等不足,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动手操作练习,在“大体老师”无声的讲解里加深理解和记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片和视频与实际大体标本结合,使知识点更生动,记忆更深刻,但是解剖学实验课程主要依靠实践和操作,多媒体互动的教学方式虽然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但直接解剖大体标本需要面对经过福尔马林防腐处理过的尸体,气味较重,且有毒性,长时间接触可能会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等不适症状。各医学院校日益增加的学生人数、尸体的来源日益紧缺、标本的严重损耗、教学环境的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2“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
时代进步,高新科技在发展,在日新月异的数字信息化时代,高新科技逐步融入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我校引进先进的解剖学教学设备,采用离子通风系统等环境设施,打造现代化标准实验室。为了弥补标本短缺、PPT多媒体教学等不足,将实际操作与虚拟解剖相结合,我校引进了3D系统解剖虚拟软件、可视化人体解剖学多点触控系统等设备建立虚拟解剖实验室,让同学们在课堂内外能够随时查阅使用。运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建立“掌上人体解剖标本馆”“掌上微信平台”等辅助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多[2],我校将人体标本馆的标本电子化,制作了“掌上人体标本馆”,让学生能够对标本进行360°全方位学习,通过观察标本的注解与书本结合,让学生们在手机上就能看见标本的全貌,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学习。随着各种教育平台的兴起,将之前的教学模式与高新科技相结合,传统输入型课堂转变为翻转课堂[3],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培养高、精、尖型医学人才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情防控期间,学校推行停课不停学等相关举措,线上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各种智慧教学平台如“雨课堂”“钉钉”等成为主要教学工具。目前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已成为新型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线上各高校优秀的开放课程资源,依托虚拟仿真项目,结合智慧教学平台,将人体解剖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4-5]。相关文献报道[6]学生在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数字化教学为课堂讲座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辅助作用,但是人体结构复杂,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要想更全面、深入地掌握人体解剖学课程仍需要不断探索学习。
3“课程思***+教育”的素质培养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
从2014年开始,国家就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文件,逐步变成现在的课程思***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7],“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是医学的最终价值目标。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我们将解剖实验课程与思想***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不断改进和优化解剖实验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加尊重“大体老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我校在2005年由安徽省红十字会和芜湖市红十字会批准成立遗体捐献接受站,现配备有遗体缅怀室、家属休息室[8]。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等课程的开学第一课时,老师们会带领学生在缅怀室进行缅怀“大体老师”和宣誓的活动。在进行解剖实验前,老师带领学生观看我校接受站关于遗体捐献相关视频材料,向“大体老师”默哀并鞠躬献花。为了缅怀遗体捐献者的伟大精神,我校打造皖医接受站文化走廊,讲述遗体捐献者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遗体捐献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尊重“大体老师”,尊重生命,有助于塑造医学生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更有融入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
4“基础+临床”的应用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
2019年,解剖学已经被纳入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范畴[9]。掌握扎实的解剖学知识是临床医学学习的必要条件,灵活的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是解剖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高效运用现代医疗设备,我校解剖学教研室与附属医院合作开展横向课题,旨在通过开展此课题,将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资源共享,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在精准医学时代,解剖学实验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在麻醉解剖学实验课上邀请麻醉科医生进实验室,运用超声设备开展麻醉解剖学实验教学,由临床医生为学生讲解仪器的使用及该仪器在临床上的作用,结合临床案例培养学生的早临床意识。此外,我们与附属医院妇产科、骨科、医学影像中心、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等都有教学交流合作,联合进课堂的授课方式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较好。2015年我校建立了解剖与临床神经外科转化医学实验室,这是全国首个建立在学校内的临床实验室。转化医学是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结合,把临床实践需要作为基础医学研究的导向,将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中。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新型医学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使基础研究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疾病中,也能够不断促进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10]。该转化医学实验室联合解剖学实验中心在近几年利用暑期,开设了大学生临床技能显微技术培训班,从临床医学等专业选拔有兴趣且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手术显微镜、显微器械和高速磨钻的使用操作训练等,并模拟临床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制作颅脑标本,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与临床研究提升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将临床与解剖相结合,利用智慧教学平台资源,整合临床案例、科研和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中模拟临床手术情境,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5小结
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中,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在快速提升。发展创新意识的强化,让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更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将新型科技与解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吸取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秀经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补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结合人体解剖学课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红十字会平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宣传遗体捐献科普知识,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广鹏.多媒体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赤子:中旬,2014,14(1):363.
[2]郭芙莲,于会丰.微课+微信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3):65.
[3]耿进霞,白小嘉,王海波,等.浅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作用[J].白求恩医学杂志,2020,18(1):73-74.
[4]吴学平,吕叶辉,刘丽,等.***情防控期间雨课堂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6):423-425.
[5]刘津平,张晓东,黄卉.雨课堂与网络会议结合的系统解剖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7):490-492.
[6]AnudeepSingh,AungKoKoMin.Digitallecturesforlearninggrossanatomy:astudyoftheirefficacy[J].KoreanJMedEduc,2017,29(1):27-32.
[7]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8]赵健,吴锋,李强,等.浅谈遗体捐献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2):1753-1755.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9)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课堂讨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出好讨论题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关键,讨论的题型主要是具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临床联联系的综合分析题。例如在循环系统的一题为:肝硬化患者晚期为什么发生呕血、便血、脾大、脐周静脉怒张等表现?通过讨论既分析了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侧枝循环途径,又简单地介绍了临床肝硬化的症状和体征,克服了那种不明道理、死记硬背的习惯,从而从基础课开始探讨临床知识、有利于体现基础的重要,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再如,在上完中枢神经系统之后,再让学生们讨论“中风”患者应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等。把这些综合性很强的分析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增强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通过对解剖实验课的研究和探索,利用科学方法让各专业学生不仅爱上解剖课,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们解剖技能综合考试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为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验课上,利用学校的资源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将来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恩格斯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精辟的论述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各层次的医学生只有学好了解剖学,才能为后面所学的各门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解剖学是一门以形态描述为主的学科,学习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观察,这种方法的确定是通过实验课来实现的,所以上好实验课是提高解剖教学质量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利用解剖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1利用素材讲活解剖知识 学好解剖学首先要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特点、结构,记是为了理解,例如记了骨与骨连接,是为理解肌学打基础;学好运动和内脏学就打下理解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学好系统解剖学就为了学习局部解剖学开路;学好学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就为进一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人体的形态存在许多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学的道理,可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就是形态结构的命名也都有其含义,你若能去理解它,便变得主动、活泼、有趣、易记,若孤立地看待,就觉得枯燥、乏味、难记。所以,我在上实验课时,利用模型、***片、多媒体等来诱导学生去理解人体的奥秘,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懂、记得牢。例如在某些标本上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内容象腹膜的配布、网膜孔等除了在模型、标本上指导观察外,还辅以课件、幻灯及腹膜电影的教学,学生见后感到真切并能帮助理解。
1.2强化理解、记忆,夯实每一节课 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情况和层次,在上解剖实验课时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包括预习、提示、操作、验收、小结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方法。①预习:提前布置本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复习有关的系统解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写操作提纲,其内容包括:解剖程序、寻找结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认真检查其提纲并加强指导。②提示:在每次课前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挂***、幻灯及板书作一简要说明,使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③操作:在实验室里,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后,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书写的操作提纲进行操作,老师对其在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观察操作者的操作,评判操作同学的对错,双重强化相应知识点,或观察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解剖知识。④验收:在每节解剖实验课基本结束后,我找一些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结构让同学进行辨认,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了质量,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促进。⑤小结:每次课的最后,再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们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了解其临床意义,不仅使死的解剖知识变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今后临床课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还要有优秀的医学素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是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员,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2 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的能力
2.1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医学是神圣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剖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更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验课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我首先从课堂纪律上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在认真观察中学会辨认、分析、综合、描述和记忆,提倡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每一节课都要强化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2重视学生口才培养 在以往的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显得过于拘谨声音怯弱,语无伦次,这固然有语文修养有关,但也于平时不注重语言训练,锻炼机会太少也有关。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除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语言要通顺,声音要洪亮外,而且要学会语言的逻辑性、交流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在每次下课之前,都要随机点名一到两名学生登台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模型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并邀请部分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通顺进行评比打分。以上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能够同患者、同事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剖学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相互依赖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这种联系。把那些时空上接近,性质上类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由髋关节的稳固性想到髋关节囊坚厚、髋臼较深;讲了右心的结构,可让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自学左心的结构。有的内容可用对立理想来记忆,如由交感神经的结构、功能特点想到副交感神经,这样正反对比形成联想,记忆必然深刻。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10)
解剖学绪论中的方位术语、轴和面是整个解剖学的纲领,以后学习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所以要求我们老师对这一部分要精讲,要讲透。在上实验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问方位知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其实讲这一部分知识,我们可以用他们高中学的参照物来引入,理解了参照物的定义,方位术语也就迎刃而解。
解剖学在每一大系统之前都有关于本系统的总论,而总论的知识总结了这一大系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帮助学生总结,然后在学习每一章时,学生可以根据总结自己学习,也算是一种引导。譬如学习内脏学,在总论中教给学生整个内脏学就是学习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毗邻,而学习位置要用到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然后在内脏学分论中都是围绕形态结构及位置毗邻进行学习的。这里虽然只讲了总论,但是却教给了学生学习分论的方法和目标。再如神经系统,在总论中只讲了神经系统的划分和常用术语,然后按照划分的顺序在每一部分围绕常用术语展开。学生在大脑中有了框架后,可以对每一部分总结预习,并且上课的时候还能跟上老师的思路,不会因为上课找不到思路而烦躁。
2密切联系实际
解剖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点单凭多媒体、挂***或模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知识点密切联系实际,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可谓事半功倍。譬如讲尺神经走行的时候,尺神经经过尺神经沟,最后分布到小指和环指,如果此时让同学们将前臂半旋前,然后将肘关节后方轻撞椅背,会有不少同学感觉小指和环指发麻,主要是因为尺神经受到刺激的原因,这样一来,很容易就记住了它经过后方的尺神经沟,也同时记住了它在手上的分布。再如讲到脊髓和马尾时,谈到腰椎穿刺点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在第4腰椎和第5腰椎之间,因为此处没脊髓组织,只剩下了脊神经根形成的马尾。但是打一个比方,面前放了2个带水的盆,一个放豆腐,一个放粉丝,然后用针插,那个容易插到,接着再说下椎管内的脊髓和马尾以及周围的脑脊液,这样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个简单实例,把这个问题很简单就讲明白了。
3活体的合理应用
解剖学是一门宏观学科,很多结构在体表可以摸到也可以看到,也有很多知识点自己可以用操作方法记住,背多遍不如亲自体会一遍。在学习上下肢浅静脉走行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在宿舍里结合课本互相观察一下对方的浅静脉的走行,这样记的牢固,并且不同的人又具有对比性,比单纯在实验室观察标本强多了。在骨学中许多骨性标志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样能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学习解剖学还要求互相合作,例如讲到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肝的上缘和下缘边界的时候,这些知识讲起来学起来很难理解,而且乱,但是如果我们告诉同学们定位的方法是用叩诊的方法得来的,这样,同学们完全可以2个人一组,轮流操作,利用声音的不同来判断器官的界限,然后一划线,就是在体表的投影,比单纯的听课看书简单的多,只是要花点时间去操作,但是操作一次后,这些知识不会忘记。
4勤于用手
解剖学中很多知识点自己可以用手演示出来,那样可以帮助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但是在演示的时候要注意每个知识点的位置关系和大体形状。例如学习三叉神经时,三叉神经节以及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其实自己把拇指和小指向掌心一对,其余三指往前一伸,同时手掌面贴近颞侧,这样就显示出一个简单的三叉神经模型,其中手背相当于三叉神经节,食指相当于眼神经,中指为上颌神经,环指为下颌神经,手背往后连臂相当于连脑,而把食指和环指分别放在眼裂和口裂处,相当于三大分支所支配的区域,突然间伸开小指和环指并拢,相当于运动纤维并入到下颌神经中,这样一个简单的手型,把三叉神经的基本知识全部包括当中。还有像肛管的内部结构可以用手指代表肛柱,指璞代表肛瓣,手指末端和指璞代表齿状线,手背代表肛梳,腕关节处代表白线,通过一个简单的手势把基本内容表达在面前。
5多媒体的应用
以前大学没扩招时,应用板书,挂***,模型在小教室上课,也是一种方法。但是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推广,各高校都增大招生规模,这样引来了由原来的小班上课变成了200多个人的大合堂。此外,由于科目的增多,这样必然要压缩每一科目的学时,解剖学也不例外,学时也是一减再减。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应用板书,挂***,模型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多媒体的推广,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的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是把多种媒体形式,如文字,音乐,声音,***,动画等综合集成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传播和表现信息的全新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多种媒体系统地集成在一起,完成特定的任务。它在表现信息方面具有单一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它的基本特征就是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数字化等。由于上课空间的扩大,学时的压缩,但是书本内容有增无减,也就是说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同一个任务,这正是多媒体的一个优点之一。它可以将教材中抽象、复杂的内容从不同方位、层面、空间反应出来,变得直观、形象,很好地展示器官的形态、结构[1],并且可以从不同方位显示同一个器官的不同外观,给人以直观性,多样性,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对于不同器官的结构对比也可以在同一投影上显示,并且不会因为在教室最后排而看不清楚。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能节省很多时间,例如以前有些需要手画的***,现在可以直接屏幕显示,并且更漂亮,甚至可以显示真实的人体器官,有些以前需要板书的内容,也可以以文字形式直接显示,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不会因为压缩学时而搞的课堂紧紧张张。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通过动画更有利于同学们接受,例如弹性圆锥这个结构在解剖学是难点也是重点,单纯的靠板书挂***即使讲明白要费很大的时间,但是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先显示甲状软骨的一侧半,接着显示环状软骨,最后显示杓状软骨,然后用线一根根从甲状软骨连接到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这样根据一个简单的动画,把弹性圆锥的概念由静态变成动态,同学们也不费事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可以说深入浅出,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无法实现。其它的像在生殖系统中和***的结合,神经的传导等都可以用动画方式便于同学们接受。解剖学是一门临床基础学科,以后临床工作中很多临床基本操作都要用到解剖学,像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等,这些操作在网络中很容易找到,我们可以从网上***,在讲相关的课时,讲到相关内容,把他们播放给同学们,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以后的的临床打下基础。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不足,例如不利于师生的个性发挥和创造,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等[2],所以要求我们合理应用。
6网络的应用
网络构成了现在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各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可以把解剖学的教学计划,大纲,内容,多媒体课件,常用操作,习题集等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学习解剖学,虽然没有老师亲自指导,但是大多东西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还可以直接从网络中寻找答案,这也是解剖学教和学的一种补充方法。除此,多种交流平台的合理应用,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
总之,老师要教好解剖学不容易,学生要学好解剖学也不容易。这需要二者的共同努力,老师需要认真的备课,熟练的讲解,而要讲解好必须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用适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然后贯通于课堂。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学生要认真的听课,要勤于动脑,勤于动手,要合理的利用实验室的标本,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学好解剖学。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11)
目的测量臀肌悬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国人解剖学数据提供资料,同时为临床通过切除臀肌悬带降低坐骨神经***发生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24例,测量其臀肌悬带以及其与坐骨神经、第1穿动脉、股骨大转子尖和坐骨结节的关系。结果臀肌悬带的长度为(8.68±0.80)cm;悬带的近侧端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为(6.57±0.92)cm;坐骨结节后尖的臀大肌纤维和悬带近侧端距离为(5.56±0.71)cm;悬带近侧2/3末端与坐骨结节的连线与坐骨神经夹角为(42.2±5.4)°;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近、远侧端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分别为(2.93±0.56)cm和(2.30±0.42)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10.84±0.54)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8.77±0.58)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3.84±0.53)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更近,为(1.78±0.93)cm。结论切断悬带近侧端约6cm就足以释放坐骨神经压力而不必完全切除悬带。第1穿动脉特别是其升支与臀肌悬带极为接近,极易受损,解剖分离后者与周围结构时,应极为谨慎。
[关键词]
臀大肌;臀肌悬带;坐骨神经***;全髋关节置换术;解剖学测量;人
经后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术中暴露髋关节时会造成坐骨神经***,这是一种后果严重,且难以逆转的并发症。据报道,坐骨神经***在经后侧入路的全髋关节成形术后的发生率为1%,在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为1.7%~2.1%[1~3],在初次髋关节成形术中发生率为0.17%[4]。虽然相对少见,然而坐骨神经***一旦发生便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只有约40%的患者可能完全恢复,大多数患者可能会永久患此后遗症,从而给其造成难以弥补、极为严重的后果。任何术中因素都可能成为坐骨神经潜在危险因素[3,5]。术中通常用神经监视器来避免这种并发症。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尽管使用神经监视器,还有约50%的神经***是由不明原因造成的[6,7]。Isik等[8]提出“臀肌悬带”的解剖学结构在此种手术中对坐骨神经***起着关键作用。众所周知,臀大肌有1个宽阔的附着点,上部和臀大肌的大部分以及深部的浅层纤维附着在髂胫束上,深部的深层纤维即称为“臀肌悬带”,附着在股骨的臀肌粗隆和远端的肌间隔上,此附着部位恰好在股方肌的远端附着点上[9]。坐骨神经的走形和其位置关系可描述为:在其上部深行入臀大肌,进而走行于臀肌悬带中部和深部,经过坐骨结节远侧端和臀肌悬带附着处的平面。臀肌悬带即连接股骨臀肌粗隆上臀大肌下部的深层纤维和外侧肌间隔的结构,切除此结构可以避免这种压迫性损伤。目前对臀肌悬带的解剖学特点的研究为数不多,且数据均以西方人臀肌悬带标本为测试对象而得出,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东方人臀肌悬带解剖学特点。以国外文献报道的数据为依据,指导国人通过切除臀肌悬带降低坐骨神经***发生率难免会产生解剖学偏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人臀肌悬带及其相关结构的解剖学测量,以期获得国人的详细测量数据,为临床上对国人通过切除臀肌悬带来降低坐骨神经***发生率提供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取成人防腐处理下肢标本24例(取自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男16例,女8例,左例12例,右例12例。供体年龄为30~60岁左右。24例标本用10%甲醛充分固定,均无臀部外观畸形、外伤及手术改变,不影响相关数据的测量。
2.解剖学观察及测量为了排除观测者测量时造成的随机误差,每次测量都***重复3次。尸于俯卧位,于标本股近侧和臀区进行解剖。测量指标:臀肌悬带嵌入股骨的长度;悬带的起点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及后者的分支与悬带的最近距离;悬带上缘与这些血管的距离;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上、下缘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1)。以坐骨结节最远测尖为标记,经过其下部的臀大肌前面纤维的踪迹融合于臀肌悬带。当股骨位于后伸时,测量其肌纤维与坐骨神经的角度,以此作为评估解剖学上切除臀肌悬带长短的指标。测量时将臀肌悬带与其附着物的方向视为平行。悬带到大转子间的距离与股骨方向平行。股骨长度以从大转子到股骨外上髁的距离为准。测量指标均经统计学处理。
3.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值±标准差(x珋±s)表示。所有测量指标均测量3次后取均值,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测量的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分析。
二、结果
臀肌悬带的长度为(8.68±0.80)cm;悬带的近侧端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为(6.57±0.92)cm;坐骨结节后尖的臀大肌纤维和悬带近侧端距离为(5.56±0.71)cm;悬带近侧2/3末端与坐骨结节的连线与坐骨神经夹角为(42.2±1.35)°;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近、远侧端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分别为(2.93±0.56)cm和(2.30±0.42)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10.84±0.54)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8.77±0.58)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3.84±0.53)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1.78±0.9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