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工程论文模板

新网工程论文例1

2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及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专业认证为导向,我们构建基于CDIO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将网络工程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与专业认证相结合,使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网络工程人才与产业需求相适应。

2.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以任务驱动,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一体化的教学体系。CDIO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强化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学校应依据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潮流、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与地方的特点,我们确立“2+1+1”的分段式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学生在校完成专业认知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专业认知与专业基础能力等;第3年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专业应用模块、专业专长模块、校内实践模块的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以及专业方向相关内容的学习;最后1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参与项目开发,完成企业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毕业设计等。通过“产学研”深度联动,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教、学、需”一致。通过“做中学”,将“知识、能力、探索兴趣、解决问题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CDIO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急需的有责任感的实践能力强的、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级工程型人才。

2.2优化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技术基础,拥有善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网络产品或系统的能力,能够适应网络行业发展的网络工程师。课程体系建设要对照专业认证的标准,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以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大多强调各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本课程知识的运用与知识点的深、专、独。如果弱化了专业课程综合体系的整体关系,会导致相关课程间内容重复较多,课程培养目的分散,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之间缺乏连贯性,学生不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适当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群、专业专长课程群的优化与重组,形成以培养网络工程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3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据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师资队伍建设要突破现有体制,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组建由企业工程师、外聘教授、学院专业带头人、实验师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企业工程的人才优势,用好外聘教师,推行“双师授课法”,形成特色鲜明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我们要本着“引聘、培养、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优惠***策,引进或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水平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加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部分教师到重点工科高校、科研单位进修,鼓励并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此外,还要切实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采用“带头人+团队”的人才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带头作用,确定“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关系。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系级教学督导制、听课与评课制等制度,开展青年教师成长沙龙、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2.4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要对照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企业,整合校内实验资源,构建“两大平台、4个模块”的分层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平台即学校教学实训平台与企业工程实训平台,4个模块即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应用技能实训和创新技能实训,构成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

2.5探索多元的评价方案

我们建立“评价主体多方、评价内容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实现由对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切实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新网工程论文例2

随着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课堂教学效果显得愈发重要。人文课程的改革依赖教学内容的更新,师生间信息的流畅互动,而工科人文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试***探讨人文课堂向互联网延伸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期转变传统人文课堂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并通过几种论坛教学模式的比较,探究网络时代教学论坛的最优化模式。

一、高校人文课堂向互联网拓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高校人文课程长期以来存在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人文类课程是通过大量信息材料论证观点。因此,必须追踪最新案例,跟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获取前沿信息。使课堂由教师单向掌握知识、输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网络时代群体共享教师引导的信息模式转变。其二,学生对人文类课程兴趣不高,是由人文课程本身的普遍性和易识性造成。如今人文教师已无法仅凭自身研究领域获得的理论成果,获得具有网络背景的大学生的认同了。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教学方式行将消失,相反,教师作为的真实价值和本质意义由此彰显。教师既是知识而且是学科思维系统和方式的传递者,又是人文精神和通识教育的传播者。但是,受互联网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亟需改进。于是本文意在探讨网络化人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崭新模式:即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将教师的教学意***延展为全网络教学模式。所以,人文课程的延伸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可行的渠道。

二、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教学模式比较

网络论坛:高校人文课堂网络化延伸的师生互动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是对课堂内容信息资源的扩充、增添、置换和更新,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具颠覆性意义。笔者参与了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2012年年会。会上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介绍了该课程近年来的课堂延伸式网络论坛教学模式。他们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如下。[1]1.网络论坛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各类***片、视频、文献等资料,以及练习题,使学生有了课外自学的空间和自我训练的依据。2.为打破课堂考试的空泛无效性,网络论坛建立大学生语文水平指标体系与题库建设,以及一套课外自学系统和随机测评体系。编制了两千多道测试题。3.推进网络化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从2004年起,南开大学陆续建立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4A网络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论坛。他们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及教育实践基地。南开大学网络教学论坛主要设立板块有:(1)网络自修:网络教学平台提供30分值的选择题,全面覆盖教材,促进学生自学;(2)网络写作:教学论坛设立10分值的学生原创写作板块,通过经验值的控制,激励学生撰写各类文体的帖子;(3)网络互动:建立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将指出教学失误或补充有效材料的帖子列为精品,并折算到考试成绩中;(4)网络杂志:教师在此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定期制作电子杂志供同学评议。同时展示学生的精品帖子;(5)名家课堂:邀请校内外各学科专家录制授课视频供学生观看。网络论坛有内部公开性和规范性,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工科高校人文课程亟需建立完备的网络教学论坛,囿于工科院校教学论坛推进缓慢,加之建论坛需要人力、经费,所以私人网页中的博客、QQ就成为一种便捷式适合推广,成本低、效果尚佳的论坛替代模式。博客和QQ教学论坛———网络教学论坛的便捷化延伸为了尽快实现人文课堂的延伸,许多工科院校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用博客和QQ取代论坛的先行做法。博客[2],通常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内容是以文字为主结合了***像、网站的链接及读者互动式留言或评论。笔者在西北工业大学大学语文课上,曾开辟了博客教学论坛:“李老师大学语文论坛”[3]。教师将该博客的用户名和密码告知参与课程的学生,师生共同发表文章。将新媒体的全民性、个人性和即效性运用到课堂延伸环节。在博客分类处还标明课程班级的名称:如“2012年某学期大学语文选修课班”“十三院汉语课小班”等。学生进入博客发文需标明班号和姓名。教师在文下写评论或点赞。对点赞或评论的同学予加分奖励。另外,教师可以在博客通知,将教学资源上传给学生。这种小型的网络论坛,有其师生分享性,情感贴近性和文字品评性等优点,通过发表机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品评。尽管这个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博客写作,链接师生博客互动,但因版面限制还未扩及到全体学生的共同操作的水平。另外,笔者于2015年还建立了人文课程公共QQ群。QQ群[4]是一种基于即时通信(IM)软件。由腾讯QQ支持***聊天、视频通话、共享文件等多种功能。是一种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密切交流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与QQ群衔接,是传统教学和时尚互动空间的联盟。这个交流平台比起博客更具随意交流和对话性特点,师生关于教学的讨论灵活高效,但由于QQ空间是年轻人的生活交流模式,课堂组织易流于松散,距离感的打破,教师身份的传统意义逐渐瓦解,加之网络的随意性和学生环境的宽松性,使交流欠缺严谨的组织管理。但随着课程的完结,该QQ号便失去作用。网络教学论坛则长期存在。新媒体中微信的功能特点及作为教学平台的有效性分析新媒体的迅速创新迎来了由腾讯开发的手机微信时代。微信[5]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片和文字,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微信可加好友、聊天和在朋友圈文字、语音、***片等精彩内容内容。微信也是现代教学的补充形式,它对上面所谈网络教学平台空间形成有力的覆盖及冲击。现在微信所拥有的使用人数、使用时空渐居所有新媒体之首。而手机已成为当代人流的主要媒介。微信摆脱了以电脑为必备条件的其他网络平台的限制,将手机的交际性和互联网生活的虚拟性结合,体现网络时代远程生活模式的方向。特别是微信低廉的网资消费,显现出相对短信、电话和电脑网络收费的优越性。这样价廉高效的新媒体首先占据了广大校园学生群体,课堂上手机越来越作为强势媒介与传统教学媒介争夺着话语权。随着获取信息的公开化和互通性,人文课程的教师必须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但微信平台既涵盖其它教学空间的优点,相较其它论坛空间又有明显的不足,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微信平台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交流的,手机中包含有教师个人的权益和隐私,50人以上的班级容易干扰教师的个人生活,人数过多也不便加老师为微信好友。其二,微信平台尽管可以利用聊天群作为人文课堂的延伸,将网上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而它所提供的文件往往属于社会性时事和一般案例,对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书资料,它的***空间十分有限,无法***专业书籍或案例。其三,尽管微信通过朋友圈阅读名家文章比较便捷,但大多数文章尚未经过严格筛选和确认,不适合作为教学的入选文章。其四,微信中的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以及自媒体(如荔枝FM等)、公众号的加入,都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但是,由于微信的载体较小,只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措施,不能当作主要的教学平台使用。其五,微信主要以传递信息方便迅速价廉为特点,但除了载体的便携性外,其功能与QQ、论坛、博客差别不大。微信全方位覆盖生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利用它作为一种教学平台还有限制和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使得QQ和微信的交流方式存在限制,教师的权威性不容忽视。

三、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网络论坛教学模式选择的初步结论

综观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论坛教学模式,可以初步得出以下选择性结论:网络论坛教学模式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它有博客的文章和点评,没有QQ交流的频繁干扰,又适合论文和试题库建设进行答题操作。教学论坛还可以以BBS论坛形式,发帖、上传论文以延伸阅读,进行话题讨论或教学辅导。当然,微信和QQ的单聊空间便于教师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便于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这在笔者实践中已经做过成功尝试。通过以上各类网络论坛和新媒体的分析,我们得出,BBS或其他课堂拓展式教学论坛是比较适当的人文课程网络教学延伸模式,也是现阶段可以基本满足课堂拓展需要的完备性手段及模式。它可以和其它新媒体和网络空间论坛一起,弥补人文课堂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资源和形式上的不足,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于人文课堂教学的紧迫要求,使得课堂教学向实用性、研究性、互动性发展,满足人文课程人性化、信息化的学科要求,将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课程所应有的通识性、感染性、分享性特点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作者:李亦文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参见百度搜索“南开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南开大学文学院Copyright@2005-2007),zypt.wh-pu.edu.cn/2007-2008/%CE%C4%D1%A7/nankai/0103.html,2015年6月5日查阅。

[2]参见百度百科“博客”,baike.baidu.com/link?url=duy2eX5KKpuO84VLZb-2ou5uPLEc6GhHsegiwWyes9X4TrZU6QpHL2ZCPtuQEeGRJYqhqamEt5S8yvdAcJSXQFLIK798PZAPHrNvJ4mxft3,2015年6月5日查阅。

新网工程论文例3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06-02

湖北工业大学作为我省第一批物联网本科教育单位,一直走在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的前端。通过四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建立了物联网创新班,其中集合了计算机大类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针对他们实施物联网专业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方案,旨在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十三五”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的人才,适应和引领未来的信息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工程师。

一、物联网创新班

物联网作为我国“十三五”高新技术的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培养优秀的创新物联网人才是我们高校的重要职责。经过近五年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工作,我们逐步总结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子,在利用现有信息及计算机学科力量的同时,应尽快形成更加专业、更高水平、更国际化的物联网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同时,要与国际接轨,开拓创新,扩大知识来源,将学科建设与相关产业的科学发展统一起来。具体而言,物联网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软件开发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于2014年建立了物联网创新班,其中集合了计算机大类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学院要求对物联网创新班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突出物联网的专业特色,让学生全方位理解专业知识并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1-3]

二、物联网创新班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校的物联网创新班本科相关课程规划如表1所示,其涵盖不仅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也有计算机网络的专业课,同时针对物联网的相关新技术也开展了《物联网导论》、《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软件工程》等专业课。

首先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资料共享、课中话题讨论、课后实验辅导这三个基本步骤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专业的最新、最优知识,更好地进行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是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发表在当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因此讲授《物联网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师应该注意从最新的物联网软件引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然后通过相关软件的应用过程并将最新的物联网软件技术开***文中选取部分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4-6]这样的“专业课+实践应用”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对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应用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就业需求和高校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各大高校改革的重点课程体系之一,在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物联网创新班教学改革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采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采取“弱化教师课堂、加强实验实践动手环节,鼓励自主创新学习,推行课外创新结合课内教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淡化考试约束,强化实践过程的二元考核方式并行”的教学模式。通过近四年的课程建设,我们的物联网创新班,其中集合了计算机大类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在专业课程学习还是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表明我校计算机学院的物联网创新班的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等相关改革是成功的,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完善并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B,王春枝,叶志伟.面向信息时展的物联网技术课程创新规划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233-234.

[2]茹艳,潘俊方,樊阿娇,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5):139-140.

[3]刘顺财.浅谈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4):93-94.

新网工程论文例4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新网工程论文例5

中***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thesis, which selects product improvement process of miui mobile phone as research object and Zhongguancun online website as data sourc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 comments and product improvement by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Study found that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 improvement and changes of user reviews, the company can recognize the improvement of latter product according to online reviews of the former product. Product improvement using online reviews is available. This result offers an important and direct way to user 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 improvement for enterprise, online reviews is a direct source of product innovation.

Key words: based on user; online reviews; mobile phone; product improvement; empirical

1 引言

对企业来说,用户的网络评论信息既包含了消费者的使用心得、感受和体会,也有对产品的不满和期待。这些不满和期待恰恰是企业产品持续改进和创新的主要问题来源。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创新,竞争的是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来自最终用户的信息,从用户评论信息中挖掘出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产品的研发策略。本文以小米手机为例,通过对中关村***网站(http://)上小米手机用户评论信息的挖掘,识别和判断产品的改进方向和内容,再利用新一代小米手机的产品功能特征,说明利用用户评论信息进行产品改进和创新的可行性,最后利用第三代小米手机进一步验证了基于用户评论信息做出产品改进策略决策的有效性。

2 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2.1 研究现状

利用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对用户评论研究论文进行检索不难发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针对用户评论进行的研究,但研究论文的数量一直较少,直到2006年后,论文数量开始呈现增长势头,近三年论文数量增加更快。综合起来看,围绕用户评论开展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论内容的抽取。信息抽取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由TIPSTER的消息理解会议(MUC)发起的,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程序代码或算法,通过设置采集规则提取网络信息。针对英文文本的信息提取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算法和工具[1][2],针对中文文本的信息提取也有不少研究成果[3][4]。

第二,评论极性分析。根据***评论的极性(评价的好坏)不同,可以将***评论分为正向评论和负向评论[5],从极性评论中了解到用户对产品或某一属性的情感倾向。Stepanov等对用户评价极性分类有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6]。国外学者提出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PMI)、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LSA)、分类器等大量算法和工具实现评论极性[7][8]。国内作者利用概率潜在语义、多重冗余标记的CRF等方法实现中文评论极性分析[9][10]。

第三,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包括评论人及评论可信度研究[11],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12]及用户评论对产品销量和其他消费者的影响等[13]。

第四,网络舆情的监控。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14],网络舆情的形成及实证分析[15] [16],舆情态势研究[17]。

第五,产品特征挖掘。Hu和Liu等学者首先提出应用关联规则分类方法提取英文评论中的产品特征并成功运用[18]。Kobayashi采用了半自动化的循环方法[19]、Popescu使用有监督学习方法(supervised training) [20]提取产品特征和用户观点。李实等通过构建中文语料库[21]、利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算法[22]提取产品特征并修正中文词序。韩雪婷进一步采用K-means 聚类算法进行聚类,深化了李实等的研究[23]。

第六,基于用户的创新研究。中国企业传统的研发活动创意主要来自企业内部,钱丽萍提出零售商作为研发创意新的来源,使企业占据主动性[24]。早在1976年,von Hippel就提出了用户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5],之后的学者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26],基于用户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来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基于用户创新多以传统接触方式获取用户体验信息,相关研究有模拟用户方式[27],顾客虚拟产品体验[28]、调查问卷法[29]等,这些方法受用户群、时间、地区等多方面的限制,创新过程也较为繁琐。

2.2 研究评述

第一,用户评论信息的研究是重要的,学者们也提供了很多关于抽取这些信息的工具和手段。第二,英文信息的挖掘已经比较成熟,中文还在不断改进。第三,用户产品评论挖掘可以得到关于产品特征和用户情感倾向、用户需求等丰富的信息。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基于用户网络评论辅助企业产品创新决策和持续改进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特别是针对用户网络评论信息改进产品的实证研究更少。实证研究既可以验证学者们提出的基于网络评论信息进行产品创新设想的可行性,也有利于企业掌握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创新效率。

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网络评论是方便易得的用户体验信息源,大量的网络信息获取工具和手段也为利用网络评论创造了条件。

3 基于用户网络评论信息的产品改进分析框架

基于用户网络评论信息的产品改进,首先要获取相关信息,为此要选择合适的网站。其次,是网站评论信息的抽取,本文选择的是网络矿工采集器,该工具是一款专业的数据采集软件。第三,文本***和处理。文本处理包括中文分析和词频统计,选择ROST CM工具。该软件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以辅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型免费社会计算平台。第四,分析过程。通过小米2与小米1的对比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小米3与小米2对比对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最后是研究结论。具体分析步骤见***1。

3.1 数据源的选取

网络信息数量庞杂、信息非结构化,要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源才能达到研究目的。本文数据源为中关村***网站,该网站评论大多来自产品的舆论领袖,其评论对其他消费者有很大参考价值,篇幅也较多,对企业的参考价值更大。李慧颖通过Tobit回归分析得到,消费者认为发表较多内容的评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购买决策[30],同时也能为企业研发产品提供更多的信息。另外,中关村网站评论具有便于区分手机各属性优缺点的优势,这为分析用户对产品属性特征的感情倾向奠定了基础。

本文选取小米手机自诞生以来的三款旗舰机型,即小米1(M1)、小米2(M2)、小米3(M3)的用户评论文本为基础数据内容,采集的评论项目有用户名称、评论时间、优点评论、缺点评论、总结。

3.2 评论采集及预处理

本文用网络矿工数据采集器共采集了1336条评论,淘汰缺少主要项目或内容简单的评论,剩下1168条评论信息,其中M1有392条,M2有348条,M3有428条。利用筛选后评论数据提取出用户对小米手机关注的属性,把所有的评论数据用ROST CM软件进行中文分词和词频统计。

3.3 数据清洗

根据词频统计结果,选取排名前300的高频词,再对高频词进行清洗和整理。清洗方法如下:

(1)剔除不具属性特征的词汇。

(2)合并意义相近的词,合并时采取对应词汇频率叠加统计。

(3)识别重复词,选取最能表达手机属性的词记入总词频。

(4)删除无法分辨的词。对于难以辨别针对何种属性的词,进行人工识别,如果仍旧无法确定,则删除。

清洗300个高频词,整理出用户对小米手机评论中最关注的16项指标及其总频率(见表1),作为对小米三款手机评论文本处理的依据。并将三款手机评论信息分别做相同处理,提取相关属性指标。

4 基于小米手机用户网络评论信息的产品改进

4.1 小米1手机评论信息的处理

小米1手机评论信息中的词频统计结果见表2,表3是对表1的预处理结果,表3中比例之差=各属性优点/各属性总计-各属性缺点/各属性总计,该比例差可以描述手机属性的评论极性,作为评价用户评论变化等级的数据来源。

4.2 小米2的改进与用户评论信息的关联性分析

改进结果与用户评论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是利用网络评论信息判断产品改进方向和策略正确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关联性分析步骤见***2。

中关村***提供了具体的产品信息,将网站上米1和米2的产品信息作对比,把变化的信息对应到16个属性,得到手机改进的信息,再与用户评论变化的计算结果对比,判断两者的关联性。对于属性难以通过网上的参数加以区别的情况,可以根据相关属性分析其变化程度。小米2的手机改进程度和用户评论变化程度各分为三个等级,划分依据见表4。

对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可知,16个指标中有9个关联性强,6个为中,1个为弱,具体结果见表5。

4.3 小米2到小米3的进一步验证

对比分析小米3与小米2手机的不同之处,可得到产品的改进方面,再计算小米3和小米2用户评论的比例差变化,可得到产品改进与用户评论的关联性程度,见表6。

4.4 小米手机产品改进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小米公司的三款手机系列之间不同属性的改进和用户评论的变化关系验证了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当手机改进程度较大或者改进的方向较好时用户评论趋向于积极评论,当手机改进程度较小或者改进对手机各属性提高不明显时,用户评论也随之不变或者更加趋向于消极评论。从新机型在功能上的改变与网络评论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证明利用网络评论信息进行产品改进是有效的,并且现有网络挖掘工具对于获取网络评论信息是可行的。

这个结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面向用户研发、改进产品的一种重要而直接的方式,用户的评论对企业也是一个直接的产品改进计划创新来源。

4.5 未来小米的创新方向预测

在小米手机的后续研发中,需要对用户评价低或者评价变化下降的属性作为重点改进对象,而用户评价很高或者上升的属性要继续保持。每个属性的后续研发策略见表7。

在小米手机后续的产品改进中,手机做工、续航能力、影音效果、散热性和价格需要继续保持,这些属性的用户评论变化等级较高并且评论方向为上升。重点需要改进的是显示屏、拍照能力、外观、用户体验、通话效果和配件。这些重点改进对象需要改进的具体地方可以利用网络用户评论信息进一步挖掘获得。

5 研究结论与不足

用户评论信息对于企业产品创新和持续改进是丰富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文本挖掘工具软件为获取和分析网络评论信息提供了工具和手段;网络评论信息既可以为企业指明改进方向和领域,也可以基于需改进的功能从多领域获得创新源泉。

因本文只针对所***的前300个手机评论文本进行分析,数据的有限可能导致了结果的局限性。另外,评论总体的优点和缺点分类直接来自中关村网站,并未作进一步的情感极性分析,可能对结果准确性产生一些影响。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am Gopal,James R. Marsden,Jan Vanthienen et al.Information mining - Reflections on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the road ahead in data, text, and media mining[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51(4):727-731.

[2] YunYun Yang,Lucy Akers,Thomas Klose et al.Text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Tools - Impressions Of emerging Capabilities[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8,30(4):280-293.DOI:10.1016/j.wpi.2008.01.007.

[3] 吴曜宏.基于策略的网络信息提取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 杨奕锦.Web页面用户评论信息抽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

[5] 张磊.商品类型对***评论极性影响力的调节作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6] Stepanov,Evgeny A.,Riccardi,Giuseppe.Detecting General Opinions from Customer Surveys[C].//11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Workshops.2011:115-122.

[7] TurneyP,LittmanM.Measuring praise and criticism:Inference of semantic orientation from association[J].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3,21(4):315-346.

[8] Pang BoLee Lillian Vaithyanathan S.Thumbs up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C]//Proceedings of the 2002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2002.

[9] 宋晓雷,王素格,李红霞,李德玉.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的词汇情感倾向判别[J].中文信息学报,2011,02:89-93.

[10] 王根,赵***.基于多重冗余标记CRFs的句子情感分析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07(05)

[11] Yuya TANAKA,Nobuko NAKAMURA,Yoshinori HIJIKATA et al.Estimating Reviewer Credibility Using Review Contents and Review Histories[J].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2012,E95-D(11):2624-2633.

[12] 廖成林,蔡春江,李忆. 电子商务中***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软科学,2013,05:46-50.

[13] 龚艳萍,梁树霖. ***评论对新技术产品消费者采用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ELM视角[J]. 软科学,2014,02:96-99+105.

[14] 林敏.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

[15] 夏临.从跟贴看网络牢骚与网络舆情的形成――以“八旬翁摔倒无人扶”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0,02:37-39.

[16] 赵一璋.对网络舆情的实证分析――以三组天涯论坛跟帖评论为例[J].山东纺织经济,2010,03:34-37.

[17] 王铁套,王国营,陈越,黄惠新.基于语义模式与词汇情感倾向的舆情态势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01:74-77.

[18] Liu B,Hu MQ,Cheng JS.Opinion Observer:Analyzing and Comparing Op inions on TheWeb[C].Proceedings of The14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Conference(WWW-2005),2005.342―351.

[19] KobayashiN,Inui K,Matsumoto Y,etal.Collecting Evaluative Exp ressions for Opinion Extraction[C].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Sanya City, HainanIsland,China,2004.

584―589.

[20] Popescu AM, Etzioni O. Extracting product features and opinions from reviews.Proc. of the Conference on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and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Stroudsburg, DA, USA: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5:339?346.

[21] 李实.中文网络客户评论中的产品特征挖掘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2] 李实,陆光.修正中文评论挖掘中产品特征词序的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21:5181-5186.

[23] 韩雪婷,李炜,沈奇威.用户评论中产品特征的抽取及聚类[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05:188-192.

[24] 钱丽萍,喻子达. 新产品开发创意新源泉――来自海尔的案例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2009,02:32-36+31.

[25] von Hippel,E., The dominant role of users in the scientific instrument innovation process. Research Policy1976.5(3),212C239.

[26] 陈钰芬,陈劲.用户参与创新:国外相关理论文献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2:52-56.

[27] K.N.Otto,G.Ahrens,葛中民.阐明技术产品要求的一种方法[J].工程设计,1998,(3):5-11.

新网工程论文例6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2

0 引 言

“3G技术与基站工程”课程是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电子信息类其他专业也时常将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该课程包含的内容不仅有3G移动通信技术部分,还包含基站工程方面的知识。3G部分不仅理论知识空洞难懂,各种制式的3G关键技术更新也非常迅速。基站工程部分虽然属于国家或行业标准,但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维护等受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更多时候需在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地理环境、工作经验灵活处理。

1 教学改革的提出

4G时代虽已来临,但3G通信系统是目前在网运营中覆盖较广也较能满足人们速率需求的通信网络,专注于课本教学往往比较滞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且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实践设备陈旧、实践环节学分学时较少,考核方式传统老套,期末成绩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实践能力。如何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同学们对3G系统的认识、丰富基站工程中课本上不能表达的其他内容,增加同学们的实践机会刻不容缓[1]。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校企合作多样化,全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G技术与基站工程课程两部分内容的实践性都很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然而通信设备更新速度较快,成本较高,运营成本也较大,学校的模拟机房也不能如实反映在网运行的真实环境,基站的建设、维护受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影响较多且处理方式灵活。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积极引入各类相关企业,不仅安排企业的工程师参与学校实践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安排学生、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练习。譬如:引入通信规划设计院进行基站勘察设计的实践教学;引入通信服务公司进行基站安装维护的实践教学;引入设备厂商进行设备的操作维护及设备制作的实践教学;引入通信运营商工程人员进行网络优化及仿真平台的搭建教学工作等。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使他们全面认识整个行业,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2]。

2.2 教学方式多样化,全面提高学习主动性

课程空洞乏味,通信理论也较难理解。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获取,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微课教学。利用微课的制作将复杂的理论用简单的、便于理解的视频展现出来。这就要求微课的素材需要选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有效地将难以理解的理论概念生活化、简单化,形象化[3]。同时,这也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多媒体软件使用技能。

(2) 学生主导。无线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受教的同时也让学生参与教学。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技术自行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对查阅的新技术、新应用进行介绍并相互讨论,讲解及讨论的时间由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及讨论情况进行控制。该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

(3) 双语教学。通信专业的教材及参考书中经常看到英文标注或缩写。实际工作中很多设备的参考文献以及技术说明文档也都是英文的。随着国内通信行业的逐渐饱和,学生毕业后到其他国家进行通信网络运维工作的机会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安排适量的专业英语内容进行学习。

(4) 资源建设。开展课程资源网络建设,不仅要将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学习,还能提供平台供师生答疑、交流等。教师也能通过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中学生的疑难点,这些都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最直接的参考依据。

2.3 教学内容多样化,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课本严重滞后,但课本的知识又是其他理论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教授基础理论,必须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原则丰富课程相关内容。由于3G网络是目前在网运行的既能满足覆盖又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以及根据城市发展补充盲点是比较重要的课题。因此,适当增加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相关知识很有必要。基站工程中基站的选址,基站的制***等都是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的技能,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勘察设计及制***方面的知识。同样,设备厂商的主要产品技术文档及3GPP网站上的协议规范也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利用院级模拟网机房增加学生对设备的操作能力。行业中相关企业的概况、特点,行业中的新动态、新技术、新应用也是需要在教学内容中补充的。如此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该补充哪些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至于迷茫。其它需要的内容可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征进行补充,也可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补充。

2.4 考核内容多样化,全面开展能力鉴定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同时,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如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实践模块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鉴定改革,这就要求期末考核不仅仅只有理论知识,还可以包含职业能力、实践技能方面,行业动态,新应用、新结合等等。考核的场地除了在教室进行理论考核外,还可以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具体来说,可以考核学生参与的新技术、新应用的讲解,考核对象首先是主讲人,其次是进行相互讨论的其他同学;可以利用学校现有模拟实验网机房,考核学生对通信系统各设备的正确认识以及人为设置故障,考核学生对设备进行维护处理、故障排查的能力[4];可以设置不同地理环境,考核学生根据不同场景对基站容量、天馈系统等进行设计的能力。实践部分的考核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删减或添加并可设置不同比例。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实践部分和传统理论考试部分构成,两部分比例推荐使用1:1模式。

3 结 语

高职院校的3G技术与基站工程课程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践,实践过程的实施方式需多样化。同时,教师还应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微课、学生主导等手段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能力鉴定改革,完善考核内容,更全面考查学生理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建***,韩庆文,蒋阳. 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4):110-113.

新网工程论文例7

关键词:

计算思维;物联网工程;教育;实现能力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了一份题为《TheInternetofthings》的年度报告,将物联网的发展定位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以及无所不在的计算[1]。此后,世界各国先后将物联网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并将物联网技术的培养需求渗透到高等院校等教育领域。据统计,我国***2010年批设的新增高等学校战略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物联网产业相关专业数量高达37个,占新增设总专业数量的26.4%[2]。物联网工程是我国高校现阶段开设的主要物联网专业之一,覆盖了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技术、信息网络等多个学科领域,因其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点关注[3-5]。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最早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JeannetteM.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催生了美国CPARH计划和CDI计划,也使得国内高等教育界“九校联盟(C9)”倡议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6]。在我国,计算思维是当前高校教育界广为关注的热点并正在被推进到多种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本文认为计算思维应该是高等院校所有课堂教学都应该广泛采用的工具,将计算思维的理念引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综合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国家发展定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强调注重工程实践性与应用创新性,计算思维助推物联网工程教育面临着两大挑战:(1)如何把计算思维真正融入物联网教学活动并形成整体,将它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切实发挥作用,指导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案设计;(2)如何确定引入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技术体系的关系,在确保物联网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完整厚实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途径,以增强物联网学科的工程应用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思维来指导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问题。

一、高校物联网工程教育现状及分析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其它边缘科学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应用型学科。相对于一些传统的工程学科专业,高校对于新增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实验条件建设不完善,各项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并因此导致物联网工程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弱、行业应用背景知识缺乏、工程能力不够、项目经验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等院校的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发展。经过调查统计,现阶段高等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1)物联网属于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边界难以界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物联网交叉学科知识的一个“压缩饼干”,大量教材基本上是有关领域的浓缩版;(2)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作指导,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总体定位和教学方法设计不甚明确,盲目开展教学活动;(3)实践环节过多地强调工具的使用,导致“狭义工具论”。过分依赖现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和教学实践体系,缺乏跨学科、融合性的实践教学方案。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院校长期积淀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2)课程内容的总体设计和教学方案设计缺乏针对性;(3)工程应用背景知识和行业项目知识匮乏;(4)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实训平台建设相对薄弱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教育定位及教学设计出现了偏差,缺乏类似“计算思维”等先进理念的指导。本文认为,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物联网工程教育的同时,要深入理解并贯彻计算思维的理念,充分发挥它科学指导工程教育的思维优势,培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工程技术的高信息素养型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二、计算思维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计算思维定义来自周以真教授:“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7]”。抽象和自动化是计算思维的本质内容,这一观点与当前国际上物联网工程的教育特点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认为,面向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尤为需要引入计算思维这一科学思维理念来指导教学。计算思维包含“建模方法”、“关注点分离方(SeparationofConcerns,SoC)法”、“递归方法”、“启发式推理”等多种内容,它能够以“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比较不同方案到最后验证方案”的主线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实践地去学习物联网工程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在文献[8]的基础上,本文将计算思维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

三、计算思维与物联网工程教育

将计算思维融入物联网工程教育旨在助力我国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并有望解决当前物联网专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立有效的基于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策略意义重大。本文从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思维能力”的特色需求着手,研究以计算思维理念为指导的物联网工程教育的培养关键。

(一)有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思维能力”的特色需求

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9]定义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还应该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色出发,深刻认识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系统能力在本专业的特色需求。物联网计算模式的变革在于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一体化,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整合统一。从计算思维培养的角色要求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一体化,并在利用这样的无缝连接方面具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实现能力”。

(二)培养物联网工程“实现能力”的方法

(1)专业理论与技术体系

物联网工程教育在引入计算思维理念后,应该在物联网工程课程原有的培养目标上增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与能力;二是掌握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在传统定位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还要强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10]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涵盖了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是一种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工程学习方式。本文认为,计算思维驱动的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应该结合CDIO教育理念,综合考虑物联网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知识范围,设置该专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与物联网各层理论与技术对应,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也应该配合加强学生对于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理论和技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2)设计“思考”型课堂

计算思维强调问题求解能力。根据计算思维求解角度的定义[11],物联网工程的学习、规划和调度问题可以利用启发式推理方法寻求解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学课堂是计算思维对于当前物联网工程教育的新要求。本文提倡在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老套的知识讲述方法,尝试融入新的理论讲授形式,如利用思维导***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演绎、利用框架流程***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尤其要突显出对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引导。善于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例如验证码的教学,课堂可以设计为:Yahoo公司免费邮箱面临的垃圾邮件问题→人机辨识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方法→解决方案:验证码(CAPTCHA)→LuisVonAhn设计思想→问题延伸:未来的验证码和发展趋势。这种基于计算思维的引导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设计用于实验教学之中。以基于FPGA的嵌入式设计实验为例,学生首先要在PC机上利用可编程芯片设计工具EDA进行功能仿真,然后利用物理芯片进行功能测试。这类实验设计过程可以完整地体现芯片的设计、制造、调试、运行以及维护的全部工程流程。因此,物联网工程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应用的“思考”型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具有良好问题求解能力的物联网人才。

(3)强化物联网企业的作用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环境需要采用新的视角加以构建。在传统教育策略,如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强化教师实践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现今高等院校要寻求依托企业搭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环境。一条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包括:感知和控制器件(如RFID、各类传感器、执行器等)提供商,感知层末端设备(传感节点、网关等底层组网/自组网设备)提供商,网络(固网和移动网等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PLC等电力通信网、专网等)提供商,软件与系统解决方案(包括从底层微操作系统、微中间件和处理层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以及专业运营和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吸引和鼓励上述各种类型的物联网企业参与到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物联网CDIO实验培训基地,签单定点培养并输送优秀毕业生进企业,切实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之间搭建桥梁。

四、结束语

计算思维是目前国际教育界广为关注的热点,已经被推进到许多计算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尚未健全。为此,本文研究了借助计算思维的定义理念推动物联网工程教育问题。通过分析计算思维的定义和特点,提出引入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关于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一体化的“想象力”和“实现能力”。最后具体阐述了如何强化物联网工程“实现能力”的几点方法。

作者:蔡婷 陈昌志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计算机系 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参考文献

[2] 王杨,殷晓斌,陈付龙,等.面向高师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4(8):132-134.

[3] 百度百科.物联网工程[OL].

[5] 孙其博,刘杰.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6] 董荣胜.《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呼唤教育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14-15.

[9]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0] 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4(4):137-140.

[11]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新网工程论文例8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50-04 中***分类号:G642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主流的网络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必须随之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便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是谢希仁教授于1983年首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1995年以后,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原理部分放到本科生教学中,称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定位于该课程的高端部分,称为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本科教学主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结构的概念,更加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以我们采取了国际上通用的分层教学模式。经过本科阶段对网络知识的初步学习,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讲述相关的技术原理,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构建了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将研究能力培养前置到课程学习阶段,构建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进而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教学内容组织

当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作为核心课程,按照传统的分层体系结构组织,但讲授过程中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本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很大提高;另一类是作为选修课程,主要设置一系列的前沿技术专题讲座,由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组织论文讨论。

上述两种授课模式各有优缺点,按照分层体系结构组织的讲授模式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加系统地把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核心问题,但由于大多数研究生本科阶段已经按照该模式学习过计算机网络课程,因此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按照分层模式系统地讲授一遍课程内容在课时安排上也难以保障。按照前沿技术组织专题讲座能够帮助研究生迅速把握本专业的热门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但该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内容的组织缺乏系统性,难以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并且,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新技术大多为英文文章,对于刚入学的硕士生而言,多数人并不具备短时间内阅读大量英文文章的能力,因此盲目按照前沿技术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国内也出现了多个围绕研究生计算机网络教学开展的改革创新,它们大多与所在学校的教学特点密切相关。我们在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具体特点和培养要求,设计了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述、网络高级专题和网络设计原则等内容;实践教学则包括课程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进行课堂及论文研讨,从而注重培养研究生对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核心原则和前沿研究的了解与掌握,锻炼其利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理论教学

高级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研究生完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关键问题、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技术。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授课教师能够尽量避免相关教学活动与本科先修课程的重复,以便开拓新领域、学习新方法。结合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我们设置了理论教学内容,见表1。

在课程设置中,首先较系统地综述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便帮助研究生陕速回顾建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由于当前跨专业、跨学科报考研究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异性明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可能弥补专业知识上的差异,使后续高级专题的教学更加易于开展。

随后,围绕应用层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网络管理与测量等计算机网络的高级专题开展教学,重点讲授这些专题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核心思想以及核心技术等,帮助研究生提升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这些专题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突出当前的一些前沿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强调其中涉及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原则。

再次,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对计算机网络当前研究热点的了解和把握,专门设计了一章网络新技术专题,重点介绍数据中心网络、软件定义网络、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等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体现教学思想,避免陷入研究怪圈,我们在讲授过程中主要向学生阐述这些技术产生的背景及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网络新技术带来的优势是什么?同时又引出了哪些问题?有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等。这样将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思考创造的过程,从而帮助研究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最后,在网络设计原则部分,总结回顾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一些典型设计理念和原则,包括软状态机制、随机化技术、间接技术、虚拟化技术等,通过介绍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技术本身的价值,为以后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1.2 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如何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关注的不够,这一现状与国家重点倡导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越来越不符合。对于具有强烈工程应用背景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如何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类实践教学内容,一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配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如应用层网络技术专题中设置针对P2P数据传输协议进行仿真分析的实验内容,在多媒体网络专题中设置多媒体视频传输实验内容,在网络管理与测量专题中设置大规模网络测量数据综合分析的实验内容等。这些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针对整个课程的自主性综合实验,又称课程设计,其选题相对具有开放性,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和技术。一方面列出部分课题供学生选择,如基于OPNET/NS2的网络路由算法性能仿真分析、简单包过滤防火墙的设计与实现、基于NetFlow的网络流量采集与分析系统、基于SNMP的简单网络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也鼓励研究生与导师进行交流,将导师正在进行的重大课题研究内容抽取一部分作为自主性综合实验的内容,达到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有机的结合。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综合实验包括基本要求和扩展功能两个部分,课程只给出基本要求作为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扩展,实现更多的功能。在自主性综合实验的验收和考核工作中,以课题实现的创新程度和反映出的研究生进行研究探索的工作量,作为自主性综合实验的考核重点。

1.3 课堂研讨

为了避免授课内容过于偏重基础,对国内外学术界新兴领域和新兴技术关注不够等问题,综合锻炼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跟踪前沿研究的能力,以及通过文献阅读报告开展学术交流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相应设置了课堂研讨环节,主要包括论文研讨和课程设计研讨两部分内容。其中论文研讨环节首先选取计算机网络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性研究文献开展文献阅读,然后让研究生上台就所阅读的文献开展报告,其他学生则针对该报告进行相应的质疑,通过讨论促使研究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促使创新思维火花的进发、碰撞。进一步要求研究生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网络问题,阅读5篇以上著名会议或者期刊的相关文献,并完成读书报告,从而综合锻炼他们语言表达交流和论文撰写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提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的研讨与论文交流研讨的过程类似,在完成课题的详细设计方案后开展一次研讨交流,每名研究生根据所做课题进行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则针对该课题的内涵、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进行交流,达到综合受益的目标。

2 考核机制设计

以往的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一般采用平时成绩加考试成绩的方式,且期末考试成绩在评价中所占比重过大。然而,评价研究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应该从理论学习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个体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展开,从平时作业、课堂研讨发言、平时实验与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论文报告及理论考核等方面对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测。用考核机制引导研究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对学习的每个重要过程都进行量化计分,以衡量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激励他们全面发展。根据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在这种评价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平时的课堂作业、研讨发言、课程实验,又包括设计性实验、课程读书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实现了对整个授课阶段的全过程管理,综合考查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文献阅读报告、论文撰写、实践动手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具有更好的合理性。

3 教学效果

利用设计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先后被学校评为校级教改示范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并得到了选课研究生的一致好评。调研过程中专家和研究生普遍反映,这一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比以往的方式更加注重对知识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揭示,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质疑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学习新知识、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效果。大部分研究生对于课程教学改革在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课堂研讨等方面印象深刻,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实践教学及课堂研讨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自主性综合实验的设置需要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内容太简单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内容太难学生又会觉得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4 结语

高级计算机网络作为国际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通行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工作者至关重要。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实践教学的组织、课堂探讨机制的构建以及考核机制的设计等。通过这些改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这一教学实施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学科领域,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在后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关注这些新变化,并不断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达到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邢长友,陈鸣,许博,等,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9-52

[2]陈鸣,谢钧,刘鹏,等,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科学思维训练[J]。中国大学教学,2013(3):62-64

新网工程论文例9

中***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4-0010-05

一、网络生态的优化是时代呼唤

站在全球的时代战略格局,值得关注这样的重要事实,即: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业及其网络生态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目前主要应用仍然以娱乐为主,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深入分析国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其关注重点已经转移到网络文化的社会、网络文化下价值观传播的模式、网络文化的享用内容及方式、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力及方式等上面。大纽尔・卡斯特研究网络社会的崛起,揭示网络文化的特质。路易斯(Louis)把网络空间比作一种新经济,一种新的反主流文化,超越了***治樊篱。戴维(David)开展网络文化的综合研究,探索线上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互动,揭示和考察关于这种互动的话语,探及网络的文化结构。

有关中国网民数据变动研究、中美两国流量排名比较、中美网民上网目的性差异比较等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据CNNIC第21次互联网发展报告,在前七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排序中,网络音乐收听率居中国网络应用之首,比例达到86.6%,即时通信以81.4%位列第二,网络影视以76.9%排列第三。在网民对互联网的评价调查中,94.2%认为互联网丰富了娱乐生活。但这种娱乐性应用,属于网络文化的浅表层次。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品位、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如果不能发挥和引导好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就会失去一支非常宝贵的网络文化和道德建设力量。

BDA比较美国前十名网站发现,其以社区为主,其中包括潮热的myspace和facebook。从中可看出,美国网络用户呈现出参与性、自主性强的文化特征,他们喜欢自己上传东西,比如wiki和youtube等,其主流模式接近于后web2.0时代。调查中美俄日韩等六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大陆流量排名第一的网站是搜索网站,这表明中国网民比较盲目,上网缺乏目的性,被动浏览、娱乐的比例偏高。

加强中国网络文化创造与享用的目的性引导,构建生态网络,已经是目前中国网络社会及其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十”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为此,积极关注网络文化背景下德育生态构建的研究,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格健康发展等多重视角看,都是一个时代性重要课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而且若要使网络社会臻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持续保持下来,就必须共建共享优质网络社会并建设优质网络文化,并藉由优化网民的生命样态。

二、生态网络具有优化生命样态的功能

分析发现,当代人的交流与表达主要有四种模式:没有交互性的自言自语即自传播,一对一的口碑交流与传播,多人讨论的具有多向交互性的群体传播和一人对多人的大众传播。分析互联网的各种互动应用会发现,长盛不衰、影响力强大的互动产品一般都集纳了多种交流模式。如即时通信产品,其最根本的特性是一对一的口碑式交流,但它研发了QQ群,衍生了群聊功能,形成多人讨论,又通过迷你网页、弹出新闻窗口的方式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还有QQ的签名档,本质上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自传播。网络论坛也是集多种传播形式于一身的互动产品。多人的共同讨论是论坛的基本状态,实现了论坛的群体传播,但网络论坛也研发了站内短信,提供论坛好友站内一对一交流的通道。此外,论坛版主对热帖的推荐、置顶和排行,可看作是一种间接的大众传播模式。成功的互动产品不仅在于交流模式的聚合,还在于对web1.0与web2.0核心价值的叠加。Web1.0的核心是信息、新闻等内容产品,用门户网站的模式解决了人们“一站式”消费的需求;web2.0的核心是用户,诸多互动工具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人与人互动”。即时通信与论坛以及微博的巨大效应正在于叠加了内容与用户,既有内容的聚合,更有用户的聚合。即时通信偏重于用户的聚合,以用户为核心嫁接内容产品;论坛偏重于内容的聚合,以内容吸引用户、影响用户、黏住用户;微博则不偏不倚,既有以内容为核心的聚合,也有以用户为关注点的聚合。

在内容上,从新闻的集散地、观点的集散地到民声的集散地。从信息结构看,论坛呈现树状结构,以公共事件为中心,参与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如果说早期的论坛以提供、各类新闻、信息,关注天下大事、发表宏观高论为主而形成新闻的集散地、观点集散地,那么近些年论坛的议题越来越趋向民生,越来越贴近网民身边的小事、琐事,而成为民声的集散地。诸多在论坛热议并引发舆论监督的事件如“杭州飙车案”“‘被落榜’高考女生”等都是发生在网民身边的“小事”。换言之,网络论坛已成为网民陈述、申诉、表达社会不公的主渠道。根据新闻传播价值规律,新闻的地域性、接近性越强,新闻价值越凸显。当网络论坛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第二法庭”时,其背负的社会责任和产生的影响力自然会扩大。

在用户上,论坛参与者从草根到精英到******高层领导。这一变化明显反映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每年推出的“十大嘉宾”名单上。2003年的“十大嘉宾”中尚有民间***人士,但到了2007年,“十大嘉宾”中有七人是社会精英人物,再到2008年,“十大嘉宾”中的七人都是******领导,包括多位中央领导……此外,强国论坛还组织了各种系列访谈,有“***新闻发言人系列访谈”“大检察官系列访谈”“全国公安厅局长系列访谈”等。******高官频频亮相网络论坛,既彰显出高层对网络论坛、网络民意的重视,也无形中增强了网络论坛的魅力,放大了网络论坛的社会价值。

在交互程度上,从早期单向度的话语通道、表达渠道到多向度的话题讨论、舆情收集和问***平台。每一个舆情、每一次网络问***都是对论坛话语的一次总结和再报告,随着论坛品牌的张扬和累积,论坛的影响力最终抵达社会公众层面。社会民意反馈制度化,达到了以“意见”影响社会进程的效果。

创立生态化社区论坛协力社区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物理场所。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居民也越来越依赖社区,主动地参与社区生活。但是由于空间环境的制约,线下的社区活动常常因难以组织而流于形式。互联网尤其是网络论坛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美国社会学者威尔曼把现代人的组织方式称作“网络化的个人主义”,即脱离传统家庭、单位或社区的“小盒子”束缚,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社会网络。北京两个最大的社区天通苑和回龙观,都建有社区网站和社区论坛。居民在论坛上提问、讨论、协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强化了邻里关系。尽管社区论坛上的话题在外人看来都是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社区居民看来却是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网络论坛的自我沟通能力、协调水平和自发建立的自主协商机制,能够简单而高效地处理可能引发激变的社区问题。对于社区管理者而言,网络论坛的特殊价值正好契合了社区治理的需要。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社区传播渠道不仅覆盖范围过于局限,而且功能也明显不足,逐步嵌入居民日常生活的网络论坛则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线上线下生活融为一体,弥补了传统渠道之不足,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区生活。

繁荣论坛,构建生态网络文化。不可否认,网络论坛在为用户创造内容、分享网民智慧上发挥独特作用之余,也为各种不健康思潮、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信息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论坛中也裹挟着一些低俗、庸俗和媚俗的内容以及重复表达、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高水平的原创能力不足,优秀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有些网络论坛格调不高、品味低下,损毁着整个互联网的网络文化。网络论坛是用户使用较普遍的互动工具之一,论坛的开放性、分享性和多重传播的效果可以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大有作为。可以调动论坛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并在论坛平台上向全球展示;可以打造个性化、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并通过论坛向全球用户传播,可以让国际人士直接到论坛与网民对话来传播国家形象,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文化碎片”的“多节点扩散”。每一个论坛用户都是网络文化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传播者,通过网络论坛形成文化建设共识、通过口碑传播扩大覆盖范围,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可能空间

生态网络社会资源极其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体验性,为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提供了巨大可能。

当前,我国正着力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亟需生态化网络社会资源的建设与优质资源的富集,其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目前,***和***已经批准建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并在该战略平台中植入国家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六网融通模式”,重构传统学科课程,建设海量微课程,重点打造大数据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把大学办在社会中。由此逐步建立开放性、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巨型学习平台,共享开放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但是社会共享机制的建立,其起点就是要首先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间、院校间和社会各行业间的共建共享机制。

从上述意义上讲,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乃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而紧要的课题。客观上中国加入WTO后,也曾经允诺我国的教育实现向全世界的“有限”开放。其中,实现对国际远程教育的开放,必然带来国际远程教育资源的涌入。及早建立起优质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积累一定的国内资源共享经验,可以为共享国外的优质资源提供很好的借鉴。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管理链中,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即使是国内重中之重的大学,光靠一家之力,也不能保证每个专业、每个学科课程都是优质的,何况一流大学与一流网络教育资源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无疑,普通高校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有利于普遍提高质量和效益。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而言,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更为实现规范办学铺垫了必要的基础。此外,资源建设和使用必须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往往投资较大,如果一所学校***建设、独家使用,相对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办大教育”的穷国来说,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重复与浪费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必须自觉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的作用,稳步推进国家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同时使大学支持联盟、城市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和社会支持联盟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为网络社会优化生命样态提供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时空。

四、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实践探索

我国在网络社会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上,前期对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已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年报年检的统计数据表明,67所网络学院开发的教育资源计有:电子***书273981册、录像带420001盘、光盘724032张、网上视频点播课件近490万学时。其中许多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上都获得了好评,并且得到了至少是本校网络学院教学的应用,维持了网络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我国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仍很严重。各单位的资源开发立项少有查新,既没有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应资源建设和使用的情况,也没有经过必要的论证、教学设计和人员培训便匆匆上马,加上制作时不遵循也不了解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更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包括国家投入巨资立项建设的优质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的现象。如果立项时能经过必要的调研、查新、论证,制作时能进行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并遵循相应的国家和部颁标准,加上能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些现象完全可以避免。

随着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迅速发展,***府和各院校越来越重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目前,我国远程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大概有四种形式:

一是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期刊“世纪光盘”工程项目等多个知识仓库。后者于1998年由国家立项,联合全国35家加盟***书馆开展多种类型资源数字化的工作,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此外还有国家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包括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和课程平台。

二是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作为***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通过云教室、学分银行和学位转换立交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是克服应试教育积弊的战略载体,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一所人人、时时、处处可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大学梦的国家高等教育大平台。

三是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推动下,华南师范大学已与同处广州石牌地区的另外5所高校开展资源共享的探索多年,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四是院校主动提供资源并主动争取与其它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对***推介和经考察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教学改建后,正努力进行有偿使用其他院校优秀网络资源的探索。

另一支网络文化的力量不可低估。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的校园网,基本上属于门户网站,都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向全世界开放。这些校园网对于学校内部来说,往往成为一种参与并促进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的“创新催化剂”。校园网的管理信息和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进而支持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校园网还可以成为一种有效整合、自主协作的“探究助推器”。教师、学生和家长登录校园网,不仅沟通育人信息,还在网上学习;不仅让教师、学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源,更可以轻松实现集体备课,解决各种育人难题。校园网逐渐成为一种推动并提升幸福成长、弘扬个性的“成长加速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主成长的“加速平台”和学生快乐成长、张扬个性的“提速跑道”。校园网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时代文化建设价值,起到社会文化净化的积极作用。

最后,再作一点理论反思。传播学创始人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深刻揭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这可以视为社会责任论在西方产生的背景,该理论针对新闻界一度低俗、黄色新闻肆虐的局面,强调大众传媒在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承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取得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社会责任理念是对滥用新闻自由的反驳,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新闻价值理念,一种基于社会责任的新闻价值观,从而为新闻界重新树立了标准:低俗不是新闻。当年《纽约时报》为对抗黄色新闻泛滥成灾,提出“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不污染早餐桌布”,形成一种新的新闻价值观,成为美国社会主流新闻价值的标准。社会责任论及其实践不但适用于大众传媒,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同样适用,因为互联网也存在着新闻传播自由与社会责任的问题。

深入网络社会及其空间之中,可以发现信息已经呈现出无限泛滥的存在形态。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社会信息潮,当代人学会知道何时可以忽略信息,忽略哪些信息,似乎比获得信息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构建生态网络,共建共享美丽网络文化。***新闻办有专家曾指出,互联网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如果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进步不相容,就违背了互联网本质,就抹杀了互联网的先进性。哲学研究已经发现,在因特网上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信息便不再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开始制造压力和混乱,它扰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妨碍了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形成了对人类的身心在广度、深度以及强度方面空前的干扰。这符合《周易》中否极泰来的辩证思想。

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全社会,逐渐从“读”网页,臻于“写”网页的境界;从静态网络社会,跃迁至动态网络社会;从单方面提供网络信息,臻于共建共享网络文化,群集陶养生命样态。

新网工程论文例10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新网工程论文模板

学习

青少年教育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青少年教育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中小学生教育论文范文,教育论文模板。2.2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接触和实践,以自己的选择和标准对各种文化事项做出的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

学习

专业语文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28)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体现语文的职业性(一)结合专业课,掌握专业汉字护理专业的学生,会遇到许多专业的医学汉字,如医学中的痈、痦、龋、龌,解剖学中髌、骶、颞、胰,化学中的钔、锰、氡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把专业中用到的

学习

工商企业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企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工商企业论文范文1000字,工商企业设计论文范文大全。1.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内容工商管理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实际上运用的是专业的管理知识。企业文化的形成实质上就是管理者将所了解的理论知识运用

学习

县域金融论文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县域金融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农村金融论文1000字,农村金融文献综述的范文。二、一般描述:基于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经济史学家诺斯(DouglassC.North)指出,由于技术进步和人口的增长,

学习

足球经济论文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足球经济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关于足球的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体育类足球文献综述范文。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参阅了有关体育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体育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广泛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足球经纪人的文献

学习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解题论文。2、通过表演的方式增添课堂学习气氛文学本身就属于艺术范畴,用生动的表演再结合现成的台词,把文章内容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寓教于乐,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

学习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导论课程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专业导论论文格式及范文,机械专业导论1000字论文。(三)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情况看课程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的课程因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就不能让这

学习

小语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语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小语教育论文,小语教学论文模板。2.2.营造“和谐、平等、自助、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未知的事物有种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在教材讲解

学习

造价审计论文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造价审计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毕业论文,国企工程造价审计论文题目。工程造价审计的意义重大。第一,具有“合法”意义。工程造价审计可以审查工程造价方案是否真实可靠,审查建设资金使用以及招投标过程是否合法、

学习

生态环境与保护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环境与保护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范文,环境生态保护论文2000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旧,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和对自然资源的单向索取状态

学习

语言教育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教育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幼儿语言教育论文,语言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大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

学习

农产品营销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农产品营销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农产品营销策划毕业论文,农产品网络营销毕业设计论文。2、农资网点多,专业技术服务缺乏农资是与农业生产和再生产有关,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小型农机具、农膜、饲料等六大类在内的农用产品,具有

学习

数字化测绘技术论文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数字化测绘技术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数字化测绘技术论文,数字测绘技术的参考文献。2数字化地***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地***测绘技术同样的借助了计算技术及其相关的软件技术,使得地***测绘实现了数

学习

经济类本科论文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类本科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最新,经济类毕业论文范文。不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教学目标取向上,还停留在把学生培养成经济法研究型人才,而不是经济法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经济法教学中,理论教学主宰课

学习

青少年教育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青少年教育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中小学生教育论文范文,教育论文模板。2.2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接触和实践,以自己的选择和标准对各种文化事项做出的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

学习

专业语文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28)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体现语文的职业性(一)结合专业课,掌握专业汉字护理专业的学生,会遇到许多专业的医学汉字,如医学中的痈、痦、龋、龌,解剖学中髌、骶、颞、胰,化学中的钔、锰、氡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把专业中用到的

学习

工商企业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企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工商企业论文范文1000字,工商企业设计论文范文大全。1.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内容工商管理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实际上运用的是专业的管理知识。企业文化的形成实质上就是管理者将所了解的理论知识运用

学习

县域金融论文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县域金融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农村金融论文1000字,农村金融文献综述的范文。二、一般描述:基于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经济史学家诺斯(DouglassC.North)指出,由于技术进步和人口的增长,

学习

足球经济论文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足球经济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关于足球的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体育类足球文献综述范文。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参阅了有关体育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体育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广泛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足球经纪人的文献

学习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解题论文。2、通过表演的方式增添课堂学习气氛文学本身就属于艺术范畴,用生动的表演再结合现成的台词,把文章内容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寓教于乐,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

学习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导论课程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专业导论论文格式及范文,机械专业导论1000字论文。(三)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情况看课程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的课程因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就不能让这

学习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建筑设计专业高级工程师论文题目,建筑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同济大学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众多国家二级学科。其中,建